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汇总笔记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汇总笔记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汇总笔记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汇总笔记

————————————————————————————————作者:————————————————————————————————日期:

单项选择题考点: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提出“泛智教育”和百科全书式的教学,最早提出并论述班级授课制。

佩斯泰洛奇: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和”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还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还有三大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洛克:提出“白板说”和绅士教育。白斑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还完善了绅士教育主张把德行和教育放在首位

课程类型:1.分科课程;2综合课程;3.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也叫学科课程,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完整性,主导价值在于使得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调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活动课程: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活动课程代表人物是杜威。

教师的教学能力:1.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的概括程度,对所教学生的心里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2.教学操作能力: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3.教学监控能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等。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观: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程序教学和合作学习:1.程序教学: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斯金纳提出的,要将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将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再反馈信息给老师。2.合作学习: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两者不同。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师教学工作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备课的要求三个方面: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1.要培养学生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镇静的态度;

A.要求学生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淡定。

B.加强注意的目的性。

C.加强锻炼学生自我调控和自我管理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做的:

A.培养学生养成随时能把注意力集中于一定事物的习惯;

B.要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里状态。做到:

A.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B.拥有好的心情是注意力集中的基础;

C.心情平静有利于注意力集中;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的在注意力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德育原则包括: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2.疏导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7.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有关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与人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知识和技能、发展人智力、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称作教育,这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他要解决的矛盾: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的矛盾,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人说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这就否定了目的性,因为影响也可能是自发的,只有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才是教育。

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这三点的时候,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即三者既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的特点:1.是人所持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相对独立性: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A.教育具有继承性

B.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继承性:教育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与以往教育有渊源关系,因为继承性,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B: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和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发生密切的联系,受这些意识形态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上。C:主要表现在:教育落后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是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教育领先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他们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3.心里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代表人物,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学说: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的发展:ONE.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是名符其实的“生活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2.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A.中国:4000多年前的夏代,我国就出现学校教育,我国的夏、商、西周出现“痒”,”序”,”校”等施教机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西周时期出现了”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现象。B.西方:1.古希腊教育:以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为代表,斯巴达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体格强壮的军人和武士;雅典教育目的在于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成为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2.古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被婆罗门教和佛家控制,特点是主要表现在宗教教育盛行。3.古埃及:设置最

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TWO.封建社会教育:A.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宋代以后,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B.西方: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教会学校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经过宗教加工的”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古代西方学校的特征:1.产生了学校,学校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另外古代学校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THREE.近现代教育(略过)。FOUR.20世纪以后的教育:出现了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的社会现象和教育的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就是要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2.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4.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教育学的发展:1.中国:《学记》写于战国时期,作者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它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论语》,作者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其教学思想和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墨翟的教育思想以“兼爱”和“非攻”为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2.西方: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他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的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他是历史上第一位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也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这时期的教育思想(人物)培根: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为教育学的独立做了重要贡献;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1632年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曾经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的主要观点: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他提出要进行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卢梭:代表作《爱弥儿》,其中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坏了“,他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斐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洛克:1.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是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同时还主张绅士教育。赫尔巴特: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也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观点: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教育的教学。杜威:美国教育家,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使用主义教育性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他的观点:新的中心论:”

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学校及即社会。中国的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的教育家“,他是师从杜威,但提出了不同与杜威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2.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3.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他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4.中国的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编写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1.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2.美国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3.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4.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中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5.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等著作,把教学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3.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按教育作用性质划分,可把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功能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从发展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来;信息革命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被提出来。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承担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D.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总之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反过来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也有积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教育制度实现对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D.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3。学校文化:A.学校文化概念: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B.校园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教育与的发展

