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

教学重、难点:学习选曲填词的创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重要意义。

②通过体验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

听与唱相结合,师生互动交流,用对比、欣赏、引导等方法感受学堂乐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堂乐歌的欣赏,了解中国创作初期音乐的特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两只老虎》导入新课《学堂乐歌》。

二、学堂乐歌的概念、产生背景。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取代私塾来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因此,“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

三、进行新课。

1、视频《郭沫若》

2、《体操-兵操》

这是我国最早的学堂乐歌之一,早期的学堂乐歌大多以旧曲填新词为主,旋律多数采自日本及欧洲的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采用日本童谣《手戏》的曲调改编。

3、沈心工简介。

沈心工:音乐教育家。原名庆鸿,号叔逵,笔名心工。上海人。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体操—兵操》就是沈心工当时的第一首习作,此歌后来在国内广为传唱。

4、《共和国民》

无锡人华航琛根据《男儿第一志气高》的曲调,填写了《共和国民》。

5、《始业式》

学堂今朝开校,清晨起床早。同学依然济济,殷勤相问好。国旗五色飘飘,旭日正相照。从兹进步愈速,知识日增高。

歌曲中,清代的龙旗已经改为民国的五色旗。

四、李叔同(出示幻灯片)。

1、创作体验:教师提供一段歌词《春游》,请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曲调唱一唱。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2、《送别》

音乐情绪:忧伤、别绪。

歌曲选用美国音乐家奥德维《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此曲1914年问世至今仍在流行传唱,是触动心灵深处的送别歌。

五、总结学堂乐歌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它的内容有反映人民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等;有宣传科学文明,男女平权思想,及反映学生生活的,如《竹马》、《送别》、《春游》等。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使西方音乐及其作曲技法还有各种艺术形式(当时主要是唱歌、演奏风琴、钢琴、提琴等)和技艺得以传播。带动了我国现代音乐创作的萌芽和发展。(屏幕显示)

六、简介台湾艺人“张帝”

台湾歌手及节目主持人,以即兴填词,用歌声来回答问题的演唱方式在歌坛独树一帜。被称为“急智歌王”。

教学设想:通过介绍张帝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即兴填词”,为接下来的填词体验作铺垫。

七、创作体验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歌词,用《中华民谣》曲调进行填词创作。(学生创作,老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作品。

八、拓展:

校园歌曲大联唱。

九、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了学堂乐歌的特点及重要意义,认识了沈心工、李叔同等老一辈音乐教育家,还尝试了选曲填词的创作。希望这是个好的开始,课后能有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创作。

怎样看待私塾学堂教育

怎样看待私塾学堂教育给私塾松绑,激发民间创造新活力,让私塾孩子参考,给私塾待遇。都是中国人,为何不同等级之间不能公平合理地上下纵向流通呢? 放开民间经商,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这是改革带来的好处。 放开民间办学,老百姓会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走出改革深水区的途径。 中国不缺人,缺的是人才,真正的大人才,能干事、干好事、干大事的大人才。 实行愚民教育,最后愚蠢的是自己、遭殃倒霉的还是自己。众怒难犯。民众的口水都会淹死人,更别说民众往里缩的拳头。自己种的是什么果,最后自己就吃什么果。种好果吃好果,种恶果,是吃不到好果的。因为愚蠢的人会干出你想不到的傻事、蠢事、恶事。而聪明的坏人是不会干出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好处的事情。愚蠢的坏人干出的尽是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好处的坏事。普通人都是靠引导、教育出来的。如何教育才好呢?自顾自地:自以为聪明,民众看不到吗?民众不会反抗吗?民众连死都不怕,他们会怕什么呢?还会怕刀吗?官视民如草芥,民视官如父母吗?民只会视官如仇寇。 私塾能真正地因材施教。符合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素构成的哲学。私塾不会一刀切,私塾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成长的机会,都有成功的希望。当人活着没有希望,他就会走绝路,走狠路。这就是现在社会暴扈之气弥漫的原因。私塾使得:大家都能走不同的桥,通过不同

