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支持技术

呼吸支持技术
呼吸支持技术

呼吸支持技术

白春学

(一)呼吸类型

为了提供适当的呼吸支持,应选择合适的呼吸参数以保证潮气量,气体分布时间和呼气时间。呼吸类型这一术语描述了单周期呼吸的全部过程。

1 .呼吸周期

一个呼吸周期指从吸气开始到呼气终止的全部时间。这一时间过程(T)包括吸气时间(TI )和呼气时间(TE)、计算公式如下:

T= TI + TE

呼吸频率与潮气量(VT)的乘积,为每分钟通气量(MV。

MV= VT X RR

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的比值为吸呼时间比(I : E比)。

2. 呼吸周期气道压力的变化

(1)影响气道压力的因素如下:

阻力

顺应性

吸气流量

潮气量

(2)平均通气压(Pmean

平均通气压是作用于全部呼吸周期中的气道平均压力,它是氧合的主要决定因素。

(3 )压力一时间关系

可用压力一时间曲线表达压力与时间的关系。在这一曲线中,参考气道压力对应时间作图。压力单位采用cmH2 O时间单位为秒。对一个即定潮气量(定容通气)的吸气相,气道压力的高度和间期依赖于肺的力学特点,即阻力和顺应性。

P= RX V

在低吸气流量或低阻力通气时压力升高的幅度很小。相反,高的吸气流量或气道阻力高时,压力升高幅度较大。

线性曲线的进一步增加是由流量V和顺应性C的商决定的

△ P= V/C

吸气流量越大,顺应性越小、气道压力的上升幅度将越大。

3. 呼吸周期的容量变化(1 )容量一时间曲线

在容量—时间曲线中,吸气时容量增加。在间歇或无—流量—时相,应用的气体容量仍然保持恒定,在呼气时容量减少。

(2 )流量一时间曲线

在流量时间曲线中,参考流量(V)对应时间作图。可互相区别开恒定和递减的流量。

在流量恒定时,吸气间期内气流流速保持不变。

递减气流的特点是初始的高气体流量后伴随着递减的气体流量。

(二)呼吸支持分类

患者完成呼吸功的程度可从0(指令通气)到100%。(=自主呼吸)。如果患者执行部分呼吸

功,即称为“部分通气支持”。不需要患者做任何吸气努力的呼吸支持则称“完全通气支持”

(三)呼吸支持的选择

确定呼吸支持目的

为选择最合适的呼吸支持方法,必须首先区分通气衰竭还是肺氧合衰竭。肺氧合衰竭时,动脉血含氧量减少,主要受吸入氧浓度和气体祢散功能的影响。肺通气衰竭时(自主呼吸不适当时)最好保持适当的通气并用合适的呼吸支持模式改善通气的效率。

2 ?呼吸支持的策略

部分实践证明下述阶梯呼吸支持策略是成功的,适合大部分患者对呼吸支持的要求。

策略A:预防呼吸衰竭

策略B:阶梯呼吸支持

第一步:不需呼吸机的呼吸支持

用面罩,气管导管或气切给予CPAP

第二步:部分呼吸支持

辅助呼吸支持(ASP BIPAP SIMV MM)

第三步:控制通气伴呼气末气道正压

(CPPV BIPAP)

第四步:压力控制通气加PEEP并同时改变吸呼比值

(CPPV+IRV IRV+BIPAP)

策略C :辅助治疗

体位

NO吸入

血液净化

最初设定通气参数的参考意见

潮气量=10?12 mL/kgBW

呼吸频率=10?12次/分

最小吸气流量约30 L/分

吸呼比=1:2

吸入氧浓度(FIO2)= 50%

呼气末正压5 cmH2O

改善氧合的策略

可通过三个方法改善氧合

FIO2 f

PEEP

IRV (=反比通气)

在治疗肺不张时,PEEP和IRV代表病因治疗。

(四)常规通气模式

1 .控制机械通气(CMV

控制通气时,吸气是由呼吸机控制的,不存在任何自主呼吸,所以,也不存在自主呼吸

与机械呼吸的同步问题。呼吸机代替全部呼吸功,并控制每次潮气量的大小和通气时间。

如果无呼气末正压(PEEP= 0),这一类型的CMV即被称为IPPV间歇正压通气。如果存在呼吸末正压(PEEP>0,通气的类型可称为CPPV( CPPV=连续正压通气)。

并可分为容量控制通气和压力控制通气。

2. 辅助通气

(1)完全辅助通气

辅助通气时,呼吸机供给由患者触发的指令通气。患者需有一定呼吸能力(呼吸功)触发机械通气,由呼吸机供给其余的全部通气量。

触发反应是负压(低于呼气末压的压力),靠其调整触发敏感性称为触发阀。触发阀是

必需低于这一参考压,触发阀的通用原则为低于呼气末压力 2 cmH2Q

某些呼吸机的触发阀是固定的(如低于PEEP 0.7 cmH2C)。延迟一定时间后才出现吸气称为触发潜伏,触发潜伏是指达到触发阀与机械通气实际开始之间的时间,应该少于150 msec

当PEEP为零时,机械通气称为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PPV)。

(2)部分辅助通气(ASB

ASB可被定义为辅助,压力一支持,流量-控制呼吸支持。

这一呼吸支持结合了压力控制通气和自主呼吸的优点。呼吸机部分替代患者呼吸努力,患者控制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实践中,常应用ASB帮助克服气管和管道系统的气流阻力。

为克服气管和管道系统的流量阻力、常需要5~10 cmH2O的压力支持呼吸。

此外,也可经密闭面罩应用ASB

3 ?间歇指令通气(IMV)

IMV是自主呼吸与控制机械通气混合的呼吸模式。用于患者有一定呼吸能力时,但不能

保证所需的每分钟通气量,不足的部分由呼吸机供给。呼吸机间歇提供固定容量的呼吸,但机械通气频率必须少于患者自主呼吸频率。

IMV 是撤机的方法。因为IMV频率是固定的,所以在固定的时间给患者控制通气。因此,这一模式的缺点是如果患者正在呼气时,呼吸机与患者之间可造成人机呼吸对抗。

4.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SIMV是自主呼吸和机械通气混合的呼吸模式,由指令呼吸来保证患者的部分通气量或最

低通气量。最低通气量由设定的潮气量和IMV频率决定。

每分钟最低通气量=VT X fIMV

SIMV与IMV的不同之处是,SIMV的指令呼吸是与患者的自主呼吸同步的。为了预防机械通气出现在自主呼吸的呼气相,由一个精细调整的触发机制(如可变流量触发)来保证。在触发窗内,由患者吸气触发指令通气,因此可达到与患者自主呼吸同步的目的。较理想的触发窗是5秒,它可保证在较高的IMV频率时,也可覆盖全部的自主呼吸周期。因此,自主呼吸末,患者在触发窗内始动吸气努力时即触发机械通气。

临床应用表明,长期应用SIMV机械通气后可帮助停机。停机过程中,呼吸机的SIMV频率被逐渐减少。因此延长用于自主呼吸的休息时间,一直到自主呼吸可满足每分钟需要的通气量为止。

SIMV也可用于长期机械通气,因为它可减少平均通气压,对循环产生较少影响。进而,可基本完整地保持患者的自主呼吸节律。此外,控制通气较少产生呼吸机依赖。基本原则是用SIMV时,患者尽可能采取自主呼吸,呼吸机只给予很少非常低的、安全的机械呼吸频率,保证每分钟最少通气量。

(五)新型通气模式

1. 压力限制通气(PLV)

压力限制通气可通过切断过高的吸气峰压减少气压伤,因此适用于有气体分布不均的疾患。这一模式可减少气道峰压,以致于不超过选择的最大压力(PmaX。在压力时间曲线上出

现压力平台,在流量一时间曲线中出现减速流量。

只要Pmax超过平台压(Pplat ),容量控制通气中的恒定容量即可得到保证。

常规:设定PmaX寸应超过Pplat 3 cmH2O

2 ?低吸气流量通气

如果通气应用的是高吸气流量,在吸气时间结束前即向肺内送完了预先设定的潮气量

(呼吸机是时间控制的)。那么吸气时间即可分为有流量时相和无流量时相,在压力时间曲线

上会出现吸气压力平台(=屏气)。

在容量控制通气时的高吸气流量具有下列作用:

增加吸气峰压,但可引起气压伤。

健康肺“功能室”的过度通气(=时间常数小的肺“功能室”)并损害呼吸力学,而时间常数

较大的肺“功能室”则充气不充分

不均一的通气导致通气/血流比值的恶化并增加肺内右T左分流吸气间歇时,不同肺“功能室”之间的压力差引起呼吸气体的肺内再分布,这些气体已在时间常数较大的肺“功能室” 参加了气体交换。由于这一呼吸气体中的氧浓度低,会加重低氧血症。

