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论述题大全6重点

西方经济学论述题大全6重点
西方经济学论述题大全6重点

10 试说明通货膨胀的种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对通货膨胀,西方学者有三种区分的方式。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加以区分。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西方学者认为存在着三种类型。①

温和的通货膨胀,即每年物价上升的速度在10 % 以内。目前,许多国家都具有这种温和类

型的通货膨胀。②奔腾式的通货膨胀,即物价年上升速度在10 % 以上,100 % 以内(含10

0 % 。③超级通货膨胀,即物价年上升速度超过100 % 。

(2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加以区分。按照对不同商品的价格影响的大小加以区分,存在着两

种通货膨胀的类型。①均衡的通货膨胀,即两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这里所指的

商品价格包括生产要素以及各种劳动的价格,如工资率、租金、利率等。②非均衡的通货膨

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3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这种区分方法有两种类型。①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

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的问题。

②预期到的通

货膨胀。预料之中的通货膨胀具有自我维持的特点,有点像运动中的物体的惯性。因此预期

到的通货膨胀有时又被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在经济上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二是对产量和就业量的影响。通

货膨胀在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

(1平衡的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商品的价格均按照相同的比例增长。由

于这一状况是预期到的,所以人们在协商工资和贷款契约时已经把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考虑

在内,从而,工资、利息率和租金都按和各商品相同的比例增长。这样,价格上涨不会对收入

分配产生影响。

同时,由于人们已经预期到各种物价上涨的幅度,所以他们能准确地知道物价的信息,正和没

有通货膨胀时一样。这样,人们不但不会花费时间去搜寻有关价格的信息,而且也对这种信息

具有肯定性。因此,平衡的和预见到的通货膨胀也不影响生产和就业。总的说来,这种通货膨

胀对经济生活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正和一切价格和货币的面值以相同的比例增加一样。

(2平衡的和预期不到的通货膨胀。虽然通货膨胀是平衡的,但由于它的到来出乎意料,所以

事先协议的工资和信贷契约未能把通货膨胀的影响考虑在内。因此,放债者受到损失,借

债者得到好处;领取固定工资者受到损失,雇主得到好处;持有现款的人受到损失,持有实物

的人得到好处。这样,人们的收入分配会受到影响。对于产量和就业,这种类型通货膨胀被认

为对它们影响不大。

(3非平衡的和预见到的通货膨胀。虽然这种类型的预见到的性质使它在很大

的程度上能避免(2中所说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但是,由于通货膨胀是不平衡的,所以人们需

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寻求准确的有关价格的信息。同时,由于想节约手中存放的现金,人们会

更经常地去银行取款,而企业要把一部分经营管理的力量用于此。这样,非平衡的预期到的通

货膨胀会影响企业的效率,从而会影响就业与产量。

(4非平衡的和预期不到的通货膨胀。由于这一类型是非平衡的而且是预期不

到的,所以它兼

有(2和(3中所说的作用,即既影响收入分配,也影响产量和就业。

上述通货膨胀的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物价上涨的程度。随着物价以温和的、奔腾式的和超级的

速度上升,通货膨胀在经济上的影响,即对收入分配以及产量和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11 论述宏观货币政策及其手段。

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

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包括对铸币、纸币

和活期存款的管理。在货币供给中,占比例最大的不是铸币和纸币,而是活期存款,所以中央

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主要是对活期存款的管理。对活期存款进行管理的关键是准备金。因

此,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采取措施管理准备金,来实现对货币供给的管理。

西方经济学认为

, 使用货币政策要“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的时候, 中央银

行就

要增加货币供给, 刺激总支出, 以解决衰退和失业问题; 相反, 当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

持续上

涨的时候, 中央银行就要减少货币供给, 抑制总支出, 以解决通货膨胀问

题。简单地说,

大量失

业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

缩性货币政策, 被称为补偿性货币政策。

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调节总支出的步骤是: (1采取措施, 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2

行准备金的增加, 通过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 引起活期存款多倍扩大; (3货币供给量的扩

, 使银根松动, 这不仅使人们容易得到信贷, 而且使利率降低; (4信贷的放宽和利率的下

降, 对

投资起刺激作用, 使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上升; (5投资的上升, 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 大

大提高收入、价格和就业机会。据称, 这样就可以消除衰退和失业。

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 中央银行调节总支出的步骤是: (1采取措施, 减少商业银行

的准备金

; (2银行准备金的减少, 通过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 引起活期存款多倍收缩;

(3货币供给

的收

缩, 使银根抽紧, 这不仅使人们难以得到信贷, 而且使利率提高; (4信贷的收紧和利率的

上升

, 对投资起抑制作用, 使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下降; (5投资的下降, 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

大大降低收入、价格和就业机会。据称, 这样就可以消除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和信贷、降低或提高利率

的主要政策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和改变银行准备率。现在依次说明如下。

手段一: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

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

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是逆对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

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将持有的一部分政府债券卖给中央银

行,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付款。这样,中央银行的支票进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票据清算

存入中央银行,这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如果卖出政府债券的是其他人,这些人卖出债

券以后就会通过票据清算,把中央银行的支票存入商业银行,增加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因而也

就会增加准备金。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时,会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

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同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扩大,

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使利率下降。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

格和就业的上升。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

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商业银行买进政府债券,向中央银行付款。这样,商业银行

的支票就进入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在商业银行中的准备金中如数扣除。这就减少了商业银行

的准备金。如果买进政府债券的是其他人,这些人就会减少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因而也就会减

