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修行必须把自己弄成一个活死人,不达到这个程度不算上路

南怀瑾:修行必须把自己弄成一个活死人,不达到这个程度

不算上路

【黄帝之书云:至人居若死,动若械。亦不知所以居,亦不知所以不居;亦不知所以动,亦不知所以不动。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这一段所引用的是道家黄老思想,黄老思想就是中国文化的渊源、根源。其实所谓黄帝的书主要是医学,叫做《黄帝内经》,其中包括了《灵枢》、《素问》两部分。这是关于医学养生的,也就是后世道家所谓将讲修道,乃至修神仙之道、丹道的根本。宋代的朱熹认为,凡是中华民族的公民,《黄帝内经》是必读的书,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养生之道,未病不使它病,未老不使它老,未衰不使它衰。《黄帝内经》同时也包括了整个政治的道理,黄帝其他的学术思想,司马迁在《史记》里说了一句话:“缙绅先生难言之”,就是一般有功名的知识分子、学者也没有办法考证。缙就是挂在身上的带子,像是印绶带,过去我们国家制订的礼服也同外国一样,你们现在同学们不大知道了。这里《列子》所引用的“黄帝之书”,根据什么?是哪一本?就没有办法考据了。得了道也称至人,“至人居若死”,居,就是平常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学佛的人都晓得的。他说一个得道的人,平常时像个死人一样。怎么像一个死人呢?

就是心念、情欲都不动了,心境非常宁静。在两宋之间,中国文化另出一个门派,是禅宗与道家的综合,也就是道家非常有名的北派全真教。全真教的开创祖师是王重阳,陕西人,当时中国北方被金国占领,王重阳不愿意做亡国奴,因此他修了个坟,自己就住在坟里修道。这个坟墓的门口挂了一个招牌:“活死人”,晚上睡在棺材里,醒了就出来。因为他学禅宗,也修道,成就后传下来七个弟子,都成神仙了。王重阳最小的弟子就是丘长春真人,后来做了元朝成吉思汗的国师。丘长春和弟子们由山东动身,到了印度边境跟成吉思汗见面。弟子们把一路的经过记录下来,道藏里有这一部书,叫做《长春真人西游记》,研究中国地理、历史的人必须要看的。全真教讲清修,中间有位女弟子,就是孙不二。起初王重阳不收她,因为她太富贵了,又漂亮;修道的人要露宿、坟居,所以不收她做弟子。结果她烧油毁容,王重阳才收。她后来修成了女仙,还有一部《孙不二女丹》流传。这些历史的故事,都在道家《七真传》这本书里。刚才讲到道家的这个教条,“至人居若死”,如果此心不死,想修道,一无是处,也是不可能的,那是玩玩宗教而已。像跑庙子啊,到处皈依啊,到处唱念啊,像做戏一样可以。真要修道,平常先要死掉心,所以佛家有一句话,“修行容易死心难”,修行并不难,死心太难,此心能够大死之后才有一番大活。《列子》提出“至人居若死”这个观念,也是一样的道理。“动若械”,

修道的人是活死人一样,难道就不能做事吗?不能多情?不能做社会慈善事业吗?绝对可以,但是此心不动,心如止水。这个身体行动是机械性动作,讲话也是一样,像录音机,讲完心中就无事了,就过去了。下面引申两个观点,“亦不知所以居,亦不知所以不居”,怎么说呢?譬如佛家经常讲,不动妄念,不动心。不动不是死东西,是动而不动。佛学讲无生,什么是无生啊?生而不生是无生。道理就是《列子》所引用的这句话,“亦不知所以居”,平常活着,没有觉得自己活着。譬如今天有一位老朋友告诉我,某位老太爷死了,今天出殡。我说我一点都不知道,假定知道我必须去行个礼,因为我有一个习惯,养生送死。喜庆、婚事大家高兴热闹,可以礼到人不到;丧事的话,人必须到一下,行个礼就走。后来这位朋友说,殡仪馆不能去啊,去了碰到都是老朋友,老朋友见面有人说心脏不好,有人说血压高......听多了都觉得自己也快了,这个心理危机很大,所以殡仪馆不能去。青年团都是年轻人,可以去,自己也忘记老了。这种心理就是有活的观念,有衰老的观念,就不对了。佛家说死心难,什么叫做死了心呢?活着也没有觉得自己活着,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活着;换句话说,为什么死也不考虑。一切很自然,很平常。因此修道的人在做人做事的时候,“亦不知所以动”,行如无事,做了就做了,过了就马上空了。“亦不知所以不动”,但是也没有一个空的观念,如果觉得我是学佛修道的,

