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试题一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试题一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试题一

必修一综合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共39题)

1.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

某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180米 B.350米

C.320米D.280米

2.右图示的湖泊(或湖群)

为咸水湖的是

霜冻是指生长季节里因气温降到0℃

或0℃以下而使植物受害的一种农业

气象灾害。如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多年

平均初霜冻日期分布情况,读图完成

以下问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的,无霜冻

期最短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关于该区域等初霜冻日期线的分布特

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A.东南部等值线呈东西走向;海陆位置

B.西南部等值线密集;冬季风

C.甲处等值线向西南凸出;地形影响

D.乙处等值线向西北凸出;夏季风影响显著

馕不只是新疆人的传统食物,当我们把视线扩展时,从“簿馕饮食带示意图”可以

发现相似的簿馕食俗。据此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簿馕饮食带的自然地理特征有

A.高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

B.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

C.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旱

D.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

6.该饮食带所属的世界农业地域类型有

①地中海式农业②游牧业③乳畜业

④旱作农业⑤热带种植园农业⑥季风水田农业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①②④

D.③④⑤

7.该饮食带居民主要信奉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8.亚洲河流分布特点是

A.呈放射状分布

B.呈形分布

C.呈羽毛状分布

D.呈同心圆状

右图是某区域沿回归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各小题。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

B. b山脉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C. c地处于世界最长的河流流域

D. d所在地形区为东非高原

10.图中a区域的气候类型为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右图为我国东南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a溪流的图示河段最大落差可能为

A.20m

B.40m

C.60m

D.80m

12.水圳是人工修建的用来灌溉农田的一种

水利工程。下列四条水路中表示水圳的是

A.b

B.c

C.d

D.e

13.右图表示我国 2014 年12月3日至5日

0℃等温线位置变化,此变化说明该时段

A.气温持续上升

B.有强冷空气南下

C.甲地比乙地受冷空气影响强烈,降温剧烈

D.0℃等温线东段一直位于秦岭淮河一线

读世界四条河流河口示意图,回答题。

14.关于四条河流共同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以雨水补给为主

B .都位于东半球

C .流域内种植业发达

D .河口三角洲上大城市多

15.乙河航运量远大于

丁河的主要影响因素

A .人口

B .径流量

C .地形

D .经济

16.下图示意某国部分地区

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 )。

读图,M 、N 、P 、Q 四地中,

降水量最多的是

A .M 地

B .N 地

C .P 地

D .Q 地

读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

北纬 30°附近四地气候资

料表,回答下列各题。

17.无论一月、七月①

地气温均比其它三地低,

原因主要是

A.靠海

B.深居内陆

C.寒流影响

D.海拔高

18.有关②④两地的地理事象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河流汛期季节差异明显

B.两地冬夏两季风向都有明显转变

C.两地均位于大陆的东岸或西岸

D.②地比④地距海远,因此年降水量少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沿EF 线上的山脉是

A .两个国家的分界线

B .两个大洲的分界线

C .两种气候类型的分界线

D .两种农业区的分界线 20.关于M 、N 两地的地表特征表现为 A .M 地地面波状起伏,多冰碛丘陵 B .N 地河流切割,河谷纵横 C .M 森林广布,树种丰富多样 D .N 沙漠广布,以内流河为主 黄河第五次调水调沙,于2006年7月3日8时正式结束。本次调水调沙异重流塑造过程中,三门峡水库出库沙量2350万吨,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841万吨,排沙比高达35.8%,实现了调整三门峡、小浪底库区淤积形态的既定方针。据此回答下面试题。 21.调沙调水通过“人造洪峰”将泥沙“带入”大海,其利用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 .流水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 B .流水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C .流水溶蚀作用和搬运作用 D .流水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 22.选择在6月-7月间进行调沙调水的主要原因 A.此时黄河流量小 B.降低库容可为防汛作准备 C.此时黄河流域降水丰富 D. 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 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23.甘德机场(图乙)位于甲国 首都(图甲)的 A.西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24.甲国首都(图甲)距甘德 机场(图乙)的距离最接近 A.4500千米 B.450千米 C.3000千米 D.2500千米 25.若该曲线表示半球蒸发量随纬度的分布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地蒸发量小于b 处,是因为温度较低 B 、b 地蒸发量最大,是因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 C 、若c 地位于大西洋,则北半球数值小于南半球 D 、各地降水量a> b > c >d 26.若该曲线表示城市某功能用地距市中心距离变 化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功能用地为商业区 B 、该功能用地在a 地密度较小的主要原因是距上班地点太远 C 、该功能用地是住宅区