的途径达到生活幸福的彼岸。大家都能在不同档次的私塾就读,每一个人都有成才、成功的希望。人心中充满希望就会开心、快乐。 私塾解决国家投入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真正受人尊重的生活,恢复师道尊严。教师不再为几十元而偷偷摸摸地带家教、赚外快,以养家糊口。 私塾使得家长能有更多的选择,能者有尊荣,庸者没饭吃,这就是市场的选择作用,市场的大浪淘沙。家长的眼睛是雪亮的,家长的口碑成为私塾维持的背后力量。 私塾小班化教学使得教学效果卓然,避免大班化、一锅大杂烩乱煮,啥都得不到。 私塾紧密联系社区、家长,使得社会风气扭转成为可能。私塾堂主成为社区精神坐标,使得居民自治成为可能、为政府分忧,分解社会矛盾,为社会压力锅泄压。以点带面,以点破面,带动一方风气好转。 私塾促进教育多元化,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教育目的、目标多元化、多层次。满足教育多元需求。打造家族、地域特色文化。 私塾解决不同等级人群、外地人、本地人融合的问题、人以群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放开私塾后,外地孩子就读本地学校问题得以解决。加V:sishu7 放开私塾后,将解决:为就读好学校,拉关系走后面批条子,行贿受贿,逼得干部群众不得不变坏。 放开私塾后: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得到解决。儿童、妇女身

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09届本科毕业论文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院(系)名称音乐学院 专业名称音乐学 学生姓名赵艳 学号050914053 指导教师高彩荣讲师 完成时间2009年5月

目录 前言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二、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一)学堂乐歌的题材特点 (二)学堂乐歌的曲调创作特点 三、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教育的贡献 (一)学堂乐歌改变了乐歌课的现状(二)学堂乐歌促进了一批音乐家的出现(三)学堂乐歌促进了学校音乐教材建设(四)学堂乐歌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结语

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赵艳 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学号050914053 指导教师:高彩荣讲师 摘要:学堂乐歌是产生于清末民初专供学生集体演唱的学校歌曲。这些歌曲虽然在音乐创作上还不够成熟,但正是它们把音乐课引入了学校教育,促使了一批音乐教育家的产生,也促进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学堂乐歌;题材;曲调创作;音乐教育 前言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中所唱的歌曲,它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产生的新生事物,乐歌的题材选择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新思想。它的曲调以日本和欧美为主体,也有中国人自创作品,还有选用中国民间曲调填词的。自从学堂乐歌时代开始,中国才有了系统的音乐教育,因此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系统化的开端,它的发展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开辟了道路。首先将乐歌课引入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促进了音乐教材建设,并使我国的音乐教育走向了专业化道路。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学堂乐歌通常是指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供学生集体演唱的学校歌曲。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不再是闭关自守的国家,而是和世界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但是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受到各个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国家性质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面临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任务,而百姓既要反帝,又要反封建,为使自己获得人身自由,尤其是广大女性要求男女平等和人身自由。 面对这种局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于1898年发动了维新运动,他们倡导废科举,办新学。在此期间,维新派领袖曾向光绪帝上书,提出要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乐歌课”,最后失败了。此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仍然坚持主张在学堂开设乐歌课,并向广大群众传播新内容的乐歌。“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1]

