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四川考察农家乐旅游的调研报告

赴四川考察农家乐旅游的调研报告
赴四川考察农家乐旅游的调研报告

赴四川考察农家乐旅游的调研报告

赴四川考察农家乐旅游的调研报告

为借鉴农家乐旅游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搭建山东农家乐经营管理者的交流学习平台,促进我省农家乐旅游的又好又快发展,7月初,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联合省旅游行业协会,组织我省部分农家乐经营者、投资者和村委有关负责人赴四川成都,以普通旅游团游客的身份,对农家乐旅游项目进行了实地专项考察。去年,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曾赴四川就乡村旅游专题拍摄了4期节目,播出以后得到了一致好评。这次《旅游365》栏目也随团进行了拍摄,该专题节目分两期于8月初在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陆续播出。

成都是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起地,在农家乐旅游的经营和管理方面成绩突出,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的农家乐旅游发展之路,对我省的农家乐经营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作用,现将几天来的考察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农家乐旅游考察的基本情况

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对于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考察重点是成都郫县农科村、锦江区三圣乡(现为三圣街道办事处)两处。

农科村位于成都市郫县友爱镇。该村农家乐旅游兴起起于20世纪80年末,农户依靠种植花卉、盆景致富后,成功嫁接出农家旅游业,走出了一条一、三产业有机结合,农民致富不离土的新路。农户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吸引市民前来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购农家物,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农家乐旅游逐步兴起。当前,全村共有农家乐接待户100户,日接待能力1万余人次。农科村也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3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国盆景之乡”、“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大型农民花园”。

三圣乡(现为三圣街道办事处)位于成都锦江区,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乡内农村区域资源丰富,农业文化底蕴深厚,农村生态景观优美。三圣乡深度挖掘农业文化内涵,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文化营造环境,以文化提升经营。充分利用花卉产业优势,变单一的鲜花生产为吸引市民赏花休闲的旅游活动,大力发展花卉观光休闲产业,创造性的打造出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这“五朵金花”招牌,形成了春游花乡农居、夏观荷塘月色、秋赏东篱菊园、冬看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的锦江四季旅游休闲旅游景观。五个风格相异,定位不同的产业生产、观光休闲园区互为良动,和谐统一。

二、农家乐旅游考察的几点体会

经过实地考察,总体有以下几点体会:

1、坚持“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农科村和三圣乡在“农家乐”的发展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农科村村支书带头开发农家乐,当地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经过加大财政投入,减免各项税收,进行财政补贴等措施,提高了农户经营“农家乐”的积极性。三圣乡采取“政府拿一块、银行贷一块、农户出一块”的方式,一方面地方政府出政策,农民经营“农家乐”进行的农户改造给予相应补贴,工商、税务、卫生防疫、环保等部门给予最大限度的政策减免和服务支持,实行农户贷款“五户联保”,进行小额贷款,解决农户投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对贷款的监管力度,保证专款专用。

经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农民投资农家乐的困难少了、顾虑轻了、信心足了、积极性高了。

2、坚持“高规格规划建设、低价格游玩消费”的发展理念。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好的旅游项目离不开科学合理、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农科村专门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农科村总体规

划,从建筑风格、文化主题、饮食风味、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进行规划设计,按照“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进行功能配套,一户“农家乐”就是一个小景区,众多的小景区整合成农科村这个大景区,两者相辅相成,互为照应。县、镇两级采用财政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投入资金千万元,实施了整体提档升级工程和建筑单体风貌改造,改扩建旅游环线公路,进行供水、供气、排污等管网建设和旅游干线绿化、亮化、美化等景观营造,同时加大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村内道路平整干净,接待设施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三圣乡则严格按照A级景区标准对“五朵金花”的旅游设施、文化设施、配套设施进行打造。农户要进行房屋修整、改扩建必须要向政府审批,保证修整、改扩建后的房屋与整个景区融合。

农科村和三圣乡都位于市郊,消费群十分明确,均为城市居民。两地始终坚持“低价格游玩消费”的理念,虽然已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3A级甚至4A级旅游景区,但与其它农业旅游示范点和A级景区相比,这两处景点完全是开放式的,不收取任何门票。农科村更是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型农民花园”。游客在此食宿消费十分实惠,一人60元就能够吃三顿丰盛的农家饭,住一晚农家院。如此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游客的进入门槛,经过丰富“农家乐”的内涵,推出花样多变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吸引着城市居民乐此不疲的来此休闲消遣。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000001)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题目:恩施旅游资源调查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 组员:陈世淦200805170062 王佩200805169020 许平200814118004 饶巍200805169070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外出旅游。近年来,尤其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之后,我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民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正在受到重视,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与旅游正在形成结合。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至十二(今年阳历是8月21日),在神奇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都会举行为期七天的土家情人节——女儿会。今年,我很荣幸跟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开幕仪式,场面非常壮观。 参加开幕仪式的不仅有恩施本土的小伙子姑娘们,还有许许多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由此可见,恩施的旅游已经在逐步和民俗文化结合,正在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 一、恩施州旅游资源发展概况 恩施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东连荆楚,西通巴蜀,南极潇湘,北靠神农架,素有川鄂咽喉、荆楚屏翰之称。境内武陵山、荆山、巫山和大巴山都属历史上燕山运动造成的褶皱,

