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

一、我国高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矛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前进,宏观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趋明显。2002年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现阶段宏观调控的四个新目标: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增加就业;三是稳定物价;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目前,针对我国新形势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体系,大家保持了一致的赞同看法,但对于其中的目标先后顺序的选择问题,却有着许多争论,尤其争论的焦点落在了当前我国应坚持“经济增长优先”,还是“增加就业优先”这个问题上来。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坚持以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是合理的,其理由是:从经济总量关系看,“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经济增长了,意味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进而就业自然而然会增加的;反过来,就业增加了,经济自然也会增长的。因此,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是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现阶段人们就没有必要再去提出“增加就业优先”的观点了,只需同以前一样,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失业问题自然会得到良好的解决。如果从表面上看,上述观点是合理的。但是,如果结合我国所处的不同特定阶段的实际经济情况去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走的是计划经济道路,一方面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基本由国家统包解决,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率的低水平所体现出的少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现象,使得我国失业问题显得并不突出。在这个以扩大生产、增加供给为主要任务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简单地发展经济,失业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然而,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进程的逐步加深,一方面城镇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了一系列增效改革(比如减员增效、利用资本大量替代劳动力等),另一方面农村可用土地的减少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因素,使得我国的失业率逐年上升。而在这个以增加需求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单凭通过发展经济去解决好失业问题,就显得有些力不从

心。据统计,我国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来的就业增长率,20世纪80年代为0.32,到90年代已下降到0.1。可见,在不同的特定发展阶段,借助经济增长来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法是具有不同成效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失业问题之间的反衬效果更加明显。例如,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世界经济全面陷入萧条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能维持在7%以上,在世界上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同时,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人。

②如果我们把中国现有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农民的就业情况考虑进去,我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人口应以亿计,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可以看出,全球最高的经济增长率伴随着全球最为严重的就业问题,这是困扰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存在的这个现实严重情况可以给“经济增长了,就业就增加了”的观点打上一个问号了。

二、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何不能理想解决好就业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2002年间,我国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以上。对于世界经济中的这个“奇迹亮点”,学术界从数量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其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实物的投资增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以及生产力提高等。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促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各项因素中,实物资本的形成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可以判断出,投资的迅速扩张是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的“引擎”。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为何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呢?根据上面给出的公式,一国的GDP主要由四部分组成。那对于我国的当前经济发展来讲,为何投资的贡献最大呢?首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消费支出一直提升不起来,也就是最终消费率不高。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一79%。以1995年为例,

印度消费率为77.3%,巴西为78.9%,俄罗斯为73.2%,日本为70%,美国为83.8%,而我国仅为56%左右,而且近几年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在我国,消费还没有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带头作用。其次,“贸易立国”也不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之本,净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一直很小,况且许多年份还为负数。因此,目前依靠净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也不现实。再次,政府购买的能力也非常有限,而且政府的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购买只是起到辅助、调整和引导的作用,不能当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因而,目前来讲,投资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我国GDP的大小。在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环境中,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是否还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呢?经济增长是否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呢?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作者对此持有否定态度。其原因具体如下:

1.资本——劳动价格的扭曲抑制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我们知道,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吸引投资,鼓励投资,一直实施着扩张性货币政策(逐步过度到稳健型货币政策),用来压低利率。这样,对于一个资本相对稀缺、人均资本量仍然相当低的国家来说,我们明显地低估了货币资金的价格。另外,随着工资和物价的逐步放开,城市劳动力、甚至乡镇劳动力的成本逐年上升。由此可以推断出:资本和劳动力价格间的相对扭曲直接导致了企业部门更多采用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来替代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例如,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企业资本一劳动力比率持续上升(平均增长率为9 06%)。这样,新的投资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变得相当有限。此外,这种扭曲还会引起过度投资,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从上述数据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生产技术选择上出现了不断朝资本替代劳动方向发展的倾向。不可否认,在某些产业上,资本的相对更多投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如果我们一直在资本和劳动力价格扭曲的背景下,不合理地投资于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势必会

造成劳动力的大量闲置和企业的比较优势以及竞争优势的隐性减弱和丧失。2.资金分配制度不完善也限制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上面我们提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仍处于资本相对短缺的状态。正常情况下,稀缺要素在市场中可以获得超额“租金”,也就是说在我国,企业投资收益率应该是相当可观的。但实际情况相反,我国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并不乐观。资金价格低估所引发的过度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个原因,但这也不是问题的全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资金配置体系存在缺陷。在人为压低资金价格的情况下,必然出现对资金的过度需求。这样,金融机构就不得不在众多借款人之间进行选择和权衡。此时,资金配置的效率直接决定于金融机构资金配给的效率。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还未能完全以纯粹的市场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在此背景下,国有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给就带有了很浓的行政计划色彩与所有制歧视性质。在国有银行的信贷过程中,往往首先选择国有企业,其次是集体企业,最后是个体私营企业。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投资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比投资效率较高的私营个体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便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低效的资金配置机制,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并没有发挥出完全的功效。

3.经济增长难以解决中国以结构性和区域性为主的就业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结构性方面,而不是周期性方面。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为应对人世后激烈的竞争,我国国有企业进入了更大范围的结构调整时期,用人大量减少。另外,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在农村,一方面人口增长过快,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农村土地占用等问题共同加剧了农业空间的萎缩。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承诺的逐步兑现,仅考虑3%的粮食进口,也将减少农业就业机会上千万个,对农村就业造成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就业问题在地区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

