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科学总复习提纲

七下科学总复习提纲
七下科学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复习提纲

1、新生命的诞生

①精子与卵的结构的

比较:

②人的生殖系统:

男性的生殖系统组成:

睾丸、输精管、精囊、

前列腺等器官,睾丸是

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

生精子。

女性的生殖系统的组

成: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组成。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

胞。成年的女性大约每月会排出一个卵细胞。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③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相结合的过程。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形成受精卵。

说明:人是受精过程是在女性的输卵管中进行的,受精前接近卵细胞的精子有无数

个,而真正能钻入卵的精子只有一个,最终精子与卵细胞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形成

后马上进行分裂,这是的养料主要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形成胚胎后,才沿输卵

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

④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受精卵形成胚胎后,在子宫内发育,这时胚胎与母亲靠胎盘与脐

带相联系,胚胎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与脐带

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亲血液,最后由母亲

的排泄系统排除体外。由于胚胎外面有羊水包围,这对胚胎有保护作用。胚胎在母亲 精子 卵

结构 分头部和尾部,细胞内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内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大小 约0.05毫米 0.1毫米 形状 蝌蚪形,能游动 卵圆形,不能游动,是人体最大的细胞

体内发育2个月后初具人形,叫胎儿,大约胚胎在母体内发育9个月(合38周,280天),然后从母体内产出。

⑤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⑥婴儿出生后的大声啼哭:为了使肺部充满空气,从而启动呼吸运动。

⑦母乳喂养的好处是:母乳营养丰富,且其中还含有抗病物质。

2、走向成熟

①人的不同生长时期顺序: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婴儿出生头三年(第一次快速生长)、少年期(相对平缓)、青春期(第二次快速生长)、成年期(相对稳定)、逐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

②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度时期,女孩年龄一般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青春期人体变化表现在:①外形上的变化②生殖器官的变化③内脏器官功能的日渐健全。

③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

青春期的身心健康包括:①生理健康②心理健康。

说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大脑兴奋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要注意培养自制能力。

④衰老与死亡:衰老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它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肺和大脑的停止活动,其中大脑死亡是死亡的主要标志。

3、动物的生长时期:

①大多数动物的新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是由精子与卵细胞相结合形成的。

②青蛙的不同生长时期顺序: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③青蛙与蝌蚪的

比较:

④完全变态发育:像青蛙那样,动物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在生活和形

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一般很多昆虫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如蚊、蝇、菜粉蝶、蜜蜂、苍蝇、家蚕等。蝴蝶的生命周期:受

精卵、若虫(幼虫)、蛹、成虫。

⑤不完全变态发育:一生要经历受精卵、若虫(幼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发育类型。

如蝗虫.蟋蟀.臭虫.螳螂等。

⑥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

些生长时期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生命就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运动中得以延续。

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

影响动物生命周期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和敌害等生活环境的变化。 ⑦动物的生殖方式分为 有性生殖:通过精、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生殖方

无性生殖:不通过精、卵细胞结合,直接产生新个体生

殖方式

按受精方式分 体外受精:青蛙和鱼类

有性生殖 体内受精:其余所有

卵生:昆虫.爬行类.鸟类等(体外发

育,营养靠卵黄) 生活环境 运动器官 运动方式 呼吸器官 蝌蚪 水中 尾 游泳 鳃 成蛙 水中或陆地 四肢 游泳或跳跃 肺和皮肤

动物的生殖按胚胎发育方式分胎生:哺乳类(母体子宫内发育,母体供给营养)

卵胎生:鲨、蝮蛇(母体体内,卵中的卵黄)

分裂生殖:草履虫、变形虫

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水螅、酵母菌没有精、卵细胞的结合

4、植物的一生:种皮

①种子的结构胚:胚轴、胚芽(长成茎和叶)、胚根、子叶

有胚乳: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柿等(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内)

种子的分类(有无胚乳) 无胚乳: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等(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内)

有种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按有无种子无种子:蕨类、苔藓类、藻类

②植物的分类双子叶植物:菜豆、棉、黄瓜、花生、橘等(种子胚中有两片子叶)

