卢家—回回营区中生代不利成煤构造、沉积环境分析

卢家—回回营区中生代不利成煤构造、沉积环境分析
卢家—回回营区中生代不利成煤构造、沉积环境分析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 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 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中国西部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亚洲洋开合阶段,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古陆解体,使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从其上裂解出来。晚奥陶世开始地壳俯冲消减,至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成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发育一套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之前消减殆尽,华北、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西伯利亚块体的南缘,形成古亚洲大陆。在拼合后的

会计内部控制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会计内部控制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内部控制透视:理论与概念 摘要:内部控制是会计程序或控制系统,旨在促进效率或保证一个执行政策或保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内部是一个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使用,以满足任务,目标和目的,并在这样做,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内部控制是管理阶层的平等与控制可以帮助管理者实现资源的预期的有效管理的结果通过。内部控制应减少或违规错误的风险关联未被发现的,但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不可能是一个实现通过快速修复短套。在此讨论了内部文件的概念的不同方面的内部控制和管制。 关键词:内部控制,管理控制,控制环境,控制活动,监督 1、介绍 环境需要新的业务控制变量不为任何潜在的股东和管理人士的响应因子为1,另外应执行/她组织了一个很大的控制权。控制是管理活动的东西或以上施加控制。思想的产生和近十年的发展需要有系统的商业资源和控制这种财富一个新的关注。主题之一热一回合管制的商业资源是分析每个控制成本效益。 作为内部控制和欺诈的第一道防线,维护资产以及预防和侦查错误。内部控制,我们可以说是一种控制整个系统的财务和其他方面的管理制定了为企业的顺利运行;它包括内部的脸颊,内部审计和其他形式的控制。 COSO的内部控制描述如下。内部控制是一个客观的方法用来帮助确保实现。在会计和组织理论,内部控制是指或目标目标的过程实施由组织的结构,工作和权力流动,人员和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旨在帮助组织实现。这是一种手段,其中一个组织的资源被定向,监控和测量。它发挥着无形的(重要的作用,预防和侦查欺诈和保护组织的资源,包括生理(如,机械和财产)和乙二醇,声誉或知识产权,如商标)。在组织水平,内部控制目标与可靠性的目标或战略的财务报告,及时反馈业务上的成就,并遵守法律,法规。在具体的交易水平,内部控制是指第三方采取行动以实现一个具体目标(例如,如何确保本组织的款项,在申请服务提供有效的。)内部控制程序reduce程变异,导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情况)

构造单元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三级构造单元。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位于桂中和桂东北,呈北东向展布,西北端为北西向。本区为古生代的长期拗陷区,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广泛发育,仅西南部较大向斜的核部有下中三叠统。桂东北较大背斜的核部,因剥蚀而出露基底(寒武纪地层),反映晚古生代桂中凹陷深,后期桂东北上升剥蚀强烈的特点。上古生界除下部有碎屑岩外,其余全为碳酸盐岩,是该区现代岩溶“桂林山水”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岩浆活动不强烈,仅于东北部有加里东—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加里东期褶皱为线状或倒转,呈北西西或北东向;印支期以平缓开阔褶皱为主,亦有长轴和短轴状,局部为倒转褶皱,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在河池—柳城一带为近东西向的弧形构造,而在桂林一带构成向西突出的近南北向弧形构造。燕山期为小型的断陷盆地,构成平缓开阔的向斜构造。根据隆起和拗陷程度、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及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本区划分为桂中区和桂东北区,桂东北区隆升较强烈,褶皱基底断续出露,台地盖层隆起时间也较早,柳江运动已普遍开始抬升,晚石炭世已成为泻湖沉积环境,晚二叠世为海滨沼泽环境;岩浆活动及褶皱构造均较强烈。桂中区则自广西运动后长期处于拗陷状态,岩浆活动微弱,褶皱以平缓开阔为主。 大瑶山隆起三级构造单元。位于贵港、金秀至贺州间的龙山、大瑶山、大桂山、鹰阳关一带,呈北东向展布。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主要为寒武系,南部有奥陶系分布,贺州鹰阳关出露小面积的震旦系。南北边缘泥盆系不整合覆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岩浆岩不发育,仅贺州鹰阳关震旦系中有中—基性火山岩,金秀—大黎—藤县和梧州—信都具有一系列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小岩体、岩株和岩脉群。加里东期褶皱分布广泛,以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以近东西和东偏北方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北西向,局部近南北向。南北边缘晚古生代地层则以短轴向斜为主。发育有北东、东偏北和南北向三个方向的断裂。 钦州残余海槽三级构造单元。分布于桂东南玉林、钦州、防城一带,呈北东向展布。本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表5-2)。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 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 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 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 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华