歌曲《送别》教案

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发声练习 2、节奏练习 二、导入 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歌曲 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 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 3、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今天我们就来演唱一首 学堂乐歌。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三、了解歌曲 1、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 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2、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3、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C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四、学唱歌曲 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五、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贯穿全片,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学堂乐歌名解: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2、一些洋务派官僚及为辛勤想的文人,曾先后对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 3、在清末有一批到日本去学习音乐的人士如沈心工等,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 4、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歌曲。归国留日的学生,在无锡上海等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5、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这样,学堂乐歌迅速传播开来 6、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这些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 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 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 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 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 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 6、以我国民族音调天赐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祖国歌》等 7、总的说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的,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改动,但也存在为了达到词曲的新的结合,编写者队员去掉进行了必要的增删。 学堂乐歌的意义评价:意义1、3 评价1、2、3 1、学堂乐歌歌词的新思想决定了它在艺术形式上采取引进西方的新路子,也推动了它的迅速发展和巨大社会影响。 2、尽管不能低估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势力的影响还相当顽强,不能否认当时中国各阶层中力主改革、维新的新生革命力量还基本处于比较幼稚和贫弱的地位。这些个股按条件的矛盾,限制了初期许多学堂乐歌的编写者取得在遗书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平衡的发展和完善的结合,无法改变一切新生事物所带有的幼稚、简陋的弱点。 3、在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中出现了不少值得注目的精品,它们蕴含着崇高爱国精神和热切要求社会改革愿望的思想内容,以及友谊是引进的。来自西方的音乐形式,曾得到了当时广大

梁培基家族

广东望族 梁培基家族 梁培基 (1875-1947年) 字慎余,顺德大都人。民国时间广东著名民族工商家,将奎宁掺合中药制成“梁培基发冷丸”,开创西药中制先河;创办光华医学校和光华医院,开发从化温泉疗养院;支持革命,兴办制药厂、卷烟厂、广州二沙岛珠江颐养园实业救国。 四十个子女(部分) 梁蔼怡(已故):梁培基长女,“文革”前任荔湾区副区长,曾令居住条件恶劣的金花街成为“卫生模范”,离世后捐献遗体。 梁尚博(已故):梁培基四子,著名内科专家,著有《张仲景伤寒论新编》。 梁尚恒(已故):梁培基五子,内科医生。 梁尚农(已故):梁培基六子,留学德国,为著名外科专家。曾任广州市抗美援朝手术队队长,后任市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名誉院长,当选过全国人民代表, 受华国锋、邓小平等接见。 梁庄仪(已故):梁培基八女,解放后任广州音专校长,临终将钢琴和遗产全部捐给音协,并捐出眼球; 梁杏儿(已故):梁培基九女,乡村教师。 梁尚为:梁培基十一子,子承父业成为实业家。 梁尚任:梁培基十三子,革命时期地下工作者,后为华南企业公司董事。 梁尚立(已故):梁培基第十五子,在“文革”后,曾任广州市副市长,成功引进外资,对中国大酒店、两个发电厂、全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等建设都有重要贡献。 梁碧儿(已故):梁培基十七女,国内著名内科医生,离世后存款捐出建造梁碧儿农村产院,被当地人称为“神医”。 梁杰(已故):梁培基十八女,先后任职广州市委组织部、北京中央建筑工程部、中学党委书记等; 梁雪仪:梁培基十九女,东纵队女战士。 梁颖儿(已故):梁培基二十三女,东纵队女战士。 梁尚桐(已故):梁培基二十五子,革命烈士,病死狱中。 梁尚毅(已故):梁培基二十七子,高级工程师。 梁尚朴(已故):梁培基三十四子,高级工程师。 为父实业救国魂四十子女肝胆志 他是一名医生,首创“发冷丸”,治愈了千万疟疾病患;他首创中国西医学校,只为中国人挽回医权,培养能在中国行医的华医,创建光华医院;他是一名实业家,看不惯各种洋货来华圈钱而建“富强”、“民众”等实业振兴民族工业;他不是革命家,却支持孙中山革命,家里藏匿枪支,他的物业则都成了中共据点;他们是名门之后,却无一人奢侈度日;他们跟随父亲忠于国家,或成为医生,或投身革命,或立足政界,或子承父业;他们用不同的形式在各自的行业上奉献自己却淡泊人生,毫无娇贵之气······他是梁培基,他们是梁培基四十个子女。他们一个为国为家勇于付出的名望家族。 梁培基 胸怀“中国魂”心系实业救国

