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游戏环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前言
本文拟通过对陈鹤琴的儿童游戏思想的梳理,整理出关于儿童游戏环境的理论,并从儿童游戏环境思想的来源即儿童游戏思想、儿童游戏环境思想的内涵和特点及其对于当今实践的启示和反思三个反面来阐述。近年来关于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与幼稚园课程研究颇多,而关于儿童游戏思想的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出发,游戏环境创设方面更是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笔者希望通过对陈鹤琴的儿童游戏环境思想的研究,找出对当代幼儿园中的儿童游戏环境创设有价值的部分,并结合幼儿园实际,为幼儿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 选题理由
大学期间笔者曾多次参与下园实践活动,每所幼儿园在有自己独到的办园理念的同时,也存在共通之处,如重视儿童游戏,认可游戏式教学法。但多数的幼儿园在实践上存在一些不足,如虽然重视游戏但儿童一日活动中游戏时间短;虽然认可游戏的价值,但在游戏的准备上不充分;或园内游戏器材新鲜丰富,但操作性不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较大数量的家长没有正确认识到游戏对于儿童的真正价值,也并不认可幼儿园所倡导的“游戏式教学法”。因此,出于提高社会对儿童游戏必要性的认知度、改善幼儿园儿童游戏环境的目的,笔者希望通过对中国儿童专家陈鹤琴的儿童游戏环境思想的梳理,为儿童的游戏环境的创设出谋划策。
综上,笔者的选题理由一是陈鹤琴儿童游戏环境思想的价值,二是当前社会与幼儿园的需要,三是笔者作为一名准幼师的工作需要。
(二) 概念界定
环境:陈鹤琴曾对环境下过定义即“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 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0页。]
游戏环境:本文中的“游戏环境”将沿用陈鹤琴对“环境”的界定,即凡是可以给儿童游戏刺激的,都是指游戏环境,包括物质因素及心理因素,笔者将从游戏范围、环境质量、游戏材料与游戏氛围几个方面来阐述。
(三)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即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认识和理解问题与现象。本文重点采用这一方法,主要通过对《陈鹤琴全集》第二卷和第三卷、《陈鹤琴文集》、《陈鹤琴与现代儿童教育》等著作的研读、分析及整理,从而得到陈鹤琴对儿童游戏环境的观点,以及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四) 研究现状
总体而言,学者对陈鹤琴的教育领域有很多关注,但对于儿童游戏方面的关注不足,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1.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陈鹤琴儿童游戏环境思想的研

究,较为分散,多数从宏观角度出发,以陈鹤琴的儿童游戏思想为研究对象,从思想走向实践时,其中涉及到对陈鹤琴儿童游戏性环境的研究。如学者陈晓红、王进在《陈鹤琴游戏思想对当前幼儿园游戏实践的启示》中首先阐述了游戏对于幼儿的价值,后提出陈鹤琴曾说:“大自然、大社会是一本无字的书,是活教材。”也表达了陈鹤琴对于游戏环境的诉求,强调了游戏环境对于儿童游戏的支持性作用。
也有学者从客观中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如学者杨丽丽、杨晓琴在《幼儿园支持性游戏环境的创设:误区与对策》中提出当今幼儿园在游戏环境创设的实践中存在许多误区与偏差:注重物质环境而轻视心理环境的创设;注重教师需要而忽视幼儿感受;注重成人预设标准的统一而忽视幼儿个体差异;注重结果呈现而忽视幼儿过程体验。针对这些误区与偏差,学者杨丽丽、杨晓琴提出的建议虽未直接提及陈鹤琴,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陈鹤琴关于幼儿游戏环境创设的理论。
2.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各方检索,国外学者关于陈鹤琴游戏环境思想的研究较少,尚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存在隐含对陈鹤琴游戏思想的研究,如学者张薇与日本学者宍户健夫在《陈鹤琴和仓桥物三幼儿教育思想之比较》中提出在幼儿教育方法上,陈鹤琴和仓桥物三都以游戏为中心,认为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活动的重要部分,从而明确了游戏的地位。但仓桥物三与陈鹤琴相比,更为强调游戏本身,注重自由游戏带给幼儿的成功感、满足感、快乐感,以达到“自己充实”的目的。而陈鹤琴更加强调游戏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学者在比较陈鹤琴和仓桥物三的同时,暗含了陈鹤琴的儿童游戏思想。
以及学者Nancy Pine和Zhenyou Yu在 《Early Literacy Education in China:A Historical Overview》中从历史宏观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自古以来各时期的学前教育模式特点。其中对陈鹤琴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儿童思想“本土化”表示了肯定,这之间也隐含了陈鹤琴的儿童游戏思想。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发现,近年来关于陈鹤琴儿童游戏环境思想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 总体研究较少,且分布零散
陈鹤琴的生平、思想渊源探讨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幼教改革的指导意义以及有关音乐、美术、健康等领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也颇受学者关注,但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对游戏思想的关注不够,相关研究也较少,关于游戏环境思想的研究则更少。国外学者关于陈鹤琴的研究,多数是在研究中国的儿

