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家文化的理解

我对家文化的理解
我对家文化的理解

当年我是大三,成为子午社长之后,很想在第一次社员大会上讲如何传承我们的家文化,但是真正的家文化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也一直没有深刻的体会,所以我也没法很好的讲出来。在网上百度了下,于是有了第一层对家文化的理解:

家文化,一个集体像家一样的存在,于是在这个集体中,有了父母,有了家人,既有家法和对长辈的尊敬爱戴,也有规矩和对小辈的理解宽容。虽然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但是家长之言还是尽量遵守。

这是我第一次对家文化的理解。明显不够全面而且也很肤浅。以至于想到子午的纪律问题,纪律不是靠我们“家长”发脾气就能够管理好的。想象我们再家里,从小长大,都是有一个榜样的存在,于是榜样的力量在这里也有体现。只有当每一个大一的同学看到大二的人很遵守纪律,才会想到自己也要像他们一样。所以既然是骨干,就要有骨干的样子,要想让新人不迟到,对社员大会持尊重敬畏态度,那么骨干首先要做出表率。

在大四的时候,从子午社长的位子上退位后,由于社联的邀请,再次整理了下自己对家文化的理解,突然就觉得明白了更深一层的意思。

家文化,运用于社团中,重在一种传承。

想想自己的家庭:是一代一代的传承,包括家法和一些习惯,都是有传承的,都是有老本根据的。所以这一点应该着重考虑。

1、新社员的人心:每一个出生的孩子都是没有资格选择自己的家庭的,你无法要求自己出生在这个或者那个家庭中,无法要求选择出生在富裕或者不要出生在贫穷的家庭中,因此无论你生在哪个家庭中,你都毫无怨言,当然了一些不入流的无赖和没有良知的人不在考虑范围。你家庭好,你会利用好的资源奋斗,发展你自己的一份事业;你家庭不好,你也不会嫌弃,仍然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庭奋斗,让父母放心,甚至养活父母。俗语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畜生尚且不会嫌弃家庭,况我们人类乎?同样的道理用在社团上也是一样,你选择了一个社团,无论他强大与否,都应该忠于你自己的选择,并且努力做到从一而终,而后你要为社团努力付出,你能力强可以带领社团崛起,你能力一般,那你也可以做好你的本职工作。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只有你把社团当家,社团才会像你的家,你才能够从中体会到家庭给予你的温暖。

2、骨干社员的行为:每一个合格的老社员都是从新生走过,你们也曾经经历过大一时候学长给予你的温暖关怀。所以你更应该将这种温暖关怀传承到每一个新社员身上。你们的行为就像一个家庭中父母的行为,对新人有及其强大的影响力,因此你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如何对待更老的社员,如何对待同级的朋友,如何对待新人,都将成为大一模仿的对象。这里有一点要强调,一个家庭中,享有很多特权的是祖辈,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所以很多特权是没有理由的,老人们把年轻的生命精力都付出了,到了老年也理所应当的享有一定的特权。应用于社团也是一样,老一辈的人,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怀。

3、老一辈社员的心态:这一批人算是一个社团中最有分量以及辈分最大的一个群体。他们代表着这个社团的过去和历史,也承担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他们是传承中最大的一个力量,如何让传承更有体现,往往取决与这么一个群体的表现。当已然“老矣”的人再次出现在社团中时候,他们与骨干的亲情应该是让新人无比羡慕的,他们对新人的关怀也更加能让新人体会到家的温暖,所以这一批人的态度始终在社团中都应该代表着和蔼和温馨。

以上算是我对“家文化”的一点自己的理解,当然说的都是以社团为根基,并且大部分都是应该做的,那么还有一些不应该做的是什么呢,我想是每一个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家庭之中怎么会有“仇恨”和“小团体”的出现呢?所以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是爱护彼此的,再者说,大家都为社团好,有什么深仇大恨、苦大仇深的问题没法解决?家文化里应该没有隔夜的仇,就算是矛盾,也不会是化解不开的矛盾。

