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概述

自然灾害概述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讲 自然灾害概述

● 复习要求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分析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分布和危害;

3、说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 热点提示

1. 结合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等气象、地质灾害,分析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类型

2. 以自然灾害的分布图或灾情统计资料为切入点,考查自然灾害带的分布、危害

● 知识整理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理解:诱因:自然变异

承灾体及灾情: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造成危害。

2.特点

(1)广泛性和区域性

①广泛性:分布范围广,只要有人类活动就有可能发生;

②区域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3)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①周期性:主要自然灾害中,无论是地震还是干旱、洪水,它们的发生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②不重复性:指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4)联系性: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联系性和灾害之间的联系性两方面

(5)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可以防御,人类应正确认识自然灾害,以积

极的心态应对自然灾害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

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大体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类,具体分析如下:

特别提醒:除了上述灾害外,气象灾害还有大风、干热凤、龙卷凤、低温冷冻、冰雹、雪灾、雷暴、连阴雨、冻雨、雾、沙尘暴等。

2.地质灾害

特别提醒:我国多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原因

(1)地形与地质条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国土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地质构造复杂;

(2)气候条件;季风气候区的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强度大;

(3)人类活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使滑坡和泥石流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地质灾害。

3.海洋灾害

(1)主要类型;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

(2)风暴潮与海啸的成因及分布

风暴潮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海啸的表现及危害和风暴潮具有相似性,但成因不同。

4.生物灾害

指在农作物、森林、牲畜中暴发或流行的病害、虫害、草害、鼠害。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也属于广义的生物灾害。

【例l 】(2008·山东文综改编请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出现频率、影响范围和经济损失而言,干旱灾害是我国气象灾害之首,洪涝灾害在我国是仅次子旱灾的严重气象灾害。

材料二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分布图

材料三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

图例■涝渍灾害区

(1)材料二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图中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材料二图中①地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次生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监测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的涝渍灾害区北方多于南方,其原因是什么?

(5)如何有效减轻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思路点拨】本题以我国全国及局部轮廓图为载体,综合考查了干旱及涝渍灾害的分布、成因和预防措施等知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又突出考查了阅读图表、提取信息、准确描述的能力。(1)从图中信息可

得②旱灾最严重。(2)②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③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影响,②区易发生眷旱,③区易发生伏旱.(3)①区为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眷旱导致天干物燥,极易发生森林火灾,其监测手段主要是遥感技术。(4)在分析原因时,主要从降水的特征方面考虑,其次还要考虑地形因素。(5)从气象监测、农业技术和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1)②区。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4)①我国北方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②某些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5)①加强气候异常的监测和预报;②在干旱多发区和旱情严重区发展耐旱作物种植;③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水源储备。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于2008年10月8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说道:“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l0个省区市,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l7923名同胞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

材料二我国局部地区地震、泥石流分布图

图3

(1)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危害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

(2)由材料可知地震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4)由材料及图可看出云南所处的西南地区,地震频发,试分析其原因。

(5)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点拨】本题以四川汶川地震和我国局部地质灾害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第(1)题,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其中地震危害最大。第(2)题,可从材料中提取获得答案。第(3)题,人类破坏植被会产生大量泥沙等碎屑物质,使泥石流的发生具备了物质条件。第(4)题,可用板块构造理论去分析。第(5)题,一方面考虑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考虑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诱发作用。

【参考答案】(1)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震

(2)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交通线路受损;通讯线路受损。

(3)泥石流滑坡

(4)该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边界处,地壳活动强烈。

(5)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

第二讲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复习要求

1、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分析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发生过程及其危害;

3、认识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说明自然灾害损失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背景;

4、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多发区的主要危害及成因;

5、分析某地或某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及防治。

● 热点提示

1. 结合民政部公布的“2008年中国自然灾害情况”,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和区域分布

2. 结合2008年登陆我国的台风(如“凤凰”、风神”等)资料,分析台风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与地

质灾害的关联性

3. 以2008年四川汶川、云南盈江和新疆于田等地区的地震为背景材料,分析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分

布、成因与危害

● 知识整理

一、我国主要气象灾害

1.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分

(1)时间分布

(2)空间分布

2.我国的干旱和洪涝灾害

特别提醒:干旱和洪涝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在东部地区,当副热带高压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洪涝灾 害,北方干旱(北旱南涝);当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则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干旱(北涝南旱)。

3.寒潮

(1)源地:主要来自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

(2)特点:降温快、温度低、来势猛、风力强、规模大、范围广。

(3)时空分布:发生于秋末或冬末春初,影响我国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外的大部分地区。

(4)危害: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4.台风

(1)形成条件

①热力条件:比较高的温度(至少在26"C 以上)。

②水汽条件:源源不断的充沛的水汽。

③动力条件:垂直方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升,水平方向上受强烈地转偏向力作用。

(2)时空特点

①时间:每年的5~10月,尤以7~9月最多Q 魏k 季节)。

②空间:东南沿海,势力强时也可影响到北方甚至内陆。

(3)影响

①危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其经济损失较大。

②有利方面:可以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的伏旱带来的旱情,为人们降温解暑。

(4)登陆路径向西:过南海向西北:过台湾岛、琉球群岛转向:先向西北后转向东北广东、海南沿海或越南福建、浙江、江苏沿海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

二、我国的主要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范围广

(1)特点 频率高、强度大

震源浅、危害大

(2)多发的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分布:分布不均,分为东部地震带和西部地震带

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2

特别提醒: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是东重西轻。因为西部虽然地震多发,但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而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城市及经济密集程度大,地震发生时人口死亡和财产损失就特别大,灾情特别严重。

三、我国的虫灾和鼠灾

【例l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位于南亚的孟加拉国是一个土地十分肥沃的国

家,然而水灾却极为频繁。正常年份,全国国土面积的18%

会遭到洪水袭击,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材料二 孟加拉国地区略图

(1)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孟加拉国水灾频发的

原因。

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M 符号表示热带气旋,分析该天气系统加重该国洪涝灾害的原因。

(3)该地区遇到同等程度的洪涝灾害时,损失较其他地区更大,试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

(4)洪涝灾害的危害包括?

