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1)word版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1)word版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1)word版教案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1课时有余数的除法(1)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支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提出问题:这10支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支、每人分3支、每人分4支……)

如果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指导操作。谈话: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支、每人分4支,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支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表(2)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支铅笔每人分5支,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支?这1支还能分吗?

这1支是剩下的,它是10支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

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④观察比较: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支) 10÷6=1(人)……4(支)(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

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3。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五、课堂作业

人教版一、二年级数学1 数数 数的组成 第二课时

数的组成 教材第35页的例2和“做一做”及练习八第4题, 1.进一步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 小棒、计数器, 1.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100以内的数, 2.看图数数, 每箱10瓶每箱10瓶 ()() 说一说你是怎样数出有多少瓶牛奶,有多少瓶酸奶的, 牛奶35瓶:每箱牛奶有10瓶,3箱就是30瓶,再加上5瓶就是35瓶, 酸奶52瓶:每箱酸奶有10瓶,5箱就是50瓶,再加上2瓶就是52瓶,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00以内数的知识, 老师板书题目:数的组成, 1.教学例2, (1)让学生摆出七十根和四十六根小棒,一名学生台前演示,其他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 老师提问:“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七十根和四十六根?” 摆七十根时,摆成七捆,摆四十六根时,先摆四捆,每捆十根(就是四十根),再摆六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七十里面有几个十,四十六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七十里面有7个十,四十六里面有4个十和6个一,

(2)老师用小棒摆出一个任意两位数和一个整十数,让学生先观察,再与同桌互相说说是多少根小棒,各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教材第35页的“做一做”, 学生看图数数,再说说数的组成, 三十五根小棒,三十五里面有( 3 )个十和( 5 )个一, 再次利用准备题(牛奶图),说一说数的组成, 35里面有( 3 )个十和( 5 )个一, 3.同桌进行以下活动:一人用小棒摆出一个两位数,另一人说出这个两位数及这个两位数的组成,(两个人交替进行) 1.想一想,填空, (1) 4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 ()个十和( )个一合起来是( ), (3) ( )个一是1个十, (4) ( )个十是1个百, 2 3.练习八的第4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1)45(2)5757(3)10(4)10 2.9个十和6个一——96 7 个十和3个一——73 10个十——100 3.6578 教材习题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角的认识教案第二课时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角的认识教案 榆中县骆驼巷学校教师:张林 教学内容:直角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

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教案第二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教案 金跃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页的例题2及“练习二十四”第3、4题。 课时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重点、难点: 1.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2.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回顾方法 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组成两位数,一共能组成几个?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追问:“其中2个”是什么意思?“求和”指的是什么?“得数有几种可能”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不受位置影响的方式——‘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1)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合作,一人摆数卡,一人负责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和最多,方法最好。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2)汇报自己组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有两种组合方法:列表组合法和连线组合法。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其中一种,那么老师可以说: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你们想听一听吗?(师阐述另一种方法)你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3)评议方法。 大家采用各种方法都得到了3种和。真了不起啊!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指名学生说。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种和,这是怎么回事?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和的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刚才同学们在数字乐园里学得很认真,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去活动乐园里走一走,看场乒乓球赛。看完乒乓球赛,老师想请同学们帮个忙。 (1)想一想。 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2)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问题。 2.搭配衣服。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课时图形与几何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课时图形与 几何 第二课时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103页.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 学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测量.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了1米=100厘米. 能够沿着一条线剪出完全重合的图形. 平移和旋转现象. 二、探究新知 1. 教材第98页第1题. 师: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师: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米? 师:关于“厘米”和“米”,你还知道什么呢? 1米=100厘米. 2. 教材第98页第2题. 师:说一说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的0刻度与物体的一端对齐,物体的另一端到尺子的什