一时的想法,请大家有空帮忙指正,或者说下你的想法,对我而言是肯定,也是帮助。

------王哲

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分析

2010年3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M ar 12010 第47卷第2期Journal o f No rthw est No rm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 l 147No 12 [收稿日期]2009-10-15 [基金项目]/十五0/211工程0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哲学比较0 [作者简介]邓晓芒(1948)),男,湖南长沙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德国古典哲学及中西文化比较研 究 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分析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 430074) [摘 要]通常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的二元结构,也有天人相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乃至天人未分的混沌;而西方文化是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三者从未分到分化,最终目标也是重新合为一体,但三者必须经历对立过程,不能退回到未分状态。原始时代,世界各民族都是/天人合一0的,而/天0在此时既是自然,也是神,所以是/自然宗教0,因而自然、神、人是浑然一体的。在中国,远古/天人合一0或混沌未分的状态并未被改变,而是沿袭下来。神和自然合称为/天道0,其中,神方面和人合为一体则成为/圣人0,自然方面和人合一则叫做/真人0。儒家主张做/圣人0,道家主张做/真人0,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天人合一。西方从希腊神话起,代表自然的旧神和代表精神生活的新神开始有了分化,有了/神)人)自然0三维结构的雏形。但这种分化在中世纪基督教和近现代也体现为各种不同方式,从而表现出与中国文化模式不尽相同的特点。[关键词]中西文化;天人合一;神)自然)人;儒道佛;神话;基督教[中图分类号]G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0)02-0001-10 中国和西方在地球的东西两端,这两个地区,这两大民族的文化土壤是大不一样的,而且由此导致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呈现出一种互相颠倒的结构。我们在做文化比较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进行一种 /模式0的比较,而不是单纯一些/因素0的比较。你把这个民族的有些因素拿来跟另外一个民族的某个因素比,这种比较没有多大意义。也可以说任何一个民族只要它有足够悠久的历史,该有的它都有,西方有的我们都有,我们有的西方也都有过。但问题是这些因素它们相互之间的结构模式是不一样的,我们从这里才能看出问题来。否则你很难区分出两个民族到底有什么不同,你会以为都是彼此彼此,差不多,就会导致一种误会、一种文化错位。所以我要把中西文化的心理模式分析一下,我比较重视的是心理模式。很多人说古代经典上面那些话都是好话,为什么要批评它?但我不是批评那些写在纸面上的话,我是要深入到话语的后面去揭发出这些话语后面的思维模式。如果说文化批判的话,像鲁迅那种眼光我是比较欣赏的,他就不仅仅 是停留在字面上,他在字面上看出来话里有话,字面背后有东西。就像我们今天,如果你仅仅停留在我们官方的社论,那有很多东西你就看不到了。但是这些社论流传几百年以后,人们从里面加以分 析,还是可以分析出一种思维模式、文化心理模式,这是最重要的。但是这个不容易达到,一般人看表面,看你说了什么,看你纸上写了什么,但是我们要经过分析,要自己动脑子,我们就可以发现在写的话后面它有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所谓思维模式就是一个民族它老是这样思考问题,那些因素也可能各个民族都有,但是它老是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这样联系起来思考,把这个放在那个之上,那个放在这个之后。这个叫做文化心理模式。如果我们要进行文化心理比较的话,首先我们要掌握模式的区别,我们要进行一种文化心理模式的比较,而不是某些具体因素、具体命题、具体话语、具体概念的比较,那是比不出什么东西的。 我曾经讲过,中西文化土壤构成了中西文化心理奠定于其上的基础,并且由此形成了中西文化心 1