【思路点拨】该题以孟加拉国洪涝灾害频发为背景,主要考查了水灾发生的原因。此题主要为识记内容,解答中要特别注意表述准确、层次分明。第(1)题,地形方面,判断图中等高线,得出地势低、平两个特点,其导致排水不畅;气候方面,由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判定其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从而得到其降水特点;河流方面,理清恒河水系的组成,孟加拉国地处恒河三角洲。第(2)题,热带气旋活动易引发大规模海潮、风暴潮等。第(3)题,主要考虑该国的国情,即人口密度及经济发展状况。第(4)题,洪涝灾害的危害涉及面广,应该从多个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1)主要为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等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当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迟,且势力强大时,更易形成水灾位于恒河下游,河网稠密

(2)M天气系统会带来暴雨和风暴潮,加重该地区的洪涝灾害。

(3)该国人口稠密l经济较落后,抵御灾害的能力低。

(4)①危害农作物,造成其减产或绝收;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

工程设施、交通设施和电力通讯设施等;③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失踪和伤亡

【例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8月21日,云南盈江县发生5.9级地震,造成3人死亡,ll7人受伤;2008年11月1日到2日云南楚雄等地的特大暴雨造成了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截至2日24时,巳导致云南l3个县(市、区)41.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2人,失踪45人。

材料二中国地震多发区分布图

材料三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图

(1)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2)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省份是___________,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震发生后,诱发了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滑坡堵塞河道,河流上游形成堰塞湖,可能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并诱发新的滑坡灾害发生,针对堰塞湖产生的危害,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4)结合材料三分析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在地理分布上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滑坡和泥石流危害时,人们采取的共同的生物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上述材料可知,我国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最集中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多项选择) ( )

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气温较差大,岩石破碎

【思路点拨】本题以地震、滑坡、泥石流分布图等为背景,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治理措施等知识。第(1)题,我国地震活动分布广、东西部存在差异。第(2)题,从材料二可看出是台湾省,其原因应用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关知识来回答。第(3)题,形成堰塞湖后,由于水位继续上升而导致自然形成的堤坝决口,进而形成洪灾,同样,又由于湖岸坡角浸泡在水中后,易诱发新的滑坡。第(4)题,从图中不难看出,我国滑坡、泥石流叠加区主要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的四川盆地、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二者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处于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相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且集中,多暴雨,提供了诱发因素}黄土以及石灰岩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再加上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第(5)题,我国西南地区形成了一个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主的灾害系统。气温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不是很大。

【参考答案】(1)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部多、东部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台湾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3)洪涝①加强监测;②及时疏通河道;③注意疏散居民。

(4)滑坡、泥石流在分布上呈现出相关性,二者叠加区主要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相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这些地区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条件植树种草

(5)西南地区A、B、C

第三讲自然灾害与环境

●学习要求

1.了解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和趋势

2.认识自然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的空间差异

3.结合实例,说明造成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的地理背景

4.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区

5.认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因素

6.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多发区的主要灾害及其成因

7.结合实例,综合分析某地或某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其防治

●热点提示

1.以缅甸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和在我国登陆的台风(如“黑格比”)相比较,分析自然灾害危

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以我国某区域为例,考查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知识整理

一、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1.时间差异

(1)在不同的时段,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同。

(2)世界范围的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

2.空间差异

自然灾害类型及损失程度在各地区表现不同,损失程度以亚洲和非洲最为严重。各大洲地区的灾害类型

(1)自然原因

①亚洲受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的影响,多地震灾害;

②山地面积广大。多暴雨、植被覆盖率较低,因此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很多。

③存在大范围的季风气候,季风的不稳定又会导致频繁的旱涝灾害;

④东亚和南亚等地受热带气旋的影响较大;

⑤非洲总体降水较少,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干旱范围广,生态环境脆弱,多旱涝灾害,并且炎热干燥的气候加剧了流行病的蔓延、传播。

(2)社会经济原因:两大洲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抵御灾害的能力弱,

尤其是亚洲人口稠密,所以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为严重。

二、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1.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

自然灾害的产生主要与自然环境有关,社会经济环境可诱发的自然灾害,使受灾面积和程度扩大。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产生原因分析如下图所示: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灾害类型及成因

地震造成地表破碎会给滑坡、泥石流灾害“奠定基础”。

命题的热点突破

【例l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发生的唐山大地震,震级7.8级,震中烈度l0度。强烈的地震使交通中断,通讯瘫痪,城市停水、停电。这次地震发生在工业城市,人口稠密,损失十分严重。市区建筑物多数基本倒塌或严重破坏,铁轨发生蛇形扭曲,地表出现大量裂缝。地震造成242 769人死亡,l64 851人受伤,经济损失近l00亿元。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东经l03.4。,北纬31。)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境内大部分地区通信中断,供水、供电、道路交通受到很大影响。汶川及周遍地区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地震共造成69 227人死亡,l7 923失踪,经济损失逾8 451亿元。

材料三 震中烈度、震源深度和震级的关系

材料四 我国地震震中分布图

(1)发生在我国河北省唐山的地震分布在世界两

大地震带之一的_____________地震带上,从成因上

看属于____________地震;四川汶川地震是位于南

北地震带上,由于__________板块向北运动,挤压

__________,造成青藏高原隆升。高原隆起的同时

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岩层发生___________,

发生地震。

(2)从材料三中可看出震中烈度、震源深度和震级之

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地震烈度除与震级、震源

深浅、地质构造有关外,还与________、

_____________等有关。

(3)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大地震相比,在人员伤亡方面

前者多于后者的原因___________,在经济损失方面

后者多于前者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一、二所述的两大地震所诱发的灾害有什么不同?

