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对爆发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叫爆发流行病学调查。爆发是指一个局部地区,集体单位中,在短时间内突然有许多同类病人的事件。因为爆发的病例发生集中,一般有共同的传染源或共同的传播途径。对爆发调查重要的是有时间的概念,要抓住在同一潜伏期内同时出现大量基本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这个重要特征。

一、意义和任务:

1、意义:

(1)从方法学来讲爆发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流行过程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2)此法可迅速消灭爆发疫区(消灭疫源地)

(3)爆发,单个疫源地调查,成为地区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为研究流行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2、任务:

(1)接到报告后迅速起赴现场,对爆发的全面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初步假设,采取可行措施。

(2)据初步假设进一步调查,查明具体,因素条件,得出初步结论,检验初步假设是否正确。

(3)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观察爆发发展情况,进一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4)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二、步骤、内容、方法

到达现场后,要初步了解情况,然后马上进行调查。

(一)核实诊断:(临床、实验、流行病学)同一次爆发的病例,临床表现大同小异,所以可根据部分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迅速地做出正确综合诊断。

可用实验室的方法确诊一部分病人,其他人可用临床诊断的方法;特别要注意该病表现出来流行病学特点,要根据流行病学推断临床症状。

夏季某地发生一批有脑炎症状的病人;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集中在一个地区发生。但流行病学特点,乙脑曾高度散发;这一点不符和乙脑的流行病学特点,而类似于钩端螺旋体病。后经实验室证实为钩端螺旋体病。

(二)证实爆发:

一种病原体是否发生爆发,要根据爆发的定义来判断。

确定爆发存在:确认爆发是否存在,根据爆发定义来判断。

在普查中了解:1、姓名、性别、年龄、职业、

2、发病时期;

3、主要临床表现,与诊断有关的实验室结果,预防接种

4、居住、饮食、生活用水及其生活习惯、劳动力、社交活动;

5、暴露于可疑的传染源和传播因素的情况

6、接触者。

(三)、发现全部病人:

在一个集体内,凡发生病人的地方都要普查;在农村根据了解病人的分布范围,进行普查;在城市根据病人分布的情况来确定普查的范围。

(四)、收集有关资料:()

1、现实情况:

爆发发生的日期:爆发开始与发展情况:该单位(地区)人口数(自然地理状况、社会风俗习惯);已采取了什么措施;近期居民生活(饮食——吃、喝)、生产(劳动性质、地点)、社会活动情况(集会、交往);是否有促进本病发生的原因;

2、既往:了解爆发发生前,有无类似的疾病,预防接种情况,过去一般发病情况。

3、了解可能的传播途径,如果为肠道传染病,途径为水还有食物。

(五)、采取相应防制措施:对传染源采取的措施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对接触者进行登记,密切观察,对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

三、爆发调查分析:步骤:核对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1、核对资料:对于

不完整的资料应设法补偿。

2、整理资料:按地区、人群、时间特点描述疾病的分布。

(1)爆发强度,计算罹患率;

(2)地区分布:可以根据不同地点计算发病率;根据病例发病地点,绘制标点地图,观察病例是否集中于某地区。

(3)人群分布:可按年龄、性别、职业分组计算。注意:根据暴露性状进行分组,计算-.

(4)时间分布:根据发病日期统计单位时间内的病例数。横坐标:时间单位,纵坐标:病例数。

病莎擞

时间

(5)、潜伏期的推算:如爆发属于同一次暴露于某个传播因子或同一个传染源,而且续发病例少时,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最短最长,平均潜伏期。

(6)潜伏期:

1)潜伏期的推算:有些疾病爆发如果是二次暴露和同源流行续发病例

很少,则能较准确地推算出最短、最长平均潜伏期。如一次聚餐引发的食物中毒的爆发。续发病例少,可以从暴露日期至第一个病例发病日期推算出最短潜伏期;暴露日期至最后一个发病日期,可以推算出最长潜伏期。

-------------------------------------------------------------------------------------------------------- k

幕露第一诜发病时间最后一个病例觀的时间

对于潜伏期较短的疾病可用……进行计算。

(2)、确定暴露日期(时间)

可从发病高峰倒推一个潜伏期,潜伏期来推算暴露日期(时间范围)

