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作用及发展

红色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作用及发展
红色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作用及发展

浅析红色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作用及发展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革命史的国度,革命先烈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红色精神遗产。精神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所必需的。然而,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却出现种种红色精神的流失问题。基于对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革命老区红色精神的继承发展现状的实地调研,通过对比分析,从历史、政治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红色精神;继承;发展;机制;联动

一、红色精神的定位

(一)真实性

红色精神是我党在革命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它是真实存在的,是时代的产物,是革命建设的结晶。从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真理传入中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改革开放的大潮,党的十七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1]。红色精神以真实存在的史实为依托,它不是艺术家们凭空臆想出来的,它是我党我军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从无数的经验教训中抽象总结出来的。同时,它不断丰富发展。因此,红色精神既是历史的写照,又是现代化车轮的见证。是真实可感的。

(二)象征性

红色精神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极强的象征性。提到我党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历程,人们便会想到其丰富的内涵和其所

代表的、所象征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从1919年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到人们所家喻户晓的“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改变作风、提高素质”的延安精神等,无不象征着我党在九十多年的历史中奋斗不息、开拓进取的历程。

(三)典型性

红色精神不是宽泛空洞的,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根据特定的历史事实抽象概括出的,它通过特定的人物、事迹以及特定的地域展现出来。红色精神正是依托典型的地域、人物、事迹,来体现当时当地我党我军所具有的特质和超越于当时的一种精神的升华。

(四)具体生动性

红色精神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极强的生动性:第一,历史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内容,真实可感、形象生动。第二,红色精神贴近百姓生活,体现军民鱼水情。第三,红色精神源远流长,红色精神依托我党的革命地点,现有可以追溯的遗址存在,并且红色精神中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生动可感。红色文化进军歌唱、影视业,为大家所喜爱。这些经典的历史史实,源于大众,贴近大众,具有极强的生动性。

(五)民族性

红色精神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产物。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的政党。我党在革命

和建设中总结出的精神必然是具有民族性的。其次,我国的革命史中体现出的精神,是马列主义同我国具体国情和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只有转化为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其实际的作用,避免绝对主观的理解和应用,持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二、红色精神的作用

(一)对政治的作用:历史的记录、政治的保鲜剂

红色精神是先辈们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红色精神是我党革命建设史的记录和精华。在当代社会中,它作为一扇明镜,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奋发图强。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成为政治大国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对经济的作用:推动新型产业的发展

红色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它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红色旅游依托革命遗址,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全县农家乐旅游村达到33个,从业农户1000户、5000余人,餐饮和住宿接待能力分别达到1万人和8000余人。先后实施了云蒙峰步游道、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地下银河、钻石博物馆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2]。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外红色餐饮等一批红色产业方兴未艾,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依托红色精神蓬勃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投资少、收效快,

能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对文化的作用:核心价值观的掌舵者、文明传承价值功能红色精神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精神需求效应看,“红色文化热”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迎合了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灵魂托付。从社会实践效应看,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不可少的,是构建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动力。

(四)对社会的作用:和谐社会的助推剂

红色精神所有的“爱国奉献、勤劳勇敢、奋勇拼搏”的精神内涵,激励着人们奋发图强、众志成城、团结奋进。也因此有助于在社会中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勤劳踏实的风气。同时,唱红歌、读红书、看红色电影、写红色励志格言等凸显红色精神的活动更是丰富了百姓的生活,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红色精神的发展

(一)面临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不难看到红色精神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1.横向发展广度不够

发展落入老套、缺乏新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会,红色精神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却停留在革命年代,发挥着其最古老的作用,没有很好地与时代接轨,发挥其时代意义。

2.纵向发展出现断层

缺少继承者、推广者、维护者。提起红色精神,大家都能谈及一二,但是说到红色精神的内涵以及红色精神的发展前景,要做到人人皆知便实属困难。同时,宣传力度不够,通过在丹凤县的实地走访调查,当地居民对陕南革命根据地中心的历史,34%对此并不了解,只有20%的人对此较为熟知,且大部分为党员和红军后代。有近半数的居民对如何宣传、保护当地的红色遗址处于漠然状态。另外,红色精神缺乏继承人,许多依托革命老区的红色事迹、精神为我军的一些老革命前辈所知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却后继无人,面临灭失的危险。

