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来稿日期:1997204

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赵跃龙 张玲娟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本研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客观、灵活且具较强可操作性的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通过用此法评价全国26个省、区生态环境脆弱度的方式,对其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脆弱生态环境 定量评价 指标体系 方法

目前国际社会正倡导持续发展,而生态环境的脆弱则阻碍着持续发展。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对脆弱生态环境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1~6],包括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表现、分布、程度和整治等方面,得出许多重要的结论。其中的生态环境脆弱度的研究,则需要建立一套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已有的评价方法多数停留在定性的水平上,少数方法虽已具定量属性,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指标选取偏自然,人为作用的指标偏少[1,2];所选指标不容易获得,从而可操作性差[1]];各指标权重的赋值要么较主观[[1],要么完全按数学方法计算[2,3],灵活性差,使研究结果往往偏离实际;研究地域有局限[2],环境条件太特殊,因此研究结果可比性差,推广价值低。鉴于此,本文将对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估方法再作探讨,以期得出一套系统、完整、客观、灵活而又可操作的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方法,为国家整治脆弱生态环境的决策提供较为准确的理论依据。

1 脆弱生态环境成因、特征及结果表现

111 脆弱生态环境成因

当生态环境退化超过了在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下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和发展的水平时,称为脆弱生态环境。在保持和增大人类利用环境的程度和规模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改革和调适,也可以靠外来资源和向外输出来缓解环境退化和资源耗竭。脆弱生态环境形成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7]。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基质、动能两大因素。基质因素主要由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表组成物质、生物群体类型等因子构成,是生态环境构成的物质基础。动能因素主要由气候脆弱因子构成,是生态环境形成演替的能量基础。

①地质脆弱因子:地质脆弱因子通常包括地质断裂构造带,构造断裂作用的发生往往导致地貌格局和地表形态变化,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进一步促进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

第17卷第1期

1998年3月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 GR ESS I N GEO GRA PH Y V o l .17,N o.1M ar .,1998

86地 理 科 学 进 展 17卷

②地貌脆弱因子:地貌脆弱因子主要有石灰岩山地丘陵(容易导致石化)、山地陡坡不稳定风化壳(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山地薄土层粗骨质阳坡、垂直节理发育的深厚母质(或风化壳)山体(容易引起重力侵蚀崩塌)、滨河滨湖滨海沙积地貌等等。这些地貌因子属性及地貌过程,均容易造成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与演替。

③气候脆弱因子:气候脆弱因子主要指气候干旱、寒冷和大风吹蚀等导致生态脆弱的因子。一般而言,干旱半干旱容易抑制植物生长,甚至造成枯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脆弱;寒冻(日均温0℃以下)则常导致寒漠脆弱环境的出现。在我国,冬季盛吹西北风,干冷而强劲,常吹蚀表土、加剧干旱、推移沙丘,加剧脆弱生态生环境的形成。

④水文脆弱因子:水文脆弱生态因子,主要指对地表组成物质构成冲刷作用的地表径流,常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河流摆动冲刷作用的发生,亦常造成原生环境的破坏和脆弱生态环境的出现。

(2)人为因素(即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因素)

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人类一方面通过资源的开发获得物质和环境建设来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资源和环境又以自身的质量、数量分布制约人类的生存发展,形成彼此共生、相互关连的关系,自始至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而人类活动则处于这种关系的主导地位。如果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再生能力协调,则生态环境处于良性演替;如果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将会逆向演替,并将导致脆弱生态环境的产生。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环境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①过度垦殖土地:土地因其形成因素的多样性而具有不同的适宜利用类型。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资源和建立农林牧合理用地结构,是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中心环节。然而在人类利用资源过程中,却总是存在着不合理利用,土地的过度垦殖往往导致生态环境的脆弱。

②过度放牧:草场过度利用,超载放牧而导致脆弱生态形成的教训在我国广大牧区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据宁夏盐池县北部六乡1990年草场资源调查,该区放牧羊只超过草场载畜量的50%,致使局部过度放牧地段草场退化为流动沙丘。

③过度樵采、过度采药:农村能源紧缺现象在我国仍十分普遍,农民过度樵采,造成土地丧失再生能力,导致脆弱生态环境的出现。

④不合理的灌溉:长期不合理的灌溉造成盐碱化。

112 脆弱生态环境特征

脆弱生态环境因不同地区、不同成因而表现不同特征,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关键因素,西部干旱区、半干旱区缺水严重,而位于南亚热带的桂西北喀斯特山区则既缺土壤又缺可利用的水,黄淮海地区则是盐碱化等等。主要特征有:沙化、石砾化、盐碱化、水土流失、肥力下降、旱化、石质化、植被退化、土地适宜性降低、灾害频度及强度增加等特征。