童教育时认可陈鹤琴所起到的作用,而专门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2) 研究方法单一,以文献法为主
近年来关于陈鹤琴儿童游戏思想的研究多以文献法为主,较少运用到其他方法。虽然通过文献法的研究成果具有信服力,但也使关于陈鹤琴儿童游戏思想的研究较为枯燥、缺乏动态。而笔者了解到国外对于儿童游戏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更多地采用数据等工具来研究,也使研究结果更为直观、准确。
(3) 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偏向于室内环境研究
国内关于游戏环境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室内的游戏材料、环境布置等方面,而相较国外更加强调室外的游戏环境显得不够系统深入。不过这与实际环境有关,国内人口、建筑等的密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有的幼儿园规划,也对学者的研究方面有很大的影响。
二、陈鹤琴儿童游戏环境思想的来源
与我国自古以来的儿童“玩物丧志”观念不同,陈鹤琴向来重视游戏对于儿童的价值。陈鹤琴曾把儿童的心理概括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与“游戏心”[ 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针对儿童的“游戏心”,陈鹤琴曾说“儿童好游戏乃是天然的。”“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本能,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幼稚园教育,即根据游戏本能。”“但是吾国社会对于游戏不加注意,甚有以为学校不宜让儿童游戏的。普通人常以游戏为顽皮。”[ 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正在当时多数父母甚学校教师反对儿童在校游戏的背景下,陈鹤琴结合了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与办园实践,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儿童教育理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儿童游戏思想,而儿童游戏环境思想也正来源于此。
(一) 游戏思想的内涵
陈鹤琴的儿童游戏思想主要分布在陈鹤琴的儿童心理理论研究和儿童教育方法研究中,主要位于《陈鹤琴全集》的第二、三卷与《陈鹤琴文集》中。
1.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游戏不仅是儿童的主要活动,也是儿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
陈鹤琴对于游戏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首先,游戏能够发展儿童的身体,儿童在参与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游戏时,会不自觉拿出自己的全副精神。因此对于儿童锻炼身体、协调动作有重要作用。其次,游戏对于培养儿童的品质有着重要作用。陈鹤琴以儿童捉迷藏为例子,证明了儿童在游戏中能够学会必要的时刻“不偷看”,即自我控制与诚实的能力。再者,

游戏对于儿童大脑发育、智力发展有巨大作用。以当下多数儿童喜欢的“抱数游戏”即听到数字是几便要几个儿童抱在一起的游戏为例。此类游戏对于儿童的判断力、反应速度以及数学中的数数能力有着很好的发展作用。再以幼儿园中基本存在的游戏“娃娃家”为例,这实质上是一种儿童自主的创造性游戏,儿童通过平日对不同的劳动及生活方式的观察,再加以理解进行演绎,这对于儿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等都大有好处。
最后,陈鹤琴提出了游戏“为休息之灵丹”[ 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儿童不管在幼儿园或是在家中的一日活动,都应做到动静交替、劳逸结合。尤其在幼儿园中,经过集体的学习活动后,最适合儿童的正是充分的游戏放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儿童需要适宜的游戏环境
环境对于每个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儿童,尚处于大脑发育不完善、还不具有明辨是非对错能力的阶段,且由于儿童大多爱模仿,并已经具备接受环境的刺激、在大脑或肌肉中保留这种刺激与适时反应这种刺激这三种基本能力,所以更易受到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儿童需要适宜的游戏环境,其中包括符合年龄特征的游戏设备与适宜玩伴。
首先,游戏环境需适合儿童的发展。应儿童发展之需要,需要考虑游戏环境的质量、游戏器具的好坏以及是否能促进儿童的有益发展等方面。儿童的知识来自于经验,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也就愈多。陈鹤琴提出儿童应当多走出幼儿园外面,直接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当然,陈鹤琴并不绝对反对室内的游戏室,但他提出游戏室应满足宽敞明亮且儿童有动手操作机会的条件。同时,儿童的游戏器具或是游戏内容应当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体力。如陈鹤琴所说,跷跷板和秋千更适合年龄小一些的儿童,相应的浪木、浪船更适合年龄稍大的儿童[ 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第三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在选择儿童的游戏器材时,也应注意偏向于选择动作性强、需要儿童合作、多数儿童可以同时玩的游戏器具。在组织游戏内容时,也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选择,如年龄小的儿童可多准备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的内容,年龄稍大的儿童则需增加需要沟通、协调、商量、合作或者竞争的游戏内容。
最后,儿童喜欢合群的[ 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2

