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明史论文

中外文明史论文
中外文明史论文

欧洲文明史

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的爱琴文明,在其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等一系列的民主制度。其中雅典是整个希腊民主制度的典范,尤其是在执政官伯利克里执政时期,不仅完善和发展了这些民主制度,而且又逐步形成了一些民主机构如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等,这些都保证了民主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中。古希腊民主在尽情发挥自己伟大历史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窒息和扼杀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自由发展的能力。它还剥夺了本邦妇女参政的权利。所以它既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它给世界文明宝库带进无价之宝,又招致属国属民的怨恨。这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最大局限。此外,雅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制,同近现代的代议制民主不同,它只能在一个小邦范围内实行,而且直接民主很易滑入极端民主的泥淖。

与此同时,不仅是民主制度在发展,古希腊的文化也是相当繁盛的,不仅产生了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等非常著名,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学者;还有以巴特农神庙和雅典卫城为代表的建筑群;当然也有我们所熟知的雕刻艺术以及家喻户晓的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的政治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欧洲。

随着古希腊文明的衰落,古罗马慢慢的发展起来,依靠凯撒、

庞培以及屋大维等人的东征西讨,逐步建立了一个环绕地中海的巨大帝国。古罗马也有其特有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便是其中一项不朽的成就。罗马法主要包括了《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是古罗马固有习惯法的汇编,它总结了前一阶段的习惯法,并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许多世纪以来,《十二铜表法》被认为是罗马法的主要渊源。但它只是在一定限度内维护平民的利益,仍然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它内容相当广泛,条纹比较清晰,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与专横,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俗。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影响更为直接。正是在全面继承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今世界两大法系之一的大陆法系,亦称为罗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世界上现行的法律大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相对于古希腊的繁盛文化来说,古罗马的文化也很繁荣。古罗马也形成了自身的神话传说;特有的建筑风格如桥梁和引水渠、罗马圆形剧场等;还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拉丁文,现在欧洲许多语言都由它演变而来;它们拥有提出日心说的著名科学家托勒密,影响了现代历法的制定。这些成就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资本的积累和发展,封建主义的禁锢已经引起了人们的不

满,在1640年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极大促进欧洲各国反封建努力,起到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对世界历史产生重要影响。其后,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促使启蒙运动的产生。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许多先进的思想家著书立说,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卢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开启了民智,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运动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着封建统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随着整个欧洲以及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开始了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也就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不断扩张,对外侵略,开展殖民统治的历史时期。

欧洲文明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部分,也是一个缩影。期间产生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值得我们骄傲,因为这是全人类的财富;而其中出现的波折滞后了欧洲的前进;对于近代欧洲的殖民统治所犯下的罪恶勾当也是我们深刻的教训。我们要接受和汲取其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成分,摒弃和批判其中的错误,为我们自己的国家和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使我们的社

会建设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不同地域国家有着不同的文明史,并且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不同的文明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成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在中国,粮食,既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

中国近代教育史论文

【论文学科】中国近代教育史论文 【论文级别】本科生 【题名】中国近代教育家王力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关键词语】近现代;民办学校; 教育 【中文摘要】本文结合史实,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归纳法和资料分析等方法,对近代中国教育家王力进行考察。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分析,形成论点,取得研究成果。 王力教授(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13年小学毕业后失学。1916年在博白高等小学任国文教员。1924 年入上海南方大学学习,次年转入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岭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系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直至去世。曾兼任汉语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7年冬赴波兰讲学。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曾当选为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五届委员,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60年来,王力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6年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中国语法

西方文化论文参考选题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论文参考选题 一、说明: 1. 论文题目只做参考,具体题目请自行拟定。 2. 请选择工作量适中的题目,切忌空泛大。 2. 论文题目可以与教师协商,教师会给与一定指导。 3. 论文具体要求请见论文摸版。 二、参考选题 1.浅析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体系与法律体系 2. 雅典的兴衰和古希腊的反民主思想 3. 西方“爱智求真”的传统与西方文明的发展 4. 西方理性传统与浪漫主义 5. 西方“怀疑批判”精神与科学理论的创新 6.中西方“以人为本”理念对比分析 7.西方中世纪文化的功过评说 8.西方文化传统与西方后现代思潮 9. 全球化与西方文明 10.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区别 11. 关于堂吉诃德的反思与断想 12. 20世纪西方企业“”文化的渊源 13. 中古西欧骑士文学的爱情婚姻观 14.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幸福观辨正 15. 伊壁鸠鲁学派与老庄学说功过分析

