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工艺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工艺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工艺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工艺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

环保常识 (1)

一、说明 (1)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1)

(二)课程的主要任务 (1)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二、学时分配表 (1)

化工安全技术 (6)

一、说明 (6)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6)

二、学时分配表 (6)

三、课程内容 (7)

电工技术 (11)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1)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1)

三、课时分配表 (12)

2、电路的连接与测量(2学时) (15)

3、日光灯电路连接及功率因数的提高(2学时) (15)

4、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2学时) (15)

化工制图 (16)

一、说明 (16)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6)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6)

二、课时分配表 (17)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 (20)

一、说明 (20)

(二)教学任务与要求 (21)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二、学时分配表 (21)

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 (26)

一、说明 (26)

(一)课程性质和内容 (27)

(二)课程的任务 (27)

(三)课程要求 (27)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7)

二、课时分配表 (27)

分析化学 (31)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32)

(二)本课程主要任务 (32)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2)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掌握分析化学方法和分类及分析测定的一般过程。 (33)

2、能够正确记录和表示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掌握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分析结果的正确表达。 (33)

(12学时) (34)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38)

一、说明 (38)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38)

(二)教学的任务和要求 (38)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8)

二、学时分配 (39)

2、掌握差压式液位计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及其应用。 (41)

1、熟悉控制仪表的分类、特点及其信号制。 (43)

(2009.9修订) (47)

合成氨生产技术 (48)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48)

二、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48)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9)

四、学时分配表 (49)

五、课程内容 (50)

无机化工生产技术 (56)

一、说明 (56)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56)

(二)教学的任务和要求 (56)

二、学时分配表 (57)

第一篇典型的氨加工产品 (57)

第一篇典型的氨加工产品(40学时) (57)

第二篇其他典型无机化工产品(80学时) (59)

精细化工概论 (62)

一、说明 (62)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62)

(二)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63)

二、学时分配表 (63)

无机化学 (67)

一、说明 (68)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68)

(二)本课程主要任务:使学生通过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理论打下必要学习基础。根据高级技工的特点,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还要适当了解现代化学发展的新动向。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8)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68)

二、学时分配表 (68)

有机化学 (75)

一、说明 (75)

(一)课程性质和内容 (75)

(二)课程的任务 (75)

(三)课程要求 (75)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76)

二、学时分配表 (76)

第三、四章不饱和烃——烯烃、二烯烃和炔烃(10学时、讲授6学时、实验4学时) (77)

1、丙二酸二乙酯的制备、性质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81)

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 (83)

(二)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83)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83)

3、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平衡关系和过程速率 (84)

2、难点是计量单位的正确使用 (84)

环保常识

本大纲是依据本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版,魏振枢、杨永杰主编)为基本教材,参考其他有关教材编写而成,供本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使用。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环保常识》是根据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为培养化学工业高级技工而设立的一门公共专业技术课。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因此,对公众进行必要的环境教育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应用化工专业的学生,当然更要熟悉环保方面的知识。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生态学基础知识、资源与能源、“三废”及其他重要污染物特征与防治、环境保护相关措施、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绿色技术与绿色产品等。

(二)课程的主要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保护基本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化工“三废“的产生和处理技术有初步的掌握,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习、参观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基本知识的学习和环保意识的强化。根据实际情况可对教学内容增减变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4学时)

教学内容

1、环境的概念与城市环境。

2、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概述。

3、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4、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要求

1、掌握环境的分类、功能特性、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污染源的调查、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素等内容。

2、了解中国环境保护所走过的历程和中国为保护环境提出的各种措施。

第二章生态学基本知识(6学时)

教学内容

1、生态学与生态系统。

2、生态平衡的概念、特点、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及改善生态平衡的主要对策。

3、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4、生态多样性减少与保护。

教学要求

1、掌握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定义、熟悉生态系统的组成;了解食物链类型,熟悉生态金字塔。

2、掌握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概念;熟悉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理解改善生态平衡的主要对策;掌握生态监测的概念,理解生物净化和生物治理的含义,了解生态防治取得的成果。

3、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包含的内容,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了解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第三章资源与环境(6学时)

教学内容

1、世界与中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

2、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3、能源与环境问题。

教学要求

1、掌握自然资源的含义、分类和属性及世界和中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2、对水资源要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3、对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新能源的类型、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第四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8学时)

教学内容

1、大气的组成、重要性及大气污染的概念。

2、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发生机制。

3、大气污染的危害。

4、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

5、大气污染物的综合防治与技术。

教学要求

1、掌握有关大气的几个基本概念和影响大气污染物传播扩散的因素;了解大气污染物的防治技术和逆温产生的原因和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2、了解大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危害。

第五章水污染及其防治(10学时)

教学内容

1、水体的概念和天然水中的主要物质。

2、水体污染的定义、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水体污染的危害。

3、水体的自净作用。

4、污水防治技术: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典型污水处理流程。

教学要求

掌握水污染的定义、水污染源、水污染的危害及污染物的类型和特性;了解水的组成和相关的一些特性。

第六章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利用(8学时)

教学内容

1、固体废物的分类及危害。

2、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及其技术政策。

3、常见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及典型固体废物的处置。

教学要求

1、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危害及常见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

2、了解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及其技术政策、污泥和城市垃圾的处理原理及工艺流程、危险废物的含义及管理。

第七章其他环境污染及防治(6学时)

教学内容

1、噪声污染及防治。

2、放射性污染及防治。

3、电磁污染及防护。

4、其他污染类型(废热污染、光污染、太空污染、居住环境与装修污染、生物污染)及其防治。

教学要求

1、掌握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

2、了解废热污染、光污染、太空污染、居室污染、生物污染等形成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第八章环境管理与环境法规(4学时)

