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效应及热电偶的基本原理分析

热电效应及热电偶的基本原理分析
热电效应及热电偶的基本原理分析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温度是需要测量和控制的重要参数之一。在温度测量中,热

电偶的应用极为广泛,它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测量范围广、精度高、惯性小

和输出信号便于远传等许多优点。另外,由于热电偶是一种有源传感器,测量时不

需外加电源,使用十分方便,所以常被用作测量炉子、管道内的气体或液体的温度

及固体的表面温度。

5.1 热电偶的工作原理与基本结构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温度是需要测量和控制的重要参数之一。在温度测量中,热电偶的应用极为广泛,它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测量范围广、精度高、惯性小和输出信号便于远传等许多优点。另外,由于热电偶是一种有源传感器,测量时不需外加电源,使用十分方便,所以常被用作测量炉子、管道内的气体或液体的温度及固体的表面温度。

一、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1、工作原理

当有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A和B组成一个回路,其两端相互连接时(如图

5.1.1),只要两结点处的温度不同,一端温度为T,称为工作端或热端,另一端温度为T0,称为自由端(也称参考端)或冷端,回路中将产生一个电动势,该电动势的方向和大小与导体的材料及两接点的温度有关。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两种导体组成的回路称为“热电偶”,这两种导体称为“热电极”,产生的电动势则称为“热电动势”。

图5.1.1 热电偶回路

热电动势由两部分电动势组成,一部分是两种导体的接触电动势,另一部分是单一导体的温差电动势。

当A和B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接触时,由于两者内部单位体积的自由电子数目不同(即电子密度不同),因此,电子在两个方向上扩散的速率就不一样。现假设导体A的自由电子密度大于导体B的自由电子密度,则导体A扩散到导体B的电子数要比导体B扩散到导体A的电子数大。所以导体A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导体B得到电子带负电荷,于是,在A、B两导体的接触界面上便形成一个由A到B的电场。该电场的方向与扩散进行的方向相反,它将引起反方向的电子转移,阻碍扩散作用的继续进行。当扩散作用与阻碍扩散作用相等时,即自导体A扩散到导体B的自由电子数与在电场作用下自导体B到导体A的自由电子数相等时,便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A与B两导体的接触处就产生了电位差,称为接触电动势。接触电动势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接点的温度有关,与导体的直径、长度及几何形状无关。对于温度分别为t和t0的两接点,可得下列接触电动势公式

(5-1-1)

式中e AB(t,)、e AB(t0)为导体A、B在接点温度t和t0时形成的电动势;U At、U At0分别为导体A在接点温度为t和t0时的电压;U Bt、U Bt0分别为导体B在接点温度为t和t0时的电压。

对于导体A或B,将其两端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场t、t0中(t> t0)。在导体内部,热

端的自由电子具有较大的动能,向冷端移动,从而使热端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冷端得到电子带负电荷。这样,导体两端便产生了一个由热端指向冷端的静电场。该电场阻止电子从热端继续跑到冷端并使电子反方向移动,最后也达到了动态平衡状态。这样,导体两端便产生了电位差,我们将该电位差称为温差电动势。温差电动势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材料及两端的温度,如下式所示:

(5-1-2)

式中,e A(t,t0)、e B(t,t0)为导体A和B在两端温度分别为t和t0时形成的电动势。

导体A和B头尾相接组成回路,如果导体A的电子密度大于导体B的电子密度,且两接点的温度不相等,则在热电偶回路中存在着四个电势,即两个接触电动势和两个温差电动势。热电偶回路的总电动势为

(5-1-3)

实践证明,在热电偶回路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接触电动势,温差电动势只占极小部分,可以忽略不计,故式(5-3)可以写成

(5-1-4)

上式中,由于导体A的电子密度大于导体B的电子密度,所以A为正极,B为负极。脚注AB的顺序表示电动势的方向。不难理解:当改变脚注的顺序时,电动势前面的符号(指正、负号)也应随之改变。因此,式(5-4)也可以写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热电偶回路中热电动势的大小,只与组成热电偶的导体材料和两接点的温度有关,而与热电偶的形状尺寸无关。当热电偶两电极材料固定后,热电动势便是两接点温度t 和t0。的函数差。即

如果使冷端温度t0保持不变,则热电动势便成为热端温度t的单一函数。即,

(5-1-5) 这一关系式在实际测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为冷端t0恒定,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动势只随热端(测量端)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一定的热电动势对应着一定的温度。我们只

要用测量热电动势的方法就可达到测温的目的。

2、热电偶的特性

热电偶的主要特性如下:

稳定性指热电偶的热电特性随使用时间变化小。

不均匀性指热电极的不均匀程度,所引起的附加热电势的大小,取决于沿热电极长度的温度梯度分布状态、材料的不均匀形式和不均匀程度以及热电偶在温度场中所处的位置。不均匀性降低测温的准确度,影响热电偶的稳定性和互换性。造成不均匀性的原因有杂质分布不均,成份偏析,局部表面金属的挥发和氧化,局部的腐蚀和沾污,应力分布不均匀和晶体结构不均匀等。

热惰性指被测介质从某一温度跃迁到另一温度时,热电偶测量端的温度上升到整个跃迁的63.2%所需的时间。

二、热电偶的基本定律

1、均质导体定律

如果热电偶回路中的两个热电极材料相同,无论两接点的温度如何,热电动势为零。

根据这个定律,可以检验两个热电极材料成分是否相同(称为同名极检验法),也可以检查热电极材料的均匀性。

2、中间导体定律

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种导体,只要第三种导体的两接点温度相同,则回路中总的热电动势不变。

如图5.1.2,在热电偶回路中接人第三种导体C。设导体A与B接点处的温度为t,A与C、B与C两接点处的温度为t0,则回路中的总电动势为

(5-1-6)

图5.1.2 热电偶中接入第三种导体

如果回路中三接点的温度相同,即t=t0,则回路总电动势必为零,即

或者

(5-1-7)

将式(5-7)代人式(5-6),可得

(5-1-8)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证明,断开热电偶的任何一个极,用第三种导体引入测量仪表,其总电动势也是不变的。

热电偶的这种性质在实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使我们可以方便地在回路中直接接入各种类型的显示仪表或调节器,也可以将热电偶的两端不焊接而直接插入液态金属中或直接焊在金属表面进行温度测量。

3、标准电极定律

如果两种导体分别与第三种导体组成的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动势已知,则由这两种导体组成的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动势也就已知。

如图5-3,导体A、B分别与标准电极C组成热电偶,若它们所产生的热电动势为已知,即

那么,导体A与B组成的热电偶,其热电动势可由下式求得

(5-1-9)

图5.1.3 三种导体分别组成热电偶

标准电极定律是一个极为实用的定律。可以想象,纯金属的种类很多,而合金类型更多。因此,要得出这些金属之间组合而成热电偶的热电动势,其工作量是极大的。由于铂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熔点高,易提纯,所以,我们通常选用高纯铂丝作为标准电极,只要测得各

种金属与纯铂组成的热电偶的热电动势,则各种金属之间相互组合而成的热电偶的热电动势可根据式(5-9)直接计算出来。

例如:热端为100℃,冷端为0℃时,镍铬合金与纯铂组成的热电偶的热电动势为2.95mV,而考铜与纯铂组成的热电偶的热电动势为-4.0mV,则镍铬和考铜组合而成的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动势应为2.95mV-(-4.0mV)=6.95mV

4、中间温度定律

热电偶在两接点温度t、t0时的热电动势等于该热电偶在接点温度为t、t n和t n、t0时的相应热电动势的代数和。

中间温度定律可以用下式表示

(5-1-10)

中间温度定律为补偿导线的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它表明:若热电偶的热电极被导体延长,只要接入的导体组成热电偶的热电特性与被延长的热电偶的热电特性相同,且它们之间连接的两点温度相同,则总回路的热电动势与连接点温度无关,只与延长以后的热电偶两端的温度有关。

5.2 常用热电偶及测温线路

二、热电偶种类

1、标准型热电偶

国际电工委员会在1975年向世界各国推荐七种标准型热电偶。我国生产的符合IEC标准的热电偶有六种,分别是:

(1)铂铑30-铂铑6热电偶这种热电偶分度号为“B”。它的正极是铂铑丝(铂70%,铑30%),负极也是铂铑丝(铂94%,铑6%),故俗称双铂铑。测温范围为0~1700℃。其特点是测温上限高,性能稳定。在冶金反应、钢水测量等高温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表5-1 铂铑30-铂铑6热电偶(B型)分度表(ITS-90)

分度号:B 参考端温度:0℃

B型热电偶参考端温度非0℃时的校正表(修正值加上所查的热电势)

