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金色花》教学反思

散文诗《金色花》教学反思
散文诗《金色花》教学反思

《金色花》教学反思

《金色花》是一篇散文诗,文辞优美,其间又流露着浓浓的母子情。本节课在设计之初主要是想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去认识爱孩子的妈妈和爱妈妈的孩子,从而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以及孩子对母爱的回报,但是整堂课的效果并不明显,对此,我作了如下反思:

一、文本分析是理解课文主旨的根本。本篇课文讲述的是孩子变成金色花为母亲做了几件事,通过对这几件事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母子情深。在这节课中,我着眼于文中能体现母子情深的重点句子,结合班上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分析,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朗读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经常听前辈们提起潘老师提倡的阅读式教学,也一直想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总是运用不好。《金色花》是一篇散文诗,倾情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美,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都适用于这篇课文,在课堂中虽然做到了各种形式的朗读,但是只有形没有神,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所以在读的过程中只读准了字句,没有读出感情;还有些同学没有掌握朗读技巧,心中有感情,却读不出来。所以适合朗读的课文,在强调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同时,还需要教学生怎样使用语气,怎样

读出情感。

三、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本篇课文我近几年一共

上过三遍,第一遍是实习期间,所用教学方法与此次大致相同,由

于是在贵阳一个偏远镇的一所学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习意识浅薄,所以效果不尽人意,当然也有自身教学经验不足的原因。第二遍是去年在县里参加优质课比赛,陌生的教学环境和彼此陌生的师生,使我对本节课的信心不足,还好学生基础较好,很快适应了我的教学,虽然有很多和环节配合得不是很融洽,但总体的效果还算满意。第三遍就是这学期在本班了,我所上的班级32人,班上只有一两个学生能及格,差的只能考个位数,基础自然不言而喻了,整节课上下来只有少数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主旨,还有大部分只是知晓个大概,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所以,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学生层次不一,教学要求不一样,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应该与之相适应,这样才能做到教有所教,学有所学。

《金色花》教学反思

《金色花》教学反思 李梅 反思一:关于课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金色花》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以“亲情,家庭”为主题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积累字词。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感受泰戈尔散文诗的诗画美和诗意美。 上课之前,我对这堂课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资料基本上也都把朗读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重点后,我决定把这堂课设计为以朗读为主。因为在这之前,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过朗读要注意的一些事项,所以我又把指导朗读作为朗读的关键,设想以此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较详细的了解朗读要旨。 除了从语言上把握诗歌的美感之外,课文关键语句分析也是帮助理解诗歌情感的重中之重,我把这些融入课文小问题研讨,期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分析研究。当然对课文内容的探讨离不开联系事实生活,而且这首诗歌的母爱主题与生活紧扣,最容易从诗歌入手,让学生联系实际,体悟生活。 反思二:关于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课堂设计先以一篇感人的文章铺垫课堂的感情基调,以朗读贯穿始终,让每个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更好的感悟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中间的表演朗读把朗读推向了高潮。各位同学朗读基础不一,可以在比较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朗读的难点是这段对话:“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我让学生试读,又让学生想像人物当时的表情姿态来读,这样的朗读铺垫,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了人物间的情感,最后读出了妈妈当时的疼爱、惊喜、责怪、牵挂等;读出了孩子的俏皮、撒娇、可爱。再指导学生利用学到的诗歌抒情手法现场创作口头小诗歌,不仅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写作方式,更在构思中加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一举两得。最后通过全班讨论发言的形式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并能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弘扬中华美德,使文章内涵得到拓展。 从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来看,这堂课超越了考试的局限,通过正规、非正式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经历,并通过比较阅读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这就让学生知道:语文有多大的外延,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味(诗味)怎样获得,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和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反思三:关于教学实践后的自我反思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把朗读设计为本课的重点是合理的,朗读过程很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感情。课堂问题的设置,也能将读与思结合,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进行了一次“感激母爱”的体验,让学生从一篇课文出发,体验了母爱的无私,以及对于母爱的回报。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堂课是可取的,因为它强调了人文价值。 但本课例也有一些“败笔”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指导朗读过程忽略了教师自己的示范朗读,而教师在朗诵泰戈尔的其他诗作时,流于应付,情感平淡,该如何处理,还有待提高自身的朗