教学内容

1、环境管理的含义、内容、基本职责及中国环境管理制度。

2、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标准。

教学要求

1、掌握环境管理的含义、内容和中国环境管理有关制度。

2、了解环境管理基本职能、环境标准及其分类。

3、知道《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内容,树立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

第九章环境监测与评价(6学时)

教学内容

1、环境监测的程序、方法、质量保证及新技术。

2、环境质量评价程序、基本内容、和方法;污染源调查与评价;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方法、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及环境影响评价的新进展。

教学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特点、程序和方法及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目的、要求。

2、理解环境质量的概念、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基本内容。

3、认识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初

步掌握污染源调查的方法。

第十章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8学时)

教学内容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2、《中国21世纪议程》。

3、清洁生产的定义、目的和内容;实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及中国实施清洁生产情况;清洁生产与ISO14000。

4、绿色技术概述和绿色产品与绿色生活。

教学要求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内容和清洁生产的含义、目的、内容和实施的主要途径。

3、了解清洁生产与IOS14000之间的关系;了解绿色产品和绿色生活的概念和意义。

(2009年6月修订稿)

化工安全技术

本大纲是依据本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化工安全技术》(刘景良主编)为基本教材进行编写的,供化工技术类专业教学使用。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化工安全技术》是为培养化工技术类专业高级技工而设立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化工企业的原料及产品多为易燃、易爆、有毒害、有腐蚀性的物质,现代化工生产过程多具有高温、高压、深冷、连续化、自动化、生产装置大型化等特点,与其他行业相比,化工生产的各个环节不安全因素较多,具有事故后果严重,危险性和危害性更大的特点,因此对安全生产的要求更加严格。所以,凡从事化工生产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等都必须掌握或了解基本的安全知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工生产的特点与安全,化工生产中的重大危险源,化学危险物质,防火防爆技术,工业防毒技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化工装置安全检修,劳动保护相关知识,安全分析与评价及安全管理。

(二)课程的主要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化工生产的特点、重大危险源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各类安全防护技术,知道国家和化工行业颁布的各项安全法规、条例、规定、办法,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养成遵章守纪,严格按规程操作的良好习惯,保障安全生产。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采用事故案例教学方法,特别是国内近期发生过的案例。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统一考试,不及格者不能进入车间实习。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概论(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化工生产的特点及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2、熟悉化工生产的重大危险源。

教学内容

1、化工生产的特点与安全。

2、化工生产中的重大危险源。

第二章化学危险物质(2学时)

教学要求

1、熟悉化学危险物质的分类、特性。

2、熟悉化学危险物质的贮存、运输的安全要求和原则。

教学内容

1、化学危险物质的分类和特性。

2、化学危险物质的贮存安全。

3、化学物质的运输。

第三章防火防爆技术(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燃烧和爆炸的基本知识。

2、了解火灾爆炸危险性及危险场所的划分及危险物质的处理。

3、掌握明火源及工艺生产参数控制的意义及方法;火灾爆炸危险物质的处理方法。

4、掌握火灾及爆炸蔓延控制的方法。

5、理解灭火的原理、消防设施的掌握、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及使用对象。

教学内容

1、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2、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

3、点火源的控制。

4、火灾爆炸危险物质的处理。

5、工艺参数的安全控制。

6、火灾及爆炸蔓延的控制。

7、消防安全。

第四章工业防毒技术(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工业毒物的毒性、分类及危害。

2、熟悉防止和抢救工业毒物中毒的措施。

教学内容

1、工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

2、工业毒物的危害。

3、急性中毒的现场救护。

4、综合防毒措施。

第五章压力容器安全技术(6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压力容器的基本概念。

2、熟悉压力容器定期检测的内容、要求及意义。

3、熟悉压力容器安全附件及压力表的作用、原理及泄放量的计算。

4、掌握压力容器安全操作、管理的规程。

5、熟悉气瓶的分类色标及管理、检验的规程和周期。

6、熟悉工业锅炉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附件的作用、操作规程及水质处理的方法和应用。

教学内容

1、压力容器概述。

2、压力容器的定期检测。

3、压力容器的安全附件。

4、压力容器的安全使用。

5、气瓶的安全技术。

6、工业锅炉的安全技术。

第六章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3学时)

教学要求

1、熟悉电气安全基本知识、安全技术措施及触电急救方法。

2、了解静电特性、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静电的预防措施。

3、了解雷电的分类、形成、危害及使用防雷装置的种类和方法。

教学内容

1、电气安全技术。

2、静电防护技术。

3、防雷技术。

第七章化工装置安全检修(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化工装置检修的分类、特点及停车必须的安全处理工作。

2、熟悉开停车的安全事项和操作规程。

3、熟悉化工装置安全停车检修必须严格执行的规章制度。

教学内容

1、概述。

2、装置停车的安全处理。

3、化工装置的安全检修。

4、装置检修后的开车。

第八章劳动保护相关知识(3学时)

教学要求

1、熟悉灼伤的分类、急救和预防措施。

2、了解工业噪声的来源、分类及控制标准。

3、了解电磁辐射的概念、来源及其防护措施。

教学内容

1、灼伤及其防护。

2、工业噪声及其控制。

3、电磁辐射及其防护。

第九章安全分析与评价 (3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安全系统工程的概念、内容。

2、了解危险性的预告分析、安全预测的意义和危险性评价的方法。

3、了解人-机-环境安全工作的意义。

教学内容

1、安全系统工程概述。

2、危险性预先分析与安全预测。

3、危险性评价方法简介。

第十章安全管理(3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安全管理的概念、内涵及理论。

2、了解安全三级管理职责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安全目标管理的理论、内容及作用。

4、理解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内容

1、安全管理概述。

2、安全生产责任制。

3、安全目标管理。

4、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009年6月修订稿)