3.横格式发展缺乏联动

多而不精、范而不深,单向发展。我党革命及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有些革命老区发展如火如荼,如山东省临沂市的蒙阴革命老区;但有些革命老区发展极度滞后,存在着放射状单向发展却没有深挖内涵,形成网状的联动发展机制,造成了统一管理困难,不易集中的现象。

(二)如何发展

1.横向发展

(1)深挖内涵,将典型性与大众化相结合

应深挖红色精神的内涵,充分发掘红色精神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两大特质,既要加大理论层面的深化学习,又要使其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在丹凤县作的调查中,有80%的人认为应采取大家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因此,我们既要塑造典型人物,宣讲红色理论知识,又要充分利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其大众化。如建立红色网群、红色论坛、红色影视、唱红歌等。从实际出发,不断升华,走一条典型性与大众化相结合的道路。

(2)加大宣传力度,与时代相接轨

红色精神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想更好的发展,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形式。要充分发挥红色精神的时代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发表要弘扬红色精神,克服“三怕”即怕吃苦、怕出错、怕得罪人”[3]。不仅要中央宣传,同时要加强基层的宣传力度,尤其在一些革命老区,要保证家家户户对此熟知,做到中央带动基层,基层推动中央的一体化宣传。

(3)深挖民族性,推动红色精神的世界化

红色精神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是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红色精神属于文化范畴,民族的即世界的,我们在深挖红色精神的民族性的同时,要将其推向世界,作为优秀的文化要使其在世

界文化的百花园中寻找立足之地,发挥文化软实力。

2.纵向发展

(1)健全保护机制,加大民间重视度,做到双管齐下

针对红色精神的纵向发展断层现象,其一,要依托革命老区,保护革命遗址。其二,加大宣传与保护力度,国家应成立专门的红色精神保护站,做到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同时,针对民间的一些红色精神红色遗址的守护者,要加大福利和奖励。成立专门的传承机构,上至中央,下到乡镇,双管齐下。

(2)充分发挥教育的力度,使红色精神进校园

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功效,将红色精神写入教科书,做到通俗易懂、感人育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使红色歌曲、红色戏剧、红色精神深入校园。通过教育的传播,培养一批红色精神的传播者,避免出现红色精神继承的断层问题。

3.横格式联动发展

(1)区域联动

发展地方特色,依托革命根据地形成红色专区。各具特色,联动发展。红色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而众多的革命老区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使得红色精神形成各具特色的局面,如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把握住其中爱党爱国、勇于奉献、与时俱进的实质,充分发掘不同红色精神的特色。形成网状发展模式,联动发展。

(2)政治经济文化联动

经济上,要做强文化产业,采取政府出资和鼓励民间出资的形式,通过红色产业促进就业,大力发展红色文化的衍生品。拉动红色经济的链条,使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的作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从而巩固人们对红色精神的认可度。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自己的重点。在美国,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0%。我国刚刚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七中全会,确立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而红色文化无疑是重中之重。同时,在政治方面,要将其与当今时代特征密切相连。如官员廉政教育以及我党先进性教育方面,使其真正贯彻到我国现代化的政治建设中,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而红色精神本属于文化范畴,我们要做到红色文化经济化、政治化,及在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政治红色化,使经济政治文化联动发展。

红色精神是我党我军革命及建设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战争以及建设年代诞生的红色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对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4]。文化的影响力具有持久性和积蓄性,红色的号角应该持久吹响。红色精神是历史和人民所选择的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支撑,红色精神具有跨越时代的精神品质,我们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成为新时代的价值走向。

参考文献:

[1]中国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2]沂蒙精神、爱党爱国、无私奉献[eb/0l]中国文明网,[2008-09-05].