(2)铂铑10-铂热电偶这种热电偶分度号为“S”。它的正极是铂铑丝(铂90%,铑l0%),负极是纯铂丝。测温范围为0~1700℃。其特点是热电性能稳定,抗氧化性强,宜在氧化性、惰性气氛中工作。由于精度高,故国际温标中规定它为630.74~1064.43℃温度范围内复现温标的标准仪器。常用作标准热电偶或用于高温测量。

表5-2 铂铑10-铂热电偶(S型)分度表(ITS-90)

分度号:S 参考端温度:0℃

S型热电偶参考端温度非0℃时的校正表(修正值加上所查的热电势)

(3)镍铬-镍硅热电偶这种热电偶分度号为“K”。它的正极是镍铬合金(镍90.5%,铬9.5%),负极为镍硅(镍97.5%,硅2.5%)。测温范围为-200~+1300℃。其特点是测温范围很宽、热电动势与温度关系近似线性、热电动势大及价格低。缺点是热电动势的稳定性较B型或S型热电偶差,且负极有明显的导磁性。

表5-3 镍铬-镍硅热电偶(K型)分度表(ITS-90)

分度号:K 参考端温度:0℃

K型热电偶参考端温度非0℃时的校正表(修正值加上所查的热电势)

(4)镍铬-康铜热电偶这种热电偶分度号为“E”。它的正极是镍铬合金,负极是铜镍合金(铜55%,镍45%)。测温范围为-200~+1000℃。其特点是热电动势较其他常用热电偶大。适宜在氧化性或惰性气氛中工作。

表4 镍铬-康铜热电偶(E型)分度表(ITS-90)

分度号:E 参考端温度:0℃

E型热电偶参考端温度非0℃时的校正表(修正值加上所查的热电势)

(5)铁-康铜热电偶这种热电偶分度号为“J”。它的正极是铁,负极是铜镍合金。测温范围为-200~+1300℃。其特点是价格便宜,热电动势较大,仅次于E型热电偶。缺点是铁极易氧化。

表5-5 镍铬-镍硅热电偶(J型)分度表(ITS-90)

分度号:

J 参考端温度:0℃

(6)铜-康铜热电偶这种热电偶分度号为“T”。它的正极是铜,负极是铜镍合金。测温范围为-200~+400℃。特点是精度高,在0~-200℃范围内,可制成标准热电偶,准确度可达土0.1℃。缺点是铜极易氧化,故在氧化性气氛中使用时,一般不能超过300℃。

表5-6 铜-康铜热电偶(T型)分度表(ITS-90)

T型热电偶参考端温度非0℃时的校正表(修正值加上所查的热电势)

最后要说明的是,IEC公布的标准型热电偶中,还有铂铑13-铂,分度号为“R”。因在国际上只有少数国家采用,且其温度范围与铂铑10-铂重合,所以我国不准备发展这个品种。

2、非标准型热电偶

非标准型热电偶包括铂铑系、铱铑系及钨铼系热电偶等。

铂铑系热电偶有铂铑20-铂铑5、铂铑40-铂铑20等一些种类,其共同的特点是性能稳定,适用于各种高温测量。

铱铑系热电偶有铱铑40-铱、铱铑60-铱。这类热电偶长期使用的测温范围在2000℃以下,且热电动势与温度关系线性好。

钨铼系热电偶有钨铼3-钨铼25、钨铼5-钨铼20等种类。它的最高使用温度受绝缘材料的限制,目前可使用到2500℃左右。主要用于钢水连续测温、反应堆测温等场合。

3、工业热电偶简介

(1)装配式热电偶

A、主要技术参数

测量范围:热电偶能准确测出温度的范围,即工作温度有效范围。

基本误差限:能允许的测温误差范围。

热电偶时间常数:也称热惰性,指被测介质从某一温度跃迁到另一温度时,热电偶测量端的温度上升到整个跃迁的63.2%所需的时间

表5-7 热惰性级别与时间常数的关系

热电偶公称压力:一般是指在工作温度下保护管所能承受的静态外压而破裂。

热电偶最小插入深度:应不小于其保护套管外径的8~10倍(特殊产品例外)。

绝缘电阻:当周围空气温度为15-35℃,相对湿度<80%时绝缘电阻≥5兆欧(电压100V)。具有防溅式接线盒的热电偶,当相对温度为93± 3℃时,绝缘电阻≥0.5兆欧(电压100V)。

高温下的绝缘电阻:热电偶在高温下,其热电极(包括双支式)与保护管以及双支热电极之间的绝缘电阻(按每米计)应大于表8规定的值。

表5-8高温下的绝缘电阻值

B、热电偶型号命名

热电偶型号命名如图5.2.1所示

图5.2.1 热电偶型号命名示例图

(2)铠装热电偶

铠装热电偶的工作原理是,两种不同成份的导体两端经焊接,形成回路,直接测温端叫工作端,接线端子端叫冷端,也称参比端。当工作端和参比端存在温差时,就会在回路中产生热电流,接上显示仪表,仪表上就会指示出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动势的对应温度值。

铠装热电偶的热电动势将随着测量端温度升高而增长,热电动势的大小只和热电偶导体材质以及两端温差有关,和热电极的长度、直径无关。

铠装热电偶热响应时间:在温度出现阶跃变化时,热电偶的输出变化至相当于该阶跃变化的50%所得的时间称为热响应时间,用τ0.5表示。

绝缘电阻:当周围空气温度为20±1.5℃,相对湿度不大于80%时,绝缘型铠装热电偶的偶丝与外套管之间的绝缘电阻值应符合表5-9的规定。

表5-9 铠装热电偶的绝缘电阻标准

可挠度:铠装热电偶的可挠曲率半径不小于其外径的5倍。

(3)耐磨热电偶

在某些特殊场合,如化工厂、冶炼厂、发电厂、水泥厂等,用普通热电偶、热电阻就极易损坏。因此,在这些场合就必须采用耐磨热电偶。该热电偶特别适用硫化床、磨煤机出口,一次,二次风煤及水泥行业测温。

特征:耐磨,同时耐冲刷,耐腐蚀;寿命长,高温下可使用6个月以上,低温下可使用8个月以上。

(4)防爆热电偶

工业用隔爆热电偶是一种温度传感器,在化学工业自控系统中应用极广,通过温度传感器,可将控制对象的温度参数变成电信号,传递给显示、记录和调节仪,对系统施行检测、调节和控制。

在化工厂,生产现场常伴有各种易燃、易爆等化学气体、蒸汽,如果使用普通的热电偶非常不安全,极易引起环境气体爆炸。因此,在这些场合必须使用隔爆热电偶作温度传感器,工作原理:如果由两种不同成份的均质导体(热电极)组成闭合回路,当两端存在温度梯度时,回路中就有电流通过,那么两端之间就存在热电势。

防爆原理:利用间隙隔爆原理,设计具有足够强度的接线盒等部件,将所有会产生火花、电弧和危险温度的零部件都密封在接线盒内,当腔内发生爆炸时,能通过接合面间隙熄火和冷却,使爆炸后的火焰和温度不传到腔外。

除以上介绍的常见热电偶之外,目前工业上广为应用的还有多点热电偶、吹气热电偶、高温防腐热电偶、微细铠装热电偶、压簧固定热电偶、多点隔爆热电偶、高温高压热电偶、快速热电偶等种类,读者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5.2 常用热电偶及测温线路

三、热电偶的冷端补偿方法

从热电效应的原理可知,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动势与两端温度有关。只有将冷端的温度恒定,热电动势才是热端温度的单值函数。由于热电偶分度表是以冷端温度为0℃时作出的,因此在使用时要正确反映热端温度(被测温度),最好设法使冷端温度恒为0℃。但在实际应用中,热电偶的冷端通常靠近被测对象,且受到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其温度不是恒定不变的。为此,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偿或修正,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冷端恒温法

A、0℃恒温器

将热电偶的冷端置于温度为0℃的恒温器内(如冰水混合物),使冷端温度处于0℃。这种装置通常用于实验室或精密的温度测量。

B、其他恒温器

将热电偶的冷端置于各种恒温器内,使之保持温度恒定,避免由于环境温度的波动而引入误差。这类恒温器可以是盛有变压器油的容器,利用变压器油的热惰性恒温;也可以是电加热的恒温器。这类恒温器的温度不为0℃,故最后还需对热电偶进行冷端温度修正。