按胚中子叶数目单子叶植物:玉米、小麦、水稻、高粱、甘蔗等(种子胚中只有一片子叶)

种子萌发的条件:合适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还跟种子形态、大小、饱满度、是否休眠有关系)

芽的分类顶芽:顶芽的生长会使植物的茎增长

芽侧芽:侧芽的生长则会在植物体上形成侧枝。

芽的结构:生长点(由分生组织构成)叶原基、幼芽、芽轴、芽原基

顶芽与侧芽的关系:顶芽发育较快往往会抑制侧芽的生长发育,摘除顶芽,以促使侧芽发育,多张侧枝。

③雄蕊:花药[内有花粉(里面能产生精子)、花丝

花蕊雌蕊:柱头、花柱、子房[内含胚珠(里面含有卵细胞)

花的结构花被:由花瓣组成花萼:由萼片组成

花托:花的着生部位。

说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④植物的生命周期:种子的萌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死亡

5、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传粉: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有性生殖自花传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

异花传粉:花粉落在另一朵花柱头上的传粉方式虫媒

粉植物的生殖孢子生殖风媒

花:靠风力传粉的花

无性生殖营养生殖(生产中常用的生殖方法):分根、压条、扦插、

接说明:在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花传粉以后,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黏液的刺激,萌发成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长,花粉管内有精子,而子房的胚珠内有卵细胞,当花粉管到达胚珠时,花粉管里的精子就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子房壁--------------------------------------果皮

子房珠被-------种皮果实

胚珠----- 受精卵------胚--------种子

接穗能否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是否紧密结合。

人工传粉: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常用人工的方法给农作物授粉,这就是人工受粉。

说明:在被子植物子房中,有的只有一个胚珠,受精后形成一粒种子;有的有多粒胚珠,受精后可形成多粒种子,即一粒花粉只与一个胚珠结合形成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一粒种子.有多少个受精卵就发育成多少粒种子。

玉米种子结构

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①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常进行分裂繁殖。一个菌落约百万个细菌。细菌细胞三种形态:

球状、杆状、螺旋状

细菌细胞又叫真核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但看不到成形的细胞核。

体内无叶绿素。

鞭毛——帮助细菌自由移动荚膜——保护细胞作用

真菌的细胞与动植物细胞一样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依赖现成有机物生活。(分单细胞细菌和多细胞细菌)

酵母菌是常见的单细胞细菌,常进行出芽繁殖。细胞形态通常为圆形、卵圆形、椭圆形,比细菌个体大。

霉菌主要依靠菌丝顶端产生孢子进行繁殖,食用菌也是通过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的。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1、感觉世界

①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③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④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

⑤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

⑥嗅觉的特点:(4点)1.人的大脑的嗅觉中枢易疲劳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⑦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⑧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

产生味觉

⑨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

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思考小孩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道)

2、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①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说明: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

②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传播的形式: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即将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能传声。)

④声音传播的速度:①与温度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加0.6米/秒。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气体最慢(物质越密传声越快,越疏传声越慢,为什么?)

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就产生回声。

3、耳和听觉外耳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递声波的通道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①耳的结构:听小骨:把声音放大

中耳鼓室:中耳中的空腔,与咽鼓管相通

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气压

前庭: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置的变动

内耳半规管: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并传递给听觉神经。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耳蜗听觉神经听觉

人用两个耳朵听的好处:主要是能辨别声源的方向,其次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清楚。

②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音调:声音的高低,通常指的是声音的尖或低沉,主要与振动的快慢即频率有关(频率:1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赫)),频率越高,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一般儿童的声音比成人的尖,故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同样道理,女人的音调比男人的高。音乐中的“1、2、3、4、5、6、7”以及“C”、“D”调等指的是音调。

*人的发生频率(85Hz--1100Hz)与听音频率(20Hz--20000Hz)是不同的,如果某物体发出的声音在人的听音频率范围内则能被听到,反之,不在人的听音范围内,高于2000Hz 的声音(波)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波)叫次声(波),这些声音人听不到。

