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政策浅析

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政策浅析
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政策浅析

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政策浅析

赵艳霞

本文的“中东欧”(有时亦用“东欧”)主要指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六国,这一国家群体曾属于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的成员,是苏联的卫星国。冷战结束后,随着北约和欧盟双东扩,中东欧六国先后加入北约和欧盟,其地缘政治发生了方向性位移,它们从原苏联的势力范围和原苏联对抗西方的防御区转而变为西方的盟国及其防范俄罗斯的前沿阵地,且不同程度存在对俄罗斯的疑虑与排斥。

众所周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再与中东欧接壤,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亦不像原来那样重要。但是,俄罗斯要恢复传统大国地位,营造有利于内部发展的安全环境,奉行与西方合作的战略,密切与欧洲的关系,中东欧国家同样承载着多重地缘政治角色。也就是说,中东欧地区在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上将直接涉及俄罗斯的切身利益,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俄欧关系的发展。

因此,如何处理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是俄罗斯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随着普京时期俄罗斯整个外交政策的调整,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价、思考和调整。

一对中东欧政策转型

普京执政期间,俄罗斯外交政策遵循的总原则是,国家利益至上,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突出经济外交、务实和避免对抗,从而为俄罗斯发展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新的政策环境。同时,普京以重振和维护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为己任,

更加重视中东欧国家在地区地缘政治中的作用。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尤其是能源外交的运用,为俄罗斯恢复在中东欧地区的传统影响提供了条件。

2000年,俄罗斯通过了第二部《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其中提出了俄罗斯发展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务实政策和具体措施,强调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中,迫切的任务是根据新情况和俄罗斯的利益保持人员、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消除现有的危机和进一步推动合作”[1]。2002年1月,俄时任总统普京在访问华沙时以波兰为例,指出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基础是“睦邻、平等和务实的原则”。2004年4月,俄主管中欧、东欧以及东南欧地区外交工作的副外长(现任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也谈到:“中欧、东欧和东南欧地区对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俄罗斯在与上述国家打交道时,不讲思想,只讲经济效益和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2]2006年8月30日,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弗拉基米尔·基多夫也强调中东欧“是俄罗斯利益的优先地区”。他指出:“我们希望和他们的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考虑彼此利益和健康的实用主义基础上。”对于俄罗斯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在相互关系中具备发展合作、解决双边关系中的迫切问题和在国际事务上进行有效协作的建设性的平台。”

[3]

可见,在中东欧国家相继加入北约和欧盟的大背景下,俄罗斯面对现实,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为实质内容,谋求与中东欧国家建立完全不同于苏联时期“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新型务实的合作关系。

二对中东欧政策的特点

(一)对中东欧国家奉行积极、务实的政策,谋求合作,突出经济外交,使之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加强联系的桥梁,并借能源优势发挥地缘政治影响

普京执政后,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采取了更加积极务实的政策,搁置政治争议,大力发展双边经济关系,外交活动呈现“经济化”的特点。从2000年开始,俄罗斯同中东欧国家恢复了最高级会晤,部长级互访增多,双边的政治关系有所改善。尤其是俄罗斯与近邻波兰关系的改善,是俄推行务实外交,加强同该地区经济贸易联系的重要步骤。2002年1月,普京访问波兰。这是时隔8年后俄罗斯总统首次访问波兰。在华沙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普京表示要“发展两国在能源、投资、科技领域,在交通运输和边境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加深两国“在科学、文化、教育领域里的接触”。普京指出:“按照我们的看法,波兰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中东欧的范围,我们非常指望能和波兰在建设新欧洲和整个世界的新安全体系上进行建设性对话。”[4]

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政治关系的改善为双方经济、文化的交往奠定了可靠基础。此外,普京执政后,俄罗斯政治形势稳定,经济大有改善,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使俄罗斯产生大量外贸顺差,为俄罗斯发展同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双方的经贸往来出现恢复性增长。2001年俄波贸易总额已达60亿美元,而同年俄法贸易总额仅为35亿美元[5]。

近年来,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虽然充满各种干扰,如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双方立场相左;对二战历史认识问题产生不同看法;就美国在波兰、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引发激烈争论等,但是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贸易却有很大发展。2005年俄匈双边贸易额突破60亿美元, 2007年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为87亿美元,俄罗斯即将成为匈牙利第二大贸易国[6]。2007年俄波两国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170亿美元,波兰已成为俄罗斯十大贸易伙伴之一[7]。

同时,俄罗斯凭借能源优势大力开展“能源外交”,既巩固中东欧传统能源市场,又发挥中东欧国家能源过境通道的作用,密切俄欧能源合作,发挥其地缘政治影响。

中东欧是俄罗斯的传统能源市场,目前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的近30%、石油出口量的25%以上投放中东欧[8]。进入21世纪以来,中东欧各国都在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计划。因此,保持和开拓在中东欧的油气市场,恢复其在该地区的经济与战略影响力,成为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后期,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公司与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已经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与匈牙利签至2015年,与波兰——2022年,与保加利亚——2011年,与罗马尼亚——2012年。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签订的合同规定,随着上述国家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每年相应扩大供气量[9]。尽管某些合同在执行过程中有所调整,但中东欧国家进口石油、天然气的绝大部分仍来自俄罗斯[10]。不过,当2005年年底、2006年年初发生俄乌天然气争端及2007年年初发生俄白能源纠纷时,俄罗斯减少了对某些中东欧国家的油气供应,进而导致匈牙利的天然气供应出现两次危机,波兰、斯洛伐克和捷克甚至开始动用战略能源储备。俄罗斯此举可谓对中东欧国家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利用自身的能源优势提醒中东欧国家不要忽视俄罗斯的存在,但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中东欧国家的恐慌情绪。

为了稳定中东欧能源市场,防止中东欧国家因此转而寻求其他能源,俄罗斯总统时隔13年后(2006年2月)首次对匈牙利和捷克进行国事访问,重点是推动俄罗斯与匈、捷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天然气和能源领域的合作,塑造能源供应稳定者的形象。普京访问匈牙利时在记者会上说:“我认为任何欧洲国家都不应该怀疑俄罗斯作为能源供应国的可靠性。”普京表示,即使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

期俄罗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俄罗斯也从未中断向欧洲供应能源[11]。普京在随后访问布拉格时又表示,俄罗斯将把提高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后获得的利润的一部分用于捷克,并承诺延长向捷克供应石油和天然气合同的期限[12]。

