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

石油地质
石油地质

1、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所圈闭的形状。

2、所谓大地水准面是指: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3、地球的形状为:扁率不大的三轴椭球体。

4、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地表形态可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地形单元。

5、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可划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单元。

6、根据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深海盆地及大洋中脊三部分。

7、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地球的密度、地球的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球的内部温度、地球的弹性及塑

性。

8、常温层以下,温度随深度而逐渐增加。

9、地温梯度:常温层以下,深度每增加100m时所升高的温度值称为地温梯度。

10、地温级度: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所增加的深度值称为地温级度。

11、地球的外部圈层由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构成。

12、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13、由于软流层温度约为700~1300℃,已接近地幔物质熔点。据推测,地幔物质已部分熔融,故此认为软流

圈是岩浆的发源地。

14、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即地壳中元素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

15、自然界中岩石种类虽然很多,但根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三大类型。

16、地质作用:把自然界引起地壳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过

程,称为地质作用。

17、地质营力:把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

18、根据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可将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型。

19、内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高温、高压)和地球自转的动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20、内力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

21、外力地质作用:是指以外能为主要能源而引起地表形态和物质成分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22、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球表面进行,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23、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下,由于气温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作用,使

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24、根据风化作用的性质及其结果不同,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25、按风化产物物质成分、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碎屑物质、残余物质、溶解物质。

26、剥蚀作用:自然界中各种地质营力,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作用,并把破坏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称为剥蚀

作用。

27、按地质营力的形式,剥蚀作用分为河流的侵蚀作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湖泊的剥蚀作用、海洋的剥蚀

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和风的吹蚀作用等。

28、河流:是指陆地表面有固定水道的常年水流,是地面流水的主体部分。

29、根据河流流量的变化,河流分为常年有水的常流河和仅在雨季才有流水的间歇河两种类型。

30、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裂隙和孔洞中的水及土壤和其它松散沉积物中的水。

31、按地下水在地下的产状和埋藏条件可分为潜水和层间水两种。

32、搬运作用: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通过流动的水体、冰川、风力及生物等动力,将它们从原地搬到沉积

地区的作用称之为搬运作用。

33、搬运作用的方式可分为机械的、化学的及生物的三种方式。

34、沉积作用:母岩的风化、剥蚀产物在外地质营力的搬运过程中,当搬运能力减弱或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

改变时,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称为沉积作用。

35、根据沉积作用的方式不同,沉积作用可分为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作用三种类型。

36、机械沉积分异作用:随着水流速度由大到小有规律的变化,碎屑物质根据其粒度、密度、形状和矿物成

分的不同,在重力的影响下,按一定顺序沉积的现象,称为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37、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是指胶体溶液物质和真溶液物质在'沉积过程中,根据其化学元素的活泼性或溶解度

的不同,按一定的顺序沉积下来,这个过程称为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或化学分异作用。

38、成岩作用: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所经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使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坚硬的沉积岩

的作用。

39、成岩作用的方式主要有:压固脱水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40、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过程中的变化:

1)矿物成分变化: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稳定性成分增多,不稳定性成分减少。

2)圆度、球度: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圆度、球度逐渐变好

3)分选性变好: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分选性变好

4)颗粒粒度: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颗粒由粗到细,依次为砾石—砂—粉砂—粘土

41、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的一般规律:

1)按粒度分异:从物源区由近到远依次是砾石—砂—粉砂—粘土

2)按密度分异:密度大的先沉积,密度小的后沉积

3)按形状分异:粒状先沉积,片状后沉积

4)按矿物成分:不稳定成分先沉积,稳定成分后沉积

42、论述:试论述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区别和联系。

1)从概念: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加以区别

2)物理风化不断扩大和加深岩石的裂隙,并使岩石由大块崩解为小碎块,这样不仅有利于水、气体和微生物渗入岩石之中,而且因岩石碎裂是表面积增大,为化学风化提供良好的有利条件。所以物理风化是化学风化的前驱和必要条件。

3)物理风化一般只能使岩石破碎到中—细沙粒级,化学风化却能进一步使颗粒分解破碎到更细小的颗粒,直到胶体溶液与真溶液。

所以:化学风化是物理风化的继续和深入,使岩石矿物分解更彻底。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第二章矿物

1、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自然产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结晶构造、

外部形态和物理性质,是岩石的基本组成单位。

2、自然界中,矿物有三种存在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矿物的存在状态并非是不变的,只要所处的物

理、化学条件改变,它们就随之改变。

3、矿物的形态是指矿物的外部特征。包括单个晶体的形态和集合体的形态。

4、根据矿物内部的构造特点,可将矿物分为结晶质和非结晶质两类。

5、结晶习性:由于结晶构造的特点,矿物在形成过程中有趋向于某一形态的习惯,晶体的这种习惯称结晶

习性或简称晶习。

6、根据晶体在空间上的三个方向发育程度不同,可将结晶习性分为三类:一向延长型(柱状)、二向延长型

(板状)、三向延长型(等轴状)。

7、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由同种矿物的若干单体或晶粒聚集成各种各样的形态。

8、常见的矿物集合体的形态有:1)粒状、块状集合体2)片状、鳞片状集合体3)纤维状集合体4)放射

状集合体5)鲕状集合体6)晶簇7)结核状集合体8)钟乳状集合体9)土状集合体

9、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自然光线的吸收、折射、反射等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

10、矿物的光学性质包括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等。

11、根据矿物颜色产生的原因颜色可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

12、条痕的作用是:消除假色,减弱他色,保存自色。

13、透明度:是指矿物透过可见光波的能力。

14、矿物按透明程度分为三类:1)透明矿物2)半透明矿物3)不透明矿物

15、光泽:是指矿物新鲜表面对光线的反射能力。

16、矿物的力学性质:是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各种性质。

17、矿物的力学性质有硬度、解理、断口。其次还有脆性、延展性、挠性、弹性等。

18、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机械作用(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或程度)。

19、解理:矿物被打击后,总是沿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的平面,这种性质称为解理。

20、根据解理发育程度(破开难易,解理面平滑程度),一般将解理分为如下几种:(1)极完全解理(2)完

全解理(3)中等解理(4)不完全解理(5)无解理

21、断口:矿物被打击后,不以一定结晶方向发生破裂而形成的断开面,称为断口。

22、常见的断口形态有下几种:(1)贝壳状断口(2)锯齿状断口(3)参差状断口(4)平坦状断口

23、矿物的相对密度:是指纯净、均匀单矿物在空气中的质量与同体积水在4℃时的质量之比。

24、矿物按其比重的大小可分为三级:(1)轻矿物(2)中等相对密度矿物(3)重矿物

25、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将矿物归纳为五大类:1、自然元素类2、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3、

卤化物类4、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5、含氧酸盐类

第三章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1、岩浆:是指地壳下具有高温、高压、富含挥发组分的成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物质。

2、岩浆作用:是指从岩浆的形成、活动直到冷凝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

3、岩浆的喷出作用:是指岩浆在向地壳的薄弱地带挤入过程中,如果岩浆内部压力大到足以使其穿过上部

的岩层,而喷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喷发,这种活动称为岩浆的喷出作用或火山作用。

4、岩浆的侵入作用:是指岩浆在向地壳的薄弱地带挤入过程中,岩浆没有上升至地表,而是侵入到地下一

定深度的岩层中就凝固了,这种活动则称为岩浆的侵入作用。

5、岩浆的侵入作用按侵入的深浅不同,又可分为深成侵入作用和浅成侵入作用。

6、深成侵入作用形成的岩体主要呈岩基、岩株产出。

7、浅成侵入作用形成的岩体包括岩盘、岩盆、岩床、岩墙和岩脉。

8、火山喷发基本上可以分为猛烈式和宁静式两种。

9、岩浆岩:是指岩浆在一定地质作用下,由地壳深处沿着裂隙侵入地壳附近或喷出地表,经

过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10、岩浆岩的物质成分是指其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11、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所含矿物的结晶程度、矿物颗粒的大小、形状以及矿物之间组合方式所表现

出来的特征。

12、岩浆岩的结构按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可分为:1)全晶质结构2)半晶质结构3)玻璃质结构

13、岩浆岩的结构按岩石中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1)等粒结构2)不等粒结构3)斑状结构4)

似斑状结构

14、岩浆岩的结构按岩石中矿物的绝对大小可分为:1)粗粒结构2)中粒结构3)细粒结构4)微粒结

15、岩浆岩的结构按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及其结合方式可分为:1)自形结构2)半自形结构3)他形

结构

16、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各种矿物和其它组成部分的空间排列和充填方式所反映出来的岩石外貌特征。

17、常见的岩浆岩构造类型有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气孔及杏仁构造、带状构造等。

18、根据岩浆岩的产状可以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三大成因类型。

第四章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1、变质作用是指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引起岩石的结构、构造或成

