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总线可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工业总线可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工业总线可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单片机作业工业总线与温度测量

班级:

学号:

姓名:

工业总线可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传感器级总线、设备级总线和现场总线。传感器级和设备级总线属于较低层次的工业网络,用于处理传感器、行程开关、继电器、接触器和阀门定位器这类工业设备;而现场总线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工业网络,用于完成一些过程控制器或现场仪表之间的通信。另外,由于设备级总线和

现场总线有时完成相同的功能,因此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可同时存在于

同一系统中(

现场总线是用于过程控制现场仪表与控制室之间的一个标准的、开放的、双

向的多站数字通信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

以全数字式现场总线(FIELDBUS)为代表的互联规范,正在迅猛发展和扩大。

由于采用现场总线将使控制系统结构简单,系统安装费用减少并且易于维护;

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不同厂商、不同品牌的现场设备达到最佳的系统集成等一系

列的优点,现场总线技术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十几年由于现场总线的

国际标准不能建立,现场总线发展的种类较多,约有40余种:如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的ProfiBus,法国的FIP,英国的ERA,挪威的FINT,Echelon公

司的LONWorks,PhenixContact公司的InterBus,RoberBosch公司的CAN,Rosemounr公司的HART,CarloGarazzi公司的Dupline,丹麦ProcessData公

司的P-net,PeterHans公司的F-Mux,以及ASI(ActraturSensorInterface),MODBus,SDS,Arcnet,国际标准组织-基金会现场总线FF:FieldBusFoundation,WorldFIP,BitBus,美国的DeviceNet与ControlNet等等。

现场总线的种类主要有:基金会现场总线FF;ProfiBus;WorldFIP;

ControlNet/DeviveNet;CAN等

1、基金会现场总线FF

现场总线基金会包含100多个成员单位,负责制订一个综合IEC/ISA标准的国际现场总

线。它的前身是可互操作系统协议ISP(InterperableSystemProtocol)-

-基于德国的

ProfiBis标准,和工厂仪表世界协议WORLD (WorldFactoryInstrumentationProtocol)--

基于法国的FIP标准。ISP和WORLDFIP于1994年6月合并成立了现场总

线基金会。

基金会现场总线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化系统互联OSI的简化模

型(1,2,7层)。

另外增加了用户层。

2、ProfiBus

ProfiBus自1984年开始研制现场总线产品,现以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开

放式现场总线

系统,欧洲市场占有率大于40%,广泛应用于加工自动化、楼宇自动化、

过程自动化、发电

与输配电等领域。1996年6月ProfiBus被采纳为欧洲标准EN50170第二卷。PNO为其用户组织,核心公司有:Siemens公司,E+H公司,Samson公司,Softing公司等。

ProfiBus技术特性:ProfiBus以ISO7498为基础,以开放式系统互联网

络OSI

(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作为参考模型,定义了物理传输特性,总线存取协议和应

用功能。ProfiBus家族包括ProfiBus-DP,ProfiBus-PA,ProfiBus-FMS。ProfiBus-DP

(DecentralizedPeriphery)是一种高速和便宜的通信连接,用于自动控

制系统和设备级

分散的I/0之间进行通信。ProfiBus-FMS (FieldBusMessageSpecification)用来解决车间

级通用性通信任务。与LLI(LowerLayerInterface)构成应用层,FMS包

括了应用协议并向

用户提供了可广泛选用的强有力的通信服务,LLI协调了不同的通信关系

并向FMS提供了不

依赖设备访问数据链层。ProfiBus-PA(ProcessAutomation)专为过程自

动化而设计的,

它可使传感器和执行器接在一根共用的总线上。根据IEC61158-2国际标准,ProfiBus-PA可用双绞线供电技术进行数据通信,数据传输采用扩展的

ProfiBus-DP协议和描述现场设备的

PA行规。当使用电缆耦合器,ProfiBus-PA装置能很方便的连接到

ProfiBus-DP网络。[主要

内容摘自“PROFIBUS-与现场总线国际标准”欧阳劲松梅恪]

3、WorldFIP

WorldFIP协会成立于1987年3月,以法国CEGELEC、SCHNEIDER等公司为

基础开发了FIP

(工厂仪表协议)现场总线系列产品。协会有100多个成员,产品在法国

市场占有率大于60%,

欧洲约25%。产品适用于发电与输配电、加工自动化、铁路运输、地铁和

过程自动化等领域。

1996年6月WorldFIP被采纳为欧洲标准EN50170。WorldFIP是一个开放

系统,不同系统、不同厂家生产的装置都可以使用WorldFIP,应用结构可以是

集中型、分散型和主站-从站型。

WorldFIP现场总线构成的系统可分为三级:过程级、控制级和监控级,

这样用单一的

WorldFIP总线就可以满足过程控制、工厂制造加工系统和各种驱动系统的

需要了。

WorldFIP协议有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组成。应用层定义为两种:MPS定义和

SubMMS定义。MPS是工厂周期/非周期服务,SubMMS是工厂报文的子集。

物理层的作用能够确保连接到总线上的装置间进行位信息的传递。介质是屏蔽双绞线

或光纤。传输速度有31.25kb/s,1Mb/s和2.5Mb/s,标准速度是1Mb/s,

使用光纤时最高可

达5Mb/s。

WorldFIP的帧有三部分组成,即帧起始定界符(FSS),数据和检验字段,以及帧结束

定界符。

应用层服务有三个不同的组:BAAS(Bus Arbitrator Application Services),MPS

(Manufacturing Periodical / a Periodical Services),SubMMS (Subset of Messaging Services)。MPS服务提供给用户:本地读/写服务,

远方读/写服务,参数传输/接收指示,使用信息的刷新等。

处理单元通过WorldFIP的通信装置(通信数据库和通信芯片组成)挂到

现场总线上。

通信芯片包括通信控制器和线驱动,通信控制器有FIPIU2,FIPCO1,FULLFIP2,MICROFIP

等,线驱动器用于连接电缆(FIELDRIVE,CREOL)或光纤

(FIPOPTIC/FIPOPTIC-TS)。通

信数据库用于在通信控制器和用户应用之间建立链接。[主要内容摘自“法国WorldFIP现场

总线技术概况

4、ControlNet/DeviveNet

ControlNet的基础技术是在RockwellAutomation企业于1995年10月公布。1997年7月成

立了ControlNetInternational组织(),Rockwell转让此项

技术给该组织。组织成员有50多个如ABBRoboties,HoneywellInc.,YokogawaCorp.,

ToshibaInternational,Procter&Gamble,OmronElectronicsInc.等。

DeviceNet的相关网

址()