16. 解读伯里克利的政体:三权分立的雏形 17. 谈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8. 谈宗教宽容与科学理性的勃兴 19. 谈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 20. 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殊路同归 21. 浅析奥林匹克精神 22. 西方海外扩张与殖民主义 23. 论古希腊神话的童稚情趣 24. 浅析西方的神权与王权 25. 再论苏格拉底之死 26. 论古罗马的英雄主义 27. 论地理大发现极其影响 28. 论伏尔泰的启蒙思想之现实意义 29. 浅析中古世界的骑士文学效忠主题 30. 浅析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的途径 31. 中西方之“和谐”概念辨析 32. 论西方“海盗”情结 33. 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初探 34. 犹太人对西方中世界文化复兴的贡献之我见 35. 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 36.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文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7.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比分析

古罗马文明的历史地位

人文学院非试卷考核课程专用封面 论文题目:古罗马文明地历史地位 课程名称:世界文明史 任课教师姓名:秦元旭 学生姓名:唐超 学号: 年级:级 专业:历史学 任课教师评分: 古罗马文明地历史地位 [摘要] 长期以来,罗马文明一直被掩盖在希腊文明地光芒之下.然而事实上与希腊文明相比罗马文明显得更厚实和更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文明发展地长链中,罗马文明有着更为深远地历史影响.罗马文明中地共和制度、法律制度基督教文明不仅奠定了西方文明发展地基础,而且也确立了西方文明发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关键词】罗马文明;共和制;罗马法;基督教文明 人类历史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部文明史地发展.因此,对文明地认识实际上就是对人类自身发展地认识.然而认识文明并非一件简单之事.在人类历史地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文明至今仍给我们留下了未解之谜,例如埃及金字塔文明以及玛雅文明.这其中有诸多原因阻碍了人们地认识,有地由于历史久远,有地是因为文明地突然中断,还有地则是因为不同地文明之间地特质不同影响了相互间地认识,如东方文明之于西方文明以及西方文明之于东方文明.正因为如此,认识文明地工作不仅艰辛,而且也充满了诱惑.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地,“对人类文明地长时段表现进行描述甚至评估,也许应是某种大大高于人类地地外生灵地工作.特定时空和特定文化形态中地人做这种事,很可能被视为一种臆断.”任何一种文明都是一种庞大地系统工程,对这一庞大系统进行评价和论证,显然是我辈力所难及地事情.但本着求知和探索地精神,笔者发现在人们长期探索文明现象、特别是探索古代文明现象地过程中,长期忽视了一种文明地重要性,这种文明即是古代罗马文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我们对罗马文明地重新认识,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西方文明地发展轨迹,更重要地是,它涉及到我们对西方文明地内在特质地重新审视.关于西方文明地特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西方文明地特质主要体现为它地两个要

论中国古代专卖制度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评述 陈明光 (厦门大学历史系 福建厦门 361005) 财政问题在中国传统史学中一贯受到重视,先秦诸子关于富国强兵、节用、薄赋敛等议论就是针对财政问题而发的。自《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以来,有关古代财政活动的记载更是史不绝书,从而构成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为20世纪中国学者研究财政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的学术史大体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加以评述。 第一阶段是20年代至40年代末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传统史学开始向近代史学转变,这种学术演变的时代特征在财政史领域同样有鲜明反映,即不少学者在继承发扬传统史学方法,注重传世文献的考据,辨析制度条文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借助近代西方的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理论,对中国财政史(包括古代财政史)做出一些不同于《汉书?食货志》、《通典》、《文献通考》等传统典志的编纂、阐释和 评论,撰写了一些通史体裁或断代体裁的财政史论著,如胡钧《中国财政史讲义》 (商务印书馆,1920年)、徐式庄《中国财政史略》(商务印书馆,1926年)、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 (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刘秉麟《中国财政小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杨志濂《中国财政史辑要》十册 (无锡大公图书馆,1936年)、鞠清远《唐代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40年)、刘不同《中国财政 史》 (大东书局,1948年)等。同时,专题研究和理财人物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特别是田赋史。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国民政府出于财政体制改革以及战时经济的需要,进行田赋整理、田赋征实和其他财政制度的变革,因此有些学者本着为现实提供历史借鉴的意图,对长期成为古代财 政收入支柱的田赋制度予以较多关注,如万国鼎《中国田赋史》(正中书局,1933年)、刘道元 《两宋田赋制度》(上海大学文学院,1933年)、徐士圭《中国田赋史略》 (商务印书馆,1935年)、陈登原《中国田赋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吴兆莘《中国税制史》 (商务印书馆,1937年)等,尽管内容有详略,识见有深浅,均属有一定影响的专著。程滨遗等编纂的《田赋会要》第二篇《田赋史》上册和马大英等编纂的《田赋会要》第三篇《田赋史》下册(正中书局,1934年),是一套按编纂者的观点“铺叙史实,推究因果”的资料性著作,上自夏商周,下及清末民国初,“就历代田赋沿革,为系统叙述,并作史料整理为主。其诸赋役设施,凡与田赋有关者亦触类引及,以 求明备”(《 弁言》)。层面较多,视角亦广,观点平实,在当时堪称详悉。不过,此期从事财政史研究的学者尚少,专题研究以汉、唐、宋、明等朝代为主,选题较狭小,征引资料多据习见的传世文献。特别是由于缺乏断代史研究和专题研究的厚实基础,刊行的中国财政通史著作大多还谈不上能对古代财政史作整体性研究和规律性探讨。 不过,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此期有些论著无论选题或是阐述都颇具开拓性。例如,胡钧9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评述