2、补偿导线法

热电偶由于受到材料价格的限制不可能做得很长,而要使其冷端不受测温对象的温度影响,必须使冷端远离温度对象,采用补偿导线就可以做到这一点。所谓补偿导线,实际上是一对材料化学成分不同的导线,在0~150℃温度范围内与配接的热电偶有一致的热电特性,但价格相对要便宜。若我们利用补偿导线,将热电偶的冷端延伸到温度恒定的场所(如仪表室),其实质是相当于将热电极延长。根据中间温度定律,只要热电偶和补偿导线的二个接点温度一致,是不会影响热电动势输出的。下面举例说明补偿导线的作用。

采用镍铬-镍硅热电偶测量炉温。热端温度为800℃,冷端温度为50℃。为了进行炉温的调节及显示,必须将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动势信号送到仪表室,仪表室的环境温度恒为20℃。

首先由镍铬-镍硅热电偶分度表查出它在冷端温度为0℃,热端温度为800℃时的热电动势为E(800,0)=33.275mV;热端温度为50℃时的热电动势为E(50,0)=2.023mV;热端温度为20℃时的热电动势为E(20,0)=0.798mV。

如果热电偶与仪表之间直接用铜导线连接,根据中间导体定律,输入仪表的热电动势为

E(800,50)=E(800,0)-E(50,0)=(33.277-2.022)mV=31.255mV(相当于751℃) 如果热电偶与仪表之间用补偿导线连接,相当于将热电偶延伸到仪表室,输入仪表的热电动势为 E(800,20)=E(800,0)-E(20,0)=(33.277-0.798)mV=32.479mV(相当于781℃) 与炉内的真实温度相差分别为

751℃-800℃=-49℃

781℃-800℃=-19℃

可见,补偿导线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补偿导线的类型见表5-10所示。表中,I类型通常是和所配用热电极相同的合金;Ⅱ类型

通常是和所配热电极不相同的合金。

表5-10 热电偶补偿导线类型

表5-11 补偿导线的分类型号与分度号

补偿导线型号按产品品种划分为:SC、KC、KX、EX、JX、TX等,具体见表5-11所示。补偿导线的等级标志见表5-12所示。

其中:a.型号头一个字母与配用热电偶的分度号相对应。b.字母“X”表示延伸型补偿导线。

c.字母“C”表示补偿型补偿导线。

表5-12补偿导线的分类、等级及标志

补偿导线技术数据:

a.热电动势及允差值见表5-13所示:

表5-13补偿导线的热电动势及允差值

b.补偿导线的防潮试验的绝缘电阻在40℃水中24h后不大于(10m)25MΩ。

c.补偿导线耐热老化温度在200±5℃,24h前后进行5倍外径卷绕试验,经电压500V/1min 亦不击穿。

d.补偿导线技术依据符合《IEC584-3》标准,普通的符合《GB4989-85》标准。

3、计算修正法

上述两种方法解决了一个问题,即设法使热电偶的冷端温度恒定。但是,冷端温度并非一定为0℃,所以测出的热电动势还是不能正确反映热端的实际温度。为此,必须对温度进行修正。修正公式如下

(5-2-1)

式中,E AB(t,t0)为热电偶热端温度为t,冷端温度为0℃时的热电动势;E AB(t,t1)为热电偶热端温度为t,冷端温度为t1时的热电动势;E AB(t1,t0)为热电偶热端温度为t1,冷端温度为0℃时的热电动势。

例如,用镍铬-镍硅热电偶测炉温,当冷端温度为30℃(且为恒定时),测出热端温度为t 时的热电动势为39.17mV,求炉子的真实温度。

由镍铬-镍硅热电偶分度表查出E(30,0)=1.203mV根据式(5-2-1)计算出

再通过分度表查出其对应的实际温度为:t=977℃

4、电桥补偿法

计算修正法虽然很精确,但不适合连续测温。为此,有些仪表的测温线路中带有补偿电桥,利用不平衡电桥产生的电动势补偿热电偶因冷端波动引起的热电动势的变化。下面以DBW型温度变送器的输入回路为例加以说明。

DBW型温度变送器,能与各种常用热电偶配合使用,将温度参数转换成0~10mA直流电流统一信号。其热电偶输入回路的简化图见图5.2.2。

图5.2.2 电桥补偿法

图中,e为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动势,U为回路的输出电压。回路中串接了一个补偿电桥。R1~R5及R CM均为桥臂电阻。R CM是用漆包铜丝绕制成的,它和热电偶的冷端感受同一温度。R1~R5均用锰铜丝绕成,阻值稳定。在桥路设计时,使R1=R2,并且R1、R2的阻值要比桥路中其他电阻大得多。这样,即使电桥中其他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左右两桥臂中的电流却差不多保持不变,从而认为其具有恒流特性。线路设计使得I1=I2=I/2=0.5mA。

回路输出电压U为热电偶的热电动势e、桥臂电阻R CM的压降U RCM及另一桥臂电阻R5的压降U R5三者的代数和:

当热电偶的热端温度一定,冷端温度升高时,热电动势将会减小。与此同时,铜电阻R CM 的阻值将增大,从而使U RCM增大,由此达到了补偿的目的。

自动补偿的条件应为(5-2-2)

式中,△e为热电偶冷端温度变化引起的热电动势的变化,它随所用的热电偶材料不同而异;I1为流过R CM的电流,即0.5mA;为铜电阻R CM的温度系数,一般取0.0039 1/℃;△t 为热电偶冷端温度的变化范围。

现假设热电偶的冷端温度变化范围为0~+50℃,材料采用铂铑10-铂。查分度表得出△e为0.299mV,因此补偿电阻R CM的阻值可以根据式(5-2-2)求出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出采用镍铬椖 枞鹊缗际?/FONT>R CM约为20Ω。

需要说明的是,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动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每变化1℃所产,生的毫伏数并非都相同,但补偿电阻R CM的阻值变化却与温度变化成线性关系。因此,这种补偿方法是近似的。但在实际使用时,由于热电偶冷端温度变化范围不会太大,这种补偿方法常被采用。

5、显示仪表零位调整法

当热电偶通过补偿导线连接显示仪表时,如果热电偶冷端温度已知且恒定时,可预先将有零位调整器的显示仪表的指针从刻度的初始值调至已知的冷端温度值上,这时显示仪表的示值即为被测量的实际温度值。

5.2 常用热电偶及测温线路

四、热电偶测温线路

热电偶测温线路常见形式如下:

1、测量某一点的温度

图5.2.3a、b都是一支热电偶和一个仪表配用的连接电路,用于测量某一点的温度。

AB为热电偶,为补偿导线。

这两种连接方式的区别在于:图5.2.3a中的热电偶冷端被延伸到仪表内,图5.2.3b 中的热电偶冷端在仪表外面,R D为连接冷端与仪表的导线电阻。

2、测量两点之间的温度差

图5.2.4是用两支热电偶和一个仪表配合测量两点之间温差的线路。图中用了两支型号相同的热电偶并配用相同的补偿导线。工作时,两支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动势方向相反,故输入仪表的是其差值,这一差值正反映了两支热电偶热端的温差。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要尽可能选用热电特性一致的热电偶,同时要保证两热电偶的冷端温度相同。

图5.2.3 测量某点温度图5.2.4 测量两点温差

3、热电偶并联线路

有些大型设备,需测量多点的平均温度。可以通过热电偶并联的测量电路来实现,如图5.2.5所示。将n支同型号热电偶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在一起的线路称并联测量线路。如果n支热电偶的电阻均相等,则并联测量线路的总热电动势等于n支热电偶热电动势的平均值,即

(5-2-3)

热电偶并联线路中,当其中一支热电偶断路时,不会中断整个测温系统的工作。

4、热电偶串联线路

将n支同型号热电偶依次按正负极相连接的线路称串联测量线路,如图5.2.6所示。。串联测量线路的总热电动势等于n支热电偶热电动势之和,即

(5-2-4)