新课标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新课标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课题那些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 教学目标一、聆听《送别》、《祖国歌》、《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 其重要意义。 三、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设备 教材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版《高中音乐鉴赏》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1、学堂乐歌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 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 迫于1902年颁布学堂章程,对乐歌课的开设予以认可。 2、《送别》是美国音乐家奥特威在1913年来中国学习东方音乐时与李叔 同合作写成的歌曲。歌曲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70年代 拍摄电影《城南旧事》中,此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歌,至今仍久唱不衰。 3、《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约作于 1905年。首载于1937年出版的《心工唱歌集》。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 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 节奏现紧后宽,最后结束在昂扬豪放的长啸主音上,全曲一字一音,铿锵

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4、《祖国歌》作于1905年。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 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歌词 以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 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 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琅琅上口,唱起来更觉亲切、动听,这 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导入教学过程(课前出示显示执教者信息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送别》伴奏) 组织学生就做。 课前礼仪: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对现在播放的这段旋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是(《送别》)(引导学生回答) 师:96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96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送别》就是这样一首跨越96年的历史依然能够打动你我,书写音乐传奇的作品。我们今天的课就从歌曲《送别》开始 (伴奏音乐持续,音量稍弱) 师:播放视频(课件出示歌曲《送别》视频资料) 师:谈谈你对这首歌曲的感受 生:…… 师:《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堪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形象的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由于它反应校园生活,在校园中

不朽的艺术(学堂在线)

在讲述“艺术是不可定义的?”时,提到了英国著名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的哪部艺术史著作?《艺术的故事》 在讲述“全球化与消费主义”时,提到了下面哪部电影? 《小时代》 在讲述“经典的当代价值”时,提到了美国学者哈罗德布罗姆的哪部著作? 《西方正典——伟大作家与不朽作品》 由阿拉提提出的史前艺术三种绘画语汇是指 心理文字、表意文字、图画文字 维林多夫的维纳斯这一雕像造型突出的是 胸部、腹部、臀部 维早期苏米尔文明和埃及文明时期,人类艺术活动的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是 建立巨型建筑 谁创作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A. 荷马 2.以下三种柱式中,柱身纤细修长且柱头为蕨类叶状装饰的是? A. 科林斯柱式 3.亚里斯多德在阐述悲剧哲学时认为,悲剧的主角应该是? C. 比普通人更伟大的人 1. 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的鼎是那一尊? 毛公鼎 2.兵马俑的人物个性特点突出的表现在哪里? 表情

《马踏匈奴》、《跃马》、《石蟾》 1.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 A.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2.下面属于王羲之的作品是? B.《兰亭序》 3.顾恺之的三绝指? B.画绝、痴绝、才绝 1.下列是草圣张旭的作品的是? B《郎官石柱记》 2.被后世称为画圣的古代画家是? A 吴道子 3.苏轼的诗句“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是形容哪位画家的创作状态的? C 吴道子 1. 瓦萨里评价乔托绘画的突破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突破中世纪的艺术传统;从自然中吸取养分;从前人作品中获得启发 2.弗拉?安杰利科的作品《天使报喜》存放在哪里? 圣马可修道院 3.下列哪些是扬?凡?艾克的作品? 《阿尔诺芬尼的婚礼》、《根特祭坛画》、《戴红头巾的男子》 1.下面哪位艺术家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三杰”? C.但丁 2.下列选项中,全部由米开朗基罗创作的是? A.雕塑《圣母悲悯像》、雕塑《大卫》、《西斯廷天顶画》 3.绘画《伽拉提亚的掳掠》的创作者是? A.拉斐尔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维米尔创作的 A、《拾穗者》 2、普桑的绘画典型地体现了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教案资料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 物