D 、该功能用地在d 地密度较小的主要原因是地租太低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7.若一架飞机由右图中①地经②地飞

往③地,其飞行方向是

A .一直向正东方向

B .一直向正西方向

C .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D .先向东北,后向西北

28.若一架飞机由图中①地经②地飞往③地的过

程中,途经的大洲和大洋依次

A .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

B .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

C .太平洋—亚洲—印度洋

D .印度洋—非洲—大西洋

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地区等坡度线(地表坡度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图,图中数字代表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读图回答各题。

29.图中河段,流速最快的是

A .A

B .B

C .C

D .D

30.关于图示区域的正确说法是

A .甲河谷北侧地表径流流速快于南侧

B .乙地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丙地位于背风坡,土壤水分条件差

D .河流从丁地流向甲地

下图为欧洲某河流入海口附近河道示意图, 图中虚、实线分别表示夏、冬季节的水面宽度。 31.下列关于该河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有冬汛和凌汛现象

B .夏季输沙量较冬季大

C .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

D .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32.关于图中区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区域乳畜业发达

B .四地中受流水侵蚀作用最显著的是乙处

C .图示区域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为主

D .居民点适宜布局在丙处

读世界某地区经纬网和等高线示意图,图中====为航海线。回答题

33.图中海域为 A .巴拿马运河 B .曼德海峡 C .霍尔木兹海峡 D .马六甲海峡 34.图中轮船载货物最主要为 A .铀矿 B 、水稻 C .铁矿 D .石油 35.轮船经过B 点时正好日落,此时北京 时间为22时46分.此时B 点昼长为 A .13小时 B .22时46分 C .11时 D .10时14分 读“甲、乙两岛国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6.甲、乙两岛国均 A .位于南半球、东半球 B .西面均为印度洋 C .全年多雨 D .沿岸有暖流经过 37.与甲国东海岸自然带景观最接近的是 A .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带 B .秘鲁西海岸的热带荒漠带 C .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D .我国东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8.乙国火山、地震活动频繁,主要原因是位于 A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D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西安古称长安,其兴起、发展与水源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9.形成渭河南、北两侧支流长短差 异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侧受大巴山限制,且断层发育 ②北侧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 ③南侧河床高于地面,少支流汇入 ④北侧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40.西安要再现“八水绕长安”胜景,

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 合理的城市规划

B. 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C. 保水、引水、治水

D.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二、综合题

40.深圳市南山区某中

学社团在暑期进行网上模拟

联合国亚欧非考察活动。下

图表示该次考察活动区域和

活动路线。读图完成下列

(1)~(2)。

②附近海域是世界上发生、地质灾害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这些灾

害有可能引发破坏性极大的海啸,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该地位于板块

与板块交界。经过③海域时,北印度洋的盛行风为季风,洋流

是时针流动。④地太阳辐射强,大气运动旺盛,⑤是世界最大沙漠撒

哈拉沙漠,常年受带(气压带)控制。⑥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

洲板块交界,从板块相对运动来看,该边界属于(生长或消亡)边界,地

中海的面积将不断(增大或缩小)。⑦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渔

场,渔场的形成原因是。

41.(28分)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6分)

(2)比较A、B两河流不同的水文特征,并说明原因。(10分)

(3)简述甲山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6分)

(4)分析乙处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形成的自然条件(6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有关问题。(12分)

材料一世界两区域图

材料二甲国某一物流公

司已获乙国政府授权,取

得了乙国130万公顷可耕

地的使用权,租期为99年。

据悉,甲国公司将用来种

植粮食作物,并将粮食船

运回国。

(1)据图分析,一月甲

国所在半岛北部m山地

和南部n地的温差为多少度。(2分)

(2)与七月份相比,一月份m、n两地的温差较大,请分析两地一月份温差较大的原因。(4分)

(3)分析甲国在乙国租地发展农业的主要原因。(6分)

选择题:

