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高粱作用介绍

饲料中高粱作用介绍
饲料中高粱作用介绍

品种

高粱有很多品种,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类。高粱属有40余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主产国有美国、阿根廷、墨西哥、苏丹、尼日利亚、印度和中国。

经过培育和选择形成许多变种和品种。按其用途、花序和籽粒的形态不同分为 4类:粒用高粱、糖用高粱、饲用高粱和帚用高粱。

粒用高粱的颖果,含淀粉60-70%,蛋白质、脂肪及钙、铁、维生素 B和烟酸等。中国主要种植区为西北、东北和华北,播种面积约占全国高粱总面积的2/3,常作主食,由于种皮含单宁,带涩味,又易与蛋白质结合,难消化,美欧各国多用于畜牧业发展上。

主要价值

高粱籽粒加工后即成为高粱米,在我国、朝鲜、原苏联、印度及非洲等地皆为食粮。除食用外,高粱可制淀粉、制糖、酿酒和制酒精等。

(1) 20世纪50年代初,高粱籽粒曾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食。

(2) 茅台酒、汾酒等名酒,主要以高粱为原料。

(3) 甜高粱的茎秆含有大量的汁液和糖分,是新兴的一种糖料作物、饲料作物和能源作物。

营养成分

高粱的主要利用部位有子粒、米糠、茎秆等。其中子粒中主要养分含量:粗脂肪3%、粗蛋白8-11%、粗纤维2-3%、淀粉65-70%。

蛋白质在子粒中的含量一般是9-11%,其中约有0.28%的赖氨酸,0.11%的蛋氨酸,0.18%的胱氨酸,0.10%的色氨酸,0.37%的精氨酸,0.24%的组氨酸,1.42%的亮氨酸,0.56%的异亮氨酸,0.48%的苯丙氨酸,0.30%的苏氨酸,0.58%的缬氨酸。高粱子粒中亮氨酸和缬氨酸的含量略高于玉米,而精氨酸的含量又略低于玉米。其他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与玉米大致相等。高粱糠中粗蛋白质含量达10%左右,在鲜高粱酒糟中为9.3%,在鲜高粱醋渣中是8.5%左右。高粱秆及高粱壳的蛋白质含量较少,分别为3.2%及2.2%左右。

高粱蛋白质略高于玉米,同样品质不佳,缺乏赖氨酸和色氨酸,蛋白质消化率低,原因是高粱醇溶蛋白质的分子间交联较多,而且蛋白质与淀粉间存在很强的结合键,致使酶难以进入分解。

脂肪含量3%,略低于玉米,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也略高,所以,脂肪熔点也略高些。亚油酸含量也较玉米稍低。高粱加工的副产品中粗脂肪含量较高。风干高粱糠的粗脂肪含量为9.5%左右,鲜高粱糠为8.6%左右。酒糟和醋渣中分别为4.2%和3.5%。子粒中粗脂肪的含量较少,仅为3.6%左右,高粱秆和高粱壳中含量也较少。

无氮浸出物包括淀粉和糖类,是饲用高粱中的主要成分,也是畜禽的主要能量来源,饲用高粱中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变化于17.4-71.2%之间。高粱秆和高粱壳中的粗纤维较多,其含量分别为23.8%和26.4%左右。淀粉含量与玉米相当,但高粱淀粉颗粒受蛋白质覆盖程度高,故淀粉的消化率低于玉米,有效能值相当于玉米的90-95%。高粱秆和高粱壳营养价值虽不及精料,但来源较多,价格低廉、能降低饲养成本。

高粱壳中粗纤维含量为26.4%,高粱粒中粗纤维2-3%,考虑添加纤维素酶。

矿物质与维生素矿物质中钙,磷含量与玉米相当,磷约40-70%,为植酸磷。维生素中B1、B6含量与玉米相同,泛酸、烟酸、生物素含量多于玉米,但烟酸和生物素的利用率低。据中央卫生研究院(1957)分析,每千克高粱子粒中含有硫胺素,(维生素B)1.4毫克,核黄素(维生素B2)0.7毫克,尼克酸6毫克。成熟前的高粱绿叶中粗蛋白质的含量约13.5%,核黄素的含量也较丰富。高粱的子粒和茎叶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胡萝卜素,尤其是作青饲或青贮时含量较高。

