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带来的好处

经济危机带来的好处
经济危机带来的好处

经济危机带来的好处是;

一、有利于基础建设。经济危机促使国家扩大内需,对中西部等地区加大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可以趁机加大我们的基础建设步伐,原材料价格(如钢材)、能源价格(如石油)、劳动力价格都大幅下降,正是我们大搞基础建设的好机会。如果经济危机可以持续三年,我们的城市将大大变样,完成我们城乡硬件环境的全面升级。

二、有利于产业机构调整和招商引资。经济危机促使企业竞争加剧,南方沿海大量企业倒闭,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工业将向内陆劳动力低廉的地区转移。我们要抓住这个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依托我们的能源产地优势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吸引南方资金和企业到东北来。

三、有利于吸引和储备人才。目前由于南方经济不景气,企业破产、裁员和减少新员工需求,造成失业人口增加,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困难。这就客观上造成人才向东北等地方回流,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走出去,主动吸引急需人才到我们这里来,解决我们人才短缺问题。特别为将要上的煤化工项目积累技术人才。

四、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发展、成熟和升级。经济危机造成了失业人口增加,人们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势必推动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发展成熟。我们这里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随着国家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和指导,我们的人力资源市场也将随之得到发展。为人力资源培训、劳动就业、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源库建立和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创造了政策条件和宏观经济条件。

五、锻炼了政府决策层和企业家队伍。一直以来,几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都很有限,而这次经济危机,对我们影响将会很大,这一定会提升我们决策层的危机意识。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我们锻炼了队伍,提高了政府驾驭经济的能力。而老板们也从暴发户成长为成熟的企业家。

六、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农业的发展。一直以来,一家一户似的小农业是我们农村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虽然我们这里有国有大中型农场,人均土地也比南方充裕。但是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这种小农业会受到严重冲击,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特别目前肉、奶、粮、油价格全面下降,将大大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从另一个方面,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将更能得到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扶持和保护,受到的影响也会比较有限。因此,随着土地租赁经营等模式的成熟,规模化农业将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得到推广。

七、中小煤井将大量淘汰。一方面随着能源价格下降,国家会抓住时机大量关停私人小煤井,省里下达关停煤井的任务也恰好到了收关阶段,地方政府将被迫加大关井压产力度;另一方面,煤炭价格走低,国家政策限制将对一些小煤井,特别是有安全隐患的小煤井的老板们利润降低,生存压力加大,生产成本增加,促使一些没钱赚的小煤井被迫停产或倒闭。对我们的安全工作带来一个较好的发展时期。

八、旅游产业将得到一定的发展。随着国家的环保工作深入开展和经济危机作用,国家将对可以容纳大量人口就业的旅游行业加强扶持,鼓励旅游资源开发。我市有着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会为旅游行业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发展条件,加上有针对性地开发,我们的旅游产业必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

九、对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将大幅提高。国家扩大的内需的基调已经基本确定,那就是增加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为此国家将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标准有所提升,农民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工作将全面展开,退休人口的养老金将再次大幅度提高。这些政策的落实,必将使中低收入人群受益。可以想象到下一步,国家将对失业保险、医疗保障等项目做大幅度的改革,使更多的人口从中受益。医疗卫生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都将得到较快的发展,老百姓将得到更多实惠。实际上,这次经济危机对我市能源产业可能造成较大影响,建龙等企业发展速度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和煤炭相关的企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部分财政会受到影响。但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会显现效果。国家将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定向投入,这些投入将部分抵消经济危机的影响。只要我们从危机中看到机遇,我们将会从这次危机中受益,某种层面上讲,这次危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从哥本哈根的气候变化的会议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也可以说中国或许是在没有很充分准备好的情况下,已经被推上了一个世界领导者的地位就开始要承担这样的一个角色。

世界的金融危机也给了中国一个机会,经济要从数量型转成一个质量型,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加工厂,中国给世界贡献的不仅仅是一个价廉的产品,还要物美,我们要创造一些更重要的、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所以,这是我说的创新。

如果人们不能安居乐业,如果现在的青年一代,他们都是过着蜗居的生活,或者是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买跟他收入相称的住房,那么这个国家的创新就很难。

何亮亮:创新提升中国软实力

网易财经讯第二届中国创新大会在京举行。在主旨论坛上,香港凤凰卫视评论部副总监何亮亮以“创新提升中国软实力”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大家好!

非常高兴有机会到这里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因为我是在媒体做评论工作的,所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我想对于中国来说,现在真的是面临着一个十字路口,这话怎么讲?21世纪的前9年,特别是在去年一年,我们看到了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显感觉到是一个G2时代的形成,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从哥本哈根的气候变化的会议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也可以说中国或许是在没有很充分准备好的情况下,已经被推上了一个世界领导者的地位就开始要承担这样的一个角色。这对于我们中国的创新来说,意义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从数量上来说,中国的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是非常明确的。

我们看最新的数据,比如说日本人最关注的是2009年中国的GDP最终的数字,中国的GDP会不会赶上日本。我想是可以的,或者是非常非常接近。

第二,中国的出口最近已经超过了德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的出口国。我们从数量上来看,德国、日本在创新方面都是很强的大国,但是我们的数量上已经超过了他们。

我想从海外来说,常常有这样的想法,用山寨来形容。我想一定的程度上也是,但是我觉得这是一条不可避免的道路,中国在数量化成长的过程当中,一定程度的山寨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觉得从数量上来说,中国经济的扩张,中国经济在世界上面的影响,是大家都能够看到、感觉到的。但是仅此而言肯定是不够的,特别是美国,美国在总量上是遥遥领先的。中国的GDP已经超过了德国了,超过日本是指日可待的事情。问题是我们在经济的质量,或者是我们在创新这方面,有没有哪些可以跟他们相比较的。我想,这是未来中国最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如果我们跟日本相比的话,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想到日本、想到日本的经济,你都会想起几个名牌,这一点是我们中国远远赶不上的。当中国突然发现我们在世界经济的数量上占有这样重要地位的时候,我们下一步的改革怎么办?