外文翻译--如何监测内部控制

附录A

附录B 如何监测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任何组织有效运行的关键,董事会、执行长和内部审计人员都为实现这个企业的目标而工作;该内部控制系统是使这些团体确保那些目标的达成的一种手段。控制帮助一个企业有效率地运转。此外,运用一种有效的风险系统,风险可被降低到最小。同时,控制促进经营和与经营有关的信息的可靠性。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COSO;1992) 在它发布的具有开创性的文件《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包括内部控制及其在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该委员会还指出,一个的内部控制的系统包括五个要素。它们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和沟通、控制活动、监控。 COSO的定义及五个要素已被证明确实对不同的团体,如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起到作用。这些群体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管以及系统设计与运行有责任。而且,内部审计人员已经发现COSO的指导是有用的。这群人员可能会被董事会或管理层要求去测试控制。COSO最近发布的一份讨论文件,指出五个要素监控,其中的五个要素的确定在1992 frame work COSO原本。中国发展简报的题为《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内部控制体系监督指南》(COSO,2007)。在文件中,COSO 强调监控的重要性,以及这些信息常常被没有充分利用。 因为董事会、执行长,和内部审计人员都在一个公司的内部控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内部控制的各要素,包括监测,都对所有的团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外审计人员对监测有兴趣。《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2002)为外部审计师创建了一个新的监督体制。所有的五个要素,包括监测,必须加以考虑。另外,内部控制审计必须结合对财务报告的检查。在一体化审计之前,在首席执行官的领导下,也许也在内部审计活动的支持下的管理,评估了内控制体系的有效性。随后外部审计人员对控制出具意见。起监督角色的董事会,将阅读内部审计、管理层和首席执行官出具的报告。文件关于监测对每一个团体的指导起了帮助,因为他们分别为各自的角色而劳动。 第一,什么是监测。监测的组成可评估内部控制系统在过去一段时间发挥效用的质量。其对控制功能的评估有助于企业确定其控制在有效地运作中。在执行监测活动时,相关人员参与审查系统的设计及其运行效果。这种检查必须进行及时,目的是为了提供给企业最大的利益。管理层负责做出适当的行动以回应这些结果。当事人对内部控制有兴趣,可以充分依赖这个内部控制系统,如果合适的监

建筑环境论文外文翻译(建筑环境学的可以借鉴哈)

