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用水活动对大尺度陆地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用水活动对大尺度陆地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用水活动对大尺度陆地水循环的影响

第30卷 第10期2015年10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Vol.30 No.10Oct.,2015

汤秋鸿,黄忠伟,刘星才,等.人类用水活动对大尺度陆地水循环的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15,30(10):1091?1099,doi:10.11867/j.issn.1001?8166.2015.10.1091.[Tang Qiuhong,Huang Zhongwei,Liu Xingcai,et al.Impacts of human water use on the large?scale terrestrial water cycle [J].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15,30(10):1091?1099,doi:10.11867/j.issn.1001?8166.2015.10.1091.]

人类用水活动对大尺度陆地水循环的影响

*

汤秋鸿1,黄忠伟1,2,刘星才1,韩松俊3,4,冷国勇1,张学君1,2,穆梦斐1,5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

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8;4.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48;

5.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 要: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已成为陆地水循环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人类用水活动对陆地水循环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三回顾近年来人类用水活动对大尺度陆地水循环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灌溉二生活和工业用水二水库调节以及地下水利用等典型人类用水活动影响大尺度陆地水循环的过程与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陆面水文模型中人类用水活动参数化方案及其存在的问题三目前,陆面水文模型对人类用水活动的考虑依然不足,使得应用模型模拟陆地水循环和评估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安全面临挑战三展望未来,深入认识人类用水活动与水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发考虑人 水系统协同演化的水系统综合评估模型,预估水安全形势的演变趋势,将成为陆地水循环和水资源研究的长期重要任务三

关 键 词:人类用水活动;陆面水文模型;参数化方案;陆地水循环

中图分类号:P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66(2015)10?1091?09

1 引 言

水,不仅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基础,更是陆地生

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三然而,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以及经济社会对水资源需求不断上升,水资源问题在全球许多国家或地区已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注三人类通过取用水活动和改变环境(如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陆地水循环三人类活动对陆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直接取水,如引水灌溉二跨流域调水二地下水抽取等直接取用水方式导致水循环过程的改变[1];②利用水库二闸门等水利工程设施

人为控制水循环过程;③改变下垫面从而影响流域产汇流条件,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二城市化二水土保持工程和河道整治等影响蒸发二下渗二产流二汇流等流域水文过程[2];④通过蒸散发管理和人工干预天气等影响大气系统从而改变区域水循环过程;⑤随着人类社会工农业的发展,CO 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显著增加,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随之变化[3],温度二

降水二风速二辐射二植被等因子的变化可能会对陆地水循环产生重大的影响[4~8]三人类用水活动不但直接改变了微观尺度的水循环过程,其累积效应也体现在大尺度陆地水循环中,给区域水资源形成二调配和利用都带来了深刻影响三因此,本文重点关注人类用水活动对大尺度陆地水循环的影响三

* 收稿日期:2015?06?11;修回日期:2015?10?20.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陆地水循环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编号:41425002);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中国及全球环境风险的区域规律研究”(编号:2012CB955403)资助.

 作者简介:汤秋鸿(1981?),男,湖南岳阳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水文学研究.E鄄mail :tangqh@https://www.360docs.net/doc/838648489.html,

2 研究进展

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三国内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系统地研究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三近年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陆续开展了人类活动对陆地水循环影响的研究,例如,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与调控[9]”二 干旱区绿洲化二荒漠化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二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控[10]”二 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11]”等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在 十一五”规划中优先发展了 陆地表层系统变化与人地相互作用机理”二 水循环与水资源”等[12]领域,重点资助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及生态效应等方面研究;在 十二五”规划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进一步加大了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研究的资助,例如,拟重点资助 全球系统变化的自然和人类因素”二 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机理”等[13]方面的研究三国外的早期研究主要围绕国际水文发展十年计划(International Hydrologic Decade,IHD)和国际水文计划(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Programme,IHP)研究主题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和农业措施对陆地水循环的影响二城市化进程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二城市水危机等[14]三随着IHP后期阶段和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IGBP)的相继实施,国内外对变化环境下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也逐渐深入和综合[15]三在变化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将陆地表层中的水看作一个整体,称之为水系统(Water System)三2001年实施的全球水系统计划(Global Water System Project,GWSP)将全球变化二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和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循环与水安全影响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V?r?marty 等[16]认为各种人为因素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对区域[17]和全球[18,19]水循环产生重要影响,并且提出了大量证据表明人类在更广泛的领域干扰陆地水循环过程,指出由此导致的水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

最新的国际水文十年科学计划(2013 2022) 万物皆流”(Panta Rhei)提出了 处于变化中的水文科学与社会系统”(Change in hydrology and socie?ty)的研究主题[20]三Sivapalan等[21]和Montonari 等[22]提出发展社会水文学(Socio?hydrology),呼吁重点关注人 水系统的协同演化,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基础理论三在这些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际科学计划的支持和引导下,已开展了许多人类用水活动影响的分析工作,对人类用水活动影响过程与机理的认识不断深入,相关模型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3~25]三

人类用水活动对陆地水循环的影响非常复杂,它随着人类用水活动的方式(如引水灌溉二水库调节等)二时间尺度(年尺度二月尺度等)以及空间尺度(全球尺度二流域尺度等)而变化三现阶段随着水文模型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反映人类用水活动的参数化方案与水文模型相耦合,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三比如,秦大庸等[26]提出了 自然 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框架,为变化环境下水循环的基本认知模式二现代环境下水资源衰减规律等提供研究参考;王浩等[27]建立了海河流域二元水循环模拟平台,这些研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用水活动对陆地水循环的影响分析与模拟研究三

但是,陆地水循环及其相关地表过程的耦合机制十分复杂,不同的参数化方案在模型中的应用效果也不同[28],如何改进人类用水过程在大尺度模型中的参数化表达受到广泛关注三下面本文将回顾灌溉二生活和工业用水二水库调节二地下水利用等人类用水活动对大尺度陆地水循环的影响研究,重点关注典型人类用水活动对陆地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及其在大尺度陆面水文模型中的参数化方案,并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三

2.1 灌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为满足对粮食的需求,近几十年来耕地面积显著增加,相应灌溉用水需求不断加大[29,30]三灌溉的目的是满足灌溉农田作物的水分需求三大规模灌溉一方面将使灌区蒸发增加[31]二地下水位显著变化[17,32],灌溉水源的河道径流减少[33]二湖泊水库水位下降[34]三另一方面灌溉将显著改变地表反照率和粗糙程度等陆面特征,以及陆面和大气之间的水热通量,引起区域气候系统的改变[35];降水二辐射二气温二相对湿度和风速等多种气象要素都有可能受到灌溉的影响[36~39],进而影响区域蒸散发能力并对灌溉需水产生反馈作用[40~42]三

目前关于灌溉对大尺度陆地水循环影响的研究较多关注于对区域水量平衡的影响三模型模拟是分析灌溉影响的重要研究手段,而模型可以分为概念性模型和机理性模型三概念性模型主要应用于分析年或多年尺度灌溉对流域或区域水量平衡的影响三

2901 地球科学进展 第30卷

Biggs 等[36]基于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和能量平衡方程模拟了灌溉对印度Krishna 流域水热平衡的影响三基于Budyko 假设的水热耦合平衡原理是研究流域(区域)蒸散发的重要方法,但无法应用于灌区三

Han 等[43]通过考虑灌溉引水将Budyko 假设扩展到干旱区绿洲灌区,分析了灌溉对绿洲水量平衡的影响三

一些机理性模型被用来估算灌溉需水量,评估

灌溉用水对全球或区域陆地水循环的影响三其中,在灌溉量的模拟上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在特定时段将土壤水固定在某个状态(如饱和状态,田间持水量)来模拟灌溉过程三例如,Lobell 等[44]设置作物生长季时的土壤水分维持在饱和含水量来模拟灌溉过程三②根据当前土壤含水率低于某个设定阈值时决定是否开始灌溉,并当土壤水达到田间持水量或饱和状态时停止灌溉三例如,Tang 等[45]设定根层土壤水下降到凋萎含水量后开始灌溉,当土壤水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时即停止灌溉,来研究灌

