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原理与应用》第一章 概论

Intelligent Control 智能控制
蔡自兴 肖晓明 余伶俐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1

智能控制和AI学习网址
Webs for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I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2

中南大学 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0741854.html,
中南大学 国家精品课程《智能控制》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0741854.html,/jpkc2006/ic/index.htm
中南大学 国家精品课程《人工智能》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0741854.html,/jpkc/rengongzhineng/index.htm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074185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0741854.html,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0741854.html,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AAI)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0741854.html, AI Lab, MIT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0741854.html,/index.php
European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CCAI)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0741854.htm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0741854.html,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Textbooks 教材
1. 蔡自兴. 智能控制原理与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 Zixing Cai. Intelligent Control: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World Scientific, 2011
2007版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智能控制 原理与应用
蔡自兴 国家精品课程 配套教材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Intelligent Control: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Zixing Cai.. World Scientific, 2011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参考书
智能控制 本科生用书 2007
国家精品课程 立体配套教材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本课程及其教材成果 国家教育部全国统编教材《智能控制》,1990 智能控制四元结构理论 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1992 第三届全国电子类优秀教材一等奖《智能控制》,1996 国际首部智能控制系统专著/教材“Intelligent Control: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1997 国家级精品课程《智能控制》,2006 免疫控制的四元结构思想在国际智能控制研讨会上报告,德 国慕尼黑, 2006 国家级《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核心课程之一, 2008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智能控制》,2012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智能控制
国内首部智能控 制系统著作,全 国统编教材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0)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国际首部智 能控制系统 英文专著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New Jersey)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1997

第 一 章 概论 Ch.1 Introduction
教学重点 1.介绍智能控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对智能控制及其相关概念进行定义; 3.简介智能控制的特点与分类; 4.讨论智能控制的学科结构理论。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智能控制的定义; 2.了解智能控制与传统自动控制间的关系; 3.深入掌握智能控制的学科结构理论,特别是智能控 制四元交集结构理论的内涵。 教学要求 着重掌握智能控制的定义,初步了解智能控制的主要系 统,重点掌握智能控制学科结构理论。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Ch.1 Introduction 概论 A new window to view the automatic control.
智能控制采用各种智能化技术实现复杂系统和其它系统 的控制目标,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型自动控制技 术,为自动控制开辟新途径。
Widely application.
智能控制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 是历史的必然。
A new way for AC—Intelecualization.
传统控制,包括反馈控制、近代控制和大系统理论等, 在应用中遇到不少难题。实现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是自动 控制解决面临的难题的方法之一。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问题一
自动控制原理是如何 自动控制原理是如何 求解问题的? 求解问题的?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1.1 Advances of Intelligent Control 智能控制的进展
1.1.1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IC机遇与挑战
传统控制理论在应用中面临的难题包括:
(1) 传统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是建立在精确的系统数学模型基础 上的,而实际系统由于存在复杂性、非线性、时变性、不确定 性和不完全性等,一般无法获得精确的数学模型。 (2) 研究这类系统时,必须提出并遵循一些比较苛刻的假设,而这 些假设在应用中往往与实际不相吻合。 (3) 对于某些复杂的和含有不确定性的对象,根本无法以传统数学 模型来表示,即无法解决建模问题。 (4) 应用要求进行创新,提出新的控制思想,进行新的集成开发, 以解决未知环境中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1.1 Advances of Intelligent Control 1.1.1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IC
1986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及电气与电子 工程师学会(IEEE)控制系统学会在加利福利亚州桑托卡拉 拉(Santa Clara)大学联合组织了一次名为“对控制的挑战” 的专题研讨会,发表了“对控制的挑战—集体的观点” (Challenge to Control: A Collective Point of View)的对自动 控制发展问题的“宣言书”。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面临挑战的领域
面临挑战的原因
(1)科学技术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例如,生命科学、计算机、人工智能和互联网、 物联网等技术。 (2) 当前和未来应用的需求 例如,空间技术、海洋 工程、基因工程和机器 人技术等应用要求。 (3) 基本概念和时代思潮发展水平的推动 例如,离散事件驱动、高速信息公路、分布式系 统、网络系统、非传统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的连 接机制等。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面临挑战的领域
控制工作者的任务
* * * * 扩展视野,着力创新 采用非完全模型和非精确模型 应用离散事件驱动系统和断续系统 实现控制系统与计算机系统的结合,控制科学与 系统科学及生命科学的结合
面临难题的解决途径──Intelecualization
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正在为自动控制系统的智 能化提供有力支持。人工智能影响了许多具有不同 背景的学科,它的发展已促进自动控制向着更高的 水平── 智能控制发展。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1.1.2 自动化与人工智能 (Automation and AI)
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初期的自动机器 开环控 制和单一操作。当采用外 部反馈控制和专用程序 时,分别出现了自动化机 器和数控机器。 人工智能关注的是智能行 为,首先是那些含有复杂 性、不完全性、模糊性或 不确定性以及不存在已知 算法的非数学过程。AI是 以知识为基础的、涉及搜 索并应用启发方法引导求 解过程,获得满意的解答。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问题二
机器发明与人类梦想 机器发明与人类梦想 有何关系? 有何关系?
中南大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U)

