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感教案(公开课)

自感教案(公开课)
自感教案(公开课)

自感

开课班级:高二(4) 2016年3月22日★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自感现象。

2.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3.知道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4.能够通过电磁感应部分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及磁场的能量转化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两个自感实验的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自感现象的利弊学习,培养学生客观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使学生初步形成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自感现象。

2.自感系数。

★教学难点

分析自感现象。

★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实验

★教学用具:

自感现象示教板、CAI课件。

一、复习引入

1.问题

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形式的电磁感应现象中,同学们认为要产生电感应现象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答:只要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

变化即可。

2.演示变压器的一组线圈“触电”

如图1用两条导线分别连接线圈AB两端,让学生用手捏住导线两端裸露部分,当与电源正级连接的导线断开时,学生有什么感觉?并作分析(有触电感觉,说明AB间有高压,这高压从何而来?值得深思)。

二、教学过程

1、自感现象

分析:电路接通以后,线圈中存在稳定的很强的电流I,故线圈内部铁芯中存在很强的磁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很大;而当断开瞬间,在很短的Δt时间内,线圈中电流迅速减小到零,则穿过线圈的磁通

量也迅速减小到零,由于Δt很小,故对线圈来说值很大,即线圈上产生了很高的感应电动势。这就是引起有触电感觉的高压来源。

上述现象属于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是指穿过电路的Φ的变化是由于通过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引起的。这种由于导体本身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做自感现象。

2、自感电动势

通过刚才实验,同学们已有了自感现象感性认识,我们试着用其他的方法来再现自感现象。

图2

说明:R为限流电阻,且已调节好,使通电后A1、A2正常发光且亮度相同。

思考:S闭合瞬时会出现什么现象?(A1立即变亮,A2逐渐变亮)实验:验证了同学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由楞次定律,在通电瞬间,线圈中电流增大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自感电动势),它阻碍了线圈中电流的增大,推迟了电流达到正常值的时间,因此出现A2逐渐变亮的。这种阻碍有别于阻止,A2的电流最终达到正常值。

由导体自身的电流变化所产生的电动势叫做自感电动势。

创新:S接通会产生自感现象,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增大。如果不断通断开关,会出现什么现象?

A2一直较暗或不亮,A1亮暗情况正常。

提问:原因是什么?

答:通电自感实验,说明自感电动势对电流增大的阻碍作用。

我们知道电流的变化包括增大和减小。电流增大有自感现象,那么电流减小时是否有自感现象?我们改装电路成为断电自感演示电

路(图3)

演示:S闭合后打开

现象:灯泡闪亮一下逐渐熄灭

解释:开关断开时,线圈中产生自感现象,线圈和灯泡组成闭合回路中有电流流过。

学生交流讨论:如何设计电路才能让灯泡闪亮一下逐渐熄灭?

结论:自感电动势的作用便是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变化。

教师:在断电自感的实验中,为什么开关断开后,灯泡的发光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会比原来更亮?试从能量的角度加以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活动:推断出能量可能存储在磁场中。

3、自感系数

问题:那么自感现象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反复实验和分析得出:流过导体本身的电流变化越快,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就越快,自感电动势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即。大量实验还发现,不同线圈在电流变化快慢相同的情况下,产生的自感电动势不同,这种特性在电学中用一个叫做自感系数的物理量来表示。

自感系数符号为L,单位:亨利,1H=103mH=106μH

亨利美国著名物理学家,1867年起,任美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 1829年制成了能提起一吨重铁块的电磁铁;1830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比法拉第早一年;1832年发现了电流的自感现象;他从来不申

请专利;无偿贡献给社会自感现象的防止。我们应学习他对科学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及对名利的淡泊。

那么自感系数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再演示所用可拆变压器的一组线圈做两个实验:

1.有铁芯

2.去掉铁芯

事实说明:在同等条件下,有铁心,匝数多时L大,产生的E大。另外自感系数的大小还跟线圈的大小、线圈的形状有关。

4、简介自感现象的防止(PPT展示)

三、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的内阻不能忽略,R的阻值和L的自感系数都很大,A、B为两个完全相同的灯泡,当S闭合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比B先亮,然后A灭

B.B比A先亮,然后B逐渐变暗

C.A、B一起亮,然后A灭

D.A、B一起亮,然后B灭

2.如图所示,L是自感系数很大的线圈,但其自身的电阻较小,则:(1)当开关S由断开变为闭合时,A灯泡的亮度将如何变化?(2)当开关S由闭合变为断开时,

A灯泡的亮度又将如何变化?

