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家族企业激励机制研究[论文+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
工商管理
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家族企业激励机制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家族企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
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家族企业往往在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便面临 着成长的挑战和观念的升级。因此,企业的规模化和市场化提出了对职业经理人 的要求,职业经理人的引进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家族企业在引入职业经理人后, 又立即面临着如何激励、约束职业经理人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 导致企业所有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及其他各种弊端。
据 2002 年版的《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调查显示,在对职业经理人队伍 发展情况的调查中,仅有 6.4%的企业认为“己经成熟”,44.4%的企业认为“已 经起步,但需很大改进”,认为“还很不成熟”的占 49.2 % 1。这些数据反映出 我国目前职业经理人机制还不健全,并且职业经理人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并没有达 到企业所有者最初所设想的那么好,甚至有的企业中还出现了职业经理人联合起 来损害企业所有者利益的行为,从而出现了企业所有者对职业经理人难以放心使 用,而职业经理人又难以施展才能的局面,影响了家族企业的发展。
本论文通过对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的研究,旨在最大程度地发 挥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增强家族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激励职业经理人在追求 自身利益的同时顾及企业和社会的利益,并且确保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效能的充 分发挥,同时抑制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 值。这对我国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 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2 理论概述 2.1 家族企业界定
I

2.2 家族企业的特点 2.3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3 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的家族企业 3.1 存在的问题
3.1.1 信息不对称 3.1.2 目标不一致 3.2 解决的方案 3.2.1 声誉机制 3.2.2 契约约束 3.2.3 薪酬机制 4 案例分析 4.1 公司简介 4.2 委托代理框架下企业存在的问题 4.2.1 信息不对称 4.2.2 目标不一致 4.3 企业激励机制的改进 4.3.1 薪酬设计 4.3.2 企业文化 4.3.3 人才培养 5 小结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首先查阅文献,收集资料。通过图书馆的书刊杂志和网络两种资源,查阅大
量的文献以及最新的信息资讯,为论文撰写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材料。 再使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用委托代理理论解释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
间的契约关系,并梳理委托代理理论在实际应用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将之应 用于家族企业之中。文章中以某公司为例(公司待定),分析其对职业经理人的 激励制度,分析其中利弊,并提出与之一一对应的解决方法与完善对策。
I

引言
研究的背景 研究的意义
理论概述
家族企业概述 家族企业的特点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委托-代理 关系视角下 的家族企业
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的家族企业
解决的方案
案例分析
公司简介 委托-代理框架下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激励机制的改进
小结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I

进度安排:
序号
时间
内容
2010 年 9 月 20 日至 教师和学生见面,明确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开题报 1
2010 年 10 月 10 日 告撰写等毕业论文阶段性工作要求
2010 年 10 月 11 日至
2
教师具体对学生在选题、外文翻译、文献综述等指导
2010 年 11 月 22 日
2010 年 11 月 22 日至 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参加开 3
2010 年 11 月 28 日 题认证会。
2010 年 11 月 29 日至
4 2010 年 12 月 3 日
对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进行修改。
5 2011 年 1 月 3 日前
提交毕业论文外文翻译及初稿。
6 2011 年 2 月 21 日前
提交二稿
学生参加毕业实习,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教师与同学
2011 年 2 月 21 日至
7
通过多种形式联系,加强指导。3 月 25 日回校交实习
2011 年 3 月 25 日
报告。
8 2011 年 3 月 25 日前 提交三稿或定稿
9 2011 年 4 月 1 日前 提交定稿(三稿不符合要求,4 月 1 日前完成修改)
2011 年 4 月 6 至 10
2011 年 4 月 15 日
指导老师完成相关评语和整理资料
11 2011 年 5 月 1 日前 答 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克林·盖尔西克.家族企业的繁衍——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M].北京:经济报出版社,
1998, 45~53.
[2] 黄孟复主编.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442~457.
[3] 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
367.
I

[4] 杰斯汀·隆内克等. 创业机会[M].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2: 127. [5] 潘必胜. 乡镇企业中的家族经营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 1998(l): 23~26. [6] 储小平. 职业经理与家族企业成长[J]. 经济研究. 2001(5). [7] 叶银华. 家族控股集团、核心企业与报酬互动之研究-台湾与香港证券市场之比较[J]. 管 理评论. 1999(2). [8] 张云鹏, 家族性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08(3), 102-106. [9] 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M]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7, 453. [10] 孙月静, 孟琴, 非上市家族企业的一重三层委托代理模型与各级控制人的激励[J]. 财经 问题研究, 2010(8), 89-95. [11] 李斌. 上市家族企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与企业绩效[J]. 财经问题研究, 2010(11), 34-42. [12] 储小平. 职业经理与家族企业的成长[J]. 管理世界, 2002(4). [13] 储小平, 李怀祖.家族企业变革剖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0). [14] 张维迎, 盛斌. 论企业家:经济增长的王国[M]. 北京:三联书店, 2004, 118-120. [15] 李新春. 经理人市场失灵与家族企业治理[J], 管理世界, 2003(4). [16] 金英姬, 李秀然. 员工激励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博弈分析[J]. 学术交流, 2008(3). [17]平狄克, 鲁宾费尔德. 微观经济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642 [18]芭芭拉·斯佩克特. 家族企业薪酬经典[M]. 长春出版社, 2006 年 5 月第 1 版:162. [19]Michael C. Jensen, William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10). [20]Daniel L. McConaughy Charles H. Matthews & Anne S. Fialko, Founding Family Controlled Firms: efficiency, Risk, and Value [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1. [21]James J. Chrismana, Pramodita Sharmac, Simon Taggarc, Family Influences on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October 2007, 1005-1011. [22]William S. Schulze, Michael H. Lubatkin, Richard N. Dino, Ann K. Buchholtz. Agency Relationships in Family Firms: Theory and Evidence[J].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 12, 2001, 99-116.
I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工商管理
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家族企业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由于家族企业在一般一般中小型企业中占有绝大多数的比例,因此越 来越多的学者对于家族企业经营状况进行了研究。随着家族企业的不断壮大与发 展,为了更好的经营活动并提高工作效率,许多家族企业引入了职业经理人进行 企业的管理。由此产生了所有者即股东与经营者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文章论 述了中外学者对于家族企业与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情况,委托代理理论的 形成适应现代化的大生产对规模效应和专业化分工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起步较 晚,还有完善的针对家族企业的理论形成。
关键词:家族企业,委托代理,委托人,代理人 家族企业起源于英国的十八世纪工业革命期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领域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克林?盖尔西克等人的研究,保守估计认为,由家庭所有或经营的企业 在全世界企业中占 65%至 80%之间。世界 500 强企业中 40%由家庭所有或经营[1]。 在中国,家族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了 30 多年的发展。截至 2007 年底,私 营企业已经达到 551.3 万户。在这些私营企业中,九成是家族企业,如方太,红 豆集团,美的等等[2]。家族企业在中小型企业中占有极大的比例,因此,关注 家族企业健康稳固发展变得十分的重要。当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时,企业的 壮大会超出家族成员数量与能力无法赶超企业扩张的速度,此时便会引入职业经 理人,进行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活动中的决策。 1、家族企业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评述 家族企业起源于英国的十八世纪工业革命期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领域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认为: 企业创始人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或家族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代理人维持紧 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 和高层人员的选拔方面[3]。而杰斯汀?隆内克等人认为:家族企业是以一个家庭中 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家庭成员在企业的生活和经营过程中对企业的所有和参与为
I