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精品资料》》》》》 第一章1、什么是遥感?有何特点?如何分类?有何应用? 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 综合性技术。 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等。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 紫外遥感:0.05 ~ 0.38 μm可见光遥感:0.38 ~ 0.76 μm 红外遥感:0.76 ~ 1000μm微波遥感: 1 mm ~ 10 m 多波段遥感:传感器由若干个窄波段组成 ☆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按应用领域分类: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  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时效性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4.经济性 5.局限性 应用: A、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及其动态监测 B、农作物的遥感估产 C、重要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与评估 D、城市发展的遥感监测 E、天气与海洋 F、其他领域如军事、突发事件 2、什么是光谱特性?指地球上每种物质其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质,这种对电磁波固 有的波长特性。 3、遥感技术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2)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传输与纪录、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 ?第二章 ?1、电磁波及电磁波谱? 电磁波:指电磁振源产生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成的图表 ?2、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波谱范围及特征(遥25页) ?3、大气成份与大气结构 ?大气成份:大气中主要包括N2、O2、H2O、CO、CO2、N2O、CH4、O3等 * 微粒有尘埃、冰晶、水滴等形成的气溶胶、云、雾等 * 以地表为起点,在80KM以下的大气中,除H2O、O3等少数可变气体外,各种气体均匀混合、比例不变,故称均匀层,在该层中大气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大气结构:大气层没有明显的界线,一般取1000KM。 ?1)对流层:经常发生气象变化,是RS活动的主要区域,是空气作垂直运动而形成对流的一层,在离地面7-19KM之间变化,厚度随纬度降低而增加。 2)平流层:没有明显对流,几乎没天气变化。因有O3层对太阳紫外线的强吸收,温度由下部向上升高。 3)电离层:由下向上分为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热层(增温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急剧递增。电离层对可见光、红外甚至微波都影响较小,基本上是透明的,层中 大气十分稀薄,处于电离状态。 4)大气外层: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遥24~32页):

桥梁工程概论(复习)[1]

桥梁工程概论 第一章 绪论 1. 计算跨径:桥跨结构相邻梁支座间的距离 2. 净跨径:相邻两桥墩间的水平净距 3. 总跨径:各孔净跨径之和 4. 标准跨径:两桥墩中线间距离或桥墩中线与台背前缘的间距 5. 桥梁全长:两桥台侧墙或八字墙尾端间的距离 6. 桥梁总长:两桥台台背前缘之间的距离 7. 桥梁建筑高度:桥面主桥跨结构最下缘的垂直高度 8. 按桥梁用途分:铁路桥,公路桥,公铁两用桥,入行桥 9. 按结构体系分:梁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组合体系) 第二章 桥梁工程规划与设计 1. 桥梁工程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2. 桥梁立面布置:桥梁总长,桥梁孔径布置,桥面高程,桥下净空,桥上及桥头的纵坡设置 3. 桥梁断面布置:桥面净空,桥面宽度,行车道宽度,机动车道布置,人行道,自行车布置 4. 一般公路桥上人行道、自行车道:人行道宽度:0.75m 或1.0m ;自行车道:一条宽为1.0m 5. 大型桥梁设计:分为前期工作(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 第三章 桥梁的设计作用(荷载) 1. 公路桥梁的作用按其随时间变化的性质: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冲击力,离心力),偶然作用(汽车撞击) 2. 铁路桥梁按其作用性质及发生几率分:主力(恒载、活载);附加力(风力、制动力);特殊荷载(地震力、撞击力、施工荷载) 3. 作用代表值包括:标准值(各种作用基本代表值);频遇值(可变作用的一种代表值);准永久值(可变作用另一种代表值) 4. 对公路-Ⅰ级车道荷载,均布k q =10.5kN/m ;集中荷载标准值:桥计算跨径k L ≤5m , k P =180KN ;k L ≥50m ,k P =360KN ;5m