么刻度,读出来就是物体的长度. 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多少厘米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2题. 最上面的铅笔长5厘米,中间的一支长4厘米,最下面的回形针长2厘米. 3. 教材第98页第3题. 师:说一说在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对长度进行估计. 我可以把要估计的物品的长度与1厘米或1米比一比.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咱们这学期的内容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结合具体例子能加深学生对测量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使数学更贴近学生,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程标准要求: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理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教材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对长度的认识也较模糊,因此应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和事物去观察和认识米和厘米。 教学目标: 1.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 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单元主要研究问题: 1.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 2. 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件 课时分配:6课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学试卷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小学二年级数学科单元检测卷(一) (内容:至练习二完) 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20分) 1、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和米,当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作单位,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作单位。 2、笔算两位数加法,首先要()对齐,从()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就向()位进1。 3、15厘米+8厘米=()厘米 400厘米=()米 4、看一看,填一填。 这支回形针长( )厘米这支铅笔长( )厘米。 5、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①一本书厚1()②手掌的宽约8() ③操场长约60()④课桌的高65() ⑤哥哥的身高1()28() 6、在直尺上从0刻度到8刻度是()厘米。 5、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条()条()条()条二、在○里填上“>”“<”或“=”。(12分) 15厘米+12厘米○27米 15-5○15-10 48○30+18 1米○50厘米 18+12○12+18 23+32○23+40 三、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8分) 1、1米的木棒和100厘米的铁丝一样长。……………………( ) 2、长度单位米可以用“cm”来表示。…………………………………………( ) 3、小明每天上学大约要走30厘米。……………………………………( ) 2、小红的爸爸身高是170米。…………………………………………( )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6分) 1、下面三条线中,( )是线段。 【①②③】 2、你的椅子大约高( )。 【①45厘米②45米③100米】 3、一棵树的高度大约是3( )。 【①厘米②米】 四、量一量。(4分) 1、先量出下面每条线段的长度填在右边的括号里,再回答问题。 第一条 ( )厘米 第二条 ( )厘米 ①两条一共有( )厘米。②第二条比第一条长( )厘米。 五、画一画。(6分)

二年级数学(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时限:6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20分) 1.在( )里填上“厘米”或“米”。 楼房高约30( ) 蜜蜂身长约2( ) 马高约2( ) 2. 铅笔长( )厘米木条长( )厘米 木棍长( )厘米钉子长( )厘米3.线段有( )个端点,直尺上从刻度3到刻度8是( )厘米。 4. 钢笔大约( )个长树叶大约( )个长5.测量笔盒的宽用( ) 作单位,测量教室的长用( )作单位。

6.小学生的两臂长大约1( ),手掌宽大约7( )。7.2米=( )厘米 1米35厘米=( )厘米 400厘米=( )米 160厘米=( )米( )厘米二、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每空1分,共10分) 1. 2. 三、我会比。(6分) 8厘米8米 1米96厘米 200厘米2米10米100厘米6米60厘米 83米38米四、我会画。(4题4分,其余每题2分,共10分) 1.画一条比4厘米短的线段。 2.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和下面线段同样长的线段。

4.在小兔子左边2厘米处画一根萝卜,右边4厘米处画一朵小花。 五、我会选。(每题2分,共10分) 1.下面三个图形中是线段的是( )。 2.黑板的长大约是( )。 ① 40厘米② 4米③15厘米 3.笑笑参加短跑比赛用了18秒,她跑完了100( )。 ①厘米②元③米 4.下面的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5.1米长的绳子和100厘米长的铁丝比,( )。 ①绳子长②铁丝长③同样长六、我会辨,对的画“√”,错的画“×”。(每题2分,共10分) 1.10厘米和1米同样长。 ( ) 2.小明一拃长20米。 ( ) 3.教室门高比1米高。 ( )