特征的。他们还认为大多数家庭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即使这种企业变成大型集团 公司,其家庭因素的重要作用仍将延续[4]。
而在国内研究方面,潘必胜认为当一个家族或几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 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 企业[5]。他还根据家族关系渗入企业控制与管理的程度,将家族企业分为三种 类型:(1)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为一个家族所掌握;(2)掌握着不完全所有权, 却仍能掌握主要经营权;(3)掌握部分所有权,而基本不掌握经营权。马力则认 为家族企业是指企业的资本和股份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之中,通过血缘纽带维 系,内部管理具有浓厚的家族式色彩[6]。储小平认为,应该从股权和经营权的 角度把家族企业看成是一个连续分布的状况,从家族全部拥有两权到临界控制权 的企业都是家族企业。一旦突破了临界控制权,家族企业就蜕变为公众公司[7]。
台湾学者叶银华提出用临界控制持股比率,将个别公司的股权结构的差异性 与家族的控制程度纳入家族控股集团的认定。他认为家族企业应具备以下三个条 件:家族的持股比率大于临界持股比率;家族成员或具二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董 事长或总经理;家族成员或具三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公司董事席位超过公司全部 董事席位的一半以上[8]。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家族企业则是以家族创业并对企业拥有所有 权、控制权和继承权为基础,通过发展和扩大,甚至充分社会化了的现代企业。 因此,可将家族企业概况一个或数个家庭或家族拥有控制全和所有权,并且家族 成员在家族企业中具有很强的控制权力和影响力的企业。 2、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评述
委托代理理论是企业理论的一个分支,产生于企业的契约理论。1937 年科 斯首先提出了契约理论,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之后,形成了侧重于企业的内部结 构与企业的内部关系的代理理论与着重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的交易成本理 论。代理理论又分为代理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文章将着重于委托代理理论 进行论述。
2.1 国外研究状况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 40 年中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自上个世纪 60、70 年代以来,委托代理理论经历了长足的发展。1973 年,罗斯(Ross)最早给出了
I

委托代理问题的现代意义,他认为: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 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9]。霍姆斯特姆和蒂罗 尔在《企业理论》(Holmstrom&Tirole,1989)一文的综述中进一步强调了所有 权在解决企业激励问题上的重要性。为解决代理问题,经济学提供了三种激励措 施,其一是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直接监督(存在信息不对称,监督成本高的问题); 其二是让代理人承担全部风险,并享有全部剩余索取权,委托人的利益为零;其 三是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按一定的契约进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将剩余分配与 经营绩效挂钩。这是目前绝大多数两权分离的公司实行激励经理努力的方法,不 同的只是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比例。后来米尔里斯(Mirrless)和斯利格利茨(Stiglitz, J.E.)进一步发展了委托代理理论,主要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 称问题。因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的行动不能直接让委托人 观察到,从而产生代理人不以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道德风险”和“逆向 选择”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形成了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核心。他们认为:委 托代理关系就是人们交易过程中的合约关系,在这种合约关系下,为了使双方的 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委托人希望设计一种合约机制授权给代理人从事某种活动, 并要求代理人委托人的利益行动[10]。也就是说,合约机制促使代理人采取适当的 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委托人的效用。但是代理人在实现委托人效用最大化的同 时,也要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委托代理理论是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的,委托 代理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人成本导致了“代理问题”(Agency problem)的出现[11]。信息不对称和代理人的规避型风险态度,导致产生“道德 风险”和“逆向选择”。代理成本将决定在合约选择中对代理人行为的控制程度。 近 20 多年来,委托代理理论的数学方法发展非常迅速,主要的方法有“状态空 间模型化方法(state space formulation)”、“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方法(parameterized distribution formulation)”、“一般化方法(general distribution formulation)”等[12]。 西方的委托代理理论是以西方所有制经济为基础建立的,适用于以私有制为基础 的现代企业下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是西方学者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最 新贡献之一。
2.2 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对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还处于介绍和借鉴阶段。张维迎的《企业的企业
I

家——契约理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赵晓雷的《现代公司产权理论与实 务》、石磊的《现代企业制度》等著作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西方的委托代理理论 进行了介绍。易宪容在《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一书中从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的 角度研究了委托代理问题[13]。易宪容认为,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就是人们交易过 程中的一种合约关系,这种和约关系是为了使交易双方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委 托人希望设计一种合约机制授权给代理人从事某种活动,并要求代理人为委托人 的利益行动。也就是说,这种合约机制就是要促使代理人采用适当的行为最大限 度地实现委托人效用。而代理人在实现委托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要实现自己 效用最大化。李必强教授对现代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研究,他指出现代 企业组织制度结构中实际存在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股东大会委托董事会,董事 会代理股东大会委托的工作任务(主要就重大问题做出决策);董事会委托总经 理,总经理代理董事会委托的工作任务(执行决策、经营管理企业);股东大会 还委托监事会,监事会代理股东大会委托的工作任务(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等经理 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
另外,张维迎在《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一书中指出,标准的委托—代 理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一是委托人对随机的产出没有(直接的)贡献; 二是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地被委托人观察到。在这两项假设下,这一理论给出 了两个基本命题:一是在任何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而使委 托人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机制或契约中,代理人都必须承担风险;二是如果代 理人是一个风险中性者,那么就可以通过使代理人承受完全风险的办法来达到最 优激励结果。当关于经营能力的信息不对称时,只有那些愿意充当企业家而同时 又拥有足够个人资产的人才能被信赖为合格的企业家[14]。
在陈国富主编的《委托—代理与机制设计——激励理论前沿专题》中收录了 张春霖、杨瑞龙、周业安、黄群慧、刘小玄等多位国内知名学者对委托——代理 理论的见解。张春霖在《存在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关系:理论分析及其应用中 的问题》一文中认为企业中代理问题中的道德风险源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和不确定 性,而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就在于一种权衡利弊后的替换。让经理承担风险,一 方面可以强化刺激,增加委托人的收益,但另一方面由于偏离了风险分担的最优 模式,会增加委托人的成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找到经理收入与利润挂钩的最
I