(5)结合材料分析地震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

【思路点拨】第(1)题,世界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雎地震带,唐山位于河北平原地震带上,应属于构造地震;青藏高原的隆升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造成的,发生地震时,是岩层断裂,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地球内能并且引起了地面震动。第(2)题,分析材料三中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震级越大,震源越浅,震中烈度就越大;烈度的影响因素很多,除与地震本身的因素有关外,还与地质构造,震中距、建筑物特点以及发生时问等有关。第(3)题,两次地震在比较时,一是比较二者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第(4)题,主要根据二者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第(5)题,可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精神伤害等方面来分析。

【参考答案】(1)环太平洋构造印度洋亚欧板块断裂(2)震级越大,震源越浅,震中烈度就越大震中距建筑物特点(3)①人口密度大;②发生在夜闯;③人们防震、抗震意识淡薄、抗震能力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成灾地域范围大(4)唐山大地震主要诱发火灾、地裂缝、瘟疫等灾害;汶川大地震主要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堰塞湖所造成的水灾。(5)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使人的心理、精神受到严重伤害,容易引发传染病;破坏建筑物、交通、通讯、电力等公共设施,社会经济方面处于瘫痪或混乱状态。

【例2】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结合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回答下列各题。

(1)Ⅰ区域突出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此外,该区

(2)Ⅱ是世界上____________(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其成因为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主要灾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海洋影响最强烈的是____________区域(填字母),同时,本区是全

国受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影响最强的地区。

(4)若说l、Ⅱ、Ⅲ三区域共同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为气象灾害,则Ⅳ地

区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为_________,具体包括____________

(5)简要分析我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的原因。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四区域主要的灾害类型、成因以及我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原因。第(1)题,Ⅰ地区主体部分为黄淮海平原,水旱灾害频发,该地区的东部有郯城一庐江地震带,易受地震影响,本地区还是我国主要的蝗灾区。第(2)题,Ⅱ地区为黄土高原,主要灾害为旱灾和水土流失,并且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在分析水土流失成因时,应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入手。第(3)题,Ⅲ区的沿海如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台湾、海南等地受海洋影响强烈,台风及其形成的风暴潮对该地区影响巨大。第(4)题,Ⅳ地区为川滇地区,主要存在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第(5)题,我国自然灾害较严重,与我国所处的位置、地形、地质条件及气候条件有关。

【参考答案】(1)干旱洪涝地震蝗灾(2)水土流失①地表坡度大;②土质疏松,抵抗流水侵蚀能力弱}③夏季暴雨集中;④人类大量破坏植被,造成大面积的裸露地袁,缺乏保护干旱(3)Ⅲ台风风暴潮(4)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5)①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多发;②国土面积广大,地形以山地为主,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多发;③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震频发;④海岸线漫长,靠近台风源地常受台风、风暴潮等的侵袭⑤人口稠密,城市密集,经济相对发

达的东部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这就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危害。

【能力训练】

1、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甲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读图甲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

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

(2)图甲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方

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3)图乙中B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

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貌方面解释其原因。

参考答案:(1)我国雨涝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

西北减少。原因: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

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2)原因:上游地区乱砍滥伐,陡坡开荒,造成植被的破坏;中游围湖造田。措施:上游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修建水库(三峡工程);退耕还湖,裁弯取直。

(3)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然降水丰沛,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水分的存留时间短。

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1:2006年7月27日讯:自进入6月

下旬以来,内蒙古草原蝗灾陆续发生,截止7

月24日,草原蝗虫危害面积已达到5845.3万

亩,严重危害面积达2675.2万亩,受灾牧民

近10万人,造成经济损失5.7亿。

材料2: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期111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蒙古高原蝗灾发生的原因。

(2)从图中看出蝗灾发生最多的季节是________季,其中_________月份发生频率最高,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季蝗灾几乎没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史上,我国许多地区蝗灾较重,虫神崇拜盛行,在我国黄淮海平原地区有大量的虫神庙分布,试分析原因。

(4)蝗灾并没有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卷土重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其原因是什么?

(5)灭蝗的主要方法有哪些?(举两例即可)

参考答案:(1)草原环境特别适合蝗虫生长繁殖,尤其是在干旱年份,更易诱发蝗虫大量繁殖而形成蝗

灾。(2)夏 6 此时草类茂盛,食物充足,有利于蝗虫生长繁殖冬季蝗虫以虫卵形式存在,

无成虫活动(3)黄淮海平原是我国蝗灾多发区,且危害严重。(4)破坏生态平衡,蝗虫天敌减少,

导致蝗虫大量繁殖,形成蝗灾。(5)生物防治,农药灭虫。

3、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0分)

资料见下图

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2)B、D、E

(3)问题:①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②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原因: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4)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农业污染防治;④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⑤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4、下图为我国盐碱化地区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A地区盐碱地广泛分布的省级行政区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要分析盐碱地形成