又分别被长江、清江、酉水、娄水等众多河流切割冲刷,汰洗成极为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奇峰耸峙,峡谷纵横,洞穴密布,形成了许多神秘奇异、粗犷秀丽的自然景观,加之独特的丹霞地貌,第四季冰山运动孑遗的原始珍稀植物群落点缀其间,更使恩施山青水秀,有如画屏,是休闲度假和山水观光的最佳去处。 恩施州有着悠远的文明历史,古老的巴文化、中世纪的土司文化、近现代的革命文化、抗战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首府恩施是湖北省抗战时期的临时省会,如今被评为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巫山人”、“建始直立人”与“长阳人”的被发现和命名,确立了峡江和清江流域的人类起源地地位。巴东雷家坪、官渡口、楠木园、沿渡河、清江香炉石等遗址的发掘也向世人展现了长江及清江流域早期人类活动的图景,证实了该区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廪君举族西迁,射杀盐神、君乎夷城、建立巴国的传说,妹嬉女儿行、丈夫心,与伊尹“比而亡夏”的氏族复仇故事,巴曼子背信守义、割头以谢楚王的爱国豪情构成了恩施州各族人民的文化品格和民族心性,向五子、田彦伊、田世爵、陈连升等一大批民族英雄,邓玉麟、周念民、黄大鹏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则是恩施州各族人民的脊骨和灵魂。 恩施有沿袭古代巫傩文化、图腾文化、军旅文化习俗的傩戏、过社、茅古斯、摆手舞、撒尔嗬;有自成体系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有与生境息息相关的山歌、田歌、赶战歌、排歌、情歌;有风情独特的跳丧、哭嫁、女儿会、牛王节等。这些古老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州开展文化旅游和民俗旅游的最大卖点。 总之,恩施州的旅游资源禀赋高、资源类别全、资源卖点好,随着“铁公机”重大交通设施的改善,很多待字闺中的神奇景观和民俗文化将招引更多中外游客的探访和关注。二、恩施州县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考察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35538 乡村旅游考察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乡村旅游考察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基本情况 东坪村位于县城东北约24公里处,距唐太宗昭陵仅2公里,这里群山环绕,地貌独特,登高远眺,千里沃野置于脚下,如画田园尽收眼底,南与巍巍秦岭遥相对峙,东观朝**顶天寺高耸云端,漫山遍野的幼松郁郁葱葱,万亩果园宛若一个“天然氧吧”,农家土窑洞冬暖夏凉,人称“没有噪音的天然空调”. 白村是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占地2万亩,其中农耕文化体验园是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地500亩,目前建成半亩园500户,已对社会开放

认耕,让城市生活的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走进农村,放松身心,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让城市生活的人们,深入农村,了解农业,亲历春种秋收的传统农业生产过程。 二、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设规划方面:袁家村在建设发展中按照环保、生态、绿色的理念,斥资1500万元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关中民俗风情,创建了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油坊、布坊、醋坊、茶坊、面坊、辣子坊、豆腐坊、醪糟坊、药坊等传统特色作坊,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基本形成了集关中小吃街区、特色乡村食宿客栈、浪漫满屋田园派对、多主题酒吧街区、麻将茶园等关中民俗互动体验和现代艺术街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旅游基地。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目标 这次调查的问卷主要是调查一下关于对旅游的一些态度和观点。主要内容大致包括对象的职业(学生于非学生)、出游的方式和次数以及选择的地点、旅游的花销、旅游关注的内容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粗略了解一下旅游的状况。 二、调查的方式与结果 我们采用网上发放问卷的方式,将地址链接通过QQ的方式发给不同的对象群,我们发放了84份,收集到有效问卷42份,如下图: 其中男生20人,女生22人,男生47.62%,女生52.38%,学生88.1%,非学生11.9%

三、数据分析 在这份调查问卷中一共设计了16个问题,根据反馈的数据我们做出了如下分析。 首先对旅游的兴趣进行了调查,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为“你喜欢旅游吗”并化分了程度,而且对每年旅游的数据进行了统计,数据结果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概所有的人都喜欢旅游,每个人都会有旅游的想法。因为一系列的原因,可能不是人人都会有机会去实现旅游的愿望。第一张和第二张图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大部分的人都进行过一次以上旅行,只有少部分没去过任何地方了才行。 其次,我们对出游的方式以及时间段进行了调查,设计了“您一般会选什么时候去旅游?”、“您出游前在网上搜索信息的频率”、“您一般会选什么时候去旅游?”三道问题收集数据,结果如下所示

从上述图中不难看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出游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化。他们会事先上网查询要去的地方,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旅

行的质量。出游的方式也逐渐多样化,但更倾向于和好友及亲人之间的旅行,更可以感受旅行的愉悦。由此可见,旅行已成为感情沟通不可或缺的一种桥梁。寒暑假和黄金周已成为旅游的旺季,大部分的人会选择在这段时间除外旅游,从中也可大致推断出,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很难找到充分的时间去旅行。 第三,我们对旅游的目的地以及那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计了“您比较喜欢哪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您旅游目的地的主要范围在”数据如下

