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新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与风水学的认识(精)

1对新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与风水学的认识(精)
1对新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与风水学的认识(精)

1.对新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与风水学的认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历史阶段和工作载体,即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生活质量改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农村居住环境的建设,这对于农村特别是我国的农村,难免会考虑到风水对农村建设的影响。我国农民千百年来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建房,通常请“风水先生”来定朝向以求达到居住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风水”理论对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的科学指导道路的发展。同时,对科学实施城市规划理论也有一定的羁绊。风水思想其实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环境文化思想,它的文化前提源于“天人合一”的大地有机思考。[1]众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风水学是一门有关人居环境选择的学问,它指导人们通过对地质、日照、气候、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进而选择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并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2]。中国的风水学迷信的外壳包裹着合理内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把风水学的合理科学的成份提取出来,用来指导新农村的建设,对我国有着特别现实的意义。

2. 风水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辞海》的定义是:“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3]。在风水学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分成两派即形势派与理气派。形势派偏重地理形势,主要是以龙、穴、砂、水来论吉凶。理气派主要是将地理方位与宅居或墓葬的主人与生俱来的生辰八字、姓氏名称等因素与星神、八卦、五行生克等因素相联系,更为复杂。通过逐步实践,杨救贫等将风水的两派化为“地理五诀”,即“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并且与风水中的“气”归纳为风水六法。

2.1. 观气

“气”是风水学的核心。现代物理学的研究表明:“气”的本质是超微粒子及其场。“场”是现代物理学概念,场论认为,物质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由基本粒子以及可

能更小的基本单位构成的实体,另一种是各种实体之间的场。在这里,场与实体都是一种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理论与中国古人所说的“聚则成形,散则化气”的见解颇为相似。在风水学上也就有了“山环水抱必有气”的认知,[4]“有气”的地方才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是“吉地”,所以,风水实践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能够聚集或生发“气”的那个地点。

2.2觅龙

风水学把大地看作一个有机体,认为大地各部分之间是通过类似于人体的经络穴位相贯通的,“气”则沿着经络而运行,并聚集于穴位。因此,考察山脉的走向、形态、结构等就成为寻找“吉地”的最重要的一步。由于山脉在形态上与龙相似,所以风水学把对山脉的起止形势的考察称作“觅龙”。风水学中有“寻龙捉脉”、“寻龙望势”的说法。山脉有主脉和支脉,龙也就有“干龙”和“支龙”,干龙一般是一个地区最高大的山脉。每条干龙从起点到入海又按远近大小分为“祖山”、“少祖山”等,风水学认为,大地的生气就是从祖山向少祖山等依次传递过来的,越靠近起点生气越老,越靠近海边生气越嫩,因此吉地应当在少祖山寻。

2.3察砂

“砂”是“龙”旁边的小山丘。风水学认为,仅有“龙”还不能成为吉祥之地,“龙”的周围还需要各种“砂”来拱卫和呼应。“砂”指穴周围的山势,“砂环”指穴地背侧和左右山势重叠环抱的大好自然环境。在所有环绕吉祥地的“砂”中,最重要的当属“四神砂”,它们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左右前后四个方向的小山(以天上的四方星宿的名字命

名。只有“四灵砂”满足“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的地势才算是最吉祥的(见图一。[5]

2.4观水

风水学中所有吉祥的地点都离不开水。风水学认为“龙”能迎气生气、“砂”能聚气藏气、“水”能载气纳气,大地的生气只有遇到水面才能被拽住流动的脚步。“观

水”就是对水的考察,其中包括对水的来源、走势和质量三个方面的考察。总之,吉祥地点周围的“水”应该与“龙”和“砂”一起,对该地点造成重叠、关拦、内敛向心的围合态势。另外,还有一个重要要素,那就是“水口”。水口就是两条以上河流汇合之后从两山之间流走的那个地点。相中的地形中,水口越多,水流在水口之内越是缠护周密,也就越吉祥。