溉对黄河流域水循环的影响三Hanasaki 等[46]设定当土壤含水量低于75%的田间含水量时需要灌溉,当土壤含水量高于75%的田间持水量时则无需灌溉三③通过赋予实际的蒸散发量或者灌溉量来模拟灌溉过程三例如,Boucher 等[35]基于LMDZ 模型赋予固定的蒸散发通量来模拟灌溉效应三

在灌溉水源的表达方面,Tang 等[47]设置DBH 模型(图1)从本地径流取水,当本地径流不足时,则从设定的河道径流取水三Hanasaki 等[46]和Pokhrel 等[48]通过集成作物需水二人类用水二河道汇流及水库调度模块来估算灌溉需水量和水库对河道径流的影响,从而细化了用水来源的表达三

在之前的研究中,数值模拟研究关于灌溉对陆地水循环影响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一致的结论,如引水灌溉导致灌区蒸散发增加二河道径流下降[49,50]等三例如,Tang 等[45]利用DBH 模型评估指出黄河干流的径流因为农业引水灌溉下降了约

40%;Hanasaki 等[46]基于H08模型的评估表明全球图1 考虑灌溉的分布式生物圈水文模型(修改参考文献[47])

Fig.1 The Distributed Biosphere?Hydrological (DBH )model with an irrigation scheme (modified after reference [47])

3

901第10期 汤秋鸿等:人类用水活动对大尺度陆地水循环的影响

农业灌溉用水大约占总消耗性用水的85%;Rost 等[51]基于LPJmL模型评估显示全球尺度上灌溉活动导致陆面蒸发增加了1.9%,径流减少了至少0.5%三由于数值模拟研究本身的不确定性,在模拟灌溉对陆地水循环影响的程度上各研究存在较大的差异,并在不同区域较为明显三现有数值模拟研究关于灌溉对水循环的影响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

3个方面:①灌溉面积资料的不确定性三现有的数值模拟研究大多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2000年灌溉面积图[52],缺少对灌溉面积的动态变化的描述,缺乏不同灌溉数据来源的比对验证,因而给模拟结果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三②作物需水估算的不确定性三不同间作物耗水差异很大,目前作物分布动态变化的资料尚比较缺乏三③灌溉活动高度的自发性使得通用的模型参数化方案难以反映现实三灌溉时间二灌溉量二灌溉水源二灌溉方式等方面都和灌溉用水直接相关,但是往往因时因地而异,有着不同的物理机制三

2.2 生活和工业用水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和工业用水急剧增加三由于生活和工业用水能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其供水往往得到优先保障三当超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时,生活和工业用水增长经常会挤占生态用水,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对陆地水循环造成影响三因此,评估生活和工业用水以及其对陆地水循环的影响是研究人类用水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三

当前生活和工业用水对水循环影响的研究主要采用统计资料估算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将生活和工业用水与陆面水文模型耦合来评估生活和工业用水对水循环的影响三比如,Hanasaki等[46]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于2007年发布的农业与水信息系统(AQUASTAT)统计数据中提供的世界各国生活和工业的用水配额等信息来估算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时空格局三通过人口密度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等统计数据以及国界线分布离散得到每一个网格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量三Rost等[51]在LPJmL模型中考虑了生活和工业用水,其中设定居民用水二牲畜用水二工业用水的消耗量分别与人口二牲畜数量以及发电量成正比三

研究显示,1971 2000年全球生活和工业用水年平均消耗达到94km3[51],其中,1995年生活与工业用水达到132.4km3[53]三虽然全球生活与工业用水量远小于全球径流与蒸发的总量,但是由于区域之间生活与工业用水的差异,部分地区生活与工业用水开采可能会超出水资源承载力,进而会对陆地水循环造成影响三

目前预估未来生活和工业用水主要是通过历史统计资料建立生活和工业用水与人口二GDP等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而根据预估的人口和GDP 等经济社会指标来推算未来的用水量三但是,如何考虑节水型社会建设等举措对生活和工业需水的影响并加以定量评估是今后研究的难点三

2.3 水库调节

水库具有防洪二发电二灌溉等多重作用三通过蓄水和调节河道径流,水库不仅可以使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变化更适应于人类的用水要求(如农业灌溉二生活用水等),而且可以削减洪峰流量,起到防洪作用三由于水库对河道径流的显著调节作用,水库成为陆地水循环和水资源研究中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三模拟水库调节对水循环的影响的重点是将水库调节过程在模型中参数化表达,主要考虑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水库位置和数量;②水库的库容;

③水库调度方案(何时蓄水及蓄水量,何时放水及放水量)三

由于大尺度研究往往很难获取众多水库的详细信息,故大尺度水文模型中的水库调度一般采取通用调度方案三1999年,Meigh等[54]为研究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水库调节方案耦合到水文模型中三水库调节方案中放水阶段的出流量与采用经验关系描述:Q out=S1.5j,其中Q out为水库的月出流量,S j为当月初始库容;在水库的蓄水阶段,出流量仅需满足下游需水要求,若水库蓄满,则将多余水量泄出三2003年,D?ll等[55]在WaterGAP 模型考虑了水库和湖泊的蓄水调节作用,并用其模拟全球径流变化三WaterGAP模型中水库调节参数化方案是在Meigh等[54]的基础上改进得到如下公式:

Q out=k r×S r(S r S r max)1.5

式中:Q out(m3/d)为水库的出流量,k r(0.01 d-1)为出流系数,S r(m3)为水库当前库容,S r max(m3)为水库最大库容三对于最大库容S r max,假设S r max= A lake H,其中A lake为水库的面积(单位:m2),H为水库的最大深度(单位:m,固定为5m)三由于缺乏水库的运行管理方案,该研究中水库被当作自然湖泊处理三之后,Rost等[51]曾将这一水库调节方案应用到LPJmL模型中,用于评估全球农业蓝水与绿水的消

4901 地球科学进展 第30卷

耗量三Hanasaki等[56]提出了一个水库调节参数化方案用于全球水循环模拟研究;该方案基于水库调度年,根据每一个水库的特征二水文条件以及下游的需水量确定水库调节参数,每年水库出流系数由初始蓄水量和最大库容确定,水库月出流量由多年平均总入库水量二最大库容二年均入库流量和当月入库流量确定三水库月出流量跟水库主要功能有关,非灌溉水库只考虑汛期防洪作用,灌溉水库还需考虑下游需水量再确定出库流量三Hanasaki等[46]将这一水库调节方案耦合到H08模型中,用于评估水库调节对全球径流的影响三

水库对径流的调节作用会显著改变流域水循环,这种影响通常与水库调度目标密切相关三一般来说由于削减洪峰的作用,大型水库调节后会减少径流过程的波动[57]三此外,水库蓄水后会导致蒸发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水库蒸发可占入库流量的10%~20%以上[58]三

由于实际水库调度过程非常复杂,当前水文模型要准确重现水库调度过程还需进一步研究三对于小尺度或单个水库研究,通过收集足够的历史水库调度和径流资料便可能在水文模型中构建较为理想的调度参数化方案三相对而言,大尺度甚至全球尺度的水库调度模拟则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缺乏高精度的全球水库和河网信息,如水库位置二大坝高度二水库面积和深度二水库供水范围等;②水库和水库群的实际调度规则十分复杂,而水库历史调度资料极度匮乏,根据水库主要功能简单分类的参数化方案不足以反映水库的真实调度方式三

2.4 地下水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带来地面沉降二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地下水开采总量已占总供水量的18%,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二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59]三