通过建筑围护结构的设计来提高能源效率 摘要 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还有相关联的企业比其他任何一个人类企业或工厂,都要产生更多的CO2、制造更多的污染、消耗更多的能源及浪费更多的自然资源。并且,这些环境的冲击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源于住宿业。 旅社建筑的多功能化设计,从而提供不同的舒适度和服务顾客。一般渴望享受独家的设施。度假村一般在最原始的、敏感的生态系统开发,很少甚至没有对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加以考虑。大多数策略是边设计边实施的,很多住宿设施所提供的服务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水和不耐用的物品。 从建筑开始设计到最终的使用者,旅店的设施的资源利用效率通常较低,并且旅店对环境的影响比其他类型的类似规模的商业建筑物要严重的多。对于建筑物的管理者,建筑设计期间做出的决策在减少环境影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旅社建筑的总能量性能的全球性提高,本文描述一个研究设计工程。该工程坐落在土耳其的伊兹密尔市,基于被动式太阳能设计技术的影响来设计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体系,从而来开发和论证高的性能。 关键字:建筑围护结构设计酒店能源性能能效建模 一、引言 各种用途的费用代表着来自旅店老板的使用费的快速增长,并且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以每年平均12%的速率增长。旅店业在能量使用、花费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上有一个显著的增加。有一篇关于能量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怎样被使用的,和从旅社设施管理者的立场上可能发生的存储的调查研究。然而,旅社的能量损耗的很显著的一部分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减少。因为,建筑设计对选择和制定建筑物的机械系统有直接的影响,而机械系统的选择和制定反过来影响建筑使用期限中的能量损耗。因此,从建筑设计师、业主和公共事业设备的观点来看,检验减少建筑物能量损耗的可能性的关键是识别建筑物组成部分的能量损耗,不仅仅通过检验建筑物系统和管理部门的高效率,而且通过建筑物的建筑学特征。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展示如何用被动式设计来满足减少能耗的要求。适当的建筑物设计能够显著地减少能量损耗。此外,低能源消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并降低运行成本。 已经完成的旅社能源效率的研究,就旅社能源损耗模型给出了一个清楚的理解。旅社能源强度年均为87 kBtuh/ft2(274.8 kWh/m2). 其中61% 来自电,39% 来自天然气和其他燃料。如表1和图1、2所示,这些转换成电能的为53.1 kBtuh/ft2(167.74 kWh/m2) 和天然气0.34therms/sf(106.55kWh/m2)。 当把旅社与像事务所和零售处等其他商业建筑物相比,旅社的年均能源密集度是最高的。办公大楼的年均能量密集度是79.8 kBtuh/ft2 (251,57 kWh/m2) ,甲级零售物业的是81.5 kBtuh/ft2 (256,93 kWh/m2) 。因此,以节能的观点来评估旅社建筑物变得越来越关键。然而,没有一个研究根据建筑物的能耗,给出任何关于建筑物维护结构的重要性的信息。这些来自在下方给出文献的迄今为止的研究实例中可以看出,没有一项实施的研究考虑过建筑物维护结构体系

广西地质构造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 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位于桂中和桂东北,呈北东向展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_进展与新认识

收稿日期:2008-04-28;修订日期:2008-08-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572120)资助。作者简介:张岳桥(1963-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构造地质、 新构造和盆地研究、教学工作。E-mail:yueqiao-zhang@sohu.com地质通报 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 第27卷第9期2008年9月Vol.27,No.9Sep.,2008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进展与新认识 张岳桥1,董树文2 ZHANGYue-qiao1,DONGShu-wen2 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1.DepartmentofEarth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 2.InstituteofGeologicalMechanic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摘要: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①转换走滑阶段(240 ̄220Ma),其走滑活动局限在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之间。