因此,在容量控制通气时,吸气流量水平应尽可能设定的低些,以便:尽可能保持均匀通气

尽可能保持肺内的低通气压力尽可能保持短的吸气间歇(=屏气或无流量时间)用尽可能低的吸气流量通气可称为容量-控制低流量通气。

即使是容量控制的低流量通气也应设定压力界限(约35 cmH2O,如果设定的吸气流量太低,

在容量-控制通气过程中设定的潮气量将无法达到。这种通气受时间限制,即不再包含恒定的容量。

3 ?压力控制容量恒定通气

在这一类型的机械通气中,在一定压力界限内根据不同肺的力学特征自动调整通气压力。

根据以下的公式计算应用的气体容量。

有效潮气量=Pmaxx C

Pmax=最大吸气压C=顺应性

因此,到达肺内的气体量与顺应性和通气压力成正比。顺应性增加时,为达到相同潮气量所需要的压力即减少。如果测定的潮气量多于预先设定的容量、呼吸机可通过影响预先- 设定潮气量的因素自动减少吸气压力水平。结果,呼吸机可连续调整吸气压水平适应变化的顺应性/阻力值。如果患者的肺顺应性减退,呼吸机将为保证恒定容量所需自动增加吸气压力水平。

4 ?分钟指令容量通气(MMV

MMX类似于IMV和SIMV也是自主呼吸和机械通气的结合。但与SIMV不同的是,仅仅当出现太少的每分钟通气量时,才释放指令通气。即时间(=即定的SIMV频率)不是决定机械呼吸的因素,而是由预先设定的每分钟最小通气量决定。

指令呼吸频率按照患者的自主呼吸调整,如果有充分的自主呼吸,就没有指令呼吸。这时的呼吸机工作类似CPAFP莫式。如果自主呼吸不充分,就启用选择的潮气量间歇指令呼吸。在完全缺乏自主呼吸时,指令呼吸将以设定的频率呼吸,患者接受即定的最小通气量。

最小通气量是根据变化的潮气量VT和SIMV频率fIMV调整的,即=VT X fIMV

因此,MMV的原则是呼吸机连续测定实际吸入的每分钟容量,并用其与要达标的每分钟通气量比较,如果每分钟通气量的实测值和需要值之间的差别大于选择的最小通气量,指令呼吸即被应用到一个呼吸周期内。

6.反比通气(IRV)

人类呼吸时,通常吸气短于呼气,吸呼比约为 1 : 2。在反比通气时吸呼时间比被逐步逆转。

延长吸气时间后可导致:

可减少即定潮气量条件下的吸气流量(恒定容量)

减少气道峰压,但增加气道平均压

改善慢肺“功能室”的通气

减少呼气时间可导致:

1. 在慢肺“功能室”中建立局部差别的内源性“PEEP (PEEPi)。由于潮气量在呼气末

不能被全部呼出,仍然有呼气末气流。

2. 在慢肺“功能室”中,PEEPi可避免呼气末肺泡陷闭。

3. 由于肺泡再启用增加功能残气量使气体交换区域增加

减少肺内右T左分流

IRV优点

改善通气/血流比值、改善动脉血氧合。

IRV的设定

可用恒定的压力(PC- IRV)或恒定的流量(VC— IRV)执行IRV通气。在密切控制通气压力和呼气气流量条件下仔细选择正确的I : E比。临床实践中,通常选择的设定是 1.5~3 : 1。

IRV的副作用及预防

应用PC- IRV时,在恒定的吸气压力条件下,随著呼气末胸内压逐渐升高,由于慢肺“功能室”的不完全呼气,每分钟通气量减少达10~15%。在VC— IRV通气时,呼气阻力增加也

可导致内源性PEEP升高。为保持潮气量恒定,下一次吸气时需要升高通气压力(升高峰压和平台压)。这导致了内源性PEEP的增加,由于残留肺内气体量增多,结果可造成肺过度充气和气压伤。因此,应用这一类型的机械通气模式应仔细设定压力界限。

7?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

BIPAP 也可称为PRBAP(双相气道压力调节通气),是最近提出的另一种新型通气模式,是压力控制通气和自主呼吸默契结合的产物。可定义为自主呼吸与时间驱动、双相气道压力控制的混合通气模式。

BIPAP特点是在呼吸周期中的任何时间,无论是在低或高的压力时相,患者均可自主呼吸。这是因为呼吸瓣刚好可通过调节机制,为需要的恒定气道压力提供充分的气体,即使在很小的气道压力增加时。

为方便,可将BIPAP看成是两个不同CPAP水平的自主呼吸过程。如果无自主呼吸努力,即启动时间驱动压力控制的机械通气。

根据患者的自主呼吸努力,可区别两者。

这一系统在两个可调的压力水平之间,以自由选择的时间窗形式变化,其大小可独立调节。在两种压力水平上(Phigh=P1 , Plow=P2),患者均可自主呼吸(CPAP,在两种气道压力Plow和Phigh之间,可由于通气的力学部分产生容量变化。

即压力差的变化(△ P)引起气流量变化。最后由功能残气量的节律变化产生肺泡通气。

在BIPAP通气过程中,除了吸入氧浓度外仅有四个变量可调节。

这些是Phigh和Plow两个变量,在0~35 emHO之间可调。以及压力间期Thigh (=TI)和Tlow (= TE),即高低压时相也可自由调整。

通气频率(VF由TI和TE决定

VF= 60

(TI + TE)

根据呼吸机的软件、可直接调整通气频率或通过设定Thigh和Tlow时相的间期确定。

BIPAP的潮气量取决于压力差厶P[ ( Phigh=Pinsp ) - (Plow=PEEP ]及顺应性C和阻力R的变化。

VT=( Phigh-Plow )x C

压力差△ P增加即引起BIPAP通气量增大(VT f)。因为自主度是潮气量、所以应使用保证安全的分钟通气量界限报警。

潮气量VT总是根据压力差厶P ( Phigh-Plow )变化

压力增加的坡度可被改变,但压力增加的有效时间不应该长于设定的吸气时间TI (= Thigh )

除可自主呼吸外,还具有完成相同潮气量时气道压力小及不需镇静剂和肌松剂等特点。可提供从单纯机械通气到完全自主呼吸的大范围的呼吸支持,覆盖从气管插管到停机的全过程。

与传统的机械通气相反,在BIPAP模式中,无论是控制通气还是自主呼吸,均不孤立,而是相互融合,成为同一模式的不同表现形式,并可根据机械通气比重的差别分为下面几种形式:

1、IPPV-BIPAP

属压力和时间控制型,类似于间歇正压通气。患者无自主呼吸,由呼吸机承担全部呼吸

工作。通过变化高低压力水平,以压力-控制和时间驱动方式产生通气量。

2、SIMV-BIPAP

机械呼吸支持类似于压力通气之SIMV,但是在高压时也允许自主呼吸。BIPAP-SIMV可用于需SIMV的停机时刻,(SIMV+ ASB ,可提供自主呼吸时BIPAP具备的优点。这一类型的通气实际上应称为BIPAP-ASB因为应用这一通气模式时,在低压水平可为自主呼吸提供额外的压力支持。压力变化的频率由IMV频率(fIMV)决定。吸气时间,即高压水平的间期可通过

频率f和TI : TE比值来调整。压力增加的陡坡也可调。

可在低压水平上进行自主呼吸,但由呼吸机在高压水平上产生机械气流。

3、"真正"的双相气道压力调节通气

在低、高压水平上,患者均可进行自主呼吸,且自主呼吸不受机械通气的影响,而是叠

加在2个机械通气的压力水平上。

4、CPAP

两个压力水平相同时的气道压力调节通气,由患者完成全部连续的呼吸。

5、BIPAP- APRV

APRV=气道压力释放通气

在这一类型的机械通气模式中,通气不是靠间歇向肺内充气来达到的,而是靠短的周期

的压力释放,如将低压水平时相限制到 1.5秒内时。

APRV类似于CPAP只不过是间断地,短期地减少(W 1.5秒)CPAP水平。患者应用IRV 上部的CPAP水平自主呼吸(与SIMV相反)。

呼气是通过短时间压力释放完成的,在此期间排除CO2然后回到原CPAP水平,供给机

械吸气。

因为非常短的压力释放时相,慢肺“功能室”内可建立内源性PEEP(时间常数f),它

可防止呼气末小气道陷闭,结果f PRC改善通气/血流比并改善氧合。

为进行BIPAP-APRV通气需要调节的呼吸机变量为:Phigh , Plow, Thigh , Tlow,压力增加的陡坡有一个固定的64 msec间期。

BIPAP 可克服传统机械通气时的两个问题,即强制通气对自主呼吸的抑制和人机不配。此外,机械通气时合并自主呼吸可增加通气量和改善V/Q血流比值失调,因此可进一步减少

