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1

注射剂-1
注射剂-1

注射剂-1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

1.注射剂中加入硫代硫酸钠作为抗氧剂时,通入的气体应该是

?A.O2

?B.H2

?C.CO2

?D.空气

?E.N2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2.下列有关注射液的叙述哪条是错误的

?A.注射液系指经皮肤或黏膜注入体内的药物无菌制剂

?B.注射剂按分散系统可分为溶液型、混悬型、乳浊液和注射用无菌粉末四类?C.配制注射液用的水应是蒸馏水,符合药典蒸馏水的质量标准

?D.注射液都应达到药典规定的无菌检查的要求

?E.注射剂车间设计要符合GMP的要求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3.按分散体系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属于哪一类型

?A.溶液型

?B.混悬型

?C.溶浊液型

?D.注射用无菌粉末

?E.胶体型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4.以下关于输液灭菌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输液从配制到灭菌不超过12小时为宜

?B.输液灭菌时一般应预热15~30分钟

?C.输液灭菌时一定要排除冷空气

?D.输液灭菌时间应确证达到灭菌温度后计算

?E.输液灭菌完毕要放出蒸汽,待压力降至"0"后稍停片刻再缓缓打开灭菌气门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5.已知1%硫酸阿托品和1%氯化钠的冰点降低数为0.073℃和0.578℃,现欲配置5%的硫酸阿托品注射剂500ml,请问需要加入多少克氯化钠才能达到等渗

?A.0.35

?B.0.86

?C.1.2

?D.12.4

?E.13.4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6.热原的主要成分是

?A.蛋白质

?B.胆固醇

?C.脂多糖

?D.磷脂

?E.生物激素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7.注射剂生产车间洁净区对温度的规定

?A.18~28C

?B.18~2512

?C.18~26C

?D.20~24C

?E.20~25C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8.指出热敏性固体药物适宜的灭菌方法

?A.环氧乙烷灭菌法

?B.流通蒸汽灭菌法

?C.热压灭菌法

?D.滤过除菌法

?E.干热灭菌法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9.制备时需调pH8左右,安瓿需选用含钡玻璃,100℃灭菌的注射剂是

?A.磺胺嘧啶注射剂

?B.维生素C注射剂

?C.5%葡萄糖注射剂

?D.复方氨基酸注射剂

?E.渗透泵缓释片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10.流通蒸气灭菌时的温度为

?A.121℃

?B.115℃

?C.95℃

?D.100℃

?E.105℃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11.注射剂生产车间对控制区相对湿度的规定

?A.45%~65%

?B.40%~60%

?C.40%~65%

?D.45%~60%

?E.50%~60%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12.垂熔玻璃滤器使用后用水抽洗,并以什么样的溶液浸泡处理为好

?A.重铬酸钾-浓硫酸液

?B.硝酸钠-浓硫酸液

?C.硝酸钾-浓硫酸液

?D.浓硫酸液

?E.30%H202溶液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13.配制2%盐酸麻黄碱滴鼻剂500ml需用多少克氯化钠调节等渗(1%盐酸麻黄碱冰点降低0.173)

?A.1.5

?B.0.03

?C.4.5

?D.0.36

?E.0.9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14.下面是关于增加注射剂稳定性的叙述,哪条是错误的

?A.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液中加入吐温80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润湿剂和助悬剂

?B.维生素C注射液中加入焦亚硫酸钠作为抗氧剂,依地酸二钠作为络合剂,掩蔽重金属离子对氧化的催化作用

?C.在注射液生产中常通入惰性气体,这是防止主药氧化变色的有效措施之一

?D.在生产易氧化药物的注射液时,为取得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常常是在加入抗氧剂的同时也通入惰性气体

?E.磺胺嘧啶钠注射液要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以排除药液中溶解的氧及容器空间的氧,从而使药液稳定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15.下列关于血浆代用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能代替全血

?B.不妨碍血型实验

?C.不妨碍红细胞的携氧功能

?D.易被机体吸收

?E.可以在脏器官中蓄积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16.以下制备注射用水的流程哪个最合理

?A.自来水一滤过一电渗析一蒸馏一离子交换一注射用水

?B.自来水一滤过一离子交换一电渗析一蒸馏一注射用水

?C.自来水一滤过一电渗析一离子交换一蒸馏一注射用水

?D.自来水一离子交换一滤过一电渗析一蒸馏一注射用水

?E.自来水一电渗析一离子交换一滤过一注射用水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17.滤过是制备注射剂的关键步骤之一,下列哪种滤器起不到精滤作用

?A.多孔素瓷滤棒

?B.板框过滤器

?C.3号或4号垂熔玻璃滤棒

?D.微孔滤膜

?E.超滤膜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18.冰点为-0.52℃的一切水溶液与红细胞等张,它们相互之间亦均为等渗

?A.以上两点都是正确的

?B.以上两点都是错误的

?C.第一点是正确的,第二点是错误的

?D.第一点是错误的,第二点是正确的

?E.溶液的渗透压与冰点之间没有相关性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19.下列不属于物理灭菌法的是

?A.紫外线灭菌

?B.环氧乙烷

?C.丁射线灭菌

?D.微波灭菌

?E.高速热风灭菌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20.指出维生素C注射液最适宜的灭菌方法

?A.环氧乙烷灭菌法

?B.流通蒸汽灭菌法

?C.热压灭菌法

?D.滤过除菌法

?E.干热灭菌法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21.下列各种蒸汽中灭菌效率最高的是

?A.饱和蒸汽

?B.湿饱和蒸汽

?C.不饱和蒸汽

?D.过热蒸汽

?E.流通蒸汽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22.下列无抑菌作用的溶液是

?A.0.02%羟苯乙酯

?B.20%乙醇

?C.0.5%三氯叔丁醇

?D.0.5%苯酚

?E.0.02%苯扎溴铵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23.下列有关微孔滤膜的介绍哪一条是错误的

?A.微孔总面积占滤膜总面积的80%,孔径大小均匀

?B.无菌过滤应采用0.3gm或0.22μm的滤膜

?C.不影响药液的pH值

?D.在滤过面积、截留粒子大小相同的情况下,膜滤器的流速要比其他滤器快40倍

?E.滤膜安放前应在70℃注射用水中浸渍12小时以上,安放时正面朝向药液入口,以防膜的堵塞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24.常用垂熔玻璃漏斗中用于常压过滤的是

?A.1号

?B.3号

?C.4号

?D.5号

?E.6号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25.下列关于注射用水的叙述哪条是错误的

?A.为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水

?B.为pH值5.0~7.0,且不含热原的重蒸馏水

?C.为经过灭菌处理的蒸馏水

?D.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无臭、无味

?E.本品应采用密闭系统收集,于制备后12小时内使用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26.配制注射剂的环境区域划分哪一条是正确的

