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当代史简答论述题

世界现当代史简答论述题
世界现当代史简答论述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大战争集团的形成。

1、三国协约;

为抗衡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同盟”而由英法俄结成的军事政治集团。1892年法俄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了同法俄的关系,在20世纪初分别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这就意味着三国协约的建立。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使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三国同盟;

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它是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三国同盟的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随着德国不断扩张以及英、德矛盾日趋尖锐,英国改善了同法国的关系,从而引发三国协约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及主要影响

战役:

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和法军于1916年2~12月在法国凡尔登进行的战役,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或“地狱”。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走向失败。

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6月1日发生的日德兰海战是英德争夺海上霸权的一次较量,也是历史上交战双方使用战列舰编队进行的最后一次海战。双方参战官兵在10万人以上。英国损失舰船14艘,阵亡官兵6097人;德国损失舰船11艘,阵亡官兵2545人。就战役胜负得失而言,德国海军略占上风。但就战略意义而言,英国仍保持了对德国的海上优势,德国企图打破英国海上封锁的目的未能实现。

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军队同德军于1914年和1918年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两次会战。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佔领。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

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联军于1916年7~11月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实施的进攻战役。该次战役是世界上第一场有坦克参战的战役。虽然英国用的坦克没有什么作用,但它的陆军、火炮和空军联合作战的战技非常有效。

影响:

第一,战争开始了欧洲的衰落进程

第二,战争引起一系列革命

第三,战争造成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

第四,战争造成了国际关系新格局

第五,战争推动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3. 十月革命的策略及影响

1、布尔什维克党目前的新任务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从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2、革命采取和平的方法。提出口号: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不给临时政府

任何支持,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3、经济政策,没收一切大地主的土地,交给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合并所

有银行接受苏维埃监督,苏维埃还监督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七月事件后列宁及时调整了斗争策略,并制订了武装起义的计划。

策略:占领了国家银行,电话局和火车站等重要据点,后来攻占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革命后宣布国内各民族权利平等,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工人监督;没收地主,皇家和寺庙的土地;1918年3月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影响: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4.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

内战爆发后,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实行一些临时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1)、实行全部工业国有化;

(2)、实行余粮征集制;

(3)、推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4)、实行贸易国有化,取消私人贸易;

(5)、食物定额配给制

战时共产主义作用和不足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供应前线,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从而巩固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保卫了国家独立。

2)战时共产主义的许多内容是超过了实际情况,它可以暂时缓和危机,但随着战争的结束,他越来越不适合国家的需要。1921年,苏俄政府废除了暂时共产主义政策。

随着国内政治的稳定,对农民的超经济的强制使大部分农民失去了经营土地的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工业生产陷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1921年,俄共(布)召开了第10次代表大会。大会于3月15日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

余粮收集制,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由全部工业国有化改为实行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3、由国家垄断贸易改为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新经济政策首要是发展农业,以农业发展来推动工业发展。新经济政策实施不久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它受到农民的欢迎,使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它极大的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及实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世界体系。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统治秩序。1919年1~6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签订了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巴黎和约》,和约对帝国主义在西方和中东地区的统治秩序作出了规定,形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由美国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公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对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作出规定,形成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华盛顿体系与凡尔赛体系共同对一战后的世界格局作出规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大国按自己的意志建立了一套新型的国际格局。但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力解决德国问题与裁军问题,加上美国退出凡尔赛体系,使得该体系从一开始便充满了矛盾与不稳定。此后随着法西斯势力的崛起该体系逐步遭到重创,1939年波兰战争和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标志着该体系的彻底破产。

6.相对稳定时期的国际关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资本主义内部的利益分配关系,但该体系中的不稳定因素继续影响着列强之间的关系。欧美各大国通过会议和条约的形式调整着彼此之间的关系。其中以1925年的《洛加诺公约》的签定为高潮。“洛加诺精神”一时成为和解与安全的代名词。然而,20年代的国际社会是和平喧嚣下充满动荡与危机的“洛加诺时代”,是一个孕育着危机的年代。

(一)德国赔款问题与鲁尔危机

德国赔款问题在巴黎和会上引起激烈争论。之后又经过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到最后不了了之。

1923年1月11日,法国以德国故意不履行供煤义务为由,与比利时共同出兵占领了鲁尔地区。史称“鲁尔危机”。德国采取了“消极抵抗”政策。法、比两国从占领鲁尔中亦未得到任何实际利益,最终在国际压力下不得不从鲁尔撤军。鲁尔危机实际上反映了帝国主义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

(二)道威斯计划

1924年,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领导的专家组针对德国赔款问题提出的报告。内容:统一和稳定德国的货币,建立正常的金融秩序;平衡德国的预算收支,实现税务与债款的平衡。确定德国的还款期限与方式,稳固其赔款来源。道维斯计划对于

恢复德国的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被杨格计划所取代。

(三)洛加诺公约

是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加诺举行的会议上通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协议在该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签署,并在12月1日于伦敦获得确认。一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

(四)《非战公约》和裁军问题

1928年8月《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或《凯洛格—白里安公约》

西方大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寻求和平的努力中最为坚持不懈的是裁军运动。(五)德国加入国联

德国提出加入国联的四个条件:

必须成为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鉴于被解除武装和不设防,德国不能参与盟约16条关于对侵略者实施的经济和军事制裁;必须不再以任何方式让德国承认负战争的责任;希望在适当的时候参与国联对殖民地的委任统治。