[3]胡锦涛.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的讲话

[eb/0l]https://www.360docs.net/doc/8413911253.html,.[2011-07-29].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学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01如何看待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如何看待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问题: 有观点认为,近代中国接连不断的革命只是对外解决了民族独立问题,对内则只实现了政权更迭,经济发展、人口、三农等现代化建设问题一个也没解决,总体来说,革命对内延误了现代化。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近代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回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讨论任何问题,必须把它置于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离开具体的环境和条件,抽象地谈论问题,无法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二是形而上学地看待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任何矛盾的运动都是“破”与“立”的统一。无论革命还是现代化,都既有“破”又有“立”。简单地把革命界定为“破坏”,把现代化界定为“建设”,是片面的。谈论近代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只有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出发,辩证地看待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察近代中国的历史,不难发现,革命是中国现代化整个进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和必要准备。 第一,只有通过革命才能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为现代化提供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民族独立是一个国家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一个没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谈论现代化,只不过是梦呓。只有通过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处境,取得民族独立,才能谈得上现代化建设。 第二,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政权,为现代化提供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由零星的、被动的现代化到全面的、主动的现代化的转变。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这种类型的现代化在启动和推进的过程中,中央政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中国自从被帝国主义抛入现代化的旋涡后,一直处于被动现代化的境地。中国近代历史反复证明,在后发现代化国家,没有人民政权作为主导力量,民间现代化运动只能是枝枝节节、零零星星的现代化;政权不掌握在人民手里,现代化无法由被动转为主动。因此,只有通过革命,

智慧树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XX

智慧树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XX 深刻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是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一 方良药,下面跟大家分享几篇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年了,通过这两年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 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的课不多,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蒋老师上课非常生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而老师的 思维更是睿智敏捷,素材也丰富多彩,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

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主要有两项,即: (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如何理解这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呢?这两大任务既存在着区别,又相互联系。 第一,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相互替代。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主要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第二,这两大历史任务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这两大历史任务也可从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角度作阐述。目前,在史学界的一些人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即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在有的中国近代史着作中说:“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现代化代替革命,或者将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有的人则更为直截了当地鼓吹“告别革命”,这是错误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离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离开了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现代化也是化不起来的。现代化既不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之代替革命,也不能和革命对立起来、割裂开来。革命或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也即现代化)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二者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 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后者是前者的归宿。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南昌大学理学院 李丽清 南昌大学经管学院 周小刚 管理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管理对其他所有资源起到综合运筹作用,直接决定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管理高效进行,整个组织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反之,如果管理落后和无效,即使是经济巨人也很容易倒下。因此,研究管理理论对企业管理具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理论有了新发展、新动向,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促进科学社会化进程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管理问题,促进了新理论的产生,其突出表现就是“管理理论丛林”,主要有以下学派: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过程学派,这些学派被称为“管理丛林”。70年代后,首先从美国开始,企业管理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出现了“战略热”。(2)在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观念和应变观念,称为“系统热”和“权变热”。以下分述之。 出现“战略热”的原因是许多企业逐渐认识到,内部效率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紧跟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战略决策,只有在战略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才有意义,否则战略决策错了,效率高反而失败得更惨,因此管理学家重视战略管理,重视战略决策。管理思想第二个重大变化表现在管理指导思想上,即“系统论”和“权变论”。系统论强调对管理工作要有全局观念,仅仅抓住某一项管理因素或仅采用一项管理方法是不够的,无法应对环境的挑战。 系统管理就是根据系统原理及其原则,采用各种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讲究管理艺术,对管理对象全面科学地管理。管理思想中的“权变理论”,即针对不同的情况,应采用不同管理模式和方法,而不是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管理模式。 进入80年代后,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注重比较管理学和管理哲学,强调重点抓“企业文化”。二战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和挑战,促使美国管理学家对日本企业成功秘诀进行思考,他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日美管理的根本差异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不同,美国等国家过分强调诸如技术设备、规章方法、组织机构、财务分析等“硬”因素,而日本比较注重目标价值、宗旨、信念、人等“软”因素,即从企业文化角度看待管理,其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企业通过对全体职工的教育以及领导者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树立起共同的信念、目标和价值观念,强调的重点是抓公司文化的“软管理”。 80年代后,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在管理理论演变进程中,形成各种理论流派,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威廉·大内的Z理论、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迈克·哈默的企业再造理论。以下分别简要述之。 (一)Z理论:美学者威廉·大内提出Z理论,其主要内容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亲密,主张坦诚、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实行“民主管理”,并对日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每种文化都赋予其居民以不同的行为环境,形成不同行为模式,进一步认为美国公司应借鉴日本企业经验向Z组织转化。 (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迈克尔·波特是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管理学家之一,开创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他认为行业竞争中决定规模的五种力量模型为供应商力量、替代品威胁、购买者力量、潜在竞争加入者威胁、竞争对手。在分析影响五种战略力量的基础上,波特提出了只有两种达到突出业绩的途径,即要么你成为行业中成