?A.精滤、灌装、封口、灭菌为洁净区

?B.配液、粗滤、灭菌、注射用水为控制区

?C.配液、粗滤、灭菌、灯检为控制区

?D.精滤、灌封、封口、灭菌为控制区

?E.清洗、灭菌、灯检、包装为一般生产区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27.复方丹参注射液中有丹参和降香,所以提取方法应为

?A.蒸馏法

?B.水提醇沉淀法

?C.蒸馏法和水提醇沉淀法结合的综合法

?D.萃取法

?E.酸碱沉淀法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28.下列滤器中能用于分子分离的是哪种

?A.砂滤棒

?B.垂熔玻璃滤器

?C.超滤膜

?D.微孔滤膜

?E.板框滤器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29.下列有关除去热原方法错误的叙述是

?A.250℃、30分钟以上千热灭菌能破坏热原活性

?B.重铬酸钾-硫酸清洁液浸泡能破坏热原活性

?C.在浓配液中加入0.1%~0.5%(g/m1)的活性炭除去热原?D.121.5℃、20分钟热压灭菌能破坏热原

?E.0.22μm微孔滤膜不能除去热原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30.大输液的滤过、灌封要求的洁净级别

?A.大于10万级

?B.10万级

?C.1万级

?D.1000级

?E.100级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31.通常在偏碱性的药液中应加入的抗氧剂

?A.焦亚硫酸钠

?B.亚硫酸氢钠

?C.硫化钠

?D.亚硫酸钠

?E.硫酸钠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32.注射用粉针使用前应加入何种溶剂溶解

?A.纯化水

?B.蒸馏水

?C.去离子水

?D.灭菌注射用水

?E.以上答案都不对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33.指出哪一种输液为代血浆输液的种类

?A.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B.葡萄糖注射液

?C.山梨醇注射液

?D.静脉脂肪乳注射液

?E.羟乙基淀粉注射液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34.现有0.6克硫酸锌,3.0克硼酸,欲制成300ml注射液,问调节等渗所需加入的氯化钠为(1%溶液冰点降低硼酸:0.28硫酸锌0.09)

?A.0.87克

?B.0.38克

?C.1.15克

?D.0.26克

?E.以上均不正确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35.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热原检查药典规定的方法

?A.家兔法

?B.鲎试剂法

?C.两者均可用

?D.两者均不可用

?E.以上都不对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36.静脉脂肪乳注射液中含有甘油2.5%(g/m1),它的作用是

?A.等张调节剂

?B.乳化剂

?C.溶剂

?D.保湿剂

?E.增稠剂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37.利用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除热原是利用热原的哪种性质

?A.耐热性

?B.不挥发性

?C.水溶性

?D.滤过性

?E.不被吸附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38.乳酸钠林格注射剂中的含量测定包括

?A.氯化钙的测定和乳酸的测定

?B.氯化钾的测定和乳酸钠的测定

?C.总量的测定和乳酸钠的测定

?D.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乳酸钠的测定?E.氯化钾,氯化钙,乳酸钠的测定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39.注射剂生产车间对洁净区相对湿度的规定

?A.45%~65%

?B.40%~60%

?C.50%~65%

?D.45%~60%

?E.50%~60%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40.杀灭热原所用的条件是

?A.250℃,30~45分钟

?B.160~17012,2~4小时

?C.100℃,45分钟

?D.60~80C,1小时

?E.115℃,30分钟,表压68.65kPa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41.输液灭菌用

?A.250℃,30~45分钟

?B.160~170℃,2~4小时

?C.100℃,45分钟

?D.60~80℃,1小时

?E.115℃,30分钟,表压68.65kPa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42.维生素C注射液中可应用的抗氧剂是

?A.焦亚硫酸钠或亚硫酸钠

?B.焦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

?C.亚硫酸氢钠或硫代硫酸钠

?D.硫代硫酸钠或维生素E

?E.维生素E或亚硫酸钠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43.在工作面上方保持稳定的净化气流,使微粒在空气中浮动,不沉降蓄积的措施称为

?A.空调净化技术

?B.旋风分离技术

?C.层流净化技术

?D.无菌操作技术

?E.洁净技术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44.若上一题改用葡萄糖调节使等渗,需加葡萄糖多少克?(1%葡萄糖冰点降低为0.10)

?A.16.5

?B.58.75

?C.77.5

?D.83.75

?E.3.6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45.下列哪种抗氧剂不应在偏酸性的注射剂中使用

?A.维生素C

?B.亚硫酸氢钠

?C.硫代硫酸钠

?D.半胱氨酸

?E.以上均不对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46.注射用水应于制备后几小时内使用

?A.4小时

?B.8小时

?C.12小时

?D.16小时

?E.24小时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47.适于用含锆玻璃安瓿灌装的是

?A.接近中性的注射液

?B.弱酸性注射液

?C.碱性较强的注射液

?D.A或B

?E.B或C或A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48.注射用水可采用哪种方法制备

?A.离子交换法

?B.蒸馏法

?C.反渗透法

?D.电渗析法

?E.重蒸馏法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49.氯化钠注射液pH值为

?A.3.5~8.0

?B.3.0~10.0

?C.4.5~7.0

?D.4.0~9.0

?E.6.0~9.5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50.下列论述哪个是正确的

?A.5%与10%葡萄糖输液均为等渗溶液

?B.5%与10%葡萄糖输液均为等张溶液

?C.5%葡萄糖输液为等渗溶液,10%葡萄糖输液为高渗溶液?D.5%葡萄糖输液为等张溶液,10%葡萄糖输液为等渗溶液?E.5%和10%葡萄糖输液既不是等渗输液也不是等张溶液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注射剂类药品安全生产质量技术指导原则概要

注射剂类药品安全生产质量技术指导原则 为提高注射剂类药品生产企业安全风险排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严格执行GMP的基础上,指导企业排查生产质量风险和开展生产质量研究,建立完善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1.人员管理 1.1主管生产、质量的企业和部门负责人应具备药学及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经验,有能力对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1.2配制、灌封、灯检、无菌检验等关键岗位新进人员经GMP知识、岗位操作等专业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和质量管理部门确认后才能上岗。 1.3企业应定期对上述关键岗位操作人员,组织岗位操作SOP及相关管理制度再培训、考核。 2.设备管理 2.1洁净空调系统 2.1.1生产厂房应符合设计要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系统性维护、检测。灭菌F0值< 8产品的百级生产区域,高效过滤器的检漏每半年至少一次。 正式生产时,应定期对沉降菌、尘埃粒子进行监控。对压差有要求的关键生产区域,应每班监测。 2.1.2车间连续生产时,灌封等关键生产区域的空调系统停用时应启动值班机组保持正压。如停用时未启动值班机组,应进行相关验证,并应尽量模拟恶劣环境条件进行,确保空调系统重启后的消毒、运行,能符合设计要求。