如我国中西部的就业问题显得特别突出。所有上面这些因素所引发的就业问题都属于结构性和区域性的失业问题,有相当一些是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所独有的现象。这样的失业是难以简单地通过加速经济增长就可以消解的,而更多地需要结构性调整加以解决。

三、单纯坚持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的不利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并非同一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因此,在选择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时,就要对两个目标加以权衡,选择出更符合我国现状和更有利于国长期稳定发展的优先目标来。如果我们继续简单地以当前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优先目标,不但不能解决失业问题,在长期内也可能危机我国经济的稳定。其原因如下:

1.在需求约束阶段,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不利于长期发展。我们知道,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矛盾。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阶段,生产不能满足需求,扩大生产、增加供给成为主要任务。而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时,供给能力已相对较强,需求就开始成为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平均偏低于世界水平的l5~20个百分点。消费率的偏低已成为我国进一步追求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这将会使经济最终失去增长动力。从根本上讲,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投资只是一种“引致需求”,而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作为“引致需求”的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在长期内都决定于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如果在较长时间内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那就很容易使投资和消费脱节,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降低宏观经济效益。另外,我们知道,当前我国的大量投资,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出口来消化的,这就直接隐含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如果海外市场萎缩,则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投资回报,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和外汇储备乃至汇率等多方面的安全。因此,在

我国目前消费低迷的状态下,高速投资所形成的生产力在将来是否会形成有效的社会供给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它所带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带有一定的泡沫和虚假成分。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提高最消费率,单靠投资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那么生产能力过剩、经济停滞增长、企业效益低下以及就业问题等问题都将进一步恶化。

2、继续简单地以经济增长为优先发展目标.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经济、金融风险。在以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背景下,要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就必须尽可能地扩大投资规模。在财力有限、扩张性财政政策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刺激民间投资增长将成为唯一的选择。在我国,民间投资的迅速扩张在相当程度上是以银行信贷的快速增长作为支持的,这也就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由于资金分配体制固有的缺陷以及银行资金的扭曲价格的刺激,我国现行投资项目的效率在总体上并不令人满意。大量投资项目的失败将导致坏帐问题增加以及过量货币在经济中的滞留,在长期内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货币增长速度在较长时期内高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M2与GDP的比重也超过了200%,成为世界上该指标最高的国家之一。货币供给的长期超经济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投资效率低下和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另一方面带来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继续使用信贷膨胀来支持投资扩张的空间已经很小,在融资体系和企业治理结构得到最终完善以前,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恐怕已经难以为继了。

四、就业优先的必要性

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都极其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会影响到一国的政治经济稳定。因此,从各国的实践看,自现代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以来,充分就业一直都是主要的目标。我们所说的解决失业问题,不仪指增加就业岗位,而且也暗指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结

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当地多发展一些附加产值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提高竞争力,而且也可以解决目前较为严重的失业问题。因此,寻找能解决好失业问题的方法途径,已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之一。那么,为何就业优先政策如此重要呢?主要原因如下:1.增加就业是优化我国总需求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的低迷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总需求结构不合理,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虽然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消费需求,但收效甚微,最终消费率在2000年以后继续降低,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造成消费需求不振的原因很多,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就业的不充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根据消费理论,决定一个消费主体消费路径的主

要因素就是恒久收入。恒久收入不但取决于当期收入,还取决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因此,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或几个成员失业,必然造成整个家庭的恒久收入的下降。鉴于此,通过增加就业来改善家庭的收入预期,可以有效地引发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从而弥补当前我国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能够真正起到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2.增加就业也是解决中国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从而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收入分配不平衡的现象日益明显。根据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一国居民的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如果在0.4以上,就属于收入分配极不平等的国家。我国目前的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大约在0.45左右,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已进入极不合理的阶段。我国收入分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城乡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一个是地区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从城乡收入情况看,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为2.5,这一数字明显高于亚洲其他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从地区收入差异来看,我国的地区差距(主要是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在世界上仅次于前南斯拉夫,高于其他所有国家。收入分配长期的不均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的最终消费

率(目前,我国高收人群体占有财富的大部分,但消费欲望不高;低收人群体消费欲望强烈,但占有财富少,影响了最终消费率),也会引起诸多的社会问题,更严重的还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如何解决好这个棘手的问题,成为了我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以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予以调整的。但是,对于我国来讲,如此巨大的财富差异以及如此众多的贫困人口,是财政难以负担的。从现实看,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解决城乡和地区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重要手段。因此,如果解决好就业问题,再配合其他的合理措施制度(比如税收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则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弱目前我国严重的贫富差距现象,从而不仅可以解决棘手的社会问题,也可以通过提高最终消费率起到拉动经济合理增长的作用。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针对我国目前来说,将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是符合国情并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的必然选择。令我们振奋的是,党中央已经认识到了转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重要性,并及时做出了相关的决策。比如,2003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以务实农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抑制局部过热投资、控制信贷过快增长等等。从中可以看出,正确发展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努力把“充分就业”当作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对我国长期的经济稳定增长意义重大。

五、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何不能理想解决好就业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2002年间,我国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以上。对于世界经济中的这个“奇迹亮点”,学术界从数量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其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实物的投资增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以及生产力提高等。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促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各项因素中,实物资本的形成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可以判断出,投资的迅速扩张是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的“引擎”。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