1——10:11——20:21——30:31——40: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5-1)×50≤断崖处的相对高度≤(5+1)×50.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2.B

【解析】首先要明确咸水湖所处的位置及特点,其次要了解内流河与咸水湖之间的补给关系,最后要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特点,了解河流的流向。咸水湖的地势较河流低,且只有注入的河流,没有流出的水源。

3.A

4.C

【解析】

试题分析:

3.此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根据图中等值线数值的变化规律可知,①地初霜最早,因此无霜期最短。

4.东南部等值线呈东西走向主要受纬度影响,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初霜时间越早;西南部等值线密集,主要和地形有关,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气温迅速变化;甲处等值线向西南凸出,主要是受大兴安岭地形的影响;乙处等值线向西北凸出主要受地形影响。

考点:等值线图判读

5.D

6.C

7.C

【解析】

试题分析:

5.从图中可看出簿馕饮食带主要分布在中亚和西亚,中亚地形主要以丘陵、平原为主,西亚地形主要以高原为主,平原狭小;中亚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西亚气候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两地都是降水较少,水资源匮乏。

6.地中海沿岸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地中海式农业,西亚、中亚畜牧业较为发达,降水较少,以旱作农业为主。

7.该地带主要以白色人种为主,多信奉伊斯兰教。

考点:西亚、中亚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

8.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受地势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故亚洲的河流顺着地势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而去。故A正确。

【考点定位】大洲河流特征

【方法总结】河流的流向受地势的影响,可根据某地的地势特点判断河流的流向,由高处流向底池。如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则由中部流向四周。在一些考题中,可通过河流的流向来判断处河流的流向。

9.B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9.本组题结合南美洲地形剖面图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首先从题干和图中提供的经纬度确定该地位置在南美洲,再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图中:b是安第斯山脉,为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而形成,B项正确;c是拉普拉塔平原,d是巴西高原,e是太平洋、f是大西洋。a处位于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应为热带沙漠气候。

10.a处受副高控制,以及沿岸的寒流影响,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

考点:世界区域地理。

11.B

12.A

【解析】

试题分析:

11.读图,图中等高距是20米,a溪流最高点海拔约140-160米,最低点海拔约100-120米,高差范围是20-60米之间,不包括20和60米,所以最可能是40米,B对。根据高差计算公式,(n-1)·d﹤H﹤(n+1)·d,也可以算出20﹤H﹤60。

12.农田应分布在地形平坦开阔的地区。根据图中等高线分析,b处等高线较稀疏,说明地形平坦,应有农田分布,修水坝便于灌溉,A对。c、d、e三处的等高线较密集,说明坡度大,不适宜开垦为农田,B、C、D错。

【考点定位】等值线

【方法总结】读等值线在于读数值分布规律、走向、疏密、形状。

(1)读数据(注意等值距)

①读等值线(面)上的点

规律一:一般,在同一幅等值线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相同或者为零。

②读等值线之间或闭合等值线内的点

规律二:一般,等值线两侧的数值不同。

(2)比大小:根据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判读等值线(面)的大小。

(3)看疏密(比较值差)

规律三:同一幅等值线图上,等值线越密,说明该地理要素的地区分布差异越大。

(4)析弯曲(判断地理要素的影响因素)

规律四:等值线向数值大方向弯曲的地方数值小,向数值小方向弯曲的地方数值大。

规律五:等值线的弯曲反映了地理要素的分布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等值线的弯曲程度反映了弯曲处数值与平直处数值的差别程度。

(5)判方向:主要是在等高(深)线上判断坡向,在等压线上判断风向。

规律六:坡向由高处指向低处,垂直于等高线。近地面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3.B

【解析】

试题分析:

据图可知:2014 年 12 月 3 日至 5 日在短短的几天内,0℃等温线位置明显向南运动,这说明这几天这里正经历着强烈的降温过程,有可能是有强冷空气南下,A错;甲地0℃等温线向南移动的的幅度明显小于乙地,这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形,如山地等阻碍了冷空气的南下,而乙地地势平缓,冷气流受阻碍小,长驱南下,造成大面积的降温,C错;据图可知:0℃等温线东段与秦岭淮河一线并不吻合,D错,所以本题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天气系统。

14.A

15.D

【解析】

试题分析:

14.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河流流向、海陆轮廓等内容判断,甲表示尼罗河;乙表示密西西比河,位于西半球,B错误;丙表示亚马逊河,流域内主要为热带雨林地区,人口稀疏,农业生产水平低,C错误,河口三角洲地区人口城市少,D错误;丁表示恒河。四条河流均以雨水补给为主。

15.从河流的流量、冰期、流速等自然条件而言,两河都利于航运发展,但由于乙河流流经地区经济较发达,而丁河流流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故乙河流航运量远大于丁河。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主要的河流。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世界区域地理的常规性考点,准确的经纬度定位是解题的关键,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世界主要河流的分布及时总结,并结合影响河流航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比较分析。

16.A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轮廓可判断出,该地位于英国南部。左图表明该地区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以平原为主,该地位于中纬度地区,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南风,因此,西部沿海地区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M地降水最多。

考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7.D

18.A

【解析】

试题分析:

17.根据材料,四地纬度相近,靠海地区冬季气温较内陆高,A错。内陆地区夏季气温较高,B错。寒流影响应是降水少,该地降水比②③处多,不是最少,C错。只可能是海拔高,导致冬夏气温都最低,D对。

18.②④两地河流汛期季节差异明显,根据表中数据,汛期正好相对,A对。②地可能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无明显风向,④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B错。②地位于大陆西岸,④地位于东岸,C错。②地受西风带影响时间少,降水少。④地夏季风势力强,因此年降水量多。

考点:不同区域气候特征差异及原因。

19.B

20.A

【解析】

试题分析:

19.乌拉尔山位于俄罗斯境内,是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A错,B对。山脉两侧都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不是农业区的分界,C、D错。

20.M地是东欧平原,位于北极圈附近,纬度较高,受冰川沉积作用影响,地面波状起伏,多冰碛丘陵分布,A对。N地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B

错。M地区主要是亚寒带针叶林,树种单一,C错。西西伯利亚地区森林广布,以外流河为主,D错。

【考点定位】世界重要地理分界线,区域地理特征及原因。

21.A22.B

【解析】

外力作用的表现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等;黄河下游的调沙调水,其利用的外力作用主要有流水侵蚀作用和流水搬运作用。

要解决黄河下游“缺水多沙”问题,就要改变上游水库的运作方式,变发电为主,向下游调水为主;在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与储集工程。

23.C

24.A

【解析】

试题分析:

23.根据经纬网判读甲国首都(68°W,10°N),甘德机场(54°W,48°N),进而判断甘德机场位于甲国首都的东北方向,故C选项正确。

24.甲国首都(68°W,10°N)和甘德机场(54°W,48°N)相差38个纬度和14个经度,根据计算判断两地距离应大于38x100=3800千米,故A选项正确。

考点: 地球仪、经纬网极其地理意义

25. 9、B 10、C

【解析】该曲线表示半球蒸发量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则可确定a到 b到 c 到d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蒸发量变化关系,则b地蒸发量最大,是因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故第9题选B。若该曲线表示城市某功能用地距市中心距离变化图,市中心该功能用地面积较少,向外围该功能用地面积增加,再往外该功能用地面积又迅速减少,则该功能用地为住宅区,即方便人们购物又方便人们上下班.第10题选C.

26.C

27.B

【解析】

试题分析:

26.根据该半球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自转,说明是北半球;自转方向为东方,反方向是西方,从①地到②其飞行方向为西北方向,从②地飞往③地,其飞行方向为西南方向,故①地经②地飞往③地,其飞行方向是先向西北,后向西南,C项正确。

27.根据三地经纬度判读所经过的大洲和大洋。①地经纬度为(450W,00),所经过的大洋为大西洋;②地经纬度为(900W,450N),所经过的大洲为北美洲;③地经纬度为(1700W,00),所经过的大洋为太平洋,故①地经②地飞往③地的过程中,途经的大洲和大洋依次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B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经纬网的应用,考查主要经纬线经过的大洲大洋

【方法总结】经纬网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方法

东西方向的确定要以劣弧为准,即两点之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其具体步骤如下:

1、在呈方格状(近似方格状)或经纬线形状变化较大的经纬网图上判断方向,可采用以下步骤:首先,根据经纬线上的数值明确南北纬和东西经。其次,纬度数值向南递增的为南纬,方向向南;向北递增的为北纬,方向向北。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方向向东;向西递

