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备考攻略------吹尽狂沙始到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方法,把我们在现代文阅读复习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向大家做一下汇报与总结。

在《2011年中考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考试范围的规定:

现代文阅读只考察课外阅读。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取,记叙、说明、议论、文学作品等多种文体兼顾。

考试内容和要求:

1、阅读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不搞支离破碎的分析。阅读材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课外材料为主,材料的选取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现代文阅读注重对文段(或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分析和领悟能力的考察,着重考察搜集、处理信息、概括、归纳、推断、想象、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取注意人文内涵与语言要素的统一,文章内容丰富多样,重在考察学生的整体阅读和感悟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考察。

近年来中考中现代文阅读试题题量相对较大,分值较高,阅读部分共50分。现代文阅读就占了38分。也是学生普遍感到头疼的题型。“学生的阅读素养亟待提高”。所以,搞好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尤为重要。复习中,我们应以提高学生阅读技能为目标,来达到较高的复习效果。那么,在时间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如何搞好现代文的复习呢?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可用三个短语来概括:立足大纲,依据教材,联系课外。从文体看,它基本上能包容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有的文体。

从知识点看,文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主要是:

第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基本意义、引申义、比喻义、临时意义及进行词义比较、把握和理解文中表现旨趣的、独具匠心的、反映逻辑关系的,以及特定的关键词语;

第二,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

第三,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包括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析段的层次,罗列文章要点,理顺句段的次序,以及借助图示及表格分析、综合文段的内容等;第四,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评价,包括概括篇、段的中心,分析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品评文章的表达技巧,以及对文章的各部分或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辨析文中观点的正误等。

通过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从内容到形式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阅读材料内容丰富、文质兼美,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和鲜明的时代性。通过答题,学生能增长知识,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是客观题明显减少,主观题大量增加,完全符合教育部《意见》精神。增加主观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考试的效用,还为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的舞台。

三是注重考查对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整体阅读就是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或观点)、感情基调、文章思路和写作特色。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阅读材料,才能有助于对阅读材料的局部的理解,进而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整个材料,因此,整体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近年来,全国许多地区在现代文阅读命题中强化了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一改以往只注重“咬文嚼字”的支离破碎之弊。

四是开放性试题占据重要席位。这是中考语文改革以来现代文阅读题最大的特点。全国许多地区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各种文体都设计了开放性试题,而且在赋分上,明确规定了对有创见的另外加分,这样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空间,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改革必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针对上述特点,在复习过程中我们民族实验中学初三语文老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复习:

1.阅读能力考查的重点是整体感知和综合分析。训练时精选全国各省市的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精心编制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和散文)专题复习学案,

引导学生了解分析现代文阅读做题的途径和方式。

2.阅读的本质是理解。各类体裁的作品的阅读应是以理解为目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发展为赏析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例如四川卷《焰火的变奏》: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浙江卷《泰山之思》题目: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出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这就是说现代文阅读命题更加开放,综合性赏析、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理念影响进一步明显。在做此类题目时着重引导学生从内容(主旨情感)角度赏析,从结构(谋篇布局)角度赏析,从语言(表达技巧)角度赏析。

3.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应注意:记叙文阅读应适当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说明文阅读应适当增加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社科类文章;议论文阅读应适当增加文化评论类文章;在整个阅读测试中适当增加文学作品的比例(去年我们民族实验中学初三语文组在进行现代文复习时就精心编选了中考热点作家的专场,比如周国平专场、尤今专场等,今年还可以开设迟子建、余秋雨、秦文君、林清玄等中考热点作家的专场,这些作家的作品曾多次入选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

4.加强表达能力的训练,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赏析(评价)、探究都需要文字(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因此,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训练也不容忽视。