3、分析资料:主要目的是分析和探索引起爆发的原因,根据疾病分布(地区、人群、时间分布)特点,找出爆发的特点,再根据爆发的特点,分析爆发可能的原因。

(1)时间分布特点-推算出潜伏期

感染地点一传染源、传播因子;

(2)人群分布特点: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如食物中毒引起的爆发:吃一—> 某种食物人的罹患率。

不屹/

判断与某中食品有关或无关的原则是暴露者不一定都发病,但发病者却都应

有暴露

(3)地区分布:标点地图

4、传播方式:(爆发流行的类型)

传播方式的分析判断对于查明传染源和引起爆发的原因,以及有效的防制都

很重要。爆发时,常见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1)同源爆发:共同传播因子引起的爆发。

病原体经食物、水、空气、注射而传播造成的爆发或流行。

单次暴露:病例是同时暴露于某传播因子而发生的,流行曲线是有一个高峰的。

持续时间,暴露停止或污染来源消除以后在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病例即不

再出现。

多次暴露:病例不是同时,而是分次受感染的(也就是共同媒介受污染不止一次)每批病例在流行曲线上都有一个高峰,爆发时间超过二个潜伏期的全距。

(2)非同源爆发:连续传播造成的,一一连锁式传播

病原体在受染的人、动物、与易感者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

人一一人之间传播:流感;

人动物之间传播:钩端螺旋体;

昆虫媒介传播。

这类型的爆发,在潜伏期长的病,病例缓慢增长,整个过程持续时间长,下降缓慢,潜伏期短的易传播的病(流感)。流行?但持续时间长于一个潜伏期,结合地区分布,可见辐射状以同一点向外蔓延,这与同源性爆发不同的。

连锁式爆发,病例是分批出现的,可划分"代"

由于同源性传播造成的爆发使人群中的传染源增多,有时可通过连续传播,在引起一批病例,在流行曲线上表现为拖着一个长尾巴的??

5、实验室检查: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可疑因子进行实验室检查,因此,在调查开始时应根据初步假设,取各种标本,可疑食物、水——进行微生物检验。

6、追查传染源:有的爆发只能查传播因子,有的还可以查明传染源,对防止类似时间发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指定控制爆发措施:

拟定措施方案,确定措施方法,实施措施,评价措施,要尽快落实,控制疫情,防止疫源地扩散,一般是一边调查一边分析,一边采取措施。

评价措施效果时,注意争取措施时已处于潜伏期的人是不会受到措施影响的,所以判断措施有无效果的标准是从采取措施之日起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后,是否有病例出现。

有时在发病高峰后才采取措施,很难评价其效果,采取措施后,新病例减少,不出现,可能暴露者大部分已发病,也可能易感者已减少到一定程度,爆发自己终止。

五、总结:

写出爆发调查的总结。

根据全部调查材料对爆发的原因促成因素,经验教训等作出结论,并写成书面的报告,一次成功的调查在流行病学上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