这个阶段的陆-陆深俯冲作用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向西韧性挤出,导致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发育。②左旋平移走滑阶段(220 ̄190Ma),徐淮弧形构造带向南错移了约145km,并被大别山以北地区的东西向逆冲系统所吸收。左旋走滑扩展使郯庐断裂带贯穿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二运动时期对应于中、晚侏罗世至古新世时期的“燕山运动”,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东亚活动陆缘的演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历了③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挤压走滑活动,伴随着华北东部地区岩石圈、地壳增厚和郯庐左旋走滑断裂系的发育。④早白垩世以地壳伸展和陆内裂谷断陷作用为主,使早期增厚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垮塌和减薄。⑤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右旋走滑为主,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发育一系列拉分盆地。系统地阐述了郯庐断裂带中生代发育过程与地质特征,及其在东亚大陆演化历史中独特的作用。关键词:郯庐断裂;郯庐断裂系;中生代;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徐淮弧形构造;走滑构造;伸展构造中图分类号:P5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8)09-1371-20 ZhangYQ,DongSW.Mesozoictectonicevolution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China:Advancesandnewunder-standing.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8,27(9):1371-1390 Abstract:TheauthorsputforwardanewchronologicalevolutionmodeloftheMesozoickinemat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hichisboileddownto“twomovementperiodsandfivedevelopmentstages”.ThefirstmovementperiodcorrespondstotheTriassictoearliestEarlyJurassic“IndosinianMovement”,characterizedbyamalgamationbetweentheNorthChinaCratonandtheYangtzeblockandcollisionalorogeny.Duringthismovementperiod,theTan-Lufaultzoneexperiencedtwostages,i.e.thefirstandsecondstages.Thefirststage(240-220Ma)wasatransitionstrike-slipstage,whenthestrike-slipmovementofthefaultzonewasrestrictedtoatransformzonebetweentwoultra-highpressure(UHP)metamorphicbelts.TheXu-HuaioroclineonthewesternsideoftheTan-LufaultzonewasformedbywestwardductileextrusionoftheSuluUHPmetamorphicbeltasaconsequenceofthedeepsub-ductionoftheYangtzeblockbeneaththeNorthChinaCraton.Thesecondstage(220-190Ma)wasaleft-lateralstrike-slipstage.Duringthisstage,theXu-Huaioroclinewasdisplacedsouthwardabout145kmandthenwasabsorbedanE-W-strikingthrustsys-teminthehinterlandareaoftheDabieorogenicbelt.Northwardpropagationoftheleft-slipmotionmadetheTan-LufaultzonegothroughthewholeofNorthChinaandNortheastChina.ThesecondmovementperiodcorrespondedtotheMiddle-LateJurassictoPaleocene“ YanshanMovement”,andthetecton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ascloselyassociatedwiththeevolutionoftheactivecontinentalmarginofEastAsia.Thefaultzoneduringthismovementperiodunderwentthreestages,i.e.thethird,fourthandfifthstages.Thethirdstage(Middle-LateJurassictoearliestEarlyCretaceous)witnessedcompressivestrike-slipmotion,accompanied

