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课程教学大纲》

《“语义学”课程教学大纲》

--------------------------------------------------------------------------------

Ⅰ 说 明部 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语义学

英文名称: Smantics

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 无固定教材

参考 书:

《现代语义学》,束定芳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王寅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语义学》,徐烈炯编著,语文出版社,1995年第2版

《汉语语义学》,贾彦德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西方语言学流派》,刘润清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年。

《现代汉语语义学》,詹人凤编著,商务出版社,1997年

《语义学导论》,伍谦光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现代汉语词义学》,曹炜编著,学林出版社,2001年

《实用汉语语义学》,陆善采编著,学林出版社,1993年

John Lyons, Linguistic Seman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Cruse, D. Alan (1986). Lexical Semantics.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UP
Frawley, William. (1992). Linguistic Semantics. Hillsdale, NJ: Lau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rice, H. Paul. (1981). ‘Presupposition and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In Cole (1981:183-98)
Hurford, James R., and Heasley, B. (1983). Semantics: A Coursebook. London and New York: CUP
Lakoff, George.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Reveal about the Mind .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Leech, Geoffrey N. (1974). Semantics.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Penguin
Wierzbicka, Anna (1992). Semantics, Culture and Cogn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OUP
Saeed, J. I. 1997. Semantics. Oxford: Blackwell.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总 学 时: 36 其中讲授学时: 32 实践学时:4

学 分: 2学分。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本科)。

先修课程:

《英语》、《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语义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旨在介绍当代语义学理论的基本知识,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课题。

课程教学基本目标:

力图使学生对现代语义学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使学生掌握语义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工具, 并对汉语中的语义现象能作出较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考核方式:由平时作业、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

说明:具体考核方式及命题要求见【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Ⅱ 本 文 部 分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问题讨论相结合,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充实内容,本课程的特点是需要在各种具体语言学规律的基础上概括出适用于各种语言的有

关意义上的一般规律,因此理论色彩浓,比较抽象,不易掌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该注意:

1. 讲授为主。 以教师讲授为主,十分重视语言理论的系统性和教师用语的逻辑力量,加强例证分析,适当注意趣味性,以克服课堂的枯燥、呆板与乏味。

2. 论联系实际。 语言学理论涉及的是人类语言的共性,但共性是从个性中总结概括出来的。讲授时要多联系人类语言尤其是汉语的实际,也要兼顾其它语言。以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基础训知识为出发点,辅以其他汉藏语和典型的印欧语等语言的材料,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

3. 教法灵活多样。 精心处理教材,避免重复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课的相关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适当介绍国内外新的语言理论观点,随时听取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方法。

4. 辅以课堂讨论和课外练习。 每学期布置 3 - 4 次书面练习,教师仔细批改,并及时讲评。可安排 2 - 3 次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学理论的积极性。本课程同其他语言课程相比,理论性比较强,抽象的问题较多,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则要多注意实践练习,通过必要的练习去掌握有关的知识,同时还应注意综合利用本课程多种教学媒体,加强自学。

【课程与教学内容】

语义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语言学、逻辑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都从各学科的不同角度关注语言的意义问题。本课程立足于语言学的角度,即“语言学的语义学”来安排教学内容,适当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为四个方面:语义学的基本内容和原则、词语语义、句子语义、语境中的语义。

第一章语义学简介

【学习目的与要求】

主要讲解语义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发展、语义学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方法等问题,使学生对语义学的学科属性、语义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分支等问题有初步认知。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为主

【授课时数安排】

4学时

【课程与教学内容】

一、语义学的建立过程

二、重要的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理论观点、主要贡献)

三、主要的语义学门类和派别

第一节 语义学的历史分期

知识点:通过介绍,使同学了解语义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1.语义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或称为孕育阶段,时间跨度大约是1825年至1880年。19世纪末,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为语义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一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在德国的兴起。历史比较语言学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语言学,有自己独立的理论目标、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二是浪

漫主义诗人对语言词语表现出的特别兴趣。为了诗歌创作和评论的需要,他们对各种词汇,如古词、生僻词、俚语、复合词的特点以及它们的修辞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对语义研究的兴起、发展和自主起到了促进作用。

2.语义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为词源学阶段,时间跨度大约是从1880年至I930年。在这一阶段,语义学家对语义变化的类型、方式和原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此作了深入的探讨。20世纪的前30年间,语义学逐渐摆脱了传统修辞学中范畴概。

3.语义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是结构主义语义学阶段(1930-1970)这一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引起了一场影响的革命。

