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电动汽车测试评价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电动汽车测试评价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电动汽车测试评价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电动汽车测试评价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2011-5-10

电动汽车测试评价一直是电动汽车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过程中的研究重点。美国、欧洲、日本等在推动本国电动汽车研发的同时,也不断地提高电动汽车测试评价技术来推动电动汽车技术进步、示范推广和产业发展。我国电动汽车的测试评价技术在科技部“十五”和“十一五”科技计划的支持下,通过各参与单位的积极努力,在标准和技术规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完成了多个专项测试基地的建设。

国外电动汽车测试评价

1.美国电动汽车测试评价

(1)美国先进车辆测试项目

在美国,为了建立起电动汽车等先进车辆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桥梁,在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以下简称DOE)自由车辆技术项目(Freedom CAR and Vehicle Technologies Program)的支持下,开展了先进车辆测试)项目(Advanced Vehicle Testing Activity,简称AVTA),旨在提供国家级、综合性、公正的先进车辆技术测试评价服务,该项目是美国国内最主要的由国家主导的测试评价活动,包括进行轻型车、先进动力总成、蓄电池及充电基础设施的测试评价。AVTA建立了电动汽车比较完整的测试评价体系与规程,包括基准测试(Baseline performance testing)、快速可靠性测试(Accelerated reliability testing)及车队运行测试(Fleet testing)。美国通过AVTA项目的开展,完善测试评价能力建设,建立相关的测试评价技术规范,推动电动汽车相关标准的制定;为企业进行产品开发提供试验技术支持,从而加速电动汽车的商品化、产业化;为购买电动汽车的企业及个人提供真实的电动汽车性能从而使他们做出科学的购买决定;同时也为政府制定政策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2)SAE电动车辆技术标准

美国机动工程师协会(SAE)从1990年发布第一项关于电磁辐射规定的标准以来,已发布了各类电动车辆技术标准51项,内容包括各类电动车辆的术语和安全技术要求,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电磁场强度等的试验、测量方法,蓄电池和蓄电池模块的各种试验规程及对电动车辆用的高压电缆、线束与元器件、连接件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2001年成立的“SAE燃料电池标准委员会”,已经发布了对氢燃料的质量要求、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性能试验和回收、氢燃料加注连接装置等方面的7个标准。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各种新型式的电动汽车(如增程式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出现,SAE也在不断修订与完善其标准体系,如SAE J 1711《轻型混合动力汽车排放和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

2.欧洲电动汽车测试评价

欧洲从事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的区域性组织主要有: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ECE)等。CEN/TC301成立于1992年,其主要工作范围是负责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主要解决这两类车辆上路行驶所需的标准问题。1995年CEN/TC301发布了电动汽车制动的建议,提出了再生制动系统的不同设计方案,以后所编制的各项标准主要包括车辆结构安全要求和故障及触电的防护,车辆性能的测量(车速、加速性能、爬坡性能、能耗及续驶里程、混合动力车的排放等),车辆电源方面的要求(充电站、车载充电器噪声等)。

3.日本电动汽车测试评价

日本以日本电动汽车协会(JEVA)为主开展电动车辆标准化工作,所制定的电动车辆标准(JEVS)比较系统完整,内容涉及电动车辆本身、试验方法、电机/控制器、蓄电池和充电系统等。目前已发布的电动汽车标准包括整车13项、电机及控制器2项、蓄电池7项、充电机5项。JEVA正在开展以下两方面工

作:首先是电动车辆及其零部件能效的评价方法,其中包括充电器的能效评价及术语等;另一方面则是混合动力车辆的能效评价方法。

国内电动汽车测试评价

1.国内电动汽车测试评价技术及标准

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科技部从“十五”开始,通过电动汽车重大项目对电动汽车测试评价方法进行了持续支持,推动了我国电动汽车相关测试评价技术的进步。目前在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通用性、安全性、互换性、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等标准方面,已经发布的电动汽车标准项目42项(含电动摩托车6项),其中国家标准35项,汽车行业标准7项。标准按照技术路线分包括纯电动汽车11项,混合动力汽车6项,燃料电池汽车4项,电动摩托车6项,动力蓄电池8项,电机及控制器2项,能源供给和充电相关5项。除以上发布的标准外,目前已通过标委会审查、正在报批等待发布的标准12项(修订标准1项,新制定标准11项);正在规划过程中,行业急需制修订的项目有40余项,主要包括低速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安全要求(修订)、混合动力汽车排放与能耗(制定和修订)、混合动力系统总成、QC/T 741-744动力蓄电池标准的修订(或转化为国标)、动力蓄电池系统级别的系列标准(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等)、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蓄电池快速更换、蓄电池加速寿命考核、电动汽车发电机、充电设施标准、燃料电池汽车配套设施、驱动电机标准的国际化等。

(1)电动汽车整车测试评价技术

作为国家“十五”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单位在“十五”期间承担的“电动汽车检测试验技术研究”课题之“电动汽车整车运行检测实验研究”开展对电动汽车整车道路运行工况的研究工作,实际测量汕头、广州、武汉、北京、上海、重庆等典型城市的电动汽车整车道路运行工况并制定出可用于指导电动汽车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性能等研究开发和模拟试验用的“电动汽车整车

道路运行工况”,并制定出以汕头南澳岛环岛公路和沙石泥土路为基础、能够反映电动汽车在我国典型城市实际运行道路状况的“电动汽车整车运行道路可靠性考核试验用载荷谱、典型路段及其里程分配”。通过对

电动汽车整车运行性能(动力性、经济性以及安全性等)检测试验技术、检测试验方法、检测试验标准、

检测试验规程的研究,研究开发或配置电动汽车整车运行性能检测试验所需的检测试验设备仪器。

(2)动力蓄电池测试评价

“十五”期间,在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的支持下,我国开展了混合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

动汽车用先进动力蓄电池的研制及测试评估技术的研究工作。期间科技部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极大地

推动了我国动力蓄电池技术及测试评估技术的快速进步,特别是在实用化方面的进步,主要集中在动力蓄

电池单体电池的综合性能和模块的部分电性能方面。通过国家“十五”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的实施,制定了《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电动汽车用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车用超级电容器》、《电动汽车用铅