2.1.3应定期对高效过滤器维护保养,特别是高湿区域、百级区域的高效过滤器。新安装或更换高效过滤器,应对生产区域洁净度重新检测,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更换百级高效过滤器还应进行检漏测试。 2.2注射用水系统 2.2.1应模拟实际生产时的运行状态,开展注射用水系统验证,确定运行、监控等管理制度。 2.2.2车间连续生产时,注射用水系统按规定保温循环使用,循环水泵不得停止工作。 注射用水系统日常运行使用时,应在线监控回水总管及储罐等温度,并定期监测总有机碳等指标。 2.2.3注射用水系统停用(循环水泵停止工作或并联管路单路关闭,恢复使用前应对全系统进行清洁、消毒,并监控检测一定周期,符合要求后才投入使用。 使用纯蒸气消毒的,应明确压力、温度、时间等,消毒前应对管路排空情况进行确认。2.2.4注射用水系统应定期维护、保养及处理,定期对呼吸器进行完整性检查。 2.2.5 注射用水储罐和输送管道不得有死角、盲管。 2.2.6 运行三年以上的管路及系统,应定期采取氯水冲洗等方法,判别是否形成生物膜。如形成,应采用有效方法进行处理。 2.3过滤系统 2.3.1应明确使用的过滤系统材质、孔径、耐压范围、耐温范围、耐酸碱范围等,明确安装、灭菌(温度、压力、时间、清洁、储存等方法和使用周期管理规定。 2.3.2治疗性注射剂,应按要求开展药品和过滤系统的相容性实验。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一、概述 纵观中药注射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导致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1. 药物自身问题,如:原料药材、制备工艺、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运输和存储等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能保证药品质量;2. 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缺乏,如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研究等不足或不完整,未能充分证实药品的安全;3. 个体差异,如患者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伴随治疗、合并用药、中医证候或体质等的不同,导致机体对药品的反应不同;4. 临床不合理使用。 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2008年,卫生部发布了《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指出,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做到:1. 选用品种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2. 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 3. 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 4. 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 5. 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慎用; 6. 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7. 加强用药监护。 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着:1. 剂量选择不当,过量使用;2. 未辨证用药;3. 联合用药方法不当;4. 溶媒选择不适宜;5. 操作不当引起污染;6. 给药途径选择错误;7. 用药监测执行不到位或未开展;8. 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 为促进中药注射剂等中成药的合理使用,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联合用药原则”、“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提出“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同年,卫生部发布《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将中药注射剂纳入专项点评范畴。 制定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促进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工作规范、有效开展,有利于医疗机构评估、了解、掌握、改进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促进合理用药。 二、点评依据 1. 《处方管理办法》(部长令53号) 2.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 28号) 3.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 4.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卫医政发〔2008〕71号) 5.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2009年版基层部分》(卫办药政发〔2009〕232号) 6.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

醒脑静说明书

醒脑静注射液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警示语:孕妇禁用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醒脑静注射液 汉语拼音: Xingnaojing Zhusheye 【成份】 麝香、郁金、冰片、栀子。辅料为聚山梨酯80、注射用氯化钠。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开窍醒脑。用于气血逆乱,脑脉瘀阻所致中风昏迷,偏瘫口喎;外伤头痛,神志昏迷;酒毒攻心,头痛呕恶,昏迷抽搐。脑栓塞、脑出血急性期、颅脑外伤,急性酒精中毒见上述症候者。 【规格】 每支装5ml 【用法用量】 肌肉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 静脉滴注。一次10~20ml,用5%~10%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滴注,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 本品偶见皮疹等过敏反应。 【禁忌】 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1.对本品过敏者慎用。 2.出现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 3.运动员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尚无本品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信息。 【贮藏】 密封,避光保存。 【包装】 安瓿瓶,5ml/支×4支/盒。 【有效期】 24个月 【执行标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WS3-B-3353-98-2003。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Z32020564 【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无锡济民可信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地址:无锡市新区长江南路12号 邮政编码:214028 电话号码:(0510)85345680 传真号码:(0510)85342680

醒脑静注射液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警示语:孕妇禁用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醒脑静注射液 汉语拼音Xingnaojing Zhusheye 【成份】 麝香、栀子、郁金、冰片。辅料为聚山梨酯80、注射用氯化钠。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开窍醒脑。用于气血逆乱,脑脉瘀阻所致中风昏迷,偏瘫口喎;外伤头痛,神志昏迷;酒毒攻心,头痛呕恶,昏迷抽搐。脑栓塞、脑出血急性期、颅脑外伤,急性酒精中毒见上述症候者。 【规格】 每支装10ml 【用法用量】 肌肉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 静脉滴注。一次10~20ml,用5%~10%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滴注,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 本品偶见皮疹等过敏反应。 【禁忌】 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1.对本品过敏者慎用。 2.出现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 3.运动员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尚无本品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信息。 【贮藏】 密封,避光保存。 【包装】 安瓿瓶,10ml×6支/盒。 【有效期】 24个月 【执行标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WS3-B-3353-98-2003。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Z32020563 【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无锡济民可信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地址:无锡市新区长江南路12号 邮政编码:214028 电话号码:(0510)85345680 传真号码:(0510)85342680

化学药品注射剂生产工艺处方核查一般要求.

附件6: 化学药品注射剂生产工艺处方核查一般要求 一、概述 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注射剂类药品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方案》制定本要求。 化学药品注射剂由于潜在的风险度高,对其批准后的处方工艺的变更应更加重视,需要全面评估变更可能导致的对药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 化学药品注射剂上市后的处方工艺变更一般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情形: 处方变更:包括变更辅料种类;变更辅料用量;变更辅料来源、型号或级别;变更原料药来源。 工艺变更:包括变更药品生产工艺;变更药品生产设备;变更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法及限度。 这些变更可能因其影响程度不同,而对药物的安全有效性和质量情况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变更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以评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从而保证上市产品的质量。 有关内容可参考《化学药品补充申请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技术指导原则。 二、处方变更相关研究的一般要求 (一)辅料种类变更 注射剂中的辅料可分为以下几类:渗透压调节剂、pH值调节剂、增溶剂、助溶剂、抗氧剂、抑菌剂、乳化剂、助悬剂等。变更辅料种类包括增加、替换或删除已批处方中的一种或几种辅料。辅料种类的变更对药物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通常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需要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工作。 需要强调的是,辅料选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应采用符合注射用要求的辅料。(2)在可满足需要的前提下,注射剂所用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应尽可能少。(3)应尽可能采用常用的注射用辅料。 使用已批准上市的注射用辅料,应提供辅料来源及质量控制的详细资料,包括生产企业、执行的质量标准、检验报告、购买发票、供货协议等,有批准文号的还应提供批准文号或进口注册证。 对于注射剂中有使用依据但尚无符合注射用标准的国产或进口辅料,可对非注射途经辅料进行精制使其符合注射用要求,并制定内控标准;且应提供详细的精制工艺及其选择依据、内控标准的制定依据。必要时还应进行相关的安全性试验研究。对新开发辅料、首次应用于注射途径辅料,由于存在一定的安全性担忧,应按相关要求同时进行辅料注册,提供相应的试验和/或文献资料,以保证该辅料使用的安全性。 (二)辅料用量变更