四、课堂小结

1.这种由导体自身的电流变化所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做自感

现象。

2.自感电动势:由导体自身的电流变化所产生的电动势叫做自感电动势。自感电动势总是要阻碍导体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

3.自感系数物理意义:描述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决定因素。1H=103mH=106μH

五、作业:

如何设计电路来测探究自感系数的决定因素?

体育公开课教案田径

体育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蹲距式起跑、发 展快速反应能力 教 学 目 标 1.认知目标:理解本课内容的动作概念和技术结构。 2.技能目标:80%的学生能做出符合蹲距式要求的起跑动作,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多 种形式发展快速反应能力的游戏。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正确对待胜负 的良好心态。 部分教学内容时 间 组织形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次 数 阶段 目标 准备部分1 0 分钟1.课堂常规 1.1体育委员整 队、报告人数。 1.2师生问好。 1.3提出本课教学 目标与要求。 1.4检查服装,安 排见习生。 2.游戏 名称:手足球 方法:将学生平 均分为四组,由 组长带领带到一 片篮球场地,一 块篮球场上两个 队为对手,每块 场地一个软式排 球,由两组组长 猜拳决定哪支队 先发球,发球的 第一次传球只能 在本方半场内, 游戏中所有的运 球只能是在地面 上用手滚球,不 得将球拿起运 球,传球可以将 球拿起跑三步传 球或投篮,但是 在第三步落地之 前一定要将手中 的球传出或投 2 m i n 8 m i n ◆ ● ★★★★★★★ ★★★★★★★ ★★★★★★★ ★★★★★★★ ◆教师●体委★学生 ◆ 规则:1.传球违例,则由 对方在犯规地点开球。 2.三秒区内只允许一名守 门员和有球的对方队员活 动,其他任何队员不得进 入三秒区内,若守方犯规 由进攻方罚球。相反则有 守方开球门球。 3.若球出了边线或底线则 由对方队员在离犯规地点 最近边线处双手掷界外 球。 4.比赛中允许合理的身体 接触,允许抱有球队员, 但不允许推,拌,打,拉 等易造成对方队员受伤动 作。 5.投进一球记进球一个, 在比赛时间内进球多者为 胜。 1.1课前检查场地、 准备器材,等待学 生前来上课。 1.2教师声音洪亮、 语言亲切。 2.1.1教师讲解游戏 做法、规则、注意 事项(安全)。 2.1.2组织学生进行 游戏演练 2.2.3进行裁判工作 1.1集合快、静、齐 2.1.1认真听讲,弄 清规则,熟悉比赛 方法。 2.1.2仔细观察游戏 演练,掌握游戏方 法 2.2.3积极投入到比 赛中去,精神饱 满。 集合 快、 静、 齐 精神 饱满 气氛 活 跃, 进入 状态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 教材分析《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作者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用自己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 文化的深处,去反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文章突破 一般史实平板式叙事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 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 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学情分析关于这课,学生的预习工作不会差,文章字面意思通俗易懂,全文没有生僻字词音。通过对全文的把握,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需要 老师逐步引导,让同学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近几年来,《道士 塔》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个突出难点,这要求老师在梳理文中的文化知识点时 结合学生兴趣和理解能力讲清楚文化是什么,怎样理解文化的价值,并体悟作 者对文化遭到劫掠的感情。 设计理念结合课文内容,举一反三,开展一堂文本与现实相结合的研讨课. 本文共四部分,结构比较好把握,所以首先把握整体,再进一步分析各部分的内容从而 挖掘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方式或关键词句的理解,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加 深同学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思想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思想性 余秋雨作为的这篇散文文化底蕴深厚,需要深度解析,同时在把握文化的 同时了解其思想。 二、以语言感悟和品味为切入点,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文章有多处句子的字词可以提出来,在把握全文结构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基 础上,深入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余秋雨及其“学者散文”“文化散文”。了解敦煌学。2.“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感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3.培养散 文鉴赏能力。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思考、讨论、鉴赏。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历史意识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本文中作者灵活新颖的笔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的一、二部分。 第2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的三、四部分。