自考-法学概论串讲笔记第一章

自考:法学概论串讲笔记第一章 法学是以法律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法学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独具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区别一切剥削阶级法学的最根本之处。19世纪以前,政治学与法学是合为一体的。第一章法律的起源和本质第一节法律的起源一、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法律和国家一样,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与氏族社会组织相伴存在的原始社会的规范,主要是习惯。习惯体现全体氏族成员和利益和意志,不用依靠暴力强制。最严厉的惩罚就是逐出氏族组织。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法律是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才出现的。国家和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法律规范形式的演进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习惯到习惯法进而到成文法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成文法律的发展,又可分作记载习惯法为主和以立法(制定法)为主两个阶段。世界各国早期的成 文法,大都是习惯法和审判经验的简单地条文化。四、法律和原始社会习惯的区别 1. 两赖以建立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私有制和公有制。两者所体现的意志不同。形成方式不同。两者保证和实施的方式不同。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属地和属人。 6. 两者的目的不同。第二节法律的本质一、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这种意志是整体意志,即共同意志。通过法律形式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级意志,就是国家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除法律外,还有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条等。国家意志归根到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等方面,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

遥感导论试题集

一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可见光遥感的的探测波段在_____________之间,红外遥感的探测波段在___________之间。 2、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是____________,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是____________。 3、已知某河流的宽度为20m,在像片上量得的宽度为0.5cm,则像片的比例尺为____________,如果在像片上量得某湖的面积为25㎝2,?湖泊的实际面积为___________㎡。 4、当地球的卫星轨道高度为700km,总视场为60度时,扫描带对应的地面宽度为_________km。 5、当天线孔径为10m,波长为2cm,距离目标物的距离为10km时,方位分辨力为_______m;当天线孔径为100m,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情况下,方位分辨力为_______m。 6、遥感数字图像的特点是便于计算机处理与分析、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植物叶子含水量的增加,将使整个光谱反射率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阔叶林与针叶林相比较,在近红外遥感影像上前者比后者__________(填浅或深)。 8、差值植被指数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译(每小题4分,共20分) 1、遥感 2、扫描成像 3、多源信息复合 4、最小距离判别法 5、图像区域分割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要说明微波遥感的特点。 2、简述遥感图像几何校正的方法。 3、分析TM与SPOT影像复合的优越性,说明复合方法。 4、简述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的过程。 5、简述线状地物信息检测技术 四、计算题(12分) 1、X射线的波长范围约5×10-9~1×10-11m,其对应的频率范围是多少?(4分) 2、已知日地平均距离为1天文单位,太阳的线半径约6.96×105km; (1)通过太阳常数I0,计算太阳总的辐射通量E;(4分) (2)由太阳的总辐射通量计算太阳的辐射出射度M。(4分)

《桥梁工程概论》题型及复习题

《桥梁工程概论》复习参考题 第一章绪论 绪论 1.桥梁的作用是什么?它是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各部分 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桥梁是指供车辆和行人等跨越障碍(河流、山谷、还晚或其他路线等)的工程建筑物。 桥梁由上部结构(包括桥跨部分和桥面构造,前者指直接承受桥上交通荷载的主体部分,后者指为保证桥跨结构能正常使用而需要的各种附属结构),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以及墩台的基础、是支承上部结构、向下传递荷载的结构物)。 和支座组成(连接桥跨结构和桥梁墩台,提供荷载传递途径,适应结构变位要求), 2.解释以下几个术语:总跨径(桥梁孔径)、净跨径、计算跨度、 桥长、建筑高度、桥渡。 桥梁结构相邻两支座间的距离L称为计算跨径 对梁式桥,设计洪水位上线上相邻两桥墩(或桥台)间的水平间距L0,称为桥梁的净跨径。 各孔径跨径之和称为总跨径。 对梁长,两桥台侧墙或八字墙尾端之间的距离LT,称为桥梁全长。

桥面至桥跨结构最下缘的垂直高度h,称为桥梁建筑高度。 以桥梁为主体包括桥头引线、导流堤等跨越河流、深谷、低洼地带的全部建筑物称桥渡 3.按照力学特性(体系)划分,桥梁有哪些基本类型?各类桥 梁的受力特点是什么? 按受力特性分,桥梁可分为梁、拱、索三种 梁作为承重结构,主要是以其抗弯能力来承受荷载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其支座反力也是竖直的。 拱桥的主要承重结构是具有外形的拱圈。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拱圈主要承受轴向压力,但也受弯受剪。在拱趾处还受较大的水平推力 悬索桥在在竖向荷载下,其索受拉,锚碇处会承受较大的竖向和水平力 第二章桥梁工程的规划与设计 1.什么是桥梁的净空(限界)?它有什么用途? 桥梁净空(bridge clearance)包括桥面净空和桥下净空。在净