散文诗两首课后反思陶旭亮

4.《散文诗两首》课后反思 陶旭亮 改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厦门市柑岭中学洪灵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确,新一轮的课改从教材编写、课程资源都做了较大的改进,但如何落实新观念、新教材、新课程,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此,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新一轮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整体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 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进为知识和方法并重。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然后才经常抱怨课教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得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1、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学会借助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等方式方法表达感情。阅读诗歌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诵读,反复的读,即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阅读教学中,就要以朗读为重头戏,促进学生感悟意象并体验情感。再如,结合《春》、《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整体感知及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抓住散文的线索,寻找散文的“散形”和“聚神”点,借助重点语句和精彩语段,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大意,进行整体感知,感受散文的“神”。再如,《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说明文教学,重点就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抓住“桥”的哪些特征,介绍赵州桥时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中国的石拱桥的。这三大方面是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钥匙,因此,说明文教学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

散文教学反思

散文教学反思 这一周我们主要讲的体裁就是散文。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我发现对于散文诗教学其实是如此的简单,以前,我一遇到这样的文章就得没法教,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学习效果那就不用说了。但是通过这一周的教学尝试,我改变了看法。 学习《雪》的时候,我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当然是我给布置阅读目标:1.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2 各幅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4这几幅图寄予作者什么样的思想盛情。5在阅读的过程中仍然是把不认识的生字板书到黑板上。同课后的词一起来解释。阅读后之后,我和学生一同解决了字词。然后就解决我布置的问题。运用对话的形式来解答。没有想这些的解决出奇的顺利,看来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虽然是多了些就是还是很有效果的。随堂做了练习。 由教《雪》我获得经验我在教《雷电颂》时,又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因为这篇文章是很好的郞读的素材。所以我先告诉学生,回家去读,可以用各种方式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也可以模仿名星的说法,学生们一听就沸腾了。第二天,我让学生们去展示。分组,没有想到孩子们读得很好。学生们真的是回家去做准备了。第二天,我们分组学习,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一个问题,给学生三分钟的时

间去准备。然后展示,学生说得都很好。一分组就有竞争意识,一组比一组好。《日》《月》这两篇短文,因为是自读课,而且内容比较简单。我仍然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习好的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到黑板前给同学们讲解,教师引导。这节课学习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学生最期盼的是《海燕》,也许是因为宋小宝的演的小品,并且据说班里还有个绰号“海燕”的学生。学这篇文章时我仍然是让学生展示朗读,一开始孩子们有些放不开,后来我就让学生站起来自由大声读,读学生找一下感觉。慢慢学生才放开点,有一个很女生的男生读得最好。变音读。还有女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改编。很有才。 回想这几节课,学生们表现得都非常活跃。语文课成了学生期待的课。我想我们常说我们对学生要求不高,反过来说,学生对我们教师要求也不高,教学方式哪怕有一点变化,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真的是太缺少变化了。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下功夫,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变化,引起我们的学生变化,让他们喜欢我们的课堂。其实有时我想,学生厌学也不能全怨我们的学生,是不是我们教学方式不被学生接受。是不是我们教师需要更多层面的改变。 散文教学一定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去读,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另外语文课堂一定是最有活力的课堂,语