【最新】2016-2017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2016-2017学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试卷分数:一、我会判断(对的画“√”,错的画“×”)5分。1、大人一步长60厘米。()2、直尺上刻度从“1”到“6”,长度是6厘米。()3、1米和100厘米同样长。()4、一个加数是20,另一个加数也是20,和是0。()5、一棵大树高6厘米。()二、我会填。(6+6+16+6+12+8)分。1、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2、看一看,填一填。这支回形针长( )厘米这支铅笔长( )厘米。3、 1米=()厘米1米+50厘米=()厘米15厘米-7厘米=()厘米 60米+9米=()米5厘米+60厘米=()厘米 9米-600厘米=()米3米=()厘米+200厘米1米+5米50厘米=()厘米4、在线段下面的()里打“√”。()()()()()()5、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①小林的食指宽大约1()②一栋楼房高72()③语文教科书长22()④一支粉笔长8()⑤教室黑板长3()⑥游泳池长60()6、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条()条()条()条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共2页)第1页 学校班 级姓 名座 号密封线内不答题2014、08

三、我会操作。(3+4+9)分。 1、分别量出以下线段的长度,并填空。 2、先量一量,再填空。第一条: 第二条:第一条比第二条短()厘米 3、按要求画线段。 三角形的三条边共()厘米(1)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2)画一条比3厘米短1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线段,比下面图中的线段短2厘米 四、我会应用。(6×3+7)分。 1、一块布长12米,做了2套衣服后还剩7米,做衣服用去多少米? 2、一条线段长30厘米,另一条线段长8厘米。两条线段连接在一起后是多少厘米? 3. 大生和小明从一条路的两头面对面走来,两人相遇时,大生走了 50米,小明走了40 米,这条路长多少米?4、一根绳子对折后是5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这根绳子剪去3米后,还剩多少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共2页)第2页( )厘米( )厘米 ( )厘米( )厘米( )厘米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课时 统计(2)》教案

第二课时统计(2)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3页、54页,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和整理简单数据。 教学提示 本课教材选择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天气情况,呈现了一个月的天气变化情况记录单,设计了三个方面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让学生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整理数据,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表示数据的过程。教学活动中,可以先引导学生看图,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观察、分析、交流,说一说小组同学是怎么合作的。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统计方法,即使不是本课时要求掌握的,也要给予鼓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自己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把数据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过程与方法:结合一个月的天气情况,经历小组合作进行简单数据整理,并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表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整理数据,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表示数据的过程。 难点: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昨天晚上谁听了天气预报?你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吗?明天又会是什么天气呢? 生:我听了天气预报,今天会是晴天,明天多云转阴,有小雨呢!

师:你们能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天气吗? 生1:我喜欢晴天,阳光明媚,让人心情都会很好…… 生2:我喜欢下雨天,下雨天比较凉快啊!雨水可以让禾苗快快长大…… 生3:我喜欢下雪,可以堆雪人玩…… ……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轻松愉悦的谈话,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放松身心,愉快的学习。】 二、呈现新知,合作探究 师:老师把最近一个月的天气情况记录下来了,小朋友们想不想看一看? (呈现天气变化情况图表) 师:大家认识这些气象符号吗?这些气象符号表示什么? (学生说一说气象符号的含义) 师:同学们,如果不用数,你能估计出这个月哪种天气最多吗? 生1:我觉得阴天的天气最多…… 生2:我觉得晴天最多…… 师:要想知道哪种天气最多,你们就在小组里把每种天气的数据整理出来吧,一会儿大家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整理的。 (学生小组合作,统计天气情况) 师:哪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统计的? 生1:我们用圆代表晴天,用三角代表阴天,用正方形代表雨天…… 生2:我们用“代表天气,有几个晴天就在晴天那一栏画几个“, 有几个阴天就在阴天那一栏画几个“”,有几个雨天也在雨天那一栏画几个 “”……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非常好,不管用哪种方法,都应该细心统计,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分工合作的吗? 生:我负责记录,小明负责读每天的天气情况,他读一个我写一个,小华负责在旁边检查……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把统计的结果写在教材第53页的统计表中,然后思考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整理