2.5点穴

吉祥地往往是一块区域,而“穴”则是这块区域中最吉祥的那个点。风水学认为,生气就是在这里从地下冒出来的。“点穴”就是指在综合考虑了山水状况之后,准确地找到山环水抱的这块区域中“龙”、“砂”、“水”种种景观意象最完美的那个点。站在这个点上,人们能得到最丰富的心理感受。在寻找“穴”的过程中,还有一种辅助性的方法——相土法,也就是要借助考察土质的好坏来判断该地点生气的旺衰。

2.6取向

“向”就是方向、朝向,一般指与建筑基址走向垂直的方向,这是建筑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风水学非常重视住宅的朝向和日照,常常追求“向阳府第”,忌讳“背阴之宅”。风水书中说:“何知人家有福份,三阳开泰直射中”、“何知人家得长寿,迎天沐日无忧愁”。在风水学发展的早期,建筑物的朝向多与自然因素有关,如采光、背风、排水等等。

这些风水学方法对我们运用风水理论指导现代建筑环境的构建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对风水学中风水决定命运、符镇之法、农村风水先生、现代社会的滥风水等应该批判其迷信的成份。

3.风水学在现代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3.1风水学对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的指导

1.因就天时,切合地利

风水学热衷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天人合一”融洽境界。“藏风聚气”的理想模式,取的是负阴抱阳的格局,这种格局基本上是坐北朝南的方位。这也正与位处北半球的中国大地的最佳朝向是一致的。但由于地段不同,不一定都达成最佳朝向,所以风水师有时多依地形走向而适当偏转建筑的朝向角度,切合地利。如理想环境的“四灵”之地,风水学概括为“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服”。用的是“后、前、左、右”的相对方位,而不是“东、南、西、北”的绝对方位。这也就为因地制宜提供了较大的回旋余地,如台湾恒春县的“四灵”就是座东北朝西南的方位,也是针对实际情况的迁就变通。(见图二。

2.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风水学以“枕山,环水、面屏”为藏风纳气的理想环境模式,但这个模式只适用于山区和丘陵地带,对于江湖平原,风水学作了一个很大的调适。《水法》中说“有山取山断,无山取水断”。这里承继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性传统,明确地提出适应“山地”与“平洋”两种地区的因地制宜要求。对于平洋地区,“平洋地阳盛阴衰,只要四面水绕归流一处,以水为龙脉,以水为护卫”。何晓昕把它概括为“背水、面街、人家”。我国江南许多水乡城镇,大都沿用了这样的模式。对无山无水的地段,风水学则将千家万户的屋脊视为“龙脉”,把宅周围的街巷比拟为“水”。即俗规是:左青龙,右白虎,宁叫青龙高万丈,不让白虎抬了头。”可以看出市井之宅强调“脊龙”,实质上是协

调住宅群体整齐布局的一种手段,也是协调邻里关系的一种措施。[6]

3.依形就势,扬长避短

风水学“观水”,很重视水的形局。“凡到一乡之中,先看水城归哪一边,水抱边可

寻地,水反边不可下。”风水学对这种因地制宜、依形就势、扬长避短的点穴立基原则,是颇为自觉遵循的。在实地考察时,应当:“瞻前顾后,视左应右,依心为准。左一步,右一步,前一步,后一步。想一步、看一步。他是我,我是他。不要忙,不要乱。不可露,不可馅。案中准,心中脸;眉上齐,心上应;浅中深,深中浅。”从这些表述中,剔除迷信的东西,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着很强烈的因地制宜的意识,对于地段实际情况的考察,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四、人工调节,点石为金