中东欧地区是俄罗斯向西欧、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出口油气的过境地带,在俄罗斯能源出口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俄罗斯政府通过的《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就指出:“由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特点,俄能源过境运输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推动在有关国家的油气管道建设、保持油气管道畅通、确保自身的能源出口和运输安全则成为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能源外交的又一重要内容。从2002年至今,俄罗斯先后与波兰就修建亚马尔—欧洲天然气管道,与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就修建南部天然气管道分别达成协议。这些管道的修建不仅有助于俄掌握输欧能源主动权,优化俄罗斯向欧洲天然气出口流向,而且能够推动俄与中东欧国家在天然气领域的贸易伙伴关系,提升俄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积极参与对中东欧国家内部的能源工业基础投资,购买和修建中东欧地区的油气基础设施以及油气输送网络。

自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在垄断东欧国家天然气市场的基础上[13],开始在中东欧地区实施新的能源战略。例如,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开始设立自己驻中东欧的工业金融机构;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天然气出口公司在中东欧国家出资组建有限公司,以扩大向第三国的销售额,并负责维护和建设新管道。其中组建的有限公司有匈牙利的泛罗斯公司、波兰的欧波天然气公司和天然气销售公司、保加利亚的燃料能源公司和奥威尔天然气公司[14]。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公司还与西欧公司合作,如与德国鲁尔天然气公司共同出资在斯洛伐克、捷克以及匈牙利修建天然气基础设施。俄罗斯试图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加强对中东欧国家能源市场的掌控,进而对中东欧国家政府施加长期影响。

(二)消除历史积怨,重塑国家形象

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急切地走近西方,与历史上形成的“恐俄”、“疑俄”心理有直接关系。因此,俄罗斯要改善外部环境,密切俄欧合作关系,就必须在周边塑造新的形象,化解历史积怨,打消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的疑虑甚至敌视。为此,普京政府在多种场合向各国示好,主动拉近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

首先,正视历史,重视合作。2000~2006年普京相继出访中东欧国家。应该说,如何消除苏联时期给东欧国家造成的伤害,弥合历史阴影对双边关系的消极影响,是其访问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议程。2002年1月,普京访问波兰时出乎意料地将波兰前总理西科尔斯基将军的档案移交给波方,在二战期间波兰国家军和地下政府纪念碑前献花,并答应按照俄现行法律给二战期间曾在苏联当劳工的波兰公民予以赔偿。普京在2006年2月底、3月初访问匈牙利和捷克。面对“匈牙利依然有许多人对1956年事件感到痛苦和愤怒”这一诘难,普京回应道:“今天现代的俄罗斯不是过去的苏联。

我必须诚恳地说,我们内心对这些事件负有道德责任。”在捷克,普京又表示了类似的看法。

他认为, 1968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军队的坦克碾碎布拉格之春是一个悲剧。普京表示对此负有“道德责任”[15]。

其次,尊重中东欧国家“加盟入约”的选择,表示愿与中东欧国家发展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普京称“俄罗斯将欧盟东扩进程视为符合所有欧洲国家利益的一个自然的融合进程,将与新成员一起分享传统关系及深厚的历史渊源”[16]。2003年3月,普京在访问保加利亚时表示愿意与保加利亚发展坦诚关系,也表示尊重

保加利亚的政治选择[17]。俄罗斯与罗马尼亚在2003年7月签订的《基本政治条约》重申,“双方都有权利为自身的安全安排做出选择”。

在部分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俄国家杜马及时通过关于《俄罗斯与欧盟合作关系协定》适用于欧盟新成员国的决议,并承诺给予它们实惠。2004年普京在出席法国诺曼底登陆60周年庆典期间,主动与波兰时任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会晤,并邀请克瓦希涅夫斯基访问俄罗斯。2004年9月,普京在与到访的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会谈时表示,尽管波兰已加入欧盟,但俄罗斯仍将波兰视为“战略伙伴”,愿加强在各领域的合作。

(三)区别对待,亲疏有别

中东欧国家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以及与俄罗斯不同的历史关系,对俄罗斯既有共同的一面,又有各不相同的态度。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也区别对待,亲疏分明。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就有学者提出要更多地注意中东欧地区内部的分化,主张“利用它们当中某些国家现有的对俄罗斯的向往,利用各国同西方制度一体化准备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政策[18]。波兰“加盟入约”后借助美国的强势地位,积极追随美国遏制俄罗斯的战略,表现出明显的防俄抑俄倾向,被一些西方人称为俄罗斯的“新冷战对手”,使俄波两国在一系列问题上龃龉不断。例如, 2004年两国在乌克兰“橙色革命”中唱对台戏; 2005年双方外交官及其子女分别在对方国家遭到殴打事件引发了外交危机; 2006年卡钦斯基政府执政后对俄政策日趋强硬,波兰两度封杀重启《欧俄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谈判的动议;波兰欢迎北约军事基地迁往本国,尤其是波兰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同意美国在本土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导致俄罗斯强烈不满。对此,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外交行动予以回应。

在经济上,俄罗斯通过重建油气管道、禁止进口农产品等措施以警告波兰。俄罗斯精心设计通往欧洲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尽量绕开波兰等近西远俄、遏俄的国家。例如, 2005年9月,俄罗斯与德国签署修建经过波罗的海海底直通德国的天然气管道协议。该管道绕过波兰,不仅使波兰经济利益受损,而且降低了波兰在俄欧能源合作中的地位。这与俄罗斯打造匈牙利和保加利亚油气中转站并与之分享石油、天然气收益形成强烈对比。波兰对此十分不满,甚至将此协议比作“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2005年11月,俄罗斯又禁止进口波兰的肉类制品。直到两年后,该禁令才取消[19]。俄罗斯此举给波兰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为波兰对俄出口主要为农产品和食品,而肉类产品正是波对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中的第二大类商品,即在波对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中占24. 8%[20]。

在政治上,俄通过拉近与中东欧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冷落波兰,并分化波兰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例如, 2006年2月28日~3月2日,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展开对中东欧国家匈牙利和捷克的访问,而波兰却不在访问之列。普京此举耐人寻味。

在军事上,俄罗斯调整军事部署,以对波兰等国进行威慑。随着美国在中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一事的进展,美俄在这一地区地缘政治利益争夺加剧。俄罗斯一方面强烈反对美国此举,另一方面通过种种外交举动警告波兰等国。当2007年2