优质课教案公开课

奇妙的图形密铺 教学内容:教科书86-8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2、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合理推理能力,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3、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德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理解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学准备: 1、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课件。

2、圆、正三角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七巧板和水彩笔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分析比较,认识密铺 1、找一找 出示生活中一组图片:(多媒体播放) 师:同学们,在我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画面,你能在上面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回答) 它们是由正方形、长方形拼接而成的,这些图形拼在一起美化了我们的环境。 2、分析比较 师:老师这有一副用圆形铺的画面,和上面两幅图形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出示用圆形铺的画面) 师:那这样呢?(演示圆重叠效果)就会重叠。 3、小结定义 师:像上面这样把平面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的铺在平面

上,这种铺法数学上称它为“密铺”。(板书:无空隙、不重叠铺在平面上) 屏幕演示正方形密铺。看,像这样在平面上无空隙、不重叠的一直铺下去。 4、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密铺现象,(出示:蜂窝、龟壳、棋盘、水立方)找到密铺的图案了吗?播放生活中密铺的例子。 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奇妙的图形密铺”世界。(板书课题) 二、操作实践,体验密铺 (一)一种平面图形密铺 出示课始的两幅图形 师:刚才我们发现哪些图形能单独密铺呢?(长方形、正方形)出示这样的两种图形。哪个图形不可以密铺?(圆形) 1、下面几种图形也能密铺吗? 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正六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

《道士塔》教案 (一课时)(网友来稿)-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道士塔》教案(一课时)(网友来稿)-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永嘉中学陈海光 一、目标: 1、把握王道士这一形象,体味“他只是错步向前的小丑”的评价。 2、感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感受作者复杂的心态,进而感受一种民族的耻辱之痛,一种文人的无奈之痛,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二、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本文涉及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处于事件旋涡的王道士,一个是处于边缘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让我们来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为:(速读课文,找) A、粉刷壁画(第二节第3段) B、砸碎塑雕(第二节第4段) C、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 D、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作何评价?有何根据?(跟着学生的鼻子走) (幼稚、愚昧、卖国、无知、小丑、罪人、走运、受害者……) (这里,就可以抓住走运和受害者加以挖掘,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涉及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过错等主题性的内容……)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 C、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初读(学生很冷漠) 再自由读,读出什么感情?(谴责、嘲讽、同情……) 齐读,要有点不同,要有味道。 (三)、由“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 探讨“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1、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朗读讨论第三节的4、5、6三段,感觉官僚的所做所为,感受和欧美学者的差别,) 2、为什么说他只是小丑? (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里,不仅是文物的流失,而是知道是文物,是宝贝,却不知道珍惜,是典型的自作孽,诚如郁达夫悼念鲁迅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话用这里也是可以的。) (四)、面对这样的悲剧,面对这样的王道士,余秋雨的心理是怎样的?请大家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秋雨感情的语句,读读,并用: “我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余秋雨”加以表达,简单地阐明理由。