注射剂质量风险管理

注射剂质量风险管理 1无菌保证风险与质量风险控制点 无菌保证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即: ●产品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 ●灭菌工艺的可靠性 ●容器密封完整性 ●无菌保证管理体系 (1)产品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 产品灭菌前通常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原材料和包装材料中的微生物——风险在于其可能进入产品。 质量风险控制方法: ●制定原辅料采购标准,规定微生物限度。通常应不超过100CFU/g,并不 得检出致病菌。 ●进行供应商的确认时应重点关注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对微生物污染、细菌 内毒素污染、产品混淆和交叉污染风险的控制措施。 ●对供应商及其供应的原料进行年度质量回顾分析,以评估其质量状况。 对有质量不良趋势的供应商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增加现场检查的频 率,更严格的抽样方案。 ●严格管理仓储条件,确保原料储存过程中质量受控。如干燥、防虫、防 鼠等。包装材料如玻璃瓶应定点采购,其包装应能防止昆虫进入,储存 过程防止受潮长霉。 ②生产环境 注射剂的生产从原料称量开始直至完成密封,都分别在相应的洁净区进行。生产过程各步骤都可能存在药物直接暴露于环境的环节,存在来自于生产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的风险。为控制上述风险,采用A、B、C、D四个等级的洁净区标准,分别对应注射剂的各生产工序。如能证明在动态下生产区的洁净度能符合上述标准,则来自环境的微生物污染风险是较低的。 质量风险控制方法:

●洁净区应配置设计良好并经过验证、定期再验证且良好维护的空调净化 系统。洁净区新风和人员数量的关系,应至少达到GB50457-2008《医药 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X》规定的标准。 ●空调净化系统应保证持续稳定地运行。 ●空调净化系统停机超出规定时间后,应重新进行洁净区的验证。 ●精心设计、实施动态环境监控方案,保证监控数据能反映洁净区的实际 情况。 ●对环境监控结果进行环境质量统计分析。 ●根据环境质量统计结果制定、修订环境监控警戒标准和纠偏标准,确保 能及时发现、纠正环境恶化的趋势。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意识,即环境监控取样时段与非取样时段的 行为一致。 ●制定SOP明确规定发生诸如停电、空调净化系统故障、环境超标等偏差 应对措施。 ③生产设备 注射剂通常采用固定的设备,安装了生产及在线清洗、消毒等多种工艺管道。因此设备存在残留物或微生物的可能,对产品有潜在风险。 质量风险控制方法: ●设备在线清洁和在线灭菌的方法应足够详细,应包含所有影响清洁效果 的参数,如水温、清洁剂浓度、流速、时间、阀门的开闭次序和时间、 蒸汽温度、压力等的书面规定,以确保清洁效果的重现性。 ●清洁与灭菌方法,包括清洁、灭菌后最长存放时间应经过验证。 ●认真执行、记录清洁和灭菌过程,发生偏差应及时调查、纠正。 ●应制定、执行可靠的设备状态管理措施,保证设备的状态受控。 ●最好采用经验证的计算机化系统,自动执行、记录清洁和灭菌程序,设 备状态管理由计算机完成。 ●与药品接触的公用介质(如压缩空气、惰性气体等),将对产品质量产生 直接影响,因此需要对公用介质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其质量等级 应满足ISO8573.1(GB/T13277-91)的要求,即露点≤-40℃,尘粒数≤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作者: zhangxiaohang(站内联系TA)发布: 2006-08-28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一)药物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测定药物有关物理化学性质,对于制备一种稳定的注射剂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要求测定药物以下性质:化学含量或生物效价、溶解度与溶解速度、分配系数、水分、pH-速度图、稳定性等。同时还要了解药物的分子结构、分子量、药物颜色、嗅味。必要时还需要测定药物颗粒大小、形状、晶型、熔点、热分析图、吸收光谱、吸湿性等一系列性质。并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是处方设计前的基础工作,应该做到程序化规范化。我国新药审批办法中也有一系列规定,国外也有较系统处方设计前工作经验可以借鉴。这些性质与注射剂的设计,均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溶解度与稳定性更加重要,下面将作进一步讨论。 (二)药物的溶解性 许多药物水中溶解度很小,而临床上又要求制成溶液型注射剂。因此,研究试制这类注射剂,首要问题是解决这类品种的溶解性。药物的溶解度与温度和pH有关,有些药物对温度依赖性很大,温度高时溶解,温度低时又析出。一般弱酸弱碱性药物的溶解度则随pH而改变。还有些药物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中某些成分在初制时呈胶态存在于注射剂中,贮存一段时间,胶体老化而析出沉淀。这些说明要解决药物的溶解性,首先必须对药物的性质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药物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制成盐类、改变溶媒、增溶或助溶等措施,这些方法的原理前面已详细讨论。这里只介绍最常用的成盐法的个别例子。如泛影酸与葡萄糖胺制成泛影葡胺,可制成60%浓度的注射液。有些药物虽无酸性或碱性基因,但含有一些羟基,可与多元酸部分酯化,然后制成酯的钠盐,如核黄素磷酸钠、氯霉素琥珀酸钠、地塞米松磷酸钠等。?(三)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学稳定性?在溶解性研究之后,对溶液型注射剂来说,就要着手化学稳定和生物学稳定性的研究。此项工作历来是注射剂设计的中心。?1.化学稳定性?首先要考察主药是否稳定,属于何种降解途径,同时还要研究各种处方因素(如pH、溶剂、缓冲剂等)和外界因素(如温度、光线、氧等)对主药的影响,设计出合理的处方和工艺,预测其稳定性,这方面的内容,在药物制剂稳定性一章中已作了详细的讨论,读者可以参阅。?2.生物学稳定性?微生物不仅可传染疾病,也可引起药物的分解变质,解决生物学稳定性的方法,除灭菌外,还需添加抑菌剂,防止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注射剂中有三种情况需加抑菌剂:①多剂量容器的注射剂加入抑菌剂,避免因针头多次穿抽药液被微生物污染;②用滤过法灭菌或用无菌操作法制备的注射液,加入抑菌剂起辅助作用,以保证安全,如胰岛素注射液;③低温灭菌的注射剂,加入抑菌剂,以防止灭菌不完全。 为了使用安全,添加抑菌剂一次剂量超过5ml的注射液要特别慎重,供静脉或脊椎注射用的注射剂,不得添加抑菌剂。凡加有抑菌剂的注射剂,应在标签或说明书上说明抑菌剂的名称和用量。?注射剂中常用抑菌剂的名称、常用浓度见表3-1。抑菌剂加入注射油剂时,用量要增加,如癸酸诺龙麻油注射剂,苯甲醇用量达5%~10%。碱式水杨酸铋油注射剂中酚用量为1%,因其分配在油中的量大于在菌体种的量。此外还应注意抑菌剂与主药是否有配伍禁忌。