电工技术

适用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学制三年

总学时 54学时其中讲授46学时实验8学时

教材选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电工技术》第二版席时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电工技术》是工科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方面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了解电路基本定律,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

2、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会查阅有关手册,具有安装简单电路的能力。

3、了解常用电机、变压器等设备的工作原理、特性,掌握其使用方法;掌握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基本控制功能。

4、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

2、知识的覆盖面,包含了分析电路的各种常用的基本方法,以及应用这些方法分析电路和电动机、继电接触器控制。适当减掉了部分内容。

3、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不追求复杂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电路的基础知识(8学时)

教学内容

1、电路及其主要物理量。

2、电路的状态和电器设备的额定值。

3、基尔霍夫定律。

4、理想电路元件及实际电源的两种电路的模型。

教学要求

1、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了解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掌握电流、电压、电功率,知道电压和电动势的关系。

3、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并能灵活应用。

4、掌握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伏安关系;熟练掌握“等效”概念。

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4学时)

教学内容

1、支路电流法。

2、叠加定理。

3、戴维宁定理。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戴维宁定理、叠加定理、支路电流法。

第三章正弦交流电路(8学时)

教学内容

1、正弦量的基本特征。

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3、单一参数电路元件串联交流电路。

4、RLC串联电路。

5、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6、电路的谐振。

7、功率因数的提高。

教学要求

1、知道正弦交流电路的三要素及瞬时值表达式。

2、能正确写出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形式。

3、掌握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相量形式的伏安关系。

4、会计算正弦交流电路中的各种功率。

5、了解功率因数提高的方法及意义。

第四章三相交流电路(4学时)

教学内容

1、三相电源。

2、负载的星形联结。

3、负载的三角形联结。

4、三相电路的功率。

教学要求

1、会对三相电路的有效值进行计算。

2、了解功率因数提高的方法及意义。

第五章电路的过渡过程(该章不讲)

第六章磁路与变压器(4学时)

教学内容

1、磁路的基本概念(学生课下自学)

2、交流铁芯线圈电路(学生课下自学)

3、变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变压器的额定值和运行特性(学生课下自学)

5、常用电压。

教学要求

1、了解变压器的结构和运行特性。

2、熟悉常用的电压。

第七章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6学时)

教学内容

1、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的特性。

3、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的铭牌数据。

4、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的使用。‘

5、单相异步电动机。

6、特种异步电动机(不讲)。

7、异步电动机的选择。

教学要求

1、了解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能看懂铭牌数据。

2、熟练掌握根据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的铭牌数据进行有关计算。

第八章直流电动机(该章不讲)

第九章继电接触器控制(6学时)

教学内容

1、几种常用低压电器。

2、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的直接启动控制。

3、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

4、开关自动控制。

5、联锁控制。

6、电器原理图的阅读。

教学要求

1、会阅读电器原理图。

2、能设计简单的控制电路。

3、能根据电路图进行实际配盘操作。

第十章可变程控制器(该章不讲)

第十一章安全用电(学生课下自学)

第十二章电工测量(6学时)

教学内容

1、电工仪表的一般知识。

2、常用指示仪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电流、电压和电功率的测量。

4、万用表。

5、兆欧表。

教学要求

掌握常用电工测量仪表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电工技术》实训教学内容

实训目的

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基本动手能力。

实训要求和内容

1、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2学时)

要求:掌握常用电工测量仪表的使用方法,掌握接线方法,学会看图连电路。

实验设备:常用电工测量仪表、电工实验台。

2、电路的连接与测量(2学时)

要求:练习电路的具体连接,练习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电

流测试棒、直流稳压电源的使用,学会正确记录电流、电压,并能计算功率。

实验设备: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电流测试棒、直流稳压电源。

3、日光灯电路连接及功率因数的提高(2学时)

实验目的:学会连接日光灯电路,知道日光灯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和意义,学会单相交流功率表的使用。

实验设备:功率表、日光灯综合适配器、交流电流表、交流电压表。

4、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2学时)

实验目的:了解交流接触器、按钮和继电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了解控制电路对电动机运行的控制作用,学习正反转控制电路的接线和操作方法。

实验设备: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三相转换开关、熔断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按钮开关、三相电源。

(2009年6月修订稿)

化工制图

本大纲依据本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化工制图》(董振珂主编)为基本教材,参考其它相关教材而编写,供本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使用。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化工制图》是一门研究化工图样的绘制和识图规律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化工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投影原理图示空间物体的能力及绘制和阅读化工图样的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习用正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和图解简单空间几何形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用仪器和徒手绘图的能力,以及用投影图对物体内外形状和大小进行表达的能力。培养绘制和阅读国际通用设计体制下的化工设备零件图、简单化工设备图、管道仪表流程图和设备布置图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对化工图样的画法和标准有一定认识,并以培养读图能力为重点。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1学时)

1、了解工程图样在生产中的作用。

2、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及学习方法。

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共6学时讲授4学时实践2学时)

教学内容

1、制图的标准:图纸幅面及格式的规定;比例、字体和图线的规定。

2、制图工具简介。

3、尺寸标注基本规则。

4、几何作图。

5、平面图形。

6、绘图技能:仪器绘图;徒手绘图。

教学要求

1、掌握现行有效的《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的图幅、比例、字体、图线、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定,能正确应用于绘图。

2、掌握基本绘图工具种类及使用方法。

3、掌握绘制一般平面图形的方法,了解绘草图的方法。

第二章投影基础(共16学时讲授14学时实践4学时)