中西翻译史论文1

课程名:中西翻译史 学生名:夏菱凉 学号:201310810099 任课教师:何绍斌 佛学汉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引语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莲花高台之上,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吟诵道诗。诗里有连绵起伏的青山,有日光铺满的古城,有巍峨雄壮的宝殿,有圣洁如雪的安宫花。莲花台下,是虔诚敬拜的万千子民。时光荏苒,数百年后,我们所潜心传唱其佛学情诗佳句的魅力所在,实在离不了众多翻译学者的沥血耕耘。佛教不仅是宗教,更是包含万千的哲学。梁启超研究统计日本学者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汉语佛教词汇,佛教汉译词汇不仅占据汉语词库一个大部分,还大量包括了深刻内敛的行而上的词汇,从广度和深度上极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博大精深,灿烂缤纷的汉译佛学充实,就没有中国汉语文化的成熟。 二.汉译佛经背景 东汉明帝派使者不远万里从西域请来了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他们带来了佛像及佛经。史料记载,第一部传入中国的佛经名叫为《浮屠经》。所谓“浮屠”,乃是梵文中Buddha的音译,后世译作“佛陀”,就是人们常说的“佛”,所谓《浮屠经》,转言之也就是《佛经》。为了便于传教,摄摩腾和竺法兰开始将梵文经书翻译成汉文。自此以后,更多的佛经传入中国,经过200多位译师近十个世纪的辛勤努力,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汉文三藏达到了1690余部、6420余卷。(陈百琴 2012:2)而按确切可考的时间,汉译佛经的出现乃是安世高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译出《明度五十校计经》算起,到北宋仁宗庆历元年惟净和孔道辅先后奏请朝廷解散翻经院,大规模的译经工作延续了近九百年。在这期间,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颇深。特别是在禅宗出现以后,以禅入诗、以佛理入文的现象蔚为大观,中国文学也因此增添了许多神秘而空灵的色彩。 我国古代的翻译史即佛经翻译史,同样,我国的翻译活动起于佛经翻译。东

中外教育史论文题目

1 现代欧美教育科 学化运动的一个 基石 李国庆著教育史 2 在摇摆中寻求超越徐征著 外国 教育 史3 公立学校的一次变革杨梅著 教育 史4 中学与大学关系的重构杨捷著 教育 史5 中国近代私立大学教育经费问题研究王彦才著 教育 史6 制度生成与变革黄立志著 教育 史7 20世纪美国大学课程思想演变郭德红著 教育 史8 二战后加拿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侯建国著 教育 史9 苏格兰大学发展研究张薇著 外国 教育 史10 中国环境教育思想溯源及发展现状邓彤著 中国 教育 史11 改革开放25年中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王慧著 教育 史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财政发展史论纲杨会良著 教育 史13 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的发... 刘毅玮著 中国 教育 史14 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王金霞著 中国 教育 史15 近代私塾改良研究秦玉清著 教育 史16 复性书院考论刘继青著 中国 教育 史17 洋务教育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王增科著 教育 史18 英国中小学课程的历史演进与发展(1944... 许立新著 教育 史19 20世纪美国教师教育思想的历史分析刘静著教育

20 中国古代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肖学平著中国教育史 1 宋代程朱理学官 学地位研究 李娟著教育史 2 现代新儒学教育思潮与流派研究洪明著 中国 教育 史3 西欧的知识传统与中世纪大学的起 源 孙益著 外国 教育 史4 民国时期书院现象之研究周雪敏著 教育 史5 清末民国时期历史教学法研究张逸红著 教育 史6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程斯辉著 教育 史7 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教育交流研 究 赵霞著 教育 史8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 上的展现 兰军著 教育 史9 元教育史学研究郭娅著 教育 史10 守土经营与模范治理的双重变奏- 阎锡山与山... 申国昌著 教育 史11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陈晴著 教育 史12 族群性和地域性:四川客家教育研究严奇岩著 教育 史13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高惠蓉著 教育 史14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范远波著 中国 教育 史15 上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赵鑫著 教育 史16 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张济洲著 教育 史17 加拿大公共教育发展史研究许江媛著 教育 史18 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王凤玉著 教育 史19 知识,传承与教化李世宏著教育