增的为西经,方向向西。再次,依据南北纬和东西经确定方向。

2、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方向,其步骤为:首先,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已知条件),明确图的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其次,根据南北极点,在图边缘画出地球自转方向。第三,箭头所指方向即为东,箭尾所指的方向是西。即北极逆东顺西,周南中北;南极顺东逆西,周北中南。

28.A

29.B

【解析】

试题分析:

28.图示为“我国东南某地区等坡度线”,坡度越大,河流的流速越快,图中A地坡度最大,所以流速最快,B处虽等值线较为密集,其表示该地坡度变化大,但是该地坡度小于A地,所以河流流速A最快。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9.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判断南北方向,图中甲河南北两侧坡度相差较小,流速相差小,其南侧的总体坡度大,所以南侧的流速快,A选项错误;乙地位于东南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常绿阔叶林,B选项正确;该图只能反映坡度的大小和变化,不能指示坡向和海拔高低,所以CD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等值线图;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

30.C

31.A

【解析】

试题分析:

30.图中虚线之间为夏季、实线为冬季河流宽度,该河冬季河面宽度大、夏季宽度小说明冬季流量大、夏季流量小,该河汛期为冬季,所以冬季输沙量大,故B错误C正确;凌汛必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河流有冰期,二是河流必须是低纬流向高纬该河两个条件都不符合,故A错误;河流流量与气温负相关,故D错误。

31.图为欧洲河流的入海口位置,且河流流向为自东向西,判断该地位于西欧地区,故A 正确。

考点:读图分析能力,区域世界地理。

32.C

33.D

34.A

【解析】

32.根据经纬度和海路轮廓可以确定该地为西亚波斯湾沿岸,则图中海域为霍尔木兹海峡,第1题选C;

33.西亚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地和石油输出地区,图中轮船载货物最主要为石油,第2题选D;

34.据条件先算出B地日落的地方时,根据(日落地方时-12)×2计算该地昼长为13小时,第3题选A。

35.D

36.C

37.B

【解析】

试题分析:

35.读图,根据经纬度判断,乙岛位于西半球,A错。甲岛是马达加斯加岛西面是印度洋,乙岛是新西兰,西面是太平洋,B错。甲岛西面是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干湿季,C错。甲、乙两岛沿岸都有暖流经过,乙岛暖流影响弱,D对。

36.读图,甲国东海岸自然带景观是热带雨林,是纬度位置,洋流,迎风坡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带是常年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形成的,A错。秘鲁西海岸的热带荒漠带,景观是荒漠景观,B错。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也是受迎风坡,洋流,纬度位置影响形成,最接近,C对。我国东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季风气候条件下的景观,D错。

37.根据板块构造理论,乙国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是消亡边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B对。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成因,板块构造理论。

38.B

39.C

【解析】

试题分析:

38.北侧支流发潭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河流溯源侵蚀速度快,河流发育快,长度大,且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流最较大,侵蚀力强;南侧距秦岭较近,山体岩石坚硬,溯源侵蚀速度慢,且处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侵蚀较弱。

39.八水绕长安”胜景要将城市水系新格局和有水文化特色的魅力城市融合,并增强了城市防洪排水功能,美化城市人居环境。需要各方面的措施,A、B、D只是针对某一方面而言。【考点定位】水文特征和环境保护。

40.

(2)火山地震亚欧印度洋

西南顺时针

对流副热带高气压

消亡缩小

北海寒暖流交汇处

【解析】

试题解析:

(1)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根据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判断。④——非洲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气候,由于地处低纬,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终年高温多雨;而⑦——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纬度偏高,终年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西风带)影响,全面温和多雨。

(2)根据六大板块分布和运动方向,②海域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板块相互挤压,地壳运动频繁,多发生地震、火山、滑坡等地质灾害;根据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运动规律,夏季(暑假),此地盛行夏季风(西南风),洋流模式为顺时针;④——赤道地区的非洲刚果盆地,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空气盛行上升气流,对流旺盛;⑤是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根据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此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终年高温少雨;根据六大板块分布和运动方向,地中海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此界为消亡边界,两大板块相互挤压,使得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⑦——西欧的海域,根据洋流分布规律,此地海域为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著名的北海渔场。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41.