机械通气的干预及其产生的不良作用。

但BIPAP在COP[患者中的应用不多,有待于进一步积累经验。

&独立肺通气(Inderendent Lung Venti Lation ,ILV)

独立肺通气也可称为分侧肺通气,需用双腔气管导管,双呼吸机来达到这一目的。独立肺通气的适应症是单侧肺疾病,或一侧为主的肺疾病,并且不能用常规通气技术适当地治疗。

应用原则

因为肺的机械特性不同,潮气量是按照顺应性分布的。用常规方法通气时,PEEP使顺应性好的健康肺比顺应性差的病侧肺增加的容量大些。结果造成病肺通气减少,引起通气/血流

失调加重。

PEEP具有压迫肺毛细血管的物理效应,造成肺健康部分的肺血管阻力增加。结果引起损伤肺的血流增加,进一步损害氧合增加右T左分流。除了需为两侧肺选择独立的潮气量外,也可应用不同水平的PEEP称为选择性PEEP(SPEEP。

此外,ILV给具有不同顺应性的单侧肺调整I : E比值带来机会。如果用不同的I : E分别给患者的两侧肺通气则称为非同步独立肺通气。如果用相同的I : E给患者的两侧通气则称

为同步独立肺通气。

通常用相同但减少的潮气量给两侧肺通气。这样可保证在机器意外地分开时,仍然能给肺以相同的频率通气(保护措施)。非均一性肺疾病时,独立肺通气给予了用SPEEF特殊治疗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及改善肺气体交换的机会,此外,很少影响全身血流动力学,以及可利用

氧来满足要求。

呼吸功能训练技术

呼吸功能训练技术 【定义与目的】 1、定义呼吸功能训练是指保证呼吸道通畅,提高呼吸肌功能、促进排痰和痰液引流、改善肺和支气管组织血液代谢、加强气体交换效率的训练方法。常用技术是缩唇呼吸和胸-腹肌呼吸动作的配合以减慢呼吸频率和改善呼吸肌的协调。呼吸功能训练技术包括:缩唇呼吸、前倾体位和控制性腹式呼吸。 2、目的 ⑴通过对呼吸运动的控制和调节来改善呼吸功能,尽可能恢复有效的腹式呼吸。 ⑵增加呼吸肌的随意运动,提高呼吸容量,改善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⑶通过主动训练改善胸廓的顺应性,提高患者心肺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 【应用范围】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2、慢性限制性肺疾病,包括胸膜炎后、胸部手术后。 3、慢性肺实质疾病,如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病(尘肺)等。 4、哮喘及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伴呼吸功能障碍。 【禁忌症】 1、临床病情不稳定、感染尚未被控制的患者。 2、呼吸衰竭的患者。 3、如患者训练时可导致病情恶化等不良情况也不宜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操作准备】 1、按规定着装,洗手、戴口罩。 2、环境:空气清洁,安静;时间安排在两餐之间。 3、评估患者,制定具体训练计划。

4、用物:简易呼吸训练器。 【操作流程】 【操作要点】 1、缩唇呼吸训练法 ⑴体位:取端坐位,双手扶膝。 ⑵口唇缩成“吹口哨”状。吸气时让气体从鼻孔进入,每次吸气后不要急于呼出,宜稍屏气片刻再行缩唇呼气;呼气时缩拢口唇呈吹哨样,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形徐徐将肺内气体轻轻吹出,每次呼气持续4-6s。吸气和呼气时间为1:2。每天练习3-4次,每次15-30min。 2、腹式呼吸训练法指强调膈肌呼吸为主的方法,以改善异常呼吸模式,提高膈肌的收缩能力和收缩效率,使患者的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可运用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训练。 ⑴体位: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前倾依靠位);也可采用前倾站位。让患者正常呼吸,尽量放松身体。 ⑵先闭口用鼻深吸气,此时腹部隆起,使膈肌尽量下移,吸气至不能再吸时稍屏息2-3s(熟练后可适当逐渐延长至5-10s);然后缩唇缓慢呼气,腹部尽量回收,缓缓吹气达4-6s。同时双手逐渐向腹部加压,促进横隔上移;也可将两手置于肋弓,在呼气时加压以缩小胸廓,促进气体排出。 ⑶呼吸要深而缓,要求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3倍。深呼吸训练的频率每分钟为8-10次,持续3-5min,每天数次,熟练后增加训练次数和时间。

第十二章 呼吸训练技术1

第十二章呼吸训练技术 第一节基础知识 一、概述 呼吸训练有助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手术后患者尽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复期肺功能,缩短康复时间。 维持正常呼吸和胸廓、呼吸肌、肺组织、气道、呼吸中枢与神经传导系统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可以导致通气或换气的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将危及生命。 (一)解剖与生理学方面的依据 维持肺通气量的肌群不是直接作用于肺和支气管,而是通过改变胸腔容积,使胸腔内压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肺泡的扩张和回缩,驱动气体出入。这些肌群主要为膈肌、肋间肌和辅助呼吸肌。 1.膈肌 (1)解剖位置位于胸、腹腔之间,呈向上的穹隆状,封闭胸廓下口,构成胸腔的底部及腹腔的顶部。 (2)神经支配C3~C5神经纤维组成的膈神经。 (3)作用膈肌收缩时,膈顶下移,同时肋骨向外、向上移动,从而增加胸腔的容量。(4)活动度正常活动度约为1.5cm;深呼吸时可达7~8cm,甚至10cm。 2.肋间肌 (1)解剖位置肋骨之间,由肋间内、外两层肌纤维组成。 (2)神经支配T1~T11神经纤维。 (3)作用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前端拾起,使胸廓向上、向外扩展,胸腔的前后径扩大;肋间内肌收缩时,肋骨下降,胸腔缩小。 (4)肋间肌在平静呼吸时不起主要作用,只有在深呼吸时才起作用。 3.辅助呼吸肌 (1)组成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胸大肌等。 (2)作用可抬高和固定胸廓于最大前后径位置,并能提高膈肌的呼吸功能。 (3)在安静状态下,辅助呼吸肌不收缩,只有当呼吸困难时,才开始收缩,以便在原有呼吸肌收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呼吸效应。 4.腹肌 (1)组成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直肌。 (2)神经支配T7~L1神经纤维。 (3)作用收缩时压迫腹腔,把胸廓向下拉。 (4)肌电图眼镜表明,无论是正常人或患者,在平静呼吸时或在轻度用力呼吸时,腹肌均不活动。只在深度呼吸时,腹肌才增添辅助呼吸作用。 呼吸在一定程度上可受意识支配,因此可以进行主动训练。通常吸气时主动的,吸气时因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而被动完成的,在呼吸训练中应着重训练吸气肌。(二)呼吸节律的调控

ECMO支持技术

适应症 1.心脏术后因心肌顿抑导致心力衰竭,不能脱离体外循环。 2.心脏术后出现肺水肿或合并可逆性的肺高压。 3.心肌炎、冠状动脉痉挛等所致急性心力衰竭。 4.心脏移植或心室机械辅助装置置入前的辅助治疗。 5.心、肺移植术后心、肺功能不全或肺高压危象。 6.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急性肺损伤。 7.药物或呼吸机治疗无效的新生儿顽固性肺动脉高压。 8.应用于某些气管手术和神经外科等手术。 9.应用指征 (1)ECMO的循环支持指征 ①心脏排血指数<2.0L/(m2·min)已达3h以上。 ②代谢性酸中毒,BE<—5mmol已达3h以上。 ③平均动脉压过低,新生儿<40mmHg,婴幼儿<50mmHg,儿童和成人<60mmHg。 ④尿量<0.5ml/(kg·h)。 ⑤手术畸形矫正满意,使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效果不佳,难以脱离体外循环支持。 (2)ECMO的呼吸支持指征 ①肺氧合功能障碍,PaO2<50mmHg或D A-a O2>620mmHg。 ②急性肺损伤患者,PaO2<40mmHg,pH<7.3已达2h。 ③机械通气3h后,PaO2<55mmHg(FiO21.0),pH<7.3。 ④机械通气期间出现严重气道损伤。 禁忌症 1.体重低于2kg,胎龄不足32周的新生儿。 2.长时间机械呼吸支持治疗(新生儿10d,成人7d),导致肺组织纤维化和严重的气压伤等不可逆改变的患者。 3.长时间处于休克状态的患者,持续代谢性酸中毒,BE<—5mmol超过12h;持续尿量<0.5ml/(kg·h)超过12h。 4.不可逆的肺疾患,近期又无移植治疗可能的患者,如广泛肺纤维化。 5.有明显出血倾向,特别是颅内出血的患者。 6.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 7.不可逆的脑损害。 8.严重感染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 操作演示步骤 【术前准备】 1.明确适应证。 2.明确ECMO支持的方式和途径。 3.由体外循环医师、外科医师、ICU医师和护士组成ECMO工作小组,分工明确。 4.器材准备。目前常用的ECMO系统:美国Medtronic公司的Bio-MedicusPBS,日本Turemo公司的Capiox-EBS。