佳程度,但是,从经理选择的努力水平看,这种状态己不是最优而只是次优状态 了[15]。
但总的看来,我国对以家族企业为依托的的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 也没有形成专门针对于家族企业的委托代理的理论体系。因此笔者认为这一块十 分缺少理支持,因此本文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理论上的空缺,有一定 的研究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克林?盖尔西克.家族企业的繁衍——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北京:经济报出 版社,1998,45~53 [2]黄孟复主编.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42~457 [3] 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一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7.9 [4] 杰斯汀?隆内克等.创业机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 潘必胜.乡镇企业中的家族经营问题.中国农村观察,1998,(l):23~26 [6] 马力.家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乡镇经济,2002,(6) [7] 储小平,“职业经理与家族企业成长”,《经济研究》,2001 年第 5 期。 [8]叶银华.家族控股集团、核心企业与报酬互动之研究-一台湾与香港证券市场之 比较. 《管理评论》,1999 年第 2 期。 [9]Jensen M and Murphy K(1990),"Performance pay and top-management incentiv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 225-264 [10]Kaplan S.(1994),"Top-executive rewards and firm performance: A comparison of Japan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102,510-546 [11]Mehran H.(1995),"Executive compensation structure, ownership , and 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8,163-184 [1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1999.8:45-51 [13]易宪容.交易行为与和约选择.经济出版社[M],1998:145-158 [14]张维迎.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9 [15] 张春霖.存在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关系:理论分析及其应用中的问题[J].经济
I

研究,
I

本科毕业设计
(20 届)
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家族企业激励机制研究 Analysis of Incentive Mechanism in Family Business
Under Agency Theory
【摘要】家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企业的壮大发展,部分企业引入了职业经理人, 企业主与经理人、经理人与员工之间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文章分析了家族企业在委托代理关系上存在
I

的信息不对称和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文章以依天隆公司为例,分析它在委托代 理关系上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改进措施,为家族企业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帮助与支持。
【关键词】家族企业;委托-代理;激励机制。
Abstract
【ABSTRACT】Family business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component of the marke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me enterprises introduce professional managers to run the business. Agency relationship is formed between owners and managers, and also be formed between managers and staff.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inconsistent objectives in family business of agency relationship,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hen the article gives an example of Yitianlong Ltd, analysis the problem in the
agency relationship,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herefore, the article provided some theoretical help and support for the family business in.
【KEYWORDS】Family business;Incentive mechanism;Agency theory.
I

目录
1 引言........................................................................................................................................................... 1 1.1 研究的背景............................................................................................................................... 1 1.2 研究的意义............................................................................................................................... 1
2 理论概述................................................................................................................................................... 3 2.1 家族企业的界定....................................................................................................................... 3 2.2 家族企业的特点....................................................................................................................... 3 2.3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4
3 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的家族企业......................................................................................................... 6 3.1 存在的问题............................................................................................................................... 7 3.1.1 信息不对称....................................................................................................................... 7 3.1.2 目标不一致....................................................................................................................... 7 3.2 解决的方案............................................................................................................................... 8 3.2.1 声誉机制........................................................................................................................... 8 3.2.2 契约约束........................................................................................................................... 9 3.2.3 薪酬机制........................................................................................................................... 9
4 案例分析..................................................................................................................................................11 4.1 公司简介..................................................................................................................................11 4.2 委托-代理框架下企业存在的问题 ........................................................................................11 4.2.1 信息不对称......................................................................................................................11 4.2.2 目标不一致..................................................................................................................... 12 4.3 企业激励机制的改进............................................................................................................. 13 4.3.1 薪酬设计......................................................................................................................... 13 4.3.2 企业文化......................................................................................................................... 15 4.3.3 人才培养......................................................................................................................... 16 4.4 综合分析................................................................................................................................. 16
5 小结.........................................................................................................................................................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 20
I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家族企业起源于英国的十八世纪工业革命期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世界范围 内的经济领域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克林·盖尔西克等人的研究,保守估计认为,由家庭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在全世界企 业中占 65%至 80%之间。世界 500 强企业中 40%由家庭所有或经营[1]。截至 2007 年底,中 国的私营企业已经达到 551.3 万户。在这些私营企业中,九成是家族企业,如方太,红豆集 团,美的等等[2]。截至 2010 年六月底,浙江省私营企业总数已达到 60.47 万户,同比增长 11.76%,首次突破 60 万大关,注册资本总数达到 14835 亿元,同比增长 25.73%。
但是据研究显示,大约有 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第二代,88%无法传到第三代,只有 3%的家族企业可以在第四代及以后持续经营。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结论是:家族企业中只有 15%的公司能延续到三代以上。在我国,据一家咨询公司对企业经营情况的跟踪调查显示, 我国企业的平均经营寿命仅为 6.5-7 岁,其中民营企业只有 2.9 岁。一部分企业为了延长企 业寿命,外聘了职业经理人进行对企业的管理。在规范化管理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包括在经营过程中,家族企业主与经理人、一线员工产生的利益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产 生的矛盾,也有信任不足导致的冲突等等。
在委托代理下,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一线员工之间存在了何种问题,企业家又将如 何运用激励机制,使得经理人和一线员工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从而使得家族企业能够健康 有序的发展的问题就摆在了眼前。文章基于上述问题,主要阐述家族企业的概念,特征以及 在委托代理下与职业经理人、员工之间的矛盾所在,通过分析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探讨 委托代理下的家族企业减少代理成本而采取的措施。
1.2 研究的意义
家族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 2005 年中国私营企业 调查报告显示:截至 2005 年底,私营企业已达到 344 万户,注册资本达到 42146 亿元,从 业人员已达 4714 万人,产值 20093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0603 亿元,出口创汇企业 74443 户,出口创汇达人民币 1749.68 亿元。本次调查显示,2001 年以来,私营企业数量有了明
I