传染病暴发流行应急预案

传染病暴发流行应急预案 武胜县新学初级中学 传染病爆发流行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学校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我校在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市、区卫生局、教育局的有关规定要求,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二、部门职责: 1、加强领导,落实传染病管理责任制,建立校长责任制。保证传染病防治的必要经费,按照卫生部门和教委要求,组织校内各项传染病防治措施落实。 2、学校设立专职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制定专人(校医)具体负责本校传染病疫情收集、报告、学校健康晨检或巡查、学生健康教育、饮水卫生检查、免疫预防等传染病防治工作。 3、学校主动与卫生防疫部门加强沟通,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技术指导、培训、督导检查等工作。 4、发生疫情后应协助与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医疗机构开展调查、病后救治、控制措施落实等工作。 三、传染病疫情报告: (一)报告病种 1、法定报告的甲类和按照甲类控制的乙类传染病。学校内发现甲类(霍乱、鼠疫)传染病疑似或确诊的散发病例,乙类传染病中的传cad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extensive village (community) training cadres, party members of using distance education site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5 years development members 32. New development of party members in senior high school or above 70 per cent respectively above, members overall quality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ird, strengthening village-level party organization of cultivating reserve cadres, each village each year to determine the 1-2 focus on training the young reserve cadres at the village level. Four is in village level affairs management aspects, sound and perfect has village two Board Joint system and village works public democratic decision system; further specification has village level financial management, 16 a village, and community all implemented village fiscal town tube; established and 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疑似或确诊散发病例。 2、法定报告的乙、丙类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学校内发生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丙类传染病中流行 感冒、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2)肠道传染病。学校内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痢疾及丙类肠 道传染病。 (3)其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的乙类、丙类传染病。 3、非法定报告的传染病。 学校班级内出现集聚性水痘、手口足病等非法定传染病病人以及集聚性不明原因疾病病人,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4、发热事件。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对爆发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叫爆发流行病学调查。爆发是指一个局部地区,集体单位中,在短时间内突然有许多同类病人的事件。因为爆发的病例发生集中,一般有共同的传染源或共同的传播途径。对爆发调查重要的是有时间的概念,要抓住在同一潜伏期内同时出现大量基本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这个重要特征。 一、意义和任务: 1、意义: 1)从方法学来讲爆发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流行过程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 (2)此法可迅速消灭爆发疫区(消灭疫源地) (3)爆发,单个疫源地调查,成为地区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为研究流行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2、任务: (1)接到报告后迅速起赴现场,对爆发的全面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初步假设,采取可行措施。 (2)据初步假设进一步调查,查明具体,因素条件,得出初步结论,检验初步假设是否正确。 (3)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观察爆发发展情况,进一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4)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二、步骤、内容、方法 到达现场后,要初步了解情况,然后马上进行调查。

(一)核实诊断:(临床、实验、流行病学)同一次爆发的病例,临床表现大同小异,所以可根据部分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迅速地做出正确综合诊断。 可用实验室的方法确诊一部分病人,其他人可用临床诊断的方法;特别要注意该病表现出来流行病学特点,要根据流行病学推断临床症状。 夏季某地发生一批有脑炎症状的病人;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集中在一个地区发生。但流行病学特点,乙脑曾高度散发;这一点不符和乙脑的流行病学特点,而类似于钩端螺旋体病。后经实验室证实为钩端螺旋体病。 (二)证实爆发: 一种病原体是否发生爆发,要根据爆发的定义来判断。 确定爆发存在:确认爆发是否存在,根据爆发定义来判断。 在普查中了解:1、姓名、性别、年龄、职业、 2、发病时期; 3、主要临床表现,与诊断有关的实验室结果,预防接种 4、居住、饮食、生活用水及其生活习惯、劳动力、社交活动; 5、暴露于可疑的传染源和传播因素的情况 、接触者。 6 (三)、发现全部病人: 在一个集体内,凡发生病人的地方都要普查;在农村根据了解病人的分布范围,进行普查;在城市根据病人分布的情况来确定普查的范围。 (四)、收集有关资料:() 1、现实情况: 爆发发生的日期:

传染病免疫测试题

初二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测试题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评价等级:______ 一、选择题: 1、既是传染病传染源又是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是() A、患乙型肝炎的人 B、体内带疟原虫的文字 C、消化道传染病人用的水杯 D、家里的狗和猫 2、某健康人感染了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以后,该病人可称为() A、易感人群 B、传播途径 C传染源 D、体质较差的人 3、一切人员入境时都要进行检疫,其目的是() A、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传播途径 C、控制传染源 D计划免疫 4、某地曾一度流行丙型肝炎,经查实,是由于输入不洁净的血液所致,这些不洁净的血液属于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病原体 D、寄生物 5、下列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不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A、隔离,不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 B、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C、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抵抗能力 D、对患者早诊断,早治疗 6、经诊断某人得了某种传染病,医生立即采取了下列措施,这些措施中属于 控制传染源的一项是() A、给病人吃药打针进行治疗 B、不让病人家属外出,也不让外人探望 C、对病人的用具进行消毒 D给附近居民进行预防注射 7、为了防止艾滋病传入我国,我国政府停止进口一切血液制品,这是为了() A、消灭传染源 B、消灭病原体 C、控制易感人群 D、切断传播途径 8、预防传染病时,既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又要抓住主要环节。对麻 疹和脊髓灰质炎预防的重点是() A、切断传播途径 B、保护易感人群 C、控制传染源 D、A和C 9、20XX年上半年发生在一些国家的高治病性“禽流感”是一种人禽共患的传染病,危害极大。 为控制其流行性,在发现禽流感的地区处死所有家禽,这一措施属于() A、消灭病原体 B、保护易感者 C、控制传染源 D、切断传播途径 10、以下方式中不可能引起艾滋病传染的是() A、握手 B、输血 C、毒品注射 D、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 11引起下列传染病的病原体,错误的是() A、艾滋病,HIV B、SARS,“非典”病毒 C、禽流感,鸡、鸭等家禽 D、淋病,林球菌 12、人体保卫自身的第三道防线是() 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B、皮肤和黏膜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D、胸腺、脾脏和淋巴结 13、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A、吞噬细胞的作用 B、溶菌霉的作用 C、皮肤的保护作用 D、打预防针预防疾病 14、与其他几项免疫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皮肤的屏障作用 B、泪液、唾液中溶菌霉的杀菌作用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15、人体的各种消化液中既有免疫作用又有消化作用的是() A 、胰液 B、胆汁 C、、唾液 D、肠液 16、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 B、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C、它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有长有短 D、能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所有病原体 17、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A、婴儿从母体内获得抗体 B、甲肝患者愈后不再感染该病 C、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D、泪液和唾液中溶菌霉的杀菌作用 18、麻疹病毒对人体来说是()①抗原②抗体③传染源④病原体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9、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一般是一种() A、天然抗原 B、经处理的抗体 C、天然抗体 D、经处理的抗原 20、下列对免疫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是生来就有的 B、人体对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 C、免疫是后天得到的 D、计划免疫是获得免疫力的唯一一种途径 21、下列哪种情况不是免疫?() A、不能给A型血的人输入B型血 B、注射抗生素消灭病原体 C、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除异物 D、移植眼球不能成功 22、当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异常细胞的功能异常时,有可能使人() A、患流行性传染病 B、患某种遗传病 C、发生肿瘤 D、以上都有可能 23、下列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A、患过腮腺炎的人以后不再患腮腺炎 B、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 C、给肠炎患者注射青霉素 D、给山区人民供应碘盐预防甲状腺肿 24、药物过敏属于() A、抵抗抗原入侵的功能过高 B、识别和清除体内异常细胞的功能异常 C、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异常 D、A和C两项 25、被移植入体内的他人器官相当于() A、抗体 B、抗原 C、计划免疫 D、特异性免疫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 26、人体某部位出现炎症时,白细胞增多,这种现象在免疫类型上属于_________免疫,在免疫

精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流行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它可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旧社会,由于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病、伤寒等传染病的猖厥流行,我国人民贫病交加,人均寿命只有35岁。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一些烈性传染病已在我国绝迹,1989年9月1日,我国又贫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使许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当前,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仍占年总发病率的第一位,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增强大众的防病意识,达到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夏秋季是胃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在《医学常识》栏目中将连续刊出传染防治的一般常识。 传染病在人群人传播,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流行的生物学基础,只有这三个环节同时存在,传染病才可能造成传播与流行,而只要切断其中的任一五一节,传染病就不能传播与流行。例如,接种疫苗就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从而不得传染病。 一、传染源 是指受了传染的人或动物 传染源体内一定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不时地排出体外,感染别人。传染源包括了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体内带有病原体,但没有临床表现的人)和受感染的动物。 (一)病人传染病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体内的病原体数量多,而且病人的症状有利于病原全向外播散,如病原体可通过病人的咳嗽、喷嚏、呕吐、腹泻等方式排出体外。一般传染病在发病初期的传染性最强,如麻疹、病毒性肝炎等。有些传染病如白喉、伤寒在恢复期还有传染性。 (二)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疾病的表现而携带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可分为三类:潜伏期携带者、病后携带者、“健康”携带者。由于这些病原携带者都没有临床症状和表现,但可不断排出病原体,所以不容易被人发现,是最重要、最危险的传染源。 (三)受感染的动物人类有许多传染病来自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其中以鼠类最为重要,因为它能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炭疽、布氏菌病、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这些动物性传染病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相互传染(鼠疫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二、传播途径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 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二、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1、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 12、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13、恶性感染:该传染病能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称为恶性感染。(如口蹄疫,良性其病死率小于2%,恶性则大大超过。) 14、最急性: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著。(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猪丹毒等)。 15、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 16、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疫等)。 17、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A.肺结核B.贫血C.麻疹D.结膜炎 2.预防传染病传播的宣传图画中,下列哪一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3.生物媒介传播属于()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前三项都是 4.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 A.皮肤和黏膜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D.胸腺、淋巴结和脾脏 5.在下列与艾滋病患者接触的方式中,能被感染艾滋病的是 A.握手B.拥抱C.输患者的血D.共同进餐6.由病原体引起的并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下列各组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A.肺结核与乙肝B.近视眼与色盲C.坏血病与肿瘤D.高血压与贫血7.下列疾病中属于遗传病的是 A.艾滋病 B.感冒病 C.白血病 D.色盲病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传染病传播和流行基本环节的是()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病原体 D.易感人群 9.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是()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寄生虫 10.以下列方式与艾滋病患者接触,不会导致感染艾滋病毒的是 A.握手 B.共用注射器 C.不安全性行为 D.婴儿哺乳 11.下列不属于 ...传染病的是 A.糖尿病 B.狂犬病 C.肺结核 D.蛔虫病 12.下列有关蛔虫和蛔虫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蛔虫属于线形动物

