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关于加强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通知

华南理工大学关于加强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通知
华南理工大学关于加强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通知

附件1

华南理工大学关于加强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通知

各学院: 

通识教育课程是学校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体系,力图引导学生从本科教育最基本的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思路,拓展学生视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学生提供长远发展所必需的素养和方法。为规范和促进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保证其教学质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设置原则 

1.导向性原则。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重在关注学生的品德、团结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人文素质、文化内涵与品位,特别是人格的完整性。 

2.基础性原则。通识教育课程应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取以及基本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重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素质、发展个性,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宽厚基础。 

3.融合性原则。通识教育课程应能以开阔、跨专业的视角促进学生有效思考与交流,达到不同专业、不同文化的沟通与

融合,具体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技术与管理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本土与世界的融合、显性与隐性的融合、专业与通识的融合等等。 

4.启迪性原则。通识教育课程应从教学方式上注重方法传授与启迪,使学生可从通识教育所提供的历史的、理论的、交叉的视角和观点中获得启迪。 

二、建设目标 

我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分三大领域、十大模块,包括: 

1.人文科学领域。该领域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包括:哲学与人生、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艺术与审美等四大模块。 

2.社会科学领域。该领域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包括:经济与管理、社会政治与法律、教育与心理、环境议题等四大模块。 

3.科学技术领域。该领域主要为非主修理工科的学生开设,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数学等学科领域,包括: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数学与逻辑学等两大模块。 

我校通识教育课程共建设200门(人文科学领域100门,社会科学领域70门,科学技术领域30门),其中建设30门核心课程(人文科学领域16门,社会科学领域8门,科学技术领域6门)。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与管理,保障教学需要,学校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识教育课程分委员会,设立通识教育中心。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识教育课程分委员会负责指导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规划建设、评审和验收工作。通识教育中心设在教务处,主要负责全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包括教学任务下达、新开课程管理、学生选课手册编写、教学安排、考核安排、质量监控等。 

四、教学管理 

1.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符合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条件方能取得任课资格,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学位、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开设核心课程的教师要求学术基础深厚,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评教结果优秀,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实行团队建设和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应具有正高级职称。 

2.通识教育课程学时数一般以32学时(不含考试学时)为宜,对应学分数为2学分。课程教学班学生人数原则上不少于30人,最多不超过120人,核心课程每学期至少开设3个教学班。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时段一般安排在晚上。 

3.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应突破“一考定成绩”

的模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践采用多样的、恰当的评价考核方法(如采取大作业、课程论文、案例研究、社会调查等),侧重于针对学习过程和质量进行综合评定。课程最终成绩按百分制记载。 

4.教务处根据各学院学科专业特点下达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任务,各学院须承担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工作量,组织教师开课和指导学生选课,组织申报和推荐核心课程,并负责本学院所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安排、考核安排和质量管理等工作。 

五、教学质量监控 

教务处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以组织督导员听课、现场问卷、网上评教、座谈等方式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跟踪。对教学效果差导致学生反响较大或发生重大以上教学事故的课程,以及连续二学年未能开设的课程,取消其开设资格。 

六、保障措施 

1.经认定符合开设要求的通识教育课程,给予课程教学专项课时津贴;此外,投入150万元立项建设3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2.在教改立项、教学评优等方面,同等条件下对通识教育课程任课教师予以优先考虑。

通识选修课

1、中国税制 点两次名 没作业 好过 无聊 2、宇宙大爆炸 杜兵 不点名 挺好耍的 考试好过 期末作业一定要交,最后两次课和第一节课要去3、课程名:认识宇宙。 不点名。 确实有点点无聊。 能过,但打分偏低 4、旅游与摄影 一般不点名但是有时候要点名 没得作业 考试好过 就发张照片 一般90几 5、动物行为学 每节课点名 但是分高 也是90 笔试卷子 6、体育欣赏: 每节课都点名 作业不多 不无聊 好过 7、数学欣赏: 每节课都点名 作业不多 无聊 好过 8、饮食: 不定期点 作业不多 无聊 可以选,还不错