当前,地面观测二遥感和模型模拟等方法被用来定量评估大尺度地下水利用状况三地下水观测井是监测地下水变化的主要手段,被广泛用于美国High Plains[60]二中国华北平原[61]等淡水含水层系统的地下水利用状况评估;地下水模型是模拟地下水变化的重要工具,在地下水研究中也有较为广泛地应用[62];GRACE重力卫星成为了估算陆地储水量和地下水变化的新手段,Famiglietti等[63]利用GRACE 卫星遥感的重力场数据评估了美国加州中央河谷的地下水超采情况;Rodell等[64]将卫星遥感重力场数据与陆面模型相结合,估算了印度北部地区地下水存储量下降速率,结果表明2002年8月至2008年10月该地区地下水以每年(4±1)cm等水深的速率下降,超采的水量约为印度最大的地面水库库容的两倍三虽然卫星重力场数据提供了估算大尺度地下水变化的途径,但由于重力场受到商品运输二水库蓄水二跨流域调水等人为地表质量变化影响,检测重力场变化中的地下水信号存在较大不确定性[65](图2)三由于缺少大尺度地下水观测,评估资料缺乏地区的地下水利用状况,预估未来地下水开采量比较困难,现阶段有一些模型尝试估算全球地下水利用量,但是不同模型的估算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三Konikow[66]主要利用美国的模拟或观测数据以及少量美国以外地区的地下水数据来估算全球地下水的抽取量,结果显示在1993 2008年全球的地下水储量下降的速率为127km3/a三Wada等[67]研究假定灌溉回流量将补充到地下水,结果显示1993 2008年全球的地下水储量下降的速率为195km3/a三最近,D?ll等[68]将WaterGAP模型与GRACE卫星遥感数据相结合评估了全球地下水量储量变化,结果显示2000 2009年全球地下水储量下降的速率为113km3/a三

现阶段对地下水利用的影响评估依然比较粗略,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阐明农业灌溉二城镇化二海绵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机制,以及地下水开采和回灌的效应三

3 未来研究方向和重要的科学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过去几十年我国的用水需求逐步增长,人类用水活动日益强烈,为开展人类用水活动对大尺度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影响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场三未来研究应结合国际前沿与我国的区域优势,重点关注一些重要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包括评估人类用水活动影响的监测技术二人类用水活动与陆地水循环的相互作用机制二人类用水需求预估二综合评估模型等三

我国的相关研究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保障区域水安全二实现人 水和谐提供科技支撑,重点发展人类用水活动及其影响的定量观测与评估方法,加强遥感监测和科学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应用;深化人类用水活动演变的基础

5901

第10期 汤秋鸿等:人类用水活动对大尺度陆地水循环的影响

图2 华北平原2003 2011年煤炭运输二水库蓄水二

跨流域调水等人为地表质量变化对GRACE信号

的贡献(修改自参考文献[61])

Fig.2 The mass changes of natural surface water, reservoir,coal transport and inter?basin water diversion contributed to the GRACE 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

estimate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during2003?2011

(modified after reference[61])

理论,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加强人 水系统的协同演化规律研究;提出区域水安全保障的解决方案,发展水系统综合评估模型,加强水资源需求趋势和水短缺风险预估,加强水 能源 粮食的关系和统筹管理研究三

4 结语与展望

陆地水循环是陆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它一方面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人类用水活动的影响三当前剧烈的人类用水活动已经显著地改变了大尺度水循环,定量评估人类用水活动的影响对认识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三模型是研究陆地水循环变化的重要工具之一三然而,当前大尺度陆面水文模型对人类用水活动的考虑依然不足,使得应用模型模拟变化环境下陆地水循环面临挑战三因此,需要深入认识灌溉二生活和工业用水二水库调节二地下水利用等人类用水活动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水循环的机理,发展大尺度人类用水活动参数化方案,模拟和预估陆地水循环和水资源演变三

未来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强,预计将对陆地水循环产生更大的影响三陆地水循环变化不仅和气候系统变化有关,还和社会经济发展路径紧密相连三事实上,水系统是复杂地球系统中的一部分,水循环和其他地表过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三陆地水循环演变是大气二生态二地貌二人文等多种地表过程变化共同影响下的结果三人类用水活动既改变了水循环,又受到水循环的制约,是水系统中独特而重要的过程三

由于人 水系统的复杂性[69],定量模拟和预估尚存在不少困难三认识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开发考虑人 水系统协同演化的水系统综合评估模型,预估区域水安全形势的演变趋势,将成为陆地水循环和水资源研究的长期重要任务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Song Xiaomeng,Zhang Jianyun,Zhan Chesheng,et al.Review

for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water cycle [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3,44(7):779?790.

[宋晓猛,张建云,占车生,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影响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2013,44(7):779?790.] [2] Cuo L,Lettenmaier D P,Alberti M,et al.Effects of a century of

land cover and climate change on the hydrology of the puget sound basin[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9,23(6):907?933. [3] Cheng Guodong,Xiao Honglang,Fu Bojie,et al.Advances in syn?

thetic research on the eco?hydrological proces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J].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14,29(4):431?437.[程国栋,肖洪浪,傅伯杰,等.黑河流域生态 水文过程集成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4,29(4):431?437.] [4] Milly P C.Global pattern of trends in streamflow and water availa?

bility in a changing climate[J].Nature,2005,438(7066):347?350.

[5] Chiew F H S,Teng J,Vaze J,et al.Estimating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runoff across southeast Australia:Method,results,and implications of the modeling method[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09,45(10):82?90.

[6] Tang Q,Lettenmaier D P.21st century runoff sensitivities of major

global river basins[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12,39

(6):92?104.

[7] Zhang X,Tang Q,Zhang X,et al.Runoff sensitivity to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change in the CMIP5Models[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14,41(15):5492?5498.

[8] Liu X,Zhang X J,Tang Q,et al.Effects of surface wind speed

decline on modele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in China[J].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4,18(8):2803?2813. [9] Shi Jiansheng,Li Guomin,Liang Xing,et al.Evolution mecha?

nism and control of groundwater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2014,5:527?534.[石建省,李国敏,梁杏,等.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J].地球学报,2014,5:

6901 地球科学进展 第30卷

527?534.]

[10] Wang Tao.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oasific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in arid regions[J].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09,29(1):1?9.[王涛.干旱区绿洲化二荒漠化研究的进展

与趋势[J].中国沙漠,2009,29(1):1?9.] [11] National973Program Office of the Hai River Basin.Introduction

of National973Program Water cycle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Hai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7,7:893?894.[海河973

项目办公室.国家973项目 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

资源高效利用”介绍[J].水利学报,2007,7:893?894.] [12] The11?th Five?year of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J].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006,(5):310?3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十一五”发展规划

[J].中国科学基金,2006,(5):310?320.]

[13] The12?th Five?year of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J].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011,(5):314?3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十二五”发展规划

[J].中国科学基金,2011,(5):314?320.]

[14] Wei Yingqi.From the 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Program(IHP)

to hydrological research trends[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

mation,2011,28:143.[尉颖琪.从国际水文计划看水文研究

变化趋势[J].科技资讯,2011,28:143.]

[15] Jing Lingyun,Sun Dongyuan,Fei Xiliang.The influence of hu?

man activities on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cycle[J].Gansu Agri?

culture,2013,15:24?25.[景凌云,孙栋元,费喜亮.浅析人类

活动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J].甘肃农业,2013,15:24?25.] [16] V?r?marty C J,McIntyre P B,Gessner M O,et al.Global

threats to human water security and river biodiversity[J].Nature,

2010,467(7315):555?561.

[17] Leng G,Tang Q,Huang M,et al.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irrigation on land surface and sub?

surface hydrology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J].Regional Envi?

ronmental Change,2015,15(2):251?263.

[18] Gerten D,Rost S,Von Bloh W,et al.Causes of change in20th

century global river discharge[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8,35(20):67?76.

[19] D?ll P,Fiedler K,Zhang J.Global?scale analysis of river flow

alterations due to water withdrawals and reservoirs[J].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09,13(12):2413?2432. [20] Sivapalan M,Savenije H H G,Bl?schl G.Socio?hydrology:A

new science of people and water[J].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12,26(8):1270?1276.

[21] Sivapalan M,Konar M,Srinivasan V,et al.Socio?hydrology:

Use?inspired water sustainability science for the anthropocene

[J].Earths Future,2014,2(4):225?230.

