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石业务学习

胆总管结石业务学习
胆总管结石业务学习

胆总管结石

参加人员:全体护理人员

主查人:刘畅

护士长:今天我们查房的内容是讨论胆总管结石的有关知识及护理。

一、术前护理:

1.饮食:病人选用低脂肪、高蛋白、高糖饮食。因为脂肪饮食可促进胆囊收缩排出消化,会加剧疼痛

2.术前用药:严重的胆石症发作性疼痛可使用镇痛剂和解痉剂缓解,但应避免使用吗啡,因吗啡有收缩胆总管的作用,可加重病情

3.病情观察:对于胆石症急性发作病人应注意观察其T、P、R、BP尿量及腹痛情况,及时发现有无感染性休克征兆。注意病人皮肤有无黄染、粪便颜色变化,以确定胆道梗阻

4.术前宣教:为病人进行术前准备及宣教,如备皮、配血、禁食水、肠道准备,为病人讲解大概的手术过程及术后的活动、饮食等情况

二、护理诊断(术后)

1.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手术及术后放置引流管有关

2.疼痛:与手术切口疼痛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创伤和术后留置引流有关

4.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术后禁食,手术失血导致水和电解质丢失有关

5.清理呼吸道低效:与伤口疼痛、咳嗽无力,痰粘稠有关

6.知识缺乏:与缺乏术后饮食与保健知识有关

三、护理措施

1.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1)备常用物品置病人床边易取到的地方,术后协助床上大小便、洗漱、更衣、擦浴

(2)保持病人身体清洁,伤口敷料保持干燥,保持床铺平整干燥(3)提供合适的就餐体位,食物温度在38℃左右,软硬适中

(4)及时鼓励病人逐步完成病情允许下的部分自理活动

2.疼痛:

(1)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持续、缓解时间及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2)保持环境的安静舒适,病人取舒适的体位,保证充足的休息(3)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给病人听音乐、读报、听广播或者多与病人聊天以分散其注意力

(4)指导和协助病人用手或枕头护住腹部,腹带保护伤口,以减轻深呼吸、咳嗽、或变换体位所引起的胸痛

(5)遵医嘱予以止痛剂,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3.有感染的危险:

(1)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的典型体征,病人有无体温升高、脉搏加快、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感染的表现(2)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无污染,有渗出潮湿污染,及时换药。定期消毒伤口及其周围皮肤,正确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保持引流管在位,引流通畅,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遵守无菌

技术,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引流袋中胆汁不能过满,及时倾倒,防止胆汁逆流。

(4)翻身变换体位、搬运病人时,应防止引流管与引流袋分离,保持引流袋位置低于引流管开口。避免伤口受压,咳嗽或变换体位时用手护住伤口防止其受牵拉

(5)预防外源性感染: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紫外线消毒,瞩病人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6)用药护理:遵医嘱用抗生素治疗,给药时间和药量准确,确保有效的血药浓度,同时注意用药反应

(7)按时测体温,观察体温的走向及热型。保证水分及营养的补充,保持口腔清洁

4.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1)禁食期间静脉补充液体、电解质、营养物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合理安排调节输液顺序、速度和量。避免过多、过快输液。必要时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2)减少液体损失的措施:调节室温在18~22℃,控制体温减少排汗,伤口渗出多时及时换药加压包扎

(3)定期复查体重和血生化指标

5.清理呼吸道低效:

(1)环境:提供整洁舒适的环境,减少不良刺激。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洁净,维持合适的室温和湿度,注意保暖,避免尘埃刺激

(2)指导病人深呼吸采取有效咳嗽方式,协助其翻身、拍背,有利

于分泌物排出

(3)指导病人掌握正确的咳嗽排痰的技巧:病人取半卧位或坐位,先进行深呼吸,然后深吸气,按压伤口或使用腹带包扎伤口的同时用力进行几次短促的咳嗽,将痰从深部咳出,必要时给予示范

6.知识缺乏:

(1)指导患者术后应去枕平卧6h,禁食,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肛门排气后方可进流质饮食,然后根据病情逐步升级

(2)给予患者高营养、低脂、低蛋白、易消化的饮食、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及大量的维生素如瘦肉、鱼类、豆制品及各种蔬菜、水果等以保证机体对能量及营养的需要

