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的“资生汤”

张锡纯的“资生汤”
张锡纯的“资生汤”

张锡纯的《资生汤》

1.资生汤

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组成】生山药一两(30g) ,玄参五钱(15g) ,白术三钱(9g) ,生鸡内金二钱,捣碎(6g) ,牛蒡子三钱,(炒,捣)9g

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脾健胃,润肺止咳,

【主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亦治女子血枯经闭。【方解】脾为后天之本,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在女子为不月,其传为风以其先不过阳明,胃腑不能多纳饮食也,而原其饮食减少之故。曰发于心脾,原其发于心脾之故。曰有不得隐曲者何居?盖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脾伤不能助胃消食,变化津液,以溉五脏,在男子已隐受其病,而尚无显征;在女子则显然有不月之病。此乃即女以征男也。至于传为风消,传为息贲,无论男女病证至此,人人共见,劳瘵已成,挽回实难,故曰不治。然医者以活人为心,病证之危险,虽至极点,犹当于无可挽回之中,尽心设法以挽回之。而其挽回之法,仍当遵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戒病者淡泊寡欲,以养其心,而复善于补助其脾胃,使饮食渐渐加多,其身体自渐渐撤消。如此汤用于术以健脾之阳,脾土健壮,自能助胃。山药以滋胃之阴,胃汁充足,自能纳食(胃化食赖有酸汁)。特是脾为统血之脏,《内经》谓“血生脾”,盖谓脾系血液结成,故中多函血。西人亦谓脾中多回血管为血汇萃之所。此证因心思拂郁,心血不能调畅,脾中血管遂多闭塞,或如烂炙,或成丝膜,此脾病之由。而脾与胃相助为理,一气贯通,脏病不能助腑,亦即胃不能纳食之由也。鸡内金为鸡之脾胃,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有形郁积可知。且其性甚和平,兼有以脾胃补脾胃之妙。故能助健补脾胃之药,特立奇功,迥非他药所能及也。方中以此三味为不可挪移之品。

玄参《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善治女子产乳余疾,且其味甘胜于苦,不至寒凉伤脾胃可知,故用之以去上焦之浮热,即以退周身之烧热;且其色黑多液,《神农本草经》又谓能补肾气,故以治劳瘵之阴虚者尤宜也。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肺又能利肺,与山药、玄参并用,大能止嗽定喘,以成安肺之功,故加之以为佐使也。

地黄生用,其凉血退热之功,诚优于玄参。西人谓其中函铁质,人之血中,又实有铁锈。地黄之善退热者,不但以其能凉血滋阴,实有以铁补铁之妙,使血液充足,而蒸热自退也。又劳瘵之热,大抵因真阴亏损,相火不能潜藏。地黄善引相火下行,安其故宅。《神农本草经》列之上品,洵良药也。然必烧热过甚而始加之者,以此方原以健补脾胃为主,地黄虽系生用,经水火煎熬,其汁浆仍然粘泥,恐于脾胃有不宜也。至热甚者,其脾胃必不思饮食,用地黄退其热,则饮食可进,而转有辅助脾胃生山药,即坊间所鬻之干山药,而未经火炒者也。此方若用炒熟山药,则分毫无效于术色黄气香,乃浙江于潜所产之白术也。色黄则属土,气香则醒脾,其健补脾胃之功,迥异于寻常白术。若非于潜产而但观其色黄气香,用之亦有殊效,此以色、味为重,不以地道为重也。

西人谓:胃之所以能化食者,全赖中有酸汁。腹饥思食时,酸汁自然从胃生出。若忧思过度,或恼怒过度,则酸汁之生必少,或分毫全无,胃中积食,即不能消化。此论与《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过思则伤脾”之旨暗合。

或问曰:《内经》谓脾主思,西人又谓思想发于脑部,子则谓思发于心者何也?答曰:《内经》所谓脾主思者,非谓脾自能思也。盖脾属土,土主安静,人安静而后能深思,至西人谓

思发于脑部,《内经》早寓其理。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夫头之中心点在脑,头为精明之府,即脑为精明之府矣。既曰精明,岂有不能思之理,然亦非脑之自能思也。试观古文“思”字作“ ”,囟者脑也,心者心也,是知思也者,原心脑相辅而成,又须助以脾土镇静之力也。

或问曰:子解二阳之病发心脾一节,与王氏《内经》之注不同,岂王氏之注解谬欤?答曰:

愚实不敢云然。然由拙解以绎经文,自觉经文别有意味,且有实用也。夫二阳之病发心脾,与下三阳为病发寒热,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句法不同,即讲法可以变通。盖二阳之病发心脾,谓其病自心脾而来也。三阳为病发寒热,是形容三阳之病状也,故将之病“之”字易作“为?字。至一阳发病数句,其句法又与三阳为病句不同,而其理则同也。

或又问:三阳一阳病,皆形容其发病之状,二阳病,独推究其发病之原因者何居?答曰:三阳、一阳,若不先言其病发之状,人即不知何者为三阳、一阳病。至二阳胃腑,原主饮食,人人皆知。至胃腑有病,即不能饮食,此又人人皆知。然其所以不能饮食之故,人多不能知也。故发端不言其病状,而先发明其得病之由来也。

或又问:胃与大肠皆为二阳,经文既浑曰二阳,何以知其所指者专在于胃、答曰:胃为足阳明,大肠为手阳明,人之足经长、手经短,足经原可以统手经,论六经者原当以足经为主。

故凡《内经》但曰某经,而不别其为手与足者,皆指足经而言,或言足经而手经亦统其中。若但言手经,则必别之曰手某经矣。经文俱在,可取而细阅也。

【医案】

一九一三年,客居大名。治一室女,劳瘵年余,月信不见,羸弱不起。询方于愚,为拟此汤。连服数剂,饮食增多。身犹发热,加生地黄五钱,五六剂后热退,渐能起床,而腿疼不能行动。又加丹参、当归各三钱,服至十剂腿愈,月信亦见。又言有白带甚剧,向忘言及。遂去丹参加生牡蛎六钱,又将于术加倍,连服十剂带证亦愈。遂将此方邮寄家中,月余门人高促异常,饮食减少,脉甚虚数,投以资生汤十剂全愈。”审斯则知此方治劳瘵,无论男女,服之皆有捷效也。

女子月信,若日久不见,其血海必有坚结之血。治此等证者,但知用破血通血之药,往往病犹未去,而人已先受其伤。鸡内金性甚和平,而善消有形郁积,服之既久,瘀血之坚结者,自然融化。矧此方与健脾滋阴之药同用,新血活泼滋长,生新自能化瘀也。

附录:

直隶青县张××来函:

