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思考

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思考

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思考

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需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以宽广的视野、辩证的思维和大胆的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结合浙江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笔者感到有以下五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提炼历史精华,把握时代特征,丰富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既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又具有现实的时代性。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的起源、演进和发展也都有其自己的轨迹和脉络。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廉政文化基础的国家,形成了许多博大精深的“廉说”、“廉论”,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我们党更是廉政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反腐倡廉作为共同的政治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党的优良传统,创立、丰富和发展了一系列的廉政理论,赋予了廉政文化崭新的内涵。

我们现在讲的廉政文化,是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它吸收了我国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廉洁、民本思想等积极因素,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以培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为宗旨,以倡导廉洁奉公、弘扬清风正气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为目的。其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廉洁的政治文化,要求掌握公共权力的领导廉洁自律,淡泊名利,恪守宗旨,执政为民;二是廉洁的社会文化,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让健康向上的廉政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和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发扬光大;三是廉洁的职业文化,要求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克己奉公,遵纪守法;四是廉洁的组织文化,要求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等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公正透明,诚实守信,廉洁高效。

加强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要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不断丰富其内涵。要深入学习研究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反腐倡廉思想理论和胡锦涛同志关于反腐倡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继承和弘扬为人民服务、“两个务必”等党的优良传统。要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富有时代气息的道德规范融入廉政文化之中,挖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本地特色的廉政文化,提炼升华历史上清官廉吏的廉政思想,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先进的廉政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发挥道德教化功能,坚持自律与他律结合,明确廉政文化建设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方位

道德性是廉政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着力点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素质,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我国传统文化把自律、自省、修己视为做人、做事与帮助教育别人的基础和根本,把“德政”和“政德”有机统一于治国安邦的为人和举事之中。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领导人更是语重心长地号召大家“要学习伦理学”,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对领导干部自身来讲,崇高的道德理想信念给人以鼓舞,纯洁的道德情操给人以理智,正确的道德规范给人以准绳,高尚的道德素质能更好地约束自己做到谨慎用权,守住防线,修正自我,廉洁从政;对全社会来讲,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对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官”气正则民风清。而为“官”和做人两者息息相关,德是人格力量的具体体现,人格支撑“官”德,人品提升“官”品。

同时,要把惩治与预防、自律与他律、制度与文化有机地融合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积极探索综合预防腐败的途径和领域。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的框架,就是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和相互支撑,其目的就是通过加强自律与他律,使党员干部“不愿腐败”、“不能腐败”和“不敢腐败”,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发生率。自律与他律关键都在“律”。自律是基础。文化看起来是个无形的东西,但是一旦深

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它将起到法律制度不能替代的作用。只有发挥廉政文化潜在的熏陶、引导、渗透、影响力量,来感化、优化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树立“不愿腐败”的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从而使反腐倡廉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重在教育干部,贵在引导群众,发挥廉政文化建设在树立廉洁理念和规范廉政行为上的导向作用

关于廉政文化的定义,现在大家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从这个定义来看,廉政文化既体现在廉洁

理念的树立上,也体现在廉洁从政行为的规范上。其基本的功能是通过丰富的廉政文化建设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尊廉崇洁的价值判断和社会风尚,推动党员干部廉洁从政。

无论是树立廉洁理念,还是规范廉洁从政行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无疑是党的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的强弱,抵御腐朽思想侵蚀能力的大小,影响甚至决定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修德律己教育,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管住自己”的能力,始终是廉政文化建设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但是,党的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腐败问题的产生也与社会风气、民众的道德价值观密切相关。民风、社会风气与党风、政风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互相影响、互为作用,共同决定着反腐败斗争的走势。党风、政风是关键,民风、社会风气是基础。端正了党风、政风,可以直接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而端正了民风、社会风气,就能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社会根基,起到釜底抽薪的功效。因此,廉政文化建设在面向党员领导干部的同时,也必须面向全党全社会,这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一条规律性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际效果,不断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