传统的工厂级的控制体系结构有五层即工厂层、车间层、单元层、工作站层、设备层组成。

而Rockwell自动化系统简化为三层结构模式:信息层(Ethernet以太网),控制层

(ControlNet控制网),设备层(DeviceNet设备网)。ControlNet层常传输大量的I/O和

对等通讯信息,具有确定性和可重复性的,紧密联系控制器和I/O设备的要求。它具备如下

特点:1)ControlNet在单根电缆上支持两种类型的信息传输:有实时性的控制信息和I/O

数据传输,无时间苛求的信息发送和程序上/下载;2)ControlNet技术采取了一种新的通

信模式,以生产者/客户模式取代了传统的源/目的模式它不仅支持传统的点对点通讯,而

且允许同时向多个设备传递信息。生产者/客户模式使用时间片算法保证各节点实现同步,

从而提高了带宽利用率;3)ControlNet使用同轴电缆可达6km,节点数99个,两个节点间

距离最长达1000m,48个节点距离可长达250m,采用光纤和中继器后通讯距离可达几十公里。

ControlNet应用于过程控制,自动化制造等领域。

5、CAN

CAN(ControllerAreaNetwork)称为控制局域网,属于总线式通讯网络。CAN总线规范了

任意两个CAN节点之间的兼容性,包括电气特性及数据解释协议,CAN协

议分为二层:物理

层和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决定了实际位传送过程中的电气特性,在同一网

络中,所有节点

的物理层必须保持一致,但可以采用不同方式的物理层。CAN的数据链路

层功能包括帧组织

形式,总线仲裁和检错、错误报告及处理,确认哪个信息要发送的,确认

接收到的信息及

为应用层提供了接口。CAN网络具有如下特点:CANBUS网络上任意一个节

点均可在任意时刻

主动向网络上的其它节点发送信息,而不分主从。通讯灵活,可方便地构

成多机备份系统

及分布式监测、控制系统。网络上的节点可分成不同的优先级以满足不同

的实时要求。

采用非破坏性总线裁决技术,当两个节点同时向网络上传送信息时,优先

级低的节点

主动停止数据发送,而优先级高的节点可不受影响地继续传输数据。具有

点对点,一点对

多点及全局广播传送接收数据的功能。通讯距离最远可达10KM/5KBPS,通

讯速率最高可达

1MBPS/40M。网络节点数实际可达110个。每一帧的有效字节数为8个,这样传输时间短,受

干扰的概率低。每帧信息都有CRC校验及其它检错措施,数据出错率极低,可靠性极高.通

讯介质采用廉价的双绞线即可,无特殊要求。在传输信息出错严重时,节

点可自动切断它

与总线的联系,以使总线上的其它操作不受影响。

现场总线标准有如下种类:

丹麦国家标准DSF21906:P-Net

德国国家标准DIN19245(1-2):ProfiBus-FMS

德国国家标准DIN19245(3):ProfiBus-DP

德国国家标准DIN19245(4):ProfiBus-PA

法国国家标准FIPC46601-607:WorldFIP

日本JEMA标准CC-Link

美国国家标准ANSI/NEMA以等同方式支持的ISA/IEC标准草案

1)ISA/IEC61158-1总论;

2)ISA/IEC61158-2物理层规范

3)ISA/IEC61158-3链路层服务定义1998/09/30未通过

4)ISA/IEC61158-4链路层规范;1998/09/30未通过

5)ISA/IEC61158-5应用层服务定义;1998/09/30未通过

6)ISA/IEC61158-6应用层规范;1998/09/30未通过

7)ISA/IEC61158-7管理系统

8)ISA/IEC61158-8一致性试验

9)ISA/IEC61804过程控制模块

欧洲标准EN50170(CLC65CX)

Vol.IP-Net

Vol.IIProfiBus

Vol.IIIWorldFIP

Vol.IVFF,联合王国(UK)IEC国家委员会提议

Vol.VControlNet,联合王国(UK)IEC国家委员会提议

欧洲标准EN50254(CLC65CX)

1)ProfiBusDP

2)FIPDWF

3)Interbus

欧洲标准EN50295(CLCTC17B)

1)ASI

欧洲标准prEN50325

1)DeviceNet美国Rockwell

2)SDS美国Honeywell

国际标准ISO11898

1)德国CANbus;

2)美国DeviceNet;

3)特性接近ProfiBus;

国际标准IEC62026(IECSC65C)

1)ASI法国、德国

2)DeviceNet美国Rockwell

3)SDS美国Honeywell

一.什么是rs-232 接口?

二 . RS232总线桥硬件设计

三.RS232总线桥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一、

(1) rs-232 的历史和作用

在串行通讯时,要求通讯双方都采用一个标准接口,使不同的设备可以方便地

连接起来进行

通讯。rs-232-c接口(又称eia rs-232-c)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串行通讯接口。

(“rs-232-c”中的“-c”只不过表示rs-232的版本,所以与“rs-232”简称是一样的)它

是在1970 年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联合贝尔系统、调制解调器厂家及计

算机终端生产厂家共同制定的用于串行通讯的标准。它的全名是数据终端设备

(dte)和数据通讯设备(dce)之间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接口技术标准该标准

规定采用一个25 个脚的db-25 连接器,对连接器的每个引脚的信号内容加以

规定,还对各种信号的电平加以规定。后来ibm

的pc 机将rs-232 简化成了db-9 连接器,从而成为事实标准。而工业控制的

rs-232 口一般只使用rxd、txd、gnd 三条线。

(2)rs-232 接口的电气特性

在rs-232-c 中任何一条信号线的电压均为负逻辑关系。即:逻辑1为-3 到-

15v;逻辑0

为+3 到+15v 。rs-232-c 最常用的9 条引线的信号内容如下所示

db-9 1 2 3 4 5 6 7 8 9

db-25 8 3 2 20 7 6 4 5 22

定义dcd rxd txd dtr gnd dsr rts cts ri

(3) rs-232 接口的物理结构

rs-232-c 接口连接器一般使用型号为db-9 插头座,通常插头在dce端,插座在dte端.

pc 机的rs-232 口为9 芯针插座。一些设备与pc 机连接的rs-232 接口,因为不使用对方的传送控制信号,只需三条接口线,即发送数据txd、接收数据rxd

和信号地gnd。rs-232 传输线采用屏蔽双绞。

(4)rs-232 传输电缆长度

由rs-232c 标准规定在码元畸变小于4%的情况下,传输电缆长度应为50 英尺,其实这个4%的码元畸变是很保守的,在实际应用中,约有99%的用户是按码元

畸变10-20%的范围工作的,所以实际使用中最大距离会远超过50英尺,美国dec公司曾规定允许码元畸变为10%而得出

下面实验结果。其中1 号电缆为屏蔽电缆,型号为decp.no.9107723 内有三对双绞线,每对由22# awg 组成,其外覆以屏蔽网。2 号电缆为不带屏蔽的电缆。型号为decp.no.9105856-04是22#awg 的四芯电缆。

dec 公司的实验结果

波特率bps 1号电缆传输距离(米) 2号电缆传输距离(米)

110 1500 900

300 1500 900

1200 900 900

2400 300 150

4800 300 75

9600 75 75

经过许多年来rs-232 器件以及通信技术的改进,rs-232 的通信距离已经大大

增加。波士电子的rs-232 增强器可以将普通的rs-232 口的通信距离直接延长到1000米。

二、什么是rs-485 接口?

1. rs-485 的电气特性:发送端:逻辑1以两线间的电压差为+(2 至6) v

表示;

逻辑0以两线间的电压差为-(2 至6)v 表示。接收端:a比b高200mv以上

即认为是逻辑

1,a 比b 低200mv 以上即认为是逻辑0。

2. rs-485(或 rs-422)的接线:

3. rs-485 的数据最高传输速率为10mbps。但是由于rs-485 常常要与pc 机

的rs-232

口通信,所以实际上一般最高115.2kbps。又由于太高的速率会使rs-485 传输距离减小,所以往往为9600bps 左右或以下。

4. rs-485 接口是采用平衡驱动器和差分接收器的组合,抗噪声干扰性好。

5. rs-485接口的最大传输距离标准值为1200米(9600bps时),实际上可达3000米,

rs-485 接口在总线上是允许连接多达128个收发器、即rs-485 具有多机通信

能力,这样用户可以利用单一的rs-485 接口方便地建立起设备网络。因rs-485 接口具有良好的抗噪声干扰性,长的传输距离和多站能力等上述优点就使其成

为首选的串行接口。因为rs485 接口组成的半双工网络,一般只需二根信号线,所以rs485 接口均采用屏蔽双绞线传输。rs-485 的国际标准并没有规定rs485 的接口连接器标准、所以采用接线端子或者db-9、db-25 等连接器都可以。

rs-485 接口是事实工业标准。

6. 采用rs485 接口时,传输电缆的长度如何考虑?

