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六单元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

三年级科学六单元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
三年级科学六单元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

人教版七上地理天气和气候单元测试

人教版七上地理天气和气候单元测试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指() A、天气 B、气候 C、温度 D、季节 2、下列选项中描述气候特征的是() A、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常受台风的影响 B、福州国庆节天气阴转晴 C、广州夏季高温多雨 D、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正值伏旱 3、下图天气符号,表示天气的状况是:() A.阴转小雨,西北风六级B.多云转小雨,东南风六级 C.晴转大雨,东南风六级D.阴转小雨,西北风三级 4、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低不同B.地形类型不同 C.地势高低不同D.海陆位置不同 5、一天中陆地最低温一般出现在() A、中午12点 B、子夜 C、午后2点 D、日出前后 6、南极洲大陆上的最高温,一般多出现在() A、1月 B、2月 C、7月 D、8月 7、每日气象台工作人员对气温的观测,一般在北京时间() A、7时、12时、3时、18时 B、8时、14时、20时、2时 C、9时、15时、18时、20时 D、6时、12时、3时、24时 8、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下列什么因素造成的() A、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B、二氧化氮的含量增多 C、大气中的尘埃增多 D、大气中的水汽增多 9、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B、从南、北两极向低纬度逐渐递减 C、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 D、从内陆向沿海逐渐递减 10、下列关于降水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南、北纬40o~60o的大陆西岸各月湿润,雨量较多 B.回归线两侧和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C.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D.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11、我国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主要成因是() A.迎风坡降水多的缘故B.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C.洋流对气候的影响D.植被对气候的影响

五年级科学教研计划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 上册科学教研活动计划 五年级科学教研计划组 一、工作目标: 1 、教师目标: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有效学习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艺。 2 、课堂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核心,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筑人文课堂教学模式。 3、学生培养目标:从“关注细节”入手,制定细致具体的教育目标,借助科技小组等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二、教学目标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教学措施: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5、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6、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三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常见的力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学习,让学生明白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存在于我们周围,有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有物体之间相互接触而形成的摩擦力;有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弹力;有基本粒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核力……这些无处不在的力,每时每刻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 2、让学生能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对各种力的现象进行解释,但是他们还不能通过比较科学地、积极地探究各种力的现象来认识力。 3、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物质世界中的具体内容标准: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弹力、摩擦力等生活中常见的力;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对力的各种现象有一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3、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科学教科书的第一单元,学生在第一册《科学》学习的基础上,转承到本册教学内容上。小学生经历了第一册《科学》学习,对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本单元在“制作能力”、“猜想与假设”、“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方面,延续了第一册教科书的培养要素,进行了有效的深入。在“利用证据、逻辑推理及想象建立假设”、“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等科学探究方面,本单元给学生搭建一个操作的平台,在科学探究的构建逻辑上,体现了一个上升的趋势。因此本单元的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使学生逐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四、主要内容: 本单元包括六课内容,分别是《小车的运动》、《玩滑梯的启示》、《跷跷板》、《指南针》《弹簧的学问》、《有趣的磁铁》。主要研究推力和拉力、摩擦力、弹力、磁力等有关力的内容。 五、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科学探究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制作简易科学模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侧重于养成想知道、爱提问的好习惯,培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情感。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小车的运动》主要让学生通过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体会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以此为生发点和生长基演化出探究摩擦力的《玩滑梯的启示》,探究弹力的《弹簧的学问》,探究磁力的《有趣的磁铁》等课题。同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把本单元的各课活动内容定位在“游戏”的范畴之内,因此又衍化出《跷跷板》、《指南针》两个课例,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各种力的显著特征,通过设计改变变量的探究实验寻找各种力规律性的变化。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小车的运动》 第二课时《鞋底花纹的启示》 第三课时《跷跷板》 第四课时《弹簧里的学问》 第五课时《有趣的磁铁》