9、上过的选修课课程名字: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这门课点不点名:每节课签到 这门课作业多不多:没有 这门课上课无聊不:喜欢就不无聊,挺好玩的 这门课考试好不好过:不要错过考试都能过 关于这门课的一句话提醒:每节课都会在第一节课下课的时候签到,而且考试和平时的每一次签到要求字迹相同,老师会看的哦,所以最好不要代签,除非笔迹很像。为了凑学分不建议选,因为每次课都要上至少一节才能走 10、上过的选修课课程名字:手工艺鉴赏与制作 这门课点不点名:不多,可以代答 这门课作业多不多:没有 这门课上课无聊不:看视频 这门课考试好不好过:so easy~ 关于这门课的一句话提醒:第一节课(确定有自己的名字)和最后一节课(交作业,确定有成绩)去就行了 11、上过的选修课课程名字:羽毛球理论体系与实践 这门课点不点名:基本没有 这门课作业多不多:没有 这门课上课无聊不:喜欢打球就不无聊 这门课考试好不好过:特别容易 关于这门课的一句话提醒:第一节课去确定选到了就ok,后面去不去都无所谓,是的,就算考试不去都没关系 12、上过的选修课课程名字:钢琴音乐鉴赏 这门课点不点名:还好 这门课作业多不多:没有 这门课上课无聊不:喜欢听钢琴以及钢琴发展史会有趣 这门课考试好不好过:考试有点复杂,自己做的话必须是听过课,但应该都能过关于这门课的一句话提醒:不想考试过于复杂的话不建议选,抄起来都麻烦 13、上过的选修课课程名字:旅游规划与摄影 这门课点不点名:不多 这门课作业多不多:没有 这门课上课无聊不:不无聊,像大家都想出去走走,一点都不无聊 这门课考试好不好过:很好过 关于这门课的一句话提醒:只要对摄影以及旅游有点兴趣都建议选这门课,简单轻松分数高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现在我们所说的知识,是指立即能派上用场、能见到成效的信息,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这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中提出的观点。个人之见,这个观点其实也是在思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关系问题。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更多是专业教育,而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的更多是通识教育的使命,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问题就是专业化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问题。 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还是当今中国大学的一种现实。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中,专业化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人们普遍看法是“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以选一个好的专业很重要。同时大环境下对于技术性工人的需求增加,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的学生相比于大学生能更好适应这种需要而受欢迎,这就让高等教育界的老师们困惑了。为了迎接这一挑战,高等教育界不得不舍通识教育而取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大学里专业与就业的密切联系,所以专业越分越细,也越来越面向市场,一所大学的教学成就也更多的是由它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决定,而不是它的历史底蕴与学术成就。 这就是当今中国大部分大学的现实,就业等同于一切,一个学生进入一个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专业技能,以后找到一个好工作。当一部分大学秉承这样的一种办学宗旨时,无可厚非,但是当很大部分大学甚至是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的大学也不得不以更细分的专业化教育应对这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战时,大学就已经变味了。曾经很多学者都说过,大学不能像职业学校、技术学校一样只教你一种专业技能,否则它和职校技校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问题是我们的很多大学就是如此,我们的很多老师、同学、家长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至于有没有培养一种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说出来都会被很多人所不齿,这是事实。那么,在专业化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通识化教育真的没有价值了吗?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它并不是仅传授给学生一种知识,而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其实高等教育起源的时候最开始的目的就只是纯粹的思考方式培养与品格塑造,牛津、剑桥、哈佛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都采用了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在这些学校,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主体部分,各个学科课程逐渐向科学与人文、专业与通识紧密融合的方向发展。通识教育的优点很多。其一,它的接触范围广,学科融合性强,更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与博大的胸襟,同时它也更主动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品德塑造,所以通识教育更容易培养综合性优秀人才。其二,它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知识,更加容易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新兴趣点,也让学生更加有学习动力,而这一点往往是专业化教育最大的缺陷。中国的高等教育选拔门槛是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而在高考后的志愿填报不少学生接受了专业调剂,也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也是十分盲目。进入高校后却发现他们可能并不喜欢这个选择,或者不适合在这个专业中学习,但还得要硬着头皮学下去。而高校中转专业的机会,通常是给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学得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这样子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痛苦,何来动力?其三,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适应性。很多人都说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病是“通而不精”,我们得承认通识教育相比于专业化教育确实在某一领域精通性差了一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国,至少高等教育领域,真正的学习传授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已经是一种共识,并且大学里面所学到的能够用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少之又少,那么,以形成自己独特思维方式的通识教育比起专业化教育在适应多变社会里面的多变职业也就更有优势了。毕竟现在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社会,学会大部分知识是不可能的,那么掌握学习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而这一点,通识教育会做得更好。不仅学习能力,由于通识教育接触面广,它在融会贯通、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很有优势的。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一)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一) 摘要:我国通识课程的建设存在着概念不清、教育哲学欠缺、缺乏相应政策和制度的支持、目标不明晰、构成比例失调、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划分标准不一、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忽视非正式通识课程的开发等问题,应该从理论建设、政策法规、技术操作等层面着手进行改革。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时至今日,关注通识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通识教育的研究不断展开并逐渐深入,通识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越来越被世人所认识,但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各高校的通识教育实施状况还不尽如人意,水平还不高,这与各高校通识课程的建设是直接相关的,本文拟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作些探讨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建议。 一、九个问题 (一)通识课程的概念不清 在现今的大学教育实践中,对大学通识课程的理解至少有三种观点:一是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又是指人文社科类课程,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教高(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二是指可以任学生自由选修的“公选课”,如“两课”就不属于通识课程,因为它是必修课。三是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并且将之分为正式通识课程与非正式通识课程。正式通识课程是指以学科或教材形式出现的,通过文本课程以及课堂教学来达成通识教育目的的通识课程。非正式通识课程,是指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研究校园环境、社区环境、校园景观,学习校园文化、学校传统、校风校训等内容来达成通识教育目的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的概念不清,直接导致了通识课程实践的混乱和低效。在上述三种观点中,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并且认为应将正式通识课程进一步区分为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与核心通识课程。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是指语言、写作、计算机运用以及体育与保健等课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修习且要达到相应要求的课程。核心通识课程就是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以外的那些通识课程,它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建构,平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是高校通识课程建设的重点与核心。 (二)通识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欠缺 正确把握科学理论是我国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目前,通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有三种理论。1](131-142)一是精义论,主张以经典著作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认为人类的文明虽然与时俱进,但在变迁中有其永恒不变的价值存在,这种核心价值尤其保存在经典文献之中。通识课程要体现人类的永恒不变的核心价值,因而经典著作便自然成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二是均衡论,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各种知识都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才能避免20世纪以来学术过于分化所导致的视野狭窄,心灵缺陷,因此,必须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均衡的视野、平衡的心智。三是进步论,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解决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所裨益,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生活相结合,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目前,我国通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这三种理论的影响,在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地能看到它们的影子。但三种理论各有其缺陷与不足。而我们在设计通识课程时,没有很好地进行消化与吸收,说不上有什么理论依据,还未找到通识课程建设的成熟理论,所以,目前通识课程设置和开发,基本上处于比较自由随意和散乱拼凑的状态。