药剂学处方总结

第一部分:处方分析 1. 分析下列软膏基质的处方并写出制备方法。硬脂醇250g 油相,同时起辅助乳化及稳定作用白凡士林250g 油相,同时防止水分蒸发留下油膜利于角质层水合而产生润滑作用 十二烷基硫酸钠10g 乳化剂丙二醇120g 保湿剂 尼泊金甲酯0.25g 防腐剂尼泊金丙酯0.15g 防腐剂蒸馏水加至1000g 制备:取硬脂醇和白凡士林在水浴上融化,加热至75 ℃,加入预先溶在水中并加 热至 75 ℃的其他成分,搅拌至冷凝即得。 2. 写出10%Vc 注射液(抗坏血酸)的处方组成并分析? 维生素C 104g 主药碳酸氢钠49g pH 调节剂亚硫酸氢钠0.05g 抗氧剂依地酸二钠2g 金属络合剂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溶剂 3. 分析下列处方并写出下列软膏基质的制备方法。硬脂酸甘油酯35g 油相硬脂酸120g 油相液体石蜡60g 油相,调节稠度白凡士林10g 油相羊毛脂50g 油相,调节吸湿性三乙醇胺4g 水相,部分与硬脂酸形成有机皂其乳化作用尼泊金乙酯1g 防腐剂蒸馏水加之1000g 将油相成分(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液体石蜡,白凡士林,羊毛脂)与水相成分(三乙醇胺,尼泊金乙酯溶于蒸馏水中)分别加热至80 ℃,将熔融的油相加入水中, 搅拌,制成O/W 型乳剂基质。 4. 处方分析,并写出制备小体积注射剂的工艺流程肾上腺素1g 主药依地酸二钠0.3g 金属络合剂盐酸pH 调节剂氯化钠8g 渗透压调节剂焦亚硫酸钠1g 抗氧剂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溶剂 工艺流程:主药+附加剂+注射用溶剂配液滤过 灌封灭菌 安瓿洗涤干燥(灭菌) 成品包装印字质量检查检漏 5. 分析处方,并指出采用何种方法制片?并简要写出其制备方法。 处方:呋喃妥因50g 糊精3g 淀粉30g 淀粉(冲浆10%) 4g 硬脂酸镁0.85g 根据上述处方,选用湿法制粒制片。 制备:取呋喃妥因过100 目筛然后与糊精、1/3 淀粉混匀,加入淀粉浆制成软材,过14 目筛制粒,湿粒在60℃下干燥,干粒再过12 目筛整粒。将此颗粒与剩余的淀粉、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含量测定合格后计算片重。 6. 处方分析并简述制备过程 Rx1 维生素C 104g 主药碳酸氢钠49g pH 调节剂亚硫酸氢钠0.05g 抗氧剂 依地酸二钠2g 金属络合剂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溶剂制备:在配置容器中,加处方量80% 的注射用水,通二氧化碳至饱和,加维生素C 溶解后,分次加碳酸氢钠,溶解后加入已配好的依地酸二钠和亚硫酸氢钠溶液,调节pH6.0-6.2, 添加二氧化碳饱和的注射用水至足量,过滤,通二氧化碳气流下灌封。 7.写出板蓝根注射液处方中各物质的作用。 处方用量作用板蓝根500g 主药苯甲醇10ml 抑菌剂 吐温80 5ml 增溶剂注射用水适量溶剂共制1000ml 8. 写出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处方中各物质的作用。 磺胺甲基异恶唑(SMZ )400g 主药甲氧苄啶(TMP )800g 主药(抗菌增效剂) 淀粉/120 目80g 填充剂,内加崩解剂3%HPMC 180 ~200g 润湿剂,黏合剂硬脂酸镁

醒脑静注射液

药剂科快讯第17期总第77期 关于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应用问题 醒脑静注射液是在传统镇惊开窍中药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研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开窍醒脑的作用。 醒脑静注射液药物组成及化学成分:醒脑静注射液处方由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组成,为中药复方制剂,其化学成分十分复杂。麝香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包括大环酮类:麝香酮、麝香醇等;吡啶类化合物:麝香吡啶等;甾体类化合物:胆甾醇等;多肽蛋白质类化合物:精氨酸、脯氨酸等;脂肪酸和酯类化合物等。冰片的主要成分为右旋龙脑律草烯、β-榄香烯、石竹烯等。栀子含有栀子苷、栀子素及绿原酸等。郁金主要含有挥发油成分和姜黄素类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等成分,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莪术酮、莪术双酮等;酚性成分主要是姜黄甲素、姜黄乙素等。醒脑静注射液中可以被检测的活性成分有麝香酮、樟脑和姜黄甲素、姜黄乙素、莪术酮、莪术双酮等。 醒脑静注射液临床应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醒脑静注射液用于气 头痛呕恶,昏迷抽搐。脑栓塞、脑出血急性期、颅脑外伤,急性酒精中毒见上述症候者。 虽然有文献报道临床上醒脑静注射液还用于急性中毒(安眠药中毒、有机磷中毒、海洛因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脑炎(病毒性脑炎、乙脑),急性小儿感染性高热等以及各种眩晕症的辅助治疗。但相关的临床研究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其临床应用前景的统一认识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讨。 醒脑静注射液安全性问题:检索CHKD期刊全文库,共发现醒脑静注射液相关的不良反应4例,症状表现有:1.胸闷、憋气、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2.