体育公开课教案

体育公开课教案 教材内容:1、技巧:前滚翻。2、游戏:快快跳起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说出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能说出游戏的方法、名称及要求。 2、技能目标:90%的学生学会前滚翻。95%的学生能熟练地游戏。 3、体能目标:发展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发展学生反应、快速跳跃能力。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小干部整队,汇报人数,师生问好。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服装鞋子情况。 3、宣布新课内容、要求。①技巧:前滚翻。②游戏:快快跳起来。 二、准备部分: 1、螺旋形慢跑。 2、拍手操一套。 ①伸展运动②体转运动③扩胸运动④体侧运动⑤踢腿运动⑥腹背运动⑦跳跃运动 3、专项准备活动。①抱腿深蹲团身练习②颈、踝、腕关节运动 三、基本部分: 1、技巧:前滚翻: 重点:团身滚动。难点:两臂撑地力量均匀,用头后着地。 技术要求:颈、肩、背、腰、臀依次着垫前滚。 动作技术过程:蹲撑,提臀,两脚稍蹬地,两腿蹬直,获得向前翻转的动力,同时屈臂,低头、含胸、用头的后部、颈、肩、背、腰、臂依次着垫前滚。当背腰着垫时,两手迅速抱腿,缩短身体的翻转半径,上体紧跟大腿成蹲立。 教法: (1)教师利用警察抓小偷的情景导入。(问:小偷腿摔断了,而警察为什么完好无损。)(2)学生分组结合图片及动作要领自主体会尝试练习。 (3)集合队伍教师了解学生尝试掌握情况。 (4)教师给予评价激励并利用正方体与圆球的滚动让学生领悟团身紧的重要性。 (5)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评价。 ①做前滚翻成并腿坐,体会腱的伸直过程。②团身滚动练习。 ③胸前夹手绢练习。④完整前滚翻练习。 (6)集合队伍学生到光荣垫示范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2、游戏:快快跳起来。 要求:反应灵敏、快快跳起。 教法:①讲解游戏方法,规则,要求。②熟悉游戏练习。③比赛。④游戏小结。 四、结束部分: 1、放松舞:《幸福舞》 要求:学生跟随音乐节奏畅跳即兴舞。做到放松自然。 2、总结上课情况。 要求:纪律严明,师生共同评议总结。 3、下课。 要求:师生礼貌地呼再见后下课。 器材准备:录音机1台。短绳4根。体操垫9张。教学图片9张。正方体1个。篮球1个。体育课时计划

友谊的回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并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学生在倾听、实践、师生合作中理解歌曲、学唱歌曲和表现歌曲,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学会“f ”、“pp ”强弱记号,并能自信的,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教学重点: 掌握力度记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教学难点: 前半拍休止的准确演唱以及歌曲中回声处的自然准确的表现。 教学方法: 听唱法、模唱法、对唱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钢、教材、彩纸、磁铁等 教学过程: 课前律动 一、组织教学 上课:师生问好! 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还特意邀