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但B地滑坡

和泥石流发生次数很少,原因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C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而D地区泥石流比C地区少,试分析原因。

(4)防治泥石流发生的常见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1)河北、河南、山东气候比较干旱,地势低平,地下水位浅,水分蒸发旺盛,在这一过程中,盐分随水分上升,使土壤表层盐分积累过多,导致土壤盐碱化。

(2)B为四川盆地,盆地内地形较为平缓且植被覆盖率高,不易形成滑坡。

(3)C地区①多地震,山体不稳;②山高谷深;坡度大;③降水量大且多暴雨;④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所以C地区泥石流多发,而D地地处干旱地区,降水极少,故泥石流极少发生。

(4)植树造林,工程护坡

5、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出现了持续20多天的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给交通、电力、通信、农业等部门造成严重的损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读长江中下游12月1日至1月31日平均气温小于

1oC最长连续日数历年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一次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严重的低温灾害是

1954~1955年

B.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严重的低温、雨雪灾害的平均周

期为53年

C.长江中下游12月1日至1月31日平均气温小于

1oC最长连续日数平均为5~10天

D.2007~2008年长江中下游12月1日至1月31日

平均气温小于1oC最长连续日数较平均日数多出近10天。

(2)这次我国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出现的罕见的低温、

雨雪、冰冻天气的原因是什么?

(3)我国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出现的这次灾害,气温并不比北方低,降水量比北方一些地区也少,而损失却特别严重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AD (2)①大的环境的全球大气环流的异常(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②具体原因是北方的冷空气南侵,与南方的西南暖湿气候在我国中东部和南方地区上空连续交汇且异常稳定。(3)①北方空气干燥,南方空气湿润;②这次的灾害,多是雪凝、冻雨造成;③低温天气持续时间长。

第一章一二三节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 2.认识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灾害产生的根本原因;自然灾害的属性 难点: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毁;东南亚及南亚各国连遭暴雨袭击,造成洪水大泛滥并引起山崩等。1988年世界人民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灾难的一年。古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不测风云也就是大自然发怒、施暴,它会影响环境,威胁人类生存。所以了解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那什么是自然灾害呢? 【知识新授】 【板书】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导入提问】什么是灾害?包括哪两大类? 【学生回答】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思考】读教材第2页图l-1“无人区的火山喷发”、图l-2“2003年SARS病毒流行”、图l-3“某地区山体滑坡”、图l-4“某地遭遇暴雪”,判断哪些属于灾害? 【读图回答】具有灾害属性的是图1-2、图l-3、图l-4。图l-1是自然现象,没有给人类生存造成危害,不具有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 【问题】你能再举出一些灾害的事例吗? 【学生回答】瘟疫、水灾、火灾等。 【思考】图l-2、图l-3、图1-4都是自然灾害吗?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图l-3、图1-4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灾害,因此属于自然灾害。 图1-2是人为原因形成的灾害,不具备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因此不属于自然灾害。 【归纳总结】 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的各种活动所引发的事故灾害。一方面指纯人为灾害,如火灾及爆炸、交通事故、企业工伤事故、城市生命线系统事故、卫生类灾害、环境公害、高技术事故等;另一方面也包括人为型自然灾害,如水库地震、大量抽取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或地陷、人为森林火灾、人为地质灾害等。 【板书】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本第4~8页正文部分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2)从自然灾害的时间角度来看,自然灾害具有哪些特点? (3)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有何特点? (4)各种自然灾害之间具有什么特点?

自然灾害知识点-减轻自然灾害

第八章减轻自然灾害 8.1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1、自然灾害的定义(掌握) 人类依赖的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害,这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和事件被称为“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 (重点掌握) ①严重的危害性 ②突发性和渐发性 a突发性:如地震、火山喷发、风暴潮等。对于这种灾害,人们往往无能为力,或者能力不够,或者是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b渐发性:如干旱、温室效应、酸雨、地下水水质变化、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变暖等。这类缓慢过程大多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 ③分布的区域性 自然灾害在地球上不是均匀分布的,特定种类的灾害集中发生在某些特定地区。 如风暴潮和海水入侵分布在海岸附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一般分布在山区。 ④灾害之间的联系性 a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掌握) 地震-海啸-水灾-核事故;台风―暴雨-内涝;海啸-巨浪-海面上升等 b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掌握) 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重大灾害称为原生灾害;由原生灾害诱发出的灾害称为次生灾害。 c衍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⑤灾害的大小和灾害发生频率(或平均发生重复周期)呈幂指数关系(掌握) a重复发生周期:在足够长的时间段中统计出各种大小的灾害发生的平均重复发生时间,叫做重复发生周期,灾害大小和重复周期的统计关系,描述了自然灾害的突发特性。 b灾害频率:重复周期的倒数叫做频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一定大小灾害事件的数目。 c对于所有的自然灾害而言,灾害越大,发生的频度越低,重复周期越长;灾害越小,发生的频度越高,重复周期越短。 ⑥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避免的。 人类可以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8.2 21世纪的自然灾害 1、读图9-1,回答下列问题:(掌握) (1)在过去的30多年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在过去的30多年间,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增加。 (2)2006-2010年灾害发生的种类和数量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课标要求] 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4.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5.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6.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7.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8.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学法指导] 1.结合具体的自然灾害类型,分析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主要特征。 2.以区域自然灾害为例,运用图表、数据等信息资料,理解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和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3.了解生物灾害,并简要列举其带来的主要危害。 4.通过对灾害分布图的阅读,明确世界主要灾害的分布,并掌握其主要的灾害类型及特点。5.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影响。 6.自然灾害的区域性是一个重要的特征,要重视和区域地理的有机结合。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一自然灾害 1.概念:主要由__________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及现象。 2.形成的基本条件 (1)诱因:自然界异常变化。 (2)承受灾害的客体:遭到损害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分类:根据__________和灾害管理与减灾系统工程的不同,分为地震灾害、__________、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七类。 4.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是由地震造成的灾害;地质灾害指因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 (2)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3)海洋灾害: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在____________________附近发生的灾害。 (4)生物灾害:由有害的草、虫、鼠等生物引发的灾害。 知识点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在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创伤。 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重大的损失。 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也会对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破坏。