教学内容

1、投影法及其分类。

2、点的投影。

3、直线的投影。

4、面的投影。

5、体的投影;体的三面投影—三视图;基本体的三视图;简单叠加体的三视图。

6、立体表面的交线;立体表面的截交线;立体表面的相贯线。

教学要求

1、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概念。

2、基本掌握点、线、面投影的规律和画法。

3、掌握基本体的投影特性及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4、基本掌握截交线、相贯线的特点、基本方法及作图步骤。能运用截交线、相贯线知识绘制一般形体的三视图。

第三章组合体(共6学时讲授4学时实践2学时)

会计学教学大纲

《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undamental Accounting 课程编号:05210960 课程类别:专业课,选修 总学时数:32 学分:2 开课单位:经贸管理学院 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本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对本专业学生继续学习公共关系课程和经济管理知识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日常会计核算的组织和程序,并初步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为以后学习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基本任务:了解会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即会计循环,学会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即应用会计核算方法的能力,重点掌握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的能力与技巧。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总论 1、教学内容 (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2)会计的含义 (3)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4)会计的任务与作用 (5)会计要素 (6)会计核算基础 2、重点、难点 重点:会计的涵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方法 难点:重点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含义、构成、特征等内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3、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的特点和任务。 (2)理解会计的涵义、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3)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和新职能、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含义、构成、特征。 (4)重点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第二章账户和复式记账 1、教学内容 (1)会计等式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大纲

《会计基本技能》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 1 -

目录 一、课程概述 (3) 1.课程性质 (3) 2.设计思路 (3) 3.课程主要内容 (4)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7) 1.前后课程 (7) 3.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7)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7) 五、学习资源的选用 (10) 1.教材选取的原则 (10) 2.推荐教材 (10) 3.参考教学资料 (11) 六、教师要求 (11) 七、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11) 八、考核标准与方式 (12) - 2 -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会计基本技能》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制学历及教育类别:四年全日制 适用专业:会计 建议学时数:36学时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财会专业所必需的点钞、小键盘数字录入等电子计算工具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具备该项技能的初、中级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为学生从事财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使学生树立信心。 2.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依据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设计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紧紧围绕会计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组织实训内容,落实实 3

训要求,在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的同时,合理把握与其它相关课程间的联系和侧重点,让学生在《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相关工作夯实基础。 各项实训内容的教学活动安排在课堂上组织进行,其训练提高则可安排在专门的技能训练时间或课余时间内进行 目标达成。 (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会计基层工作岗位涉及的出纳、记账等相关工作任务所常用的基本操作技能确定实训内容,按照先易后难,先单一后综合,理实一体化的原则组织具体的教学,落实相应的训练要求。 3.课程主要内容 “会计基本技能”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技术性课程。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调研和相关教材比较,并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析,解构和重构教材结构,我们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单元(工作任务):会计数字书写技能、点钞技能、传票录入技能、商品条码录入技能。本课程主要围绕这四个单元开展教学和训练。 课程内容的选取,以中职生培养目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前提,以达到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本课程应打整合工作任务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直接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和全面锻炼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 4

《会计基础》教学大纲

《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会计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中高级会计课程的入门课。本课程以基本原理和基础练习为主,不拘泥于一时的制度,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并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课堂上讲述最基本的会计基本循环原理,同时进行模拟实训练习,讲练结合,从练习中让学生自己体会会计的原理、方法和技能。 2、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使学生具备进行会计核算的初步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方法 《会计基础》课程是一门业务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除了就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外,还应充分重视作业练习这一环节,以便巩固教学内容,同时, 还要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模拟实验操作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认识,培养学生掌握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 4、教学时数 本课程计划教学时数:40耳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会计的概念、对象、职能 2、了解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3、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和会计核算基础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和掌握会计的六大要素和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 2、掌握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分类、账户及其结构 第三章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教学目的和要求】 1、深刻理解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2、熟练掌握复式记账的原理和借贷记账法 第四章主要经济业务事项账务处理【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核算 2、熟练运用借贷记账法处理上述业务 第五章会计凭证【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会计凭证的分类与作用; 2、理解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含义; 3、了解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分类、内容和编制要求; 4、掌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技术方法; 5、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第六章会计账簿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简要描述 课程内容、适用专业、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状况等。 2、教学目的要求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概括性的提出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及学习要求。 3、教学重点难点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 4、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文科专业也可以用“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替换该项) 指出本课程的先修课及后续课,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5、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提出适合本课程进行课堂讲授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方法和原则性教学建议。 6、考核方式 明确本课程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践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 7、指定教材 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4号宋体,[体例]如下: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8、教学参考书 格式同教材,[体例]如下: [1] 霍元极主编,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9、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根据本课程实际情况填写) 先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包括如下哪些环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辅导或习题课、课程设计、课外作业(次数)、实验课及其他教学环节(实习、考察等)等。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程编码: 同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说明见后注 教学对象: ****专业本(或专)科学生 学时学分: XX 学时 XX 学分 编写单位: XXXXXX 系 编 写 人: ****** 审 定 人: ****** 编写时间: 200X 年X 月 3号黑体加粗,居中,下空一行 小4号黑体 小4号宋体 小4号 黑体,缩进2个字符,以 下同层 次的标 题同 小4号宋体,首行缩进2个字符,以下同层次的正文同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doc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专业考察 学时/学分:64/2 授课学期:5 先修课程:商业广告设计 后读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科)、广告设计与制作(专科) 开课系或教研室:艺术与设计系(广告视传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视觉传达专科、广告设计与策划专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专业考察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拓宽专业知识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综合搜集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知识,开阔眼界。通过专业考察,为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是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考察,使学生深入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实际情况,使学生将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实践考察中,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本专业的鉴赏力,提高专业综合修养。 课程的基本要求: 1.按照学院相关文件制订专业考察计划,要求具备详实的行动计划,并交系务会讨论再由系部主任签字后报学院有关部门备案方可实施。 2.外出考察前,学生应与领队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纪律观念教育,确保安全。 3.学生在带队老师的统一安排下,分成各专业小组,作专题考察,既要有丰富的图片资料,也要有详实的记录和体验,最后形成一篇考察报告。 三、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五、教材及参考书 根据毕业考察与调研的具体情况由教师指定。 六、考核办法: 根据毕业考察与调研的具体情况由教师指定。 1、理论考察成绩占40%;实地考察成绩占60%,两次成绩合计为一个成绩。 2、成绩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分标准见附表一)。凡获得及格以上成绩者可获得规定学分。 3、评定成绩的步骤为:学生填写个人鉴定,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及成绩。 4、考察结束后将下列材料及时上报:(1)实习日记(2)指导教师鉴定。 附一:专业考察成绩评定标准 优:学习态度认真,考察日记充实、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良:学习态度认真,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中:学习态度比较认真,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及格: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基本掌握 不及格:学习态度不认真,考察日记不完整,对专业实践知识不能完全掌握 执笔:闵晓杰 审定:艺术与设计系