(1)以平原和山地为主(2分);南部高,北部低(南高北低)(2分);海岸线较曲折(2分)。

(2)水量(流量)A大B小(2分);水量(水位)季节变化A小B大(2分);A汛期长,流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B为冬汛(2分)。(答对两点即可) 因为A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且季节变化小(2分)。B为地中海气候,年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冬季(2分);A河流流域面积大,B河流流域面积小(2分)。

(3)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作有规律的更替(2分);垂直自然带丰富(2分);(东)南与(西)北两侧相同自然带的分布高度有差异(2分)。

(4)乳畜业(畜牧业)(2分)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冷(2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描述地形特征,主要描述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主要地貌、海拔状况、海岸线状况、半岛与岛屿等等。从图上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等高线很稀疏,说明平原面积大,海拔500米以上区域也较多,说明山地面积大,所以该区域以平原和山地为主;从地势上看,南高北低;从海岸线弯曲程度来看,比较曲折。

(2)描述水文特征主要描述: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3.结冰期:有无、长短;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根据经纬网判读,该区域主要位于欧洲西部地,A所在区域位于北纬40°到60°之间,大陆西部,所以A 区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流域面积大,降水多且季节变化小,水量(水位)季节变化小,汛期长,B在地中海附近,为地中海气候,流域面积小,年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冬季,冬季有冬汛,(2分);A河流流域面积大,B河流流域面积小(2分)。

(3)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自然带。这叫垂直地带性。由于甲山峰(勃朗峰)海拔较高,水热组合类型多样,自然带丰富;在山脉的不同侧,水热、、光照状况都不相同,自然带分布高度不同。

(4)根据图中乙的位置可知,它位于欧洲西部地区,其多平原地形,由于纬度位置的影响,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再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副加作用,使其常年高温多雨,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欧洲西部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居民有喜食乳畜产品的习惯,欧洲本地市场非常广阔,世界市场也有需求。因此使西欧的畜牧业非常发达。

考点:本题考查欧洲区域知识。

42.

(1)20O C(2分)

(2)1月,太阳直射南半球(1分),m 地比n 地正午太阳高度低、昼长时间短(2分),获得太阳辐射少。冬季风对m地影响大(1分)。(4分)

(3)甲国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2分);甲国有资金和技术优势(2分);乙国水热条件好(2分),农业较落后,土地租金低(2分);两国均临海,可以利用廉价的海运来运输粮食(2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任答3点共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图中等温线分布可以判断,等温差是4O C ,n 地为0O C,m 地为-20O C,两地的温差为20O C。

(2)1月,太阳直射南半球,m 地比n 地正午太阳高度低、昼长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少;冬季风对m地影响大。以上是造成两地一月份温差较大的主要原因。

(3)甲国在乙国租地发展农业的主要原因:甲为韩国,属于发达国家,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有资金和技术优势。乙国为马达加斯加,属于发展中国家,热条件好,农业较落后,土地租金低。两国均临海,可以利用廉价的海运来运输粮食。

考点:主要考查了等温线的判读、一月份温差较大的主要原因和韩国在马达加斯加租地发展农业的主要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等温线的判读、一月份温差较大的主要原因和韩国在马达加斯加租地发展农业的主要原因。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 举例 举例按指标性质 分类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 (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特 点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我国的民工流 ★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矿产贫乏煤、铁、石油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日本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 “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 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 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2.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B.青藏高寒区 C.东部季风区 3.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 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 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 和昆仑山为界。 4.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 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 地为主 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 高山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 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 稀少,气候干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 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 熊、松鼠、熊猫、梅 花鹿等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 骆驼、黄羊等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 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 藏绵羊、藏山羊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0,=0,<0,人口总量分别增加不变减少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影响、措施 ①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上年儿童比重过大。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措施:计划生育 ②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短缺,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③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人口老龄化。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人口素质较低。措施:计划生育。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打击非法胎儿鉴定。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流动 ① 15-16世纪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②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迁移形式多样化。 ③欧洲由迁出区→迁入区。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拉美由迁入区→迁出区。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