③响度:声音的大小,通常指声音太大,太响亮。主要与振动的幅度(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大小)有关,其次还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在声学上常用分贝(dB)来表示,0dB表示人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不是指没有声音。注意了解几种环境中响度的分贝值。

④音色:是由音调、响度等综合在一起的一种混合感觉。不同的人音色不同,同一个人的音色还与年龄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⑤噪声:凡是影响人的正常的工作、生活与学习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控制噪声的措施有: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途径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4、光和颜色:

①光源:正在发光且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太阳和所有的恒星都是光源。

②光的传播:光源发出的光能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里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直线传播的典型应用有:瞄准时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产生等。

③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的形成:小孔成像(太阳的像),与小孔的大小、形状无关,只与小孔与地面的距离有关。

④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定、紫七种色光过程。

说明:在红光之外还有红外线,能使温度计温度上升。在紫光之外还有紫外线,能使胶卷感光,它也能杀死微生物,常用来消毒灭菌。

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来决定,即物体的颜色与透过它的

⑤物体的颜色色光的颜色相同。

不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物体颜色决定,即物体颜色

与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⑥三原色:红、绿、蓝

5、光的反射和折射

①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

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来的物质中处,这种现象

叫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光的反射遵循光路可逆,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一个平面,法线中间,角相等)

②光的折射:光从一种物质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光的传

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的折射遵循光的折射定律,也遵循光

路可逆。)

③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统一平面内,折射光线

和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光疏物质)斜射入水(光密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

角,反之则反。如果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也跟着增大。垂直界面入射,方向不变。

④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的像是虚象,不能用光屏接收,像和物体离镜面的距离相

等,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说明: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虚象不能用光屏接收。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

6、透镜:

①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央薄边

缘厚 (镜片)

②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

(焦点),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后,范围比原来没有透镜时变窄。

③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但其反向

延长线会聚于一点(虚焦点),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后,范围比原来没有透

镜时变大。

像的性质 应用

物距 像距

放大缩小

倒立正立 实象虚象 同侧异侧 u>2f

f

f 缩小 倒立 实象 异侧 照相机

④凸透镜成像规律:

说明:照相机的镜头相

当于凸透镜,被照景物

与镜头的距离为物距,

镜头到胶片(光屏)的距

离为像距(暗箱的长

度)。拍近景时,相当于物距缩小,则像距要增大,而胶片是无法前后移动的,只有靠移动镜头的前伸来扩大像

距。反之则反。

⑤眼睛: 外膜:角膜、巩膜

眼球壁 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眼睛 内膜:视网膜

内溶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眼睛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相当于凸透镜,其中主要是晶状

体)

晶状体的曲度由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通过调节曲度从而改变折光系统的

焦距。使成像成在是决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

③成像部位: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然后通过视觉神经传递给大脑,从而形成

视觉。

④仔细观察自己的眼睛:白色的为巩膜,黑圆圈为虹膜,黑亮点为瞳孔,瞳孔的大

小与光线的强弱有关,光线过强则瞳孔缩小,所以瞳孔主要是在虹膜控制下控制进

入眼睛的光线的多少。

⑤人眼视觉上的限制:①人眼能看到字的最近距离叫近点(大约10cm 处),②人眼

u=2f v=2f 等大 倒立 实象 异侧 f2f 放大 倒立 实象 异侧 幻灯机 u=f / 不 成 像 u

具有分辨力的最远距离,大约为2.5米左右。(上述主要原因是晶状体的曲度调节是有限度的)③人的盲点:视网膜上无感光细胞的地方,一般在近鼻侧。

①远视原因:晶状体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弹性变小。

近视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而是物象模糊。

②近视矫正办法:配戴凹透镜。远视矫正办法:戴凸透镜。(爱护眼睛应做到:二要二不要。见课本)

第三章复习提纲

1、机械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①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或是静止,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但参照物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就不同。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②机械运动的分类曲线运动

(按运动的路线分)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直线运动

(按快慢分) 变速直线运动:快慢改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①比较相同的时间,运动物体通过的距离

