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第三课时

《鸟的天堂》第三课时
《鸟的天堂》第三课时

《鸟的天堂》教案设计(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二)目标完成过程

1.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有别。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所见所闻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投影出示自学提纲:默读思考

集中交流、整理

(1)时间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没有看到鸟,因为天晚了,鸟儿们已经在树上栖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鸟儿,因为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

(2)因为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湿润、环境安宁,正适合鸟儿做巢生活、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了保护,便于鸟类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鸟儿生活的“天堂”。

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1)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大榕树是静止不动的,文中作者从根、干、枝、叶等部位逐项来写,这就是对榕树的静态描写。如“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②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如:“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③写文章时,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动静结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及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名不虚传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不是唯一的,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或热爱鸟类,保护环境等某一方面来谈。如:学了这篇课文,我懂了观察事物不但要注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位置等,而且还要注意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静态、动态的变化。)

(四)布置作业

1.摘抄佳句。

2.用“---------------------”线画出短文中静态描写的句子,用“──”线画出短文中动态描写的句子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鼓得高高的,像两颗晶莹的玻璃球,可机灵了。我把它刚放在水盆里,那长蹼的后腿向后一划,“唰”地一下,就蹿出好远,还溅起点点水花。

参考资料

1.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树枝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榕树叶、根、树皮可入药。

2.广东省新会县郊外有一条河叫天马河,河心有一棵巨大的榕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其覆盖面积之广,世罕其匹;远远望去,就像漂在水面上的一大片树林,引来无数鸟儿栖息其上。当地人称它为“鸟的天堂”。

3.画眉鸟:身体棕褐色,腹部灰白色,头后颈和背部有黑色斑纹,有白色的眼圈,叫的声音很好听。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_教案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茫、桨”等几个生字,理解“留恋”等词语的意思,能用“陆续”等词语说话。 2、分辨课文中写作者联想和见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会最后三个自然段。 4、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分辨文中描写作者联想和见闻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鸟与树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茫、桨”等几个生字,理解“留恋”等词语的意思。 2、在合作学习、读读议议等过程中体会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鸟的自由和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重点句。 3、能在情境中发挥想象写几句话。 4、感受鸟与树之间、人与自然彼此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重点〗体会榕树的奇特与美丽,鸟的自由与快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树与鸟,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和谐美,产生生态保护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说“天堂” 1、“天堂”──同学们听说过这个词语吗?说说你对天堂的认识。 2、“鸟的天堂”──是的,天堂是一个快乐的、幸福的、美好的地方,那么,你怎么理解鸟的天堂? (让鸟儿自由自在生活的,无忧无虑生活的,快乐幸福生活的地方。) 3、过渡: 是的,能让鸟儿自由生活、无忧无虑的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爷爷一起走进《鸟的天堂》,去看一看那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二、看“天堂” 1、放声读一读课文,要求: ⑴读通读顺课文,难读的生字词语可以多读几次,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身旁的同学。 ⑵思考: 你跟着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 2、交流: 第一次: 黄昏──大榕树。 第二次: 清晨──鸟儿。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树、鸟。)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之一教案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之一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执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宫爱萍 评析: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秦锡纯 教学目的 1.认识大榕树的美、南国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 2.提高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中心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节段;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讲读第二段。 学生浏览第二段,理清观察顺序,分清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远看大榕树,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近看大榕树(第5、第6自然段写远看,第7、第8自然段写近看)。 学生自由读第5、第6自然段,思考:远看大榕树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大、茂盛)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远看大榕树这么大,这么茂盛,那么近看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愿意读第7自然段?请你抓住重点词语来说一说。