请了我的小伙伴一起来和大家完成今天的任务,瞧,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来了(播放小猪佩奇的回声那一集) (如果学生不安静,提示学生仔细看,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师:同学们刚才观看的可真认真,为什么山谷也会唱歌呢?谁能告诉老师。 生:是一种自然现象, 师: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 生:回声! 师:那么羚羊老师发出的原声和回声有什么区别呢? 生:原声声音大,回声的声音小(你听的可真认真) 音乐里面我们常用强弱来表示声音的大小,强用这一个符号来表示(出示f,贴板书),弱用这一个符号来表示,(出示p)很弱用两个这个符号来表示(出示pp,贴板书),回声我们就可以用很弱的力度来演唱,面对着连绵起伏的大山老师忍不住也想向大山问声好,下面和老师一起做个友谊,向大山打个招呼吧!老师来唱原声,你们来表现回声。大山你好!(切分节奏)生模仿回声(在这里老师布置任务要明确,师唱原声,生唱回声,提示学生回声的力度很弱,师并示范一个)找个学生来向大山问好,其余的学生表演回声。 通过力度对比,我们感受到了美妙的回声,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回声有关的歌曲——《友谊的回声》(写板书) 二、学唱歌曲。 1.初听(身体可以跟着音乐轻轻地动)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雨,浙江余姚人。(详见教材)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归纳:以道士塔为引线,简要介绍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愤怒指出这是一个民族悲剧。 第二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1、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动和罪行细节,写得真实吗?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4、该节有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欧美艺术家有突破,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无视艺术,无知道士掌管佛教艺术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画、毁坏雕塑,塑“天师、灵官。”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罪行细节描写,是依据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真实)看到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脑子两个“惨白”是混乱,难以言心之痛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归纳:介绍王道士毁坏文物的经过,突出了他的愚昧无知,表达了作者悲愤难忍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与对话——想象有椐、生动跨越时空,在叙事中表愤情 第二课时 第三节: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那一定会很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那一定会很好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本课“缩、努、茎、吱、嘎、拆”等8个生字,在语境中,注意读准“背、骨”两个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大树的语言,读出它期待的心情。 3.通过填写表格,感受大树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地板的历程,了解故事大意。 4.抓住“那一定会很好”在文中的意思,感受大树乐观、平和、愉快的心情。 5.通过小组讨论,比较本文与《去年的树》两篇童话的相同与不同点。感受童话中树的喜怒哀乐,想象丰富。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抓住“那一定会很好”,感受大树乐观、平和、愉快的心情。 难点:对比阅读,比较本课与《去年的树》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熟读课文,借助拼音自主识字,思考导语中问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认读字词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大家齐读课题: 9 那一定会很好 2.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相信这些词语你一定能读正确。 自己读一读试一试吧。 缩成努力根茎叶手推车吱嘎拆下来旧木料3.提醒:你认为这些词语中哪个字不好读,能给大家讲一讲吗? 出示图“茎”这就是植物的“茎”部分,注意读音读一声。4.练习用词语说话。 二、整体感知 1.字音大家都正确了,相信课文大家一定会读的更好,请几位同学跟老师一起接读课文。 2.这是我们接触的第三篇略读课文,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的要求呢?(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3.这段话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啊?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都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有的同学想好了,有的同学还需要再思考一下。大家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师画)对,一边读一遍想,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 3.哪位同学能看着学习记录卡说说种子的这段变化历程。 4.同学们,你们跟他填的一样吗?还有补充吗? 三、朗读感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种子的这段变化历程。师:一粒种子它被泥土紧紧的包裹着,这多难受啊。种子想——(请你来读)要是能站起来,大口大口的呼吸空气,那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啊。谁再来读读种子的愿望(指名读),对呀,成长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于是他努力生长,钻出地面,长成了——一棵大树。 师:它长成一棵大树,他又想(指名读)正巧,农夫经过这里,他把大树砍下来,拖到家里做成了——手推车,手推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听着耳边的呼呼声,多么舒服。你知道手推车为什么感到这么舒服吗?(生回答)是啊,做一辆会跑的手推车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请你带着快乐的语气再来读读他的这个愿望。师: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当他变老了的时候,他就想——(生读) 它已经老了,动不了了,师范读,你再来试试,于是农夫和儿子把他拆了,做成了椅子。师:这椅子一待就是很多年,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板坐在很吃力, 1.默读课文,画出种子变化的关键词语。 2.填写表格,完成自学记录卡。 3.与同桌讲一讲,种子的这段历程。 它多么想躺下好好歇歇呀,请你读——最后,农夫的儿子把它拆了,锯成木片,铺在阳台上,它变成了木地板。同学们,让我们看看这段历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变化? (时间在变、愿望在变、种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帮助人它的人在变)什么没有变呢? (那一定会很好)大家发现了吗?每一次想法,后面的“那一定会很好”,这一句没有变,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快乐的、美好的、充满希望的)大家看,这粒种子从大树到手推车、椅子再到木地板,就像连环画一样,向我们展现了它这样一段生命历程,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段历程,你想用什么样的词语。

余秋雨《道士塔》原文

余秋雨《道士塔》原文 篇一:道士塔 《道士塔》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敦煌文化的悲剧命运及其发生的原因,培养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2.体味课文散文化的语言;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 3.培养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思想感情,拓展思维,关注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文本的解读与情感体验很好的结合起来。在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中深化认识,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方法:诵读法、文本研读法、互动体验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轻松一下,欣赏几幅漂亮的图片。 课件一:飞天图(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壁画在历经了百年的风霜之后,色彩依然艳丽鲜明)课件二:洞窟壁画(莫高窟的美无处不在,就连地上的土砖,也刻有莲花图案。)课件三:敦煌彩塑(柔美的浅