法学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法的历史 第一节社会调整与法的产生 社会调整是把个人及其集体的行为纳入到一定社会规则和秩序的范围内的过程,认为它是实现社会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必须手段,是使人们接受社会价值,原则或规范的整个过程,而社会规则(社会规范)则是这一过程的静态表现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整——————氏族习惯 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为氏族习惯,主要是指在氏族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经过世代相袭,使成为全社会公认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 ※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1、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一般规范性调整到法的调整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初期的社会调整就是个别调整,即针对具体人,具体行为所进行的只适用一次的调整,当某些社会关系(行为)发展为经常性,较稳定的现象时,人们为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而为这一类关系提供行为模式,于是个别调整便发展为统一的,反复适用的调整,这时社会规范便由个别性调整发展到规范性调整。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迫使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于是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这是法作为一种调整方式便从一般的规范性调整中分离出来,法的调整的主体是政治社会中最具权威的组织——国家,国家创造法并保证法的实施。 2、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规范主要是习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习惯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具有了阶级性,礼上升为法逐渐转变为习惯法,习惯法是统治阶级有选择地利用原有的习惯,由国家加以确认使之成为对本阶级有利的社会规范,而赋予法的效力,从而形成最早的习惯法,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家机关根据一定的程序把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规范以明确的形式表现出来,逐渐产生了制定法,最早的制定法,主要是习惯法的整理和记载,还有个别立法文件和最主要的判决的记载,以后,国家适用社会的需要主动地制定新的法律规范,制定法成为法的主要渊源。 3、法的产生经历了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浑然一体到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分化,法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的习惯融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于一体,国家产生之初的习惯法与宗教规范,

《桥梁工程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桥梁的作用是什么?它是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各部分的主要作用是 什么? 桥梁是指供车辆和行人等跨越障碍(河流、山谷、还晚或其他路线等)的工程建筑物(跨越障碍的通道)。 桥梁由上部结构(包括桥跨部分和桥面构造,前者指直接承受桥上交通荷载的主体部分,后者指为保证桥跨结构能正常使用而需要的各种附属结构),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以及墩台的基础。是支承上部结构、向下传递荷载的结构物)。和支座组成(连接桥跨结构和桥梁墩台,提供荷载传递途径,适应结构变位要求), 2.解释以下几个术语:总跨径(桥梁孔径)、净跨径、计算跨度、桥长、建筑 高度、桥渡。 桥梁结构相邻两支座间的距离L称为计算跨径 对梁式桥,设计洪水位上线上相邻两桥墩(或桥台)间的水平间距L0,称为桥梁的净跨径。 各孔径跨径之和称为总跨径。 对梁长,两桥台侧墙或八字墙尾端之间的距离LT,称为桥梁全长。 桥面至桥跨结构最下缘的垂直高度h,称为桥梁建筑高度。 以桥梁为主体包括桥头引线、导流堤等跨越河流、深谷、低洼地带的全部建筑物称桥渡 3.按照力学特性(体系)划分,桥梁有哪些基本类型?各类桥梁的受力特点是 什么? 按受力特性分,桥梁可分为梁桥、拱桥、悬索桥三种 梁桥中,梁作为承重结构,主要是以其抗弯能力来承受荷载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其支座反力也是竖直的;简支的梁部结构只受弯剪,不承受轴向力。 拱桥的主要承重结构是具有外形的拱圈。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拱圈主要承受轴向压力,但也受弯受剪。在拱趾处支撑力除了竖向反力外,还有较大的水平推力 悬索桥在在竖向荷载下,其索受拉,锚碇处会承受较大的竖向(向上)和水平(向河心)力 第二章桥梁工程的规划与设计 1.什么是桥梁的净空(限界)?它有什么用途? 桥梁净空(bridge clearance)包括桥面净空和桥下净空。在净空界限范围内不得有桥跨结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劳动、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 一、名词解释 劳动:劳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范畴,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服务,以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个体劳动:个体劳动是指单个人进行的劳动. 共同劳动:所谓共同劳动,是指许多人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劳动; 又可以称为协作劳动或者群体劳动。 简单劳动:简单劳动一般是指劳动者都能胜任的、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就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指要通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从事的劳动. 脑力劳动:是指以脑力活动为主的劳动。 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是指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者其他考察范围内的全部劳动能力的总和。现实的劳动力资源,是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或者劳动力人 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或者称为劳动力人口,包括全部正在从事社 谷劳动的人口和尚未从事社会劳动但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 望,因而正在寻找职业的人口。 潜在劳动力资源:是指所考察范围内全部有劳动能力人口中蕴藏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不论其是否有就业的意愿和就业资格。 现实劳动力资源:现实劳动力资源所对应的人口(即经济活动人口或者劳动力人口)等于潜在的劳动力资源所对应的人口(即全部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减去其中那些 虽然有劳动能力但目前不能或者不愿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劳动适龄人口:在劳动年龄上限、下限之间的人口。 劳动力资源率: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被考察范围总人口数量。 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数量÷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 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是指劳动力资源数量的大小。 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是指计人劳动力资源量的人口占被考察范围总人口的比重。 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是指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智力水平、心理素质和思想素养的总称,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劳动力素质的综合反映。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交换关系的总和,是市场机制与实现形式的统一。 简答题 1、简述劳动的动因。 人类之所以要进行劳动,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从此意义上讲,劳动的动因是人类的需要。 人类的需要产生了劳动活动,而人类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劳动活动又发展了人类自身,并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劳动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 (一)目的性(二)创造性(三)能动性(四)社会性(五)多样性 3、有人说,当今社会的个体经济非常发达,个体劳动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形式。请谈谈你的看法。 个体劳动往往与生产力不发达有关,是手工操作的产物。但当人们要达到个体劳动所不