天气与气候单元测试4

天气与气候单元测试4 1.(2010·湖北十堰).有一位外国小朋友的家乡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位小朋友家乡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为()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极地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2010·四川巴中)有关气温分布和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不同地区,低纬度地区气温低些,高纬度地区气温高些 B.同一纬度地区,高山和高原平均气温低些,平原和盆地高些 C.温带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小,热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D.地球表面等温线的分布和纬线完全一致 3.(2010·山东济宁)读下图,完成(1)、(2)题 (1)、对上图反映的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 B.夏季降水少,阳光充足 C.亚洲缺少此气候类型 D.反映了沙漠地区的气候特点 (2)该图可能反映了下列哪个区域的气候特点() A.我国东部季风区 B.法国南部某区域 C.英国某区域 D.美国东部某区域 4.(2009·江苏徐州)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采集地——雅典,对应的气候类型 图应为图中的()

5.(2009·山东德州)2012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伦敦所属 的气候类型() A、① B、② C、③ D、④ 6.(2009·福建龙岩)6月5 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下列漫画最能反映气候变化的是() A.甲B.乙C.丙D.丁 7.(2009·山东潍坊)读①②③④四地的气温和降水统计图,回答(1)、(2)题: (1)关于①②③④四地气候类型,正确的是() A.①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B.②地是热带草原气候 C.③地是地中海气候D.④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2)关于①②③④四地可能分布的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分布在欧洲南部B.②地分布在西亚和北非 C.③地分布在印度半岛D.④地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平原8.(2009·山东枣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在() A.巴西高原 B.刚果盆地 C.亚马孙平原 D.印度尼西亚群岛9.(2009·湖南株洲)小明有一位意大利网友,这位网友向他介绍当地的气候特征时说:我们这里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种气候属于() A.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 10.(2009·福建南安)世界上热带雨林气候分布最广的洲是()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单元检测题1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面描述属于气候的是() A.狂风暴雨B.四季如春C.风和日丽D.彩霞满天 2.天气的特点是() ①短时间②长时期③常变化④少变化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3.关于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的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八月份 B.气温年较差就是一个地方的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的差 C.气温一般是从低纬向极地逐渐降低 D.海洋和陆地相比,陆地受热慢放热也慢 4.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对人类的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①生活方面②农业生产方面③军事④交通方面⑤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方面⑥商业、旅游活动和休闲娱乐等方面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5.天气对人类带来说太重要了,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 ①及早做好各种准备②充分利用看到的天气③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6.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 ①阴晴②风③气温④降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 7.下列的天气符号中,表示大雨的是() A..B. C.D. 8.下面关于空气污染指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污染指数大,空气清新,对人体健康有利 B.污染指数大,空气污浊,对人体健康有害 C.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质量状况越优 D.污染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 9.下面关于降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降水就是指降雨B.有雨必定有云,有云就会有雨 C.降水是一种天文现象D.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 10.赤道附近地区的年降水量一般在() A..200毫米左右B.500毫米左右C.1000毫米左右D.2000毫米左右 11.下列地区中,冬季多雨、夏季少雨的地区是( ) A.我国华北平原 B.非洲刚果盆地 C.地中海沿岸 D.亚马孙河流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科学集体备课计划