③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②比较相同的路程,运动的物体所用的时间

*综合①②两点可以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最佳方法:比较速度

④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可见速度是定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说明:定量:可以用数值来表示的量)

⑤速度的计算公式:t

s v 单位:国际:米/秒(m/s ) 常用:千米/时(km/h ) 换算关系:1 m/s=3.6 km/h 可见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合成

的。

⑥说明:速度的计算公式也可以用来计算变速运动,只不过,路程用某段的总距离,时间是指在这段路程中所花的总时间,包括中途停止的时间。

2、力的存在

①力的含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注意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判断)

②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速度大小改变(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到

静止,速度大小的改变

运动方向的改变 静止

③物体运动状态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

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可以通过相互接触产生,也可以不相互接触产

生.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

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

说明:①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②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③接触的物体不一定能产生力的作用 ④不

接触的物体有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⑤力是普遍的,不是只有人才会有力。

④弹力: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叫弹力。在弹性形变内,物体形变越

大,弹力越大。

⑤力的存在: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可用测力计来测量。实验室常用测力计是弹簧

称,其他的有:握力计、牵引测力计 力的单位:牛顿(N) 简称牛,表示(两个鸡蛋

约1牛,同学们的体重约500牛)

说明:用弹簧称测量力时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是否满足要求,然后

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测量前一定要先调零。

弹簧秤制成原理:在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伸长越长受到

的拉力越大。

⑥弹簧秤的使用方法:①调节指针在零刻度线②记录量程和最小刻度(称量时不能超过量程)③称量记录时垂直轴线读数④弹簧秤要放正,使弹簧能沿其轴线方向即待测力方向自由伸缩⑤弹簧秤可以测水平方向的力,也可以测竖直方向的力。

4、力的图示

①影响力产生效果的因素即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可以用力的图示把力的三要素表示

②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有标度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法。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并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力的方向:在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有角度的一定要标上角度.)

③力的示意图:作图的步骤:(1)作用点的选定:若仅画物体一个力的图示,力的作用点据实际情况而定,若画物体的几个力的图示,则力的作用点一般移至几何中心。(注意:作用点必须画在物体上,不能悬空而画。)

④力的大小:A.先定标度(标度长短可任意确定,但要整数倍,在同一物体上,力的图示的单位长度应统一)

B.?以作用点为起点,画一条线段表示力的大小

⑤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的区别:①力示意图仅表示力的作用方向:力的大小和作用点没有严格的要求

②力的图示可以形象地表示力的三要素

3、重力

①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应用:制成了重垂线。)

地面和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质量大则重力也大。G=mg 其中g=9.8N/kg

③重心的确定:A、质量分布均匀且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 B?、形状不规则或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质的重心,可用悬挂法和支撑法确定

(注意:①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圆环的重心。②重心位置不随物体放置方式及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④重力公式(重力和质量成正比):G=mg?????m=G/g????g=G/m??????

?意义: m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千克,G表示重力,单位:牛g=9.8牛/千克?每千克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牛???

4、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由小车从斜面滑下的实验得出的结论:

①小车从同一高度处滑下的原因:使小车在水平面开始运动的初速度相等。

②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摩擦力大,运动的距离就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快,运动的时间就越短。反之则反。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滑下来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一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不变的性质,换句话说即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③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惯性: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注意点: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如何运动及速度的大小等其它因素都无关,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例:为什么人从行使的汽车上跳下来容易摔倒?(按照下列发模式填空)

答:开始时人与车是一起向前运动的,当人从车上跳下来时,人的脚由于受地面的摩擦力而静止,而人的上身却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故人就会朝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5、二力平衡的条件

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可知,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①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状态(即运动状态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误区:不要认为只有静止状态才叫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学会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判断: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②若物体受到的外力是平衡力,则运动状态不变。只有受到的外力不是平衡力时则一定改变。

例:物体在不受外力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在受到外力时是否运动状态一定改变呢?答:不一定。若物体受外力,但外力如果是平衡力(如二力平衡),则它仍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不变),若物体受的外力不是平衡力,