湘教版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讲义)

一、洪涝 1. 两种类型: 洪水(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涝渍(雨涝、内渍)2. 成因及危害: 类 型 形成原因多发地区危害 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 能被江河、湖库容 纳,水位上涨而泛 滥的现象,一般发 生在以降水为主 要补给的河流汛 期。 江河的两岸, 尤其是中下游 地区是洪水的 直接威胁区。 直接危害有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 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 人畜的伤亡,有时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 间接危害有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 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紊乱等。 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 时排除所产生的 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 弱、排水不畅 的低湿洼地。 两 者联系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思考: 我国为什么洪涝灾害严重?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容易引起洪涝灾害。河流中下游地区,通常汇聚了多条支流,水量较大,而且在地势低平处流速缓慢,因此多曲流、易淤塞,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二、风暴潮 1. 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 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成因类型发生季节发生地区特点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在夏秋季节 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 生。 来势猛、速度快、 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 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 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 缓 三、其他水文(海洋)灾害 1. 海啸——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底滑坡、塌陷等活动激发的波长达数百米的海洋巨浪,吞没城镇、村庄、耕地,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2. 海冰——天气寒冷,包括陆入海之冰。对船只、航运、渔业、养殖业等造成危害。我国主要发生于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岸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 归纳比较风暴潮与海啸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海岸水面异常升高的现象,造成摧毁堤坝,涌入陆地,吞没城镇、村庄、耕地等后果。不同点:风暴潮的诱因是强烈大风,而海啸则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底滑坡、塌陷所激发的。 【典例精析】 例题1 (北京东城区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图中的两个地区是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两大地区。 材料2:2009年9月到2019年初夏,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长期高温少雨,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 材料3: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该地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全流域性洪水灾害。 (1)说出A图的中东部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并描述该地形区的地表特征。 (2)读材料2,分析导致该地区2009~2019年发生严重旱情除降水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原因。 (3)读B图和材料3,分析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 思路导航:第(1)题,地形区的名称及特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描述。第(2)题,该地区2009~2019年发生严重旱情的原因有气象气候因素、地形、植被、农业种植结构等。第(3)题,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要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1)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多山间小盆地。 (2)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保水性差;该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对水源的依赖性大;该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差;植被覆盖率低,空气干燥;气温较常年偏高。 (3)该流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淮河流域支流多,水系发达;干流流程短,入海河道短;流域汇水面积大。 例题2 (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思路导航: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经纬网判断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于长江流域,再结合我国雨带推移特点判断。第(2)题,结合A、B两地的地形、地势特征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等方面,从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可总结得出措施。 答案:(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

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总结: 防治自然灾害的通用措施: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 机制。 2.对已发生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 ----灾害的动向,为预报-------灾害提供信息。 3.加强对-------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的 政策法规。 4.加强预防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 5.加强-------预报,启动应急案。 6.及时有计划的转移和安置民众。(水文、地质 灾害) 一.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 1.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多样,滑坡泥流多发。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季风的不稳定或规律反常, 导致我国多旱涝灾害。 5.海岸线长,多台风、风暴潮。灾情重再加上我国是发展 中经济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1.2点是指特殊地理位置、3点是指特殊地貌、第4点 是指特殊的气候)。 二.自然灾害频率上升的认为原因: 1.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地质灾害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灾害加重。 2.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 3.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导致涝加重。 4.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 5.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三、我国东部地区成为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1.季风区,是洪水暴雨集中的地区,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涝区。 2.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的影响大。3、北部有旱灾虫灾寒潮等灾害。 4.东部地区灾害种类多,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害群发。四.西南地质灾害重: 自然原因: 1、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位于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 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泥流。 2、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易发生滑坡。

我国自然灾害及管理概况

我国自然灾害及管理概况 作者:佚名来源:zt 阅读:135 更新:2006-8-7 我国保险业恢复以来的20余年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方面为提高我国社会保障程度,促进养老、医疗等社会改革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对防灾、防损,减少灾害损失,救助灾民,实施灾后恢复重建,稳定社会,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诸多风险中,自然灾害风险最为严重。自然灾害一方面给保险公司每年都造成巨额赔付,另一方面也给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效益。我国是个多灾的国家,初估受灾财产总值达数十万亿元,每年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达一千亿元以上。为了减轻自然灾害,仅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推动减灾社会化,其中发展灾害保险是最主要的措施。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的态势和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巨大需求,必将极大推进保险业的大发展。 灾害可定义为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损害或破坏的灾难性事件,可以是地震、滑坡、洪水、火山暴发等,但是当火山在没有人烟的地方暴发时不能认为是灾害,而只有当其碎片或岩浆飞到或流到人类居住的山谷坡地时,它才变为灾害。有些自然灾害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给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地震),而另外的一些则是比较缓慢地给人类带来同样(甚至更大)的影响(像干旱)。 灾害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灾害的成因可将灾害分成:自然灾害,即由自然现象产生的事件,如地震、火山暴发、干旱、台风等;人为灾害,即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事件,如大气污染、工业化学事件、武装冲突、核事件、原油泄漏、沙漠化等。另一种分类是按灾害源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的,可分为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暴发、滑坡、洪水等)、生态灾害(如干旱、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等)。几乎所有的灾害都伴随着某种形式的损失,像财产、建筑、人的生命等,其损失程度依灾害类型、强度和发生区域不同而不同。 1、我国自然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