月19日波捷总理确认两国准备允许美国在波兰和捷克境内部署反导系统时,俄罗斯战略火箭兵司令索洛夫佐夫在莫斯科作出强硬回应:如果捷克和波兰确实决定允许在本国境内建立美国反导基地,那么俄战略火箭兵可能会将这些设施作为(俄军导弹)瞄准的目标,必要时俄军能够一举摧毁美国反导系统[21]。2008年2月14日,普京在记者招待会上也表示:“我国专家认为,美国反导防御系统威胁我国国家安全。如果反导防御系统出现,那么我们将被迫做出适当回应,我们将不得不把我国反导系统的部分导弹对准这些导弹。”[22]俄《真理报》也认为,如果波兰允许美国部署反导系统,波兰人就将冒直接同俄罗斯真正对抗的风险。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普京执政后俄罗斯整个外交政策的调整,俄在新的形势下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也突出了实用主义色彩,以国家利益为核心,谋求与中东欧国家建立新型经济政治合作关系,努力减少中东欧国家“加盟入约”带来的消极影响和损失,并努力使中东欧西靠向着俄罗斯可以接受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俄与西方联系的桥梁,而不是美国遏制俄罗斯的工具。同时,俄罗斯动用手中的资源——能源武器,改变俄罗斯独立以来对中东欧国家“无所作为”的状况,力图恢复俄罗斯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和传统优势,维护俄罗斯在中东欧地区的战略利益。不过,因为中东欧地区已经被整合进西欧板块,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重要性和优先地位已经让位于独联体国家,同时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从属、服务于俄罗斯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因此也决定了俄罗斯在尽可能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避免与西方在中东欧地区激烈的对抗。

可以预见,随着俄罗斯的崛起和大国地位的重塑,虽然俄罗斯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对中东欧国家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但将会尽一切可能弥补其在中东欧地区地缘政治上的重大损失,加强与美欧国家在中东欧地区的角逐,并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对中东欧国家实行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最大限度地维护俄罗斯在中东欧地区的利益。

(责任编辑:高德平)

(作者系保定学院历史系教授。)

注释:

[1][俄]伊·伊万诺夫:《俄罗斯新外交》,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2]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拉佐夫:《面对北约欧盟东扩的俄罗斯》, http: //gb.

chinabroadcast. cn/2201/2004/05/10/622@ 154420. htm[3]РоссиярассматриваетЦентральнуюиВосточнуюЕвропукакприоритетныйдляроссийских

интересоврегион. http: //www. interfintrade.

ru/main/news/prime? n_id=40334.

[4]《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55~557页。

[5]同②。

[6]http: //rusnews. cn/eguoxinwen/eluosi _

duiwai/20080228/42058475-print. html

[7]http: //rusnews. cn/eguoxinwen/eluosi _ duiwai/20080208/42039866. html

[8]冯绍雷、相兰欣:《普京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页和第207页。

[9]http: //lsg. cnk.i net/grid20/detai.l aspx? Query-ID=133&CurRec=11

[10]http: //euroasia. cass. cn/Chinese/Production/Yellowbook2006/014. htm

[11]http: //rusnews. cn/eguoxinwen/eluosi _

caijing/20060228/41413518-print. html

[12]http: //news. sina. com. cn/o/2006 - 03 - 03/01358345714s. shtml l

[13]俄“天然气公司”实际上垄断了东欧国家天然气市场的供应,其原因是这些国家已建立的天然气系统设施完全面向原苏联天然气供应。参见[俄]C. E.日兹宁:《俄罗斯能源外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6页。

[14]冯绍雷、相兰欣:《普京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页和第207页。

[15]http: //euroasia. cass. cn/Chinese/Production/Yellowbook2006/014.

htm

[16]李兴:《转型时代俄罗斯与美欧关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6页。

[17]Л.Н.Шаншиева.СтраныВосточнойЕвропывпоискахновойидентичности.РАНИНИОН, 2006г.56с.

[18]李静杰、郑羽:《俄罗斯与当代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360页。

[19]http: //rusnews. cn/eguoxinwen/eluosi _ duiwai/20071212/41988246. html

[20]郭连成:《俄罗斯对外经济关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200页。

[21]苗华寿:《试析美俄关于东欧反导防御系统的争论》,《和平与发展》2007年第3期。

[22]http: //rusnews. cn/eguoxinwen/eluosi _

duiwai/20080214/42045034.html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年第12期

高考区域地理专题:俄罗斯,东欧,北亚试题

欧洲东部、北亚与俄罗斯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1.下列关于俄罗斯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部受大陆影响明显 B.纬度高是冬季寒冷的最主要原因 C.北部比南部更干旱 D.俄罗斯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没有温带季风气候 2.俄罗斯海岸线虽然漫长,但大部分航运价值不高。下列关于这一特点的成因分析中,错误的是() A.东部沿岸经济欠发达 B.北部沿岸冰封期长,无不冻港 C.西部海岸线较短 D.最大港口通往大西洋需经它国海域 3.俄罗斯西部平原与东部山地、高原的分界线是() A.乌拉尔山 B.叶尼塞河 C.勒拿河 D.鄂毕河 4.亚麻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亚麻可能分布于俄罗斯的哪些地区?() A.亚洲部分的南部 B.伏尔加河的下游地区和顿河流域 C.西西伯利亚平原 D.伏尔加河的中游地区 5.西伯利亚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太少B.常年气温过低 C.森林面积过大 D.灌溉水源不足 6.关于俄罗斯工业生产的正确叙述是() A.重工业发达B.轻重工业都发达C.轻工业发达D.高科技工业最发达 7.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俄罗斯 B、中国 C、印度 D、美国 8.俄罗斯农业不稳定的原因是() A、雨热不同期 B、耕地面积狭小 C、多台风灾害 D、纬度高,热量不足且受北冰洋寒冷气流和极地大陆气团侵袭 材料:分析下面四条经纬线:工业革命起源国家首都所在的经线a、水平运动物体方向无偏转现象的纬线b、开罗附近金字塔所在的经线c、印度半岛南端所在纬线d,答9—10题: 9. a、b、c、d这四条经纬线经过的主要国家是() A. a经线经过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 B. b纬线经过刚果民主共和国、印度尼西亚、巴西等 C. c经线经过俄罗斯、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南非等 D. d纬线经过埃及、印度、孟加拉国、中国等 10.由经线a、c和纬线b、d围成的区域所具有的特征是() A. 这里是一片热带汪洋,看不到大陆 B. 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分布区 C. 地处世界上最大的热带原始森林分布区 D. 随处可见的人,主要属于黑色人种 材料:2000年8月13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沉没。2001年10月23日,打捞“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海上作业全部结束,俄罗斯总检查长率领的调查小组当天首次登上核潜艇甲板并对露出水面的潜艇部分进行了视察。如下图,回答11-12题:

第9讲 欧洲东部、北亚和俄罗斯[教案]

第9讲 欧洲东部、北亚和俄罗斯 【最新考纲】 欧洲东部、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区域特征;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俄罗斯的地理特征。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欧洲东部:西起波罗的海,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大高加索之间的欧洲部分,包括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俄罗斯七国,面积占欧洲面积的一半,人口占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 北亚:亚洲北部属俄罗斯的领土部分,面积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占亚洲人口的1.2%。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50°N 以北,位于中高纬度 海陆位置:跨亚欧两洲,濒临三大洋 特征:地形比较平坦,平原和高原面积广大 地形 主要地形区: 地形区界线:自西向东依次是乌拉尔山、叶尼塞河、勒拿河 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气候 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有极地气候 西南部黑海沿岸有地中海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注入里海,水能丰富,航运价值高,可与“五海”通航 注入北冰洋 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湖泊,成因:地壳断裂陷落而成 森林资源: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 自然资源 煤——库兹巴斯煤矿 石油天然气——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 铁——库尔斯克铁矿 特点:产量不稳定,需大量进口谷物 农业 主要农业地带:东欧平原和南部的顿河流域 主要农作物: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亚麻 以重工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有能源工业、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 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 ①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②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食品、纺织工业最发达; ③乌拉尔工业区,钢铁、机械工业为主; ④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军事工业为主; 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西伯利亚大铁路东起海参崴,西至莫斯科 东欧 西西伯利 中西伯利 东西伯利 平原 亚平原 亚高原 亚山地 河流湖泊位置 自然地理 特征 人文地理 特征 工业 主要 工业区 俄罗斯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许加梅 【内容提要】冷战年代,在对抗中寻求缓和是美苏关系的主题,而控制与合作则是苏联与东欧关系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美国与东欧的关系是边缘性的,在狭窄的外交空间中寻求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美国的政治目标和东欧的经济目标使得双方关系更加不对称,使得美国与东欧国家关系不能获得重大的突破。 【关键词】美国苏联东欧国家冷战 【作者简介】许加梅,1973年生,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博士。(广州510630) 近代社会以来,国际关系的运行一直以国家利益为主要驱动力,国际政治也主要以强权政治为特征。虽然冷战被赋予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但是上述的基本原则依然是推动冷战时期国际政治运转的基本动力。战后的国际社会已经摆脱了业已存在了几千年的领土兼并与财富掠夺的血腥状态,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实力竞争为显著特征,扩展力量与影响成为每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目的。美国国务院的一位苏联问题专家曾评论说:“我认为从根本上看,苏联人仍然是想要得到同样的基本东西,即扩展其力量与影响。但是他们在改变得到这些东西的方法。”[1]在以美国与苏联相对抗为特色的冷战时代,美国、苏联以及东欧各国家都在自己的标准下寻求扩展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并在现实的国际背景下追求从这一首要目标演绎出的各种现实利益,在美、苏、东欧多向度的复杂关系中表现出各具特色的政策向背。

一苏联和东欧的“唇齿”关系 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尽管苏联号召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国家关系,但是由于苏联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所谓的“真正平等”在以强权政治为特征的现代国际政治体系中,不过是一种理想和苏联外交的舆论宣传。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政策依然以自身现实的国家利益为准则。 关于东欧对苏联的重要意义,学术界有众多的观点,而且论述得也比较充分。美国学者林肯·戈登的分析比较全面。他认为:(1)东欧作为防御的缓冲区是重要的军事考虑。(2)东欧也被看作潜在的进攻战略跳板。苏联出于意识形态原因,将这个地区看作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锋和第一成果,是世界其他地区效仿的榜样。(3)苏联也将东欧看作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提供政治和外交支持的一个国际上国家集团的核心。(4)莫斯科进一步将东欧视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合法化的源泉,认为和前面提到的第一点利益紧密相连。(5)最后东欧一度被看作经济财富的来源[2]。 在冷战的气氛下,东欧不仅是苏联维护欧洲均势,与美国“平分天下”的成功标志,不仅对苏联维护安全与利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对苏联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东欧共产党国家实际上是苏联‘另一个自我的缩影’,苏联领导人只有看到东欧适当地反映苏联的影响,他们才会感到满意。”[3]在匈牙利事件后,尼赫鲁问及苏联出兵匈牙利问题,苏联方面的有关回答是:“如果没有对匈牙利的干涉,如果帝国主义势力得逞,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施加压力,这无疑会打破欧洲均势,那将直接威胁和平。” [4]

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及其启示

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及其启示

要形式。 关键词:俄罗斯 国有企业改革 启示 在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优势和劣势都经过了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证明,经过了反复的改革探索后,前苏联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初走上了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之路。对前苏联来说,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地位,因此,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就是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最为关键问题之一。 一、叶利钦主政时期的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 1991年8·19事件后,叶利钦成为俄罗斯掌权人。这个时期,俄罗斯企业的演化过程就是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过程,主要分为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过程。小私有化方式是赎买租赁、竞争性招标和拍卖等,直接目的是把国有小型企业变为私人所有,实行股份制的企业极少,对象是职工人数在200人以下、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在100万卢布以下的小型企业,从1992年起,至1993年底基本完成。据统计,在小私有化中,采取赎买租赁财产方式的占42.8%,商业投标占44.0%,拍卖占9.2%,股份合作制占3.9%。大私有化的方式是股份制,直接目的是把国有大型企业改造为股份公司,对象是职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1992年1月1日固定资产帐面净值在5,000万卢布以上的大型企业。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证券私有化”阶段(1992年7月-1994年6月),通过发放私有化证券无偿转让国有资产;“现金私有化”阶段(1994年7月以后),通过出售已改组成股份公司的国有企业股票,有偿转让国有资产。 1 “证券私有化”阶段