少准备金。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时,会使政府债券价格降低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下,而债券价

格的下降就等于利率的上升。同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减少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收缩,活期存款

即货币供给的减少也使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会引起投资下降,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

下降。

手段二:改变贴现率。中央银行也给商业银行贷款银行准备金。但商业银行必须用商业票据

或政府债券作担保。美国在联邦准备制度成立之初,贴现率政策曾经被看做是最重要的政策

。商业银行将商业票据拿到联邦准备银行再贴现,以增加准备金。但是,在1929—1933年经济

危机之后,商业银行主要不再用商业票据而是用政策债券作为担保向中央银行借款。因此,现

在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贴现

率。

中央银行逆对经济风向改变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

时,就降低贴现率,扩大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贴现率降低时,股票

和债券的价格一般都会提高;贴现率提高时,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一般都会降低。贴现率政策和

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使利率降低或提高时,就必须相应地改变贴现率,使贴现率和利

率大致相适应。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的变动成了货币当局给银行界和公众的重要信号:贴现率

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

供给。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贴现率时,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相应地降低

或提高贷款利率。

手段三:改变银行准备率。银行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

因而又名法定准备率。准备率的高低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等不同而有所

区别。城市银行的准备率高于农村银行的准备率,活期存款的准备率高于定期存款的准备率

。法定准备率有最高限和最低限。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一般都愿意尽可能按最低准

备率提留准备金。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来调节货币

信用供给。如果要突破法定准备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就必须请求立法机构授予这项权力。

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

中央银行逆对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率。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

势时,可以降低银行准备率。如果有必要,中央银行可以将准备率一直降到法定的最低限。准

备率的下降,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准备率下降的

影响还不止于此。在一般情况下,准备率的下降,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

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反之,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因而价格水

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可以提高银行准备率,直到法定最高限。准备率的提高,使商业银行

必须按更高的准备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准备率的提高,还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

足。准备金不足缩小了商业银行扩张货币和信用的基础,减少了贷款能力。不过,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一般不主张提高银行准备率。

上述三种手段是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手段。就重要程度而言,贴现率政策虽然

曾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但是现在已被放在次要地位,而公开市场则被认为是最重要

的政策手段。银行准备率具有法律效力,能对银行信用产生直接影响,这种直接影响不同于公

开市场

业务和改变贴现率对银行信用产生的间接影响。银行准备率的变动能直接造成超额准备金或

准备金不足,从而可以增强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政策的效果。因此西方学者认为,法定准备

率政策既能独立起作用,又能作为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政策的补充。一般地说,以上三

项重要手段既可以单独运用,又可以配合使用。在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

和贴现率的配合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运用准备率政策。

除了上述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和改变银行准备率三种重要政策手段外,西方国家的中

央银行有时还采用一些次要手段。例如,道义上的劝告、选择性控制和证券信贷的控制,以及

分期付款信贷控制和抵押信贷控制等。

12 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财政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手段两个方面。

财政政策是西方国家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

的经济政策。西方学者一般把财政政策定义为:为影响经济活动的总水平而对政府支出、税

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西方经济学认为,财政政策要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的时候,政府

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收入,刺激总支出,以解决衰退和失业问题;

相反,当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时候,政府要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

增加政府收入,抑制总支出,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当失业率连续两三个月超过一定数值,或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连

续两三个月下降时,政府就要考虑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措施;反之,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幅度超

过一定限度时,政府就要考虑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措施。

西方学者对国家预算收支是否应该平衡的看法大致分为三类:(1年度平衡预算。年度平衡预

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财政收支平衡,这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以前被普遍采取的政策

原则。后来这个原则遭到凯恩斯主义者的攻击。他们认为,衰退时,税收必然随收入的减少而

减少。为了减少赤字,只有减少政府支出或提高税率,其结果会加深衰退;当通货膨胀存在时,

税收必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为了减少盈余,只有增加政府支出或降低税率,其结果反而会

加剧通货膨胀。总之,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年度平衡预算会使经济波动更为严重。

(2周期平衡

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又名瑞典预算,它是30年代首先在瑞典出现的一种预算。这种财政预算

用经济周期代替财政年度,它不要求财政收支在每一财政年度中平衡,而只要求在一个经济周

期中平衡。(3职能财政。按照职能财政制度,预算平衡不是财政政策的主要问题,重要的是

财政政策要保证经济社会处于持续增长的、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为此,在经济衰

退时,政府应实行赤字预算; 通货膨胀时,政府财政预算应有结余。政府增加收入的办法不应

只限于增加税收和增加公债,还可以增发货币。主张职能财政的西方学者认为,职能财政的预

算应是一种不平衡预算,在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方面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西方政府通常使用的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有:改变政府购买水平、转移支付水平和改变税率。

(1改变政府购买水平。在总支出不足、失业增多时,政府要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提高

购买水平,以抑制衰退。相反,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不断上升时,政府要缩小对商品和劳

务的需求,降低购买水平,以抑制通货膨胀。(2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在总支出不足、

失业持续增加时,政府要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

续上升时,政府要减少社会福利费用,降低转移支付水平。除了失业救济金、养老金等福利费

用外,退伍军人额外津贴、为维护农产品价格对农民的付款、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限的长短等

也常随经济风向而变动。

(3改变税率。税收是西方国家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所得税在税收中又是所占比

重最大的

, 因此, 改变税率主要是改变所得税的税率。在总支出不足、失业增多时,政府采取减税措

施,

给公众多留一些可支配收入;相反,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升时,政府采取增税措施,