(3)告知患者应多饮水、多吃米汤、藕粉、豆浆等食物,以降低胆汁黏稠度,有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4)术后七天内平卧时引流管的高度不能高于腋中线,站立或活动时引流袋不能高过胆管平面,以避免胆汁逆流引起感染

(5)指导患者床上活动时注意引流管的位置,避免因引流管扭曲、打折或受压而引流不畅

(6)指导患者进低脂饮食做到5禁忌,即禁暴饮暴食,忌食偏酸食物,忌高脂饮食,禁吸烟、饮酒及咖啡等,忌不吃早餐

四、健康宣教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高度紧张

2、低脂饮食,忌油腻食物,宜少量多餐,避免过饱

3、带T管出院病人指导:妥善安置引流管,放置引流袋,防扭曲或

受压;避免举重物或过度活动,以防管道脱出或胆汁反流;沐浴时应取淋浴方式,并用保鲜膜覆盖引流伤口处;每周更换引流袋,若引流管脱出,引流液异常或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

4、定期到医院检查;如出现腹痛、发热和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肝胆管结石诊治指南

肝胆管结石诊治指南 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其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为了适应临床工作需要,规范我国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基于我国肝胆管结石病40余年诊治经验的总结,并借鉴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肝胆管结石病诊断和治疗指南》。需要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因此,该指南旨在指导医师对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治疗作出合理的决策,而并非强制性标准。未来,随着肝胆管结石病研究的深入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本指南将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1 概念与定义 肝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即原发性肝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特指始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不包括胆囊内排降并上移至肝内胆管的结石,也不包括继发于损伤性胆管狭窄、胆管囊肿、胆管解剖变异等其他胆道疾病所致胆汁淤滞和胆道炎症后形成的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在华南、西南、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广大区域尤为多见。由于其病变复杂、复发率高且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此病成为我国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胆管结石病多属于胆色素结石。临床上也可见到原发于肝内胆管的胆固醇结石。由于其成石机制及临床病理特点有别于胆色素性肝内胆管结石,故应将其作为一独立的疾病对待。本指南是针对色素性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2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和基本病理改变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肝内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慢性炎症、细菌感染、胆道蛔虫、胆汁淤滞、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胆管内慢性炎症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胆汁淤滞是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胆流滞缓并有胆道慢性炎症最易形成肝内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胆道梗阻、胆道感染和肝实质破坏。受累区域的肝胆管扩张、胆管呈环状或节段性狭窄;管壁增厚、胆管壁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汇管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细胞增生,伴有肝实质损害,严重者形成肝段或肝叶的纤维化萎缩和功能丧失。合并胆道感染时可造成胆源性脓毒症、肝脓肿、膈下脓肿、胆管支气管瘘及胆道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约2.0%~9.0%的肝胆管结石病例在病程后期可并发肝胆管癌。 肝胆管结石病的重要临床病理特点是: (1)结石沿肝内病变胆管树呈区段性分布。 (2)结石多并存不同程度的肝胆管狭窄,胆管狭窄是引起结石形成和复发的重要因素。肝胆管结石合并一级分支以上肝管的狭窄时易导致受累肝段或亚肝段萎缩;合并双侧肝门部肝管狭窄者,晚期常发生胆汁性肝硬化及胆源性门静脉高压症。 (3)由于长期反复发作的胆道梗阻和/或感染可导致肝胆管结石病变区域内胆管树、伴行血管及肝实质弥漫而不可逆性损害,包括胆管壁结构破坏、多发性胆管狭窄和不规则性胆管扩张、胆管积脓、门静脉及肝动脉小分支狭窄、肝实质纤维化和萎缩、慢性肝脓肿、继发性肝内胆管癌等毁损性病变,这类病变是只有手术切除才能得到有效治疗的病灶。