五年级上册科学集体备课计划 一、指导思想: 集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它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为把科学集体备课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发挥集体备课作用,制定本集体备课计划。 二、工作要求: 1.突出教学常规工作,细化教学常规管理。 在日常教学中,要借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认真研究“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研究苏教版国标本的教材,在学习中走进新课程,真正让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得以贯彻和实施,认真落实“三步四环”教学模式。另外,还要注意教学“五认真”的互查工作。做好查备课、查教后反思、查听课评课、查教师作业批改情况、查学生作业的质量情况,真正使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得到优化。 2.认真务实开展备课组活动,实践新课程理论。 我们备课组要认真务实开展备课组活动,提高组内教师的综合能力、教育教学的掌控能力。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加以研究,加以运用,加以实验,加以改进,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使教学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3.学习系列相关理论,促进和提高教学的层次。 备课组教师要积极学习各方面的相关理论,积极写教育教学随笔,重视教育实践和反思,与他人交流互动,并参与他人关于教育教学设想和方法的讨论,积极投稿;自觉参与课题研究,积累过程性资料,围绕课题撰写论文;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提交相关资料。平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教学信息,从而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认真参加各类培训,进一步学习课件制作,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和促进教学层次。 三、工作目标: 1.提高五年级科学教学水平,确保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指标。 2.进一步提高五年级科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3.立足课堂,让学生轻轻松松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1 回顾一个学年来的科学工作,科学教研工作有了一定起色,基本完成了学年初预定的目标。小学科学学科本年教研工作的重点是: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围绕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主要工作是: 1、以“做中学”为抓手,结合新课程的实验、实施,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促进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悉心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2、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新课程把握能力。从更深程度把握教育改革的时代脉搏。 3、结合身边科学、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教研为途径和方法。注重研究实效,及时推广研究成果。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欣赏自然。教学中还能将德育渗透到科学教育当中。 4、不断完善学科评价体系。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激发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5、在科学教学中,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注重养成大胆心细、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的情感。

6、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组织了一系列活动。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举办主题科学实践活动。 7、观察能力是科学工作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能力的训练,自然也是科学工作者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创造条件(机会),诱发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中去质疑、去评议、去推想、去验证。 8、了解和预测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准备和提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尽量及时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同时,还树立了开放的教学观念,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时间、空间以及体验的机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实际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我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我将不断学习,更好地开展各项活动,争取取得更大成绩。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2 回顾一学期的工作,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上一个台阶,特总结、汇报工作如下: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一学期的工作即将接近尾声,回顾一学期的工作,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上一个台阶,特总结、汇报工作如下: 一、教师个人素质方面 1、去人之长,补己之短。

七年级地理天气和气候单元检测试题

七年级(上) 地理素质达标 第三单元检测题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指 ( ) A 、天气 B 、气候 C 、温度 D 、季节 2、一天中最高的气温一般会出现在( ) A 、中午的12点 B 、子夜 C 、午后2 点多 D 、凌晨 3、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南极洲的最高气温一般会出现在 ( ) A 、每年的一月 B 、每年的2 月 C 、每年7 月 D 、每年的8 月 4、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看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大陆东岸的气候有:( ) A 、温带季风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地中海式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5、已知北半球同纬度A 、B 两点(如图),若A 点为陆地,B 点为 海洋。判断图中所表示的季节是 (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6、北京和东京纬度相当,但夏季北京比东京热,冬季比东京冷,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 原因是 ( ) A 、纬度因素 B 、地形因素 C 、洋流因素 D 、海陆因素 7、英国伯明翰纬度较高,但冬季温暖湿润的原因是 ( ) A 、海拔低 B 、受暖流影响 C 、受寒流影响 D 、周围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 8、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大洲是( ) A 、亚洲 B 、欧洲 C 、北美洲 D 、南美洲 9、地球上气温年较差最显著的地区是( ) A 、寒带地区 B 、温带地区 C 、热带地区 D 、高山地区 10、同纬度的塔里木盆地和北京两地气候不同的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 B 、纬度位置 C 、海陆位置 D 、人为的因素 11、热带雨林气候分布面积最广的大洲是( ) A 、亚洲 B 、非洲 C 、南美洲 D 、北美洲 12、下列条件中,形成降水机会多的情况应该是( ) ①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气流 ②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气流 ③从地面上升到空气中的气流 ④从全中下沉到地面的气流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13、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岸 ( ) A 、夏季少雨,冬季多雨 B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C 、春季多雨,秋季少雨 D 、常年温润多雨 14、降水差别最大的两种气候类型是( ) A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目 标 1、 区别“天气”与“气候”,懂得识别天气符 号,看懂天气图。 2、 学会阅读和绘制有关气候以及气温降水图。 3、 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 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4、 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热起来了》;《给冷水加热》;《液体的热胀冷缩》;《空 气的热胀冷缩》;《金属热胀冷缩吗》;《热是怎样传递的》;《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八个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设定科学概念 ●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大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寻证据以解决问题。 ●改进实验方法,以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根据已有知识,运用推理对现象做出解释。●尝试自主设计实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对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文字或图示)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用模型解释微观现象。●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仪器开展观察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热现象的兴趣。 ●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更愿接受客观事实。 ●意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被人们所认识的。 ●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教学整体构思与建议本单元的8个课题活动之间是有着很强的联系的。每课的探究内容或是对前一课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或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引导,促使学生们在每个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能为下一个的探究提出新的问题,或清理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 教学资源与开发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课时 安排 共8课时 课时备课 课题1;热起来了课型新授总课时9 授课日期