那么,世界的金融危机也给了中国一个机会,经济要从数量型转成一个质量型,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加工厂,中国给世界贡献的不仅仅是一个价廉的产品,还要物美,我们要创造一些更重要的、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所以,这是我说的创新。

现在开这个创新的论坛,真的非常有意义,讲到创新,我想到刚才说的G2,就是所谓的中国、美国。美国在这方面的实力还是很强的,目前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尽管如此,我想美国在软实力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美国的总体实力和影响是在下降的,日本也是如此,但是他们都有他们的特色,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以美国来说,美国的《功夫熊猫》这部动画片,在奥运会前推向全世界。第一次一部好莱坞的动画片,完全是以中国的熊猫为背景的电影,征服了全世界,受到了全世界的儿童包括他们家长的喜爱。当时我们都会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自己就不能够拍出这样的一个纯粹是中国背景、中国文化元素的动画片来推向市场?

还有前些时候美国制作的动作大片《2012》,这个片的里面也有一些中国的元素,这部片子在中国放映市场也非常好。但是,《2012》里面中国的元素其实是很暧昧的,很难说可以代表中国,那里面的喜马拉雅山、喇嘛,哪些人可以代表中国吗?这是导演自己的想法,包括他对于世界的观察,反映在这个片子里面。但是,这个电影在全世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因为它很成熟地利用了电影的手段,来反映人类面临的危机,但是它也反映出了西方一部分精英对于当前世界的看法。或者提出了一个所谓的中国解救世界的命题,但以这样一个电影的方式,是大家很容易理解的方式,把他的这些想法通过这个电影表达出来了。这个电影已经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不知道在座的朋友是不是看过这部电影,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会有一些思考和震撼、触动。那么,这个触动到底是什么?从这个电影里面我们看到的还是软实力,包括现在的阿凡达,在中国放映效果好得不得了,票价会提高。从这里面可以看出什么呢?中国经济的制造业大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文化实力这方面,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要有相应的创新。说到底就是一个创新的问题,创新我想中国的人才非常多,但是整个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也是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其实整个社会都在反省,所有的家长都在反省,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学得这么辛苦?美国人已经承认中国培养的人才超过了美国,但是中国还没有一个本土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虽然不能以这个作为唯一的标准,但是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创新的能力。

这一点,我想不久前去世的钱学森先生,在临终前人民日报发表过他的一篇文章,因为他长期在加州理工读书,加州理工的定位比麻省理工还高一些。他一直在反省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就培养不出这么优秀的科学家?包括钱学森本人,他从25岁到45岁,最宝贵的20年主要是在加州理工渡过的。他非常喜欢加州理工那样一种体制和氛围,老师鼓励学生不仅要创新,甚至可以提出一些各种各样奇怪的想法。老师鼓励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细分的环境。我想中国的外交的实力、军事的实力、经济的实力,在数量上来说谁都不能小看,所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此基础上强化创新的能力,使中国的产品不再是价廉物美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创新。我想在未来的10年里,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说21世纪的头10年已经奠定了中国崛起或者是复兴的物质基础,未来的10年,中国能不能在创新方面有突破,而且一定有突破。这样,中国才能成为一个大国,进而成为一个强国。我想,应该像德国、日本那样有一些著名的品牌,有一些真正的大企业之外,还要有类似美国那样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也包括了文化方面的软实力。

刚才厉教授讲的那些,对于我都很有启发。我也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来跟创新没有特别的关系,但是在座的各位都很关心的是房价的问题。我今天看到一个数字,因为我们在香港一直观察中国内地的楼价,这个楼价真的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中国人的平均收入跟中国现在大城市的房价,这里面的差距,在各大国中是最厉害的。

有这样的说法,中国的佣金只有东京的1/10,但是北京的楼价跟东京的楼价差不多。去年讲中国的地方政府,说楼价会下来,北京卖地收入占总收入的40%,换句话说,主要的收入是卖低收入来源的。所以,有这样的话,1年不卖地,财政有问题,3年不卖地,财政有危机。那么,地方政府是靠卖了地来取得主要收入,这个利益的收入问题太大了。那么这个楼价会不会下来?主要的问题涉及到,如果人们不能安居乐业,如果现在的青年一代,他们都是过着蜗居的生活,或者是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买跟他收入相称的住房,那么这个国家的创新就很难。因为他的精力主要是应付于他的住房而去工作、挣钱,他还有时间做创新的事情吗?所以,创新和住房是有关的。中国在为住房付出的精力和支出在远远超过德国和日本人的时候,我们的创新什么时候可以赶上日本、美国。

中国从21世纪初,才开始大规模卖地。所有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学香港的经验,但是只学了香港一半的经验。香港去年创造了最高的楼价,一平方米70万,当时挺轰动的,当时香港的特首曾荫权说我不担心这个问题,就是因为香港有两个住宅市场,香港一半的人口住在私人住宅,一半住在公屋。中下阶层、低收入者,根本不担心这个房子,但是他有房子住,因为政府为他们提供了公屋,类似于内地的经济适用房。这从60年代后期、70年代初开始,香港发展土地,香港肯定是用土地形成财富最好的,当然有很多负面的东西。所以,内地从90年代开始就学这些东西,现在按揭、楼花、物业全部是从香港学来的。从土地的开发、