成都锦里考察报告

集中实践 课程考察报告 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 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 2011级环艺3班 李宏文 2011110246 二○一四 2014年12 月 目录 第一部分:考察概况 一、考察地点考察目的二、考察内容三、考察过程四、考察时间 第二部分:考察过程 (一)总体规划(二)局部设计(三)商业规划一、锦里考察过程 (一)成都锦里古街总功能区实地考察(二)成都市武侯祠大街考察 第三部分:考察总结一、对实地考察锦里的心得体会二、 对锦里建筑规划设计的启发 第一部分:考察概况一、 二、考察目的: 1、.一、项目概况 历时三年打造的有“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之称的锦里民俗休闲街于 2004年11月1日正 式开市,对各地游客开放。古街位于成都市武侯祠旁,是成都市首座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 风格的旅游休闲街区,锦里跟武侯祠连为一体,进入锦里不需要买门票。街区全长350余米, 有茶坊、客栈、酒楼、酒吧、戏台、各种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等,集旅游购物、休 闲娱乐为一体,其在深厚民俗文化根基上营造出的休闲气氛更值得细细回味。 二、锦里古街的管理模式 二、考察内容:锦里古街的规划设计 1 、 . 锦里”位于武候祠一般保护区内,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最窄处约20米,街道宽度最 宽处6米,平均宽度为3-4米,对聚集人流起到了关键作用,地块呈狭长条状,总用地9235 平方米(约14亩)。此地西靠武候祠刘备殿、三义庙、荷花池等,环境优美;东、北临611 研究所,为普通现代多层建筑,环境视觉欠佳;南面紧接物候祠大街,交通便利。 古街以蜀汉文化为主线,使更多的人们了解、熟悉蜀汉文化,进而深入知晓蜀汉文化的 延续、发展,同时也能达到旅游者观光、购物、食宿并参与有关文化活动,规划中的建筑采 用清代风格,一切视觉范围内的内容,均具有古朴的、历史的情趣。总体功能分区: 饮食文化区:在原“三顾园”基础上改建而成,此处离文物建筑较远,符合消防要求, 也对文化展示创造良好条件。 客店府第区:此区离文物建筑较近,用高低相间的常绿树、灌木遮挡,似隐非现,分而 不离。 锦绣展示区:为锦里的中心区。这里视野开阔,展示内容丰富。向西蜀汉丞相孔明殿尽 收眼底,其倒影入水中,使空间倍感开阔,波光摇曳,更具园林韵味。新搬入的三义庙作为 借景,使景观更为丰富。向东设二层浮雕廊,既遮挡与此不协调的多层现代建筑,参观者又 可从廊墙的浮雕上,看到四川从“蚕虫”开始的丝绸、锦缎的发展史;向北可从戏台下进入 商业步行街,两边设蜀锦、蜀绣作坊展示区,把蜀锦、蜀绣生产 实际,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让四川人、成都人、外地人及外国人充分了解四川省为何简

旅游考察报告

四面山旅游产业链的开发与旅游产品的打造 ——赴广西北海、阳朔学习考察报告 2012年10月管委会一行32人赴广西北海、阳朔两地就两地景区的打造与管理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组先后参观了北海银滩、涠洲岛、晋江王府、刘三姐大观园、漓江、冠岩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现将考察中所学经验及结合我景区实际的思考整理汇报如下: 一、广西景区的优势与不足 本次行程安排的几个景区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新兴景区,如银滩和涠洲岛,两个景区均位于广西北海,是较为年轻的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以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在土地使用上给予了优惠政策;二是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其以“滩长平、沙白细、水温静、浪柔软、无鲨鱼、空气好”而称为“中国第一滩”;三是紧邻漓江各个成熟的旅游区,形成了一个旅游完整的旅游产品;四是依托海洋资源形成的旅游产品较为丰富,如海滩游泳、冲浪、捕鱼、海鲜等。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为滞后,现有的基础设施如游客接待中心、购物点的建设水平仍处于较低级阶段;二是管理较为混乱,羊儿客现象仍然存在,海滩内私营快艇没有严格管理易产生安全事故,景区内有兜售小商品的小摊小贩等现象;三是管理主体较多,不 利景区与游客直接沟通,景区内的众多游购娱项目均是私人投资,独立管理,没有明确标识景区的统一管理企业,游客一旦产生纠纷难以找到投诉主体。 第二类是老牌景区,如晋江王府、刘三姐大观园、漓江和冠岩等景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公共交通设施、标识系统、购物摊点等能够按照4a标准建设;二是管理规范,吃住行游购娱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较为规范;三是休闲娱乐设施配套完善,能留住游客;四是有专门的旅游类学校为其培养输送旅游人才;五是以旅行社营销为主的营销推广手段成熟,各消费点与旅行社的合作密切,形成完整利益链条,有助于全国各地旅行社协助推广景区景点。不足主要体现在因为景区的过度开发,商业氛围过于浓厚,其景观资源质量与固有的宣传形象差距较大,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总而言之,抛开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硬件建设而言,我景区在宣传营销、旅游产业链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打造,以及旅行社营销手段等方面与这些景区差距较大。这也是我景区目前发展程度相对滞后的直接和主要原因。下面就我景区的旅游产业链开发与旅游产品打造提出几点意见。 二、四面山旅游产业链的开发与旅游产品打造 (一)旅游产业链的开发 在景区打造的过程中,游客量决定了一个景区可持续性发展的后劲和动力。决定游客量的最直接因素是宣传营销,其中尤 以旅行社营销最为重要。从我景区现在的客源量来看,散客占到了总游客量的60%-70%,旅行社游客仅占30%-40%,以上数据表明我景区仍处于景区发展的培育阶段,需要通过提升旅行社游客量来进入景区发展的成熟阶段。因此完善景区的旅游产业链,提高旅行社组团的直接收益将是我景区市场营销工作的重点。 首先,我景区在旅游产业链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线路设计上,大没有纳入重庆精品旅游线路,小没有形成区内旅游环线,纯以上山避暑休闲游客为主,直接限制了入园游客的总量;二是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发展水平较低,无法满足游客需求;三是商家与旅行社合作不够密切,没有形成一种共赢的良性循环,仅以景区的门票优惠政策吸引旅行社,对旅行社的吸引力不足。 因此要开发出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首先要解决或规避景区现存的几个主要问题。 从线路设计上来看,下一步我们应与区旅游局密切联系,针对外省市游客推出一条四面