教科版科学三年上期中前集体备课

科学学科期中前集体备课 三年级上学期 一、本册教材内容及简析 本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开始,也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启蒙教育,准确把握科学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和灵活使用课程教材,将对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册内容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 我将带领三年级刚开始科学学习的同学们,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之旅。 二、教材主要特点: 1.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 三年级科学课,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起始学期。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四个单元教学内容,划分为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两个方面,分别以大树、树叶、蜗牛、蚂蚁和水、各种液体、纸等为学习研究的对象。不仅如此,教材还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重视了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语言、版式及绘图上体现了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使教材“学生能够愿意看,教师能够教”。这种注意从小学生现有经验出发,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编写和方式选择,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

尝试性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载体。 2.以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 科学学习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环节,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三年级学生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际发展水平,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点,教材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虽然各单元学习内容不同,观察对象各异,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步骤、有计划发展。 三、教材目标: 本学期的课程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亮亮对比观察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试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3章《天气与气候》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3章《天气与气候》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不属于亚欧两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苔原气候 2.卫星云图每天都出现在天气预报节目中,关于卫星云图叙述错误的有() A.黄色表示高原 B.蓝色表示海洋 C.白色表示云雨区 D.绿色表示陆地 3.M地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4.亚欧大陆北部北冰洋沿岸分布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苔原气候 5.与丁地的气候特征相吻合的气候资料图是() A.答案A B.答案B C.答案C D.答案D 6.下列关于降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空气中含有水汽,必然能形成降水 B.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

C.有雨必有云,有云必有雨 D.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 7.在天气预报中,污染指数0~50,表示空气质量状况() A.优 B.良 C.轻度污染 D.中度污染 8.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均有分布的大洲是() A.亚洲 B.北美洲 C.非洲 D.欧洲 9.在哈尔滨上学的李雷与远在广州工作的爸爸通完电话后很惊奇,因为他自己已经穿上了羽绒服,而他爸爸却还穿着单衣,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因素 B.纬度因素 C.海陆位置 D.洋流因素 10.下列诗句中,描写气候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昨夜雨疏风骤,今日绿肥红瘦 11.天气预报说:今天的空气质量级别为一级,即指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为() A.优 B.良 C.中度污染 D.重度污染 12.读某地各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对该地气温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终年高温 B.夏季高温 C.终年严寒 D.冬暖夏凉 13.如下图为某区域一月份等温线图,三条等温线的气温关系是a>b>c,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区域位于北半球 B.甲地比乙地气温高 C.该区域此时正值夏季 D.如果甲乙纬度相同,甲可能是陆地 14.世界上最大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分布在() A.东南亚 B.北非 C.南非 D.撒哈拉以南非洲 15.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天气和气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北京市的气候可谓四季分明,冬冷夏热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下图中阴影部分是一种热带气候的分布范围(赤道附近),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气候是: A.热带沙漠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2.下面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能表示该气候类型的是: A.B.C. D. 3.有关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夏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②沿海地区降水一定多于内陆 ③同纬度,高山、高原气温低,平原气温高④南半球等温线平直,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广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4.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乞拉朋齐,当地降水格外丰富主要是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A.海陆因素B.纬度位置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 5.下列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A.B. C.D. 读甲、乙两大洲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6.甲洲气候类型大致以赤道为轴对称分布,其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河流7.关于乙洲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高山高原气候为主 B.缺少寒带气候类型 C.温带气候类型面积广大 D.西部因海陆位置影响,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 8.下列活动,哪项与地理有关() A.早睡早起B.步行上学 C.读书、看报D.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9.图中容易形成降水的地点是()