土地的拼租,发展商拿来土地之后,再做抵押,这个项目叫做楼花。政府在把地批给这个开发商做私人住宅的同时,你要另外留地做公屋。而政府留这个土地给公屋的时候,不仅包括了公屋,特别重要包括了公共设施。当政府把某一块地作为公屋或者是廉租房的时候,他不仅地盘是留好了,而且连地盘的基础设施也留好了,特别是交通设施,还有公共设施都留好了。所以,曾荫权说他不担心。以北京来说,三环以内的房子价钱怎么可能降下来?因为这个资源不可再生,这个地方不可能再有了。其他的大城市也一样,政府唯一可做的就是要多造经济适用房。不管怎么说,中国有13亿人口,很重要的就是城镇化。如果城镇化必须要形成一个既能够照顾中等以上人买房子的私人住宅,因为人口的大部分的收入是中小阶层的,能够满足这部分人的住房,不管是让他买或者是让他租,特别是让年轻的一代能够负担起,那么地方的政府必须有这样的认识,他必须用各种方式开辟自己的财政收入的同时,保证让这么多的人,至少有一个希望。即使眼前我不能住,但最终过个3、5年,就能够住上跟他收入相符的住房,就成了安居,有了安居才可以乐业。这样,人们就有更多的精力,不仅仅是为了谋生。因为你买房子90%是向银行借的钱,所以你每个月的收入90%是给了银行,这样可以在比较宽松的环境当中,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到经济适用房,而且还款的部分也不超过自己收入太大,比如说是1/3左右,这样他有比较多的收入用于教育和自己其他的方面。这个时候,整个人的心情会是不一样的,这和创新的前提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人人都是房奴,创新真的很难了。

政府通过比较好的调配,为民众提供比较好的住房才可以。只有房地产界是可以让民营企业完全介入的,其他的方面民营企业都有限制。所以,造成了地方政府和各级房地产商之间的官商的协作。这就造成了非常畸形的一面,也造成了楼价的居高不下。总之,有了安居乐业的环境,我们的创新才会有所体现。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两天的一个新闻,在海外也是特别关注的,就是中国的商务部长陈德铭在土耳其访问,土耳其希望和中国合作从西安到伊斯坦布尔的铁路,而且用高铁的技术。我们知道武广的高铁开通之后,中国的高铁在海外引起了关注。

世界注意到中国已经是高铁发展最快的国家,因为武广绝对是最长的一条,而且不只一条,铁道部有很多高铁的建设。因为高铁要经过沙特阿拉伯,因为他们有千万计的人到那边朝圣,所以他们需要从机场修一条高铁。那么,中国的高铁进入危地马拉已经签署了协议。世界上那些铁路大国,美国、俄罗斯,都在跟中国谈希望引进中国的高铁技术,改进他们的高铁。我想,这也是大概可以看得出来,中国从山寨中国走向品牌中国。因为我们都知道高铁的技术日本是最先进的,在欧洲有德国和法国的高铁技术,但是中国的创造力表现在这个地方,我要从头发展。中国把日本和德国的高铁的技术综合起来,然后超越他。

邓小平在1978年访问日本的时候,乘坐了日本的高速列车,当时日本的两个电视台在列车上采访了邓小平,他是非常感慨的。因为他在1978年看到了中国的劲敌,他讲希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也可以像子弹列车一样。我想,这30多年以来,我们已经见证了中国这样的一种快速的发展,而且他生前虽然没有看到,但是在他去世十几年之后,我们看到了中国的高铁技术。我想,高铁的本身就反映了在中国创新的特点。山寨也不是照抄,像中国的高

铁技术就在市场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而且形成了品牌。这从境外来看,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像这样的成就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阿凡达》不仅是票房上的成功,它更让全世界看到了美国人用作品输出其主流价值观的能力。一个民族要确立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比发展经济还要重要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资料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1637年郁金香狂热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还在地里生长时,价格就已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20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这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 1720年南海泡沫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使得私人资本集聚,社会储蓄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当时,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1720年,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股票供不应求,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后来《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通过,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经济大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1929年股市大崩溃 1922年—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 1970滞涨 1973年,由石油危机造成的供给冲击导致美国出现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这是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至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受其影响,不仅拉美股市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这使得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源起美国“零首付”的买房政策,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至今仍是国际关注热点。 2012.05.24 发生来源 次级房屋信贷危机 2007年的事件 2007年8月9日-爆发流动性危机 2007年10月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历史新高14,164点 2008年的事件 2008年环球股灾 贝尔斯登被接管 美联储接管房利美和房贷美 2008年9月流动性危机 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困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9129198.html,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作者:伯娜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7期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各国学者对经济危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通过马克思的视角再次对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原因进行探讨,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这场危机的指针。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过剩;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01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01-03 对于2007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国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旨在利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剖析当前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其实质,为世界各国更好地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思考。 一、从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 1.美国次级贷款本身的缺陷。次级贷款是美国住房贷款的一种,是针对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所提供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次级贷款的先天不足。首先,它的发放对象是那些信用等级较低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是借款机构在还款来源上无法确认;其次,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极大刺激了贷款购房的需求,形成市场需求的假象,从而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最后,贷款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的爆发也就成了必然。 2.过度的金融创新。人类从创造外汇期货这个金融衍生品以来,从未放弃过金融创新,而美国更是全球金融创新的领头羊。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衍生品的杠杆作用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成倍地放大了风险。以此次经济危机为例,就引起此次危机的美国次级贷款数量而言,是不足以引发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次贷危机之所以变成了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因素是美国的依托次贷产品的金融衍生品的数量远远大于次级贷款本身,并在华尔街的包装下,一层层地卖给了各种金融机构,从而加快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变,也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 3.政府的越位及缺位。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政府的过度干预表现在:第一,次贷是美国证券交易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产物;第