给公众少留一些可支配收入。西方学者认为,减税可以增大总支出,因而是反衰退的重要措施

;增税可以减少总支出,因而是反通货膨胀的重要措施。

13 试评析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以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这些目标看起来

很理想。但是许多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很难同时达到这些目标。现在,越

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手段无法实现这些政策目标。现代西方经济学只宣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是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也就是只把经济稳定和发展说成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完全讳言凯恩

斯主义经济政策服务于垄断资本这一本质。事实上,根据凯恩斯主义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

政策和收入政策,都是资产阶级国家代表垄断资本利益、干预经济的具体形式。财政政策是

国家把税收、公债制度和财政支出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

再分配,并企图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和以中央银行为中心

的银行体系,按照垄断资本的要求和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需要,控制货币供给、利率和信贷,调

节投资,从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收入政策是国家为了垄断资本的利益强制地或非强制地限

制工人的工资,并试图抑制通货膨胀。

当然,凯恩斯主义政策给垄断资本带来了巨大利益。然而,就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而论,这种宏

观的经济政策实际效果远不像西方国家政府和经济学家原先认为的那样理想。扩张性政策在一个时期内对减轻经济危机从而减轻失业和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起过一些作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多年中,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危机的深度、

广度、持续时间和破坏程度有所减轻。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除了扩张性政策所起的作

用外,诸如战时经济转为和平经济引起的固定资本更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美国

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等因素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西方经济学者中有人认为,即使没有凯

恩斯主义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特殊环境也会使西方经济在一个时期内获得较快的发展

紧缩性政策在一定条件下对减轻通货膨胀也起过一些作用。造成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因素也很

多,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是因素之一。美国经济学者中有人认为,衰退、高失业和石油

价格下降是近几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宣传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交替使用,相互补偿,在实践中则以扩张为

基调。但是,扩张性政策并不是防治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减轻当前经济危机的因素中包含着

加深未来经济危机的因素。刺激投资,就是扩大生产能力。不断刺激投资,就是不断扩大生产

能力。实行扩张性政策,实际上是用进一步加深未来的生产过剩的办法来暂时减轻当前的生

产过剩。因此,长期扩张的累积后果必然会导致更猛烈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扩张性政策还孕育着通货膨胀的种子。扩张性货币政策造成流通中的超额货币供给,直接导

致通货膨胀。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巨额赤字。如果通过增发货币来弥补,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如果通过增发政府债券来弥补,被银行买去的部分就会转化成为增加货币供给的准备金,造

成信用膨胀,这也会引起通货膨胀。紧缩性政策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减轻通货膨胀,但是,

西方国家政府和中央银行不会在长期中持续地实行紧缩政策,因为紧缩会抑制投资,从而会触

发和加剧经济危机。

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结果,不是微调的成功,而是微调的失败。西方国家的经济没有同

时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而是陷入了滞胀,即

衰退伴随着价格水平上涨,严重的失业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存。在滞胀面前,凯恩斯主义政

策失去了有效性,凯恩斯派经济学者束手无策。扩张性政策会使滞胀中的“胀”更为严重,紧

缩性政策又会使滞胀中的“滞”进一步恶化。萨缪尔森公开承认:“混合经济现在反复地闹

滞胀病,有利于滞胀中的‘滞’的部分的政策导致‘胀’的部分恶化,而有利于‘胀’的部

分的政策导致‘滞’的部分恶化。因此,可以看到我们仍然处于进退维谷之间。”收入政策或工资—价格政策,是西方国家政府企图用来同时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的第三

种政策。可是,在收入政策付诸实施以后,原来对这一新的政策手段抱着很大希望的西方经济

学者和政治家都感到沮丧。原因是,这一政策的推行,不仅没有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而且引

起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收入政策本要同时控制货币工资和价格,可是结果总是控制了

货币工资这一头,而控制不住价格那一头。有讽刺意味的是,往往在政府宣布收入政策开始

生效的时候,一些大公司就立即公开地或变相地提高价格。对于货币工资,企业则迫使工人严

格按照政府收入政策的规定执行。这样,货币工资的提高就更加落后于价格的提高。西方学

者不得不承认,这种收入政策“显然对劳方是不公平的”。

推行收入政策的西方政府最为顾忌的是工人的反抗。工资的提高受到限制而价格的提高实际

上没有受到限制,结果是,垄断资本大受其利,而工人深受其害。这必然加剧社会矛盾。美国

尼克松政府的收入政策失败的最终原因就在于此。现在,西方经济学对收入政策的看法大

致可以分为三种。(1收入政策达不到要达到的目标,因而是无用的。(2收入政策的效果比

无用更坏,因为它不仅没有降低通货膨胀,而且扭曲了价格机制,干扰了自由市场。(3收入政

策是有缺陷的,但比造成高失业的紧缩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付出的代价要小一些,因而仍不失为

一种办法。这些观点分歧至少表明,西方经济学界目前已不再认为收入政策是一项行之有效

的解决通货膨胀的政策。

14 在西方有哪些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

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看法是多种多样、存在着分歧

的。但是,在反通货膨胀和对通货膨胀采取的对策方面,经济学家的观点是基本上一致的。

(1紧缩性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指国家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使之和总供

给相适应,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政策措施。按照凯恩斯的收入均衡分析和有效需

求原理,真正的通货膨胀只有达到充分就业以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才能产生。要消除通货

膨胀,国家要压缩总需求,采取紧缩性政策。

①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包括税收和支出两方面,紧缩性财政政策就是增加税收、减少