答:在使用rs485 接口时,对于特定的传输线经,从发生器到负载其数据信

号传输所允

许的最大电缆长度是数据信号速率的函数,这个长度数据主要是受信号失真及

噪声等影响所

限制。最大电缆长度与信号速率的关系曲线是使用24awg 铜芯双绞电话电缆(线径为0。

51mm),线间旁路电容为52。5pf/m,终端负载电阻为100 欧时所得出。(引自gb11014-89

附录a)。当数据信号速率降低到90kbit/s 以下时,假定最大允许的信号损失为6dbv 时,则电缆长度被限制在1200m。实际上,在实用时是完全可以取得比它大的电缆长度。当使用不同线径的电缆。则取得的最大电缆长度是不相同的。例如:当数据信号速率为600kbit/s

时,采用24awg 电缆,最大电缆长度是200m,若采用19awg 电缆(线径为

0.91mm)则电缆长度将可以大于200m;若采用28awg 电缆(线径为0.32mm)则电缆长度只能小于200m。rs-485的远距离通信建议采用屏蔽电缆,并且将屏蔽层作为地线。

三、什么是rs rs-422 接口?

rs-422 的电气性能与rs-485完全一样。主要的区别在于:

rs-422 有4 根信号线:两根发送(y、z)、两根接收(a、b)。由于rs-422 的收与发是分开的所以可以同时收和发(全双工)。

rs-485 有2 根信号线:发送和接收都是a 和b。由于rs-485 的收与发是共用两根线所以不能够同时收和发(半双工)。

能否将rs-422 的y-a 短接作为rs-485 的a、将rs-422 的z-b 短接作为rs-485 的b呢?

不一定。条件是rs-422 必须是能够支持多机通信的。波士电子的所有接口转换器的rs-422 口都能够支持全双工多机通信,所以可以这样简单转换为rs-485。

四、rs rs-485 比rs rs-232 232-c 接口相比有何特点?

由于rs-232 接口标准出现较早,难免有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

(1)接口的信号电平值较高,易损坏接口电路的芯片,又因为与ttl 电平不兼容故需

使用电平转换电路方能与ttl 电路连接。

(2)传输速率较低,在异步传输时,波特率为20kbps。现在由于采用新的uart 芯片

16c550 等,波特率达到115.2kbps。

(3)接口使用一根信号线和一根信号返回线而构成共地的传输形式,这种共地传输容

易产生共模干扰,所以抗噪声干扰性弱。

(4)传输距离有限,最大传输距离标准值为50 米,实际上也只能用在15米

左右。

(5)rs-232 只允许一对一通信,而rs-485 接口在总线上是允许连接多达128个收发器。

(6)深圳市天地华杰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生产的td-1204集线器可以解决485总线连接方式。

(7)td-1204是一款rs-485集线器(又称rs-485总线分割集中器,rs-

485hub)。是深圳市天地华杰科技有限公司为了解决复杂电磁场环境下rs-485

总线大系统中星型布线而专业设计。该rs485集线器采用双向透明传输,rs485集线器它能够把一路rs-485或一路rs-232总线分割为4路rs-485总线,或者把四路rs-485信号汇集到一路rs-485或一路rs-232总线上来。并且每个端口都独立具有光隔、短路、开路保护功能。在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内置的控制

器能够及时的切断有故障的端口。使rs485集线器保证每一端口都起到独立工作,达到互不干扰的效果。每个端口可同时连接32个接点,可延长1200米

rs-485信号。是改变rs-485总线布线中单一结构的最好选择

在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以及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当中,经常需要使用串

行通信来实现数据交换。目前,有RS-232,RS-485,RS-422几种接口标准用于串行通信。RS-232是最早的串行接口标准,在短距离(<15M),较低波特率串行

通信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后针对RS-232接口标准的通信距离短,波特率比较低的状况,在RS-232接口标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RS-422接口标准,RS-485

接口标准来克服这些缺陷。下面详细介绍RS-232,RS-422,RS-485接口标准。

RS-232串口标准是种在低速率串行通讯种增加通讯距离的单端标准。RS-232采取不平衡传输方式,即单端通讯。其收发端的数据信号都是相对于地信

号的。所以其共模抑制能力差,再加上双绞线的分布电容,其传输距离最大约

为15M,最高速率为20KBPS,且其只能支持点对点通信。

针对RS-232串口标准的局限性,人们又提出了RS-422,RS-485接口标准。RS-485/422采用平衡发送和差分接收方式实现通信:发送端将串行口的TTL电

平信号转换成差分信号A,B两路输出,经过线缆传输之后在接收端将差分信号

还原成TTL电平信号。由于传输线通常使用双绞线,又是差分传输,所以又极

强的抗共模干扰的能力,总线收发器灵敏度很高,可以检测到低至200mV电压。故传输信号在千米之外都是可以恢复。RS-485/422最大的通信距离约为1219M,最大传输速率为10Mb/S,传输速率与传输距离成反比,在100Kb/S的传输速率下,才可以达到最大的通信距离,如果需传输更长的距离,需要加485中继器。RS-485采用半双工工作方式,支持多点数据通信。RS-485总线网络拓扑一般采用终端匹配的总线型结构。即采用一条总线将各个节点串接起来,不支持环形

或星型网络。如果需要使用星型结构,就必须使用485中继器或者485集线器

才可以。RS-485/422总线一般最大支持32个节点,如果使用特制的485芯片,可以达到128个或者256个节点,最大的可以支持到400个节点。

在各种现场中,485总线应用的非常的广泛,但是485总线比较容易出现

故障,现在将485总线容易出现故障的情况并且可以排除这些故障的方法罗列

如下:

1.由于485信号使用的是一对非平衡差分信号,意味485网络中的每一个

设备都必须通过一个信号回路连接到地,以减少数据线上的噪音,所以数据线

最好由双绞线组成,并且在外面加上屏蔽层作为地线,将485网络中485设备

连接起来,并且在一个点可靠接地。

2.在工业现场当中,现场情况非常复杂,各个节点之间存在很高的共模电压,485接口使用的是差分传输方式,有抗共模干扰能力,但是当共模电压大

于+12V或者小于-9V时,超过485接收器的极限接收电压。接收器就无法工作,甚至可能会烧毁芯片和一起设备。可以在485总线中使用深圳市富永通科技有

限公司的485光隔离中继器,将485信号及电源完全隔离,从而消除共模电压

的影响。

3.485总线随着传输距离的延长,会产生回波反射信号,如果485总线的

传输距离如果超过100米,建议施工时在485通讯的开始端和结束端120欧姆

的终端电阻。相关接线方法可以参考网页:120欧姆电阻的接法.