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的一种地质作用。

2、岩石是否发生变质要看其有无重结晶现象或有无变质矿物出现为标志。

3、岩石的变质作用是在固态状况下进行的,即固体的岩石或矿物不经过熔融或溶解阶段而直接发生矿物成

分和结构、构造的变化。

4、促使岩石变质的外在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

5、温度是引起变质作用的主导因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随地壳的深度而增加的地热,二是由于岩

浆活动而产生的岩浆热,三是由地壳运动的动能转化的热能,即动力热能。

6、压力是控制变质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按其物理性质,可分静压力和定向压力两种。

7、变质作用的类型有: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8、接触变质作用:是指发生在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的变质作用。

9、根据引起接触变质接触主要因素和方式,接触变质作用可进一步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

用两种情况。

10、动力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受定向压力(动压力)的作用而产生破碎、变形、重结晶的变质作用。

11、根据变质环境和方式不同,动力变质作用又可分为碎裂变质和韧性变形两种类型。

12、区域变质作用是指在大范围内,由于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而产生的变质作

用。

13、根据变质的程度和深浅的不同,区域变质作用可分为浅变质带、中变质带和深变质带。

14、变质岩是指已经形成的岩石因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岩石。

15、根据变质前原岩的不同,变质岩可分两大类。其中由岩浆岩变质而成的称为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而

成的称为副变质岩。

16、变质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结合方式。

17、根据岩石特点和结构的成因,可把变质岩的结构分为变晶结构、变余结构以及压碎结构等。

18、变晶结构根据变晶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1)等粒变晶结构2)不等粒变晶结构

3)斑状变晶结构

19、变晶结构根据变晶矿物粒度绝对大小可分为:1)粗粒变晶结构2)中粒变晶结构3)细粒变晶结构

20、变晶结构根据岩石中矿物的形态又可分为粒状变晶结构、鳞片状变晶结构以及纤维状变晶结构等。

21、变质岩中常见的变余结构有变余花岗结构、变余斑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变余泥质结构等

22、压碎结构是变质作用较为典型的结构,根据矿物的机械破碎程度分为碎裂结构和糜棱结构。

23、变质岩的构造是指组成岩石中的各种矿物在空间分布和排列的方式。

24、变质岩的构造能反映变质作用的基本特征,可为分定向构造和无定向构造两大类。

25、常见的变质岩定向构造有:1)板状构造2)千枚状构造3)片状构造4)片麻状构

造5)眼球状构造

26、常见的变质岩无定向构造有:1)块状构造2)斑点构造

27、根据变质作用的不同可把变质岩分为以下几类:(1)接触变质岩;(2)动力变质岩;(3)区域变质岩

第五章沉积岩

1、沉积岩是在近地表条件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它物质,经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2、颜色是沉积岩重要的直观特征,它不仅反映岩石本身的物质成分、沉积环境及成岩后的次生变化,对鉴

定岩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作为地层划分与对比和推断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

3、沉积岩的颜色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原生色又进一步分为继承色和自生色。

4、沉积岩的构造是指沉积岩各组分在空间的分布、排列和充填方式。一般包括层理、层面构造和层内构造。

5、层理:是由岩石的成分、颜色、结构等在垂直于沉积层方向上的变化所形成的一种构造现象。

6、层理是沉积岩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是区别于岩浆岩的主要标志。

7、层理由细层、层系、层系组等要素组成。

8、常见的层理构造有下列几种类型:1)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2)波状层理3)交错层理(斜层理)4)递

变层理5)透镜状层理和压扁层理6)韵律层理和沉积旋回7)块状层(均匀层理)

9、层面构造是指岩层表面呈现出的各种构造痕迹,沉积岩中常见的层面构造有波痕、冲刷痕迹、泥裂等。

10、沉积岩的层内构造有结核、缝合线等。

11、沉积岩的结构是指岩石组分的大小、结晶程度、形态及其排列方式等微观特征。

12、沉积岩的结构按成因可分三类:1.机械作用形成的结构2.化学结构3、生物结构

13、沉积岩可划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

14、碎屑岩:主要由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

15、碎屑岩的物质成分取决于母岩的成分,主要由碎屑物质、杂基和胶结物构成。

16、碎屑物质是碎屑岩中最主要的组分,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陆源区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亦称陆源碎屑。

它是由母岩继承下来的,陆源碎屑可分为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简称岩屑)。

17、杂基是与砂、砾等碎屑一起以机械方式沉积下来的细粒碎屑物质,杂基对碎屑可起胶结作用,但与胶结

物不同,它不是化学成因的。

18、胶结物是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碎屑粒间孔隙中起胶结作用的沉积物质。

19、在碎屑岩中,杂基和胶结物都可充填于碎屑颗粒之间,作为孔隙的充填物,故杂基和胶结物合称填隙物。

20、碎屑岩的结构包括碎屑颗粒的大小(粒径)、形状(圆度、球度)、分选性和胶结类型等。

21、碎屑岩命名原则:将含量大于或等于50%的粒级定为主名;含量在25%~50%者称“质”,写在主名之前;

含量在10%~25%者称“含”,放在最前面;若碎屑岩中没有一个粒级含量大于或等于50%,含量在50%~25%的粒级又不只一个,则以“XX—XX”岩的形式复合命名,含量多的写在后面。

22、碎屑岩的粒度及其分布特征不仅与储油物性密切相关,而且可反映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为沉积环境分

析提供依据。

23、圆度:即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圆的程度,一般分为四级:颗粒具尖锐棱角的为棱角状;棱角稍有磨蚀的

为次棱角状;棱角明显磨蚀的为次圆状;棱角已消失的为圆状。一般来说,随搬运距离和时间加长,颗粒的圆度变好。

24、球度:即碎屑颗粒近于球体的程度。通常分为球状、扁球状、椭球状和不规则状四类。

25、碎屑岩中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称为分选性.。通常分为三级:若岩石中某一粒级含量大于或等于75%,说

明岩石中颗粒大小均匀,为分选好;某一粒级含量为50%~75%,为分选中等;任何粒级的含量都小于50%,为分选差。

26、碎屑岩的胶结类型:在碎屑岩中,填隙物的分布及其与碎屑颗粒的接触关系称为胶结类型。

27、胶结类型通常可分四种即:1)基底胶结2)孔隙胶结3)接触胶结4)镶嵌胶结

28、储油物性: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统称为储油物性。

29、碎屑岩的结构与储油物性的关系:碎屑岩的结构与储油物性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分选好、堆积疏松、

圆度好、胶结物少的碎屑岩,储油物性较好。如孔隙胶结和接触胶结的、颗粒较大的、分选较好的砂岩具有较高的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而基底胶结和镶嵌胶结的,胶结物为硅质、铁质的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储油物性较差。

30、砾岩:主要由砾石构成的粗碎屑岩称为砾岩。

31、砂岩:主要由砂粒(其含量大于50%)组成的碎屑岩称为砂岩。

32、砂岩是良好的油气储集岩。良好的砂岩储集层多数是中砂岩和细砂岩,其次是粗砂岩和粗粉砂岩,个别

地区有砾质砂岩和细砾岩。从砂岩的储油物性看,石英砂岩最好,其次是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因渗透率低,一般不是良好的储集岩。

33、粉砂岩:主要由粉砂级碎屑颗粒(含量大于50%)组成的细碎屑岩称为粉砂岩。

34、粘土岩:主要由粒径小于0.01mm,且主要是由粘土矿物组成的沉积岩叫粘土岩。

35、粘土岩的研究意义:1.黑色页(泥)岩、油页岩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良好的生油岩;2.具有一定厚度

的粘土岩又可作为油、气的良好盖层;3.在少数情况下,当粘土岩中的裂缝发育时,也可作为储油(气)层;4.蒙脱石粘土岩可用作石油化工产品和其它工业产品的净化剂以及石油钻井液的原料;5.高岭石粘土岩还是陶瓷工业、耐火工业的重要原料。

36、碳酸盐岩:是指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37、根据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相对含量,碳酸盐岩可分为两大类:方解石含量大于50%的为石灰岩类,白云石

含量大于50%的为白云岩类。

38、简述沉积岩与油气的关系?

