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素生物降解过程中木质素介体反应系统的研究进展

木质素生物降解过程中木质素介体反应系统的研究进展
木质素生物降解过程中木质素介体反应系统的研究进展

综述评论

木质素生物降解过程中木质素-介体反应

系统的研究进展

YA N W C

闫文超,黄 峰*,高培基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 对木质素降解酶作用过程中介体物质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包括漆酶/介体系统(L M S)在生物漂白、脱木质素、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研究应用情况及其动力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 木质素酶系统;漆酶/介体系统;生物漂白;木质素降解

中图分类号:T Q 351.013;O 6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417(2003)01-0083-06

ADV ANCES OF CU RRENT IN V EST IGAT IONS ON MEDIAT OR

SYST EM FOR LIGN IN BIO -DEGRA DAT ION OF LIGN IN

YAN Wen -chao,H UANG Feng,GAO Pe -i ji

(State key Lab o f M icrobial Technology ,Shandong Univer sity ,Ji nan 250100,China)

Abstract:Advances of current inv estigations on mediator systems for bio -degradation of lignin are reviewed,includ -

ing application researches of laccase -mediator -system (L M S)on bio -bleaching ,bio -delignification,pollution tr eat -

ment,and kinetic studies o f L M S.

Key words:lignolytic systems;laccase mediator system(LM S);bio -bleaching ;delignification

木质素是一种具有复杂而不规则的三维网状结构的高聚物。它的结构基本单元是苯基丙烷,靠多种不同的碳-碳键和醚键连接而形成一种生物大分子物质,它是水不溶性的。植物木质化组织中含木质素20%~30%。木质素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之间具有物理或化学结合,使植物的机械强度提高。白腐真菌以及某些细菌可将木质素彻底降解,使有机碳变成无机碳返回自然界碳循环圈。木质素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到目前为止尚未被很好的利用。很久以来人们对于用真菌在制浆造纸工业中进行木质素降解和生物漂白方面做了许多实验和努力,然而要想得到令人满意的木质素降解,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培养,这与现有的制浆和漂白工艺不相容。而且,与传统的化学漂白或酶处理比较起来,对活的有机体的控制也很不方便。使用木质素酶系统替代真菌培养进行制浆漂白,被认为是技术上可行的,它的应用不需要对现有的工艺流程做大的改动。

收稿日期:2001-07-26

作者简介:闫文超(1979-),男,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木质素降解机理研究。*通讯联系人第23卷第1期

2003年3月林 产 化 学 与 工 业Chemistry and Industry of Forest Products Vol.23No.1

M ar.2003

1 木质素降解酶系统

1.1 主要的木质素降解酶

目前发现的最主要的木质素降解酶是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和漆酶(lac -case),但其它的酶类如纤维二糖醌氧化还原酶、纤维二糖脱氢酶、乙二醛氧化酶、葡萄糖氧化酶(葡萄糖1-氧化酶和葡萄糖2-氧化酶)、藜芦醇氧化酶和一些酯酶也参与了木材的自然腐烂这一复杂的过程。

1.2 关于木质素酶/介体系统

20世纪80年代相继发现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依赖过氧化物酶,使木质素降解酶类研究引起广泛兴趣,研究发现包括漆酶在内的木质素降解酶因尺寸太大而似乎不能透过细胞壁,酶只有在广泛的脱木质素之后才能进入到木材纤维的S2层[1]。对于木材中孔径大小的测量是对这些观察的很好的支持[2]。这似乎表明木质素生物降解过程中,酶与木质素之间需要电子传递介体物质参与作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认为单一的木质素酶就可以对木质素进行降解作用。但是,使用单一的M nP [3]、漆酶和LiP [4]或LiP [5]进行纸浆漂白却观察不到广泛的卡伯值的降低和浆白度的提高。说明一些活性成分的丢失和单一的酶不能模仿完整的木质素生物降解系统。

使用特别的设备将培养液用膜过滤以除去菌丝,发现滤液能使硫酸盐浆脱木质素[6]。表明对于漂白来说,真菌与纤维的接触不是必须的,而是真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一些氧化酶和一些低分子质量的化合物共同导致了一个缓慢的、连续的木质素降解过程。通过大小排阻色谱和木质素降解酶免疫标记实验发现,活性成分可能是小分子物质而不是酶[7~8]。

次级代谢产物藜芦醇(VA)在木质素降解培养中的发现,使人们进一步假设一个小的可以扩散的氧化剂(即阳离子自由基)在木质素的氧化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子。1995年,一个由藜芦醇间接介导的LiP 对酚的氧化机制被提出[9]。但是许多木质素降解菌不分泌LiP 而只分泌M nP [10],这说明还存在其它的机制。比较LiP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漆酶对各种甲氧基苯的氧化发现,它们对非酚型物质的氧化都是由阳离子介导的,并且以一种相似的方式产生醌类物质和甲基醇而对非酚型物质进行氧化[11]。

能够支持介体假说的一个很好例子是M nP,它将Mn 2+氧化成M n 3+,M n 3+再作为可扩散的氧化剂对有机底物进行单电子氧化。值得注意的是,LiP 在有丙二酸和草酸存在的情况下也能使Mn

2+氧化生

成Mn 3+。在有适当的酚型底物存在时,各种漆酶也能使Mn 2+氧化生成M n 3+[12]。用T rametes versicolor 突变株进行实验发现[13],不产生或只产生低活力的漆酶和MnP 的突变株不能使浆漂白或脱木质素;通过控制产酶条件,改变漆酶与MnP 比活进行的实验发现,提高漆酶活性同时降低M nP 活性,只有脱木质素被提高而甲醇产量和白度没有改变;降低漆酶的活性而提高MnP 的活性则导致木质素脱除率降低,白度提高较低;随着漆酶活性提高而M nP 活性不变,可以提高木质素脱除而对白度和甲醇产量没有影响;与亲本相比,一株只分泌60%活性的漆酶和70%活性的MnP 的菌株木质素脱除效果最好,甲醇产量和白度没有改变;添加纯化的M nP 只能部分的恢复漂白作用。说明漂白脱木质素不仅仅取决于M nP 和漆酶。这为介体假说提供了证据。

一些螯合剂、羟自由基和藜芦醇已被假设为自然发生的介体,但是关键的化学物质似乎还没有发现和定性。虽然对起关键作用的化合物的化学本质、种类和数量的了解还不确切,但很明显的是木质素的自然降解过程依赖于酶和介体存在。确定这些物质可以指导进行人工模拟木质素的自然降解过程,从而有望有效解决目前的制浆造纸工业与环境的冲突等问题。通过优化筛选介体化合物,漆酶介体系统在脱木质素方面已达到可与无元素氯漂白浆相似的效果。近几年来利用漆酶介体体系在有氧存在的情况下,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木质素脱除效果。

2 漆酶/介体系统及其运用漆酶首次被发现是在1883年[14]。真菌漆酶是在19世纪90年代年被发现的。漆酶广泛地分布于

84 林 产 化 学 与 工 业第23卷

高等植物和真菌,如:Agar icus ,Podospora,Rhiz octonia,Pholiota,Pleurotus,Neurospora,A sp ergillus,Fusar ium ,Schinus r igidop or us ,Botry tis ,Schizop hyllum ,Cer rena,Phlebia(syn.Mer ulius),Pyr iculari-a ,Py cnop or us ,Junghuhnia,L entinus ,Ar millar ia,Monocillium ,Fomes,R ussula,L ep topor us 等。具有酚氧化酶活性的漆酶类型在细菌中很少发现,目前为止只在Str ep tomyces galbus [15]和Az osp irillum lip o f erum [16]中有发现。

漆酶能氧化 -和p -联苯酚、氨基苯酚、多酚、多胺、木质素化合物、抗坏血酸、一些无机离子和芳香胺。在真菌脱木质素中,漆酶具有催化脱羧、脱甲基和脱甲氧基作用。漆酶被许多能够与铜接合位点相互作用的阴离子如叠氮化物、氰化物、氰硫基和氟化物所抑制。因为这些试剂能置换漆酶活性位点上的铜,从而可逆地抑制了酶的活性。关于漆酶的性质、基因及其克隆人们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对于漆酶介体的分离、参与木质素自然降解过程的化合物的研究则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有研究结果认为,有效的介体是一些带有N -OH 基团的N -杂环物,如1-羟基苯并三唑等。N -OH 基团是介体的关键组成部分。某些过渡金属络合物能作为漆酶的介体,介导漆酶对纸浆进行脱木质素和漂白[17]。