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20010 课程中文名称:会计学 课程英文名称:Accounting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理论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管理各专业 开课学期:3 总学时:64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 总学分:4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会计学原理是管理专业基础课,是管理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通过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记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课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1、掌握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一般方法。 2、掌握会计科目、账户的概念及借贷记账方法。 3、会用借贷记账方法对企业主要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4、掌握账户按经济内容和用途结构两种标准进行的分类。 5、会对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进行填制和审核。 6、会登记账簿并了解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7、掌握财产清查的方法及账务处理。 8、了解主要财务报表的概念、结构和用途。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学时) 会计的基本概念及会计目标,会计的对象及任务,会计基本前提条件、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一般方法。 第二章会计科目和账户(4学时) 会计六大要素的含义、分类,会计恒等式的经济含义及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会计科目的概念、设置原则及分类,账户及其一般结构。 第三章复式记账(4学时) 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方法及记账规则,会计六大要素增加、减少的方向及余额含义,试算平衡及会计分录。 第四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18学时) 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内容,资金筹集业务账户设置及会计核算,供应过程业务账户设置及会计核算。生产过程业务账户设置及会计核算和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销售过程业务账户

会计基本技能

会计基本技能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成为 高素质劳动者和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的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珠算脑算技能、 点钞、电子计算工具的应用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基础。逐步培养 学生智能的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观念。二、课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教学内容 1. 会计数字书写技能 理解数码字做记录的优越性、书写规范化的重要性,掌握阿拉伯数码字和中文字书写 及订正规则,逐步达到读法正确,书写规范、清晰、端正。 2.珠算技能:基本掌握加减 乘除运算 3.点钞技能 掌握人民币真伪鉴别的基本方法:一看、二摸、三听、四比。会使用验钞器验钞。 掌握点钞的四道工序:拆把、点数、扎把、盖章;掌握点钞的八大基本要求:清理整齐、放置适当、扇面均匀、接触面小、过程连贯、扎把牢固、盖章清晰。熟练掌握单指单张、多指多张(三指三张、四指四张)的操作程序、要领。 4.电子计算工具的应用 1.掌握电子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掌握收银机的使用方法。(二)要求 1. 点钞技能 了解残缺人民币兑换的办法,办理手续,了解人民币大小票币的调换手续,了解损 伤票币的挑剔。能够熟练运用点钞机点钞。能运用单指单张,多指多张法点钞。要求在毕 业前每3分钟单指单张点完400张,多指多张点完500张,并达到99%准确。 2. 珠算技能:珠算达到普通5级水平 2.电子计算器 了解函数型计算器各键的功能与显示屏上的符号内容。了解程序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四、考核方案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平时小测每节一次,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各一次成绩评定:期末考试 成绩占总成绩的70%;期中成绩作业等平时表现占30%。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有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委员会审定,高等教育 出版社出版。第三版《会计基本技能》主编

会计基础教学大纲

《会计基础》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基础会计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总学时:100 理论学时:60 实验学时:40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 一、说明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研究会计核算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一门会计、证券等专业的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使学生具备进行会计核算的初步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具体要求如下: (1)知识上: 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史,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 ②掌握会计核算的七种专门方法,即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 ③明确不同账务处理程序的应用和相关会计法规。 (2)能力上: ①能够填制和原始凭证;②能够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③能够熟练登记各种账簿和运用错账更正方法;④能够根据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

(3)素质上: 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 (4)、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本课程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会计要素的概念和分类,以及什么是会计科目、帐户、会计分录、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概念;要求学生通过对会计等式演变的抽象理解,运用复式借贷记帐方法,分析并掌握工业生产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通过会计手工模拟实验,使学生了解会计记帐、对帐、结帐,财产清查的意义和处理方法,对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进行简易地操作,掌握资产负债表的合并项核算。 (5)、考核方法基本要求。 作业要求: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不得抄袭他人作业。每迟交作业24小时按作业占总成绩百分比的20%扣分。 测验、考核或成绩评定: A、考勤占考核总成绩的20%,每旷课一节扣2分; B、作业占考核总成绩的10%,每少交作业一次扣1分; C、期中考试占考核总成绩的20%; D、期末考试占考核总成绩的50%。 本课程的合计学时为100学时。