答: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三种类型。

1)粗粒的碎屑岩孔隙性、渗透性较好可作为良好的储集层,细粒的向粘土岩过渡的粉砂岩富含有机质时可作为良好的生油层。2)具有一定厚度的粘土岩又可作为良好的盖层;黑色泥页岩、油页岩在

一定条件下可成为良好的生油岩,在少数情况下当粘土岩中的裂缝发育时也可作为储集层。3)碳酸盐岩孔隙较发育,可作为良好的储集层,当碳酸盐岩中富含有机质时又可作为良好的生油层,胶结致密的碳酸盐岩又可作为良好的盖层。

第六章沉积相

1、沉积相:所谓沉积相就是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2、沉积环境是指: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沉积介质的物理条件,介质的地球化学条件等。

3、沉积岩特征包括: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以及地球化学特征。

4、沉积岩特征的这些要素是相应各种环境条件的物质记录,通常也称相标志。

5、自然地理条件为主要依据沉积相的分类为:陆相组、海相组、海陆过渡相组。

6、山麓—洪积相的形成需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气候干热,二是地壳升降运动较强烈。

7、河流的类型:按其发育阶段可分为幼年期河流、壮年期河流和老年期河流;按地形及坡降可将河流分为

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根据河流的平面几何形态的不同,可将河流分为平直河、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

8、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河流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河漫亚相及牛轭湖亚相。

9、研究河流相的意义:河流相的分布很广,有大型的河流相砂岩体发育,河流相砂岩体若接近油源,可成

为油气储集层。它的储油物性较好,一般为泥质填隙物,胶结疏松,孔隙性和渗透性都比较好。河流砂岩体岩性变化大,内部非均质性较明显,其储油物性在垂向上以旋回下部河床亚相中的边滩或心滩砂质岩最好,向上逐渐变差;在横向上,透镜体中部较好,向两侧变差。

10、湖泊是大陆上地形相对低洼和流水汇集的地区,也是沉积物堆积的重要场所。

11、湖泊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通常以湖水含盐度以及沉积物的特点来划分。按含盐度的不同,可将湖泊分

为淡水湖泊(含盐度小于3.5%)和盐湖(含盐度大于3.5%);按沉积物的特征,可将湖泊分为碎屑沉积湖泊和化学沉积湖泊。

12、根据沉积物特点和水体深度,碎屑湖泊相可分为湖成三角洲亚相、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和

深湖亚相。

13、研究湖泊相的意义:碎屑湖泊相沉积,具有油气生成和储集的良好条件,常形成陆相类型的油气田。其

油源岩系以半深湖一深湖亚相暗色粘土岩为主,储集岩系以湖成三角洲砂岩体为主。湖泊沉积在垂向剖面上往往是油源岩、储集岩有规律地分布,形成完整的甚至是多套的生储盖组合。湖泊在大幅度下沉的背景下伴随有周期性的振荡运动,形成砂岩、泥岩交替,幅度大而分异明显的沉积旋回,有利于生储盖组合的形成。湖盆下沉形成以粘土岩为主的油源层或盖层,湖盆上升收缩,可以形成以碎屑岩为主的储集层。振荡运动随着湖盆的发展,垂向上可形成多个沉积旋回和多套生储盖组合,而且第一个组合的盖层可成为第二个组合的油源层,导致生储盖组合的重叠性,这对油气藏的形成十分有利。

14、根据海水深度的不同,结合海底地势特点,可将现代海洋划分为四个区:滨岸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

及深海相。

15、海相沉积与油气的关系:滨岸相中碎屑岩发育,有各种类型的砂体,是油气储集的良好场所。大陆坡的

沉积物比大陆架更细,含有大量的海洋浮游生物,在乏氧水体中有机物易于保存,加之大陆坡及其外缘可有浊流砂体的分布,故半深海也应具有油气生成和储集的条件。在现代陆坡外缘的深海陆隆之下,有很厚的沉积物,可能含有大量的油源岩,并具有通向封闭油藏的可渗透性的迁移路径。深海相浊流沉积具有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条件,总之,海相组中可发育一系列生、储、盖组合,其中:

①油源层主要为浅海相暗色粘土岩和碳酸盐岩,含大量化石,有机质丰富。

②储集层为海相砂岩体和具有孔隙、溶洞、裂缝的海相碳酸盐岩,特别是生物礁石灰岩其储油特点是储

量大、产量高。

③盖层为海相粘土岩、泥灰岩、石膏以及巨厚的致密块状石灰岩等。

16、海陆过渡相组是界于海相组与陆相组之间的一系列过渡类型,海陆过渡相组包括三角洲相、泻湖相、障

壁岛相、潮坪相与河口湾相。

17、三角洲相位于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是海陆过渡相组的重要组成部分。

18、三角洲的发育一般经历下述两个阶段:1.河口沙坝和河道分叉的形成2.决口扇的形成与三角洲的延

伸。

19、根据河流、波浪和潮汐洋作用的相对强弱程度,可将三角洲分为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河控三角洲、以波浪

作用为主的浪控三角洲和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潮控三角洲。

20、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可将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个亚相

21、三角洲相与油气的关系:石油勘探的结果表明,世界上许多油气田与三角洲相有关,前三角洲亚相粘土

岩沉积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富,是具有良好生油条件的相带。三角洲前缘亚相有河口沙坝、远沙坝和席状砂体,砂质纯净,分选好,储油物性良好,与前三角洲亚相紧密相邻,离油源区近,是储集条件有利的相带。在海进过程中形成的破坏相海进砂层,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超覆在三角洲砂体之上的破坏相粘土岩和三角洲向海推进时形成的水上平原沼泽沉积,可作良好的盖层。

三角洲相中有多种圈闭类型,如在三角洲前缘斜坡上,有同生沉积断层(生成断层)下盘伴生的滚动背斜;

三角洲沉积中具可塑性易流动的盐岩,沿上覆岩层的低压区移动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刺穿盐丘构造以及三角洲沉积中形成的岩性、地层圈闭等,都提供了油、气储集的有利条件。

第七章古生物及地层

1、古生物:是指地质历史中生存过的生物,一般以第四纪全新世开始作为划分古生物和现代

生物的时间界限。

2、化石:是指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生物演化的特点:1)生物演化的阶段性2)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3)生物演化的统一性。

4、植物在地球上的出现要比动物早,一般可分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

5、菌类、藻类为低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为高等植物。

6、微体古生物: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内均存在过许多微小的生物,即微体古生物。

7、研究微体古生物的意义:在石油勘探中,由于钻探所取的岩心、岩屑中,大化石往往不易发现或已被研

碎,而微体古生物化石易于得到完整的保存,微体古生物化石对油区钻井地层划分、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8、地层:地壳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地质时间内所形成的一套岩层,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9、地层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沉积下来的沉积物。

10、地层叠覆律: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是自下而上逐层叠置起来的,形成了老者在下,新者在上,下伏地层

比上覆地层老的自然顺序。这一规律称为“地层叠覆律”。

11、根据生物演化的阶段性、不可逆性和统一性,把地质年代划分为宙、代、纪、世、期、时等若干时间单

位。

12、常用的地层单位有三类: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

13、岩石地层单位的界面可以是穿时的,可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其中“组”是最基

本的单位。

14、常使用的生物地层单位有以下三种类型:1)组合带 2)延限带 3)顶峰带

15、年代地层单位: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地层体,

16、年代地层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时间带六级。

17、地层划分:所谓地层划分就是按地层的自然特征和属性,将地层剖面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地层单位。

18、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1)岩石地层学方法((1)岩性法、(2)标志层法、(3)沉积旋回法)2)生物

地层学方法3)地球物理学方法

第八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构造运动:所谓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受地球内力作用而产生的机械运动。

2、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引起岩石圈或地壳的岩层与岩体变形、变位及物质改变,并促使地表形态不断演化

和发展而留下的各种痕迹称为地质构造。

3、构造运动的方式:根据构造运动的速度快慢可分为突发式和缓慢式两种。

4、突发式构造运动的特点:突发性、局部性、短暂性。

5、缓慢式构造运动的特点:缓慢性、区域性、长期性。

6、构造运动的类型:通常根据构造运动的方向划分为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类。

7、升降运动:又称垂直运动或垂直升降运动,指垂直于大地水准面(沿地球半径方向)的构造运动。

8、升降运动表现为区域地壳的上升或下降,造成地壳的隆起或坳陷。

9、水平运动:指平行于大地水准面(即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的构造运动。

10、水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使地壳发生碰撞、拉伸、平移以致旋转,形成褶皱和断裂等地质构造,并使地表

起伏加大。

11、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分布的状态。

12、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13、走向:倾斜岩层层面与任意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走向线,走向线指示的地理方位叫走向。

14、倾向:与走向线垂直向岩层下倾方向引出的射线称为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指示的地理方

位称倾向。

15、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之投影线的夹角,亦称真倾角。

16、水平岩层:岩层面的海拔高程处处相等或与大地水准面平行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

17、水平岩层的特点如下:1、符合地层层序律2、水平岩层露头的出露宽度与地形坡度和岩层厚度有关3、

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面的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在山顶或孤立山丘上的地质界线呈封闭的曲线;在沟谷中地质界线呈尖齿状条带,其尖端指向沟谷顶端4.水平岩层顶、底面间的标高差即为水平岩层的厚度,海相岩层厚度在较大范围内基本一致,而陆相岩层则会较快变薄或尖灭,呈楔状或透镜状分布。

18、倾斜岩层:由于构造运动,使岩层层面与水平面形成一定的夹角时便成为倾斜岩层。

19、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比水平岩层复杂一些,除与岩层厚度、地形坡度有关外,还