-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word单元综合测评(含解析)

第一章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某山区的自然灾害链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与上图中①②③④对应正确的是(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2.该示意图所反映的自然灾害特点是( ) A.区域性 B.联系性 C.周期性 D.不可避免性 解析:第1题,地震所引起的滑坡和崩塌为堰塞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暴雨所产生的短时大频率降水使破碎的物质大量运动阻塞河道而形成堰塞湖。第2题,灾害链现象反映了自然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答案:1.C 2.B 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B处多水灾的原因是( ) A.位于印度河三角洲上,排水不畅 B.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地势低洼 C.冬季冰凌阻塞河道,造成决口 D.区域内河流多为地上河,容易决堤 4.图中A处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灾害 B.泥石流 C.干旱 D.地震 解析:第3题,图中B位于孟加拉国,属于恒河三角洲地区。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主要有:地势低洼;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河流下游,多条支流汇集;海潮顶托,河水水位上涨。第4题,A处属于印度河平原,位于塔尔沙漠之中,常年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就是干旱。

答案:3.B 4.C 热带风暴“清松”于2013年1月3日20时在菲律宾苏禄海海面上生成,4日凌晨移入我国南海南部偏东海域,4日05时其中心位于北纬8.9度,东经116.5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1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1 002百帕。据此完成第5~7题。 5.热带风暴登陆后,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灾害产生的主要成因是( ) ①强风②风暴潮③暴雨④干旱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关于热带风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风暴是一种强烈发展的温带锋面气旋 B.热带风暴常发生在秋冬季节 C.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为8~9级 D.热带风暴只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 7.热带风暴“清松”是在下列哪种天气系统控制下形成的(①代表风向)?( ) 解析:第5题,热带风暴能量巨大,具有可怕的摧毁力。热带风暴的危害主要是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第6题,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为8~9级,常出现在夏秋季节,热带风暴现象可发生在多个海域,西北太平洋是发生热带风暴最多的地方。第7题,热带风暴是热带低气压形成的,北半球的低气压气流运动方向是由四周向中心逆时针辐合。 答案:5.C 6.C 7.C 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10题。 滑坡 8.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9.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10.人类在山区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往往容易引发的地质灾害是( )

自然灾害概论论文概述

自 然 灾 害 概 论 论 文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班级:土木工程1107班姓名:谢强 学号:1104050712 日期:2013年4月19日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途径。 地震 (一)概述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知识点地总结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质灾害】 地震 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 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滑坡、泥石流 一、滑坡 1.成因 (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 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 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 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2.摧毁城镇、村庄; 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预报 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

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 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 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 (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植被破坏严重, (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 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 (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 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水文灾害】 洪涝 一.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围广,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3.东部多,西部少; 4.沿海多,陆少; 5.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6.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二.成因 1.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水系: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 3.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多曲流,易淤塞 5.破坏植被,陡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蒸发下渗减少,使下游河道短时来水过多。 6.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7.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和建设(建筑物占据河道)

自然灾害知识总结

自然灾害知识总结 1.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2.自然灾害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3、自然灾害的影响 很多时候,自然灾害的影响包括有利、不利两个方面。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往往是间接的、滞后的,使得自然灾害对当前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忽视其有利的一面。当然,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是主要的,我们不能因为自然灾害存在有利的一面而放弃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工作。 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生命威胁(人员伤亡、疾病暴发等,尤其是瞬间爆发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海啸等);2.经济损失(财产损失、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3.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次生灾害等)。 常见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归纳如下: 1.台风:①携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②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③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 ④增加捕鱼产量(使江河湖海底部营养物质上泛,鱼饵增多,吸引鱼群聚集)。 2.沙尘暴:①加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延缓全球变暖趋势;②中和酸性气体,降低北方酸雨发生概率; ③形成黄土高原;④给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3.寒潮:冻死越冬害虫,净化空气。 4.雪灾:①冻死越冬害虫;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水源,缓解春旱;③增加土壤墒情(土壤湿度)。5.火山喷发:①火山灰是天然肥料;②提供热能(如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利用10座间歇性的火山热能建造发电站);③带来金刚石、硫磺等大量矿藏;④形成独特火山地貌,以及喷发不很剧烈的火山,均是优质旅游资源(如五大连池、夏威夷群岛上的熔岩瀑布)。 5.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的特点。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如下图。 2.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蝗灾和鼠灾。对于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要从成因、特点、时空分布、影响、防御办法等方面掌握,干旱、洪涝对我国的影响最大。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要从分布和危害两方面掌握。

湘教版5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练习)

湘教版5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及其影 响(练习) 1. 以下关于自然灾害致灾因子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是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自然资源 B. 是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害的自然异常变化 C. 因灾导致的生命、财产、资源损失的情况 D. 地表各圈层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2. 以下现象属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是〔〕 A. 人体死亡、伤残的生理伤害 B. 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 C. 导致商贸金融、物资生产流通、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D. 对作物、牲畜、道路、机场等财产造成的损毁 1781年冰岛拉基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的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2019年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喷发,来自冰岛的火山灰给整个欧洲带来超过10万次航班停航的后果。据此回答3~5题。 3. 以下有关火山喷发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不属于自然灾害 B. 属于孕灾环境 C. 属于致灾因子 D. 不属于自然异变 4. 以下火山喷发时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玄武岩高原的是〔〕 A. 哥伦比亚的火山 B. 印尼的火山 C. 台湾的火山 D. 日本的火山 5. 材料中四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目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A. 致灾因子强度不同