显增长。2003 年底,私营企业达到 300.55 万户,比 2001 年增加 97.7 万户,增长 48.16%。 我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近年提供的数据也表明,国内私营企业普遍采用家庭家族企业的形 式,另外,一部分的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合伙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民营承包企业等也 大量存在家族制管理。
本文从家族企业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入手,讨论企业家与经理人、经理人和一线员工之间 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由于委托代理产生的矛盾,评估家族企业对职业经理人 和一线员工的激励方式,激励水平和激励效果。然后以嵊州依天隆针织制衣有限公司为例, 从委托-代理关系视角,阐述了依天隆现有的矛盾和激励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这将有 利于依天隆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研究家族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为企业提供相应的 激励机制,可以减少家族企业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企业利润损失,对于 家族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I

2 理论概述
2.1 家族企业的界定
目前各国学术界都还未对家族企业形成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提出 了不同的定义。
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认为:企业创始人及其合伙人或家族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代理 人维持亲密的合作关系,高层管理人员保留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 高层人员的选拔方面[3]。而杰斯汀?隆内克等人认为:家族企业是以一个家庭中的两个或两个 以上家庭成员在企业的生活和经营过程中对企业的所有和参与为特征的。他们还认为大多数 家庭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即使这种企业变成大型集团公司,其家庭因素的重要作用仍将延续 。 [4]
而在国内研究方面,潘必胜认为当一个家族或几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拥有全部或 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5]。储小平认为, 应该从股权和经营权的角度把家族企业看成是一个连续分布的状况,从家族全部拥有两权到 临界控制权的企业都是家族企业。一旦突破了临界控制权,家族企业就蜕变为公众公司[6]。 台湾学者叶银华提出用临界控制持股比率,将个别公司的股权结构的差异性与家族的控制程 度纳入家族控股集团的认定。他认为家族企业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家族的持股比率大于临 界持股比率;家族成员或具二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家族成员或具三等亲以 内之亲属担任公司董事席位超过公司全部董事席位的一半以上[7]。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家族企业是一个具有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功能,由具有血缘、姻缘 等关系的两个及两个以上家族成员拥有企业所有权,由家族成员或职业经理人拥有经营控制 权,家族参与制定企业目标并对企业管理活动造成影响的开放型组织机构。
2.2 家族企业的特点
家族企业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上有以下一个特征:第一,家族企业组织结构以血缘关 系为核心,沿着血缘、姻缘等关系方向形成紧密的关系结构。实现家族利益是家族企业的首
I

要目标,当组织遇到外界压力时,家族成员可以紧密联系在一起抵抗外部冲击。第二,家族 企业都倾向于通过控制所有权实现其他权利。一般而言,企业规模越小,产权越集中,结构 越单一;企业规模越大,如何保持控股权成为了重要考虑的问题。即使某些家族企业具备完 善的股份公司组织构架和制度安排,但实际上所有权仍属于一个或几个家族成员所有。第三, 家族企业都实行家长制的集权化管理模式。家长作为企业的领袖和创始人,他的理念、作风、 经验等因素都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生存。企业内部主要以人治的方法进行管理,即主要靠个 人经验和智慧、情感好恶和亲友关系来治理企业[21]。
家族企业由于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创业期间,家族企业 很容易迅速聚集人才,运用血缘、亲缘关系和相关的社会网络资源,能够使员工全身心的投 入企业当中,在短时间内获得竞争优势,较快的完成原始资本积累[8]。而且由于家族成员之 间的亲缘关系,彼此信任及了解的程度远远高于其他非家族企业成员,使成员之间容易沟通 并解决问题,拥有较低的心理契约成本。但是也因为家族企业的这些特点,容易产生任人唯 亲、排斥家族外成员的现象。这限制了人才的引进,即使有外人进入了企业担任重要工作, 也很难产生归属感。家族企业由于“家长制”的管理模式,容易产生决策的随意性,因为不 是所有的家长都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容易产生自我膨胀的不良现象。
2.3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密西尔?詹森和威廉姆?麦克林在 1976 年首次提出委托代理理论,他们首先将委托代理 定义为一种信息不对称下的契约关系,是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外一个人(即代 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19]。简单说来,委托代理 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契约关系。契约的基本内容是规定代理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应采取何种 行动,委托人应相应地向代理人支付何种报酬。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 当然首先是因为代理人的目标函数并不总是和委托人相一致。所谓代理问题的要点就在于, 委托人如何通过一套激励机制促使代理人采取适当的行动,最大限度地增进委托人的利益。
委托代理关系是企业内部分工合理化的反应与体现,它不仅存在于古典业主制和合伙制 企业中,也存在于现代公司制企业之中。现代企业与古典企业的区分在于企业家职能的分解, 即将决策和承担风险一分为二,资本所有者承担风险,决策者负责决策。现代企业中企业家 职能分解所产生的股东与经理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其信息不对称性,作为代理人的 经理人因掌握更多的信息而产生了信息优势,股东则成为了委托人。
I

一般认为委托代理理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基础假设:第一,委托人与代理人都是理性的。 假设在签订契约时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能够理性的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通过签订契约双方 希望能够得到自己最理想的结果和目的。但是由于结果价值取向的不同,二者的目标函数并 不一致,因此很难保证代理人的某一行为完全是从委托人最优利益出发的。第二,委托人与 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性。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掌握的信息量是不对等的,并且信息的内容也 不完全一致,这种不对称可能体现在签约之前也可能体现在执行过程中。通常代理人拥有的 信息较多而委托人拥有的信息相对较少,只要双方掌握着不对称的信息量,这种经济关系即 属于委托代理关系。第三,结果的不确定性。委托代理契约产生的结果受到主观思想和各种 客观条件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在情绪、环境、知识存量等因素的干扰下结果一定 会受到影响。
委托代理关系实质是一种契约关系。通过缔结契约,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为其处理某项活 动,从而带来一定的利益。一旦委托人赋予代理人一定的权利,并通过契约来激励和约束代 理人的行为以获得利益,委托代理关系就此成立,从而也产生了代理成本与代理收益,代理 成本是指委托人为防止代理人损害自己的利益,需要通过严密的契约关系和对代理人的严格 监督来限制代理人的行为,而这需要付出代价[19]。代理收益即为代理人从事活动为委托人 带来的收益。委托代理关系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代理成本低于代理收益。
因此委托代理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本上就是消除代理成本,即对经理人的激励与约 束。在强化约束的同时也必须加大激励,充分调动经理人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出更多了利 益。
I