中生代地史Mz

中生代地史(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Mz 一.特点生物史: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沉积史:陆相沉积、成煤时期;构造史:联合大陆走向解体,特提斯洋(Tethys)逐渐萎缩, 环太平洋火山活动 二.生物界1.陆生植物(T1 :古生代高大石松矮小类型T2-K1: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繁盛,真蕨类仍繁盛K2:被子植物繁盛分区:北方区(温带潮湿内陆环境)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为界南方区(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2a陆生植物的代表分子及分区 北方区:D.-B.(延长)植物群( Danaeopsis拟丹尼蕨—Bernoullia贝尔瑙蕨)。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T3-----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D-C(东京)植物群( Dictyophyllum 网脉蕨-Clathropteris 格脉蕨)。 环境: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南半球:T1温凉气候代表:Glossopteris植物群 2b北方区:C.-Ph.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hoenicopsis拟刺葵).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J1-2-------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C.-Pt.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tilophyllum毛羽叶). D-C植物群仍存在. 环境:热带、亚热带环境 J3-K1:地理分界线有所北移, 即阴山山脉 2.陆生脊椎动物(T1+2:二齿兽类繁盛;T3-K1:恐龙、鸟类;K2:哺乳动物出现胎盘) 3.海生无脊椎动物:海生双壳类繁盛;菊石类:Mz末期,菊石和箭石绝灭; 牙形石三叠纪繁盛,T末绝灭 4.淡水湖生生物组合(1).E-E-L:三尾类蜉蝣,东方叶肢介,狼鳍鱼J32).T.-P.-N:类三角蚌,褶珠蚌,富饰蚌K1 三.地史 1.三叠纪的地史表现为:在时间上的二分性,空间上的三分性 1.)南方三叠纪:黔西南贞丰剖面(1 总厚约5000m;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沉积;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T3:二桥组:陆相砂页岩含煤沉积,D-C植物群,湖沼环境火把冲组海陆交互砂页岩夹煤层,滨海沼泽环境把南组(拉丁期大海退-印支运动)T2:法郎组浅海灰岩—滨浅海砂泥质沉积关岭组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绿豆岩T1:永宁镇组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飞仙关组紫红色砂泥岩,含铜,干旱气候-潮坪相 华南T1-T2横向变化及古地理 T11:沉积物西粗东细,康滇古陆东侧:滨浅海碎屑岩(飞仙关组)—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互层(夜郎组-川南)—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质沉积相带(大冶组-上扬子东部);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为滨岸相碎屑岩沉积 T12-T21: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扬子中东部—江南古陆、华夏古陆上升明显,为巴东组紫红色含铜砂岩;赣北、闽中:为滨浅海碎屑沉积 T22:华南地区大规模海退。浅海碳酸盐沉积限于黔桂地区和龙门山前地带;中下扬子地区及闽中:海陆交互碎屑沉积。 2.)北方三叠纪:(1 剖面总厚度约2000m;2 整体河湖相,二分性清楚,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3 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T22- T3延长群(T3:延长组; T22:铜川组)—灰绿色砂、页岩,上部含煤、下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_外文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_外文参考文献 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Private Enterprises of the intenal control issues Pulin Chang Economic Review. 2008, (5) Third, the promotion of private SMEs in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strategy (A) change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owners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majority of privat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the family business, the success of these enterprises depends largely on internal control or entrepreneur leadership attention and level of implementation. Over the years, b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siness owners believe in Sincerity, fraternal loyalty permeate many aspects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strengthen internal controls that will affect the organization the members of distrust, resulting in internal control. Many private business owners that rely on business to do business benefits out of, rather than out of the inter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control; that the marke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nal control will be bound himself and staff 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bias, so that these leaders neglected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n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ctivities. Internal control can really become the leader of the internal needs of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s the key to whether a mere formality. The internal control to make the internal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depends largely on two points: First, determine

