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中的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与分析教材不是对立的,但是分析学情比分析教材更有意义.

分析学情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是依据学生的情况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而分析教材则更利于建构知识体系,因此,两者的基本出发点有区别.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是经常会出现有教无学的,但是,建立在学情分析上的教学就有效避免了上述现象.

许多年轻教师最怕的不是教材分析,而是学情分析,为什么,就因为他没有这样的实践经验积累,没有先进的思想指导.

将新的教育理念引进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每一次教学的学情分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更了解教育的对象.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进行,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不关注学生的课堂是无效课堂,备课中不进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将无立足之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长期目标。:写教案是我们教师一生中做的最多的一件事,也是我们必须做的一件事。写好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一份好的教案应该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呢?“学情分析”必须有吗?在这些栏目中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呢?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的提到备课,很多老师都认为把课准备好就是备好课了。其实不然,如果只是把眼光盯到课上,我相信,所备的课未必是好课。为什么呢?

首先,所谓的“课”是死的。如果只为备课而备课,肯定省事,因为有那么多前人的经验,找到最好的经验,拿来用就得了。也用不着自己再去思考,这不省事吗?但是如果只是这样就能达到目的,还用教师干什么?还谈什么教师的专业化?谁都能来教了,教学的程序放在那儿,谁拿起来都会用。如果哪位老师这样想,我想你是在贬低自己的地位,或者说你是在将自己隔离于教师职业之外,虽然你还在干着教师的活,但你已经不是真正的教师,也只算是个教书匠吧!

其次,教育的对象是活的。拿着一个死的东西去教一个活的人,肯定会把活人给教“死”了。学生会成为一台台机器,只知道往自己的脑袋里装东西,最后满脑子的知识,却没有人

性,那这种知识还算什么知识,充其量是一些符号或者技术而已。

再次,教育者是“人”。我们每位教师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而存在,我们也要体验,也要感受,也要生活。而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面对学生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精力。如果我们只是把课当成是知识的载体,只为教而教,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死气沉沉,我们的心就会麻木,我们的生活就会乏味,我们的人生也就会暗淡。何必呢?

最后,课堂是心灵碰撞的场所。没有心灵碰撞的课堂首先不是真正的课堂,同时也不是有效的课堂。课堂是由人组成的一个活的组织,有人就应该有人气,有了人气才会有动力。而这种人气需要的就是心灵的交流,让对知识的追求成为学生心灵的渴望,让传授知识成为一种心灵的付出。而这种融洽又怎能不会使课堂有效呢?学生快乐,我们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备好课,其实课是其次的,人才是首要的。那么,究竟如何先备好人呢?

第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需要。比如高一学生在课堂上就要考虑他们学习适应的过渡,初高中的学习内容变化,往往会使一些学生无所适从,这样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适应性转变。第二,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包括知识准备及心理准备。所谓知识准备,即当前学生对于该堂课的知识掌握所必备的知识基础掌握的怎么样。不要想当然的认为他们应该掌握好了,或者干脆不负责任地说:“掌握不好是他们的事,我只想这堂课怎么上好。”这样的老师同时也忽略了一个问题,即,这堂课上好的前提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否则会游离于学生之外,收获甚微。所谓心理准备,即学生是否已经准备上你的课了。有的老师可能会疑惑:“怎么会不准备上我课呢?难道他还逃课不成!”其实在实际课堂当中,有一些学生虽人在课堂,但心已不知去向,难道这和逃课还有什么分别吗?如果在上课之前将学生的知识准备及心理准备摸清,虽然会看到很多问题,但看到问题本身就为上好一堂课开了个好头,因为你要想办法去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人格特征。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特点在课堂上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而在面对个体时,针对不同表现的个体就要施以不同的方式。比如,有的学生特别敏感,内向,不善交流,在班级中属于角落中的学生,那么作为老师,就要多关注他,多鼓励他,多了解他。

第四,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不仅要包括自己的知识是否胜任,还要了解自己有哪些特点,哪些特点是适合于课堂发挥的,哪些特点是不利于在课堂上表现的。比如自己比较情绪化,就要在课前将自己的情绪调到最佳,并时候提醒自己,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尽量稳定自己的情绪。

要想上好课,就要准备好上课,准备好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就非常多,不仅包括知识性的,更包含了很多非知识性的,人性的东西。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有一定的教育思想并养成习惯,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从中所体会的收益将远远大于你的付出,并使你体会到工作的乐趣,生活的意义。

工作,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书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以便把课上好。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做好备课的隐性工作与写显性的教案一样重要。对于写教案,我认为应该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应在多种备课形式中选取自己实用的、喜欢的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备课效果。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备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的确是很重要。

你不要把它们作为大多的任务,其实他仅仅是学教学中要面临的或者已经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你在上一篇新课文之前,你们会对课文提出哪些问题(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这一点你可以提前与学生交流,然后写下来,这就可以作为学情分析的内容.

另外,教学扎记则是每一节课或是你遇到的没有解决好问题,或是解决地比较巧妙的问题,都可以记下来,当然如果你的课不是很认真地去上,当然也就没有上述内容的存在了,

张老师真诚的谈到自己初上讲台时因为经验不足而忽略学情分析造成的困惑,引起我深深的思考。是啊,把学生真正研究透了,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了。

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

尽然这已经是现在高中生实实在在的现况。那我们老师就必须有的放矢。张老师的做法就比较可取。他为了掌握学生满意率低的真正原因,利用学期结束美术考试的时间,在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美术课?鼓励学生给他提出建设性意见,课余时间也经常和学生谈谈美术课,掌握学生心中所想,逐渐缩小我心中的美术课和学生心中的课堂的差距……付出总有收获,通过这些努力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让张老师慢慢找回自信。

对学情的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必备条件。王老师见解准确、到位

教学的前提就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知己知彼,利于教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