B.蛔虫体表有角质层,适于寄生生活 C.蛔虫病是遗传病 D.饭前便后洗手可预防蛔虫病 13.疟疾由侵入人体的疟原虫引起,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进行传播。疟疾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致死率高。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制的青蒿素能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疟原虫的发育,治疗疟疾效果显著,将疟疾致死率降低了一半。屠呦呦因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面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疟原虫是传染病疟疾的传染源 B.隔离并用青蒿素治疗患者属于控制传染源 C.消灭传播疟疾的蚊子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疟疾属于寄生虫性传染病新课标第一网 14.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持皮肤的完整和卫生,因为皮肤是保卫人体的()A.第一道防线B.第二道防线C.第三道防线D.特异性免疫15.下列选项中,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和粘膜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 C.淋巴结D.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16.幽门螺旋杆菌能损伤胃赫膜造成胃炎和胃溃疡,可通过饮食等途径传播给健康人,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幽门螺旋杆菌与酵母菌都属于细菌 B.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炎不是传染病 C.聚餐使用“公筷”可以防止传染幽门螺旋杆菌 D.抗生素对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没有效果 17.“水痘”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我校有部分班级的少量学生一旦患了“水痘”,学校要求立即开窗通风,并用消毒液消毒,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其作用是()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D.消灭传染源 18.我国已经研制出的H7N9禽流感疫苗,从免疫的角度分析,疫苗和这种免疫方式属于() A.抗原,特异性免疫 B.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C.抗体,特异性免疫 D.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19.下列关于日本血吸虫感染人的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成虫在人体内交配、产卵 B.幼虫在纹沼螺体内繁殖,并进一步发育 C.虫卵在水中孵化成幼虫 D.幼虫从体内逸出,钻入人体发育成成虫

传染病暴发

传染病暴发、重大疫情处理规范及工作预案 一、疫情分类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内蒙古传染病报告及监督管理办法》等规定, 将传染病疫情分为暴发疫情、重大疫情两大类。 ㈠传染病暴发疫情 在一个局部地区, 短期内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病人。通常是指一个单位、一个村庄因同一因素于某病的平均潜伏期内, 出现一定的病例 数, 即霍乱3例,鼠疫、肺炭疽、艾滋病、脊髓灰质炎、白喉、斑疹伤寒 各 1 例。其它法定传染病 5 例。 ㈡传染病重大疫情 指发生《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或依法增加的传染病(包括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的重大疫情。系指以旗、县为单位发生鼠疫、肺炭疽、艾滋病、霍乱( 3 例);或者 5 日内发生肝炎50 例、伤寒副伤寒10 例、痢疾100 例, 出血热 5 例, 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登革热 各20 例或死亡 2 例以上;O 157:H 7 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人一猪重症 链球菌感染综合症 2 例或死亡 1 例以上;或其它法定传染病超过暴发疫情病例数1倍以上。 二、卫生监督工作所需器材和资料 ㈠器材 由市疾病控制中心负责准备。 ㈡卫生行政执法文书 现场卫生监督笔录、卫生监督意见书、传染病暴发点登记表、传染病暴发疫情个案调查表、传染病暴发点基本情况调查表、传染病暴发急性病例记录表、传染病暴发点病人密切接触记录表、疫点终末消毒效果监测记录等。