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设计 第1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1、例2、例3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第2题。 内容简析 例1借助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这一情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例2先借助厘米尺感知1厘米有多长,再通过比画、比较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同时认识表示厘米的字母符号“cm”。借助估计图钉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一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3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生用厘米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1.运用设疑引入法创设认知冲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引导探究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巩固练习法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交流归纳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讨论总结法。承前启后链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相声导入: 课件播放郭德纲与于谦表演的《卖布头》片段。 出示几句关键台词: 郭:真正烟薰皂,烟煤搀煤灰,……什么汽车马车飞机那迫击炮那机关枪都追不上它,怎么回子事? 于:怎么回事啊? 郭:刮跑啦。 于:那不废话嘛!可不刮跑了嘛! 郭:那位先生说,卖布头儿的,多少钱一尺?站稳脚儿,庹一庹尺寸,一庹五尺长,两庹这么一丈,三庹一丈五。 于:诶,连我一块儿卖啊! 教师问:听了相声,笑一笑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郭德纲说的“庹一庹、一庹五尺长、两庹这么一丈、三庹一丈五”是什么意思? 学生叽叽喳喳地回答。 教师:很不错!一庹就是两臂左右平伸,掌心向前,两手指尖之间的距离。古时人们用庹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一庹五尺长,两庹这么一丈,三庹一丈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人用庹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品析:运用相声片段引入,情景有趣,引导学生在笑声中思考,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很自然地由“庹”的认识进入长度单位的探究学习中,不留任何做作痕迹,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情景)大头儿子看到学校的小栏杆坏了,想让小头爸爸帮忙重做一个,他身边没有任何工具,只好用手指一拃、一拃地量起来,正好5拃。他回家要求爸爸做5拃长的小栏杆。师:你们觉得,大头儿子的做法可行吗?你想到用身边的小物体来量物体的长度吗?【品析:通过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和情景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大头儿子所遇到的问题情景中,思考“拃”的含义、用“拃”测量的方法以及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等问题。】 儿歌导入: 师:同学们的文具盒里都有一把小尺子,可是我们平时学习很少用到它。它有什么用途呢?还是让儿歌来告诉我们吧!课件出示儿歌:小尺子,细又长,测量东西本领强。比一比,量一量,分清宽窄和短长。

【K12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 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学具、教学准备 直角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点吗? 要求学生拿出活动角学具做一个角。 教师分别选取不同大小的三个角画在黑板上,画完后,要学生分别指出三个角的顶点和边,教师一一板书。教师指着直角说:大家看,这个角是不是与其它两个角不太一样?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直角。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例3。 认识直角。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角吗?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直角。问:刚才老师用三角尺上的哪个角画的直角。 现在请你拿出你们的三角尺,找一找你们尺上的直角。 小结。 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 你能用纸折一个直角吗? 学生动手折一折。 指出折出直角的学生说一说折直角的方法。 判断直角。 怎样才能检验我们折的角是不是直角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教师讲解比的方法:先将三角尺上的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跟角的一条边重合在一起,看看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与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如果没有重合在一起就不是直角;如果重合在一起就是直角。

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检验自己折的角是不是直角。 再让学生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教学例4。 画直角。 你还能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你现在能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吗? 全班评价小结:画直角难度比画一般的角要难一点,两条边的方向不能随便画,只能根据三角尺上直角来决定怎么画,强调直角符号必须是方方正正的,不要画成弧线。 三、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第40页的做一做第2题。 完成教材练习八第5、6、7、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020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试卷(含答案)

精选教育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_@ 2020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温馨提示:小朋友,经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一定积累了很多 知识,现在请认真、仔细地完成这张试卷吧。加油!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20分) 1.在( )里填上“厘米”或“米”。 楼房高约30( ) 蜜蜂身长约2( ) 马高约2( ) 2. 铅笔长( )厘米木条长( )厘米 木棍长( )厘米钉子长( )厘米 3.线段有( )个端点,直尺上从刻度3到刻度8是( )

厘米。 4. 钢笔大约( )个长树叶大约( )个 长 5.测量笔盒的宽用( ) 作单位,测量教室的长用( )作单位。 6.2020最新部编人教版生的两臂长大约1( ),手掌宽大约7( )。 7.2米=( )厘米 1米35厘米=( )厘米 400厘米=( )米 160厘米=( )米( )厘米 二、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每空1分,共10分) 1. 2. 三、我会比。(6分)