(完整版)遥感导论试题库_超级完整版.doc

遥感复习题库24. 垂直摄影 25. 倾斜摄影 一、名词解译26. 光机扫描成像 1. 遥感27. 固体自扫描成像 2. 高光谱遥感28. 影像变形 3. 遥感图象解译29. 几何校正 4. 遥感影像地图30. 航天平台 5. 主动遥感31. 电磁波 6. 被动遥感32. 电磁辐射 7. 扫描成像33. 感光度 8. 多源信息复合34. 三基色 9. 最小距离判别法35. 分辨率 10. 图像区域分割36. 黑体 11. 多波段遥感37. 亮度系数 12. 维恩位移定律38. 辐射出射度 13. 瑞利散射39. 假彩色 14. 米氏散射40. 真彩色 15. 大气窗口41. 3S 16.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42. 数字图像 17. 辐射畸变与辐射校正43. 领域处理 18. 平滑与锐化二、填空题 19. 多光谱变换 1. 可见光遥感的的探测波段在_____________之间,红外遥感的 20. 监督分类探测波段在 ___________之间。 21. 非监督分类 2.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是 22. 遥感技术系统____________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23.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是 ____________。

3. 已知某河流的宽度为 20m,在像片上量得的宽度为0.5cm,则是,它是一种用电荷量表示信号大小, 像片的比例尺为 ____________,如果在像片上量得某湖的面积为用耦合方式传输信号的探测元件。 25 ㎝2, ?湖泊的实际面积为___________㎡。14. 按照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分类,遥感可以分 4. 当地球的卫星轨道高度为700km,总视场为 60 度时,扫描带为、、 对应的地面宽度为 _________km。、、。 5. 当天线孔径为10m,波长为 2cm,距离目标物的距离为 10km 15.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 时,方位分辨力为_______m;当天线孔径为 100m,其它条件不变种衍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威力的直径小 的情况情况下,方位分辨力为_______m。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 6. 遥感数字图像的特点是便于计算机处理与分析、是、、。 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16. Landsat 的轨道是轨道, SPOT卫星较7. 植物叶子含水量的增加,将使整个光谱反射率________( 填升之陆地卫星,其最大优势是最高空间分辨率达 高或降低 ) ,阔叶林与针叶林相比较,在近红外遥感影像上前者比到。 后者 __________( 填浅或深 ) 。17. TM影像为专题制图仪获取的图像。 8. 差值植被指数公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 9. 陆地卫星的轨道是轨道,其图像覆盖范围约方面都比 MSS图像有较大改进。 为平方公里。 SPOT卫星较之陆地卫星,其最大优势是18.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 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10. 热红外影像上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19. 光学图像是量,是函数;数字图像是 的,可分为和两种。量,是函数。 11. 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20. 常用的锐化有、、、。即、、21. 灰度重采样的方法 。有、、。 12. 全球定位系统在 3S 技术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22. 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 即。有、、、 13. 固体自扫描是用固定的探测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 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目前常用的探测元件23. 遥感摄影像片包括、、、