世界文明史期末论文

世界文明史期末论文 通过一个学期对世界文明史的学习,我对世界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加了很多人文知识,丰富了思想。 课堂上主要教授了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爱琴海文明,犹太文明使我对各种文明有了充分的认识,老师还在讲述过程中适当加入了许多神话故事,体现了各种文明的特色,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各种文明。 在已经学习过的各种世界文明中,相比之下,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古代埃及文明。 一、金字塔 说到埃及,大家一般都会想到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 金字塔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文字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呈梯形分层的,因此金字塔又称作层级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在最早的时候,马斯塔巴是埃及法老死后的永久性住所。到了后来,埃及人产生了国王的灵魂要升天成为神的观念。 “为他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明文》) 金字塔就是把法老送上天的阶梯。 与此同时,古代埃及太阳神“拉”的标志是太阳的光芒,金字塔的角锥体形式所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光芒,表示了埃及人民对太阳神的崇拜。 “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金字塔明文》)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寝。作为统治者的法老们不仅想在活着时统治人间,而且还想在死后成为神,主宰阴界。因此,法老死后,便将内脏取出,浸以防腐剂,再填入特制香料,制作成木乃伊,将尸体长久保存。金字塔便是存放法老木乃伊的陵寝。 大型的金字塔一般建于约公元前2664~前2180 年,在古埃及之都孟菲斯之北不远的吉萨、塞加拉、拉苏尔,梅杜姆以及阿布西尔等地都有大量的遗址。 在众多金字塔中,最为著名的是吉萨大金字塔,它位于开罗西南约13公里的吉萨地区。这组金字塔共有3 座,分别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二代法老胡夫、第四代法老卡夫勒和第六代法老孟考勒所建。 金字塔十分宏伟壮观,巧夺天工,有人觉得仅凭古代埃及人的技术是不可能建造出金字塔的,他们怀疑金字塔是外星人造出来的,或者是更远古的人类留下的。 二、宗教 要了解古代埃及的文明,就必须知道古代埃及的思想,知道古代埃及的宗教。 宗教是古埃及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了整个古埃及历史。赫利奥波利斯、孟菲斯、

中国财政史论文--唐帝国的富强之路

唐帝国的富强之路 [摘要] 唐代是中国财经演进的高峰,持续领先于同时代人类社会,达到了农业财经文明所能达到的巅峰。从财经历史角度上刨开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看清唐帝国无与伦比富强的财经方面原因。 [关键词]唐帝国财经史富强 [正文]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三个朝代分别是商、汉、唐。商最初是一个部落,善游牧和经商,在被周推翻之后,部落中相当多的族民重操旧业,开始经商,以至此以后在中国,凡是从事贸易买卖工作的人士都被称作“商人”;秦汉时期,中国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故当代多数中国人被称为“汉族”;唐是世界性影响最为广泛的帝国,所以海外华人聚居区被称为“唐人街”。唐宋时期是中国财经演进的高峰,持续领先于同时代人类社会,达到了农业财经文明所能达到的巅峰。 唐宋时期大约为公元600年至公元1300年,之前有隋,之后有元。有唐之时,亚欧大陆上形成东西方三国鼎立的局势,欧洲的法兰的王国、中亚的阿拉伯帝国和东亚的唐帝国三分天下,是当时最强盛的三大文明。唐代的历史成就是财经实力的进步和社会管理手段成熟的结果。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具备世界性影响的时期,“大唐盛世”实至名归,迄今仍引起中国人的自豪情怀。 然而唐朝为什么这么富强?财经历史最大的特征,是可以帮助人们看清历史的所以然,看清纷繁复杂的各种历史表象之下蕴含的驱动力和发展脉络。正如财经的优势使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历史的必然,是并且必然是财经的发达,才能成就唐帝国无与伦比的富强。 唐初年间,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朝廷开始全面实行均田制度。制度的核心在于,编户齐民的青壮年劳动力,每人可从政府“受田百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可以作为遗产由子孙继承,另外80亩为“口分田”,受田者终生耕种,死后由官府收回,另行划拨。均田制以这种规定为常态,再根据劳动能力的不同在授田数额上予以区别对待,工商业者授田为“良丁之半”,老人或残疾者授田数额为40亩,寡妻妾以及道士、和尚授田为30亩,等等。 与均田制相匹配的是同时施行的租庸调法,这是唐代政府最主要的“理财方式”。唐代赋役主要是按丁征派的: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曰“租”;交纳绢或其他丝织品二丈、棉三两,或交纳布二丈三尺、麻三斤,曰“调”;丁男每年要为国家服徭役二旬,如不服役,每日折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曰“庸”。出现自然灾害之时,上述实物和劳动义务可以酌情减免。 均田制和租用调制的施行,意味着唐代普通的农户在土地国有制的背景下,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权,土地由个人承包,相应的,承包人要承担缴纳地租和赋税的义务,地租是谷物,赋税则以纺织品实物和劳务方式体现。于是,只要政府的租税数额还算合理,财政政策比较稳健,每个农户就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剩余劳动产品。均田制这种生产要素的收益分配模式兼顾了土地投入和劳动投入者,可称之为“交够国家的,剩下就是自己的”,它促进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实现了生产效率。 大约从唐代均田制时期开始,“男丁重要”成为中国人相当牢固的财经观念,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 ——走进舞阳 学号:20097610311 撰稿人:段世栋 日期:2012年5月31日