则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例: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句话的理解:

答: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含义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静止。当然这句话与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牛顿第一定律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还有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含义是:物体的运动状态要发生改变则必须受到力的作用,不受力的作用则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这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证明。但是,物体受到外力时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6、摩擦力:

①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做摩擦力。

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有时摩擦力也能推动物体的运动,如人走路,汽车的行使等,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存在摩擦力,处于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也存在摩擦力。固体之间存在摩擦力,液体和气体之间也存在摩擦力。

②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使接触面变光滑)、加润滑油、变滑动为滚动、气垫法

7、压强

①垂直作用于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力叫做压力。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决定的。

②物体的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叫做压强。

③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简称帕,即牛顿/平方米。压强的常用单位有千帕、标准大气压、托、千克力/厘米2、毫米水银柱等。公式:p=F/S

p表示压强,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F表示压力,单位牛顿(N) 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平方米

④固体会产生压强,一切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

式中ρ为液体密度,单位用kg/m3(千克/立方米);g=9.8N/kg;h是液体内某处的深度,单位用m; p为液体压强,单位用Pa(可见液体压强跟液体重、体积、底面积大小等其他因素都无关.)

第四章复习提纲

1、太阳和月球

①太阳是一个能自己发光发热、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

太阳质量约为地球33万倍,体积是地球的1.30倍,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②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分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和日珥

太阳黑子:太阳表面的黑斑点,发生在光球层。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为11年。

耀斑:太阳表面的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色球层。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说明太阳活动激烈)日珥:太阳表面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主要存在于日冕中,但下部常与色球相连

太阳风:,太阳不断的放射出电子流(等离子),发生在日冕层

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增多时,会导致紫外线增强或气候反常,伤害人类身体健康。耀斑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甚至使各类无线电通讯发生短时间的中断现象,产生磁暴现象。太阳风导致极光的产生。

④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1/400,月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质量是地球的1/81,月球的直径是3476千米、为地球的3/11、太阳的1/400。

⑤月球表面明暗状况: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照亮的明面。明亮的部分是高地(山脉、高原),阴暗的部分是平原和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称为月陆和月海,平均高差2-3千米。

月球表面随处可见环形山,大体上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和古老火山爆发形成的产物

*人在月球上会怎么样?答:重力小,温差大,听不到声音,没有大气保护,很多环形山。

月球是一个没有大气、没有水、没有生命、布满环形山的荒凉世界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

2、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①地球在自转时,从地轴的北极或北极上空观察,自转方向是逆时针。从地轴的南极或南极上空观察,自转方向是顺时针。

②地球自转时产生的现象是:东升西落昼夜交替。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2、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月球 3、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4、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5、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6、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7、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 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出现昼夜现象 1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1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32、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为365.2422天,即一年 3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由于地球公转)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1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20、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其他地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第四节、月相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资料汇总

§0-2、什么是科学探究 1、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2、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和处理数据,建立假设,检验假设,应用科 学原理进行解释。 也可以总结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检验 假设。 §0-3、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 1、健康信息档案基本包括身高、体重、体温、心率等内容。 2、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 纳米(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直尺、米尺、卷尺、皮尺等)(3)认识刻度尺:①观察零刻度线是否有磨损 ②量程:测量的最大范围 ③最小刻度值:每一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 度值决定的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倾斜造成读数偏大) ②看正确: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③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 计值。(一定要估读) ④记正确:记录数值= 准确值+ 估计值+ 单位(无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 ⑤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可以从尺的某一清晰刻线量起。但一定要注意读数时减去起点长 度。(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 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细的直径等。(注意:页数和张数的区别)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 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 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 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6)测量误差: ①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②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由于估计不准确造成的误差。3、温度的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用符号℃表示, 它的规定 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规定为100℃, 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2、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2)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跟被测物体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新)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新)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 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 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 质上是种有性生殖)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 还含有抗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 第二节:走向成熟 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第四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1、动物的生殖方式:

新浙教版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9个多月(约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女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骨盆变大,乳房增大,声音变尖;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1、精子和卵细胞 (1)新生命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的.(3)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圆形,而精子呈蝌蚪形.这些遗 传信息决定着新生命的主要特征. 2、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睾丸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 (1)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66天或约九个月).(2)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来自母体. (3)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4)在胚胎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这个屏障使得胎儿和母体的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进行物质交 换.这样就能避免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传染给胎儿. 6、人的生长时期 (1)人的一生大致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2)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是人的第一次快速生长的时期.少年期的生长相对比较平缓.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殖器官 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成年期,人的体重和身高开始逐渐停止增长, 各个器官巳发育成熟,人的体能也逐渐达到高峰状态,然后将开始逐 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 7、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1)外表变化:男性和女性除生殖器外,在外表上的不同变化就是第二性征。男女生殖器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产生卵细胞的标志;遗精是男孩子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 志着。 (3)内脏功能日益完善。脑调节功能增强,大脑兴奋性增强,理解、分析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的学问。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定律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 1、实验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天平测量质量;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刻度尺测量长度;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细小物的结构。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 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直接观察。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间接观察。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 3.体积的测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主单位是立方(m3或米3),体积的常用单位:分米3、厘米3、升、毫升。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一选二贴三垂直,估读单位莫忘记。 (1)选尺选零点(2)贴被测物、被测边(3)视线与尺面垂直(4)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最后写单位。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 节: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3、科学带给我们什么? ①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 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科学技术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④科学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第2 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一、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一)、试管 1、主要用途: 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2、使用方法: 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用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再进行预热,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③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 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⑤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 3、原因: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防止液体溢出;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 (二)、试管夹 1、主要用途:夹持试管。 2、使用方法: 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 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3、原因: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②防止试管脱落。 (三)、烧杯 1、主要用途: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 2、使用方法: 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 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3、原因: ①避免受热不均引起破裂,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②便于加热、搅拌以免溅出;③以免损坏烧杯。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全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0-4章知识点汇总 第0章走近科学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学习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④实验, 调查,收集证据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 4、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 长度测量的步骤: (1)观察刻度尺:①零刻度线②最小刻度值③量程④单位 (2)选:选择适当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刻度尺。 (3)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 (4)读: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5)记: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法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然后让轮子沿着曲线滚

动,最后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则曲线长度=轮的周长×圈数。如:测操场周长,环形跑道周长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的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最后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硬币的周长、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5、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温度计,测量 体温的温度计为体温计,两者的原理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②测量时,玻璃泡充分接触被测液体 ③待温度稳定后读数,不得拿出读数。④读数不需估读。 ※体温计的构造特点:体温计最小刻度为0.1℃,测量范围为35℃-42℃ ①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 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 6、心率:心脏或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常用的计时工具为秒表,时间的国际制单位 为秒,符号s ,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y),月,天(d),小时(h),分钟(min),毫秒(ms)。 单位换算:1天=24小时1小时=60分 1分=60秒1秒=100毫秒 7、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空间位置无关。质量的国际制单位为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