④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 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口. 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但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②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但对交通、城市、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压力,易自生排外情绪。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商业发达)、南亚和东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北美五大湖地区(工业和金融业发达) 6、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降水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③水资源和土壤(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④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显著)②生产活动方式③交通运输条件④政治⑤文化⑥科技 7、为什么非洲自然增长率高,欧洲自然生长率低? ①非洲:经济、科技、医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②欧洲:经济发达,科技、医疗先进,人口死亡率很低。生活条件优越,有不愿生育的观念,使得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1、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标志: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4、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②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30%小于70%,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㈡经度和纬度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④大小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⑤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2.方向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②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和注记 二、地形图的判读 ★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几条等高线的重合处,常用“”符㈢地形剖面图: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 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得用到地形剖面图。地 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沿等 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如图1.3-14所示)。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直观地 看出地面高底起伏状况。 ㈣等高线的应用 ⒈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⑴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 高度差相等。因此,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 坡度缓。 ⑵图幅大小相同的多幅图中,等高线疏密一致 ①若等高距相同,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 ②若比例尺相同,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 ⒉相关计算 ①估算山顶的海拔: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H顶﹤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等高距 ②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两地均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确定值;任一点不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范围值. ③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某地形区最下部等高线值是H低,最上部等高线值是H高,该图等高距是d,该地区的相对高度H高-H低≤H相﹤H高-H低+2d ④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假设陡崖处有n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d,则陡崖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n-1)d≦H﹤(n+1)d 3.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河流: ⑴河流位置: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脊往往是河流的分水岭。 ⑵河流的流向:由于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从海拔高处流向低处,而山谷等高线的特征是凸向海拔高处,故根据等高线突出方向可判断地势高低,进而判断出河流的流向。 ⑶河流与地势高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已知河流流向也可判定地势的高低。 4.水库大坝的建设:如图1.3-30 ⑴水库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 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 ⑵水库范围的确定:水库范围应是由大坝及接触到的最 高一条等高线共同所组成的闭合区域。 5.交通线路的选择: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图1.3-30 km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特 点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与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得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就是引起人口迁移得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得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1、自然环境因素:就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与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得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得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得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得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得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与交通便利得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得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得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特定地区得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得情况下,所能承受得最大人口数量,就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就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与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得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得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得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得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得地理国情,坚定不移得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得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与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得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得比重上升与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得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得比重。 4、城市化得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得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向乡村迁移;乡村地区与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日益方便快捷。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出现郊区化。郊区化原因:城市中心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日本英国 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位于亚欧大陆西侧 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为亚热带季 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土的2/3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的1/9,以 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复习课一地球和地球仪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除极点外,均为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长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相等(2万千米)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任意两条经线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㈡经度和纬度 纬度经度 划分方法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 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由0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0,00经线以 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分布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愈大 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 自西向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 两条正对的经线度数之和是180,东西经相反 代号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纬线经线 ①0°南北半球分界线; ②23°26′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③66°34′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 ④90°极点①0°和18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①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0°--160°E是东半球 160°E—180°--20°W是西半球 地球仪侧视图上的经纬网地球仪俯视图上的经纬网方格状经纬网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 两极 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经 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线 纬线是横线,经线与纬线垂直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纬度km。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人类出现至产业革命——缓慢增长;产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炸性增长(迅猛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长有所减缓。 特 点 人口迁移是永久或长期变更居住地,人口流动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 ★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原因。 3.15世纪末至19世纪因为地理大发现,人口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区流向为开发区。 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该时期社会经济因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主要表现:①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③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④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4.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迁入的原因:①经济发达②劳力短缺③较好生活条件④较多的就业机会⑤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人口迁出的原因:①人口增长快劳力过剩②经济发展慢③生活条件差④环境恶化 对迁出地带来的影响: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 ②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③造成人才外流等 对迁入地:①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②加剧迁入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4、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6、人口流动的作用:(1)增强社会活力。 (2)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 (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衡量指标:人口密度。但两个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与丘陵地区。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 ★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特点:①最显著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不等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课文内容,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分析每种岩石形成原因,并举例常见的岩石类型。 3.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 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合作学习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燕子石——这是临沂市当地盛产的一种化石,它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让它暴露在阳光雨露之下,它又会变成什么?换句话说,它会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呢? 预习交流:通过预习检查,自主预习部分“三大岩石成因、特征和常见岩石”表格填写不够完整准确。预习自测第6题错误较集中。 二、讲授新课 1、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圈,顾名思义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按照成因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课件显示: 师:岩浆岩是岩浆形成的。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有气孔构造。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其晶体颗粒比较明显,质地坚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如天安门前的长安街专门为国庆阅兵铺设的花岗岩,再如学校的花岗岩路面。总结: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整理:耿建峰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类型:均质区功能区 二.区域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聚落)、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二、英国和日本的比较 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2.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三、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影响因素:受影响,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是;受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是;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综合、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既、、 。 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限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 3.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 西南青藏高原25% 自然环境 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 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 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 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 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 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草 原 东南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 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 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类活动 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 业) 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 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 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 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影响程度深刻微弱 经济文化发达落后 地带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东部濒临海洋,是中国 开放的门户,基础 设施最好,城市 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 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 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 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江 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 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 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 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 发展 中部位于中国腹地,担 负承东启西的作 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 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 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 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 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 足;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东北森林过 度砍伐;水患、风 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 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 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 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 区、少数民族聚居 区 有70%的国境线,利于 沿边贸易;能源、矿产、 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 南水利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 技文化欠发达,交 通落后,西北土地 荒漠化严重,西南 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 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 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 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 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人教版教材:区域差异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差异:长三角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1 鲁教 版必修1】 第一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理解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晨昏线及判。掌握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及物体的偏转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中国是受台风侵袭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从卫星影像可以看出,途径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呈逆时针方向;北半球江河中的旋涡也呈逆时针方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请同学们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错误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swf [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学生归纳] 侧视:自西向东 俯视 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 [板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承转过渡]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 [学生活动]演示、思考、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 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分组讨论]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 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教师指导]从全球角度观察,让地球自转一周,地表各点的线速度即可算;引导学生回忆纬线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上题答案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 而降低。图1-2-2,纬度60o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出问题]根据前面的计算,思考南北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学生总结]南北两极点角速度、线速度都为0,即南北两极点既无角 速度,也无线速度。 [承转过渡]昼夜交替 [模拟演示]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平行光,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自转运动。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教师演示,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 2、我们有时处在白天(昼半球),有时处在黑夜(夜半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界线——晨昏线,说出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的形状组成,与赤道的关系 (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3)移动规律 (4)如何判读晨昏线? (说明)对于晨昏线的判读是一个难点,要结合不同的图形进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总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则为晨线 4、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它有何意义? [教师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它制约着人们的起居作息,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这个周期