支出的政策。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税收能够压缩社会总需求。例如,提高个人所得

税的税率,可以减少消费需求;提高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可以减少投资需求。减少政府支出也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及答案.doc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及答案 広观经济学考试论述题(第四大题部分) 六、论述题: 61.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能否根拯产品的物质属性加以区别? 62.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63.能否说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时比少卖掉一些时,G7P增加要多一些? 64.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口己使用,这部分房租算不算GNP? 65.如果政府庭用原来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员做工作人员,GNP会发生什么变化? 66.在下列两项中每一项所发生的情况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有什么区别?(a)—个企业为经理买一辆小汽车以及这个企业给这个经理发一笔额外报酬让他口己买一辆小汽车;(b)你决定买本国产品消费而不是买进口货消费。 67.“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就增加”的说法对吗? 68.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记入GNP?而人们从政府公债得到的利息不记入GNP? 69.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可算是投资,但在经济学上不能称为投资? 70.为什么住宅建筑支出不被看作Z耐用消费品支出而看作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71.为什么存货被算作资木,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 72.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NP? 7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DPI这五个总量中那个总量有影响? 74.为什么西方広观经济学家通常可假定产量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75.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假如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着失业国民收入和就业将会产生什么变化?凯恩斯认为应采取何种対策? 76.支出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冇什么区别? 77.如果消费的变化是国民收入变化带來的,那么,这样的消费和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是否有同样大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五道论述题

一、试结合当前实际经济情况说明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并说明当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应采取何种政策手段调节国民经济。 答: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和基本方向,可分为扩张型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类型,每种方向又有两种基本的政策工具:政府支出和税收。 扩张型财政政策指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它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最典型的方式是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当经济生活中出现需求不足时,运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达到平衡;如果社会供求原来是平衡的这一政策会使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如果社会总需求已经超过总供给,这一政策将使两者的差额进一步扩大。 我国实现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在经济增长乏力、增长速度下滑时,通过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支出,把社会的闲置资本利用起来,从而刺激经济,变下滑为上升。这种做法是在当今世界市场失灵现象反复出现、经济活动复杂化合国民经济景气循环的不规则化条件下,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的调节,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其包括的总体政策含义是。在主要确保金融稳定、安全运行的同时,相对更多地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为在市场经济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中,财政政策市货币政策之外唯一可以仰仗的主力型工具和手段。 二、货币政策手段有哪些?论述当前经济形势及其主要特征,结合前述理论,并简要说明各种工具的作用机制,分析当前应采取何种货币政策。 答: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利率水平,进而改变经济中的投资量,以调节均衡国民收入的政策。按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来划分,也可以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两种类型。每种类型分为三种基本货币政策工具,分别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相反,降低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提供放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删减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删减版)

————————————————————————————————作者:————————————————————————————————日期: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 1、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 答:如图所示,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效用量。在图中,MU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反映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相应的,TU曲线是以递减的速度先上升后下降的。当边际效用为正值时,总效用曲线呈上升趋势;当边际效用递减为零时,总效用曲线达最高值;当边际效用继续递减为负值时,总效用曲线呈下降趋势。从数学意义上讲,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总效用曲线相应的点的斜率。这一点也体现在边际效用的定义公式中。 2、基数效用论如何推导需求曲线?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答:(1)需求价格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基数效用论者认为,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任何一种商品来说,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在货币边际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其需求价格也同比例递减。即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的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的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就这样,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假定和消费者效

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推导出了需求曲线。(2)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的消费量连续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相应的,消费者为购买这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即需求价格也是越来越低的。所以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3、钻石用处极小而价格昂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非常之便宜。请用边际效用的概念加以解释。 答:钻石于人的用处确实远不如水,所以,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远远大于人们从钻石的使用中所得的总效用。但是,商品的需求价格不是由总效用而是由商品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即由P=Mu/λ决定。 虽然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很大,但是,由于世界上水的数量很大,因此,水的边际效用很小,人们只愿付非常低的价格。相反,钻石的用途虽远不及水大,但世界上钻石数量很少,因此,其边际效用很大。 4.试述序数效用论和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原则。(作图) 答: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原则:在消费者收入既定,商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应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P1X1+P2X2+…+P n X n=I MU1/P1=MU2/P2=…=MU n/P n=λ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原则: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也可以是这样理解:在消费者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商品去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应该等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MU1/ MU2= P1/P2 MRS12=P1/P2 5、若MRS12<(P1/P2),是否实现了消费者均衡?消费者为实现最大效用,应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作图)

微观经济学复习题5.30

微观经济学复习 考试题型: 一、概念解释(10分) 二、计算题(30分) 三、简答题(40分) 四、论述题(10分) 五、应用理论分析题(10分)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稀缺性 2、西方经济学 3、实证分析 4、规范分析 5、均衡 6、边际分析 7、机会成本 8、生产可能性边界 (二)简答题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3、简述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经济人)假定 4、西方经济学的假定前提有哪些 5、简述西方经济学“看不见的手”原理 (四)论述题 1、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说明经济学既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又要研究资源利用问题。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 (一)名词解释 1、需求 2、供给 3、均衡价格 4、需求价格弹性 5、需求收入弹性 6、交叉价格弹性 7、恩格尔定律 (二)简答题 1.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供求定律有哪些内容 3.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3.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有什么区别 4、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 (三)论述题及应用分析题 1、利用图阐述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举例加以说明。