题记: 自1980年以来,这里进行了多次发掘,共计清理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3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濠沟、柱洞等。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数千件。出土物中以七音阶鹤骨笛、成组随葬并装有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最为引人注目。此外,还发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粟及稻栽培遗迹是世界上发现最早发现的稻种遗迹,----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贾湖文化。 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作为9000年前人类文明文化的象征,贾湖文化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个重 要里程碑。 目前共进行过7次研究性发掘,发掘面积仅2700平方米。先后出土了距今9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

窑13座以及灰坑、莫葬、瓮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其中出土的石磨盘、骨笛、陶器、契刻符号以及碳化的稻粒、陶器中的残留物等,对我国及至人类文学史、音乐史、酿造史和了解当时的生活习俗、状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最重要的发现除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外,还有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有契刻符号的龟甲与石器,其契刻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还发现一批保存完好的骨笛,多数有7个音孔,音孔旁钻有调音的小孔,有的还刻划等分符号,是

论文中外教育的对比

中外基础教育 王卫星 古成语中,有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它的意思是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纵观我们的现在的基础教育,实际上我们正在揠苗助长。而且我们的这种教育环境正在恶性循环着。 不管我们这些年进行了怎样的改革,但始终没有摆脱中国的教育的历史传统,始终残留着科举时代的痕迹,沿序着那种教育的固有内容。或说一辈一辈的还从骨子里渗透着那种教育思想。 晚清时因科举走上仕途的张之洞也曾大声疾呼:“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大声呼吁教育要“崇尚自然”、“展现个性”,坚决反对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个性的摧残,时间已过去了一百多年,而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脱离开科举的窠臼。我们的教育还在摧残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这并非危言耸听,纵观中外的教育历史,就会发现,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形成迥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以及有着根本区别的教育风格,是因为我们同这些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历史根源,也有着不同的教育改革内容。 西方教育家强调人的理智,我国教育家则强调人之根本在于道德。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以人为本”,通俗地讲就是人有着主观能动性。人是否能认识你自己,认识了自己也就发展了理智而成为自由的人。我国自古就强调“人之初,性本善”,注重的是人的道德本性,我们常提到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政治伦理课,摆在了第一位。正是这种思想,才建构了人的伦理道德教育学说。 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热衷于“天人相分”,倡导的是科学理性和实践精

神。我们古时的教育家以“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为主导,注重的是人对自然的有机适应。尤其是儒家的思想更是体现了这一观点。虽然我们在一些古代的小说或是神话中,有着人定能胜天的思想,但那只是被动的,而没有着那种敢“与天斗,与地斗”的那种敢作敢为的伟大实践精神。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科学的世界化,各国都在进行着现代的教育改革。西方的教育在“科学、民主、与个性独立,”思想基础上,把“强化科学教育,和培养科学素养作为立国之本”。他们的教育改革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个性、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新一代。美国办学的目的就是给予学生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支持,使他们成为身体健壮、有社会竞争力、性格完善的人”。同时他们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和道德理性的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创造性、有主见的人和有道德和责任心的人。”有的美国学校把“尊重学生个性”、“强化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列为办学的根本宗旨。 我们进行教育改革也进行了好多年,但纵观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基础教育上,并没有做大的真正的手术,只是对教育教学形式做了一些变动。搞公开课也好,上示范课也好,几乎是统统的一个模式,只是把上课的花样不断翻新,但不管是哪个派别,他们都被上级统一的考试牢牢地束缚着,这种形式的教育改革就是我们常说的换汤不换药。因为我们科举式的考试让我们的教育永远停留在追求第一名,培养尖子生,考上重点大学;同时我们教学永远是按规定的教科书,循序渐进,大量练习。 在美国,他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人生的享受。而我们的学生,自从进入幼儿园那天起,先天性的那点聪明都被抹杀了,大脑被紧紧地固定化了,思维被僵化了,那点本该有的活泼也被模型化了。我们常说的书呆子,就