113 生态环境脆弱的结果表现

脆弱生态环境是与自然、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是自然环境条件与人类生产活动以及历史发展过程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和表现特征有多么不同,其最终的结果表现大体是一致的,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能力低、工业落后、地方病多、人口素质差以及贫困等方面。

2 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述脆弱生态环境成因及表现特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各种评价生态环境脆弱的指标。由于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及表现特征多种多样,如果把所有成因及表现特征均列入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则将会得到庞大的指标体系。这不仅增加评价工作量,而且还会冲淡主要指标,进而将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为精简指标体系,我们只选择主要的成因指标和表现特征指标。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类型复杂多样,造成脆弱生态环境的主导因子各异,脆弱生态环境主导表现特征也因此不同,所选择的指标自然也就不同,使生态环境脆弱度的评价结果缺乏地区间的可比性。为克服这一不足,我们加入了脆弱生态环境结果表现指标进行校正。最后得出兼顾可操作性(即指标的易获性)、可比性及简炼性的一套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筛选理由与依据如下。

211 主要成因指标

①水资源。水主要通过降水量多少、降水稳定性、蒸发与降水关系、对利用的影响、径流变率及地下水矿化度等影响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为了操作方便、简化评价工作,即坚持可比性、精练性原则,我们只选直观易获的降水量作为脆弱生态环境的水资源成因指标。

中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的过渡区,习惯上称之为农牧交错带,是农业历史上农牧界线变化较频繁、波动较大的区域[4],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农牧交错为主,在这一区域,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而水分的主要来源是降水,年降雨量越大越有利于土地利用。以旱作农业而言,年降水量大于400mm 基本上能够满足春麦的基本需求,低于400mm 则收成不稳定。冷温作物(如荞麦)和中温作物(如谷子)的起码需求量也在350mm 以上,天然乔木分布界线与降水量的关系也极为明显[4],凡有天然乔木林生长的地区其年雨量大都在400mm 以上。

②热量资源。由≥10℃的连续积温表示。它是热量充足与否的重要指标,热量资源不仅本身直接影响脆弱生态环境,而且还通过与水资源配合状况(可以从干燥度中得到体现)、植被分布类型及分布密度影响脆弱生态环境。

③干燥度。水热配合不当,矛盾突出,气候炎热干燥,造成极度干旱。例如,云南元谋县,气候炎热干燥,降水量不足500mm ,蒸发却高达373713mm ,是降水量的6倍[5]。干燥度越大,生态环境越脆弱,干燥度大小正好与生态环境脆弱度大小成正相关关系。干燥度K [6]可从式(1)求得。

K =0116≤≥10℃ R

(1)式中 0116——常数 R ——气温≥10℃连续期的降水量,用mm 表示

≤≥10℃——气温≥10℃期间的连续积温

④人均耕地面积。它同时代表人口与土地两大资源及其二者的结合情况,也是促成脆弱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与生态环境的脆弱成反相关关系。

⑤地表植被覆盖度。从普遍的意义上讲,不管哪一种脆弱表现形式的脆弱强度均与植被覆盖度(地表裸露度)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生态环境脆弱度与地表植被覆盖度成负相关关系。地表植被覆盖度可用森林覆盖率表示,用森林覆盖率表示地表植被覆盖度的不足之处是,不能区别农、林、牧区。一般来说,林区森林覆盖率大,而农牧区则小,这就难以

961期 赵跃龙等: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07地 理 科 学 进 展 17卷

进行农、林、牧区间脆弱生态环境的比较,若将农、林、牧分别开,各自进行脆弱生态环境评价,不仅工作量加大,而且评价结果在农、林、牧区间缺乏可比性。这个不足之处已由后面的农业现代化(即农业生产水平)水平指标加以校正。因为,一般农区森林覆盖度低,但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反之林区森林覆盖度高,但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牧区森林覆盖度低,且农业现代化水平也低,所以,脆弱生态环境强度较大,即牧区生态环境一般不如农林区。

212 结果表现指标

脆弱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实际上是估价人口、生产、社会发展,环境整体生产能力及潜力的程度,以及环境能否被持续、稳定利用的综合性衡量标准。因此,脆弱生态环境结果表现指标是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根据脆弱生态环境结果表现,可归纳出以下指标。

①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包括工、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和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后者由人均GN P和人均纯收入构成,前者包括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使方法简便易行,工业现代化水平可由人均工业产值表示;农业现代化水平由农业投入(人均和亩均农机、化肥、灌溉、农村用电)和农业产出(人均产粮、人均农业产值、亩均产粮和亩均产值)组成。无论是农业现代化还是工业现代化水平均与生态环境脆弱度成反相关关系[8,9]。

②社会发展水平指标,这是所有脆弱生态环境成因与环境发生作用后,在生态环境的主体——人类上的最终表现指标,以恩格尔系数和人口素质两大指标表示。人口素质主要由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构成,文化素质以受教育水平高低来衡量,身体素质用寿命的长短来衡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一套评价脆弱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见表1),共包括11项指标,除其中的干燥度和恩格尔系数的大小与脆弱度大小成正相关外,其它9项指标均与脆弱度大小成反相关。