通识教育的意义

什么叫通识教育?为什么要搞通识教育?我不想从五花八门的教育学定义出发,而是和大家聊聊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当一位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她的头脑中一般只有高考要求的那几门学科的不完整的概念。即便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对其它学科和专业名称有所接触,但也知之甚少。这时如果让他一头扎进一个狭窄的专业,他就会像迷失在原始森林中的猎人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就像一片森林,一个猎人如果不了解这片森林中植被类型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他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师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让学生们学会打中野物的技术,而是要先熟悉环境。 通识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所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一般指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这些学科大致相当于我们所称的“基础学科”,英文叫“discip1ines”。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大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推理、定量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基本按照这些学科来组织,只是最近加强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维度,这是因为“disciplines”代表了人类探究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类型。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具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敢班门弄斧地妄谈各个基础学科的思维特点。仅从文学艺术和科学两大知识体系的比较上与大家讨论。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觉的、发散性的、情感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情感交流、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来实现的,所谓以情感人;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逻辑的、讲究经验验证的、理性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从客观证据出发,强调严密推理,所谓以理服人。显然,这两种思维方式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今年,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课程表上,出现了一批新的课程——自2006年起实施的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实施10年后开始“大换血”。18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重新规划,一些不符合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将进行调整。据悉,整个调整过程将持续3至5年。 新方案打破学科壁垒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共分六大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此次调整后,核心课程增加了新的模块——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 这七大模块共分50多个基本课程单元,而且不再按照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大科目进行分类。 复旦大学将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每个课程单元成立教学团队,不同院系、学科和专业的优秀教师共同规划同一个单元的课程,共同研讨教学读本。 比如,原本文史经典中的子学,不再像过去那样,各个院系的老师各开各的课,而是在“诸子经典”这一基本课程单元中,由来自中文系、