㈢疫点处理所需药品 强力霉素 4 盒, 诺氟沙星片剂 6 盒,84 消毒液 2 箱, 漂白 粉25 公斤。 ㈣相关法律法规及参考资料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内蒙古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办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等。 三、疫情应急响应 ㈠传染病重大疫情的应急响应 1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掌握可能引起爆发、流行的因素。按《内蒙古救灾防病技术方案》“暴发疫情调查处理”规定的要求开展。 2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及规范, 依法采取行政控制措施, 开展对各类传染病重大疫情综合监督工作, 迅速扑灭疫情。 2.1 肠道传染病 2.1.1 对传染病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留验工作进行监督; 2.1.2 开展以禁止销售、食用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具有传染病传播危险的海( 水) 产品及其它食品的执法活动; 2.1.3 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消毒处理(医疗机构)以及疫点的终未消毒情况进行监督; 2.1.4 对疫情发生地区的自来水厂及其他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检查; 2.1.5 疫区内禁止举办大型聚餐、聚会活动; 2.1.6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大面积灭蚊、蝇、鼠等活动; 2.1.7 对控制疫情所需要的疫苗、消毒产品的生产、使用、经营等情况进行监督; 2.1.8 对造成疫情暴发流行的责任人或单位进行调查取证并依法查处;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20200628205210)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1、一般情况: 1.1姓名: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 1.2 家庭住址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住址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就诊经过 2、临床症状 2.1神志清 楚: (1 ) 是(2 ) 否 2.2发热:(1)有(2 ) 无 2.3皮肤粘膜: (1 )出疹(2)黄染(3)结痂 (4)出血 (5 ) 完好 2.4淋巴结: 2.5呼吸系统症状: 2.5.1 咳嗽:(1)有______________ (2)无 2.5.2 咳痰:(1)有______________ (2)无 2.5.3咯血:(1)有(2)无 2.5.4 流涕:(1)有 _____________ (2)无 2.5.5呼吸困难:(1)不能平卧(2)需要呼吸机(3)正常2.6消化系统症状:2.6.1腹痛:(1)有(2)无 2.6.1.1腹痛部位:____________ 2.6.1.2排便能缓解:(1)是(2)否 2.6.2腹泻:(1)是(2)否 2.6.2.1 大便性状:1)稀水样便(2)脓血样便(3)粘液便(4)成形便 2.6.2.2 一天大便次数:___________ 2.6.3呕吐:(1)有(2)无

2.631 呕吐内容物:____________________ 2.632呕吐方式:(1)喷射状(2)其他 2.6.4腹痛、腹泻、呕吐三者先后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泌尿系统症状: 2.7.1肉眼血尿:(1)有(2)无 2.7.2少尿或无尿:(1)有(2)无 2.7.3肾区疼痛:(1)有(2)无 2.7.4全身浮肿:(1)有(2)无 2.8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8.1头痛:(1)有(2)无 2.8.2 体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临床医生诊断: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检测: 3.1血常规:红细胞_____ ,白细胞 _____ ,中性粒______ ,淋巴______ ; 血小板__________ 3.2尿常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血生化:肝功__________________ ;肾功___________________ 3.4 X线检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血清学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流行病学调查: 4.1发病前一周的外出史:(1)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4.2平时的作息安排(如上班一下班一回家一看电视一睡觉):________________ 4.2发病前一周参加过任何集体性活动(1)有_______________ (2)无 4.3饮用水水源:(1)自来水(2)井水(3)江、河水(4)山泉水(5)其它 4.3.1你认为最近水源的水质有没有发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近半个月来家中有否发生新事物?包括动物群间的异常? (1)有(2)无 4.5计划免疫史:(1)有(2)无 4.5.1今年接种过何种疫苗: __________________ 4.6近期家庭菜谱的改变情况(是否有购买时兴菜):(1)有___________ (2)无 5、小结: 5.1患者目前是否出于隔离状态:(1)是(2)否 5.2处于何种隔离:(1)居家隔离(2)住院隔离(3)强制隔离 5.3开始隔离的时间: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1、学校传染病极易发生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50个左右的学生,集中在50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习,相互之间密切接触;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使中小学生成为传染病高发的人群。 2、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3、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取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4、学校传染病的季节性变化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5、学校传染病的年龄特点