呼吸功能训练汇总

呼吸功能训练汇总

呼吸功能训练技术 慢性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活动时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时间久了患者逐渐习惯于胸式呼吸,但是胸式呼吸可造成呼吸效率低下,增加呼吸困难,进而引发恶性循环。呼吸训练的目的是预防发生恶性循环发生,指导患者进行高效率的呼吸方法。呼吸训练分为缩唇呼吸、腹式呼吸、部分呼吸法及强化呼吸肌的训练。 一、目的:呼吸训练的目的在于改善换气;改善肺部、胸部的弹性;维持和增大胸廓的活动度;强化有效的咳嗽;强化呼吸肌、改善呼吸的协调性;缓解胸部的紧张;增强患者的体质。 二、适应症:1)因胸部、腹部的疼痛所造成的呼吸障碍。2)肺部胸部扩张受限。3)胸部、腹部的术前、术后4)原发性、继发性肺部疾患。5)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等造成的呼吸肌肌力下降。6)肺栓塞。7)COPD。8)换气障碍。9)支气管痊孪。10)呼吸障碍引起的代谢不全。11)使用人工呼吸器的患者。 三、一般的原则:1)尽可能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训练(背景轻音乐为宜)。2)充分向患者说明

1、定义:缩唇呼吸指的是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嘴呈缩唇状施加一些抵抗,慢慢呼气的方法。此方法气道的内压高,能防止气道的陷闭,使每次通气量上升,呼吸频率、每分通气量降低,可调解呼吸频率。 2、方法:1)吸气时用鼻子。2)呼气时缩唇轻闭,慢慢轻轻呼出气体。3)吸气和呼气的比例在1:2进行,慢慢地呼气达到1:4作为目标。(二)腹式呼吸:此呼吸法的目的是使横膈的活动变大,胸锁乳突肌、斜角肌等呼吸辅助肌的活动减少,从而使每次通气量、呼吸效率、动脉氧分压上升,使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减少。腹式呼吸法中主要使用的呼吸肌为横膈,因此也称为横膈呼吸。横膈分割胸腔和腹腔,向上方隆起呈板状,中部有腱膜,在进行深呼吸时可有上下7~13cm 的移动,也就是横膈有1750~3250ml的通气能力。横膈易受重力的影响,在仰卧位的位置最高,坐位、立位时处于低位。卧位和立位相差2cm。横膈呼吸可在卧位、坐位、立位、步行、上下楼梯、上下坡道等日常生活动作中使用。

外循环双层呼吸式幕墙技术介绍

外循环呼吸式双层幕墙简介 建筑节能是当代建筑科技发展一个基本趋向。在国外,双层幕墙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双层幕墙的建筑物理特性和功能,经过多年的实验在九十年代已基本上发展成熟,双层幕墙,尤其是外循环双层幕墙的应用已比较普遍。 一、 外循环双层幕墙的技术特点 双层幕墙, 又称呼吸式幕墙、热通道幕墙等, 它由内外两道幕墙、遮阳系统和通风装置组成组成。 内、外层结构之间分离出一个介于 室内和室外之间的中间层, 形成一种通道, 空气可以从玻璃幕墙下 部的进风口进入通道, 从上部出风口排出。空气在通道流动, 导致热量在通道的流动和传递, 这个中间层称为热通道, 国际上一般称为 热通道幕墙。 双层幕墙是一种特殊的幕墙系统,与传统建筑幕墙有本质区别。其设计理念是体现节能、环保,让人亲近自然。它除了具有传统幕墙的全部功能以外,在防尘通风、保温隔热、合理采光、隔声降噪、防止结露、安全性、使用便利性等方面更具显著特点。 外循环双层幕墙与传统的单层幕墙相比有如下突出的优点: 1)、双层幕墙拥有优良的保温隔热性能。 单层幕墙则只是从材料的选用上,通过材料本身的特性来达到一定的节能效果,无法同时兼顾保温与隔热的功能;双层幕墙采用“烟囱效应”与“温室效应”的原理,可以实现夏天隔热、冬天保温的双重特性。 空气从外层幕墙的下通道进入热通道空间, 然后从外层幕墙上 部排风口排出, 而内层幕墙则完全封闭。外层幕墙有夹胶玻璃与非断热型材组成, 内层幕墙由中空玻璃与断热型材组成。内外2 层幕墙 形成的通风换气层的两端装有进风和排风装置。通道内设置百页等遮

阳装射下少建下换囱效用。 设备装置。 冬季热能冬季时,下温度升高建筑物的采换气层空气效应带走通。 双层幕双层幕墙备。 在进、能传递方向,关闭热通高, 形成采暖费用气温度升通道内的幕墙热通道墙拥有进、 出风装置示意图 通道两端的成一个温室。夏季时,升高自然上热量, 降道顶部 进风装置、 置中的设置 的通风口,室, 有效地, 打开换上浮, 形成降低内层玻 内层开启 置具有防 夏季热能, 换气层地提高了内换气层的通成自下而上玻璃表面的 双层窗和出风 虫和阻挡能传递方向中的空气内层玻璃的通风口, 在上的空气流的温度, 减层幕墙热通道风装置构成 挡较大颗粒向示意图 气在阳光的的温度, 减在阳光的照流, 由于烟减少制冷费道底部 成的防尘通 粒灰尘的纱的照减照射烟费通风 纱网

呼吸支持技术

呼吸支持技术 (一)呼吸类型 为了提供适当的呼吸支持,应选择合适的呼吸参数以保证潮气量,气体分布时间和呼气时间。呼吸类型这一术语描述了单周期呼吸的全部过程。 1.呼吸周期 一个呼吸周期指从吸气开始到呼气终止的全部时间。这一时间过程(T)包括吸气时间(TI)和呼气时间(TE)、计算公式如下: T=TI+TE 呼吸频率与潮气量(VT)的乘积,为每分钟通气量(MV)。 MV=VT×RR 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的比值为吸呼时间比(I:E比)。 2.呼吸周期气道压力的变化 (1)影响气道压力的因素如下: 阻力 顺应性 吸气流量 潮气量 (2)平均通气压(Pmean) 平均通气压是作用于全部呼吸周期中的气道平均压力,它是氧合的主要决定因素。(3)压力-时间关系 可用压力-时间曲线表达压力与时间的关系。在这一曲线中,参考气道压力对应时间作图。压力单位采用cmH2O,时间单位为秒。对一个即定潮气量(定容通气)的吸气相,气道压力的高度和间期依赖于肺的力学特点,即阻力和顺应性。 P=R×V 在低吸气流量或低阻力通气时压力升高的幅度很小。相反,高的吸气流量或气道阻力高时,压力升高幅度较大。 线性曲线的进一步增加是由流量V和顺应性C的商决定的 △P=V/C 吸气流量越大,顺应性越小、气道压力的上升幅度将越大。 3.呼吸周期的容量变化 (1)容量-时间曲线 在容量-时间曲线中,吸气时容量增加。在间歇或无-流量-时相,应用的气体容量仍然保持恒定,在呼气时容量减少。 (2)流量-时间曲线 在流量时间曲线中,参考流量(V)对应时间作图。可互相区别开恒定和递减的流量。 在流量恒定时,吸气间期内气流流速保持不变。 递减气流的特点是初始的高气体流量后伴随着递减的气体流量。 (二)呼吸支持分类 患者完成呼吸功的程度可从0(指令通气)到100%。(=自主呼吸)。如果患者执行部分呼吸功,即称为“部分通气支持”。不需要患者做任何吸气努力的呼吸支持则称“完全通气支持”。 (三)呼吸支持的选择