历史系、哲学系等不同院系的老师们共同组成“教研室”,对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读本等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研讨,重新整合。 10年探索试点,通识教育目标进一步深化 在中国的大学中,通识教育课程出现时间才10年左右,许多大学对究竟什么是通识课程的认识,是在教学中逐步统一的。 复旦大学是最早推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高校,在2006年推出前,全校曾经就此进行过讨论,即这一课程设计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的共识是——大学必须培养“全面的人”。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求知欲最旺盛、心智最开放的时期,而高中的文理分科使得学生的知识越来越割裂。因此,在通识教育最初实施时,六个模块的设计意味着学生需要有相当的知识宽度。 但现代知识体系中,学生要真正掌握足够宽度的知识,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加之目前国内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过程中,普遍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结果导致课程短缺而不得不因人设课。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010-04-21 复旦大学以六大模块来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其主导原则是: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从培养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 第一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 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方面的经典研读课程。“中国文学”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两个方面;“史学经典”指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史学家的经典作品。

第二模块: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 哲学和宗教经典的研读课程。进入此模块的经典分为三类,一类是中国哲学经典,一类是西方哲学经典,一类是宗教经典。旨在帮助学生找到一条进入哲学家的思想境 域的门路。 第三模块: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关于西方文明及其他重要文明的研讨性课程。重在打开学生在文明比较方面的视野,从而较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文明多元发展、冲突、整合及其在当代 的意义。 第四模块: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 关于科学与技术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进程的研讨性课程。重在展示数学思想史、自 然科学思想史和技术原理史,以帮助学生领会数学和科学思想的要点,形成科学探索 和技术创新的精神。 第五模块: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 关于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命的科学与伦理问题的研讨性课程,范 围包括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及生命伦理学。 第六模块: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实践类课程,包括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进入次模块的艺术门类主要有:音乐、戏曲表演、绘画、雕塑与陶艺、影视、书法、话剧与朗诵等。范围包括环境科学、

生命科学、医学以及生命伦理学。

江南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附件2:江南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教学大纲 (居中、宋体、小二号、加粗) (宋体、五号) 课程名称: 学分: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实验学时: 适用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居中、宋体、小四号、加粗) 说明该课程是何种课程性质,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该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一般课程还是主要课程;该课程是侧重理论还是重在技能培养,或者两者并重、相互结合,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及应达到的主要教学目的。(宋体、五号、行距:20磅。字数要求:200字左右) 二、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居中、宋体、小四号、加粗) 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所具备的素质、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宋体、五号、行距:20磅。字数要求:200字左右)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居中、宋体、小四号、加粗)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应尽量详细完整,一般按章节、单元叙述为宜;说明每章的教学要求,即应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包括: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宋体、五号、行距:20磅。) 参考格式: 第1章xxxx 1.1 xxxx……..大纲细化到该级目录 四、课程考核方式(居中、宋体、小四号、加粗) 说明在教学计划中该课程列为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方式是开卷还是闭卷;课程成绩评分办法、内容、标准有何特殊要求,明确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及课外作业等所占比例。(宋体、五号、行距:20磅)

五、学时分配表(居中、宋体、小四号、加粗) 表格要求:(宋体、五号、行距:20磅,教学内容到章。) 六、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要注明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以及是否外文原版教材等内容 (宋体、五号、行距:20磅。顺序要求: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 七、有关说明 此部分主要为大纲的使用说明,应包括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如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等;学生自学部分的内容与要求;如采用双语教学,说明双语教学的要求与比例;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宋体、五号、行距:20磅。) 大纲撰写人: 大纲审核人:

尔雅通识选修课程课程类别及课程列表

尔雅通识选修课程课程类别及课程列表

尔雅通识选修课程课程类别及课程列表 一、尔雅通识选修课共分为六大类别。 A.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 B.自然、科学与科技 C.社会热点与世界视野 D.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 E.经济管理与法律基础 F.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 二、尔雅通识选修课课程列表 A.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 中华文化是具有独特属性的文化,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更是影响着今日中国乃至世界的辉煌诗篇,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正是她的核心优势,是其软实力和竞争力所在,也是对外的标志符号和名片。“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从不同层面介绍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华传统思想以及中华文明,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更加客观与全面地认识中国,从而更好地去传承属于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A.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主讲 人 主讲人单 位 主讲人 职称 建议 学分 课 时 A101 中国文化概 论 李山 北京师范 大学 教授 1 19 A102 中国古典小 说巅峰 蔡义 江 中国红楼 梦学会 副会长 3 57