十个伟大的女哲学家:思考女性的女性们

历史上大部分开天辟地地哲学家都是男人,而且哲学通常是一个男性类型.女人既没有得到追求心灵生活地教育也没有这个时间.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过去年,女人为文化作出了巨大地贡献,但是大多是对文学和艺术而不是哲学.她们在“伟大哲学家”地投票中缺席需要一个解释. 我感觉女人一般比男人要更不适合居于一个高度苦行地、冰冷地、分析地空间,而这正是哲学所在.女人从整体上——显然还是有例外——更接近于实践地、个人地事务.并不是她们天生缺乏哲学或更高地数学地天赋或才能,而是她们比男人更加不愿意将生命专注于一个已被自然和人类替代了地冰冷世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现在女人已经最终可以获得高等教育,我们期待着看看女人们可以在那些男人们划定为属于自己地——尤其是哲学——领域中能取得什么成就.然而目前,哲学风气并不繁荣,体系化地理性已经不再有它过去所拥有地威望和文化价值.我们洞悉世界地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哲学曾一度宣称提供一个严格地方法来探寻生命地意义,它也是宗教教条地珍贵替代品.但在现代社会,宗教已经在欧洲和北美地知识分子阶层失去了基础,知识分子们不再注意寻找答案地基本人类需求.哲学现在处于边缘.哲学已经在名誉和境界上大大缩水,它现在只是一个学术化地练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哲学世界最近地一个真正重要地运动是存在主义,主要代表是战后巴黎地让?保罗?萨特,阿尔波特?加缪和西蒙?德?波伏娃.自那以后有过语言哲学,但缺乏对最好地哲学进行特别深刻地洞察.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通过他们不可靠地相对主义,毁掉了哲学地概念.没有人在意哲学家,文化批评主义开始走向前沿.媒体和锋芒毕露地流行文化现在成为主宰,然而人们需要帮助来超越这一主宰并存活下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女哲学家”这个词对我来说甚至并无意义.西蒙?德?波伏娃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哲学家.对我来说,哲学家远离日常关怀并操控术语和概念,就像一个网格或棋盘上地计数器.西蒙?德?波伏娃和艾茵?兰德,以及其他我所喜欢地,有着她们自己极具影响力地思维系统,因而她们也应属于伟大哲学家之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兰德地混合理论,社会观察以及评论完全是创造性地,尽管也能看到一些浪漫主义地苗头.她地体系是宽广和复杂地,非常值得并入哲学课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西蒙?德?波伏娃地大部头《第二性》显示了她地混合意识.它不符合严格地哲学定义,因为它是抽象思维和历史以及人类学-现实地合成物,类型问题可能是为什么这些女哲学家没有被列入伟大哲学家之列地原因.但是柏拉图也是一个戏剧性小说地作者——因而不考虑兰德是毫无理由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哲学家这个词已经过时了,应予以抛弃.现时代地思想家应该是部分抽象化、部分实践地.卡尔?马克思,作为伟大哲学家投票地获胜者,实际上是一个真正地主要思想者.他不是抽象地俘虏,他总是关注社会和革命.但在我看来,他地失败在于对个体地冷淡和对集体地粗暴特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总是抱怨在男人地性别歧视下女人生活中地小斑点是令人厌烦地.现在缺乏重要地女哲学家不是因为女性缺乏才能,而是因为哲学本身地坍塌.像传统所作地那种哲学已经是一个僵死地类型.当今是互联网时代,我们在此被信息碎片淹没.电脑前地每个人都在着手寻求和捏造他地身份.网络模仿人类地神经,它已经根本改变了年轻人地脑子.无论好坏,网络是即时地.哲学属于一个消失了地时代,一个缓慢地、修辞形式地追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当今地哲学家现在不过是古董研究者. ——作者为费城艺术大学(, )文科教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以下为随文地附录(没有按照年代顺序,大抵是根据一定地重要性排序): 汉娜?阿伦特():- 生于德国地犹太哲学家,曾跟随海德格尔学习,之后,在年因其关于反犹宣传地著作而被盖世太保监禁.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阅读附答案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 栖居.....阅读附答案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因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

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

心态决定人生_第五章 有积极的心态才能激发潜能

用积极的心态坦对一切 最低限度,积极的心态是人人可以学到的,无论他原来的处境、气质与智力怎样。 拿破仑·希尔说,有些人似乎天生就会运用积极的心态(PMA),使之成为成功的原动力,而另一些人则必须学习才会使用这种动力,并且每人都是能够学会发展积极的心态的。 但是,怎样培养和加强PMA呢?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言行举止像你希望成为的人。许多人总是等到自己有了一种积极的感受再去付诸行动,这些人在本末倒置。积极行动会导致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会导致积极的人生心态。心态是紧跟行动的,如果一个人从一种消极的心态开始,等待着感觉把自己带向行动,那他就永远成不了他想做的积极心态者。 2.要心怀必胜、积极的想法。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一个对自己的内心有完全支配能力的人,对他自己有权获得的任何其他东西也会有支配能力。”当我们开始运用积极的心态并把自己看成成功者时,我们就开始成功了。 谁想收获成功的人生,谁就要当个好农民。我们决不能仅仅播下几粒积极乐观的种子,然后指望不劳而获,我们必须不断给这些种子浇水,给幼苗培土施肥。要是疏忽这些,消极心态的野草就会丛生,夺去土壤的养分,直至庄稼枯死。 照看好生机勃勃的庄稼,别给野草浇水。正如《圣经》腓立比书第四章第八节所说的:“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平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考虑。” 3.用美好的感觉、信心与目标去影响别人。随着你的行动与心态日渐积极,你就会慢慢获得一种美满人生的感觉,信心日增,人生中的目标感也越来越强烈。紧接着,别人会被你吸引,因为人们总是喜欢跟积极乐观者在一起。运用别人的这种积极响应来发展积极的关系,同时帮助别人获得这种积极态度。 4.使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被需要。每个人都有一种欲望,即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以及别人对他的需要与感激。这是我们普通人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如果你能满足别人心中的这种欲望,他们就会对自己,也对你抱积极的态度。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就将形成。正如美国19世纪哲学家兼诗人拉尔夫·沃尔都·爱默生说的:“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使别人感到自己重要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反过来会使你自己感到重要。 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怎样对你,就像那个讲述两个不同的人迁移到同一小镇的故事一样。 第一个人到了市郊就在一个加油站停下来问一位职员:“这个镇的人怎么样?” 加油站职员反问:“你从前住的那个镇的人怎么样?”