指名读第2句,区别两个“真”的意思。(真面目:真正、本来;真是:的确,确实)学生读句、体会作者情感。(自由读、指名读) 师:枝干的数目为什么不可计数呢7请大家齐读第3句。 师:(出示投影片、一边指示一边与学生共同叙述)大 家请看,只见它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 进泥土里,又长成新的枝干,因此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你们还能从最后一句中的哪个词语看出榕树很 大?(卧) 师:这个“卧”字展示了榕树姿态的庞大。老师告诉 大家,这是一株已经生长了500年的古树,它村冠的遮 盖面积相当于200多个教室多么大,真是一株罕见的、 庞大而又奇特的榕树啊!这段课文,作者主要抓住榕树 枝干的奇丽多姿来介绍它的真面目。(板书:枝干)作者 接着观赏的是榕树的叶子。(板书:叶子) 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第1句,思考:这句写什么? 学生自学第2、第3句,边默读边划出表现榕树茂盛的词语,并想想该怎么理解。然后交流汇报学习体会。(教师教给汇报方法:先读句子,再找词语,最后谈理解。) (从“那么多”。“一簇”“堆”“不留一点缝隙”等词语中体会树叶多和密;从“翠绿”“照耀”“新的生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鸟的天堂》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鸟的天堂》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鸟的天堂》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利用网络展开多层面的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并能较好地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尝试写简短的解说词。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词语。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 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 2、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板题、读题。 3、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鸟的天堂(小鸟的乐园) 二、泛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自读课文,学习字词,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 2、交流,根据内容分段。 三、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想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2、比较: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和树梢。 (短句读来有韵味) 3、作者就快要到鸟的天堂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4、怀着喜悦的心情,轻声读第一段,感受、欣赏河面环境的幽静和景物的优美。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结尾句) 2、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朗读 3、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大榕树周围环境安宁,景色幽静;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保护。) 二、学习第二段 1、作者描写的大榕树有何特点? 2、理解句子: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榕树子是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颤动?为什么会有这种新生命在颤动) 3、面对这样一株大榕树,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什么赞叹?(啊!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指导朗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课《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 主题:《鸟的天堂》 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展现的意境 2.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册第3课《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表达感情的方法相结合。 3.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喜欢阅读,思维活跃,喜欢朗读、表达,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有一定的朗读速度,想象力丰富。对于课文教学,我想引导学生多读多体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景观之美。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能力目标: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陶冶爱美情趣。 评价任务 1.通过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想像画面。 2.通过教师讲解、是学生能够说出“鸟的天堂“为什么是鸟的天堂。

教学过程

大榕树:高大、茂盛、生机勃勃(静态美) 鸟儿:自由快乐的飞翔(动态美)流连忘返、赞美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1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赏读课文,质疑问难。 2、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南方的优美风光,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能分辨课文中写的是具体事物还是作者的联想,初步认识这些联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一句话中作者标点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质疑 出示“天堂”,教师问: “天堂”是什么意思? 在我国南方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榕树,树上住着许多鸟儿。它们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就像乐园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鸟的天堂。 板书: 鸟的天堂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曾和他的朋友一起欣赏了这鸟的天堂,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巴老一起去欣赏这鸟的天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通,流利。 2、拼读生字,理解词语。 3、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为什么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三、检查反馈 1、指名读词语,提出有否不理解的词语,齐读。 2、作者和朋友几次去鸟的天堂?哪些章节写了第一次,哪些章节写了第二次? 3、分段。 四、再读课文,品析有关段落及句子 1、快速阅读课文,并谈谈你第二次游览了鸟的天堂后的感受。 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后,有怎样的感受呢?找出作者游览鸟的天堂后的感受的句子。 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是个什么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想一想,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2、教师过渡: 为什么大榕树是“你的天堂”呢?这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请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详细教案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详细教案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详细教案 设计意图: 新课改精神强调:阅读使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 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过程必须强调合作精神、突出自主性、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因此,我主要采用学 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 的景象。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3、使学生受到大榕树美的熏陶,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描写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 乐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鸟的天堂”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体会两个 “鸟的天堂”不同含义。 教、学具的准备: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思路:

一、以兴趣进新课。 教师先播放一段大榕树的视频资料请同学们观赏,然后 提问:看完后,同学们有何感受?(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巴金爷爷笔下的大榕树是什么样儿的呢?这 里为什么被称作“鸟的天堂”呢?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勾 画出相关的内容,认真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并 于同桌相互交流,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二、读书、感悟、讨论。 学生按教师要求自由读书。 (这两个环节教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了学生 合作学习的要求,并具体的指点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 们学习起来目标明确。同时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又是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师生交流。 教师过渡: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相信每人都有了一定 的收获,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 学生们各抒己见。 1、榕树“大”(教师板书:大)。 找出句子: ①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 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教师投影出示) 在这个句子中学生们容易抓住“不可计数”这个词体会