-四大名著鉴 赏侯会 首都师范 大学 教授段启 明 首都师范 大学 教授袁世 硕 山东大学教授 A103 中华诗词之 美 叶嘉 莹 南开大学教授 1 23 A104 考古与人类高蒙 河 复旦大学教授 2 27 A105 中华传统思 想 -对话先秦哲 学 万献 初 武汉大学教授 1 19 李景 林 北京师范 大学 教授 郭齐 勇 武汉大学教授 夏可 君 中国人民 大学 副教授 陈炎山东大学教授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主讲 人 主讲人单 位 主讲人 职称 建议 学分 课 时 A106 中国古代史李鸿 宾 中央民族 大学 教授 3 45 A107 先秦君子风 范 赵敏 俐 首都师范 大学 教授 2 30

大学教育应注重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大学教育应注重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一辩立论: 主席、各位评委、在座的同学,大家好!针对于对方辩友所下定义,我想说···那么就来听听我方的定义吧!通识教育,是建立起广泛的知识平台的教育模式。但是,众所周知,面面都到往往面面都不到,通识教育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它的浅尝辄止。而专业教育,是以某一学科为主要教育,以其他知识为辅的教育,在广博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对某个领域更加注重教育模式。我们所说的专业教育,并不是说不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不是说教育出来的人才只知道专业领域的知识,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大学教育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包括本科教育、硕博教育。那么,当今社会的需要是什么呢?是需要各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做出突出贡献。我方的判断标准是哪者更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哪者更能够推动知识技能的改进,哪者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对方辩友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不得不指出:··· 接下来,我方也从三个方面论证: 对于社会来说,首先,当今社会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呈现波状式上升,而社会分工则是呈现树冠状发展,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需要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就需要更加需要专业教育了。其次,现代社会要求分工,当然就需要合作。分工的基础是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够在深度上进行探索。而合作的前提是,各人圆满完成自己的工作。专业教育恰恰可以培养某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而通识教育无法满足分工的基础,也无法满足合作的前提,进而是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所以我们说,在这样的框架下,专业教育明显就尤为重要了。 对于人类各种知识技能来讲,只在广度上进行扩展,显然是无法对知识技能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的,在深度上的探索才是最有力度的推动。知识技能方面的不断深入、不断提升,是专业教育的宗旨,专业教育可以提供各方面高精尖知识,培养高精尖人才,从而对知识技能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而通识教育无法做到高精尖知识的提供,更不用说培养高精尖人才了。 对于个人来说,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有什么特征呢?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和深化,这对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投入的精力有着更加高的要求,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精力也是有限的,既然不能穷尽一生来通晓几个领域,那就穷尽一生来精通一个领域。而且,通识教育的人才成果,跟各个专业的专业人才相比,在某一领域的竞争力无疑是薄弱的。所以,专业教育也就成为了必然。 我通过对当即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个人方面来论证了我方观点,所以,我方有理由坚信:大学教育应该注重专业教育。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通识教育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管理,提升课程教学水平,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课程建设经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养成文明意识与历史观念,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提升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通识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以下简称通识核心课)更加注重经典阅读、深度学习、问题探究和能力养成。 第三条通识课程重在启迪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识课程应更多地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避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第四条通识课程分为以下四个系列: 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

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III.艺术与人文。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境界和人文情怀。 IV.数学、自然与技术。这类课程目的是向学生打开自然世界,以科学思维和方法展现大自然内在的法则,使学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第二章组织结构 第五条学校设立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 (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为学校通识教育提供咨询建议并推动通识课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务部。 第六条专家委员会根据工作情况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其职责为:

通识选修课课程介绍

通识选修课课程介绍 《雅思听力》 《雅思听力》是一门听力专项训练课程。此课程依托雅思考试,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雅思听力的题型、所涉及内容范畴以及解题方式。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词汇水平,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力求改善学生在英语学习进程中应对听力时的恐慌心理。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基础,尤其适合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后期望进一步提高听力水平的学生群体。 《英国社会与文化》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全面系统地介绍英国社会与文化相关知识,如政治制度、教育体制、城市风情、体育娱乐、民族特点、家庭生活、文学艺术、新闻传媒、民俗习惯等,为学生提供了解西方社会,尤其是英国社会的知识平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知英国的社会与文化的各个相关方面;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中国与英国社会和文化的异同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对于英国社会文化的介绍,在提升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进一步深层次地了解世界文化多元化,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通过查找网络、阅读图书等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充实文化知识,丰富思维方式,提高交际能力和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英美报刊选读》 《英美报刊选读》是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英语通识课程。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英美主要报刊简介、报刊基础知识、报刊重要词汇短语、报刊词汇特点以及英美报刊选读及其思维导图的画法。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报刊英语语言、文体、词汇、语法等基本常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最新鲜、最丰富的报刊语言材料,充分利用报刊文章的语言典型性和行文结构的可模仿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逐步训练学生的摘要写作和观点陈述能力,从而提高其提炼、整合及评论信息的能力,同时训练其学术写作的基本技能。 《高级英语口语》 《高级英语口语》的目的在于通过语境教学,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协调自如的运用论据、观点和推理,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为学生提供各项技能综合集成和应用的平台,以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为学生在求职、就业甚至是生活等多种语境中用英语进行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级英语写作》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中英文写作的差异,写作标准,写作与修辞,一般文体写作及应用文写作。其目的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英文