针对中考,我们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三步训练

初中生一般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宜从“感知一理解一揣摩”三个步骤进行。

1 .感知。

所谓感知,是指通过初读了解文章全貌,粗知大意及其梗概,也即“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如何做到“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指导学生第一遍的初读中,边读边把一些生字、难词、难句,以及明显显示作者思路的文章各组成部分,如标题、小标题,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段,以文章中心意思的开头、结尾或议论、抒情等,分别用不同符号画出来。

在纵览全文之后,就应据此粗略地感知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如叙述的事情的梗概,说明的事物的概况,论述的道理要点等),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什么,文章大概说了几层意思,这几层的意思彼此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在“感知”这个步骤中,重要的是通过对文章进行粗略的浏览从而求得对其全局性的整体感知,而不是对文章零星的、片断的、局部的意思的把握。初读阶段形成的整体“感知”印象,是下一步“理

解”文章的必要的基础。如果缺了这个基础却去孤立、静止地研读字、词、句,探究其所谓的微言大义,那么结果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整体“感知”是阅读的必要步骤。

2 .理解。

“理解”是指通过正确理解文章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而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操作时应注意下面两点。

(1)理解语句。字、词、句是构筑文章的语言材料,要想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先从语言材料入手。在阅读理解中,对那些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形似字、多音多义字,应动手查查字典、词典以求理解。特别是对那些多义词,更应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作用。对其他看似平常,但其意义重要的关键词语,也应按上述方法联系上下文,进而理解它的含义、作用。

(2)在阅读理解中,不仅要注意一些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关的句子,而且要特别注意体会一些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文章中的句子,一些除有表层含义外,还具有深刻的内涵、深透的意蕴。这深刻的内涵、深透的意蕴,便是句子的深层含义。一般地说,那些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蕴含深刻哲理的,具有象征意义或表达某一思想感情的句子,往往具有深层含义。对于这样的句子,应多角度地反复推敲、理解,才能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应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准确地把握,不能任意猜想、主观臆断。

(3)理解结构、中心意思。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客观反映,因而理解、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就能了解作者的思路,从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自然段是文章的基本单位。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要在正确理解语句的基础上,把握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及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把内容联系得最紧密的几个自然段归并在同一个层次里。与此同时,还要透过层次之间意思的有机联系,进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文章的结构,除从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入手外,还应注意不同文体结构文章的特点及文中过渡性段落、语句或关联词语的提示。

3 .揣摩。

文章一定的语文形式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一定的思想内容由一定的语文形式去反映。如果说,阅读的第二步是“理解”形式如何反映内容的话,那么“揣摩”这一步就是研究“内容是如何靠形式去反映”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已知的中心意

思、写作意图的指导下,去研究作者怎样选材、谋篇、遣词造句等。

“感知一理解一揣摩”这三个阅读步骤,基本概括了完成一般阅读的过程:即不仅要通过文章的形式透彻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形式怎样为内容服务。

考场阅读答题应对的技巧。

中考语文内容中,现代文阅读是大头,其中又以小说和散文为主,然而现代文阅读又是最容易丢分的地方,学生们做这一类题多感觉无处下手,解答起来也不着边际,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分析可以归纳出失分点:

1、文本阅读不够认真:忽略重要词语或句子在特定语言环境下的意义和作用

2、筛选信息不准确:对人物刻画的作用的理解,对环境描写的作用的理解不到位

3、不善于利用题干帮助理解文本

4、不知道具体分值的提示意义

具体解题方法

1、整体感知后,研读题干,明确要求,先看清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和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尤其把握好关键词的含义

2、上下句是怎样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联系

3、每段意思,后一段跟前一段怎么连上的,有没有过渡性的小段落,或者段的末尾或开头有哪些过渡性的句子

4、寻找答题区域,检索范围,综合分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材料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以课外为主。阅读材料力求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注意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

现代文测试的重点一是认读能力,也就是考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和辨析能力。其次是理解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与分析、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再次是分析和质疑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复习,如记叙文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答题要领

1、如何实现快速解读,把握选文的主旨。

A、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认真读一遍文章。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