A.A B.B C.C D.都不易形成降水 10.读某月太平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单位:℃)分布图,太平洋海水表层水温的分布特点是() A.北半球中纬度等温线稀疏 B.大致由低纬向高递减 C.北半球等温线与纬线平行 D.沿北回归线,大洋西岸低于大洋东岸 11.每年四月前后,我们惠来大部地区会出现“回南天”的天气,空气湿度相当大,与之有关的气候是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12.春季,河流流量显著增大的现象称为春汛,河流出现春汛的原因是多样的.读“哈尔滨气候资料表”(此数据亦可代表我国东北地区整体气候特征)和“松花江哈尔滨水文站流量年变化曲线图”。

三年级上册科学集体备课教案青岛版

2013年三年级上册科学集体备课教案(青岛版) 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授课教材三年级上册集备时间 2013年 9 月 2日单元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 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是科学教科书的绪论单元,它是小学生学习本套科学教科书的基础。这一单元的教材,以学生玩玩具的经验为线索,这些活动符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通过亲历活动,“走进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教科书的编排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第一课主要启发学生大胆提问题,第二课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第三课给动植物分类,先让学生按自己确定的标准自由分,接着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什么是分类及分类的方法。本单元主要以玩游戏为主,以培养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科学的兴趣为目的,以便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资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分别是《科学在我们身边》、《玩具里的科学》、《我们周围的动植物》。《科学在我们身边》主要是启发学生大胆提问题,看谁提出来的问题多;《玩具里的科学》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我们周围的动植物》不仅让学生提出问题,还启发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科学知识: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等特征。教学策略教科书较好地树立了开放的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本册展示的不仅是小学生在校园里的学习生活,更多的是引导他们到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让学生通过亲历活动,初步感悟他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

2014-201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测试题:第3章天气与气候(含答案详解)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检测 参考完成时间:45分钟实际完成时间:______分钟总分:100分得分: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叙述中,有关天气的是()。 A.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 B.昆明四季如春 C.北京春季多风沙,秋季凉爽 D.华北地区气温将下降,并有霜冻 2.天气和气候的差异是()。 A.天气是经常变化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B.气候是经常变化的,天气是相对稳定的 C.天气天天变,气候永远不变 D.天气和气候是一样的 3.中国天气网2012年1月26日讯受雪、冻雨等天气影响,兰海高速,沪昆高速,国道210、214、219、320、326等道路的局部路段通行受到影响。此事说明()。 A.天气影响生产B.天气影响交通 C.天气影响学习D.天气影响战争 4.大家约好明天去郊游,可天气怎样呢?小明同学说他刚看过电视,小明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图形,请你说出天气状况()。 A.阴转小雨,西北风四级B.多云转晴,东南风六级 C.晴转阴,东北风四级D.阴转晴,西南风四级 下图是小华画的“等温线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上标注的10 ℃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应该是()。 A.13 ℃B.12 ℃ C.11 ℃D.9 ℃ 6.在改正之后的图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是高温中心B.乙地是高温中心 C.丙地是高温中心D.丁地是低温中心 7.读“世界某区域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中A、B在同一纬度的陆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区域位于北半球,A点的海拔高于B点 B.该区域位于南半球,A点的海拔高于B点 C.该区域位于北半球,A点的海拔低于B点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测试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 拉萨和重庆纬度相近,气温相差很大,其主要因素是() A .纬度 B .海陆 C .地势高低 D .季风 2.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多于东侧的原因是() A .距海较近,受海洋水汽的影响较大 B .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对流雨丰富 C .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容易成云致雨 D .太平洋湿润气流受山脉阻挡,地形雨丰富 3. 关于气温水平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北半球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半球相反 B .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C .七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赤道地区 D .地球上的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北冰洋 4. 夏季,陆地和水面在同样强度的阳光照射下,陆地受热情况是() A .增温快,比海洋热 B .增温慢,比海洋热 C .增温快,比海洋冷 D .水、陆同样热 5. 下面四幅气候类型图,从①到④表示的气候类型依次是() A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系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C .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6. 气候最主要的两大要素是() A .风、雨 B .云、雾 C .天气、气候 D .气温、降水 7. 在一次国际夏令营活动中,某学生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一年到头都很热,极少下雨,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据此回答下题。 (1)该中学生的家乡最有可能是() A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 B .地中海沿岸 C .中国的山东半岛 D .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2)该中学生家乡的气候类型是()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热带雨林气候 D .热带沙漠气候 8. 赤道附近的降水量,大多数在()mm以上. A .500 B .1000 C .1500 D .2000 9.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 .地球距离太阳越来越近 B .局部不断发生战争 C .各地频繁发生森林火灾 D .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10. 小明有一位意大利网友,这位网友向他介绍当地的气候特征时说:我们这里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种气候属于()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热带雨林气候 11. 海南岛是我国著名的避寒胜地,其主要原因是() A .四周是海洋 B .纬度位置偏低 C .地势低 D .受季风影响