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归纳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与院系课程不同,院系课程设计首先考虑学生需要掌握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为继续学习本专业做好准备。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则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本研究领域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或文化价值? 2.对于不继续学习本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应该了解什么内容,以便更好地体会它存在的价值? 3.了解这些知识如何帮助学生以不同视角思考道德抉择,或以不同途径为公民社会做贡献? 每门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评审后都将获得编号和标签,每类标签之下都应有适当数量的课程,所有课程都要定期复审重新获得批准,大部分“伦理和公民”课程可以拥有两个标签。 哈佛大学之前的通识教育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完全符合通识教育原则的课程,后半部分是250门左右满足专业兴趣的院系课程。今年秋季改革后,后半部分院系课程将被移到分配必修课,感兴趣的学生仍可选修。分配必修课要求学生分别从哈佛文理学部“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分部,以及工程及应用科学学院的院系课程里各选一门。不能选修初级和中级语言课程充数,同时要避开主修专业的课程。 此外,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必修一门实证及数学推理课程,确保学生达到数学、统计和计算方法等量化技能要求,让学生运用数据时能够审辩性思考,为他们进行更高级的量化研究做准备。哈佛大学将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细化课程目标,评估当前这些目标的达成度,指导此类课程做出必要调整。通识课程应有多种水平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哈佛大学还要求学生学习一系列院系必修课,包括论文写作、外语和量化工具课程等。 教育支持系统 制定更清晰的激励措施鼓励院系深度参与 改革后,哈佛大学升级了行政管理和经费支持系统,确保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地位和一流质量。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将增加人员、资源和权威,以便更好地募集、开发并维持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辅助性教师、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将做出更大努力,确保通识教育课程达成目标。通识教育课程需要跨越专业领域,哈佛大学制定了更清晰的激励措施鼓励院系深度参与,以平衡通识教育课程的学科、广度和数量。 开发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可以申请专门的信息技术小组协助建设课程网站,获得经费聘请研究助理协助工作。开发跨学科课程的教师,还可以聘用其他院系的优秀硕士生、博士生。哈佛文理研究生院将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为他们提供培训,协助教师招聘有经验的助教,提供经费用于课程质量提升、教学活动和课外作业,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将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奖等方面享受优待等等。助教主要负责主持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学生数将控制在12—14名,通识教育课程助教将获得额外补贴,接受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培训(主持小组讨论、评价学生表现和作业等内容),表现突出者将得到奖励。文理学部三个分部负责人在评估院系年度聘任计划时,将统筹考虑支援通识教育的需求,适当增加数字助教、导师及其他教学和行政岗位。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我有幸参加了继续教育通识培训的学习,感悟许多。在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应该成为一个人的一生目标。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我非常清楚“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一切,也是我不足和欠缺的,我总以为做一个优秀的一线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好学生就可以了。现在我才明白,没有深厚的积淀,没有长期的浸淫,何来“腹有诗书气自华”,何来纵横捭阖,驾轻就熟。网络学习让我和同行们走到了一起,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尽情的汲取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聆听着专家、教授们精辟的讲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相互交流,收获着知识,收获着喜悦,收获着友谊。从“通识模块”到“小学数学”,巧妙的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名师一步步引领,促我不断成长。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有艰辛,也有喜悦和欣慰。一路走下来,从开始的激动、不知所措到现在教学中问题的豁然开朗;从初上网时的应付学习到现在迫不及待地领略专家、各位老师授课、指导的风采……这一切让我的收获变得灿烂无比。 一、培训学习情况 在这次通识培训中,我观看了教师讲解视频,参与专家辅导答疑。在进行学习的同时,我还结合自己学习的实际,将所学理论与自己教