第3课 鸟的天堂(四年级)同步测试.doc

第3课鸟的天堂(四年级)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题文】看拼音,写词语。 【答案】灿烂竹竿船桨规律缝隙耀眼树梢寂静白茫茫 【解析】对课内词语积累的考查。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的书写辨析,可根据词的意思来判断字形。灿烂都是“火”字旁,与三点水区分。“竹竿”的“竿”与“杆”区分。“船桨”的“桨”与“浆”区分。“耀眼”的“耀”下边是四横,不要漏写。生字词是语文学习中每一课的基础,有易忘或不熟悉的字词提醒学生多写多记。 【题文】形近字组词。 支()梢()缝() 枝()稍()逢() 茫()株()烂() 芒()珠()拦() 【答案】支持树梢缝隙 树枝稍微相逢 白茫茫一株灿烂 光芒珍珠阻拦 【解析】对形近字辨析的考查。注意形近字组词时,根据词义判断字形。 形近字组词同时也是对生字词考查的一部分,如果学生把生词都记熟、记牢了,把形近字稍微加以区分,根据字的结构判断字义直接组词即可。 比如“梢”有木,一般有木字旁的都跟树有关“树梢”是最常用的了;“稍”与“梢”虽只有一笔只差,字义不同,组词也是大有区别的,可以组“稍微、稍后、稍等”等词。“株”与“珠”两个字读音相同,偏旁不同用起来也是大不相同的。学生一定要把形近字区分开能很好地运用起来。 【题文】选字填空。 (1)得地的 ①船缓缓()移向河中心。 ②阳光照耀在水面,一切都显()更加光明了。 评卷人得分

③榕树正在茂盛()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2)陆续继续 ④我们()跳上一只船。 ⑤我们()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答案】(1)①地②得③的(2)④陆续⑤继续 【解析】(1)考查学生“的、地、得”的用法: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 (2)考查学生近义词的辨析。近义词的辨析要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等区别;选择填空时好要注意联系语境。 本题主要是词义的区别: 陆续:表示有先有后,时断时续。 继续:连续下去;不中断进程。 【题文】找出写错的字,画上横线,再改在()里。 (1)我们走过一断石子路,很块就到了河边。()() (2)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照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3)它的下游围饶着最高峰,行成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 【答案】(1)断——段块——快(2)照——罩蒙蒙——濛濛 (3)饶——绕行——形 【解析】对形近字辨析的考查。仔细阅读句子没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字形是否有误。 【题文】把句子写具体。 (1)林木和花卉生长在大峡谷里。 林木和花卉生长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峡谷里。 (2)浪潮涌来。 浪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涌来。 【答案】(1)狭窄而人迹罕至的。(2)像骏马一样浩浩荡荡地 【解析】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把句子写具体,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后,加上一些恰当的修饰或补充说明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明白,更加生动形象。 答案不唯一,搭配适当,合情理即可。 【题文】词语填空。 不容()()神秘()()人迹()()水天()()浩如()()齐头()()风平()()山崩()()【答案】置疑莫测罕至相接烟海并进浪静地裂 【解析】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注意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不要丢笔,区分偏旁部首。 【题文】在是比喻句的括号里打“√”。 (1)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鸟的天堂优秀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思想内容:《鸟的天堂》是着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 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2.语言表达: (1)准确传神,生动形象 巴金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在表现榕树生命力之美时,这样写道“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如果去掉“似乎”变成写实,就显得不真实了;如果换成“我觉得”就把感觉和景物截然分开,语气平淡。“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写榕树的叶子亮丽,又反客为主,写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叶子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让人不得不看,榕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第二次去看榕树,写群鸟嬉戏,“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极言场面之广大。从听觉写“声”,从视觉写“影”,写影比写鸟本身更能体现当时的热闹纷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充分写出形态的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节奏明快,情深意厚 《鸟的天堂》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自然流畅,琅琅上口。课文开头多用短句,简洁明快,令人渐入佳境。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具体生动,情深意厚,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读时就给人以“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又较多运用排比、复迭的句子,体现热闹欢腾的景象。 在感情上,作者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如在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写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当没看到鸟后失望、迷惑“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明写想法暗写心情。当被大榕树生命力所倾倒和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前面的间接抒情对后面的直接抒情又给予衬托铺垫,使结尾的抒情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结尾如豹尾般有力:“那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3)欲扬先抑,气韵贯通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皂市镇李场小学郭翠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和榕树上鸟的欢快、活泼。 2 .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感悟榕树的奇特美 1、把描写大榕树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好好体会榕树给你什么感受?可以同桌间互相读,谈体会。 2、学生自学交流,教师指导 3、汇报交流 (1)大: A、“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①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榕树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B、“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出示图片体会。 C、“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16 亩地。)课下大家丈量了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合几个教室?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 (2)茂盛,生命力旺盛。指名读句,谈体会。A、“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不留一点儿缝隙,说明树叶多。重点体会“堆”。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B、“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1、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