德国加入国联使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新局面

7.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为了缓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大萧条,立即开始推行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3R”来概括,即Recovery(恢复)、Relief(救济)、Reform (改革)

1、整顿金融;

2、扩大需求;

3、调节工农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蓝鹰运动”、《农业经济调整法》、《农业信贷法》)

4、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华格纳法、社会保险法)

5、抑制富豪,缓和阶级矛盾

历史地位:

首先,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由于资本主义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的威胁。其次,大大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利。再次,新政大大增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8.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欧洲策源地: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德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矛盾激化。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这一混乱形势,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旗号,进行蛊惑宣传,骗取支持。在1932年夏举行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初,希特勒上台组阁,出任总理,纳粹党掌握了国家政权。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亚洲策源地:日本同样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与德国的区别在于,日本法西斯不是以政党形式出现,而是以军部为核心。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军部法西斯制造了一系列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日本政府的政策逐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1932年,一批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二二六兵变,企图建立军部法西斯政权,后因内讧失败,但军部势力大大加强。此后不久,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一方面限制国内人民自由,加紧扩军备战;一方面制定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9. 二战中的重要会议及战役

不列颠之战

二战期间,英德空军在英伦上空上演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1940年5月,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对战争的态度完全改变。法国战败后,同年7月,希特勒制定了从海上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进行,德国首先发动了空战,企图夺取制空权。在这次空战中,英国人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利用飞机性能的优越性和雷达,击败了数量上占优势的德国。不列颠之战的胜利是德国自战争爆发以来所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增强了其他地区反法西斯的信心,并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莫斯科保卫战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会战,是于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9月30日,德军实施了“台风”行动,苏军用三个方面军保卫莫斯科,战争初期苏军失利莫斯科陷入包围中,后转为僵持阶段,直到11月得到日本不会进攻苏联的情报,得以集中兵力进行反攻,并于1942年1月份迫使德军撤退,粉碎了德军南北夹击莫斯科的企图。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它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6时30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虽然这场战役离现在六十多年,但诺曼底战役仍然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彻底粉碎了德军企图以西线部队挫败美英登陆后再抽出50个师转用于苏联战场的如意算盘。诺曼底的胜利,敲响了纳粹德国的丧钟。同时也为全世界的解放打下了基础。

偷袭珍珠港:

偷袭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或奇袭珍珠港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期间一次海战。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实力对比。日军仅剩大型航空母舰2艘、轻型航空母舰4艘。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战局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开罗举行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宣言》宣告世界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要全部归还中国,朝鲜应获得自由和独立,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召开,是二战时第一次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会议就战后处置德国、波兰边界的变迁、成立国际组织、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反映出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预示着几个大国战后对国际事务的主宰。

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1945年2月4日至11日召开,主要内容是关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此次会议巩固和维护了三国战时联盟,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苏英在波茨坦举行的战时最后一次会议。讨论关于战后德国的管制和赔款问题、波兰问题,发表了《波茨坦公告》,决定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对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协议,但它并没有解决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雅尔塔体系并没有形成。

10.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与国际格局。

国际格局:主要表现为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殖民体系的瓦解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政治形势:

“均势格局”(Balance System):

自19世纪以来,欧洲存在着几个势均力敌的大国,如英、法、德等国,它们各霸一方,通过相互结盟对付另一方,并以划分势力范围的方法保持彼此之间的平衡。

到二战前,在资本主义世界称霸的主要有6个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

德、意、日在战争中被击败,是战败国,已经被排除出大国之列。

英、法尽管是战胜国,但被战争严重削弱。

美国登上资本主义霸主地位。

苏联成为在军事上唯一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国家。

二战后初期,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崩溃。(尤其是在东亚和东南亚)

经济形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及其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两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宗旨是:商讨和促进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中、短资金解决会员国的国际收资中出现的暂时不平衡等。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其职能在于通过向成员国提供长期性融资,以解决成员国发展经济的长期建设资金的需求,协助后者的复兴与开发。

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都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临时适用。

11. 战后两大阵营的形成与瓦解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反苏反共,美苏关系由盟友变为敌手,标志着美国对苏实行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的开始。随后美国又提出“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建立统一的西方军事政治集团奠定了基础。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加强了联系,签订了双边、多边和共同协定的条约。1947年组成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0年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5年又建立了华沙条约

组织,社会主义阵营得以形成。

1965年3月召开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分歧发展到组织上的分裂。1965年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完全破裂,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时光流逝,进入到21世纪10年代,资本主义阵营这个概念已经弱化。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中除中国、朝鲜、越南、老挝,欧洲的摩尔多瓦共和国、古巴外,其余都是资本主义国家。

12. 冷战体制的形成及冷战的表现

冷战是指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成仇敌,在外交、军事、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形成尖锐对抗,即除了战争(热战)之外的任何对抗。斗争的形式为:政治上的对抗;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军事上的对峙;经济上的割据。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由杜鲁门陪同在美国的富尔敦发表关于“铁幕”的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国情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表现:

冷战在欧洲的表现

1、经济上表现:

美国:马歇尔计划

苏联: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2、第一次柏林危机和德国的分裂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

1948年9月,美、英、法把柏林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月,苏联对西方提案行使否决权。11月,柏林东占区成立“临时民主政府”;12月,柏林西占区成立“市政府”,于是柏林实际上正式分裂为东柏林和西柏林两个城市实体。

3、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华沙条约组织

冷战在亚洲的表现:

1、扶植日本使其成为亚洲的反共基地

2、出兵干涉朝鲜战争

3、建立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

13.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发展原因。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的繁荣(1945-195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 称霸资本主义世界。

原因:

1、战时积累下来的大量需求,迫切需要满足。

2、杜鲁门政府采取了及时有效的经济政策。

3、经济对外扩张:

(1)建立了新的世界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机构:

(2)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对外援助:马歇尔计划

第二阶段:50、60年代经济持续发展(1953-1973)

1953-1960年的经济低速发展和60年代(1961.2--1969.10)一百另几个月的经济持续发展。到60年代末, 美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被称为丰裕社会的高度现代化的后工业社会。这一时期被称为“艾森豪威尔繁荣”、“肯尼迪增长”和“战争繁荣”。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国民经济军事化和扩军备战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70年代——80年代初的滞胀危机。

美国爆发了1973-1975、1979-1982两次严重经济危机。

原因:

(1)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的恢复以及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都相对缩小了美国的世界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2)国内市场日趋饱和:

(3)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降低生产成本,美国资本向世界其它地方转移。(4)美国历届政府采取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第四阶段:1982-2000年,经济恢复高速增长

1)微电子技术的诞生。

2)生物技术的新兴。

3)新材料技术的开发。

4)新能源的应用。

5)海洋开发技术的新突破。

6)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

7)因特网与多媒体技术的问世。

8)纳米技术的开发应用。

14. 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政治、经济的军事大国。战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基本对外战略目标和战略构想,总是以美国为中心,妄图独霸世界。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依据其自身实力地位的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后到60年代末期,实行的是进攻性的全球战略。这一阶段,美国依仗它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实施了“四面出击,全球扩张”的基本战略,即采取一切手段,实现美国的霸权地位。虽然这一基本战略经历了几届政府,具体战略及其实施方法虽有差异。但遏制苏联,争当全球霸主的基本战略却是贯穿始终的。

第二阶段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期,实行的是收缩和防守战略。这一阶段,美国的全球战略可以概括为“维持均势,确保霸权”,即在力量不定的情况下,缓和对苏关系,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均势缓和”这一战略经历了尼克松、福特、卡特三届政府。

第三阶段是整个80年代,实行的是“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即以实力为后盾,力争恢复美国的军事优势,立足于同苏联的全面对抗,同时不放弃“联系”与对话。

第四阶段是进入90年代后的新战略,即实行“世界新秩序”和“三个支柱”。这一阶段,由于两极格局的瓦解,美国的对外战略较前一时期有了新的变化。美国认为随着苏联的衰落、解体,美国已成为世界领袖,即充分利用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全面发挥美国的领导作用,谋求对全国事务的影响力,最终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一级世界。

综上所述,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实质即以不同的策略来应对国际形势和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拉拢实力强大的国家,消除其称霸道路上的阻碍,从而实现其独霸世界的野心,建立以它为主导的世界体系。

15. 当代苏联改革的内容及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

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改革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政治体制急剧变化,一党制变成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快。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

16. 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阶段,表现及影响。

形成过程:①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六国又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

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共体成立之后,西欧国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不断加强合作,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

表现:

经济:关税同盟一体化

共同农业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金融政策:建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统一大市场

政治: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

制宪:《欧洲联盟宪法》

组织机构: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审计院。科技:建立了欧洲科技研究合作计划。

影响:

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了,强化了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图谋。

文化上: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安全上: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可能同时也可能增加了各国经济的风险

17.战后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德国表现

1、工业产量的增加

2、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原因

1、内因

(1)艾哈德采取的经济政策:

(2)长期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3)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4)多样化和良好的教育状况

2、外因

(1)盟国对德态度的改变及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

(2)冷战局势的形成和东西方的对抗

法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1、经济实力大为加强,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2、战后法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日趋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重有升有降,第三产业的产值所占比中则日趋上升。

法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戴高乐1958年执政后,法国政局相对稳定

2、“美援”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为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通过国有化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4、重视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为法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5、重视科学技术研究,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6、扩大资本积累、加大固定资本投资与鼓励出口贸易相结合,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发展

7、农业现代化对法国经济现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日本表现

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6—1964年,主要围绕重、化工业,为国民经济奠定物质基础。出现了“神武景气”和“岩户景气”。

第二阶段是1965—1973年,从经济技术上全面赶上其他国家。196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年又赶上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日本原因

(1)前提条件: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与战后的民主化改革。

(2)有利条件:朝鲜战争的特许订货,美国对于日本经济的大力扶持。

(3)优良措施: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

(4)对外政策:“贸易立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

(5)科教兴国: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18. 战后英国、联邦德国及法国的外交政策

19.第三世界的形成及意义

亚非会议——第三世界形成的开端

?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

国际会议。

?亚非国家以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主义,促进民族民主运动。

?增进亚非国家交往和相互了解,找到消除隔阂、增强团结的基础。

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发展中重要里程碑

?是万隆精神进一步弘扬,是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的发展中国家团结合

作的结果。

?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并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

?一定程度上对两极对立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冲击,加速世界帝国主义殖民

体系瓦解的过程,对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做出了贡献。

第三世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联合国的变化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新的海洋法

20.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背景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2.理论准备---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3.社会条件---二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赛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主要内容

影响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3.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4.导致阶级结构的变化;

5.促使人们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6.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7.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更加突出。