初一科学下概念第一章 1.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 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 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9.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 z) 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d B)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4. 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紫外线为不可见光。 15. 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 16. 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的现象,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17. 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知识要点 第一节: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即极半径)是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所以地球仪制成了正球体),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长约4万千米。 2.有些什么事例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呢? (1)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注意:日食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2)登高望远发现地平圈越来越大。 (3)轮船的远去和返回。 (4)麦哲伦环球航行。 (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的照片。等 3.地球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最薄,平均厚度17千米;地核最厚, 4.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地核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第二节 1.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是一个正球体。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 (1)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是假想的轴; (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4)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5)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2.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0° ~30°30° ~60°60° ~90° 3.经度和纬度: 经线(经度)纬线(纬度0)形状特征半圆圆 位置关系相交于南北两极点相互平行 长短等长赤道最长指示的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最大度数值180°90° 0°的确定本初子午线(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赤道度数的变化规律向西向东各180°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至90° 分布规律无数条,除0°和180°外, 其余的都有2条 无数条,除0°外,其余度 数的纬线有2条 从两极看的形状辐射状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划分半球的界线20°W、160 °E 赤道(0°纬线) 3. 东半球包括:0°——160°E和0°——20°W; 西半球包括:160°E——180°E和20°W——180°W 4.地图是以各种图式符号,将地球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5.地图的类型: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等。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 _________ 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 _____________ ,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 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___________ ;陆地水占总水量的_________ ;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 内。 4)水一般以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 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____________ 。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和____________ 。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_______________ 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_________ 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 淡化的方法是_______ 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____________ ,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 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 ___________ 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 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 _______ ,其中大约 _______ 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 泊中,如我国的______ ,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_____________ 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 _____________ ,它主要包括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 。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 气中有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______________ ,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2. 温度计 温度计的结 构 外壳、刻度、液柱、玻璃泡 温度计的原 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正确使用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2)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3)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4)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5)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6)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注意事项 A 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B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C 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的器 壁; D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E 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F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平视 13. 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比较

常用温度计体温计 最小刻度(分度 值) 一般为1°C 0.1°C 刻度范围一般为0 ~ 100°C 35 ~ 42°C 结构玻璃泡容积相对比较小,毛细管粗细 均匀(1)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2)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弯口 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可以离开被测物体;用之前需要甩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托盘天平。 16.托盘天平的结构的正确使用: (1)放平(2)调零——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3)调平(调节横梁螺母)(4)称量:左物右码; (5)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 (6)记录(7)整理:砝码放回盒内,游码归零等。 2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 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观察生物知识要点 生物和非生物 1. 蜗牛的身体结构包括眼、口、足、壳、触角;它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没有听觉。 2. 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生命,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生命特征有:能进行新城代谢、有严整的细胞结构、有遗传、变异的特性、能生殖和发育、有应激性、能生长、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3. 动物和植物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常见的动物 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其中脊椎动物包括: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鱼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有鳞片,体温不恒定(“恒定”或“不恒定” ),生殖方式为卵生(填“胎生”或“卵生” )。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 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 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提纲【精排】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的形状 请举例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地球的形状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即极半径)是6357千米,赤道长约4万千米。 三、地球内部的结构(写出地壳其他部分的结构和特点) 3.2地球仪和地图 地球仪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 (1)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 (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4)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5)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4. 东半球包括: ;西半球包括: 5. 160° E 的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20° W 的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 6. 地图是以各种图式符号,将地球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地图的类型: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等。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表示方向的三种方法:(1)指向标定向法:用一个指向北的方向标表示北方。 (2)经纬网定向法: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3)一般的表示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图图幅大小一样,比例尺越 表示的范围越 ,描述的内容越 ; 比例尺越 表示的范围越 ,描述的内容越 。 七年级上3.3组成地壳的岩石学案 一. 岩石类型以及特性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科学》七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科学入门 1.1 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观察和实验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单位是米,用“ m表示。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U m)、纳米(nm)。 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 1微米=1000纳米1米=10的六次方微米=10的九次方纳米

3、单位换算过程[例]1.8米= 1.8 X 1000毫米=1800毫米 4、读数:精确值(最小刻度)+估计值(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用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 厘米3 6、①测量规则固体体积一一刻度尺 ②测量液体、不规则固体体积——量筒或量杯 7、使用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 必须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用, 视线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8、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方法:①排水法 ②针压法 ③重物法 ④薄膜法 实验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C”表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单位 5、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 用“ m3'表示。常 单位换算:1米3=1000分米3 1分米3=1000厘米3 1 升=1分米3 1 毫升=1 量筒一一刻度均匀 刻度上密下疏 读数时 ⑤替代 1.4 温度的测量 1、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 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_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T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T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_而闻不出这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T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T味觉细胞(接受刺激)T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T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_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T外耳道T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T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T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T 听神经(传导信息)T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_。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_ 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_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x 108m/s),空气 15 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X 108米/秒x 365x 24 x 3600秒=9. 4608x 10 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