张建平旅游营销策划连城旅游资源考察调研报告

福建连城旅游资源考察调研报告 九月下旬,应邀参加了连城冠豸山管委会组织的旅游资源考察调研小组。旨在挖掘县域优质旅游资源的数量与品类,厘清本土客家文化之精髓,为连城跻身福建旅游发展的快车道提供实质性的依据与建设性的见解,所幸不辱使命。 一、旅游资源调查分析 历经十余日的辛勤调研,特别是梅花山连城区域的资源有重大突破,并将全县优质旅游资源归结为八种品质类型。其中有三种隶属提升类型:“冠豸山丹霞山水游;培田古村落文化游;天一温泉浴养生游”。另有五种亟待开拓类型:“梅花山生态徒步游;赖源水牛洞探险游;廖天山高山草甸游;马家坪溯溪漂流游;梅花山自驾乡村游”。 二、旅游品牌申创分析 连城旅游力争从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跨越,需要具备“独特性、多样性、优质性、集中性、文化性”的世界级或福建唯一性的稀缺景区资源品牌。连城未来将以巩固、培育、申创“二个世界级景区;二个国家5A级景区;五个国家4A级景区”为整体性、终极型的“多日游”综合旅游目的地: 1、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冠豸山; 2、世界级徒步运动体验景区——梅花山; 3、国家5A级旅游区——廖天山国际游猎休闲基地; 4、国家4A级旅游区——培田古村落;

5、国家4A级旅游区——赖源水牛洞; 6、国家4A级旅游区——马家坪漂流; 7、国家4A级旅游度假区——天一温泉; 8、国家4A级旅游度假区——新泉红汤。 作为一级县域将拥有如此之多的种类齐全、品质上乘、浑然天成的旅游顶级景区资源实乃全国罕闻。连城人民有理由为诸多优质资源得以创建申报品牌品质类景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同时满怀期待瞻望连城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繁荣。 三、旅游景区内涵分析 随着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区——福建(永定)土楼;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古田会址的先后崛起,近几年曾为闽西旅游业龙头的连城旅游的上升态势明显趋缓,并不因为日臻完善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立体交通联动网络的快速发展而与时俱进,共创辉煌。昔日“龙头”地位已然不存,值得连城旅游决策者的深思与探究。 不言而喻,品牌效应的力量是无穷的。毋庸置疑,现阶段连城旅游的发展仍然是按既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将传统自然景区冠豸山的“龙头”高高地舞起来,引领文化积淀深厚的培田古村落和生态条件绝佳的温泉度假景区等“龙身龙尾”翩翩齐舞,形成“冠豸山、石门湖——培田古村落---竹安寨、九龙湖——天一温泉”等景区二日游精典组合线路的格局。就目前各旅行中间商基本回避该线路推行的现象表明,四大景区的观赏内涵与服务设施偏离“精品”二字尚有相当的差距,应引发业者高度警觉。