合唱的循环呼吸是一项特殊的配合技术

合唱的循环呼吸是一项特殊的配合技术 相对于独唱而言,合唱有几大优势:1. 音域广(四个八度)2. 和声效果佳3. 音色多变4. 力度音域大5. 气息长 其中气息长的优势就是靠循环呼吸技术实现的。对于需要超过一口气才能够完成旋律线来说,通常需要使用循环呼吸。这里仅谈一下循环呼吸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弱进弱出原则:换气前,应该有意识fade out;换气后,有意识地fade in。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合唱队员的声音“冒”出去。 二、元音相同原则:换气前与换气后的口腔状态注意保持元音相同,不要滑向其他元音。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咬字和音色的改变。 三、无声换气原则:尤其要控制住吸气时可能发出的任何杂音,不能让听众发现在交替换气。 四、换气时机问题:并不适合作循环呼吸的地方要格外注意;不同的作品、每个声部的人数的不同都需要单独地对循环呼吸的时机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优秀的合唱团的循环呼吸是非常讲究的。循环呼吸的换气时机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来专门研究。 如Tallis Scholars(塔隶斯学者合唱团)的循环呼吸就做得很完美,在演唱早期作品时,他们常采用在配合上最艰难的2人一声部的配置,注意到他们的队员会选择乐句最“模糊”的地方进行循环呼吸,或者乐句中非逻辑重音单词前的一瞬间进行循环呼吸。 以上要求仅适合较高级程度的合唱团,如果合唱团还没有

到达这样的程度,建议先不要在循环呼吸上有过高的要求,以免在技术要求上“喧宾夺主”。\ 合唱中的呼吸与循环呼吸 上课时,我们经常听到张老师说“用循环呼吸”,在这里和大家一块探讨一下合唱中的呼吸与循环呼吸的问题。 先来了解一下呼吸与合唱呼吸: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也是共鸣、音准、吐宇等的基础,没有合理 统一的呼吸就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也就没有好的歌唱。 1.日常身心平静时的呼吸是无意识而较浅的,激烈运动或者情绪紧张时呼吸会自然加深。歌喉时属于较探的呼吸,是有意识、有控制的,而且更深沉,腹部的活动更积极。但这并不是说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面,而是体会这种正确的活动状态,以适应演唱的需要。 2.歌唱时的呼吸是口鼻同时进行的。口腔内部打开.软颚提起,面部提眉,两肋及腹部扩张,根自然就完成吸气过程了。区别于其他呼吸活动的是要把这种状态维持住,用以准备发声,并且支持整个歌唱过程。脑子里想着这种“吸”的状态.结合感情进行歌唱,就能产生富于感染力的纯净而嘹亮的歌声,这种感觉始终不能松懈而要贯穿始终,演唱进行中的呼吸千万不能放松这种状态: 3.吸气的深浅按歌唱的需要,切忌太深,那会影响发声的灵活性,使呼吸器官僵硬,音也无法唱准。一段快速而短的乐句吸气更少,

简易呼吸机的使用方法

简易呼吸机的使用方法 呼吸机使用是为了:1、维持和增加机体通气量 2、纠正威胁生命的低氧血症 工具/原料 简易呼吸机 呼吸机操作步骤: 抢救者站在患者头顶部,是病人的头后仰,托起病人下颌 将简易呼吸机连接氧气,氧流量为8--10L每分钟,扣紧面罩 一手以EC法固定面罩,另一手有规律地挤压呼吸囊,使气体通过吸气瓣膜进入病人肺部,放松时肺内气体随呼气瓣膜排出,每次送气量为400---600ml,挤压频率为每分钟成人12---20次,小儿酌情增加。

注意事项 面罩要扣紧鼻部 若病人有自助呼吸,应于之同步,即病人吸气初顺势挤压呼气囊,达到一定潮气量时便完全松开气囊,让病人自主完成呼气动作 简易呼吸器的清洁维护 1、保持呼吸机清洁干燥,固定放置的急救柜最下层抽屉内。 2、定时检查各部件功能,确保处于备用状态。 3、使用前,应按操作流程要求再次检查简易呼吸器是否处于备用状态。 4、使用后,面罩及球体用1:500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备用。 5、如遇单向阀被呕吐物、分泌物污染物污染时,快速用力压缩球体数次,将污 物吹出。在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送供应室消毒。

开口器的用途的维护 开口器,又称张口器,是用于呼吸困难或者神志不清需洗胃等时用的撑开口腔的器械。开口器本体呈“U”形,开口器本体的两个端部分别固接有一个手柄。开口器本体具有弹性,开口器本体的两个侧臂在受到由外界压力的压迫时可以向开口器本体的内部或外部中弯曲,当外部压力消失时,开口器本体的两个侧臂再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为了防止医生在把持手柄时手部打滑,手柄的外侧面上设有麻纹。 采用这种结构的一次性口腔开口器,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且成本低廉,适用于各种口腔医疗院所使用,特别适合在口腔医疗手术中使用。

呼吸机使用技术操作规范

呼吸机使用技术操作规范 一、操作目的 1、改善通气。 2、改善换气。 3、改善呼吸功能。 二、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及体重。 2、评估患者人工气道状况。 3、评估患者合作程度,对清醒患者进行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三、物品准备 呼吸机、已消毒呼吸机管道及湿化罐、无菌蒸馏水、模拟肺、听诊器、呼吸气囊。 四、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准备用物。 2、洗手,戴口罩。 3、正确连接呼吸机各管道,湿化罐内备无菌蒸馏水至相应标识处。 4、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评估患者。再次洗手。 5、携用物至患者床旁,再次核对,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6、接通电源和氧源,开压缩机开关、面板开关及湿化罐开关。设置湿化罐温度 32-36℃。 7、呼吸机自检后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通气模式;A/C(VCV、PCV)、SIMV、PSV 等。 8、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设定相应的参数(潮气量、呼吸频率、

吸气时间、触发灵敏度、氧浓度等)。 9、根据医嘱设定报警参数(分钟通气量、气道压力、呼气潮气量、窒息时间等)。 10、模拟肺试机后,连接患者。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一致,观察患者两侧胸壁运动,通气、换气功能改善情况及呼吸机工作情况,根据病情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通气模式和参数。 11、及时、准确、有效处理呼吸机报警。 12、洗手,取口罩。 1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4、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和呼吸机各参数。 15、操作速度;完成时间限 10 分钟以内。 五、操作要点 1、对清醒患者告知操作目的,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呼吸。 2、指导患者通过手势或纸笔表达自己的需要。 六、注意事项 1、连续使用状态下呼吸机管道、湿化器等按消毒标准要求定期更换。 2、严禁向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生理盐水,以免产生结晶。 3、使积水杯处于呼吸机管道最低处,及时倾倒积水杯内的冷凝水,严禁将管道内的冷凝水倒入患者气道内和湿化罐内。 4、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后予100%氧气吸入 2 分钟。 5、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床边备呼吸气囊。

呼吸科常见操作技术流程

曲為”歼心 呼吸科常见操作技术流程 胸腔穿刺技术 适应症: 1.诊断性穿刺 (1) 胸部外伤后疑有血气胸,需进步明确者 (2) 胸腔积液性质待定,需穿刺抽取积液作实验室检 查者。 2.治疗性穿刺 (1 ) 大量胸腔积液(或积血)影响呼吸、循环功能, 且尚不具备条件施行胸腔引流术时 (2) 气胸影响呼吸功能者。 (3) 脓胸或恶性胸液需胸腔内注入药物者。 禁忌症: 病情危重,有严重出血倾向,大咯血,穿刺部位有炎症病灶,对麻 醉药过敏。 术前准备; 术前患者应进行胸部x线和超声波检查,确定胸腔内有无积液或积气,了解液体或气体所在部位及量的多少,并标上穿刺记号。器械与药物准备 穿刺部位诜择: (1)胸腔积液-叩诊为实音及呼吸音明显减低处,一般常选腋后线与肩胛下角线之间第7?9肋间,也可在腋中线第6?7肋间穿刺,现多作B型超声