人教版必修三:专题2(第4课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作业及答案

第4课时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学习目标】 明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深入了解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物质基础。进一步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明确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提高思想认识,热爱社会主义。 一、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实质:______________。 2.根源:资本主义的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 3.四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质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危机理论,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______和______;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____________,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______________,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__________。 1.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 角度 阐释 基本 特征 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大量的产品卖不出去,最后被资本家纷纷销毁 实质 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一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物质 基础 固定资本的更新 后果 ①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在经济危机中,社会生产力受到破坏,社会财富遭到浪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程度的倒退。 ②对于企业来讲,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力量薄弱,经不住沉重的打击,纷纷破产;一些大资本家吞并那些破产或经营发生困难的企业,使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③必然加深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认识当今全球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这个词是源自西方,这个词诞生也不过几百年的时间,之前中国以及世界几千年的历史上,这个词一直没有出现,而在西方在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特别是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开始逐渐代替人手工劳动的时候,经济危机出现了,大批的人失业,物价飞涨,生产停滞,企业破产,债务纠纷等等。看经济危机的原因,需要分析经济危机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这个时期与以前的时期有什么差别,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技术水平,组织形式,政权类型等等有什么不同。 经济危机的根源就在于工业社会(实体经济的多性)的发展之后,导致经济运行对虚拟经济越来越依赖的情况下,经济运行的权利主体还在西方的权力分散的基础之上情况下,就会出现经济危机,用马克思的话就是说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所以西方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之后,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加上虚拟经济层面的金融资本的出现,就出现了垄断金融资本。这些资本主导了美国经济的运行,其他发达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垄断金融资本来完成本国经济的整合与调整,协调经济的有序运行,这样在资本主义金融帝国主义阶段之后,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大大的减少了,这要感谢技术的进步导致的资本整合经济能力增强的结果。 经济活动是围绕着人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人的生活需要,以及分配和交换的公平性原则而展开的,只有经济活动符合公平原则,满足了提高人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才能持续,经济活动创造的是实物或者是服务西方社会在政府没有能力组织经济活动满足人民经济需要的情况下,贵族,商人等等大量通货的持有者组织一些经济活动,可是商人不具备国家政权的一个很重要的行政职能,因为国家的行政职能能够具备完成经济组织产品生产的功能,商人往往与政权结合,通过某些行政手段帮助其完成生产的组织活动。这样西方社会权力分散的结果,导致了在经济领域,私人资本的出现,私人资本不具备行政手段组织生产的职能,所以他们需要积累大量的通货来交换获得别人手中的资源,这样他才能通过获得的资源来组织生产,并把产品卖出去,获得更多的通货。这里就需要一个资源原始积累的问题,他们获得别的的资源往往也不是堂堂正正,正大光明的,这就是马克思说的他们的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经济危机的根源一是:虚拟层面在人与人之间配制的不均衡。因为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大多数人都不是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而只是生产的某个环节,而且生产的产品也不是直接进入某些人的腰包,而是进入一个统一的交换平台—市场,每一个凭借自己在虚拟经济层面获得的通货来到市场上交换获得自己需要的商品,通货通过产品交换又进入了资本家的腰包,经济得以运行的前提就是这个循环的资金流能够持续下去而不断裂,但是因为资本原始积累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在财富的分配中占有很大的主动权,当过多的财富进入资本家腰包,而劳动者却获得很少的财富时,这样资金流在消费者购买产品完成资金回流这个环节就会发生断裂,经济危机就发生了。这种情况下,环节经济危机相对容易,因为资金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分配不均造成的,所以只要减少贫富差距,提高工人工资,扩大内需就可以缓解经济危机,不过这需要资本家吐血。而且这种经济危机不容易对经济活动造成大的破坏,表现也可能仅仅就是劳动者劳动积极性不高,社会产品生产减少,工人罢工,如果工人因为吃不上饭而罢工,这样的罢工是肯定会成功的,因为这种情况下罢工的激烈程度是很高的,资本家承受不了.另一种情况的经济危机的破坏性相对较大,就是虚拟经济层面的资金在经济的各个环节的投入不均衡造成的经济链的断裂,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危机对经济的打击是剧烈。例如众多的资本家为了赢得市场,在生产环节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大量的厂房,设备,