部编本金色花最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金色花》最优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过程与方法: 采用各种方式(听读、自由读、表演读、齐读)朗读诗歌,使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纯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和事物来书写情感。 教学方法 美读感知法、启发点拨法、问题导入法、多媒体演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印度是佛教圣地,有一种圣树开美丽的小黄花,叫金色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学习体裁和作者。 1.什么是散文诗呢?学生一起朗读,并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 2.了解了体裁,再让我们走进作者。 三、初读课文。 1.学习了体裁与作者,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聆听课文的朗诵,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静静地聆听课文朗诵) 2.请同学来回答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孩子、调皮的孩子、美丽的妈妈、绽放的金色花……) 3.我们同学的想象力真丰富啊!这个调皮的孩子把自己想象变成了什么,(学生回答:金色花)变成金色花之后他又干了哪些事呢?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妈妈工作;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四、深入理解课文。 1. 孩子想象自己变成金色花之后,为什么要做了这些事,我们通过这些事可以

7.散文诗两首 第2课时-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金牌语文资料册教案

执教者:上课时间:第 5周 9月 30日上课班级:703 课时总时数:15 课题:7.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二)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PPT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在《泰戈尔来华》中说冰心是“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的《荷叶·母亲》,感悟她笔下的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一)、介绍作者 冰心 (1900-1999),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二)、字词理解 花瑞(ruì ):指花带来的好兆头。 菡(hàn )萏(dàn):荷花的别称,文中指红莲含苞未放。 攲(qī )斜:倾斜,歪斜。 遮(zhē)拦:遮挡,阻挡。 荫(yìn)蔽(bì):①(树叶)遮蔽;②隐蔽。 - 1 -

徘(pái)徊(huái):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2.②比喻犹豫不决。 三、品读课文,自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 (一)、“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明确: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和坎坷磨难。 2.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明确: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时得到安慰,在孤独时得到快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中得到幸福。 3. 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曲终见主旨,总结宕开一笔,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自然界的雨点是有形的,而“心中的雨点”涉及面广,内容纷繁。谁来荫蔽?这就把母爱推向高潮 四、研读课文,质疑问难,加深内容理解 1.作者将自己比作红莲,从文中看,她们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明确:莲花会被风吹雨打,我也有“心中的雨点”。 2.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埋下伏笔。 五、自读课文,熟读静思,深入理解赏析 1.作者是怎样托物寄情,以花喻人的? 明确:“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2. 园里莲花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两朵莲花,一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荫庇下的幸福。 六、回读课文,收获评价,总结学习内容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文中将“我”比作“风吹雨打的荷花”;将母亲比作“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歌颂了母亲对子女无私奉献的爱。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板书设计:荷叶﹒母亲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环境繁杂的雨声雷声作了大荷叶慢慢雨势并不减退 - 2 -

《猫》抒情散文教学反思

《猫》抒情散文教学反思 《猫》抒情散文教学反思提要:教学本课时,注意了让学生有效的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猫》抒情散文教学反思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尤其是在写猫的性格时,是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古怪鲜明生动。老舍先生对猫爱同儿女,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老舍先生是通过平实无雕琢的语言将猫的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 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一、在学生自读课文后,说说老舍家的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意在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即“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在学生不能准确归纳第一部分主要意思时,我引导学生再读书谈印象。我想,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继续理解课文。二、重视咬文嚼字。紧紧依靠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仔细推敲、品析,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如在理解课文时先设置对古怪这个词的理解,让学生在体会到猫既贪玩又尽职,既老实又贪玩,既胆小又勇猛中知道这种琢磨不透就是古怪。如从“乖、蹭”等词语体会到作者多么喜爱猫。三、重视感情朗读。感情朗读,能使得书面语言不仅能形成立体形象,而且能转化为表情达意的有声语,使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课堂上我努力用多种形式的读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个人读、齐读、比赛读,大声读、默读、快速读等,学生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有同学说:“在作者眼中,猫的脏脚印成了可爱的‘小梅花’,可见作者是多么喜欢猫呀!”有同学说:“我从‘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这句话看出猫与作者之间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可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细心品味,学生便会很快地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最后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情感升华,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 教学本课时,注意了让学生有效的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但是有些学生读还只能停留通顺上面,对的悟及积累还有所不够。教学本课感觉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的。