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效果是最根本的,是第一位的。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适应文化具有渗透性的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寓教育于有益的文化活动之中,做到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要着力在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性、增强渗透力上下工夫,创新为先,特色为重,通过加强基层基础,推进廉政文化进一步面向全党全社会。进机关,以开展“读书修德、以德律己”活动为抓手,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素质,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进学校,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使廉洁、诚信、守法等良好道德意识和法纪观念从小就植根于学生头脑之中。进企业,要紧密结合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政文

化建设,促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廉洁经营,帮助企业职工树立尊廉崇廉的道德价值观。进家庭,要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庭成员进行清廉勤俭、移风易俗的思想道德教育,对普通居民家庭进行贤良美德教育,做到“家庭设防线、常敲廉政钟”。进社区,要把廉政文化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各项活动之中,宣传和教育群众增强廉洁、诚信、守法意识,激发居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积极性。进农村,要根据农村的特点和农民的需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廉政文化传播到农村的千家万户。要精心整合廉政文化资源,积极拓展廉政文化阵地。既要用好本地的资源,又要用好国内的优秀廉政文化资源;既要挖掘整理古代的传统资源,又要注重近现代廉政文化资源的利用。

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要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大格局的作用,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精心谋划,形成合力。要从各地各部门的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的廉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要建立以财政拨款、企事业单位自筹、社会各方面赞助的廉政文化建设保障机制,不断扩大廉政文化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促使廉政文化建设走上正常化、规范化和

制度化的轨道。

经济领域防治腐败的思考

经济领域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领域,也是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重要发源地。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领域,应重视研究解决经济领域的腐败问题,逐步铲除经济领域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经济领域滋生腐败的主要因素

经济领域的腐败现象,存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笔者认为,经济领域滋生腐败的主要因素有四:

第一个因素:行政权力对市场活动的干预。在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全面到位的情况下,行政权力介入微观经济活动,运用行政权力干预经济活动谋取私利,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是导致腐败的重要源头。各国经验说明,行政权力对市场经济活动适当的干预和控制是必要的,但是过度的行政干预,就会制约经济发展活力,甚至产生一些消极腐败问题。近几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削减了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把配置资源的权力更多地让位于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权力寻租”问题。但保留下来的行政审批项目,由于有的还没有科学规范管理,“权力寻租”问题仍然存在。对行政审批权力有一个再清理、再规范的问题。

第二个因素:行业和部门垄断。其主要是借助非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市场垄断,以谋取高额利润。一些行业表面上看似具有自然垄断

的性质,但实际上是在搞行政垄断,谋取部门利益,使部门既得利益固定化。行业垄断导致主管部门行为企业化,产生大量的收费,加重了企业和个人负担,也导致了分配不公和行业间收入的巨大差距。

第三个因素:体制制度的空隙。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健全完善过程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种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使腐败行为在经济领域找到了生存的缝隙。比如:商业贿赂问题的滋生蔓延,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潜规则”,在很大程度上与法律制度不健全有关。我国在治理商业贿赂方面的立法不够完善,目前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有效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经济转轨时期的法律制度缺失与滞后,很多应该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很多应该得到制度规范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这也是经济领域腐败现象得以滋生的原因之一。

第四个因素:广泛存在的利益冲突。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各个层级之间、区域之间存在的利益不平衡问题凸显,分配不公带来人们的心理失衡,利益冲突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也是腐败问题滋生的内在动因。一些国家公职人员工资收入较低,相当数量的人心理失衡,有的便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在与企业打交道中谋取私利,大捞不义之财;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经济发展,搞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有的企业为了获取市场交易机会或有利交易条件,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大肆进行商业贿赂等。

防治经济领域腐败的拓展方向

从源头上防治经济领域腐败,应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在某些领域取得成效之后,应拓展防治的广度和深度,拓宽领域和范围。

一是实现由流通领域向生产、分配、消费领域的拓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流通是生产的自然延续,生产与流通相比,生产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在整个再生产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分配、消费环节都是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为生产、流通提供了条件。我们在流通环节治理商业贿赂取得明显成效后,就应当逐步将防治腐败的触角延伸到生产领域、分配领域和消费领域。应注重解决生产领域中存在的以制造假货、破坏环境、安全事故等相关的腐败问题;在分配领域应注重解决税收流失、分配不公等相关的腐败问题。在消费领域应注重解决售假坑害消费者、市场垄断等相关的腐败问题。