人的发展概述:1.什么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A.一是生理的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B.二是心里的发展。2.青春期的发展变化: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关键的发展阶段,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人的发展规律: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顺序性的含义:个体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书序。2.对教育的启示: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3.个体发展的阶段性:阶段性的含义: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例如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里断乳期”。对教育的启示: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4.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主要体现在:1.一方面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对教育的启示: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5.个体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启示: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就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6.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启示: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1.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A.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代表人物格赛尔,提出的“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子的爬梯是来证明他的观点;霍尔,他的典型论断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B.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代表人物: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洛克,提出“白板说”;华生,认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2.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A.遗传的意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C.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D.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E.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环境(略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再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主要有以下原因: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B.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另外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A.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含义: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

相互链接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教师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A.双轨制:19世纪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英国是典型的双轨制代表。B.单轨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C.分支制:是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旧中国的学制:1.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而没有实行。2.1904年,清政府颁布推行了“癸卯学制”,又称《邹定学堂章程》,该学制只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3.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4.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2010年6月21日,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今后的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纲要指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人物。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义务教育制度:1.义务教育的概念: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宝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而基础教育则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2.义务教育的特点:是强迫教育,教育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等特点。A.强制性,又称义务性;B.普及性,又称统一性;C.免费性,又称公益性。3.我国义务教育制度: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等一系列制度。德国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教育方针: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知道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的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它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其中评价作用: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的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

3.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观点是: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求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注重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斐斯泰洛齐等。

4.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是由杜威提出的。

5.文化本位论: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代表人物是斯普朗格。

6.社会本位论:A.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兵塞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准备生活说”的思想,他提出教育应当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B.教育适应学说:代表人物杜威,他不满于斯兵塞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观而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教育”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我国的教育目的

1.当前我国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颁布了《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A.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B.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C.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D.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其中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3.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4.A.素质教育:概念: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B.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其中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五育之间的关系: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智育提供支持和前提的作用;体育起着基础作用;美育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起着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中学教育科研的特点:A.研究角度的多维性;B.研究目的的针对性;C.研究主体的多元性;

D.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E.研究成果的滞后性。2.中学教育科研的意义:A.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B.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年发展;C.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3.中学教育科研的基

本方法:A.观察法:是指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的分类:1.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可以将研究分为自然情景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2.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以把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将观察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4按观察实施的方法(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可以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B.调查法: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类:1.普遍调查:也叫全面调查,是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者对象进行调查;抽样调查:从被调查对象的全体范围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值估计总体特征值的一种调查方法;个案调查:在对被调查的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其中选择某个教育现象或基因对象进行调查与描述的一种调查方法。根据调查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C.历史法:指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从而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D.实验法:研究在按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认为地影响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分类: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根据实验目的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E.行动研究法的含义: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方法,它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中学课程

1.课程的概念:在西方,课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兵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在我国,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校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的作用:A.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B.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C.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D.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2.课程的类型:分科课程:也叫学科课程,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杜威曾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提出“连带学习”,后来的学者把“连带学习”或者“附属学习”的内容称为“隐蔽课程”或“潜课程”。

3.课程理论流派:A.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兵塞和布鲁纳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B.活动中心课程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C.社会中心课程论:也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它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

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为:A.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

2020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知识与能力》学霸笔记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注: 1.此部分为《知识与能力》的简要笔记,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重点我已筛选出来,在《知识 与能力》提纲中,搭配使用。 2.备注“选择题”的知识点为选择题常考知识点。 3.笔记红色字体部分需留意。 4.笔记中我若没有写或简写的部分,在看书的过程中可适当忽略,笔记越多的地方越是重点。 5.带有“补充”二字的知识点是中公书上没有的,建议背下来。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 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广义的教育: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有专职人员(教师)和专门教育机构(学校)承担。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教育对象、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桥梁、中介; 教育的属性:(选择题、简答题/辩题题)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区别与动物),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社会性)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a)教育具有规定性。 b)教育具有继承性; c)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d)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补充: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1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笔记(注释)