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同时,仔细阅读一些重要的句子

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B、留意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

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步

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C、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

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答题步骤

A、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

B、查语境。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或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

C、看赋分,配答案。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考生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如果题干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哪些”等提示,更要认真把握住。

记住:全用文中的话太呆板,全用自己的话太危险。

几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1、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2、修辞手法(答题格式;说明修辞手法名称+一般作用+词句的语境意义)

例1、每当想家的时候,总有一股特殊的味道从心底浮起,香香甜甜,像桂花,又像芝麻,在血液里,在灵魂里,飘散开来,让我的心啊肝啊,五脏六腑,都为之陶醉。

“像桂花······都为之陶醉”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在文中

的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母爱赋予“我”的温暖和幸福。)

例2、快乐是份心情。白居易《想归田园》中说:“快活不知如我者,人间能有几多人?”快乐是舒适畅快与幸福满意。这正如贝多芬当年在一次纵横比较之后,从心底喊出:“生活这样美好,快乐它一千辈子吧!”问:引用白居易、贝多芬两人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答:“(名人名言)”言简意赅、富有哲理,以此作论据证明论点,说服力较强,使读者容易信服。

3、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作用。(作用:从感情色彩、修辞、表达效果入手)

①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同学们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把词语放在具体句子中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琢磨它此刻蕴涵的意思。

②词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分析词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可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来理解。说明文要求客观、准确,主要考查“大约(致)”“估计”“大概”“可能”“左右”等副词。记叙文要求形象生动,主要考查描写人物动作或事物情态的动词,它一般是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或情感特征。议论文要求概括、严密,一般会考查“大多数”“一小部分”等副词。

如:文章加点的词“至少”为什么不能去掉?(原句:当然了,至少

..要测量两个基站得到两条方向线才行。)许多考生没有明白命题人的意图,本题要求考生回答出“至少”一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有的考生简单回答为“强调最低限度”,不够详细具体,因而造成失分。回答本题时,有两个内容不能少,一个是要强调“至少”表示范围限制,二是要表明句子去掉“至少”后在表意方面的缺陷。

答案:“至少”在范围上限制“要测量两个基站得到两条方向线才行”,说明这是最低限度;去掉“至少”则失去限制,说明则不准确了。

③词语的指代意义。问题:加点词语“其中”“这(那)”具体指什么?

要弄清一般代词的指代内容,把握如下几点:

A、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个)”“这些”是近指;“那(个)”“那些”是远

指。一般来讲,这些词语所指代内容位于这些词语的前面

..。

B、在具体的语境中,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有的是文中原句,有的则需要进行分析、概括。

C、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林则徐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荣辱观。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当国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躏时,个人也就没有什么“荣”可言了,只有我们的祖国繁荣起来,强大起来,每个人就能昂起头来生活。

文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

很明显,“这”指前面林则徐说的内容,答案:指代林则徐的诗句。

4、欣赏精彩优美的语言,体味推敲语句在文章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与作用

①品味句子的精妙(答题格式;怎样写的(运用修辞或精妙词语)+具体写出了什么(特点)+给读者的感受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哲理)

A、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B、就是到了严冬,它(丁香)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提示:A句我们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着手答题。B除从修辞角度答题外,还可以从“孕育“这个动词的表达效果着手品析。

答案:A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花的繁多、绚烂,给人清晰具体的认识。

B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丁香旺盛的生命力。“孕育“一词极富动态美,既表现了丁香花被严冬考验的旺盛生命力,又表现了它对未来的希冀。

②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基本方法是: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一看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承上启下,承上,启下;过渡),二看在内容上有何作用(总结,点题,伏笔,照应等等)。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A、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B、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C、对上下文(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5、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主要写法、作用

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中心明确、立意深刻、构思奇特、线索清楚、首尾呼应、正侧结合、画龙点睛、叙议结合、巧用修辞、抑扬结合、托物寓意、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设置悬念、以小见大、象征等