二是实现由公共部门向私营部门的拓展。过去我们把防治腐败的重点集中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公共部门,在这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和遏制后,应将防治腐败的触角延伸到私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到去年11月底,全国私营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380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二分之一。从发展趋势来看,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未来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其占gdp的比重还会进一步提高。这说明,私营企业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单元。应延伸反腐败的触角到私营企业,进行有效规制。

三是实现由“需求方”向“供给方”拓展。以往反腐败重点在

“需求方”,主要是对公共部门的官员进行监督制约和严肃查处,而对“供给方”监督不够、惩处不力。反腐败不仅要对公共部门的官员进行监督制约,还要用法律和道德规范企业的商业行为,创造良好的商业竞争环境。不仅要着眼于腐败的“需求方”———收受腐败资金的单位和个人,还要着眼于腐败的“供给方”———腐败资金的来源;既要反对和惩治接受方,又要打击和惩处供应方。斩断供给,遏制需求。

城镇化是将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社会向以城市人口为主体的社会的转变过程。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转移农村人口、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和载体,以建设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环境优美的“陕南山水名城”、“安康副中心城市”、“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坚持一手抓县城建设,一手抓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从县、乡、村三个层面强力推进,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城镇,高水平经营和管理城镇,全方位开放和搞活城镇,全县城镇特别是县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吸纳转移农村人口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五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用于城镇建设,共吸纳近3万农民到城镇居住。2005年底,全县城镇人口达到6万人,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32.8%,较“九五”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坚持规划先行,合理调控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按照建设安康副中心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和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始终坚持做到规划先行,

切实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积极开展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抓住汉江喜河水电站将于今年6月正式下闸蓄水的机遇,为进一步加快汉江生态旅游开发,我们又响亮地提出了“环湖10万人”的城镇建设目标,将“一江两岸”直观区域全部纳入城镇规划建设范围,按照“一江两岸三区”(老城区、江南新区、杨柳新区)的格局来规划县城建设,并按照城市田园的理念,把县城城郊的杨家坝的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示范区纳入县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县城居民休闲度假观光、体念农家风情的好去处;按照建成池河、饶峰、喜河三个二级集镇区域中心和后柳、迎丰、熨斗等三个三级集镇区域中心的格局来进行集镇规划编制,努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为依托、以一般小集镇为纽带、以中心村为节点的梯次分明的城镇体系框架。在抓好城镇规划修编工作的同时,依据《城市规划法》,完善了《石泉县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加大对城镇规划管理力度,严格控制道路、建筑红线,对违法违规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充分发挥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指导调控作用,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二、牢固树立经营理念,用活经济杠杆,打破融资瓶颈为破解城镇建设资金难题,我们牢固树立“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经营城市理念,把城市当作最大的资产来经营,按市场化运作模式,挖掘和解读城市经济的内涵,把城镇有形和无形资产转化为经营资本,拓宽融资渠道,聚集建设资金,探索出了一条借助社会力量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实现了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向“办多少事筹多少钱”

的转变,形成了城镇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土地开发经营机制。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将用地规划权、供地权统一收归县政府来进行挂牌拍卖和土地置换,增加土地收益。县纤维板厂是一家停产近二十年的老工业企业,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我们对企业破产后的土地进行挂牌拍卖,盘活土地资产700多万元,除部分用于政策性安置职工外,其余全部用于市政建设。人民广场和新体育场建设,则是在政府不花一分钱的前提下,采取企业垫资、置换土地的办法,建设了面积是原体育场1.5倍、功能齐全的新体育场,原体育场通过招商引资,吸纳浙江邱氏集团和本地共计近亿元的资金,建起了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集购物、餐饮、住宿、网吧、洗浴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并在其顶部建成了一个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人民广场,现已成为我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县城人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近年来,全县已挂牌拍卖土地15宗,为城镇建设积累资金3000余万元。二是捆绑项目资金。我们抓住喜河电站建设机遇,把县城堤防加固工程与老城改造相结合,实施了滨江大道改造;把库区移民安置与集镇建设相结合,相继建成了规模较大的喜河新集镇、后柳集中移民安置点和喜河王家庄新村,使2000多人得以到城镇居住;对迁移式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采取尊重群众意愿、集中建点安置的办法,已新建扶贫移民新村19个,完成移民搬迁户962户、4010人。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外来资本投入城市建设,先后吸引了北京京康公司、安康兴安地产公司等知名企业落户石泉,投资1.7亿元参与实施滨江大道开发和商住小区建设,建成了县城防洪工程和滨江