串联线路的主要优点是热电动势大,仪表的灵敏度大为增加。缺点是只要有一支热电偶断路,整个测量系统便无法工作。

图5.2.5 热电偶并联图5.2.5 热电偶串联

多普勒综合试验仪

ZKY-DPL-2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仪实验指导说明书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 当波源和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交通管理,医疗诊断等各方面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例如:原子,分子和离子由于热运动使其发射和吸收的光谱线变宽,称为多普勒增宽,在天体物理和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光谱线的多普勒增宽已成为一种分析恒星大气及等离子体物理状态的重要测量和诊断手段。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的雷达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导弹,卫星,车辆等运动目标速度的监测。在医学上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检查人体内脏的活动情况,血液的流速等。电磁波(光波)与声波(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是一致的。本实验既可研究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又可利用多普勒效应将超声探头作为运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目的】 1、测量超声接收器运动速度与接收频率之间的关系,验证多普勒效应,并由f-V关系直线的斜率求声速。 2、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多个时间点的速度,查看V-t关系曲线,或调阅有关测量数据,即可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可研究: ①自由落体运动,并由V-t关系直线的斜率求重力加速度。 ②简谐振动,可测量简谐振动的周期等参数,并与理论值比较。 ③匀加速直线运动,测量力、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④其它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原理】 1、超声的多普勒效应 根据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为: f = f0(u+V1cosα1)/(u–V2cosα2)(1) 式中f0为声源发射频率,u为声速,V1为接收器运动速率,α1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接收器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V2为声源运动速率,α2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声源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若声源保持不动,运动物体上的接收器沿声源与接收器连线方向以速度V运动,则从(1)式可得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应为: f = f0(1+V/u)(2) 当接收器向着声源运动时,V取正,反之取负。 若f0保持不变,以光电门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并由仪器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自动计数,根据(2)式,作f —V关系图可直观验证多普勒效应,且由实验点作直线,其斜率应为k=f0/u,由此可计算出声速u=f0/k 。 由(2)式可解出: V = u(f/f0– 1)(3)若已知声速u及声源频率f0 ,通过设置使仪器以某种时间间隔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采样计数,由微处理器按(3)式计算出接收器运动速度,由显示屏显示V-t关系图,或调阅有关测量数据,即可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进而对物体运动状况及规律进行研究。 2、超声的红外调制与接收 早期产品中,接收器接收的超声信号由导线接入实验仪进行处理。由于超声接收器安装在运动体上,导线的存在对运动状态有一定影响,导线的折断也给使用带来麻烦。新仪器对接收到的超声信号采用了无线的红外调制-发射-接收方式。即用超声接收器信号对红外波进行调制后发射,固定在运动导轨一端的红外接收端接收红外信号后,再将超声信号解调出来。由于红外发射/接收的过程中信号的传输是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它引起的多谱勒效应可忽略不计。采用此技术将实验中运动部分的导线去掉,使得测量更准确,操作更方便。信号的调制-发射-接收-解调,在信号的无线传输过程中是一种常用的技术。

实验二十一__热电偶的原理及现象实验

热电偶的原理及现象 一、实验目的:了解热电偶测温原理。 二、基本原理: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赛贝克(T?J?Seebeck)发现和证明了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A和B组成的闭合回路,当两个结点温度不相同时,回路中将产生电动势。这种物理现象称为热电效应(塞贝克效应)。 热电偶测温原理是利用热电效应。如图21—1所示,热电偶就是将A和B二种不同金属材料的一端焊接而成。A和B称为热电极,焊接 的一端是接触热场的T端称为工作端或测量端, 也称热端;未焊接的一端处在温度T0称为自由端 或参考端,也称冷端(接引线用来连接测量仪表的图21—1热电偶 两根导线C是同样的材料,可以与A和B不同种材料)。T与T0的温差愈大,热电偶的输出电动势愈大;温差为0时,热电偶的输出电动势为0;因此,可以用测热电动势大小衡量温度的大小。国际上,将热电偶的A、B热电极材料不同分成若干分度号,并且有相应的分度表即参考端温度为0℃时的测量端温度与热电动势的对应关系表;可以通过测量热电偶输出的热电动势值再查分度表得到相应的温度值。热电偶一般用来测量较高的温度,应用在冶金、化工和炼油行业,用于测量、控制较高的温度。 本实验只是定性了解热电偶的热电势现象,实验仪所配的热电偶是由铜—康铜组成的简易热电偶,分度号为T。实验仪有二个热电偶,它们封装在悬臂双平行梁上、下梁的上、下表面中,二个热电偶串联在一起,产生热电势为二者之和。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机头平行梁中的热电偶、加热器;显示面板中的F/V表(或电压表)、-15V电源;调理电路面板中传感器输出单元中的热电偶、加热器;调理电路单元中的差动放大器;室温温度计(自备)。 四、实验步骤: 1、热电偶无温差时差动放大器调零:将电压表量程切换到2V档,按图21—2示意接线,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副电源开关。将差动放大器的增益电位器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到底(增益为101倍),再逆时针回转一点点(防电位器的可调触点在极限端点位置接触不良);再调节差动放大器的调零旋钮,使电压表显示0V左右,再将电压表量程切换到200mV档继续调零,使电压表显示0V。并记录下自备温度计所测的室温tn。

热电偶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热电偶工作原理及结构 检修岗位 1.懂工作原理 1.1热电偶测温原理 两种电子密度不同的导体构成闭合回路,如果两接头的温度不同,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种现象成为热电现象,相应的电动势成为温差电势或热电势,它与温度有一定的函数关系,利用此关系就可测量温度。 这种现象包含的原理有: 帕尔帖定理----不同材料结合在一起,在其结合面产生电势。汤姆逊定理---由温差引起的电势。 当组成热电偶的导体材料均匀时,其热电势的大小与导体本身的长度和直径大小无关,只与导体材料的成分及两端的温度有关。因此,用各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可做成各种用途的热电偶,以满足不同温度对象测量的需要。 1.2热电偶三大定律 均质导体定律 由单一均质金属所形成 之封闭回路,沿回路上每一 点即使改变温度也不会有电 流产生。亦即,E = 0。

由2种均质金属材料A 与B所形成的热电偶回路中,热电势E与接点处温度t1、t2的相关函数关系,不受A与B之中间温度t3与t4之影响。 中间金属定律 在由A与B所形成之热电偶回路两接合点以外的任意点插入均质的第三金属C,C之两端接合点之温度t3若为相同的话,E不受C插入之影响。 在由A与B所形成之热电偶回路,将A与B的接合点打开并插入均质的金属C 时,A与C接合点的温度与打开前接合点的温度相等的话,E不受C插入的影响。

如右图所示,对由A 与B所形成之热电偶插入第3之中间金属C,形成由A 与C、C与B之2组热电偶。接合点温度保持t1与t2的情况下,E AC + E CB = E AB。 中间温度定律 如右图所示任意数的异种金属A、B、C???G所形成的封闭回路,封闭回路之全体或是全部的接合点保持在相等的温度时,此回路的 E=0。

材料的热电性能

材料的热电性能 热电材料是利用固体内部载流子运动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转换的功能材料。它的产生于材料的热电性能密不可分,材料的热电性能可以总结为塞贝克效应,帕尔贴效应,汤姆孙效应。 塞贝克效应 热电现象最早在1823年由德国人Seebeck发现。当两种不 同导体构成闭合回路时,如果两个节点处电温度不同,则在两个 节点之间将会产生电动势,且在回路中有电流通过,该现象被叫 图 1 塞贝克效应示意图 做Seebeck效应,此回路称为热电回路,回路中出现的电流称为热电流,回路中出现的电动势称为塞贝克电动势。塞贝克系数可表示为: 式中,V表示电动势;T表示温度,S的大小和符号取决于两种材料和两个结点的温度。当载流子是电子时,冷端为负,S是负值;如果空穴是主要载流子类型,那么热端是负,S是正值。帕尔贴效应 1834年,法国钟表匠Pletier发现了 Seebeck效应的逆效应,即电流通过两个不同导体形成的接点时接点处会发生放热或吸热现象,称为帕尔贴效应。帕尔贴系数可表示为: P表示单位时间接头处所吸收的帕尔贴热; I表示外加电源所提供的电流强度。 汤姆孙效应 当电流通过具有一定温度梯度的导体时,会有一横向热流流入或流出导体,其方向视电流方向和温度梯度的方向而定。 在实际应用中,以无量纲的ZT值来衡量材料的热电性能: 式中,σ为电导率;k为热导率;S是塞贝克系数;T为温度。 σS2又被称作功率因子,用于表征热电材料的电学性能。从上式可以得出,提高热电材料的能量转换效率可以通过增大其功率因子或降低其热导率来实现,但这3个参数并非独立的,它们