美国哲学家及其代表作

美国哲学家及其代表作 编者按:在美国社会中,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都没有缺少过它,就是说,哲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是基本的和首要的。这从美国人特有的冒险和开创精神以及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中就可见一斑。而且,即使是在政治家或社会活动家的心目中,哲学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主张,不如说是一种处世的方针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路。在科学家、文学家以及其它领域的专家那里,哲学更是一种指导自己从事本领域研究工作的必备条件。如果从这种广义上来理解哲学,它在美国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是个人化的,体现在每个人不同的思考和意见之中。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同圣·奥古斯丁[1] 奥古斯丁生平的著作超逾一百一十三本及五百多篇讲章,他的学识跃然见于纸上。而当他每与一异端争辩时,他的神学奇才更是显露无遗,惹起神学界的注目。其实早在他受洗之时,他就立论攻击摩尼教;及后,又与当时盛行的几派异端邪说争辩,维护真道,力主教会合一,且帮助正流派澄清原罪和恩典的观念。 其著作可归纳为五大类;神学、释经、伦理证道、哲学和自传。杰出者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前者乃奥氏的自传,他以亲身经验来见证神在人身上奇妙的作为和恩典,提出人可以与神亲切来往的概念,乃一切宗教经验著述之典范、世界之名著,传诵直至今代。 《忏悔录》(The Confessions):相当著名,是奥古斯丁初为主教时写的,属赞美之歌的属灵自传。对原罪忏悔只是颂赞副带产生的结果,关于神怜悯主权如何吸引浪子归回,因着奥古斯丁对这点快速的顿悟,他得以藉此重新诠释自己的过往。书中最突出的是报导他虔诚的母亲莫妮卡,这是古代文献中最迷人的母子关系。这是一部深富灵性之美的作品,《忏悔录》让我们看到一副强有力的头脑和丰富的心思、如何辛苦地迎向信心之光。这是一本以祷告自传手法所写的悔改故事,当中描写早期奥古斯丁归信时的内心挣扎及转变经历。 《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这部书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写作期间超过十二年,首先奥古斯丁护教性地答辩基督教应为411年罗马之耻负责的控诉,他认为基督徒太看重地上的城市,对苦难与天命感到困惑。本书展现世俗与神圣、帝国与圣经,从创造到最后审判的历史全景。《上帝之城》的信息偏重来世,真正的平安与公义社会只在天上寻见,这是一群爱神之人的命运。他们在地上的朝圣之旅,认同感及财富,与“地上之城”的人们无分别地混杂着,在教会与社会均无区别。奥古斯丁充分警觉人类生存的模棱两可。 《论三位一体》(The Trinity):这是奥古斯丁唯一不涉及当时代争议性话题的巨作。他致力于探索默想教义,是自拉丁教父以来一套极具分量的三一论神学作品。与希腊早期长老的教导相反,他非常重视神圣的「三位」是完全平等的,只在彼此的关系上有分别。他认为圣灵是“爱”,使父与子联合,因此也把三位一体与教会结合在一起。借着新柏拉图主义及圣经的启示,他探讨三位一体在人身上的类比,即记忆、理解力与意志的内部关系。主要是介绍心理学模式的三位一体论,把神的统一与人的统一作对比,以及神的三位格与人的三方面作比较。

《苏菲的世界》所涉及的哲学家与哲学

哲学家 泰利斯安那西梅尼斯帕梅尼德斯赫拉克里特斯恩培窦可里斯安纳萨哥拉斯德谟克里特斯普罗塔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耶稣圣奥古斯丁圣多玛斯费其诺巴洛克笛卡尔史宾诺莎 洛克休姆祁克果伯克莱康德黑格尔祁克果马克思 达尔文佛洛伊德尼采萨特 哲学 一.【古希腊哲学】 自然哲学 泰利斯(Thales) 1.万物源于水,又复归于水。 2.万物中皆有"神"在。 安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r) 1.我们的世界只是所谓的“无限定者”(注: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无限定者"并非指具体的物质形态。 安那西梅尼斯(Anaximenes) 1.万物源于空气。 (以上三者想要从古代神话以外的观点来了解周遭发生的事。他们想要透过对大自然本身的研究来了解实际的变化过程。) 帕梅尼德斯(Parmenes) 1.万物亘古长存。 2.世上没有真正的变化。 3.在感觉与理性中信任理性。 赫拉克里特斯(Hera—creterus)