胆结石诊治指南

胆结石诊治指南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胆结石的诊治 疾病简介: 胆结石(Gallstones)是指发生在胆囊(Gall bladder)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的胆石症已由以胆管的胆色素结石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胆囊胆固醇结石为主。 胆囊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的胆石症已由以胆管的胆色素结石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胆囊胆固醇结石为主。 发病原因 胆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有些是不可更改的因素,例如:逐渐增长的年龄、女性、种族、基因和家族史;有些是后天因素,部分是可以逆转的,例如:妊娠、肥胖、低纤维、高热卡饮食结构、长时间禁食、某些药物如头孢曲松,降脂药、口服避孕药、快速体重丧失(>wk)、代谢综合征、特殊疾病等等。 不可逆因素: 发病年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如果在儿童期发病,多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岁。 发病性别差异: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女性胆囊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发,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可以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收缩、致使胆汁淤滞有关。 发病与基因、家族史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明显,提示遗传因素是胆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可逆因素: 发病与妊娠的关系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由于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而妊娠期的胆囊排空缓慢;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及饮食结构也影响胆汁成分,改变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促进了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发病与肥胖的关系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 发病与饮食因素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低纤维、高热卡食物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因为这类食物增加胆汁胆固醇饱和度。我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胆囊结石发病已占胆石病的主要地位,且以胆固醇结石为主。 其他因素某些药物可以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但如果用药时间短,结石可以消失;快速体重丧失(>wk),例如不合理的减肥方法,可以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代谢综合征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升高的;还有一些特殊疾病,例如甲状旁腺疾病导致的钙磷代谢异常等等也可以引起胆囊结石的发病。 按照结石的化学成分可以把胆囊结石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结石三类。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都是以胆固醇结石为主的混合型结石。而胆囊结石的具体形成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考虑与脂类代谢、胆固醇过饱

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64例诊治分析

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 石64例诊治分析 【关键词】十二指肠 自1992年以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逐渐替代开腹胆囊切除术,并成为胆囊结石治疗的金标准(Gold standard)。但是8%~16%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且LC术后也有一定的胆总管结石残留率。因此,这种情况的处理较棘手。本院综合自身技术优势,联合应用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以下简称两镜)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64例的诊治体会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胆囊、胆总管结石共64例,男28例,女36例,年龄28~79岁,平均54.3岁。既往有右上腹痛,发热,黄疸或胰腺炎史,术前经B超或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证实胆囊、胆总管均有结石。胆囊结石直径0.5~ 2.0cm,1枚或多枚,胆总管直径1.0~ 3.0cm,胆总管结石直径0.5~2.5cm,数目1~5枚。本院患者以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及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入院36例,其中重症胆管炎3例,择期手术54例。64例病人均无肝内胆管结石,无上腹部手术史。用电子十二指肠镜(日本 OLYMPUS)为择期手术患者中有合并胆总管

结石者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groggrade cholangiophanceratography,ERCP),经内窥镜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和网篮取石术,待血淀粉酶、肝功能基本正常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tectomy,LC)。如以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入院,则急诊行网篮取石术,待术后1~2周,感染基本控制及黄疸消退后,再行LC 术。

胆总管结石诊疗常规

胆总管结石 概述、定义 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大多数位胆色素结石或以胆色素为主的混合结石,好发于胆总管下端。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在胆管内形成的结石成为原发性胆囊结石,其形成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蛔虫密切有关。胆管内结石来自胆囊者,称之为继发性胆管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见。 病因 胆总管病因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原发于胆囊,在胆囊结石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的细小结石,通过胆囊管降入胆总管或胆囊管管径较为粗大,较大的结石也可先后进入胆总管。滞留在胆总管内的结石多数会引起各种凶险的病理损害,这实际上是胆囊结石病较严重的并发症。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原发于胆总管,也可以与肝内胆管结石同时发生,有时也可能由肝内胆管下降。单纯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可以引起严重的胆道并发症,若与肝胆管结石合并存在,病理损害更加严重。 临床表现 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是胆总管梗阻和相伴发生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在结石有效清除以前,症状反复发作。胆管梗阻是决定性的因素,病情的轻重,进展的急缓和梗阻的程度(是否完全)和持续的久暂,胆道感染的严重程度,肝脏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与是否有并发症等有密切关系。