2、看图片 3、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三、感受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过渡:这棵美丽、神奇的大榕树让我们惊叹不已,假若那上面有小鸟,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一起来齐读课文的12、13 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看到什么景象? 2、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这里的鸟有什么特点? 3、汇报交流:把你最有感受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 么?①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两个“到处”说明鸟多。 ②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花的,黑的”看出颜色多,“有的…有的”可以看出的鸟的姿态很多。 想象一下,还有的鸟在干什么? ③看视频,做动作读,表现那种热闹的场景。 ④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解释和体会什么是应接不暇?④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那歌声真好听!兴奋的叫说明画眉鸟很快乐。 ⑤出示画眉鸟视频,指导读 四、感悟写作方法(动静结合) 看微课视频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而千姿百态的鸟儿给大榕树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大榕树确实成了鸟的天堂,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啊!作为祖国的未来的同学们,我们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让我们这个世界变成天堂。 板书设计 3、鸟的天堂枝干多榕树大茂盛 :树叶多而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课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式,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教学重点是想想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体会“鸟的天堂”之美,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把握好的词句,善于积累,运用,并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感受。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教师和同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每一个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中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我这次讲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这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傍晚,群鸟已经归巢,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并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是清晨,正是群鸟出巢的时刻。重点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充分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结尾时又由衷地写出了“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文本鉴赏力,还有一定量的词汇积累,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字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除此之外,他们的形象思维正不断地丰富与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在逐步发展,但好奇心与求知欲依然很强。这些都使本课教学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抓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从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课《鸟的天堂》教案(一)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缝隙”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部分段落。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榕树的奇特美丽和群鸟欢腾的欢乐。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想象“鸟的天堂”。 1.(出示巴金的照片和简介)大家看,这位笑容可掬的老人就是巴金。他是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代表作品:《家》、《春》《秋》. 他的写的许多作品都被选为各版本的中小学课文。其中《鸟的天堂》被选为咱们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鸟的天堂”,去看看那儿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板书:鸟的天堂) 二、初读识词,感知“鸟的天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思考: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去的? 2.检查生词、多音字和难读句子读音。(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1)灿烂竹竿规律缝隙白茫茫 树梢静寂榕树照耀船桨 (2)枝干不禁兴奋应接不暇 (这组词中红色的字都是——多音字,想想在词中应该读哪个音?请能读正确?) (3)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咱们再来读一个句子,发现了吗?这里面有个多音字,出现了两次,但读音各不相同。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3. 交流。(板:傍晚、清晨) 4.作者两次前往“鸟的天堂”,可时间不同。请大家按时间顺序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并试着概括段意。

《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_教案教

《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尝试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会3个生字及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4.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2、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激发兴趣(5分) 1、巴金先生是我们熟悉的著名作家,说说你知道的有关情况。 以前曾经读过他的《海上日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他的另作品——鸟的天堂。(板书课题) 2、观察课文插图,思考:课文为什么叫“鸟的天堂”,想象“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 (以简介作者及看图、想象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阅读学法指导课堂教学结构的第一个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

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3)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一时不能理解的先记下来。 思考: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2)指名读课文。 (3)学习、质疑生字、新词 (初读感知课文,是阅读课堂结构的第二个环节。自由读以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同时,在这一环节中,初步扫清文字障碍) 三、导读课文,理清文脉(12分) 1.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思考:如果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该怎样分?说出理由。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重点讨论划分的道理。 2.检查反馈,集体交流,明白划分的道理,消除疑点。 3、导读第一部分。 (1)读课文,思考:作者第一次,主要看到了什么?大榕树有什么特点? (2)交流讨论 (作者两次去了“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文章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学习本篇课文,要反复诵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走进课文的情境,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通过说、写陶冶情操并引导课外阅读。 学情分析 学习本篇课文,要反复诵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走进课文的情境,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通过说、写陶冶情操并引导课外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 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没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及点面结合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的景象,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3.理解句意: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