2.1 漆酶/介体系统的动力学研究

研究漆酶/介体系统的动力学,有助于我们对漆酶/介体系统作用机理的研究。

以2,2 -联氮-二(3-乙基并噻唑-6-磺酸)(ABTS)作为介体,研究漆酶催化的氧气对藜芦醇的氧化发现此反应为假一级反应。反应的速率常数取决于介体与底物的比值,当介体与底物的摩尔比为0.15时达到最大值。介体在此反应中参与了竞争反应。当介体与底物的摩尔比值低于0.15时,介体主要作为漆酶的激活剂。随着ABTS 浓度的增加,它会与原始底物竞争漆酶的活性中心,抑制漆酶对藜芦醇的氧化,从而增加了氧化介体对藜芦醇的氧化作用[18]。以ABTS 作为介体,研究漆酶催化藜芦醇氧化反应的耗氧量发现,需氧量动力曲线由两个阶段组成。在起始阶段,藜芦醇主要被氧化成相应的阳离子。此时耗氧量曲线呈现出假零级反应速率规律。耗氧量与ABTS 的浓度有关,每摩尔ABTS 消耗0.25mol 的氧气。在后一阶段,藜芦醇主要被氧化成藜芦醛。耗氧量曲线呈现出假一级反应速率规律。耗氧量与藜芦醛产量之间成线性关系。每形成一摩尔藜芦醛消耗氧气0.42mol [19]。

比较了ABTS 和1-羟基苯并三唑(HBT)在氧化2,4-二甲氧基苄醇(DM BA)为2,4-二甲氧基苯甲醛(DMA)过程中的情况发现,以ABT S 作为介体时,介体系统的反应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根据反应动力学曲线,氧化剂是ABTS 双阳离子(ABTS dication)而不是酶。氧化态的ABT S 在氧化底物时反过来又会被还原为ABTS 。而以HBT 作为介体的漆酶/介体系统在此反应中不能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其耗氧量动力曲线在整个过程中都表现出零级反应规律。HBT 被氧化为氧化态H BT,再作为氧化剂氧化底物。因此氧化态HBT 的形成是反应速率的决定步骤。DMA 的产生也遵循零级反应规律。增加HBT 的浓度,形成每摩尔苯甲醛所需的氧量降低。表明当HBT/底物比值高时,会出现另一种反应途径。当H BT/底物比值低时,氧化态H BT 是作为单电子氧化剂而且能够被可逆还原为HBT 。但是HBT/底物比值高时,氧化态HBT 是作为三电子氧化剂而且最后被不可逆地还原为苯并三唑(BT)[20]。

研究漆酶/N -羟基,N -乙酰基苯胺(NHAA)系统使卡伯值降低的耗氧量动力学研究表明,在起始阶段(0.5~1h),NHAA 介导的木质素脱除以很高的速率进行。然而在这之后,由于介体的低稳定性导致木质素脱除速率的降低。当以HBT 作为介体时(与以NHAA 作为介体时相比),发现反应2h 以后,木质素的脱除程度更高了。与NHAA 相比,氧化介体的产生是决定HBT 介导的漆酶对浆的漂白速率的限制性步骤[21]。在pH 值为4.5的乙酸盐缓冲溶液中,在反应温度45 和一个大气压的情况下,研究漆酶/介体系统对松木硫酸盐AQ 浆脱木质素的动力学发现,在浆浓度为10%,介体剂量为每克浆0.1mmol H BT,酶剂量为每克浆10U 时,卡伯值的降低动力学曲线遵循假二级反应规律。在开始的8h 之内,氧消耗的动力学曲线遵循假一级反应规律,在后来的8~24h 之内为假零级反应

[22]。

2.2 漆酶/介体系统漂白脱木质素作用研究关于漆酶/介体系统能对硫酸盐浆进行漂白的首次报道是在1992年。起初使用ABTS 作为介体,第1期闫文超,等:木质素生物降解过程中木质素-介体反应系统的研究进展85

此后,人们在寻找经济可行的漆酶/介体组合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发现了几种至少与ABTS 一样有效的氮族化合物。漆酶/介体系统漂白研究中常用的介体有以下几种:ABT S 、HBT 或HOBT 、NHA(N -羟基乙酰苯胺)、NHB(N -羟基丁酰苯胺)、NNPH(N -亚硝基-N -羟基苯胺)、VA 等。

漆酶/介体系统的生物漂白被认为是通过氧、漆酶、介体和木质素之间的氧化循环来完成的。溶液中的氧首先氧化酶,氧化的酶再氧化介体,氧化的介体扩散到浆中氧化木质素。在这个反应中,理论上除了水和木质素降解产物之外没有其它的产物。介体在脱木质素中的作用是产生自由基。

ABTS 介导的漆酶对具有苄基氢不同结构的木质素非酚型和酚型模型化合物的作用后,发现具有苄基氢结构的木质素非酚型模型化合物能发生有限的 位脱氢氧化,氧化的结果主要生成芳香醛。但具有C 和C 双键的化合物却不能发生 位脱氢氧化。ABT S 形成阳离子基对酚型化合物进行氧化作用,而氧化非酚型木质素模型化合物的则是双阳离子。

用HBT 作为介体,漆酶/H BT 系统处理过的浆与对照相比,脱木质素作用较为显著。没有介体存在时,漆酶不能使浆进行脱木质素作用,也不能对纤维中的木质素进行聚合或解聚作用,而只能对其发生轻微的化学改变[23]。加入木聚糖酶能促进H BT 介导的漆酶/介体系统的脱木质素作用[24]。漆酶/NHA 对苇浆残余木质素的作用后,残余木质素在反应后甲氧基、酚羟基减少,醇羟基和羰基增多,木质素结构的苯环结构也发生了开环反应[25]。以HBT 作为介体,研究漆酶作用后的残余木质素结构发现,羧基增加而自由酚基减少。说明氧化作用是硫酸盐浆残余木质素脱除的主要机制。同时还发现残余木质素的脱甲基化作用。在漆酶漂白过程中,HBT 被迅速地转化为HT 。然而漆酶与HBT 反应还会使HBT 转化为BT 。BT 与漆酶结合没有脱木质素作用。因此,BT 的产生大大限制了脱木质素作用[26]。

研究还发现,键裂解能和介体的极性特点对漆酶介体漂白系统的反应速率有影响[26]

用N -亚肼三唑(N -hydrox ybenzotriazole)作为介体对漆酶作用后的木质素进行分析发现,此系统氧化木质素结构中的酚型成分,使木质素发生脱甲基化作用并使羧基显著增加。但是,N -亚肼三唑在生物漂白条件下是不稳定的,与漆酶单独作用或是在有浆存在的情况下都会转变成苯并三唑,在有浆存在的情况下这种转变发生的更快。而且苯并三唑对漆酶催化的脱木质素作用没有活性。因此对于脱木质素来说N -亚肼三唑向苯并三唑的转变是有害的[27]。