散文诗二首

7 散文诗二首 知识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 抓住诗歌的意象赏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情感目标 :1. 体会诗歌中蕴含似的浓浓的母子情(重点) 第1课时《金色花》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重点)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难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玩过捉迷藏吧!有没有和父母一起玩过?(没有的 同学可惜了,因为你比别人少一份甜美的回忆。)有玩过的同学我想衣柜大概是家里捉迷藏的 首选之地了。藏在衣柜里偷偷看妈妈在房间里到处找,等到妈妈以为你走丢了,打算出去找时, 你才会跑去抱住她,跟她撒娇。妈妈这时肯定是生气地要打你啊,骂你小坏蛋,你躲哪儿去了? 我敢保证你肯定一点儿都不疼,还赖在妈妈怀里笑得得意呢。当我读到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 花》,眼前一幅接一幅地出现这些画面,心里暖暖地装满了幸福。我将这首诗带与你们分享, 也希望能把幸福带到你的心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指导老师配乐朗诵诗歌,引导学生回答: 1.徜徉在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场景中,看着孩子和妈妈在那里嬉戏,你有哪些感受?你觉得这个 场景事要表达什么主题?感觉十分温馨、幸福。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妈 妈宠爱这孩子。 2.如果让你读出这种温馨与幸福,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朗读课文呢?喜悦、舒缓、 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人物怎样的语气、感情?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 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 "(母亲的焦急惦念)(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 恋) 教学提示:学习诗歌,重在读。此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范读、品读、听读、自由朗读、分组读, 在读的过程中揣摩诗意,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 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目标导学二:内容品析听读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一个孩子变成了金

最全总结范文之:金色花教案3篇

《金色花教案》 金色花教案(一): 金色花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3、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一、引入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最崇高、最完美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就应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印度有一位大文豪泰戈尔,他用一种很个性的方式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亲密感情。这天,我们就来一齐欣赏这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走近作者 我们这天将一齐结识一位伟大的人物,感受一种伟大的精神。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处处能够感到富有宗教好处的最高尚、最纯洁的爱。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三、检查预习学生展示积累的字词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匿(n)笑祷告(dǎo)花瓣(bn)衍(yǎn) 2、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偷偷地笑。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四、激情诵读,感悟亲情 1、范读 2、小组间朗读比赛:看哪组读的最好,人物的感情表达的最贴切? 请其他小组根据刚才的朗读和自己的理解,点评小组朗读,并说明理由。如:感情基调的喜悦、温馨、深情,从中我读出了妈妈的或孩子的,或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妈妈、孩子。

诗中写的是怎样一个孩子,怎样一个母亲? (诗中的母亲是一个充满深深的爱、是一个教徒、爱好文学的人,孩子是顽皮的、活泼可爱的。) 3、朗读一下你最喜欢的词或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重点句子示例: (1)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 (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 (3)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调皮,撒娇) 五、深入研读,合作探究 刚才我们师生用我们自己的声音演绎了这首优美的诗歌。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 讨论: 1、我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文中的孩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 因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圣洁而美丽,变成金色花就是意味着自己给予母亲的爱是圣洁而美丽的,正能够表达自己回报母爱的心愿。 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抒情:物和情之间有某种类似(精神)如:诗人可借梅、莲、松、竹等表达特定的情感。诗言志、歌咏言,就是这个道理。好处是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通俗化、具体化,个性是表达情感类的题材,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写作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形象化,读来意味悠长,那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能够借助某种具体可感的形象,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表达某种情感,使我们的文章更有韵味。 2、一天之中,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诗人借金色花构成三次嬉戏画面来表现母子情深的 妈妈我 做祷告时散发香气 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时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3、我变成金色花后,为什么不让妈妈明白? 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就应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只是悄悄地让妈妈感到温馨,就是瞒着妈妈。 4、把握全诗主要资料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并用一句话来概括。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告别相处六年的小学,怀着激动的心情,踏入这所学校,对新学期充满了期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明显的不够好,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都是接受式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综合以上情况来看,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听讲要记笔记,要积极发言提问等等;二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社会主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三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四是要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这里描写了美的的景物(《春》、《济南的冬天》),描写了美的情感…… 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其次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