与岩层的产状相关。1)无论岩层倾向与地层坡度相同还是相反,坡度越大,露头越窄,反之亦然。2)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一致,坡度相同时,岩层倾角大而露头宽度大。3)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倾角大者露头窄,倾角小者而露头宽。

20、“V”字形法则:1、相反相同法则——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地质界线形成的“V”字与地形等

高线形成的“V”字尖端指示的方向相同,沟谷处都指向山顶,山脊处都指向山脚。2、相同相反法则——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且倾斜岩层的倾角大于地形的坡角时,地质界线形成的“V”字与地形等高线形成的“V”字尖端指示的方向相反,地质界线在沟谷处指向山脚,在山脊处指向山顶。3、相同相同法则——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且倾斜岩层的倾角小于地形的坡角时,地质界线形成的“V”字与地形等高线形成的“V”字尖端指示的方向相同,沟谷处都指向山顶,山脊处都指向山脚。

21、直立岩层:是指倾角近于90O的岩层。

22、地层接触关系通常指上下地层的产状变化关系,它是层序划分与对比的重要标志。地层接触关系可分为

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两类。

23、整合接触:系指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且中间不存在沉积间断或没有地层缺失的接触关系。

24、不整合接触又分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面称为不整

合面,不整合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不整合线。

25、平行不整合接触:系指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但有明显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接触关系。

26、角度不整合接触:系指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的接触关系。

27、地层超覆:指新地层依次叠覆在相对较老地层之上、且覆盖面积逐次向陆扩大的现象。

28、地层退覆:指新地层覆盖老地层的范围逐次向海减小的现象。

29、岩层尖灭:是指某种岩性在横向上中断的现象。

30、地层超覆的类型:1)顶部超覆2)底部超覆3)岩层尖灭类型

31、研究地层不整合的意义:地层不整合接触是地壳运动历史的记录,不仅反应岩层在空间的相互关系,也

反应了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在时间上的顺序,是地质发展史研究、地壳运动特征及时间鉴定的依据;不整合面是层序、构造单元、岩石单元划分与对比的重要界线;不整合面及上覆地层附近是许多矿产形成的重要场所,其残留物质的类型也是确定古地理、古气候的重要证据;对于油气地质而言,不整合面不仅是油气侧向运移的良好通道,而且在不整合面下的地层,经历了长期风化剥蚀,往往孔缝发育,形成良好的储集层,角度不整合面下是潜山油气藏形成和勘探的有利地区。

32、褶皱:岩石受力后产生一系列波状起伏的弯曲岩层称为褶皱。

33、褶曲:是指岩层向下或向上拱的单个弯曲。

34、向下拱的称为向斜褶曲,中心地层相对较新,两边地层依次变老,且对称重复分布;岩层向上拱的称为

背斜褶曲,中心地层相对较老,两边地层依次变新,且对称重复分布。

35、向斜褶曲和背斜褶曲是组成褶皱的基本单元,它们相辅相成,共用一翼。

36、褶曲的基本要素通常指褶曲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有:1)核 2)翼 3)转折端 4)枢纽 5)轴面 6)

轴迹与轴向 7)脊、脊线和槽、槽线

37、褶曲的剖面分类:

1、根据轴面的产状和翼角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直立褶曲(2)斜歪褶曲(3)倒转褶曲(4)平卧

褶曲(5)翻卷褶曲

2、根据褶曲转折端形态可分为五类:(1)圆弧褶曲(2)尖棱褶曲(3)箱状褶曲(4)扇形褶曲(5)

挠曲

38、褶曲的平面分类:1)线状褶曲 2)长轴褶曲 3)短轴褶曲 4)穹隆与构造盆地 5)鼻状构造

39、褶曲的剖面组合形态有:1)复背斜与复向斜 2)隔档式与隔槽式组合

40、褶曲的平面组合形态有:1)平行式 2)分枝式 3)雁行式 4)羽状 5)扫帚式

41、褶曲在构造等值线图上的表现:背斜褶曲的等高线由外向内是依次增大的,向斜则是由外向内依次减小

的。构造阶地是由陡变缓再由缓变陡的局部台阶。鞍部是指两个高点之间的低洼平坦地带。构造鼻是指向外凸起象山脊似的局部构造。

42、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在大比例尺地质图上,背斜褶曲典型特征是沿较老地层的两侧出现对称重复的

较新地层,向斜褶曲典型特征是沿较新地层的两侧出现对称重复的较老地层。

43、断裂构造:当作用于岩层的地应力达到或超过岩层的破裂强度,岩层将会产生破裂面,使岩层的连续性

被破坏,形成断裂构造。

44、断层: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45、节理: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节理或裂缝。

46、断层的要素: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滑距与断距

47、断层面:岩层连续性被破坏、将岩层分割成两部分、并籍以滑动的破裂面叫断层面。

48、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或某岩层面的交线称为断层线。

49、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叫断盘。(处于断层面上面的一盘称为上盘,处于下方的一盘叫下盘;相对上

升的一盘称为上升盘,相对下降的一盘叫下降盘)

50、断距:系指断层两盘对应层之间被错开的相对距离。(地层断距、水平地层断距、铅直地层断距)

51、绘图示意断层的产状要素图

52、断层的分类:

1)按照断盘的相对运动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2)按断层面与岩层的几何关系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顺层断层

3)按断层面与褶皱的几何关系分为:纵断层、横断层、斜断层

53、断层的组合类型:

1)断层剖面组合类型:①阶梯状与地堑、地垒组合、②叠瓦状与背冲式、对冲式组合 2)断层平面组合:平行式组合、雁行式组合、帚状组合、环状与放射状组合

54、断层在图上的表示:在大比例尺的构造图中,正断层由于地层缺失而出现一个等值线的

空白带,逆断层因地层重复而出现一个等值线的重复带。

55、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1)构造线不连续(2)地层的重复与缺失(3)断层面上及断层带的标志(4)

地貌标志

56、井下断层标志:(1)钻井中出现的地层重复与缺失(2)近距离内同层(或标准层)海拔高度相差较大(3)

钻井岩屑中次生矿物含量高或井漏(4)开发井的压力系统不同(5)流体性质差异。

57、节理的几何形态分类:

1)、按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的产状关系分为: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和顺层节理。

2)、按照节理走向与区域构造的关系分为纵节理、横节理、和斜节理。

58、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1)张节理 2)剪节理

59、地质图:在油气田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常常将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测量、钻井等收集到的地面、地

下的各种地质现象用一定比例和图示表示出来,做出相关的图件,这种图件统称为地质图。

60、柱状剖面图:根据野外露头资料或钻井资料编制的、反映一个地区地层层序、岩性、接触关系、矿产等

的地质图件。

61、构造剖面图;是沿构造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

62、构造剖面图的作用:它主要用地质界线和断层线反映地下构造沿某一方向的形态变化,断层分布、断层

性质及断距大小,地层产状变化、厚度变化和地层接触关系等。

63、构造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下某一岩层顶面或底面的构造形态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件。

64、地下构造图的用途:1)确定油气藏的基本参数2)指导井位部署3)为新井设计提供井深数据4)求地层产状

65、根据断层两盘相对移动的性质断层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绘图示意。

66、绘图示意倾斜岩层的产状要素。

67、褶曲根据形态可分为哪两种类型?绘图示意。

第九章石油地质

1、油气藏中流体主要是指油气藏中的石油、天然气,以及与石油和天然气有关的油田水。

2、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物,是成分十分

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3、石油的主要物理性质有:1)颜色2)密度和相对密度3)粘度4)凝固点5)导电性6)溶解性7)荧光性8)

旋光性

4、天然气:是指存在于地下岩石中,与油气田有关的以烃类为主的气体。

5、天然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有:1)相对密度2)粘度3)蒸气压力4)溶解性5)热值6)压缩系数和体积系数

6、油田水: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7、地下水由于存在于岩石的孔隙中,其存在状态是不同的,有三种情况:1)吸附水2)毛细管水3)自由水

8、总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盐分的总含量。

9、油田水的主要物理性质:1)相对密度2)粘度3)颜色及透明度4)嗅味5)导电性

10、19世纪70年代以来,对油气成因的认识基本上分为无机成油和有机成油学说两大学派。

11、按照现代有机成油理论,油气生成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即有利于石油生成的丰富的有机质及有机质

向石油的转化条件。

12、根据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生物体是生成油气的最初来源。其中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高等植物是

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供应者。生物有机质并非是生油的直接母质,这些有机质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及化学变化,形成一种结构非常复杂的生油母质——干酪根,成为生成油气的直接先驱。

13、干酪根:是指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母质。

14、干酪根的类型:

1)、Ⅰ型:H/C原子比较高,O/C原子比较低,主要来自于藻类、细菌类等低等生物,生油潜能大。

2)、Ⅱ型:H/C原子比较Ⅰ型低,O/C原子比较Ⅰ型高,它们来源于浮游生物(以浮游植物为主)和微生物的混合有机质。生油潜能中等。

3)Ⅲ型:H/C原子比较低,O/C原子比较高,主要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生油潜力较差,但是生成天然气的主要母源物质。