台湾乡村旅游学习考察报告

台湾乡村旅游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台湾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经验,应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的邀请,组织“乡游台湾”交流团21人,于9月26日至10月3日,赴台湾考察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台湾发达而成熟的乡村旅游经验,对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台湾,乡村旅游一般称为观光农业或休闲农业。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共开放乡村旅游点(休闲农场)3700余处,其中,有休闲农场1244家、民宿1856家、休闲农渔园区超过300处、观光果园385处,台湾近几年乡村旅游年接待量达4000多万人次,既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台湾农村的土地大幅度增值,因为有很多游客往来,农产品完全可以地产地销。随着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的开放,台湾的休闲农场也吸引了众多个人游游客前往参观、体验。据介绍,台湾的休闲农场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游客的动手体验,游客可以亲手去农场里采摘蔬菜、水果,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本次交流团重点考察了头城农场、池上米乡休闲农业区、石棹民宿、阿里山茶区和大湖酒庄等景点,这些景点基本反映了目前台湾乡村旅游现状。 二、台湾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台湾早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以农业为基础,依靠农业的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并带动其他产业腾飞。随着岛内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台湾农业至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明显的停滞、萎缩状态,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迅速减少,并面临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于是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旅游在台湾逐步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开始出现通过开放成熟期的果园,使之成为既可让游客观赏美景,又能让游客采摘、品尝、购买新鲜水果的观光农园。随后,其他类型的农园如茶园、花园、牧场、渔场相继向游客开放。80年代后期,观光农园向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90年代初,由农户提供土地供市民参与耕种的市民农园开始在台北出现。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大地震,对乡村民居破坏极大,台湾结合灾后重建工程,采取资金补贴方式,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旅游,这也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分水岭。为了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1983年台湾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1999年出台《休闲农业发展办法》,2001年出台《民宿旅游管理办法》,使乡村旅游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 三、台湾乡村旅游景点种类 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农业公园。指按照共同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农场、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如大湖酒庄,将草莓园景观的观赏,草莓的采摘、制品如草莓酒、草莓果汁、草莓冰淇淋、草莓大餐等,与草莓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以及与季节、庆典等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以草莓为主体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仅提高了景区综合竞争力,还成为吸引客源的一大亮点。 二是教育农场。是农业多元化发展后衍生出来的体系之一,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如埔里台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园,面积50公顷,园内有庞大的蝴蝶园、昆虫生态园、水上花园餐厅、花屋、光合广场、仙人掌生态区、押花生活馆等休闲观光区、生态区、体验区、民宿区,可供游客在休闲观光、体验中学习了解花卉、苗木、昆虫等相关知识。同时,园区内还配套建设有民宿屋以及大、中、小型会议室,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是商务、休闲、度假的好场所。

四川成都、重庆、艺术考察报告

成都重庆考察报告 第一站重庆: 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宝林博物馆: 宝林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民营综合性博物馆,于2011 年7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宝林博物馆是非盈利机构,是 纯粹的公益文化项目。对公众采取永久免费的开放形式。宝 林博物馆以节能、环保为设计理念,融入人性化、创意化设 计。宝林二字寓意“聚宝成林”。宝林博物馆馆体建筑总 面积达8000平方米,常设展厅11个馆藏数量6880件,涵盖古化石、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古籍善本、拓片、杂件等多个类别.

白公馆: 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1938年起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当作秘密监狱。。1939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为审讯,关押的保密起见,将其选中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白公馆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后,白公馆曾改为来华美军人员招待所,到1945年又作为特别看守所重新关人。至解放前夕,关押的除息峰监狱撤销后转移来的“政治犯”如黄显声、许晓轩等二十余人外,还有重庆行辕二处第二看守所寄押的刘国志、周从化、周均时、张泽后等三十人。 磁器口古镇:

是位于重庆市区,古镇磁器口位于市区近郊,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始建于宋代,磁器口文化底蕴丰厚,巴渝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宗教文化、各具神采,被誉为“古镇三宝”的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等特色饮食享誉四方。“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其浓郁的民俗风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现磁器口古镇开发了榨油、抽丝、制糖、捏面人、川戏等传统表演项目和各种传统小吃、茶馆等,每年春节举办的磁器口庙会四古镇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吸引数万市民前往参与,是距重庆主城区最近的古镇景观,是不可多得、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历史街区,其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海内外每年前来参观、旅游的宾客达300余万人次。现磁器口古镇开发了榨油、抽丝、制糖、捏面人、川戏等传统表演项目和各种传统小吃、茶馆等,每年春节举办的磁器口庙会四古镇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吸引数万市民前往参与,是距重庆主城区最近的古镇景观,是不可多得、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历史街区,其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海内外每年前来参观、旅游的宾客达300余万人次。 第二站成都: 成都市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被《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在此期间,他生活比较安定,诗歌创作甚为丰富,留下诗作247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这些诗约占他全部诗篇的六分之一。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

最新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最新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调研报告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力和辐射力初步显现,先后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九资河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圣仁堂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据统计,已建成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106处,其中自然山水类51处,人文历史类15处,民俗风情类12处,现代农业类28处;已发展农家乐500多家,极具规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次。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武英、麻阳两条高速在我县都有出口,武冈城铁通车,罗田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周边2小时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个,数以千万计的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好。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有大别山旅游公路,乡乡镇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我县动植物品种繁多,是大别山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华中地