分别使用HBT 、NHA 和VA 作为介体,研究漆酶对高卡伯值硫酸盐浆的作用发现,在脱木质素方面漆酶/VA 系统的作用超过了漆酶/H BT 系统和漆酶/NHA 系统。三个系统均使浆的白度降低。推测白度的降低可能与醌型结构的出现有关。漆酶/VA 系统与氧脱木质素相比,值得注意的是前者对浆粘度的损坏小于后者[28]。比较了漆酶/HBT 和漆酶/NHAA 对浆的作用效果后发现,在特定的条件下漆酶/HBT 的脱木质素能力大于漆酶/NHAA 。同样,二者在脱木质素的同时,也使浆的白度降低[29]。在浆浓度为10%、反应温度40 和常压下反应8h,介体NHAA 和漆酶的最适用量分别为0.1mmol 和10IU 。升高温度能提高反应速率,但是却降低漆酶的稳定性。氧压的增加能增强试剂的穿透能力,从而提高木质素的降解效率[24]。付时雨等研究发现,漆酶用量为2.5U /g 浆,NHA 用量为1%,pH 值为5.0,酶处理时间2h,反应温度50 ,氧气压力0.3M Pa 时,可以获得较好的脱木质素效果[30]。漆酶介体系统除了具有降解作用外,对酚型化合物还有聚合行为。漆酶/介体系统在起始阶段对酚型化合物进行聚合作用,然后再对先前产生的聚合物进行降解。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漆酶介体系统能有效的对浆进行脱木质素作用。但是,对浆的白度有损害。碱抽提可以使酶处理浆白度恢复。木质素被氧化所得降解产物与漆酶/介体之间发生副反应强烈地抑制漆酶/介体系统对木质素的脱除,用碱抽提降解掉降解所得的木质素片断能有效地恢复漆酶/介体系统对浆木质素的脱除。用木聚糖酶对浆进行预处理能显著地提高漆酶/介体系统的脱木质素效率[31]。经漆酶/介体处理后,木质素结构对碱抽提更敏感。

2.3 漆酶/介体系统与环保

漆酶/介体系统能对酚型污染物进行脱毒和脱色。近几年,这方面的专利已经被报道。一些专利技术已被采用或被改进。在3种主要的木质素降解酶中,唯一可以大量获得的是漆酶。因此,漆酶/介体86 林 产 化 学 与 工 业第23卷

系统在处理多环芳烃(PAH)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漆酶能对工业染料进行脱色。在有介体HBT 存在的情况下,漆酶的脱色能力有所提高。H BT 介体来自于白腐菌(Pycnop or us cinnabarinus )的漆酶脱色作用的最适pH 值和最适温度分别为4.5和65 [32]。漆酶能在体外氧化PAH ,如:蒽、苊、苯并芘、二氢苊、芘等。加入介体H BT 能显著的提高漆酶对苊、二氢苊、蒽、苯并芘的氧化。但对其它种类的PAH 没有多大的影响,并且在漆酶/介体系统中部份PAH 被聚合[33]。在有不饱和脂类和HBT 存在的情况下,菲会被漆酶共氧化。在反应过程中,脂肪酸氢过氧化作用的发现表明反应涉及脂类的过氧化作用。漆酶对脂类的过氧化要求有HBT 而不依赖于Mn 2+或H 2O 2[34]。

T .versicolor 产的漆酶在以HBT 为介体时,能氧化二氢苊酮和苊,培养一定时间后,这两种化合物被完全代谢,主要的代谢产物为1,2-二氢苊二酮和1,8-苯二甲酸酐[35]。漆酶对染料的分解机理依染料的结构而有所不同,有些染料能直接作为漆酶的底物因此能直接被漆酶氧化,如蒽醌类染料,然而其它一些染料由于不是漆酶的底物而需要小分子代谢产物或介体的存在才能被氧化,如偶氮类和靛蓝类染料。蒽醌类染料能够介导偶氮类和靛蓝类染料的降解,即可以作为漆酶底物的染料能够促进非漆酶底物的染料的降解[36]。

3 结束

目前的制浆造纸工业与环境存在着冲突,化学品大量的使用与木质素等形成毒性物质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用生物的方法及其与化学物理的方法相结合进行制浆、漂白和预处理,不仅能提高浆的品质而且能减轻环境的压力。目前对于参与木质素自然降解过程的介体的研究还不具有工业应用可行性,随着研究的深入,木质素降解酶/介体系统的作用机理将会被阐明,同时将为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M ESSNER K ,SREBOT N IK E.Biopulping :an overview of developments in an envir onmentally safe paper -making technolo -

gy[J].FEM S M icrobiol Rev,1994,13:351-364.

[2]FL OU RN OY D S,K IRK T K ,HIGHL EY T L.Wood decay by brow n -rot fungi:chang es in pore structure and cell w all vo-l ume[J].Holzforschung,1991,45:383-388.

[3]PA ICE M G,REID I D,BOU RBO NN AIS R,et al.M anganese perox idase pro duced by T r ametes versicolor during pulp

bleaching,demethylates and delig nifies kraft pulp[J].Appl Env iron M icrobiol,1993,59:260-265.

[4]KA NT EL INEN A ,HORT L IN G B,RAN UA M ,et al.Effects of fung al and enzymatic tr eatments on isolated lignins and on

pulp bleachability [J].Holzfo rschung,1993,47:29-35.

[5]ARBEL OA M ,de L eseleuc J,Go ma G ,et al.An ev aluation o f t he potential of lignin peroxidases to improv e pulps[J].T appi

J,1992,7:215-221.

[6]KO NDO R ,KU RA SHIK I K ,SAKA I K.In vitro bleaching o f hardwood kraft pulp by ex tracellular enzymes ex cr eted from

white rot fungi in a cultiv atio n system using membrane filter[J].Appl Env iron M icrobiol,1994,60:921-926.

[7]SR EBO T N IK E,M ESSN ER K.Accessibility of sulfite pulp to lig nin per oxidase and mar ker proteins with respect to enzy -

matic bleaching[J].J Biotechnol,1990,13:199-210.

[8]GOO DEL L B,JELL ISON J.Immunological characeterizat ion of fung al enzymes and biolog ical chelators involved in ligno ce-l

lulose deg radation[J].Biodeterioration Res,1990,(3):361-375.

[9]CHU N G N,AU ST S D.Veratryl alcoho-l mediated indirect ox idation of phenol by lignin per oxidase[J].Arch Biochem Bio -

phys,1995,316:733-737.

[10]ORT H A B,ROYSE D J,T I EN M.U biquity of lignin -deg rading perox idases among various w ood -degr ading fung i[J].A ppl

Environ M icrobiol,1993,59:4017-4023.

[11]K ERST EN P J,KAL YAN ARAM AN B,HM MM EL K E,et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52016.html,parison o f lig nin perox idase,horseradish peroxidase

and laccase in the ox idation of methox ybenzenes[J].Biochem J,1990,268:474-480.

[12]AR CHIBA LD F,ROY B.Production of manganic chelates by laccase fro m the lignin -deg rading fung us T r ametes (cor iolus )第1期闫文超,等:木质素生物降解过程中木质素-介体反应系统的研究进展87

ver sicolor [J].Envir on M icrobiol,1992,58:1496-1499.

[13]A DDL EMA N K ,DU M ON CEAU X T ,PAI CE M G,et al.Pro 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 rametes versicolor mutants

unable to bleach har dwood kraft pulp[J].Appl Environ M icrobiol,1995,61:3687-3694.

[14]Y OSHI DA H.Chemistry of lacquer(urishi)par t l[J].J Chem So c(T oky o),1883,43:472-486.

[15]K U ZNET SOV V D,FIL IP POVA S N ,RY BAKO VA A M.T he nature of the bro wn pigment and the composition of phe -

nol ox idases in Strep tomy ces galbus [J].M ikrobiolog ia,1984,53:251-256.

[16]GI VAU DAN A,EFFOSSE A,FAU RE D,et al.Po lyphenol ox idase from A z osp irillum lip of er um isolated from the rh-i

zoshere:evidence for a laccase in non -motile strains of A z osp ir illum lip of er um [J].FEM S M icrobiol Lett,1993,108:205-210.

[17]BOU RBO NN AIS R,RO CHEF ORT D,PA ICE M G ,et al.T ransition metal complex es:A new class of laccase mediators for

pulp bleaching[J].T appi J,2000,83(10):68.

[18]BA LAK SHI N M Y,CHEN C L ,G RA T ZL J S,et al.K inetic studies on ox idation of v er atr yl alcohol by laccase -mediator

system.P art 1.Effects of mediator concentration[J].Holzforschung ,2000,54(2):165-170.

[19]BA LAK SHI N M Y,CHEN C L ,G RA T ZL J S,et al.K inetic studies on ox idation of v er atr yl alcohol by laccase -mediator

system.P art 2.T he kinetics of diox yg en uptake[J].Holzfo rschung ,2000,54(2):171-175.

[20]P OT T HA ST A ,R OSENA U T ,F ISCHER K.Ox idation of benzyl alcohols by the laccase -mediator system(L M S) A

compr ehensive kinetic descr iption[J].Holzforschung ,2001,55(1):47-56.