4.485总线中485节点要尽量减少与主干之间的距离,一般建议485总线

采用手牵手的总线拓扑结构。星型结构会产生反射信号,影响485通信质量。

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求485节点离485总线主干的距离超过一定距离,使

用深圳市富永通科技有限公司的485中继器可以作出一个485总线的分叉。如

果施工过程中要求使用星型拓扑结构,可以使用深圳市富永通科技有限公司的485集线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5.影响485总线的负载能力的因素:通讯距离,线材的品质,波特率,转

换器供电能力,485设备的防雷保护,485芯片的选择。如果485总线上的485

设备比较多的话,建议使用带有电源的485转换器,无源型的485转换器由于

时从串口窃电,供电能力不是很足,负载能力不够。选用好的线材,如有可能

使用尽可能低的波特率,选择高负载能力的485芯片,都可以提高485总线的

负载能力。485设备的防雷保护中的防雷管会吸收电压,导致485总线负载能

力降低,去掉防雷保护可以提高485总线负载能力。

485总线由于其布线简单,稳定可靠从而广泛的应用于视频监控,门禁对讲,楼宇报警等各个领域中,但是,在485总线布线过程中由于有很多不完全准确

的概念导致出现很多问题。现在将一些错误的观念作出一些澄清。

1.485信号线可以和强电电源线一同走线。在实际施工当中,由于走线都是

通过管线走的,施工方有的时候为了图方便,直接将485信号线和电源线绑在

一起,由于强电具有强烈的电磁信号对弱电进行干扰,从而导致485信号不稳定,导致通信不稳定。

2.485信号线可以使用平行线作为布线,也可以使用非屏蔽线作为布线。由

于485信号是利用差模传输的,即由485+与485-的电压差来作为信号传输。如果外部有一个干扰源对其进行干扰,使用双绞线进行485信号传输的时候,由

于其双绞,干扰对于485+,485-的干扰效果都是一样的,那电压差依然是不变的,对于485信号的干扰缩到了最小。同样的道理,如果有屏蔽线起到屏蔽作

用的话,外部干扰源对于其的干扰影响也可以尽可能的缩小。

3.选择使用普通的超五类屏蔽双绞线即网线就可以。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现在市场上的线材鱼龙混杂,有不良商人利用某种合金来顶替铜丝来做网线,在外面镀铜以蒙混客户。具体区别方法:看网线截面,如果是铜色的话,

就是铜丝,如为白色,则是用合金以次充好。合金一般比较脆,容易断,而且

导电性远不如铜丝,很容易在工程施工中造成问题。线材一般那建议选择标准

的485线,其为屏蔽双绞线,传输线不是像网线那样为单股的铜丝,而是多股

铜丝绞在一起形成一根线,从而即使某根小铜丝断掉,也不会影响整个的使用。

4.485布线可以任意布设成星型接线与树形接线。485布线规范是必须要手

牵手的布线,一旦没有借助485集线器和485中继器直接布设成星型连接和树

形连接,很容易造成信号反射导致总线不稳定。很多施工方在485布线过程中,使用了星型接线和树形接线,有的时候整个系统非常稳定,但是有的时候则总

是出现问题,又很难查找原因,一般都是由于不规范布线所引起的。如果由于

现场的限制,必须要进行星型连接或者树形连接,可以使用深圳市富永通科技

有限公司的485集线器和485中继器解决相关问题,相关参考页面如下:485

总线星型连接,485总线树形拓扑结构。

5.485总线必须要接地。在很多技术文档中,都提到485总线必须要接地,但是没有详细的提出如何接地。严格的说,485总线必须要单点可靠接地。单点就是整个485总线上只能是有一个点接地,不能多点接地,因为将其接地

是因为要将地线(一般都是屏蔽线作地线)上的电压保持一致,防止共模干扰,如果多点接地适得其反。可靠接地时整个485线路的地线必须要有良好的接触,从而保证电压一致,因为在实际施工中,为了接线方便,将线剪成多段再连接,但是没有将屏蔽线作良好的连接,从而使得其地线分成了多段,电压不能保持

一致,导致共模干扰。

工业温度测量必备常识

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

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

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和国际实用温标。

华氏温标(oF)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32度,水的沸点为212度,中间划分180等分,每第分为报氏1度,符号为oF。

摄氏温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度,水的沸点为100度,中间划分100等分,每第分为报氏1度,符号为℃。

热力学温标又称开尔文温标,或称绝对温标,它规定分子运动停止时的温度

为绝对零度,记符号为K。

国际实用温标是一个国际协议性温标,它与热力学温标相接近,而且复现精度高,使用方便。目前国际通用的温标是1975年第15届国际权度大会通过的《1968年国际实用温标-1975年修订版》,记为:IPTS-68(Rev-75)。但由于IPTS-68温示存在一定的不足,国际计量委员会在18届国际计量大会第七号决

议授权予1989年会议通过了1990年国际温标ITS-90,ITS-90温标替代IPTS-

68。我国自1994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ITS-90国际温标。

1.温度单位

热力学温度(符号为T)是基本功手物理量,它的单位为开尔文(符号为K),定义为水三相点的热力学温度的1/273.16。由于以前的温标定义中,使用了与273.15K(冰点)的差值来表示温度,因此现在仍保留这各方法。

根据定义,摄氏度的大小等于开尔文,温差亦可以用摄氏度或开尔文来表示。国际温标ITS-90同时定义国际开尔文温度(符号为T90)和国际摄氏温度(符号为t90)

2.国际温标ITS-90的通则

ITS-90由0.65K向上到普朗克辐射定律使用单色辐射实际可测量的最高温度。ITS-90是这样制订的,即在全量程中,任何温度的T90值非常接近于温标采纳时T的最佳估计值,与直接测量热力学温度相比,T90的测量要方便得多,而且更为精密,并具有很高的复现性。

3. ITS-90的定义

第一温区为0.65K到5.00K之间, T90由3He和4He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式来定义。

第二温区为3.0K到氖三相点(24.5661K)之间T90是用氦气体温度计来定义. 第二温区为平衡氢三相点(13.8033K)到银的凝固点(961.78℃)之间,T90是由铂电阻温度计来定义.它使用一组规定的定义固定点及利用规定的内插法来分度. 银凝固点(961.78℃)以上的温区,T90是按普朗克辐射定律来定义的,复现仪器为光学高温计.

二、温度测量仪表的分类

温度测量仪表按测温方式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通常来说接触式测温仪表测温仪表比较简单、可靠,测量精度较高;但因测温元件与被测介质需要进行充分的热交金刚,帮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热平衡,所以存在测温的延迟现象,同时受耐高温材料的限制,不能应用于很高的温度测量。非接触式仪表测温是通过热辐射原理来测量温度的,测温元件不需与被测介质接触,测温范围广,不受测温上限的限制,也不会破坏被测物体的温度场,反应速度一般也比较快;但受到物体的发射率、测量距离、烟尘和水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其测量误差较大。

三、热电偶

热电偶是工业上最常用的温度检测元件之一。其优点是:

①测量精度高。因热电偶直接与被测对象接触,不受中间介质的影响。

②测量范围广。常用的热电偶从-50~+1600℃均可边续测量,某些特殊热电偶最低可测到-269℃(如金铁镍铬),最高可达+2800℃(如钨-铼)。

③构造简单,使用方便。热电偶通常是由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组成,而且不受大小和开头的限制,外有保护套管,用起来非常方便。

1.热电偶测温基本原理

将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或半导体A和B焊接起来,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当导体A 和B的两个执着点1和2之间存在温差时,两者之间便产生电动势,因而在回路中形成一个大小的电流,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热电偶就是利用这一效应来工作的。