(NX)。为何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呢?根据上面给出的公式,一国的GDP主要由四部分组成。那对于我国的当前经济发展来讲,为何投资的贡献最大呢?首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消费支出一直提升不起来,也就是最终消费率不高。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一79%。以1995年为例,印度消费率为77、3%,巴西为78、9%,俄罗斯为73、2%,日本为70%,美国为83、8%,而我国仅为56%左右,而且近几年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在我国,消费还没有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带头作用。其次,“贸易立国”也不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之本,净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一直很小,况且许多年份还为负数。因此,目前依靠净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也不现实。再次,政府购买的能力也非常有限,而且政府的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购买只是起到辅助、调整和引导的作用,不能当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因而,目前来讲,投资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我国GDP的大小。在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环境中,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是否还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呢?经济增长是否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呢?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作者对此持有否定态度。其原因具体如下:

1、资本——劳动价格的扭曲抑制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我们知道,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吸引投资,鼓励投资,一直实施着扩张性货币政策(逐步过度到稳健型货币政策),用来压低利率。这样,对于一个资本相对稀缺、人均资本量仍然相当低的国家来说,我们明显地低估了货币资金的价格。另外,随着工资和物价的逐步放开,城市劳动力、甚至乡镇劳动力的成本逐年上升。由此可以推断出:资本和劳动力价格间的相对扭曲直接导致了企业部门更多采用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来替代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例如,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企业资本一劳动力比率持续上升(平均增长率为9 06%)。这样,新的投资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变得相当有限。此外,这种扭曲还会引起过度投资,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J。从上述数据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企业在生产技术选择上出现了不断朝资本替代劳动方向发展的倾向。不可否认,在某些产业上,资本的相对更多投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如果我们一直在资本和劳动力价格扭曲的背景下,不合理地投资于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势必会造成劳动力的大量闲置和企业的比较优势以及竞争优势的隐性减弱和丧失。

2、资金分配制度不完善也限制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上面我们提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仍处于资本相对短缺的状态。正常情况下,稀缺要素在市场中可以获得超额“租金”,也就是说在我国,企业投资收益率应该是相当可观的。但实际情况相反,我国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并不乐观。资金价格低估所引发的过度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个原因,但这也不是问题的全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资金配置体系存在缺陷。在人为压低资金价格的情况下,必然出现对资金的过度需求。这样,金融机构就不本得不在众多借款人之间进行选择和权衡。此时,资金配置的效率直接决定于金融机构资金配给的效率。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还未能完全以纯粹的市场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在此背景下,国有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给就带有了很浓的行政计划色彩与所有制歧视性质。在国有银行的信贷过程中,往往首先选择国有企业,其次是集体企业,最后是个体私营企业。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投资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比投资效率较高的私营个体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便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低效的资金配置机制,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并没有发挥出完全的功效。

3、经济增长难以解决中国以结构性和区域性为主的就业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结构性方面,而不是周期性方面。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为应对人世后激烈的竞争,我国国有企业进入了更大范围的结构调整时期,用人大量减少。另外,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在农村,一方面人口增长过快,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水土流失、

沙漠化、农村土地占用等问题共同加剧了农业空间的萎缩。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承诺的逐步兑现,仅考虑3%的粮食进口,也将减少农业就业机会上千万个,对农村就业造成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就业问题在地区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我国中西部的就业问题显得特别突出。所有上面这些因素所引发的就业问题都属于结构性和区域性的失业问题,有相当一些是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所独有的现象。这样的失业是难以简单地通过加速经济增长就可以消解的,而更多地需要结构性调整加以解决。

六、单纯坚持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的不利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并非同一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因此,在选择和制定宏观经济论文政策目标时,就要对两个目标加以权衡,选择出更符合我国现状和更有利于国长期稳定发展的优先目标来。如果我们继续简单地以当前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优先目标,不但不能解决失业问题,在长期内也可能危机我国经济的稳定。其原因如下:

1、在需求约束阶段,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不利于长期发展。我们知道,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矛盾。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阶段,生产不能满足需求,扩大生产、增加供给成为主要任务。而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时,供给能力已相对较强,需求就开始成为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平均偏低于世界水平的l5~20个百分点。消费率的偏低已成为我国进一步追求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这将会使经济最终失去增长动力。从根本上讲,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投资只是一种“引致需求”,而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作为“引致需求”的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在长期内都决定于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如果在较长时间内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那就很

容易使投资和消费脱节,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降低宏观经济论文效益。另外,我们知道,当前我国的大量投资,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出口来消化的,这就直接隐含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如果海外市场萎缩,则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投资回报,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和外汇储备乃至汇率等多方面的安全。因此,在我国目前消费低迷的状态下,高速投资所形成的生产力在将来是否会形成有效的社会供给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它所带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带有一定的泡沫和虚假成分。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提高最消费率,单靠投资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那么生产能力过剩、经济停滞增长、企业效益低下以及就业问题等问题都将进一步恶化。

2、继续简单地以经济增长为优先发展目标、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经济、金融风险。在以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背景下,要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就必须尽可能地扩大投资规模。在财力有限、扩张性财政政策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刺激民间投资增长将成为唯一的选择。在我国,民间投资的迅速扩张在相当程度上是以银行信贷的快速增长作为支持的,这也就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由于资金分配体制固有的缺陷以及银行资金的扭曲价格的刺激,我国现行投资项目的效率在总体上并不令人满意。大量投资项目的失败将导致坏帐问题增加以及过量货币在经济中的滞留,在长期内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货币增长速度在较长时期内高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M2与GDP的比重也超过了200%,成为世界上该指标最高的国家之一。货币供给的长期超经济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投资效率低下和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另一方面带来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继续使用信贷膨胀来支持投资扩张的空间已经很小,在融资体系和企业治理结构得到最终完善以前,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恐怕已经难以为继了。