[21]BA LAK SHI N M ,CHEN C L,GRAT ZL J S,et al.Biobleaching of pulp w ith diox yg en in laccase -mediator system Ef -

fect of variables on the reaction kinetics[J].Journal of M olecular Catalysis -B Enzymat ic,2001,16(3-4):205-215.

[22]BALA KSHI N M.et al.Biobleaching of pulp with diox ygen in the laccase -mediator system.P ar t 1.K inetics of delig nification

[J].Holzforschung,2000,54(4):390-396.

[23]P OPPI U S -L EV L IN K,WAN G W,TA M M IN EN T ,et al.Effects of laccase/HBT treatment on pulp and lignin structures

[C].Proceedings of the A CM W orkshop on Role -Based A ccess Co ntrol,1997,1:F 3-1/F3-5.

[24]N ELSON P J,CHIN C W J,V IIK RI L ,et al.U se of a laccase mediato r stage in bleaching eucaly pt kraft pulps[J].Appita

Jour nal,1998,51(6):451-455.

[25]付时雨.漆酶-助剂体系降解苇浆残余木质素的研究[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1,19(2):8-16.

[26]SEA LEY J,RA GAU SK AS A J.Residual lig nin studies of laccase -delignified kraft pulps[J].Enzyme and M icrobial T echno -

logy,1998,23(7-8):422-426.

[27]SEA LEY J,RA GAU SK AS A J.Investigation of laccase/N -hy drox ybenzotriazole delignificatio n of kr aft pulp[J].Journal of

Wood Chemistr y and T echnolog y,1998,18(4):403-416.

[28]CHA KAR F S.Fundamental delignification chemistr y of laccase -mediator systems on hig h -lignin -content kraft pulps[D].

DA I -B,2002,62(7):3195.

[29]CHAK AR F S,RAGA U SKA S A J.Effects of ox idat ive alkaline extr action stag es after laccase/HBT and laccase/NHAA

treatments -an N MR study of residual lignins[J].Journal of W ood Chemistr y and T echnolog y,2000,20(2):169-184.

[30]付时雨,詹怀宇,余惠生,等.漆酶/介体体系生物漂白的影响及漂白效果[J].中国造纸学报,2000,15(增刊):59-66.

[31]OK SA NEN T ,AM AN N M ,CA NDU SSIO A,et al.Role of xylanase in laccase -mediator delignification of kraft pulps[A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ood and Pulping Chemistry,Proceedings[C].ISWPC,1997,2:83-1/83-4.

[32]M CCAR THY J T ,LEV Y V C,LO NERGAN G T ,et al.Development of optimal co nditions for the decolour ization of a

range of industr ial dyes using Py cnop orus cinnabarinus laccase[A ].Hazardous and Industr ial Wastes -Proceedings of the M id -Atlantic Industrial Waste Co nference[C].1999.489-498.

[33]M A JCHERCZY K A,JOHAN NES C,HU ET T ERM AN N A.Oxidation o f polycyclic ar omatic hydrocarbons(PAH)by lac -

case o f T r ametes ver sicolor [J].Enzyme and M icrobial T echnolog y,1998,22(5):335-341.

[34]BOHM ER S,M ESSN ER K ,SREBOT N IK E.Degradat 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by laccase in the presence of

mediator compounds[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technolog y in the Pulp and Paper I ndustry

[C].1998,2:B199-B202.

[35]JOHA NN ES C,MA JCHERCZYK A,HU ET T ERM AN N A.Oxidation of acenapht hene and acenaphthylene by laccase of

T rametes ver sicolor in a laccase -mediator system[J].Journal of Biotechnology,1998,61(2):151-156.

[36]W ON G Y X,YU J.L accase -catalyzed decolorization of synthetic dyes[J].Water Resear ch,1999,33(16):3512-3520.88 林 产 化 学 与 工 业第23卷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姓名 (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系) 摘要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外源蛋白,包括抗体、疫苗、药用蛋白等较之其他生产系统具有很多优越性。本文简介了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发展历史和现状, 并对植物生物反应器领域的发展作了一定的展望和讨论。 关键词植物抗体; 口服疫苗; 药用蛋白;转基因; 生物反应器 植物生物反应器是生物反应器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类, 是指通过基因工程途径, 以常见的农作物作为化学工厂,通过大规模种植生产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医用蛋白、工农业用酶、特殊碳水化合物、生物可降解塑料、脂类及其他一些次生代谢产物等生物制剂的方法[1]。 1 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内容 1.1植物抗体(plantibody) 抗体(antibody) 是动物体液中的一系列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Ig) 。它们可介导动物的体液免疫反应。在植物体内表达编码抗体或抗体片段(如Fab 片段和Fv 片段) ,获得的产物就称为植物抗体。植物抗体最大的优点是使生产抗体更加方便和廉价。尤其在生产单克隆抗体方面,利用植物生产要比杂交瘤细胞低廉的多。据估计,在250 m2 的温室中利用苜蓿生产IgG的成本约为500~600美元/ g ,而利用杂交瘤细胞生产抗体的成本约为5 000 美元/g 。因此,利用植物生产抗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利用转基因植物表达的抗体包括完整的抗体分子、分泌型抗体IgA、IgG、单链可变区片段(scFv) 、Fab 片段、双特异性scFv 片段以及嵌合型抗体等不同类型的抗体。 植物不仅作为生物反应器器生产抗体用于医药产业,而且植物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在植物抗病育种上也很值得研究。Fecker 等将抗甜菜坏色黄脉病毒(BNYVV) 的外壳蛋白基因的scFv 转化烟草,产生的scFv 定位于细胞质中或通过末端的连接信号肽而分泌到质外体,结果发现转scFv 的植株出现症状的时间明显迟于对照。Tavladoraki 等将抗菊芋斑驳病毒(AMCV) 的外壳蛋白基因的scFv 转入烟草后,发现感病率下降50~60 % ,出现症状的时间也明显迟于对照。LeGall 等将针对僵顶病植原体主要膜蛋白的scFv 转入烟草中,并通过细菌信号肽把scFv 定位到质外体,将转基因烟草接穗嫁接到被植原体侵染的砧木上,没有表现病症,而对照的非转基因接穗却出现严重的僵顶病症状甚至死亡。 另外,在植物细胞中表达具有催化或钝化酶和激素作用的抗体,从而对细胞代谢进行调节,这对于植物代谢机理的研究非常有用。Owen 等将植物光敏色素单链Fab 抗体转入烟草中,转基因烟草光敏色素下降40 % ,而且该转基因烟草种子表现出异常的依赖光敏色素萌发的能力。Shimada等在烟草内质网中高效表达了抗赤霉素前体分子A19/ 24 的scFv ,A19 和A24 分别是A1 和A4 的前体,转基因烟草中A1含量降低并表现矮化[2]。 1.2口服疫苗(edible vaccine)

生物法降解秸秆木质素研究进展

生物法降解秸秆木质素研究进展 摘要秸秆中的木质素是潜在的可再生资源。近年来,利用生物法对其进行降解已成为研究热点。从木质素生物降解性出发,对降解木质素微生物、酶系以及降解条件进行介绍,以期为木质素生物降解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法降解;秸秆;木质素 秸秆是一种丰富的纤维素可再生资源,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逾6亿t,除少量被用于造纸、纺织等行业或用作粗饲料、薪柴外,大部分以堆积、荒烧等形式直接倾入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和浪费[1]。能源紧张、粮食短缺及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难题。而可再生资源的转化利用,能在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条件下缓解或解决问题。 木质素又称木素,是植物界中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一类高分子有机物质,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可再生资源[2-4],每年全世

界植物可生长1 500亿t木质素,且木质素总与纤维素伴生,具有无毒、价廉、较好的可热塑和玻璃化特性。木质素是苯丙烷结构单元组成的复杂的、近似球状的芳香族高聚体,对羟基肉桂醇(phydroxy cinamylalcohols)脱氢聚合而成,一般认为木质素共有3种基本结构(非缩合型结构),即愈创木基结构、紫丁香基结构和对羟苯基结构。木质素结构单元之间以醚键和碳-碳键连接,连接部位可发生在苯环酚羟基之间,或发生在结构单元中3个碳原子之间,或是苯环侧链之间。木质素于分子量大,溶解性差,没有任何规则的重复单元或易被水解的键,因此木质素分子结构复杂而不规则[5,6]。 从20世纪开始,国内外学者一直在寻找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最佳途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降解法[7]。物理法包括辐射、声波、粉碎、整齐爆破等[8,9]。化学法包括无机酸(硫酸、乙酸、盐酸等)、碱(氢氧化钠、氨水等)和有机溶剂(甲醇、