津埠宋氏妇,年将四旬,身体羸弱,前二年即咳嗽吐痰,因不以为事未尝调治。今春证浸加剧,屡次服药无效。诊其脉,左部弦细,右部微弱,数近六至。咳嗽,吐痰白色,气腥臭,喘促自汗,午后发热,夜间尤甚,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大便秘结,知其已成痨瘵而兼肺病也。从前所服药十余纸,但以止嗽药治其肺病,而不知子虚补母之义,所以无效。为疏方用资生汤加减,生山药八钱,玄参、大生地、净萸肉各六钱,生牡蛎、生杭芍、生赭石各四钱,于术、生鸡内金、甘草各二钱。煎服二剂,汗止喘轻,发热咳嗽稍愈。遂将前方去牡蛎,加蒌仁、地骨皮各三钱,山药改用一两,赭石改用六钱。连服十剂,诸病皆愈,为善后计,用生山药细末八钱煮粥,调白糖服之,早晚各一次。后月余。与介绍人晤面,言此时宋氏妇饮食甚多,身体较前健壮多矣。

又:族嫂年三十五岁,初患风寒咳嗽,因懒于服药,不以为事。后渐至病重,始延医延医。所服之药,皆温散燥烈之品,不知风寒久而化热,故越治越剧,几至不起。后生于腊底回里,族兄邀为诊视。脉象虚而无力,身瘦如柴,咳嗽微喘,饮食减少,大便泄泻,或兼白

带,午后身热,颧红,确系痨瘵已成。授以资生汤,加炒薏仁、茯苓片、生龙骨、生牡蛎各三钱,茵陈、炙甘草各钱半。服二剂,身热、颧红皆退,咳嗽泄泻亦见愈。后仍按此方加减,又服六剂,诸病皆痊。嘱其每日用生怀山药细末煮粥,调以白糖服之,以善其后。

四川泾南周××来函:

杨姓女,年十九岁。出嫁二载,月事犹未见,身体羸瘦,饮食减少,干咳无痰,五心烦热,诊其脉细数有力。仿用资生汤方,用生山药一两,于术二钱,牛蒡子三钱,玄参五钱,生地黄四钱,生鸡内金一钱。连服五剂,热退咳减,食欲增加。遂于原方中去生地,倍于术。又服三剂,潮忽至。共服二十剂全愈。

奉天法库县万××来函:

族弟妇产后虚羸少食,迁延月余,渐至发灼、自汗、消瘦、乏气、干呕、头晕等证,此方书所谓蓐劳也。经医四人治不效,并添颧红作泻。适生自安东归,为之诊视,六脉虚数。检阅所服之方,有遵《医宗金鉴》三合饮者,有守用养荣汤者,要皆平淡无奇。然病势至此,诚难入手,幸脉虽虚数,未至无神,颧虽红,犹不抟聚(若抟聚则阴阳离矣,不抟聚是其阴阳犹未离),似尚可治。此盖素即阴虚,又经产后亡血,气亦随之,阴不中守,阳不外固,故汗出气乏;其阴阳不相维系,阴愈亏而阳愈浮,故发烧咳嗽头晕;其颧红者,因其部位应肾,肾中真阳上浮,故发现于此,而红且热也;其消瘦作泻者,以二阳不纳,无以充肌肉,更不特肾阴虚,而脾阴胃液均虚,中权失司,下陷不固,所必然者。此是病之原委欤?再四思维,遂处方,用生怀山药二两,于术三钱,玄参四钱,鸡内金、牛蒡子各二钱(此系资生汤原方稍加重),外加净萸肉、龙骨、牡蛎各五钱,止汗并以止泻。五剂后,汗与泻均止,饮食稍进,惟干咳与发热仅去十之二三。又照原方加粉甘草、天冬、生地等味,连服七剂。再照方减萸肉,加党参二钱,服四剂后,饮食大进,并能起坐矣,惟经尚未行。更按资生汤原方,加当归四钱。服数剂后,又复少有加减,一月经脉亦通。

中医辞典

风消

病名①燥火所致消渴。见《症因脉治》卷三“燥火三消之症,即风消也。”详燥火三消条。②心脾受病,精血虚少,形体日益消削的病证。出《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风消。”因思虑不遂,心神耗散引起。证见肢体酸痛,四肢无力,日渐发热,肌肉消瘦,胸膈烦闷,经闭不行等。治宜调养心脾,益气养血,用黄芪羌活饮、人参荆芥汤、逍遥散、归脾汤、乌骨鸡丸等方。

息贲

病名指肺积。《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肺脉,……滑甚息贲,上气。”《难经·五十四难》:“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履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杨玄操曰:“息,长也。贲,鬲也。言肺在膈也,其气不行,渐长而通于膈,故曰息贲。曰:贲,聚也,言其渐长而聚蓄”(见《难经集注》)。《济生方》卷四:“息贲之状,在右胁下,大如覆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或如虱缘,或如针刺。”治用息贲丸、调息丸、息贲汤等方。参见肺积条。

不月

病名《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指经闭,或月经不按月来潮。参见经闭条。

张锡纯的《资生汤》,方子是由生山药,白术,鸡内金,玄参,牛蒡子组成,以补脾胃,清虚热,止喘嗽为义,是治阴虚劳热的总纲。也是方简意深,变化无常,对付常见病显效。我因

主攻绝症,故未深入了解张前辈的医论。初步认识系“百病从痰论”一脉。见笑了!治杂病方显中医水平,治绝症实证医师能力。从研读医案入门,从治一例患者入手,反复比较推敲,并展开思考,定将受益无穷。但这必须基于自己熟运几十味药,否则有落空之虞!

看理论要与看医案紧密联系!我说的几十种药是指每个中医用药有自己的偏好,它是在治病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有的是师父传承习惯。一般来说在一个地方把易于采集的原产地药作为常用的比较好。对于好多医书的同一种药治的病都不一样的问题,不要太在意,同就是兵或兵种,医是统帅,会对症调配,就能打胜仗。比如,消化不良症,有吃了拉稀的,有吃了拉不出的,有吃了胃胀的,也有吃了下腹痛的,那么,同样是神曲、内金、山楂、陈皮、青皮、麦芽、沉香、木香、藿香、香附、砂仁、莪术、半夏、茯苓、连翘、莱菔子、生姜、大枣、党参、白术、甘草为主的几味药,怎样调配?用那一种炮制的药?都很有讲究。同样是利尿的药,用车前草还是车前子还是白茅根?都是有明堂的。如果是急症、绝症,用药又不可拘泥常规,否则真的是成为“慢郎中”了。国人至今不了解中医,热爱中医的又一知半解者为多,比如最近很热销的《求医不如求己》一书的中里巴人,在该书中说:“举个实际的例子,如支气管炎,西医主张消炎止咳,中医倡导宣肺化痰。先让西医治,症状很快消除,但随即又复发,不能去根;请中医来调,体质确有增强,但是症状却难以消除,最后变成老慢支。中医西医都望而生畏,故有…内科不治喘?的老话。” 这都是一知半解的胡说,只能说他们根本没见识过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治这些疑难杂症和绝症(白血病、癌症、爱滋病、吸毒后遗症)中医的治愈和控制率比西医要高的多的多。老慢支又有什么难的?!我前面有个帖子讲的就今年3月份的真事,12年老哮喘(看了多多少少名西医后)也不过6天痊愈!说到底,中医还是后继乏才的问题。