表1 脆弱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及权重表

Tab11 The i ndex syste m and we ight of frag ile env ironm en t

指 标指 标 值指标来源指标权重

主要成因指标0150

 水降水量、降水变率气象统计资料0110

 热气温≥10℃期间的连续积温气象统计资料0110

 水热结合——干燥度K=0116≤≥10℃ R气象统计资料0105

 人均耕地面积中国统计年鉴0110

 地表植被覆盖度森林覆盖率林业统计年鉴0115

结果表现指标0150

 人均GN P中国统计年鉴0105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国统计年鉴0105

 人均工业产值中国统计年鉴0110

 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投入、产出水平中国统计年鉴0110

 恩格尔系数中国统计年鉴0110

 人口素质平均寿命和非文盲率中国统计年鉴0110

3 生态环境脆弱度的计算方法

311 赋指标权重

脆弱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是由众多的基本指标组成,不同区域类型、不同层次脆弱生态环境系统的特性差异以及各指标的内涵不同,因此各指标对评价脆弱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性不同。要对脆弱生态环境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就必须对各个指标重要程度的大小用具体的数字来度量,通常用指标的权重来表示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显然,对于特定的脆弱生态环境系统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除准确选定评价指标以外,还必须准确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期获得准确的综合评价结果。

迄今为止,对权重的确定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以研究人员的实践经验和主观判断为主来确定权重的,也有用各种数学方法为主来确定权重的,例如经验权数法、专家咨询法、统计平均值法、指标值法、相邻指标比较法、灵活偏好矩阵法、抽样权数法、比重权数法、逐步回归法、灰色关联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逆方程法等等。由于用数学方法确定权重,可以对其准确性进行检验,能减小权重确定的主观随意性,因此采用各种数学方法确定权重日渐广泛。但是另一方面,任何数学方法本身在应用时都有一定的要求和局限性,在选择何种数学方法及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应用上也带有人的主观性,而且最主要的是其灵活性较差。在既要尽量减小主观随意性、提高权重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又要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下,我们选用目前较常用的专家咨询法进行权重赋值,赋值结果见表1。

312 生态环境脆弱度计算

建立了指标体系,并给各指标赋权重后,可根据如下公式求得生态环境脆弱度(G )。

G =1-∑n i =1P

i W i m ax ∑n

i =1P i W i +m in ∑n i =1P i W i (2)

式中 P i ——各指标初值化之值 W i ——各指标权重

采用式(2)计算出全国除京津沪和海南以外的26个省区的脆弱度(G )见表2。表2 全国26个省区生态环境脆弱度表

Tab 12 Frag ile degrees of env ironm en t with i n 26prov i nces of Ch i na

极强脆弱省名

脆弱度

宁夏018353 西藏018329 青海018045 甘肃017821 贵州017153 山西016927 陕西016113 新疆016537强度脆弱省名

脆弱度

四川016285 河北016204 内蒙古016186 云南015925 河南015893 安徽015380 吉林015248中度脆弱省名

脆弱度

湖北014766 广西014507 辽宁014400 黑龙江014314 江西014137轻度脆弱省名

脆弱度湖南013418 福建

013123 山东

012575 江苏

012072 浙江

012017 广东

011647

按脆弱度大小将26个省区划分为四类,即脆弱度G 大于0165的为极强度脆弱,G 大

171期 赵跃龙等: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27地 理 科 学 进 展 17卷

于0150而小于0165的为强度脆弱区,G大于0140而小于0150的为中度脆弱区,G小于0140的为轻度脆弱区。

4 小结

与现有的一些评价方法相比,这套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充分考虑了指标的易获性和精炼性,与此同时,结果表现指标的引入,很好地校正了由于主要成因及表现特征指标的局限性而引入的误差,从而保证了评价的可操着性和准确性。采用这套指标对全国26个省、区脆弱度进行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有力地证明了这套方法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刘燕华.中国脆弱环境划分与指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17. 2 赵名茶.脆弱生境与贫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0~134.

3 薛纪渝等.脆弱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探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9~24.

4 李世奎等.中国北部半干旱地区农牧气候界限探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资源研究.科学出版社,1988.108~124.

5 张建平.云南元谋干热河谷脆弱环境及其退化.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40~145.

6 申元村.中国脆弱环境区划的初步研究.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9~76. 7 赵跃龙等.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人文地理,1996,11(2)∶1~7.

8.赵跃龙等.脆弱生态环境与工业化的关系.经济地理,1996,16(2)∶86~90.

9.赵跃龙等.脆弱生态环境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地理环境研究,1996,7(2)∶57~63.