酸蓄电池》四项标准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QC/T743-2006《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QC/T744-2006《电动汽车用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QC/T741-2006《车用超级电容器》,QC/T742-2006《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制定了《2003-2005EV/HEV车用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2003-2005 EV/HEV 车用锂离子蓄电池测试规范》等测试评价技术规范。“十一五”期间,在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的支持下,我国对先进动力蓄电池测试评估技术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由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承担的863课题“大容量车用动力电池模块共性测试技术研究”和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承担的“小容量车用动

力蓄电池模块共性测试技术研究”,开展了动力蓄电池模块的测试评估研究工作,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承担的“动力蓄电池关键材料测试技术研究”课题对动力蓄电池用正负极关键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温度特性等的表征和测试评价技术进行了研究。目前电动汽车行业已有的蓄电池(包括超级电

容器)的标准有8项,已通过标委会审查、正在报批等待发布的有1项。近年来我国动力蓄电池的测试评价技术朝着蓄电池模块与系统的动态使用性能、工况循环寿命与使用寿命、使用寿命快速测试评价技术等

方向发展,现已完成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的循环性能要求》征求意见稿的制定。

(3)驱动电机测试评价

“十一五”期间,由北京理工大学承担的课题“车用驱动电机系统检测技术和快速评价方法研究”,围绕车用驱动电机关键技术,进行了驱动电机系统故障模式和失效模式分析,可靠性、耐久性台架试验方法和快速评价方法研究,以及驱动电机系统动态特性测试及标定方法、能量回馈考核方法、噪声测试技术、综合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等。近年来我国电机的测试评价技术朝着可靠性、耐久性、动态特性、噪声、环境适应性等综合性能的方向发展,目前已有3项电机标准发布,其中《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第1部分:技术条件》与《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2项国家标准现正在进行修订。

(4)燃料电池测试评价

“十五”期间,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就进行燃料电池汽车及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技术的研究,形成了863系列测试规范,为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十一五”期间,由同济大学承担的“轿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检测技术和快速评价方法研究”和由清华大学承担的“客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检测技术和快速评价方法研究”分别进行了轿车和客车燃料电池发动机检测技术和快速评价方法的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承担的“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部件检测和环境适应性研究”项目,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核心部件测试评价平台、测试方法以及耐久性快速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燃料电池汽车安全性能试验研究与检测评价”项目,研究了燃料电池汽车安全保障技术、技术标准要求以及安全评价体系,燃料电池汽车的碰撞安全性及测试方法,以及氢气泄漏检测技术、高压氢气罐安全性及测试方法、燃料电池堆的安全测试方法等。目前国内电动汽车行业已有4项燃料电池测试标准,已通过标委会审查、正在报批等待发布的有3项。

(5)电动汽车附件测试评价

“十五”863课题“电动汽车检测试验技术研究”中的“电动汽车整车运行检测实验研究”项目,开展对电动汽车用充电机检测试验技术的研究工作,研究开发可以对车载充电机、地面充电机以及感应式充电机的电气特性进行检测试验以及结合动力蓄电池模块检测试验系统对充电机的整体性能作出检测试验评价的充电机自动检测装置。在“十五”期间,“电动汽车整车运行检测实验研究”项目还进行了电动汽车在危险工况下的动力系统及整车安全性能检测试验技术研究,开展对电动汽车在危险工况下的整车运行参数、动力系统的电参数(电流、电压以及绝缘电阻)、动力蓄电池的电压和温度、电解液泄漏量、充电时所排氢气浓度以及电动汽车整车安全性等方面的试验检测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了电动汽车车载和地面高压绝缘短路安全检测试验技术研究,开展对电动汽车整车、动力蓄电池模块、电机驱动系统、电机以及车载充电机等绝缘短路试验检测技术的研究工作,研究开发出可进行电动汽车高压、绝缘、短路检测试验的地面静态检测试验装置和车载动态检测试验装置。

(6)电动汽车充电装备测试评价

在充电装备标准制定方面,2010年1月,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通用要求》。另外地方政府和各能源集团都积极开展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标准制定工作,如深圳、上海、江苏等地纷纷制定了各自充电站的地方标准;2010年7月份,北京市政府也出台了北京首部电动汽车充电站标准。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了电动汽车充电方面的相关标准。目前制定的标准大多数仅限于充电设备的性能要求,而对于充电设备的测试在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电网公司、中石化公司以及相应的充电设备生产和研发单位为主,根据电动汽车示范运行的需要,开展了相应的充电机等通用技术要求研究工作。目前,国内充电设备相应的检测方法尚未完善,相应的检测平台尚未建立。

2.我国电动汽车测试评价能力建设情况

(1)863蓄电池测试评价基地

“十五”期间,在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的支持下,我国开展了混合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用先进动力蓄电池的研制及测试评估技术的研究工作。“十五”期间,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两个动力蓄电池测试基地,并在“十一五”期间通过863计划重大项目给予了继续的支持。

(2)863电机测试评价基地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科技部还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建成了863电机测试评价基地。该基地购置了电力测功机、蓄电池模拟器、环境试验系统等仪器设备,进行了相应的电机测试评价技术研究,开展了多项863电机开发成果和行业电机的测试评价和检测工作,为各种新能源车辆电机系统性能评价提供客观合理的测试平台,为国家科技规划部门提供公正一致的评价平台,提供了电动汽车电机基本的可靠性、耐久性和快速评价方法。

(3)863燃料电池测试评价基地

在“十五”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建立了燃料电池轿车和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检测基地,可以对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功率特性、效率特性、氢气利用率等特性进行测试。

(4)国家授权汽车检测机构电动汽车测试评价能力

国家汽车行业主管部门授权的汽车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中,有电动汽车测试评价能力的包括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国家汽车

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消防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

目前国内外针对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测试评价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制定了很多测试标准,但是在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消耗、排放测试,以及电动汽车电磁兼容特性测试、整车噪声特性测试、蓄电池系统的寿命测试、电动商用车(M3/N3类)动力总成测试、增程器测试、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车载充电机测试等方面尚无明确的技术条件和测试规范,还有待完善或新增,以便更好地推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电动汽车电池发展现状及前景