重庆的湿热重,同时一年四季又爱吃火锅喝酒,这种情况下得什么病的机率多的问题,我缺乏调研,但从五行分柝,当是肝胆病及由此引发的延伸病为多,用现代语言,称之为血不干净引起的病为多。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之我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之我见 内容提要: “太史公曰”是《史记》中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标志之语。学界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的理解仍存在着歧义,而如何理解这一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司马迁对屈原的态度问题。结合屈原的作品和司马迁的思想,可以看出,其传赞高歌了屈原热爱故国、坚守高洁和追求美政的精神。传赞还反映出,司马迁对屈原的认识也受到贾谊的影响,但最终经过反思,仍然肯定了屈原殉国的崇高精神。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今见较早的屈原、贾谊的传记资料,是后人研究屈原、评价贾谊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时代久远,一是间有窜乱,致使其中有些文义前后不相连属,有些记述前后似有矛盾;二是后人认识与理解有所不同,因而对有些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不一而足。前者先贤时人多做梳理,意见渐趋一致;后者则涉及角度和方法诸问题,争议仍时见简端。 “太史公曰”是史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的创格,是《左传》“君子曰”类体制的新发展,其中代表了作者的历史观,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体现了作者对传主的基本认识和对事件的基本态度。因而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内容的理解,不仅涉及到对屈原和贾谊人生、思想与作品的认识,也可见史迁的历史观、人生观。 一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原文如下: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1]。 这一段文字虽然不长,却存在着不少似乎很好理解却实际颇难明了的问题。一是其志未详。史迁既说“悲其志”,然未明言其志,故后人“悬揣其意而为之说者则纷如”。 二是文意不好厘清。清人李景星《史记评议》说:“赞语凡四转,全以骚赋联合屈、贾,沉挫中有流逸之致。”[2]他虽未直言“四转”为何,但从传赞可见,“悲其志”是一转,读其文,逆其志,悲从中来;“想见其为人”为二转,适其地,念其行,泪由心生;“而自令若是”为三转,观贾文,系屈事,为屈不平;“又爽然自失矣”为四转,读鵩赋,同死生,感怀贾生。这是从结构层次上加以分析。但从文意上进行梳理,其前后似有矛盾:既赞叹其“为人”,又责怪其行事,而二者本应相辅相成。对此,历代学者曾做出不同的解释。刘永济先生在作于1958年的《屈赋通笺》中以“故为跌宕之词”说之: 战代之季,六国君相,争以养士相尚,而士之不得志于秦者,则去而之齐、之楚、之燕,甚而士之不得志于本国者,则助他国以伐本国,如伍子胥之于楚,是也。屈子主合齐以抗秦,又尝使于齐,苟去而之齐,未必不见用。太史公所谓“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也。按太史公此语,故为跌宕之词,故下文又曰:“读《鵩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盖以贾生吊屈文有“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又有“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之词。而鵩赋多道家言,于同生死,轻去就之理,反复陈说,以自广其沉郁之情。

朱木通医案

朱木通医案 临床病例(1) 1、盲肠炎与当归四逆加吴茱生姜 年龄性别:女,50岁,平素体弱,长年咳嗽 发病情形:二月前突发右脐旁疼痛,经诊断为慢性盲肠炎。经中医师医治,注射、针炙十余日,症状转剧。因平素体弱,不敢冒然开刀。全身消瘦而枯燥,贫血而呈瘀血色,所谓肌肤甲错者。 脉象及症候:脉沉而细,博动缓慢。腹软弱,腹皮菲薄,盲肠部虽隆肿但不太硬,按之略有鸣动之声。 用药:判定乃久寒所致,投以当归四逆加吴茱生姜,又以瘀血为标加桃仁丹皮。 结果:服药二日后疼痛尽除,大便快通,继续服用一月,肿瘤尽消,痰咳亦癒。

备注:当归四逆加吴茱生姜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为久寒之治剂。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2、慢性盲肠炎 年龄性别:男,24-25岁,体质营养普通 发病情形:某日突然右腹部疼痛,经医院诊断为盲肠炎,经多方医治仍无少差。 脉象及症候:脉细而微,盲肠部疝痛,头眩、体倦腰酸腹胀、四肢不温、大便溏。 用药:当归四逆加吴茱生姜 结果:一帖见效,五剂全治 备注: 3、盲肠炎并发腹膜炎 年龄性别:男,22岁,身材瘦长,皮肤干燥瘀黑,看似痨病型。发

病时正值盛夏,患者虽日夜覆重衿,手足依然逆冷(形寒肢冷) 发病情形:新婚未久即患盲肠炎,经二三西医注射服药冷罨三管齐下凡十余日,不但无少瘥,反而并发腹膜炎,其家人又畏忌开刀手术。肿瘤由右腹部漫延至全下腹。 脉象及症候:脉细而迟弱,不发热但恶寒,舌赤滑,口内和,嗜热饮,大便软,尿多。 用药:除去冷罨法,投以当归四逆加吴茱生姜。 结果:一帖疼痛即止手足复温,连续一星期,盲肠炎尽癒,身体亦较病前为强。 备注: 4、急性盲肠炎 年龄性别:女,78岁,强健老农妇,年事虽高,体力尤强于子孙辈,平素无它病。 发病情形:某日突觉右腹部急痛,初尚隐忍冀差,翌日疼痛更烈,同

小度写范文虫类药物的经典临床作用模板

虫类药物的经典临床作用 关键词:搜风祛瘀攻毒虫类药物【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78-01 虫类药是动物药的一部分。《内经》12个方25种药物中用了乌贼、鲍鱼、雀卵、马膏、猪脂等动物药,还未用虫类药;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共用动物药38种,其中虫类药计有水蛭、虻虫、蟅虫、鼠妇、蜣螂、蜂窠、蛴螬、蜘蛛8种;《神农本草经》除载张仲景用到的8种外,还有蝉蜕、僵蚕、蛞蝓、守宫、蝙蝠、蟾蜍、蚯蚓、斑蝥、蝼蛄等;之后《本草纲目》、《纲目拾遗》还补充了诸蛇;近年又发现了一些新的虫类药,如僵蛹代替僵蚕,蟑螂用治胃痛和胃癌等。清末名医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说“动物之攻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又具有攻性”,指出虫类药的特性是行走攻窜,用以通经达络,疏逐搜剔,胜于草本植物药。张仲景善用虫类药以治疗外感“瘀热”、内伤“干血”,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抵当汤(丸),后人奉为圭臬。清初名医叶天士对虫类药有了新的体会,创“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说,谓“久则邪正混处期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因为“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是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所以“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着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这是叶天士对张仲景用虫类的新见解。叶天士善治脉络瘀痹之病,善用辛润通络之方,除归尾、桃仁、红花、茜草、旋复花、韭白汁外,主要用虫类药,取其味多辛咸,辛能入络散结,咸能入血软坚,其灵动迅速,非植物药所能比拟。古人上千年的用药历史为虫类药物的运用奠定了雄厚基础,现代临床实践的不断创新又为虫类药的应用开拓出广阔空间。虫类药物的经典作用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 搜风作用凡眩晕、震颤、动摇、抽搐、僵硬、强直、痉挛、拘急、口眼歪斜、