西方文明史导论

此答案为作者手工收集,如有错误尽情谅解如需要其他答案请加群:271865091 支持作者QQ: 3023342901 一 1 【单选题】(5分) 以下哪部著作通过研究日本的国民性、服务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并成为将基础研究与决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典范? A. 《菊与刀》 B. 《文明的冲突》正确A 查看答案解析 5分 2 【多选题】(5分) 以下描述哪些符合国民性及国民性研究的特点? A. 国民性包含了文化表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宗教传统等要素 B. 反映的是群体的、而非个别的认同和行为的方式 C. 通过国民性研究可以解剖一个国家的密码 D. 国民性研究是一种决策研究正确A,B,C,D 二 1 【单选题】(5分) 希腊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哪一点? A. 公元前746年B.公元前776年C. 公元前465年正确B 2 【多选题】(5分) 下列哪些描述符合希腊文化的意境?A. 理想与美B. 直觉、诗语和精神的形象化C. 玄同忘我之境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汇点产生正确A,B,C 3 【多选题】(5分) 希腊文化具有如下哪些特点?A. 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民族文化;B. 心灵性,每一件艺术都是用心灵雕刻出的精品;C. 向善性;D. 唯美主义; E. 神秘性和悬念正确A,B,C,D,E 三 1 【多选题】(5分) 《荷马史诗》中的隐喻是指哪两部著作在内容和主旨上存在的反差之谜? A. 《伊利亚特》B. 《奥德赛》C. 《工作与时日》正确A,B 查看答案解析 5分 2 【单选题】(5分) 破解《荷马史诗》的隐喻的关键点在于? A. 从英雄主义转变到浪漫主义B. 从唯美主义到现实主义 C. 从浪漫主义到理性主义正确答案是:A 四 1 【多选题】(5分) 罗马文明之所以会取代希腊,在于其文化中的哪些特点? A. 浪漫 B. 理性 C. 现实 D. 世俗正确答案是:B,C,D 查看答案解析 2 【多选题】(5分) 古代西方文明是由以下哪些要素共同塑造而成的? A. 希腊文明 B. 罗马文明 C. 日耳曼文化 D. 基督教要素正确A,B,C,D 查看答案解析 5分 3 【单选题】(5分) “希腊传统”的特征是? A. 放大了的个人 B. 放大了的国家 C. 强调家的原则 D. 罗马的反文化正确A 查看答案解析 5分 4 【单选题】(5分) “罗马传统”的特征是? A. 放大了的个人 B. 放大了的国家

世界文明史东亚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上海政法学院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世界文明史(25I000001)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专业班级考生亲笔签名学号成绩 一、论文评分标准:100分【主要分为:论文结构50分;语言组织30分;论文格式20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论文结构:50分A.论文层次分明,内容组织有序:40~50分;B.论文层次一般,内容组织一般:25~39分;C.论文层次不合理,内容组织不合理:25分以下。 (2)语言组织:30分A.不抄袭,语言简练,通顺。24~30分;B.不抄袭,语言一般,基本通顺。16~23分;C.语言不通顺,错别字多于十个。15分以下。 (3)论文格式:20分论文应有标题、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3~5)、正文(应有引言、分层次论述、结论等部分),论文文末应有参考文献。否则酌情扣分。 (4)本课程论文须当面交给授课老师,然后签字确认。 二、请阅读以下资料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中有这样几段话: 1、各种文明都在不停地借鉴它们所邻近的文明,哪怕它们“重新解释”和同化了它们所接纳的东西。的确,每种文明乍看之下都更像是一个铁路货场,在不断地接受和发送包罗万象的货物。(第62页) 2、一个文明通常不肯接受那种质疑它自身的任一深层结构的文化革新。(那些)由地理条件、社会等级制度、集体“心理”和经济需求等因素所施加的无尽无休的约束——这些意义深远的影响,……当代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它们的时候,总是把它们看作完全是自然而然和理所应当的。这些实在便是我们现在所要说的“结构”。(第61-62页) 3、正如一个文明可以欢迎或排斥来自其他文明的成分一样,它也可以接纳或拒绝它自己历史的残存物。这一选择过程并不缓慢,而几乎总是无意识地或部分地进行。但多亏这样,一个文明通过“分割”出其固有过去的一部分,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自己。(第64页) 一、请你结合我们这学期的世界文明史课程说一说对以上文字的理解,不少于300字。(30分) 二、结合世界文明史课程和自己对以上文字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小论文,论文题目自拟、论文字数不少于2500字。(70分) 我对上述文字的理解: 三段文字是三种对待文化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第二种是短期来看自身文化的态度,第三种是长期来看对自身文化的态度。不得不说第二第三种态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自身的历史决定着自身的体制,自身的体制同时又影响着自身的历史,而第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可以对其他两种态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文明是包罗万象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文化必然是走不长久的。文明应该是森罗万象,海纳百川的。 第二段文字,表示了文明是渊源流长的,是深入人心的,是被外界条件约束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地理、经济、制度的基础,因而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比如封建体制)总是自然而然的接受流传下来的文明。短期来看,很难改变。文明构成了“结构”,“结构”决定文明的发展。 第三段文字,表达着文明从长期又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国家制度,国家经济等变化,文明也