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法与测试 课程编码: 209009 课程英文名称: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Evaluation 课程类别:英语专业学科基础选修课开课对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学分:2 总学时:32 教材: 王蔷,2000.《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1. Jeremy Harmer. 1983.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2. Tang Lixing. 198 3. TEFL in China: Methods and Teach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Richards, J. C. & David Nuan. 2000.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 Fang Yi & Rui Yuping. 1998. Way Out. Chongqing: Chongqing Publish House.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英语教学法与测试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课程之一,主要内容为英语教学与测试理论、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课堂教学技巧等。本课程还介绍与英语教学法与测试相关的假设、热点论题和现有的教学模式。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教学与测试的主要理论,掌握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操作技巧,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的学生、根据特定的学生备课和教学。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英语教学和测试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关的重要理论和其主要内容,熟悉一些主要术语;了解英语教学和测试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前沿动态。掌握英语教学的主要方法,应用到将来的教学实践中去。 三、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分配 1.The Development, system and present statu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t and other disciplines (2h); 2.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2h); 3.Contrast analysis and error analysis (2h); 4.Major school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world (2h); 5.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h); 6.ELT and mental development (2h); 7.English teaching syllabus and textbook in middle schools (2h); 8.Principles of ELT in middle schools (2h); 9.Classroom teaching of English (2h); 10.Teaching of English knowledge (2h); 11.Practice methods of English linguistic competence (2h); 12.Electrical teaching of English (2h); 13.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of English (2h); 14.Artistic teaching of English (2h); 15.English test and evaluation (2h); 16. Research of ELT (2h).

《机器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机器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机器学习 课程英文名称:Machine Learning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总学时:36 (讲课:28 ,实验:8 )学分:2 大纲撰写人:大纲审核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面向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常见机器学习算法,包括算法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步骤,并通过编程练习和典型应用实例加深了解;同时对机器学习的一般理论,如假设空间、采样理论、计算学习理论,以及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有所了解。 二、对选课学生的要求: 要求选课学生事先受过基本编程训练,熟悉C/C++或Matlab编程语言,具有多元微积分、高等代数和概率统计方面基本知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200字左右的概述,然后给出各“章”“节”目录及内容简介) 1.决策论与信息论基础: a)损失函数、错分率的最小化、期望损失的最小化等 b)相对熵、互信息 2.概率分布: a)高斯分布、混合高斯分布、Dirichlet分布、beta分布等 b)指数分布族:最大似然估计、充分统计量、共轭先验、无信息先验等 c)非参数方法:核密度估计、近邻法 3.回归的线性模型: a)线性基函数模型 b)贝叶斯线性回归 c)贝叶斯模型比较 4.分类的线性模型: a)判别函数:二分类和多分类的Fisher线性判别 b)概率生成模型:连续输入、离散特征 5.核方法: a)对偶表示

b)构造核函数 c)径向基函数网络:Nadaraya-Watson模型 d)高斯过程:高斯过程模型用于回归和分类、Laplace逼近、与神经网络的联系 6.支持向量机: a)最大边缘分类器:历史回顾 b)用于多分类和回归的支持向量机:几何背景、各种变种 c)统计学习理论简介:Vapnik等人的工作 7.图模型: a)贝叶斯网络 b)Markov随机场:条件独立、因子分解 c)图模型中的推断 8.混合模型和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算法(3学时): a)高斯混合模型的参数估计:最大似然估计、EM算法 b)EM一般算法及其应用:贝叶斯线性回归 9.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3学时): a)隐Markov模型:向前-向后算法、Viterbi算法、Baum-Welch算法等 b)条件随机场及其应用 四、课程教学环节的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 1.决策论与信息论基础(2学时):了解并掌握统计决策理论和信息论的基础知识。 2.概率分布(3学时):熟悉常见的分布,熟练掌握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学会利用无信息先 验和共轭先验简化计算,了解一些常用的非参数方法。 3.回归的线性模型(3学时):掌握线性回归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R中有关回归的程序 包,并能将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分类的线性模型(3学时):对分类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一些常用的分类方法。 5.核方法(3学时):了解核方法的最新进展,熟练掌握核函数参数估计的常用方法。 6.支持向量机(4学时):掌握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面对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学 会使用支持向量机,粗略了解统计学习理论。 7.图模型(4学时):从建模到算法实现。 8.混合模型和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算法(3学时):掌握EM算 法的基本理论,学会使用EM算法。 9.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3学时):掌握隐Markov模型的几个经典算法,学 会利用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解决具体问题,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词性标注等。 五、教材及参考文献: 1.Bishop, C. M. (2006)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Spring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LLC 2.Mitchell, T. M. (1997) Machine Learning,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六、必要的说明

国际会计准则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会计准则》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国际会计准则是会计专业硕士学位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开课学期在第二学期。先修课程有高级财务会计专题、税务会计专题等课程。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国际范围内会计准则的基本模式和内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国际会计准则变迁的背景和过程,了解国际范围内会计准则的主要模式和主要差异,对比国际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概念框架、具体准则的差异相同点。 三、教学要求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学时安排,采取课堂授课、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相结合方式组织教学,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完成相关的学习、讨论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研读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五、授课方式、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授课方式采用学生参与方式教学方式。要求对具体准则部分分小组讨论、小组课堂讲解,其他学生和老师提问方式构成。 考核方式为课程论文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为30%,期末考试占70%。 平时成绩的构成:课堂小组讨论占平时成绩50%,平时作业占50%。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七、教学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引言 一、基本要求 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基本内容和发展情况。 二、授课方法 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界定 1.广义国际会计准则 2.狭义的国际会计准则 (二)课程安排和教学过程设计 (三)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和变迁过程 1.国际会计准则的产生 2.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 (四)正在进行的全面修订 四、重点难点 1.国际会计准则改组的原因; 2.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过程。 五、思考与讨论 1.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是如何握手言和的? 2.你如何理解我国的国际协调化? 3.你如何看待协调化和差异化问题? 第二章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变迁 一、基本要求 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中国际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基本内容和发展情况。 二、授课方法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大纲