肠痈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

肠痈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 *导读:【病例】某男,59岁。病史简述: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经过二次手术治疗,术后情况良好。在手术后七天突然腹…… 【病例】某男,59岁。 病史简述: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经过二次手术治疗,术后情况良好。在手术后七天突然腹部疼痛剧烈,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由于患者年龄较高,身体较衰,进行第三次手术有困难,故改为中医治疗。 1959年6月22日:腹部膨胀,右下腹有明显压痛,肌卫明显,自汗淋漓,发热神困,胃呆,作呕,大便干燥,小便深黄,脉象洪数,舌苔黄腻。 化验:白血球19700/mm3,嗜中性80%,淋巴细胞16%,嗜酸性4%。 【辨证】自汗淋漓,此手术后气虚之证。今右腹天枢处疼痛,且有腹胀便燥,脉洪苔黄,此为阳明积热内阻,肠道壅滞酿成肠痈。标急于本, 【治则】通腑开结化瘀清热的肠痈汤加减治之。 【处方】败酱草15g 米仁15g 红藤30g 丹皮12g 赤芍9g 冬瓜子9g 当归尾9g 桃仁9g 酒川大黄6g 木香6g 广皮6g 玄明粉12g(冲),紫花地丁30g 银花30g 蒲公英15g。

【针灸】取穴:阑尾穴,足三里。方法:泻法,留针30分钟,每15分钟加手法一次。 【外敷】铁箍散阴发散各等分蜜调,敷于右下腹压痛处,每日换药一次,至痛消失为止。 【西医】青霉素,链霉素。 6月23日,服药后大便十余次,腹痛大减,但是自汗淋漓,舌苔黄腻。 【辨证】大便十余次,腹痛大减,脉象洪数为软数,肠中热毒已清大半。然而舌苔黄腻,阳明湿浊未净。自汗淋漓,正气已虚,虚其气阴两脱,应减前剂攻下之药,参入止汗之品。 【处方】生牡蛎30g(先煎)生龙骨30g(先煎)浮小麦9g 瘪桃干15g 黄芪皮15g 白芍9g 槟榔9g 银花18g 黑丑、白丑(各炒)6g 砂仁、蔻仁(各打后下)2.5g 丹皮15g 广木香6g 米仁15g 败酱草9g 枳实6g。 6月24日:腹痛已除,略有腹胀,舌苔黄腻已薄,自汗已收,脉搏已正常,身体疲倦。 【辨证】舌苔黄腻虽薄,而腹中微胀,此肠中之气未和,湿浊未净;身体乏力。此病后体虚之征;拟和气化湿,佐以补正法。 【处方】炒党参9g 焦白术12g 茯苓12g 制川厚朴3g 陈皮6g 大腹皮12g 焦山楂、六曲(各)9g 砂仁、蔻仁2.5g(各打后下)。

养生滋补汤料大全

产品话术 虫草花煲汤料(滋阴护肝汤) 成分:虫草花、干贝、枸杞子、芡实等配料 功效:虫草花性质平和,不寒不燥,一家大小都适合。干贝性平,味甘、咸,具有滋阴、补肾、调中、下气、利五脏之功效。枸杞具有补肝肾、益精气、长肌肉、改善面色、明目安神、祛风治虚、延年益寿、坚筋骨之功效。 优势:补肾养肺,对肾虚,夜尿频多、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有辅助治疗作用常期饮用有助于稳定血压、降低胆固醇、补益健身. 举例:这是广东的老火靓汤。可将配料与乌鸡(1只)或猪瘦肉(500克) 及生姜(适量)洗净,一起放进煲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煲沸后改用文火煲1 小时以上,调味后即可。可供4至6人一次食用。(肉类可选择飞水后再下料) 黄精杞子煲鸡汤料(强身固肾汤) 成分:黄精、山药、枸杞子、龙眼肉 功效:黄精以根茎入药。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功能。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等症,对于糖尿病很有疗效。山药: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肾益精、益肺止咳。枸杞具有补肝肾、益精气、长肌肉、改善面色、明目安神、祛风治虚、延年益寿、坚筋骨之功效。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优势: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气生津,补血润脏;此汤口感清甜,补而不燥,可作为日常保健汤水。特别对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燥咳,咯血及病后体弱,肝肾阴虚,头目眩晕,视力减退等。一家大小均可食用。 举例:将配料与乌鸡(1只)或猪瘦肉(500克)及生姜(适量)洗净,一起放进煲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煲沸后改用文火煲1小时以上,调味后即可。可供4至6人一次食用。(肉类可选择飞水后再下料) 剑花罗汉果煲汤料(剑花润肺汤)

盆腔炎诊疗方案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 (2013年) 一、概述:盆腔炎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处发生的炎症。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中医的热入血室、带下症亦属于该病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湿热瘀结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 ⑤大便湄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2)气滞血瘀证

基于宗庙祭祀场域的图像形态及其功能研究

基于宗庙祭祀场域的图像形态及其功能研究 【摘要】宗庙作为祖先崇拜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种族兴盛与存亡的象征,是资格的象征,是权力的象征.是血缘政治的象征。宗庙制度在周代被通过“礼”的形式固定下来,从不同等级的宗庙庙数、祭祀仪节、乐舞演奏等都有非常详细和严密的规定。同样的策略也被后代的统治者所沿用,把建立宗庙制度作为礼制建设的首要任务,以此彰显国家权力的归属。宗庙祭祀内容包括灵位、祖先的神像、坟墓等。而宋以后,皇家制作用于典礼和祭祀的帝王图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定制,主要表现为卷轴绢本的朝服像,不仅历代沿续,视如一朝一代的典章记录,同时亦作为家国大事,变成宗庙制度的重要内容。如此一来,帝王图像被与礼制、宗教、国家祭祀以及皇家帝系象征性地联系起来,其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帝王图像的存在是帝王权力世袭合法性的重要见证;其次,帝王图像作为祭祖活动中的媒介,被通过仪式性表演使得帝王权力获取民众的心理认同。 【关键词1宗庙;祭祀;帝王图像;内涵 【作者简介】程万里,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文学博士,江苏南京210096 【中图分类号】B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2)12 - 0005 - 05 祭祀是古代中国帝王政治生涯中需要做的一件大事。国家祭祀活动可以为统治者获取权力、集中权力减少阻力,并使他们建构的权力秩序合法化.,根据古代祭祀权的等级规定,能够进入国家祭祀体系的只能是帝王的祖先祭祀,同时还有先代帝王,以表明政治权力的正统传承关系,以增强人们的合法性认同。祭祀祖先,通常通过一特定场所的特定物象才可情有所系。于是,一类没有任何事件描述倾向的帝王图像代表帝王祖先的魂灵以及皇权传承有序的合法形式出现在宗庙祭祀之中。其特有的艺术形态以及所显示出的象征血缘、世系确立的工具性实用价值,值得深入探究。 一、祭祖礼 根据考古研究发现,早在仰韶文化期间,就出现了“与宗教祭祀有关的标志图案和符号,以此显示某些权力,井提供唯一一种宗教祭祀在政治或其他场合发挥作用的线索”。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的祭祀已经开始与政治权力发生着极为密切的内在关联。祭祀仪式对原始人的社会生活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把原始游牧或狩猎部族的非理性的野蛮生活纳八一定形式并使原始人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化、社会化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祖先崇拜是将人们整合为一个较为固定的社会群体的最基本条件。越来越多的史料和研究成果表明,祖先崇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不仅在当时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祭祀祖宗的礼仪也成为全部祭祀礼的根本与核心,是其他礼仪形成、扩展的母体。 与其它神灵不同,祖神是以先祖为造神原型,可以划分为两类:历史的和冲话的。历史上的祖先包括王家族谱上记录的国王;神话中的祖先,则是那些传说中的部落英雄,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部落英雄和后世存在直接的血缘关系,但由于他们是氏