风水学在顺应自然的同时,也很注意以人工弥补自然的缺憾,主张“趁全避缺,增高益下”。调节的原则是“因其自然之性,损者益之”。就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按照自然条件的缺损,通过人工措施来补益。这类风水环境的人工调节,对于村落选址中的不理想地形,常常采用引沟开圳、挖塘蓄水、修筑沙湖、垒坝造桥等措施来调节。值得注意的是,风水术还常常运用建筑手段来弥补自然的不足和强化风水的优势。如文峰塔、魁星楼、文昌阁之类的高体量建筑和牌坊、亭、桥等建筑小品,这些建筑成为村落环境的标志物、观赏点和构图中心,具有易识别性、观赏性。

五、留有余地,灵活变通

实际生活中,必然会有一些宅舍,按风水说是不吉利的,但却难以迁移、变改。对此,风水学也留有余地,用符镇、避邪等手法来解除。这种变通的后果,产生了诸如“石敢当”、“山镇海”及符镇图形的象征符号,转化为建筑上的一种民俗性的装饰。像大门偏斜之类的处理,也带来了程式化常规形象的变异。给建筑艺术面貌增添了生动的情趣。

3.2建造过程中风水学的指导

建造过程中,风水学也有其指导作用。如建筑坐向的确定、空间尺度、建筑材料的选用等。

1.建筑的坐向

建筑的坐向是确定建筑中线和方位的基础,判断这一步十分重要。传统建筑一般来说坐向分明,较易判断,但现代建筑形式多样,有一定的难度,但最重要的是判断生气来自何方。就一般规律而言,生气来之方即可作为建筑的朝向。[7]有人认为房屋入口方向即为建筑朝向,其理由是“气”主要是由门口进来的。而有人认为窗子多开的一面为建筑的朝向,认为窗子可进气,而且窗子也多朝向景观比较好的方向。又有人认为地势低的面为朝向,因为后有靠山。总而言之,房屋坐向的确定应综合考虑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大门方向、开窗情况、环境与景观情况、地形地势情况、日照与

自然通风的情况等。对于建筑坐向的确定,人们通常按风水学中使用的风水工具即风水罗盘来测量(见图三,通过十字线或天心十道,可知建筑的方向如何。

2.空间尺度

空间尺度方面,风水学认为“千尺为势,百尺为形。”风水学讲究依形就势,农村庭院大的空间尺度如院子尺度,房子尺度要以顺应主山、或适应周围环境为度。而在小空间尺度方面,风水学所确定的尺度类似于现代的建筑模数制。古代的房屋建筑中的建造工匠都是木匠,木匠手册《鲁班经》规定,木匠用两把尺,一为曲尺,一为直尺。尺上分段,段内分吉凶。木匠在具体操作中,就尽量将构件尺寸和建筑尺寸落在尺上吉的分段。这里的吉凶当然带有浓重的迷信成份,但这些吉的尺寸都是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且长期使用也增加了工匠的熟练度,提高了建造的质量和速度。这基本上和现代建筑模数的作用相通。

3.建筑的选材

建筑选材方面,风水学中讲究因地制宜。我国一直以木结构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这主

要是因为我国特别是中原地区胜产木材,其次是因为我国劳动人民解决了用木材建造大跨度建筑物的难题。在中国还存在着另一种住宅——穴居,特别是在黄河流域的黄土地带更为集中。主要也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不仅适合黄土地带的气候特点还能较好的御寒、节省材料。虽然现代建筑的建筑材料如水泥、砖等一般都是来自工厂,但在建筑中还有相当多建筑材料来自当地,如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农村地区,建房时多使用当地的土与砂子和成砂泥代替水泥砂浆;屋顶的保温层也常用当地的高粱杆。这些都是因地制宜地选择建筑材料的结果。

3.3风水的保护

“天成为上”。风水贵乎自然,讲究天造地就,以为“人工不如人巧”。反对不顾自然势态“客力徒伤天工”的做法。[9]这正好符合了现代设计理念中“轻轻抚摸大地”的

环保观。所谓“轻轻抚摸大地”是不在大规模改变地形、地貌的情况下做好新的开发。古人自觉不自觉地做到了这一点。例如:风水中讲究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讲究围合等,这些均是适应自然的做法。我们现在提的保护水源、保护森林、保护植被等的做法,其实也正是风水中的“水”“山”“气”等要素的保护。在新农村的居住环境建设中,我们更应该保护环境,合理规划,认真建设,保护好中国各地的风水资源。