[22] Montanari A,Young G,Savenije H H G,et al. Panta Rhei?

Everything Flows”:Change in hydrology and society The IAHS

Scientific Decade2013?2022[J].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

2013,58:1256?1275.

[23] Kandasamy J,Sounthararajah D,Sivabalan P,et al.Socio?

hydrologic drivers of the pendulum swing between agricultural de?

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A case study from Murrum?

bidgee River Basin,Australia[J].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4,18(3):1027?1041.

[24] Liu Y,Tian F,Hu H,et al.Socio?hydrologic perspectives of the

co?evolution of humans and water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Western China:The Taiji?Tire Model[J].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3,18(4):1289?1303.

[25] Lu Z,Wei Y,Xiao H,et al.Evolution of the human?water rela?

tionships in Heihe River Basin in the past2000years[J].Hy?

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5,19:2261?2273. [26] Qin Dayong,Lu Chuiyu,Liu Jiahong,et al.Theoretical frame?

work of dualistic nature?social water cycl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4,59:419?427.[秦大庸,陆垂裕,刘家宏,等.

流域 自然 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框架[J].科学通报,

2014,59:419?427.]

[27] Wang Hao,Jia Yangwen,Yang Guiyu,et al.Integrated simula?

tion of the dualistic water cycle and its associated processes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3,58:

1064?1077.[王浩,贾仰文,杨贵羽,等.海河流域二元水

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J].科学通报,2013,58:

1064?1077.]

[28] Hagemann S,Gates L D.Improving a subgrid runoff parameter?

ization scheme for climate models by the use of high resolution da?

ta derived from satellite observations[J].Climate Dynamics,

2003,21(3/4):349?359.

[29] Siebert S,Kummu M,Porkka M,et al.A global dataset of the

extent of irrigated land from1900to2005[J].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Discussions,2014,11(12):13207?

13258.

[30] Elliott J,Deryng D,Müller C,et al.Constraints and potentials

of future irrigation water availability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n?

der climate change[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4,111(9):3239?3244.

[31] Tang Q,Hu H,Oki T,et al.Water Balance within Intensively

Cultivated Alluvial Plain in an Arid Environment[J].Water Re?

sources Management,2007,21(10):1703?1715. [32] Tang Q,Hu H,Oki T.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discharge in a

hyperarid Alluvial Plain(Akesu,Taklimakan Desert,China)

[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7,21(10):1345?1353. [33] Tang Q,Oki T,Kanae S,et al.Hydrological cycles chang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during the La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

tury[J].Journal of Climate,2008,21(8):1790?1806. [34] Tang Q,Rosenberg E A,Lettenmaier D https://www.360docs.net/doc/838648489.html,e of satellite data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irrigation withdrawals on Upper Klamath

Lake,Oregon[J].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09,

13(5):617?627.

[35] Boucher O,Myhre G,Myhre A.Direct human influence of irri?

gation on atmospheric water vapour and climate[J].Climate Dy?

namics,2004,22(6/7):597?603.

[36] Biggs T W,Scott C A,Gaur A,et al.Impacts of irrigation and

anthropogenic aerosols on the water balance,heat fluxes,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a river basin[J].Water Resources Re?

7901

第10期 汤秋鸿等:人类用水活动对大尺度陆地水循环的影响

search,2008,44(12):181?198.

[37] Pielke R,Beven K,Brasseur G,et al.Climate change:The

need to consider human forcings besides greenhouse gases[J].

Eos,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Vnion,2009,90(45):

413?413.

[38] Bonfils C,Lobell D.Empirical evidence for a recent slowdown in

irrigation?induced cooling[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

my of Sciences,2007,104(34):13582?13587. [39] Mahmood R,Hubbard K G,Leeper R D,et al.Increase in

near?surface atmospheric moisture content due to land use chan?

ges:Evidence from the observed dewpoint temperature data[J].

Monthly Weather Review,2008,136(4):1554?1561. [40] Bouchet R.Evapotranspiration réelle et potentielle,signification

climatique[J].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logical Sciences

Publication,1963,62:134?142.

[41] Ozdogan M,Salvucci G D.Irrigation?induced changes in poten?

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n southeastern Turkey:Test and applica?

tion of Bouchet’s complementary hypothesi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04,40(4):W04301,doi:10.1029/

2003WR002822.

[42] Han S,Tang Q,Xu D,et al.Irrigation?induced changes in po?

tential evaporation:more attention is needed[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14,28(4):2717?2720.

[43] Han S,Hu H,Yang D,et al.Irrigation impact on annual water

balance of the oases in Tarim Basin,Northwest China[J].

Hydrological Processes,2010,25(2):167?174. [44] Lobell D,Bala G,Duffy P.Biogeophysical impacts of cropland

management changes on climate[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

ters,2006,33(6):L06708,doi:10.1029/2005GL025492. [45] Tang Q,Oki T,Kanae S,et al.The influence of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and partial irrigation within grid cells on a hydrological

simulation[J].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2007,8(3):499.

[46] Hanasaki N,Kanae S,Oki T,et al.An integrated model for the

assessment of global water resources?Part1:Model description

and input meteorological forcing[J].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08,12(4):1007?1025.

[47] Tang Q,Oki T,Kanae S.A Distributed Biosphere Hydrological

Model(DBHM)for large river basin[J].Annual Journal of Hy?

draulic Engineering,JSCE,2006,50:37?42.

[48] Pokhrel Y,Hanasaki N,Koirala S,et al.Incorporating anthro?

pogenic water regulation modules into a land surface model[J].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2012,13(1):255?269. [49] Hu Heping,Tang Qiuhong,Lei Zhidong,et al.Runoff?evapora?

tion hydrological model for arid plain oasis,1,the model struc?

ture[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4,15(2):140?145.[胡

和平,汤秋鸿,雷志栋,等.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

―I模型结构,水科学进展,2004,15(2):140?145.] [50] Tang Qiuhong,Tian Fuqiang,Hu Heping.Runoff?evaporation

hydrological model for arid plain oasis,2,Applications of the

model[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4,15(2):146?150.

[汤秋鸿,田富强,胡和平.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

―II模型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4,15(2):146?150.][51] Rost S,Gerten D,Bondeau A,et al.Agricultural green and blue

water consump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global water system

[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08,44(9):137?148. [52] Loveland T R.Development of a global land cover characteristics

database and IGBP discover from1km AVHRR data[J].Inter?

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0,21(6):1303?1330.

[53] Shiklomanov I.Appraisal and assessment of world water resources

[J].Water International,2000,25:11?32.

[54] Meigh J R,Mckenzie A A,Sene K J.A grid?based approach to

water scarcity estimates for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J].Wa?

ter Resources Management,1999,13(2):85?115. [55] D?ll P,Kaspar F,Lehner B.A global hydrological model for de?

riving water availability indicators:Model tuning and validation

[J].Journal of Hydrology,2003,270(1):105?134. [56] Hanasaki N,Kanae S,Oki T.A reservoir operation scheme for

global river routing models[J].Journal of Hydrology,2006,327:

22?41.

[57] Jida W,Yongwei S,Colin J G,et al.Downstream Yangtze River

levels impacted by Three Gorges Dam[J].Environmental Re?

search Letters,2013,8(4):044012.

[58] V?r?marty C J,Sahagian D.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of the

terrestrial water cycle[J].BioScience,2000,50(9):753?765.

[59] The notice: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issued the

national ground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plan(2011?2020)[J].

The Bulletin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

na,2012,12:63?71.[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全国地下水污染

防治规划(2011 202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公报,2012,12:63?71.]

[60] McGuire V L.Water?level Changes in the High Plains Aquifer:

Predevelopment to2009,2007?08,and2008?09,and Change in

Water in Storage,Predevelopment to2009[R].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38648489.html,GS:Reston,

2011.

[61] Hu Y,Moiwo J P,Yang Y,et al.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and

sustainable groundwater management in Shijiazhuang Irrigation

District,North China Plain[J].Journal of Hydrology,2010,393

(3/4):219?232.