电动汽车电池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随着世界能源短缺,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电动汽车正在成为世界潮流。电动汽车目前发展最大的制约来源于其能量存储设备——电池。本文介绍了目前电动汽车用电池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当前研究开发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主要包括燃料电池、化学蓄电池(铅酸电池、镍金属电池、锂电池等)、超级电容和太阳能电池,并对文中所述的四种电池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总结。 关键词:电动汽车电池;燃料电池;化学蓄电池;超级电容;太阳能电池 0.引言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泉,也是一直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电动汽车用电池的主要性能指标是比能量、能量密度、比功率、循环寿命和成本等。要使电动汽车能与燃油汽车相竞争,关键就是要开发出比能量高、比功率大、使用寿命长的高效电池。因为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相比的三个主要制约因数:成本高、续驶里程短和充电时间长,都与能量存储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直接相关。目前各国都在加紧研究各类先进的能量存储技术,开发各种高比能量、高比功率、长循环使用寿命、价格低廉的动力电池,此外,还要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温度、自放电性、使用安全性和无污染等。当前研究开发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主要包括燃料电池、化学蓄电池(先进铅酸电池、镍金属电池、锂电池等)、超级电容和太阳能电池。下面分别将对各类电池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进行介绍。 1.燃料电池 1.1概述 燃料电池是一种使用燃料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所用燃料包括纯氢气、甲醇、乙醇、天然气以及现在运用最广泛的汽油。按电解质的种类不同,燃料电池可分为碱性燃料电池、磷酸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在燃料电池中,磷酸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可以冷起动和快起动,可以作为移动电源,满足特殊情况的使用要求,更加具有竞争力。最常见是以氢气为燃料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由于燃料价格便宜,无化学危险,对环境无污染,发电后产生纯水和热,这是目前其它所有动力来源无法做到的。它以纯氢为燃料,以空气为氧化剂,不经历热机过程,不受热力循环限制,因此能量的转换效率高,是普通内燃机热效率的2~3倍。 1.2特点 燃料电池以其高效、洁净、兼容可再生能源技术等特点,噪音低、启动迅速、比功率大

电动汽车充电桩检测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电动汽车充电桩检测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09T15:27:07.180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6期作者:景琦吴冬张建东宋波张亚萍田振清 [导读] 摘要:现如今,国家政策推动了电动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 (天津平高智能电气有限公司天津 300300) 摘要:现如今,国家政策推动了电动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不少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纷纷投入相当大的精力研发交流充电桩控制系统,并且设计出了多种类型的充电桩控制系统。本课题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设计出了一款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智能控制系统。文章主要研究了面向互联网的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并结合应用实例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系统 引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我国的能源和环境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为了确保我国能源安全与低碳经济转型,应重视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未来电动汽车必将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目前,随着对电动汽车重视程度的快速提升,推进了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而且很好地控制了成本,装备了动力电池的一批电动汽车已经投入市场进行销售。所以,随着大批量电动汽车的产业化,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充电技术变得尤为重要,面向互联网建立健全的智能充电服务系统,存在较大的社会意义。 1设计面向互联网的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服务系统 1.1云服务器 1.1.1设计架构 云服务器基于spring开源架构,采用分层处理,并将数据处理压力逐层分解,实现了系统整体稳定性与性能的提高。总体技术架构包括业务层、网络层及应用层。业务层统一表达了各环节数据,构造统一信息模型,使网络层接入的数据规范化,优化了云服务器架构;网络层屏蔽了不同的通信技术,根据统一通信规约传送数据;应用层采用云服务器体系架构,统一管理多种数据信息,并向外提供数据统一服务,对各类业务应用进行支撑。 1.1.2设计功能 (1)监控。监管针对交、直流充电桩,以高效、准确的定位和可视化为基础,监测充电设备的状态、控制充电设备运行。 (2)交易。交易管理是指管理充电交易中的费用流转、账单及明细等,确保电费账目的准确与明晰。 (3)信息采集。采集管理在线实时监测充电设备,包括采集任务与档案管理。 (4)运营工况。运营工况是指通过分析地区、区域及客户的充电数据,得出推广电动汽车的走势,有助于宏观方案的制定,包括充电、财务及工况等分析。 (5)系统。系统管理为系统管理员所用,包括系统用户、角色、菜单、权限、日志、参数和系统消息等的管理。 1.2智能充电桩 交、直流充电是智能充电桩的两种充电形式。在电动汽车外安装交流充电装置,它和交流电网连接,提供交流电源,而且具有计量、计费及通信等功能。直流充电除了具有上述功能外,还可以变换电源、监测汽车状态及管理电池等。相较于传统充电桩,智能充电桩设置了Wi-Fi通信模块,借助Wi-Fi路由器和云服务器进行连接。智能交流充电桩主要包括微控制单元、Wi-Fi通信模块、保护单元及电源转换模块等。 (1)微控制单元。作为充电控制装置的核心,微控制单元进行指令控制和分发信息,利用功耗低、性价比高的芯片,借助串行或串口外围设备的总线接口和Wi-Fi通信模块进行通信,借助485总线和数字电表进行通信,借助I2C总线和Flash存储单元进行通信,微控制单元借助相连的驱动电路和接触器,控制充电电能的通断。 (2)Wi-Fi通信模块。借助功耗低的Wi-Fi模块,和无线网关数据进行通信,上报充电开关的远程控制以及电流、功率和电能信息。(3)保护单元。防雷器与漏电保护器是保护单元,借助防雷器可以避免雷电或内部过电压损坏设备;在设备漏电或有致命危险时,借助漏电保护器可以保护人身安全。 (4)电源转换模块。借助该模块实现交流电向直流电的转换,并提供电压等级不同的直流电,为其他电路供电。 1.3 App客户端 (1)视图层。该界面与用户交互,对用户的请求产生响应,借助业务逻辑层来处理逻辑,以不同的形式将结果展现给用户。地图与状态显示、控制与查询界面及支付结算组成了视图层。 (2)业务逻辑层。它主要对视图层业务提供逻辑支撑,包括地图、支付、控制、查询及状态显示等功能。判断和运算业务逻辑,包括请求服务器的数据和读取本地数据库。 (3)业务实体层。它包括业务实体对网关与平台服务器数据的请求、解析及对数据库的维护。借助App客户端软件,按照用户所选的功能,对相应的业务逻辑层模块进行调用,该层负责组织业务流程,调用业务实体层中的模块,借助网关(或平台)服务器接口与网关(或平台)服务器交换信息。主要包括:地图、状态显示、支付、控制及查询等功能。App客户端的充电服务模式包括:定电量、定时间、定金额和自动(充满为止)的充电模式。 1.4 APP应用 通过专用APP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通过客户端实时查找附近的充电站和车位余量,为车主推荐最近的充电站并规划最优路线。 1.5车辆管理 由于电动汽车充电站系开放性结构设计,一般无法设置卡口或道闸,需通过摄像机来抓拍识别车牌号码。所以系统可以通过在充电岛的每个停车车位部署高清检测摄像机,对每辆停车充电的汽车车牌进行抓拍分析,和供电公司充电卡关联的车牌库进行比对(条件允许可单向接入当地车管所车辆信息管理系统),对非电动汽车占用车位行为进行警告。 2实例应用 2.1站端监控系统设计 充电站主要分为高速快充站、城市快充站和充电桩站,按照现场实际情况及用户需求,系统的部署也有一定的差异,以8个充电车位设