2020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心得感悟优秀范文5篇

2020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心得感 悟优秀范文5篇 在这片土地上,河流纵横交错,山峰高耸入云,草原一望无际,甘甜的河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在她广阔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她是十四亿中国人共同的母亲。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xx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心得感悟优秀范文5篇,希望你喜欢。 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心得感悟【1】 70多年了,经历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有苦有甜。人们依旧没忘记1949年10月1日,就在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的一刹那,全国人民都沸腾了,是啊!那是人民过的都是水深火热的日子,但我们最终还是解放了。 回忆如今年代,我们也经历了许多事件。 20xx年5月12日28分14秒,四川汶川大地震使我们难以忘怀,在那一时刻,我们丧失了多少同胞?多少感动的事迹产生?还是学生的我们,虽然只能尽我们的微薄之力,但是我们的零花钱,我们的私藏物品,全都捐了出去。因为我们相信,多一个人

多一份力量。同一年的8月8日晚8时,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拉开帷幕,中国是获得奖牌最多的国家。虽然,我们只是隔着电视机观看直播现场。但是我们欢呼,我们兴奋。为中国的胜利欢呼,为我们的将来更加幸福更加美好而欢呼雀跃。紧接着,20xx年9月,世界金融危机,尽管我们平时尽情挥霍,但在那时我们坚信:没有钱是万万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学会了省钱,为自己的家,为我们的国家,节约那么一点点资源。最近,中日xxx 问题仍在继续。但是我们13亿同胞都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如今,我们中学生所该做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珍惜和抓紧童年的每一秒,抓紧锻炼身体和培养高尚品德,掌握丰富的知识,为建设、振兴中华做准备,也我们的祖国共奋进! 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心得感悟【2】 弹指一挥间,21世纪了。历史长河中的万簇浪花不息迸溅,一个积贫积弱白发待兴的长梦正在卵成,好汉大洋正聆听着祖国前进的步伐,从水深火热走向日新月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关系的探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关系的探究 【摘要】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一段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根本的指导思想在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总体讲,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也正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史。正确的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也是正确、科学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本文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视角,并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化进程关系 鸦片战争的炮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文明的大门。侵略者使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洪流中的同时,也不自觉的开启了中国现代化之门——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新的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被输入,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探索强国富民之路,“军事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主张被付诸于实践。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状态下任何现代化的探索都是被动的,都不可能真正意义上开始中国的现代化。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中国现代化在经历了器物技术革新失败后又一次陷入绝望。而就在这“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经过和国内一系列思想流派激烈的争论角逐后,马克思主义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为中国先进知

识分子所接受,并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为大多数中国人所信仰。历史证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现代化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并在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蒸蒸日上,处处彰显着蓬勃生机。所以,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对中国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样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日益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样,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便形成了辩证统一的、良性互动的、二者不可或缺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践证明的正确的指导理论,中国现代化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当前形势下,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首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最终的奋斗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组织进化论、资本主义经济论和社会主义运动论都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工业化还造成了现代社会其他的现代化特征,这些思想为像中国这样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者提供了精神信仰。马克思

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革命与改革的看法

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革命与改革的看法 一.摘要: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二.关键词: 三.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是区别于世界近现代史,专以中国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叙述主体的一门学科。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40-1919年)、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年)、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2006年)。 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思想启蒙、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构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历程。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 1918年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2年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标志开始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1927年工农武装割据的提出表明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1945年中共七大思想形成,是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953—1956年三大改造,把主义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1956年中共八大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为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 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也讲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中国的发展也作了比较,也例举了很多例子,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法律与社会经济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差距,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应该不断的学习与创新。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于是中国是从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现在我们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我们也有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继续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面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担负着建设审计署的历史重任,有了大家才会有小家,通过对近现代史的学习,牢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经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作为大学生,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扩大我们的视野,不仅要学好知识文化,而且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于是我们必需要了角色中国的基本国情,每天都会有新的资讯新的动态,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关注,细心留意我们身边的事物,从小事做起。我们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应继承和发扬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教案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教案 【课程标准】 内容目标:解析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提示与建议:要学生探究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和平问题的含义、发展问题的含义、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原因及中国政府的主张。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认识战后和平局面、正确认识发展问题,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能使学生结合现实国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事例,分析国际形势,理解中国政府的主张和做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问题。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正确认识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主张的和平崛起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对当今国际形势做了认真分析之后作出的正确决策,中国的和平崛起是通过和平的手段实现中国的发展富强,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 1、本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有三目内容 第一目讲:历史的沉思时代的启示。引出人类渴望和平,关注谋求发展 第二目讲:“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此目的逻辑顺序为:和平问题的含义—→为什么维护和平—→和平问题成为时代主题—→战后世界和平局面——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发展问题的含义——为什么要重视发展——发展问题成为时代主题——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现状 和平与发展的辨证关系 第三目讲:“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此目的逻辑为: 解决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途径——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国政府的主张和努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总之,本框讲了三个问题:一是和平、发展的含义以及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现状及主要障碍;三是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2、本框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问题的含义、发展问题的含义、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原因及中国政府的主张。 难点:认识战后和平局面、正确认识发展问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采用的教学方法