粉煤灰的外文翻译

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外文译文 院(系):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王硕 学号:200810903031 指导教师评语: 签名: 年月日

译文: 粉煤灰陶粒给人工湿地的废水除磷试验研究 Shiwei Cao1,2, Wei Chen1,*and Zhaoqian Jing2 1.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210098 Nanjing, China. 2.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Nanjing Forest University, 210037 Nanjing, China. 1.文章信息: 历史条: 2011年12月2日录用 2012年2月23日在网上能用 2.关键词: 粉煤灰陶粒人工湿地陶瓷基质除磷 3.摘要: 这篇论文研究了用粉煤灰陶粒辅助去除废水里的磷这一课题。首先, 概述这两种粉煤灰陶粒的基本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在那时,废水里磷的吸附容量是在静力区间实验里检测的,在这个实验里也检测了温度和接触时间长短对此造成的影响。粉煤灰陶粒对磷的最大吸附容量是0.892 mg·g-1,它们的吸附过程被描述成一个相关系数大于0.85的单一的水平变量的动力学模型。此外,对磷有高吸附能力的粉煤灰陶粒作为基质被连续不断地应用于处理人工湿地里的废水上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钟环境下采用粉煤灰陶粒很明显地去除了废水里的磷,而且处理过后,废水里的磷和溶解的正磷酸盐总量分别小于0.4 0 mg·L-1和0.20mg·L-1,而且对磷的去除率达到90%。结果表明,粉煤灰陶粒可以作为人工湿地里的高效基质来提高除磷能力,并且能够减少对人工湿地的地区需要。 4.引言: 人工湿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把物理(如过滤和吸附)、化学(如离子交换和沉淀物)、生物(如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同化)治疗机制结合在了一起,并据此提供了一个去除废水中有机物、氮和磷(P) 的理想的平台(Hametal, 2010)。人工湿地对生化需氧量和悬浮固体的去除率相当高,但对磷的去除率却很低(在常规过

构造实习报告——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第三章构造演化(发展)简史 第四章结束语 第五章附录——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与剖面图

引言 本次金山镇地址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关于地形地貌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的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此次实习报告涉及地史及各类地质构造的综合作业,通过画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及金山地区A-B地质剖面图,在其基础上分析其构造运动及地史时间,加强对地质学的全面了解。 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比例尺为1:100000,金山镇地质图北东-南西走势渐低,包含了中泥盆统(D2)至上白垩统(K2)的岩层,包含了一个构造层及两个亚构造层,构造层为K1-K2的沉积盖层,亚构造层为T2—T3和D2-P2的地层主要山峰有诸岭、奇峰和雨峰等,最高峰为诸岭,海拔1800米,并发育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东北角有花岗岩岩浆侵入体,后期有斑岩岩脉侵入体。花岗岩、斑岩与其围岩都成不整合接触关系。东南角发育河流,并向北面与北西面发育支流。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一、地层 该地区出露了中泥盆(D2)、上泥盆(D3)、下石炭(C1)、中石炭(C2)、上石炭(C1),下二叠(P1)、上二叠(P2)、中三叠(T2)、上三叠(T3)、下白垩(K1)和上白垩(K2)的岩层,在下白垩统与上三叠