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

第38卷 第1期2004年1月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J OU RNAL OF XI′AN J IAO TON G UN IV ERSIT Y Vol.38 №1 Jan.2004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 曹秉刚,张传伟,白志峰,李竟成 (西安交通大学电动车研究开发中心,710049,西安)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水平的比较分析,以及H∞鲁棒控制方法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再生制动控制和运动控制系统上应用的研究,展望了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首先发展铅酸蓄电池电动汽车(B EV)是明智的选择,由于开发混合电动汽车(HEV)的难度较大,所以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将成为今后的主流技术,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U46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987X(2004)0120001205 T echnology Progress and T rends of Electric V ehicles Cao B i nggang,Zhang Chuanwei,B ai Zhif eng,L i Ji ngcheng (R&D Center of Electric Vehicl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 Abstract:Under the pressure of both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energy conservation,the development of EVs (electric vehicles)hasbeen taken on an accelerated pace all over the world.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EVs’key technology and their state of the art,where,H∞robust control method is used for driving control,regenerative braking control and motion control for EV.The prospects of EVs indicate that B EV(bat2 tery electric vehicle)is the primary selection nowadays,and instead of HEV(hybrid electric vehicte),FCEV (fuel cells electric vehicle)has long term potental for future mainstream vehicles. K eyw ords:elect ric vehicle;technology process;t rend 自1886年发明了汽车以来,汽车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代步和运输工具,因此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汽车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排放大量的废气、制造噪音和严重污染环境,因此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负面影响.我国2000年进口石油7000万t,计划到2005年将超过1亿t,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严重的是目前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我国就占了7个,国家环保中心预测,到2010年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将占空气污染源的64%[1].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电动汽车(EV)的研究与开发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1 电动汽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电动汽车是20世纪最伟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中前两项技术的融合,即“电气化”和“汽车”的融合产物[2].它不是当代人的新近想法,其构想与研制均早于燃油车,但由于性能不如燃油车,使其研究与开发工作一度停滞.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和石油短缺,又使电动汽车获得了生机,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于空气质量和温室效应的关注,对电动汽车的研究热情进入了空前高涨期.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世界各大汽车集团公司如Ford、GM、Nissan、Toyota和Honda等,都在电动 收稿日期:2003208206. 作者简介:曹秉刚(195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陕西省电动汽车专项项目,西安交通大学行动计划培植项目.

电动汽车安全测试方案

Charles Ma Product Manager T&M c.ma@https://www.360docs.net/doc/8318347345.html,

目录
? GMC-I International简介 ?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测试
ü ü ü 电机及控制系统测试 车载电池测试 充电系统测试
? 新能源汽车整车测试
Klaus Leibold
11.04.2014
?page 2

德国 GMC-Instruments: 历史与传承
纽伦堡街景
Metrawatt GmbH, 德国 纽伦堡 Gossen GmbH, 德国 爱尔兰根
Gossen MetraWatt GmbH
Camillebauer AG, 瑞士 苏黎世/沃伦 Dranetz, 美国电力士 N.J. GMC-I 欧洲各国销售子公司
纽伦堡教堂
GMCInstrument GmbH
德国纽伦堡
1906
1919
1944
1957
1962
1993
2007

GMC-IInternational
遍布全球90多个国家
Klaus Leibold
11.04.2014
?page 4

德国 GMC-Instrument:关键词
总部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纽伦堡市, 全球员工约 600 人
r 公司标识与形象色:
与绿色 - 安全与可靠
r 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分别位于: 德国, 瑞士, 英国和美国 r 百年历史, 欧洲知名电量测量测试仪器品牌 r ‘Gossenmetrawatt’, ‘GMC-I’, ‘Dranetz’(电力士), ‘Camillebauer ’
‘Kainos’ , ‘ProSyS’ 等品牌商标持有者
r 2013年度净销售额: 8,500 万 欧元 r Internet: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8347345.html, r Email: info@https://www.360docs.net/doc/8318347345.html,
纽伦堡冬夜