15、油气生成的外在条件:(简答)

1)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大地构造条件、岩相古地理条件、

2)油气生成的物化条件:温度与时间、细菌活动、催化作用、压力

16、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阶段及一般模式: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3.热裂解生凝

析气阶段、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17、凡能够生成并提供具有工业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气岩。

18、由烃源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气)层。

19、从岩性上看,能够作为生油层的岩性主要有二大类即泥质岩和碳酸盐岩。

20、生油层的地球化学研究就是利用各种地球化学指标,评价生烃潜力。主要包括有机质的丰度指标、有机

质的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指标等。

21、储集层:能够容纳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22、储集层的孔隙是指储集岩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部分。

23、绝对孔隙度:亦称总孔隙度,指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24、有效孔隙度:指那些参与渗流的,互相连通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25、流动孔隙度:指在一定条件下,流体可以在岩石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26、储集层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压差下,储集岩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27、岩石渗透性的好坏用渗透率表示。渗透率可分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

28、影响碎屑岩储层储集性能的地质因素主要有:

1)、沉积作用影响:矿物成份的影响、碎屑颗粒的大小及分选的影响、碎屑颗粒的形状、排列和接触方式的影响

2)、成岩及后生作用对碎屑岩储层性质的影响:压实作用的影响、胶结作用的影响、溶解作用的影响、交代作用、人为因素的影响

29、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主要有:孔隙型、裂缝型、溶洞-裂缝型、孔隙-裂缝型、孔、洞、缝复合型

30、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并使能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溢散的岩层。

31、盖层的基本特征:油气藏的有效盖层应具备:岩性致密,孔隙度、渗透率低,排替压力高,分布稳定,

且具有一定厚度等特征。

32、油气的运移:把油气在地下的一切运动称为油气的运移。

33、初次运移:是指油气从烃源岩向储集层的运移。

34、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35、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

36、圈闭三要素:(1)容纳流体的储层;(2)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盖层;(3)在侧向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的

遮掩物。

37、圈闭的度量参数:闭合高度、闭合面积

38、溢出点:流体充满圈闭后,最先从圈闭中溢出的点,称为该圈闭的溢出点。

39、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封闭面积。

40、闭合高度: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称为闭合高度。

41、油气藏:是指油气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的聚集,它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

基本单元。

42、如果圈闭中只聚集了油,称之为油藏;只聚集了气就称为或气藏;二者同时聚集就称为油气藏。

43、油气藏的参数:

1)、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储集层顶部的交线。(其外无油存在,只有水存在)

2)、含水边界:油水界面与储集层底部的交线。(其内无边水或底水存在,其内为纯含油区)

3)、气顶边界:油气界面与储集层顶部的交线。

4)、含油面积:含油边界所圈定的面积。

5)、含气面积:气顶边界所圈定的面积。

6)、油气藏高度:储集层中圈闭的最高点到油水界面之间的海拔高度差。

7)、气顶高度:气顶最高点到油气界面的海拔高度差。

8)、含油高度:油气界面与油水界面之间的海拔高度差。

9)、边水:油气藏边缘以外的水。

10)、底水:油气藏边缘内承拖着油气的水。

44、引起油气藏破环的原因:剥蚀作用、水动力冲刷、氧化作用、扩散作用

45、油气藏富集条件:(简答)1.充足的油气来源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3.圈闭的有效性4.必

要的保存条件

试论述油气藏富集的条件有哪些?(163—165)

46、油气藏的类型:

1.构造油气藏:1)背斜油气藏、2)断层油气藏、3)岩体刺穿油气藏、4)裂缝性油气藏、

2.地层油气藏:1)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2)地层超覆油气藏、3)生物礁油气藏、

3.岩性油气藏、

4.水动力油气藏、

5.复合油气藏

47、影响油气运移的动力有哪些:

地静压力、构造运动力、浮力、水动力、毛细管力、热动力、分子力。

第十章油气田勘探

1、油、气田勘探的主要任务:是经济、有效、高速地寻找、发现油气田,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并查明油气

田的基本情况,取得开发油田所需的全部数据,为油气田全面开发作好准备。

2、勘探程序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勘探阶段的划分,其主要依据是勘探对象、最终地质目

标;二是不同阶段的勘探部署,即针对不同阶段的对象、任务和目标,有选择性地使用经济的、有效的勘探技术和研究方法,进行科学勘探。

3、现行油气勘探程序是:区域勘探、圈闭预探、油气藏评价勘探三个阶段。

4、油气田勘探中常用的方法:一、地质法、二、地球物理方法、1.地球物理测井、2.地球物理勘探、

三、地球化学勘探、1.气态烃测量法、2.土壤测量法、3.水化学测量法、四、钻井法、五、遥感

技术

5、按照勘探阶段的区别和研究目的的不同,钻井可以分为科学探索井、参数井、预探井、评价井等类型。

6、地质储量:是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集层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总量。

7、可采储量:是指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那一部分油(气)量。

8、剩余可采储量:是指油气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与累积采出量之差。

9、采收率:可采储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称为采收率。

10、油气储量的分级:(1)远景资源量、(2)预测储量、(3)控制储量、(4)探明储量

11、油气资源评价可以按含油气大区、盆地(凹陷)、区带和圈闭四个层次建立评价程序,对各个层次的油气资源分别进行评价。

地质勘探规范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一) 本标准的制定考虑了地质工作高度流动、分散的野外作业要求,规定了地质勘探作业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技术要求。 本标准覆盖了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并考虑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的现有文件的技术内容。 本标准无意包含地质勘探作业中所有必要的条款。使用者应对本标准的应用自负其责。使用者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不免除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起草。 .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勘探工作野外作业、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以及职业健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地质勘探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使用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从事其延伸业的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1995) 中国民用航空探矿飞行工作细则(1975)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 GB 16424─1996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 GB/T 6067—1985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T 5972—1986 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 GB 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 DZ/T 0141—1994 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GB 3787—1983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质勘探 exploration, prospecting 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 3.2 艰险地区 是指海拔3000m以上无人居住的地质工作区。 4 野外作业基本规定 4·1 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地质勘探工作区安全档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伤害源,流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志组成的,呈液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物。07、03B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碳、氢、氧、氮、硫之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组成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03 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204表示。08、04B 油田水P28: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04 油田矿化度P29:即水中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06、04B 干酪根P45: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03、02、00 成油门限(生油门限,成熟温度,门限温度)P58:有机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为成油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为门限深度,又称成熟点。01B、02B、03B、04B、04、08 凝析气P25:在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气体,称为凝析气。03B、01 TTI法P60: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依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为TTI法。03、05 未熟—低熟油P70: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02B 煤成油:P71: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被称为煤成油。02B 煤型气(煤系气)P77:凡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01、01B、00 煤成气P77:是专指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属煤型气一种。 煤层气P77: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生油(气)岩(生油气母岩、烃源岩)P83:通常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答案上是:指富含有机质并能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04、01B 有机碳P86: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04 有机碳含量(TOC):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 CPI P92:即碳优势指数,表示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可粗略地估计原油成熟度。03B 有机质成熟度P88:表示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06、02B、00 油源对比P93:包括油气与源岩之间以及不同油层中油气之间的对比,其目的在于追踪油气层中的油气来源。 储集层P101: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和岩层。05 盖层P101: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石层。 有效孔隙度P102: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e 04、07、02 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P104: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06、02、02B、03B、00 绝对渗透率P104: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P104: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04B、02B

石油地质学基础实验报告

石油地质学基础实验报告 石油是地球上重要的能源,也被称为不可再生能源现在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重型机器用的能量来源都是从石油分裂开来的,街上跑的汽车,大型机械,航空航天,包括我们脚下走的马路,都来自石油不同点的分裂所造成的。石油影响我们的方方面面,石油的重要性你可以从二战以后中东地区的几次战争可以看出来,当萨达姆说不卖给美国石油时,美国那边的导弹,轰炸机,军队,黑压压的一片把原本发达的伊拉克打回远古时代,经济现在也没有恢复到战前的水平。石油对美国的影响非常大,美国一年用掉8.88亿吨石油,而他本国的石油储量本身就没多少。当伊拉克说要断美国的石油它当场就急啦,美国一旦没有石油,美国经济就会崩溃,美国会陷入石油饥荒,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亦是这样,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世界上没有了石油我们的生活是怎么样子的,但石油终归有一天会用完。我们期待科学家们能发现用之不尽新型能源。 石油如此的重要那么石油是怎么产生的呢,当今世界有一下两种说法,一种是生物成油论和非生物成油论。 生物成油理论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