语。而且要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第二单元: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是那么的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这样的文章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引起感情共鸣。单元整体精心构建,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所选的五篇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散步》是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作品,《散文诗两首》是印度文学家泰戈尔十分精美的散文詩,《世说新语》两则是古代散文。这四篇课文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是继续上个单元的亲情课题,教我们怎么树立理想,实现理想。这个单元选取了一组反映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文章。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给我们以学习和生活的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纪念白求恩》,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走一步,再走一步》,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诫子书》。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反思(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与高考知识点复习教学反思一、处理教材的想法 (一)、蓦然回首,还是“寻觅文言的津梁”——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联系 误区一:误把选修教材与必修内容割裂开来 教学内容虽然千变万化,但其本真还是不变的,新课程的理念是前后贯通的。我们老师们肯定还记得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文言津梁”,这是我在整个人教版教材编排中最喜欢也最受用的一个专题,因为它让我和我的学生都受用无穷。 记得上《论语》时,我就是用这一专题的理念去教的,感觉比较得心应手,而且 我也真正感受到学生开始喜欢上古诗文了。当然,学生是有惰性的,这就要我们老师做好引导。怎么引导?钱梦龙的做法给了我很大启发,他说:“我的水平不高,只有初中的水平,我读了好几遍才读出好的,就是我要导读的地方。”省级培训部的王荣生教授指出“核心教学环节的展开”对我启发也比较大。他说要注意“选文的教学价值”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而合情的教学环节是: 由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由学生读不懂的让他读懂,由学生读不好的让他读好。在备课前即要估量学生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读不好,然后再展开教学。有时候,读一读,查一查,想一想,议一议,再读一读……看似笨拙,实则质朴。至 少用这种理念去授课,学生不排斥,也不觉得枯燥,而且非常配合。 (二)、花开四季,各有千秋——注意选修特性,选修≠必修 误区二:误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 "诗歌与散文欣赏"" 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扩展性的目标侧重于“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 代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学习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疑敢问,有疑善问,形成宽广的多元化视野,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选修有选修的特性,有它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应比必修有明显的扩展。如果完全照搬必修的上法,或者像上必修课一样一篇一篇地上过来,那自然也是不合时宜的。如“寻觅文言的津梁”,上必修时,其三大版块——“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是纲,是教学的主线,要求我们在古文阅读教学时要点点渗透,水到渠成;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则要围绕六个单元的知识点展开教学,而“寻觅文言的津梁”的三大版块理念也只能是辅助手段,重在灵活运用,自主选择了。 (三)、走近高考,随时调整——注意与专题复习的挂钩 误区三:不能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复习课的关系 高中的主要任务是高考,这点谁也不敢否认,为此我准备选修教学与高考专题复习交叉进行的方式,这样一则给学生种愉悦感二则也避免了教学单一的枯