取决于材料的电子结构和载流子的散射情况。为了提高塞贝克系数,材料中应该只有单一类型的载流子,n型和p型载流子同时存在会导致两种载流子都向冷端移动,从而降低塞贝克电压。低的载流子浓度会增大塞贝克系数,塞贝克系数公式如下: n为载流子浓度,m为载流子有效质量。 大的载流子有效质量会提高塞贝克系数,但是会降低电导率。m和态密度有关,载流子的有效质量会随着费米能及附近的态密度增加而增加。然而,载流子的有效质量越大,在同样作用力下,载流子的漂移速率就越慢,从而使迁移率减小,电导率降低。功率因子降低。因此需要寻求一合适载流子浓度n来提高功率因子。 热电材料 金属及其合金的塞贝克系数较小且热导率较高,因此相应的ZT值不高。前苏联科学家Loffe 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带隙半导体热电理论,同时发现了一系列半导体材料具有较大的塞贝克系数。如Bi-Te,Pb-Te,Si-Ge等合金类经典热电材料,它们的最佳工作区间分别是300~500K,500~900K,900~1200K。通过对以上材料的研究,热电现象的微观机理逐渐被解释,即高温端的高能电子向低温端扩散,使低温端电子堆积带负电,高温端逐渐缺少电子带正电,在高温端形成较高的电势,在物体内建立由高温端指向低温端的电场。当电子热扩散力和电场力相等时,两端间形成一稳定的温差电位,因两种材料不同,在各种材料中建立的电场以及热扩散力不同,因此产生的电势差不同,电位差不会完全抵消,因此在闭合回路中产生电动势。 热电材料的主要应用 利用热电效应主要可以制作温差发电机和热电制冷。 温差发电原理 将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在热端连接,则在冷端可得到一个电压,一个PN结产生的电动势有限,将很多个这样的PN结串联起来就可得到足够的电压,成为一个温差发电机,由于温差发电的效率很低,一般不超过4%,但是温差发电可以 图 2温差发电机示意图

半导体的热电效应及热电材料研究与应用

半导体的热电效应及热电材料研究与应用 摘要:据半导体热电效应以及制冷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提高半导体热电材料热电优值的方法介绍了当今国内外半导体热电材料研究和热电材料制冷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热电效应;半导体热电材料;塞贝克系数;电导率;热导率;热电优值,半导体制冷; 正文: 一.热电效应 把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所谓热电效应的发现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这是与温度梯度的存在有关的现象,其中最重要的是温差电现象。但是,由于金属的温差电动势很小,只是在用作测量温度的温差电偶方面得到了应用。半导体出现后,发现它能得到比金属大得多的温差电动势,在热能与电能的转换上,可以有较高的效率,因此,在温差发电、温差致冷方面获得了发展。由于温度梯度及电流同时存在时引起的一些现象——主要是塞贝克效应、珀尔帖效应和汤姆逊效应。 (1)塞贝克效应 塞贝克(Seeback)效应,又称作第一热电效应,它是指由于两种不同电导体或半导体的温度差异而引起两种物质间的电压差的热电现象。在两种金属A和B组成的回路中,如果使两个接触点的温度不同,则在回路中将出现电流,称为热电流。塞贝克效应的实质在于两种金属接触时会产生接触电势差,该电势差取决于金属的电子逸出功和有效电子密度这两个基本因素。半导体的温差电动势较大,可用作温差发电器。 产生Seebeck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热端的载流子往冷端扩散的结果。例如p型半导体,由于其热端空穴的浓度较高,则空穴便从高温端向低温端扩散;在开路情况下,就在p型半导体的两端形成空间电荷(热端有负电荷,冷端有正电荷),同时在半导体内部出现电场;当扩散作用与电场的漂移作用相互抵消时,即达到稳定状态,在半导体的两端就出现了由于温度梯度所引起的电动势——温差电动势。自然,p型半导体的温差电动势的方向是从低温端指向高温端(Seebeck系数为负),相反,n型半导体的温差电动势的方向是高温端指向低温端(Seebeck系数为正),因此利用温差电动势的方向即可判断半导体的导电类型。可见,在有温度差的半导体中,即存在电场,因此这时半导体的能带是倾斜的,并且其中的Fermi

大学物理实验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实验报告 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班级化学1701 学号姓名 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 实验目的 1、了解多普勒效应原理,并研究相对运动的速度与接收到的频率之间的关系。 2、利用多普勒效应,研究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其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以及机械 能转化的规律。 实验仪器 ZKY-DPL-3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仪、电子天平、钩码等。 二、实验原理 (要求与提示:限400字以内,实验原理图须用手绘后贴图的方式) 1、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当声源相对介质静止不动时,声波的频率f0,波长λ0以及波速U0表示为 f0=U0/λ0 则观测频率f、观测波长λ和观测波速U的关系 f=U/λ 当接收器以一定的速率向声源移动时U=U0+V0,则 f=(U0+V0)/λ0 联立,得f=(U0+V0)/λ0=(f0λ0)/λ0=(1+V/U0)f0 当声源以一定的速率向接收器移动时V =U0-V0,则 f’=U’/λ’=U0/( U0-V0)/T= U0/( U0-V0) f 当声源与接收器运动如图时 f=(U0+V1COSθ1)/( U0-V2 COSθ2) 2、马赫锥 a=arcsin(U0/V0)=arcsin(1/M) U0为波速,V为飞行器速率,a为马赫角,M为V/U0马赫数

3、天文学中的多普勒效应 观察两波面的时间 t=(λc/(C+Vc))/(1/(1-V2c/C2c)1/2) =(1-V2c/C2c)1/2/((1+Vc/Cc)fc) 三、实验步骤 (要求与提示:限400字以内) 1、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1)、组装仪器 (2)、打开实验控制箱,调至室温,记录共振频率f0 (3)、选择多普勒效应验证实验 (4)、修改测试总数 (5)、为仪器充电,确定失锁指示灯处于灯灭状态 (6)、选定滑车速率,开始测试 (7)、选择存入或者重测 (8)、重新选择速度,重复(6)、(7) (9)、记录实验数据 2、用多普勒效应研究恒力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1)、测量钩码质量和滑车质量 (2)、连接仪器 (3)、选中变速运动测量 (4)、修改测量总次数 (5)、选中开始测试,立即松开钩码 (6)、记录测量数据 (7)、改变砝码质量,重复(1)到(6) 四、数据处理 (要求与提示:对于必要的数据处理过程要贴手算照片) 表4.12-1 多普勒效应的验证与声速的测量 t c = 24 ℃f0 = 40001 Hz 次数i 1 2 3 4 5 v/(m/s) 0.41 0.59 0.75 0.87 0.98 Fi/Hz 40049 40070 40089 40103 40116

5.热电偶原理及现象实验

实验五热电偶原理及现象实验 一、实验目的:了解热电偶测温原理。 二、基本原理: 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A和B组成的闭合回路,当两个结点温度不相同时,回路中将产生电动势。这种物理现象称为热电效应(塞贝克效应)。 热电偶测温原理是利用热电效应。如图21—1所示,热电偶就是将A和B二种不同金属材料的一端焊接而成。A和B称为热电极,焊接 的一端是接触热场的T端称为工作端或测量端, 也称热端;未焊接的一端处在温度T0称为自由端 或参考端,也称冷端(接引线用来连接测量仪表的图21—1热电偶 两根导线C是同样的材料,可以与A和B不同种材料)。T与T0的温差愈大,热电偶的输出电动势愈大;温差为0时,热电偶的输出电动势为0;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机头平行梁中的热电偶、加热器;显示面板中的F/V表(或电压表)、-15V电源;调理电路面板中传感器输出单元中的热电偶、加热器;调理电路单元中的差动放大器;室温温度计(自备)。 四、实验步骤: 1、热电偶无温差时差动放大器调零:将电压表量程切换到2V档,按图21—2示意接线,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副电源开关。将差动放大器的增益电位器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到底(增益为101倍),再逆时针回转一点点(防电位器的可调触点在极限端点位置接触不良);再调节差动放大器的调零旋钮,使电压表显示0V左右,再将电压表量程切换到200mV档继续调零,使电压表显示0V。并记录下自备温度计所测的室温tn。

图21—2 热电偶无温差时差动放大器调零接线示意图 2、将-15V直流电源接入加热器的一端,加热器的另一端接地,如图21—3所示。观察电压表显示值的变化,待显示值稳定不变时记录下电压表显示的电压值V。此电压值V为二个铜-康铜热电偶串联经放大100倍后的热电势。 图21—3 热电偶测温实验接线示意图 3、根据热电偶的热电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式:E(t,to)=E(t,tn)+E(tn,to)计算热电势。 式中:t ------热电偶的热端(工作端或称测温端)温度。 tn------热电偶的冷端(自由端即热电势输出端)温度也就是室温。 to------0℃