总而言之,中国风水学凝结着中国古代哲学、科学、美学的智慧和其自身的逻辑关系,正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的生态环境。分析这门古老的学问,提炼其中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实用性,运用现代社会新的技术、手段、仪器,并结合风水学的原理去指导新农村的居住环境建设,是非常适用的,同时会减轻指导的难度,有着独特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明国.风水理论与建筑、规划.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40.

[2] 王三北,韦宝畏.从风水的视角看古代人居环境的选择.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 70.

[3] 王丽妮.“都市风水”与健康.今日中国, 2004,(11:53.

[4] 项之圆.风水美学里的重庆吊脚楼.小城镇建设, 2004,(5:47.

[5] 高友谦.中国风水[M].北京:北京华侨出版公司,1992,15-38.

[6] 李远国.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应用.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5,(7: 38.

[7] 程建军.中国风水罗盘.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8] 侯幼彬. 中国建筑美学.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192

[9] 吴于勤.“水口园林”与风水理念.建筑理论、研究与设计, 2002,(5:23

作者简介:

王小树/1975年生/男/内蒙赤峰人/土建工程方向/东北林业大学硕士/黑龙江农垦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哈尔滨宾西开发区大学城1号150431

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

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 许美群 (广东中轻工程设计院,广东广州510600) 摘要: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场所,人居环境离不开建筑风水理论的指导,而传统建筑风水学“天地人合一”的原则,至今仍然是建设人居环境的指导理论。它关系到尊重自然生态构建和谐社会和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人居环境;建筑;风水学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许多人居环境的经验。从原始初民的“巢居”、“穴居”到现代社会人居环境,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都表现人类有目的选择适宜的人居环境。因此,人居环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为了生存而有目的地选择、创造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场所。在构建人居环境过程中,应该不断丰富人居环境的内涵,以达到人们所需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优美的目的。 人居环境的质量很大程度体现在聚居选址和居住建筑的形态上。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选址和建筑营造过程中,中国风水学、中国营造学、中国造园学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三大支柱,而其中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也是环境选择、区域规划和建筑营建的指导原则和操作理论。 一、中国传统风水学风水名称来源,语出晋人郭璞《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为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经》简明概括了风水选择标准:“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风水又称堪舆、地理、卜宅、阴阳、青乌等。而时至今日,堪舆称谓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东汉许慎在《淮南子》中注曰:“堪,天道也;舆,地道也。”这和《易经》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相应的。因此,风水主要是指人们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中国传统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风水学在应用过程中着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使建筑的选址、方位、布局、外观、色彩等因素与周围建筑相谐调。 综观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人们千方百计寻求营造一处风水宝地,这样使风水文化贯穿于营造人居环境的全过程。从聚居选址、区域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建造管理过程;从原始初民择居到现代宏伟建筑;从皇家宫殿到百姓民居,都存在风水意念。 我们知道,人们在选择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遵循天地人合一原则,这与建筑风水学所遵循的原则一致。风水文化是以《周易》作为哲学依据。《周易》是由代表阴爻“——”、阳爻“———”两种符号构建起来的哲学体系,《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和谐就成为风水文化的哲学依据。风水学是以中国古典哲 学阴阳思想为根本,来认识自然,选择环境。因此,风水 学应用也体现在人居环境选址规划、建筑营造活动中寻求一种阴阳平衡关系。风水学的另一哲学依据是来自另一部经典《尚书》的五行生克理论。《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水、木、火、土、金,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的生克制约理论也成为风水学的哲学依据。中国传统风水学作为一门古老的人居环境科学,经历了萌芽、产生到发展阶段。它起源于原始初民择地定居,风水思想萌芽于先秦时期,风水理论初步形成