木质素的研究进展

Botanical Research 植物学研究, 2016, 5(1), 17-25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52016.html,/journal/br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52016.html,/10.12677/br.2016.51004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Lignin Yongbin Meng1*, Lei Xu1, Zidong Zhang1, Ying Liu2, Ying Zhang2, Qinghuan Meng2, Siming Nie2, Qi Lu1,2 1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Ecological Use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Harbin Heilongjiang 2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Plant Ec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Email: 347576614@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52016.html,, luqi42700473@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52016.html, Received: Dec. 10th, 2015; accepted: Dec. 24th, 2015; published: Dec. 30th, 2015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5201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Lignin is a renewable aromatic polymer in nature, and it can be used in the process of high added value. In addition, the oil and natural gas are facing the serious situation of increasingly exhausted. Lignin as a part of alternative fossil raw materials shows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use of lignin, firstly, we must understand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lignin. Stat-ing from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lignin,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compared som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separation as well as 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gnin extraction, focused on the latest progress in the structure of lignin, and forecast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ignin ap-plication. Keywords Lignin, Structure, Separation, Application 木质素的研究进展 孟永斌1*,徐蕾1,张子东1,刘英2,张莹2,孟庆焕2,聂思铭2,路祺1,2 1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 2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 Email: 347576614@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52016.html,, luqi42700473@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52016.html,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10日;录用日期:2015年12月24日;发布日期:2015年12月30日 *第一作者。

木质素含量测定实验总结

一、结构性质 木质素是由4种醇单体 (对香豆醇、松柏醇、5-羟基松柏醇、芥子醇)形成的一种复杂酚类聚合物,它是包围于管胞、导管及木纤维等纤维束细胞及厚壁细胞外并使这些细胞具有特定显色反应(加间苯三酚溶液一滴, 待片刻, 再加盐酸一滴, 即显红色)的物质。根据木质素的性质, 测定木质素的方法有直接浓酸水解分离测定法、光度法、红外光谱法、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法等, 对花生壳的木质素采用氧化还原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 二、反应原理 木质素在醋酸的作用下,易溶于乙醇和乙醚的混合液,在硫酸介质中用重铬酸钾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反应方程式如下: C 6H 10O 5+4K 2Cr 2O 7+16H 2SO 4= 4Cr 2(SO 4)3+4K 2SO 4+6CO 2 +21H 2O Cr 2O 72- + 14H + + 6I - 2 + 2Cr 3+ + 7H 2O Cr 3+为亮绿色 2S 2O 32- + I 2 4O 62- + 2I - 遇浓硫酸有红色针状晶体铬酸酐析出,对其加热则分解 放出氧气,生成硫酸铬,使溶液的颜色由橙色变成绿色。稍溶于冷水,水溶液呈酸性,属强氧化剂 过量的重铬酸钾用硫代硫酸钠回滴,淀粉KI 溶液为指示剂。其中加氯化钡溶液的作用是让溶出的木质素和硫酸钡(硫酸与氯化钡反应)一起沉淀。 三、试剂准备 1. 1%醋酸(质量分数):15mL ;1mL36%的乙酸,加水定容到36mL 2. V 乙醇:V 乙醚=1:1 : 20 mL ; 3. 72%硫酸:3 mL ;72%硫酸密度:1.634g/cm 3,98%硫酸密度:1.84 g/cm 3. 量取652mL98%硫酸加水定容到1000 mL ,即为72%硫酸。 4. 10%氯化钡(质量分数):0.5 mL ;取1g 定容到10 mL. 5. 10%硫酸(质量分数):10 mL ;10%硫酸密度:1.07 g/cm 3,量取593.4 mL98% 硫酸加水定容到1000 mL ,即为10%硫酸. 6. 0.025mol/L 重铬酸钾:10 mL ;先经过120℃烘干2小时,称取1.225g 加水定容到1000 mL ,避光,棕色瓶保存。 7. 20%KI(质量分数):5 mL ;20g 加水到100 mL 8. 1%淀粉(质量分数):1 mL ;1g 加水定容到100 mL

木质素的应用研究进展

木质素的应用研究进展 木质素的应用研究进展转载2010-01-2908:43:41中国人造革合成革网 木质素又称作木素,是自然界唯一能提供可再生芳基化合物的非石油资源,且数量仅次于纤维素,为第二多天然高分子材料[1,2]。木质素主要源于工业制浆的副废物,由于其自然降解时间较长,排放掉对环境有不利影响。随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对木质素的充分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木质素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是通过化学或生物方法将木质素降解为小分子后用作化 一是以大分子形式直接利用,这是目前木质素的主要利用方式。工原料; 木质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是复杂的天然芳香族聚合物。在提取和分离过程中木质素原有结构可能会被破坏,因此确定木质素的准确结构较困难。通过对木质素碎片的结构研究并结合生物化学解释,认为木质素由多个苯丙烷结构单元组成,结构相似的对羟基肉桂醇、松柏醇或芥子醇的苯氧基偶合,形成一种异质多晶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研究发现,木质素结构单元之间的联接方式较多且不一致,并且提取木质素的标本不同,其组成与结构也不同。天然结构中,单元间主要联接方式是β-O-4和α-O-4,约占50%左右;其他有代表性键型是β-5、β-1、5-5等。 1木质素高分子的利用 目前木质素主要以大分子形式利用,主要利用其良好的分散性、粘合性和表面活性。 1.1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国内和前苏联等国开展了此方面的研究。源于非木本植物的工业木质素衍生物分子量相对较低,其中木糖成分含量高,适于用作水泥缓凝剂。卢今怡,郁维新等开展了将木素磺酸盐用于解决混凝土工程中水泥的水化热问题的研究。 1.2在树脂粘合剂合成中的应用

木质素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本文由dylan_may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 41 卷 3 期第 2007 年 6 月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enan A gricultural U niversity Vol 41 No. 3 . Jun. 2007 文章编号 : 1000 - 2340 ( 2007 ) 03 - 0356 - 07 木质素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苏同福 ,高玉珍 ,刘 ,周 ,宫长荣霞斌 1 1 1 2 1 ( 1.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2; 2. 黄河中心医院药剂科 ,河南 郑州 450003 ) 摘要 : 对木质素的制备、总量的测定及其结构和分子量的测定等进行了综述 , 并分析了这些测定方法存在的问题 ,指出了将太赫兹技术应 用于木质素测定的前景 . 关键词 : 木质素 ; 降解 ; 太赫兹中图分类号 : Q 539; O 636. 2 文献标识码 : A Rev iew of D eterm ina tion of L ign in SU Tong2fu , GAO Yu 2zhen , L I Xia , ZHOU B in , GONG Chang2rong U ( 1.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1 1 1 2 1 2. Pharmacy of yellow R iver Central Hosp ital, Zhengzhou 450003, China ) Abstract: Testing methods for total lignin, p reparation of lignin, structures and molecular weight, ar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Problem s existing in these testing methods are analysed and the p rospects of the terahertz technology app lication to lignin analysis are pointed out . Key words: lignin; decompose; terahertz 木质素 ,又称为木素 , 广泛地存在于木材与禾本植物体内 , 通常认为是植物体在次生代谢合成的 ,在植物体内具有机械支持、防止生物降解、输送水分等功能 . 木质素的化学组成是苯丙烷类物质 (包括对羟基苯丙烷、—邻甲氧基苯丙烷以及 4 —羟基—3, 5 —二甲氧