跌打秘方

目录 跌打秘方 论治法 大凡头上受伤、脑髓出者,难治;骨色青者,亦难治。若他处骨肉破碎,即将空痛散敷之,内服疏风理气汤五、六剂。伤口平复,再投补血顺气汤。若有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之症,急以飞龙夺命汤投之。 若目受伤,将收珠散敷之,用银簪脚以井花水蘸药点血筋上,次以青布或用旧青绢汤洗揉,随用还魂汤二服,待其平复,再服生血明目饮。 若鼻梁骨断,先用接骨散敷之,次用生肌散菜油调搽,再服活血止痛散。 如口唇缺破,先敷代痛散,随将青鹑尾下绒毛护之,以桑枝油线缝合,再敷生肌散,服活血止痛饮。有含刀在口,割断舌头尚未见落者,用鸡蛋肉软白衣袋其断舌,将血丹用蜜调涂在患处,再以蜜和蜡调匀,敷在鸡蛋衣上,取其微软能通药力。但药在口中易散,勤勤敷之为妙。如不得速效,再以金疮药治之。如被人咬破舌头者,以生蟹杵烂涂之,亦平复。 倘下颏骱骨脱落,先用宽筋散煎汤熏洗,次以绵裹大指入其口,指抵住下边,外用手心托住,缓缓揉上推进骱骨而止,再服补肾和气汤。有登高跌扑两肩天井骨受伤,不便绑扎,但见伤损肿胀,即先服喘气汤,使骨节相对,次用接骨散敷之,以绵包裹,斜连搭胸背敷之,再服活血汤。 盖肩骱落与膝骱落同,而膝骱送上省力,肩骱送下省力,总属易上。将一手按住其肩,一手托住其手,缓缓摇动,使其筋舒血畅,再令本人坐于低处,一人抱住其身,医者以两手又捏其肩,两膝夹住其手,齐力一上。用绵包裹好,外敷接骨,内服生血补髓汤。 遇臂骱触出,上用一手抬住其腕,下用一手按其手,内用足踝抵住,齐力一伸而上,即敷接骨散,以绵包之,内服生血补髓汤。 若手骱跌出,上用一手按其臼,下用一手托住指掌,用力一伸而上,此乃会脉之所宜,即服宽筋活血散,以接骨散敷之,用绵包裹,再用阔板一片,又用二寸长杉树板四片帮贴患处,扎缚七日,可得平复。 手指有三骱臼,惟中节出者有之,然易出易上,用两手抽伸法上之,服宽筋活血汤。有臂臼出而触在腹内者,当另处人侧卧出肉,用手随内出外,又用手随内上扑住其腰,下手捧住其腕,将膝揭住其上,出左向右扳,往右向左扳,一伸即上。服生血补髓汤。 盖两腿易于伤损,伤则两段,先将宽筋散熏洗,使患侧卧,外敷接骨散,好足同敷,用绵包裹,要四寸长杉板八片帮好,以绵绳三条绑缚,服活血止痛散三、四剂,再服壮筋续骨丹。 凡治膝盖骨跌脱离骱,须用绵花衣捆作大包,令伤者仰卧,将包衬于膝下,一抬脚踝,若骨偏于左随左而下,偏于右随右而下。医者扶定棉包,以上手挽住其膝,下手按住其脚,使臼骱相对,用力一扳,推起入骱矣。先敷接骨散,用棉包布裹挽下,以包按之,服生血补髓汤五剂,再服壮筋续骨汤。 如小膀有大小两骨,一茎折者易治。俱折者难治。而骨折看有藕七头(七字折断理然而成字)易治。如两骨平断者难医。更有戳穿皮肉者,尤难治也。此症与上大腿治同一法,如骨戳皮外,须将碎骨镶上断处,不可汤洗,将生肌散敷之。如骨折不破皮肉,以接骨散敷之。足踝之骱骨易出难上,须一手抬住其脚掬上以脚根,一手扳其脚指,左出偏其左,右出偏其右,将脚掬上,以脚根掬下,不可以一伸而上,内服宽筋活血散,脚偶被伤致令筋促酸痛,不便伸缩,宜用宽筋散煎汤洗之。 治失枕颈项强痛,令其低处坐定,一手扳其下颏,缓缓伸直矣。 凡刀枪所戳,但伤皮肉者,敷金疮药。伤内膜及肠胃者,不治。刀斧砍伤头额,易发寒热,脉细者可治,脉大者难治。损骨先疗骨,伤肉先生肌,外敷金疮药,内服护风托里散。自刎食管断者,先以生半夏研细末掺之,再以青鹑绒毛和入人参末敷之,再以桑白皮油线缝之,以软绢缠封,急切。无有青鹑绒毛,以茅针花搓软代之,随用紫金丹和入胎骨一分酒调,用匙灌下,再用护风托里散服之。有肚皮破而肠出者,