区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板栗公园、甜柿公园、葡萄采摘园、十里荷塘、燕儿谷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李家楼、登场坳、石井头、新铺等农业新村;有大雾山桐花、天堂红叶、黄狮寨杜鹃、冰臼群遗迹等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庄等历史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莲河、天堂湖水上娱乐等农业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有胜利烈士陵园、金凤楼、红一军军部旧址、肖方故居等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有河铺吴氏孝子牌坊、坟等源远流长的孝德文化;有板栗炖鸡、吊锅、汽水粑等罗田十大名吃的饮食文化;有以徐寿辉、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有手工油面、东腔戏、畈腔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民俗文化。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太大,主要表现在:

旅游项目的考察情况汇报

旅游项目的考察情况汇报 篇一: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情况报告 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情况报告 (一)总体情况 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旅游景区(点)建设滞后,旅游产品弱、散、小,吸引力低,成为制约揭阳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近几年来,我市旅游业紧紧围绕发展旅游经济这个中心,着力开展招商引资,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几年来,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很大突破。到20xx年底,全市旅游招商引资签订合同的项目有9个,计划总投资14.91亿元,有力地解决了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资金困难的问题。 (二)重点开发建设项目进展情况 到20xx年底,全市旅游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共有6个,计划总投资11.81亿元,到20xx年底,累计投入资金5.5535亿元。其中,揭西黄满磜瀑布旅游区,计划投资6600万元,去年投入资金1470万元,累计投入总资金5550万元 (2002年以来省旅游扶贫资金250万元),完成了通往旅游区18公里水泥路、7公里路基、2座山门、2公里景区步道、2500平方米停车场、观景台、调节蓄水坝清基和征(租)用山地等工作,现景区上游调节池大坝、停车场、旅游接待中心正在抓紧建

设中,预计八月底竣工,九月份开业;揭西石内河漂流旅游区项目,计划投资4500万元,去年投入75万元,累计投入资金335万元,首期工程已峻工,投入使用,正在计划开发建设石内河冰川石臼科研旅游和石内河上游旅游自然生态观光度假项目;揭西京明旅游度假区,计划总投资3.9亿元,20xx年投入4275万元,累计投入资金2.595亿元,其主体建筑项目度假村现已开业,娱乐中心、总统别墅、小动物园、人工湖、商贸中心大楼、茶文化研究中心及其它配套建设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从五经富引温泉水到旅游度假 区开发休闲温泉功能区已动工兴建;揭东龙尾明月湖旅游度假区,计划总投资 1.2亿元,现累计投入资金2300万元,完成了旅游详细规划、7公里路基、蓄水坝和15万株绿化林;市区神港公园,计划总投资1.3亿元,20xx年投入250万元,累计投入资金2700万元,首期工程已峻工,投入使用;市区榕江大酒店商业中心,计划总投资4.3亿元,已投入1.87亿元,目前主体建筑已完成,进入全面装修阶段,计划20xx年8月份以后试业。这些项目的建设投入使用,将使我市旅游业有一个大的改观,也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揭西京明旅游度假区自2003年1月1日开业以来,人流络绎不绝,20xx年共接待过夜游客15835人次,旅游营业收入906万元,今年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51837人次。该项目共解决就业近500人,有效地推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提高当地

旅游资源考察报告doc

旅游资源考察报告 篇一: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学院旅游规划与开发作业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作者 院系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目录 前言 ................................................ ................................................... . (3) (一)调查时间 ................................................ . (3) (二)调查地点 ................................................ . (3)

(三)调查人员 ................................................ . (3) (四)旅游资源调查目的 ................................................ .. (3) (五) 旅游资源调查要求 ................................................ (3) 第一章、调查区旅游环境 ................................................ .. (4) (一)调查区位置、行政区划与归属 ................................................ .. (4) (二)交通状况 ................................................ . (4) (三)自然资源 ................................................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民俗文化为载体,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风光愿望的一种旅游形式。我县乡村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对于产业调整,解决农民就业,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快推进我县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深入乡村,走访业主,就如何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广泛地听取意见,研讨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乡村旅游现状 桐梓地处黔北门户,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气候宜人,素有“天然氧吧”、“绿色空调”之美誉。近年来,我县利用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气候等优势,依托“四在农家”创建,对接重庆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找到了一条“四在农家”创建的新路子,较好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为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 随着崇遵高速公路建成,对接重庆发展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我县迎来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黄金时期。据统计,2016年,全县依托“四在农家”创建,集中打造了一批集生态、休闲、漂流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共

接待游客2万人,长住客人逾6000人,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2400万元,绝大多数乡村旅馆爆满。2016年“五一”黄金周,全县共接待游客万余人,旅游收入达750万元。目前,桐梓已先后在全县规划建设256个“四在农家”创建点,覆盖农户5万多户,每个创建点都正在成为吸引重庆客人休闲避暑的乐园。 二、目前我县乡村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功能单一,档次不高,带动能力弱。近几年来,我县乡村旅游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乡村旅游特色不明显,形式单一,各景点大都以棋牌、垂钓、喝茶、吃农家饭等内容为主,况且,这种项目均是农户以少量资本投入进行开发建设,具有重量级、品牌特色的旅游项目还很少,规模小、档次低,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2、经营管理粗放,不谙市场运作。从业人员服务技能素质较低,卫生习惯差缺少健康安全保证。重眼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难以满足不断提高的品质要求。 3、公共产品的滞后。道路建设、自驾车停车场、给排水、卫生防疫、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等滞后。使乡村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发的盲目的发展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4、宣传乏力,管理欠佳,服务水平不高。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乡村旅游已初见成效,但因缺乏对外宣传,