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4.文中五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加引号。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鸟的天堂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快速读课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并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追随巴金先生去鸟的天堂感受那美丽和谐的景象。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 1.作者两次来鸟的天堂,印象最深的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2.指名读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内容,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A.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榕树? B.课文描写了大榕树的哪些特点?画下相关语句。 3.学生交流 4.出示句子,感受榕树的“大”和“美”。 5.抓重点词句来体会。(不可计数、卧、逼近、堆、颤动) 6.重点理解“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所包含的意思。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

23.《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律”等11个生字,会写“竹竿、白茫茫、规律”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律”等11个生字,会写“竹竿、白茫茫、规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9自然段,把握这两部分内容,初步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 3、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创设情境。 导语: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听后的感受。)是的,鸟儿的欢唱多么动人啊!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体会的。今天,我们有幸

学习到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2、理解课题,质疑思考;何为“鸟的天堂”?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天堂”的含义一一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课题“鸟的天堂”的含义一一大榕树是适合鸟儿快乐生活的地方,最后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这个疑问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相关背景知识。 ◆了解作者: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其间创作处女作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笔名巴金。主要代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长篇小说《寒夜》,中篇小说《憩园》等。 ◆创作背景: 在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河上,有一株五百多年树龄的奇特的古榕树。榕树高15米,独木成林,浓萌蔽日,引来成千上万的各种飞鸟栖息其间。其中的鸟类以夜鹭、池鹭、牛背鹭和小白鹭最多,也最常见。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有感而发,《鸟的天堂》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2、我会读(请每小组的四号开火车读词语) 陆续规律榕树纠正逼近缝隙白茫茫不可计数 木桩颤动涨潮树梢静寂茂盛画眉鸟应接不暇 3、我会写 出示学生写的字,特别提醒易错字,指导书写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经过的是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汇报交流。 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

五年级上册语文 23鸟的天堂 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教案】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第23课《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熟练地朗读课文 2.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 继续把握课文内容,领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体会、学习作者所运用的各种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学习作者所运用的各种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作者所运用的各种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读: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棵巨大的榕树。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记述“鸟的天堂”的。 1.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 2.描写两次在“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时,作者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二、课文精讲 学生齐读第1——4自然段。 师: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这里的的环境描写,为下文写“我们”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作了铺垫。 师:找出第三自然段中表现人们动作的的词。(跳、解、拿、拨) 师:从这一系列的动作能看出什么? (看出一行人动作敏捷,朋友的划船技术熟练。) 师: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比喻句,找出来。 比喻句: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把有规律的桨声比作一支乐曲,写出了划桨声的悦耳,表现了河面的平静及“我们”愉悦的心情。) 师:第1——4自然段写了什么? (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了“我们”傍晚出发,交代了我们出发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环境。) 学生齐读第5——8自然段。 师:河面为什么变窄了? (因为榕树占据了河道,所以河面“变窄了”,从侧面表现了榕树非常大) 师:“一簇簇”这个词用的好不好?表现了什么? (形象的表现了榕树的枝叶非常茂盛。)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鸟的天堂》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鸟的天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运用好词好句,学会写简短的解说词。 2、能力目标: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 写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欣赏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 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的运用ppt课件 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相传在四百年前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有 块泥潭小岛,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优美便衔来一根榕树枝,说也奇怪这棵榕树很快的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浮动的绿洲。 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成千上万只仙鹤,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嘎嘎呼唤,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为壮观。那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人间那得几回闻”,成了南国 的一道奇观——鸟的天堂。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2、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 堂”(小鸟的乐园)。你认为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成为“天堂”(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带着这种美的感受读一读课题:《鸟的天堂》 3、质疑:“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发音,难写的字要留意;整体感知课文,初知大意,同时着重思考以 下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 次序时间作者见到了什么作者的感慨 (三)自主感悟 a:品读“美丽奇特的大榕树” 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进行自主阅读,要求: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各抒己见。 1、师板书(画一棵榕树)一株榕树便天堂,这是一株怎样的榕 树?(观看视频资料) 2、你看到了一颗怎样的树?(大、绿、茂盛、生机勃勃……)要求学生把他想到的写在黑板榕树上。 3、作者看了榕树后有什么感慨?(板书:“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认真读读课文1—9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大的特点: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茂盛的榕树,看不见主干在什么地方。 师:四百多年前,河中一个泥墩、一棵榕树长期繁衍,形成枝叶 覆盖1万多平方米。相当于150个多媒体教室那么大)(哇!)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有机会看请他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枝 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面上,伸进泥土里。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画面