苇茎汤

《千金》苇茎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 苇茎30g 薏苡仁10~20g 桃仁log 冬瓜仁log 上4味,以水1000ml,先煮苇茎,取500ml,去滓,下余味,煮取200ral,分2次服,每次服lOOml。 (功效}清热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 主证:肺痈,咳嗽,咳吐腥臭黄痰、脓血,胸中隐隐作痛, 咳时尤甚,口干咽燥,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副证:胸中甲错,胸闷气短。(临证加减) 1.肺痈;脓将成,选加蒲公英、金银花、鱼腥草、、连翘,以增加清热解毒之力,促其消散;脓已成者,加桔梗、甘草、贝母、白芷,以促之化痰排脓;咳吐浊痰量多者,加葶苈子,以祛痰行水;肺经热重者,合泻白散,以清肺热。2。麻疹中期,疹已透发,症见发热咳嗽痰多,口渴,呼吸急促者,为肺热甚,本方去桃仁,加桑白皮、黄芩、贝母,以泻肺清热化痰。 3。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等属肺热咳嗽者,酌配麻杏石甘汤、泻白散或白虎汤。 4.热病后期,余热未尽,而见咳嗽痰多,加丝瓜络、栝蒌皮、枇杷叶,以清泄肺热而化痰。 5.凡小儿连咳十声,不能回转,半日方回者,千金苇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温病条辨] 6.本方与丹溪咯血方(青黛、瓜蒌仁、诃子、海蛤粉、山栀)合用,治支气管扩张咯血有良效。 7.肺炎或肺脓疡合并菌血症或脓毒血症,本方合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减,可获良效。 8.本方加减治疗肺痈:初中期,症见寒热咳嗽,吐脓痰、胸痛等症状。胸部X线可见脓腔及炎症浸润表现。治以清热解毒。药用苇根30~60g,冬瓜仁、蒲公英、金银花、地丁各30g,薏苡仁15g~30g,桃仁9g,连翘15g,黄连、栀子各9g,甘草30g。El渴加石膏、天花粉,吐血加白芨、仙鹤草。后期为体弱阴虚阶段,中期症状未全消失,治则为清热解毒兼养阴补肺。上组药物减味减量,加沙参、麦冬、白蔻仁、黄精等养阴补肺药物。[四川中医,1990,fy,:19] 9.本方加味治疗大叶性肺炎:药用鲜苇茎、生薏苡仁、鱼腥草各30g,冬瓜仁15g,桃仁、黄芩各9g,桔梗、甘草各4。5g。随症加减,每日1一2剂。阳建中医药,1984,《4,:u] 10.本方加减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药用鲜芦根30g,冬瓜仁、生薏苡仁、炒莱菔子、浙贝母各9g,桃仁、杏仁各6g,银花、连翘、黛蛤散、鱼腥草各lZg。咳甚加炙冬花、炙紫菀;痰多加全瓜蒌、天竺黄;热不退加生石膏;胸痛加广郁金,同时加重桃仁用量。[浙江中医杂志,1991,c5,:203] 11.本方加味治疗百日咳:药用鲜芦根12g,生薏苡仁、冬瓜仁、甜杏仁、百部、川贝母各6g,桃仁4.5g,甘草3g,枇杷叶(炙)6g,鲜梨皮工个。加水煎,分二次服。1—3岁儿童均适用此剂量.若咳血、衄血者加茅根、藕节各9g,呕吐加竹茹、代赭石各6g,痰多加莱菔子6g。[江西医药杂志,1966,《l,:43]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 勉县中医医院 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胆胀(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 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值均升高。

中医辨证: 1、瘀滞结型患者寒温不调,外邪乘虚侵袭,肠胃受损,气机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而成肠痈,胃肠积滞,传化失积,故见脘腹胀闷,暧气纳导,大便秘积,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吐,舌质暗红为肠腑瘀热,脉象弦紧或弦滑,并属充血瘀阻,不通即痈之征。 2、湿热蕴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且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久为败瘀,积于肠道而为肠痈,故见右下腹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弦紧为湿热之象。 3、热毒炽盛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致食滞中阻,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不行,湿滞郁而化热,腐蒸气血,而成肠痈,腹痛剧烈,腹皮硬,手不可近,为痈脓已溃之征,面红目赤,小便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而移浊,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治 (1)瘀滞结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通里攻下,行气祛瘀,佐以清热解毒。 方药:阑尾化瘀汤加减 金银花15g 川楝子10g 大黄(后下)15g 牡丹皮10g 延胡索10g 桃仁10g 木香6g 石膏(先煎)30g 红藤10g 甘草6g

朱良春思想

1、益肾蠲痹丸的治疗思路 益肾蠲痹丸是朱教授创制的、用于治疗风湿病,即中医痹症的中医制剂。中医痹症包括的范围很广,骨关节疾病都包括在内。这个疾病的病因归纳起来,一是内因,以正气虚即肾阳亏虚,气血失调为主;外因是风寒湿热及痰淤等病理产物,内外因相合而致病。 在辨证论治的时候,抓住三个环节和三大主证。三个环节分别是:辨证与辨病、扶正与逐邪、通闭与解结;三个主症分别是:疼痛,包括风痛、寒痛、湿痛、热痛、淤痛;肿胀,湿盛则肿,这是关节肿胀的主要原因;僵直拘挛,这是痹症晚期象征,疼痛加剧,而且生活不能自理。 肾主骨,骨头的问题寻根在肾。久病及肾。凡是骨头与关节的疾病都要加一些补肾药如地黄、骨碎骨、补骨脂、淡苁蓉、鹿角胶、桑寄生等。痹症的特征就是疼痛、肿胀,拘挛三个主症。治疗的总原则是益肾壮督,根据久痛入络、久痛多虚、多淤、多痰进行辨证施治。痹症的辨证分别虚实,虚证无非是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实证无非是风、寒、湿、热、顽痰、死血致病。 疾病有自身的病理特点,不同的疾病在存在特定的个性,比如类风关有类风关的特点, 强脊炎有强脊炎的特点,硬皮病有硬皮病的特点。因而在共性的基础上要按照每个病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用药。 关于骨关节病的其它用药,如增生性关节炎,常用骨碎补、补骨脂、鹿衔草、威灵仙 等延缓关节软骨蜕变,抑制新骨增生;对于颈椎增生用大剂量的葛根;对于腰椎增生加用川 断;痛风关节炎常用大剂量土茯苓、萆薢、威灵仙来降低血尿酸治标等。 益肾蠲痹丸是从益肾蠲痹汤转换而来,由20味中药组成:熟地黄、当归、淫羊藿、全 蝎、蜈蚣、蜂房、骨碎补、地龙、乌梢蛇、延胡索等。其中七味虫类药。虫类药属于血肉有 情之品,与草木类中药不同,有其特色,能攻补兼施,调整人体免疫功能。 2、关于肿瘤的治疗及肿瘤术后转移治疗的问题 西医对肿瘤的治疗一般是手术、放疗、化疗。朱教授认为我们中医对肿瘤的看法与西医有些不同,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如果发现一个肿块,肿瘤没有转移前,朱教授认为前进行手术切除是可以的。可是,比较遗憾的是,很多肿瘤发现的时候都是中晚期,而且找到中医看病的一般都不在早期,中期的也很少,多数都是晚期,这个时候放化疗的效果欠佳,而且错过了最佳手术期。所以,朱教授觉得中医治疗肿瘤,第一,是救人,如果人都不在了还治什么病呢?首先以人为本,要扶持人的正气、扶持人的气血,调整阴阳。使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再结合化瘀、化痰等治法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所以,朱教授认为,在肿瘤早期:正气未虚,但肿瘤发展比较迅猛,可以采取攻邪消结的药物,配合扶正治疗。肿瘤中期:攻补兼施。肿瘤晚期:以扶正为主,攻邪为辅。临床遇到很多晚期病人,奄奄一息,病人和家属都束手无策。朱教授举例,遇到这种病人,第一步是“话