21.印巴分治及四次中东战争。

印巴分治

英国把统一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地,以便殖民统治的政策.二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并且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矛盾日深,英国殖民者难以继续统治,对其实行了“分而治之”的政策。1947年2月,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在同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领袖会谈后,发表了《蒙巴顿方案》,该方案依照居民宗教信仰将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从而结束了英国在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但印巴分治也给双方埋下了纷争的祸根,是两国先后发生三次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是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的大规模的战争。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委任统治,同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15日,阿盟国家军队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

始。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和美、英的矛盾。战后划分的巴以停火线使得以色列领土比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扩大了6200平方公里,这条分界线也逐渐被国际社会乃至阿拉伯世界所认可。

第二次中东战争:

是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美苏两国均介入此事件,并对三国施加压力。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只有以色列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身目的。这场战争也标志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开始奋力抵抗。至十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

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打算收复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明显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了苏伊士运河(原来的停火线)。

22.雅尔塔体制崩塌的原因及世界的影响。

原因:

1美苏双方为寻求各自利益进行直接军事对抗,其结果造成美苏很大的经济包袱,损害了双方的利益,促成了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两个阵营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与苏联东欧经济日益衰落形成反差,其结果导致苏联战略收缩放弃东欧

3苏联对东欧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削弱了社会主义阵营

4斯大林模式已不适应战后一体化的潮流,体系的崩溃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5西方长期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结果

总之雅尔塔体系的瓦解既有来自外部的冲击波,也有来自内部力量对比的变化,冷战所造成的内部矛盾和摩擦是冲击体系的主要因素

影响:

1、国际形势的发展明显呈现出缓和与和平、紧张与动荡并存的两种趋势

2、大国的安全概念发生了变化,90年代初以来的经济衰退和由此引起的社会政治动荡,使美国等国都把经济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守卫

3、东西方力量失衡

4、南方战略地位的暂时下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试题之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试卷之一 一、填空题 1、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有《文学旬刊》和。 2、1921年7月在日本成立的是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伯奇等人发起的。 3、发起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的主要社团是后期的创造社和。 4、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正式成立,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说。 5、《讲话》特别强调了的关系,指出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惟一源泉。 6、贺敬之的《回》采用了的形式并加之改造,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 7、《枯木逢春》的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这一艺术形象。 8、邵荃麟在1962年“会议”上,指出应该注意写的人物。 9、《黑骏马》最突出的艺术品格是它的。 10、贾平凹的散文从容上看,可分为商州系列、城市系列和。 二、单项选择题 11、最早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的第一批诗人是() A、胡适、鲁迅、郭沫若、钱玄同 B、胡适、默、半农、周作人 C、胡适、默、周作人、郭沫若 D、胡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 12、选出不是五四时期的诗歌流派的一项是() A、爱情诗派 B、格律诗派 C、象征诗派 D、街头诗派 13、茅盾早期的散文主要有() A、《叩门》、《卖豆腐的哨子》、《樱花》 B、《风景谈》、《白礼赞》、《樱花》

C、《见闻杂记》、《白礼赞》、《叩门》 D、《风景谈》、《见闻杂记》、《卖豆腐的哨子》 14、“汉园三诗人”指的是() A、何其芳、金克木、广田 B、何其芳、卞之琳、广田 C、卞之琳、徐迟、金克木 D、金克木、徐迟、路易士 15、下列哪一部作品是徐志摩诗集的名字() A、《再别康桥》 B、《红烛》 C、《雪花的快乐》 D、《翡冷翠的一夜》 16、短篇小说《樊家铺》的作者是() A、艾芜 B、柔石 C、吴组缃 D、从文 17、抗战以前,田间的主要诗集有() A、《未名集》、《中国牧歌》 B、《中国牧歌》、《义勇军》 C、《给战斗者》、《戎冠秀》 D、《未名集》、《义勇军》 18、禺的代表作《雷雨》是一部()长剧 A、三幕 B、四幕 C、五幕 D、六幕 19、抗战时期沦陷区小说的主要作家有() A、爱玲、艾芜、沙汀 B、师陀、萧红、巴金 C、钱钟书、巴金、天翼 D、爱玲、钱钟书、师陀 20、抗战以后,国统区报告文学作家主要有() A、丘东平、骆宾基、白 B、沙汀、骆宾基、似 C、丘东平、周立波、聂绀弩 D、周立波、白、吴伯萧 21、田汉艺术探索转变期中最优秀的重要代表作品是() A、《夜话》 B、《名优之死》 C、《丽人行》 D、《芦沟桥》 22、夏衍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简答题 1、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其意义? (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自始至终得到邓小平等的全力支持。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十三大上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的部署、思路和政策是什么? (1)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的具体思想和政策●“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每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阐明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努力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3、邓小平在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1)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性质和指导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3)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上述基本思路,其主要内容写入了十三大报告。

世界当代史题库(更新)

世界当代史 一、名词解释: 1、冷战 2、巴鲁克计划 3、雅尔塔体系 4、波茨坦会议 5、奥德-尼斯河 6、铁幕演说 7、希腊内战 8、杜鲁门主义 9、柏林空运 10、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1、华沙条约组织 12、麦克阿瑟 13、舒曼计划 14、欧洲煤钢共同体 15、《罗马条约》 16、日内瓦精神 17、猪湾事件 18、犹太复国主义 19、哥穆卡 20、杜布切克

21、《中苏友好互助条约》 22、联合国 23、不结盟运动 24、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25、杜鲁门主义 26、马歇尔计划 27、莫洛托夫计划 28、勃列日涅夫主义 29、戴高乐主义 30、艾森豪威尔 31、赫鲁晓夫 32、纳尔逊·曼德拉 33、阿登纳 34、乔治·凯南 35、麦卡锡主义 36、铁托 37、NSC-68号文件 38、中美上海公报 39、八一七公报 40、布拉格之春 41、水门事件 42、匈牙利事件