3 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的家族企业
在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在其中占据绝对优势,拥有大部分的股份,并且拥有绝大部分 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承担着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大部分风险。虽然所有权与经营权二合一 的经营方式可以减少代理成本,但是在提高经营效率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家族企业管 理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同归家族成员所有,一般被视为古典企业。但是事 实上,许多家族企业引入了职业经理人从而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这与现代企业公司制中的 委托代理关系一致,只是在家族企业中更具有家族特色。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认 为,职业经理人能够发起变革、设计变革和组织实施变革,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 [9]。家族企业在企业发展到各个阶段,有的不同组织形式,就委托代理关系来看,主要有以 下几种:
家族企业发展初期,企业规模小,股权比较集中,家族成员完全拥有家族企业的控制权, 所有权和控制权高度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者就是经营者,企业盈亏由家族成员承担, 委托代理关系只存在于企业主与工人之间,并未引入经理人[22]。
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为了实现企业战略规划下的长远目标,开始从外部聘用专业 人才,改变家族原有经营活动模式,选择职业经理人负责企业的日常管理。这样一来,实现 了家族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形成了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 从而形成了企业主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同时,经理人与工人之间也有委托代理, 或称之为监督的问题。因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每个工人的工作绩效难以测量,会发生 机会主义的行为,这时就需要监督工人的偷懒行为。在经理人存在的情况下,企业主一般不 会直接监督工人[10]。
I

企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企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来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中国进入“大企业时代”,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理论方兴未艾。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理论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性的企业文化理论能成为主流。无论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还是合资企业,在管理上都采用了西方经济学的方法,与其相应的企业文化,无论喊出什么样的口号、设计出什么样的LOGO,或拟定出什么样的核心理念,但基本上是围绕着“规制”“服从”“流程”“效用”各做延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这一基本取向,不能说没效果,但水土不服者也越来越多。企业出现了排异现象,国学正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子”。 我们常说,丢掉思想文化,国家立不起来,优秀传统文化是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由此推开说,丢掉优秀的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无异于缘木求鱼。 我在党群部门就工作了10多年,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经过这一年多对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理论和文献的研读,加之实际工作中的切身体会,感觉到目前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误区。 2、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拟从目前企业文化存在的企业文化表面化、标签化的认识误区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视程度不够、需求欲望不强烈、具体措施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入手,提出在企业文

化建设中应采取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主要方法,将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确保企业文化的方向性和长期建设的有效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秉承本企业企业文化的精髓,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才能使企业文化发挥聚集一个志同道合团队的作用,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研究意义 (1)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饱含丰富的思想和成熟的经验,我们应对其系统地分析研究。 (2)借鉴和启示: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充分地认识和理性地分析之后,对于其中有价值的思想,我们应该大胆借鉴,使企业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丰富和发展。目前国内在企业文化研究方面,阐述概念的多,实证研究的少,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强。本课题研究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结合企业特点,讨论企业文化应有的内容,着重讨论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对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丰富了企业文化研究理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企业文化研究则主要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辨证关系为主,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甚少,这也与当前我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乃至建设方法有很大关系。在没有实践做基础的研究,自然难以产生对企业发展有推动力的科学理论,更谈不上有实践指导意义。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区别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区别篇一: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注:此表需打印 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篇二:(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题目: 毕业论文前期材料 浅析说评式故事类电视节目主持 学生姓名 学号 学 院 学科专业 指导教师 XX 年 6 月 10 日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浅析说评式故事类电视节目主持 ——通过辽宁卫视《王刚讲故事》分析 一、论文研究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媒体开始在电视上“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近年来,故事化的手法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型电视栏目的制作。由此至今,数十种故事类栏目在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以及一些地方台呈现出群雄逐鹿的竞争态势。从目前来看,故事类栏目已经逐渐成形,并成长为一档较为成熟的电视栏目。它拥有大量的收视人群,培养了固定的收视期待,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表现形式、叙事结构和叙事模式。而说评式故事类电视节目主持“讲百姓的的故事、述百姓生活、传励人观念”给其所在台带来了强收视率和高满意度,成为了栏目的灵魂铸架,成了整个节目的金子招牌。这其中以辽宁卫视的《王刚讲故事》中主持王刚最为突出。 当前电视故事类节目悄然兴起,各省市级电视台纷纷推出多档故事类节目,《讲述》、《传奇故事》、《王刚讲故事》等节目先后亮相荧屏,受到观众的关注与青睐。其中王刚的《王刚讲故事》是辽宁卫视推出的一档优秀的故事类节目,颇具代表性。自XX年元月开播以来,收视最初即开门红,

后来更是节节攀升,开播至今,《王刚讲故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节目风格,赢得了品牌节目地位,拥有广大的收视群,博得广泛的社会认可与好评,目前《王刚讲故事》己成为全国的收视热点。另外《王刚讲故事》电视系列图书《王刚讲故事》的应运而生,将节目自身整体的品牌形象树立的淋漓尽致;在节目内容上,《王刚讲故事》与同类故事类电视专题节目不同的是它分为日常版和周末版,其中日常版节目内容是以新闻故事为题材,有重大新闻里的新闻故事,也有社会热点下掩埋的旧闻秘事,王刚将这些新闻事件用“讲故事”的方式再次呈现给观众,因此日常版的《王刚讲故事》属于故事类的新闻专题节目;而周末版的节目《周末王刚讲故事》的内容则是以虚构的故事为主,题材多涉及民国时期,故事内容不是《王刚讲故事》栏目组自己拍摄的,而是与影视制作公司合作,将拍摄好的像电影一样的故事与《王刚讲故事》节目融合,其故事情节是虚构的,因此《周末王刚讲故事》不同于日常版的节目,它属于故事类电视专题节目。在节目内容属性上的区别化使得《王刚讲故事》在同类节目中更有代表性。 二、本论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文将以《王刚讲故事》中主持人王刚为主要对象研究说评式故事类电视节

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毕业论文

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 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iii) 1绪论 (1) 1.1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1.1选题的背景 (1) 1.1.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 1.2国外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研究现状 (2) 1.2.2国研究现状 (2) 1.3总体研究方法与思路 (3) 2相关理论综述 (4) 2.1激励的相关理论 (4) 2.1.1激励的概述 (4) 2.1.2激励机制的作用 (4) 2.1.3激励理论概述 (5) 3公司员工激励现状调查及分析 (8) 3.1公司简介 (8) 3.2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9) 3.3公司员工激励现状分析 (11) 3.3.1公司岗位及薪酬设计 (11) 3.3.3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3) 3.4公司员工激励现状调查分析 (14) 3.4.1公司员工激励现状调查问卷的说明 (14)