“哀民生之多艰”的“民”字释义辨正

“哀民生之多艰”的“民”字释义辨正 “哀民生之多艰”的“民”字释义辨正甘肃省宁县第一中学王力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节选的屈原《离骚》中有“哀民生之多艰”一句,课本对“民生”注释为“百姓的生活。一作‘人生’。”显然,课本注释倾向于把“百姓的生活”作为“民生”的主要意思,而“人生”只是作为参考意思,即把“民”倾向理解成“百姓”。笔者认为课本注释把主次颠倒了,应把“人生”作为“民生”的主要意思,即把“民”应该解释为“人”。首先,“民”有“人”的意思。王力先生等人编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民”字有三个义项:“①奴隶。②百姓。《左传·文公十三年》:‘利于民而不利于君。③人、人类。《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民有好恶喜怒哀乐。’”①但《诗经·大雅·生民》有一句“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这里的“民”就是“人”的意思,绝对不是“奴隶”或“百姓”的意思。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民,众萌也。”“古谓民曰萌”,“萌,犹懵懵无知儿也”,②“众”也有“奴隶”的意思,所以这里的“民”就是是愚昧无知奴隶的总称。《古代汉语字典》(彩色版)云:“民,本意是奴隶。”③可以想象,在奴隶社会,奴隶是不被当人看,所以说他们是无知无意识的“众萌”,是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实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分工越来越具体,“民”字在最初“众萌”“奴隶”的意思上逐渐演变、分化,就有了“人”“人类”及其它意义。从《康熙字典》引《六书略》④可知,“按民字之义非一。”“有总言人者”,即人或人类之义;“有对君而言者”,“有别于在位而言者”,谓臣民、百姓;“有对己而言者”,就是他人、别人;有对农业而言者,就是农民、田民等。所以,“民”解释为“人”是一个“类”的概念,是总的笼统的说法,既可以指单个的人,也可是一类人或整个人类。因此,把课本中《离骚》节选部分的“民”解释为“人”,也是有训诂学依据的。其次,许多《楚辞》选本也倾向把“民”解释为“人”,如北京出版社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普及读物《楚辞选注》就持此观点。其《前言》部分说道:“屈原在诗中多次满怀热情地提到‘民’,……这些‘民’字,多数研究者认为是‘人’的同义词。这个看法是对的。”而岳麓书社在2001年出版的“国学基本丛书”《楚辞》参考了从汉代到现、当代100多种《楚辞》研究著作,“注释尽量选择古今学者的合理解释,特别是充分吸收了闻一多、游国恩、姜亮夫、汤炳正、朱季海、萧冰等现、当代楚辞学者的研究成果。”⑤具有学术性、权威性、可读性。这部书里就把“哀民生之多艰”的“民生”解释为“人生”,把“终不察夫民心”的“民心”解释为“人心,屈原自指”,即把“民”解释为“人”也是进行了仔细斟酌和甄别的。再次,从《离骚》释义和其内容来看,把“民”解释为“人”是符合屈原和作品原意的。《离骚》的释义有以下几个意思:司马迁解释为“离忧”,认为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发愤抒情)。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遭遇忧患苦难而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⑥尽管这些解释稍有差异,但他们都认为《离骚》是屈原自己遭遇忧愁苦闷的产物,而非别人,《离骚》抒发的是屈原一己之情,而其它人的思想感情。从《楚辞》的内容来看,屈原以自己的人生经历、遭际为中心,在《离骚》中以想象、系统性的比喻等浪漫主义手法曲折隐晦地写了楚国的政治形势,他反复强调要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使楚国强盛起来的愿望,也表现了自己不被任用的郁闷,以及保持自己高洁品质和独立人格的至死不渝精神,这些都应该理解为屈原在慨叹自己的“人生”。就从课本节选部分来看,也是屈原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受的一部分。所以把“民生”解释为“百姓的生活”,把“民”解释为“百姓”是不符合屈原和《离骚》本意的。课文节选部分,“民”字共出现过三次。除了“哀民生之多艰”之外,还有“终不察夫民心”“民生各有所乐兮”,这里的“民心”“民生”的“民”也均解释为“人”。课本对“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中的“民心”和“民”虽没有注释,但这是屈原在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己修养却遭受不公待遇的情况下,埋怨楚王的话,所以这里“民心”的“民”应是“人”,屈原自指。“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句话是屈原看到政治黑暗,世俗风气不正情况下说的。意在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依然保持独立人格。课本注释对该句的解释是:“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从课本注释来看,这里把“民生”解释为

《备急千金要方》痔漏方肠痈

《备急千金要方》痔漏方肠痈 论曰∶卒得肠痈而不晓其病候, 愚医治之错则杀人。肠痈之为病, 小腹重而强, 抑之则痛,小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其身皮皆甲错,腹皮急,如肿状,其脉数者,小 有脓也。 (《巢氏病源》云∶洪数者,已有脓也。其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甚则腹胀大,转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从脐中出,或小便出脓血。问曰∶宫羽林妇病,医脉之,何以知妇人肠中有脓,为下之即愈。师曰∶寸口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 滑则为荣。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血为浊败。 大黄牡丹汤 属性:大黄(四两牡丹(三两芒硝(二两瓜子(一升桃仁(五十粒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当下脓血。 (《金匮》方用牡丹一两,瓜子半升,芒硝二合。《删繁》方用瓜子半升,芒硝半合。刘涓子用硝石三合,云∶肠痈之病,小腹痞坚,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白,坚大如掌热,小便欲调时自汗出,其脉迟坚者,未成脓,可下之,当有血。脉数脓成不复,可下。《肘后》名瓜子汤。 肠痈汤方 属性:牡丹、甘草、败酱、生姜、茯苓(各二两桔梗、薏苡仁、麦门冬(各三两丹参、芍药(各四两生地黄(五两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薏苡仁一升、牡丹、桃仁(各三两瓜瓣(二升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姚氏不用桃仁,用李仁。崔氏有芒硝二两,云∶腹中、痛,烦满不安,或 胀满不下饮食,小便涩。此病多是肠痈,人多不识。妇人产凡肠痈,其状两耳叶纹理甲错, 初患腹中苦痛, 或绕脐有疮如粟皮热, 便脓血出似赤白下, 不治必死方∶以马蹄灰, 鸡子白和涂,即拔毒瓦斯,不过,再涂瘥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又方、以瓜子三升捣末,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以马牙烧灰,鸡子和涂,干即易。 灸肠痈方∶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瘥。

理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理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我们都知道中药方剂理气汤是由纯天然的中药材制成的,副作用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在食用的时候还是按照正确的食用方法来,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处方】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川芎当归白芍枳实枳壳木香乌药 香附陈皮砂仁桔梗 【功能主治】 益气养血,理气消滞。治妊娠气血两虚,寒气客于脏腑致成胸痞。气上冲胸,心下胀满,胃脘作痛,饮食不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备注】 方中参、苓、术、草以益元气,芎、归、白芍以补阴血,木、砂、陈、附运气散寒,桔梗祛胸膈之满,乌药顺中下二焦之气,枳壳、枳实上下分消其滞。诸药合用,不独无形者立散,即有形者亦可

渐除,且祛邪而不伤正,诚如《内经》所言:“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摘录】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处方】 半夏5两,橘皮4两,官桂3两,人参2两,甘草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身体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3盏,加生姜10片,煎1盏,去滓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一五四引《指南方》 【处方】