手背及胸部红丘疹;3.怕冷寒战;4.畏冷、发热T39.7℃,伴头痛。虽然未发现醒脑静注射液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报道,但其安全性问题仍不容忽视。这是因为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药理作用研究不充分,同时其应用还受到中药材的质量(产地、采收季节、炮制等因素可影响其药物有效成分含量和毒性)、制备工艺、配伍应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此外中药注射剂在给药途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等方面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因此不能完全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尤其是不合理的联用,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报道也逐年增加,因此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鉴于中药注射剂的化学成分复杂,以及醒脑静注射液说明书未提供儿童用药的相关信息,因此建议临床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把握适应症; 2.单独使用,尤其禁止与西药同时输注; 3.必须联用时,应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或者间隔一定用药时间; 4.用药过程要注意观察及防范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 2008年9月

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

实验六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维生素C注射液处方稳定性考察,熟悉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思路。 2、掌握延缓药物氧化分解的基本方法。 3、掌握注射剂(小针)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 二、实验指导 注射剂的处方设计应根据剂型特点、主药的理化性质及临床使用要求,从制剂的稳定性(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稳定性)、安全性(毒副作用)和有效性(速效、长效等)三个主要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分清主、次因素,用科学方法进行原、辅料(品种、用量)的选择,还要考虑生产条件和成本等问题。 本实验通过对维生素C注射液处方组成的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确定并设计处方,再按拟定的处方进行制备。初步掌握注射剂(小针)的研制和生产过程。 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干燥固体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则很快变色,含量下降。这是由于维生素C的分子结构中,在羰基毗邻的位置上有二个烯醇基,很容易被氧化生成黄色的双酮化合物,再迅速水解、氧化,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其反应如下。 因此,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设计应重点考虑如何延缓药物的氧化分解,以提高制剂的稳定性。维生素C的氧化过程常会受到溶液的pH值、空气中的氧、重金属离子和加热时间(如加热溶解与灭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延缓药物氧化分解可采用下列措施: (1)除氧溶液中的氧和安瓿空间的残余氧对药物稳定性影响很大,应设法排除。在维生素C注射液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药物与空气接触,可在配液和灌封时通入惰性气体。配液前,注射用水应通入二氧化碳(或氮气)去除溶剂中溶解的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氮气,采用二氧化碳驱除维生素C溶液中的氧,其效果优于氮气。但应注意二氧化碳可使溶液的pH下降,呈酸性,也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反应,影响其稳定性。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故驱除安瓿空间的氧,用氮气较好。

醒脑静注射液说明书(2015年版)

核准日期:2006年12月05日 修改日期:2008年02月26日 2015年03月12日 醒脑静注射液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警示语:孕妇禁用;本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使用者应是具备治疗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资质或接受过过敏性休克抢救培训的医师,用药后出现过敏反 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及时救治。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醒脑静注射液 汉语拼音: Xingnaojing Zhusheye 【成份】 麝香、郁金、冰片、栀子。辅料为聚山梨酯80、注射用氯化钠。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开窍醒脑。用于气血逆乱,脑脉瘀阻所致中风昏迷,偏瘫口喎;外伤头痛,神志昏迷;酒毒攻心,头痛呕恶,昏迷抽搐。脑栓塞、脑出血急性期、颅脑外伤,急性酒精中毒见上述症候者。 【规格】 每支装5ml 【用法用量】 肌肉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 静脉滴注。一次10~20ml,用5%~10%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 稀释后滴注,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潮红、皮疹、瘙痒、呼吸困难、憋气、心悸、紫绀、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等。 2.全身性损害:畏寒、寒战、发热、乏力、疼痛、面色苍白、多汗等。 3.呼吸系统:呼吸急促、咳嗽等。 4.心脑血管系统:心悸、胸闷、血压增高等。 5.神经精神系统:头晕、头痛、抽搐、昏迷、肢体麻木、烦躁等。 6.皮肤及其附件:风团样皮疹、丘疹、红斑等。 7.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8.用药部位:注射部位的疼痛、红肿、麻木、皮疹、静脉炎等。 【禁忌】 1.对本品或含有麝香(或人工麝香)、郁金、冰片、栀子制剂及成份中所列辅料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 2.本品含芳香走窜药物,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及时救治。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严格掌握用法用量。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药品。不超剂量和长期连续用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作者: zhangxiaohang(站内联系TA)发布: 2006-08-28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一)药物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测定药物有关物理化学性质,对于制备一种稳定的注射剂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要求测定药物以下性质:化学含量或生物效价、溶解度与溶解速度、分配系数、水分、pH-速度图、稳定性等。同时还要了解药物的分子结构、分子量、药物颜色、嗅味。必要时还需要测定药物颗粒大小、形状、晶型、熔点、热分析图、吸收光谱、吸湿性等一系列性质。并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是处方设计前的基础工作,应该做到程序化规范化。我国新药审批办法中也有一系列规定,国外也有较系统处方设计前工作经验可以借鉴。这些性质与注射剂的设计,均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溶解度与稳定性更加重要,下面将作进一步讨论。 (二)药物的溶解性 许多药物水中溶解度很小,而临床上又要求制成溶液型注射剂。因此,研究试制这类注射剂,首要问题是解决这类品种的溶解性。药物的溶解度与温度和pH 有关,有些药物对温度依赖性很大,温度高时溶解,温度低时又析出。一般弱酸弱碱性药物的溶解度则随pH而改变。还有些药物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中某些成分在初制时呈胶态存在于注射剂中,贮存一段时间,胶体老化而析出沉淀。这些说明要解决药物的溶解性,首先必须对药物的性质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药物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制成盐类、改变溶媒、增溶或助溶等措施,这些方法的原理前面已详细讨论。这里只介绍最常用的成盐法的个别例子。如泛 影酸与葡萄糖胺制成泛影葡胺,可制成60%浓度的注射液。有些药物虽无酸性或碱性基因,但含有一些羟基,可与多元酸部分酯化,然后制成酯的钠盐,如核黄素磷酸钠、氯霉素琥珀酸钠、地塞米松磷酸钠等。 (三)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学稳定性 在溶解性研究之后,对溶液型注射剂来说,就要着手化学稳定和生物学稳定性 的研究。此项工作历来是注射剂设计的中心。 1. 化学稳定性 首先要考察主药是否稳定,属于何种降解途径,同时还要研究各种处方因素(如pH、溶剂、缓冲剂等)和外界因素(如温度、光线、氧等)对主药的影响,设计出合理的处方和工艺,预测其稳定性,这方面的内容,在药物制剂稳定性一章中已作了详细的讨论,读者可以参阅。 2.生物学稳定性 微生物不仅可传染疾病,也可引起药物的分解变质,解决生物学稳定性的方法,除灭菌外,还需添加抑菌剂,防止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注射剂中有三种情况需加抑菌剂:①多剂量容器的注射剂加入抑菌剂,避免因针头多次穿抽药液被微生物污染;②用滤过法灭菌或用无菌操作法制备的注射液,加入抑菌剂起辅

注射剂药品使用要求

注射剂药品使用要求 作者:陈素花 单位:昌黎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注射剂是一类供注入体内或者直接进入血液的药品。其生产工艺复杂,质量要求相对其它剂型更严格,安全性和机体适应性差,使用毒副作用大,风险系数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注射剂药品的安全使用国家越来越重视,药品生产企业在说明书中也为注射剂的安全用药给出具体的使用、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作为药品安全使用的依据和参考。现将部分注射剂药品说明书中的使用要求分类汇总如下。 一、现用现配药品 1、复方麝香注射液:现配现用。 2、注射用炎琥宁:现配现用。 3、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现配现用。 4、丹红注射液:现配现用,缓慢滴注。 5、舒血宁注射液:现配现用。 6、银杏内酯注射液:现配现用,滴注速度不高于40—60滴/分。