3.4.2员工激励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14) 4公司员工激励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6) 4.1缺乏合理的薪酬结构 (16) 4.1.1工资制度缺乏科学性 (16) 4.1.2员工福利单一缺乏制度化 (17) 4.2缺乏企业文化建设 (17) 4.3缺乏人性化管理 (18) 5完善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的建议 (19) 5.1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 (19) 5.1.1完善工资制度 (19) 5.1.2完善福利制度 (20) 5.2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21) 5.2.1深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 (21) 5.3注重人性化管理 (22) 5.3.1注重员工培训 (22) 5.3.2注重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24) 结论 (25) 致谢 (26) 参考文献 (27) 附录一员工激励现状调查问卷 (29) 1绪论 1.1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选题的背景 科技,是一家合资企业。创立于2003年市科技园丰台园区,是从事医疗信息系统研发的专业化企业,为数字化医院建设和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软件产品、系统整合和运营服务。10余年来,天健秉承“专注、一流、协作、创新”的经营理念,密切关注国际医疗信息发展的最新动态,始终掌握核心技术,注重

综述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内容和要求 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功能 开题报告是在学生接到教师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由学生撰写的对于课题准备情况以及进度计划作出概括反映的一种表格式文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撰写,经指导老师签署意见及学院审定后生效。 撰写开题报告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活动。有资料反映,美国科学家每年要用两个月时间组织和撰写开题报告,以便获得各方面对课题的资金支持。我国科学研究工作者的科研申请报告,也往往具有开题报告的性质。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对课题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撰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让指导老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选题的意义何在,自己做这个题目的优势是什么,自己准备怎么做,会出什么结果,等等。并请指导老师帮学生作出如下判断:课题所确定的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题目的大小是否合适,所选择的研究途径与方法是否可行等。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开题报告的内容及时作出判断,此课题能否这样实施,要不要改变题目或研究方法;学生则可以在得到批准后按开题报告的安排来开展工作。 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结构包括(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3)研究方法及措施,(4)研究工作的步骤与进度,(5)主要参考文献等项目。下面对有关项目作一些说明: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主要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各种观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着重说明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同时说明自己的观点。发展趋势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达到什么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法。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即选题的意义,包括对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说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开题报告撰写者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 (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选题的意义而言,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比较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想说明什么主要问题,结论是什么,在开题报告中要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给予粗略的,但必须是清楚的介绍。研究基本内容可以分几部分介绍。 (3)研究方法及措施 选题不同,研究方法则往往不同。研究方法是否正确,会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甚至成败。在开题报告中,学生要说明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比如调查研究中的抽样法、问卷法,论文论证中的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写明研究方法及措施,是要争取在这些方面得到指导老师的指导或建议。 (4)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和进度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对于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规定的时间安排,学生应在开题报告中给予呼应,并最后得到批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时间安排一般应提前一点,千万别前松后紧,也不能虎头蛇尾,完不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任务。 (5) 主要参考文献。在开题报告中,同样需列出参考文献,这在实际上是介绍了自己的准备情况,表明自己已了解所选课题相关的资料源,证明选题是有理论依据的。在所列的参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进展,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并且也为中小学教育开发了广大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进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可以上,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进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怎么有效地利用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具迫切研究的咨询题,而开展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算是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所以,开展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究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办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经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络教学的设计研究要紧是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能够说,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时期,还有不少咨询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究。例如,在络环境下怎么利用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索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制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但是,与传统教学相比,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别够完善、健全。怎么保证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具行之有效的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络教学研究的一具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怎么保证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但是,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怎么组织评价、怎么猎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怎么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络教学的进展,提高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络教学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上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所以是教学改革进展的方向。经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具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别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能够依照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咨询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络教学的质量。 2、寻觅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进展教学设计理论 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别仅是教学环境的别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经过本项目的研究,可以解决络环境下,教学怎么进行教学设计,怎么调控教学过程,怎么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

企业资本结构研究开题报告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题目名称_______ 企业资本结构研究 _________________

变化,所以必须使资本结构保持一定弹性。

二、研究内容 文章主要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在对企业资本结构研究的一些意义和必要性进行简单的简要的说明,然后就是第二部分,对资本结构的含义、代表理论、内涵等理论进行简单的概述。第三部分,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目标论入手,分析企业资本结构研究对企业的管理的成效。第四部分,对我国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第五部分以第四部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六部分以第五部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第七部分,也就是本文的结尾部分,提出结论,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环境及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根据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和资本结构理论加以权衡和考虑企业的资本结构。

四、进程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2012年10月20日前:选定论文题目,并撰写开题报告。 2012年11月18日前:完成论文第一稿的撰写。 2012年12月12日前:完成论文第二稿的撰写。 2012年12月21日前:完成论文第三稿的撰写。 2012年12月28日前:完成论文定稿的撰写。 2013年5月16日前:进行论文答辩准备。 2013年5月31日前:完成论文答辩。 2013年6月8日前:根据答辩小组意见对论文进行最后修改,完成论文定稿五、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1]2010 年财政部会计资格评定中心.财务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陶新元.财务管理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CPA财务成本管理[M] ,2010 [4]李晓丹.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周首华.现代财务理论前言专题[J].会计之友,2002,(2) [6]余辉?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会计师,2010,(8) [7]鲁升亮、王颖梅?财务分析[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8]孙静涛、高东升?管理会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9]刘怀珍?如何优化企业资本结构[J].当代经济,2007,(5) [10]谢咏梅?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分析[J].商业文化,2009,(3) [11]原毅军,孙晓华?宏观经济要素与企业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J].经济与管理究,2006,(5) [12]严鸿雁,杨宜?资产专用性与公司资本结构的关系研究[J]?财会月刊,2009,(3) [13]靳远文?优化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对策[J].现代企业,2007,(6) [14]刘会平?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杂志,2009,(1) [15]刘重?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分析[J]?现代商贸,2009,(1) 六、指导教师意见