[62] Cooley R L,Konikow L F,Naff R L.Nonlinear?regression

groundwater flow modeling of a deep regional aquifer System[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86,22(13):1759?1778. [63] Famiglietti J S,Lo M,Ho S L,et al.Satellites measure recent

rates of groundwater depletion in California’s Central Valley[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11,38(3):L03403?L03406. [64] Rodell M,Velicogna I,Famiglietti J S.Satellite Based esti?

mates of groundwater depletion in India[J].Nature,2009,460

(7258):999?1002.

[65] Tang Q,Zhang X,Tang Y.Anthropogenic impacts on mass

change in North China[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13,40

(15):3924?3928.

[66] Konikow L F.Contribution of global groundwater depletion since

1900to sea?level rise[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11,38

(17):245?255.

8901 地球科学进展 第30卷

[67] Wada Y,Beek L P H V,Weiland F C S,et al .Past and future

contribution of global groundwater depletion to sea?level rise[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2,39(9):L09402.

[68] D?ll P,Muller Schmied H,Schuh C,et al .Global?scale assess?

ment of groundwater depletion and related groundwater abstrac?tions:Combining hydrological modeling with information from

well observations and GRACE satellite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14,50(7):5698?5720.

[69] Ding Yongjian,Zhou Chenghu,Shao Ming’an,et al .Studies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Progress and prospect [J].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13,28(4):407?419.[丁永建,周成虎,邵明安,等.地表过程研究进展与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13,

28(4):407?419.

Impacts of Human Water Use on the Large?scale

Terrestrial Water Cycle

*

Tang Qiuhong 1,Huang Zhongwei 1,2,Liu Xingcai 1,Han Songjun 3,4,

Leng Guoyong 1,Zhang Xuejun 1,2,Mu Mengfei 1,5

(1.Key Laboratory of Water Cycle and Related Land Surface Processes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China ;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

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imulation and Regulation of Water Cycle in River Basin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Beijing 100038,China ;4.National Center of Efficient Irriga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Beijing 100048,China ;5.Department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nd extraordinar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human

appropriation of freshwater supply increases rapidly.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ac?tor of the large?scale terrestrial water cycle.The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human water use have attracted growing at?

tention.In this paper,we briefly reviewed the recent studies addressing the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of the large?scale terrestrial water cycle.The review focused on the direct alteration of the water cycle for human needs,with special coverage for the primary aspects of human water use such as irrigation,domestic and industrial water use,reservoir regulation and groundwater mining.The state?of?the?art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of human water use for macroscale land surface hydrological modeling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chemes were discussed.Considering the impacts of human water use on the terrestrial water cycle is currently a challenge for macroscale land surface hydrological modeling,which hinders the use of the models in assessing water resources under chan?ging environment.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 and water systems,to

develop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of coupled human?water systems,and to assess regional and global water secu?rity.

Key words :Human water use;Hydrological model;Land surface scheme;Terrestrial water cycle.

9

901第10期 汤秋鸿等:人类用水活动对大尺度陆地水循环的影响

*Foundation item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of China Terrestrial water cycle and global

change”(No.41425002);The Global Change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Regional patterns of environmental risks of China and the world”(No.2012CB955403).First author :Tang Qiuhong (1981?),male,Yueyang city,Hu’nan Province,Professor.Research area include hydrology.

E?mail :tangqh@https://www.360docs.net/doc/838648489.html,

专题九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专题九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1.[2016·课标卷Ⅱ,36(1)、(4),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实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 (2)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2~4题。

2.(2016·课标卷Ⅱ,9,4分)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3.(2016·课标卷Ⅱ,10,4分)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4.(2016·课标卷Ⅱ,11,4分)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升潮流冲淤水平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5.[2016·课标卷Ⅲ,36(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逐步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

第五节陆地水与水循环 一、陆地水和水资源的概念(陆地水的作用) (一)陆地水: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的总称。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 (二)水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指水圈的全体, 狭义的水资源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注意水资源、水力资源、水利资源的含义区别 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可以利用的淡水 水力资源是指陆地上因为落差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水利资源是指从发展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泛指水灾供给水源、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多方面的效用。 二、陆地水的来源和分类 (一)来源 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来自大气降水:包括各种固体降水:降雪、冰雹和液体降水:雨、露、霜、霾等 还包括进入地下凝结成地下水的水汽。 (二)分类: 1.根据分布空间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1)地表水进一步分为:河流水、湖沼水、冰川。 (2)地下水根据埋藏深度可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根据埋藏位置条件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2.根据循环周期长短可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比较两者所包括的类型,分析他们在储量大小、更新快慢、循环周期长短方面的区别,并说明利用方面的不同。 3根据盐分含量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各种陆地水体与水源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也可参照课件各种水体的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三)主要陆地水体分析 1.潜水和承压水的比较分析;埋藏于两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叫承压水。

和学生一起分析潜水和承压水的形成、分布区别,并进一步说明三区不同位置打井的水井类型,潜水井、枯水井、承压井、自流井。 ⑴概念:含水层:岩石和土层中的空隙有大、有小,空隙大的岩石和土层透水性能好,空隙小或致密的岩石和土层透水性能差。透水性能好的岩层和土层,地下水容易进入空隙,使空隙充满水并容易从空隙中渗出。这样的岩层和土层叫含水层。 隔水层:透水性能差的岩层和土层,空隙小,地下水不容易从这一层渗透过去,形成隔水层。 潜水:埋藏于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叫潜水。 承压水:埋藏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叫承压水。 潜水面(自由水面):由于潜水的补给是大气降水,水面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所以潜水区形成自由水面;水面压力为零 承压水面:承压水接受潜水补给,且位于两个水层之间,水面压力不为零,所以形成承压水面,其水面为补给区(高处)高水面于排泄区低水面的连线。 ⑵潜水的补给是大气降水,承压水的补给是潜水。 ⑶两种地下水比较 分析地下水构造图需要说明的几方面问题: A.潜水和承压水的概念:潜水是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承压水是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 B.地下水构造的分区:潜水和地下承压水往往连续存在,且两端为潜水,中间为承压水。其中地势较高的潜水区为补给区,地势较低的潜水区为排泄区,中间的承压水所在地区为承压区 C.潜水位和承压水位的确定:补给区和排泄区各有一个潜水水面,它与外界大气直接相通,其水位高地随着外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承压水位是补给区平均潜水位线和排泄区平均潜水位线的连线,承压水位线一般变化很小。 D.四种水井性质的确定:一般潜水区打出的水井为潜水井,承压区的水井有三种类型:若未打穿隔水层,则形成枯水井,若打穿第一隔水层,且井口高度低于承压水位,则其井为自流井,若打穿第一隔水层,但井口高度高于承压水位,则其井为承压井。 农村的机井和饮用水井在其后的丰水年和干旱年水位变化突出,即是潜水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的结果。

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3: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3: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9题;共74分) 1. (2分) (2016高三上·双流月考) 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下图示意L湖及周边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正确描述甲、乙两河与L湖相互关系的是() A . 甲河秋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 B . 甲河流量变化深受L湖影响 C . 乙河是L湖重要补给水源 D . 乙河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 (2) 芦苇是淡水植物。对L湖东、西两岸芦苇分布差异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 . 主导风向 B . 湖水含盐量高低 C . 沿岸坡度陡缓

D . 土壤肥沃程度 2. (2分)(2019·攀枝花模拟)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下图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1)监测显示近年来,该流域蒸腾作用明显减弱,导致该流域内() A . 大气降水增加 B . 地表径流减少 C . 地下径流减少 D . 水汽蒸发减少 (2)若要进一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应采取的措施是() A . 人工降雨 B . 植树造林 C . 围湖造田 D . 引水灌溉 3. (2分) (2017高三上·吴忠月考) 圣劳伦斯河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3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蒙特利尔失控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A . 2个月 B . 3个月 C . 4个月 D . 5个月 (2)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A . 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 . 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 . 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 . 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3)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①加深河道②绿化河堤③分段拦冰④拓宽河道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知识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一.课程目标 1.熟练掌握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2.掌握河流流量特征与河流补给的关系 二.课前背景引入 让学生思考:1.观察河流,说出其补给来源 2.箭头代表什么含义 三.授课内容 (一)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潜水面时(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或地下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时