A STUDY ON IND EX AND M ETHOD OF QUANT ITAT IVE

ASSESS M ENT OF FRAGI L E ENV IRON M ENT

Zhao Yuelong Zhang L ingjuan

(Institu te of Geog rap hy,Ch inese A cad e my of S ciences,B eij ing 100101)

Abstract

In th is paper,a set of index and m ethod on assess m ent of fragile environm ent is separately established.T h is is a system atic,comp lete,objective and flexible m ethod of assess m ent of F ragile Environm ent.A nd it can be easily used in p ractice.A t last,its p racticality and accuracy are tested by using it to assess fragile degrees of environm ent w ith in26p rovinces of Ch ina.

Key words fragile environm ent,quantitative assess m ent,index,m ethod

作者简介

赵跃龙,男,1963年生,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环境和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30余篇。

山西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编制组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次 1 立项背景 (1) 1.1任务来源 (1) 1.2工作过程 (1)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 (2)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3.1国内现状 (3) 3.2国外现状 (4) 4 编制原则和技术路线 (5) 4.1编制原则 (5) 4.2技术路线 (6) 4.3技术依据 (6) 5 主要技术内容 (7) 5.1适用范围 (7) 5.2术语和定义 (7) 6 编制标准的基本方法 (9) 6.1本标准的指标分类 (9) 6.2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1 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2 生态功能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10) 6.3评价方法的确定 (10) 6.3.1 综合指数法的确定 (11) 6.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11) 6.4综合评价方法确定 (11) 7 参考资料 (11) I

1 立项背景 1.1 任务来源 2006年国务院把山西省确定为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要求山西建立煤炭开采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及监管制度。 为落实国务院政策精神,2007年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提出所有煤炭生产企业要实行矿区生态质量季报制度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审核制度,并进一步明确:加强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科学研究,重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及工程实施效果的技术审核与评估;建设以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相结合,野外核查与室内纠正相补充的矿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将生态监测和生态质量评价纳入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全面及时掌握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 然而,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规范对煤炭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支撑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基础工作,保障季报和年审制度的贯彻实施,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于2010年7月委托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展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 1.2 工作过程 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在接到任务后,在收集和归纳总结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开展典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现状和需求调研,广泛征求省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相关领域专家意见,构建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体系,为实施全省煤炭企业生态环境年度审核制度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季报制度,科学指导和评估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和绩效,提供标准化的评价依据和技术规范。 2010年7月21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召开了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研讨会,来自省内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9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就编制组提交的标准体系初稿进行了讨论,并对制定标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2010年9月,在资料收集与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中心对形成的《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稿)》进行了科学典型性的专家咨询工作,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研讨会的形式。本轮咨询工作共邀请专家8位,其中省内专家5位、省外专家2位和企业内部高级工程师1位。 2010年10月,在多方协调下,中心排出调研小组5组共计24人对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阳 1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doc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 木兰围场,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曾是清朝的皇家猎苑,现为亚洲 最大的人工林场之一。在这里,沙漠、草原与森林相伴而生了千百年。木兰围场的沙漠是一个著名的有水 沙地,也是华北地区重要河流——滦河的水源地。如图为木兰围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木兰围场沙、草、林并存的主要原因是( ) A.东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B.东部降水较多,向西逐渐减少 C.东部河流众多,西部河流稀少 D.东部临海,西部靠近内陆 2.木兰围场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原因是( ) A.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B.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地 C.阻挡夏季暖湿气流北进 D.亚热带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 3.促进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 B.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 C.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D.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 解析:1.B 2.A 3.B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并且与内蒙古高原接壤,受夏季风的影响,围场东部地区降水较多,水分充足,山区和山麓地带多森林的分布,大兴安岭以西的内 蒙古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降水较少,多发育为草原和荒漠。因此才会在木兰围场出现沙、草、林 并存的现象。第2题,从地理位置来看,木兰围场处于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处于荒漠化的边 缘地带,围场地区的森林、草原、湿地,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第3题,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对该地的生态建设没有好处,不符合可 持续发展的原则。 如图为我国浑源县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4~6题。

全国生态环境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脆弱区大多位于生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区。同时,也是我国环境监管的薄弱地区。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脆弱区的保护。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我国许多地方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很低;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指出在生态脆弱地区要实行限制开发。为此,“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将通过实施“三区推进”(即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战略,为改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政策保障。 本纲要明确了生态脆弱区的地理分布、现状特征及其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为恢复和重建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编辑本段一、生态脆弱区特征及其空间分布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Ecotone),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过渡区域。这些交界过渡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两个不同生态系统核心区域有明显的区别,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