如何理解近代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如何理解近代的两大历 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主要有两项,即:(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如何理解这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呢这两大任务既存在着区别,又相互联系。 第一,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相互替代。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主要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第二,这两大历史任务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这两大历史任务也可从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角度作阐述。目前,在史学界的一些人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即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在有的中国近代史着作中说:“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现代化代替革命,或者将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有的人则更为直截了当地鼓吹“告别革命”,这是错误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离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离开了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现代化也是化不起来的。现代化既不能作为中国近代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_革命史范式_与_现代化范式_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5月/30日/第007版 理论月刊?特稿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 徐秀丽 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的高度契合,是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有学者指出,这门学科从20世纪初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当时的救亡需要而出现的,是直接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题而产生的。因此,虽然早在这门学科形成之初就存在着两种解释体系,即将中国近代史视为在西方冲击下走向近代化历史的“近代化(现代化)体系”,和将中国近代史视为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过程的“革命史体系”。由于其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合拍、对近代史事的高度解释能力以及针对性极强的资治功能,“革命史范式”在长时期中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唯一范式。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了实质性的社会转型,“此时的‘时代精神’已由激烈的‘革命’‘斗争’转向现代化追求……这就为从‘现代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百年中国的‘新范式’的出现和影响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先决条件”。这种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趋向,在80年代初就已出现,后逐渐扩大影响,并从理论上加以系统化,形成学派。从90年代中期开始,“革命史范式”(旧范式、革命史取向、革命史观)和“现代化范式”(新范式、现代化取向、现代化史观)的论辩反复展开,是近年来近代史学界少有的针对性强并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学术争论之一。笔者认为,两种范式的讨论对于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近代史研究中理论思维的深入,对于不同学术流派发现和纠正自身及对方的偏颇和不足,对于推动学术界的思想解放,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革命史范式” “革命史范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的时代基调和主要内容,发生于近代一百多年来的阶级斗争、革命斗争被给予更多的关注。从革命的视角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革命事业的成败相联系。一部中国近代史,如果抓住了这个基本线索,就能够顺藤摸瓜,理清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相反,如果忽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特殊性,将现代化视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或本质内容,说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则证据不足,不符合历史事实。 持“革命史范式”的学者认为对方对自己的理解存在着误差甚至严重歪曲。革命史观,诚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绝对没有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一场革命史,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在“革命史范式”下所写的中国近代史,也都叙述了并不属于“革命”至少并不属于“农民战争”范畴的洋务运动史、戊戌维新史、辛亥革命史、新文化运动史和五四运动史、北洋军阀史、资本主义发展史,也都包括清末统治阶级内容状况、改良主义思想以及西方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等内容。但相关学者也对自身的不足进行了检讨,认为用“革命史范式”撰写中国近代史,局限于革命史的视角,可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注意不够。有的学者