统地层之间缺失了侏罗统地层,中三叠统与上二叠统地层之间缺失了下三叠统地层;存在两个不整合面:K1与T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T2与P2之间为平行不整合关系。 泥盆纪(D):地层为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分布于东南角正断层处的直立背斜的核部与翼部。中泥盆统砂岩为背斜核部,上泥盆统页岩为翼部,倾角为45°,两翼夹角为90°。 石炭纪(C):地层为上石炭统灰岩、中石炭统灰岩和下石炭统灰岩,在图中各处背斜两翼、核部出露。 二叠纪(P):地层为下二叠统灰岩与上二叠统灰岩,在北西角向斜处核部、河流主流北西面向斜翼部、图中中部构造窗与飞来峰处出露。 三叠纪(T):地层为中三叠统泥灰岩与上三叠统灰岩,缺失了下三叠统地层。在河流西北面向斜核部与翼部出露。与二叠纪地层以平行不整合关系接触 侏罗纪(J):在地质构造历史时期中地壳抬升接受风化剥蚀作用使得地层缺失。 白垩纪(K):地层为下白垩统砂岩与上白垩统砂岩,在图中北西角与北东角出露,走向北东,倾角8°,与三叠纪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构造 金山镇地区存在一个构造层与两个构造亚层,为K1-K2沉积盖层 构造层和褶皱基地构造层,褶皱基地构造层可进一步分为中三叠

外文翻译部分

所有钢筋混凝土梁都要求通过计算或者构造配置抗剪钢筋。从理论上将,当外部施加的剪力超过无腹筋梁的抗剪承载力的设计值时,需要计算配筋。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例如为了避免脆性破坏,应该提供最小的抗剪箍筋。最小的抗剪箍筋和计算配置的箍筋在形式上都是分离式的垂直箍筋或者弯起钢筋。现在所有配箍量的设计方法都以Morsch和Ritter的桁架模型为基础的。据此,许多研究者也提供了一些修改和补充,例如:Leonhardt考虑了基本的抗剪承载力,Bruggeling考虑了混凝土和箍筋之间的相关性。近来,Zararis,Tompos,Frosch 也提出了与斜裂缝相关的修正。虽然,欧洲、美国、日本无腹筋梁抗剪承载力的设计计算公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但是他们标准中设计计算抗剪箍筋梁的方法都非常相似。虽然,混凝土和钢筋之间的相互影响由许多研究者描述,但是没有标准囊括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最后,剪跨比也受到了研究,美国ACI规范和日本JSCE规范都包括了剪跨比的内容。无论是用标准还是计算方法,RC梁中大部分位置都是需要康健箍筋的。箍筋的弯曲和安装是一个耗时的操作,占最终成本的很大一部分,那么一个可能的方法就是使用螺旋箍筋。除了在柱中的使用,尤其是地震敏感区之外,连续螺旋箍筋代替传统箍筋来应用的研究是很少的。虽然,螺旋箍筋首先应用在柱抗震承载力的增加及梁柱外部节点区延性的提高上,但是,这项研究的结果对工程应用有很大的帮助。通过Karayannis的对照研究表明螺旋箍筋梁有较好的抗剪承载力。Tuomo,Clarke,Birjandi也探索了垂直倾斜的理论效果。虽然,这两项研究中,它的效率因子是不相同的,但是对于大部分螺旋箍筋间距来说,同等数量的螺旋箍筋的效率达到普通计算配箍量的90%或者95%或者更多。如果这种效率能够通过实验测试,那么劳动成本将大大减少。这一观察启动了一项研究:测试螺旋箍筋的有效性,剪跨比的评估,密实混凝土的使用。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描述了混凝土的性能,RC梁的尺寸和实验设备。第二部分描述了新拌混凝土和RC梁的实验结果。然而第三部分讨论了早期通用的国际规范的理论设计值和实验值的比较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2.材料和方法 2.1材料和试样的规格 24根梁中所使用的是传统的振捣混凝土和自身密实混凝土。C40/50混凝土由预拌混凝土公司分三批提供。混凝土的型号是CEM Ⅲ/A 42.5 N LA,粗骨料的最大粒径D max接近于16mm,所有的混合物都适合EE4环境。本文中的实验结果依据24根梁的试验研究(梁的尺寸150×286,长是2400mm)。其中12根梁采用振捣混凝土,12根梁采用自身密实的混凝土。根据欧洲规范EN1080,纵向钢筋采用BE500S。对于所有的梁,纵向钢筋强度是相等的,并且所有梁经过计算发生剪切破坏。为了首先发生剪切破坏,底部配有较低配筋量的3?20,上部2?6构成架立筋,所有的箍筋,包括普通箍筋和螺旋箍筋都采用?6。图1显示了传统的箍筋和螺旋箍筋。螺旋箍筋就像传统的箍筋一样缠绕在纵向钢筋上,通过计算螺旋箍筋的倾角获得与普通箍筋等量的箍筋面积。然而,在实践中,箍筋的重叠对于锚固是必要的,而当使用螺旋箍筋,这种重叠是不存在的。当考虑到传统箍筋必要的多余重叠时,对于试验梁来说,不起作用的抗剪箍筋接近25%,这项研究中没有考虑这项多余的抗剪区。因为显然,大规模的梁来说,相关的减少是不显著的。所有梁的概述、钢筋情况都列在表1和图2中。 2.2试验设备 用一个量程是600KN的液压执行器进行静态试验。图3和图4展示了实验设备。简支梁的跨度是2m,转换梁是用来转移施加荷载,两点荷载间的间距是0.75m(λ=2.5)或者0.5m(λ=3)。这次试验测试了结构的挠度、应变、裂缝扩展、失效形式。使用三个挠度计测跨中和加载点下的垂直位移,如图4所示。应变用应变仪测量,裂缝的宽度和扩展用20μm分辨率的裂缝宽度显微镜测量。