三年级科学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十万个为什么 1.1探索自然 第一课时盲人火车 教学要点: 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带上蒙眼布,且沿着一条自然的路线在教师身后形成一列“盲人”火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2、在活动中培养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每小组不超过8人,每人一个蒙眼布或手帕。 2、课前勘查好场地,并确定要把学生带到何处,以及想给他们展示什么。可以让学生穿过一片草地(听其沙沙声),或者在树林附近(让学生摸一摸不同特征的树叶,触摸一下泥土、蚯蚓的粪便、草、树皮、砖、石头、粘土块等)。 3、避免地面有洞的地区、陡坡,或其它可能使学生摔倒的东西。 4、活动之前每组选一名学生将其训练为引导员,负责该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1、引入 我们都非常依赖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将用我们的其他感官探索自然!我们的其他感官包括什么呢? 2、把学生分成8人小组。依次把每个小组带到选好的地方。帮他们带上蒙眼布并确保孩子们不会看见(告诉他们偷看就无法获得很多的乐趣)。让学生们每个人扶着前面人的肩膀组成一列火车的样子。 3、活动开始 老师带领火车慢慢地向前走,并且让火车保持安静,让学生听听周围的声音。 师: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 师:这些声音是自然音还是由人或机器等发出的声音?(如果孩子们听到的是鸟叫声的话就让他们模仿)。 4、活动结束 师:孩子们终点站到了,请大家去掉蒙眼布,看是否有人可以猜出行走的路线 互相交流。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 5、五官兄弟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的活动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同学们请大家今后用我们的五官兄弟感受我们身边美好的自然。 二课时一片草地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坐在一片草地上,观察并记录他们所见的东西。 教学目标: 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动物。 2、研究技能:使学生描述他们的所见,使观察变得敏锐。 3、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敏锐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单元检测1 新人教版