木质素生物降解过程中木质素介体反应系统的研究进展

综述评论 木质素生物降解过程中木质素-介体反应 系统的研究进展 YA N W C 闫文超,黄 峰*,高培基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 对木质素降解酶作用过程中介体物质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包括漆酶/介体系统(L M S)在生物漂白、脱木质素、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研究应用情况及其动力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 木质素酶系统;漆酶/介体系统;生物漂白;木质素降解 中图分类号:T Q 351.013;O 6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417(2003)01-0083-06 ADV ANCES OF CU RRENT IN V EST IGAT IONS ON MEDIAT OR SYST EM FOR LIGN IN BIO -DEGRA DAT ION OF LIGN IN YAN Wen -chao,H UANG Feng,GAO Pe -i ji (State key Lab o f M icrobial Technology ,Shandong Univer sity ,Ji nan 250100,China) Abstract:Advances of current inv estigations on mediator systems for bio -degradation of lignin are reviewed,includ - ing application researches of laccase -mediator -system (L M S)on bio -bleaching ,bio -delignification,pollution tr eat - ment,and kinetic studies o f L M S. Key words:lignolytic systems;laccase mediator system(LM S);bio -bleaching ;delignification 木质素是一种具有复杂而不规则的三维网状结构的高聚物。它的结构基本单元是苯基丙烷,靠多种不同的碳-碳键和醚键连接而形成一种生物大分子物质,它是水不溶性的。植物木质化组织中含木质素20%~30%。木质素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之间具有物理或化学结合,使植物的机械强度提高。白腐真菌以及某些细菌可将木质素彻底降解,使有机碳变成无机碳返回自然界碳循环圈。木质素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到目前为止尚未被很好的利用。很久以来人们对于用真菌在制浆造纸工业中进行木质素降解和生物漂白方面做了许多实验和努力,然而要想得到令人满意的木质素降解,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培养,这与现有的制浆和漂白工艺不相容。而且,与传统的化学漂白或酶处理比较起来,对活的有机体的控制也很不方便。使用木质素酶系统替代真菌培养进行制浆漂白,被认为是技术上可行的,它的应用不需要对现有的工艺流程做大的改动。 收稿日期:2001-07-26 作者简介:闫文超(1979-),男,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木质素降解机理研究。*通讯联系人第23卷第1期 2003年3月林 产 化 学 与 工 业Chemistry and Industry of Forest Products Vol.23No.1 M ar.2003

去除木质素

目前利用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方法主要是在纤维素转化阶段之前利用溶剂或化学品脱除木质素的方法,秸秆等木质纤维素原料的利用思路如下: 利用溶剂或化学品溶解木质素的过程往往需要高温处理,一旦降温,木质素即沉淀析出,易造成浆液浓稠,设备结垢的难题。超临界方法作为一种绿色化学的处理工艺,目前已经在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过程中有所应用,主要原理是在超临界状态下利用CO2等溶剂及改性剂的作用破坏纤维素与半纤维素、木质素的链接,达到提高木质纤维素产糖率的目的。可以查询到的专利有:一种以棉籽壳为原料制备纤维素类化合物的方法(CN103122034A,2013年5月公布);一种玉米秸秆预处理方法(CN101565725A,2009年10月);从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生产木质素(CN103502320A,2014年1月公布);从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生产木质素(CN103502383A,2014年1月公布)等。综合以上处理方法,其主要工艺流程可归纳如下: (a)样品处理; 粉碎机处理样品,使样品的表面积尽可能增加。 (b)木质素去除; 利用醇(甲醇,乙醇,丁醇,戊醇)、超临界CO2(31度,1072 psig)、亚临界水(250-280度)、超临界水(>374度,>221 bar)的一种或多种作为反应萃取溶剂。采用间歇式或连续式的方法处理木质纤维素样品。有报道采用流量20g/min CO2,33%的戊醇水溶液作为萃取剂,在180度,15MPa的条件下处理秸秆后,其最终产糖率由8%提高到93%,木质素去除率达到90%。 为了防止木质素沉降聚集,制备木质素微粒(粒度范围50-500微米),在脱除木质素的过程中有专利提出了采用多级降温降压的措施。

微藻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2007年第27卷第5期水利渔业(总第153期)-7? 水池培养微藻也是一种生物反应器技术,但其效率比较低。研究较多的是利用封闭的光生物反应器来培养微藻,但这项技术目前还未达到大规模实用化的阶段。有些海洋异养微藻可以通过发酵进行培养,这也是一种生物反应器技术。美国有公司利用发酵法培养异养微藻,生产EPA和DHA,已经达到工业化生产的阶段”o。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EPA和DHA新的生理功效及作用机理将不断被发现和揭示;然而,短缺的PUFA生物资源却始终制约着EPA和DHA的广泛应用,积极寻找廉价的DHA和EPA生物资源已成为一种迫切要求。国外较早开展了PuFA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工作,发现海洋徽藻具有大规模生产PuFA的潜力,并取得了不少成就”J。 利用海洋微藻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始于20世纪舳年代初期,并且多以自养微藻生产DHA和EPA为主,其中的三角褐紫藻、紫球藻、盐生微小绿藻、球等鞭金藻、硅藻等当时被认为最有可能实现微藻产业化,但其结果并不尽人意”1。开放大池培养微藻存在极低的产量和难以对一些高纯度、高价值的产品进行纯种培养的缺陷,使其在推广微藻大规模培养上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培养过程受光照、温度等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并且易被真菌、原生动物和其它杂藻污染,同时水分蒸发严重,二氧化碳供给不足o“。这峰因素最终都将导致细胞培养密度偏低,PuFA含量不高,使得采收成本过高。因此,人们又设计出密闭光生物反应器,基本上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通过控制培养液浓度实现了连续培养。现在的光生物反应器已经发展为柱式光照发酵罐、管式及板式恒化反应器以及可实现培养条件计算机在线控制的光纤式光生物反应器等多种类型。 利用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能减少污染发生,可提高产量60%一300%,同时还可以降低收获成本。然而,密闭式利用光生物反应器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o,例如培养后期由于细胞浓度的升高,限制光的穿透,降低了光照效率;在培养过程中由于水压增加,使细胞受到损伤;利用海洋微藻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反应器内容易累积氧气,降低脂肪酸的去饱和程度;反应器和生物传感器上易发生附着,这种培养技术成本也较高。因此制约微藻工业化生产的发展。 为了解决高效廉价这个困扰微藻产业多年的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的设备难题,一种新型结构的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膜式气袋内光源太阳能光生物反应器”应运而生,它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运行可靠、适应性强、单位体积培养液受光面积大、微藻产量高且质量好等优点;并且可以调整光质,从而达到微藻产品成份的定向培养。所以非常适合于微藻生物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应用,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利用膜式气袋内光源太阳能光生物反应器设备及配套技术,处理有机废水及工厂排人的二氧化碳废气,可以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生产出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微藻及深加工附加值高的新型生物医学产品、功能性食品、动物免疫抗病饲料添加剂、高生物效价的人类及动物食品蛋白源等。同时,还可以利用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废气为原料,廉价地通过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进行再生,开发燃料油、燃料气等微藻绿色再生能源产品.获取新能源。同时,膜式气袋内光源太阳能光生物反应器相配套的微藻养殖技术及微藻干燥技术也正在研究中。这项新型的干燥技术可解决因微藻产品干燥成本过高而制约微藻产品普及应用的瓶颈。可以大幅度降低微藻的生产成本,并且由于采用了低能耗的低温干燥技术,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微藻所含的生命活性物质,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价值。 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是另一种封闭式高效光生物反应器。与高等植物一样,藻类靠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它的代谢类型与微生物发酵有重要区别。作为一类光生物反应器(ph010bioreactor)的藻类生物反应器,光能利用和无机碳源供应是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发酵罐设计中,要充分保证氧气的供应和有效传递,以满足微生物代谢和生长的需要。相反,藻类生物反应器要防止溶解氧过饱和,因为氧气过多会抑制Rubis∞的活性,使光合作用的效率降低。气升式生物反应器是根据藻类的生物学特性,以实用化和无人值守下长期运转为目标进行选型和设计的“…。这是一种新型的外照光、内循环、正向导流、通气管下行式的光生物反应器。由反应器主体、光照系统、三参数(温度、pH、溶解氧)或单参数检测系统组成,也可根据需要灵活组合。二氧化碳配气装置可配制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以便为反应器中的藻类提供无机碳,以满足其光合作用的需要。该类型藻类生物反应器已用于螺旋藻生产厂藻种、水产育苗的饵料微藻的大量培养、藻类高值化产品生产和大型海藻细胞工程育苗等方面,均已获预期的良好效果”“。 根据实际应用结果,并与其它各类光生物反应器比较,这种气升式反应器的优点是:①造价低、易操作、实用性强,可在无人值守条件下长期运转;②占地面积小,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高;③结构简洁,可防止藻类附壁、缠绕和形成死角,有利于长期培养;④搅拌装置湍动温和均匀,剪切力小,不损伤藻类,循环速度高并形成湍流,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可实现高密度培养;⑤培养液无氧饱和。温度不会异常升高,不需要附加脱氧装置,不需要采用附加的降温装置和措施。 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所集多年研究反应器的丰富经验,研制了系列新型气体提升式光生物反应器。该反应器气液中混合充分、剪切力低、传质性能好;同时,该反应器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易于放大,面板式设计使操作更简便,可广泛应用于藻类及其它光台生物细胞的悬浮培养““。目前已经完成2L和20L光照反应器,2L光生物反应器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的微藻、大藻和植物细胞的培养研究,便于摸索培养工艺、条件实验、考察多因子的影响规律。考虑研究工作的需要,该光生物反应器设计了光照定时控制和光强调节系统,可满足不同培养体系对光照条件的要求。培养过程中的温度、pH、溶氧可以实现在线控制,设置了多路供气系统。 20L光生物反应器主要用于微藻、大藻和植物细胞  万方数据