8厘米8米 1米96厘米 200厘米2米10米100厘米 6米60厘米 83米38米四、我会画。(4题4分,其余每题2分,共10分) 1.画一条比4厘米短的线段。 2.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和下面线段同样长的线段。 4.在小兔子左边2厘米处画一根萝卜,右边4厘米处画一朵小花。 五、我会选。(每题2分,共10分) 1.下面三个图形中是线段的是( )。 2.黑板的长大约是( )。 ① 40厘米② 4米③15厘米 3.笑笑参加短跑比赛用了18秒,她跑完了100( )。 ①厘米②元③米 4.下面的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平均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平均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巩固“平均分”。(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 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练习: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几份?够分吗? 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测试题及答案(1) 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22分) 1.测量筷子的长度用()作单位;测量床的长度用()作单位。2.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端,物体的()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就是几厘米。 3.学生尺上,从刻度0到6是()厘米,从刻度4到12是()厘米。 4.1米=()厘米300厘米=()米 1米25厘米=()厘米 5. 6.在合适的答案后的()里画“√”。 比1米高()比1米长() 比1米矮()比1米短() 7.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二、算一算。(每空1分,共11分) 82厘米+6厘米=()厘米40米+20米=()米 25米-8米=()米40厘米+26厘米=()厘米 3米+27米=()米60厘米-20厘米=()厘米 1米-60厘米=()厘米 90厘米+10厘米=()厘米=()米 40米-20米-5米=()米 30厘米+20厘米+10厘米=()厘米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6分) 1.()比较接近1厘米。 ①1本数学书的厚度 ②1个文具盒的宽度 ③1本《新华字典》的厚度 2.下图中是线段的有()条。 ①2②3③4

3.下面厘米尺上表示5厘米的长度的是()。 ①从“1”到“5” ②从“0”到“4” ③从“1”到“6” 4.我们的教室长约() ①1米②8厘米③8米 5.如图,共有()条线段。 ①3 ②5 ③6 6.黑板大约长()。 ①4米②100厘米③2米 7.一拃长大约是()。 ①1米②15厘米③30厘米 8.下面测量长度正确的是()。 四、数一数它们各有几条线段。(12分) ()条()条()条()条()条()条五、比一比。(1题6分,2题4分,共10分) 1.8米80厘米1米100厘米60厘米+40厘米1米20厘米1米2米10米1米99厘米2.把他们的身高从高到矮排一排。

二年级数学下册 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二课时)教案 青岛版

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知道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 让学生结合实际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及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发展学生的数感。 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愿。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难点: 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读,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观察下面两组数,想一想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后面的5个数。 26 36 46 56 ()()()()() 220 320 420 520 ()()()()() 2. 读出下面的数。 396 621 875 425 632 895 125 说一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 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加上1是多少?新得到的这个数是几位数?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信息窗2中的情境图。 请学生们仔细观察,说说画面中是些什么场景,里面包含着哪些数学信息? 2. 请学生们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提问预设:

(1)一万是多少? (2)“一千二百五十六”该怎么写呢? (3)还有没有比一万更大的数? …… 三、你问我说,探究新知 1. 认识计数单位“万”。 (1)课件出示上节课拼出的由1000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大正方体,共有10个。 (2)刚才的画面隐去,课件动态演示大正方体一个一个的移动进来。 (3)借助计算器进一步认识“万”。 (4)思考:通过刚才数正方体,以及在计数器上数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5)帮助学生领悟个、十、百、千、万之间都是十进制的关系。(课件动态演示) 让学生再说一说每两个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 (6)请学生们联系已有的写数经验,观察前面在计数器上拨出的“一万”,看看珠子的个数和所在的位置,试着写出“10000”。 2. 联系上一节课认识“一千”时所举的部分例子,体验“一万”到底有多大。 (1)出示1000张打印纸。 (2)请学生们举例,让大家进一步感知“10000”到底有多大?(学生小组交流) 3. 结合计数器,教学万以内的数(中间和末尾没有0)的写法、读法和组成。 4. 制作数位顺序表,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为下一步教学中间和末位有0的数做准备。 5. 学习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时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坚持改错练习。 四、巩固练习 读数: 6003 1600 3060 8006 说一说每个数里每个“6”都表示什么意思?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收获了些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玩中学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统计(2)_冀教版