2008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中国的影响与对策

2008 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 2008 年下半年源自美国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 主要的是国际经济的失衡,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内部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混乱,担忧和信心丧失,是目前全球经济和金融震荡的主要根源。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机、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关键词: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美国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一)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 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是 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但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过去 10 年里购房实行“零首付”,半年内不用还本付息,5 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购房按揭贷款制度,让美国人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穷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国经济辉煌的十年。但这辉煌背后就潜伏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及关联的坏账隐患。 (二)房贷证券化。 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考虑,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 级按揭贷款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卖给社会投资者。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转 嫁到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到全社会投资者——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种银 行和机构投资者。 (三)第三个环节,投资银行的异化。 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 惑而角色异化。在通过承销债券赚取中介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债券获取收益。形象地说,是从赌场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角色的异化不仅使中介者 失去公正,也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四)金融杠杆率过高。 金融市场要稳定,金融杠杆率一定要合理。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杠杆率高达 1:20—30 甚至1:40—50。在过去的 5 年里,美国金融机构以这个过高过大的杠杆率,炮制 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比如雷曼兄弟就用 40 亿美元自有资金,形成2000 亿美元左右的债券投资。 (五)信用违约掉期(CDS)。 美国的金融投资杠杆率能达到1:40—50,是因为CDS 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险机构为这些风险巨大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若融资方出现资金问题,由提供保险的机构赔付。但是,在没有发生违约行为时,保险机构除了得到风险补偿外, 还可将 CDS 在市场公开出售。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超过 33 万亿美元的 CDS 市场。 CDS 的出现,在规避局部风险的同时却增大金融整体风险,使分散的可 控制的违约风险向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变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风险。 (六)对冲基金缺乏监管。 以上五个环节相互作用,已经形成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而“追涨杀跌”的对冲基金又加速危机的发酵爆发。美国有大量缺乏政府监管的对冲基金,当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冲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场,比如把石油推上 147 美元的天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 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滞涨。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导致经济迅速过热发展,产品生产出来,但消费能力未能跟上,导致国家赤字上升,经济发展缓慢甚 至停止发展。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代表为金融业,范围波及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东 南亚诸国等。其问题出自于2方面:1方面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引来 过多国际热钱,由于这些国家过分依赖这些热钱而且没有对应能力,在经济出现 问题时候,这些热钱迅速撤离,导致经济迅速崩塌。而另一个则是国际金融炒家 恶意炒卖货币,人为搞乱汇率,导致这些国家货币迅速贬值,引起世界范围内的 货币抛售,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受损。除了中国香港外,其余地方均受到严重影响, 其中以韩国,泰国最为严重,甚至达到其货币几成废纸的地步。 2008~2009年次贷危机:不用多说,现在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还在延续。 对于国外,这个次实在太大,我就找了一些在危机发生时期的主要国家的一些经济指标进行 了统计分析,因为有些资料实在是太难找。 1.当时的美国GNP,由危机前的1044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745亿美元,由于当时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以后又增加至2049亿美元。 2.美国失业人数从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失业率猛的上升1000%不止。但是危机过后失业人数较少至800万。 3.在危机前夕美国规定公司税一律是13.75%但是危机过后规定,5万元以下为12%,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摘要: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归。这次经济危机不能简单地看成美国经济的危机及其扩散效应,它是全球化经济的总危机。美国人过度消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不力只是这次危机的技术性原因,从根本上看,这次危机是全球化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全球化经济的无序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缺失是其深层根源。因此,它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危机。无论美国经济短期内能否实现稳定,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或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全球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国际分工经济危机技术创新福利制度 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次贷问题逐步显现,2007年8月这场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前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由30个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曾经预言,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难以避免下滑,但欧洲将接过美国的接力棒,推动OECD各国的经济增长。这种展望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相分离。然而,经过2年多的治理,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痊愈,反而引起更猛烈的次级债务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起实体经济的收缩。与此同时,这场危机逐步向世界各国扩散,发

展成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其演变趋势如何?下面,先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分析。 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收入分配完全由市场决定,并且,在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力供给往往大于需求,处于过剩状态。因此,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一般被压缩到仅仅维持生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劳动力价值的水平,其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的城市生活需要,即城市中生存最基本的居住、就医、就学的需要。而另一方面,资本却能在几乎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低消费、高积累、高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外延扩张是这一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由于消费压抑和强烈的投资冲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要大幅度慢于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的快速扩张和消费力的相对缩小便构成最基本的矛盾。但是,在存在经济扩张空间的情况下,这一潜在矛盾不会成为现实,投资需求会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相反地,由于高积累、高投资,通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外延扩张或外延扩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并把越来越广的领域卷入这一生产方式中。因此,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历史合理性,它为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 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经济而言,由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化经济层面的一定程度的复归,这一生产方式内在的基本矛盾必然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征方面得到体现,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某些国家的信用制度和虚拟经济也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水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二2.4《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练习题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专题2.4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选修2 一、选择题 1.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这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B.流通中货币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就业不足的危机 【解析】生产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答案】 C 2.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这里的“外壳”是指( ) A.资产阶级 B.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制度D.生产的绝对过剩 【解析】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克服的社会矛盾,其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会破坏生产、强制性调整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但却无法消除引发危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此,随着固定资本的更新而带来的经济复苏,同时也在准备着下次危机的到来。如此循环往复,表明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可相容性。A、B与题意不符,D不能说明危机的真相。答案为C项。 【答案】 C 3.下列关于经济危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经济危机是社会化大生产所共有的经济现象 B.经济危机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所特有的现象