学实际进行对比,积极进行反思,同时和其他学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培训学习的收获 通识培训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平台。在这些培训的日子里,我观看了专家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更加贴近了课改的课堂;使我体会到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根据学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怎样因材施教,怎样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虽然看视频、做作业很累,可是我的心里是充实的,甜蜜的。因为我分享着智慧,享受成长的喜悦。在通识培训中,我获得一个个的灵感,使课堂充满机智,充满活力。我的视野开阔了,我的见识深广了,我的思想活跃了。 通识培训让我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通识学习的形式多样,视频、课程简介,与专家、同仁互动式的交流等深深地吸引着我,朴素、真实的交流与评论,让我感动,得到启发。每一专题中的各个观点及案例,很好地解决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问和困惑,原来在教学中一些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让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三、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通识培训为普通教师与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紧密接触搭建了一条光明通道。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概述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概述 发表时间:2015-06-24T08:51:39.8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8期供稿作者:孙燕超[导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对通识教育赋予不同的意义。通识教育同教育的发展一样,内涵也是变化发展的。 孙燕超兰州大学教育学院730000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知本”社会的到来,通识教育日益得到认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不同学者的观点大相径庭。对近年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的关系研究与争论进行梳理和分析,明晰二者的定义和二者关系,总结对策,有利于未来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也期待能提供理论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改革 “通识教育”的概念于19世纪在美国诞生,从1828年的《耶鲁报告》,到1945年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的高等教育》重申与强调,致20世纪以来知识经济时代的诉求,已历经200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与核心追求,通识教育日益得到强调和重视。 一、通识教育的定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对通识教育赋予不同的意义。通识教育同教育的发展一样,内涵也是变化发展的。虽然迄今为止,学者们对通识教育尚未有一个统一而明晰的定义,但都体现并认同其基本内涵,一是指与专业教育部分相对的部分,主要表现为专门的通识课程;二是指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观,通识教育是一种终身学习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通识教育“实际上是全面素质的教育”。[1] 二、专业教育的定义 专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专业划分为依据开展的教育。布鲁贝克将专业教育解释为“为工作而接受的教育或训练”。[2]哈佛大学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将专业教育定义为“旨在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的教育”。专业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学科的设置与划分是其基本依据。专业教育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和总结,我国学者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主要包括三个观点:一是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与前提;二是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关系。 1.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与前提 该观点认为,大学作为社会的中心与文明的灯塔,培养的是全面的人,是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是一个职业人与劳动者,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宽广的文化知识,科学的理性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等[2], 这样一个公民,他必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如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言,大学“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这一理想必定通过通识教育才能实现。显然,本观点是经典意义大学传统理想的坚守者,是所谓的“经典学派”。 2.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 该观点认为,在市场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大学只有适应社会,承担社会服务职能,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大学作为培养人的主要场所,为社会输出的也应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按照社会分工对大学生实施专业教育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应该是为专业教育服务的,是相对一定专业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同时,通识教育只有依托专业教育,才能实现。可以看出,该观点是典型的“高等教育适应论”,高等教育适应市场成为趋势,可称为“市场学派”。 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 该观点认为,过分强调通识教育容易使教育陷入空洞,陷入知识技能“无用论”,而过分重视专业教育则会使学生只熟悉单一学科体系,对其他领域一无所知,容易失去综合交叉的学习机会以及不同领域自我探索沟通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并重,实现“两手抓”,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并行,打破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界线,以取得通识知识与文化等方面的平衡,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人文精神和教养的人。可称之为“中间学派”。 四、问题与启示 通过上述“经典学派”、“市场学派”以及“中间学派”的观点争论,一方面说明当前学界与社会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对通识教育没有明晰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导致通识教育口号虽响,却步履维艰。如通识教育概念模糊。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显得空洞化,没有明确的对象与方法。二是课程不明晰。各个高校的通识课程概念模糊,设置标准不一。有的认为人文教育就是通识课程,有的则以选修课代替通识课。 因此,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要在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与消长中走向融合,必须明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开展通识教育理论统一与实践探索。恪守学术自由理念与适应时代需求,促进文化之间的博弈、整合, 保持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参考文献 [1]顾秉林人文教育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 [2]姜彩丽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J].黑龙江教育,2012,(8),47-48。