小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7岁到12、13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的传染病由于小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利用板报向学生进行广泛宣传。 2、秋冬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五单元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练习题(无答案)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A. 狂犬病 B. 巨人症 C. 心脏病 D. 白化病 2. 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传染病,这是因为疫苗() A. 能直接杀灭病原体 B. 能促使人体产生相应抗体 C. 本身是抗体,能特异性吞噬抗原 D. 是一种抗生素,注射后能增强抵抗力 3.下表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出的部分法定类型传染病。叙述正确的是() A. 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通过血液进行传播 B. 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是流感病毒 C. 注射疫苗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注射的疫苗属抗体 D. “防疫人员穿着隔离服”属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4.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 A. 抗原 B. 抗体 C. 疫苗 D. 溶菌酶 5.在接触被“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患者时,医护人员需穿着防护装备,这一措施属于() A. 保护易感人群 B. 控制传染源 C. 切断传播途径 D. 清除病原体 6.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 皮肤的保护作用 B. 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 C. 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D.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7.艾滋病的易感人群是 A. 艾滋病患者 B. 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 C. 吸食和静脉注射毒品的人 D. 所有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 8.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是() A. 锻炼身体 B. 计划免疫 C. 控制传染源 D. 讲究个人卫生 9.下列各项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 唾液中的溶菌酶溶解病菌 B.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C.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D. 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

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有关规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 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疫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应急机构成立 1、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翁冠裕 成员:邹晓红、黄富江、章玲娜、刘祖华、徐利贵、俞小娥 2、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应急处理小组: 组长:翁冠裕 成员:邹晓红、黄富江、章玲娜、刘祖华、潘淑英、徐利贵 俞小娥、郑麟、潘玲萍 三、预案的启动 在本院发现及收治1例甲类传染病、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及收治一个局部地区,突然发生多例(≥5例)乙类同一种传染病病例,即启动本预案。 四、突发疫情报告 首诊医生发现及收治1例甲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收治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多例(≥5例)乙类同一种传染

病病人,首诊医生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疫情,并填写

好传染病报告卡。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告医院领导,核实后立即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各科室不得瞒报、漏报、缓报。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五、应急处理 在应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医院应急治疗小组负责医疗救治、疫情控制、报告等工作。 (一)当发现甲类传染病或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立即送医院感染科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医院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治疗,可请公安机关协助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二)当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三)医院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四)开展防病知识的宣传。 (五)做好应急处理医护卫生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传染病特点及预防

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 一、了解传染病的定义 二、熟悉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 三、掌握预防传染病措施 【教学内容】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肝炎、蛔虫等。 二、传染病的特点: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下列4个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以细菌和病毒最常见。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最主要的区别。病原体由宿主体内排出,经过一定途径侵入另一个宿主体内,这一特征称为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可表现出以下各种特征。

(1)流行性: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病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蔓延的特性称为流行性。 (2)季节性:指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季节的影响,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3)地方性:由于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些传染病仅局限于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血吸虫病。 此外,传染病在不同人群(年龄、性病、职业)中的分布,也属于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 (二)、传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可分为4个阶段,尤其以急性传染病为最明显。 1、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之后,至出现临床症状之前,这一阶段称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但每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范围(最短、最长),通常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2、前驱期:自起病至开始出现该病明显症状为止,这一阶段称为前驱期。起病急骤者可无前驱期表现。

当前流行的传染病主要有哪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3966616.html, 当前流行的传染病主要有哪些 作者:赵善露 来源:《家庭医学》2019年第07期 历史上传染病曾对人类造成很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前,卫生条件落后,医药水平低下,鼠疫、霍乱、天花、疟疾、血吸虫病和黑热病等广泛流行,使广大民众贫病交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方针,实施预防接种、改善居住环境和医疗条件、改善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状况,引导民众改变生活卫生習惯及生产方式等综合措施,免疫接种覆盖率逐年提高。如今天花已经消灭,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麻疹、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儿破伤风等的发病率也明显下降,其中脊髓灰质炎已接近被消灭。 在我国,虽然传染病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由于近年来,新传染病病原的出现以及已控制的一些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复活,使得传染病仍然是全球致死、致残的第二位原因。当今世界范围内传染病总的趋势是经典传染病还没有完全控制,新的传染病又不断出现,我们正面临着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 当今,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结核病、麻疹、疟疾和感染性腹泻等仍然广泛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型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又叫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仍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我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狂犬病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动物传播到人类的疾病),由狂犬病毒引起。狂犬病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然后通过咬伤或抓伤,经过与受到感染的唾液密切接触传播至人。除南极洲以外,其他各洲都存在狂犬病,但95%以上的人类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和非洲。一旦发病,病死率达100%。