2.热电偶的种类及结构形成

(1)热电偶的种类

常用热电偶可分为标准热电偶和非标准热电偶两大类。所调用标准热电偶是指

国家

标准规定了其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允许误差、并有统一的标准分度表的热电偶,它

有与其配套的显示仪表可供选用。非标准化热电偶在使用范围或数量级上均不

及标准

化热电偶,一般也没有统一的分度表,主要用于某些特殊场合的测量。

标准化热电偶我国从1988年1月1日起,热电偶和热电阻全部按IEC国际标

准生产,并指定S、B、E、K、R、J、T七种标准化热电偶为我国统一设计型热

电偶。

(2)热电偶的结构形式为了保证热电偶可靠、稳定地工作,对它的结构要求如下:

①组成热电偶的两个热电极的焊接必须牢固;

②两个热电极彼此之间应很好地绝缘,以防短路;

③补偿导线与热电偶自由端的连接要方便可靠;

④保护套管应能保证热电极与有害介质充分隔离。

3.热电偶冷端的温度补偿

由于热电偶的材料一般都比较贵重(特别是采用贵金属时),而测温点到仪表的距离都很远,为了节省热电偶材料,降低成本,通常采用补偿导线把热电偶的冷端(自由端)延伸到温度比较稳定的控制室内,连接到仪表端子上。必

须指出,热电偶补偿导线的作用只起延伸热电极,使热电偶的冷端移动到控制

室的仪表端子上,它本身并不能消除冷端温度变化对测温的影响,不起补偿作用。因此,还需采用其他修正方法来补偿冷端温度t0≠0℃时对测温的影响。

在使用热电偶补偿导线时必须注意型号相配,极性不能接错,补偿导线与热电

偶连接端的温度不能超过100℃。

四、热电阻

热电阻是中低温区最常用的一种温度检测器。它的主要特点是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其中铂热是阻的测量精确度是最高的,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温,而且被制成标准的基准仪。

1.热电阻测温原理及材料

热电阻测温是基于金属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特性来进行

温度测量的。

热电阻大都由纯金属材料制成,目前应用最多的是铂和铜,此外,现在已开始

采用甸、镍、锰和铑等材料制造热电阻。

2.热电阻的结构

(1)精通型热电阻工业常用热电阻感温元件(电阻体)的结构及特点见表2-

1-11。从热电阻的测温原理可知,被测温度的变化是直接通过热电阻阻值的变

化来测量的,因此,热电阻体的引出线等各种导线电阻的变化会给温度测量带

来影响。为消除引线电阻的影响同般采用三线制或四线制,有关具体内容参见

本篇第三章第一节.

(2)铠装热电阻铠装热电阻是由感温元件(电阻体)、引线、绝缘材料、不

锈钢套管组合而成的坚实体,如图2-1-7所示,它的外径一般为φ2~φ8mm,

最小可达φmm。

与普通型热电阻相比,它有下列优点:①体积小,内部无空气隙,热惯性上,测量滞后小;②机械性能好、耐振,抗冲击;③能弯曲,便于安装④使用寿命长。

(3)端面热电阻端面热电阻感温元件由特殊处理的电阻丝材绕制,紧贴在温度计端面,其结构如图2-1-8所示。它与一般轴向热电阻相比,能更正确和快速地反映被测端面的实际温度,适用于测量轴瓦和其他机件的端面温度。(4)隔爆型热电阻隔爆型热电阻通过特殊结构的接线盒,把其外壳内部爆炸性混合气体因受到火花或电弧等影响而发生的爆炸局限在接线盒内,生产现场不会引超爆炸。隔爆型热电阻可用于Bla~B3c级区内具有爆炸危险场所的温度测量。

3.热电阻测温系统的组成

热电阻测温系统一般由热电阻、连接导线和显示仪表等组成。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①热电阻和显示仪表的分度号必须一致

②为了消除连接导线电阻变化的影响,必须采用三线制接法。具体内容参见本篇第三章。

(2)铠装热电阻铠装热电阻是由感温元件(电阻体)、引线、绝缘材料、不锈钢套管组合而成的坚实体,如图2-1-7所示,它的外径一般为φ2~φ8mm,最小可达φmm。

与普通型热电阻相比,它有下列优点:①体积小,内部无空气隙,热惯性上,测量滞后小;②机械性能好、耐振,抗冲击;③能弯曲,便于安装④使用寿命长。

(3)端面热电阻端面热电阻感温元件由特殊处理的电阻丝材绕制,紧贴在温度计端面,其结构如图2-1-8所示。它与一般轴向热电阻相比,能更正确和快速地反映被测端面的实际温度,适用于测量轴瓦和其他机件的端面温度。(4)隔爆型热电阻隔爆型热电阻通过特殊结构的接线盒,把其外壳内部爆炸性混合气体因受到火花或电弧等影

电阻体的断路修理必然要改变电阻丝的长短而影响电阻值,为此更换新的电阻体为好,若采用焊接修理,焊后要校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温度测量是大多数工业控制的关键环节,其实现方法通常是使温度传感器与待测固体表面相接触或浸入待测流体.在选择温度传感器时应考虑的几个因素是温度测量范围、精度、响应时间、稳定性、线性度和灵敏度.应用最广泛的温度传感器是热电偶和电阻式温度探测器(RTD).表1简要总结了这两大类温度传感器的上述指标.此外,利用半导体的温度特性制成的温度传感器也已经实用化."class="highLight温度测量是大多数工业控制的关键环节,其实现方法通常是使温度传感器与待测固体表面相接触或浸入待测流体.在选择温度传感器时应考虑的几个因素是温度测量范围、精度、响应时间、稳定性、线性度和灵敏度.应用最广泛的温度传感器是热电偶和电阻式温度探测器(RTD).表1简要总结了这两大类温度传感器的上述指标.此外,利用半导体的温度特性制成的温度传感器也已经实用化.

环境空气

环境空气的温度比较难测量,因为传感器的温度必须反映空气的温度,但是由于与其他部件(PC板、电源及CPU等)相隔离,它们可能处于不同的温

度。热敏电阻、热电偶及RTD一般都采用可将传感元件与PC板温度隔开

的长引线,如果引线足够长,则传感元件将和环境处于同一温度,而引线

则与可能处于不同温度的PC板相连。IC传感器通常很难用来测量环境温度,因其最佳传热通道是与PC板处于同一温度的引线。如果PC板不具有

和环境相同的温度(例如,如果它装有功耗足以升高电路板温度的器件),

则IC即不可能测量环境温度。请注意,即使采用可使IC传感器高于PC

板的传统IC封装,例如T092,由于引线的导热能力非常好,因而测出的

温度实际上仍然是PC板的温度。但由于它们具有数字输出及恒温器等其他功能,IC传感器有时还是被用来测量环境空气的温度。这通常是将其安装

在一个与环境同温的小型卫星PC板上来实现的。IC也能用来对其他类型

传感器的测量信号进行调理,其中包括用于 RTD的ADC及放大器、热敏电

阻至数字转换器(如MAX6691)以及热电偶至数字转换器(如MAX6675)等见

所示。

CPU、图形处理器、FPGA、功率器件、模块等等

高功率器件的温度通常可用靠近或位于器件下面的表面贴装传感器(热敏电阻、IC或RTD等)来测量。如果无法实现,或者如果器件上装有散热片或

具有其他一些需要测量温度的表面,则可将带有长引线的传感器(如热电偶、RTD及热敏电阻等)安装在与被测表面相接触的位置上。如果被测温度可能

超过150℃,则热电偶或RTD为最佳选择。如果被测温度可能接近或高于750℃,则热电偶为唯一选择。

数据库课程设计完整版

数据库课程设计完 整版

HUNAN CITY UNIVERSITY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宿舍管理信息系统姓名: 学号: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指导教师:

20年 12月1日 目录 引言3 一、人员分配 4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4 三、课程设计过程 1.需求分析阶段 1.1应用背景 5 1.2需求分析目标5 1.3系统设计概要5 1.4软件处理对象 6 1.5系统可行性分析6 1.6系统设计目标及意义7 1.7系统业务流程及具体功能 7

1.8.1数据流程图8 2.系统的数据字典11 3.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13 4.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15 5.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18 6.数据库实施 18 7.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18 7.1 解决问题方法 19 7.2 系统维护 19 7.3 数据库性能评价 19 四、课程设计心得. 20参考文献 20 引言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前好多学校还停留在宿舍管理人员手工记录数据的最初阶段,手工记录对于规模小的学校来说还勉强能够接受,但对于学生信息量比较庞大,需要记录存档的数据比较多的高校来说,人工记录是相当麻烦的。而且当查找某条记录时,由于数据量庞大,还只能靠人工去一条一条的查找,这样不但麻烦还浪费了许多时间,效率也比较低。当今社会是飞速进步的世界,原始的记录方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了,计算机化管理正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信息世界永远不会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种技术不能满足需求时,就会有新的技术诞生并取代旧技术。21世纪的今天,信息社会占着主流地位,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已经得到普及,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们针对如此,设计了一套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采用的是计算机化管理,系统做的尽量人性化,使用者会感到操作非常方便,管理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将数据输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去。由于数据库存储容量相当大,而且比较稳定,适合较长时间的保存,也不容易丢失。这无疑是为信息存储量比较大的学校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本系统具有运行速度快、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优点,而且具备修改功能,能够快速的查询学校所需的住宿信息。 面对当前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经过实地调研之后,对宿舍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做了一个详细的概述。

届高三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一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明确考点】 大气圈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各层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有干洁空气、少量的____和________。 2. 低层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合作探究 1.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有何影响? 2.大气成分的变化能带来哪些危害? 3.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4.为什么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 保护伞”? 大气成分 体积(%) 作 用 干洁空气 N 2 ____ _________________ O 2 ____ ________________ CO 2 ____ ________________ O 3 ____ ________________ 水汽 ____ ________________ 固体杂质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剖析 例 读低层大气组成图,回答: (1)图中B 表示 ;C 表示 ,作用 是 。 (2)在大气含量很少的成分中,有地球生命保 护伞之称的是 ,他主要是能强烈吸 收 。 解析:图示为干洁空气组成图,干洁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其次是氧,二者占干洁空气的99%。由于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 答案:(1)氮 氧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物质 (2)臭氧 太阳紫外线 变式训练 1.城市上空多雾的原因是 ( ) A .空气中多水汽 B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C .空气中的固体杂质较多 D .空气中臭氧含量高 2.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正确的 是 ( ) A .海平面上升 B .臭氧大量减少 C .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所致 D .森林被砍伐 自主学习 知识点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分层的依据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____、____ 及____状况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______、 ______和高层大气。 2.对流层: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____;空气____运动显著;__、云、__、 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典例剖析 例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1)~(3)题。

数据库课程设计完整版

HUNAN CITY UNIVERSITY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宿舍管理信息系统 姓名: 学号: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指导教师: 20年 12月1日 目录 引言 3 一、人员分配 4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4 三、课程设计过程 1.需求分析阶段 1.1应用背景 5 1.2需求分析目标5 1.3系统设计概要 5 1.4软件处理对象 6 1.5系统可行性分析 6 1.6系统设计目标及意义7

1.7系统业务流程及具体功能 7 8 2.系统的数据字典11 3.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13 4.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15 5.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18 6.数据库实施 18 7.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18 7.1 解决问题方法 19 7.2 系统维护 19 7.3 数据库性能评价 19 四、课程设计心得. 20 参考文献 20 引言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好多学校还停留在宿舍管理人员手工记录数据的最初阶段,手工记录对于规模小的学校来说还勉强可以接受,但对于学生信息量比较庞大,需要记录存档的数据比较多的高校来说,人工记录是相当麻烦的。而且当查找某条记录时,由于数据量庞大,还只能靠人工去一条一条的查找,这样不但麻烦还浪费了许多时间,效率也比较低。当今社会是飞速进步的世界,原始的记录方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了,计算机化管理正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信息世界永远不会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种技术不能满足需求时,就会有新的技术诞生并取代旧技术。21世纪的今天,信息社会占着主流地位,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已经得到普及,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们针对如此,设计了一套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采用的是计算机化管理,系统做的尽量人性化,使用者会感到操作非常方便,管理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将数据输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去。由于数据库存储容量相当大,而且比较稳定,适合较长时间的保存,也不容易丢失。这无疑是为信息存储量比较大的学校提供了

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 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 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2. 通过图解法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 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自主预习】 预习课本P35-P37 图文及自主学习36-37 页。 【新课学习】互动探究 一、大气的组成 1. 通过自学课本和导学案能够连出低层大气组成及其作用 CO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氮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O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吸收红外线, 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条件

教师点拨: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人类活动改变了哪些大气成分?这些改变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还有哪些成分在改变,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这也就是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36 文字内容及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要求做到:完成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绘制,并且能自行解说大气的结构及各层特点,解说内容参考下列问题: 1、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3、各层大气分别具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上黑板画图并解说 教师引导探究 (多媒体显示): 1.云雨雪等天气 现象为什么发生 在对流层?(从 物质组成、大气运动角度考虑) 2. 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仅从天气状况、大气运动两方面考虑)

完整word版,数据库课程设计总结,推荐文档

数据库课程设计总结 数据库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姓名:邢王秀学号:201624101215 班级:09计本班 一个月的时间非常快就过去了,这一个月我不敢说自 己有多大的进步,获得了多少知识,但起码是了解了项目开 发的部分过程。虽说上过数据库相关的课程,但是没有亲身 经历过相关的设计工作细节。这次课程设计给我提供了一个 很好的机会。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发现这其中需要的很多知识我们没 有接触过,上网查找资料的时候发现我们以前所学到的仅仅 是皮毛,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掌握的东西我们根本不知道。同 时也发现有很多已经学过的东西我们没有理解到位,不能灵 活运用于实际,不能很好的用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自己不 断的大量的实践,通过不断的自学,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 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深刻理解所学知 识,同时也可以学到不少很实用的东西。 这次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我们组负责的企业信息文档 管理系统的设计。这课题是自拟的。我们组实行的分工合作。我主要是负责数据库功能模块设计这部分。 从各种文档的阅读到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库总 体设计、代码编写与调试,我们都准备了好长时间。组内分

工合作的整个过程,我亲身体验了一回系统的设计开发过 程,分工合作的好处。很多东西书上写的很清楚,貌似看着 也很简单,思路非常清晰。但真正需要自己想办法去设计一 个系统的时候才发现其中的难度。经常做到后面突 然就发现自己一开始的设计有问题,然后又回去翻工, 在各种反复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我想有这样的问题不止我一个,事后想想是一开始着 手做的时候下手过于轻快,或者说是根本不了解自己要做的 这个系统是给谁用的。因为没有事先做过仔细的用户调查, 不知道整个业务的流程,也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功能就忙着 开发,这是作为设计开发人员需要特别警惕避免的,不然会 给后来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可能会需要全盘推倒重 来。所以以后的课程设计要特别注意这一块的设计。 经过组内讨论,我们确定的课题是企业信息文档管理 系统。说实话,我对这个系统不是很了解。通过上网查找资 料、相关文献的阅读,我对该系统有了大体的了解。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我们通过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 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根据可行性研究的结 果和用户的需要,分析现有情况及问题。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不断地对程序及各模块进行修改、编译、调试、运行,其间 遇到很多问题,经过组内讨论。最终把它解决了。通过这次 课程设计,我对数据库的设计更加熟练了。