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

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管理,改革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调动各教学单位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开出更多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管理实施细则》的精神,学校决定有步骤地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计划,特制定本办法。 一、核心课程建设要求 1、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5个领域:社会科学与人类发展;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人文学科与审美艺术;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语言运用与工具拓展。要求2012级及以后的学生,在所选修的10个通识教育学分中,至少有6个以上学分必须来自选修上述5个不同领域的核心课程或通识教育讲座方可毕业。今后将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情况,逐步提高核心课程学分比重,直到全部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分取代一般公共选修课程学分。 2、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理念:我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要秉承“学科贯通、研读经典、协同培养、拓展视野、提高素质”的教育理念,在依托专业的基础上,强调通识教育的共通性、普适性、博雅性、融合性、启迪性和价值性。 3、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讲座课程组成。核心选修课程的设置由学校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指引》予以引导。通识教育讲座课程是指围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要求、由同一系列通识教育学分讲座所组成的通识教育讲座课程,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学分讲座内容应尽量贴近理论前沿、政策前沿和实践前沿,每学期举办若干期。 4、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采取招标建设制度。对尚未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全校教师可按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指引》自愿申报,相关教学单位推荐,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评审,学校认定。对我校教师尚未具备条件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由通识教育中心聘请具备条件的校外教师开设,并报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核准。对获准新开设的核心课程,学校给予课程建设启动经费资助(32课时的,每门6000元、16课时的,每门5000元),以帮助课程负责人尽快开出该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师申报操作手册【模板】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师申报操作手册 一、登录系统 直接登录***45.18.38:8080,进入“**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选择“教师”角色,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忘记密码的老师可在院系教务办查询)登陆系统。 二、申报课程 1、进入课程申请页面 点击“信息维护”栏目中“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自动弹出“校公选课开课申请表” 2、选择课程 请任课教师认真核对教务处公布的课程名称和课程编码,准确选择自己下学期所开课程(以课程编码为准),请勿错选。 选择方法一: 任课教师点击课程名称后的下拉箭头选择所开课程(请按照教务处公布的课程名称和编码选择)。 选择方法二: 任课教师点击课程名称后的图标,输入课程名称进行查询(输入课程名称时请严格按照教务处公布的名称输入查询) 查询到课程之后,点击“选择”即可。

三、课程信息输入 选定课程之后,请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表格 注意事项: 课程性质均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课程类别均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课程归属请严格按照教务处公布名单中的课程归属选择。 考核方式为考试。 教材情况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学分均为2.0。学时均为32。周课时均为2.0-0.0。 起止周均为03-18,个别课程若需要压缩上课周数,请与教务处沟通.。 上课学时32,实验学时为0,上机学时为0;个别含上机的课程周课时为2.0-1.0,上课学时为32,实验学时为0,上机学时为16。 容量指教学班容量,请任课教师预先填写,学校将根据教师所填写人数安排教室,随后再根据学生实际报名情况进行调整,理论课人数不少于60。 上课校区每次只能选择一个校区,南北校区均开课的教师需要填写2次“校公选课开课申请表”,请任课教师注意核对,不要重复填写或者漏写。 场地要求请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面向对象为本科。禁选对象等其他项目均不填写。 课程简介控制在200字内,字数过多将不能正常保存。(为方便学生选课,此项内容必须填写) 申请说明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通识选修课实施方案

包头师范学院通识选修课实施方案(讨论稿)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学校本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课程管理,提高开出课程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通识选修课的内涵与目标 通识选修课贯彻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理念,注重不同类课程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人类文化的共同基础,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下的知识学习,重在启发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和思想视野。通过通识选修课的学习,诣在形成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合理的思维方式、必要的价值分析,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通识选修课的内容与学分 我校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经典与人生修养、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艺术鉴赏与审美人生4个系列,50%的通识选修课的学分不得低于3学分。本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应积极主动选修通识课程,共需修读12学分。 三、开课资格及要求 1、通识选修课主讲教师原则上应具有副教授及其以上职称,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讲师,经二级学院批准也可以申报。 2、各二级学院应鼓励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开设通识选修课,原则上开出通识选修课的教授职称教师应占本教学单位教授职称教师数的比例不低于30%。 3、教师每学期开设通识选修课须提交《包头师范学院通识选修课申报表》和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等材料,经二级学院审核并提交教务处审核、备案。 4、鼓励各二级学院聘请身体健康、学术造诣高的离退休教师开设通识选修课。 四、课程申报及建设 1、通识选修课的开设由主讲教师申报(特邀教师除外),各二级学院审核、推荐,学校审核、备案,每位教师原则上每学期申报1门通识选修课。学校可根据课程建设需要,确定需重点建设的通识选修课。 2、对于重点建设的通识选修课,学校或二级学院可邀请或选拔主讲教师个人或教学团队进行通选课申报,其它课程可由教师以个人或教学团队形式自由申报,鼓励以教学团队的形式申报通识选修课。 3、对于已申报的重点建设通识选修课,鼓励以课程项目的形式进行立项建设,由学校统一拨付项目建设经费,由教务处负责项目管理与验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