最全的热电效应 名词解释

塞贝克效应: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塞贝克发现,在两种不同的金属所组成的闭合回路中,当两接触处的温度不同时,回路中会产生一个电势,此所谓“塞贝克效应”。塞贝克后来还对一些金属材料做出了测量,并对35种金属排成一个序列(即Bi-Ni-Co-Pd-U-Cu-Mn-Ti-Hg-Pb-Sn-Cr-Mo-Rb-Ir-Au-Ag-Zn-W-Cd-Fe-As-Sb-T e-……),并指出,当序列中的任意两种金属构成闭合回路时,电流将从排序较前的金属经热接头流向排序较后的金属。1834年,法国实验科学家帕尔帖发现了它的反效应:珀尔帖效应。 珀尔帖效应:当有电流通过不同的导体组成的回路时,除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外,在不同导体的接头处随着电流方向的不同会分别出现吸热、放热现象。这是J.C.A.珀耳帖在1834年发现的。如果电流由导体1流向导体2,则在单位时间内,接头处吸收/放出的热量与通过接头处的电流密度成正比。12称为珀耳帖系数[1],与接头处材料的性质及温度有关。这一效应是可逆的,如果电流方向反过来,吸热便转变成放热。 汤姆孙效应:汤姆逊利用他所创立的热力学原理对塞贝克效应和帕尔帖效应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将本来互不相干的塞贝克系数和帕尔帖系数之间建立了联系。汤姆逊认为,在绝对零度时,帕尔帖系数与塞贝克系数之间存在简单的倍数关系。在此基础上,他又从理论上预言了一种新的温差电效应,即当电流在温度不均匀的导体中流过时,导体除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之外,还要吸收或放出一定的热量(称为汤姆孙热)。或者反过来,当一根金属棒的两端温度不同时,金属棒两端会形成电势差。这一现象后叫汤姆逊利用他所创立的热力学原理对塞贝克效应和帕尔帖效应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将本来互不相干的塞贝克系数和帕尔帖系数之间建立了联系。汤姆逊认为,在绝对零度时,帕尔帖系数与塞贝克系数之间存在简单的倍数关系。在此基础上,他又从理论上预言了一种新的温差电效应,即当电流在温度不均匀的导体中流过时,导体除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之外,还要吸收或放出一定的热量(称为汤姆孙热)。或者反过来,当一根金属棒的两端温度不同时,金属棒两端会形成电势差。这一现象后叫汤姆孙效应(Thomson effect),成为继塞贝克效应和帕尔帖效应之后的第三个热电效应(thermoelectric effect)。 汤姆逊效应是导体两端有温差时产生电势的现象,帕尔帖效应是带电导体的两端产生温差(其中的一端产生热量,另一端吸收热量)的现象,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塞贝克效应。 汤姆逊效应的物理学解释是:金属中温度不均匀时,温度高处的自由电子比温度低处的自由电子动能大。像气体一样,当温度不均匀时会产生热扩散,因此自由电子从温度高端向温度低端扩散,在低温端堆积起来,从而在导体内形成电场,在金属棒两端便形成一个电势差。这种自由电子的扩散作用一直进行到电场力对电子的作用与电子的热扩散平衡为止。 (Thomson effect),成为继塞贝克效应和帕尔帖效应之后的第三个热电效应

多普勒声速实验--实验报告

DH-DPL系列多普勒效应及声速综合实验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多普勒效应是一种与波动紧密相关的物理现象.利用多普勒效应可以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但目前许多高校使用的多普勒效应实验仪集成化和智能化程度太高,实验时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太少;信号的转换、传输和处理过程不透明,不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细致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分析测量误差的来源等,难以满足深入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的需要.本实验以商用超声多普勒实验系统(杭州大华DH -DPL1)的导轨模块作为开发平台,以模拟乘法器作为测量系统的核心单元;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自行搭建信号拾取和处理电路,并利用示波器观察各个环节的信号波形,有助于培养学生得动手能力,并加深对多普勒效应及对模拟电子实验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根据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收到的信号频率f为: f = f0 (u + v1 cosα1 ) / (u - v2 cosα2 ) (1) 式中f0为声源发射频率, u为声速, v1 为接收器运动速率, v2 为声源运动速率,α1 是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接收器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α2 是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声源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在实验过程中,声源保持不动,接收换能器在导轨上沿声源与接收换能器连线方向上运动,则从式(1)可以得到接收换能器上得到的信号频率为: f = f0 (1 + v/u) (2) 式中v为接收换能器的运动速度,当向着声源运动时, v取正,反之取负.利用式(2)可以得到接收换能器的运动速度为:

v = u(f - f0 ) /f0 = uΔf/f0 ………..(3) 式中Δf = f - f0为多普勒频移. 在本研究中,采用的信号处理电路如图1所示, 其中模拟乘法器采用了AD633,其信号的输入输出 关系为: W =(x1 - x2 ) (y1 - y2 )/10+ z (4) 若输入到AD633的信号为x1 = E1 cos(2πf0 t +φ1 ) , y1 = E2 cos(2πft +φ2 ) , x2、y2 以及z均接地,则AD633的输出为: W =E1 E2{cos[2π(f + f0 ) t +φ2 +φ1 ] /20+cos[2π(f - f0 ) t +φ2 -φ1 ]} (5) 其中包含了两路信号的和频分量与差频分量. 利用低通滤波器可以提取出其中的差频分量,即多普勒频移,从而计算出接收换能器的运动速度.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由于接收换能器与声源(发射换能器)的距离在不断变化过程中,因此接收换能器输出信号的幅度不是恒定值. 为了保证乘法器的输出信号幅度稳定,本研究中采用OA1组成的限幅放大电路,使输入到乘法器的信号幅度保持恒定值,以便于观察.因为本实验中只关心输出信号的频率,因此对接收换能器输出信号幅度的处理不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利用OA2构建的有源低通滤波器,可以有效提取出多普勒频移信号.

实验3 热电偶原理及现象

实验3 热电偶原理及现象

实验3 热电偶原理及现象 实验目的:了解热电偶的原理及现象 实验原理:热电偶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热电效应,当其热端和冷端的温度不同时,即产生电动势。通过测量此电动势就可以知道两端的温差。若将热电偶的冷端固定某一温度(一般为室温或0℃)则热电偶的热端温度即可知道,从而实现温度的测量。本次实验中,热电偶由两只铜-康铜热电偶串接而成,分别装在上、下梁表面。 所需单元及附件:-15V不可调直流稳压电源、差动放大器、F/V表、加热器、热电偶(10Ω)、温度计(自备)、主副电源 旋钮初始位置:F/V表切换开关置2V档,差动放大器增益最大。 实验步骤: (1)了解热电偶原理:二种不同的金属导体互相焊接成闭合回路时,当两个接点温度不同时回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一现象称为热电效应,产生电流的电动势叫做热电势。通常把两种不同金属的这种组合称为热电偶。具体热电偶原理参考教课书。 (2)了解热电偶在实验仪上的位置及符号,(参见

附录二)实验仪所配的热电偶是由铜_康铜组成的简易热电偶,分度号为T。实验仪有二个热电偶,它封装在双平行梁的上片梁的上表面(在梁表面中间二根细金属丝焊成的一点,就是热电偶)和下片梁的下表面,二个热电偶串联在一起产生热电势为二者的总和。 (3) 按图2接线、开启主、副电源,调节差动放大器调零旋钮,使F/V表显示零,记录下自备温度计的室温。 图2 (4)将-15V直流电源接入加热器的一端,加热器的另一端接地,观察F/V表显示值的变化,待显示值稳定不变时记录下F/V表显示的读数E。 (5)用自备的温度计测出上梁表面热电偶处的温度t并记录下来。(注意:温度计的测温探头不要触到应变片,只要触及热电偶处附近的梁体即可)。

热电偶测温原理及常见故障

热电偶是工业上最常用的温度检测元件之一,热电偶工作原理是基于赛贝克(seeback)效应,即两种不同成分的导体两端连接成回路,如两连接端温度不同,则在回路内产生热电流的物理现象。其优点是: ①测量精度高。因热电偶直接与被测对象接触,不受中间介质的影响。 ②测量范围广。常用的热电偶从-50~+1600℃均可边续测量,某些特殊热电偶最低可测到-269℃(如金铁镍铬),最高可达+2800℃(如钨-铼)。 ③构造简单,使用方便。热电偶通常是由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组成,而且不受大小和开头的限制,外有保护套管,用起来非常方便。 1.热电偶测温基本原理 将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或半导体A和B焊接起来,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如图所示。当导体A和B的两个执着点1和2之间存在温差时,两者之间便产生电动势,因而在回路中形成一个大小的电流,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热电偶就是利用这一效应来工作的。 常用的热电偶材料有: 热电偶分度号热电极材料 正极负极 S 铂铑10 纯铂 R 铂铑13 纯铂 B 铂铑30 铂铑6 K 镍铬镍硅 T 纯铜铜镍 J 铁铜镍 N 镍铬硅镍硅 E 镍铬铜镍 2.热电偶的种类及结构形成