2、“谷贱伤农”粮食丰收反而会带来农民收入的下降,请分析背后的经济学原因, 并说明政府在农业领域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3、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农产品生产实行价格保护,以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比如我国的粮食收购的最低保护价格政策。用所学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分析这一价格政策的效应。 第三章效用论 (一)名词解释 1、边际效用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消费者均衡 4、消费者剩余 5、无差异曲线 6、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7、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价格线) 8、价格—消费曲线 9、收入—消费曲线 10、替代效应 11、收入效应 12、吉芬商品 (二)简答题 1、无差异曲线有哪些特征 2、试析无差异曲线总是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的原因(解释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及其原因) 3、消费者预算线是如何确定的,并说明其变动的特点。 (三)论述题 1.按照基数效用论,若MU1/P1

政府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政府经济学考试试题及 答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是()。 1.人的道德缺陷 2.政府失灵 ·3.市场失灵 4.个人主义 2:某个城市的供水系统由一家公司提供的主要原因在于()。 1.经济实力雄厚 ·2.自然垄断 3.政府保护 4.其他主体缺乏供给意愿 3:现代市场经济中德国模式的特征为()。 1.对于自由市场的强调 ·2.强调社会公平的市场机制 3.政府的强有力指导 4.平均主义 4:对选民行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理性的无知”的经济学家是()。 1.奥尔森 2.布坎南 3.尼斯坎南

·4.唐斯 5:专利制度所形成的垄断现象就其成因看属于()。 1.经济垄断 ·2.行政垄断 3.自然垄断 4.科技垄断 6: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的收入分配政策是()。 1.按劳分配 ·2.平均主义分配 3.按需分配 4.按阶级分配 7:正的外部效应指的是()。 1.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 2.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 ·3.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 4.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 8: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所提出的最大结论在于()。 1.市场失灵 ·2.政府失灵 3.外部性 4.官僚也是经济人 9:下列西方发达国家中,尚未建立福利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是()。

1.英国 2.瑞典 ·3.美国 4.挪威 10: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与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结构不相符造成的失业类型属于()。 1.摩擦性失业 2.周期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 4.季节性失业 1:垄断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1.道德缺陷 ·2.进入障碍 3.供给意愿不足 4.资源短缺 2:最早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是()。 1.美国 2.法国 3.瑞典 ·4.英国 3: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债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同样对我国造成了不利影响,受此影响我国政府将财政政策调整为()。

西方经济学(宏观)论述题

第九章 1.为什么说在经济萧条时,凯恩斯主义很受欢迎,而在充分就业时,货币主义很“时髦” 答题要点: (1)说明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 (2)用IS-LM模型或AD-AS模型来说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观点 (3)结合图型说明为什么在经济萧条下,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是很有效的而货币主义的管理政策是无效的;结合图型说明在充分就业时,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无效而货币主义的政策是极其有效的。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题目 1、用IS-LM模型简要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答:(1)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均衡,即I=S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2)两个市场同时均衡,即I=S,L=M时,两条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国民收入和利息率。(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比如政府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在LM曲线不变条件下,国民收入增加,利息率上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量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在IS 曲线不变条件下,国民收入增加,利息率下降。 2、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分析“节俭的悖论”。

答:在两部门经济中,储蓄增加将会导致国民收入减少,储蓄减少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由此得出一个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经济萧条,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来说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社会却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 3、国民收入决定的三种模型有何内在联系 答:(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是建立在价格水平不变、利率不变的前提下,用乘数理论来解释财政政策的效应。该模型对产出决定和政策效应的分析实际上总需求分析。(2)IS-LM模型保持了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入货币因素,从而分析利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该模型在利率可变情况下,分析总产出决定,并分析了利率的决定。对财政政策的分析既保留了乘数效应,又引入挤出效应,还分析了货币政策效应。但是该模型仍然是总需求分析。(3)总供求模型引入劳动市场从而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放弃了价格不变的假设。该模型在价格可变的情况下,分析了总产出的决定并分析了价格水平的决定。不仅分析了需求管理政策的产出效应,而且分析了它的价格效应。不仅进行了总需求分析,而且进行了总供给分析。 2、用AD-AS模型比较两种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 答:发生通货膨胀价格水平过高,对付通货膨胀就是要使价格水平降下来。根据AD-AS模型有两种方法,一是抑制总需求,AD曲线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一-六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一~六 用序数效用理论说明消费者均衡及其均衡条件 答:1)序数效用理论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说明消费者均衡。 2)消费者的均衡条件是:既定的预算线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点或商品组合。即RCS=P1/P2这个式子表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它表示,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为了得到最大的消费满足,消费者应在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的原则下,进行购买。 牙膏生产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说明该市场结构及其形成条件. 答:(1)牙膏这种产品的市场属于垄断竞争结构市场。这种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各种牙膏存在着差别,如不同牙膏在质量、包装、牌号、销售条件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别,这就会形成垄断;而各种牙膏相互间又可以替代,这又会形成竞争。正是这种同一种产品的差别条件,既会产生垄断、又会引起竞争,从而形成垄断竞争市场结构。(2)另外,牙膏这种产品存在着较多的厂商,它们各自既着力创造自已产品的特色,而各种牙膏之间又存在着竞争,使生产各种牙膏的厂商处于垄断竞争市场中。 简述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法. 答:总支出法根据最终产品指出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一国的支出有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指出。一定时期内一国经济在购买最终产品上的指出总额,等于国内生产总值。 同时还需加上本国国民在国外的支出,并扣除外国人在国内的支出 简述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答: 短期菲力普斯曲线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就高。 政策含义:二者之间这种替代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货膨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货膨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货膨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 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有什么影响? (1)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由需求与供给决定的。所以,需求或供给任何一方的变动都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2)需求变动是指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变动,它在图形上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3)供给变动是指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变动.它在图形上表现为供给曲线的移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作图并说明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关系。 答: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边际效用下降时,总效用增加;当边际效用为0时,总效用最大;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下降;消费一定商品的总效用是用消费该商品的边际效用之和