世界电动车发展现状

世界电动车发展现状 一、产能分析 电动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达到零排放的机动车。由于环保的要求,加之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电动车进入了发展高-潮。电动汽车作为绿色交通工具,将在21世纪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顺应当前国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将电动汽车作为中国进入21世纪汽 车工业的切人点,不仅是实现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目前我国电动车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概念车车身设计构想书及界面设计,电池方面正在组织开发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锌空气电池、燃料电池,有望取得突破。电动汽车的标准体系已经编制完成,同时建立了有关电动 汽车的数据库。电动汽车项目的国际合作正在按计划进行。 二、市场需求状况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电动汽车热,世界各汽车工业强国从资金和政策上积极支 持电动汽车的研制工作。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巨大。就国内而言,未来潜在的市场很诱人。2017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已宣布,将投入20亿元左右确保奥运会期间接送运动员所使用的汽车,奥运场地使用的特种车辆和部分公交车辆采用电动汽车,使北京成为中国使用电动汽车的示范城市。杭州已决定投入一些电动公交车试运行;2017年的上海世博会同样会 有上千辆电动汽车投入运行。 三、主要产品分析 目前电动汽车分为三种: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ev)正向小型化和专用化方向发展,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成为跨国汽车集团联 合攻关相互竞争的焦点。从经济角度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为当前市场推崇的原因有:(1)在石油资源没有枯竭以前,汽车发展仍将主要以燃油汽车为主,但其总量不会增加,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将主要依赖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未来10年汽车 的发展的主要方向。据比较乐观的估计,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将在2017年实现商品化。(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可以实现单用发动机难以达到的下一代超低油耗汽车的目标。(3)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成熟、成为主流方向的技术方案将在未来10年内形成,燃料 电池电动汽车将在2017年实现商品化。 电动汽车的成本构成及影响电动汽车推广因素的分析 电动汽车目前成本仍高居不下,究其原因是:电动汽车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样车和试运行阶段,根本无批量可言,这是与流水线生产燃油汽车所不能比拟的。同时目前各式电动 汽车能示范运行的,都是在原燃油汽车的底盘、车厢之基础上改装而成的,即将发动机、 油箱等系统全数拆下,然后装上电动机,电池等相关配套设备就形成电动汽车,而混合动 力是在原然油系统基础上加装一套电池、电气驱动系统,形成了油、电混合驱动系统。那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况及发展趋势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况及发展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对国内外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规划布局等方面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对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发展状况,对未来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积极推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应是电网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及未来发展机遇。 关键词: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前言 电动汽车是全部或部分由电能驱动电机作为动力系统的汽车,按照目前技术的发展方向或者车辆驱动原理,可划分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三种类型。近年来,我国电动汽车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在部分领域已实现了与日美欧等国同步发展。目前我国发展电动汽车已具有消费市场规模大、制造成本低、技术取得局部突破、资源保障能力强的四大优势。在技术突破和政策扶持的双重刺激下,我国电动汽车已处于市场引爆的临界点,预计未来两年电动汽车的市场规模和生产规模将迅速扩大,电动汽车将进入快速成长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是电动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充电设施的发展。 1 电动汽车充电的基本方式 目前常用的电动汽车充电方式有慢充、快充和快换三种: (1) 慢充方式。慢充一般以较小交流电流进行充电,充电时间通常为6~10 h,慢充方式一般利用晚间进行充电,充电时可以采用晚间低谷电价,有利于降低充电成本,但是难以满足使用者紧急或者长距离行驶需求。慢充一般采用单相220V/16A 交流电源,通过车载充电器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车载充电器可采用国标三口插座,基本不存在接口标准的问题。电动汽车慢充一般通过充电桩进行。 (2) 快充方式。快充又称应急充电,以较大直流电流在20 min 至1 h 内,为电动汽车提供短时充电服务,快充方式可以解决续航里程不足时电能补给问题,但是对电池寿命有影响,因电流较大,对技术、安全性要求也较高。快充的特点是高电压、大电流,充电时间短(约1 h)。目前,这种充电方式的充电插口的针脚定义、电压、电流值、控制协议等均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国际标准,已投入使用的充电机和电动车电池充电插口均由各生产厂家自定,世界各国都在积极争夺标准的制订权,各大电动汽车厂家也纷纷抢先投放产品,抢占市场、提高占有率,试图使多数充电站不得不采用其充电设备,从而成为事实标准。快充方式主要在充电站中进行。 (3) 快换方式。快换则是通过直接更换车载电池的方式补充电能,换电时间与燃油汽车加油时间相近,大约需要5~10 min。快换方式最为便捷,但是需要电动汽车和车载电池实现标准化,而且快换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快换可以在充电站也可在专用电池更换站完成。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电动车电池不需现场充电,更换电池时间较短,但要求电池的外形、容量等参数完全统一,同时,还要求电动汽车的构造设计能满足更换电池的方便性、快捷性。 2 国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状况

电动汽车BMS(电池管理系统)EMC测试标准(试行版)

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电动汽车BMS(电池管理系统)EMC 测试标准(试行版) 2012-06-21发布2012-06-XX实施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发布

前言 (1) 1. 范围 (2) 2. 参考标准 (2) 3. 简写、缩写、定义及符号 (2) 4. 通用要求 (4) 4.1基本要求 (4) 4.2功能划分 (4) 4.3测试严酷等级分类 (4) 4.4 发射测试仪器参数设置 (5) 4.5 EMC测试计划 (5) 4.5.1 样品数量 (5) 4.5.2 运行条件 (5) 4.5.3 测试顺序 (5) 4.6 具体测试内容 (6) 5. 传导发射测试:CE 01 (6) 5.1传导发射限值要求 (6) 5.2测试系统 (7) 5.2.1电压测量方法 (7) 5.2.2电流探头测量方法 (8) 5.3数据报告 (8) 6. 辐射发射测试:RE 01 (9) 6.1测试方法选择 (9) 6.2辐射发射限值要求 (9) 6.3数据报告 (9) 7. 辐射抗扰度测试-大电流注入(BCI)法:RI 01 (9) 7.1干扰信号等级 (9) 7.2测试系统 (10) 7.3大电流注入功能等级要求 (11) 7.4数据报告 (12) 8.辐射抗扰度测试-暗室法:RI 02 (12) 8.1测试过程 (12) 8.2暗室法测试等级要求 (12)