我心里都空了,有了这个观念,那已经不行了,不是道。“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并不因为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平常的行为、感情与外形。但是该化妆的,你化化也无妨,我想擦粉就擦,也不是给你看的,也不是给我看的,反正我要怎么样,很自然,不是为求人知而变动。“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也不是因为不为人所不知而不求变动,那都是假造的。“独往独来”,我就是我,我要做好人,不是为了给你看,当然做坏人的人都做得到,格老子要做坏人,你管我干什么?做好人也做到像做坏人一样,格老子要做好人,你管我干什么?不过有意要做好人的,是有意为善,已经不善,这就不是“独往独来”,所以要真做到独立而不移才行。“独出独入,孰能碍之”,能对人生了解到这个程度,做到这个程度,才真叫做解脱。真得了解脱,什么都没有障碍,自由自在,还我本来面目,我就是我,就是这样。今天这一段,还是力与命的问题。注意啊,这篇的重点是力与命,力就是佛教的所谓大势至菩萨,时代的趋势,环境的趋势,社会的趋势,这个力量非常大;另一个是命,就是命运。这两样都无法抗拒,力跟命两个比较,究竟是力的本事大,还是命的本事大?中间讨论得很多,却没有办法得一个结论。刚才我们所讲的《列子》引用道家黄老的思想,提出来一个人要独立而不移,有顶天立地的风范。佛家也是一样,像佛学所讲的释迦牟尼佛,生下来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说了一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句话已经脱离了力与命的问题。力与命本来都是人们不能抗拒的,可是学佛的人要解脱,解脱什么呢?就是刚才这一段,做到至人境界,“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脱离了力与命的影响,没有障碍,真正的解脱。研究东方文化,发觉有很奇妙之处,因为在列子这个时候,佛法根本没有进入中国,这是春秋与战国的这个阶段。所以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列子臆说》----------------“至于伏炼久久,绝后再苏,心死神活,而鼎中之丹圆满,光明塞乎太虚矣。”这一段学佛的朋友要注意,好像道家与佛家不同,其实是一样的。佛在《楞严经》上有几句话,“脱黏内伏”,脱开了,解脱了,“伏归元真”,归到一切都没有了,静下来了,“发本明耀”,才能够明心见性。有些青年同学喜欢参禅,禅宗不是随便谈的,也是要真工夫的,到达这个时候明心见性,自性的曙光才流露出来,也就是道家这一段。这里所引用的,多半也掺杂了佛家的语句。“伏炼久久”,伏归元真锻炼,所谓锻炼就是修持,再修下去,“绝后再苏”,大死一番,这个阶段人就像死了一样。所以这个时候需要闭关,闭关就是任何外缘都断绝了。“心死神活”,凡夫的妄想心死掉了,一切欲望求名求利的各种心思都没有了,男女饮食这些凡夫俗念,也统统死光了。先天的元神比后天的心神还要灵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就是“心死神活”的情形。

这个时候,我们这个父母所生的躯体当然没有死,但是每个细胞都变化了,整个脱胎换骨,这时的躯体就叫做鼎。“而鼎中之丹圆满,光明塞乎太虚矣。”所谓精气神都改变了,怎么讲法呢?大概就是这样吧!反正我不是神仙,也不知道,只好根据字面来讲。这个所谓“丹”并不是有形的,说它无形嘛,它有这个作用,硬是像有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你说它空啊,它是有!你说它有,它又是空的!这是真实的“丹”的境界,完全圆满了。“光明塞乎太虚矣”,也不是有相的光明,但是也不是无相的光明,所以一讲空啊有啊都不对了,连老子也讲不清楚,佛也讲不清楚,只好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最后也只好如此了。这个时候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落到一边都不对;只好说中道,可是你拿到一个中道又错了。******“一点阳炁,敛入厚土中,生机转为杀机”,他说到这个时候,要真意守住这点真阳之气,“敛入厚土之中”,凝结了,收敛了,这个时候就算想起妄想,一个念头也起不来了。“生机”是本来生生不已,我们这个思想本来是乱跑,这时要起一个念头起不来,不过“生机”久了也要杀死。所以道家说,若要人不死先要死个人,并不是叫你真死,是把念头打死。学佛的人打七,“打得念头死”,念头打死了,“方得法身生”,那个不生不死的法身才起来。《我说参同契》--------------坐亦禅,行亦禅。行住坐卧为人生四大姿态,用功之人,于四大威仪中均在参,

无放逸之时。古人云:“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又云:“下得死功夫,方可生佛国。”故切下功夫,妄念生时“肉包子打狗”--“谁!”即可止。欲得不生不灭,“欲要人不死,须得死个人。”此非教汝自杀,乃教汝打死妄心。高峰向雪岩钦问道,雪岩劈口就说:“谁教汝拖个死尸来?”故此七日须教你做个活死人。然又不可住于空空洞洞上。连话头亦甩了,须知住在空空洞洞上,犹有境界在,此住在空空洞洞上者又是谁?参!*****功夫方面来讲,古人说:“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我们打了两天,不要说念头打不死,什么都打不死。世间法的习气太牢固、太大了,都是毛病。怎么能够见道呢?所以,功夫方面好好用功。打七者,打死自己的杂念妄想,那么,本性的法身就产生了。像我们今天这样参话头,不会有成就,必须把自己弄成一个活死人,不达到这个程度,不算上路。天地间的事,要放下就要不顾一切地放下,譬如我们打禅七,不是也把山下的事放下吗?道理到了,功夫没有到,没有用;功夫到了,道理没有到,也没有用。古人求道,为法忘躯。我们在几十年以后,也要做古人,要留个榜样给后人效法。《习禅录影》******(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入手)6月4日晚8:00:古国治先生:“走近南怀瑾先生”著作系列导读---搜索: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xianyinLJnanhuaijin)。南怀瑾先生(1918年—2012年)是现代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家,中国传统

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倡导者。他一生经历奇特,愿行非凡,除自身天资极高之外,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学养深厚,加之他丰富且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xianyin并且始终致力于实修实证,使其融通中华传统文化儒道佛之精华,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2012年9月,南怀瑾先生仙逝,给世人留下了大量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读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著述。南先生的著述把沉睡深奥的经典变成活生生可以触摸践行的日常,是读者尤其是年轻人踏入中华传统文化之门的钥匙,让人受益终生。******本头条号,及同名微信公众平台和新浪博客相关文章均为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整理首发,未经本平台许可,其他头条号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发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