遥感导论梅安新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10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通过大气层地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3、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4、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5、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可见光、红外、微波 3、地物光谱特征 4、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图型 5、温度 6、减色法 7、配准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1、X 2、√3、√4、X 5、√6、X 7、√8、√9、X 10、X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从四个方面评价: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2、(1)包括水面反射光、悬浮物反射光、水地反射光和天空散射光。 (2)包括水界线的确定、水体悬浮物质的确定、水温的探测、水体污染的探测、水深的探测。 3、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是根据样本选择特征参数,所以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满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不容易做到;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他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征进行分类,所以非监督分类方法简单,且具有一定的精度。 4、从成像方式、成像特点两方面来分析。 5、有植被类型的识别与分类,植被制图,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的探测,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的提取与估计等。技术有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基于光谱波长位置变量的分析技术,光学模型方法,参数成图技术,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 1、第一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到达地面后:吸收、第二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漫入射。 2、共同点:都有色、形、位;区别:航空是摄影(中心成像、像点位移、大比例尺),卫星是扫描成像(宏观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丰富、动态观测)。 3、更好的发挥了不同遥感数据源的优势互补,弥补了某一种遥感数据的不足之处,提高了遥感数据的可应用性。如洪水监测:气象卫星—--时相分辨率高、信息及时、可昼夜获取、

Removed_桥梁工程习题

桥梁工程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桥梁建筑高度 2.计算跨径(梁式桥) 3.标准跨径(梁式桥) 4.净跨径 5.桥梁全长 6.桥跨结构 7.桥梁高度 8.永久作用 9.可变作用 10.偶然作用 11.汽车冲击力 二、选择题 1.桥梁两个桥台侧墙或八字墙后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 A 桥梁跨度 B 桥梁总长 C 桥梁全长 D 桥梁标准跨径 2.梁式桥与拱式桥在受力特征上最大的区别在于() A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式桥有水平反力产生,拱式桥有水平反力产生 B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式桥有水平反力产生,拱式桥无水平反力产生 C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式桥无水平反力产生,拱式桥有水平反力产生 D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式桥无水平反力产生,拱式桥无水平反力产生 3.水浮力和基础变位影响力属于() A 永久荷载 B 可变荷载 C 偶然荷载 D 可变荷载和永久荷载 4.人群荷载属于() A 永久荷载B 基本可变荷载 C其他可变荷载D偶然荷载 5.梁式桥的两个相邻桥墩中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或桥墩中线到桥台台背前缘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 A 净跨径 B 总跨径 C 标准跨径 D 计算跨径 6.桥梁的基本组成包括上部结构、下部结构以及() A 地基 B 桥跨结构 C 锥坡 D 基础 7.桥梁总长是指() A 桥梁两桥台台背前缘间的距离  B 桥梁结构两支点间的距离 C 桥梁两个桥台侧墙尾端的距离 D 各孔净跨径的总和 8.桥梁的建筑高度是指() A 桥面与桥跨结构最低边缘的高差 B 桥面与墩底之间的高差 C 桥面与地面线之间的高差 D 桥面与基础地面之间的高差

9.我国桥梁设计程序可分为前期工作及设计阶段,设计阶段按“三阶段设计”进行,即() A 上部结构设计、下部结构设计及基础设计 B 初步设计、立面设计与和截面设计 C 桥型设计、截面设计和施工设计 D 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与施工设计 10.桥梁按体系划分可分为() A 梁桥、拱桥、刚构桥、缆索承重桥以及组合体系桥 B 简支梁桥、悬臂梁桥、连续梁桥和连续刚构桥 C 木桥、钢桥、圬工桥、钢筋混凝土桥和预应力混凝土桥 D 公路桥、铁路桥、人行桥和农用桥 11.我国现行规范中,将桥梁设计荷载分为( ) A 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偶然作用 B 永久荷载、基本可变荷载、其他可变荷载 C 恒载、可变荷载、地震力 D 结构自重、车辆荷载、偶然荷载 三、判断题 1.桥梁的总跨径,是多孔桥梁中各孔计算跨径的总和,它反映了桥下泄洪的能力。() 2.“安全、适用、经济、美观”是我国的桥梁设计的基本原则。() 3.在选择桥位时,大桥的桥位主要取决于桥梁本身的需要,不受路线方向的约束。() 4.桥梁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有利于环保。() 5.作用在支座上的竖向力有结构的自重的反力、活荷载的支点反力及其影响力。() 6.大型桥梁的设计阶段一般分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与施工设计三个阶段。() 四、问答题 1.桥梁由哪几部分组成? 2.简述跨度、主跨、计算跨度的含义。 3.总结梁、拱、索的结构受力特点。 4.什么叫桥梁的建筑高度?桥梁建筑高度与桥梁高度有何区别? 5.按受力体系划分,桥梁可分为哪几类?各有哪些特点? 6.铁路桥梁与公路桥梁的标准跨度有何不同? 7.在各类桥型中,目前跨越能力最大的是哪种?国内外的代表桥梁各是什么桥? 8.梁桥和拱桥在受力性能方面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谈谈拱桥的适用条件? 9.桥梁纵、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桥梁纵断面设计应考虑哪些问题? 10.试述桥梁设计的程序和每一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 11.桥梁各种标高的确定应考虑哪些因素? 12.确定桥面总宽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13.试述桥梁工程设计应遵循的基本设计原则。 14.桥梁的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各包括哪些内容? 15.什么叫作用?试述作用的分类及其组合。 16.为什么要考虑多车道活载的折减,如何考虑其折减? 17.试述冲击力与冲击系数的含义。 18.现行桥梁设计规范中对公路I级和公路Ⅱ级荷载是如何规定的? 19.为什么要对大跨度桥梁的活载进行纵向折减? 20.对于跨河桥梁,如何确定桥梁的总跨径和分孔?