微观经济学新题库的简答论述答案

微观经济学新题库的简答论述答案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1.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均衡数量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P31-32, (1)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图示略)需求减少……。(图示略) (2)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图示略)供给减少……。(图示略) 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P49 3.简述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答案:关系(P48表2-4) 六、分析论述: 1.试用供求曲线和弹性理论解释“谷贱伤农”的现象,并依此分析政府应该采取哪些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 答案:(1)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 根据弹性理论,商品需求弹性的大小会导致价格和销售收入的不同变化。即:ed>1,即富有弹性,价格和销售收入反方向变动, ed<1,即缺乏弹性,价格和销售收入同方向变动。 ed=1,即单位弹性,价格变化销售收入不变。 (2)根据供求定理,需求曲线会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曲线会导致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3)农民丰收会引起供给曲线右移,粮食产量增加,均衡价格下降。由于粮食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因此会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粮食产量减少会导致农民收入增加。即

所谓的谷贱伤农。 (4)政府的政策包括:农业补贴和控制粮食产量等。 (5)图形:图2-24 2.试用弹性理论分析“保健品”和“药品”哪个更适合薄利多销? 答案:(1)需求弹性的定义、需求弹性和价格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2)保健品富有弹性,销售收入和价格反方向变化(图形) (3)药品缺乏弹性,销售收入和价格同方向变化(图形) (4)保健品更适合薄利多销。 第三章效用论: 简答题: 1.简述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关系。 答案:P73最后一段,图形P73:图3-1 2.基数效用论是如何推导需求曲线的? 答案:P78“商品的需求价格……商品的学求价格P必然同比例于MU的递减而递减。” P79“就这样……而且说明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满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的商品的价格-需求量组合点。” 3.试用图形说明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 答案:序数效用论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到一起得到消费这均衡的条件。 (1)图形:图3-11. (2)无差异曲线及预算线的定义和斜率。 (3)分析得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为消费者均衡点,在该点预算线的斜率和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因此,消费这均衡的条件为:MRS12=P1/P2,它表示:……。4.用图形分析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说明其需求曲线的特征。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西方经济学】论述题

第一章 1.经济学研究能否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经济研究是否需要价值判断? 1.科学性和客观性要求经济学超脱和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就经济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客观的描述,这就是所谓的“价值中立”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是将经济学划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的任务是如何客观地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它需要保持“价值中立”原则;而规范经济学的任务是怎样按人们意图改善经济运行状况,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不可能保持“价值中立”原则。 尽管经济学主要是一门实证科学,但它依然需要价值判断。当西方经济学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立经济学体系时,他们很快就发现,经济学面临着一个在自然科学中通常不会遇到的问题,即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对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经济问题,往往会做出好坏或应该与否的判断,即价值判断。 2.经济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产生的基本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时代——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 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这里所谓的稀缺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者是可以耗尽的,也不是指这种资源的绝对量是稀少的,而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与人类需要相比,其供给量总是不足的。所以任何经济社会都会面临着一个选择问题,即在资源有限的约束下,如何把具有竞争性用途的稀缺资源按需要的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去,以便产生出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各种物品和劳务。这是稀缺资源配置和合理和优化配置问题。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的经济问题包括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一国的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运用;货币和储蓄的购买力是不变,还是由于通货膨胀而下降;一个社会生产物品的能力是一直在增长,还是仍然没变。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3.在经济学看来,人是理性的。理性是指人们在约束条件下追求预期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理解理性概念的核心一是约束条件:二是行为而不是结果。个人的理性行为可分为两个层次。首先,人的理性表现在确立其所追求的目标的过程中。