1992年叶利钦依靠以盖达尔为代表的“青年改革家”推行“休克疗法”以推进俄罗斯经济转型。盖达尔等人在实行休克疗法的同时,推行了证券私有化,以期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改革。1992年10月1日至1993年1月31日期间,俄联邦政府向每位俄罗斯公民发放面值为1万卢布(按当时汇率计算相当于32美元,或相当于俄职工4个月的工资)的私有化证券。每位俄罗斯公民不分年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等都有权获得一张私有化证券。在这4个月内,大约有1.44亿人,即俄罗斯人口的96%,领取了私有化证券。私有化证券免费分发;证券与企业资产价值都用卢布表示,但证券价值与实际资产价值完全脱钩;证券是无记名支票。但是,半年以后就因紧缩政策引起的社会阵痛和议会强烈反对导致休克疗法被放弃,年底盖达尔也下台。紧缩政策的结束,银根的放松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内部一些人士力主重新评估国有资产,于是在1993年中后期大幅调高了国有资产价值,但私有化证券的价值却没有相应调高,导致了私有化证券相当国有资产的大幅贬值。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人的阻力,私有化证券的产权兑付工作不断拖延,绝大部分证券的兑付工作都是在国有资产价值大幅调高以后完成的。另外,由于信息不畅、交易不灵,还有部分证券作废了,根本没有兑付。据统计,自1992年12月至1994年6月的交易期中,共收回私有化证券11,639.5万张,占证券总分发量1.44亿张的80.8%,有将近1/5的私有化证券未被使用而作废。在这期间,用私有化证券分掉的资产总值为2,848.69亿卢布,其中有2,003.82亿卢布(占70.3%)是在最后5个月内按大幅调高后的估价分掉的,共用去证券6,971.2万张,占所使用证券总数的60%。这意味着只有一小部分私有化的资产维持了原先资产与证券的正常比价,而绝大部分证券都是以大幅调高了的资产估价成交。也就是说,原先预计的证券与资产的正常比价被大大压低,证券大幅贬值。据统计,1993~1994年,俄一共建立股份公司23,400个,发行股票18.24亿股,其中,向职工分配的股份占总股份的42.9%,公民用私有化证券购买的占

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摘要: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它的发生对于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毫无疑问将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我觉得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应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态度来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吸取其中的教训,并将之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已经十多年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真正总结好苏联垮台的教训,对于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改革;经济建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剧变,1990年初发生的苏东巨变对社会主义世界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和冲击,它使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或者效仿。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它的弊端日趋严重,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阻力。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讲的:“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竞争、联系制约、借鉴扬弃的关系,格外错综复杂。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红旗落地的历史悲剧。而在世界的东方,社会主义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进。 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来说,系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学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历史经验,分析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和社会主义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和新挑战,认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是十分必要的。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发生是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总的合力的结果。既有深刻而复杂的国际背景,又有苏联、东欧国家内部深层次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80年代现实存在的多种原因,既有政治的原因,又有经济的原因。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主义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日趋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根基;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日益脱离群众,失去民心;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的全部成果;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摘要:众多学者研究认为,苏东剧变中人民抛弃的并不是共产党本身,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僵化了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任何重大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外因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内因在于苏联和东欧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虽然最终都失败,但都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一个成功的经验和值得深思的教训。 关键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科学社会主义和平演变斯大林模式 回首百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人们无不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受的严重挫折感到痛惜,也无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欢欣鼓舞。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挫折。有少数同志在挫折面前怀疑社会主义的前途,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他们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既然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那么为什么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会演变成资本主义制度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的分析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 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概况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①,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巨大作用。但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传统的政治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迫使苏联不得不在理论上突破禁区,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革。苏联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赫鲁晓夫改革。②1953年9月,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冲破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政治改革。在经济领域,赫鲁晓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图扭转农业严重滞后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和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并未根本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同时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一些局部性的改革,而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改革未达预定效果。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反对个人崇拜,加强法制和党的集体领导,使苏联政治生活开始发生一定变化。赫鲁晓夫改革虽然成就不大,但毕竟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第二个时期是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领域主要推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其内容涉及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目的是要解决企业缺乏主权,过多使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企业职工不关心经济效益等问题。新经济体制在试行和推广初期,职得了显成果,苏联经济实力翻了一番。当然,新经济体制也未完全克服经济管理体制所固有的探刻矛盾,它所规定的两个基本措施即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利用经济杠杆都没有很好贯彻 ①陈振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0 ②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M].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俄罗斯)

一、坎坷十年:俄罗斯转轨进程 千禧新年前夕,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提前辞职。这位行事常常出人意料的总统在大选刚刚取得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时自愿下台,不仅结束了人们关于他是否会老马恋栈的猜测,而且增加了他中意的接班人当选继任的可能,,为自己为之奋斗过的事业乃至自家的善后达成了现有条件下最有利的安排。此举可以说是他在民主游戏规则下取得的最后一次、但决非最不重要的成功,也为他两年来麻烦不断的政务画上了一个难得的句号。 鲍里斯·叶利钦作为俄国政坛上的“改革明星”,从他1988年成为戈尔巴乔夫的反对派被逐出政治局起,已经11年了。从1991年8·19事变后他实际主宰俄罗斯政局、同年年底苏联解体最终结束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而开创了叶利钦时代起,也已经8年有余。他曾经辉煌过,但更多的却是坎坷;无论是好是坏,他留下了太多的遗产任后人评说。无论是褒是贬,他无疑是俄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本世纪世界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成功既是俄国人民的选择,他的失败也很难说只是一己之罪孽。如今他以病夫之躯,在国内问题成堆、声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走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尽头。虽然他的下台仍然堪称光彩,但告别讲话中的叶利钦还是向俄国人民道歉说:他没能实现他们的期望,把一个繁荣的俄国带入新世纪。不管怎样,“叶利钦时代”已经落幕,是做总结的时候了。 俄罗斯转轨进程破旧有方,立新乏术 做总结就有个价值基点的问题。叶利钦结束了苏联帝国,这在一些人看来是大功,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大罪。功乎罪乎,未来的历史会作出判断。我们不妨用一种中性的眼光看,不谈“姓资姓社”,只说他在瓦解了一种体制而建立一套新体制的过程中,究竟取得了多大成功。毕竟现在连俄共也指出:叶利钦不仅没有给俄国人带来西方式生活,也没有给俄国人带来西方式的制度――无论是西

苏联模式以及东欧剧变的内容

苏联模式的内容和特征 (一)、经济模式 经济模式是国家模式的基础与核心,苏联模式的经济模式可称为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其具有以下内容和特点: 1、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既是苏联经济模式乃至整个苏联模式的基础,也是苏联经济模式乃至整个苏联模式的最重要内容与特征。 2、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 3、以速度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使苏联经济走上了以实现赶超为目标的非平衡和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 苏联模式确认,社会主义经济在本质上只能是产品经济。 (二)、政治模式 政治上,苏联模式也显现出高度中央集权的特征与内涵。其具有以下内容和特点: 1、立法权和行政权相统一的苏维埃形式。苏维埃为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为苏维埃的执行机构,并对其负责。 2、苏联共产党是苏联唯一的政党,由它独掌全国政权。 (三)、思想文化模式 在广义的文化,即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上,苏联模式也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其具有以下内容和特点: 1、决策和领导体制上的高度集中统一。 2、组织保障和具体执行上的高度行政化。 整个苏联模式的设计与建构,其根本性的宗旨是为了迎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体系之间不可避免的总决战。 历史贡献: 历史贡献:1.“苏联模式”是无产阶级对于执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2.它为后来的无产阶级执政提供了经验教训:首先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还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又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令命管理经济;其次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再次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最后,要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尤其是要反对任意牺牲弱小国家民族的利益来满足大国的需要。