学堂乐歌名解: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2、一些洋务派官僚及为辛勤想的文人,曾先后对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 3、在清末有一批到日本去学习音乐的人士如沈心工等,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 4、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歌曲。归国留日的学生,在无锡上海等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5、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这样,学堂乐歌迅速传播开来 6、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这些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 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 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 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 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 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 6、以我国民族音调天赐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祖国歌》等 7、总的说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的,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改动,但也存在为了达到词曲的新的结合,编写者队员去掉进行了必要的增删。

《白鹿原 家族的学堂》教案

《白鹿原家族的学堂》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白鹿原》的情节。 2、仔细阅读课文,分析白嘉轩、鹿子霖二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二人性格上的差异。 3、理解文中朱先生、白嘉轩“耕读传家”“仁义”和“礼义教子孙“的思想。 4、比较《白鹿原》与《家》的思想倾向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全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确白嘉轩复杂性格,能够做简要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品立足于“民族的秘史”,对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所抱有的深深的怀恋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白嘉轩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格。、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朱、白“耕读传家”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也许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太长久了,隐藏在历史帷幕下的秘密太多了,几千年来,能够被公认为“民族秘史”的小说迄今寥寥可数,而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一部。 中外文学界高度赞扬陈忠实的成就,认为:“《白鹿原》凭其恢弘的规模,严谨的结构,深邃的思想,真实的力量和精细的人物刻画,成了当代小说林中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作品。”“《白鹿原》把陈忠实的个人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层次,也把当代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今天,我们来学习《白鹿原》这部小说中节选的一部分《家族的学堂》,借这一选段,我们了解一下这部著名的作品。 二、知识积累: 陈忠实: 陈忠实(1942-),出生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第34中,担任过农村中小学教师。1965年开始创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成为陕西作协的专业作家,后任陕西省作协主席。文革后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屡获多项文学奖。1993年6月北京人民出版社印行的50万字的《白鹿原》,4个月之内,销行6版40万册,成为9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长篇小说。 三、有关“白鹿原” 白鹿原也是地名,也叫荻寨原,位于西安市霸桥区,地处长安城以东的制高区域,南接蓝关,北扼灞水,俯临长安,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开始,就在灞河上修筑军事要塞“灞城”。秦末农民起义时,刘邦进军关中,也首先占领异屯兵灞上,迫使秦王子婴不战而降,并在灞上召集关中父老宣布了著名的“约法三章”。而在唐代,由于白鹿原地处京郊,地势开阔,故当时的显贵死后多葬于此。近40年来,原上献出土了包括皇室亲王、公主及刺史等高级官吏的墓志铭百余方。 四、《白鹿原》前后的主要情节: 小说的前五章写了白鹿原社会生活的常态。主要情节有白嘉轩娶妻生子,换地迁坟,后来又把十多亩天字号水地都种了罂粟,白家也因此彻底改变了模样,老屋得到了翻新,只有“耕读传家”的玉石匾额仍挂在门楼上。罂粟迅速泛滥成灾,滋水县令几次查禁效果都不大。朱先生来到白嘉轩家,把“耕读传家”的匾额蒙了起来,并亲自吆着牛扶着犁把白家的罂粟苗子给犁了,白嘉轩在姐夫的带动下,便把种植的罂粟给毁了。此事影响巨大,全原的罂粟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 蒋婧 摘要:本文从教育的角度论述了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对之后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理念作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学堂乐歌、教育理念、教育作用、教育影响 音乐这门学科在沉寂了千年之后,由“学堂乐歌”这种形式使其复苏并被重新列入学校必修科的行列,学堂乐歌成了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因此,由于它的特殊地位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学堂乐歌便不自觉的被人们所重视,成为许多学者研究、探索的兴趣所在。他们对“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词曲来源、产生过程、及其代表人物等诸多方面都作了精辟的论述。但从教育的角度,对学堂乐歌在当时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作用及对其后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这些方面的研究稍显薄弱。笔者认为,这些方面都是需要人们进一步对之进行分析研究的,这有利于人们更全面的认识学堂乐歌,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未来。现将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学堂乐歌在教育上的这些方面做简要论述,从而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添一份绵薄之力。 一、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大举入侵我国,并同