整理《社会保障概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保障概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历史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制度 2、“投保资助”型 3、“福利国家”型 4、“国家保险”型 5、“储蓄保险”型 二、填空题: 1、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目标是,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 2、19世纪末,德国新历史学派(亦称讲坛社会主义者)的、等人提出了福利国家理论。20世纪初,英国费边主义者设计了“福利国家”的蓝图。 3、1912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出版了《财富和福利》一书,1920年又把该书扩展为《》。 4、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935年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5、社会保险并不等同于商业保险,二者之间的区别表现为、、 、、、。 6、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包括、、、。 三、选择题: 1、东欧和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仿效前苏联的型社会保障模式。

A、“投保资助” B、“国家保险” C、“福利国家” D、“储蓄保险” 2、为全体英国公民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的是。 A、庇古 B、凯恩斯 C、贝弗里奇 D、罗宾逊夫人 3、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社会保障法规是 . A、《劳动保险条例》 B、《社会保障法》 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 D、《社会保险暂行条例》 4、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规定保障公民的生存是政府的义务。 A、旧《济贫法》 B、新《济贫法》 C、《公共健康法》 D、《退休金法》 四、论述题 1、为什么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安全网? 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的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险费用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负担,以劳动者和 雇主的社会保险缴费为主,国家财政给予适当的支持,即个人和雇主投保,国家资助,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险的权利与社会保险缴费的义务相联系,同时体现互助互济、共担风险的原则。 3、“福利国家”型:就是使公民普遍地享受福利,使国家负担起保障公民福利的 职责。 4、“国家保险”型:由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管理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 受保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社会保险待遇与劳动贡献挂钩,社会保险待遇偏高。

00040法学概论最新总复习资料知识讲解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 名词解释题 1,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体现由特地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2,禁止性规范:指规定人们不得为某种行为的规范。 3,委任性规范:指没有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只是指出某项规范将委任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的规范。 4,法律渊源:法律的表现形式 5,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又称制定法。 6,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又称习惯法。 7,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8,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简答题 一、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二、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论述题 三,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1,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而道德则是人类社会共始终。 2,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泛得多。 3,实施方法不同。法律借助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的实施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 4,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来表现;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之中,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 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每个阶级无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及答案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1分) 1. 微波是指波长在 -- 之间的电磁波 2.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 、和。 3.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 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 (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 5.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测:、 .,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7.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 8. SAR的中文名称是 _______ ,它属于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9..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 10. 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12分) 1. 黑体: 2. 邻域增强 3.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 三、问答题(共计67分) 1. 为什么我们能用遥感识别地物? 5分 2. 引起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3. 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特点? 10分 4. 简述非监督分类的过程。8分 5. 侧视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其工作原理是什么?8分 6. 请结合所学Landdsat和SPOT卫星的知识,谈谈陆地卫星的特点15分 7. 请结合所学遥感知识,谈谈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15分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 微波是指波长在 -- 之间的电磁波 2.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 、和。 3.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 我们使用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具体是:、 、、 6. 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 (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 7.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测:、 .,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8.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 9. SAR的中文名称是 _______ ,它属于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10..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 11. 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 12. 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有、 、、。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8分) 1. 黑体 2.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 三、问答题(共计62分) 1. 什么是地球辐射的分段性? 6分 2. 按遥感所使用波段,可以将遥感技术分为哪三类?在这三类中,大气散射对它们分别有什么影响? 8分 3. 为什么要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纠正,辐射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4. 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10分 5. 什么是平滑和锐化,请分别说明其在遥感技术中的应用 8分 6. 影响遥感图像分类精度的因素有哪些? 10分 7.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高光谱遥感的认识 10分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社会保障概论 郑功成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这一定义包括如下必备要素: 1、依法建立。 2、突出以人为本。 3、具有经济福利性。 4、属于社会化行为。 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三大部分,还有向军人的独立保障系统,以及其他补充性的社会保障措施。 从层次上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三个层次: 1、经济保障 2、服务保障 3、精神保障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目标 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 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稳定功能 (二)调节功能 (三)促进发展功能 (四)互助功能 (五)其他功能,如防控风险功能资本积累功能 第四节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 一、社会保障的特征 (一)公平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 1、保障范围的公平性