《综合素质》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 动发展(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 续发展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 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 工作(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 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 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 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 育观念进行分析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 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观 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 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笔记(超强)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 习笔记(超强)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英国斯宾赛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简答:数学教育中应该进行德育吗? (1)教书育人 (2)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或称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影像、报刊、广播; 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物质器具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教育的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 (1)没有阶级性 (2)传递生产经验 (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 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特点有 (1)鲜明的阶级性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完整版本教师资格证笔记记录.doc

教师资格证笔记 中学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第一课:科目一综合素质指导 一、考点分析 1.题型上: 29 个单选( 29*2=58)3 个材料分析题( 3*14=42) 1 个作文题( 50) 2.内容上: 知识模块知识点 教育观学生观职业理念 教师观 教育法规,学生权教育法律法规利,教师权利和义 务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三爱两人一终 身) 历史,科学,文学,文化素养 艺术鉴赏素养 分值题型 4 个单选( 1 个教 育观,2 个学生观,22 分( 14.7%) 1 个教师观) 1 个 材料分析(学生观 重点) 8 个单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法( 1 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 1 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师法( 1 个)16 分( 10.6%)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未成年人保护法 (2 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 预防未成年人犯 罪法( 1 个) 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 2 个) 22 分( 14.7%) 4 个单选(教师职 业道德 2 个,班主 任工作条例 1 个, 教师职业行为 1 个) 1 个材料分析 9 个单选 中国历史或世界 历史( 1 个) 传统文化( 1 个) 地理知识或儿童 18 分( 12%) 文学( 1 个) 中国科技史或外 国科技史( 1 个) 科学常识( 1 个) 中国古代文学( 1

个) 中国现当代文学 (1 个) 世界文学( 1 个)艺术鉴赏与艺术理论( 1 个) 4 个单选(信息处 逻辑思维,信息,理 2 个,逻辑思维 基本能力72 分( 48%) 2 个) 1 个阅读理 阅读,写作能力 解(材料分析) 1 个作文 3.内容与题型 题型知识模块题目分布个数分值 单选职业理念1-4 题 4 个8 分 教育法律法规5-12 题8 个16 分 教师职业道德13-16 题 4 个8 分 文化素养17-25 题9 个18 分 基本能力( 2 26-29 题 4 个8 分 个逻辑推理 2 个信息) 材料分析职业理念30 题 1 个14 分 教师职业道德31 题 1 个14 分 阅读理解(基32 题 1 个14 分 本能力一问 4 分二问 10 分) 写作基本能力33 题 1 个50 分 二、选择题实例分析: 1.职业理念:学生想做科学家,班主任说现在学数学那么吃力,以后学物理化 学肯定学不好,这样的说法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 2.法律法规:不能给予老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的是(穿戴不整,影响仪表的) 3.职业道德:老师每次布置作业后都只是在下次的课堂上与学生核对答案,他 的做法(不合理,教师应该认真批改作业)爱岗敬业 4.文化素养:下列历史事件与秦始皇有关的(图穷匕见)指鹿为马(赵高)望 梅止渴(曹操)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5.信息能力:在Excel 中,下列方法可以实现快速查找满足条件的数据内容的是 (自动筛选) 6.逻辑推理: 3+4+5=151227 5+3+2=101525 8+2+4=321648则 7+6+5=354277 三、备考方案 1.据历年真题,梳理考点难点(考点分析) 2.学习知识点,形成知识地图(制作目录) 3.学方法,提高备考能力(材料分析和写作) 四、材料分析题实例: 1.职业理念

2019年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复习资料(重点版)