1.世物是流变的。 2.相信理性,但信任感觉。 恩培窦可里斯(Empe—docles) 1.水火气土四根说。 2.万物中各有四根一部分,"爱"使事物相聚,"恨"令其分离。 3.将物质与力量分开。 安纳萨哥拉斯(Anaxagoras) 1.万物由"世界细胞"构成,无限可分,须弥芥子。 2.秧序(心灵)令世物聚散。 3.认为别的星球上可能也有人类。他并指出,月亮自己并不会发光,它的光来自于地球。 同时他还解释了日蚀的现象。 德谟克里特斯(Democrltus) 1.原子虚空论,原子形状不同,不可分割。 2.唯物主义者。 智者学派 普罗塔哥拉斯(Protagoras) 1.“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以人为中心。 2.不可知论,怀疑论者。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苏格拉底 1.承认自己无知,"爱智慧"。"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2.认为知识源于内心。 3."知善者必能行善",跟从自己的价值观可得快乐。 4.关注人在社会中地位。 柏拉图 1.关心的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将其加以联系。 2.追求永恒的"真善美"。 3.客观唯心主义世畀观,把世界分为"理型世界"与"物质世界"。其中理型世界中存在着物质 世界所有形象的"模型"。 4.身体流变,灵魂不朽。对于理型的概念存在于灵魂之中,其完美吸引灵魂回归理型世界。提出"洞穴神话"。 5.理想国与男女平等观。

世界八大哲学家名言欣赏

世界八大哲学家名言欣赏(图) 1、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柏拉图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3、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笛卡尔 勒内?笛卡尔(1596-1650),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4、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它颠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后人类所必须面对的精神危机。

5、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学者与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6、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 ——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悲观主义、形而上学和美学对哲学、艺术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

感触中国传统文化—唐诗宋词的美 摘要:唐朝宋代,已随历史长河悄然远去;唐诗宋词,却如耀眼明珠愈加明亮。它在书山峰巅闪闪发光,它在学海深处熠熠生辉。它再现了历史,光照着现在,辉映着未来。它是民族语言凝缩的精华,它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它的营养滋养了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树,它的光辉照耀着亿万万华夏儿女之心。吟诵佳词妙句,品味酸甜苦辣,在甘美中咀嚼历史的沧桑,在愁绪中体会人生的苦涩。 关键词:唐诗宋词穿越时空传统文化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在一切艺术里,诗的艺术占着最高的等级。诗是中国文学发展出现最早的文学体裁。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在这片古老的国土上,每一寸土地都蛰伏着诗的精灵,每一方空间都飘荡着诗的温馨。可以说,诗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母体。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长河,它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两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流光溢彩,穿越时空,照亮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唐诗宋词。如果把中国古典诗词喻为悬挂在天宇中的星辰,唐诗宋词就是群星中璀璨夺目的双子星座,面对它,人们永远骄傲,永远新鲜,永远心旌摇动。 启功说,先秦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喊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明清诗是仿出来的。仔细想想,确实很有道理。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文化峰顶是唐诗。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精神方式主要是通过诗来表达。翻开《诗经》这本厚重的典籍,扑面而来的是远古的风神和韵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诗,只有在那样的天空和土地芳香的氤氲下,才能长得出来。那真是一片天籁,纯乎自然之声。而唐诗确实是喊出来的,因为那个时代太宏大,诗人必须用尽自己的力量,扯起嗓子,放开喉咙,才能喊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有博大的胸襟,恢弘的气度,高度的自信,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泱泱然一派大国之风,殷殷然有黄钟大吕之音。筚路蓝缕的陈子昂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和无垠的空间,如春雷炸响般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声愤懑的长啸,远接《离骚》余韵;慷慨悲壮的歌声,近开唐韵大宇。这一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唐代最耀眼的巨星李白登场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震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挡百万师”,其势如猛虎,其声若雷霆,真是横扫千军如卷席!你能听出这是“晚年唯好静,一心只向佛”的王摩诘的呐喊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论多么狂猛的风雨,都掩不住这种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忧国忧民的声音,正是这个宣言的杜甫,把盛唐精神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钱钟书说过,宋以议论入诗,是想出来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既能意会又可言传,多会讲道理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探究也是诱导,更是一锤定音。正如缪钺所论“唐诗以韵神,故浑雄,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而到了明清两代,这个民族的想象力渐趋枯萎,心灵的天空日渐黯淡,诗,只能是在书生摇头晃脑的苦思冥想里“仿”出来了,看来看去,“总脱不了鹅黄的底子”。 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初唐飘柔清丽,盛唐浪漫潇洒,中唐冷峻沉雄,晚唐感伤凄清。吴经熊先生别出心裁分唐诗为春、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Socrates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Platon 生于雅典一个名门奴隶主家庭,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Aristoteles 古希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Socrates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人格与文化