2、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3、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二)社会化特征 主要体现在: 1、制度的开放性 2、筹资社会化 3、服务社会化 4、管理与监督社会化 (三)福利性特征 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 (四)法制规范性特征 主要体现在法律的规范与强制方面。 (五)多样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 1、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日益多样化。 2、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之内也开始呈现不同的模式。 3、项目结构多样化。 4、水平结构多样化。 (六)刚性发展特征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原则 (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 (三)责任分担原则 (四)普遍性与选择性原则 (五)其他原则,如互济性原则法制性等原则。 第五节社会保障的意义 社会保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二、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三、社会保障不断增进着国民福利。 四、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 五、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着社会产业结构。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遥感技术导论

第1章绪论 1. 简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2. 简述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3. 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4. 试述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5. 简述遥感技术的应用。 第2章电磁辐射及物体的波谱特性 1. 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组成?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共性? 宇宙射线,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电磁波谱中的高频波段,如宇宙射线到大部分紫外线,粒子性特征明显;低频波段,如大部分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波动性特征明显;处于中间波段的可见光和部分紫外线、红外线,具有明显的波粒二象性。 2. 电磁辐射是如何产生的? 3. 遥感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遥感的本质是通过探测器接收物体或现象反射、发射的电磁辐射信息,进而转变成数据或影像 4. 什么是黑体?简述黑体辐射基本定律。 5. 遥感辐射源主要有哪些?

6. 什么是地物波谱特性?什么是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7. 简述岩石、水体、植被和土壤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反射波谱特性。 8. 大气对电磁辐射有何影响? 对遥感有何影响? 9. 何为大气窗口?分析形成大气窗口的原因,常用的大气窗口有哪些? 第3章彩色基本原理 1. 彩色的三特性是什么? 2. 简述相加混色和相减混色的基本原理。 3. 孟塞尔颜色系统是如何对颜色进行表示和度量的? 4. CIE标准色度学系统是如何对颜色进行表示和度量的?它与孟塞尔颜色系统有何区别? 第5章摄影成像 1. 简述摄影成像过程及其基本原理。 2. 什么是感光特性曲线?简述感光特性曲线的分段特性。 3. 比较反差,景物反差,光学影像反差,胶片影像反差的区别。 4. 什么是感色性?根据感色性可以把胶片分为那几类? 5. 什么是多波段遥感? 6. 简述彩色影像获得的基本原理。 7. 简述彩色胶片负片和正片色彩形成过程并绘图表示。 8. 联系色彩合成相关理论分析彩红外影像上的色彩特征。

法学概论的知识点

第一章法的一般理论 名词解释 1、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P17) 2、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有关法律主体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而应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P19)。 简答 3、我国法的表现形式有哪些?(P8.9) a.宪法: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除宪法意外的规范性文件。 c.行政法规 d.地方性法规 e.规章 f.国际条约 4、法律关系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P18) a.法律关系的主体: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或当事人,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负有义务的人。通常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以及国家。 b.法律关系的客体: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大体上分为物、精神财富和行为三类。 c.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d.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第四章刑法(重要***) 名词解释 5、犯罪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类型。(P75) 6、犯罪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过失和果于自信过失。(P76) 7、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P78) 8、紧急避险: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损害另一个较小合法权益而保全较大合法权益的行为。(P78) 9、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一定时期,又犯应判处一定刑罚之罪的罪犯。(P86) 简答 10、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a.起因条件,防卫行为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 b.时间条件,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正当防卫。 c.目的条件,必须是为了保卫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d.对象条件,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防卫行为。 e.限度条件,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 11、成立紧急避险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a.起因条件,必须存在威胁合法权益的实际危险。 b.时间条件,必须是危险正在发生。 c.目的条件,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的损害。 d.对象条件,紧急避险的对象只能是无辜的第三者的合法权益。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 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7.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和大气窗口的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 对于遥感传感器而言,只有选择透过率高的波段才有观测意义。根据卫星传感器的用途选择合适的波段区间进行观测,选择电磁波通过大气层透过率高的大气窗口,以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8.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1大气的吸收作用;○2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的反射、折射、散射、透射 9.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成为地表的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的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的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的热红外区段,该区段太阳辐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两峰交叉之处是两种辐射共同其作用的部分,在~6um,即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的反射和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