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範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非生物成油理论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这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 過去認為石油是從动物的屍體變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不過,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完整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勘探工作野外作业、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地质遥感、水文地 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以及职业健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地质勘探(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除外)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使用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从事其延伸业的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引用文件最新版本,以及引用文件其随后 所有的修改单(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5)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2002) GB6722 —2003 爆破安全规程 GB18871 —2002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MH/T1010 —2000 航空物探飞行技术规范 GB6067 —1985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5972 —1986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 GB50194 —1993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GB3787—1983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GB16424 —1996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质勘探exploration 是指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质灾害、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勘察、调查 研究的活动。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 3.2 只艰险地区areas with hard ships and dangers 是指海拔3000m以上或者其他无人居住,自然条件恶劣、生存条件差的地质工作区。 3.3 野外作业open country work 是指在非城镇地区户外进行的地质勘探活动。 4 总则 4.1 地质勘探单位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逐步推广安全质

地质勘察报告

一、前言 1.1拟建工程概况 我院受********村委会的委托,承担其拟建********工程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拟建场地位于******境内,沿海大通道的西南侧,其西北侧为古浮村居民区和其他规划建设用地,东北侧为后期规划用地及泉州加顺彩印有限公司用地,东南侧为石狮市源兴金圣服装有限公司用地。该********工程总占地面积约8200m2,总建筑面积56000m2,共包括A5~A10、A12、A14和B1~B4安置楼等12个单体项目,该工程由武夷山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拟设计采用桩基础。建筑物的性质和特点如下表1-1: 建筑物设计参数表 表1-1 1.2.勘察等级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条与条文说明第3.1.1条的相关规定,对本工程勘察等级综合划分如下: 勘察等级划分表 表1-2 1.3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 本次勘察属详细勘察阶段。勘察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是: ⑴查明场地及附近范围内有无影响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现象; ⑵查明场地地基土层结构特征、分布规律; ⑶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与赋存条件,分析与评价场地地下水对建筑物 基础施工影响以及对建筑材料腐蚀性情况; ⑷划分场地土类型与建筑场地类别,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分析; ⑸分析并评价场地地基稳定性与适宜性,对拟建物基础方案选择提出 合理建议,并提供满足基础设计方案的岩土参数。 1.4 勘察依据 本工程勘察主要依据以下文件和现行规范进行: ⑴业主提供的拟建物总平面图、合同书、勘察任务委托书; ⑵准则《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⑶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局部修订条文; ⑷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 ⑸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⑹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⑺行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⑻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 ⑼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文件(闽建设[2002]37及[2003]10号)。 1.4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本次勘察根据相关规范及技术要求,并结合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首次共布设66个勘探孔,原则上沿拟建物的周边及各角点布设,钻孔编号ZK1~ZK66;野外地质勘探自2010年03月09日开始,至2010年03月25日结束,采用两台GXY-1工程钻机泥浆循环护壁工艺钻进,对于上部土层采用回转钻进,无泵投球取芯工艺;对于强风化花岗岩层采用双动双管取芯工艺,对于中等风化花岗岩采用金刚石钻头回转钻进,回次进尺≤2.00m,岩芯采取率满足规范要求。并进行现场标准贯入试验,采取岩、土、水试样,孔口标高测量及量测地下水位等工作(具体工艺方法详见第5节)。所有钻孔在钻探取芯、观测结束后,均按要求采用原土或干的粘土球分层回填击实处理。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 二次生烃: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的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的过程。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的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的热力作用引起的。 门限深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门限称门限温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TTI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法。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值。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如原油和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碳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有机碳:岩石中与有机质相关的碳,是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通常用区分含量表示。 干酪根:指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母质。 沥青质:石油或氯仿沥青“A”中的化合物根据其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各种组分。其中不溶于石油醚的暗黑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的固体组分称为沥青质。 氯仿沥青“A”:生油岩未经酸的处理,直接用氯仿抽提所得到的有机质,称为氯仿沥青“A”。 氯仿沥青“B”:有机溶剂抽提后的残渣,经高温热解后再用有机溶剂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氯仿沥青“C”:使用有机溶剂从酸(HCl)处理过的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固态气水合物: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烃分子和一定量的水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冻土,极低和深海沉积物分布区。 生物成因气: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及部分 CO2 和少量 N2。有时混有早期低温降解形成的烃气。油型气: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 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凝析气,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石油实验地质石油实习实训自我鉴定(三篇)

石油实验地质石油实习实训自我鉴定(三篇) 石油实习实训自我鉴定(三篇)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当前石油专业进行教学、培训的先进模式,石油专业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建设创新石油专业教学,推进石油专业教改,实现石油专业建设。为本次实习做一个总结,下面是WTT整理的石油实习实训自我鉴定(三篇),供大家参考! 石油实习实训自我鉴定一 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一面,同样企业也有各种的优势特长,当然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优势的体现不能掩饰劣势的所存,通过交流认知对比发现了我们企业以及我个人与国际企业和成功人士的差距。所以,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朝着优秀的标榜不断地前进,改进缺点弥补不足,为打造国际知名企业而奋勇前进。 作为中石油装备板块的一份子,宝鸡钢管借助这一能源金字招牌不断的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国内市场是有限的,在竞争无比激烈的现在我们必须要张开双眼,放眼世界的国际市场,我们不仅要借助技开这平台推广自己,同时也要学习他们多年的外贸经营经验,要从他们那收集客户的资料,便于我们日后的潜在合作,外贸经验不足的我们面对国际市场是否能够应对自如,是否符合客户的需求改进自我的产品种类,有针对性的进行生产,如何迎合不同国家人员的思维交流工作方式,怎样

才能抓住潜在的国际大客户等等都是我们要面对的挑战,这需要全体员工的努力,各部门紧密的配合才能做到,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员工不断的进行学习,提高业务能力,了解各地域文化,拓展知识覆盖面,向着“国际人”阔步前进。国际知名品牌优秀的企业不是一天就能打造出来的。 我们从其他的企业中学习他们的优势,提高我们自身的不足,壳牌为什么能在全球都有自己的战场,国民油井的设备为何能遍布全球的各个油井,IBM长占行业鳌头的资本是什么,国际话的大集团运作高效紧密的秘诀何在,吸引世界精英的投奔的除了金字招牌还有什么,太多太多的疑问都在等待我们前去探索追问,这不是简单的一说,而是要实地去做,如何在充分发挥制造企业的优势基础上增添贸易企业的经营方式,打造全新的制造贸易新企业这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我们两手抓都要硬,技术攻坚战时刻不停的打要强要硬,公关交际常紧跟时代的步伐要快要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拿捏的好坏决定企业的兴衰,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守株待兔,既要积极进取又要保持特色,各方面的增长才能提高综合凝聚力、竞争力、战斗力,为实现我们的国际一流品牌的梦想而奋斗。 企业的发展?咳嗽彼刂实氖盗Γ傅秸獾阄易岳⒉蝗纾滴衲芰ι星也惶福テ局睹嬲庖坏愕谋诶菥脱现氐淖璋宋业氖佑颍谰由罟彰旁斐档氖赖朗切胁煌ǖ模裉煨枰叱鋈ィ词澜纾私馐澜绲奈幕煜け鹑说姆绞讲拍芨玫奶

浅谈野外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4570456.html, 浅谈野外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 作者:刘亚明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年第10期 摘要:野外作业安全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是确保野外作业安全的关键。搞好野外安全生产管理,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野外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 1 概述 地质勘探作业是在依法批准的勘查作业区范围内从事为矿山企业提供科学技术服务为主的工作。地质勘查项目多在自然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从事野外填图、槽探、坑道、钻探、物化探、测量、勘探取样、矿产开发、地质灾害治理和工程地质勘查等工作,属于高危行业。因此,搞好野外地质勘查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2 野外作业安全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 野外勘查作业是地质勘查单位的基础性工作。地质勘查单位的主要战场多在野外环境艰苦的地区,存在许多难以预料的生产安全隐患。如吉林省地矿局的地质勘查项目近几年来集中在新疆、西藏、青海和内蒙古等偏远山区、边境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存在气候恶劣、雨季时间长,经常会出现雷击、毒蛇咬伤中毒、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一些非洲援外项目地处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毒蛇蚊蝇众多,是登革热和其他传染病流行区域,还常有民族和宗教教派冲突。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给地质勘查项目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存在大量的生产安全隐患。所以,作为地质勘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野外作业的安全管理上,必须按照《地质勘探安全规程》和《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强化安全管理手段,制定周密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预案,保证野外作业人员的安全。 3 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是确保野外项目作业安全的关键 项目经理是野外项目生产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按照“有权必有责,责权一致”的安全生产管理原则,确定项目经理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项目安全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并严格奖惩。同时,项目经理应从以下方面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3.1 要提高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素质。每天出队前,项目经理要进行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要有针对性,要确保每个作业人员都了解其具体要求。收工后,应对一天的工作安全情况做一个简要的总结,汲取经验和教训。每周一次的安全例会是强化安全教育和落实安全措施的手段和方法,具有日常安全管理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油管基本常识