胆总管结石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绞痛和对穿性背痛,寒战、高热 和随后发生的黄疸三大组症状;若胆管下端梗阻完全,胆囊管通畅,胆囊壁尚未纤维化萎缩,表现右上腹有肿大压痛的囊性包块;肝脏呈对称性、弥漫性肿大、压痛;患者表现弛张性高热,肝细胞损害和胆汁淤滞的表现等一系列中毒性症状,总称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若就诊较晚或未予及时有效解除梗阻,感染进一步加剧,全身毒血症和中毒性休克致重症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ST)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鉴别诊断: 1?传染性肝炎患者有传染的接触史,在出现腹痛和黄疸以前常有明显的先驱症状如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其腹痛为肝区的钝痛,多不放散,黄疸出现迅速而消退比较缓慢,程度深浅不定,范登白试验呈双相反应,本症患者起病初期即有体温升高,但白细胞之增减不定,而淋巴细胞常有增加,肝功能试验在病变初期即有明显减退,颇为突出。 2. 胆道蛔虫病患者年龄一般较轻,多在30岁以下,发病突然,绞痛剧烈,有阵发性加剧且有特殊钻顶感,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常可吐出蛔虫,黄疸一般多不明显,除非至病程之晚期,通常亦无寒战发热,腹肌强直和腹壁压痛也多不显著。 3. 胰头癌患者年龄一般较大,多在50岁以上,发病隐晦,往往先出现黄疸而后方伴有腹痛(以往无相似的腹痛黄疸史),黄疸属进行性,可发展至甚深程度而无波动表现,其粪便因缺乏胆汁呈灰白色后,将 始终为陶土状;尿中尿胆素原也常为阴性,因阻塞往往是完全性,腹痛不常有,有腹痛者多为上腹部的持续性隐痛,往往向后背牵涉,即使病程

胆囊结石的分型及诊疗

胆囊结石的分型及诊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凌晓锋 一、胆囊结石的概况 胆囊结石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疾病,成分是糖蛋白基质将大量的胆固醇结晶微粒和很 少量的胆红素钙微粒团聚在一起组成的高聚物。 (一)胆囊结石的成因: 人体内有成石因素和防石因素,成石因素包括胆汁中胆固醇超饱和、胆红素钙微粒以 及糖蛋白;防石因素是胆汁酸盐和磷脂,当成石和防石因素发生了失衡时,即成石的因素多余防石因素时,就会形成胆囊结石。此外前列腺素直接参与胆囊结石的形成,因为它可促使糖蛋白的合成增加,故临床上可利用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防石。 (二)病理生理 多数胆囊结石致病是通过胆囊管梗阻,如胆囊结石在胆囊收缩时或者病人在夜间平卧 位时移行到胆囊管,造成胆囊管的梗阻,胆囊内部的压力升高,进一步形成了胆囊的扩张和 水肿。胆囊的扩张和水肿可造成胆囊壁的静脉和淋巴回流的障碍,加上炎症细胞的浸润,就形成了胆囊炎。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胆囊壁的张力进一步增高,可促使动脉闭塞,从而导致胆囊壁的缺血、坏死,甚至是穿孔。若在梗阻的基础上发生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或者肠 球菌,或者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会进一步加重炎症的产生。此外,胰液返流入胆囊,或 者是胃液或者是浓缩的胆汁都可刺激引起胆囊炎。

(三)病理 胆囊炎有单纯性的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和坏疽性的胆囊炎三种。若炎症波及到胆囊 周围,则形成胆囊周围炎,如Mirizzi综合症,它是由于结石梗阻在胆囊管,进一步压迫肝 总管形成梗阻性黄疸或者胆管炎。胆囊的结石通过胆囊管掉至胆总管里可引起胆管炎、急性胆管炎和梗阻性黄疸。化脓的胆囊穿孔破溃到附近的肝组织则形成肝脓肿。此外,它还可以造成对消化道的侵蚀,形成胃窦、十二指肠和结肠的内瘘。胆囊的结石移行到胆总管后若进 一步移行到胆道下段,则可引起胆源性胰腺炎。有的胆囊结石长期存在,尤其是结石>2cm 的胆囊炎容易诱发胆囊癌。 在临床上如果病人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是心肺疾病,如心衰、糖尿病、心梗等, 则这些病人处理起来相对比较困难。 (四)胆囊结石的治疗对策 胆囊结石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是手术治疗的术前准备,如禁食、禁食、 使用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解痉止痛药物等对症处理。对于部分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可试用溶石治疗或严密观察病情。 二、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 (一)种类 有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和坏疽性的胆囊炎三种。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局限 于粘膜的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及急性炎症细胞的浸润,其他各层结构完好。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的各层都是蜂窝组织炎,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的各层都是蜂 窝组织炎,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二)临床表现 女性病人多见,患者既往多有发作史,诱因是饱餐或者是进食油腻食物以后,多为夜 间发作。腹痛的特点是突发的右上腹阵发性的疼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疼痛可放射到 右肩、背部和肩胛,继而疼痛由由阵发性疼痛转变成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此时要高度怀疑病人有穿孔的可能性。