检查确定穿刺点及进针深度,并应注意参照X线检查结果及查体情况。包裹性积液及少量积液者,则必须于X线检查及B型超声检查标记定位后穿刺或超声引导下穿刺。 (2)气胸-参照胸部透视或拍片结果,穿刺点取第2?3肋间锁骨中线处,或第4?5肋间腋前线处。如为张力性气胸,病情危急无法作X线检查时,可按上述部位直接作诊断性穿刺。 操作方法: (1)术者戴口罩和无菌手套,助手协助打开胸穿包。按无菌操作常规 消毒铺巾,以2%利多卡因3-5ml局部麻醉,在选定的穿刺点沿 肋骨上缘垂直进针,缓慢推进并注药,预计接近胸膜时麻醉要充 分,至有落空感时可轻回抽,如抽出液体,证明已进入胸腔内积 液处,记住进针方向及深度后拔针。 (2)检查穿刺针是否通畅,与穿刺针连结的乳胶管先用血管钳夹住, 准备穿刺。 (3)术者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沿肋骨上缘按上述方向及 深度穿刺,有落空感后以注射器连接胶管抽液。助手注意抽液时 固定好穿刺针位置,每次取下注射器前先夹闭胶管,防止空气进 入胸腔。 (4)脓胸患者在抽脓液后,可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脓腔,至流出的灌洗 液清洁时为止。而后可注入适当的抗生素。 (5)抽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盖以无菌纱布,胶布固定。嘱患者卧床休 息。 (6)抽出的胸液,根据病情需要分别送检。 注意事项:

呼吸功能锻炼操作流程

呼吸功能锻炼技术操作 一、用物准备:听诊器、病历、笔、洗手液 二、自我介绍:【尊敬的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6号选手,下面我要进行的是呼吸功能锻炼技术操作,我的用物已备齐,请问我可以开始了吗?】 三、评估: 1、评估病情【3床,杨华,男,58岁,因“咳嗽、咳痰,胸闷气喘5年,再发加重4天”入院,神清合作,测呼吸28分/次,呈浅而快的胸式呼吸,呼吸稍困难,两肺呼吸音减弱,肺功能测定结果为中度通气功能障碍,遵医嘱予呼吸功能锻练】 2、抬治疗盘(内置听诊器),听诊肺部【3床,您好!请问您叫什么名字?哦!杨华!杨叔叔,遵医嘱我将指导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进行呼吸功能锻练主要是:改善您的肺通气及换气功能,促进您的痰液排除,以提高您的生活活动能力;锻炼的方法等一下我会边交边指导您做,在做的过程中,如有不适,请举手示意,请您不要紧张,配合我好吗?好!稍等一下,我马上过来】 3、返回办公区域【用物准备齐全,放置合理】 4、洗手 四、操作步骤: 1、携用物至床尾,评估环境【环境安静、舒适、整洁,温湿度适宜】 2、用物推至床旁,核对患者身份【3床,杨华】

3、询问患者,取舒适体位【杨叔叔,您感觉呼吸还是有点困难吧!这样睡着舒服吗?舒服是吧!那我们就开始锻炼喽】; 4、缩唇呼吸【杨叔叔,我们先来练习缩唇呼吸:练习前我先告诉您一下要领:闭嘴用鼻深吸一口气,口唇缩拢成吹口哨状,呼气时,慢慢的呼气,收缩腹部;吸气与呼气时间比是1:2或1:3;缩唇的程度与呼气流量:以能使距口唇15-20cm处、与口唇等高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又不至于熄灭为宜,每天要练习3-4次,每次要练习8-10次明白了吗?那好,我们开始练习,来,吸气,对,呼气,对,慢慢的呼气;杨叔叔,您做得很好,我们再来一次,好吗?】 5、腹式呼吸【杨叔叔,接下来我们来进行腹式呼吸的训练:腹式呼吸立位、平卧位或半卧位都可以,我们还是以平卧位训练,好吗?好的,那请您全身放松,静息呼吸】 6、两手安放位置【杨叔叔,来,请把右手放在前胸部,左手放上腹部,对,这样以感受自己的呼吸】; 7、【杨叔叔,和缩唇呼吸一样:闭嘴经鼻缓慢的吸气,对使膈肌最大程度下降,腹肌松弛,腹部凸起,手感到腹部向上抬起;呼气时经口呼出,腹肌收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推动肺部气体排出,手感到腹部下降;吸气与呼气之比还是1:2或1:3。每天练习3~4次,每次重复8~10次,杨叔叔,明白了吧!来,我们练习一下:.......吸气,对,呼气,好,慢慢呼气;做的很好!杨叔叔,我们再来一次:........;杨叔叔,

自主呼吸循环技术(ACBT)在COPD肺康复中的应用

自主呼吸循环技术(ACBT)在COPD肺康复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9-30T14:50:51.55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作者:贾尊刘姗燕 [导读] 在COPD急性加重患者肺康复中,应用自主呼吸循环技术能够促进患者痰液的排出、增加患者的排痰量。 (宁夏第五人民医院大武口医院宁夏石嘴山 753000) 【摘要】目的:探讨自主呼吸循环技术在COPD肺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3月获取的60例具有完整治疗信息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资料;按照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ACBT干预,对比两种治疗干预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者的FVC、FEV1以及FEV1/FVC值、动脉血氧饱和度、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7d内的平均排痰量为34.25±4.78(g),高于对照组的21.51±3.20(g)(P<0.05)。结论:在COPD急性加重患者肺康复中,应用自主呼吸循环技术能够促进患者痰液的排出、增加患者的排痰量,改善患者的氧合及肺功能状况。 【关键词】COPD;自主呼吸循环技术;肺康复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117-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且患者多为老年群体,随着COPD急性加重、病情进展,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概率不断上升[1]。近年来在COPD肺康复治疗中,自主呼吸循环技术(ACBT)的应用得到了较好的临床验证。本文现结合我院的临床治疗情况,对自主呼吸循环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将2016年3月—2018年3月获取的60例具有完整治疗信息的明确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资料;按照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7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1.25±1.56)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6.63±1.29)年,BMI指数为21~28kg/m2、平均BMI指数(25.31±0.45)kg/m2;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1~80岁、平均年龄(61.51±1.39)岁,病程5~16年、平均病程(7.16±1.03)年,BMI指数为22~28kg/m2、平均BMI指数(25.27±0.44)kg/m2;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化痰、平喘、抗炎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常规扣背排痰等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加ACBT干预:这一周期分为3个部分:呼吸控制(BC),胸廓扩张运动(TEE)和用力呼气技术(FET)。(1)呼吸控制(BC):患者一手放置胸骨柄限制胸部运动,另一手放置于肚脐以感受腹部起伏。吸气时胸部保持不动,腹部鼓起,缓慢呼气呼出所有气体。(2)胸廓扩张运动(TEE):患者将一只手放于胸部,吸气后屏气3秒,而后缓慢呼气。(3)用力呼气技术(FET):通过1~2次呵气动作开放声门,由中等肺活量持续呵气至低肺活量,随后进行有效咳嗽。再行BC→TEE→BC→FET进行循环。每次3个循环,每日3次。 1.3 评价指标 本文从患者治疗7日后的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动脉血氧饱和度、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以及治疗7d的排痰量来进行评价[2]。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肺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后,观察者的FVC、FEV1以及FEV1/FVC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COPD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生命的主要疾病,加强对COPD患者的早期治疗干预,是当前临床治疗中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在COPD急性加重患者的治疗中肺功能康复治疗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自主呼吸循环技术是一种能够较好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的胸部物理治疗技术,通过对胸部的合理按压与呼吸配合,能够松动以及清除患者体内由支气管过多分泌的物质,从而增加患者的排痰量、改善肺部功能、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运行。采用自主呼吸循环技术干预能够形成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组成的呼吸控制系统,该系统与正常呼吸模式相比,能够增加患者外周气道以及呼吸过程中的气流量,从而强化气流的通行能力,最终起到加速排痰的功效[3]。例如,在采用ACBT技术时患者用力哈气能够在狭小的胸内气道上形成挤压力与呼吸道壁震动力,从而有利于降低痰液粘稠度并促进其排出体外。在自主呼吸循环技术的干预下联合常规护理干预,能够起到较好的综合性肺康复干预效果,从而促进COPD急性加重患者早日康复。本文研究显示,观察者的FVC、FEV1以及FEV1/FVC值、动脉血氧饱和度、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7d内的平均排痰量

呼吸机操作步骤及使用方法

呼吸机操作步骤及使用方法 一、使用呼吸机的目的 人工呼吸器是应用以机械装置建立压力差,从而产生肺泡通气的动力原理制成,也可以用来代替、控制或改变人体的自主呼吸运动。 二、呼吸机的类型 ①简易呼吸器:由呼吸囊、呼吸活瓣、面罩、衔接器。 ②宝压型呼吸器:将预定压的气流压入病人呼吸道,使预定压转为零压或负压,转为呼气。 ③定容型呼吸器:将预定潮气量压入呼吸道,使其转为呼气。 ④定时型呼吸器:吸气与呼气、呼气与吸气的转换,按预定时间转。 三、呼吸机与病人的联接 ①面罩:适用于神志清醒、能合作并间断使用呼吸器的病人。 ②气管内插管:适用于神志不清的病人,应用时间不超过48- 72小时。 ③气管套管:需较长期作加压人工呼吸治疗的病人,应作气管切开,放置气管套管 四、呼吸机的调节