《会计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大纲 0 概述 0.1 课程类别 专业能力基础课程 0.2 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会计专业《会计基本技能》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 0.3 学时 建议课程实施时量为36标准学时。 1 课程定位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财会专业所必需的点钞、小键盘数字录入等电子计算工具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具备该项技能的初、中级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为学生从事财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使学生树立信心。 1.2 相关课程 本课程后续课程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成本会计》等。 2 课程目标 2.1 专业能力目标 (1)会计数字书写技能 ①掌握会计数字书写与订正规则。 (2)点钞 ①掌握人民币真伪鉴别的基本方法。 ②了解点钞方法分类,掌握点钞技能的基本流程和要求。 ③熟练掌握手持式单指单张点钞法和多指多张的操作方法。 (3)翻打传票 ①小键盘录入数字能使用盲打。 ②了解传票的基本知识,掌握传票的检查和整理、找页和翻页方法。 ③熟练运用"一目一行"法进行翻打传票。 (4)商品条码录入 ①熟练掌握商品条码录入的方法。 2.2 方法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积极探索创新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细致、锲而不舍的良好作风。 ③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2.2 社会能力目标 (1)具备辩证思维能力,能正确处理快与准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形成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 (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主人翁意识。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会计职业沟通和协调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礼仪修养、诚信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5)具备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6)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3 课程内容 3.1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设计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紧紧围绕会计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组织实训内容,落实实训要求,在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的同时,合理把握与其它相关课程间的联系和侧重点,让学生在《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相关工作夯实基础。 各项实训内容的教学活动安排在课堂上组织进行,其训练提高则可安排在专门的技能训练时间或课余时间内进行目标达成。 根据会计基层工作岗位涉及的出纳、记账等相关工作任务所常用的基本操作技能确定实训内容,按照先易后难,先单一后综合,理实一体化的原则组织具体的教学,落实相应的训练要求。 3.2 课程内容结构 “会计基本技能”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技术性课程。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调研和相关教材比较,并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析,解构和重构教材结构,我们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单元(工作任务):会计数字书写技能、点钞技能、传票录入技能、商品条码录入技能。本课程主要围绕这四个单元开展教学和训练。

《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它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于统计学、旅游管理、财政学、国际经济贸易、经济学等经济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它是一门学科必修课。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对本门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培养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针对具体专业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总论(4学时) 1.1会计概述(2学时) 1.1.1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1.2掌握会计的含义; 1.1.3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 1.1.4理解会计的目标; 1.1.5理解会计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会计的含义、基本职能和具体目标 1.2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1.5学时) 1.2.1掌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概念; 1.2.2了解会计对象的内容; 1.2.3了解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 1.2.理解会计等式的恒等性。 重点和难点: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内容、会计等式恒等性的理解。 1.3会计的方法(0.5学时) 1.4.1了解会计方法的内容; 1.4.2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内容; 1.4.3理解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完整性。 重点和难点:理解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完整性。 2.会计核算基础(2学时) 2.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0.5学时) 2.1.1理解会计基本前提的含义; 2.1.2掌握会计基本前提的内容。 2.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0.5学时) 2.2.1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 2.2.2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含义。 2.3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及其要求(0.5学时) 2.3.1了解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含义; 2.3.2掌握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 2.4会计计账基础(0.5学时) 2.4.1理解两种计量基础的含义; 2.4.2掌握权责发生制的内容。 重点和难点:会计计量属性和权责发生制会计记账基础。 3.账户和复式记账(4学时) 3.1会计科目(0.5学时) 3.1.1掌握会计科目的概念; 3.1.2理解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3.1.3了解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税务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税务会计》课程教案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要求学生: 1、了解我国税收管理体系;了解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了 解各税种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及纳税义务人;了解各税种的纳税申报及缴纳;了解 关税的征收管理; 2、熟悉我国现行税收体系;熟悉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增 值税、契税、关税等财产税、行为税税种的计算、征收管理及税收优惠等税制要素 的规定; 3、熟练掌握:税法的概念、特征及构成要素;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出口货物退(免) 税、进口货物征税以及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及管理;消费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应纳税额的计算、几种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税收优惠以及 税额扣除;个人所得税的所得来源、确定应纳所得税项目、税收优惠、境外所得的 税额扣除、税收优惠以及税额扣除;税收征收管理。 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税法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并能根据税法的原理、方法进行实务处理。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熟练掌握税法构成要素的全部内容;理解税收和税法的关系;了解我国现行税法体系。学习本章后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各个税种中。 教学重点:税法的构成要素 教学难点:对税率的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税法的概念 一、税法的定义 二、税收法律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 三、税法的构成要素 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征税环节,税目,税率等要素的具体含义。 四、税法的分类 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资源税类,行为目的税类等。 五、税法的作用 第二节税法的地位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一、税法的地位 二、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第三节我国税收的立法原则 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二、公平原则 三、民主决策的原则 四、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废、改、立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节我国税法的制定与实施

会计基本技能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的中初级专门人才 所必需的珠算脑算技能、点钞、电子计算工具的应用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基础。逐步培养学生智能的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观念。 二、课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教学内容 1. 会计数字书写技能 理解数码字做记录的优越性、书写规范化的重要性,掌握阿拉伯数码字和中文字书写及订正规则,逐步达到读法正确,书写规范、清晰、端正。 2.珠算技能:基本掌握加减乘除运算 3.点钞技能 掌握人民币真伪鉴别的基本方法:一看、二摸、三听、四比。会使用验钞器验钞。掌握点钞的四道工序:拆把、点数、扎把、盖章;掌握点钞的八大基本要求:清理整齐、放置适当、扇面均匀、接触面小、过程连贯、扎把牢固、盖章清晰。熟练掌握单指单张、多指多张(三指三张、四指四张)的操作程序、要领。 4.电子计算工具的应用 1.掌握电子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掌握收银机的使用方法。 (二)要求 1.点钞技能 了解残缺人民币兑换的办法,办理手续,了解人民币大小票币的调换 手续,了解损伤票币的挑剔。能够熟练运用点钞机点钞。能运用单指单张,多指多张法点钞。要求在毕业前每3分钟单指单张点完400张,多指多张点完500张,并达到99%准确。 2.珠算技能:珠算达到普通5级水平