石油管基本常识 一、石油管有关基本知识 1、石油管相关专用名词解释 API:它是英文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的缩写,中文意思为美国石油学会。 OCTG:它是英文Oil Country Tubular Goods的缩写,中文意思为石油专用管材,包括成品油套管、钻杆、钻铤、接箍、短接等。 油管:在油井中用于采油、采气、注水和酸化压裂的管子。 套管:从地表面下入已钻井眼作衬壁,以防止井壁坍塌的管子。 钻杆:用于钻井眼的管子。 管线管:用于输送油、气的管子。 接箍:用于连接两根带螺纹管子并具有内螺纹的圆筒体。 接箍料:用于制造接箍的管子。 API螺纹:API 5B标准规定的管螺纹,包括油管圆螺纹、套管短圆螺纹、套管长圆螺纹、套管偏梯形螺纹、管线管螺纹等。 特殊扣:具有特殊密封性能、连接性能以及其它性能的非API螺纹扣型。 失效:在特定的服役条件下发生变形、断裂、表面损伤而失去原有功能的现象。油套管失效的主要形式有:挤毁、滑脱、破裂、泄漏、腐蚀、粘 结、磨损等。 2、石油相关标准 API 5CT:套管和油管规范 API 5D:钻杆规范 API 5L:管线钢管规范

API 5B:套管、油管和管线管螺纹的加工、测量和检验规范 3、英制与米制换算值 1英寸(in)=25.4毫米(mm) 1英尺(ft)=0.3048米(m) 1平方英寸(sp.in)=645.16平方毫米(mm2) 1磅(lb)=0.45359千克(kg) 1磅每英尺(lb/ft)=1.4882千克每米(kg/m) 1磅每平方英寸(psi)=6.895千帕斯卡(kPa) =0.006895兆帕(Mpa) 1英尺磅(ft-lb)=1.3558焦耳(J) 4、油套管管柱结构 油套管管柱典型结构示意见图1。

地质勘查基础知识讲解

二十多年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干得有点累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突然想总结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因为是给单位年轻学员上课用的,故暂定名为“地质勘查工作作业指导讲义”,侧重地质勘查工作实际操作,以满足勘查工作生产需要为目的,不当之处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 1 地质工作中常用的坐标系 坐标是表达地面位置的重要参数,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人时时刻刻都在与坐标打交道,一切地质工作都建立在坐标定位之上,是地质工作的基础。 地球是一个球体,球面上的位置,是以经纬度来表示,我们把它称为“球面坐标系统”或“地理坐标系统”。在球面上计算角度距离十分麻烦,而且地图是印刷在平面纸张上,要将球面上的物体画到纸上,就必须展平,这种将球面转化为平面的过程,称为“投影”。经由投影的过程,把球面坐标换算为平面直角坐标。 § 1.1地理坐标系统 地质工作常用的地理坐标系统有北京54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美国WGS84坐标,目前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使用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在地勘行业中不常用。 一个完整的坐标系统是由坐标系和基准2个方面要素所构成的。下面主要介绍WGS-84大地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4种坐标系统及其

参考椭球的基本常数(基准) 及手持GPS接收机WGS-84、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参数计算。 一、WGS-84大地坐标系 WGS-84(World Geodetic System,1984年)是美国国防部研制确定的大地坐标系,其坐标系的几何定义是:原点在地球质心,z轴指向BIHl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x轴指向BIHl984.0的零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Y轴与x轴和z 轴构成右手坐标系。该椭球的参数为: 长半轴:a=6378137m; 第一偏心率:e2=0.00669437999013; 第二偏心率:e”=0.006739496742227; 扁率:F=1/298.25223563。 二、1954年北京坐标系(BJ一54) 建国前,我国没有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建国初期,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我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该坐标系以格拉索夫斯基椭球为基础,经局部平差后产生的坐标系,与苏联1942年建立的以普尔科夫天文台为原点的大地坐标系统相联系,相应的椭球为克拉索夫斯基椭球,该椭球的参数为: 长半轴:a=6378245 m; 第一偏心率:e2=0.00669342162297: 第二偏心率:e”=0.00673852541468:

石油地质基础知识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 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要流程:地质勘察—物探—钻井—录井—测井—固井—完井—射孔—采油—修井—增采—运输—加工等。这些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作为专业石油人,我们有必要对石油勘探开发的流程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一.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就是石油勘探人员运用地质知识,携带罗盘、铁锤等简单工具,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和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底层、岩石,了解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收集所有地质资料,以便查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带和分布规律,以达到找到油气田的目的。但因大部分地表都被近代沉积所覆盖,这使地质勘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地质勘探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极大地缩小了接下来物探所要开展工作的区域,节约了成本。 地面地质调查法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细测三个步骤。普查工作主要体现在“找”上,其基本图幅叫做地质图,它为详查阶段找出有含油希望的地区和范围。详查主要体现在“选”上,它把普查有希望的地区进一步证实选出更有力的含油构造。而细测主要体现在“定”上,它把选好的构造,通过细测把含油构造具体定下来,编制出精确的构造图以供进一步钻探,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找到油气田。 二.地震勘探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反射波法地震方法是一种极重要的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地质情况的方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当地层岩石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震波场发生变化,并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通过人工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经数据处理、解释后即可反演出地下地质结构及岩性,达到地质勘查的目

的。地震勘探方法可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三大类,目前地震勘探主要以反射波法为主。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野外采集工作。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探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张张记录了地面振动情况的数字式“磁带”,进行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野外生产又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 第二个环节是室内资料处理。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工作,得出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波速度、频率等资料。 第三个环节是地震资料的解释。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的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说明地层的岩性和地质时代,说明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绘制反映某些主要层位的构造图和其他的综合分析图件;查明有含油、气希望的圈闭,提出钻探井位。 三.钻井 经过石油工作者的勘探会发现储油区块, 利用专用设备和技术,在预先选定的地表位置处,向下或一侧钻出一定直径的圆柱孔眼,并钻达地下油气层的工作,称为钻井。 在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的各项任务中,钻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诸如寻找和证实含油气构造、获得工业油流、探明已证实的含油气构造的含油气面积和储量,取得有关油田的地质资料和开发数据,最后将原油从地下取到地面上来等等,无一不是通过钻井来完成的。钻井是勘探与开采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勘探和开发石油的重要手段。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绪论 1石油地质学 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1石油沥青类 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4 气藏气 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5 气顶气 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6凝析气 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 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 8油田水 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9底水 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10边水 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11重质油 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的粘度和密度的原油。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第二章油气显 1油气显示 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 2油苗 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 3气苗 气苗是天然气的地面露头。 第三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地质勘查野外安全施工注意事项

夏季野外安全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组间协作和监护十分必要,施工中班组间要相互提醒,防患于未然。 2、相关生产物质要在前一天晚上准备齐全,不影响工作。 3、合理安排施工时段,注意避开高温时段。应由项目组配发劳保用品及应急药品,如鞋帽、人丹、藿香正气水等应急药物,正确使用。 4、在户外施工应注意合理的“喝水”方式,应做到:每次喝两三小口,太口渴了可以缩短喝水的时间,增加喝水次数。一次喝水太多,很容易以汗液或者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浪费宝贵的水源不算,反而增加心脏的负担。带足饮用水。 5、严禁单人野外作业,应保持通讯通畅。 6、穿越密林、茂密灌木丛等植被覆盖较厚地区时,要“一看二慢三通过”。一看指:注意多观察,看有无毒蛇、毒虫(萌芦蜂、地窝蜂、蚂蝗、蝴蛛、草爬子等)猛兽、毒草(蝎子萆)等,如无法驱赶,尽量绕道而行。二慢指:密林中行进忌急冲猛赶,遇突发情況不易躲闪、处理。在前面的基础上才能通过。 7、野外作业时遇雷雨天应急措施:A、提前预防,上山前可带好雨具;如没带雨具,也不可停留在山顶、大树底、沟底、结构不牢固的陡坎下等易遭雷击或易引发山洪、易垮塌的地段。B、如有必要,待雷雨小或消失时应及时返回驻地,应及时联系相关野外负责人,确定返回时间、路线等。 C、雨中、雨后行进要注意防滑,不可急躁,确保安全。 8、野外作业时遇毒虫(毒蛇、马蜂等)叮咬应急措施: A、不要慌,快速远离事故发生地,首先紧急处理伤口,一般先大力挤压,尽量减少体内的毒液残留。其次立即服(敷)用对应药品,如季德胜蛇药、祁门蛇药等。 B、及时与驻地留守、邻近组员或负责人联系,简要说明事件发生情况及已采取的应急措施,以便负责人安排施救方案。 C、如情况允许,应有不少于一人陪同下山,并随时向负责人联系汇报。 9、牢记野外严禁用明烟明火;如吸烟后,烟蒂必须掐灭。 10、严禁私自下水库、河塘等自然或人工水域等地洗澡、嬉戏,防止溺水。 11、检查电插接触情况:如插不紧,会导致接触电阻增大;如果负载大,会烧坏插头和插座。 12、空调滤网的清洗,为了保护健康、保护空调散热片过热、提高功效。 清洗时要注意,首先要切断电源,再打开面板,取出过滤网。清洗时避免热水变形,晾干即可安装上。严禁用水擦拭机舱内机组部件。 13、饮食注意,要紧抓食材源头,注意生熟分开加工;注意冷藏保鲜,防止食物变质。 14、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持充足体力。