关于人格的定义有很多,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对人格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中西方人格的差异恰恰就表现与此。中西方人格观念的差异包蕴于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之中,是中西方文化传统深层的价值本性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映现。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人格观念 陈元晖先生在其《论儒化》中指出:“文化熏陶是形成人们的性格和人格的最重要因素。……文化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基础,它与高级神经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人的心理的两根柱石。”[4]我们认为,人格的形成受到基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而后者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影响。文化通过语言和行为模式传递,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人们用共有的语言交流,从而相互影响。在其他因素中,生态学依次塑造了社会化模式,形成一些人格的变式 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的区别 按照中西双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别概括为伦理型文化与功利型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利义之辨”是贯穿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主张义利兼顾的墨家由于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义利皆无的道家则把把功绩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标准之外,这种主张尽管一度与儒家义利观并驾齐驱,但由于不合当时社会需要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人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对科学的探索热情。道德与理性的分离,使中国传统出现反理性的倾向,从而阻碍了中国科学精神的发育。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空论玄谈盛行,科学衰微和商业不发达的深层原因之所在。科学技术被视为淫技奇巧,商人被贬为四民之末,从而也导致中国古代科学尽管发达却难于付诸施用,商业发展缓慢,国家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到了近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对象。在西方,尽管我们说,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其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样,但是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故此,功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毫无疑问,这种功利主义对于催生后世资本主义萌芽取着催化剂地作用,但也使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变得非常地残酷和血腥。正如马克思所说: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西方会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动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与科学的发展,但对义的鄙视和贬低又容易导致西方社会片面追逐物质利益而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变质,成了赤裸裸的金钱物质利益关系。在西方历史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不衰,构成了西方主流价值取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了社会亘古不变的信条。在最大限度地谋求自身的利益观念的驱动下,科学与技术在西方尤为受到重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西方非常发达。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表现出求新奇、好创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 二、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的区别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造化之功,同时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塑造影响的巨大。“人

中西哲学家生死观漫谈

专题三:中西哲学家生死观漫谈 “生”与“死”,是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必需思考的问题,也许有的人说,我从来就没有想过生与死,每天都是这样快快乐乐的生活,生与死与我无涉。其实,这是一种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的人生态度。人们对于生与死的认知和态度,是左右其精神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人若从求发展的观点去看生命的历程,显然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面,而且很容易变得急功近利,它既不完整而又偏颇。相反,如果从死亡的角度来看人生,则又显得虚无空寂。事实上,人在求生的历程当中,同时逐渐归结于死亡,死亡应该成为庄严人生的一个部分。因此,人必须认清生与死的完整意义,要在两者之间树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且随着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类的精神安顿和终极关怀的问题越来越得到了突显。21世纪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意义问题的探讨也会变得越来越迫切。我们这一专题就是通过对古今中西哲人对生死问题的探讨,希望通过他们的生死观来给我们一点启示,帮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应该如何看待生死问题,应该如何来看待人生,尊重生命。 一、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生死观 (一)儒家生死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有显赫的地位,而儒家对生死问题的探索也是思想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将生死矛盾落实到有限的人生之中加以阐释,体现了儒家重视现实的俗世生活、强调德性人生的思想特征。 1、孔子 “朝闻道,夕可死矣”(《论语·里仁》) 季路问事鬼,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道出了孔子的生死态度,即“生”是当下首要要解决的事情,生的问题弄不清楚,就不要忙着考虑死的问题。在孔子那里,在“生”和“死”的关系中,显然“生”被置于更加优先的地位;进一步,相比较“普通之生”而言,儒家更看重的是“崇高之生”,即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

影响西方思想界的14位社会哲学家

影响西方思想界的14位社会哲学家 1.哈贝马斯 代表作:《公共领域的结构变化》、《知识和人类旨趣》、《沟通行动理论》、《事实与价值》、《包容他者》、《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后形而上学思想》。 思想背景: 相对主义和文化多元论,帕森斯的早期社会学理论,韦伯的西方理性化发展理论,涂尔干、米德、马克思、帕森斯有关个人行动和社会结构的分析,日常语言学派的理论,皮亚杰和柯尔柏格的结构发展心理学。 学术思想: 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不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程序去检验或证实社会科学理论,社会科学中应当以“共识真理论”代替“相应真理论”。人类语言中潜藏着“达至了解”的目的,进而蕴涵着一个“理性沟通情景”,其中有三个有效性宣称规范着人的语言行为:真理宣称、正当宣称、真诚宣称;一个社会行为是否属于沟通行为主要取决于,行为者所用的方法是否存在内外的制约并协