①.Sausssure的结构主义理论有两个重要的原则:1)语言研究应区分共时的研究和历时的研究;2)语言的共时状态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系统,其中的成分互相依赖,个体的意义取决于它与系统中其它个体的关系。这些结构主义的重要原理和方法被语义学家们应用到了意义变化的研究中。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意义变化的语言学家中杰出的代表是德国的JostTrier。他通过对德语申有关“知识”词语的意义变化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语义场”(semanticfield)理论。

②.语言学的另一种结构主义思潮在北美诞生。Sapir,Bloomfield等人类语言学家为了研究印地安人的语言,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分析方法。但由于B1叻mfiela受到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对意义的理解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把语言的意义与科学概念等同了起来。因而语言意义能否研究也成了一个悬念。

4.语义学发展的第四阶段可称为多元化阶段,主要指20世纪7年代以后至今的语义学研究。这一阶段是语义学研究全面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的阶段。现代语义学研究呈现出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多学科、跨学科多维度和多层次。

第二节 主流语义学派对意义的态度

知识点:通过介绍,使同学了解并置理论、结构语义学的理论、指称论意念论、行为—环境论、验证论、真值条件论、用法论、境况论。

1.并置理论是研究相关的、或然的词汇--语义关系(Probabilistic-LexicalRelations)的。这种理论的基本论点是:某些词与另一些词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是一种“相关的(或然的)”语义联系。为什么有些词经常用在一起,而另一些词却很少或不能用在一起呢?并置理论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2.并置理论对我们的语义研究是有启发的;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A.语言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在客观世界中有联系的事物,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必然在语言中得到反映。换句话说

,词与词之间的并置关系,正好反映出这些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B.语言的运用是约定俗成的,大家都要遵守语言的习惯用法。语言的习惯用法也就是搭配用法 (collocations)。在这方面,并置理论也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3. 结构语义学的基本论点是某些词与另一些词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是一种含蓄的语义关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上下义关系 (Hyponymy)。B.反义关系 (Antonymy)。 C.相对关系 (Relativeness)

知识点:通过介绍,使同学了解语义成分分析。

1.语义成分分析(ComponentialAnalysis)是研究概念上的词汇语义关系的。这种理论的基本论点是:所有的实义词,它们的意义都可以分解成一些语义成分(SenseComponents)。这种语义成分,也有些语义学家称之为语义特征、语义标示(SemanticMarkers))或义素(Sememes)。语义成分可以系统地加以分类。

2.对语义成分分析的评价语义成分分析是近年来许多语义学家用来解剖复杂的语义现象的一种方法。一些语义学家认为,采用分析语义成分的方法来研究语义有三点好处:a.从人类的认识结构(CognitiveStructure)中分解出来的语义成分是属于语言共性的东西,这种语义成分适用于分析任何语言的词,只不过是在不同的语言中语义成分会有不同的结合罢了。b.可以用语义成分来衡量某一个短语是否有意义或是否可以接受。C.只要分析构成某个短语 (或句子)的各个单词的语义成分和句法结构,就可以推知这个短语 (或句子)的意义。可是,另一些语义学家却认为上述这三点是站不住脚。

第二章 意义的定义与分类

【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意义的含义;认识意义的性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授课时数安排】

8学时

【课程与教学内容】

一、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二、指称和指别

三、命题、句子、话语

四、意义的定义与分类的标准与角度

第一节 语义极其类型

知识点:通过介绍,使同学了解语义与语义的类型,重点介绍三种不同学说的语义类型。

1.弄清楚词义、概念、意义、指称、外延意义之间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约翰·莱昂斯 (JOhnLyOnS)下过这样的定义:一个词的词义是指这个词在与语言词汇中其它词所构成的系列关系中所占的位置。这纯粹是一种只限于语言词汇系统中的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与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

2.概念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头脑中的反映。概念属于思惟范畴,而语义则属于语言范畴。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概念是词义的基础,而词义则是概念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意义(Meaning)是指语言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通过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交际,把信息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意义就表现在交际之中。

指称(Reference)是指词和它们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表现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词所指的是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或现象。

外延意义(Denotation)跟客观世界申的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只对客观世界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抽象概括。

3.介绍重点介绍三种不同学说的语义类型

第二节 关于语言、语义的基本认识

A.知识点:通过介绍,使同学了解现代语义学的研究对象、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和语义学的研究目标。

1.讨论“元语言”与“目标语”、“提及”与“使用”、“类型”与“实体”、“词形”、“词”与“表达式”、“系统句”与“话语句”、“涵义”、“指称”与“指别”、“题元”与“谓词”、“命题”与“命题意义”、“句子的可接受性”、“分析真理”与“综合真理”等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是理解当代语义学中的中心问题和重要理论的重要基础。