主题阅读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主题阅读学习心得体会 刘宪华“主题阅读”学习心得体会 南约小学邹考华 这次听刘宪华“主题阅读”的课让我大开眼界,领略了不同的授课方式。下面我就我自己的感受,谈谈我的体会。 1、主题阅读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学生带着主题来阅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主题阅读的心基础是学生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喜欢的,才有可能广泛地去阅读。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的主题,才能深入地去研究,才能通过阅读找到其中的快乐。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种文化底蕴,其妙处不仅仅在于多认字,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的沉淀。这种尝试有时候是胆量的问题,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2、主题阅读有力地开发了教材,让学生有书可读,读得全面。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字的地位在慢慢下降,学生越来越不爱读文学作品。教育部门虽然已给中学生提供了许多“文学作品必读篇目”,但真正去读过的同学很少。 读书已经不再成为需要,而那些必读篇目也成了学生心上的一笔笔债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主题阅读”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成了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借助一本书了解一个主题的,借助一本书读很多篇书,借助一本书丰富阅读积累。 3、语文主题学习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并且让个人的兴趣完成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蜕变,同时又充分利用学生相互间的影响、学习作用,通过交流,达到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体会目的,另外,它不只是停留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层面上,读可以促进写。主题阅题可以帮助解决学生写作素材的大问题,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从语言文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全方位地了解这一事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心理、人类情感、生活情趣,为学生的笔记、缩写、改写和仿写提供丰富的题材,开拓思维空间,成为学生写作起步的根据地。 以上是我的几点体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认真学习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创新地运用主题学习的方法,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体验紧密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我的感觉中,主题学习做到了透过一个个小小的主题,让学生看到的是具体生动的世界。篇二: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张玉芬 上周六我校派了我们十名教师去山东---潍坊学习。我们怀着热情的心情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议,听取了李虹霞、韩兴娥、毕英春、万增艳、代吉娥、李海梅、于永正、尹宜梅八位名师的展示课,现场观摩了李振村校长报告的《全课程教育实验的语文走向》先进做法,还听取了陈耀方的报告《语文主题学习的10件事》,还有很多数不胜数,让我感受颇深,我的心也热血澎湃。 讲课的八位老师,讲课风格,各有特色。现在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小感受吧。 1、主题阅读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学生带着主题来阅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主题阅读的心基础是学生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喜欢的,才有可能广泛地去阅读。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的主题,才能深入地去研究,才能通过阅读找到其中的快乐。 韩兴娥老师的课,平凡却最有实效。她的课是平常积累的一种展示,曾经很多人慕名而学,但是成就的仅仅只有韩老师自己。看过网上很多关于韩老师的评论,印象最深的却是平凡扎实两个字。在她的课堂上,我感触最深得就是语文就是生活,尤其是韩老师将我们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最为日常所习,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种文化底蕴,其妙处不仅仅在于多认字,更