(枯水期),湖泊水或地下水补给河流。 河流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特例:探讨黄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情况 (二)河流水补给类型

(三)注意点: (1)汛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河流正好相反。 (2)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有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3)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有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4)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5)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变化和缓,多为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气候区的河流。

(四)思考:下列河流径流量的变化特征 泰晤士河(英国)、刚果河、亚马逊河、尼罗河、长江、塔里木河(五)例题: 1.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 A.冰川 B.地下水 C.江河水 D.湖沼水 答案:A (六)测试题 1.(一般)对地下水补给的有利因素是 A.降水强度较小,历时较长 B.地下有永久冻土 C.地面植被稀少 D.地形坡度较陡 答案:A 本题考查水循环。降水强度小,历时长,则地面下渗的时间长,故利于地下水补给。 2.(一般)下列关于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右岸更容易遭受侵蚀 B.河水最深处位于河床中心 C.水面宽度一年中洪水期最大 D.自上游向下游流量逐渐增加

2019届高三一轮地理复习练习:第9讲-陆地水体与水循环(Word版,含答案)

限时规范训练9陆地水体与水循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全球陆地、海洋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多年平均值的数量关系。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表示海洋降水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结合世界海陆面积及其性质差异知,甲、乙、丙、丁分别为海洋蒸发量、海洋降水量、陆地降水量和陆地蒸发量。 答案:B 2.箭头①的含义是()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 D.植物蒸腾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箭头①为水汽输送。 答案:C

虹吸雨水收集系统是在缺水地区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读虹吸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回答下面三题。 3.该系统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B.降水 C.下渗D.径流 解析:根据材料,该系统是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没有使降水进入径流环节流走,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D对。对蒸发、下渗环节有影响,但没有改造这些环节,不影响降水环节,A、B、C错。 答案:D 4.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调节城市局地气候B.缓解城市用水紧张 C.缩短径流汇聚时间D.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解析:根据材料,该系统是缺水地区回收雨水的一种良性系统,主要功能是缓解城市用水紧张问题,B对。对调节城市局地气候、缩短径流汇聚时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作用不大,A、C、D错。 答案:B 5.最适合使用该系统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华北地区 D.青藏高原 解析:根据材料,最适合使用该系统的地区是缺水地区。东北地区大部分是湿润、半湿润区,主要限制因素是热量,A错。东南地区水源充足,B错。华北地区降水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大,缺水严重,最适合使用该系统,C对。青藏高原是高寒气候区,生产、生活用水少,不适宜,D错。 答案:C (2018·江苏省涟水中学高三第一次检测)下列左图为某区域水系图,右图为甲湖泊及与其相连乙河段的水位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

《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设计 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陆地与海洋》中的第五节《陆地水与水循环》。整个说课分四个部分: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重点,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 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1)读图分析。(2)讲练结合。(3)学生绘图训练。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说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 讲课开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水”的图文资料,利用古诗,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能复回”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1.陆地水体类型 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么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 类型循环周期 动态水河水16天 淡水湖泊水10年 浅层地下水不一定(与水深有关)

高三一轮复习33陆地水和水循环(教案)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第3讲陆地水和水循环 【导学提示】 内容精析 陆地水体类型及运动转化规律;河流的补给;河流的径流变化;冰川;地下水的分类;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学法指导 (1)水在地球环境中具有固、液、汽三相变化的特点,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 既有一定的运动规律,又彼此密切联系。因此,学习水循环时,可自绘“水循环示意图”,来帮助理解各种水体的来源和去路。 (2)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陆地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河流水、湖泊水、地下 水的互补关系;根据河流流量变化的特点,判断河流补给类型和分布等。 【能力提升站】 请对比: “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提示:“水资源”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水力资源”是一种能源,通常指天然河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水利资源”的含义很广,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泛指供给水源、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多方面效能的利用。 想一想: 为什么说动态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 提示:动态水资源的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即可恢复更新。因此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 请思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黄河下游地段补给关系如何? 提示:各种水体相互转化,体现在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补给。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水补给湖水或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水或潜水补给河水。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多为河水补给地下水。

【自主探究】 一、陆地水体类型 1、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所有的水体 B.冰川分布于两极和高山地区,直接利用的极少,不属于水资源 C.目前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D.水资源开发利用后,都能很快恢复更新 答案:C 2、陆地水按空间分布不同,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按循环周期不同,可以分为动态水 资源和静态水资源。 3、读下面“地下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含水层C中的地下水是 (潜水或承压水),B层以上的地下水是 (潜水或承压水)。 (2)在1、2、3三口井中,地下水能自流上涌的是井;另一口有地下水的是井。 (3)若过量开采地下水,则会形成地下区,导致地面,海水等现象。 答案:(1)承压水潜水(2)2 3 (3)漏斗下沉入侵 4、关于陆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 B.陆地水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河流水、湖沼水、永久性积雪、冰川和地下水等 C.陆地各种水体从静态储水量看,以冰川和地下水的储水量最大 D.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水体中 答案:ABC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读下面区域图,已知图中河流和湖泊以雨水补给为主,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河流的流向是由Q向P B.S地为地中海气候 C.S地为热带沙漠气候D.图示区域为北半球 2.关于P地河谷剖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河谷地质构造为向斜②河谷地质构造为背斜 ③河谷岩层下可能有石油④河谷是由岩石断裂所形成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关于图中等温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为七月份等温线②为一月份等温线③此时湖泊水位为a ④此时湖泊水位为b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1.B 2.C 3.B 【解析】1.据材料及图形中的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纬度为30°附近,图中河流和湖泊以雨水补给为主,故为地中海气候,纬度范围是南北纬30°到南北纬40°,S在30°以南,故为南半球地中海式气候,故B项正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故A项错误;该地为地中海气候,故C项错误;图示区域为南半球,故D项错误。 2.从P地河谷剖面图可知,该河流地质岩层向上拱起,受张力侵蚀成谷地,所以地质构造属于背斜;图中河流自南向北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谷西岸为侵蚀岸,河谷东岸为堆积岸,由图可知A地为河谷东岸,结合选项C项正确。 3.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可以判断此时陆地上气温较低,凸向低纬度,所以为七月份等温线;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所以湖泊水位较高,结合图可知此时湖泊水位为b,故B项正确。 读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4.甲地和乙地的年降水量分别是(单位:mm/年) A.>400,>25 B.<400,>25 C.>400,<25 D.<400,<25 5.甲、乙、丙三地分别是 A.祁连山脉、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 B.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内蒙古高原 C.巫山山脉、四川盆地、江汉平原 D.秦岭、青藏高原、渭河平原 6.图中河流在A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是 A.水流湍急、含沙量较小B.水流湍急、含沙量较大 C.水流平缓、含沙量较大D.水流平缓、含沙量较小 【答案】 4.C 5.A 6.A 【解析】4.根据图中的数值可知,甲地降水量大于400mm,乙地降水量小于25mm,C正确。 5.根据图中经纬度位于和降水量可知,甲处降水多,应是山地的迎风坡,是祁连山脉;乙地降水少为内陆盆地,是柴达木盆地;丙地是山前冲积洪积平原,是河西走廊,A正确。 6.图中河流是黄河,在A附近河段由于落差大,水流急,但因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较小,A正确。 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7.根据雨带在I、III地区的时间,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南京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A.4~6月B.6~7月C.6~8月D.5~8月 8.如在6月中旬,雨带则已经推移进入I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A.南旱北涝B.南北皆旱C.南涝北旱D.南北皆涝 【答案】 7.B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