7、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现配现用 8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现配现用,连续使用本品时,建议 使用注射泵或输液泵。 9、依托泊苷注射液:现配现用。 10、注射用环磷酰胺:现配现用。 11、注射用异环磷酰胺:现配现用。 12、注射用卡洛磺钠:现配现用。 13、蔗糖铁注射液:现配现用。 14、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使用前1小时配制,轻摇混合后输注。 15、注射用吡柔比星:溶解后溶液即时用完,室温下放置不超过 6小时。 16、注射用硫酸长春地新:药物溶解后6小时内使用。 17、注射用硫辛酸:配好的输液,6小时内保持稳定;静脉滴注时间约30分钟。 18、注射用泮托拉唑钠:静脉滴注时间15—60分钟内滴完。稀释后4小时用完。 19、注射用头抱他啶:现配现用

20、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现配现用,缓慢滴注20—30 分钟以上。 21、注射用头抱曲松钠:现配现用。 22、注射用青霉素:现配现用。 23、注射用头抱替唑钠:现配现用。 24、注射用头抱尼西钠:现配现用。 25、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现配现用。 26、注射用头抱美唑钠:现配现用,不宜久置。 27、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溶解后室温4小时稳定。 28、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本品溶解后应立即给药,配好药液4小时内点滴,用30-40分钟完成滴注。 29、注射用硝普钠:现用现配,在避光输液瓶中静脉滴注。 30、注射用硫辛酸:配好的输液用铝箔包裹避光,6小时稳定。 31、亚叶酸钙:现用现配,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和热接触。 、缓慢滴注药品 1、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缓慢静滴。

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征求意见稿

附件: 已上市化学仿制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 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一、申请人应全面了解已上市注射剂的国内外上市背景、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情况,评价和确认其临床价值。 二、已上市注射剂属于具有完整和充分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的,或被FDA 橙皮书收载的,按本技术要求选择参比制剂,参照本技术要求和国内外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开展一致性评价研究工作。申报资料格式和内容参照CTD格式要求进行整理。 三、已上市注射剂不具有完整和充分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的,开展药品再评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根据注射剂药品科学进步情况、批准上市时的研究情况、上市后持续研究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进行再评价工作,具体办法另行发布。 四、参比制剂的选择 作为参比制剂的原研产品应具有完整和充分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作为上市依据,符合以上要求的,建议企业按以下顺序选择参比制剂: (一)首选国内上市的原研药品;如原研药品国内未上市,应选择欧美日已上市的原研药品(对于多个国家/地区的,建议依次选择在美国、欧盟和日本已批准上市的)。如果原研药品在国外上市的处方不一致,申请人按照现有技术要求进行评估,选择更合理的原研药品。 (二)在原研企业停止生产的情况下,可选择美国橙皮书标识为RS的药品。 (三)对参比制剂选择有疑义的(专利问题除外),可与总局一致性评价办公室讨论确定。 五、处方工艺技术要求

(一)处方 注射剂仿制药中的辅料种类和用量通常应与参比制剂相同。辅料的用量相同是指仿制药辅料用量为参比制剂相应辅料用量的95%-105%。如附带专用溶剂,应与参比制剂的专用溶剂处方一致。 申请人可以提交与参比制剂抑菌剂、缓冲剂(含常规的pH调节剂)或抗氧剂不同的处方,但需标注不同之处,阐述选择的理由,并研究证明上述不同不影响所申请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辅料的浓度或用量需符合FDA IID数据库限度要求,或提供充分依据。 过量投料(overage):建议参考ICH Q8相关要求。 (二)生产工艺 1、工艺研究 注射剂灭菌工艺的研究和选择应参考总局药品审评中心颁布的《灭菌/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进行。 按相关指导原则开展工艺研究,确定生产工艺关键步骤和关键工艺参数。注意以下问题: (1)过量灌装(overfill):如原研产品存在过量灌装,仿制药的过量灌装宜与原研产品保持一致,如不一致需提供合理性论证。 (2)注射剂生产中不建议使用活性炭。为了有效去除热原(细菌内毒素),需加强对原辅包、生产设备等的控制。 (3)根据生产工艺进行过滤器析出物研究、相容性研究、吸附研究。根据溶液的特点进行硅胶管等直接接触药液容器的相容性研究。 2、工艺验证 (1)灭菌/无菌工艺验证 对于终端灭菌药品,至少进行并提交以下验证报告: ?药品终端灭菌工艺验证; ?直接接触药品的内包材的除热原验证或供应商出具的相关证明资料;

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及制备OfficeWord

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 考察及制备 O f f i c e W o r d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H2O C C C CH2OH O HO O C H COOH OH H 实验三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及制备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考察,熟悉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思路。 2. 掌握注射剂(水针)的制备方法与工艺。 3.熟悉影响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因素和提高药物稳定性的措施。 4. 熟悉注射剂的质量检查 序号内容时间(h) 1 影响维生素C溶液稳定性的因素考察 5 2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4 3 维生素C注射液的质量检查 3 总计12 三、原理与指导 注射剂系指将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注射剂由于直接将药液注入人体血管或组织内,故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且作用可靠,适用于抢救危重病人;对于不宜口服的药物,或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注射剂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对某些药物可定位给药,产生局部作用。注射剂的成品,要求无菌、无热原,澄明度和剂量合格,安全性和稳定性符合要求,pH值符合规定等。 注射剂的处方设计应根据剂型特点、主药的理化性质及临床使用要求,从制剂的稳定性(包括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三个主要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分清主、次因素,用科学方法进行原、辅料(品种、用量)的选择,同时还要考虑生产条件和成本等问题。本实验通过对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确定并设计处方,再按拟定的处方进行制备。 维生素C用于防治坏血病,促进创伤及骨折、预防冠心病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维生素C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其分子结构中的烯二醇结构被很快氧化,生成黄色双酮化合物,虽仍有药效,但会迅速进一步氧化、断裂,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其反应如下: 抗坏血酸去氢抗坏血酸

注射剂剂处方工艺研究信息汇总模板

注射剂处方工艺研究信息汇总模板 一、品种概述 1.1同品种上市背景信息:包括品种国内外上市情况、国家标准和国内外药典收载情况,已上市产品的剂型规格和适用症。 1.2 申报品种获批上市的信息,包括规格、批准文号、批准时间、执行标准、有效期,以及最近一次再注册的情况等内容。 1.3简述变更事项 简述变更事项。若非首次申报且未被批准,应简述未批准原因。 二、立题合理性 根据同品种上市背景信息及本品种最新的研究结果,对该化合物,剂型变更处方工艺的立题合理性进行自我评价。 三、变更内容及理由 3.1 处方变更 以文字或列表方式说明变更前后处方组成,主要变化及原因。列表方式如下:范例: 以文字或列表方式说明变更前后生产工艺,主要变化(包括批量,设备,工艺参数等的变化)及原因。列表方式如下: 范例: 3.3 关联变更