普京治国方略的新走向

普京治国方略的新走向 李兴耕 2011-02-04 15:53:51 来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2期 【摘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建立强大的俄罗斯国家,是普京治国方略的基本目标。普京第二个任期治国方略的新特点是:加快经济增长,增强经济实力;建立强大的政权体系,发挥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作用;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大反腐败力度;外交上继续推行多边务实政策。目前俄罗斯的“可控民主”是一种过渡形式,它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它既不同于苏联时期的苏维埃制度,也不同于西方式民主。 【关键词】普京;治国方略;可控民主 【作者简介】李兴耕,男,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32 【中图分类号】D85; 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 (2004) 02-0028-05 普京在2004年3月14的俄罗斯总统选举中以71·2%的得票率蝉联俄联邦总统。舆论普遍认为,这标志着俄罗斯进入了真正的“普京时代”。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是,普京在新的总统任期内将实施怎样的治国方略?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普京治国方略的提出及其在第一任期内的实践

1·普京治国方略的基本目标。在1999年12月30日发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普京提出了振兴俄罗斯的战略任务。他指出:“这个战略应依据市场和民主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好的经验,并且只能用渐进的、逐步的和审慎的方法实施;实施时既要保证政治稳定,又不能使俄罗斯人民的各个阶层和群体生活水平下降。”他强调:“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制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些话表达了普京治国方略的基本任务[1](p6)。他在2003年国情咨文中进一步提出,“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应当在世界上真正强大的、经济先进的和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的所有决定,所有行动都只服从于这一点”;“俄罗斯应成为,并一定会成为具有发达公民社会制度的和牢固民主的国家。俄罗斯应成为,并一定会成为有竞争力的市场经济国家。俄罗斯将是一个有着精良装备的机动的武装力量的强国。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可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建立强大的俄罗斯国家,是普京治国方略的基本目标。 2·第一任期内普京治国方略的实施重点。普京治国方略的实施经历了不同阶段。他在第一任期内的施政重点是整顿和调整,首先要消除叶利钦执政时期实行“休克疗法”留下的严重后遗症,维持政局稳定,恢复遭到重创的国民经济,同时着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打击车臣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重振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普京担任总统四年来,初步克服了叶利钦时期的混乱局面,保持了基本的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 2003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7·3%,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车臣问题虽然还没有彻底解决,但朝着恢复秩序跨出了重要一步。在2003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中,普京全力支持的“统一俄罗斯”党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成为新一届杜马的多数党。在总统选举前夕,普京出人们意料地突然宣布解除四年来一直担任总理的卡西亚诺夫的职务,并任命弗拉德科夫为新总理,接着对政府进行大幅度改组。普京在当选总统后向全国公民致词时保证,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分析

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看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摘要 本文针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进行了具体而深刻的客观分析,针对这一系列事件从历史背景以及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结合了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践,总结分析其根本原因和实质,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总结了新的方法途径。在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同样也需要历史经验和自身的探索,中国的发展必须结合实际,根据自身特点,借鉴历史教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认识到当今世界的大背景,经济大环境,国际间的大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否则则会出现如同苏联、东欧那样的悲剧。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充满活力。 关键词:苏联东欧马克思社会主义

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出现 东欧剧变[1],又称苏东剧变、东欧大革命、东欧民主化。西方社会也称为1989年革命。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苏联正式解体。(按照法律的规定,苏联解体[2]的正式时间应该是26日,这一天召开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宣布苏联解体。) 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 苏东剧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剧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缓和、裁军、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苏联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的严峻挑战。但是,苏联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它不能够有效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并使其尽快地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苏联的政治经济模式越来越固定化,其对于先进生产力的容纳限度越来越小,而束缚生产力的作用却越来越大。苏联仍然固守冷战思维,强调通过不断增加投人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在发展战略上,仍然实施一种赶超战略,强调在经济速度和经济规模上超过西方国家,没有注意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带动国民经济从投人驱动型增长转变为技术或者是知识密集型的增长,使经济资源的效率低下。这种增长方式严重地束缚了苏联经济的活力,使苏联同西方国家的竞争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因此,促使苏东剧变有多种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但主要的还是苏东自身的原因。 首先,经济方面:传统体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苏东执政党长期以来在“左”倾教条主义僵化理论的指导下,追求公有制的“纯洁性”,提倡“一大二公”;固守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否认商品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与商品货币对立。它一方面造成了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乃至整个经济模式的扭曲,另一方面也造成苏东经济改革和调整的重大思想障碍。传统体制对政治与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这种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生产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而对于体制效率来说,这些恰恰是最宝贵的因素。否则,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缺乏生气,经济发展就缺乏活力和动力。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潜力,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现在政治体制上使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没有保障,民主制度不健全、受破坏,缺少有力的必要的监督机制,由此发展为个人。少数人的独断专行;经济体制上不能够真正地提高经济效益。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水平,必然不断扩大和西方国家的差距;不能够正确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东欧各地废弃的前苏联军事设施

东欧各地废弃的前苏联军事设施 摄影师丽贝卡Litchfield前往九个国家,是苏联的一部分或接受卫星国她的书“苏联鬼”。这张照片拍摄于Buzludzha,在保加利亚废弃的军事基地,废弃的医院和电影院,现在只是一个影子的昔日辉煌——这些都是震慑人心的画面背后的鬼魂前苏联的铁幕。摄影师丽贝卡Litchfield冒着辐射,甚至逮捕和审讯在她为了照片军营,实验室、墓地老战斗机、竖井和健身房。Litchfield,32岁,来自伦敦东南部,前往九个国家是苏联的一部分或接受卫星国她的书“苏联鬼”。她的第一次访问是切尔诺贝利的灾难性的核事故发生在1986年,2012年10月。她继续在俄罗斯访问的地方,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前东德、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她说:“没有多少探险者前往俄罗斯,规则是非常不同的,位置是戒备森严的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存在于每个地方。对被抓的有严重的后果。我们设法保持隐藏的所有旅行,我们最大化隐形,闪避和深入灌木和溜过去睡觉安全。但第三天我们好运耗尽我们参观了一个绝密雷达安装。我们看到了雷达,对,只是米开外突然之间我们也加入了军队和他们不快乐。Litchfield女士冒着辐射,甚至逮捕和审讯在她照片苏联帝国的遗迹。如图所示是一个苏联潜艇因为424蒸汽火车坐在破旧的单位在匈牙利。摄影师已经决定不透露确切位置的废弃的建筑物