笑,婀娜的体态,栩栩如生) 课件四:这就是我们祖国古代最灿烂文化的代表——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又称千佛洞。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和使用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 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散文大师余秋雨的这篇文章——道士塔。先来认识一下作者。余秋雨是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文化史学家。主要从事文化散文写作和艺术理论研究。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著有作品《文化苦旅》、《借我一生》《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题目,题目是道士塔,可是老师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没有找到一处“道士塔”的字样,但课文的题目却是道士塔,这是为什么呢?看来同学们跟老师一样有着许多疑惑,没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再来一起讨论探讨。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道士塔的主人是谁?(板书《道士塔》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二.文本研读(理清思路) (一)第一部分: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讲读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

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

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请同学们看这幅图(教师依据王道士塔图手绘覆钵式塔简图)。塔这个词来源于印度。传说当年有弟子问及释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这种塔呢,就被称为“覆钵式塔”。后来这种塔随着佛教的传入也传入了中国,但是由于时间的流逝和我们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覆钵式的塔已经被我们改造成亭台式或楼阁式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形状的塔了。原有的覆钵式的塔到今天只存在于藏传佛教建筑中。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 大多数的塔都已经十分破败了,只

体育公开课教案体育教案

体育公开课教案体育教 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体育与健康教案 授课对象:四(1)班(水平二)授课人:王志强课型:新授课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四年级的体育课,主要教材是“立定跳远”和游戏“青蛙障碍跳”。课的设计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课的目标为:1.学习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培养学生对跳跃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立定跳远是一种非常单调,枯燥的项目,所以学生比较喜欢选择跑或者投掷类的体育课,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其他的老师总是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教师先示范讲解,然后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集体学习,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的动作变形,有的学生还坐在地上偷懒,而且学生每次测验的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现在,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主体性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保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最佳的发挥和发展,所以,在本次课的设计中,我对突出“主体性教学”的方法做了一些尝试,主教材的部分采用了分组教学法—情景讨论法--游戏教学法。 分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被动式教学方法,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也避免了少数学生厌学当观众的现象,从而有效地克服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素质优生与素质差生的两极分化的弊病,利用团队的力量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与学生相互指导,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加深了学生们的友谊,提高了学习效果。 学生通过分组协作游戏,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和组员之间的凝聚力,从学生的练习程度上不难看出,学生对分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教学游戏比赛既是素质,技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教案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教案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06 次) 时间:2004/11/28 11:01am 来源:东方雪 第一课时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现代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 生:《泪珠和珍珠》。 师:如果允许我们自作主张,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给这四篇散文的体例加以描述的话,那么,我想可以把《纪念刘和珍君》叫叙事散文,那么《故都的秋》叫什么? 生1:抒情散文。 生2:写景散文。 生3:写景抒情散文。(众笑) 师:不要笑,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这三种书法都是一回事,都没问题。那么,《道士塔》呢? 生4:文化散文。 生5:历史散文。

师:这两个词要辨一下了。哪个说法比较妥帖? 生4:当然是文化散文准确,因为这篇文章不是写中国历史,也不是,就是说,写了中国历史只是为了关注中国文化的。而且,历史是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包容历史。 师:说得不错。如果要说这是历史散文的话,恐怕与《史记》《资治通鉴》的差别还很大。就从内容的角度来命名——文化散文。(众人表示赞同)那最后一篇—— 生6:哲理散文。因为它是写人生感悟的。 师:但是我觉得它与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不一样,它更多是从生活的层面感悟的,哲理性不是很强。所以叫抒情散文,好吗? 生6:这个不要紧。只要是明白了一种认识,有了看法的散文,应该是哲理散文,尽管它叙述比较多。但是作者不是书法个人情感,是有观点的! 师:恩,有道理,我被你说服了。那就听你的! 师:好。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可以说,在古代诗歌诞生之时,散文也出现了。大家可曾知道:散文为什么叫“散文”? 生7:因为内容比较多,比较杂,什么都可以写。 生8:写得随意。