调资源的运用来满足各自的欲望。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并非一种必然的现象,还存在其他发展的可能性;科技理性的独断把人和外在世界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纯粹工具式的关系,批判理论应当以人的相互沟通为依据分析人类行为的架构。生活世界结构上的区分指文化、社会、人格三种结构不再笼统地受神秘色彩的世界观控制,而是各自沿着理性交往的角度独立起来,以及伴随而来的形式与内容的分离;生活世界理性化的发展一方面是个人理性认识能力和自主性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社会系统的日益复杂和扩张,这就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困境——系统控制生活世界。 人类所有理性领域的基础知识分为三种类型:经验—分析的科学研究包含的技术认知兴趣;历史—解释学研究包含的实践认识兴趣;具有批判倾向的科学研究包含的解放认知兴趣,这三种兴趣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因。 2.福柯 代表作:《词与事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知识考古学》、《监视与惩罚:监狱的诞生》、《性史第一卷:知识的意愿》、《性史第二卷:快感的运用》、《性史第三卷:自身的关怀》。 思想背景:

哲学家中的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

哲学家中的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所有章节中可以说“伊壁鸠鲁学派”这一章节会最有趣了。伊壁鸠鲁是享乐主义的代名词。伊壁鸠鲁想必是个如李白般的酒仙,却比李白更纵情声色,放浪形骸。哲学理论一般枯燥无味,伊壁鸠鲁的理论却或有美酒的芬芳,像诗歌和音乐一样令人陶醉。 罗素把西方哲学史分成三部分: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现代哲学,“伊壁鸠鲁派”当然属古代哲学。对古代哲学有贡献的都是希腊哲学家,其中又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巨头为最。直到亚里士多德,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很入世的。古希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哲学家们都有一股乐观向上的情绪。他们觉得自己和社会和谐一体,自己的思想在推动社会向前,他们的哲学思想处处流露出这种主人翁心态。 后来古希腊的city state开始走下坡路,雅典先被斯巴达打败,之后整个希腊地区都被马其顿人和罗马人征服,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哲学家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还是自认为聪明过人,对社会问题洞若观火,众人皆醉我独醒。但大环境恶劣,他们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只能袖手旁观,目睹身边的世界土崩瓦解。他们开始用一种幽怨无奈的眼光看人生,兴趣也从经邦济世变成了个人的美德和救赎,正如罗素所说,“They no longer asked: how can men create a good State? They asked instead: how can men be virtuous in a wicked world, or happy in a world of suffering? ”这样的时代,自然催生了犬儒学派、怀疑派、伊壁鸠鲁派、斯多葛主义等比较阴柔颓废的哲学流派。 但伊壁鸠鲁本人和他的学说都跟我想象的不同。一个提倡享乐主义的人,一定是个声色犬马、及时行乐的花花公子,至少也要有健康的胃口享受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快乐吧?但伊壁鸠鲁一辈子病病歪歪,很少有几日不受病痛困扰,老实说,很难想像这个享乐主义的鼻祖都享过些什么乐。伊壁鸠鲁和追随者们生活也很简朴,因为理念,也因为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他们平时赖以为生的食物是面包和水,但他们心满意足,没有一句抱怨:“I am thrilled with pleasure in the body, when I live on bread and water, and I spit upon luxurious pleasures not for their own sake, but because of the inconveniences that follow them.”病魔缠身,以面包和水为生,还藐视奢侈的享受,这个人真的创立了享乐主义? 但伊壁鸠鲁确实是大名鼎鼎的享乐主义的创始者,他的名字几千年来也一直是享乐的代名词,那么他的学说一定极力主张感官享受?又猜错了。跟当时很多哲学家一样,伊壁鸠鲁最喜欢的是内心的安宁。一种身体没有痛苦、灵魂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是他心目中最大的快乐。快乐包括肉体的和精神的。伊壁鸠鲁对肉体的快乐是喜欢的,比如他对美食很推崇,the beginning and root of all good is the pleasure of the stomach,但他觉得精神的快乐自有它独特的优势。精神的快乐就是对肉体快乐的体会和欣赏。肉体快乐与否,常常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比如伊壁鸠鲁经常胃痛,那么他就不得不忍受这个困扰;如果没有美味的奶酪,便只能以寡淡无味的水和面包果腹。但精神上的快乐我们却可以有所支配。比方说,如果我们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肉体的快乐而不是痛苦上,我们精神上就可以多一些快乐。 伊壁鸠鲁还把快乐分成动态的快乐(dynamic pleasure)和静态的快乐(static pleasure),也可以说是主动、积极的快乐和被动、消极的快乐(active vs. passive)。动态的快乐就是去满足一种通常与痛苦相伴的欲望,静态的快乐则是在欲望满足后的一种平衡。还是举伊壁鸠鲁喜欢的饮食的例子。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狼吞虎咽地消除饥饿感时,体验的是动态的快乐;一个人酒足饭饱后坐在桌边喝茶消食,体验的则是静态的快乐。在这两种快乐中,伊壁鸠鲁认为追求第二种比较明智,因为它纯净,不必依赖痛苦刺激出来的欲望。 伊壁鸠鲁爱快乐,但他更爱没有痛苦,他真正想要的是精神上的宁静和平衡。因为这个原则,他对追求名利是不屑的,因为这种追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痛苦;他反对宗教,因为他认为死亡本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宗教却挑起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他最钟情友谊。 由此看来,以后不要再动不动自称享乐主义者——很多人根本就不懂享乐主义。伊壁鸠鲁不是李白,却有点像病歪歪的李贺。世人以为伊壁鸠鲁主义就是吃喝玩乐、颓废腐朽,真是冤枉和误解了他。当然,把追求快乐、远离痛苦当人生目标,确实有不思进取之嫌,那些对伊壁鸠鲁不以为然甚或口诛笔伐的人也不全是空穴来风。爱因斯坦说,I have never looked upon ease and happiness as ends in themselves -- this critical basis I call the ideal of a pigsty(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