C.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D.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特有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的必然结果 【解析】此题考查对经济危机的理解,要明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据此可以得出A、B、D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 C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是( ) ①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②使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一切矛盾进一步加剧③促使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种比例关系逐步趋向协调④以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抓住“必然结果”这一切入点,危机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导致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矛盾尖锐,所以③不符合题意,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5.一场来势凶猛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西方金融机构频频告急,就在欧美各国开始匆忙救市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当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对于资本主义进行过无情鞭挞的马克思,却在欧洲重新风行起来,其批评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追捧。 (1)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马克思创立经济危机理论的历史意义。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如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及其影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明确了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以及发展规律。马克思从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影响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合理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答案】(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2)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08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08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人屋是生活必需品,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是遗憾的是普通劳民大众的贫困和他们的受限制的消费,但与此相反,资本主动者工资太低,很多人买不起。据美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义生产的冲动,却是不顾一切的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明,68%以上的美国百姓必须借助抵押贷款才能购买房屋, 的绝对的消费才是生产力的限制。”这句话是对此次国际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房屋是生活必需品,它的价格有 融危机根源的最经典最透彻的揭示。不断上涨的内在趋势,能够给生产者带来高额利润,所以受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再生产的核贪婪、高额利润和剩余价值规律支配下的资本家不断地生产 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房子,想卖给老百姓,但是老百姓买不起。这就是生产相对 问题,这个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通俗来说就是要卖东西的人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卖得出去,要买东西的人买得回来。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从根源上看是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 需求不足导致的,但却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和虚拟需求过旺。在人们买不起房子而资本家又想把房子卖给人们赚取高额利润的时候,资本家发明了贷款买房、提前消费、“寅吃卯粮”。在贪婪的驱使下,进而又向信用状况不好、还款没有足够保障的人们提供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使得人们对房屋的虚假需求大大提高,但这种需求是虚拟的。这种行为只会将现在的矛盾转嫁到将来,终有一日会爆发。正如列宁所说:“过程的复杂性和事物本质的被掩盖可以推迟死亡但不能逃避死亡。”在现代社会,实体经济中的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矛盾的尖锐化,通常首先表现在金融市场上,形成金融危机。正如马克思所说:“危机最初不是在和消费者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这次经济危机首先就表现为金融机构的金融危机。虽然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甚至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也是一种常态,但当这一矛盾相当突出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爆发金融危机,当金融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层面的时候就演变成经济危机。所以我们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二、主要原因 ———单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1.单一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 因追溯历史,大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实力超过了所有国家,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科技进步水平最高、由巨大垄断资本集团支撑和操纵的强国。两次世界大战除了珍珠港事件以外,其本土未遭受损失,反而大发横财。二战后,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0%,等于其他一切国家的总和,1944年7月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从此,世界各国几乎都以美元为结算标准进行贸易,美元几乎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流通,并作为外汇被各国储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7月的报告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占到61.54%,而2001年第三季度曾达到过73%。1971年尼克松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之后,美国开始任意印发作为国际货币结算与储备手段的美元纸币,以此作为弥补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手段。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其发行几乎不受约束。因此,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往往导致美元的超量发行。从1913年到2008年长达95年间,美国基础货币发行量为7000亿美元。而2008年10月以来仅几个月时间,增发的基础货币竟然超过此数量。美联储创造了历史上最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源于5月9日维也纳的债券交易,24小时内股票贬值了几亿盾;接踵而至的,是信用全面瘫痪和有价证券交易中止。维也纳的交易所危机很快蔓延到欧洲的其他交易所。由欧洲各国停止对美国的资本输出,导致美国纽约银行不再对铁路公司和工业界拨款,于是在9月18日,随着拥有北太平洋铁路大量债券的泽依-库克金融公司宣告破产,一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受这次危机打击或影响的国家,除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奥匈帝国外,还有俄国、意大利、荷兰、瑞典、比利时以及日本、阿根廷、印度等非西方国家。自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危机。但与以往各次危机比较,1873年的危机“就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的强烈程度来说”,却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所经历过的危机中“最大的一次”。 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展开,逐渐显现出与以往5次危机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首先是危机的策源地和“震中”完全从英国移向美国。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源地,而且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顶端或“中心”地位。因此,马克思始终强调《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分析,“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4]但是,1873年的危机却始自美国,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迟至5年后才进入危机阶段。在1879年4月10日给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马克思指出这次危机“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往的现象不同”,特别是在英国发生危机之前,美国、南美洲、德国和奥地利等地“就出现这样严重的、几乎持续五年之久的危机,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34.345) 其次,重工业既是危机中遭受打击的主要部门,也是危机过后经济高涨的基础。以往危机过程中,遭受重创的主要是轻工业。例如在英国,棉纺织业曾经是前4次危机的主要发源地和部门。1873年危机虽然最初表现为交易所混乱和信用危机,但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过剩却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无论是最先爆发危机的美国和德国,还是后来的英国,重工业在这一次经济周期的高涨和危机阶段都处于中心地位。危机期间,美国纺织业的生产只缩减了18-20%;德国1875年的棉花消费量下降了10%,1876年情况又趋于好转,各棉纺织厂消费的棉花甚至高于危机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在1873、1874年仍在继续发展,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没有下降。 第三,这次危机包括农业部门和部分非西方国家在内,从而真正具有世界性质。如果从“普遍”性生产过剩角度衡量,1825年、1837年的危机虽然在国际范围产生影响,但还都属于英国性质的危机。随着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工厂制度的发展,1847年的危机开始具有国际根源。而1857年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不仅像1847年那样具有国际性,而且开始表现出世界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1847年后西方国家工业化与世界市场迅速发展的一个结果。英、法、美、德四国当时占有世界工厂工业的4/5左右。然而在“世界性”方面,1873年危机才是真正当之无愧的。一是涉及到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以及部分非西方