(一)生态脆弱区基本特征 1.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对环境变化反映相对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发生退化演替,而且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 2.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中,环境与生物因子均处于相变的临界状态,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灵敏。具体表现为气候持续干旱,植被旱生化现象明显,生物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 3.时空波动性强。波动性是生态系统的自身不稳定性在时空尺度上的位移。在时间上表现为气候要素、生产力等在季节和年际间的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系统生态界面的摆动或状态类型的变化。 4.边缘效应显著。生态脆弱区具有生态交错带的基本特征,因处于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接带或重合区,是物种相互渗透的群落过渡区和环境梯度变化明显区,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 5.环境异质性高。生态脆弱区的边缘效应使区内气候、植被、景观等相互渗透,并发生梯度突变,导致环境异质性增大。具体表现为植被景观破碎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水土流失加重等。 (二)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分布 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行政区域涉及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类型包括:

最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师《评价技术方法》:自然环境调查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师《评价技术方法》:自然环境调查基本 内容与技术要求 1.地理位置 应包括建设项目所处的经、纬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要说明项目所在地与主要城市、车站、码头、港口、机场等的距离和交通条件,并附地理位置图。 2.地质 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选择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概要说明当地的地质状况,即:当地地层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岩层、断层及断裂等)以及与其相应的地貌表现,物理与化学风化情况,当地已探明或已开采的矿产资源情况。 若建设项目规模较小且与地质条件无关时,地质现状可不叙述。 评价矿山以及其他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对与建设项目有直接关系的地质构造,如断层、断裂、坍塌、地面沉陷等,要进行较为详细的叙述。一些特别有危害的地质现象,如地震,也应加以说明,必要时,应附图辅助说明,若没有现成的地质资料,应做一定的现场调查。

3.地形地貌 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简要说明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地形特征(高低起伏状况),周围的地貌类型(山地、平原、沟谷、丘陵、海岸等)以及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地貌的情况。崩塌、滑坡、泥石流、冻土等有危害的地貌现象,若不直接或间接威胁到建设项目时,可概要说明其发展情况。 若无可查资料,需做一些简单的现场调查。 当地形地貌与建设项目密切相关时,除应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附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地形图,特别应详细说明可能直接对建设项目有危害或将被项目建设诱发的地貌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必要时还应进行一定的现场调查。 4.气候与气象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年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主要的天气特征(如梅雨、寒潮、雹和台、飓风)等。

2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Word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192-2015 代替HJ/T 192—2006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system Status Evaluation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5-03-13发布2015-03-13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流程图 (3) 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3) 6 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 (19) 附录B(规范性附录)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24)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

2018二级建造网络继续教育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经验规范

======单选题部分======9分1.土地胁迫指数是评价区域内土地质量遭受胁迫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开发等胁迫类型面积表示。当土地胁迫指数大于100时,则取()。 A1 B原始数 C100 D数据失去意义 2.重要生态类型变化调节指标是根据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对生态功能动态变化度进行调节,调节幅度为() A-~ B-1~1 C-~ D-2~2 3.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若CEI>=80的是()A差 B中 C良 D优 4.下列不属于滩涂湿地的特点的是() A地势平坦低洼 B排水顺畅 C长期潮湿

D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1.生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中,Aforn的含义是() A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B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C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D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2.有林地是指郁闭度大于()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3.中度侵蚀是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在2500~5000t/(km·a)之间,平均流失厚度在()mm/a 之间的区域。 ~ ~ ~ ~ 4.()是评价区域绿地、水域湿地和耕地面积占评价区域的比例,是城市生态系统宏观构成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A生态用地比例 B绿地覆盖率 C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D水源涵养指数

======多选题部分====== 5.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指数主要从()、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等方面表示 A地表水质量 B空气质量 C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 6.城市环境质量主要从()等方面表示。 A大气环境质量 B水环境质量 C声环境质量 7.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分指数 A生物丰度指数 B植被覆盖指数 C水网密度指数 D土地胁迫指数 ======判断题部分====== 8.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区域内所受纳的环境污染压力,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所受纳的污染负荷表示 对 9.环境限制指数是约束性指标,指根据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限制。 对