2019年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 复习资料 教育学 【1】教育: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育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使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功能,其主要表现有三点: 1教育促进人的先天因素得到发展,使心理生理素质得以呈现 2教育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 3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成员 【3】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认识自然的一部分要顺应自然地发展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4】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属性 1历史性2永恒性3相对独立性 【5】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阶段3马克思主义教育阶段4现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6】20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那些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中青年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分配机会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 4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资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工艺,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8】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内涵 1)教育的语义 A.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 B.20世纪初“教育”成为常用词: ①1901年5月,罗振玉《教育世界》——最早以“教育”命名的杂志; ②王国维——最早将“教育”、“教育学”作为术语使用。 C.基本涵义 ①具有“上所施,下所效”之义 ②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灌输,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外塑的行为。 2)教育的层次 广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特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 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 3)教育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方法 2、教育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各种起源说 ①生物起源论:勒图尔诺、沛西·能(本能、冲动) ②心理起源论:孟禄(无意识、模仿) ③劳动起源论(凯洛夫)与其他(神话起源说、人生发展说、交往起源说) 2)教育的形态 3)教育的历史发展 非形式化教育阶段(从人类诞生到原始社会解体) ①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②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 体;③教育的内容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④教育传播媒介主要是靠语言和形体示范;⑤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活动过程中学习 (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活动场所、教育内容、媒介) 形式化教育(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 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 步规范化;④大抵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备;⑤由于以上种种因素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学校化、制度化、封闭化、标准化 未来的教育:伊里奇:学校消亡论;《学会生存》(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 3、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基本流派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归纳

温馨提醒: 以下是某些同学对书本上的部分重要知识点的归纳,大家可以看一看,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巩固知识点会有些帮助。 20世纪以后教育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育是创造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教育的政治功能 为政治培养人才 通过舆论影响政治 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文化功能: 选择 融合 传承 创新 素质教育 思想 政治 品德 心里 身体 科学知识 终身教育的特点 民主性 自主性 连贯性 形式多样性

新教师常见的三个错误 主修某一课程只能提供这么课程的全部容 教育只不过是知识的传递 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累积的过程 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专业知识上 问题解决的效率上 关于洞察力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疏导性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方法: 说服法 锻炼法 陶冶法 榜样法 奖惩法 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激发: 设置具体的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设置榜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原有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培养: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 作业的难度适中,控制动机水平 利用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 奖惩方法,妥善维护部动机 我国教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精神: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所在 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卢梭 B.培根 C.康德 D.洛克 2.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3.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阶级性 C.社会生产性 D.相对独立性 4.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社会生活 B.科学实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5.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表面教学活动具有 A.引导性 B.简捷性 D.实践性 C.直接性

6.发达国家大多已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 社会意识形态 7.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A.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8.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以此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万法是 A.陶冶法 B.示范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9.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 A.指导性教学 B.情境教学 C.非指导性教学 D.程序教学 10.学校课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超详细笔记及重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辨析题)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源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最早把教和育连用。 二.教育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主导) (二)受教育者(主体) (三)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三.教育的属性(辨析题)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古今不同)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 (2)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形态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1)无阶级性、公平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 2.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教育 (2)封建社会教育 *隋唐时期科举制兴起,清朝时期废除科举制(1905年)。 (3)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a.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b.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c.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d.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e.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3.近代社会的教育(简单题)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新颖整理2018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教育学与教师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分三类: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三乐也”(最早使用“教育”一词);《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善救失原则的出处) (三)“教育”的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 2、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要职责的人,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实践的主体和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教育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 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 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生物起源论 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产生的社会现象。 3、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贤江。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各种理论)

教育学和心理学各种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教育起源 ?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托;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 ?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奥地利-佛洛伊德(人的性本能),美国-威尔逊(基因复制) ?外铄论:荀子(性恶论),英国-洛克(白板说),美国-华生(行为主义-环境与教育决定论), 斯金纳(强化改变论) 教育目的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 ?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德国-瓦根-舍因(范例方式课程论),苏联-赞科夫(发展主义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法国-卢梭,美国-杜威 ?社会中心课程论:早期任务--康茨,拉格,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法:美国-克伯屈(自主目的和内容) ?道尔顿制:美国-柏克赫斯(自主学习-指定参考书) 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巴甫洛夫,斯金纳 ?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洛斯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成功概率50%最有可能选择) ?成败归因理论:美国-韦纳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主观判断成功-期待) 学习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德国-沃尔夫(经过形式训练)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有相同要素) ?概括化理论:美国-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关系转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小鸡啄米实验)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布鲁纳,奥苏伯尔-提出该理论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尝试—错误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摇铃喂狗实验(条件在行为生成前)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_全书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 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2:教育的概念 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 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 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 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2.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3.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4.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5.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 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容 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 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 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 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③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大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夕形、体內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精心整理笔记,考试必过