中国经济的危机分析

中国经济的危机分析 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经历了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建设的引领者,在祖国繁荣富强的道路上书写了灿烂辉煌,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戴和爱护。 现在网络上出现很多讨论中国房地产泡沫即将破灭的言论,不乏大家之说,但在我看来,大家们忽视了一一点,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房地产因其牵扯甚广,下流产业过大,一旦破灭那就会动摇民生根本,市场再强大也抵不过一个泱泱大国维护民生,维护稳定的决心。从这一点来分析,房地产不会出现失控似的破灭。随着中国公布最新的2009年经济数据,“楼市泡沫”再次成了国际舆论担忧的主要风险,《华尔街日报》的标题直言“中国经济成也房产、败也房产”。 实际上,国际上关于中国房地产泡沫的话题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美国著名的对冲基金KynikosAssociates创始人兼总裁查诺斯在年初说,“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比迪拜严重1000倍以上”;美国《新闻周刊》也预测,中国将因房产泡沫破裂而陷入经济崩溃。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似乎也在表示着对于高房价的担忧。 中国房地产的泡沫到底有多严重?也许很难用一是一、二是二的方式说清楚。不过,高房价的确灼痛了大多数中国人,越来越多的人在演绎着积蓄的涨幅总是追不上房价涨幅的辛酸历程,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炒房大军中,梦想并身体力行着通过倒房子“一夜暴富”。 本报访谈的专家,几年来都在为警惕房地产泡沫而呼吁。不过,泡沫仍然在不断放大。泡沫的最终破裂,将是中国经济难以承受之痛,这样的危机,这样的局面,会在中国上演吗? 【先驱语录】 ★迪拜的房地产泡沫是一个先兆:这样的一种模式是无法持续的。中国有可能因为内在的容量比较大,不会爆发得那么快。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还可以持续,会给人一种幻觉。 ★美国次贷危机前,泡沫持续了20多年才破裂。中国这些年算什么,也可能持续时间还要长。 ★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一旦崩溃的话,崩溃的将不仅仅是中国经济,而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希望。 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不是一点点 《国际先驱导报》:最近,很多西方言论都表达了对于中国楼市泡沫的担忧。美国的查诺斯甚至说,“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比迪拜严重1000倍以上”,这是夸大之词吗? 易宪容:没夸张,一点都没夸张,其实中国的情况比他说的严重。北京的房价、上海的房价、深圳的房价比迪拜高得多了。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09经济一班郭建梅 200901402149 摘要: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有效性和借鉴性。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每当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就像受到一次瘟疫货战争一样被破坏,颓然陷入瘫痪和混乱的状态。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干年就要经历一次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商品流通停滞,有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堆满仓库,有些甚至被成批的毁掉; 很多工厂减产、停工甚至倒闭,生产猛烈下降; 信用

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 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劳动者的收入显著下降,生活困苦不堪。 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不同,但是一般来说,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 一方面有着堆积如山的找不到销路的过剩商品,另一方面却是广大人民的饥寒交迫。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1.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引起的。经济危机的最一般的额表现,是商品买和卖的脱节,也就是商品卖不出去。当商品交换还处于物物直接交换的时候,买和卖同时发生,商品所有者既是卖主同时又是买主,不存在买和卖的分离,也就不可能引发任何形式的经济危机。但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即商品流通出现以后,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裂成了两个互相独立的行为,一些商品生产者出卖了自己的商品之后不继续实行购买,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引起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买卖日益有更多的部分会采用赊购赊销的方式,即货币在两个不同的、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首先,货币作为价

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及应对方法分析

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及应对方法分析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及爆发原因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其特点是: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资料归社会的少数人--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雇佣社会的大多数人--工人进行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自由竞争,盲目生产,资本家为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一方面要生产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一方面又要以最低的工资给工人,便会使生产与销售出现矛盾,大量产品卖不出去,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产生。所以说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反复出现。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是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其间所经历的时间便是一个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从周期性来看,经济危机的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最基本的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会落后于生产的增长,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市场上的商品再度严重过剩时,就不可避免地再一次爆发经济危机。总之,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得到暂时的,强制性的缓和。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加强,第三世界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这些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变化,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许多新的特点: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小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再生产周期各阶段的交替进程不甚明显,各阶段的特征减弱;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相互交织,危机阶段物价任然上涨。 具体来说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是这样的:工厂堆满库存,经销商仓库堆满库存,加上其他商人的囤货,整个(批发)零售市场供大于求.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过剩。这种局面是由上几年的整个(批发)零售市场供小于求,物价上涨,大家都赚了大钱(经过几年或几十年的经济繁荣)造成的. 现在,经济危机正在悄悄开始(但任何人都不会发现,这些人还都沉浸在经济繁荣之中).因为整个批发(零售)市场供大于求,所以物价缓慢开始下跌,越是物价下跌,厂家和商家就会越恐慌,于是又形成了新一轮物价下跌和抛售. 这个时候,工厂接不到订单,于是大部分工厂就停产.政府在这个时候税源开始减少,因为厂家停产.商家亏本,他们就无法缴税(政府是根据厂家,商家的利润来纳税的),所以,为了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公务员的工资和给失业者补贴,政府必须要印钞票,举债(政府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印钞票),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通货膨胀".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有哪些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有哪些? 每一个朝代的崩溃,必然带来的是经济的紊乱。基本上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过经济混乱的危机时刻,下面具体我整理了最有代表性的古代的三个朝代不同时期的经济危机进行概述。知道这些对你们解答论述问题很关键! 一、三国:中国古代最严重的货币危机1、董卓时期 汉末桓、灵帝时买官鬻爵,钱货流通混乱不堪。董卓执政时,不仅抢掠皇室珠宝、百姓财物,而且为了迅速敛财聚物,干脆废掉了以前汉武帝时的五铢钱原形,并捣毁秦时国家贮藏的十二铜人,用于铸造小钱。小钱直径1.2~1.5厘米,重0.5~1克,同样也刻有“五铢”字样,后人因为它字体模糊,嘲笑这种钱为无文钱。 据《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记载:“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收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虚、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故货贱物贵,谷石数万。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人用。” 物价飞涨,谷一斛数十万,很多百姓一生积蓄不够买一石粮食,只得易子而食,情状惨不忍睹。 2、曹丕时期 曹操担任丞相时,为了平抑物价,重新起用了足值的五铢钱,并广开屯田,建设水利,恢复了稳定局面。 曹丕登基后,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但他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 黄初二年(221),曹丕以谷贵罢五铢钱。以谷、帛为“货币”,这种复古的“货币”让百姓一时无所适从,于是奸商们开始用水泡谷增加谷重,用薄帛来替代指定帛,骗取中间利差,市场混乱不堪,交易全是坑蒙拐骗。尽管朝廷的奖励、粮饷还是谷、帛,但是老百姓干脆不用这种特殊的货币,直接回去原始社会那种以几只羊兑换几头牛的等价交换的日子。 3、东吴时期 在嘉禾五年(236年),孙权强制流通了“大泉五百”,即一枚新货币值五百枚五铢钱。据《通典食货志》记载,孙权所铸的大泉五百,直径约3厘米,重约7.8克,而随后,孙权觉得这种货币面值还是太小,在赤乌元年(238年),相继发行了大泉一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货币,据《通典》记载,大泉一千,直径约3.2厘米,重约10.4克。即实际上只等于3.2个五铢钱的大泉一千,被强制实行兑换1000个五铢钱。 赤乌九年(246年),孙权府库充盈,钱财丰厚。百姓却抵挡不住这样的剥削,无以存活,暴动不断。糟糕的货币政策、连年的征伐使得吴国国库枯竭,而且由于蜀吴相通,两个通货膨胀国家争相把贬值货币作为经济战的手段,争贬币值以防本国货币大量流失。(看那时候就有货币战争了)在铜本位的经济体制中,一枚当十重量的铜币被铸作当五千面值的大泉,最后吞食恶果的必然是自己,人民苦不堪言。这也是最终被魏国吞并的一部分原因吧。 二、王莽新朝:货币改革导致危机而亡国1、第一次币制改革 “届摄二年,王莽加铸错刀、契刀、大钱等三种钱币,规定错刀一值5000,契刀一值500,大钱一值50,与原有的五铢钱共为四品,同时流通。” 一枚契刀五百重约16-17克,币值折合五铢钱500枚,五铢钱等于贬值1/120。一刀平五千俗称“金错刀”,含嵌在阴刻一刀钱文内黄金,币重29克,却值五铢钱5000枚,五铢钱等于贬值1/710,传说中莽币甚至还有国宝金匮直万,币值虚高令人咋舌。王莽以惊人的低成本掠夺人民巨额财富。 2、第二次币制改革 “始建国元年,王莽废错刀、契刀与五殊钱,另作小钱,与大钱1值50者并行,并且颁令禁挟铜炭,以防盗铸。” 3、第三次币制改革 “始建国二年,王莽改作金、银、龟、贝、钱、布,名曰宝货,凡五物(钱、布皆用铜,共为一物)、六名、二十八品。” 人民对王莽钱币毫无信任,都私用五铢钱,王莽又严加禁止,人民反抗不已。王莽迫于民愤,暂废龟、贝等物,只行大、小钱,同时加重盗铸的禁令,一家铸钱,五家连坐,没入为奴婢。 他滥行五家连坐的盗铸法,恢复了残酷的收孥相坐律。犯法的人没为官奴婢,铁索系颈,传诣钟官,以十万数。到达钟官以后,还要易其夫妇,以至愁昔死者十之六七。这项法令增加了汉末以来奴隶问题的严重性,使人民受苦最深,人民的愤恨最大。 4、第四次币制改革