因校方责任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学习资料

因校方责任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 为及时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特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本校建立传染病防控管理组织,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保健教师为责任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工作,各班班主任老师协助配合。学校其他教职员工、学生发现传染病疫情均有义务向责任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提供情况。 二、责任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职责: 1、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2、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3、负责指导全校学生的晨检工作; 4、严格病例登记,防控领导小组建立日志,发现传染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立即登记(项目包括:病人的发病日期。所在班级、姓名、性别、年龄、症状、是否就诊及医院、排查结果、采取措施、登记人等),并及时(甲类2小时、乙类6小时、丙类24小时)向所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中心校报告; 5、接受卫生部门对学校疫情登记报告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

三、本校传染病报告顺序:第一发现人→班主任→校防控领导小组→镇疾控中心、中心校→卫生行政部门、县教体局。 四、疫情报告内容及时限: 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传染病流行期间,学校、应按照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的规定及时上报。 2、当学校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5、学校、发生群体性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食物中毒事件、饮用水污染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严重影响师生健康的事件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不超过2小时)向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级及卫生院报告 五、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发现传染病病人或传染病疑似病人时,不得隐瞒、谎报或缓报。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致病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引起的,并在适宜条件下可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流行病学(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即传染病的特异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再侵入易感者,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统称流行过程三环节。假如缺乏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可能发生,也就不可能引起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但这一过程的形成并非一个单纯生物学现象,它始终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一过程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和性质。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条件 1.传染源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或reservoir of 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病人作为传染源 传染病病人是重要传染源。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且具备某些利于病原体排出的症状,如肺结核、麻疹、白喉等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咳嗽,霍乱、痢疾等一些肠道传染病的腹泻,均可大量排出病原体,增加了感染他人的机会。传染病病人的病程一般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几个阶段。各期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同,主要取决于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数量、频度等。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练习题汇总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导致的传染病,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和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A.艾滋病病人是传染源B.艾滋病可通过血液、精液、唾液、乳汗等体液传播C.HIV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D.HIV由一个细胞构成,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2015年,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暴发并在全球蔓延.该病毒是由蚊子传播的.母亲感染了寨卡病毒可致胎儿小头畸形.以下有关寨卡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寨卡病毒结构简单,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寨卡病毒属于传染源 C.侵入人体细胞的寨卡病毒在免疫中属于抗体 D.消灭蚊子可以切断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 3.人类的下列行为中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是() A.B.C.D. 4.疟疾由浸入人体的疟原虫引起,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进行传播.疟疾传播速度块、范围广、致死率高,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制的青蒿素能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疟原虫的发育,治疗疟疾效果显著,将疟疾致死率降低了一半.屠呦呦因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下面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疟原虫是澶染病疟疾的传染源B.隔离并用青蒿素治疗患者属控制传染源C.消灭传染疟疾的蚊子属切断传播途径D.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属保护易感人群 5.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但我们不能因此歧视艾滋病患者.红丝带行动告诉我们,下列与艾滋病患者的哪些接触行为不会被感染() ①交谈②共餐③握手④共用注射器⑤拥抱⑥被蚊子叮咬⑦一起学习⑧性接触.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⑦⑧ C.①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⑤⑥⑦6.最近,部分国家出现了一种新型传染病﹣中东呼吸综合征.下列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A.建议广大民众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B.许多科研机构积极行动,努力研制对该病的疫苗 C.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隔离、检查、治疗 D.对医院、火车站、机场等重点区域进行严格消毒 7.艾滋病被称为“人类的杀手”,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并主要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至今人类还没有找到根治该病的办法.从理论上讲,研制疫苗并进行预防接种是根除该病的最好对策,该对策的作用在于()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者D.探究病毒结构 8.我市某校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工作四十年”的健身倡议,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其作用是()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促进抗体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