我国封建顽固势力结成反动同盟,向我国人民进行种种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这使我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同时,它不仅激发了我国人民坚决反抗外国侵略和封建反动统治的斗争意识,也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意识,抵御外侮、进行变革、力图自强的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普遍高涨,社会上也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 在文学界,有如鲁迅先生这样的大文豪“弃医从文”,他要从思想上拯救国人,唤醒全民族的斗争、反抗意识。但是,只有具有一定水平的知识分子才能细致透彻的理解鲁迅先生,从而产生共鸣。因此,要想唤醒整个民族,使广大人民都能觉醒并真正爆发出反抗情绪,就要运用更能激励人心、鼓动人心的形式,一种人类直接宣泄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方式——唱歌。以此种方式让民众把胸中的愤怒呐喊出来,从而达到觉醒的目的。这正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即在推行某种思想方面,音乐比语言能产生更大的社会作用。当然,在激发民族斗志这方面也不例外。 然而,要想使广大民众产生相同的情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就得唱相同的歌曲,自然的学校音乐教育便应发挥它应有的效用了。“学堂乐歌”也就应运而生了。1907年,清政府正式将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科目,初等小学设“唱歌”课,高等小学设“乐歌”课。“学堂乐歌”正是人们对这些新式学堂中所设音乐和唱歌课程的称呼。 二、学堂乐歌的教育理念及其表现

新课标人音版高中二年级《学堂乐歌》教案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导入(课前出示显示执教者信息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送别》伴奏)组 织学生就做。 课前礼仪: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对现在播放的这段旋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是(《送别》)(引导学生 回答) 师:96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 然能够打动你我,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送别》就是这样一首跨 越96年的历史依然能够打动你我,书写音乐传奇的作品。我们今天的课就从歌曲《送别》开 始 96年的岁月洗礼依 教学过程 (伴奏音乐持续,音量稍弱) 师:播放视频(课件出示歌曲《送别》视频资料) 师:谈谈你对这首歌曲的感受 生:…… 师:《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堪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形象的表达了送别 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由于它反应校园生活,在校园中传唱,并深受 青年学生的喜爱,因此在20世纪初这类歌曲有一个特定的名称一一学堂乐歌(导入3' 20") 新课标人音版高中二年级《学堂乐歌》教案 那些留在校园的记忆一学堂乐歌 、聆听《送别》、《祖国歌》、《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三、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1、学堂乐歌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 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1900 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于1902年颁布学堂章程,对乐歌课的开设予以认可。 2、《送别》是美国音乐家奥特威在1913年来中国学习东方音乐时与李叔同合作写成的歌曲。歌曲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70年代拍摄电影《城南旧事》中,此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歌,至今仍久唱不衰。 3、《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约作于1905年。首载于1937 年出版的《心工唱歌集》。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节奏现紧后宽,最后结束在昂扬豪放的长啸主音上,全曲一字一音,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4、《祖国歌》作于1905年。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歌词以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的人 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琅琅上口,唱起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设备 教材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