陆地水与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3、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运用图解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水资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的美德。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2、自然界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河流径流变化与补给的关系。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分析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阅读】资料1“世界水日”的来历 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的一百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继之联合国大会决定,自1993年起,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在这一天就水资料保护与开发开展活动,以提高公众意识。 资料2“人类面临空前的水资源危机” 21世纪,世界人口将增长3.6倍,农业用水将增加5倍,工业用水将增加26倍,城乡各地生活用水将增加18倍。在非洲有12个国家常年缺水,4亿多人饮水不足,而在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许多大河滔滔入海,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导入】地球上有了水才开始有生命,水孕育了无限生机和勃勃生命,从以上两则有关“水”的资料中可以体会到,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意识到当今水资源问题不仅是区域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水资源问题需要全球每一个人关注,为此,我们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水资源有较系统的了解。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练】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含解析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建有大型水库。关于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区地下水水位上升 B.库区水汽蒸发量增加,周边地区空气湿度增加 C.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多 D.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2.在F处建有一个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 ) A.海陆间循环 B.跨流域调水 C.水库 D.地下水补给湖水 [2020·江阴联考]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方法模拟了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 ) ①风力②地球重力③太阳能④温室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 )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下径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0·全国卷Ⅰ]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2020·西安质检]读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7~8题。 7.据图信息推知,甲河流域此时( )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盛行西南风 C.盛行西北风 D.潜水补给河水 8.甲河流主要补给形式及出现最大汛期的季节分别是( ) A.冰雪融水冬季 B.大气降水冬季 C.地下水春季 D.大气降水夏季 二、综合题 9.[2020·合肥调研]下图为我国四条河流径流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8陆地水与水循环专题卷

微专题 (八) 陆地水与水循环 (2017 ·安徽芜湖模拟 ) 采用物理覆盖技术来抑制平原水库的无效蒸发,可节约更多的水资 源, 下图为某地常年有水的水库观测数据,其中 12 月至次年 3 月时间段蒸发量极小,观测困难。 据此完成 1~3 题。 A .水面结冰 B . 风速增大 C .水质变差 D . 水库干涸 2.与覆盖前相比,覆盖后水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是 ( ) A .减轻水库土壤盐渍化 B . 降低库区大气湿度 C .增强大气逆辐射 D . 促进浮游植物的生 长 3.该地最可能是 ( ) A .北半球亚热带 B . 北半球温带 C .南半球热带 D . 南半球暖温带 答案 1.A 2.B 3.B 解析 第 1 题,根据蒸发量的影响因素,水库主要用来蓄水,水库没水的可能性较小,题中提到 水库常年有水, D 项错误。常年有水的水库,风速增大,蒸发量也大,覆盖与无覆盖条件下差别 很大, B 项错误;水质差和蒸发量无关,排除 C 项;当水面结冰,温度低,蒸发量小,故选 A 项。 第 2 题,与覆盖前相比,覆盖后水库蒸发量偏小,降低库区大气湿度, B 项正确;降低了库区的 大气湿度,大气逆辐射也会减弱,降水会减少,会加重库区的盐渍化,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 故 A 、 C 、D 三项错误。第 3题,7、8 月份蒸发量较大,说明是夏季,所以应是北半球;图示 11 月份有无覆盖条件下,蒸发量较低,几乎相同,说明气温非常低,可能有结冰现象,故应位于温 带。 (2017 ·山东名校联考模拟 )2016 国际海绵城市建设论坛暨第十四届泉州市科协学术年会于 12月 25 日在泉州举行,本次大会以“让城市不再看海”为主题,海内外 一 堂,共襄盛举,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下图为某活水公园雨水收系 统示意图,据此完成 4~6 题。 1. 300 余名专家学者齐聚

示范教案一(35陆地水与水循环

示范教案一(3.5陆地水与水循环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目前人类利用淡水资源的主要水体类型;潜水和承压水在埋藏条件上的区别。 2.理解雨水补给、河流径流与降雨量的关系;冰川补给的河流与气温的关系;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其循环过程,水循环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读图绘图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 德育目标 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思想品德。 ●教学重点 1.河流径流与降雨量的关系。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1.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 2.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学、比较、读图分析与教师的引导、归纳、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挂图或板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陆地上不仅有种类繁多的矿物、岩石,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而且还有在自然界中处于不断运动、转化状态的各种水体,它是地球上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陆地水的数量很少(仅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陆地水体包括哪些类型呢? [讲授新课] 3.5 陆地水与水循环(板书) 一、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板书) 1.陆地水的组成(板书) 陆地水——分布在陆地的各种水体的总称。它包括: (分析)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通过下渗,渗入到地下的土层和岩石的空隙中,成为地下水。 (打出投影片图3.33或出示挂图)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思考) 1.比较潜水和承压水在埋藏条件和水源补给方面的不同。 2.通过比较图中三口井的水情,说明自流井的成因。 (学生)略 (教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潜水埋藏的比较浅,它埋藏在地表层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并且有一个自由水面。承压水埋藏的比较深,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并承受一定的压力,但没有自由水面。从水源补给情况来看,因潜水距地表层较近,所以依靠大气降水和地表面的各种水体下渗来补给;而承压水埋藏的较深,只能靠上面的潜水和距此很远的地表层上的降水或其他水体下渗来补给。

2019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语文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读下面区域图,已知图中河流和湖泊以雨水补给为主,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河流的流向是由Q向P B.S地为地中海气候 C.S地为热带沙漠气候 D.图示区域为北半球 2.关于P地河谷剖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河谷地质构造为向斜②河谷地质构造为背斜 ③河谷岩层下可能有石油④河谷是由岩石断裂所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关于图中等温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为七月份等温线②为一月份等温线③此时湖泊水位为a ④此时湖泊水位为b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1.B 2.C 3.B 【解析】1.据材料及图形中的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纬度为30°附近,图中河流和湖泊以雨水补给为主,故为地中海气候,纬度范围是南北纬30°到南北纬40°,S在30°以南,故为南半球地中海式气候,故B项正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故A项错误;该地为地中海气候,故C项错误;图示区域为南半球,故D项错误。 2.从P地河谷剖面图可知,该河流地质岩层向上拱起,受张力侵蚀成谷地,所以地质构造属于背斜;图中河流自南向北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谷西岸为侵蚀岸,河谷东岸为堆积岸,由图可知A地为河谷东岸,结合选项C项正确。 3.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可以判断此时陆地上气温较低,凸向低纬度,所以为七月份等温线;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所以湖泊水位较高,结合图可知此时湖泊水位为b,故B项正确。 读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4.甲地和乙地的年降水量分别是(单位:mm/年) A.>400,>25 B.<400,>25 C.>400,<25 D.<400,<25 5.甲、乙、丙三地分别是 A.祁连山脉、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 B.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内蒙古高原 C.巫山山脉、四川盆地、江汉平原 D.秦岭、青藏高原、渭河平原 6.图中河流在A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是 A.水流湍急、含沙量较小 B.水流湍急、含沙量较大 C.水流平缓、含沙量较大 D.水流平缓、含沙量较小 【答案】 4.C 5.A 6.A 【解析】4.根据图中的数值可知,甲地降水量大于400mm,乙地降水量小于25mm,C 正确。 5.根据图中经纬度位于和降水量可知,甲处降水多,应是山地的迎风坡,是祁连山脉;乙地降水少为内陆盆地,是柴达木盆地;丙地是山前冲积洪积平原,是河西走廊,A正确。 6.图中河流是黄河,在A附近河段由于落差大,水流急,但因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较小,A正确。 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7.根据雨带在I、III地区的时间,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南京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A.4~6月 B.6~7月 C.6~8月 D.5~8月 8.如在6月中旬,雨带则已经推移进入I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答案】 7.B 8.A