土地生态评价方法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1概述 1.1生态安全的概念 1)生态安全的背景 “生态安全”这一概念是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及结构变化对有限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安全保障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水土六十、土地沙化、环境污染、酸雨加剧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向全球胡宇:在我们人类决定师姐各地德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环境后果。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人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人类还迫切感受到生态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星与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一个里程碑,以这次大会标志,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中国际政治的一部分。2002年9月,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进一步商讨生态安全大计。当前,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2)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安全的概念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肖笃宁将生态安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符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狭义: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整体水平的反映。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内容和新目标,通常认为,功能正常的生态系统可称为健康系统,它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为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处于受威胁之中。 生态安全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受损害,其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安全的定义有着许多不同的认识,这些生态安全的定义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仅考虑了生态风险,而忽略了脆弱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仅把生态安全看成一种状态,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安全的动态性。针对这一局限,人们认为, 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应是指人与自然这一整体免受不利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并使得系统的的脆弱性不断得到改善。一方面,生态安全是指在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人与自然不收损伤、侵害或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够持续,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另一方面,生态安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通过脆弱性的不断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处于健康和有活力的客观保障条件。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练【37.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2】附答案详析(20190731054714)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练 37.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第2课时高考过关练 在低碳要求下,林业碳汇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比于耕地与草地,林 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值的主要因素。下表是2013年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方(华北)、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和南方(东南丘陵)四大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和林业经济产值统计表(单位:108元)。据此完成1~3题。 林区森林固碳价值林业经济产值 甲林区1598.5793.81 乙林区1287.84399.19 丙林区568.36126.90 丁林区2163.7789.42 1.与耕地和草地相比,林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的原因是单位土地面积上() A.水土流失量少B.枯枝落叶层厚 C.叶片总面积大D.生物种类多样 2.表中代表南方林区的是() A.甲林区B.乙林区 C.丙林区D.丁林区 3.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A.更换绿化树种B.采林、育林结合 C.禁止采伐森林D.营造护田林网 解析:1.C 2.B 3.D第1题,森林的固碳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 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因此叶片总面积大,光合作用强,对碳的吸收能力强,故C正确。光合作用强弱与其他三项无关,故A、B、D错误。第2题,南方(东南丘陵)林区主要为人工林区,范围小于我国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但林业经济产值最高。第3题,丙林区为我国北方(华北)林区,为我国主要农耕区,风沙危害严重,林地主要为防护林。由材料可知,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应该提 高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所以针对北方林区应营造护田林网。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逐渐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如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4~6题。 4.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A.偏东风B.偏南风 C.偏西风D.偏北风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总结

第一章环境规划概述 第一节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的特征 1)一种环境影响 2)一种环境影响的性质 一种影响可以是好的(对人群有利)或不好的(对人群不利),分别以(+)或(-)表示。 重要的是全面了解哪些人受益,受益的情况和程度如何?哪些人受害,受害的情况和程度如何,这类信息对拟议行动的决策十分重要。 一种环境影响可以是明显的或显著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可能发生的(或潜能的)。 在很多场合下,潜在的(潜能的)影响往往比明显的影响严重和重大。 在一个环境影响因素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空间分布的特征。 例如:城市污水排入河道后,河流中的溶解氧浓度沿着河流发生变化,在离排放口不同距离的断面上,溶解氧浓度是不同的。 一种环境影响是随时间变化的,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可以是长期的或短期的。 ①在拟议行动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影响。 ②一种影响随着时间延续,影响的强度和性质也发生变化。 例如,向海湾水域排放台汞废水,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随即升高,随着时间的延续,发生汞离子的迁移转化,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降低,但水域底泥和一些小生物体内的甲基汞浓度增加,形成了不同性质的新的影响。 一种环境影响因素引起环境因子变化的可能性和大小是随机的,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特征。 例如,有一个城市的污水均匀地排人一条河流,在有些季节的某些日子出现河水的BOD5超标,这种超标出现的时间并不完全呈周期性变化,而是随机的。 是可逆的或不可逆的。 可逆影响是可以恢复的:例如施工期打桩噪声,在施工结束后即消失、复原。 不可逆影响是不可恢复的:例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绿色植被消失,代之水泥或沥青铺砌。一般说,所谓可逆和不可逆影响是相对的;不可逆影响主要是作用于不可更新资源产生的。 各种影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转化的。 例如排放燃煤废气造成大SO2和TSP浓度的增加.而SO2和TSP在一起又会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污染的危害。 原发性(初级)环境影响往往产生继发性(次级)影响。 原发性(初级)影响是开发行动的直接结果,继发性(次级)影响是由原发性影响诱发的影响。 影响的效应是短期的或长期的 短期影响常是由行动直接产生的;长期影响常引起继发性影响。 一项开发行动常是兼有短期和长期效应的。 环境评价 概念: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的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分类 现状评价 根据近一二年的环境监测、调查资料,对一个区域内环境质量的变化及现状进行评定。 它可以近似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探索形成环境质量现状的原因,为该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和制订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它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简述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以及解决办法