1.学习策略的分类:丹瑟洛:murder;沃克斯福德(元认知);皮连生(促进选择性注意,短时记忆,内在联系,新旧联系,长期保存);张大均(准备-学习-巩固);迈克卡(认知(复述、精加工、组织),元认知,资源管理) 2.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准备-练习-效果、斯金纳、班杜拉:观察学习-注保复动);认知派(布鲁纳发现学习、奥苏贝尔有意义、加涅信息加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主动建构、社会互动、情境性;知识观:知识是个体对现实的理解和假设,受经验和文化影响;学生观:主动构建者,主体地位,自主能动) 3.个体心理发展一般特征:连续阶段,定向顺序,差异,不平衡 4.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教育目的-专业教师-控制协调各种因素),个体主观能动 5.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感知2,前7,具体11守恒,形式推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6.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前,他律:自我中心和权威,自律或合作,公正道德);柯尔伯格(前习俗,习俗,后习俗) 7.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理论:婴儿:基本信任和不信任0-儿童:自主与害羞1.5-学龄初:主动对内疚3-学龄:勤奋对自卑6-青春:同一和角色混乱12--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成年:繁殖对自我专注40-成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65 8.情绪情感:心境、激情、应激、理智感:人认识和探求 9.压力来源:躯体-心理-社会-文化 10.良好情绪培养:正确认识-三观-锻炼-乐观幽默-高尚情操三爱-消除不良情绪能力 11.情绪调节指导:教会适宜状态-丰富体验-引导看待-方法-提高能力 12.人格特征:独特性-稳定-整合-功能-社会 1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课程-渗透-结合活动-辅导咨询-个别辅导 14.心理辅导原则:全体-预防与发展-尊重理解-主体-个别对待-整体发展 15.建立教师威信途径:道德品质-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仪表风度-第一印象-朋友知己 16.教师成长途径:观摩-微格-训练-反思 17.活动课程特点:以需求兴趣设计-心理发展顺利编制-活动中探索;主体-乡土-综合:生活题材-经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 18.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X主观判断。作用:决定选择-影响态度-影响习得-情绪 19.考试焦虑:心情,注意力,知觉,思维原因:统考-期望-个人-失败体验应对:脱敏-认知矫正-锻炼性格-往最好处做-调节情绪20.教育目的:方向共同,共同需求依据:特定背景-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理想-理论依据21.双趋,双避,趋避:谈话-合理安排时间-鼓励 22.“耶克律-多德森”表明,随着任务不同,最佳,倒U,轻松心态,中等稍低,努力归因,现实归因 23.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问题解决因素:问题情境-定势-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个体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及问题特点等。 24.增进师生沟通心理学原则:真诚-尊重与接纳-同理心 25.学习迁移建议:改革教材促进迁移-合理编排教学方式-学习策略迁移意识-改进评价26.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信息技术-研究性-社区-劳动技术 27.青春期是人的行为性格智力等心理素质迅速发展关键时期: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两级---性意识---过度关注自我--自卑意识和 失落感 建议:加强教育正确认识---指导行为--- 克服自卑:诉说,制定训练计划,语言社交 28.课程计划:按照XX,由教育行政部门X 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内容:课程设置-顺序 -学时-学年学周 29.教材:创造性用,融入自己科学精神和智 慧-重组-深加工-设计好课-将教材激活 30.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关系:个性实在心理 过程中产生;已形成个性心理倾向和特征, 制约心理过程。 31.德育基本规律:多种开端-组织活动交往, 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过程---促进学生思想 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长期重复不断前进 32.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 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 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导向性:导向性原则是指德育要有一定 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 向发展。基本要求是: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 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 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 合起来。(2)疏导性: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 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基本要求是: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 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尊重,信任,严 格要求,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 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基本要求是:①事业心, 热爱学生;②严格要求;③要根据年龄,提 出适度要求,贯彻到底。(4)知行统一:既 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践 锻炼,言行一致。基本要求是:①加强理论 教育;②参加社会实践养成好行为习惯;③ 对学生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4.以身作 则,言行一致。(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 正面引导,说服教育,调动内在动力,辅助 纪录约束。基本要求是:①坚持正面教育, 鼓励为主;②以理服人,启发自觉;③健全 支付,严格管理(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 因素: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 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 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 矛盾的转化。基本要求是:①“一分为二”地 看待学生,全面分析,客观评价;②长善救 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③引导学生 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7)教育影 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主动协调多方力量, 统一认识,发挥整体功能。