高考一轮复习水循环和陆地水体相互关系专题训练

高考一轮复习水循环和陆地水体相互关系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目前安徽省正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缺水地区,优先利用透水砖、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其他地区,优先利用雨水湿地、蓄水池等措施,构建新型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A.①增加 B.②减少 C.③减少 D.④增加 2.“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①减少城市用水量②促进雨水资源利用③增强城市排水能力④缓解城市内涝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全球陆地、海洋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多年平均值的数量关系。读图回答 3~5题。 3.表示海洋降水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箭头①的含义是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 D.植物蒸腾 5.参与箭头①环节的水量为 A.甲、乙的差额 B.甲、丙的差额 C.乙、丙的差额 D.乙、丁的差额 下图为某河流径流量和当地气温的年内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6~7题。 6.该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A.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B.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C.雨水补给 D.地下水补给 7.该流域的气候与淄博对比 A.多雨期一致 B.高温期一致 C.都是雨热同期 D.都是雨热不同期 读“世界主要河流径流季节分配特征与降水量、气温的关系图”,回答8~9题。

8.甲、乙、丙、丁代表的河流依次是 A.刚果河乌拉尔河长江尼罗河 B.长江刚果河乌拉尔河尼罗河 C.尼罗河乌拉尔河长江刚果河 D.长江尼罗河乌拉尔河刚果河 9.下列关于四条河流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均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B.乙河径流量季节变化率最小 C.丙河主要补给水源为季节性积雪融水 D.丁河夏李径流量最大 下图为台湾地区水资源结构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 图中甲、乙分别代表的是 A.蒸发、下渗 B.下渗、入海 C. 蒸腾、蒸发 D.蒸发、入海 11.台湾岛水资源甲、乙两项损失占降水量的80%以上,其自然原因是 ①地处热带、亚热带,气温高②地势起伏大,河流短小③河流开发利用比例高 ④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多暴雨⑤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二、综合题 12.下面左图为某地地形剖面示意图,右图为该地沿海某流域地下水等水位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全国适用)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微专题8 陆地水与水循环专题卷

(全国适用)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8 陆地水与水循环专题 卷 (2017·安徽芜湖模拟)采用物理覆盖技术来抑制平原水库的无效蒸发,可节约更多的水资源,下图为某地常年有水的水库观测数据,其中12月至次年3月时间段蒸发量极小,观测困难。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11月份覆盖与无覆盖条件下,水库蒸发量差异很小,原因可能是( ) A.水面结冰B.风速增大 C.水质变差D.水库干涸 2.与覆盖前相比,覆盖后水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 ) A.减轻水库土壤盐渍化B.降低库区大气湿度 C.增强大气逆辐射D.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 3.该地最可能是( ) A.北半球亚热带B.北半球温带 C.南半球热带D.南半球暖温带 答案 1.A 2.B 3.B 解析第1题,根据蒸发量的影响因素,水库主要用来蓄水,水库没水的可能性较小,题中提到水库常年有水,D项错误。常年有水的水库,风速增大,蒸发量也大,覆盖与无覆盖条件下差别很大,B项错误;水质差和蒸发量无关,排除C项;当水面结冰,温度低,蒸发量小,故选A项。第2题,与覆盖前相比,覆盖后水库蒸发量偏小,降低库区大气湿度,B项正确;降低了库区的大气湿度,大气逆辐射也会减弱,降水会减少,会加重库区的盐渍化,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故A、C、D三项错误。第3题,7、8月份蒸发量较大,说明是夏季,所以应是北半球;图示11月份有无覆盖条件下,蒸发量较低,几乎相同,说明气温非常低,可能有结冰现象,故应位于温带。 (2017·山东名校联考模拟)2016国际海绵城市建设论坛暨第十四届泉州市科协学术年会于12月25日在泉州举行,本次大会以“让城市不再看海”为主题,海内外3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

陆地水与水循环

陆地水与水循环 钟祥市第三中学范拥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划分了不同的类型。按照空间分布不同,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按照水循环的周期,可以分为动态水和静态水。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陆地水体的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不同补给来源影响着河流的汛期出现的时间不同。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特别是海陆大循环对人类的意义。理解地球上的水是可以永续利用的。但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目前人类利用淡水资源的主要水体类型;潜水和承压水在埋藏条件上的区别。 2、理解雨水补给的河流径流与降雨量的关系,冰川补给的河流径流与气温的关系;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与气温的关系;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潜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3、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其循环过程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 2、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德育目标: 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思想品德。

(三)教学重点 1、河流流量变化与河流径流补给类型之间的关系;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1、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 2、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二、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特点,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法: 先学后教,启发式教育 1、运用比较法,列表比较陆地水体类型、循环周期长短、运动状态及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了解承压水与潜水的区别(画出图表)。 2、运用图文结合法,对河流补给的5种形式在流量大小、分布地区、补给过程、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列表比较。 3、运用动漫画教法认识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 (二)学法: 探究式、讨论式: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列表比较、总结,尤其是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由钟祥每年冬季的“电荒”现象引出水资源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 (二)陆地水体类型(用时大概15分钟) ⑴教师先说明学习目标,然后学生用大约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数据,找出自己知识上的疑点,并整理出该部分的知识体系。 ⑵“陆地水体类型”略讲。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初中已有的知识储备,

第一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补给

第一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补给 [合格考内容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等级考内容标准] 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存在形式???? ? 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 固态水 2.关系: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4)塑造地表形态。 [名师注解]

【注】(1)驱动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水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水的三态变化。 (2)外流区域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 【记】水循环类型的判定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了植物蒸腾这一环节。 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联】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主要表现为:改变时间分布规律——修建水库;改变空间分布规律——跨流域调水。 【点】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对地表的改造影响下渗,这其中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①有利方面包括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坡地改梯田、翻耕土壤以及植树造林等均可增加下渗量;②不利方面主要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破坏地表植被的行为,使水分下渗量减少。 考点一水循环 (一)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3.影响降水的因素

广西玉林市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3: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广西玉林市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3: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9题;共74分) 1. (2分) (2018高一下·安康期末) 图示为黑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黑河流域的主要补给水源来源于() A . 大气降水 B . 地下水 C . 冰雪融水 D . 湖泊水 (2)影响黑河流域典型植被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 . 地形 B . 温度 C . 光照 D . 水分 2. (2分) (2017高一下·赣州月考) 下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业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

A . 棉花纺织 B . 甘蔗制糖 C . 葡萄酿酒 D . 大豆加工 3. (2分) (2016高一上·苏州期末) 下图为圈层间的主要水分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圈层分别为() A . 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 .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 .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 .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2) 下列关于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生物生长参与了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B . 水循环是围绕生物圈进行的 C . 地壳物质循环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 D . 季风环流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 4. (2分)造成世界淡水危机的自然原因包括() A . 大水漫灌农田 B . 工业使淡水受到严重污染 C . 沿海地区海水入侵 D . 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 5. (2分)右表为我国三个地区甲、乙、丙三河各月流量资料(立方米/秒)。据此回答问题。 (1) 甲、乙、丙三条河流所在地区依次为() A . 西北、东北、南部沿海地区 B . 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C . 南部沿海、西北、东北地区 D . 南部沿海、东北、西北地区 (2) 乙河1、2月份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A . 降水少,导致径流量小 B . 气温高,蒸发强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考点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六: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3年考情统计 [考点趋势剖析] 考点分析 命题趋势 3年24考,分 值103分 2015 课标 I ,1、2,8 分 2015 课标 n ,9、10,8 分 2015 天津,8、9,8 分 2015 四川,11、12,8 分 2014 课标 n, 6、7,8 分 2014 四川,11、12,8 分 2014天津,13⑶,9分 41⑴⑵,10分 10,2 分 九,6分 5,4分 7,4分 2010年—— 2015年全国 新课标卷每年都有考查, 其他高考试卷考查频率 也很高;考查的内容主要 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 陆地水体之间的补给关 根据对近 5年来对 这个考点考查的统 计来看,以水循环示 意图和大河治理、工 程建设、水污染及治 理等为背景来考查 2014广东 2013江苏, 2013上海, 2013四川, 2013广东, 系及水文特征,考查的形 式是选择题和综合题并 重,难度系数左右 各种水体的补给关 系和水循环的类型、 环节及意义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11 (2015 ?新课标I, 1、2, 8分)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 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 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 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 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 也可以作为城市 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⑴?⑵题。 ⑴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 ⑵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 层和砾石层 【图形解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