关于学习河南栾川旅游资源开发的考察报告

关于学习河南栾川旅游资源开发的考察报告关于赴焦作、栾川 学习旅游业发展经验的考察报告 市旅游考察组 6月10日至14日,我市旅游考察团一行11人在市政府副市长刘希运同志、市政协副主席刘玉荣同志带领下,赴河南省焦作市、洛阳市栾川县考察学习旅游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考察团一行先后听取了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发展旅游业经验介绍,并实地考察了焦作市云台山、栾川县鸡冠洞、养子沟等景区。这次考察活动筹划周密细致,组织领导得力,准备充分,目的明确,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全体考察团成员通过参观考察都深深地感到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启发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对做好滕州的旅游业信心倍增。现将这次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焦作市、栾川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邻黄河,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总人口345万。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焦作市是韩愈、李商隐等历史名人的诞

生地或生活地,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竹林七贤”的隐居地。xx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78.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2.1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河南省前列。焦作的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云台山位于河南省修武县境内,面积190平方公里,是集世界地质公园和六个国字号(国家4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云台山景区xx年接待游客170万人次,门票收入1.03亿元;今年“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门票收入2380万元。焦作山水已为越来越多的游客所认识。xx年3月31日,“焦作山水”和“云台山”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xx年1月8日,焦作市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xx年 2月13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峰林峡、青龙峡五大景区共同被评为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入选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行列,成为世界级的旅游产品。焦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被社会各界称为“焦作现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xx年9月12日,“焦作现象”国际研讨会在人民 大会堂隆重举行。xx年2月17日,焦作旅游服务顺利通过国际评估,被评为“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 栾川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距洛阳市148公里,全县总面积247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2万。栾川独特的地质构造、地理环境,形成

丽江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丽 江 市 旅 游 资 源 调 查 姓名:xx 学号:xxxxxxx

1、丽江市地区的概况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东经100.25,北纬26.86,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总面积20600平方公里。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共有69个乡(镇)44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20多万人。 丽江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丽江美景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傈僳族10.62万人。其中纳西族占古城区及玉龙县(即原丽江县)总人口的57.7%,并且著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 2、丽江市主要旅游资源分类 ·自然资源 丽江旅游资源丰富,集山川民俗历史文化为一体,后来有人总结丽江旅游景点为:两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 两山:玉龙雪山-北半球最靠近赤道的海洋性冰川,海拔5596,国家首批五A级景区,至今无人登顶。老君山-“滇省众山祖”因传说太上老君曾在此炼丹而得明。景区内的丹霞地貌,奇峰异石,碧湖清溪,密林繁花,高山草甸,冰峰奇峡,令人称绝。 一城:丽江古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历史文化城,拥有八百年历史,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是海内外无数游人丽江旅游的必游之地。 一湖:泸沽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为国内水质最好的几大湖泊之一,能见度9米,也是云南九大湖泊之一,省级旅游度假区,目前正在申请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一江:金沙江-即长江上游的别称,流经丽江境内,有万里长江第一湾和世界最深峡谷之一的虎跳峡两大景点,是户外徒步的经典线路。 一文后化:纳西东巴文化-融合了被称为“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纳西古乐、“古代纳西族社会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于一体的纳西族文化体系,东巴古籍文献已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一风情:摩梭风情-居住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世代保留男不婚,女不嫁的阿夏走婚制,被称为活着的母系氏族。 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全市有13000多种植物,占全省植物种类的70%强,云南八大名花和国家保护植物珙桐、红豆杉、三尖杉、榧木、银杏等在丽江广为分布。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各种动物提供了生息繁衍的良好环境。据统计,全区共有兽类83种,占云南兽种类总量的29.6%;鸟类290多种,占云南鸟类总量的37.6%。丽江的药材资源及其他可开发的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中药材有444种,仅开发利用200多种;永胜县的程海是中国唯一能天然生长螺旋藻的湖泊,目前已建成年产1000吨的世界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基地;山嵛菜、苦良姜等特色生物资源产业开发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人文资源 大研古城是一个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五彩石铺成的街道,山腹中流出的泉

台湾乡村旅游学习考察报告

台湾乡村旅游学习考察 报告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台湾乡村旅游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台湾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经验,应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的邀请,组织“乡游台湾”交流团21人,于9月26日至10月3日,赴台湾考察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台湾发达而成熟的乡村旅游经验,对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台湾,乡村旅游一般称为观光农业或休闲农业。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共开放乡村旅游点(休闲农场)3700余处,其中,有休闲农场1244家、民宿1856家、休闲农渔园区超过300处、观光果园385处,台湾近几年乡村旅游年接待量达4000多万人次,既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台湾农村的土地大幅度增值,因为有很多游客往来,农产品完全可以地产地销。随着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的开放,台湾的休闲农场也吸引了众多个人游游客前往参观、体验。据介绍,台湾的休闲农场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游客的动手体验,游客可以亲手去农场里采摘蔬菜、水果,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本次交流团重点考察了头城农场、池上米乡休闲农业区、石棹民宿、阿里山茶区和大湖酒庄等景点,这些景点基本反映了目前台湾乡村旅游现状。 二、台湾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台湾早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以农业为基础,依靠农业的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并带动其他产业腾飞。随着岛内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台湾农业至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明显的停滞、萎缩状态,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