43、吴庭艳 44、越南民族解放阵线 45、东京湾决议案 46、胡志明小路 47、春节攻势 48、越南占领柬埔寨 49、红色高棉 50、船人 51、中美大使级会谈 52、星球大战计划 53、柏林墙 54、乒乓外交 55、苏共二十大 56、戈尔巴乔夫 57、哈尔斯坦主义 58、《赫尔辛基最后文件》 59、新保守主义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战争? 2、如何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和苏联带来的不同历史经 历? 3、在冷战起源的问题上,传统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的主要观点

是什么? 4、朝鲜停战谈判中的两大矛盾点是如何解决的? 5、二战后法国和联邦德国之间是如何实现和解的? 6、战后的奥地利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7、古巴导弹危机的教训是什么? 8、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是如何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 9、简述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10、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思路是什么? 11、越南战争对美国和越南的影响是什么? 12、中日关系是如何实现正常化的? 1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论述题: 1、如何看待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2、运用层次分析法,谈谈冷战的起源问题。 3、美国战后是如何对日本进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造的? 4、美国在亚洲的冷战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5、试述朝鲜战争产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6、试述战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7、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第一次“缓和”的原因、表现和局限性。 8、试述中苏分裂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9、试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及其影响。 10、试述苏联解体的过程和启示。

09级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参考 (1)

名词解释: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是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2、赵树理:赵树理(1906~1970 ),原名赵树礼,山西省沁水县人,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曾编辑《黄河日报》(太南版)副刊、《中国人》报、《新大众报》,写作大量小说、小戏、快板和其他通俗文章。赵树理小说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中,讲求情节连贯性,叙述多于描写,描写融于叙述,叙述语言平易质朴、口语化。其小说心慌做以新的主题和新的生活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1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 3、林语堂: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笔名毛驴、宰予等,是中国30年代小品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曾主编《论语》半月刊。曾创办《人世间》和《宇宙风》。他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核心是闲适和性灵,通过多样化的题材和娓语式笔调,达到无拘无碍、从容潇洒的境界,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代表作有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还有《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 4、白马湖作家群:白马湖作家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丰子恺、夏丏尊等为代表的一个流派,他们的散文显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却善于在平凡开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意境,严谨而有韵致”。这一散文群体与风格早在他们20年代会聚在白马湖畔便已基本形成。因而也称为“白马湖”作家群。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是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 5、孤岛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二是戏剧活动,代表作有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 6、高觉新:是巴金1931年写成的《家》中一个贯穿全书的的中心人物形象。是宗法制大家庭溃败过程中的“长子”典型,他性格复杂,徘徊挣扎于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冲突的漩涡之中,负载着极为深刻的时代的和历史的文化内涵。觉新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批判和否定“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的人生态度。他是新文学史上动摇型的代表,中国“多余人”的代表。 7、九叶诗派: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7春在线作业2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7春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13 道试题,共26 分。)V 1.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A. 杨朔 B. 秦牧 C. 史铁生 D. 周涛 满分:2 分 2. 茹志鹃的创作风格是A A. 清新俊逸 B. 古朴典雅 C. 冷峻深沉 D. 晦涩深奥 满分:2 分 3. 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的是A A. 艾青 B. 徐志摩 C. 闻一多 D. 穆旦 满分:2 分 4. 成立标志着文学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是B A. 左联 B.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C. 中国诗歌会 D.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满分:2 分 5. 喜剧《三块钱国币》的作者是A A. 丁西林 B. 宋之的 C. 夏衍 D. 陈白尘 满分:2 分 6. 蒋光慈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是B A. 《短裤党》 B. 《少年漂泊者》 C. 《咆哮了的土地》 D. 《冲出云围的月亮》 满分:2 分 7. 在朦胧诗人中,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诗人是D A. 顾城 B. 江河 C. 北岛 D. 舒婷

8. 《狂人日记》出自鲁迅的哪一部作品集A A. 《呐喊》 B. 《彷徨》 C. 《故事新编》 D. 《朝花夕拾》 满分:2 分 9. 铁凝表现中国妇女畸形人格和恋爱命运的小说是C A. 《哦,香雪》 B. 《孕妇和牛》 C. 《玫瑰门》 D. 《棉花垛》 满分:2 分 10. 出现在郁达夫小说的人物类型是D A. 民族资本家 B. 交际花 C. 革命家 D. 零余者 满分:2 分 11. 张洁书写理想爱情悲歌的作品是A A. 《爱,是不能忘记的》 B. 《沉重的翅膀》 C.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D. 《祖母绿》 满分:2 分 12. 下列哪位诗人被称为“童话诗人”B A. 舒婷 B. 顾城 C. 杨炼 D. 海子 满分:2 分 13. 小说《受戒》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名叫C A. 香雪 B. 鲁鲁 C. 小英子 D. 小兰子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12 道试题,共48 分。)V 1. 下列那些主张是由胡适提出的ACD A. “八事” B. “三大主义” C.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D.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期中三个方面是前所有的,如,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清朝的危机其实与前面各个封建王朝一样,出现了改朝换代的迹象,但历史已经没有给中国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机会。大的世界参照系已经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将改变中国命运。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 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4、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是: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 论述题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 (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