大气层结构组成

1+1教育自然科学个性化教案 教师 朱银炎 学生姓名 上课日期 2012年6月8日 学科 自然科学 年级 初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类型 知识讲解□:考题讲解□: 学生课时统计 学案主题 班主任 授课时段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气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________左右的高度内,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显得很______。 然而它对地球而言却非常重要,它像一件外衣一样__________着地球。 2.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_______之间。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________趋势。3.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热空气密度_________,________运动;而上方空气温度低,密度 ___________,下沉,形成对流。 二、我会选择: 5.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现象仍然存在的是( ) A、狂风暴雨 B、火山喷发 C、雷电交加 D、碧海蓝天 6.地球上的大气层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层,则地球将会( ) A、出现睛天、下雨等非常复杂的天气现象 B、仍然听到讲话的声音 C、频繁地受天外来客的袭击 D、没有白天和黑夜 7.指出下列大气对流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8.地球大气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是( ) A、暖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外层 9.地球表面大气层的厚度大约为() A、1000千米 B、2000千米 C、3000千米 D、5000千米10.大气分层的依据是() A、大气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垂直变化 B、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垂直变化

数据库课程设计 教务管理系统

洛阳理工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库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教务管理系统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B120505 学号 姓名 完成日期2015-1-4

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教务管理系统 设计内容与要求: 设计教务管理系统,类似于我校教务管理系统,有四类用户:教务员、学生、教师、管理员教务员可以输入学生、教师、班级、课程信息。一个班级只属于一个专业,一个学生只属于一个班级。教务员负责输入每个专业、每个班级需要学习哪些课程,指定课程的任课教师。教师可以查看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名单。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录入课程成绩。一个教师可以教授多个班的多门课程,每门课由多位老师讲授。课程分两类,必修课和选修课。系统要记录每个学生学习各门必修课的成绩,还要记录学生选修了哪些选修课以及课程成绩。学生可以查看自己各门课程的成绩。学生还可以进行评教,给老师打分。管理员可以输入教室信息,并结合班级、课程、教室信息实现自动排课。 要求: 1.完成本系统的需求分析,写出功能需求和数据需求描述; 2.完成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 3.完成本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的程序界面设计。 指导教师:高春玲 2014 年12 月28 日 课程设计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目录 一、概述 2 1.1、本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2 1.2、数据库开发工具和应用程序开发工具 2 二、需求分析 2 2.1功能需求 2 2.2数据需求 2 三、概念结构设计 2 3.1、E-R模型设计 2 3.2、总体E-R图描述 4 四、逻辑结构设计 4 4.1、关系模型 4 4.2、关系模式的优化与说明 4 五、物理结构设计 5 5.1建立数据库 5 5.2表与表结构 5 六、应用程序设计 6 6.1、系统总体结构 6 6.2、系统界面与源代码7 6.2.1、界面7 6.2.2、功能描述9 6.2.3、程序源代码9 七、设计总结23 八、体会与收获24 九、参考文献24

数据库课程设计(完整版)

HUNAN CITY UNIVERSITY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宿舍管理信息系统 姓名: 学号: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指导教师: 20年 12月1日

目录 引言 3 一、人员分配 4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4 三、课程设计过程 1.需求分析阶段 1.1应用背景 5 1.2需求分析目标5 1.3系统设计概要 5 1.4软件处理对象 6 1.5系统可行性分析 6 1.6系统设计目标及意义7 1.7系统业务流程及具体功能 7 1.8.1数据流程图8 2.系统的数据字典11 3.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13 4.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15 5.物理结构设计阶段 18 6.数据库实施 18 7.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18 7.1 解决问题方法 19 7.2 系统维护 19 7.3 数据库性能评价 19 四、课程设计心得. 20参考文献 20

引言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好多学校还停留在宿舍管理人员手工记录数据的最初阶段,手工记录对于规模小的学校来说还勉强可以接受,但对于学生信息量比较庞大,需要记录存档的数据比较多的高校来说,人工记录是相当麻烦的。而且当查找某条记录时,由于数据量庞大,还只能靠人工去一条一条的查找,这样不但麻烦还浪费了许多时间,效率也比较低。当今社会是飞速进步的世界,原始的记录方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了,计算机化管理正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信息世界永远不会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种技术不能满足需求时,就会有新的技术诞生并取代旧技术。21世纪的今天,信息社会占着主流地位,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已经得到普及,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们针对如此,设计了一套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采用的是计算机化管理,系统做的尽量人性化,使用者会感到操作非常方便,管理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将数据输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去。由于数据库存储容量相当大,而且比较稳定,适合较长时间的保存,也不容易丢失。这无疑是为信息存储量比较大的学校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本系统具有运行速度快、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并且具备修改功能,能够快速的查询学校所需的住宿信息。 面对目前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之后,对宿舍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做了一个详细的概述。

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完整版

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数据库课程设计 --JIA服装销售系统 指导老师:索剑 系名:计算机科学系 姓名:薛文科 班级:11计算机1班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课题简介........................................................................ (3) 设计目的........................................................................ (3) 设计内容........................................................................ (3) 系统实验要求........................................................................ . (3) 第二章需求分析....................................................................... .. (3)

系统基本功能........................................................................ .. (3) 权限划分........................................................................ . (4) 系统运作流程........................................................................ . (4) 数据字典........................................................................ .. (5) 第三章概念结构设计 (7) 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7) 3.1.1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 . (7) 3.1.2概念结构设计的步骤........................................................................ . (7) 数据抽象与局部视图设计........................................................................ . (8) 视图的集成........................................................................ (9) 第四章逻辑结构设计 (10)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10) 数据模型的优化........................................................................ (11) 数据库的结构........................................................................ . (11)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运用大气垂直分层图说明各层大气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能够根据示意图,说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在地面和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3)能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解释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学会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绘图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课充分运用“设计情境---引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总结结论”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情境、协作、意义建构”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发挥个性的舞台。 课堂展示 (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以张家口市烟雾防霜冻的新闻引入新课。 落实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情反馈:明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三)新知导学 自主预习和预习自测答案进行交流。 (四)重难探究 ★探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问题导引 1.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的哪一层 中?为什么? 问题导引 2.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 中飞行? 设计意图:加深对对流层和平流层特征及与人 类关系的理解。 学生先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然后找学生到讲台 完成填图和连线,重点是平流层和对流层的气 流运动方向,展示答案,老师进行评价。

数据库课程设计 完整版

数据库课程设计完整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HUNAN CITY UNIVERSITY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宿舍管理信息系统 姓名: 学号: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指导教师: 20年 12月1日 目录 言 3 一、人员分配4 4 、课程设计过程 5目标5

设计概要 5 理对象 6 分析 6 设计目标及意义7 系统业务流程及具体功能 7 8 2.系统的数据字典 11 13 15 18 18 库的运行和维护 18 问题方法 19 维护 19 库性能评价 19 四、课程设计心得. 20 20 引言 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好多学校还停 留在宿舍管理人员手工记录数据的最初阶段,手工记录对于规模小的学校来说还勉强可 以接受,但对于学生信息量比较庞大,需要记录存档的数据比较多的高校来说,人工记 录是相当麻烦的。而且当查找某条记录时,由于数据量庞大,还只能靠人工去一条一条