B. 人口密度不同 C. 抗灾救灾投入不同 D. 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6 〔辽宁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1: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强大海啸。 材料2:2011年3月14日上午8时20分左右〔东京时间〕,新快报记者进入了此次震灾中心区的仙台市。中心城区青叶区呈现一派整洁有序的情景,仅从外观上看,几乎没有一栋楼房有裂痕,连玻璃都没有破裂,楼顶上的广告牌也完好无损。而且,当记者到达时公共设施已恢复供电,很难令人相信这里竟是处于此次强震海啸中心区域的仙台市。随后,记者驱车东行来到了仙台市临海的假设林区。与城区的井然有序相比,这里的景象恍假设隔世。沿途见到一些民宅楼宇的墙体被撕开条条裂缝,有的楼体甚至已经倾斜,残垣碎瓦铺了一地,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材料3:日本国地图 〔1〕导致〝一个城市天壤之别〞的致灾因子分别是什么? 〔2〕日本人做了哪些努力从而减小了本次地震的灾情? 7. 〔新课标全国卷〕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以下图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9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1. B 解析: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部分组成的。A选项描述的是受灾体,C选项描述的是灾情,D选项描述的是孕灾环境。 2. D 解析: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方面。A、B项属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A指的是生理伤害,B指的是心理、精神伤害;C、D项属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C指的是间接经济损失,D指的是直接经济损失。

自然灾害知识点绪论

《自然灾害概论》知识点汇编 《自然灾害概论》前言 1、为什么要学习自然灾害概论?(掌握) ①上世纪85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灾害损失越来越大,人员伤亡巨大 ②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是防灾科技学院对每一位入校新生的要求, 校训“崇德博智,扶危定倾” ④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特别是防灾和环保素质的必然要求 2.自然灾害学概论课程知识体系(了解) 1 地球系统和自然灾害 1.1地球系统 1 相比于其他星球,地球具有哪些特点使得她适合人类居住?(熟悉) (1)地球有土壤、大气中有氮和氧气、平均温度15°、与太阳距离适中、有大量的水——地球的天文环境条件适合生命存在 (2)地球拥有其他行星所没有的独特圈层结构,这些圈层的相对运动和变化,构成了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物质基础,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大气圈——氧气占1/5;水圈——存在液、气、固三态;生物圈——独一无二;岩石圈——板块运动 2、地球圈层结构系统及特点 (1)地球圈层结构系统(了解)

(2)地球圈层结构的显著特点:(了解)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基本上下平行分布; 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互相渗透、重叠、影响。 3、地球系统由哪些圈层构成,他们对地球有什么重要作用?(熟悉) (1)分别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构成 (2)大气圈的作用:温室效应;阻挡紫外线;大气循环 水圈的作用:生命之源;水循环 岩石圈的作用:承载物;物质交换能量循环的场所 生物圈的作用:适应自然,改变自然,影响自然。 (3)各圈层(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又相互协调与发展,构成了我们这个蔚蓝色星球蓬勃的生机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摇篮。 4、水循环意义(熟悉): a.可以不断更新水体,断塑造地表; b.调节地球各圈层的能量,避免出现极端气候和天气。 由于海陆之间、地表与地下之间,高纬与低纬之间水循环的存在,使得水分布的微小变化,都可以产生巨大的自然灾害,地球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讨论自然灾害时,一定要有地球的整体观。 5.软流层与岩石圈(熟悉) a.上地幔顶部存在着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形成,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b.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6 为什么说人类是影响地球的重要力量?(掌握)作业 (1)生物圈中最重要的是人类活动。(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的空间和规模在迅速增大,今天的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最为活跃的因素。(3)人对岩石圈表层环境的影响与改造日益剧增,成为与自然地质作用并驾齐驱的营力,某些方面甚至已超过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和强度。(4)人在当今全球变化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成为影响地球的重要力量。 7 举例说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熟悉) 地壳运动——地表起伏——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 1.2活动的地球 1、大气和洋流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了解)讨论 (1)地球表面过程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太阳每天向地球的大气层辐射太阳能,在赤道辐射的能量多,因此,赤道大气层的温度也高。整个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温度的差别,再加上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大气层运动,可能形成台风、风暴潮等灾害,这决定了天气和气候。(2)同样的原因,赤道和地球极区受到太阳辐射的不同,产生了热的不平衡,在海洋中产生了洋流。这种大气运动和洋流,就象一部巨大的热机,把热由地球上的这一部分传到地球的另一部分。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练习题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单元测试 1.有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正确的叙述是 ( ) A.地震多发区一定是滑坡,泥石流频发区 B.地质灾害的频率与人口快速增长无关 C.地震不能引发火灾,海啸等地质灾害 D.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会发生地质灾害 2.下列自然灾害中,①滑坡、泥石流②洪涝③火山喷发④台风⑤地震⑥寒潮,可能由人为因素诱发的是:

A、①④⑥ B、①②⑤ C、 ②④⑥ D、③④⑤ 3. 下列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荒无人烟的某山区有频繁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B.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 C.地震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相差3倍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 下图是《沿某段纬线地下震源深度及频度分布示意图》。图中P 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

屿,R点以东为海洋。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地区位于哪两个板块交界处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D.南极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5.下列关于该岛屿受地震影响产生的破坏程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岛屿东侧大于西 侧