世界当代史列举题

1、列举战后美国的历任总统(写出名字即可) 富兰克林·罗斯福民主党 1933年-1945年任期最长的美国总统,连任四届,最后死于任内 杜鲁门民主党 1945年-1953年 艾森豪威尔共和党 1953年-1961年 肯尼迪民主党 1961年-1963年任内被暗杀 约翰逊民主党 1963年-1969年 尼克松共和党 1969年-1974年任内因水门事件而辞职 福特共和党 1974年-1977年唯一一名未经选举就接任副总统,然后接任总统的人卡特民主党 1977年-1981年 里根共和党 1981年-1989年 乔治·H·W·布什共和党 1989年-1993年 克林顿民主党 1993年-2001年任内国会曾提起弹劾动议,但未获通过 乔治·W·布什共和党 2001年—2009年父亲曾任第41任美国总统 奥巴马民主党 2009年—至今 2、列举不结盟运动的五个发起国和领导人 南斯拉夫—铁托;埃及—纳赛尔;印度—尼赫鲁;印度尼西亚—苏加诺;加纳—恩克鲁玛 3、列举赫鲁晓夫期间苏美三次危机以及爆发时间 ①1958年欧洲大陆的第二次柏林危机②1961年8月至10月在欧洲大陆的第三次 柏林危机③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 4、按先后顺序列举最先爆炸核武器的五个国家 1945年美国;1949年前苏联;1952年英国;1960年法国;1964年中国 5、列举50年代美国出面组织的四个军事集团的名字 1951年:《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美日安全条约》、《美澳新安全条约》; 1953年:《美韩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美蒋共同防御条约》; 1955年:《巴格达条约》 6、列举20世纪80-90年代先后加入欧盟的国家 1972年1月22日。英国、爱尔兰、丹麦和挪威加入 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个 20世纪80年代之后,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使欧盟成员国扩 7、按照时间顺序列举出战后苏联的领导人 斯大林(1922年—1953年)赫鲁晓夫(1953年—1964年) 勃列日涅夫(1964年—1982年)安德罗波夫 1982年- 1984年 契尔年科 1984年- 1985年契尔年科 1984年- 1985年 8、列举简述雅尔塔体系的4项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学期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一、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答:1、描写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没有做到的。 2、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更进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以及所面对的矛盾。 3、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4、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直接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二、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 答: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都影响巨大。 赵树理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在解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民众在推翻了封建统治之后获得了初步的经济和政治的翻身之后,随即要求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比较通俗而又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文化艺术,呼唤贴近他们生活的能与他们气息相通的作家。赵树理

以及大批实践了“赵树理方向”的作家适应了这种历史要求。这其实是新一代作家,这代作家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有着最亲切、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赵树理即是深深根植于农村,从思想气质到生活习惯都彻底农民化了的。 赵树理追求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内在需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给,能够忠实的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的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农民所接受。这批作家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 三、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形式的创新,并重点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和改造。 答:赵树理的小说多采用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以说唱文学为基础。1、赵树理小说扬弃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程式化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完整性的特点。 2、把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 3、语言上具有口语化特点,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 一、简述40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 答:暴露讽刺小说的浪潮在40年代由张天翼带头掀起,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家。 1、1938年张天翼在《文学阵地》上发表讽刺名作《华威先生》,并因而在国统区内掀起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的长时间的争论。小说塑造了一个“包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试题库

试题库 现代文学部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 1.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生于( )年于( )逝世,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赞赏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 )和伟大的( )”。 2.鲁迅的第三个短篇小说集《》收历史小说8篇,多是在“( )”基础上,“( ),”“( )”的古今融合之作。3.鲁迅五四时期的杂文多收在《》中,部分篇幅较长的文章则收在《》里。他前期的杂文集有《》、《》、《》和《》四本。 4.鲁迅后期杂文集有《》、《》、《》、《》、《》、《》、《》、《》、《》、《》等十本。 5.郭沫若原名( ),“沫若”是他( )年开始发表新诗时期的笔名。 6.五四以后郭沫若写了三个历史剧《》、《》和《》,合称《三个叛逆的女性》。 7.除《女神》外,郭沫若还出版了《》、《》、《》等诗集,1928年写的《》,显示了革命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实绩。 8.郭沫若除了诗歌集之外,还有自传体小说《》等小说绩。 9.“皖南事变”后,郭沫若创作了《》、《》、《》、《》和《》等五部大型历史剧,借历史题材,讽谕现实,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10.胡适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出版于( )年( )月。他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剧本。 11.叶绍均的长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精神面貌。( )称其为“扛鼎之作”。 12.许地山的《》等作品借异域写故土,表现了较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而他30年代以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和《》则标志着他走上了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著名散文《》是其性格的自我写照。 13.王统照早期的短篇小说《》、《》表现了对“爱”与“美”的追求和幻灭;后来的《》则写了血和泪,对黑暗现实进行暴露和控诉;30年代的长篇《》展显了3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的广阔画面。 14.冰心著名的小诗集是《》和《》,作品以较少的诗行表现一种感情意境充满了对( )、( )和( )的歌颂。15.冰心的《》、《》散文集,洋溢着对祖国、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 16.庐隐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女大学生生活的作品。她对人生意义探究的答案倾向于“( )”,而不是冰心式的爱。 17.郁达夫的处女作是《》。1921年10月结集出版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18.闻一多是“( )”的主要诗人之一,他提出了新格律理论,讲究诗的“三美,即( )、( )、( )。 19.徐志摩有《》、《》、《》和《》四个新诗集,其中《》和《》中的多数诗篇内容健康,格调清新,形式活泼自然。 20.茅盾原名( ),“茅盾”是他发表小说《》时用的笔名。 21.茅盾于1927、1928年间创作了《》三部曲,包括《》、《》和《》三个略带连续性中篇,反映“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和小资产节级知识分子的各种精神面貌。 22.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和《》三个短篇,是反映30年代“丰收成灾”的不合理社会现实和农民反抗的过程。 23.茅盾的长篇小说《》以农民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仍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24.抗日战争时期,茅盾创作了“心理分析”长篇小说《》以及《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其他长篇小说、剧本《》等,其中以日记长篇小说《》影响最大。 25.茅盾抒写自己对在延安一段生活的美好感受和怀念的两篇散文是《》和《》。 26.老舍原名( )字(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 )族作家。 27.老舍的处女作是一篇速写式的短篇小说《》,他旅居英国时写的三部长篇小说是《》、《》和《二马》。以( )社会为观察视野,用( )兼备的笔调表现生活,是这三部作品的共同的特色。