革命史观Vs现代化史观——如何解释中国近代史

革命史观Vs现代化史观——如何解释中国近代史 当前存在的主要史观(范式)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 学界史观的主要谱系 极左的革命史观——后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告别革命(历史虚无主义) 目前用现代化史观重建中国近现代史成为时髦 一、现代化化学说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内外兴起一种新的学说——现代化学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亨廷顿(美国)等著《现代化》和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的《现代化新论》及《续篇》就在现代化的总体观念上提出了一元多线史观,认为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可以存在多种社会形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美国史学家布莱克著《现代化的动力》采用“传统-现代”作为分析历史变迁的一个新框架,为此,该书不加回避地对以往的概念如“文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等作出自己的解释,同时,还对各个国家民族在现代转型中面临的许多基本问题作出了若干分析。现代化理论从生产力角度将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02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教学要点 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2、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演化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斯密的分工理论。 4、巴贝奇的报酬制度思想。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 6、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7、法约尔的经营六职能。 8、法约尔的管理五要素。 9、法约尔的管理十四条原则。 10、厄威克的管理理论的综合概念结构。 11、梅奥的霍桑试验。 12、人群关系学说的基本思想。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5、麦格雷戈的X、Y理论。 16、洛尔施和莫尔斯的超Y理论。 17、大内的Z理论。 18、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特点。 19、企业系统的六个基本要素。 20、西蒙的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 21、新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 22、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创新。 23、萨维奇的旧管理原则和新管理原则的内容。 24、大野耐一所解释的muda类型。 25、圣吉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和五项修炼。 26、我国企业改革的基本阶段及其基本内容。 27、扩大企业自主权的主要内容。 28、两步利改税的内容。 29、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内容、优点、缺点。 30、租赁经营责任制的内容。 31、现代企业制度的五个基本特征。 32、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33、关键名词: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亚当·斯密、劳动分工、查理·巴贝奇、利润分配制度、弗里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动作研究、时间研究、差别计件制、计划职能、执行职能、亨利·法约尔、统一命令、统一领导、等级链、人的秩序、物的秩序、林德尔·厄威克、行为科学、埃尔顿·梅奥、霍桑试验、人群关系论、社会人、非正式组织、亚布拉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道格拉斯·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赫伯特·西蒙、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精益生产、muda、企业再造、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民营化 二、习题 (一)填充题 1.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________和微观管理的_________。 2.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顺“道”中的“道”属于客观范畴,指的是____________。 3.“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4.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临时政权。毛泽东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彭湃、马思聪、邹小杨、钟杰武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 三元里抗英斗争 发生时间: 1841年 所属年代: 清代 发生地点: 广州三元里 直接原因: 1 英军开棺暴骨(停战后,部分英军开进城北双山寺,寺中存放了一些 的棺椁,英军不明风俗,出于好奇开棺看尸,后被村民误传为刨坟掘 墓) 2 英军劫掠财物 3 英军强奸调戏妇女(有名姓记载的:村民韦绍光之妻李喜) 事件介绍: 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英军攻陷广州城北诸炮台,设司令部于地势最高的永康台。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仅一里,大炮可直轰城内。清军统帅奕山等求和,5月27日与英订立《广州和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军队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虎门。但和约墨迹未干,英军就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抢掠烧杀,奸淫妇女。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29日,三元里村民击退来犯小股英军,三元里民众料到英军必会报复,所以在三元古庙集合,相约以庙中“三星旗”作为指挥战斗的令旗,会后,他们分头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准备共同战斗。次日,南海、番禺百余村团练手持戈矛犁锄,群起围困永康台。相持近半日,英军司令卧乌古(又译作“郭富”)亲自带兵出击。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时大雨骤至,英军火枪受潮不能发射(印度雇佣兵,英方给他们装备的是比较落后的隧发枪,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团练民众冒雨反击,将英军分割包围,肉搏鏖战。追击过程中,英军第三十七团的一个连(60人)被义军截至稻田中,三四十名印度雇佣兵被刀砍毙伤。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雷管枪”(不怕雨天)前来增援。被围困两小时之后,英军撤退至四方炮台。 据郭富报告,英军战死5人,受伤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劳过度而死(另一说法死7人,伤42 人)。31日清晨,广州手工业工人以及附近州县如花县、增城、从化等地团练也陆续赶来,围台民众增至数万,相约饿死英军。卧乌古不敢再战,转而威胁官府,扬言毁约攻城。奕山等闻讯恐慌,急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先安抚英军,复率番禺、南海两县令向团练中士绅施加压力。士绅潜避,团练逐渐散去,台围遂解。他们用土枪,土炮,矛戈,盾牌,锄头,镰锹等,与英军作战.可谓"刀斧犁头在手皆成武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 三元里之战,英军惨败,6月1日英军退出了广州.

形势与政策收获与感悟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形势与政策收获与感悟 院系班级:材料科学与工程 姓名:张嘉伟 学号: 201126060310 辅导老师:许文 完成日期: 2013-04

形势与政策收获与感悟 引言: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1.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意义 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新世纪的接班人就该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面对变化莫测国际形势,我们应有自己的主张。因为只有抛弃过去才能前进。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认识中国。 2. 对两会的认识 今年3月是我国一个极不寻常的月份。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两会”代表齐聚北京,代表人民把有关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一些社会问题提交“两会”讨论。因此“两会”的召开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关注和他们有关的一些热点话题。我看“两会”,一方面是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说说自己对一些关键问题的个人看法,在关注的同时培养自我思考和相关意识。两会是中国的窗口,关注中国就不能不关注两会。经过60年的持续发展,特别是30年的改革开放,

如何理解近代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图文稿

如何理解近代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主要有两项,即:(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如何理解这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呢?这两大任务既存在着区别,又相互联系。 第一,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相互替代。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主要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第二,这两大历史任务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这两大历史任务也可从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角度作阐述。目前,在史学界的一些人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即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在有的中国近代史着作中说:“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现代化代替革命,或者将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有的人则更为直截了当地鼓吹“告别革命”,这是错误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离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离开了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现代化也是化不起来的。现代化既不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之代替革命,也不能和革命对立起来、割裂开来。革命或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为了实现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