七、就业优先的必要性

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都极其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会影响到一国的政治经济稳定。因此,从各国的实践看,自现代宏观经济论文政策实施以来,充分就业一直都是主要的目标。我们所说的解决失业问题,不仪指增加就业岗位,而且也暗指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当地多发展一些附加产值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提高竞争力,而且也可以解决目前较为严重的失业问题。因此,寻找能解决好失业问题的方法途径,已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之一。那么,为何就业优先政策如此重要呢?主要原因如下:

1、增加就业是优化我国总需求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的低迷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总需求结构不合理,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虽然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消费需求,但收效甚微,最终消费率在2000年以后继续降低,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造成消费需求不振的原因很多,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就业的不充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根据消费理论,决定一个消费主体消费路径的主要因素就是恒久收入。恒久收入不但取决于当期收入,还取决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因此,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或几个成员失业,必然造成整个家庭的恒久收入的下降。鉴于此,通过增加就业来改善家庭的收入预期,可以有效地引发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从而弥补当前我国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能够真正起到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2、增加就业也是解决中国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从而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收入分配不平衡的现象日益明显。根据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一国居民的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如果在0、4以上,就属于收入分配极不平等的国家。我国目前的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大约在0、45左右,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已进入极不合理的阶段。我国收入分配不平衡主要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城乡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一个是地区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从城乡收入情况看,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为2、5,这一数字明显高于亚洲其他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从地区收入差异来看,我国的地区差距之间的差距)在世界上仅次于前南斯拉夫,高于其他所有国家。收入分配长期的不均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的最终消费率(目前,我国高收人群体占有财富的大部分,但消费欲望不高;低收人群体消费欲望强烈,但占有财富少,影响了最终消费率),也会引起诸多的社会问题,更严重的还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如何解决好这个棘手的问题,成为了我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以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予以调整的。但是,对于我国来讲,如此巨大的财富差异以及如此众多的贫困人口,是财政难以负担的。从现实看,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解决城乡和地区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重要手段。因此,如果解决好就业问题,再配合其他的合理措施制度(比如税收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则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弱目前我国严重的贫富差距现象,从而不仅可以解决棘手的社会问题,也可以通过提高最终消费率起到拉动经济合理增长的作用。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针对我国目前来说,将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论文政策的优先目标是符合国情并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的必然选择。令我们振奋的是,党中央已经认识到了转变我国宏观经济论文政策目标的重要性,并及时做出了相关的决策。比如,2003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以务实农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抑制局部过热投资、控制信贷过快增长等等。从中可以看出,正确发展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努力把“充分就业”当作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论文政策的优先目标,对我国长期的经济稳定增长意义重大。

八、宏观经济论文总结

综上宏观经济论文分析,针对我国目前来说,将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论文政策的优先目标是符合国情并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的必然选择,对我国长期的经

济稳定增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国金融论坛[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金成晓.“有效需求”不足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纵横,1998(12).

3、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16章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 1.财政政策(A) A.涉及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 B.包括创造工作岗位计划 C.包括最低工资立法 D.包括失业保险计划 2.(B)不就是经济中的内在稳定器 A.累进税率 B.政府开支直接随国民收入水平变动 C.社会保障支出与失业保险 D.农业支持方案 3.如果法定准备金为20%,那么,简单的货币乘数就就是( D ) A、1 B、2 C、4 D、5 4.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C )。 A 20000 B 80000 C 15000 D 60000 5.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就是( B ) A 法定准备率 B 公开市场业务 C 再贴现率 D 道义劝告 6.凯恩斯主义者通常认为( B ) A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B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C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 D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无效 7.货币主义者通常认为(C ) A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B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C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 D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无效 8.如果经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固定,( D )能使经济更接近于充分就业。 A.政府支出的削减或税收的增加 B.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削减 C.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增加 D.政府支出的增加或税收的削减 9.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 则必须( C )。 A.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B.LM曲线与IS曲线一样平缓 C.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D.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陡峭 10.下列( C ) 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C.LM曲线平缓,而IS垂直 D LM曲线与IS曲线一样平缓 11.政府购买增加使IS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A )。 A.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讲课讲稿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 标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四个最终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此消彼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因此,要维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业率为代价。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如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以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暂时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如果经济迅速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加快进口贸易增长,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而要消除逆差必须压缩国内需求,而紧缩货币政策又同时会引起经济增长缓慢乃至衰退。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反之,略,一样。 总之,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机会成本 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是10万元,则可以说,一 10万元的其他商品。 “机会成本” 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1

2018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四大目标关系

2018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四大目 标关系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运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而这些政策会增加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从而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反之,要实现物价稳定,就必须运用紧缩性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和总需求,从而导致较高的失业率。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在价格和工资由自由市场决定的经济社会中,减少通货膨胀的政策必然要在高失业和大的GNP缺口方面付出沉重的代价。” 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具有一致性的一面。这是因为,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但是,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要提高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需要向知识和资本投资,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这会导致资本特别是机器对劳动的替代,从而相对减少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尤其是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 3.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充分就业的实现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增加会引起进口增加,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此外,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往往需要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这也会妨碍国际收支平衡和对国外质优价廉商品的进口,降低本国居民的效用水平。为了享受国外的低价商品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需要增加进口,往往引起相关行业的工人失业。 4.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理论,一个国家要抑制通货膨胀、维护物价稳定,需要实行紧缩性经济政策,必要时,还要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这势必会恶化投资环境,造成价格扭曲,滞缓经济增长,降低经济效率。反之,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这样,出现通货膨胀也就在所难免。 以上四大目标的关系如表16.1所示。 表4-1 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0 - * + 充分就业- 0 + - 经济增长* + 0 - 国际收支平衡+ - - 0 注:表中“+”表示目标关系一致;“-”表示目标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共10页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基本已召开完毕,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如下。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进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