2.电子计算器 了解函数型计算器各键的功能与显示屏上的符号内容。了解程序型计 算器的使用方法。 四、考核方案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平时小测每节一次,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各一次 成绩评定: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期中成绩作业等平时表现占30%。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有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委员会审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三版《会计基本技能》主编 六、大纲说明 1、本大纲是根据财会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 2、教学建议: 2.教学建议 (1)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可以单独开设“珠算式心算”选修课。如果不选用时,其学时可用来强化训练。 (2)在教学中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原理正确处理好教与学、课堂教学与训练、准与快。经常性练习与突击性练习、自我提高与学习他人等关系,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要领的学与练,分析各项技能的侧重点,将教学、训练、鉴定和比赛有机结合起来。

课程名称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学大纲 (“课程思政”版) 课程编号: 英文课程名称: 学时数:学分: 课程类别:适用专业: (注:含实验、上机学时的课程“学时数”填写格式为“总学时数/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仍填写课程的总学分。) 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课程教学应达到的要求,以及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说明。即:结合课程内容,阐明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运用,与不同种类课外学习活动(习题、作业等)的配合,以明确教师组织教学的主体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明确通过教师教学使学生应达到的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较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在知识点上有交叉的课程之间的分工等) 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部分 要求:按章写出各章主要内容、知识点,明确该章讲授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可以用“了解”、“理解”、“掌握”等层次表述该章节的教学目标)。 二、实验教学部分 各实验名称及主要内容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方式 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XXXX》,XXX编著,XXXX出版社,XXXX年XX月。 2.《资料名称》, XXXX出版社,XXXX年XX月。 《课程名称》参考教案设计 (“课程思政”版) 授课要点: 教学周次/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思政育人目标 要求:根据课程专业教育要求,有机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十九大精神等内容。 二、教学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2.本节主要内容 3.思政内容融入点 要求:简述课程教学中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 4.教学重点 5.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与条件要求 要求:简述课程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例如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策略手段,以及授课过程所需要的教学条件需求,如多媒体、现场参观等。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大纲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本课程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财会专业所必需的珠算、点钞、小键盘数字录入等电子计算工具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具备该项技能的初、中级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为学生从事财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观念。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算盘的拨珠方法和数字书写要求。 2、掌握珠算加减法的基础知识和算法,了解珠算乘除法的基础知识和运算基本步骤,掌握加减乘法的心算方法。 3、掌握点钞的基本知识,清点方法及要求。掌握真假币的识别。 4、掌握传票的基本知识,小键盘的布局、输入指法及应用。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账表票据数字的书写及正确的改错方法。 2、能快速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能运用算盘翻打传票。能准确的进行简单的加减乘法心算。 3、能运用手持式点钞法快速准确的钞票的清点,并能流畅完点钞的全过程。 4、能运用人民币真假票币鉴别的多种方法鉴别假币。

5、能运用小键盘快速准确的录入数字和翻打传票。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正确处理快与准的辩证关系。 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主人翁意识。 3、养成讲求时间、效率的观念,运用心理学、哲学原理和机械化算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珠算基础知识 1、了解珠算的功能,算盘的结构. 2、掌握清盘和置数,操盘姿势。 3、掌握握笔和拨珠方法。 4、掌握数字书写的方法和要求,改错方法,中文与数字互换。 (二)珠算加减法 1、了解珠算加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加法口决。 2、掌握无决加法,熟练进行加法运算。 3、了解珠算减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减法口决。 4、掌握无决减法,熟练进行减法运算。 5、了解心算基础,掌握简单加减心算法 (三)传票算 1、了解传票的基本知识,掌握传票的检查和整理,找页和翻页

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

《会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30004 适用专业:会计 总学时数:54学时学分:3学分 理论学时:36学时实践学时:18学时 编制单位(或执笔者):旅游与经济管理系会计教研室李家华 编制时间:2014年10月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地位:本课程是会计专业及经济管理类的理论基础课。 课程任务:该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和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对该课程的理解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运用。该课程中复式记账、账户分类、经济业务核算、凭证填制、账簿设置、会计报表等重要内容将在以后专业课程中频繁涉及,是其他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和理论基础,要求重点掌握。 二、总体教学目标 《会计基础》是一门重要会计学理论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和实验训练, 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会计核算、会计要素、账簿、凭证、财务会计报告等基本概念、会计恒等式、复式记账、账户分类等基本原理和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会计核算等基本方法,能进行主要经济业务核算、凭证填制、账簿设置和基本账务处理程序,具备学习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更专业课程的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基本运算知识基础和能力。作为会计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将为会计学今后的专业性课程《审计学》、《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等提供和奠定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从课程的难度、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适合于大一上学期开课、授课。 四、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参考 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表

五、教学内容及其目的、要求、任务 第一章总论(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会计的意义: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概念与特点;职能与作用;信息服务对象。 2、会计的对象、目的与任务。 3、会计的方法:方法的组成;核算方法。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一般原则。 5、会计学和会计学科体系。 6、会计职业与管理。 7、会计法规体系:《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目标。 (二)教学目的 本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对会计学有一个总体全面的认识。 (三)教学任务 本章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理解会计的职能、特点、对象、任务、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学科体系,对会计学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总体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会计的概念与特点、职能与作用、任务与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准则的基本知识。 (2)了解会计学科体系、会计职业与管理、会计法规体系。 2、重点、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