《建筑风水学》课程标准

《建筑风水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建筑风水学》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0 适用专业:装潢艺术设计开课学期:3 一、课程定位 《建筑风水学》为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通过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对古代风水理论进行分类、研究,对其哲学内涵、数理法则、风水理论的局限性进行总结。对古代风水的作用、概念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剖析,在建筑环境和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关联性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在现代建筑的设计、规划中,提供科学的古代风水理论借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具备运用建筑风水学理论对于建筑进行分析与阐释,进而运用建筑风水学理论对于建筑进行欣赏与评价。同时,结合建筑学科的特点,以建筑艺术为对象,从建筑装潢艺术设计的角度,按照家庭、公司的室内摆布的风水要求,运用现代建筑平面、装饰设计的要求进行剖析与运用。通过研究式的学习,具备自制丰富多彩的课件,充分展示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前续课程《建筑史》与《建筑美学》,为《建筑风水学》的深入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古代风水理论的分类、研究其哲学内涵、数理法则、风水理论的局限性。对古代风水的作用、概念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剖析,在建筑环境和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关联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在现代建筑的设计、规划中,提供科学地借鉴古代风水理论。 (二)能力目标 作为高职高专的《建筑风水学》课程,注意结合建筑学科的特点,注意把风水学与建筑艺术结合起来,从建筑风水的角度分析建筑规划选址、

城市选址、单体建筑设计、室内装潢等方面的内容。深入剖析中外建筑,并形成一定的建筑风水学研究能力。 (三)素质目标 《建筑风水学》课程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建筑风水学思想,结合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等理论体系,用现代科学理论验证一些风水理论的科学性,阐述其中的科学因素和对现代规划的借鉴作用。 三、课程内容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做好一名村干部

目录 一、明确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使命。 (1) (一)村干部要做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1) (二)村干部要做乡村发展的设计师。 (2) (三)村干部要做乡村惠民政策的宣传员。 (3) (四)村干部要做乡村矛盾纠纷的调解员。 (3) (五)村干部要做乡村发展的实干者。 (3) 二,我国目前农村村干部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4) (一)部分村干部队伍结构不优。 (4) (二)村干部素质不够。 (4) (三)少数村干部工作作风不实。 (5) (四)村干部工资待遇不高。 (5) (五)村干部激励机制不优。 (5) (六)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 (6) 三、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寻新农村建设策略。 (6) (一)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升村干部执政能力。 (6) (二)抓好建章立制工作,不断提高村干部管理水平。 (6) (三)精心指导村级换届,切实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 (7) (四)深化“素质提升”工程,不断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 (8) (五)健全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不断营造村干部工作的良好氛围。 (9) (六)改进农村工作思路,不断推进村级工作的创新。 (9)

浅析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当好村干部 【内容摘要】村干部工作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作,责任重,意义深远。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当好一名村干部,是值得广大基层工作者深思的话题。笔者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村干部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重新审视新农村建设中自身的不足,探寻良好的建设策略,才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历史使命存在问题建设策略 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建设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迫切任务提上了重要日程,并且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这二十个字具体描绘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农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的村干部,如何站在历史的高度,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进一步明确职责和使命,努力提高领导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切实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性任务,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 一、明确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使命。 作为农村工作的“领头雁”和农民群众的主心骨,时代赋予了村新的历史使命,他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村干部要做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首先是生产发展,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富裕了才能过上幸福生活。一些村之所以长期发展不起来,