学校四大目标分工及其进度考核实施方案

北校区四大目标分工及进度考核 实施方案 为了推动校区“教职工稳定、校园安全、学生稳定和学生能力培养”四大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根据北校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并作为考核北校区四大目标责任承担人和相应责任岗位人员及其绩效评定的主要依据。 一、四大目标责任人及分工 龙开万:承担四大目标全面管理责任。以全面实现四大目标为根本任务,组织制定四大目标实施计划和目标进度推进及考核实施方案;在校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和各业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以“学校发展我进步”激励北校区全体教职员工,团结和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努力工作,勤奋敬业,爱岗、爱生、爱校,努力实现四大目标任务。 (一)教职工稳定目标。责任人:龙开万,曹圣协助。负责制定实现教职工稳定目标的具体措施、明确校区各科室承担教职工稳定的具体责任和主要工作,并督促落实,确保全体教职工团结、和谐、进步、稳定。

工作目标:1、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了解人、理解人、尊重人、重视人、发掘人、发展人”,通过营造校区“团结、和谐、民主、快乐、竞争、进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达到“校区教职工和谐稳定、爱岗敬业、爱生爱校、追求进步”的教职工稳定目标。 2、学年度内因校区管理等原因造成教职工辞职或被辞退人数为0(试用人员除外)。 (二)学生稳定目标。责任人:郑国勇。负责制定实现学生稳定目标的具体措施、明确校区各岗位承担生源稳定的具体责任和主要工作,并督促落实,确保学生稳定目标的实现。 工作目标: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力争形成生源稳定人人有责、全校同心、齐抓共管的学生稳定工作局面,真正做到生源稳定无小事,生源工作人人抓、时时抓、处处抓,最大限度的稳定生源,实现学生稳定目标。 1、学年度内无学生群访事件、无学生集体罢课、闹事行为和集体不稳定事件。 2、学年度生源巩固:09级:95%—96%;10级:第一学期:94—95%,第二学期96—97%。

宏观经济政策模拟4_1

宏观经济政策模拟4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通过对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创新实施强有力的支援,以实现产业在不断更新的技术支持下取得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的政策是。 A.产业政策 B.产业技术政策 C.产业经济政策 D.产业结构政策 答案:B [解答] 产业技术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促使那些处于开发研究阶段的技术,具体应用于产品开发或改良,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推动经济持续不断增长。 2. 下列关于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包括农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他产业构成第三产业 B.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是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是第二产业,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是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是指农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其他产业构成第三产业 D.第一产业是指农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他产业构成第三产业 答案:B 3. 在21世纪前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基本实现。 A.工业化 B.农业产业化,商品化

C.经济社会信息化 D.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 答案:A 4. 外商投资项目的申请人,凭的核准文件,依法办理土地使用、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手续。 A.商务部门 B.发展改革部门 C.财政部门 D.国土资源部门 答案:B [解答] 外商投资项目的申请人,凭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核准文件,依法办理土地使用、城市规划、质量监管、安全生产、资源利用、企业设立(变更)、资本项目管理、设备进口及适用税收政策等方面手续。未经核准的外商投资项目,土地、城市规划、质量监竹、安全生产监管、工商、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5. 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四大目标之一。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经济政策 D.宏观调控 答案:D 6. 发展高新技术及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技术与能力,其核心目的在于推动。

四大行动实施方案

"四大行动"实施方案 根据《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开展全省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培训、大宣传”行动的通知》(云交安监[2012]148 号)文件精神,深入贯彻交通运输部安全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公路建设安全生产,提高龙瑞高速公路建设安全施工管理水平。结合龙瑞高速公路建设的实际情况,现制定qqqq项目经理部“四大行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紧紧抓住“认识、领导、监管、考核”四个关键环节,立足治大隐患、防大事故,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四大行动”切实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全面排查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建设各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安全培训教育坚持有效,实现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事故总量的目标。 三、活动时间 根据云南龙瑞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从2012年4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 四、组织机构 建立项目部“四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领导组成员