(1)热电偶的种类 常用热电偶可分为标准热电偶和非标准热电偶两大类。所调用标准热电偶是指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允许误差、并有统一的标准分度表的热电偶,它有与其配套的显示仪表可供选用。非标准化热电偶在使用范围或数量级上均不及标准化热电偶,一般也没有统一的分度表,主要用于某些特殊场合的测量。 标准化热电偶我国从1988年1月1日起,热电偶和热电阻全部按IEC国际标准生产,并指定S、B、E、K、R、J、T七种标准化热电偶为我国统一设计型热电偶。 (2)热电偶的结构形式为了保证热电偶可靠、稳定地工作,对它的结构要求如下: ①组成热电偶的两个热电极的焊接必须牢固; ②两个热电极彼此之间应很好地绝缘,以防短路; ③补偿导线与热电偶自由端的连接要方便可靠; ④保护套管应能保证热电极与有害介质充分隔离。 3.热电偶冷端的温度补偿 由于热电偶的材料一般都比较贵重(特别是采用贵金属时),而测温点到仪表的距离都很远,为了节省热电偶材料,降低成本,通常采用补偿导线把热电偶的冷端(自由端)延伸到温度比较稳定的控制室内,连接到仪表端子上。必须指出,热电偶补偿导线的作用只起延伸热电极,使热电偶的冷端移动到控制室的仪表端子上,它本身并不能消除冷端温度变化对测温的影响,不起补偿作用。因此,还需采用其他修正方法来补偿冷端温度t0≠0℃时对测温的影响。 在使用热电偶补偿导线时必须注意型号相配,极性不能接错,补偿导线与热电偶连接端的温度不能超过100℃。 热电偶冷端补偿原理 热电偶测量温度时要求其冷端(测量端为热端,通过引线与测量电路连接的端称为冷端)的温度保持不变,其热电势大小才与测量温度呈一定的比例关系。若测量时,冷端的(环境)温度变化,将影响严重测量的准确性。在冷端采取一定措施补偿由于冷端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称为热电偶的冷端补偿。 热电偶的冷端补偿通常采用在冷端串联一个由热电阻构成的电桥。电桥的三个桥臂为标准电阻,另外有一个桥臂由(铜)热电阻构成。当冷端温度变化(比如升高),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也将变化(减小),而此时串联电桥中的热电阻阻值也将变化并使电桥两端的电压也发生变化(升高)。如果参数选择得好且接线正确,电桥产生的电压正好与热电势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量相等,整个热电偶测量回路的总输出电压(电势)正好真实反映了所测量的温度值。这就是热电偶的冷端补偿原理。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图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 (附数据处理图) (注:由于上传后文库中数据图看不清楚,须下载后才能看清楚) 当波源和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交通管理,医疗诊断等各方面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例如:原子,分子和离子由于热运动使其发射和吸收的光谱线变宽,称为多普勒增宽,在天体物理和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光谱线的多普勒增宽已成为一种分析恒星大气及等离子体物理状态的重要测量和诊断手段。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的雷达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导弹,卫星,车辆等运动目标速度的监测。在医学上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检查人体内脏的活动情况,血液的流速等。电磁波(光波)与声波(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是一致的。本实验既可研究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又可利用多普勒效应将超声探头作为运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目的】 1、测量超声接收器运动速度与接收频率之间的关系,验证多普勒效应,并由f-V关系直线的斜率求声速。 2、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多个时间点的速度,查看V-t关系曲线,或调阅有关测量数据,即可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可研究: ①匀加速直线运动,测量力、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②自由落体运动,并由V-t关系直线的斜率求重力加速度。 ③简谐振动,可测量简谐振动的周期等参数,并与理论值比较。 ④其它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原理】 1、超声的多普勒效应 根据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为: f = f0(u+V1cosα1)/(u–V2cosα2)(1) 式中f0为声源发射频率,u为声速,V1为接收器运动速率,α1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接收器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V2为声源运动速率,α2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声源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若声源保持不动,运动物体上的接收器沿声源与接收器连线方向以速度V运动,则从(1)式可得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应为: f = f0(1+V/u)(2) 当接收器向着声源运动时,V取正,反之取负。 若f0保持不变,以光电门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并由仪器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自动计数,根据(2)式,作f —V关系图可直观验证多普勒效应,且由实验点作直线,其斜率应为k=f0/u,由此可计算出声速u=f0/k 。 由(2)式可解出: V = u(f/f0– 1)(3)若已知声速u及声源频率f0 ,通过设置使仪器以某种时间间隔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 采样计数,由微处理器按(3)式计算出接收器运动速度,由显示屏显示V-t关系图,或调阅有关测量数据,即可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进而对物体运动状况及规律进行研究。 2、超声的红外调制与接收 早期产品中,接收器接收的超声信号由导线接入实验仪进行处理。由于超声接收器安装在运动体上,导线的存在对运动状态有一定影响,导线的折断也给使用带来麻烦。新仪器对接收到的超声信号采用了无线的红外调制-发射-接收方式。即用超声接收器信号对红外波进行调制后发射,固定在运动导轨一端的红外接收端接收红外信号后,再将超声信号解调出来。由于红外发射/接收的过程中信号的传输是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它引起的多谱勒效应可忽

多普勒效应测量超声声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 对多普勒效应测量超声声速实验的扩展 多普勒效应测量超声声速 摘要:本实验通过学习多普勒效益的相关原理,利用BHWL-Ⅱ多普勒超声测速仪测量超声声速,结合光电门测速的方法验证多普勒超声测速仪测量小车速度的精准程度。在本次试验报告中,将探讨多普勒勒效应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将对试验仪器进行改进;利用多普勒超声测速仪进行更多实验的操作。

一、实验重点: (1)通过该实验进一步了解多普勒效应原理及其应用; (2)熟悉BHWL-Ⅱ多普勒超声测速仪的使用; (3)熟悉数字示波器的使用。 二、仪器相关原理简介与相应计算: 在无色散情况下,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不会因波源运动而改变,也不会因观察者运动而改变。但当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介质运动时,观察者所接收到的频率却可以改变。当我们站在铁路旁,有火车高速经过时,汽笛声会由高亢变得低沉,就是这个缘故。如果观察者运动,而火车静止,也有类似的现象。这种由于波源或观察者(或两者)相对介质运动而造成的观察者接收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一)实验原理: 多普勒超声测速仪是一套综合性的超声测速仪器,该仪器利用多普勒频移效应实现对运动物体速度的测量,并可与光电方式测速进行比较。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电机与超声头固定于导轨上面,小车可以由电机牵引沿导轨左右运动,超声发射头与接收头固定于导轨右端,若超声发射频率为接收回波频率为f,超声波在静止介质中传播速度为u,小车运动速度为v(向右为正)。 依据多普勒频移公式,回波频率、多普勒频移和小车运动的速度分别为: 由于电路中不能表征负频移(即不论靠近还是远离超声头Δf恒为正),所以在该系统中采用了标量表示(Δf不区分正负,以靠近或远离超声头进行标识)。

热电偶的测温原理及热电势的注意问题

热电偶的测温原理及热电势的注意问题 本文由https://www.360docs.net/doc/841194026.html,提供 热电偶是一种感温元件,是一次仪表,它直接测量温度,并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 通过电气仪表(二次仪表)转换成被测介质的温度。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两种不同成份的材质导体组成闭合回路,当两端存在温度梯度时,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此时两端之间就存在电动势——热电动势,这就是所谓的塞贝克效应。 两种不同成份的均质导体为热电极,温度较高的一端为工作端,温度较低的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通常处于某个恒定的温度下。根据热电动势与温度的函数关系, 制成热电偶分度表; 分度表是自由端温度在0℃时的条件下得到的,不同的热电偶具有不同的分度表。 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种金属材料时, 只要该材料两个接点的温度相同, 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将保持不变,即不受第三种金属接入回路中的影响。因此, 在热电偶测温时, 可接入测量仪表, 测得热电动势后, 即可知道被测介质的温度。 热电偶工作原理: 两种不同成份的导体(称为热电偶丝材或热电极)两端接合成回路,当接合点的温度不同时,在回路中就会产生电动势,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而这种电动势称为热电势。热电偶就是利用这种原理进行温度测量的,其中,直接用作测量介质温度的一端叫做工作端(也称为测量端),另一端叫做冷端(也称为补偿端);冷端与显示仪表或配套仪表连接,显示仪表会指出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 热电偶实际上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它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用所产生的热电势测量温度,对于热电偶的热电势,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热电偶的热电势是热电偶两端温度函数的差,而不是热电偶两端温度差的函数; 2 :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的大小,当热电偶的材料是均匀时,与热电偶的长度和直径无关,只与热电偶材料的成份和两端的温差有关; 3:当热电偶的两个热电偶丝材料成份确定后,热电偶热电势的大小,只与热电偶的温度差有关;若热电偶冷端的温度保持一定,这进热电偶的热电势仅是工作端温度的单值函数。