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统计(2)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3页、54页,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和整理简单数据。 教学提示 本课教材选择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天气情况,呈现了一个月的天气变化情况记录单,设计了三个方面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让学生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整理数据,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表示数据的过程。教学活动中,可以先引导学生看图,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观察、分析、交流,说一说小组同学是怎么合作的。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统计方法,即使不是本课时要求掌握的,也要给予鼓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自己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把数据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过程与方法:结合一个月的天气情况,经历小组合作进行简单数据整理,并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表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整理数据,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表示数据的过程。 难点: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昨天晚上谁听了天气预报?你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吗?明天又会是什么天气呢? 生:我听了天气预报,今天会是晴天,明天多云转阴,有小雨呢! 师:你们能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天气吗? 生1:我喜欢晴天,阳光明媚,让人心情都会很好…… 生2:我喜欢下雨天,下雨天比较凉快啊!雨水可以让禾苗快快长大…… 生3:我喜欢下雪,可以堆雪人玩……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轻松愉悦的谈话,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放松身心,愉快的学习。】 二、呈现新知,合作探究 师:老师把最近一个月的天气情况记录下来了,小朋友们想不想看一看? (呈现天气变化情况图表) 师:大家认识这些气象符号吗?这些气象符号表示什么? (学生说一说气象符号的含义) 师:同学们,如果不用数,你能估计出这个月哪种天气最多吗? 生1:我觉得阴天的天气最多…… 生2:我觉得晴天最多…… 师:要想知道哪种天气最多,你们就在小组里把每种天气的数据整理出来吧,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每课练习题 练习题是以巩固学习效果为目的要求解答的问题。WTT小编整理了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每课练习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1)毫米的认识 年班姓名 一、认真观察,仔细填写。 1.( )厘米( )毫米 2.( )厘米( )毫米 3.( )厘米()毫米 4.()厘米()毫米 二、xxxx。 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A、1毫米 B、1分米 C、1米 2.一本辞海的厚度约是6()。 A、米 B、厘米 C、毫米 3.10枚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0()。 A、毫米 B、厘米 C、米 三、巧手补天窗(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个曲别针长约25()。 2.小明身高是135( 3.一棵大树高约15()。 4.一枝铅笔xx20()。 5.一个笔筒的高度约是100()。

四、单位换算我能行。 2厘米=()毫米5分米=()厘米 6米=()分米30毫米=()厘米。 ) 80厘米=()分米70分米=()米 600厘米=()米12厘米=()毫米 6厘米5毫米=()毫米 35毫米=()厘米()毫米 3厘米-14毫米=()毫米 56毫米+44毫米=()厘米 五、我是小小测量员。 48 六、我是小小绘图员。 1.画一条xx4厘米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智慧宫殿长方体和正方体谁高,高多少毫米?(2)分米的认识 年班姓名 一、巧手补天窗。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米=()分米4分米5厘米=()厘米

60厘米=()分米1米-2分米=()分米 2分米=()厘米75分米-15分米=()分米 70分米=()米3分米-8厘米=()厘米 8厘米=()毫米32厘米+18厘米=( )分米 10分米=()厘米57毫米+43毫米=( )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xx单位。 单人床xx2( )学习桌的高约是8( ) 一块橡皮长30( )轿车的长约是3( ) 大树高约是12( )水杯的高约是1( ) 三、xxxx。 毫米厘米分米米 曲别针长29(),一枝铅笔长18(),一幢楼高30(),课桌高80(),长100(),学校操场一圈约是200()。 四、数学门诊。 1.5枚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0毫米。() 2.数学书的宽大约是16厘米。() 3.电冰箱的高大约是160分米。() 4.一根跳绳大约xx2分米。() 五、魔力圆圈。 1米8分米40分米4米 60厘米7分米8米70分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