木质素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_张诺瑶

收稿日期:2011-12-13 作者简介:张诺瑶(1978-),女,山东省济宁市人,工程师,2004年毕 业于西南科技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 文章编号:1002-1124(2012)02-0050-02 Sum 197No.02 化学工程师 Chemical Engineer 2012年第02 期

醛树脂复合制备了碱木质素-酚醛复合胶黏剂;张杰[13]选用木质素作为脲醛树脂的改性剂,使脲醛树脂的耐水性明显改善;卜文娟等[14]系统介绍了木质素磺酸盐、碱木质素、甘蔗渣木质素、酶解木质素等代替部分苯酚应用于环保树脂胶的制备工艺及研究发展现状。 4在环氧树脂合成中的应用 冯攀等[15]介绍了木质素在环氧树脂合成中的应用进展。木质素用于环氧树脂合成的主要方式有3种:(1)与通用环氧树脂共混;(2)直接与环氧氯丙烷反应;(3)经过酚化、氢解、丙氧基化和酯化等化学改性,再进行环氧化合成制备环氧树脂。木质素用于环氧树脂合成有利于实现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 5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木质素在土木工程方面也得到应用和推广。如罗振扬等[16]合成了不同木质素含量的氨基系减水剂,发现木质素磺酸盐含量为30%时,可以获得最优性价比的改性产物;江嘉运[17]等探讨木质素的结构特点、化学反应性能和改性方法结合制浆方法和原料种类,对制备改性减水剂的合理工艺进行了分析总结。 6木素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木质素由于性能优越,结构复杂,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在农业方面,它可以用作肥料,比如木质素铁肥、木质素氮肥、木质素磷肥、木质素复合肥等,可以用作土壤疏松剂,亦可以用作农药缓蚀剂;在医药方面,木质素还可以用作药物,木质素高分子的一些集团,如烃基等可以消除细胞无知与致癌剂的结合,减少致癌作用;造纸黑夜中提取的木质素与天然木质素相比有分子量小的特点,可以帮助动物消化[18]。除上所述,木质素还可以用作橡胶补强及、皮革鞣质剂、热稳定剂和交联剂等。近年来,木质素合成阻燃剂[19]可用于制备乙酸木质素基聚氨酯硬泡[20],可利用氧化碱木质素制备高效水泥助磨剂[21],而无硫木质素[22]在合成树脂中的作用也更加显著突出,另外,还有球形多孔木质素被制备出[23]。 7展望 总的来说,木质素作为一种天然可再生的高分 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用于工业化生产的现实可能性大。在追求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已成为重点研究对象。随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继续深入,木质素必将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张桂梅,廖双泉,蔺海兰,等.木质素的提取方法及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5,25(1):66-70. [2]朱清时.化学的绿色化和绿色植物的化学转化[J].世界科学研究与发展,1998,20(2):12-17. [3]敖先权,周素华,曾祥钦.木质素表面活性剂在水煤浆制备中的应用[J].煤炭转化,2004,27(3):45-48. [4]李道山.用质素磺酸盐预冲洗降低表面活性剂吸附的矿场试验[J].国外油田工程,2001,17(9):1-6. [5]刘欣,周永红.木质素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进展生[J].物质化学工程,2008,42(6):42-48. [6]方桂珍,何伟华,宋湛谦.阳离子絮凝剂木质素季胺盐的合成与脱色性能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3,23(2):38-42. [7]刘明华,杨林,詹怀宇.复合型改性木质素絮凝剂处理抗生素类化学制药废水的研究[J].中国造纸学报,2006,21(2):47-50.[8]杨林,刘明华.改性木质素除油絮凝剂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J].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7,20(2):9-22. [9]乔瑞平,宁银萍,彭福勇,等.木质素基脱色絮凝剂深度处理制浆造纸废水[J].化学工程,2009,37(9):56-61. [10]刘德启.尿醛预聚体改性木质素絮凝剂对重革废水的脱色效果[J].中国皮革,2004,33(5):27-29. [11]郑钻斌,程贤延,符坚,等.酶解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胶黏剂的研究[J].林产工业,2009,36(4):24-27. [12]庄晓伟,穆有炳,章江丽,等.碱木质素-酚醛复合胶黏剂在竹胶板中的应用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1,45(5):17-20.[13]张杰.木质素的提纯以及在脲醛树脂胶粘剂中的应用[J].林业实用技术,2011,(4):33-38. [14]卜文娟,阮复昌.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的研究进展[J].粘接, 2011,(2):76-78. [15]冯攀,谌凡更.木质素在环氧树脂合成中的应用进展[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10,18(2):54-60. [16]罗振扬,陈杰,何明,等.木质素改性氨基系高效减水剂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1,(1):5-8. [17]江嘉运,张帅,韩莹.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化学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J].混凝土,2011(1):87-90. [18]巨敏,翁彩珠,刘军海.木质素在农业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2011,23(53):11-15. [19]刘小婧,程贤甦.新型酶解木质素阻燃剂的合成及其阻燃性能的研究[J].橡胶工业,2011,58(10):610-615. [20]李燕,敖日格勒,韩雁明.制备乙酸木质素基聚氨酯硬泡[J].林业科学,2011,47(7):160-164. [21]周明松,周莉莉,伍思龙,等.氧化碱木质素制备高效水泥助磨剂[J].精细化工,2011,28(10):1014-1018. [22]李志礼,葛媛媛.无硫木质素在合成树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塑料科技,2011,39(10):100-104. [23]黎先发,罗学刚.球形多孔木质素颗粒的制备及表征[J].功能材料,2011,42(2):256-263. 张诺瑶:木质素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2年第2期51