卫宁北山地层分布及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

科技信息 一、引言 卫宁北山位于中卫市和中宁县以北,故名卫宁北山。卫宁北山分布着大范围的石炭系地层,蕴含着大量的煤炭资源及多金属矿产资源。因此倍受资源能源及地质研究人员的关注。近年来地质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多种方法来研究卫宁北山的地层分布及构造特征。张进等(2005)、李天斌(2006)及张岳桥(2007)从构造角度研究其各期构造间的关系,仲佳鑫(2010)从构造角度探究该地铁矿类型及成矿规律,魏明霞(2009)、王锋(2005)及白斌(2008)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卫宁北山及周缘的构造环境及其演化,另外还有各期前人的区调工作这里就不再详述。本文根据野外实地观测,结合前人的研究,主要从形态学、地层学和构造学方面解析卫宁北山的构造演化特征。 二、卫宁北山的地层分布 整体看来,卫宁北山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各期地层都有分布,但主体以晚古生代为主。 1.早古生代地层 研究区早古生代地层主要为香山群第三亚群,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绿泥绢云母板岩、千枚岩。薄层灰岩和鲕状灰岩透镜体,顶部为硅质灰岩、硅质白云岩和硅质岩。分布地区主要为红柳沟周围及孤子疙瘩以东的局部区域。 2.晚古生代地层 晚古生代地层为该区主要分布地层,遍布研究区,也是地质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地层。本区的晚古生代地层为泥盆系地层和石炭系地层,而石炭系地层又是其主要地层。 a.泥盆系,主要分布中宁组第二段、第三段及第四段,皆为整合接触。第二段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夹泥质岩透镜体和含铜砂岩;第三段为砂砾岩、厚-中厚层钙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页岩及灰岩;第四段为泥岩、钙质粉砂岩夹少量钙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灰岩及泥灰岩透镜体。主要分布在新井沟及新寺山-菊花台一带。 b.石炭系,主要地层为臭牛沟组、石磨沟组及单梁山组。臭牛沟组局部与泥盆系地层角度不整合,为细砾岩、细-粗粒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页岩、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夹劣质无烟煤或石膏。石磨沟组平行不整合于臭牛沟组之上,底部为砾岩,向上为石英岩状砂岩、细-粗粒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含结核并含生物灰岩。单梁山组下段为厚-中厚层中-细粒、粗粒石英砂岩、夹页岩及无烟煤层,中段为中厚-薄层细粒石英砂岩、页岩、砂质页岩。 3.中生代地层 中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为侏罗系上统及白垩系下统庙山湖组。侏罗系主要为褐红色砾岩夹砂砾岩和少量砂岩,与寒武系香山群及庙山湖组皆角度不整合接触;庙山湖组为灰褐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泥岩及砂质粘土和灰岩。该区庙山湖组未见化石,但于一棵树北部的一条发育五级阶地的河谷中发现庙山湖组含大量化石(如图1)。庙山湖组角度不整合于石炭系单梁山二段之上。 4.新生代地层 新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卫宁北山的周缘部位及其中间的河谷内。 a.古近系地层。包括始新世的寺口子组和渐新世的清水营组(张进,2010)。寺口子组为橙红色砾岩夹少量砂砾岩,大佛寺谷地区寺口子组角度不整合于石炭系灰色粗粒石英砂岩之上;清水营组为橘黄色砾岩、含石膏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粘质砂土、砂质粘土及石膏。清水营组多与石炭系石磨沟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b.新近系地层,包括中新世的早-中红柳沟组和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的干河沟组。红柳沟组主要为橘黄色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及砂质粘土;干河沟组为红色砂砾岩、石英砂岩及砂泥岩。干河沟组底部砂泥岩含大量钙质结核,因此当时应为干旱沉积环境。干河沟组与泥盆系地层角度不整合,与红柳沟组平行不整合。 图1庙山湖组地层化石 三、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 1.燕山造山期 根据张岳桥(2007)及白斌(2008)等研究,早中侏罗世为印支造山后期,贺兰山及其周缘处于拉张环境,故该区域沉积有中生代地层。中侏罗后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NW向俯冲,燕山运动开始。根据黄汲清、张进及白斌等研究,贺兰山为燕山运动时期隆起。贺兰山石嘴山地区及其西南部发育大型褶皱(如图2),遥感影像上表现为二叠系地层与三叠系地层交互出现。在剖面图上(如图3),我们可以看出二叠系、三叠系地层总体呈宽阔褶皱,东部则发育向西倾覆的闭合褶皱。很明显这是近西向或北西向的压力使然。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该褶皱卷入的最新地层为中侏罗地层。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该褶皱是燕山运动的作用所致。 在卫宁北山,棺材山泥盆系地层向西逆冲到石炭系地层之上,且在泥盆系地层上发育右向雁列裂谷。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形成该组裂谷的应力为来自南东向的挤压力,并在此应力条件下形成左行走滑,在此环境下形成右行雁列裂谷,并使其逆冲到石炭系之上,继续向西使得西侧石炭系地层掀起甚至直立,分析见下面。另外,从卫宁北山南缘第三系地层向南依次变新的地层分布也可以判断出,在中生代卫宁北山已经隆起。 图2贺兰山地区遥感影像 图3贺兰山石嘴山西南燕山期褶皱剖面 2.喜马拉雅造山期 卫宁北山广泛发育东西向褶皱和东西向断层,并且东西向断层截断燕山期形成了近南北向断层。可以认为这些构造为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所引起。而卫宁北山最具特征的是鑫力源煤矿附近的W形或锯齿形直立褶皱。野外测量得出鑫力源煤矿附近的W形褶皱近东向那支走向为8°,另一支为350°。很明显,这种构造只有先南北向直立后再施加 卫宁北山地层分布及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 郭帮杰1纪仁忠2路仁兵3程东江2宋晓燕3 (1.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 2.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 3.山东黄金矿业(玲珑)有限公司九曲分矿运营部/计划部) [摘要]卫宁北山位于黄河的宁夏中卫和中宁段以北,故名卫宁北山。由于该地区以石炭系地层为主,所以倍受地质研究人员及资 源能源采集者的关注。根据野外观测,结合区调及卫星影像资料,本文从形态学、地层学与构造学角度解释卫宁北山特有的构造形 态及卫宁北山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并认为,卫宁北山的形成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最大,形成W/锯齿形褶皱。 [关键词]卫宁北山燕山构造运动W形褶皱 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 — —1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