石油化工常识介绍

石油化工基础知识 石油化工的基础原料 石油化工的基础原料有4类:炔烃(乙炔)、烯烃(乙烯、丙烯、丁烯和丁二烯)、芳烃(苯、甲苯、二甲苯)及合成气。由这些基础原料可以制备出各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和合成材料??天然气化工?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简称天然气化工。其主要内容有:1)天然气制碳黑;2)天然气提取氦气;3)天然气制氢;4)天然气制氨;5)天然气制甲醇;6)天然气制乙炔;7)天然气制氯甲烷;8)天然气制四氯化碳;9)天然气制硝基甲烷;10)天然气制二硫化碳;11)天然气制乙烯;12)天然气制硫磺等。? 100×104 t原油加工的化工原料 据资料统计,100×104 t原油加工可产出:乙烯15×104 t,丙烯9×104 t,丁二烯2.5×104 t,芳烃8×104 t,汽油9×104 t,燃料油47.5×104 t。??炼油厂的分类?可分为4种类型。1)燃料油型生产汽油、煤油、轻重柴油和锅炉燃料。2)燃料润滑油型除生产各种燃料油外,还生产各种润滑油。3)燃料化工型以生产燃料油和化工产品为主。4)燃料润滑油化工型它是综合型炼厂,既生产各种燃料、化工原料或产品同时又生产润滑油。? 原油评价试验?当加工一种原油前,先要测定原油的颜色与气味、沸点与馏程、密度、粘度、凝点、闪点、燃点、自燃点、残炭、含硫量等指标,即是原油评价试验。 ?炼厂的一、二、三次加工装置 把原油蒸馏分为几个不同的沸点范围(即馏分)叫一次加工;将一次加工得到的馏分再加工成商品油叫二次加工;将二次加工得到的商品油制取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工艺叫三次加工。一次加工装置;常压蒸馏或常减压蒸馏。二次加工装置:催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催化重整、烃基化、加氢精制等。三次加工装置:裂解工艺制取乙烯、芳烃等化工原料。 ?辛烷值?辛烷值是表示汽油在汽油机中燃烧时的抗震性指标。常以标准异辛烷值规定为100,正庚烷的辛烷值规定为零,这两种标准燃料以不同的体积比混合起来,可得到各种不同的抗震性等级的混合液,在发动机工作相同条件下,与待测燃料进行对比。抗震性与样品相等的混合液中所含异辛烷百分数,即为该样品的辛烷值。汽油辛烷值大,抗震性好,质量也好。? 十六烷值?十六烷值就是表示柴油在柴油机中燃烧时的自燃性指标。常以纯正十六烷的十六烷值定为100,纯甲基萘的十六烷值定为零,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来,可以得到十六烷值0至100的不同抗爆性等级的标准燃料,并在一定结构的单缸试验机上与待测柴油做对比。? 催化裂化主要化学反应 1)裂化反应。裂化反应是C-C键断裂反应,反应速度较快。2)异构化反应。它是在分子量大小不变的情况下,烃类分子发生结构和空间位置的变化。3)氢转移反应。即某一烃分子上的氢脱下来,立即加到另一烯烃分子上,使这一烯烃得到饱和的反应。4)芳构化反应。芳构化反应是烷烃、烯烃环化后进一步氢转移反应,反应过程不断放出氢原子,最后生成芳烃。? 焦化及其产品 焦化是使重质油品加热裂解聚合变成轻质油、中间馏分油和焦炭的加工过程。产品有:1)气体;2)汽油;3)柴油;4)蜡油;5)石油焦。? 加氢裂化的主要原料及产品 加氢裂化的主要原料是重质馏分油,包括催化裂化循环油和焦化馏出油等。它的产品主要是优质轻质油品,特别是生产优质航空煤油和低凝点柴油。? 催化重整工艺在炼油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石油地质学

油气勘探的基础理论学科: 沉积学构造学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的三大核心课题:成烃成藏油气分布规律 石油为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 五个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焉耆盆地三塘湖盆地 第一章 石油的组分、族分和馏分: 1.石油的组分(按照在有机溶剂中的选择性溶解)油质胶质沥青质 2.族分可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部分。 3.馏分组成(热分离)汽油煤油柴油 三、石油的化学成分 (一)元素组成D、H、S、N、O. 海相石油与陆相石油V、Ni含香及V/Ni比的差别 海相石油V、Ni含量高,且V/Ni>1 陆相石油V、Ni含量低,且V/Ni<1 (二)化合物组成 在异构烷烃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异成间二烯型烷烃,其特点是从第二个碳原子开始,每四个碳原子有一个甲基支链。其中最重要的是植烷和姥鲛烷。姥鲛烷(Pristane)和植烷(Phytane)是重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biomarker).常用来进行油源对比,区分沉积环境(氧化-还原环境)。 三.石油的物理性质 相对密度:20℃的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 0.75~1.00 也有>1.0者(伊朗、加州、墨西哥,我国孤岛馆陶组石油:0.93~1.026。前苏联苏拉汉石油0.71) (四)荧光性 紫外线照射下发出荧光的性质。多环芳烃及非烃引起发光,饱和烃则不发光。 第二节天然气 天然气的化合物组成 (1)烃类气体CH4(Methane)占80—90% 重烃气(C2-Ethane C3-Propane C4-Butane)<10% 干气(dry gas):CH4>95% 蓝色火焰,少含汽油蒸汽。 湿气(wet gas):含重烃气,黄色火焰。 (二)天然气的赋存形态(产状) 1.气藏气(干气,贫气): 烃类气体单独聚集成藏,不与石油伴生。 一般大于95%,重烃气含量极少(1—4%)。 为主的气藏数量<10%,或为主的气藏<1% 2.气顶气(湿气,富气): 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重烃气含量可达百分之几-几十(仅次于甲烷)(gas cap) 3.溶解气(dissolved gas):

野外地质作业安全要求

野外地质作业安全要求(提纲) 一、野外作业前准备 野外地质作业出队前应了解地质工作区域的自然环境、地理、交通、治安、人文和动物、植物、微生物伤害源、流行传染病种、疫情传染源等情况。对于工作目的地的信息,了解越多越好,如河流走向和水流流速、水的落差、当地海拔高度、山的坡度和植被、当地气温、日夜温差、社会治安和当地民俗、民风、交通条件状况等,并将地质工作区域有关安全信息向全体野外人员进行告知。 在疫源地区从事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人员,应接种疫苗;在传染病流行区从事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人员,应采取注射预防针剂或其他防疫措施。 ●野外地质勘探施工应收集历年山洪和最高洪水水位资料,并采取防洪措施。 二、野外地质作业 禁止单人进行野外地质勘探作业,禁止食用不能识别的动植物,禁止饮用未经检验合格的新水源泉和未经消毒处理的水。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人员应按规定时间和路线返回约定的营地。 在悬崖、陡坡进行地质勘探作业应消除上部浮石,一般情况下,不得进行两层或多层同时作业;确需进行两层或多层同时作业,上下层间应有安全防护措施。2m以上的高处作业应系安全带。

●野外地质勘探临时用电电力线路应采用电缆。电气设备应安装在干燥、清洁、通风良好处;电气设备熔断丝规格应与设备功率相匹配。 ?野外电、气焊作业应及时清除火星、焊渣等火源;电、气焊工作点与易燃、易爆物品存放点间距离应大于10m。 ?雷雨天气时,作业人员不得在孤立的大树下、山顶避雨。 ?坑、井、易滑坡地段或其他可能危及作业人员或他人人身安全的野外地质勘探作业应设置安全标志。 ?在电网密集地区测量作业应避开变压器、高压输电线等危险区,并禁止使用金属标尺。 三、特种区域野外地质作业 山区(雪地)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1.每日出发前了解气候、行进路线、路况、作业区地形地貌、地 表覆盖等情况。 2.作业人员应当掌握在冰川、雪地等危险地段的行走方法。 3.在大于30度的坡道或者垂直高度超过2m的边坡上作业应当使 用带有保险绳的安全带,保险绳一端应固定牢固。 4.上或下陡坡、悬崖、峭壁应当采取长距离的“之”字型路线行 进。 5.两人以上行走时应规定联络信号并应在视线之内。 6.进入易雪崩的地区,行进中应系紧腰带并放长雪崩绳,各行进 小组应保持5人以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