中考语文散文复习教学反思

《初三散文复习教学课》教学反思 终于上完了,连夜备课,一次又一次的推翻自己的教学设计,发疯似的找原创散文,朋友看到都说,你这是要把一年的书都读完的节奏啊!玩笑归玩笑,但是可见我准备时的癫狂状态,回想当初,接到要上课的通知时,已经是截止前的最后一天,仰望着这样一个“重磅礼物”,心中有些激动,有些担心,还有对自己的怀疑,以及对课程的忐忑,真是五味杂陈,滋味非常。 铃声响起时,为这十几天工作画上了圆满的,不能算圆满,只能算“妥善”,对“妥善”的句号,在庆幸之余,却发现有感慨万千。 遗憾,让我看到成功并不遥远。 说起不足,首先我觉得是我看到眼神,就是孩子上完课后那种似懂非懂的,一知半解的眼神,虽然在课程设置上,把难度按阶梯形式一降再降,就是考虑到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希望他们能有所收获。但上完之后还是感觉到感到不是所有学生都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还是有找不准的情况,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在环节设置上可以再简单一点,比如:用孩子们的作文当例题可好! 其次,由于时间估计不准,在课程结尾上略显仓促,同时营造氛围上也比开头要弱,有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对于一个已经教了10年书的教师来说,要好好的反省。 第三,在环节设置上,我觉得还不够完美,这节课的流程很清晰:发现问题—认清问题—解决问题—灵活运用,我觉得在“运用”上专研的还不够,上课时,我是用学生在测试中出现的错误,来展开本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结束的时候是以“原创练习”结束的。乍一看,觉得挺好。等我跳出课堂,冷静下来后,再来审视自己这节课,我问自己:为什么你不让学生把开头做错的题目,拿出来重做一遍,你这个笨蛋!不要忘了这节课的宗旨——学以致用。这样设计不是更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吗?真是挺遗憾的!想到这里,光感叹也无济于事,也唯有对自己说:时间不够。来安慰自己!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都德的一句话:“感到自己渺小的时候,才是巨大收获的开头。” 再来谈谈收获吧!我一直认为:你所种植的,你必收获。这节课上还是有些闪光点的:一、在设计思路上大胆创新,深挖考点,做到细致务实。 在通知上,我看到这样一项“勿花哨,真正把课堂落在实处”,看着这一句话,我思考了很久,怎么才叫落到实处呢?对于散文教学那常规讲解的“四大考点”,讲解的人都太多太杂,一条有一条的规律,大段大段的解释,台上老师讲的唾沫横飞,台下学生瞌睡连天,流于形式,所以我想,我要少讲,还要精讲,要讲就讲最容易错了,也是最不容易发现的,当做完摸底测试时,我问学生:“分不清“铺垫”和“伏笔”的举手?”没想到底下95%的都举了手”,都学生的无奈中,我知道我要做什么了。 当初次试讲后,我从有的听课老师嘴里,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想到“铺垫”和“伏笔”还能这样讲,我一直都以为两个没有多大区别。”听到这样的话,我更加知道我做对了。二、设计环环相扣,对症下药。 一环:从错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环:正视问题,总结原因。 三环:知晓考点百战不殆 四环:课文实例唤起回忆 五环:掌握钥匙临渊垂钓 六环:实战演练学以致用 (1)初次接触方法,先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在学生七嘴八舌中达到共识,并且互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3、《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 《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

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

幼儿园大班语言公开课散文教案《听雨》含教学反思

(封面) 大班语言公开课散文教案《听雨》含教学 反思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活动目标 1.乐于关注关注周围事物,感受下雨天的情趣,学着让自己拥有一个好心情。 2.能够大胆表达对雨声的经验和想象。 3.理解散文,丰富象声词:沙沙沙、叮叮叮、滋滋滋、嗒嗒嗒。 4.领会散文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理解故事散文,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有关雨的记录表,各种声音的音频文件,《听雨》的录音,背景音乐《秋日私语》,小雨点、房子、树叶、花朵的折叠图片。 活动重难点 理解散文内容,丰富象声词“沙沙沙”“叮叮叮”“滋滋滋”“嗒嗒嗒”。 大胆表达对雨声的经验和想象,感知散文句式的特点和情趣。 活动过程 (一)利用“分享交流”情境,激发幼儿表达的兴趣 1.听生活中各种声音,激发幼儿想象 师:小朋友,我搜集了很好好听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好听的声音,大自然也带给我们很多好听的声音。小朋友听到的最后一种声音是什么声音?(雨声) 2.说说对雨的感受(小朋友喜欢下雨吗?指着自己的记录表来说说自己的理由。)