道士塔教案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 ②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及链环式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涵; ③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课文,初步理解作者愤懑以及悲怆苍凉的情感。. ②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激情。 ③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余秋雨及其作品、敦煌莫高窟和敦煌文化的相关知识。 2、敦煌文物毁坏与流失这一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 3、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整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理解某些含义深刻 的句子,体会作者悲怆苍凉的情感。. 4、叙述余秋雨的散文风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护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精神。 2、学习文章中有机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 四、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与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六、教学课时:二课时 七、分析教材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之一。《道士塔》用优美隽永而发 人深省文字叙写敦煌文化的灿烂辉煌及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的痛心场景。他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

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感。这是文章主旨所在。 八、教学设计 课前,先欣赏一段舞蹈。 (欣赏2008年春晚舞蹈《飞天》,约2分钟。) 提问:这是什么舞蹈 学生:飞天 师:没错,这个就是根据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产生灵感而创作出的舞蹈《飞 天》 (展示飞天壁画,引出敦煌莫高窟) 一、认识敦煌莫高窟 中国有四大石窟,这四大石窟指的是:敦煌一莫高窟、大同一云冈石窟、洛阳一龙门石窟、天水一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市境内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着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1、敦煌位于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的最南端。它是中国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千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亲历了十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 2、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国最着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墙上和窟顶的壁画、窟里的佛像和佛经,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灿烂瑰宝。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有彩塑像2400多尊,壁画总面积45000平方米。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信徒再次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 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疏忽和朝廷能够的腐败,莫高窟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惨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国。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哪一个不为之悲愤余秋雨,正是这样一个用它的笔书写这种悲情的人。 3、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第一站就在这里! 三、介绍余秋雨

《怎样听到声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回答)知道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又是怎么样听到声音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听到声音使用哪个器官?(学生回答)观察耳朵的结构。逐步讲解: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 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听神经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2、鼓膜的振动 为了便于观察, 我们可以在纸板前悬一个小球 在纸板前敲击小鼓, 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 观察一 A.保持小鼓与纸板的距离不变 B.用不同的力敲击小鼓 观察二 A.用相同的力敲击小鼓 B.小鼓距离纸板远近不同

仔细观察小球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总结: 距离不变 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 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相同的力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 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三、小结 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四、拓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听力呢? 1、尽量避开噪声。 2、不要用尖锐的工具掏挖耳朵。 3、听到巨大响声时要张开口。 4、鼻、咽发生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介绍各种耳朵。 五、课堂练习 1.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2.中耳和内耳在头的内部,我们看不见。

3.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 3.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听神经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4.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5.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如果受到伤害,人的听力就会下降,甚至丧失

《道士塔》读后感优秀范文800字5篇

《道士塔》读后感优秀范文800字5篇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以下 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在《道士塔》一文中,作者余秋雨表达的是对王道士深深的恨,而我,从中看到的是 当时中国的弱。 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瑰宝莫高窟由一个做了道士的农民王圆箓掌管。可是,这个 王道士却嫌壁画太暗,将它用石灰刷白;他又砸碎古朴的中座雕塑,重新堆塑上几个怪里怪气的塑像;他还将发掘出的文物送往京城的各个官员家中。当那些为敦煌文物慕名而来的外国冒险者想用大量的金钱换取它们时,王道士竟然也只收取极少的货物,甚至还会把文物 主动送给这些外国人。 看完这个故事时,我真恨这个王道士,他就是个卖国贼,可是再仔细想想,又觉得他 很可怜。王道士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民,那时候的农民根本吃不饱饭,可以赚到点零碎银子 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接受教育了。当时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些文物有多么珍贵,即使 王道士他知道,但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他也一定会把文物卖掉的,因为他要吃饭,要活 下去。毕竟,像朱自清那样“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有气节的人是少数。而“涂墙砸像”让 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是王道士个人的审美观与敦煌壁画完全不和造成的。因为当时的中国农民都读不起书,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他不知道这些壁画也是一种美,这些文物有多么的珍贵。 王道士不是可恨,是愚昧,是可悲。可恨的是当时中国是个弱国。弱国,国民吃不饱 穿不暖;而强国,国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弱国的大部分人上不了学,而强国,大部分人都接 受了教育;弱国,就是内部人心涣散,而强国,则是所有人团结一心。“王道士”是一个民族 的悲剧! 经过几代中国人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迈上民族复兴的道路。毛泽东、周恩来带领人 民打跑了日本鬼子,并为新中国的富强奋斗一生;科学家钱学森放弃了美国锦衣玉食的生活,毅然回国报效祖国;马云创建了淘宝公司,不仅使我们的购物 生活更轻松,还使许多人实现了“做老板”的愿望。再回到我们的身边,每一个普普通 通的人,有老师、司机、农民、消防队员还有环卫工人……他们都正在为中国能成为强国 而奋斗着。假如中国是一列火车,14亿人就是火车上的零件,少了一个火车就会减速, 零件多了火车则会跑得更快。 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们现在要为中华之 富强而读书,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道士塔》的教学设计