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毕业论文完整版

关于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毕业论文 ——以苏州上声电子公司为例 【摘要】: 当前是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时期,私营企业要想在这其中生存和发展,具备优秀员工是关键因素。员工激励作为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为私营企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但眼下许多私营企业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匮乏,导致其员工激励存在不少问题,激励效果低下,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本文以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为研究课题,首先介绍了激励的基本理论与当前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主要特点;其次,对私营企业员工激励常见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再其次,结合现实案例,从薪酬激励、福利激励、公平激励、环境激励四个方面出发分析了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员工激励机制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为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 员工激励;激励机制;薪酬激励;环境激励 【正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私营企业逐步演变为我国市场经济形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起步较晚,众多私营企业管理者经验匮乏,难以科学合理的进行私营企业模式的创新和转化,面对市场中的挑战也显得力不从心。员工作为私营企业经营的“第二利润源泉”,其质量最为重要,而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在于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因此私营企业若想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重视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去迎接市场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

一、激励的基本理论 (一)激励的定义 激励指的是通过实行一整套较为理性化的措施来体现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换言之激励指的是通过采取各种较为有效的手段,针对员工对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各种需求予以不同程度的满足和控制,从而不断满足员工需求,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引导企业员工为追求某一特定的目标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状态,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并释放自己的潜力,从而全力地去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1]。 (二)激励机制的定义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激励机制是企业将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事实的连接手段[2]。 (三)激励的一般原则 激励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工作的开展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展开的。其一般原则有:(1)目标结合原则。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目标设置必须同时体现组织目标和员工需要的要求。(2)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3)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正激励就是对员工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所谓负激励就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的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正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不仅作用于当事人,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其他人。(4)按需激励原则。激励的

( 企业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论文.

题目: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实施效果分析 ----以光明乳业为例 课程名称企业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会计硕士 所在院系经管学院 类别: A.博士 B.硕士√ C.进修生 日期: 2014 年11 月15 日

摘要 限制性股票是现行股权激励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出现源自于协调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问题,其重要作用也体现于在经济低迷期能更好的保障激励对象的利益,减少企业在危机时刻核心员工的流失,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公司对以股票期权为主流的长期激励模式提出质疑,此时,限制性股票受到越来越多公司的关注与青睐,许多公司开始探索如何有效实施该激励模式。那么,限制性股票如何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相较于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其优越性如何体现,以及其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将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 本文以光明乳业发布实施的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两次股权激励方案的关键要素对比分析、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价值模拟以及对实施限制性股权激励过程中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最后得出研究结论。本文认为,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要素的设计应当符合特定公司现实的情况,限制性股票相较于股票期权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务实性,应当构建多样化的指标评价体系来衡量激励效果。 关键词: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公司业绩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incentive mechanism,restricted stock is designed to coordin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missioned and agent for improving the long-term economic benefits.With the widely application in the modern enterprise,the important role of restricted stock is also reflected in retaining key employees for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rategic target at the time of economic downturn.Many companies questioned about some long-term incentive model including stock optio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2008 financial crisis, At this point,restricted stock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many companies began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incentive mode.Whether the restricted stock can play a stimulating role?How to show its superiority compared with Stock option incentive?And what problem will come out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Those were the core contents which are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incentive theory and related to Bright Diary Company as background,we should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restricted equity incentive schemes' key factors firstly.Secondly,we should simulate the choice of equity incentive mode by value guidance, then analyse the possibl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restrictive equity incentive and draw a conclusion finally.This paper argues that we should take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reality into account when we design a restricted stock incentive scheme,and that restricted stock performs more steadily and pragmatically than stock options.We should construct a diversified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to measure the incentive effect. Keywords: Restricted Stock Equity Incentiv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有关企业文化论文的开题报告

有关企业文化论文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 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在导师的指导下定此题目。 二、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选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上与实践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企业要想发展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选题的意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市场经济的完善和良性循环的发展,意义更是深远重大。本文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介绍入手,阐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建设途径,指出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三、分析思路: 第一部分:分析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部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三部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四部分:如何解决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四、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论文的创新点:本论文从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从中总结出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通过这些研究分析解决企业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论文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缺乏一定的数据。 五、预期结论: 通过学习与实践,使理论知识深化,专业技能延伸,并为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实施建议。 六、参考文献: [1]王兰洁.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D].大理学院,20XX. [2]金爱兰.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 究,20XX,(Z1):46-48. [3]袁航.H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20XX. [4]张冠男.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哲学思考[D].吉林大学,20XX. [5]孙保全.基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员工满意度提升策略[J].黑龙江对外经贸,20XX,(04):127-128. [6]章登庆.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 学,20XX.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许多企业的薪酬管理都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大多是在其创立初期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范文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范文 篇一: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怎么写 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怎么写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

激励机制开题报告(内容清晰)

国家开放大学 本科论文 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开题报告 分校:静海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 入学时间:2015秋季 学号:1512001252990 姓名:田加树 指导教师:王燕珺 论文完成日期:2017 年07月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变得尤为重要。一个企业想要留住优秀人才、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最根本在于是否具有一个完善并有吸引力的人力资源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多种激励策略,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和优质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激励机制,就是在管理活动中根据人的心理变化,激发人的动机来启动人的内在动力,促使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迅速、有效地去追求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有机结合的管理方式。激励机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否可以团结职工、凝聚职工,决定着组织是否生存和发展。 因此,激励要在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就必须选择科学的激励机制。本文在结构安排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激励的定义和特性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通过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本人的学习和分析将国内外现有的激励理论进行归纳和分类,按照研究层面的不同将激励理论分为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激励理论进行综述。最后部分是文章的最终落脚点,是解决问题的部分,主要论述了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问题。论文着眼于大局先列举了建立现代企业激励机制必须遵从的有效原则,再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将企业员工进行合理的分类,针对不同的员工和员工不同的阶段设计了不同的激励机制,并设计了现代企业激励机制具体实施的操作流程图。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从传统的简单的劳资问题转而发展到关注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而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加深。我国的学者运用西方的理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做了一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对激励对象的研究 俞文钊设计了《员工需要自我评价调查表》对我国员工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单位、职务因素、文化因素、年龄因素等在需要等级上存在不同,他在公平理论基础上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公平差别阀理论,马胜祥博士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实证研究。韩大勇、顾建平、林彬等都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进行了研究,韩大勇提出了小满意创造大收益的观点。而顾建平则认为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主要是实施薪酬激励。林彬则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最好的方法是为员工制定好职业发展规划。张望军对知识型员工和非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进行对比,探讨了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式。苏伟伦通过对企业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8类激励员工的方法。分别是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行为激励、关怀激励、民主激励、竞争激励和反向激励。王志兵提出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实行完善的沟通体系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二)着重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的研究 张冬梅对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与激励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