9. 电源线瞬态传导抗扰度测试:CI 01 (13) 9.1一般规定 (13) 9.2电源线瞬态传导抗扰性试验布置 (13) 9.3试验脉冲 (14) 9.3.1试验脉冲P1 (14) 9.3.2试验脉冲P2a (14) 9.3.3试验脉冲P2b (15) 9.3.4试验脉冲P3 (16) 9.3.5试验脉冲P4 (17) 9.4电源线瞬态传导抗扰度功能等级要求 (18) 9.5数据报告 (19) 10. 信号线瞬态传导抗扰度测试:CI 02 (19) 10.1一般规定 (19) 10.2测试布置 (21) 10.3信号线瞬态传导抗扰度功能等级要求 (21) 10.4数据报告 (22) 11. 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CI 03 (22) 11.1一般规定 (22) 11.2静电放电方式 (22) 11.2.1直接接触放电 (22) 11.2.2空气放电 (22) 11.3为包装、搬运而规定的静电放电敏感度分类试验(不通电进行) (23) 11.3.1试验布置 (23) 11.3.2试验方法 (23) 11.3.3试验等级 (24) 11.3.4性能评价 (24) 11.4静电放电台架试验(通电进行) (24) 11.4.1试验布置 (24) 11.4.2试验方法 (25) 11.4.3试验等级 (26)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摘要 本文介绍了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对比我国电动汽车的市场结构、技术研发、产业政策及示范运营状况,指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政策统筹、核心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认可度等方面的不足;对电动汽车相关技术,如电机驱动技术、能量管理系统、锂离子电池技术等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等进行了探讨。 0引言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生态环境恶化与能源、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加剧,大力研究和利用电动汽车相关技术及促进产业发展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竞争的一个新焦点.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强国纷纷加入抢占电动汽车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的行列,我国有关部门及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行业趋势,将电动汽车确定为国家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先后推出了《节能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电动汽车“十二五”专项规划》等规划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国内汽车企业不断增加对电动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的研发投入,在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国外电动汽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正以更快的速度成长,电动汽车产销量均有明显提升。2014年全球市场共销售353 522 辆电动汽车,同比增长56。78%;其中,电动乘用车323 864辆,占比91。61% (电动乘用车指“双80"车,即最高时速80km/h 以上,同时一次充电续航里程80 km以上);电动客车及电动专用车29658 辆,占比8. 39%[1]。美国、欧盟、中国、日本仍然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中位居前列。全球各主要国家电动汽车2014年保有量及2020年预计保有量如表1所示[2].美国的通用、福特、特斯拉公司,日本的丰田、日产及本田公司,欧洲的宝马、奔驰、雪铁龙公司等都在电动汽车的研制与开发上呈现出很强的实力。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电动客车安全要求》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为引导和规范我国电动客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水平,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建设符合电动客车特点的整车、电池、电机、高压线束等系统的安全条件及测试评价标准体系的要求,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6年8月启动了本强标的立项和编制工作。 2、主要工作过程 根据有关部门对电动客车安全标准制定工作的要求,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组织成立“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系统开展电动客车安全要求标准的制定工作。 (1)GB《电动客车安全要求》于2016年底完成立项(计划号20160968-Q-339),2016年12月29日在南充电动汽车整车标准工作组会议上组建了标准制定的核心工作组,启动了强标制定工作,并由起草组代表介绍了标准的背景、编制思路、以及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性关系。 (2) 2017年2月-3月,基于已开始执行的《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工信部装[2016]377号,以下简称《条件》)的工作基础,工作组向电动客车行业主要企业、检测机构等16家单位征求《条件》的实施情况反馈与强制性国标制定建议。 (3) 2017年4月18日,工作组在重庆组织召开标准制定讨论会,会议对《条件》制定情况进行了回顾,对收集到的《条件》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根据讨论结果,针对共性问题形成了专项征求意见表。 (4) 2017年5月-6月,工作组根据重庆会议讨论结果向行业进行强标制定专项意见征求意见。 (5) 2017年6月6日,在株洲召开工作组会议,会议对专项征求意见期间收集的反馈意见进行研究讨论。 (6)2017年6月-10月,工作组依据意见反馈情况和会议讨论结果进行标

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状况研究

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状况研究 时间:2011-01-14 来源:华中电力科学研究院作者:鲁莽,周小兵,张维介绍了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发展状况,对未来我国电动汽车充电的商业模式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积极推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应是电网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电动汽车是全部或部分由电能驱动电机作为动力系统的汽车,按照目前技术的发展方向或者车辆驱动原理,可划分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三种类型。近年来,我国电动汽车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在部分领域已实现了与日美欧等国同步发展。目前我国发展电动汽车已具有消费市场规模大、制造成本低、技术取得局部突破、资源保障能力强的四大优势。在技术突破和政策扶持的双重刺激下,我国电动汽车已处于市场引爆的临界点,预计未来两年电动汽车的市场规模和生产规模将迅速扩大,电动汽车将进入快速成长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是电动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充电设施的发展。 1 电动汽车充电的基本方式 目前常用的电动汽车充电方式有慢充、快充和快换三种: (1) 慢充方式。慢充一般以较小交流电流进行充电,充电时间通常为6~10 h,慢充方式一般利用晚间进行充电,充电时可以采用晚间低谷电价,有利于降低充电成本,但是难以满足使用者紧急或者长距离行驶需求。慢充一般采用单相220V/16A 交流电源,通过车载充电器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车载充电器可采用国标三口插座,基本不存在接口标准的问题。电动汽车慢充一般通过充电桩进行。 (2) 快充方式。快充又称应急充电,以较大直流电流在20 min 至1 h 内,为电动汽车提供短时充电服务,快充方式可以解决续航里程不足时电能补给问题,但是对电池寿命有影响,因电流较大,对技术、安全性要求也较高。快充的特点是高电压、大电流,充电时间短(约1 h)。目前,这种充电方式的充电插口的针脚定义、电压、电流值、控制协议等均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国际标准,已投入使用的充电机和电动车电池充电插口均由各生产厂家自定,世界各国都在积极争夺标准的制订权,各大电动汽车厂家也纷纷抢先投放产品,抢占市场、提高占有率,试图使多数充电站不得不采用其充电设备,从而成为事实标准。快充方式主要在充电站中进行。 (3) 快换方式。快换则是通过直接更换车载电池的方式补充电能,换电时间与燃油汽车加油时间相近,大约需要5~10 min。快换方式最为便捷,但是需要