例迅速减少,并面临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于是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旅游在台湾逐步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开始出现通过开放成熟期的果园,使之成为既可让游客观赏美景,又能让游客采摘、品尝、购买新鲜水果的观光农园。随后,其他类型的农园如茶园、花园、牧场、渔场相继向游客开放。80年代后期,观光农园向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90年代初,由农户提供土地供市民参与耕种的市民农园开始在台北出现。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大地震,对乡村民居破坏极大,台湾结合灾后重建工程,采取资金补贴方式,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旅游,这也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分水岭。为了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1983年台湾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1999年出台《休闲农业发展办法》,2001年出台《民宿旅游管理办法》,使乡村旅游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 三、台湾乡村旅游景点种类 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农业公园。指按照共同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农场、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如大湖酒庄,将草莓园景观的观赏,草莓的采摘、制品如草莓酒、草莓果汁、草莓冰淇淋、草莓大餐等,与草莓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以及与季节、庆典等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以草莓为主体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仅提高了景区综合竞争力,还成为吸引客源的一大亮点。

旅游项目的考察报告

旅游项目的考察报告 旅游项目的考察报告范文 仅凭粗浅的文献调研和走马观花式的考察,要给柳州旅游现状作出诊断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难免主观成分居多,但为了进一 步推进工作开展,我们先把需要论证的初步思路整理出来,望能抛 砖引玉,不当之处,请予指教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对柳州旅游的初步诊断及几点建议 一、从区里到全国,柳州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 过去也没有把自己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经营: 3、柳州一直都未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为成为广西乃至全国 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相反,它一直被视为广西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因此,在多年的区域规划、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中,也就未能遵循 旅游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通过政府的主导来强力推动旅游目的地 的策划、规划、设计、建设与营销。 4、新近编制的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已经确立了将柳州作为旅游 目的地进行规划的理念。但政府是否能将旅游产业视为更具战略意 义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源和经济增长极,并加大规划和策划力度,加强政策引导和投资支持,是柳州旅游能否快速突破的关键。 二、城市工业化后遗症大,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1、在工业化理念下形成的柳州城,存在人居环境上的许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布局失衡、建筑高密、建筑物结构与色彩、历史 文化遗存的保护等等。 2、在柳州这个工业城市里,公园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健 身的自我空间;道路承载了太大的物流;文化艺术尚未得到充分展 示与发展;非物资生产的`价值认同度不高;客流停留时间较短。

3、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体现城市旅游 功能(特别是占据现代旅游主流位置的度假休闲功能)的软硬件条 件较差,与优秀旅游城市的实质内涵存在较大距离。 三、产品老化与资源低层次低程度开发问题 1、早期建设的景区景点如鱼峰山的刘三姐传歌处和连通马鞍山 的缆车,大龙潭的民族园(苗家深处、鼓楼等),贝江榄口渡口及 勾滩苗寨的游赏方式等等项目,产品老化严重,游客参与性低,驻 留时间不足,消费环节贫乏,急需进行升级换代。 四、资源潜力巨大,尤以民俗风情为独特性卖点 1、柳州虽目前尚未真正成为旅游目的地,但通过这次短暂的考察,我们认为:柳州拥有优越的旅游资源条件和区域市场通道,完 全具备成为知名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 2、柳州城区具备良好的旅游接待基础,具备饱含岭南文化意味 的闲适、平和的氛围,具备包括住宿、游览、购物、餐饮、娱乐在 内的旅游产业主要链节(需要重新分别加以精心设计和提升),具 备一些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区景点,通过对资源、景观、产品、服务、形象、品牌等产业要素的全新整合,完全可能形成城市度假 休闲观光旅游的强烈吸引力。同时,龙潭、都乐、洛维等区域,经 过创新策划和设计,具备整合成为休闲度假胜地的充分条件。 3、三江建筑艺术(知名品牌程阳风雨桥、芭团风雨桥、马胖鼓楼)、大歌(多声部合唱艺术)、节庆民俗及侗寨美丽并且具有新 鲜原生形态的独特魅力;金秀圣塘山万亩变色杜鹃美景(大瑶山) 与世界知名的瑶族风情,融水元宝山美景(大苗山)与原生态苗寨 风情,贝江水景及勾滩苗寨风情基础,刘三姐传歌成仙的动人传说 与壮族对歌,都是别具魅力的民族风情。虽然周边竞争对手较多, 但没有一个地方拥有如此全面生动的四民族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及浓 郁的民俗风情。这就使得柳州打造“中国民族风情旅游胜地”成为 可能。 五、突破僵局需出奇制胜,战略与魄力尤其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