高中地理必修三_鲁教版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知识构建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 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 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二、区域类型的划分 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 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 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

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①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 1月0℃等温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南方与北方 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 水田与旱地 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复习课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除极点外,均为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长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相等(2万千米)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任意两条经线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㈡经度和纬度 纬度经度 划分方法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 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由0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0,00经线以 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分布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愈大 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 自西向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 两条正对的经线度数之和是180,东西经相反 代号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㈢经纬网中重要的经纬线 纬线经线 ①0°南北半球分界线; ②23°26′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③66°34′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 ④90°极点①0°和18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①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0°--160°E是东半球 160°E—180°--20°W是西半球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地球仪侧视图上的经纬网地球仪俯视图上的经纬网方格状经纬网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 两极 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经 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线 纬线是横线,经线与纬线垂直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纬度km。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鲁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复习要点与测试卷(含答案)

鲁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复习要点与测试卷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知识清单一 宇宙 1.宇宙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天体 (1)含义:宇宙中有多种多样的物质,例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光 (2)辨识: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3)主要天体类型和特征 3.天体系统 (1)含义: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划分 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等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 河外星系远远大于银河系,但它与银河系同级别 ①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月球绕地球公转。 ②太阳系:太阳、地球与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共同组成太阳系。 ③银河系: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组成。 直径约10万光年,至少有1 000亿颗以上的恒星

④河外星系:银河系外还有许多同银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⑤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和数以亿计的星系合起来叫做可观测宇宙,它是人类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也是人类已知的宇宙范围。 4.人类认识的宇宙 目前天文望远镜的探测距离约为137亿光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观察到的宇宙范围还会不断扩大。 知识清单二 地球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物理性质相近: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都是类地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说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运动特征相似?????近圆性:公转轨道均近似圆形共面性: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安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地球本身的条件“适中” 素养凝练 “三看法”判断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