如何理解目前世界经济危机

如何理解目前世界经济危机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8319129198.html,/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表面上与上世纪30年代危机很相似,但是事实上两者有很大不同,上世纪世界经济危机主要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所以解决方法是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目前美国和西方国家面临的是生产不足,消费过剩的危机,中国面临的是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危机,危机的根源不同,所以解决的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紧缩还是增长?这是目前深陷经济困境中各国面临的选择,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呢?关键在于理解危机的根源。 现代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但是目前美国和西方国家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消费过剩,生产不足,因为生产不足,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中产阶级贫困化,政府陷入主权债务危机,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那么为何美国和西方国家会出现生产不足,消费过剩呢?其原因在于本国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那么为何会出现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呢?原因在于成本与税率过高,抑制了投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货币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已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哪里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家就会到哪里投资,现代大规模生产过程能够以相等的效率在世界各地实现,那么资本投资将永远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因为那样才能达到利润的最大化。美国和西方因为高工资,以及国内市场的饱和,利润空间的稀薄,导致本国公司将加工和制造迁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将产品通过廉价的现代化运输工具返销到国内和世界其它地方,这样显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制造业的转移首先导致美国和西方国家大批工厂的倒闭和萎缩,许多公司在本土只保存总部和研发中心,其次,导致失业率的剧增,中产阶级每况愈下,其三,进口大于出口,成为纯粹的消费大国,只消费,不生产,只进口,不出口,因为美国和西方国家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除了农产品和别国无法加工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进口。显然在这里生产与消费的自然关系发生了脱离,消费不再拉动本国的生产,而是推动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所以从这一角度讲,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消费推动了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发展。其四,贸易赤字急剧上升,美国2010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49789亿美元,其中对中国贸易赤字扩大到207亿美元,中国事实上成了美国的工厂,为美国打工。最后,美国和西方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并且无力自拔。 那么针对生产不足,消费过剩,应该选择怎样的对策呢?显然只能选择紧缩政策,即减税,降低工资成本,消减高福利,以求拉动国内投资,制造业的回流,增加就业,推动出口,赚钱还债,同时寻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再造工业化,重振雄风,事实上美国和西方国家并不缺乏创新与消费,它们依然是世界上富裕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度过危机。但是问题是美国和西方国家民众过惯了高工资高福利的生活,他们不愿牺牲自己的利益换取经济的复苏,他们更愿意政府选择增长政策,即扩大开支来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增长而不是紧缩来推动增长。那么如何扩大开支呢?无非继续借钱或者拿富人开刀,增加富人的税收,显然选择增长不能解决成本竞争力的问题,而且会导致进一步的产业转移和富人出逃,以及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选择紧缩还是增长?向右还是向左?依然处于两难的选择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