《道士塔》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 2、学习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 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 [媒体设计] 敦煌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

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详见教材)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本文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设问: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明确:A悲凉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看塔悲凉

体育课公开课教案

体育课教案 教材 内容 1、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2、障碍接力 课的目标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场地 器材 篮球20只;篮球场二个 课的 部分 教学内容及手段组织教法 开始部分2’1、体育委员整队,清点人数。并向教师报告。 2、师生问好,宣布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以及注意事项 组织:成四列横队集合, 如图: 要求:精神饱满,注意 力集中。 准备部分8’一、游戏:竹竿扫尾(4’) 方法:游戏开始,同学在场内围成一个 圈。由一位同学在圈的正中间用一根竹 竿放到作任意一个同学的脚旁边后开始 用竹竿围绕同学扫地一圈。被竹竿扫到 的同学出来接替。下一轮游戏再开始 规则:(1)竹竿不得松手触人。 (2)在游戏过程中不得用竹竿故意打人 二、准备活动(4’) A;双人操肩部运动B;双人操体转运动 C;双人操跳跃运动D;双人操拉伸运动 E;踝腕运动 一、组织:如图 教法:讲解,示范,师生按规则集体练习。 要求:圈外同学要机智、灵活、勇敢。圈内同学要动脑筋、协 力、果断、快速。 二、组织:圆形站立 教法: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自由模仿、创造练习。 要求:同学间的配合 基本部分30’一.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1.熟悉球性 a: 原地二人一球传接球(3’) 重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b:原地三人二球运传接球(5’) 重点:技术的衔接连贯以及注意力集 一、组织:在篮球场内四列队形,二组为一队进行练习 教法:教师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自由模仿、创造练习。教 师巡视、指导、纠错并给予学生提示与鼓励。

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 一、目标: 1、把握王道士这一形象,体味“他只是错步向前的小丑”的评价。 2、感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感受作者复杂的心态,进而感受一种民族的耻辱之痛,一种文人的无奈之痛,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二、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 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 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本文涉及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处于事件旋涡的王道士,一个是处于边缘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让我们来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为:(速读课文,找) A、粉刷壁画(第二节第3段) B、砸碎塑雕(第二节第4段)

C、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 D、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作何评价?有何根据?(跟着学生的鼻子走) (幼稚、愚昧、卖国、无知、小丑、罪人、走运、受害者……)(这里,就可以抓住走运和受害者加以挖掘,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涉及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过错等主题性的内容……)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 C、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初读(学生很冷漠) 再自由读,读出什么感情?(谴责、嘲讽、同情……) 齐读,要有点不同,要有味道。 (三)、由“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 探讨“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1、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朗读讨论第三节的4、5、6三段,感觉官僚的所做所为,感受和欧美学者的差别,) 2、为什么说他只是小丑?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 主备人:莫小妍 授课人:黄飞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流失的背景史实、明确其悲剧性。 2、能力目标: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内在联系。 3、情感价值: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体会作者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介绍余秋雨 三、研析课文 1、整体把握 本文共四节,请大家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录和莫高窟的关系。 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 2、内在情感 我们可以看到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上在逐步深化。但这仅仅只是概括了每部分的内容,我们要的是读懂文字背后的内涵。其实每一节都在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每部分都有作者想要突出的本质内容,而作者的情感也是随之而动的。这才是我们所要把握的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