5页。]。对于儿童来说,一个好的玩伴是多少玩具也替代不了的。针对儿童好群特点,陈鹤琴也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我们要使他得着良好的小朋友;第二,我们应给他驯良的动物如猫、狗、兔子等做他的伴侣;第三,我们再给他小娃娃之类以聊解他的寂寞。
3.游戏是儿童最佳的学习方式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方式,也是儿童学习的主要途径。陈鹤琴在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实践便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便是通过游戏来进行的。在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够学会互帮互助、谦让等好习惯,如在拼搭积木和在玩沙水游戏时的相互合作与配合。如各类游戏中引导儿童遵守游戏规则,能够培养儿童诚实的优秀品质,纠正胆小、赖皮、小气等不良性格。
以及在陈鹤琴对儿子一鸣的观察日记中记录到,一鸣不愿意睡觉的时候,他母亲便以游戏式的方法去吸引他,一边背着他,一边嘴里“嗨嗬,嗨嗬”地叫着,他听到母亲这样叫起来,便很开心的睡觉去了。因此出于儿童对游戏的喜爱,父母或教师都应多以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们。
游戏对于儿童的知识学习、认知发展也有着同样的促进作用。参考南京鼓楼幼稚园一年教学的记录,其中多数活动的开展都以游戏方式进行,如数数的学习以“开火车”的游戏进行,“一重拍三轻拍”的学习以“挑担子”的游戏来进行[ 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87-399页。]。
(二) 游戏思想的特点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陈鹤琴吸收了国外优秀的理念后,立足于他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及实践的结果,达到了游戏思想本土化的效果,形成了丰富的儿童游戏思想。因此,与过往、国外都不同的陈鹤琴的儿童游戏思想,有着它自身的特点。
1.尊重儿童的游戏天性
儿童是游戏的主体,任何形式的游戏活动都应把儿童放在首要的位置。首先需要我们重视儿童的游戏,再尊重儿童的游戏,这就需要尊重儿童的游戏意愿,尊重儿童的游戏喜好与特点。教师或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代为选择游戏的器具或游戏内容,但不可强迫或命令儿童玩,应当引发他们对游戏的兴趣,而这自然也要求选择接近儿童生活、儿童所感兴趣的游戏内容。
2.坚持洋为中用,立足实践
陈鹤琴曾说“幼稚园关于设备、布置、教法等,外国气亦均甚重。[ 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多数幼稚园由基督教会举办,外国化、宗教化倾向严重。陈鹤琴的思想中一定程度上蕴含了杜威、克伯

屈、桑代克、福禄贝尔及蒙台梭利的教育家的理念,但他没有照搬照抄,而是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做到批判性地吸收,坚持洋为中用,立足实践。也因此才形成了带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儿童游戏思想。
三、陈鹤琴儿童游戏环境思想的基本观点
陈鹤琴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他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形成的游戏环境思想对我们如何指导儿童的游戏、如何创设有利于发挥游戏价值的游戏环境依旧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他思想中对大自然的注重、对游戏器材的独到见解以及游戏与学习的结合等观念也值得我们再度解读。
(一) 游戏环境思想的内涵
对于儿童来说,凡是可以给他们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都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环境中的每一元素都会影响儿童的行为,为了让儿童能够更好的游戏,以充分发挥游戏的价值,建立一个适宜的游戏环境成为了重中之重。
1. 大自然是最好的游戏环境
陈鹤琴在1931年谈《四年来之中国幼稚教育》时曾提到“幼稚园本来是一个儿童的乐园,除了游戏室、工作室之外,幼稚园应当有个很好的花园以便小孩子一日之中,常常在外游玩、鉴赏、学习。[ 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页。]”由此可见,陈鹤琴相比较游戏室而言,是更为推崇户外的自然环境供儿童游戏的。
陈鹤琴认为,室外的游戏环境相较室内而言,对儿童是大有裨益的[ 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88页。]。首先,室内的空气就远不如室外的新鲜,新鲜的空气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大有好处。其次,室内大多数游戏的器具都是静的、呆板的,而室外的自然环境中有鸟、花、草、树、虫等生物,对于儿童也更有趣些,儿童更喜欢观察这样生动的环境,帮助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养成科学研究和试验的精神。最后,室外的空间更大,可选择的游戏内容更多,游戏的方式也就更加丰富多样,游戏的价值才能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再者,从儿童的角度而言,陈鹤琴曾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心理有过这样的阐述:
(1)小孩子好游戏的。
(2)小孩子好模仿的。
(3)小孩子好奇的。
(4)小孩子喜欢成功的。
(5)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
(6)小孩子喜欢合群的。
(7)小孩子喜欢称赞的。[ 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22-527页。]
其中的第五条“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就最好的阐述了儿童喜爱大自然的特点。根据陈鹤琴对儿子一鸣的观察记录,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