3、鸟的天堂 完整教学设计 公开课

3 鸟的天堂 一、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12个词语。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鸟的天堂”的和谐之美。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静态、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阅读资料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天堂”,提问:你认为天堂是个怎样的世界? (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是个怎样的地方呢?(鸟的天堂是指能让鸟生活得美好、快乐的地方。)今天我们将和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到“鸟的天堂”去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 3、课件出示课时目标。(我们通过学习课文要达到这些学习目标,你们有信心吗?)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理清课文层次 初步了解课文描写大榕树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不通的多读几遍。 (2)把画出来的词语先自己读一读,再读给同桌听。 (3)想办法记一记方格内的生字,难写的字在方格下面用手多写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老师想看看你们学的怎么样。谁能领着大家读一读这些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灿烂、白茫茫、船桨、规律、一簇簇、不计其数、榕树、缝隙、照耀、应接不暇、颤动、静寂、抛在后面 (2)指导生字书写“耀、律” 3、检查读文 (同学们的字词认读非常好,相信同学们课文也一定读的很棒,我们叫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三、理清层次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读文 (大家把课文读的这么流利,说明同学们课前预习很充分,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2、学生汇报(两次。第一次看到茂盛的大榕树,却看不见一只鸟:第二次看到了许 多鸟。) 3、划分段落 找出第一次去和第二次去的段落 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的重点段各为一大段,其余的前面为一大段,后面的为一段,那么课文可以分为4大段,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这几大段写了什么? 4、小结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鸟天堂》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鸟天堂》教案 PEP fourth grade volume 1 Chinese lesson 3 "Bird Paradise" te aching plan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鸟天堂》教案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运用好词好句,学会写简短的解说词。 2、能力目标: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欣赏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的运用 ppt课件 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相传在四百年前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有块泥潭小岛,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优美便衔来一根榕树枝,说也奇怪这棵榕树很快的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浮动的绿洲。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成千上万只仙鹤,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嘎嘎呼唤,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为壮观。那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人间那得几回闻”,成了南国的一道奇观——鸟的天堂。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2、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小鸟的乐园)。你认为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成为“天堂”(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带着这种美的感受读一读课题:《鸟的天堂》 3、质疑:“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发音,难写的字要留意;整体感知课文,初知大意,同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

[小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文档]《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认识大榕树的美、南国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 2.提高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中心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节段;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讲读第二段。 学生浏览第二段,理清观察顺序,分清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远看大榕树,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近看大榕树(第5、第6自然段写远看,第7、第8自然段写近看)。 学生自由读第5、第6自然段,思考:远看大榕树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大、茂盛)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远看大榕树这么大,这么茂盛,那么近看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愿意读第7自然段?请你抓住重点词语来说一说。 指名读第2句,区别两个“真”的意思。(真面目:真正、本来;真是:的确,确实)学生读句、体会作者情感。(自由读、指名读) 师:枝干的数目为什么不可计数呢7请大家齐读第3句。 师:(出示投影片、一边指示一边与学生共同叙述)大家请看,只见它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又长成新的枝干,因此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你们还能从最后一句中的哪个词语看出榕树很大?(卧) 师:这个“卧”字展示了榕树姿态的庞大。老师告诉大家,这是一株已经生长了500年的古树,它村冠的遮盖面积相当于200多个教室多么大,真是一株罕见的、庞大而又奇特的榕树啊!这段课文,作者主要抓住榕树枝干的奇丽多姿来介绍它的真面目。(板书:枝干)作者接着观赏的是榕树的叶子。(板书:叶子) 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第1句,思考:这句写什么? 学生自学第2、第3句,边默读边划出表现榕树茂盛的词语,并想想该怎么理解。然后交流汇报学习体会。(教师教给汇报方法:先读句子,再找词语,最后谈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