香附2钱,川芎8分,青皮8分,厚朴1钱,乌药1钱,桔梗6分,玄胡8分,柴胡8分。 【功能主治】 滞气。 【摘录】 《脉症正宗》卷一 【处方】 半夏(汤洗)3两,桔梗1两,官桂2两,人参1两,橘皮(洗,干)2两,甘草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痰饮臂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5片,煎1盏,去滓,食前服。

【摘录】 《女科百问》卷上 上面介绍了理气汤的做法,不同的养生方剂带给我们的功效与作用是不同的,所以饮用一些方剂还是有好处的。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65例分析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65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09T16:37:25.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张泽萍 [导读]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主要有小腹疼痛、月经不规律、失眠多梦、生殖器官疼痛感强烈等症状。张泽萍(内蒙古赤峰宝山医院医保门诊 024076) 【摘要】目的:对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实验组进行中医治疗方法,为病人服入复方理冲汤。对对照组应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对病人进行抗生素治疗。结果:实验组经过复方理冲汤的中药治疗之后,有28例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有3例好转,有2例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经过抗生素的西医治疗之后,有10例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有7例好转,有15例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53.13%;总有效率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展开研究。 【关键词】盆腔炎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176-02 慢性盆腔炎是我国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升高态势。该疾病多数情况下是由于细菌导致感染[1]。使女性的生殖器官和相关的组织发生炎症和感染。抗生素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实现多年,但效果并不理想,因其治疗效果不好且不适宜长期服用。现对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入住我院的65例病人进行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期间,共有65例慢性盆腔炎病人入住我院。对这65例病人进行慢性盆腔炎治疗的临床研究。将全部例病人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病人的平均年龄为(38.65±4.32)岁,平均病程为(3.34±2.34)年。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病人在年龄、病程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治疗方法:对实验组进行中医治疗方法,为病人服入复方理冲汤。复方理冲汤的具体方剂为:10g党参、10g知母、10g益母草、5g白术。服药方法为每日一剂,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对药剂的药量加减。对照组治疗方法:应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对病人进行抗生素治疗。以两周的时间作为一个治疗疗程,两个疗程以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的研究分析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与卡方检验对两组针对慢性盆腔炎治疗的结果进行相关指标的测试与分析。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之后,对比针对慢性盆腔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结果。实验组经过复方理冲汤的中药治疗之后,有28例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有3例病人病情好转,有2例病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经过抗生素的西医方法治疗之后,有10例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有7例病人病情好转,有15例病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53.13%;慢性盆腔炎病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下表一。 表一 组别显著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实验组 28 3 2 93.93% 对照组 10 7 15 53.13% 3 讨论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主要有小腹疼痛、月经不规律、失眠多梦、生殖器官疼痛感强烈等症状。多数情况下,由于急性盆腔炎的治疗并不彻底,或由于病人本身的疏忽和忽视延误了治疗,导致疾病慢慢演化为慢性盆腔炎[2]。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在临床上有很多种,但是由于盆腔炎炎症内部的粘连和纤维化的特点,严重影响了组织内部的血液循环状况[3]。由于这种情况,抗生素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本文对中药方法医治慢性盆腔炎作出了实验研究。 通过上述结果可以看到: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之后,对比针对慢性盆腔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结果。实验组经过复方理冲汤的中药治疗之后,有28例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有3例病人病情好转,有2例病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经过抗生素的西医方法治疗之后,有10例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有7例病人病情好转,有15例病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53.13%;慢性盆腔炎病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的治疗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原理是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来驱散病人体内的寒气[4]。复方理冲汤活血化瘀、健脾补气,对慢性盆腔炎起到了很好的疗效。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安全性高、没有不良的副反应症状,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 方红哲.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24):29-30. [2] 李虹,苗凌娜.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 53 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3):2927-2928. [3] 冯莺,骆宏,孙津津,等.团体教育干预辅助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9,43(8):740-742. [4] 乃狄芬,程玖邱宇清,等.中医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概况]JI.中医临床研究,2011,3(23):9.

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ppt

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ppt 《伤寒论》《金匮要略》腹诊证象描述心下部位:心下濡心下痞心下痞,按之濡心下痞硬心下痞坚心下痞鞕而满心下续坚满按之心下满痛心下满微痛心下满而鞕痛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心下痛,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心下支结心下悸《伤寒论》《金匮要略》腹诊证象描述胸胁部位: 胸胁苦满胸胁逆满胸胁支满 胸胁烦满胸胁下满胸胁满微结胸下结鞕胁下痞鞕胁下鞕满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伤寒论》《金匮要略》腹诊证象描述腹、少腹、脐下等部位:腹濡腹满腹微满腹胀满腹满痛腹中痛腹中急痛苦里急虚劳里急少腹满少腹硬少腹当硬满膀胱急,少腹满少腹满如敦状内拘急少腹拘急腹皮急,按之濡少腹里急,腹满少腹急结少腹坚痛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脐下悸脐下有悸如果从腹诊角度来考察,上述腹证的一部分属于患者自觉,但更多更重要的是医者诊察的他觉,或者是自他共觉(援引自龙野一雄著《汉方入门讲座》)。 其中包括性质、形状、程度、范围等丰富的内容,每一个描述用语均呈现出具有特点的一种“腹象” ,几乎不能互相

代替使用。并且,显然,这些腹诊证候也不能用概念定义的方式来表示,只能在描述中把握特征、形成“腹象”,以“触联”证治的对应与联系。1,腹壁汗出将手掌轻抵腹壁察看有无汗出。稀薄零落的汗出,在表之气、血衰弱状态时容易出现。桂枝汤、柴胡桂枝汤、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等方剂的适应证的患者多见此种汗出。 发粘的汗液多为里热所致。麻杏甘石汤、白虎汤、大承气汤等适应证的患者多见此种汗出。2,腹壁的皮肤温腹 壁皮肤有无汗出,有时也会与穿衣多少有关,但若将手掌置于同一部位数秒间却能够得知皮肤温度的异常。人参汤和吴茱萸汤等方剂用于太阴病期心下痞鞕型患者,此型病例在心下痞鞕的同时心窝部皮肤温低下者并不少见。当归芍药散和薏苡附子败酱散等方剂适用于太阴病期瘀血型病例,在这些病例中,亦多见脐旁部和回盲部处皮温低下者。使用金匮肾气丸和济生肾气丸的病例中,有时出现脐下部皮肤温低下同时伴有小腹不仁。3,肠蠕动亢进的有无在适宜于大建中汤的病例中,有时通过菲薄的腹壁可以看见消化道咕噜咕噜地蠕动。将手掌稍置于腹壁上时,可以感到消化道内气体的活动及伴随的蠕动亢进。出现此种症候的场合,则提示于少阳病期使用半夏泻心汤,太阴病期使用大建中汤等。4,胃肠气体的多少通过腹壁叩诊,可以判断腹腔内气体的多少。结肠的肝区部和脾区部气体多的场合,多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