6、探究题

探究题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唯一型2、选一型 3、融合型 4、主旨引申型 5、文学扩展型。6、联系实际型,但无论那种题型: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议论文,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应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应题,表明观点;结合论据或者联系实际来分析;总结点题。

●注意赏析型(读书笔记、读后感或推介语等表述题):

说明:此类的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处理。1、结构 2、内容 3、手法4、主旨。类似于作用题。

做这类题目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①紧扣文本,有的放矢。写感言也好,赏析也好,作探究也好;是作整体赏析也好,还是作局部探究也好,都必须落脚于这篇小说上,紧扣小说内容来写,要么侧重于思想内容,要么侧重于人物形象,要么侧重于艺术构思,要么侧重于语言特色。并且还不能漫无目的,面面俱到,必须选准一个角度,找准一个切点,集中一个方面来写,这样才可能写出新意,写出深度,写出个性。

②叙评结合,言之成理。因为“感言”与“赏析”是以文本为基点的,所以在评述和赏析时离不开对文本内容的必要引用和得体引用,而引用的目的又在于“赏析”和“感言”,要求以“感”为主,以“赏”为主,这就需要有对于文本的认识,自己的观点,用你基于对文本的阅读形成的观点与认识来统帅全篇,力求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③语言畅达,表述清楚。由于此类题目的表述性强,内容复杂,字数较多,所以还必须注意语段表述结构的严密性,应注意整体把握,找准切入口,结构上以采用“总分结构”为宜。

说明文的阅读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特别要注意事理说明文的对象和特征:此题目需要大家慧眼识珠,找文中现有词语或句子,不要自作聪明自我创造。

2、理清说明顺序。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衔接起来,就能得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①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表现形式: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特点到用途,从一般到特殊)

3、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资料: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明力。

还有如: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画图表。

答题格式:A、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作用为具体说明了该事物的××特点。

B、列数字的作用为:具体而准确(明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C、打比方的作用是: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4、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有两种表现形式:(1)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又常常按并列方式安排,事物说明文常用此结构。(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常用此结构。

5、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词表示(推测、估计等),在这里起限制……,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

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议论文的阅读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论点

要注意文章当中一些能体现论点的词语,如不难证明,可以看出,由此可见,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等。

论点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如何区分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中心论点是相对分论点而言的。在没有分论点的议论文中,论点与中心论点是一致的。在有分论点的议论文中,论点与分论点是不一样的。中心论点起统率分论点的作用,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支,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它展开论述,要仔细阅读,归纳段意、层意,然后从中概括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提出论点的方法。可以从以下三种情况判断:是否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是否用问题引出论点,是否用名言引出论点。

概括作者的论证思路。基本方法就是串联文章主要内容。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例子或名言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语段内容顺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并列、正反对比。

分析结构要注意:①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②注意文章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语;③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

3、理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据证明哪个分论点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道理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引用有关论述作论据,一般来说多是道理论据,但有时这些论述包含在某一事例之中,是事实论据的一个组成部分,阅读时要仔细分辨。在掌握了这些论据的内容范围之后,重要的是要分析这些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和论据在证明证点时所起的作用。

主要题型:能够判断论据运用的合理性、有效性,或者根据文章补充(替换)恰当的论据,辨别能否删去相关的论据,并说明理由。做此类题,首先要熟练掌握两种论据的特点和作用,对照文章分析判断文中所用的是何种论据。然后结合文章论点和题目要求补充(替换)恰当的内容。这类题是从拓展延伸层面对知识、能力进行考查,侧重于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旨在引导教学朝着重能力训练、重创新品质培养的方向转轨。

“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根据这一观点,为它补充一个典型事例。(《吃苦是一种资本》)