2.“元语言”就是用来进行理论描述的语言,而"目标语"则是被描述的对象。例如我们可以用汉语来描写英语:(1)"Rabbit"的意思是"兔子"。这样,汉语就是所谓的元语言,英语在这里就成了目标语。与元语言和目标语这一区别相关的另一对概念是提及和使用。我们知道,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返性可以用来讨论自身,即可以作为元语言。为了对自返性用法和一般用法进行区别,语义学家们把词语或句子的用法分为使用(use)和提及(mention)两种,前者为一般用法,即谈论语言之外的事物,后者是作为目标语,成为语言谈论的对象。

3.涵义和指称是现代语义学申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语言有两种基本功能,表达和指称。语言表达的是它的涵义,任何表达式,只要语法正确,就有涵义。而语言的指称来自语言的使用者。人们使用语言总是指称某种对象,或断定命题的真假。有些表达式只有涵义,没有指称,另外一些表达式既有涵义,也有指称。

B.知识点:通过介绍,使同学理解语义学不但要解释词义、句义之间的各种关系,还要解释语义与句法、语境的关系。

1.指称与指别的区别在于,指称是一种与话语有关的关系,与词本身无关。它是语境中的表达式与外部事物之间的关系;与此不同的是,指别是与具体语境无关的一种词与外世界之间的关系。

2.涵义是一个表达式的涵义就是它与同一语言中其它表达式语义关系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但词

有涵义,短语、句子也有涵义。同一个词可能会有一个以上的涵义。

3.题元指的是某一个体或多个个体,而谓词就是赋予题元所指代的个体某一特征,或题元所指代的个体之间某种关系题元与谓词集合就构成了命题。一个命题只能有一个谓词,但可以有多个题元。根据谓词所带题元的数目,谓词可以分为一元谓(one-placepredicate)、二元谓词(two-placepredicate)和三元谓词(three-placepredicate)等。

第三章词汇意义分析

【学习目的与要求】

认识词义的构成以及词义的基本类型、词义的理据,词义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义素分析法、语义场理论,词义发展变化的方式、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授课时数安排】

10学时

【课程与教学内容】

一、词义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二、义素分析法、语义场理论

三、歧义问题

第一节词义的构成、基本类型和词义的理据

词义的构成与词义的基本类型是不同的概念 ,分清两者的观察角度,以及基本类型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词义的分解(义素分析法)

语义单位指语言中表现意义的单位,语义学中最基本语义单位是义素、语素义、义项、义丛、表述。

义素是对词的义项进行分析后得到的最小语义单位。义素属于语义的微观层次,它没有对应的语言形式(音+形),不能直接观察到,只有组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语义。语素义是构成语义系统的材料单位,生成其他语义单位的基础,义素不是语义的现成单位,它隐含在义位之中,必须通过重新分析得到,因此由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语义单位。

义素分析法是一种聚合分析,把一组相关的义位(语义场)在对比中分割成最小的对立成分,然后进行分析并描写语义的相互关系,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对比原则在语义研究中的运用。把握义素分析法的原则、方法和步骤。义素分析法的价值:使语义脱离了笼统的解释,更加科学化、精确化------为语言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手段;使同义、近义、反义的辨析操作性和准确性提高;为词典语义特征的描写提供方便和理论依据,使释义更加科学、客观;有助于计算机识别语义,提高了机器翻译水平;使语义描写形式化、公式化,便于机器识别;突出义位组合之间的关系,说明词语的搭配能力。

第三节词义的组合与聚合

语义场是现代语义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指语义中固有的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义位集合。它是以义位为单位形成的系,其内部成员在意义上相互制约,互相规定。认识语义场的类型,了解同一词内部不同义位的聚合:多义类聚,不同词之间义位的聚

合:同一关系、反对关系、上下义关系。

语义组合是将语义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按一定条件进行搭配,它具有潜藏性特征。词语搭配既受制于语法规则,也受制于语义规则,还受制于语言习惯的制约以及语境的制约。词语搭配首先要在义项上能够表示现实内容,义项之间也存在选择与限制的关系。句义结构及其分析(句义的构成、述谓结构、语义指向)。

第四节 词义的发展与变化

结合语言的事实说明词义发展变化的原因

第四章 语义和句法

【学习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如何着手确定句子意义,主要介绍“格语法”,题元理论、命题理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授课时数安排】

6学时

【课程与教学内容】

一、有意义的句子和无意义的句子

二、句子意义和命题内容

三、“格语法”及题元理论

第一节 有意义的句子和无意义的句子
1.合乎语法、可接受和有意义
2.非事实意义和感情论
第二节 句子意义和命题内容
1.命题和命题的内容

2.真值条件
3.重言命题和矛盾命题
4.主题意义
5.简单句和合成句

6.蕴含和可能
7.语义关系和意义预设

第三节 “格语法”及题元理论

1.介绍“格语法”