简述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以及解决办法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关系着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的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不容乐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为破坏生态环境的不合理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尽管也有治理,但治理的力度却远远跟不上破坏的强度,造成了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说,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状况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再加退化和污染;局部有所改善,整体却是在恶化;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生态赤字不断扩大,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后果最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首先表现在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再加上汽车尾气,形成的雾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其次是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农村污染逐渐跟城市一样,甚至超过了城市;其它的还有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在此以农村污染和大气污染为例。 首先是农村污染。一是农村废弃物污染。农村人畜粪便、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被认为是目前中国农村三类主要废弃物。由于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地区粪便不经处理或化粪池便直接排入江河,造成农村河道水质严重恶化。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未能统一有效管理,农户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随便倾倒、流向田头沟渠、池塘、路边,大量有害有毒废弃物如废旧电池等严重污染着土地、水源、庄稼,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与此同时,城市垃圾场地一般都设在城镇郊区,农村承受了农村和城镇共同产生的生活垃圾。垃圾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了多种酸性的代谢产物及水分,在雨水的淋滤作用下,垃圾中的重金属被溶解并随渗滤液流入到地表或渗入地下,垃圾中的病源微生物也可渗入滤液中,构成了有机物、重金属和病源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二是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不科学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与破坏。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增产、推进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但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农民在土地上投入的有机肥料大幅度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快速增长且氮磷钾使用比例不平衡,其结果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三是农村乡镇小企业污染。乡镇企业由于企业生存的经济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主要集中在造纸、化工、建材等少数产业和土法炼磺、炼焦等落后技术上,大多数设备相对落后,产品技术层次不高,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因而环境污染严重。四是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地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部分企业公共利益意识淡薄,对矿产资源重开发、轻恢复,开采矿山时直接剥离地表,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地面下陷、山体滑坡,一些煤矿、磷矿等企业的废水直接排放到田间地头、沟渠河流,被部分农户用来作为灌溉水源,破坏了生态,也污染了农作物,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其次是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

自然环境评价方法

自然环境评价方法 1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法是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比较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一般有生态整体类比、生态因子类比和生态问题类比等。 1.1方法 其主要通过类比调查既有工程已经发生的环境影响,从而类比分析拟建工程的环境影响。所以选择好类比对象(类比项目)是进行类比分析或预测评价的基础,也是该法成败的关键。 类比对象的选择条件是:工程性质、工艺和规模与拟建项目基本相当,生态因子(地理、地质、气候、生物因素等)相似,项目建成已有一定时间,所产生的影响已基本全部显现。 类比对象确定后,则需选择和确定类比因子及指标,并对类比对象开展调查与评价,再分析拟建项目与类比对象的差异。根据类比对象与拟建项目的比较,做出类比分析结论。 1.2应用 1)进行生态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2)以原始生态系统作为参照,可评价目标生态系统的质量; 3)进行生态影响的定性分析与评价; 4)进行某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影响评价; 5)预测生态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趋势及其危害; 6)确定环保目标和寻求最有效、可行的生态保护措施。

2列表清单法 列表清单法是Little 等人于1971 年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简单明了,针对性强。 2.1方法 列表清单法的基本做法是,将拟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因素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逐点进行分析,并逐条阐明影响的性质、强度等。由此分析开发建设活动的生 态影响。 2.2应用 1)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分析; 2)进行生态保护措施的筛选; 3)进行物种或栖息地重要性或优先度比选。 3生态图法 生态图法使用图来表达生态特征在空间上的变化,它在生态现状和生态影响评价过程中能够简单、直观、形象、明了地展示各种单个影响和复合影响的空间分布,并能够从空间或者时间上分析出变化趋势。 目前该方法主要用于具有区域性影响的特大型建设项目的评价中,如线路(如管道、公路和高压线等)、矿业开发项目选址和滩涂开发、水利水电工程、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开发规划等方面,也可将污染影响程度和植被或动物分布叠置成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分布图。图形叠置法除应用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之外,与计算机作图、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结合起来,可得到直观的动态变化显示,应用更加广泛。近几年来,基于GIS的图形叠置法在铁路选线环境影响综合评价、铁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道路交通环境影响后评价、道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面

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解读】 (一)分析说明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题一: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79×104 km2.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其次是南方亚热带和热带山地丘陵地区。此外华北、东北等地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 (1)以上材料显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区。请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上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请分析黄土高原较南方山地丘陵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资料二:“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某年云贵高原某地区坡度与土层厚度的实测数据 (3)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地区。根据材料二和表格,分析该地区石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4)请分析南方丘陵山地地区水土流失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解读】 (二)分析说明区域存在的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题二:读图回答:

(1)从自然条件看,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广大,其主要原因是 ? (2)说明西北地区的气候对地理环境其它因素的影响。 (3)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据右图可知所占比重较大的因素有哪些? (4)过度樵采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最为有效? (5)为了杜绝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现象,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我国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解读】 (三)分析说明某区域在森林、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森林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减少带来的负面效应、湿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题三 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条等年降水量线间的大小关系是,请说明判断理由。 (2)图中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原有鱼类和鸟类等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但近几十年来,该湖泊水域面积不断减少,鱼类资源数量急剧下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请说明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3)乙所在的狭长地形区是,这里农业发展主要依赖来自的水源进行灌溉。近年来由于等自然因素和等人为因素导致河流上游水源不断减少。有人建议将图中黄河水引来乙处灌溉,请说明此方法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指数评价法 指数评价法从监测点的原始监测数据统计值与评价标准之比作为分指数,然后通过数学综合作为环境质量评定尺度。近几十年来,这一方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有了很大的发展。早期国外应用的指数法有美国的NWF环境质量指数和加拿大的“总环境质量指数”(EQI) 等,目前最常用的是综合指数法,应用此法,可以体现生态环境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行业标准,2006年5月1日起试行。 技术规范规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是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值范围0~100。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2015年国家环保部对《生态环境状况评价规范》行业标准做出修改,重新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计算方法修改为EI=0.35×生物丰度指数+0.25×植被覆盖指数+0.1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退化指数)+0.10×(100-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 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综合评价法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此法的具体应用是层次分析法(AHP 法)。它是模拟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过程,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研究很多,姚建、朱晓华等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 另外还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等。目前,关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马荣华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及GIS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多因子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进行了海南生态环境的现状评价分析