小结: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下雨是自然界的天气变化。今天有一个 叫豆豆的小朋友也像有的小朋友一样不喜欢下雨,妈妈教给了她一个好 方法,她就便得喜欢下雨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利用“快乐倾听”情境,倾听散文录音,初步感知散文内容 1.倾听录音第一段。 (1)小豆豆为什么不喜欢下雨? (2)妈妈教给了小豆豆什么好方法? (3)学学小豆豆的方法,听一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2.倾听散文第二段,丰富象声词“沙沙沙”“叮叮叮”“滋滋 滋”“嗒嗒嗒”。 师:豆豆听到了雨点落在了哪里?发出了哪些好听的声音? 小结:雨的大小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也会不同,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利用“唯美欣赏”情境,完整欣赏散文,感受雨天的情趣 师:孩子们,你最喜欢散文里的哪一句? (四)利用“句式感知”情境,初步了解句式的结构特点 1.师幼一起根据折叠图谱朗诵散文。 师:小雨滴唱的歌可真好听,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 2.感知句式的结构特点。 师: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四段话中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小结:原来这四段话都是先说雨点的声音,再说雨点落在哪里,最 后说它在干什么。

高中语文_散文阅读《窗子以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窗子以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理解文章,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 3、完成课堂探究及检测。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自主课一课时 展示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自主课 学生自主阅读《窗子以外》,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作答。 第二部分:展示课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句话,“上帝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这里的“窗子”代表着美好和希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徽因的《窗子以外》,来领略和感受一下林徽因“窗子”以外的风景和内涵。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理解文章,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 3、完成课堂探究及检测。 重点是“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 三、展示小组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梳理文章脉络。 2、“窗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3、“窗子”的含义是什么? 4、“窗子”是自己内心的抗拒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限制? 5、第一段的作用及含义。 6、如何理解文章最后“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天知道那是罪过!”

四、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并思考第一个问题——本文的线索及梳理文章思路。 五、梳理文章思路 明确:文章的线索是窗子。 第1段:交代自己的“渺茫”之感。 第2、3段:写了自家铁纱窗以外的情景及感叹。(奔波赶路者) 第4、5段:4段是从大处概括窗子以外的景和事。(自然、人事—劳作) 5段从小处具体写院内窗外的景和事。(自然、人事) 第6、7段:“无形的窗子”及其感受。 整体上由实到虚,逐渐深入,揭示了“窗子”的内涵。 六、小组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选择共同感兴趣的2—3个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形成统一答案。附:问题及其参考提示 2、“窗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窗内人的身份是富足的知识分子,文中“沉闷”“无生气”表现了她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3、“窗子”的含义是什么? (1)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2)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4、“窗子”是自己内心的抗拒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限制? 是由于阅历、心态与观念的差别或者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别造成的人与人间的隔阂。 5、第一段的作用及含义。 (1)内容方面:交代了自己“渺茫”的状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构方面:引起下文对窗外风景的描写及其感受。 6、如何理解文章最后“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天知道那是罪过!” 这句话表明了考察只是表面性质的,并没有真正深入下去,因为那些学者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去考察陌生地方,并不能消除由阅历、心态与观念的差别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表明了作者对于学者的一种嘲讽。 七、学生展示、教师引导 学生展示,教师及时引导、追问。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精品教案

7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3.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制成PPT演示文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三、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 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2.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3.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4.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四、课文精读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五、概括主题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第二课时

金色花说课稿.

《金色花》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色花》。下面,我从以下六方面对其说课:一是说教材;二是说学生;三是说教学目标;四是说教学重点和难点;五是说教学方法;六是说教学步骤。 一、说教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都是书写亲情的美文,《金色花》也不例外,诗中所表达的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优美的语言也足以感染每一个情感丰富的学生。学习本课,首先要达成本单元要求,即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学习朗读;其次,还要能感受母子情深,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熏陶作用。 二、说学生 初一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最适合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孩子总是忽略父母对他们的默默关怀和深深的爱,更不知道如何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因此,学习本文能很好的开启他们爱的心门,使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母爱,懂得回报母亲。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找出文章中刻画儿童天真可爱又捎带顽皮的与母亲嬉戏的句子。 3、认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找出文章中刻画儿童天真可爱又捎带顽皮的与母亲嬉戏的句子。 难点:认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五、说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作者简介、解题 1、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印度作家、诗人。 代表作: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2、金色花:“瞻波伽”,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色碎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