学堂乐歌的产生以及历史意义

溪山琴况名词解释以及美学价值:徐上瀛所著,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讲述琴乐表演艺术理论的专著,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24个审美范畴,既’二十四况’ 价值:将古琴演奏的原则分为’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他是研究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地位)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先后进京,带去二黄腔,汉调艺人1796到1850年进京,又带去西皮腔,徽调与汉调艺人同台演出,并吸收了昆腔,梆子腔以及当地民间曲调,约在19实际50到60年代形成京剧。 初期演员于三胜张二奎陈长庚称为三鼎甲19世纪到20世纪初梅兰芳,陈砚秋,苟慧生,尚小云等使中国戏曲在历史上达到了最高峰。擅长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戏曲剧种,因形成在北京而成名,演唱时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文场以京胡为主,辅以月琴,京二胡等,武场有鼓板大小锣,钹等 昆山腔的产生以及历史地位:又叫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而得名,在明嘉靖以前流传不广后经魏良辅等人加工改进渐扩大影响,以至成为传奇剧最有代表性的声腔。运腔上注意音调的抑扬与表情的细腻,伴奏以笛为主,箫,管,笙,三弦,琵琶,月琴等配合的伴奏乐队。地位:从明代中叶到清前朝,经过许多文人与艺人的不断改进,艺术上达到相当成熟的境地,但由于音乐上过分的缠绵悱恻,唱词文雅难懂,所以在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落。 海盐腔:是四大声腔中的最老的声腔,它萌芽于宋元,明代已经广为流传,因出自于浙江海盐而得名。海盐腔多采用南北通行的“官语”,且曲调柔婉细腻,演出时不用弦管,只用锣、鼓、拍板等伴奏。海盐腔曾对昆山腔影响很大。万历以后,日趋衰落后为昆山腔取代。余姚腔:形成在浙江余姚,明嘉靖时已流传于江苏的常州、润州、扬州、徐州、安徽的池州、太平等地,它的文辞比较通俗,曲文中夹进念白,唱腔简单明快,有时近似吟诵。后被弋阳腔吸收融化合流,以至衰落绝迹。 梆子腔: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剧种,它确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板腔体戏曲音乐形式,对近现代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梆子腔造成强烈的节奏感,并形成粗犷激昂的音乐风格,与感情激烈的冲突与对比。对深化戏剧性矛盾冲突十分有利,并因而受人喜爱。 道情:它渊源于唐代道曲,始于南宋的曲艺,用渔鼓、简板伴奏,宣扬道家思想。 明清时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支流,有陕北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唱腔各不相同。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不同表演形式。 走唱:走唱指的是一些带有歌舞色彩的流动的说唱形式,如安徽的“凤阳花鼓”,湖北的“三棒鼓”,四川的“盘子”,“车灯”等。其伴奏乐器多用打击乐器。 板诵板诵是一些没有歌唱性旋律,只是按照一定的节拍,朗诵有节奏有韵律的诗体故事的一些曲种,如“快板”,“山东快书”,四川“金钱板”等。 弹词: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南方的板腔性的曲艺,唱词以七言诗赞为主,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和三弦也有增用二胡,四胡协助伴奏的。 鼓词:是明代中叶后,与弹词并驾齐驱的,流传于北方的一种说唱艺术,早期以鸿篇巨制为主,后因不在城市书场中演唱,因此在清中叶渐渐兴起“摘唱”“段儿书”的短篇形式大量删减说白,即今广为流传的各种大鼓。 牌子曲:又叫清曲,清音,小曲,曲子等,它是继承宋元南北散曲的艺术成就并不断吸取明清民歌小曲发展起来的一种曲牌性的曲艺,有小曲和大曲之分。小曲一般为民间小调,不做单独演唱曲目,大曲结构长大,音调比较婉转,拖腔也多,可以用它为主构成套曲形式