的查找,这样不但麻烦还浪费了许多时间,效率也比较低。当今社会是飞速进步的世界,原始的记录方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了,计算机化管理正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信息世界永远不会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种技术不能满足需求时,就会有新的技术诞生并取代旧技术。21世纪的今天,信息社会占着主流地位,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已经得到普及,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们针对如此,设计了一套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采用的是计算机化管理,系统做的尽量人性化,使用者会感到操作非常方便,管理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将数据输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去。由于数据库存储容量相当大,而且比较稳定,适合较长时间的保存,也不容易丢失。这无疑是为信息存储量比较大的学校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本系统具有运行速度快、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并且具备修改功能,能够快速的查询学校所需的住宿信息。 面对目前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之后,对宿舍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做了一个详细的概述。 一、人员分配 组长: E-R 图: 数据字典: 逻辑结构设计: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课程设计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学会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所学课程知识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 本课程设计是应用java程序设计语言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用SQL SERVER 2008进行后台数据库的管理,编写出某一个小型的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本课程设计可以达成如下目标: 1、能够自觉运用数据库原理的理论知识指导软件设计; 2、学会数据库的设计,并能对设计结果的优劣进行正确的评价; 3、学会如何组织和编写信息系统软件设计文档和软件系统的操作说明; 4、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掌握SQL SERVER2008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 完整版

数据库课程设计 班级物联网1202 学号3120611027 姓名杨璐 指导老师年轶 2014 年 1 月

目录 一、引言 (2) 1.目的 (2) 2.题目 (2) 3.要求 (2) 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3) 1.概念设计 (3) 2.逻辑设计 (3) 3.系统功能结构 (4) 4.完整性设计 (5) 三、系统的实现 (6) 四、课程设计小结 (22)

一、引言 1.目的 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独立实践的机会,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实际,实践编程的能力。课程设计的目的: (1)加深对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2)在理论和实验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已学基本理论及应用知识并加以综合提高; (3)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动手能力; (4)为毕业设计和以后工作打下必要基础。 2.题目 题目2.设计一个大学教学数据库应用系统。 该系统涉及学生、教师、课程、分组、登记。数据见附表2。 因时间关系,只要求每个学生任选1个题目,如有时间﹑有兴趣,可做另外一题,酌情加分。 3.要求 运用数据库基本理论与应用知识,在微机RDBMS(SQL Server)的环境上建立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要求把现实世界的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抽象为信息世界的实体及实体之间联系的信息模型,再转换为机器世界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文件,并对数据文件实施检索、更新和控制等操作。 (1)用E-R图设计选定题目的信息模型; (2)设计相应的关系模型,确定数据库结构; (3)分析关系模式各属于第几范式,阐明理由; (4)设计应用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5)通过设计关系的主码约束、外码约束和使用CHECK实现完整性控制; (6)完成实验内容所指定的各项要求; (7)分析遇到的问题,总结并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8)自我评价

高中地理_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2.通过图解法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自主预习】 预习课本P35-P37图文及自主学习36-37页。 【新课学习】互动探究 一、大气的组成 1.通过自学课本和导学案能够连出低层大气组成及其作用 CO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氮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O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吸收红外线, 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条件 教师点拨: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人类活动改变了哪些大气成分?这些改变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还有哪些成分在改变,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这也就是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36文字内容及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要求做到:完成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绘制,并且能自行解说大气的结构及各层特点,解说内容参考下列问题: 1、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3、各层大气分别具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上黑板画图并解说 教师引导探究(多媒体显示): 1.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为什么发生在对流层?(从物质组成、大气运动角度考虑) 2.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仅从天气状况、大气运动两方面考虑) 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屏幕给出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过渡:我们来听首歌,陶冶下情操。 多媒体展示:改编的大气结构垂直分层歌曲,陶冶情操

高一地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学目的 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认识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知道大气的结构,掌握 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2.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运用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树立人类及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大气主要成分的环境意义;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人类活动及各层大气的关系 2.难点: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是讲述人类生存及发展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相比,它所揭示的"人及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阐明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的条件更为广阔。大气环境是人类三大环境,即大气、海洋和陆地环境之一,是海洋和陆地两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和媒体。本节教材的涉前、涉后的知识较多,是整个单元的基础。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等,对于这些内容要主要不要讲得太细,要点到为止,考虑到以后的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颗行星,特殊的是它拥有生命,正是因为有了大气才使得生命的形成有了可能,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新课讲授: [板书]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读书第28页,思考:地球表面的大气有什么作用? [板书]引言 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阻挡了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成为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大气既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又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又凝结成雨、雪等降落地面,使得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又如,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雕塑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过渡: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板书]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的大气中,除了纯净的空气,还有些什么物质? 读表2-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大气中的微量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二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鲁教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内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________________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________________的原料;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吸收____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_” 2. 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 (1)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________、密度及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2)垂直分层 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 大气运动状 况 与人类的关系A______ 随高度增加而____ ________运 动显著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_____ _ 随高度增加而____ ______运动 为主 有利于__________ 臭氧层保护作用

C_____ ______ 随高度增加先____ 后______ 80~500千米有若干 ________,对短波无 线电通信有重要作 用 特别提示(1)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 12千米。低纬度地区气温高,对流强烈,可达17千米~18千米。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 (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辐射与波长 (1)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2)就波长而言:A为________辐射,B、C为________辐射。 2.受热过程 3.结论:A是大气热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方法指导大气保温作用可以归纳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串”: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升温——大气逆辐射。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典例导入 1.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北京化工大学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剖析

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 ——企业产品仓库基本信息管理系统 学院名称:信息学院 专业:计科1103 学生姓名:朱楠 学号:2011014257 指导老师:许南山 成绩:

2011014257 朱楠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管理企业势在必行。而仓库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 本文通过分析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特点并结合企业仓储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B/S结构中小型企业仓库管理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简要介绍了系统各功能模块及数据库的设计,着重讨论了用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744853.html,技术和SQL Server 2008开发企业仓库管理系统时的数据库访问技术和动态网页制作技术,并给出了部分实现代码。通过该系统,使学生可以方便地在企业内部网上进行仓储管理。该B/S结构的系统在Windows7系统和VS 2010平台下开发完成,使用C#作为https://www.360docs.net/doc/841744853.html,的开发语言,SQL Server 2008作为后台数据库,该数据库系统在安全性、准确性、运行速度方面均有绝对的优势,并且能够对容量较大的数据库进行处理,效率高。系统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好的性能。 关键词:仓库管理;信息管理系统;B/S结构;数据库管理

目录 第一章绪论........................................................................................................................... - 3 - 1.1 课题的目的和要求 ............................................................................................... - 3 - 1.2 系统开发工具和开发平台 .................................................................................. - 3 -第二章系统设计内容 ......................................................................................................... - 3 - 2.1 系统总体设计 ........................................................................................................ - 3 - 2.1.1 系统需求 ...................................................................................................... - 3 - 2.1.2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 - 4 - 2.1.3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 - 2.1.4 数据字典 ...................................................................................................... - 5 - 2.2 系统详细设计 ........................................................................................................ - 6 - 2.2.1 系统主界面实现 ......................................................................................... - 6 - 2.2.2 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 - 7 - 2.2.2.1 添加信息 ....................................................................................... - 7 - 2.2.2.2 删除信息 ....................................................................................... - 7 - 2.2.2.3 查询信息 ....................................................................................... - 8 - 2.2.2.4 修改信息 ....................................................................................... - 8 - 2.2.3 系统设置模块设计 ..................................................................................... - 8 -体会与总结 ........................................................................................................................... - 10 -参考文献 ............................................................................................................................... - 1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