每100g食物营养值(3.5 oz)

热量340 千卡 1420 kJ

碳水化合物74.63 g

膳食纤维 6.3 g

脂肪 3.30 g

蛋白质11.30 g

饲喂中的抗营养物质----单宁

单宁介绍

单宁是多酚中高度聚合的化合物,它们能与蛋白质和消化酶形成难溶于水的复合物,影响食物的吸收消化。可分为水解单宁(hydrolytictannin,HT)和缩合单宁(condensedtannin,CT),两者常共存。后者也称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全谷、豆类中的单宁含量较多。

单宁又称单宁酸、鞣质,存在于多种树木(如橡胶树和漆树))的树皮和果实中,也是这些树木受昆虫侵袭而生成的虫瘿中的主要成分,含量可达50

-70 %。单宁为黄色或棕黄色无定形松散粉末,在空气中颜色逐渐变深,有强吸湿性; 不溶于乙醚、苯、氯仿,易溶于水、乙醇、丙酮,水溶液有涩味。单宁不是单一化合物,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缩合单宁,是黄烷醇衍生物,分子中黄烷醇的第2 位通过C - C 键与儿茶酚或苯三酚结合。一种是可水解的单宁,分子中具有酯键,是葡萄糖的没食子酸酯,另一种是常用的单宁。

生理活性

单宁的生理活性是其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多糖、核酸等作用的最终体现,而这些作用又取决于其分子结构。按化学结构单宁可分为水解单宁和缩合单宁

L3i,前者指酚酸或其衍生物与葡萄糖或多元醇主要通过酯类形成的多酚,在稀酸、稀碱和菌作用下可水解成较简单化合物;缩合单宁系黄烷—3—醇(其衍生物称为儿茶素类)和黄烷—3,4—二醇(其衍生物称为白花色素类)的聚合物(三个单体以上聚合),不能被水解,在酸、碱或菌的作用下氧化脱水而缩合成高分子红棕色不镕于水的“螺红”沉淀。

食物中所含单宁主要是缩合单宁,切开的苹果、李和茶水久置后即有“螺红”生成。绿茶中单宁实系单宁前体,属儿茶素及其衍生物类,在发酵制成红茶中经菌催化而氧化缩合为茶黄素、茶红素及菜渴素等,具有缩合单宁的性质。低聚缩合单宁可被微血管吸收进入血液而具有抗氧化作用,而多聚物(超过三个单体)无法吸收,或排出体外,或留在胃肠道中,因与蛋白质结合较强而保护胃壁免受酒精、盐酸的伤害。

单宁酶的利用

高粱中的单宁可以使植物蛋白以及家畜自身所分泌的消化酶蛋白凝固沉淀, 从而减少家畜对摄入蛋白的消化率和增加粪便排泄中的氮源。因此, 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如用单宁酶进行相应处理, 将大大提高家畜对植物蛋白的利用和吸收率, 降低畜牧业的生产成本。ViverosA等研究发现, 在对家鸡投放的豆类更壳饲料

中添加单宁酶,将显著地增加鸡肉的获取量。与之相比, 添加蛋白酶和淀粉酶则

增产效果不明显。

单宁酶全称是单宁酯酰水解酶( Tannase, EC3.1.1.20) , 它可以水解没食子酸单宁中的酯键和缩酚羧键, 生成没食子酸和葡萄糖。单宁酶在自然界中分布相当广泛, 有关单宁酶较早

的报道是20世纪20年代, Freudenberg在进行黑曲霉培养时发现在其菌丝中含有单宁酶, 以后又发现各类微生物, 包括真菌、酵母、细菌都能可产生单宁酶; 单宁酶还存在于一些植物材料中, 例如茶叶提取物。日本和美国对其研究较早, 并取得了很多成果;我国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单宁酶的研究。

单宁酶主要是由微生物生产的, 能够产生单宁酶的菌种十分丰富, 除了传统的青霉、曲霉、酵母, 还有巴斯德菌、寄生内座壳菌、绿色木霉和茄形镰刀菌等。但是目前研究得较多较为深入的还是青霉和曲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