说明关联变更的具体事项和理由。 四、变更研究 4.1 变更的合理性评价和风险分析 根据《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基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变更内容进行风险分析,分析变更对药品质量的影响,确定变更的合理性。 4.2 处方变更研究 4.2.1 原料药的主要理化性质 提供原料的供应商、批准文号、质量标准,说明原料的来源和质量控制是否变更。 简述处方工艺变更相关的原料药的主要理化性质,如溶解性、稳定性(光照、温度、不同pH值等),分析对制剂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的影响。 4.2.2 辅料的来源、级别、质量标准 提供辅料的来源、级别、批准文号、质量标准,重点列出变更后新增辅料的详细信息,对于特殊的辅料应说明安全应用限度及其依据。 4.2.3 处方筛选研究 结合变更情况和原研产品处方,简述处方的研究开发过程和确定依据, 包括辅料种类和用量的筛选工作。 4.3 工艺变更研究 4.3.1 生产工艺 完整描述变更后的生产工艺。 4.3.2 工艺筛选研究 结合变更情况,简述生产工艺的选择和优化过程,列出关键的工艺步骤及工艺参数控制范围、中间体质量控制标准。 4.3.3 生产工艺验证和灭菌工艺验证 结合生产工艺变更情况,简述生产工艺验证情况小结。如果涉及到生产工艺的局部变更,可重点对变更部分进行研究验证,如果涉及的生产工艺的整体变更,应对完整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和验证。 结合灭菌工艺变更情况,简述灭菌工艺验证情况小结。 范例:

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

国食药监注[2008]7号 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化学药品中各种注册分类得注射剂、本技术要求主要针对目前化学药品注射剂研发、生产与使用中存在得突出问题,在遵循一般评价原则得基础上,通过分析可能影响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性得主要因素,结合品种得上市基础等,提出化学药品注射剂审评中得重点关注点与相应得技术要求。 一、化学药品注射剂剂型选择得必要性、合理性 (一)选择注射途径给药剂型得必要性、合理性 对剂型得必要性、合理性进行评价通常应综合考虑如下因素: 1、药物得理化性质、稳定性与生物学特性 药物得理化性质(溶解度、pKa、分配系数、吸湿性、晶型等)、稳定性(对光、湿、热得稳定性,固、液状态下得稳定性与配伍稳定性)与生物学特性(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等)可以为剂型得选择提供指导,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限定剂型得选择。 2、临床治疗得需要 在明确药物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得基础上,应结合药物临床治疗需求选择剂型。例如:用于出血、休克、中毒等急救治疗得药物,需要快速起效,通常选择注射剂。 如口服药物已可满足临床需求,除特殊需要外,不宜再开发注射制剂;如肌肉注射能够满足临床需要,尽量不选择静脉给药。 3、临床用药得顺应性 包括医生用药得方便以及患者使用得顺应性。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制剂工业化生产得可行性及生产成本等。 对于由其她给药途径改为注射给药途径得品种,以及由普通注射剂改为特殊注射剂得品种,应对所改剂型与原剂型进行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方面得比较分析,阐明所改剂型得特点与优势、 (二)注射剂不同剂型选择合理性得评价原则 注射剂一般包括大容量注射剂(50ml以上)、小容量注射剂(20ml以下)以及粉针剂三种剂型。在选择确定剂型时,要权衡考虑各种剂型得无菌保证水平、杂

注射剂处方工艺变更主要研究信息汇总模板

注射剂处方工艺变更主要研究信息汇总模板 一、品种概述 1.1 同品种上市背景信息:包括品种国内外上市情况、国家标准和国内外药典收载情况,已上市产品的剂型、规格和适应症。 1.2申报品种获准上市的信息,包括规格、批准文号、批准时间、执行标准、有效期、包材,以及最近一次再注册的情况等内容。 1.3 简述变更事项 简述变更事项。若非首次申报且未被批准,应简述未获批准的原因。 二、立题合理性 根据同品种上市背景信息及本品种最新的研究进展,对该化合物、剂型、规格的立题合理性进行自我评价。 三、变更内容及变更理由 3.1 处方变更 以文字或列表方式说明变更前处方组成、变更后处方组成,主要变化及原因。 范例: 以文字或列表方式说明变更前生产工艺、变更后生产工艺,主要变化(包括批量、设备、工艺参数等的变化)及原因。 范例: 3.3 关联变更 说明关联变更的具体事项和理由。 四、变更研究 4.1 变更的合理性评价和风险分析 根据《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基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原则对变更内容进行风险分析。分析变更对药品质量的影响,确定变更的合理性和变更风险。 4.2 处方变更研究 4.2.1 原料药 提供原料药的供应商、批准文号、质量标准,说明原料药的来源和质量控制是否变更。 简述与注射剂处方工艺变更相关的原料药的理化性质,如溶解性、稳定性(光照、温度、不同pH值等)等,分析对注射剂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的影响。 4.2.2 辅料 提供辅料来源、级别、批准文号、质量标准,重点列出变更后新增辅料信息。 对于特殊辅料,应简述安全应用限度和相关依据。 4.2.3 处方筛选研究 结合变更情况和原研产品处方,简述处方的研究开发过程和确定依据,包括辅料种类和用量的筛选工作等。 4.3 工艺变更研究 4.3.1 生产工艺 完整描述变更后的生产工艺。 4.3.2 工艺筛选研究 结合变更情况,简述生产工艺的选择和优化过程,列出相应的关键工艺步骤及工艺参数控制范围、中间体质量控制标准。 结合生产工艺变更情况,简述生产工艺验证情况小结。如果涉及到生产工艺的局部变更,可重点对变更内容进行研究和验证;如果涉及到生产工艺的整体变更,应对完整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和验证。 结合灭菌工艺变更情况,简述灭菌工艺验证情况小结。 范例:本品采用XXX灭菌柜,灭菌工艺为XXX,灭菌工艺验证包括空载热分布、满载热分布、热穿透、生物指示剂试验。验证采用的样品为XXX,规格XXX,采用XXX包装,装载方式为XXX,共设置XXX个温度探头,分布位置为XXX。空载热分布试验结果显示冷点为XXX,热点为XXX,温度波动为XXX,各点与平均温度的差最高为XXX,符合XXX的要求。满载热分布试验结果显示冷点为XXX,热点为XXX,温度波动为XXX,各点与平均温度的差最高为XX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