2.讲解题元理论(题元是语义和句法的接口)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学习目的与要求】

主要讲述语用和语用学的相关问题。对语用、语用学及当前公认的语用学的内容进行阐发。使学生对语言学的新发展和语言学的前沿问题有相应的了解和掌握。并能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解决语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授课时数安排】

6学时

【课程与教学内容】

一、语境构成要素及其对交际的制约

二、语用原则及与会话含义的关系

三、言语行为理论及其类型

四、会话结构和信息结构的分析

五、预设和指示(语义和语用的接口)

第一节 语用和语用学

语用是指人们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特定意义,并产生相应交际效果的活动。具有变异性和规律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语用学是研究语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起源于20世纪,分为形式、描写和应用语用学等三种类型。
第二节 语 用 原 则

语用原则主要是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了解各自的内容和两原则之间的关系。

会话含义指的是谈话中不直接表达自己意思的言语行为。它具有可撤销性、不可分离性、不确定性、可推导性和非规约性等特点。

会话含义的价

值在于:告诉人们具体的话语意味着什么,一个词语可能同时具有几个可能的意义,有助于组成广义的同义结构群、丰富词语的释义。会话含义的产生与合作的原则和礼貌的原则具有密切的关系。后格莱斯时期的发展: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数量原则(Q-Principle)和关系原则(R-Principl数量原则(Q-principle)、信息原则(I-principle)和方式原则(M-principle)

第三节 言 语 行 为

言语行为指的是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言语行为可分为述事、行事和成事行为三种类型。一种行事行为通过另一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间接实现的言语行为叫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和非规约性两种类型。

第四节 会话结构和信息结构

会话结构指的是会话的构成形式。会话结构通常由会话建立、持续、结束三部分组成。

信息结构指在构成对话时、话语成分之间表现出的不同的交际值。可分为新知和旧知、共知和单知两种类型。信息结构的分析。

第五节 预设和指示语

预设指的是推导语用含义的一种已知信息。它具有合适性、共知性和可撤销性的特点。分析预设可以从逻辑—语义角度和语用角度进行。

对话中可以标明预设的词语习惯上称为触发语。触发语主要有动词、限定性和描写性词语、短语或分句。

指示所反映的是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用以反映话语和语境之间关系所表示的信息的词语是指示语。指示语可分为人称、时间、空间、语篇和社交等类型。

第六章 语义与认知

【学习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内容以及认知与语义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授课时数安排】

4学时

【课程与教学内容】

一、隐喻理论

二、象似性理论

三 模糊性理论

四、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第一节 隐喻理论

简介认知语义学的隐喻理论。

第二节 象似性理论

从四个方面简介认知语义学象似性理论。

第三节 模糊性理论

简介认知语义学语言模糊性理论,浅析语言的模糊性的有关特征及原因。

第四节 语言和思维

简介有关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重点介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以及Jakendoffde的新观点。



【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一、考核方法

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核由平时作业、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

平时作业以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主要内容,重在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期末考试要涵盖课程的所有内容,主要题型包括论述、分析、简答、填空、选择、判断等。
填空题:一题一空或一题多空。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情况。答案应该明确、肯定不

允许含糊其词,摸棱两可。
选择题:一般为单项选择。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消化情况,要求学生对知识要准确理解,并能融会贯通。
判断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消化情况,大都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要求学生对知识要准确理解,并能融会贯通。
概念题:这是用以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识记情况的题型,属于“死题”要求学生能准确回答,尤其是关键词不能更改或遗漏。
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学方法分析具体语言材料的能力,也就是操作技能。要求学生不仅具有理论思辨能力,而且具有实际动手能力。
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论述题:综合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既有识记、理解、归纳能力,也有语言的组织与表述能力。要求学生紧扣论题,论述全面而深入,表达清晰而有条理。
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占30%,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占70%。

二、命题要求
1.考核命题要包括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基础知识包括课程的所有知识,实践能力主要指运用学过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对给出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解释。
2.试题覆盖面要广。每套试卷覆盖100%的章,85%的节。

3.考核的能力层次可以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识记”层次要求学生对某些问题有相应程度的认知,一般以填空、名词解释的形式进行考核;
●“理解”层次要求学生对某些问题能够清楚掌握,能对类似问题进行举一反三的解释,一般以选择、判断和简答的形式进行考核;
●“应用”层次要求学生对相关问题能够清晰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种。一般以分析、论述的形式进行考核。
能力层次在考核中各部分比例大致如下:识记占10%;理解占20%;应用占70%。
4.考核的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层次,在考核中的比例以2:3:3:2为宜。
5. 教材内与教材外兼顾,要求学生能用教材的理论和知识解释教材外的语言现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