电动汽车概论--第一章绪论——电动汽车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一章绪论——电动汽车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1、21世纪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一节课内容) 内燃机汽车经过120多年的发展壮大,逐步实现机电一体化和全面应用现代高科技,在安全、节能、环保、可靠、舒适、成本等性能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由于内燃机车以石油为燃料,石油燃烧后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因此传统内燃机车辆正面临者石油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带来的严峻挑战。 1.1石油危机——汽车发展遇到石油风险 石油是一种总量有限、不可再生的石化资源,是当前人类经济社会的重要能源,交通运输(航空、航海、铁路、公路)长期以来都以石油制品作为主要原料。目前世界汽车保有量已超过6亿辆,每年新生产汽车超过3500万辆,每年消耗石油70亿桶以上,约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按科学家预测,地球上的石油资源按照目前的消耗水平,仅仅维持几十年(40-60年左右,说法不太一致),石油资源日渐枯竭。 21世纪人类面临更加严峻的石油资源挑战,石油资源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当前世界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为缺油、少气、富煤。当前中国石油消费量近4亿吨,产量和进口量各占一半,对外依存度达50%,远远超过30%的安全线。因此,大量进口高价石油,势必影响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加剧国际石油危机和抬高石油价格,损害我国和全球人民利益。一旦出现国际风波,更会危及国家安全。

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为5亿~6亿吨,而中国只能生产2亿吨,其余的3亿~4亿吨要靠进口,对外依存度将达60%~67%。中国目前的进口量是当前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1/10,相当于德、法、英、意4个国家当前石油消费量总和。进口如此大量的石油,极具风险。 内燃机汽车所需要的石油资源逐渐枯竭是必然趋势,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人工合成燃料、液化天然气、氢气等能源来源有限,还不能完全取代石油燃料,电能来源广泛,人们对电力的使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1世纪电能必然会成为各种地面在运工具的主要能源,发展电动汽车是交通运输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汽车工业发展的总趋势。 燃料电池直接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使燃料的发电效率提高到50%-55%,而且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1.2环境污染 内燃机汽车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汽车排气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城市最重要的污染源。 HC, CO, NO X, CO2,SO2,颗粒物(铅微粒、碳微粒)以及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适当的条件和阳光作用下,会产生光化学烟雾。)、噪声(发动机噪声) 1.4电动汽车分类: 纯电动汽车:(EV, Electric Vehicle)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窦汝振李磊宋建锋 摘要:介绍了我国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的研发现状,以及车用系统与普通工业用系统间的差异,指出了发展趋势。 1 引言 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面临着来自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多重挑战。随着近几年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汽车能源消耗增长呈现加速趋势,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石油供需矛盾。在当前石油资源日益紧张,价格不断攀升的国际形势下,发展电动汽车特别是混合动力汽车是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现状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我国汽车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经过“八五”、“九五”规划的实施,特别是“十五”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我国已实现了官、产、学、研的资源整合,具有了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自主研发能力。在国家“三纵三横”总体布局中(如附图所示),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被列为“三横”中的共性技术之一。 附图国家“十五”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布局示意 2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的特点及分类 电动汽车对驱动电机系统的要求至少包括: (1)基速以下输出大转矩,以适应车辆的启动、加速、负荷爬坡、频繁起停等复杂工况; (2)基速以上为恒功率运行,以适应最高车速、超车等要求; (3)全转速运行范围内的效率最优化,以提高车辆的续驶里程; (4)结构坚固、体积小、重量轻、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高可靠性; (5)低成本及大批量生产能力。 电动汽车最早采用了直流电机系统,特点是成本低、控制简单,但重量大,需要定期维护。随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包括异步电机及永磁电机在内的交流电机系统体现出比直流电机系统更加优越的性能,目前已逐步取代了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特别是借助于设计方法、开发工具及永磁材料的不断进步,用于驱动的永磁同步电动机得到了飞速发展。 电动汽车中常用的交流电机主要有异步、永磁、开关磁阻三大类型,其特点如表1所示。

电动汽车现状和发展前景

电动汽车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1.国外主要国家电动汽车发展情况世界各国著名的汽车厂商都在加紧研制各类电动汽车,并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和突破。第一,日本一直以来,出于对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及占领未来世界汽车市场考 虑,日本十分重视电动汽车的研制与开发。从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整个形势来看,日本是电动技术发展速度快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特别是在混合动力汽车的产品发展方面,日本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世界上能够批量产销混合动力汽车的企业,只有日本的丰田和本田两家汽车公司。1997年12月,丰田汽车公司首先在日本市场上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轿车PRIUS。、目前推出的产品已经是多次改进后的第二代产品,其生产工艺更为成熟。根据丰田汽车公司的测试,PRIUS轿车在城市工况下比同等排量的花冠轿车节油44.4%;在市郊节油29%,综合节油40.5%。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丰田汽车公司已占有全球混合动力汽车市场90%的份额。2004年9月15日,一汽集团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北京举行了混合动力汽车合作项目签字仪式,宣布双方在2005年内.共同生产丰田PRIUS混合动力轿车。PRIUS混合动力轿车将在同年进入中国市场。继PRIUS混合动力轿车之后,丰田汽车公司还推出了ESTIMA混合动力汽车和搭载软混合动力系统的CROWN轿车。丰田汽车公司在普及混合动力系统的低燃耗、低排放和改进行驶性能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此外.本田汽车公司开发的Insight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也已投放市场供不应求。2002年4月,本田汽车公司在美国市场上投放了Civic混合动力汽车。日产汽车公司近日宣布,将于2006年向美国市场销售Ahima牌混合动力汽车,这是其于2002年与丰田汽车公司签署联合生产混合动力汽车协议的第一个产品。第二,美国。美国的汽车公司在电动汽车产业化方面比来自日本的同行逊色不少,三大汽车公司仅仅小批量生产、销售过纯电动汽车,而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目前还未能实现产业化,来自日本的混和动力电动汽车在美国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美国能源部与三大汽车公司于1993年签订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开发合同,其中通用汽车公司投入1.48亿美元.福特汽车公司投入1.38亿美元,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投A.8 480万美元,进行为期5年的研制开发工作,并于1998年北美国际汽车展上展出了样车。在此基础上.现已推出三款混合动力概念车GM Precept、Ford Prodigy、Daimler chryslerDodge ESX3。2004年12月14日.通用汽车公司与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对外宣布.双方将在开发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技术领域携手,共同推进此项技术的发展。 2.我国电动汽车发展情况 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电动汽车研发工作在我国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十五”期间,国家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改善大气环境、提高汽车工业竞争力、实现我国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设立 “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通过组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中国家、地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力量进行联合攻关:集中国家、地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力量进行联合攻关:为此,2001年10月起,国家共计拨款8.8亿元作为这一重大科技专项的经费。我国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实施4年来,经过200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 000多名技术骨干的努力,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燃料电池汽车已经成功开发出性能样车,燃料电池轿车累计运行4 000km,燃料电池客车累计运行8 000km;混合动力客车已在武汉等地公交线路上试验运行超过14万km;纯电动轿车和纯电动客车均通过国家有关认证试验。燃料电池汽车。均采用电一电混合驱动方案,在整车操控性能、行驶性能、安全性能、燃料利用率等方面均已得到较大提高。2004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氢能大会上,我