如下: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qqq,办公室设在安质环保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五、活动内容 交通运输“四大行动”,从2012年4月1日开始,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一)宣传动员和组织部署 项目部全面宣传动员,成立交通运输“四大行动”组织机构和办公室,并由主要领导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实施方案。 (二)推进落实 此次行动结合龙瑞项目部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是结合生产实际,不断研究制定安全、文明施工措施,并重点抓好落实。 二是组织制定的安全文明施工检查评比活动,及时表彰宣传正面典型,教育,处罚违规行为,促进安全文明施工深入持久健康发展。 三是及时检查、督办、处理施工中的各类事故隐患和不文明的施工行为。做到教育在先,处罚在后,达到整改目的。 四是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分析、查处事故。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大学近年来关于就业弹性的估算,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能够创造约58万个和100 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如果2017年第二产业增速能够保持在 6.0%,第三产业增速保持在7.5%,则分别可以创造约350万和750万个工 作岗位,总计可以创造约110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决定了2017年 中国GDP增速应保持在6.5%左右。 第二,考虑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筑底的趋势,2017年实现 6.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这同时也与2020年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致。 2016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呈现出九大底部特征:第一,实际GDP增速企稳为 6.7%;第二,从总需求来看,消费和投资增速双双企稳,内需较为强劲;第三,从 供给面来看,各产业平稳增长,经济回暖特征明显;第四,企业效益 出现持续改善,是宏观经济回暖的微观基础;第五,就业稳定向好, 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调查失业率下降;第六,价格指数回升,核 心CPI中枢上移,PPI由负转正;第七,景气指数和微观主体信心指 数回升;第八,贸易出现改善,进口和出口跌幅双双收窄;第九,各 项改革举措加速推进,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信心、防范潜在风险、 激发市场活力以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因此,2017年实现6.5%左右 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 同时,按照2016年GDP增长6.7%计算,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目标,2017-2020年平均GDP增速需要达到6.5%,以实 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因此,2017年保持6.5%左 右的经济增长,并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中期目标具有兼容性。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患者安全目标实施方案

患者安全目标实施方案(2015年版) 为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推动我院患者安全目标管理,特制定本方案。 一、管理组织及职责 1.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患者安全目标实施过程重要事项或问题的决策,日常组织协调工作由质控科负责。 2. 各职能部门针对主管领域中涉及患者安全目标实施的内容,完善相应的制度、流程,组织培训并督导执行,保证患者安全目标的有效实施。 3. 各业务科室质控小组负责本科室患者安全目标实施管理工作,科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各项措施,将实施患者安全目标作为科室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推动患者安全管 理的基本任务。 二、患者安全目标及主要措施 y(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有效识别患者身份 1. 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信息科共同合作制定准确确认病人身份的制度和程序。健全与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前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年龄等(禁 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 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 (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 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 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 4. 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的制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重点是ICU、急诊抢救室、手术室、新生儿科/室)。 5. 职能部门(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落实督导职能,有记录。 (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 在通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应以书面方式 下达医嘱,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医嘱。 2. 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 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确认,在执行时双人核查,事后及时补 记。 3. 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它重要的检查 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的记录检查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工 号),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近年来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分析

近年来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分析 2005-8-2 0:0中国财政·邹立文【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 1990年前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高速增长阶段,也打破了“土地”、“消费”和“就业”等日本“神话”,经济进入衰退期。为此,1992-1997财年日本政府实施了价值约60万亿日元的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之后,以阪神大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加之移动电话和卡拉OK消费的推动,日本经济一度出现好转迹象,实际GDP增长由1995财年的3%上升到了1996财年的4.4%。然而,面对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桥本内阁错误地估计形势、并急于出台了包括提高消费税税率等措施在内的“财政重建”政策,重创复苏中的日本经济,实际GDP增长率1997财年为 -0.4%,而1998财年更为严峻,为-1.9%。1997年7月爆发并迅速蔓延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日本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日本一些重要金融机构的破产又严重挫伤了日本国民的信心。出口乏力、内需不足,从1997年第四季度开始,日本实际GDP曾连续五个季度下滑。 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实施的经济政策 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的严重衰退,日本政府(桥本内阁和小渊内阁)相应采取了以财政、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扩张性经济政策,旨在尽快摆脱衰退,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主要政策措施有: (一)“综合经济方案” .“综合经济方案”是在1998年4月24日草拟、并在同年6月17日的1998财年“第一补充预算”通过后实施。该方案“含金量”超过16万亿日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减税合计达12万亿日元。该方案的三个政策目标是:通过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和减税等措施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处理银行呆坏账。其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扩大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投资7.7万亿日元用于环境、新能源、信息通讯、社会福利、城区再建、以及灾后重建等项目;另外,政府还放松住房信贷合作金库的贷款环境,促进私人住房投资增长。二是推动所谓的“私人融资便利”,促进私人部门采用新技术、管理方法等。三是减税,特别和持续性的所得税和地方居住税减免额将达4万亿日元。这样,每个独立纳税人将减少纳税29000日元,每个受赡养者将减少纳税14500日元。四是通过自由化、培育风险投资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施500亿日元的“紧急就业发展项目”、扩大直接融资比例、“金融大爆炸”、促进土地和证券市场流通(2.3万亿日元)等措施,致力于建立一个富于弹性和创造性的经济结构。 (二)“紧急经济方案” .“紧急经济方案”是在1998年11月16日决定、并在同年12月17日的1998财年“第三补充预算”通过后实施。该方案的项目投资额超过17万亿日元,如果加上减税额,直接政策“含金量”达27万亿日元,这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方案。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扩大公共投资、减税和低利率政策。财政政策方面,扩大公共投资、创造需求政策的“含金量”总计约17万亿日元。具体措施是,扩大公共投资,1999财年公共投资额达44.8万亿日元,比上年增长10%。税收政策方面,减税总量超过9万亿日元。其中,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由65%降至50%,公司所得税有效税率降为40%,同时,还出台了旨在鼓励购买住房的税收优惠措施。货币政策方面,日本银行在1998年11月和1999年2月两次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坚持维持零利率政策,以扩大货币供给,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 (三)“经济再生政策措施”。“经济再生政策措施”是在1999年11月11日起草的,政策所含投资约17万亿日元(加上婴幼保健项目,达18万亿日元)。其政策目的是,将日本现阶段政府部门主导经济的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十大安全目标及具体实施方案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及具体实施方案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健全与完善各科室(部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实施双向核对程序,先请病人说出自己名字后再核对确认病人姓名的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各关键流程中,均有对患者身份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建立对科室的重点患者、特殊患者及重点科室的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的制度。 二、提高用药安全。 1、建立病区内的药品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检查等的相应管理制度;存放毒、剧、麻醉药应符合法规要求,严格管理和登记。 2、病房存放高危药品有规范,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存放,高浓度电解质制剂(包括氯化钾、磷化钾及超过0.9%的氯化钠等)肌肉松弛剂与细胞毒等高危药品必须单独存放,有醒目标志。 3、病区药柜的注射药、内服药与外用药严格分开放置,有菌无菌物品严格分类存放,输液处置用品、备用物品、皮肤消毒剂与物品消毒剂严格分类分柜存放管理。 4、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都有严格的二人核对、签名程序,并认真遵循。 5、在开具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6、进一步完善输液的安全管理,确认药物有无过敏及配伍禁忌,控制静 脉输注流速,加强巡视、观察,预防输液反应。 7、病区应严格执行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和登记、上报记录。 8、对于新药特殊药品使用前要学习、了解其药物的疗效、用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 9、药师应为医护人员、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方法及用药不良反应的咨询 服务指导。 三、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在通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之间要有效沟通,正确执行医嘱,不得执 行口头或电话通知医嘱。 2、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抢救时,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 向医生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人核查(尤其是在超常规用药情况下),准确记录,事后及时补充医嘱。 3、在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包括医 技科室其他检查)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患者信息、检验结果 和报告者的姓名、接获时间,进行复述确认后方立即通知医师处理。 四、建立临床实验室 “危急值”报告制度。 1、医院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各科室、部门严格落实相应制度,并对落实情况及效果定期督查评价。 2、临床实验室应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危急值”项目表。 3、“危急值”报告应有快捷、可靠途径且检验人员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4、对所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 量控制措施,如应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的相关规定,并认真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之间有什么矛盾?应该如 何协调?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种经济目标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矛盾的。因为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这些政策又会由于财政赤字的增加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引起通货膨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这就是说,经济增长一方面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充分就业;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又会引起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相对地缩小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尤其是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有矛盾。因为充分就业的实现引起国民收入增加,而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必然引起进口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此外,在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因为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是难以避免的。 2.财政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在不同时期,应该如何运用财政政策?答:财政政策就是要动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具体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与减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刺激私人投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增加个人消费,这样就会刺激总需求。减少个人所得税(主要是降低税率)可以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增加;减少公司所得税可以使公司收入增加,从而投资增加,这样也会刺激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凶手减少政府支出与增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减少有利于抑制投资,转移支付的减少可以减少个人消费,这样就压抑了总需求。增加个人所得税(主要是提高税