电大西方经济学历考试简答与论述题

1.简述投资乘数定理及其成立的条件。答:假设投资变动△I,国民收入将随之变动△Y,如果经济中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为b,那么,投资增加引起的最终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为:△Y=△I/(1-b)上式被称为投资乘数定理。乘数定理结论的成立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投资乘数效应是长期变动的累积。这就要求在这——过程中,边际消费倾向较为稳定。其次,在投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资本品和劳动力。因此,投资乘数定理往往在萧条时期才成立。2.简述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原因答: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既然总需求增加可以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那么使得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具体表现在:私人部门的消费增加或储蓄减少、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增加和减少税收都可以导致总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在总供给曲线不变的情况下,会使得价格总水平提高,从而形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3. 画图说明等产量曲线的特征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第一,等产量曲线是一条负斜率的曲线,要保持产量不变,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就必须减少另一种要素投入量,两种要素是相互替代的;第二,一个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离原点远的等产量曲线表示产量越大,离原点近的等产量曲线表示产量越低;第三,一个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3. 5. 7. 4. 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所谓劳动的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劳动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供给是由工资率和闲暇决定的。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劳动供给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上升,既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阶段以后,劳动供给量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下降,所以,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将呈现向后弯曲的形状。 5. 画图说明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1)边际效用是递减的;(2)边际效用下降时,总效用增加;(3)当边际效用为 0 时,总效用最大;(4)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下降;(5)消费一定商品的总效用是消费该商品的边际效用之和。 6. 简述解决外部性的对策答:外部性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叫外部忭或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包括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税收和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家庭或厂商实行征税,其征税额应该等于该家庭或厂商给其他家庭或厂商造成的损失额,从而使该家庭或厂商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对于造成外部经济的家庭或厂商,政府应给子补贴,其补贴额应该等于该家庭或厂商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的收益额,从而使该家庭或厂商的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等。企业合并。无论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的厂商,政府如果把这两个厂商合并或两个厂商自愿合并,则外部性就“消失”了或被“内部化”了。合并后的厂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使生产确定在 MR=MC 水平上,容易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明确产权。在许多情况下,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多是由产权不明确造成的。如果产权完全确定并能得到充分保障,就可杜绝—部分外部性发生。因为在产权明确的条件下,通过市场交易就可以解决—部分外部性问题; 7. 画图说明总供给曲线的种类与特点ab 线,平行于横轴,表明价格水平不变,总供给不断增加,这是因为没有充分就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供给。be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表明总供给和价格水平成同方向变化。这是在充分就业前或资源接近充分利用情况下,产量增加使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成本增加,最终使价格水平上升。这种情况是短期的,同时又是经常出现的。所以,这段总供给曲线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正常的总供给曲线”。cd线,垂直于横轴或平行于纵轴。表明价格水平变化,总供给量不变。这是因为已充分就业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总供给量已无法增加,这是一种长期趋势。所以,这段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8.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答:所谓劳动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劳动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就单个劳动者而言,一般情况下,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劳动供给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上升,既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阶段以后,工作较少的时间就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水平,劳动供给量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下降,既劳动的供给曲线开始向左上方倾斜,所以,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将呈现向后弯曲的形状。 9. 画图说明等成本线的特征。(1)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所形成的曲线。(2)在等成本线以外点,如图中的A点,两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是最大的,但成本达不到;在等成本线以内的点,如图中的B点,成本虽然能够达到,但两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是最大;只有等成本线上的各点,是在成本既定的条件下,两种要素的组合是最大的。10.简述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

微观经济学简答论述题

微观经济学简答论述题

简答题和论述题答题要点 第二章 供求理论 1.“练习本需求增加提高了练习本的需求量,但没有增加练习本的供给量。”这句话对还是错?并解释之。 要点:练习本的需求增加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供给曲线不变(供给没有增加),但均衡数量增加,所以供给量会增加。 2.樱桃大量上市会引起樱桃价格的下降,而明信片大量上市的时候,却不会引起价格下降,用供求理论分析其中的原因。 要点:樱桃大量上市的原因是樱桃大批成熟,导致供给增加——供给曲线移动,但需求曲线不动,从而价格下降。明信片大量上市的原因是节日前导致的需求增加,需求曲线移动,而此时商家的供给也随之增加。如果供给增加幅度与需求增加幅度相同,那么均衡价格不变。 3.薄利多销的价格策略对于任何产品都适合吗?为什么?(运用弹性理论分析) 要点:TR=P*Q e d >1,表明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的增加幅度大于价格下降幅度,从而销售收入增加——薄利多销增加销售收入 e d <1,表明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的增加幅度小于价格下降幅度,从而销售收入减少——薄利多销减少销售收入。 e d =1,表明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的增加幅度等于价格下降幅度,从而销售收入不变——薄利多销不影响销售收入。 P P Q Q Q 樱 明 价 价 S S S S D D Q P

两种特殊情况:e d= ,由于在既定价格下收益可以无限增加,厂商因而不会降价,涨价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为零。e d=0,价格变动会使销售收入同比例同向变动。 4. 薄利多销在任何场合下都适用吗?为什么有些饭店的鲈鱼只卖1元一条? 要点:薄利多销只适用于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的商品。弹性大于1意味着当价格下降的时候,需求量的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这样总收益会增加。 鲈鱼就属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当饭店将鲈鱼只卖1元钱一条的时候,会吸引更多的顾客前来就餐。而在其它人们经常点的菜肴上稍稍加价,顾客也难以察觉。因此,虽然老板在鲈鱼上是亏损的,但是其它菜肴会给他带来丰厚的利润。 5.分析教育和缉毒两种方式带来经济后果和社会后果。 要点: 缉毒:(1)吸毒者对毒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极小。 (2)缉毒导致供给减少,均衡价格提高。 (3)由于弹性小,所以当价格提高时,均衡数量减少的很少。 (4)缉毒的效果是需求量减少的少,而价格上升的多。其后 果是一方面增加吸毒者犯罪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贩毒 的人可获暴力,从而更愿意冒险。 教育:对吸毒者进行教育导致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均衡价格下降。与缉毒相比,教育既不会带来犯罪数量增多,也不会使贩毒者增加欲 望。 6.如果对低技能的工人的需求富有弹性的话,说明最低工资制会降低这部分工人的总收入。 要点:企业是需求方,工人是供给方。最低工资制将导致工资高于均衡工资,这意味着是在均衡工资基础上涨价。对于富有弹性的需求来说,则涨价的幅度将小于均衡数量的减少,因此会使供给者的总收入减少。 7.分析当政府向生产者(消费者)每单位产品征税T元时,消费者和生产者分担税收的情况。谁分担的税收更多取决与什么因素? 要点:原来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分别为D和S1,均衡价格为P1; 政府向生产者征税,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移动距离为5元。新的均衡价格为