新能源电动汽车驱动器可靠性试验规范V2.0(2018)

新能源汽车驱动器环境可靠性试验规范 目录 一.目的和范围 (4) 二.引用标准 (4) 三.试验设备要求 (5) 四.术语定义 (5) 1.标准大气条件 (5) 2.高温贮存试验 (5) 3.低温贮存试验 (5)

4.高温运行试验 (5) 5.低温运行试验 (6) 6.恒定湿热试验 (6) 7.温度循环试验 (6) 8.高温极限试验 (6) 9.低温极限试验 (6) 10.冷启动试验 (6) 11.冷热冲击试验 (6) 12.盐雾试验 (7) 13.粉尘试验 (7) 14.防水试验 (7) 15.符号定义 (7) 16.正弦振动 (7) 17.随机振动 (7) 18.跌落 (7) 19.HALT(Highly Accelerated Life Test) (8) 20.加速寿命试验 (8) 21.绝缘电阻 (8) 五.规范内容 (8) 1.一般试验步骤 (8) 2.试验应力 (9) 2.1高温贮存 (9)

2.2低温贮存 (10) 2.3高温运行 (11) 2.4低温运行 (12) 2.5恒定湿热试验 (13) 2.6温度循环试验 (14) 2.7交变湿热试验 (15) 2.8低温极限测试 (17) 2.9高温极限测试 (18) 2.10盐雾试验 (19) 2.11冷热冲击 (20) 2.12正弦振动试验 (21) 2.13粉尘试验 (22) 2.14防水试验 (22) 2.15包装随机振动试验 (23) 2.16包装跌落试验 (23) 2.17 HALT试验 (24) 2.18 随机振动寿命试验 (24) 六.顺序应力测试 (25) 七.附录 (26) 1. 附录一:不同环境应力对应的失效模式 (26) 2. 附录二:IPXX(防尘等级&防水等级),参考如下 (27) 八.注意事项 (28)

纯电动汽车技术概述及发展趋势

纯电动汽车技术概述及发展趋势 一、技术概述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它使用存储在电池中的电来发动。在驱动汽车时有时使用12或24块电池,有时则需要更多。 1、电动车技术特点 ●无污染,噪声低 电动汽车无内燃机汽车工作时产生的废气,不产生排气污染,对环境保护和空气的洁净是十分有益的,几乎是“零污染”。众所周知,内燃机汽车废气中的CO、HC及NOX、微粒、臭气等污染物形成酸雨酸雾及光化学烟雾。电动汽车无内燃机产生的噪声,电动机的噪声也较内燃机小。噪声对人的听觉、神经、心血管、消化、内分泌、免疫系统也是有危害的。 ●能源效率高,多样化 电动汽车的研究表明,其能源效率已超过汽油机汽车。特别是在城市运行,汽车走走停停,行驶速度不高,电动汽车更加适宜。电动汽车停止时不消耗电量,在制动过程中,电动机可自动转化为发电机,实现制动减速时能量的再利用。有些研究表明,同样的原油经过粗炼,送至电厂发电,经充入电池,再由电池驱动汽车,其能量利用效率比经过精炼变为汽油,再经汽油机驱动汽车高,因此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另一方面,电动汽车的应用可有效地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可将有限的石油用于更重要的方面。向蓄电池充电的电力可以由煤炭、天然气、水力、核能、太阳能、风力、潮汐等能源转化。除此之外,如果夜间向蓄电池充电,还可以避开用电高峰,有利于电网均衡负荷,减少费用。 ●结构简单,使用维修方便电动汽车较内燃机汽车结构简单,运转、传动部件少,维修保养工作量小。当采用交流感应电动机时,电机无需保养维护,更重要的是电动汽车易操纵。 ●动力电源使用成本高,续驶里程短目前电动汽车尚不如内燃机汽车技术完善,尤其是动力电源(电池)的寿命短,使用成本高。电池的储能量小,一次充电后行驶里程不理想,电动车的价格较贵。但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科技的进步,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电动汽车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扬长避短,电动汽车会逐渐普及,其价格和使用成本必然会降低。 2、电动车基本结构电动汽车的组成包括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驱动力传动等机械系统、完成既定任务的工作装置等。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内燃机汽车的最大不同点。电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作者:————————————————————————————————日期: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摘要 本文介绍了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对比我国电动汽车的市场结构、技术研发、产业政策及示范运营状况,指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政策统筹、核心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认可度等方面的不足;对电动汽车相关技术,如电机驱动技术、能量管理系统、锂离子电池技术等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等进行了探讨。 0 引言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生态环境恶化与能源、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加剧,大力研究和利用电动汽车相关技术及促进产业发展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竞争的一个新焦点。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强国纷纷加入抢占电动汽车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的行列,我国有关部门及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行业趋势,将电动汽车确定为国家7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先后推出了《节能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电动汽车“十二五”专项规划》等规划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国内汽车企业不断增加对电动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的研发投入,在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 国外电动汽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正以更快的速度成长,电动汽车产销量均有明显提升。2014年全球市场共销售353 522 辆电动汽车,同比增长56.78%;其中,电动乘用车323 864辆,占比91. 61% (电动乘用车指“双80”车,即最高时速80 km/h 以上,同时一次充电续航里程80 km以上);电动客车及电动专用车29 658 辆,占比8. 39%[1]。美国、欧盟、中国、日本仍然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中位居前列。全球各主要国家电动汽车2014年保有量及2020年预计保有量如表1 所示[2]。美国的通用、福特、特斯拉公司,日本的丰田、日产及本田公司,欧洲的宝马、奔驰、雪铁龙公司等都在电动汽车的研制与开发上呈现出很强的实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