胆囊结石诊疗常规

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 一、入院评估 (一)、病史采集要点 1、现病史:详述起病过程,起病缓急,首发症状日期,主要症状及其演变,已用治疗及其经过、效果。最后一次发作时间。 2、既往史:有无黄疸史、胰腺炎史及腹部手术史。注意询问有无心脑肾肺及糖尿病等病史,有无过敏史,排除手术禁忌证。 3、家族史:家庭成员有无类似病史。 (二)、xx要点 1、一般体检:注意检查有可能对手术造成影响的其他器官的功能。 巩膜皮肤有无黄染。 2、腹部体检:胆囊区有无压痛,能否触及肿大胆囊及有无腹膜炎。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1、上腹或右季肋部隐痛、胀痛或右腰背部、肩部不适。可有餐后上腹饱胀、嗳气咯逆、消化不良等。多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明显。 可有胆绞痛及急性胆囊炎发作史。也可以无任何症状。 2、胆囊区有无压痛,能否触及肿大胆囊。 3、超声检查:了解胆囊大小、胆囊壁的厚度、结石的大小、分布,胆总管情况等。 4、胆囊造影:①口服胆囊造影。②静脉胆囊造影。了解胆囊轮廓、收缩功能、结石等。 5、必要时行MRCP或ERCP,检查胆管内有无结石、蛔虫、肿瘤等。 6、常见的鉴别诊断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胆囊息肉、胆囊癌等。

二、术前准备 (一)、目的 1、使病人处于最佳生理状态,减小手术创伤及并发证,使手术风险降至最低。 2、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治疗的合并疾病或异常情况。 (二)、外科手术xx 1、血、尿常规 2、血型,生化,电解质,凝血全项 3、HbsAg,抗HIV,抗HCV,康瓦氏反应 4、胸片、心电图 5、B超 6、年龄大于60岁查血气分析 7、必要时胆囊造影:①口服胆囊造影。②静脉胆囊造影。 8、有黄疸、胰腺炎病史、B超发现胆管扩张要做MRCP或ERCP 9、必要时行钡餐、胃镜检查以除外胃、十二指肠疾病 (三)、术前宣教 根据术前检查结果行术前小结,结合患者病情及心理承受能力对患者术前术后注意事项进行宣教。 (四)术前肠道准备 术前1天口服 1、硫酸镁30xx加水1500毫升 2、20%甘露醇250毫升加水1500毫升

胆总管结石诊疗常规

胆总管结石诊疗常规

胆总管结石 概述、定义 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大多数位胆色素结石或以胆色素为主的混合结石,好发于胆总管下端。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在胆管内形成的结石成为原发性胆囊结石,其形成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蛔虫密切有关。胆管内结石来自胆囊者,称之为继发性胆管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见。 病因 胆总管病因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原发于胆囊,在胆囊结石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的细小结石,通过胆囊管降入胆总管或胆囊管管径较为粗大,较大的结石也可先后进入胆总管。滞留在胆总管内的结石多数会引起各种凶险的病理损害,这实际上是胆囊结石病较严重的并发症。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原发于胆总管,也可以与肝内胆管结石同时发生,有时也可能由肝内胆管下降。单纯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可以引起严重的胆道并发症,若与肝胆管结石合并存在,病理损害更加严重。 临床表现 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是胆总管梗阻和相伴发生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在结石有效清除以前,症状反复发作。胆管梗阻是决定性的因素,病情的轻重,进展的急缓和梗阻的程度(是否完全)和持续的久暂,胆道感染的严重程度,肝脏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与是否有并发症等有密切关系。