B.同样震级,震源a 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b C.同样震级,震源a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d D.同样震级,震源b 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c 6.下列人类活动中,可能导致泥石流发生的是( ) A.陡坡修筑梯田 B.围湖造田C.过度抽取地下水 D.内蒙古高原垦殖草原 2002年10月底,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维埃纳火山发生猛烈喷发。两天后,意大利中南部又发生了震级为5.6级的地震及一系列余震,造成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

地震 1、地质灾害:是地球岩石圈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地质作用为主要致灾因子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2、地震:岩层断裂或错位,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3、地震灾害:是由地震导致的灾害 4、地质构造:①引起地震的能量释放的源头成为震源②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成为震源深 度③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④震中到周围地面上某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 ⑤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课本图) 5、震级: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震级越高、释放能量越大) 分微震(﹤3级)有感地震(3-5级)破坏性地震(﹥5级)(﹥7级会有重大损害)6、烈度: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①震级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④地质构造⑤地面建筑的坚固程度 ⑥发生时间、⑦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⑧人员防震自救意识) 7、分类:按照震源深度: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大于300km) 按照成因:①构造地震②火山地震③陷落地震④人工诱发地震 8、构造地震:地下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占90%以上、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 造地震多分布于①板块边界处(如日本、台湾多地震)②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华北)9、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 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10、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逐渐扩大,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 了巨大的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引起地震,叫陷落地震。地震能量主要来自重 力作用。矿洞塌陷或大规模山崩、滑坡等亦可导致这类地震发生。占3% 左右 11、人工诱发地震:水库蓄水、人工爆破地下核试验油井注水

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培训课件

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

常见自然灾害整理 一、地震灾害 1、成因:位于××板块和××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球内能强烈急剧释放,引起地壳震动。 中国多地震原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地壳运动活跃。 2、影响破坏程度(烈度)大小因素:自然:震级大小(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中距离(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源深度(震源越浅烈度越大)。人文:发生时间;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建筑物抗震程度;人员防震自救意识 3、引发的次生灾害:泥石流、滑坡、(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工厂有毒物质泄露造成的环境污染、瘟疫(人员死亡) 4、损失:严重人员伤亡;破坏建筑物,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引发次生灾害(如上)、 5、措施:①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建立预警监测系统②建立应急预案,做好灾前物资准备等工作③提高建筑物抗震程度④进行防震教育,提升防震意识与自救能力 二、泥石流 1、成因:自然:①山区地形,山高、坡陡、谷深②(地震多发,断裂发育导致)地表多疏松堆积物③植被覆盖率低④洪水条件(强降水、溃坝、冰雪融水)

人为:①破坏植被②破坏地表③开矿等人类活动 2、危害:①掩埋村镇②冲毁建筑物与道路、矿山等③阻塞河道 3、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②人类活动避开泥石流多发区③植树造林(生物措施)④建设护坡林、堤坝,进行截流(工程措施) 三、滑坡 1、成因:①岩石破碎;②山区地势起伏大,岩体、土体不稳定,有滑动面;③植被覆盖差 ④降水、地震、人类活动加剧滑坡发生 2、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②工程措施:护坡、加固岩体、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危害③人类活动避开滑坡带(如修路)④提高植被覆盖率 四、沙尘暴 1、我国发生时间:多发于冬春季节,春季最多。 2、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干燥多沙质沉积物;多大风;植被稀少,地面径流少。 人为原因:人类过度农垦、放牧、樵采等造成土地沙化,部分工程建设等破坏地表,地表裸露等。 3、分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沙漠广布、地表裸露、植被稀疏)在我国多发生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 4、冷锋对沙尘暴的影响:冷锋风力大,吹扬沙尘,并使沙尘随锋面移动 5、危害:破坏草原,加速荒漠化,大气能见度降低,污染环境,造成呼吸道疾病多发。

自然灾害论文

如何应对地震灾害 摘要:大自然一次次的向人类展示了他的威力,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是显得多么的渺小。近些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等都给国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面对难以预报和不可控的地震我们一次次的无奈与无助,我们一次次的为丢失的家园欲哭无泪,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地震灾害带给我们的难以衡量的损失,那么面对地震灾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的减轻灾害的危害呢?本文主要讲人们应该形成完善的地震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灾后救助途径来减轻灾害带给我们的损失。 关键词:自然灾害地震响应机制预报预警灾后救助 (一)概述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近两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青海玉树7.1级地震等,据地震专家研究表明,我国进入了地震的活跃期。由于地震灾害表现出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使人们在灾害面前措手不及,应变能力还不够强。 (二)响应机制 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是我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分级响应是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特点。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例,地震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响应等级是与地震灾害事件受灾程度相对应的。预案中将地震灾害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对地震应急响应启动等级的判定实际就是对地震灾害事件级别的判定,其判断标准是死亡人数、震级、震区人口是否稠密、是否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等。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灾害的规模确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立即估计灾情规模,按照经验依据响应等级启动条件对应急响应等级做初步判断,按预案内容立即行动、尽早救援。地震台网中心作为国家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将震情、灾情快速评估简报和震区基本情况上报中国地震局;灾区所在省(市、自治区)地震局负责快速获取震情和灾情,上报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负责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上报给国务院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国务院并抄送中国地震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国务院及抗震救灾指挥各成员单位根据掌握的灾情,结合本部门所制订的应急预案响应等级判定标准,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按照预案实施救灾工作。 地震应急响应包括信息报送和处理、通信、指挥与协调、紧急处置、人员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