《天气与气候》单元检测1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叙述中,有关天气的是() A.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 B.昆明四季如春 C.北京春季多风沙,秋季凉爽 D.华北地区气温将下降,并有霜冻 2.天气和气候的差异是() A.天气是经常变化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B.气候是经常变化的,天气是相对稳定的 C.天气天天变,气候永远不变 D.天气和气候是一样的 3.中国天气网2012年1月26日讯受雪、冻雨等天气影响,兰海高速,沪昆高速,国道210、214、219、320、326等道路的局部路段通行受到影响。此事说明()A.天气影响生产B.天气影响交通 C.天气影响学习D.天气影响战争 4.大家约好明天去郊游,可天气怎样呢?小明同学说他刚看过电视,小明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图形,请你说出天气状况() A.阴转小雨,西北风四级B.多云转晴,东南风六级 C.晴转阴,东北风四级D.阴转晴,西南风四级 下图是小华画的“等温线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上标注的10 ℃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应该是() A.13 ℃B.12 ℃ C.11 ℃ D.9 ℃ 6.在改正之后的图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是高温中心B.乙地是高温中心 C.丙地是高温中心D.丁地是低温中心 7.读“世界某区域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中A、B在同一纬度的陆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区域位于北半球,A点的海拔高于B点 B.该区域位于南半球,A点的海拔高于B点 C.该区域位于北半球,A点的海拔低于B点 D.该区域位于南半球,A点的海拔低于B点 8.世界上最炎热的大洲和最寒冷的大洲分别是() A.亚洲、非洲B.非洲、大洋洲 C.非洲、南极洲D.南美洲、南极洲 9.在海拔为1 000米,气温为15 ℃的某山区,出现降雪的地方海拔至少要达到()A.2 200米B.2 500米 C.3 000米D.3 500米 2004年、2008年、2012年夏季奥运会分别在雅典、北京、伦敦举行,下图是上述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单元测试题

第三章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叙述中,属于气候的是() A.今天时有小雨 B.今天最高气温为34 ℃ C.明天晴转多云 D.海南岛长夏无冬 2.[邵阳中考]下列人类活动,哪一项与天气最适宜() ——户外运动 晾晒衣服 C.——播种小麦 高空作业 下表是2019年12月22日的天气预报,读下表完成3~4题。

3.12月22日,北京的气温日较差是() A.0 ℃B.12 ℃ C.36 ℃D.-12 ℃ 4.判断12月22日北京最高温可能出现的时间是() A.2时左右B.8时左右 C.14时左右D.20时左右 读图3-Z-5,回答5~7题。 图1 5.甲处的年平均气温为() A.5 ℃B.10 ℃ C.15 ℃D.20 ℃ 6.图示地区气温分布的总趋势是() A.由南向北递增B.由南向北递减 C.由南向北先减后增D.由南向北先增后减 7.影响上述气温分布总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地形D.人类活动 8.下图为我国南方地区等高线地形图,①处气温为22 ℃,仅考虑海拔因素,山峰甲处气温() 图2 A.低于18.4 ℃ B.在18.4 ℃—19 ℃之间 C.等于19 ℃ D.高于19 ℃ 9.下列有关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世界气温分布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拔高低会影响气温的变化 C.北半球的等温线比南半球弯曲 D.同纬度的不同地点气温完全相同 10.下图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图3 A.①B.② C.③D.④

11.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是()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③回归线附近降水都少℃沿海地区降水都多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绵阳中考]下图为甲、乙两地气候资料。读图完成12~13题。 图4 12.甲、乙两地中() A.冬季气温甲地低于乙地 B.年温差甲地小于乙地 C.甲地降水集中于夏季 D.乙地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13.甲、乙两地位于() A.热带地区B.温带地区 C.寒带地区D.高山地区 14.下面三个大洲的轮廓图中,加点地区的气候类型均为() 图5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 教材 分析力吗》、《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八个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设定科学概念: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的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活动获得结果。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学会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到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学会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整体构思与建第1课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开始。首先涉及到的是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整理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没有关系,只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在这里埋下一个伏 笔。

议第2~3课研究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的关系。相同体积下,重的物体容易沉;相同重量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教学整体构思与建议第4课是沉浮的应用,体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第5~6课,从另一个角度,即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 第7~8课,探索液体密度对物体的沉浮影响,最终揭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物体的密度不同,影响它们的沉浮。 教学资源与开发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课时 安排 共8课时 课时备课 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 浮 课型新授 总课 时 1 授课日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