里Litchfield女士说:“一些人可能认为这一次的废墟是破坏性的,但我看到了美丽的衰变像挂在记忆很快就会消失在微风。上图是普里皮亚季游乐场从未正式开放,因为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灾难Litchfield女士不得不忍受过多的官僚机构,军事力量和冻结东方风来捕获遗址可以追溯到冷战。见Buzludzha,前共产党总部位于保加利亚Litchfield女士参观的地方在俄罗斯、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前东德、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图中是一个被抛弃的德国医院前俄罗斯电影是废弃的,从前的阴影,废墟散布在地板上,墙纸挂在墙上摄影师说她绝不从个人观点的时代,试图保持相对中立。上图是Patarei监狱,在爱沙尼亚火箭一个废弃的军事基地在斯洛伐克已经允许失修,碎石和垃圾躺在地上医疗设备、床、奶瓶和婴儿床被留下在普里皮亚季医院不得不被放弃后突然由于切尔诺贝利灾难战斗机受损的鼻子在于车辆墓地在拉脱维亚。Litchfield女士说:“这不是一段纯黑色和白色,所以我这本书的目的是捕获它,因为它是现在的一个废弃的大厅切尔诺贝利体育中心,在乌克兰,已经离开了,接触到的元素,在1986年的灾难Litchfield女士说:“有些地方会一直蓬勃发展和其他可怕的地方,你可以看到这反映在我的书和一些相应的文本。如图所示是一个废弃的体育馆在拉脱维亚一个娃娃是放弃了窗台,覆盖着灰尘和碎石,在切尔诺贝利托儿所。摄影师Litchfield女士可能辐射为了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综述 张健荣 当今俄罗斯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普京总统执政八年后,俄罗斯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头。新一轮的国家杜马选举以及2008年3月份的总统选举无疑是俄罗斯未来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后普京时代,或者说普京卸任后的俄罗斯的发展趋势正成为我国对俄罗斯研究十分迫切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与欧亚所于2007年11月2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为国内部分俄罗斯问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30多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俄罗斯大选前后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以及俄罗斯对外政策走向和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与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对普京总统执政八年间俄罗斯社会所发生的巨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普京的执政理念以及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发言中他提纲挈领地就俄罗斯的巨变作了归纳。他指出,普京执政八年,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恢复了国家的权威;二是经济恢复到了苏联解体时期的水平,进入了世界经济前十强;三是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和形象;四是恢复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五是恢复了民众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在“五个恢复”基础上,俄罗斯开始重新走上了强国、强军、富民的大国发展道路。董晓阳指出,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案完美版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东欧剧变、苏联的解体。 (2)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进程和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全面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有关资料,感知东欧剧变的过程和概况,从而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正确认识东欧剧变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2)吸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重点:苏联解体 5、难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多少年?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导致的?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 新课学习: 一、东欧剧变 1、自主学习 (1)观察《1991年,阿尔巴尼亚的地拉那食品短缺,连日常食用的面包都成了紧俏商品》,阅读教材相关的文字,说出你获得的历史信息。 (2)讲述信息: 东欧剧变的时间,哪些国家出现了剧变,剧变的表现是什么? 东欧剧变是指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8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改变了的一系列事件。 2、合作探究: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东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社会主义制度。 (2)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东欧剧变的内因: ①历史原因。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推行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经济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③政治原因。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 东欧剧变的外因: ①苏联因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

欧洲东部和北亚 俄罗斯 知识点

欧洲东部和北亚 一、概况 1、位置: 经纬度位置:经度位置:30°E—170°W;纬度位置:50°N—70°N 海陆位置:三面临海,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临波罗的海 2、范围: 欧洲东部:乌拉尔山以西,波罗的海以东,北临北冰洋,南到黑海和大高加索山,占欧洲面积一半,主要国家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和俄罗斯 北亚:乌拉尔山以东,东临太平洋,约占亚洲面积的1∕4,是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俄罗斯 一、概况: 1、位置: 经纬度位置:经度范围::30°E—170°W;纬度位置:50°N—70°N 海陆位置:地跨亚、欧两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临波罗的海。主要邻国有芬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挪威、白俄罗斯、波兰、格鲁吉亚、乌克兰、中国、蒙古、阿塞拜疆、朝鲜 2、面积:1707万平方千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注解1:世界面积前七名: 第1名俄罗斯:1707;第2名加拿大:997;第3名中国:956;第4名美国:936;第5名巴西:854;第6名澳大利亚:774;第7名印度:328 注解2:俄罗斯地跨亚欧两洲却被划分为欧洲国家的原因 ①在俄罗斯的领土中,欧洲部分虽仅占1∕4,但这里集中了3∕4的人口 ②欧洲部分为经济中心、工农业发达 ③首都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上,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人口:1.5亿,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有130多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二、自然环境特征: 1、地形 分布: 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分界线乌拉尔山叶尼塞河勒拿河 地形特点: ①地形平坦广阔,以平原、高原为主 ②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南高北低 ③东欧平原波状起伏,西西伯利亚平原冻土、沼泽广布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南高北低