2015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题大全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题大全) 第三章辛亥革命 简答题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 ? 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3)发动护法运动:为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两次发动护法运动。● 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两次护法战争均因军阀出卖而失败。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论述题 1、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

世界当代史__各章复习思考题

《世界当代史》各章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两大阵营对立的战后世界 1、概述战后初期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 2、试析杜鲁门主义。 3、分析“柏林危机”的历史背景和后果。 4、试析战后初期美国在欧洲的战略。 5、举例说明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 第二章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1、简论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发生、发展的动因。 2、试论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第三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恢复和发展 1、概述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变化的要点。 2、简述战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 3、试析麦卡锡主义的兴盛。 4、简评工党的国有化和“福利国家”政策。 5、评价“三环外交”的提出及其后的变化。 6、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同第四共和宪法有何主要区别?这些区别 于法国政局有何关系? 7、联邦德国经济崛起有哪些主要原因?

8、战后日本民主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行的,其改革的内容和意 义如何? 9、试述战后日本工农运动发生的条件、规模及转向低潮的原因。 10、旧金山体制的内容及其实质如何? 11、简列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现象。 第四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简述南斯拉夫率先实行改革的历史条件及 其主要内容 1、从斯大林逝世前苏联社会的基本概况简析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 2、简析赫鲁晓夫实行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其历史地位。 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基本特点和经验教训。 4、试比较分析1956年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和1968年“布拉格之 春”的异同及经验教训。 第五章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1、二次大战后初期东南亚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是什么? 2、比较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独立的特点。 3、简述以色列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4、试述阿尔及利亚民族战争和埃及“七月革命”的经过和胜利原因。 5、越南抗美救国战争及其原因述评。

当代文学史大二下期末整理

三条线索现当代文学史 一、思潮(运动)潮流发展脉络(时间、原因、影响、评价、意义) 二、文学体裁发展脉络(变化、特点) 三、重点作家与作品(成就、特点、评价)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及分期: 1、范围: 时间:1949年至今。 空间:中国大陆。 2、概念: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文学现象。 二、当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6(包括十七年及文革十年) 第二阶段:1976-1989(或叫做新时期文学)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包括九十年代及新世纪文学) 三、当代文学的标志性开端及指导方针 1、当代文学的起点: 标志: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时间:1949年7月2日-19日 地点:北平 2、意义: (1)“当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实现了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两地创作人员的“会师”。它奠定了新中国文学的基本走向和人员的基本组成。“以解放区文学为代表的左翼文学,己成为当代文学的构成的主要资源。” (2)确立了当代文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全国文艺的总方针。 四、五十年代的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时间:1951年。 定性:“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时间:1954年。 定性:“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时间:1955年。 定性:“反革命集团” 4、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时间:1957年。 定性:“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五、新时期文学初期的特点:(教材72-74) (1)新时期文学的奠基是从对过去,尤其是十年“文革”中所推选的极“左”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观念的凌厉批判起步的。 (2)新时期文学的进步是和时代政治的转折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3)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 六、80年代作家状况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期末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2、“创造社” 3、鸳鸯蝴蝶派 4、京派作家 5、七月派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新月派”诗歌的创作特色 2.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3.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 4.“海派小说”的艺术成就 5.“延安文学”的得失 三、论述题(25分) 鲁迅作品中的“国民性”思想。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期末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思想: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提出“人权、平等、自由”。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后迁京,并从1918年1月号起改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等轮流编辑,周作人、鲁迅也给该刊撰稿,实际上就形成了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战线。由于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新旧思潮在北大讲坛竞争的结果,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也就借北大的学术自由空气而推波助澜,并终于导致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钱玄同是语言文字学家,他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从语言文字进化角度说明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势在必行,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态度甚为激烈。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 2.“创造社” 创造社则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这个社团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都是当时的留日学生,以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为核心,包括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王独清、穆木天等,他们先后在上海创办有《创造季刊》、《创造月报》《创造日》《洪水》等十余种月刊。 他们主张“为艺术的艺术”,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立场鲜明地区别于文学研究会,但它的文学实践前后曾发生过比较大的转折和变化。前期创造社以建设新文学为已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艺术个性,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以及田汉的戏剧,都典型地代表了创造社这种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精神上的孤独、愤懑和反抗;表现上的主观、抒情。)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同时还吸取某些现代主义手法。无论其诗歌或小说都更直接也更强烈地表现了“五四”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因而规模虽不及文学研究会,却在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反响。 “五卅“运动后,创造社成员在思想上大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倡导新兴的“普罗文学”,对中