始终为陶土状;尿中尿胆素原也常为阴性,因阻塞往往是完全性,腹痛不常有,有腹痛者多为上腹部的持续性隐痛,往往向后背牵涉,即使病程已久,通常也多无感染的症状,体温和白细胞将始终正常;但其病变为进行性,至病程晚期常有消瘦和恶病质表现,范登白试验为直接强阳性反应,其他肝功能试验也符合阻塞性黄疸而无肝细胞之损害现象。 诊断 1、病史中具有反复发作性剑突下或右上腹绞痛,伴恶心呕吐、发冷发热和黄疸等症状,呈波动状态。 2、有程度不同的皮肤、巩膜黄染,多有剑突下或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可有胆囊肿大、肝肿大并有触痛。 3、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核左移。可有梗阻性黄疸的检验表现,血胆红素定量(尤其是直接反应胆红素)增高且常有波动;肝、肾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病程长者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尿三胆中尿胆红素升高。 4、静脉胆道造影、PTC(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ERCP、CT等检查,显示胆管扩张,有结石影。可有胆总管下段部分梗阻、排空迟缓征象。 5、B超检查提示胆总管扩张、胆管内有结石。 6、胆道水成像可显示胆管狭窄、扩张及梗阻部位,有助诊断。治疗 (一)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治疗: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诊疗常规样本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诊疗常规样本 【定义】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是以胆管梗阻和感染为主要病因的一种危重胆道疾病。引起梗阻的原因有:①胆管结石或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或胆囊管内而压迫肝总管(Mirizzi综合征),②胆管良性狭窄,③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④壶腹癌或胆道肿瘤,⑤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或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憩室颈部以及寄生虫进入胆管。该病病情凶险,进展迅速,为外科急腹症,应做紧急处理。 【诊断】 一、临床表现及专科体检 1. 症状:典型症状为Reynold五联征,包括上腹部剧烈疼痛,寒战高热,黄疸,感染性休克,神志改变。 2. 体检:体温常升高达40℃,脉率达120~140次/分,黄疸,右上腹压痛或扣击痛,反跳痛,肌紧张,Murphy征阳性,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肝脏和胆囊。有休克者,可有心率快,脉搏快而弱,呼吸浅快,收缩压持续低于10.7Kpa。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严重时可>20×109/L;血清胆红素、ALT、AST、ALP、GGT 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时,有相应的改变。 2、影像检查:B型超声检查为首选方法,可显示梗阻部位以上胆管扩张、内可见有结石肿瘤等梗阻因素。明确诊断。CT、MRI、PTC或ERCP可作为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检查。 【治疗】 一、治疗原则 解除梗阻,清除病因,通畅引流。 二、术前准备 1.全身支持治疗积极防治休克:补充有效循环血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时,给予相应治疗保护和支持内脏功能。解痉止痛,补充VitC、VitK。 2.抗感染治疗:静脉联合应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致病菌多为肠源性革兰氏阴性菌,抗生素宜选用第二代或第三带头孢菌素,可联合应用其他广谱抗生素和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以后再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调整。 三、术中注意点 1. 手术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根本办法,手术应简单、有效、快速、解除胆道梗阻即可,不必强求彻

胆结石诊治指南

胆结石的诊治 疾病简介: 胆结石(Gallstones)是指发生在胆囊(Gall bladder)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的胆石症已由以胆管的胆色素结石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胆囊胆固醇结石为主。 胆囊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的胆石症已由以胆管的胆色素结石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胆囊胆固醇结石为主。 发病原因 胆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有些是不可更改的因素,例如:逐渐增长的年龄、女性、种族、基因和家族史;有些是后天因素,部分是可以逆转的,例如:妊娠、肥胖、低纤维、高热卡饮食结构、长时间禁食、某些药物如头孢曲松,降脂药、口服避孕药、快速体重丧失(>1.5kg/wk)、代谢综合征、特殊疾病等等。 不可逆因素: 发病年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如果在儿童期发病,多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岁。 发病性别差异: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女性胆囊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发,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可以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收缩、致使胆汁淤滞有关。 发病与基因、家族史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明显,提示遗传因素是胆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可逆因素: 发病与妊娠的关系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由于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而妊娠期的胆囊排空缓慢;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及饮食结构也影响胆汁成分,改变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促进了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发病与肥胖的关系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 发病与饮食因素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低纤维、高热卡食物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因为这类食物增加胆汁胆固醇饱和度。我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胆囊结石发病已占胆石病的主要地位,且以胆固醇结石为主。 其他因素某些药物可以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但如果用药时间短,结石可以消失;快速体重丧失(>1.5kg/wk),例如不合理的减肥方法,可以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代谢综合征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升高的;还有一些特殊疾病,例如甲状旁腺疾病导致的钙磷代谢异常等等也可以引起胆囊结石的发病。 按照结石的化学成分可以把胆囊结石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结石三类。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都是以胆固醇结石为主的混合型结石。而胆囊结石的具体形成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考虑与脂类代谢、胆固醇过饱和、成核过程异常、胆囊功能异常、细菌和基因片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