农作物秸秆木质素的生物降解性能研究

农作物秸秆木质素的生物降解性能研究 摘要:通过正交试验l16(54)分配表(采用5因素4水平进行设计),根据各因素及水平的不同组合,采用固态发酵的方法探索出更加简单、高效的降解木质素的最优化组合方式。并考虑经过一定的生物学方法,探索使其变成一种生物型清洁能源的可行性。 关键词:正交试验固态发酵降解最优化 1 前言 木质素也称木素,是一类高分子有机物质,其在植物界中含量仅次于纤维素,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可再生资源。其总与纤维素伴生,具有价廉、无毒、较好的可热塑和玻璃化特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秸秆是一种含有丰富纤维素的可再生资源,基本组织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超过6亿吨,除少部分被用于造纸、纺织等行业或用作粗饲料、薪柴外,大部分以堆积、荒烧等形式直接倾入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和浪费。目前为止,超过95 %的木质素仍以“黑液”直接排入江河或浓缩后烧掉,很少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对秸秆木质素的研究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从20世纪初开始,国内外学者一直在寻找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最佳途径,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法、物理法、物理化学法、生物降解法。而利用微生物降解木质素具有作用条件温和、专一性强、处理成本低等优点,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环境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再利用,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1)实验菌种 实验选用的菌种为白腐菌的典型种黄孢原毛平革菌 (p.chrysosporium),购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2)实验材料 土豆(市售);pda培养基;溶壁微球菌;木质素;玻璃容器或瓷器;ph试纸;细纱布;胶头滴管;烧杯(50ml,100ml,500ml,1l);玻璃棒;普通漏斗;定性快速滤纸;量筒 (5ml,100ml,500ml,1l);坩埚;称量瓶;kh2po4(2.0mg·ml-1);mgso4·7h2o(0.5mg·ml-1);酒石酸铵(0.2mg·ml-1);微量元素液(70ml·l-1)。其中微量元素液的成分为nacl(1.0mg·ml-1),cocl2·6h2o(0.18mg·ml-1),na2moo4·2h2o(0.01mg·ml-1), znso4·7h2o(0.1mg·ml-1),cacl2(0.1mg·ml-1),cuso4·5h2o(0.01mg·ml-1), mnso4·h2o(0.5mg·ml-1),feso4·7h2o(0.1mg·ml-1), alk(so4)2·12h2o(0.01mg·ml-1),mgso4·7h2o(3.0mg·ml-1),hbo3(0.01mg·ml-1),nta(115mg·ml-1)。 (3)实验仪器 恒温箱;无菌操作台;恒温磁力搅拌加热器;烘箱;抽滤装置;高压蒸汽灭菌锅;粉碎机;电炉;分析天平;电子天平。 2.2 实验方法

生物乳腺反应器的原理及进展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原理及进展 摘要: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技术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其目的是利用动物乳腺产生目的蛋白。利用该技术生产的蛋白具有低成本,高活性,易提取纯化的优点。虽然该技术尚处于发展时期,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地商业潜力,是许多公司大力发展的对象。 关键词: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原理、进展、优点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mammary gland reactor)是指利用动物 乳腺特异性启动子调控元件指导外源基因在乳腺中特异性表达,并能从转基因动物乳汁中获取重组蛋白的一种生物反应器。1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 经历了3 个发展阶段:细菌基因工程、细胞基因工程、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细菌基因工程产物往往不具备生物活性,必 须经过糖基化、羟基化等一系列修饰加工后, 才能成为有效的药物, 而细胞基因工程又因为哺乳动物细胞的培养条件要求相当苛刻,成本 太高,限制了规模生产。动物生物反应器具有产品质量高,容易提纯的特点,弥补了其它各类基因表达系统的缺陷。它是在转基因技术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7自从上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已经取得了许多 突破,现己成为生物技术研究的热点。并向商业化阶段转变,显示 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利用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饮用奶,以期望获得既能满足蛋白质需要,又能增加抵抗力的品质全面的奶,为人类服务。2 1、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原理 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原理是应用重组DNA 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尚处于原核阶段的动物胚胎中,经胚胎移植得到转基因乳腺表达的个体。1 外源基因在乳腺特异性表达需要乳蛋白基因的一 个启动子和调控区,即需要一个引导泌乳期乳蛋白基因表达的序列,这样才能将外源基因置于乳腺特异性调节序列控制之下,使其在乳腺中表达再通过回收奶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目的蛋白。它是一个专门化的分泌腺体,可以生产出具完全生物活性的药用重组蛋白质,其纯化

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研究进展

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研究进展 XXX 化工学院13级化学工程 学号:40130100x 摘要:目前国内外所开发的木质素产品已经有数百种,但是,由于木质素本身结构非常复杂且木质素的种类繁多,使得开发木质素产品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我国仅约6%的木质素得到利用。如何有效地利用木质素的结构特性来控制已有木质素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开发更多性能优良的木质素产品以及实现木质素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等,将成为木质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结合近年来木质素产品的研究及开发,介绍了木质素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以期能够充分利用木质素的结构特点来改进和生产木质素产品,以得到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产品,不仅具有环保意义,更具有经济意义。 关键词:木质素;高值化利用;木质素改性 Research Progress of Lignin in High Value Use XXXn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NO. 401301xx Abstract:Now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products have hundreds of lignin.But be cause the type of lignin structure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lignin is various, which makes the deve lopment of lignin products exist blindness,China is only about 6% of the lignin obtained by.How to effectively use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lignin to control the performance stability of lig nin products,develop of mor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wood product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lign in products with high added value production scale, industrialization,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a spect of the study of lignin.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lignin products in recent years,Introduces the relationship of lign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 order to make full u 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of lignin to improvement and production of lignin produc ts and get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value products.It not only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environmen tal protection, but also has a greater economic significance. Key words:Lignin; high value use; lignin modification 1 前言 木质素是一种复杂的、非结晶性的、三维网状多羟基芳香族化合物,它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是针叶树类、阔叶树类和草类植物的基本化学组成之一[1-3],也是木材水解工业和制浆造纸工业的主要副产物[4-5]。由于木质素的结构比较复杂,分子中具有多种活性基团,兼具可再生、可生物降解以及无毒等优点[6],所以被视为优良的绿色化工原料,其研究利用备受关注。通过对木质素结构的可控化学修饰,提高其化学反应活性或控制其聚

堆肥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生物降解研究现状

堆肥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生物降解研究现状 Ξ 席北斗1 刘鸿亮2 白庆中1 黄国和3 曾光明3 李英军1  (1.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84;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31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82) 摘 要 堆肥是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厨房垃圾、园林垃圾、农村秸秆和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纤维产品均可作为堆肥原料,这些原料中含有一定量的纤维素和木质素,而纤维素和木质素在堆肥过程中较难生物降解。因此,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能加速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的高效微生物。研究发现,对纤维素和木质素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主要是高温放线菌和高温真菌,其中有独特降解机制的白腐菌在木质素降解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堆肥 纤维素 木质素 生物降解 高温放线菌 高温真菌 白腐菌 Study on current status of lignin and cellulose biodegradation in composting process Xi Beidou 1 Liu Hongliang 2 Bai Qingzhong 1 Huang Guohe 3 Zeng Guangming 3 Li Y ingjun 1 (1.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2.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Beijing 100012; 3.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Abstract Composting is nowadays a general treatment method for solid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52016.html,postable wastes in 2clude household ,garden waste ,straw etc.These materials contain lignin and cellulose which are difficult for biodegradation.Thus ,efficient degradation lignin and cellulose in composting process is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6952016.html,plex or 2ganic compounds like lignin and cellulose are mainly degraded by thermophilic microfungi and actinomycetes.Due to its special enzyme system ,white 2rot fungi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lignin degradation K ey w ords composting ;cellulose ;lignin ;biodegradation ;thermophilic actinomycetes ;thermophilic microfungi ;white 2rot fungi 1 前 言 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农业废弃物,包括稻草、谷物秸秆、水稻壳、甘蔗渣、动物粪便,日常生活的废弃纤维产品,如废纸及其他废纸产品等,越来越多,这些原料用于生产肥料或土壤改良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好氧堆肥处理是依靠垃圾中各类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在分解有机物中交替出现,使堆温上升、下降,从分解水溶性有机物开始,逐渐分解难分解有机物(如纤维素和木质素),并转化为腐殖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但传统堆肥法存在发酵时间长、肥效低(腐殖质转化不完全)等问题,因此,加 速腐殖化进程可提高堆肥效率和堆肥质量。由于废弃物中含有大量木质纤维素,加强木质纤维转化为腐殖质便成为堆肥充分腐熟的关键[1]。近几十年 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寻找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最佳途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将秸秆等含木质纤维素的物质进行理化处理,如辐射、蒸气爆破、膨化、碾磨等[1—4];(2)酶解、生物发酵和生物堆肥[5,6];(3)将上述两个方面综合考虑[1,2]。理化处理约可以去掉50%的木质素,并使纤维成为非结晶态[7],但成本较高,易产生二次污染。利用微生物降解木质纤维素国内研究报道不多,特别是在木质纤维作为堆肥原料,其生物可降解性方面研究也较 少[8,9]。 本文研究了堆肥中利用微生物分解木质素和纤 Ξ国家863高技术资助项目(No.2001AA644020) 第3卷第3期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Vol .3,No .32002年3月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Mar .,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