中国近代史论文 清政府的对外赔款数额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清政府的对外赔款数额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众所周知,由于1840年后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被迫签订大量丧权辱国的条约,并根据条约对外支付大量战争赔款。这些赔款到底数量有多少?后来是怎样赔付的?最终赔付了多少?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恶劣的影响? 一.历次战争后清政府的对外赔款数额 (1)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含《广州和约》规定的赎城费600万银元,英国商馆损失费62372银元;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鸦片烟价600万银元、商欠300万银元、军费1200万银元。 (2)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关平银1600万两,含中英《北京条约》中规定的英军军费银600万两、商亏银200万两;中法《北京条约》中规定的法军军费银700万两、商亏及抚恤费银100万两。 (3)1874年琉球事件赔款①库平银50万两,含中日《北京专条》中规定的日本修道筑房费40万两、抚恤费10万两。 (4)1876年马嘉理事件赔款②关平银20万两,含中英《烟台条约》中规定的军费、商欠、抚恤费。 (5)1881年伊犁事件赔款900万银卢布,含中俄《改订条约》中规定的军费、商亏、抚恤费。 (6)1895年甲午战争赔款库平银23150万两,含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军费2亿两、威海卫驻军费150万两;《辽南条约》中规定的赎辽费3000万两。 (7)1901年庚子赔款,含《辛丑各国和约》中规定的偿付诸国赔款关平银4.5亿两;地方赔款16886708两。 (8)1906年拉萨事件赔款,含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中规定的250万银卢比。 以上共计八大笔。 二.近代中国主要战争赔款的实际支付情况 (1)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全部赔款于4年内分做7次全部偿清,“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酌定每年每百元加息五元”。结果,清政府在1842―1845年如期偿付了这笔赔款。 (2)甲午战争赔款。在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2亿两军费分8次交清,第1次5000万两于批约后6个月内交清,第二次5000万两于批约后12个月内交清,其余分6次交清,自第2年起每年交一次。条约还规定,“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3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

大唐时期中日典制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 概要:唐朝(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时期,国力强盛,法制完备,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亚洲文明中心之一,对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由于日本正处于奴隶社会末期,急于向外寻找突破口,而唐代先进的典制文化为日本完成社会转型提供了仿效借鉴的蓝本。日本政府以向中国派遣唐使的方式全面移植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大唐文化。日本统治者以唐制为基础,发起大化革新运动,使日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制度等都打上了浓厚的唐文化烙印,同时依据本国实际有所损益增删,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日本典制文化进一步向纵深处发展,加深了中国对日本的了解,促进了中日两国和平友好关系的往来,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交流现状中央官制经济制度法令制度影响意义 一、大唐时期中日交流的现状 由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远远高于日本,在文化输出方面,以唐朝向日本输出先进的典制文化为主,很大程度上是唐制文化在影响辐射日本,唐朝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中日交流的形式一般为正式的官方使团交往,仅仅局限于朝廷、政府和上层统治阶级,不涉及普通的下层民众,“贞观五年,(倭国)遣使贡献方物。太宗矜其道远。敕所司无令岁贡,又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之。表仁无绥远之才,与王子争礼,不宣朝命而还①”自此唐朝不再向日本派遣使节,主要是日本政府不定期地向中国派遣唐使,史料载:“长安元年,其王文武立,改元曰太宝遣朝臣真人粟田贡方物。开元初,粟田复朝。天宝十年,朝衡复入朝。建中元年,使者真人兴能献方物。贞元末,其王曰桓武,遣使者朝②”就说明了这一点。此外,遣唐使船队的规模也越来越来大,人数也越来越多,以其中的四次为例,“630年,121人,2艘船队;717年,557人,4艘船队;733年,594人,4艘船队;838年,651人,4艘船队③”一般认为唐朝前期,遣唐使船队的平均规模是2艘船,120人左右;唐朝后期,遣唐使船队的规模较大,是4艘船,共有500到600人左右④”,出现了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高潮,促进了大唐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尤其是日本645年的大化革新运动受中国先进的典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和彻底,本文仅以大化革新为例,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制度方面谈谈这一时期中日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二、大化革新时期唐制对日本的辐射影响 唐朝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唐朝处于主动、强势地位,中国先进的政治体制给日本统治阶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日本留学生、学问僧所奏称“大唐国者,法制完备,珍国也,常须达⑤”因此,日本在645年的大化革新运动中全面移植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大唐文化,以唐制为蓝本,在政治、经济、律令方面对唐代典制文化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虽带有浓厚的机械模仿和照搬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族的特色。 (一)唐代中央官制三省六部一台制与日本的二官八省一台制三省六部一台制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以说达到了其成熟期,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相当完备的官制系统。日本在遣唐留学生的推动下,仿照唐代官制,在中央实行二官八省一台制,单从字面上看,除个别文字和量词存在细微的差异外,二者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和融合性,实质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日本对唐代官制的吸收融化主要体现在:其一,日本统治者采纳了唐代官制系统的基本框架模式,使其行政管理系统更趋完善,很好地体现了律令的形式性、完整性和综合性。日本参照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式,天皇高高在上,下设神祇官、太政官总领全国宗教和行政事务,太政官下辖八省,其职权涵盖人事、财政、军事、司法、礼仪等各个方面,成为各项具体事务的执行部门。二官八省的设置体现了金字塔式的政权结构。此外,又参照唐代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置弹正台,完善对行政、祭祀等政府高官的监督职能。因此,二官八省一台制,使政权组织从最高层到最低层沿直线分布,保证了上级对下级的垂直统治,强化 ①(后晋)《旧唐书》刘昫等撰《倭国传》卷199,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40页 ②(宋)《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撰《日本传》卷22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08—6209页 ③《外交关系》石井正敏《唐与日本》,吉川弘文馆1992年版,第74—76页 ④(日)《遣唐使眼里的中国》古濑奈津子著、郑威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⑤《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三十一年”条