世界当代史试题

泰山学院课程考试专用 泰山学院历史系《世界当代史》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 1分,共 10分。) 1、1947年7月18日,英国提出了解决印度问题的__________,造成印巴分 立。由于__________的归属问题没有解决,成为至今影响印巴关系的一大问题。 2、1964年,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成立了_________,开始进行争取建立国 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3、战后美国几届政府继续“新政式”的改革道路,杜鲁门实行“公平施政”, 肯尼迪倡导,约翰逊则提出 ,将“新政式”的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 4、1961年9月,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召开,标 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形成。 5、_________是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杰出领袖,他一生坚持__________斗争,最后却死于种族主义暴徒之手。 6、______年,34个欧安会成员国共同签署了_____________,标志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欧洲走向对话与合作的新起点。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5分) 1、莫洛托夫计划——

2、古巴导弹危机—— 3、苏伊士运河战争—— 4、戴维营会谈—— 5、奠边府战役——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朝鲜战争是如何爆发的? 2、试述新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分析伊斯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4、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主要思想述评。 四、资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10分) “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美国“政策的目的是

恢复世界上的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问题:1、此话是谁在何时何种场合讲的?(3分) 2、其中所提到的美国的政策是何政策?(2分) 3、该政策的客观作用如何?(5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 论述尼克松主义。

大一近代史论述题及答案

论述题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列强在侵华的时

世界现代史题库

一、填空 上卷 1—2—1 1、美西战争后,美国炮制了一个美古关系原则的文件——“_______修正案”,古巴由此沦为美国的殖民地。 答案:普拉特 1—2—2 2、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 ____________,反映了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答案:十四点原则 1—2—3 3、_______年2月8日,日本海军偷袭旅顺的俄国舰队,同时在仁川登陆,由此爆发了日俄战争。 答案:1904 1—2—4 4、1905年8月,日俄两国签订了《___________》,日俄战争结束。 答案:朴茨茅斯和约 1—3—5 5、在俄国1905革命中,沙皇的重要支柱军队发生动摇,黑海舰队“___________号”装甲舰爆发起义。 答案:波将金 2—2—1 6、1914年6月,奥地利皇储__________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答案:斐迪南 2—3—2 7、___________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 答案:马恩河战役 2—3—3 8、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按所谓“__________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 答案:施里芬 2—3—4 9、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是____________海战。 答案:日德兰

3—1—1 10、俄国1917年“七月事件”后,列宁被迫离开彼得格勒,在外地隐匿期间,他写了《_____________》一书,阐明了用暴力打碎旧的 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答案:国家与革命 3—3—2 11、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发端是________起义。 答案:基尔 3—4—3 12、匈牙利共产党于1918年11月20日宣告成立,党的中央委员会书记是______。 答案:库恩·贝拉 3—5—4 13、共产国际成立于________年。 答案:1919 4—1—1 14、巴黎和会确定了对战败国殖民地的________政策。 答案:委任统治 4—1—2 15、1919年9月,战胜国与奥地利签订了________条约,条约规定奥地利和匈牙利分立。 答案:圣日耳曼 4—2—3 16、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 答案:五国海军条约 4—3—4 17、国际联盟成立于______。 答案:1920 5—2—1 18、1923年11月,希特勒率纳粹党徒在慕尼黑发动______________,企图推翻政府。 答案:啤酒馆暴动 5—5—2 19、在20世纪20年代,币原喜重郎任日本外务大臣期间,推行了所谓________外交。 答案:协调 6—1—1 20、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于______年。 答案:1922 6—2—2 21、苏联国家工业化的方针是在党的第______次代表大会上确定的。 答案:十四

2020-2021专科《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11)

2020-2021专科《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1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陈西滢为代表的刊物是e。)。 A.《诗》 B.《语丝》 d.《新青年》 D.《现代评论》 2.《在其香居茶馆里》和“三记”(《淘金记》《还乡记》《困兽记》),是这时期最杰出的讽刺暴露性小说。其作者是( )。 A.张天翼 B.沙汀 C.吴组缃 D.艾芜 3.抗战爆发前,连续创作了代表左翼戏剧成就的《赛金花》《秋瑾传》和《上海屋檐下》等优秀剧作的作者,正是左翼戏尉运动的主要领导者( )。 A.田汉 B.洪深 C.夏衍 D.曹禺 4.在解放区的报告文学创作中,主要有《|中国的西北角》《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印象记》《记王震将军》《随军散记》《第七十二团在太行山一带》《诺尔曼·白求恩断片》《黑红点》《刘伯承将军会见记》等。其中,《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 )。。 A.范长江 B.丁玲 C. 周立波 D.沙汀 5.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作是( )。 A.《迟桂花》 B.《迷羊》 C.《茫茫夜》D.《薄奠》 6. 1924年,因好友王剑虹与瞿秋白结婚后不久病逝,丁玲受到情感创伤,离开上海到北京并结识了青年诗人( )。 A.沈从文 B.柔石 C.胡也频 D.殷夫 7. 1945年,茅盾发表了他惟一的剧本( )。 A.《霜叶红似二月花》 B.《清明前后》 C.《第一阶段的故事》 n.《走上岗位》 8.戴望舒和为逃避北洋军阀追捕南下到了松江的一位文学批评家一起主编了“科学与艺术论丛书”(后改名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这位文学批评家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