”四新四大“方案设计

南郑区喜神九年制学校 全面推进立德树人“四新四大”活动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2017年9月29日南郑区中小学立德树人“四新四大”推进会会议精神,在我校全面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要求.大实践”、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学校管理“新标准.大规范”和学校文化建设“新体系.大构建”等立德树人“四新四大”活动。为确保“四新四大”活动在我校扎实开展,取得成效,根据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及南郑区推进立德树人“四新四大”活动推进会会议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和省市区文件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追赶超越,认真落实“提质量、保平安、树行风”活动主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促进我校学生各项素养全面提升。 二、目的意义 贯彻南郑区教体局立德树人“四新四大”活动推进会会议精神是规范我校办学行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对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开展立德树人“四新四大”活动,对于全面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先现实指导意义。 三、组织领导

1.为切实加强立德树人“四新四大”活动的领导,确保活动全面深入开展,现成立南郑区喜神九年制学校立德树人“四新四大”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易文军 副组长:杨再峰黄兴华赵德厚石自燕 成员:陈新兵张小纯张锐王小龙易飞 负责本校及辖区学校立德树人“四新四大”活动的组织领导和推进落实。 四、工作进程 1.深入学习阶段(2017年9月30—2017年10月15日):传达南郑区教育体育局2017年9月29日在南郑区大河坎九年制学校召开的“南郑区中小学立德树人‘四新四大’活动推进会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南郑区教体局下发的各种文件,在结合立德树人“四新四大”活动已开展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明确各项活动目的意义及实施要求。 2.筹备组织阶段(2017年10月16日—10月25日):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职责。 3.工作实施阶段(自2017年10月26日起):全面深入开展立德树人“四新四大”活动。 五、工作内容(一)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认真开“新要求.大实践”活动,确保我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含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最终产品:不需再加工和再出售,直接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商品。中间产品:用于再加工和再出售,以供生产别的商品的产品。 2、货币需求:人们出于各种考虑而持有货币的需要。货币供给: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3、财政政策: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变动税收、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所作的决策。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4、充分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失业:在一定年龄以上,具有劳动能力,没有工作但是积极寻找工作的人。 5、GNP折算指数=名义GNP/实际GNP。反映一般价格水平变化情况。 6、消费:消费者家庭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储蓄是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自主消费:在收入为0时也要进行的消费。引致消费:由于收入增加而引到致的消费。 7、货币的交易需求:由于个人和企业需要进行日常的交易活动而保留的一部分货币的需求。投机需求: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需求。 8、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Ki=△y/△i 9、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10、通货膨胀: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显著上涨。通货紧缩: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显著下降。 11、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二、判断并说明理由题 1、(√)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没有经过市场交易,不应计入GNP。 2、(×)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提高了商业银行有央行的贷款成本,会诱使商业银行减少 向中央银行借款。 3、(×)IS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大。 4、(√)用收入法计算的GNP中包括折旧,但折旧不属于要素收入 5、(×)当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时,边际储蓄倾向大于平均储蓄向。 6、(×)菲利普斯认为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2016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四大目标关系