文艺复兴(外国教育史论文)

外国教育史论文 题目: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10级专升本一班 姓名:张习习、于珊珊、沈嘉琪 学号:20102737396、20102737391、20102737372

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摘要: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了人文主义教育以及与传统的神学教育的区别,还有对现代教育特别是大学的影响。欧洲从14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执着于生命个性的欢欣而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和艺术,但这种成就是基于个体生命对大自然的爱好与追逐,它并没有收缩回来在主体内作一超越的反省与分解。因此,这个时期的科学成就大多尚处于经验层面。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实践常常落后于教育观念,但近代教育的许多特征已见端倪,这就是文艺复兴之功。就高等教育看,人文主义新学科冲破了经院主义神学和哲学独霸大学讲堂的局面,虽然影响主要限于大学文学院,但正是大学文学院,领导了欧洲大学的近代化运动,带动了整个大学的变革。 关键字:人文主义教育、神学、现代教育、大学

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人文主义教育 欧洲从14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即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如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米兰等,在14世纪下半叶就出现了资本主义工业的最初形式——工场手工业,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出现了批发原料和商品的商业资本家。及至15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遍及西欧各国,如尼德兰、西班牙、德国、法国、英国等。这个时期,阶级斗争也更复杂,既存在着农民和城市平民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也存在着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尖锐矛盾。此外,工资劳动者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也时有发生。 1.1、文艺复兴的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中,代表他们利益的先 进思想家们,首先把矛头指向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神学。但是,他们缺乏锐利的武器。这时,在东西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中从拜占廷和阿拉伯传来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照亮了资产阶级的眼睛。他们从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中找到了有利于自己的思想资料,于是打起“回到希腊去”,“让死去的东西复活”的旗帜,宣称要把被中世纪黑暗统治湮没了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他们纷纷学习希腊语,到大学和图书馆去搜求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著作的手稿、手抄本,发掘废墟中的艺术珍品,掀起了学习、研究古代文化艺术的热潮,结果出现了好像古代文化再现的局面。因此,资产阶级史学家称这个时期为“文艺复兴”。实际上,文艺复兴绝不是古代文化艺术的“再生”,而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艺术、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来摆脱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冲破神学的思想牢笼,

西方文明史论文作业3

The Attraction of Greek Mythology 希腊神话的魅力 Abstract: Greek mythology is the body of myths and legends belonging to the ancient Greeksconcerning their gods and heroes, the nature of the world, and the origin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ir own cult and ritual practices. They were a part of religion in ancient Greece. Greek mythology is embodied, explicitly, in a large collection of narratives, and implicitly in Greek representational arts, such as vase-paintings and votive gifts. Greek myth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origins of the world, and details the lives and adventures of a wide variety of gods, goddesses, heroes, heroines, and mythological creatures. These accounts initially were disseminated in an oral-poetic tradition; today the Greek myths are known primarily from Greek literature. Key words: Greek myths; Greek legends; ancient Greeks; origin Ⅰ.Introduction Since I was 12-year-old around, I have been fascinated by western mythology especially Greek mythology, because it stands for a part of Western culture, in some degree. The origin of the word “mythology” is from a Greek word“mythos+logos”,“mythos”means“word”or“verbal language”,“logos”means“story”. It reflects nature and society of ancient people and it is an original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ings about origin of world, natural phenomenon and social livelihood. So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into Greek mythology further. Ⅱ.Sources of Greek mythology There are various versions of sources of Greek mythology. Literary sources and archaeological sources are two main sources. As for literary sources, Homer played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