鲁迅家族野史

鲁迅家族野史 祖父:周介孚(福清)颇有传奇色彩的封建士大夫自我评价:“予性介,运复蹇,不能积财以封殖……” 29岁中了举人,33岁中进士,读书时期一帆风顺。一般来说,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很容易恃才傲物,特立独行,周介孚概莫能外,他的性格说好听一点,是耿介刚正,不同流俗,直率坦荡;说难听一点是不识时务,不明事理,不通人情。直白地讲,是智商高,情商低,与身边人处不好关系。俗话说:“伤人以言,甚于刀剑。”,所心说话要注意场合和对象。 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红翰林,可以上天入地,成为天子的近臣,“近水楼台先得月”,升迁的机会相当多。地方做主考或者学政等实职,弟子门生如云,不仅能增加仕途上的广泛人脉,而且还有各方面孝敬的银两收入。 “黑翰林”,那就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京城苦熬,地方当一个小官。翰林的出路,一看考试,二看关系,官场仕途,历来如此。为官清正廉洁,不会阿谀奉迎,对上不懂政治,口无遮拦,犯了官场“大不敬”之忌。有一次他到知府晋谒,不知为何,话不投机,让抚州知府下不了台,于是便抬出大帽子来压他,说:“这是皇上家的事。”周介孚竟然脱口而出:“皇上是什么东西,什么叫做皇上?”出言不逊,口无遮拦,犯了官场“大不敬”之忌。对下责人过严,不给手下机会,挡人财路。“大不孝”的传闻:骂了蒋氏一句“王八蛋!”老太太误以为骂自己。“大不敬”加上“大不孝”,被弹劾落马。周介孚多次买官,多次担任各地知县,官运不顺,不被重用。 性格耿介,清廉自律,自然极少灰色收入;加上官运不佳,大部分时间在京城待业候补。在外当官二十多年,他只回过一次回家探亲,平时也没往家里寄过钱,从经济收入角度看,可以说周介孚对家族没有任何贡献。 科场行贿案被判处“斩监候”周介孚嘴给身子惹祸,关键时刻连亲戚都落井下石,为自己当年的口舌之祸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科场行贿一案,让周介孚的尊严受到质疑,威望直线下降。 鲁迅和祖父关系不和,却最像祖父。烧到我祖父的日记时,这两大叠日记本,足足烧了两天。三弟交不认同哥哥的做法。周建人小鲁迅八岁,对大哥从来是言听计从的,心里有不同意见也不便说出。而这次周作人没有回乡,以他对祖父更深的感情,日记也许不会被毁吧。 父亲:周伯宜周介孚花钱行贿疏通关节,是为自己儿子的前途着想,但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事先并不知情。案发后,周介孚遁走上海,躲了起来,连累周伯宜在考场被扣了卷子,解押审问,进了一段时间监狱。其后不仅永远不能再参加科举,而且连以前的秀才功名也被裭夺,这无疑将一个读书人的梦想彻底打碎。周伯宜从此意志消沉,情怀抑郁,借酒浇愁,吸食鸦片,以致重病不起,三年之后去世。父亲的死与祖父有着直接关系。 周树人:笔名鲁迅,幼名阿张(祖父起名),长庚,学名周樟寿。 学生时期:三味书屋——入南京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公费留学日本——弃医从文——翻译书稿——学成归国(文坛先声民主战士左联盟主)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歌曲《送别》教案教程文件

歌曲《送别》教案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送别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 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一首影视歌曲,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二、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中国近代史的我的家族史

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 首先必须要介绍的是我的姓:张。张姓是中国最大的姓之一,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张姓曾有43个望族,为百家姓之首。张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之孙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望出濮阳。” “晋国张氏,这就说明,晋国的张氏,并不始于解张,而是周宣王卿士张仲的后代,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 “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这位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简称“弧”。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宋史。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由“天弓”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他也由此而被“赐姓张氏”。 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张氏”的。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弓长张的张”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过了近两千多年,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华大地上的张姓,又出现了两支。与其他姓氏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这两支张姓,也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均出自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在韩国和晋国之中,有人以张为氏,即“张姓出于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于韩”,“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在张氏的总源流中,又增两支源流。这两支张氏源流,比挥之后要晚两千多年,但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只是有远近的区别而已。 关于张姓的最早源地,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挥这一支,最初源于现今的河南濮阳。濮阳,是中国张氏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张氏望族所在地。 到了周代的韩国和晋国之后,由于加入新的系源,张姓的源地也发展至多处,当时的韩国,“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说,此处不再。当时的晋国,成为张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韩、晋国中改姓为张姓者,虽晚于挥之后裔,但却后来居上,繁衍很广。据《中华姓府》张纸图谱记载,明朝年间,张氏已有43望,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成为许多地方的望族,超过了其他诸姓。周代的这两支张氏姓源,为张氏后来成为中国的一个大姓,起了很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