①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出入呼吸道的气体量)=潮气量x呼吸频率。 ②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死腔)X呼吸频率:为每次通气量的2/3. ③死腔量=存在于呼吸道内不起气体交换作用的气量,为每次通气量的1/3. ④正负压调节:一般常用压力为+12?+24cmH2o —般不使用负压,但在肺泡过度膨胀及呼吸频率太快时适当运用-2?-4cmH2o负压。 ⑤呼吸频率与呼吸时间比:呼吸频率成人一般为12-10次/分,小儿为25-30次/分,呼吸时间比为1:1.5?3. 五、呼吸机与自主呼吸的协调:呼吸器与病人自主呼吸的节律合拍协调,这是治疗成功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之一。 ①对神志清醒的病人,在使用之前要解释,争取病人的合作。 ②呼吸急促、躁动不安的,不能合作的,可先使用简易呼吸器,作过渡慢慢适应。 ③少数患者用简易呼吸器仍不能合拍者,可先用药物抑制自主呼吸,然后使用呼吸器,常用药物:安定、吗啡。 六、呼吸机的使用范围 ①呼吸突然停止或即将停止。

呼吸功能训练

呼吸功能训练技术 慢性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活动时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时间久了患者逐渐习惯于胸式呼吸,但是胸式呼吸可造成呼吸效率低下,增加呼吸困难,进而引发恶性循环。呼吸训练的目的是预防发生恶性循环发生,指导患者进行高效率的呼吸方法。呼吸训练分为缩唇呼吸、腹式呼吸、部分呼吸法及强化呼吸肌的训练。 一、目的:呼吸训练的目的在于改善换气;改善肺部、胸部的弹性;维持和增大胸廓的活动度;强化有效的咳嗽;强化呼吸肌、改善呼吸的协调性;缓解胸部的紧张;增强患者的体质。 二、适应症:1)因胸部、腹部的疼痛所造成的呼吸障碍。2)肺部胸部扩张受限。3)胸部、腹部的术前、术后4)原发性、继发性肺部疾患。5)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等造成的呼吸肌肌力下降。6)肺栓塞。7)COPD。8)换气障碍。9)支气管痊孪。10)呼吸障碍引起的代谢不全。11)使用人工呼吸器的患者。 三、一般的原则:1)尽可能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训练(背景轻音乐为宜)。2)充分向患者说明呼吸训练的目的和合理性。3)指导患者穿着轻便的衣服,尽可能的保持全身放松的肢位:开始采取膝屈曲的仰卧位,使腹肌放松。适时选择坐位、立位等其他肢位进行治疗。4)对患者的日常呼吸方式进行观察评定。5)对患者进行放松技术的指导,主要是针对胸廓上部、肩胛带肌的放松。 四:注意事项:1)对有呼吸困难的患者,首先考虑辅助呼吸法和氧气吸入,维持呼吸通畅。2)不要让患者努力地呼吸,呼气时必须有意识地放松,若努力呼气,易引起气管内的气流紊乱,增加气道阻塞,易诱发支气管痊孪。3)训练开始时不要让患者长呼气,这是导致呼吸急促的原因。4)吸气初期不要让呼吸辅助肌收缩。5)为了避免过度的换气,做3~4次深呼吸练习即可。 五:效果:1)增加每分通气量。2)减少呼吸次数。3)减少分钟换气量。4)增加呼吸功率。5)增加动脉血氧分压。6)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六、训练法 (一)缩唇呼吸: 1、定义:缩唇呼吸指的是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嘴呈缩唇状施加一些抵抗,慢慢呼气的方

呼吸机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技术 一、目的 1.纠正低氧血症。 2.纠正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3.缓解呼吸窘迫。 4.防止和改善肺不张。 5.防止和改善呼吸机疲劳。 6.保证镇静剂与肌松剂使用的安全性。 7.减少全身和心肌氧耗。 8.降低颅内压通过控制性的过度通气,降低颅内压。 9.促进胸壁的稳定。 二、适应症 1.由于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所致的急性缺氧和二氧化碳气体交换障碍。 2.严重低氧血症。 3.暂时过度通气,以降低颅内压,或在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增加呼吸代偿。 4.在某些神经、肌肉疾病中,由于肺活量受限,无法产生有 效自发呼吸,可应用机械呼吸,增加通气,以避免肺不张和分泌物滞留。 三、禁忌症 1.已发生气压伤,如气胸、血气胸、纵隔气肿的患者,应用

正压通气后,可导致张力性气胸而危及生命。但是,如果先给予安放胸腔引流管,则可照常进行。 2.患肺大泡或多次发生自发性气胸患者。 3.大咯血或重症播散性肺结核患者。 4.低血流量和休克的患者。 5.急性心梗时应增加心脏负荷不宜使用呼吸机。 四、操作准备 1.患者的准备 (1)针对有禁忌症的患者应给予处理后,再进行呼吸机的应用, 以防发生意外。 (2)建立合理和必要的人工气道。 (3)对意识清楚患者,一定做好解释工作,以减轻心理负担, 取得较好配合。 2.使用前的准备 (1)呼吸机组成主要有4部分构成。①气源部分:中心压缩空 气、氧气;②主机部分:由氧气管道、压缩空气管道、电源线、支架等组成;③湿化和雾化装置:由加温加湿器、过滤纸、灭菌注射用水、雾化管道等组成;④外部管道:包括与患者连接的气管插管或面罩、螺纹管、集水瓶等。 (2)使用前:①检查呼吸机是否处于备用状态;②安装并检查 呼吸机各个部件:包括外管路、气源、湿化与雾化加水、调节温湿程度与支架的角度和长度;③接通电源并打开空气压

呼吸科常见操作技术流程图

呼吸科常见操作技术流程 胸腔穿刺技术 适应症: 1.诊断性穿刺 (1)胸部外伤后疑有血气胸,需进一步明确者 (2)胸腔积液性质待定,需穿刺抽取积液作实验室检 查者。 2.治疗性穿刺 (1)大量胸腔积液(或积血)影响呼吸、循环功能, 且尚不具备条件施行胸腔引流术时 (2)气胸影响呼吸功能者。 (3)脓胸或恶性胸液需胸腔注入药物者。 禁忌症: 病情危重,有严重出血倾向,大咯血,穿刺部位有炎症病灶,对麻醉药过敏。 术前准备: 术前患者应进行胸部x线和超声波检查,确定胸腔有无积液或积气,了解液体或气体所在部位及量的多少,并标上穿刺记号。器械与药物准备 穿刺部位选择: (1)胸腔积液-叩诊为实音及呼吸音明显减低处,一般常选腋后线与肩胛下角线之间第7~9肋间,也可在腋中线第6~7肋间穿刺,现多作B型超声检查确定穿刺点及进针深度,并应注意参照X线检查结果及查体情况。包裹性积液及少量积液者,则必须于X线检查及B型超声检查标记定位后穿刺或超声引导下穿刺。 (2)气胸-参照胸部透视或拍片结果,穿刺点取第2~3肋间锁骨中线处,或第4~5肋间腋前线处。如为力性气胸,病情危急无法作X线检查时,可按上述部位直接作诊断性穿刺。

操作方法: (1)术者戴口罩和无菌手套,助手协助打开胸穿包。按无菌操作常规消毒铺巾,以2%利多卡因3-5ml局部麻醉,在选定的 穿刺点沿肋骨上缘垂直进针,缓慢推进并注药,预计接近 胸膜时麻醉要充分,至有落空感时可轻回抽,如抽出液 体,证明已进入胸腔积液处,记住进针方向及深度后拔 针。 (2) 检查穿刺针是否通畅,与穿刺针连结的乳胶管先用血管 钳夹住,准备穿刺。 (3) 术者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沿肋骨上缘按上 述方向及深度穿刺,有落空感后以注射器连接胶管抽液。助 手注意抽液时固定好穿刺针位置,每次取下注射器前先夹闭 胶管,防止空气进入胸腔。 (4)脓胸患者在抽脓液后,可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脓腔,至流 出的灌洗液清洁时为止。而后可注入适当的抗生素。 (5)抽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盖以无菌纱布,胶布固定。嘱患者 卧床休息。 (6)抽出的胸液,根据病情需要分别送检。 注意事项: (1)术前应向患者阐明穿刺的目的和大致过程,以消除其顾虑,取得配合。对精神紧者,可于术前半小时给安定10mg,或可待因 0.03g以镇静止痛。 (2)严重肺气肿、广泛肺大泡者,或病变邻近心脏、大血管者以及胸腔积液量甚少者,胸腔穿刺宜慎重。 (3)穿刺部位的胸壁组织有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不宜在该处穿刺,待感染控制后或避开感染部位进行穿刺。 (4)不合作或有精神病患者不宜作胸腔穿刺。 (5)穿刺针应沿肋骨上缘垂直进针,不可斜向上方,以免损伤肋骨下缘处的神经和血管。