新城、红花小区等一批现代化的住宅小区,目前正在进行广场路开发和滨江大道二期开发。四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引导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城市建设、人人有责”的意识,按部门的职责职权,分解建设任务,形成了城镇建设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向阳大街综合改造,仅驻石泉的中省市单位通过向上积极争取,就先后有上亿元的资金用于县城的市政工程建设,实现了网线全部地埋,成为陕南第一条“空中无网线”的大街,我县县城也因此被省政府命名为“2005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城市”。五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魅力的亮点。通过改造北环路、美化向阳路、建设滨江大道,极大地提升了县城建设品位和石泉对外开放形象,吸引了一批客商来石泉投资兴业。县城北坡几十年一直是荒坡秃岭,一遇暴雨,洪水挟裹着泥沙,直接威胁到县城防洪安全,加之缺乏管理,乱埋、乱葬问题十分突出,整个北坡成了一个乱坟场。为彻底治理这一隐患,我们采取异地换土、大坑大苗等办法实施绿化,统一规划建设公墓园区,依山建起了两处人工湖;修建亭台5处,修筑了长8公里、宽5米的盘山水泥公路,沿路安装路灯,将昔日的荒坡秃岭变成了县城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的森林公园,并于近期正式启动了三期工程建设。围绕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目标,严格实施“绿线”管理,保证城市绿地不被侵占,并加强小区绿化配套建设,积极创建园林式小区,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使县城绿地面积人均达到3平方米,绿地率达到28%,塑造了出门见绿、城中有林、城在林中的绿色城镇新形象。四、坚持从严整治,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一是强化教育宣传。我县

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和千里精神文明长廊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广播电视台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引导群众爱护城市环境、参与城市管理,群众自觉参与和监督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二是创新工作机制。针对流动商贩利用城管执法时间上的盲区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的现象,城管部门巧打时间差,实行“延时工作制”,推行早、中、晚“无缝隙”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把市容市貌管理重心下移,落实市容门前“三包”责任制,把城市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社区。三是健全管理体制。建立以城建为主体,公安、工商、环保等部门支持配合的联动体制。对环卫保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发包,多层面监督,较好地解决了垃圾乱堆乱放、清运不及时的问题。对园林绿化推行管护责任制和绿地认养制,实行管养分离,既减少了政府投入,又提高了城镇公用设施的管理水平。四是加强环境治理。坚持生态建城,对工厂、企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和医疗单位废弃物焚化进行了重点监督和整治,大力实施城镇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构筑进城见林、出门见绿的绿化环境;积极向上争取,尽快建成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保证城市干净、卫生、整洁。五、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功能,着力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到城镇“进得去”、“住得下”的问题,让更多的人进入城镇,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一是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为适应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需要,我们把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进一

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使家友商贸、民威商厦、海信超市、天成丝业、永宏丝业、雨花蚕丝品公司、力德矿业、银屏水泥等一大批民营企业相继落户石泉,同时

鼓励农民住房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大力加强城镇物业管理,积极推行弹性大、灵活性强的社会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拓宽了进城农民的就业空间,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安居乐业,增加了收入,过上了城镇居民的生活。二是加快城镇社会事业发展。为进一步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我县大力发展城镇社会事业,近年来仅投入城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交通电力、计划生育等建设的资金就达上亿元。今年,我县又启动实施了县城二小迁建、县医院扩建、中医院搬迁和“整县走”等项目。三是进一步深化改革,降低农民进城“门槛”。深化户籍管理体制改革,逐渐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最终实现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政策为前提,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入城镇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解决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问题;大力推广合伙经营、土地入股等形式,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逐步割断农民同土地的“脐带”。尽快健全和完善城镇失业、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落户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