浅析半导体的热电效应

浅析半导体的热电效应 冯启业 222007322072003 电科一班 摘要:把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所谓热电效应的发现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这是与温度梯度的存在有关的现象,其中最重要的是温差电现象。但是,由于金属的温差电动势很小,只是在用作测量温度的温差电偶方面得到了应用。半导体出现后,发现它能得到比金属大得多的温差电动势,在热能与电能的转换上,可以有较高的效率,因此,在温差发电、温差致冷方面获得了发展。由于温度梯度及电流同时存在时引起的一些现象——主要是塞贝克效应、珀尔帖效应和汤姆逊效应。 关键词:热电效应塞贝克效应珀尔帖效应汤姆逊效应 正文: 一、塞贝克效应 塞贝克(Seeback)效应,又称作第一热电效应,它是指由于两种不同电导体或半导体的温度差异而引起两种物质间的电压差的热电现象。在两种金属A和B组成的回路中,如果使两个接触点的温度不同,则在回路中将出现电流,称为热电流。塞贝克效应的实质在于两种金属接触时会产生接触电势差,该电势差取决于金属的电子逸出功和有效电子密度这两个基本因素。半导体的温差电动势较大,可用作温差发电器。 产生Seebeck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热端的载流子往冷端扩散的结果。例如p型半导体,由于其热端空穴的浓度较高,则空穴便从高温端向低温端扩散;在开路情况下,就在p型半导体的两端形成空间电荷(热端有负电荷,冷端有正电荷),同时在半导体内部出现电场;当扩散作用与电场的漂移作用相互抵消时,即达到稳定状态,在半导体的两端就出现了由于温度梯度所引起的电动势——温差电动势。自然,p型半导体的温差电动势的方向是从低温端指向高温端(Seebeck系数为负),相反,n型半导体的温差电动势的方向是高温端指向低温端(Seebeck系数为正),因此利用温差电动势的方向即可判断半导体的导电类型。可见,在有温度差的半导体中,即存在电场,因此这时半导体的能带是倾斜的,并且其中的Fermi 能级也是倾斜的;两端Fermi能级的差就等于温差电动势。 实际上,影响Seebeck效应的因素还有两个:第一个因素是载流子的能量和速度。因为热端和冷端的载流子能量不同,这实际上就反映了半导体Fermi能级在两端存在差异,因此这种作用也会对温差电动势造成影响——增强Seebeck效应。第二个因素是声子。因为热端的声子数多于冷端,则声子也将要从高温端向低温端扩,并在扩散过程中可与载流子碰撞、把能量传递给载流子,从而加速了载流子的运动——声子牵引,这种作用会增加载流子在冷端的积累、增强Seebeck效应。半导体的Seebeck效应较显著。一般,半导体的Seebeck系数为数百mV/K,这要比金属的高得多。 利用塞贝克效应,可制成温差电偶(thermocouple,即热电偶)来测量温度。只要选用适当的金属作热电偶材料,就可轻易测量到从-180℃到+2000℃的温度,如此宽泛的测量范围,令酒精或水银温度计望尘莫及。现在,通过采用铂和铂合金制作的热电偶温度计,甚至可以测量高达+2800℃的温度! 二、珀尔帖效应 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闭合回路,当回路中存在直流电流时,两个接头之间将产生温差。这就是珀尔帖效应(PeltierEffect)。帕尔帖效应也称作热电第二效应。对帕尔帖效应的物理

多普勒综合实验报告

四川理工学院实验报告 成绩 学号:11101030233 班级:网络工程一班 实验班编号: 姓名:赵鸿平 实验名称: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 实验目的: 1、测量超声接收器运动速度与接收频率之间的关系,验证多普勒效应,并由f-V关 系直线的斜率求声速。 2、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多个时间点的速度,查看V-t关系曲线,或 调阅有关测量数据,即可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可研究: ①匀加速直线运动,测量力、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②自由落体运动,并由V-t关系直线的斜率求重力加速度。 ③简谐振动,可测量简谐振动的周期等参数,并与理论值比较 实验仪器: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仪由实验仪 实验原理: 1、超声的多普勒效应 根据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为: f = f0(u+V1cosα1)/(u–V2cosα2)(1) 式中f0为声源发射频率,u为声速,V1为接收器运动速率,α1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接收器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V2为声源运动速率,α2为声源与接收器连线与声源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若声源保持不动,运动物体上的接收器沿声源与接收器连线方向以速度V运动,则从(1)式可得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应为: f = f0(1+V/u)(2) 当接收器向着声源运动时,V取正,反之取负。 若f0保持不变,以光电门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并由仪器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自动计数,根据(2)式,作f —V关系图可直观验证多普勒效应,且由实验点作直线,其斜率应为k=f0/u,由此可计算出声速u=f0/k 。 由(2)式可解出: V = u(f/f0– 1)(3)若已知声速u及声源频率f0 ,通过设置使仪器以某种时间间隔对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f采样计数,由微处理器按(3)式计算出接收器运动速度,由显示屏显示V-t关系图,或调阅有关测量数据,即可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情况,进而对物体运动状况及规律进行研究。 数据记录:(要求在实验前画出实验表格) 实验步骤 1. 自由落体运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热电偶的原理、结构、选型、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热电偶的原理、结构、选型及常见故障和原因、解决方法等 一、热电偶测温原理 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或半导体)组成一个闭合回路,当两接点温度T和T0不同时,则在该回路中就会产生电动势,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该电动势称为热电势。这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或半导体的组合称为热电偶,导体A、B称为热电极。两个接点,一个称热端,又称测量端或工作端,测温时将它置于被测介质中;另一个称冷端,又称参考端或自由端,它通过导线与显示仪表相连。 电偶体结构图 接触电势是由于两种不同导体的自由电子密度不同而在接触处形成的电动势。两种导体接触时,自由电子由密度大的导体向密度小的导体扩散,在接触处失去电子一侧带正电,得到电子一侧带负电,扩散达到动平衡时,在接触面的两侧就形成稳定的接触电势。接触电势的数值取决于两种不同导体的性质和接触点的温度。两接点的接触电势e AB(T)和e AB(T0)可表示为 式中:K——波尔兹曼常数; e——单位电荷电量;NAT、NBT和N AT0、N BT0——温度分别为T和T0时,A、B两种材料的电子密度。 温差电势是同一导体的两端因其温度不同而产生的一种电动势。同一导体的两端温度不同时,高温端的电子能量要比低温端的电子能量大,因而从高温端跑到低温端的电子数比从低温端跑到高温端的要多,结果高温端因失去电子而带正

电,低温端因获得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因此,在导体两端便形成接触电势。 热电偶回路中产生的总热电势为 eAB(T, T0)=eAB(T)+eB(T,T0)-eAB(T0)-eA(T,T0) 在总热电势中,温差电势比接触电势小很多,可忽略不计,则热电偶的热电势可表示为:eAB(T,T0)=eAB(T)-eAB(T0) 对于已选定的热电偶,当参考端温度T0恒定时,eAB(T0)=c为常数,则总的热电动势就只与温度T成单值函数关系,即eAB(T,T0)=eAB(T)-c=f(T) 这一关系式在实际测量中是很有用的,即只要测出eAB(T,T0)的大小,就能得到被测温度T,这就是利用热电偶测温的原理。 二、热电偶基本定律 1、均质导体定律:由两种均质导体组成的热电偶,其热电动势的大小只与两材料及两接点温度有关,与热电偶的大小尺寸、形状及沿电极各处的温度分布无关。即如材料不均匀,当导体上存在温度梯度时,将会有附加电动势产生。这条定理说明,热电偶必须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均质材料构成。 2、中间导体定律:利用热电偶进行测温,必须在回路中引入连接导线和仪表,接入导线和仪表后会不会影响回路中的热电势呢?中间导体定律说明,在热电偶测温回路内,接入第三种导体时,只要第三种导体的两端温度相同,则对回路的总热电势没有影响。 3、中间温度定律:在热电偶测温回路中,t c为热电极上某一点的温度,热电偶AB在接点温度为t、t0时的热电势eAB(t, t0)等于热电偶AB在接点温度t、t c 和tc、t0时的热电势eAB(t, t c)和eAB(tc, t0)的代数和,即eAB(t,t0)=eAB(t,t c)+eAB(tc,t0 该定律是参考端温度计算修正法的理论依据,在实际热电偶测温回路中, 利用热电偶这一性质, 可对参考端温度不为0℃的热电势进行修正。 三、热电偶的结构形式 为了适应不同生产对象的测温要求和条件,热电偶的结构形式有普通型热电偶、铠装型热电偶和薄膜热电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