张家口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第17卷第1期?50?2009年2月环境卫生工程EnvironmentalSanitationEngineeringV01.17No.1 February 张家口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吴治花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采用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对张家口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张家口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综合指数低于Ⅲ级标准,未过及格线,尤其是环境指标适宜度指数过低,未迭到V级标准,说明张家口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较差。迫切需要改善。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206(2009)01-0050-03 Eco-environmentQualityAssessmentofZhangiiakouCi略 WuZhihua (SchoolofCity&Environment,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Liaoningl16029) Abstract:Thepresenturbaneco-environmentquMityinZhangjiakoucityWaSevaluated,withthemethodofindexforurbaneco-environmentsuitability.Theresultindicatedthatthecomprehensiveindexofthepresenturbaneco-environmentquMityinZhangjiakoucitywaslowerthanⅢdegree.andwasnotpassthedemarcationlinesstandard,especiallytheenvironmentalsuitabilityindex哪lowexcessively,anddidnotreachVdegree,itshowedthatthepresenturbaneco—environmentquMityinZhangjiakouwasrelativelybad,thecityisurgentlyinneedofimprovingeco--environmentquality. Keywords:urbanecological;environmentquality;evaluatingindexsystem 近几年来,诸多学者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过分析与评价,但各位专家的着眼点不同,所研究的内容不同,评价的分类、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选取以及评价结果也有所不同。而本文是对张家口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性生态系统评价,评价指标从生产、生活和环境3方面选取,以体现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性,采用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旨在为相关部门进一步管理张家口市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1评价区域与评价方法1.1张家口市生态环境概况张家口市属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京、冀、晋、蒙交界处,是京、津的上风上水地带。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使本地具有连接京津、沟通晋蒙、支援沿海、开发内陆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因此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影响张家口市的人居环境,而且制约京津及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张家口市境内地貌特殊,阴山山脉将全市划分为坝上坝下2个自然地理区域,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坝上高原区风沙、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草场退化严重,坝下河川区、浅山丘陵区和深山工业收稿日期:2008-06.30区相对集中,水土流失日甚,污染相对严重,因此又属生态环境脆弱区。 1.2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选择国内目前广泛应用的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适宜度理论是在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点研究作物生长发育、濒危动植物生存、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土地利用方式、区域社会发展要求与现实环境资源供给的协调程度。适宜度评价针对具体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而言,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标所引入的生态学基本原理不同、适宜度评价理论和方法有别…。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主要是通过对 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确定,依据指标权重及基准值建立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模型,利用模型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及预测[2]。 2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2.1评价指标与标准值的确定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诸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分类对指标进行构建,如王文杰等采用环境压力一状态一反映的方法来选择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指标,重点包括区域内的人口及相关活动、水生生态、自然植被以及景观变化等方面[,1;云南省的生态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提出了资源、环境、 人口3个方面指标[?1;李永建在《:拉鲁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研多窃中从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案含解析

错误! 1.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现状及生态恶化的原因。 2.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差异。 3.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类型多样错误! 2.形成原因 (1)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各地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 (2)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掠夺式、粗放型开发。 (2)执法不严、管理不力。 (3)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保护措施 (1)重点生态工程: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国土整治等。 (2)重点防治工程: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 (3)重点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 (4)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

2.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东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轻。(×) 3.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所以生态环境问题没有直接必然的关联性。(×) 4.土壤侵蚀多发生在黄土高原、东南丘陵等东部季风区内,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等。(√) 5.草地退化多发生在我国西部非季风区内,森林破坏的主要分布区是我国的三大林区。(√) 6.本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应在北方半干旱地区、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寒区分别发展(A ) A.畜牧业、林业、种植业、畜牧业 B.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林业 C.畜牧业、畜牧业、淡水养殖业、林业 D.林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 7.为了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B ) 1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2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3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4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 A.123B.234 C.134D.124 知识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读教材P70图4.16,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土壤侵蚀、________。 (2)图中B地区草地退化的原因有哪些? (3)图中C、D、E、F四地共同的生态问题为________,其形成的共同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4)G地区为何生态脆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