西方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1.简述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1-2) 答:当代西方经济学把稀缺资源的配置作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面临着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来最大化地满足无限需要的问题。也可以表述为个人或组织如何相互作用来决定社会现有资源的使用,即如何进行经济决策。将其归结为经济社会的三个基本问题: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⑵如何生产⑶为谁生产 2.简述恩格尔定律及其意义。(P30) 答: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对德国劳动者生活状况的调查统计,提出了一个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恩格尔定律:对于一个家庭或国家,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即富裕程度越高,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基于恩格尔定律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在收入(或总支出)中的比重)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家庭的富裕程度。 五、论述题 试论供求是如何达到均衡的以及“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答: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就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调整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1.产品市场:⑴消费者在追求最大效用的过程中,由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最终将使其用有限的收入在商品中进行选择获得最大效用。⑵生产者在追求最大利润的过程中,同样由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能以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获得最大利润。⑶需求和供给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产品市场的均衡。这时,消费者最大地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厂商获得了最大的利润。 2.要素市场:⑴厂商根据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的原则来使用生产要素。据此,可以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要素需求曲线。⑵要素供给者根据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原则决定要素供给量,据此可以得到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⑶要素供给曲线与要素需求曲线共同决定了均衡的要素价格与要素使用量。 3.一般均衡理论。依据一定的假定条件,完全竞争市场存在一般均衡,此时,所有的产品或者生产要素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 4.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理论提供了判断福利水平的托标准。所有人都没有了在不影响他人的条件下改进福利的可能。 所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私人目的的时候,会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人们实现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 六、案例分析题(P30) 答:恩格尔定律认为: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据此定义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讲解学习

《西方经济学》简答 题

精品资料 简答题 1、说明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的含义及经济影响 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支持价格的经济影响在支持价格的条件下,市场将出现超额供给现象。 限制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它们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其目的是为了稳定经济生活,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安定民心。限制价格的经济影响在限制价格条件下,部分市场需求会得不到满足,往往会出现某种形式的黑市交易。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无差异曲线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的曲线。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自左上向右下方倾斜并凸向原点的曲线。同一无差异曲线图上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曲线斜率为负值,它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获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就必须放弃减少,另一种商品,两种商品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条件下,不能同时减少。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同样的满足程度,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满足程度,离原点越远,满足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3、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条件:1)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处在等成本线上,这意味着厂商必须充分利用资金,而不让其剩余下来2)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发生在等产量和等成本线相切之点上,即要求等产量曲线的切线斜率与等成本线的斜率相等。 意义:1)为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价格之比。 2)厂商可以通过对要素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是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或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在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 4、边际产量曲线、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这道题你直接去百度下就知道了,很多,你自己总结下吧 5、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MR=MC. 因为厂商在生产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边际收益MR,另一方面要考虑边际成本MC,只要边际收益MR大于边际成本MC,厂商就会增加生产,如果边际成本MC大于边际收益MR,厂商就会缩减生产,直到边际收益MR和边际成本MC相等为止。此时厂商利润最大化。结合75页的最后那计算方法说明下更好。 6、机会成本和会计成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会计成本是会计记录在公司账册上的客观的和有形的支出,而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有限的资源当将它用到某一活动时,丧失掉的将其用到其他活动的最高收益。 7、比较完全竞争和垄断的经济效率 垄断厂商的收益全都以生产者剩余的形式存在,而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则都以消费者剩余的形式存在,垄断会导致垄断的无谓损失。而完全竞争会导致高效率,直到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有境界。 但是,大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有利于发挥经济规模的优势,可以使产品价格下降而不是提高,另外,垄断是资本主义经济技术创新的源泉,技术进步的需要时垄断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技术进步了,经济效率也自然提高了。 8、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调整过程 计算题 1、已知某厂商的短期生产函数为Q=21L+9L2-L3,求 (1)总产量TP L的最大值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微观经济学论述题题库

1、需求的价格弹性对厂商的总收益有何影响? 2、西方经济学家是怎样论述市场失灵原因的? 所谓市场失灵就是指的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存在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公共物品以及由于市场机制的特点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并随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市场的调节出现失灵现象。 3、为什么垄断厂商实行二级价格差别比实行一级价格差别更容易? 一级级价格差别是指垄断厂商确切地知道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他对每个消费者索取的价格高倒使他们几乎要拒绝购买,但又不会拒绝购买的程度。 二级价格差别是指垄断厂商把商品购买量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级,对不同等级的购买量索取不同的价格。 一级价格差别只有在垄断者面临少数消费者以及垄断者能够及时地发现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时才可能实行,而二级价格差别面临的是很多消费者以及消费者有选择的自由,所以,实行二级价格差别要比一级价格差别更容易。 1、基数效用论如何分析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效用最大化问题? 基数效用是指用基数1、2、3…等具体数量衡量的效用。假如消费者的收入一定,并且每单位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是一定的,此时消费者购买一种商品的最大效用原则是MU=λP。即商品的边际效用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乘商品价格。如果消费者购买多种商品,则最大效用原则是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各自的价格之比相等。即: MUX / PX = MUY / PY = … =λ 2、边际收益为什么会发生递减? 当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而使某一种生产要素连续增加时,保持不变的生产要素与连续增加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一个最优比例,如果超过了这个最优比例,在继续增加这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效率下降,边际产量将发生递减。 3、存量指标和流量指标有何区别 流量指标是指某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所达到的总量;而存量指标是指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GDP与GNP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2、CPI与PPI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发展是一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

5、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6、结构性失业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 7、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二、简答: 1、简述国民收入核算的两者基本方法。 答:1、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 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卖价来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家庭部门的消费,还有企业部门的投资,政府部门的购买及外贸部门的净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2、法核算国民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