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浅析

苏东剧变的原因与历史教训浅析 一、苏联东欧剧变概述 苏联东欧剧变也被成为1989年革命,它是指从1989年到1991年左右,在苏联及东欧各个国家发生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根本性的转轨。苏东各国执政几十年的工人阶级政党丧失政权,推行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变性质,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三国四分五裂、土崩瓦解,作为独立主权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民主德国也与联邦德国合二为一1。 想要了解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首先不得不了解剧变前的世界局势。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消散,美国和苏联这样两个昔日曾联合起来对抗纳粹的超级大国便开始了对对方的戒备,他们都试图用自己的威力来控制整个世界。而直接对战意味着全面核战争的爆发,这会带来可能使整个人类毁灭的危险,所以双方都选择了间接对抗的方式——军备竞赛、经济竞争、科技竞争。 自此开始,美国对苏联和其他采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均采取了敌视态度和遏制政策,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再西欧及大西洋两岸成立,而为了与之形成抗衡力量,苏联将大多数东欧国家集结在一起,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两个组织默认的规则是:只要有一个成员国遭到侵犯,就会被视为对整个组织的挑衅,而遭到挑衅的组织会立即对侵犯来源国发动反击。冷战局势形成。 在冷战后期,东欧各国在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民主化的思想随着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传入,共产党的地位受到了威胁,而他们一贯的专制政策在群众中也失去了支持力量。终于在1989年,剧烈的政治风暴席卷了苏联和东欧地区,(原)杰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原)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原)南斯拉夫、苏联这9个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政局的交替。群众性的示威游行、罢工数不胜数,各民主政党步步威逼进行夺权,导致共产党在自由选举中纷纷倒台,甚至通过武力冲突,实现了政权的更迭。 面对如此剧烈的动荡,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促成了此次剧变,而我们又能从中获得什么教训与经验。 二、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 要真正论起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1引自百度百科“苏东剧变”词条。https://www.360docs.net/doc/839467151.html,/view/502026.htm

高二世界区域地理_欧洲(西欧与德国、东欧与俄罗斯)_练习题

高二区域地理《欧洲和德国、俄罗斯》专题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有关欧洲西部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较少 B.河流较长 C.含沙量大 D.水量充沛、水流平稳 2.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峡湾的形成原因是() A.河流侵蚀 B.地壳下沉 C.冰川刨蚀 D.风力侵蚀 3.阿尔卑斯山的成因是()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 B.地垒成山 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挤压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 4.关于欧洲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复杂多样 B.温带海洋性气候所占比重最大 C.受大西洋影响深,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D.受大西洋影响深,海洋性显著 5.对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 A.山脉走向 B.海陆轮廓 C.地形地势 D.西风和洋流 6.德国鲁尔区钢铁工业西移的主要原因是() A.为获得廉价劳动力 B.为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进口的铁矿石 C.为接近消费市场 D.为接近煤炭产地 7.20世纪50年代鲁尔区煤炭钢铁工业明显衰弱的原因之一是() A.由于石油的大力开发和广泛使用 B.产生了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C.工厂老化,没有发展新技术产业 D.由于蒸汽机的发明 8.在各大洲中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最广,主要原因是() ①地处西风带②北大西洋暖流加大对气候的增温增湿作用③海岸线曲折,阿尔卑斯山为东西走向,有利于西风深入内陆④季风使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能延伸至北极圈以内,主要是因为() A.纬度位置影响 B.海陆位置影响 C.洋流影响 D.西风影响 10.下列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由冰川作用形成的是() A.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世界最低 B.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限制,无长河 C.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 D.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曲折的峡湾海岸 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往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在厚度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据图回答11-12题。 11.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传统民居墙壁逐渐变厚的 主要原因是() A.温差逐渐变小 B.气候的海洋性越来越强 C.太阳辐射逐渐减弱 D.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 12.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自然带的变化所体现的规 律是() A.由赤道向两极的变化 B.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德国是欧洲西部的经济强国,对外贸易居本区第一位。工业高度现代化,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据此回答13-14题。 13.关于德国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制造、化学、采煤、钢铁、纺织等 B.德国工业生产所需的煤炭资源主要靠外国进口 C.德国的工业在全国分布很不平衡 D.德国南部的法兰克福已发展成为宇航、飞机制造和微电子中心 14.有关德国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首都是波恩 B.法兰克福位于多瑙河畔,为德国最大的航空港

第七章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世界当代史)

第七章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其外交战略 莫斯科公国 伊凡三世自称沙皇 伊凡四世 改革,接受西方文明 领土扩张,北方战争 查理十二 叶卡特琳娜女皇 十月革命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戈尔巴乔夫 第一节苏联的解体及其影响 一、苏联解体与俄罗斯的再生 1985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选举戈尔巴乔夫为新一代的党中央总书记,苏联历史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 198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七大。 苏共当前的基本任务: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 经济方面,实现加速战略的“主要手段是科技进步和对社会生产力进行根本改革”,并要求在15年内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个体劳动法》、《合资企业法》: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方法转向依靠经济方法。 《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 政治体制改革 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国内外同时发行《改革与新思维》一书。该书系统论述了对改革和当今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标志着“新思维”理论正式出台。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 改革的实质就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 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即承认人类的生存。 “新思维”的内涵 (一)活跃人的因素,建设为人服务的社会主义 不活跃人的因素,即不考虑人、劳动集体、社会团体、不同社会集团的各种不同的利益,不

依靠他们,不把他们吸引到积极的创造活动中来,就不可能完成任何一项任务,就不可能改变国内的环境。 (二)完善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只有通过始终如一地发展社会主义固有的民主形式,扩大自治,我们才可能在生产、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觉的纪律。只有通过民主和依靠民主,改革本身才有可能。 (三)扩大公开性 应该对人民说真话,不要害怕自己的人民,公开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在公开性和具备社会组织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党制下搞政治多元化。 (四)重新认识苏联与世界的关系 改变了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新的安全观:不再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别国主权与利益的基础上,不再牺牲别国的安全,承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自决权。 “新思维”的内涵:改变了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承认世界是一个整体。 在国家关系上,强调国家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 放弃冷战政策,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不再干涉东欧事务。 政局失控导致政治体制“根本改革” 罢工浪潮此起彼伏 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 反对党派纷纷成立 1991年6月,俄罗斯举行全民投票直接选举首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选。 设立俄罗斯总统,并且赋予他很大的权力,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苏联国家大厦下埋下了一个巨大的地雷。在俄罗斯即将出现一个新的,与苏共中央没有任何联系,并且基本不依赖于苏联政府和苏联总统的权力中心,出现一个与苏联竞争的国家。 ——罗?麦德韦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 “8?19”事变及其后果 1991年8月19日,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管理国家,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 《告苏联人民书》: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已走入死胡同。决心采取重大措施,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 幻灯片41 1991年8月19日中午,叶利钦发表《告俄罗斯公民书》:宣称这是一次反宪法的反动政变。号召俄罗斯公民反击,举行无限期总罢工。 “8?19”事变后,苏联国内掀起了一场独立的浪潮。 8月20-21日,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8月27日,白俄罗斯和摩尔达维亚宣布独立。 8月30日,阿塞拜疆宣布独立。 31日,吉尔吉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宣布独立。 9月9日塔吉克斯坦宣布独立。 9月23日亚美尼亚独立。 10月27日土库曼斯坦独立。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当场把核武器控制器交给了叶利钦。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