“苦文化”的哲学浅述

〔摘要〕苦瓜内涵论之苦字演变、“苦”之本质,外加之佛教对传统中国“苦”文化的影响、及“苦乐”的关系演变,从而延伸出“苦”文化现代意义的新视域。因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推衍出九种苦瓜哲学意义,建构出“苦瓜理论”的核心就在于是苦志、苦心、苦干,认识到“苦为世间必然;苦乐互化自然;苦干求乐当然”三个定理,解脱“苦”的路径就是“苦修”―苦苦地修行,先天下之苦而苦,后天下之乐而乐,目标是“涅盘”。 〔关键词〕苦瓜苦瓜理论苦瓜文化苦瓜哲学 笔者先从苦瓜外延论-苦文化视角解读了“苦”字、揭露了“苦”之本质。在苦瓜七种精神说的基础上从传统哲理角度论及了九种苦瓜哲学意义,是为丰富和发展“苦瓜理论”。笔者认为“苦瓜理论”的真正意义在于促人奋进,磨砺人的心志毅力,唯有经历过困难的人才能懂得已拥有的宝贵,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谛,才能把心炼得坚强。 一、苦瓜之苦文化论 1、苦字演变 附文言版《?h文解字》:苦,大苦,苓也。从?h,古?。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苦,非常苦,苓草。字形采用“?h”作边旁,“古”是声旁。 2、“苦”之本质 理据上,探寻“苦”的本质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挖掘“苦”何以成其为“苦”的根源。根据康德式定义可知,痛苦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存在主体与实现欲求客体或欲求行动的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其本质是存在主体的主观条件不能使欲求客体或欲求行动变成现实,不幸则代表着自然的不完全合目的性。造成“苦”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有限性这个命题,有限性是人类所共同拥有的固有共同特征属性,“苦”的普遍性乃是人性相同的普遍性。 二、苦瓜哲学意义 所谓的“苦”无非就两种:一种是身体力行所受之苦;另一种是静思冥想所念之苦。无论哪一种“苦”,本身的价值在乎其人,而不在乎其苦,“苦”的真正意义在于促人奋进,磨砺人的心志毅力,唯有经历过困难的人才能懂得已拥有的宝贵,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谛,才能把心炼得坚强!当然佛教所言之“苦”,不等于否认生活中的乐趣,而只有认识痛苦、正视痛苦,才是迈向快乐的第一步,所以不要逃避痛苦,惧怕痛苦。笔者认为苦瓜之九种哲学意义可体现在九种相应的苦之哲学实践论中。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为学务勤 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曾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此佳句可解读为只要勤奋才是成功的唯一路径,正如法思特教育提倡的学习公式是方法+思维+勤奋=成功,方法+思维+特别勤奋=法思特成功,(注:第三部阐释“fast”四特精神)可见成功主要由方法、思维、勤奋三者构成,需要人为地特别勤奋才能达到;如果一个人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只有保持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才能够载你驶向成功的彼岸,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可见“勤奋”是一个必要且充分条件。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性需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与俗语“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有异曲同工之妙。吃苦其实就是一种磨难,这种人生的磨难,不仅坚定了我们执着的信念,同时也给予了我们生命的从容,现实中的好多事件好多丑恶确实影响了我们的生命运程,但我们同样获得了常人所没有的独特阅历和深刻感悟,当我们和命运重新达成默契时,我们会更深切地体会到淡泊明志、荣辱不惊的从容。 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成人耐苦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出处明?冯梦龙辑《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方:始;人上人:指才能出众的人。吃得了千辛万苦,才能获取功名富贵,成为别人敬重的人。此警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