委婉语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张琳萍学号: 专业:英语 设计(论文)题目: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 文化差异 指导教师:王艳芳讲师 2013 年 12 月 2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科技论文的信息量,一般一本参考书最多相当于三篇科技论文的信息量(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10年3月15日”或“2010-03-15”。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前人工作水平 委婉,是语言使用中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委婉语作为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引起了中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兴趣。 委婉语最早出现在《诗经》里,因此它在中国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但是对它的研究却不多。1976年,中国学者陈望道在他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对委婉语进行定义,并从修辞的角度研究了委婉语。从陈望道先生开始,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语言研究者们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进行的。他们的研究突破了字、词层次上的研究,将委婉的概念扩展到了句子,甚至是篇章的层次。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的社会语言学理论传入我国。委婉语的特殊社会功能受到了一些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学者的兴趣。1983年,陈原出版的《社会语言学》从委婉语产生的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心理背景出发,揭示了委婉语现象的社会本质,还从大量的委婉语例子入手,分析了委婉语构成的特点和使用特点,对研究委婉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后,我国汉语界对委婉语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了历史悠久的避讳现象的研究,以陈北郊先生1991年出版的《汉语语讳学》为代表;另一类则是继承了修辞学中委婉语的研究传统,继续把委婉语作为一种辞格来进行研究。后一类研究在八十年代我国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中语言学界研究语言美的活动中集中出了一批成果,散见各类修辞学论文集刊中。束定芳1989年在《汉语学习》第二期上发表了《现代汉语中的委婉语》,第一次尝试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的委婉语构造和涉及范围进行描述和探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

2019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2019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论文题目:基于仿真理论及虚拟化技术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研究 一、立题依据(包括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 目录)(很多于800字) 研究目的 现有 Internet 网络功能强大,服务类型多样,但是随着网络规 模指数型的增大,以及应用需求的多样化,我们也逐渐开始意识到Internet 正逐渐步入僵化。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一个基于 仿真理论及虚拟化技术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 研究意义 对虚拟化覆盖网络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 Internet 的僵化已经不 能适合网络指数级的增长以及用户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与此相反,虚 拟化覆盖网络却能建立起一个更独立、更安全、更灵活、并能支持地 理位置与用户身份分离的网络体系模型。这样,网络能够为用户提供 更多的私有网络服务,包括应用层和应用层以下的各种服务。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网络规模日益膨胀的今天,Internet架构已经开始出现僵化, 当网络规模增大时,对硬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厉害,而且当用户的需 求变得多样化时比如,用户可能需要提供自己的私有服务,或者用户 想建立自己的测试环境等,Internet 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本文提出的基于仿真理论及虚拟化技术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仍处 于研究阶段,仅仅一个研究的模型。虽然对该网络实行了初步的仿真 及性能参数评估,并探讨了该网络模型的实际应用,但要将其真正应

用实际生活和科研中,或让其能应用于更多的系统,支持更多的网络新技术,还需要在多方面对虚拟覆盖网络模型实行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喻健坤,杨树堂,陆松年,李铎峰,支持多用户并发访问控制的虚拟网络模型研究,信息技术,2007年第8期,1~2页。 [2] IEEE Std 802.1Q-1998, Draft Standard for Virtual Bridge Local Area Networks,May 16, 1997. [3] IEEE Std 802.1Q?, 2003 Edition IEEE Standards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area networks 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 May 7, 2003. [4] Dr. V. Rajaravivarma, North Carolina A&T State University, Virtual Local AreaNetwork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System Theory, 1997., Proceedings of theTwenty-Ninth Southeastern Symposium on 9-11 March 1997 Page(s):49 - 52. [5] P. Ferguson, G. Huston, What is a VPN?, Technical Report, Cisco Systems, March1998. [6] Stanford High-Performance Networking Group,Stanford Virtual NetworkSystem(VNS)。 [7] Martin Casado, Nick Mc Keown. The Virtual Network System, ACM SIGCSEBulletin, 2005, Volume 37, Pages 76 - 80. [8]王涛,用Net Sim组建虚拟网络实验室,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4卷3期,46-48页。 [9] Galan F., Fernandez D., Ruiz J., Walid O., Use of virtualization tools in computernetwork laborato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Higher Education andTraining,

企业员工激励论文 企业员工论文

企业员工激励论文企业员工论文 浅谈企业对员工的有效激励作用 摘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保持稳定、高速、长足发展,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企业员工激励作用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发现,企业要想保持稳定、高速、长足发展,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减少员工“出工不出力”的懈怠现象,可以解决企业人才的外流现象,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有力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 企业激励机制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激励作用不明显目前,部分国有企业由于受工作性质、环境与历史习惯的影响,建立的激励机制作用不明显。虽已建立成相关激励制度,但制度不可行、不执行,还停留在人治的层面上,还停留在最高管理者的好恶决定一切的层面上,无法从根本上让员工认识到自身肩负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使命,导致员工仅以薪酬为工作标准,出工不出力。部分私营企业主不愿用股权补偿劳动者对企业的贡献,同样不可避免地影响激励机制的有效作用。 1.2 精神激励不明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企业过于重视经

济手段,片面追求高物质利益的强刺激作用,导致一些员工缺乏企业主人翁责任感,无同舟共济的团队意识、无荣辱共享的企业归属意识,为追求短期个人获利,不惜做出损害企业长远利益的行为,部分优秀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在机会成熟期,无法经受受高薪诱惑频繁跳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1.3 激励不当,产生简单的雇佣关系部分企业管理者为追求高效益,尤其是部分私营企业还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采用泰勒制管理,把员工看成简单的被雇佣机器,忽视与员工的感情联络,甚至进行营销任务的简单分派,长期延长员工工作时间、无正当理由拖欠工资,无法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导致劳资关系极其紧张,员工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懈怠。 2 有效激励的关键点 2.1 重视激励机制的有效性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员工工作积极性调查中发现,受到合理激励的员工,由于思想和情绪处于高度激发状态,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部分潜能也能被有效发挥出来,企业能否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将直接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管理者应从了解、挖潜员工需求入手,调动起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在适当时机可实行差异化、个性化激励,调动部分优秀员工工作积极性,达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进步的高度统一。 2.2 重视精神激励的强大性一般认为,《Z理论》、《日本的管理艺术》及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合著的《公司文化——企业在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