2016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四大目 标关系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运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而这些政策会增加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从而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反之,要实现物价稳定,就必须运用紧缩性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和总需求,从而导致较高的失业率。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在价格和工资由自由市场决定的经济社会中,减少通货膨胀的政策必然要在高失业和大的GNP缺口方面付出沉重的代价。” 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具有一致性的一面。这是因为,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但是,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要提高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需要向知识和资本投资,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这会导致资本特别是机器对劳动的替代,从而相对减少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尤其是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 3.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充分就业的实现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增加会引起进口增加,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此外,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往往需要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这也会妨碍国际收支平衡和对国外质优价廉商品的进口,降低本国居民的效用水平。为了享受国外的低价商品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需要增加进口,往往引起相关行业的工人失业。 4.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理论,一个国家要抑制通货膨胀、维护物价稳定,需要实行紧缩性经济政策,必要时,还要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这势必会恶化投资环境,造成价格扭曲,滞缓经济增长,降低经济效率。反之,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这样,出现通货膨胀也就在所难免。 以上四大目标的关系如表16.1所示。 表4-1 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0 - * + 充分就业- 0 + - 经济增长* + 0 - 国际收支平衡+ - - 0 注:表中“+”表示目标关系一致;“-”表示目标关系矛盾;“*”表示目标关系既有一致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0”表示目标相同。

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方案

关于2013年公司实施《目标管理》的指导意见(节选) 三、目标管理体系 “目标管理”的实质就是“设定目标、实施计划、评估成果”的全过程;“设定目标”(包含制定措施和计划)是目标管理的起点;“实施计划”(包含上级的监督和协调)是目标管理的过程;“评估成果”(及时绩效考核和奖惩)是目标管理的终点。即目标管理体系包含三个方面(也是三个阶段)的内容: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形成目标管理体系。为此,实行目标管理必须从“目标管理——制定目标、措施和计划;过程管理——实施计划、监督和协调;结果管理——绩效考核、及时奖惩”等三个方面谋划。 第一、目标管理——明确关键目标和制定合理计划 目标是企业或部门年度/季度/月度所期望的经营管理的成果。目标管理能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首先取决于目标的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或部门工作的奋斗方向,也是对全体员工进行各个阶段考核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设定内容: 1、关键业绩目标:包括企业(部门)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或部门或员工主要业务工作的目标。 2、关键管理目标:包括企业(部门)为实现业绩目标而在组织领导、文化建设(制度)、人力资源发展等管理工作方面需要达成的目标。 3、编制要求 1)明确性:必须是公司/部门/岗位关键工作的目标;目标简明扼要,不要抽象的、概括性的描述 2)可衡量性:即目标指标要量化,必须有一组明确的数据,作为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可以从数量、质量、成本、时间、上级或客户的满意程度五个方面量化);杜绝使用形容词或描述性的语言。 3)可实现性:目标标准不要过高或过低,必须是跳起来“摘桃”的目标 4)相关联性:目标内容的设定要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重点工作以及主要职责相关联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重点

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 (一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 财政政策取向是与对应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均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必然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社会就业率不受较大冲击。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政策毫无例外全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这也充分显示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 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本部分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资失灵的作用。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域。 (三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 最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形式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效果上说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五年来我国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使得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在“三农”工作领域,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共支出4.47万亿元,建立健全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国民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79万亿元,全面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

方针目标实施方案

西安x x出租有限汽车公司 出租综[2015]xx号 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达成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我公司2015年度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我公司 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提高企业本质安全度,力争在2015年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 创建达标。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 -2010),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现制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活动,进一步推动和落实安全生 产标准化管理,实现安全组织管理标准化、制度管理标准化、 基础管理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档案管理标准化、安全作 业标准化、信息管理标准化、安全体系标准化,着力解决安全 生产“怎样做到位”的问题,切实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制定本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管理办法、自评程序,明确工作流程,细化安全生产达标标准,不断持续改进。 二、组织领导 为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成立公司安全生产 达标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与 安全科合署办公,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两个,办公室主任:陈明芳,具体创建工作由安全科综合协调落实。 三、工作内容 (一)组织管理标准化 公司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简称安全办,与安全科合署办公。各部门、班组要建立健全安 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员工完善岗位安全生产职责,明确相关安 全员。各安全员名单上报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 (二)制度管理标准化 公司全面建立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结 合标准化创建将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进行修订,与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更加符合。 (三)基础管理标准化 各部门、班组要严格落实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及上级安全会议、安全文件精神,按时召开安全会议,及时开展安全教育, 坚持部门、班组每周、岗位人员每日开展安全检查,查找安全 隐患、分析安全形势、解决安全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安全办 要制定完善安全考核标准,每月对各部门、班组进行检查考核。 (四)现场管理标准化 财务科要按照国家新建、改建、扩建基建项目安全设施 “三同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新车辆及安全设备设施的建设、维护、保养标准,确保资金落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