(分析)本题让为这个观点,补充一个事例,有难度,首先要理解准确这个观点,再看看人家是怎么论证的,然后想举什么例子论证。事例要典型、有说服力。内容要体现“折磨人”“锻炼人”两方面,语言要符合议论文中记叙的要求。

答案:(1)司马迁受刑,在痛苦的煎熬中,凭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史书巨著《史记》。

(2)失聪,预示着一个音乐家音乐生命的结束,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乐章。

(3)史铁生,因病瘫痪,但他却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了著名作家。

4、分析论证方法和作用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正反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强调了……的观点(论证更全面、更严密、说理更透彻)。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5、词语、句子的含义

6、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仿写、补写等手段丰富文章内容(注意所写内容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抓住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内容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7、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感想或评价作者观点

A、自由表达

B、你认为这个观点对不对(态度鲜明、有依据,从现实生活找依据)

C、结合实际谈看法、感情(典型例子)

(方法启示)在品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和感想是议论文阅读中向纵深发展的一种题型。通过考查,它折射出了学生的一些人生观、世界观。做此类开放性试题,可围绕其观点(话题)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如:你赞同“爱美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吗?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分析)这题目是开放性题,要求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扣住文章反映的主题,结合自身实际回答,谈出对美的正确认识即可。

8、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准确、简明、严谨、概括性强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的色彩。

议论文写作特色——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论据典型、论证严密、逻辑性强、引经据典、正反对比、类比推理、巧用比喻等等。

善于总结,方法为先

我常对学生说,也许你费尽心思所归纳总结的意思还不如文中的一句话说得明白,所以要学会从文章中寻求答案。

阅读往往是决定考生中考语文成绩的关键。由于缺乏恰当的指导,很多考生陷入了依靠大量做题来提高自己阅读水平和分数的误区。但对于阅读而言,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这里列出几条做阅读题的实用原则和方法。

1.三个原则

①分数原则

现在阅卷的基本原则是寻找采分点,这要求我们在答题过程中要学会挖掘采分点。如何确定有几个答题点就成了一个技巧性的难题。一般情况下中考试题都是以两分为一个基本的采分点,例如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的16题“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4分)”,由于是4分的题就需要两个答题点。这个原则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确定有几个答题点。

②文本原则

做阅读的基本条件是把文章读懂,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可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学生并不都能把阅读题做得很好,那是因为除了对文段的理解有偏差之外,还有的同学不善于从文中寻找答案。阅读的试题都从文中来,答案也应该从文中找。特别是针对一些难度比较高的阅读试题,这种方法更加实用。也许你费尽心思所归纳总结的意思还不如文中的一句话说得明白,所以要学会从文章中寻求答案。

③分点原则

考生要学会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点,并且用①②③这样比较明确的方式标示出来,这样便于阅卷老师批改,同时也会使学生的卷面悦目清晰。

2.理清思路,把握情感

做阅读题时,快速、清晰、明确地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把握文章的思路对于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和做题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当以正常的速度读完文章后,应该快速地浏览每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在心中形成对文章的总体印象,提炼文章的总体结构,这对把握整篇文章有莫大的好处。同时关注文章的标题、第一段、最后一段,这三处往往是标示整篇文章内容和情感倾向的重要部分,能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提供有效信息。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针对个性阅读而言;对于考场阅读而言,一般情况是“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哈姆雷特”。

3.注意区分概念,善于逆向推理

做阅读最怕的是对一些基本的阅读术语模糊不清,导致在考试中张冠李戴,丢分都不知道所以然。例如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相关术语就要区分清楚。再如,修辞比喻,在说明文中就摇身变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议论文中又成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还有: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顺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一些基本的概念要区分清楚,这是做好阅读的根基。

要真正做好阅读,方法始终是最关键的。可以把一些相似的阅读试题找出来,并且把它们的答案好好比较研究一下,从而寻找并总结出解决此类试题的方法。有了方法,在做现代文阅读题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以上这些只是我们在现代文阅读复习方面的一些做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