各类呼吸支持设备的使用及观察要点

各类呼吸支持设备的使用及观察要点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呼吸系统症状,造成机体缺氧和肺损伤,需要呼吸支持来改善氧合和保护肺脏,临床上常用呼吸支持设备有经鼻高流量吸氧(HNFC),无创呼吸机(NIPPV)和有创呼吸机(IPPV),准确及时观察和使用这些呼吸支持设备对救治患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经鼻高流量吸氧(HNFC) HNFC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的无创通气氧疗方式,它将加热、湿化的空气/氧气混合气体通过鼻导管输入气道,能改善患者缺氧症状,降低患者上气道阻力和呼吸做功,患者的舒适度和依从性好,其原理为: (1)吸入气经鼻咽腔狭小的空间形成正压,呼气相形成阻力,产生PEEP效应。 (2)吸氧浓度调节准确,可提供稳定且广泛浓度的氧疗。 (3)加热湿化瓶及管路加热导丝对吸入气体给予充足的加温加湿,接近生理气流,利于气道纤毛摆动。 (4)提供与正常吸气峰流速相匹配的高流量吸入气体,冲刷生理死腔,改善通气功能。经鼻高流量吸氧(HNFC)观察与使用要点: (1)选择合适的鼻导管。导管孔径偏小,通过的气流就小,形成的呼气末正压就越低,疗效就差,但如果选择的导管孔径过大会阻塞鼻腔,引起鼻腔出血和患者不适,所以要根据患者的鼻孔大小选择合适的鼻塞导管,建议鼻塞导管内径小于患者鼻孔内径的50%。 (2)使用HNFC时,指导患者尽量用鼻呼吸,避免张口,以免气体从口腔漏出,影响形成的PEEP效应。若患者不能配合用鼻呼吸且无CO2潴留者,可在转接头处将鼻导管改为面罩给氧。 (3)正确及时处理报警: ①管路阻塞:鼻塞导管材质柔软易贴附鼻腔打折引起阻塞,须及时发现并重新佩戴。 ②湿化水不足:须及时巡视更换灭菌用水,避免机器干烧,引起患者出现咽干、咽痛、鼻腔分泌物阻塞等上呼吸道干燥症状。 ③氧浓度过高或过低:检查氧气源是否正确。 (4) 正确调节参数: ①吸入气体温度(31-37℃):温度过高会导致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和患者不适,所以要根据痰液性状和患者耐受情况来调节。 ②吸气流速(8-80L/min):初始设置为30L/min,流速过大会导致患者憋闷和鼻黏膜干燥,流速过低会导致吸入鼻塞以外的空气而造成温湿化不够及氧浓度不足。对于二氧化碳潴留者,可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将流速调至45-55L/min或者更高。 ③氧浓度(21%-100%):根据患者动脉血气的结果进行调整,注意患者的CO2分

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及流程

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及流程 按照护理流程对216例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实施急救护理:病人呼吸通畅,减少了并发症,血气恢复正常。科学合理地使用呼吸机,为病人赢得了抢救时机,提高了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无创呼吸机的使用流程 第1步:评估 使用无创呼吸机前,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了解是否具有使用无创呼吸机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对于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的患者,需要从患者的意识、呼吸、心率、血压、血气分析(血氧、二氧化碳),以及有无禁忌症等内容进行评估。第2步:查对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查对患者信息,根据患者的面部情况,选择合适面罩。 合适的面罩有助于减少漏气量和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在临床上却常常被人忽略,很多单位都是只有统一的单一型号面罩,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3步:解释 向患者解释进行无创呼吸机治疗的目的和重要性,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和需要患者配合的内容等,安抚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以取得理解和合作,这是成功应用无创呼吸机和提高疗效的基础。 第4步:清除

口腔残渣、口腔和鼻腔分泌物会增加阻力或死腔,甚至有可能被吹入下呼吸道而继发感染;呼吸道痰液较多或因痰栓引起肺不张时,会影响呼吸道的通畅性,增加阻力,肺通气换气效率会下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有发生窒息的风险。 第5步:摆体位 我们都知道,做心肺复苏时特别强调呼吸道的通畅性,其实,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时,呼吸道的通畅性也是非常重要,不恰当的体位不仅可影响肺的活动度、通气量,还可增加阻力等。 第6步:安置湿化罐 安装湿化罐并往盒内注入湿化液,通常用无菌蒸馏水。 第7步:安装呼吸机管道 安置好湿化罐,接着安装呼吸机管道。 第8步:连接氧源 医院用的无创呼吸机接中心供氧,而家用型无创呼吸机则外接制氧机或氧气罐。 需要注意的是,家用型无创呼吸机和医院用的无创呼吸机不同,氧源往往是需要另外配备制氧机提供。因为面罩具有CO2“贮存效应”,且面罩内的压力较大,一般当小于5 L/min的氧流量时,氧气不能很好的进入面罩内,自然也就无法进到气道和肺内,同时也不能将呼气的CO2冲出至面罩外。

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教案及课件

2013 级 医学影像专业 2014-2015 上学期 陈 建 黔江中心医院 2 学时 理 论 课 教 案 学科名称: 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年级专业: 班级名称: 学年学期: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授课学时:

理论课教案目录 周次章节内容授课类型学时

合计

吉首大学医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呼吸衰竭与呼 吸支持技术授课 2013 授课对象医学影像专业年级 授课教师陈建职称主治医师授课方式课堂时间2014 年10 月授课题目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 教材名称、 主编内科学 出版社 版次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教学掌握:呼衰的概念、分类、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目的熟悉:慢性呼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处理原则。 要求了解:本病的病因和机制。 教学 呼衰的概念、分类、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难点 教学 呼衰的概念、分类、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重点 教学方法 手段 课堂教学。PPT 思考题或作业 复习参考资料课后教学小结1. 呼衰的概念、分类、诊断和治疗原则? 2. 呼吸支持技术有哪些组成? 3. 呼吸机使用模式?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内科学>> 呼吸衰竭概念: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

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于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 )<60mmHg ,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2 )>50mmHg ,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因素,可诊为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分类: 按照动脉血气:Ⅰ型呼吸衰竭;2.Ⅱ型呼吸衰竭。 按照发病急缓:急性呼吸衰竭; 2 .慢性呼吸衰竭。 按照发病机制:可分为通气性呼吸衰竭和换气性呼吸衰竭,也可分为泵衰竭(pumpfailure )和肺衰竭(lung failure )。驱动或制约呼吸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 系统、神经肌肉组织(包括神经-肌肉接头和呼吸肌)以及胸廓统称为呼吸泵,这些部位的功 能障碍引起的呼吸衰竭称为泵衰竭。通常泵衰竭主要引起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Ⅱ型呼吸衰 竭。肺组织、气道阻塞和肺血管病变造成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肺组织和肺血管病变常 引起换气功能障碍,表现为I 型呼吸衰竭。严重的气道阻塞性疾病(如COPD )影响通气功能,造成Ⅱ型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低氧血症所致的呼吸困难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慢性呼吸衰竭的血气分析诊断标准参见急性呼吸衰竭,但在临床上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还 常见于另一种情况,即吸氧治疗后,PaO2>60mmHg ,但PaCO2 仍高于正常水平。 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①解除气道梗阻;②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③防止误吸;④ 严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时施行正压通气治疗。 教学内容与进程 呼吸衰竭概念、病因、分类、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急性呼吸衰竭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慢性呼吸衰竭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呼吸支持技术氧疗、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 呼吸衰竭 一、概念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 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 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于 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 2)<60mmHg ,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 2)>50mmHg ,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 因素,可诊为呼吸衰竭。 二、病因 完整的呼吸过程由相互衔接并同时进行的外呼吸、气体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来完成。参 与外呼吸即肺通气和肺换气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严重病变,都可导致呼吸衰竭。 (一)气道阻塞性病变:气管-支气管的炎症、痉挛、肿瘤、异物、纤维化瘢痕,如慢性阻 时间分配20 分钟30 分钟20 分钟20 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