要求:发挥教师 集体作用-争取家长社会配合--处理好衔接工 作持续(8)因材施教: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 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 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 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基本 要求是:①以发展的眼光全面了解学生,正 确认识和评价学生思想特点;②根据不同年 龄阶段学生特点选择不同方法教育3.注意个 别差异,因材施教(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 相结合:热爱集体,集体教育,对个别同学 的教育,促进集体形成和发展。要求:健全 的学生集体-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个别教育 增强生机活力 32.德育途径:①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 学。②社会实践活动。③课外、校外活动。 ④共青团、少先队的活动。⑤校会、班会、 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⑥班主任工 作 33.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语言说理, 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认识,语言文字+ 事实说服。要求: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富有 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2) 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优秀品德来影响学 生思想情感和行为。要求:选好榜样-激起敬 慕之情-狠抓落实提高修养。(3)实际锻炼 法:有目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锻 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秀思想和行为。 要求:目的明确,加强指导,严格要求-生动 活泼,调动积极性--持之以恒,随时总结。(4) 陶冶教育法:利用环境和自身因素,熏陶感 染,耳濡目染感化。要求:良好情境-与启发 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5) 品德评价法:对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 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健康发展。 要求:公平合情合理--民主支持--宣传与教育 ---奖励为主,抑中带扬(6)自我教育法:学 生在引导下,根据目标和要求,产生积极进 取之心,自我反思,完善自身。要求:激发 愿望--培养能力--引导参加社会实践(7)角 色扮演法:扮演处境特别的救助者,置身于 他人位置,体验别人的态度,增进对他人理 解或认同。(8)合作学习法:培养合作精神, 建设学生集体,提高群体意识,归属感。要 求:明白目标--选择恰当策略--规定原则--指 导技巧 34.德育方法选择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 --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35.影响品德发展因素:外因:家庭学校社会 同伴;内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 知、智力因素、情绪因素 36.良好品德培养: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榜 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适当奖励 和惩罚 35.教学过程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 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相互依存, 促进,统一,基础,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 系,辩证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 合(双边,依赖,离不开,辩证统一,相互 促进) 36.教学原则: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 规定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科 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品德和正确的 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 学性;②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进行;③通过教学 活动的各个环节;④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 想修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解和掌握 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①书本 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学 生运用知识能力;③加强实践性环节,综合运 动知识的能力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 训练关系;5.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直观性 原则(尽量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使 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全面深刻掌握知识①正确 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 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启发性 原则(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独立思考,自 觉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解决能力。要求①调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情境,启发独立思 考,培养良好思维方法和能力;③动手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科 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掌 握基础知识,发展能力。要求:①教学有系统 性;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③由 浅入深、由易到难;④引导知识体系化),巩 固性原则(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 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 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要求:①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量 力性原则(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 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促进 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 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 展的时代特点。)因材施教原则(从课程计 划,学科标准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