建筑风水学

建筑风水学 建筑风水学是一门研究建筑物“风水”的一门学科。所谓风水是一门察天观地的科学,就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那么,所说的“生气”又是什么呢?据《吕氏春秋-季春》云:"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元素。 在风水学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自然界的超微离子(比如前几年卖的等离子发生器)和磁场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正负影响,并认为在自然界中任何物质都会产生作用与人体的超微离子和磁场,这些能量也随着环境不断改变,也随着人体自身的场态信息的改变而改变。这些信息能量可以使我们心情愉悦、思维敏捷、健康长寿,也可以使人思维迟钝、神经恍惚(撞鬼)、多病短寿!而风水就是在地基、居所布局基础上增加某种信息符号,以满足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要求! 在人的一生中,人体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对自然电磁波的变化的反映,必然伴有一些物理和化学现象(一些学者已用仪器对人、动物、植物测验成功)。人体在外界影响下发生一系列生理、生物化学现象,为风水的作用机能提供了依据! 中国的建筑风水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人类的生存空间提供了重要的意义,既能有效的结合自然环境又能很好的融入环境,

达到天人合一的环境生存空间,把建筑行业和生态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高煜翔多年的《建筑生态风水学》研究,提倡辨证研究中国建筑生态风水学,用物理的方法来诠释建筑生态风水知识。高煜翔,河南南阳唐河人,毕业于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现为阴阳易辨派创始人、河南省易学会命理特约顾问、中华建筑风水研究学会理事、中华中医研究协会特约顾问、国际阴阳五行研究协会顾问。提倡辩证研究中国的易经。

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杭州的人居建设为例 城市环境是由那些与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等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物理(包括自然地、人工的)条件与社会、人文、经济、信息条件所构成。其中社会人文环境是指非物质的、无形的存在,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与深层结构之中,指导其行为与行动。城市环境若按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来分类,主要有居住生活环境、工作(学习)环境及其他环境。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生活品质的高低,是非常主要的。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就是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的现况下, 能够拥有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空间。对现在的人们来说, 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包含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舒适, 而且还包含精神方面的享受要求,尤其后者的优劣, 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等生活的效率, 而且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发达国家, 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开发日益强调环境效应,“绿色地球”、“绿色城市”、“森林都市”、“园林城市”等等设想和实践成为当今的主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新世纪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将呈现出三大趋势:(1)追求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共存;(2)注重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开发;(3)强调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并重。 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有着比大多数城市要优良合理的人居环境,但是也同样难以避免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人居环境特色的日渐衰微。 近几年,杭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欣喜之余,我们也应看到杭州城市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正在付出高昂的代价,杭城的人居环境特色正在逐渐衰微、消失,我们的周遭正不断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恶俗的建筑物。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上,一个个用红油漆写成的“拆”字令人触目惊心。整个杭州仿佛是一个大工地,到处在拆房,到处在建房。在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场面的同时,以牺牲杭州原有居住文化、人居环境特色为代价的“建设性破坏”也随处可见。杭州正在成为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浅析新农村建设人才问题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7526423.html, 浅析新农村建设人才问题的研究 作者:李连春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我国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新农村建设的过 程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才培养长期落后,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想确保一起工作顺利进行,必须不断推动农村人才建设工作。着力解决农村人才短缺的问题,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意识,正视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和更新人才建设新理念,树立新思想,同时要加强农村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着力解决人才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强的问题,从整体上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各级政府要尽可能的为新农村人才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确保农村的人才能够人尽其才。本文主要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才建设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人才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07-01 我国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工程,包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重要的历史性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注重人才建设,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规模宏大、综合全面的人才队伍,进行基础性建设同时,注重人才队伍的培训和教育,逐步减少新农村建设的各种障碍。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人才队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体现农村生产力和地区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改变农村建设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的实践者。在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主要的任务是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繁荣提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完善农村文化、规整村容村貌、不断推进民主化管理。这一系列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完成和实现,只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汇总人才培养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条件不同,人才建设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人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减缓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加以纠正和克服。 一、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处比较偏远,人才资源相对匮乏,严重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虽然我国每年培养的人才比较多,但是在整个人才资源队伍中,农村人才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根据相关统计表明,我国目前广大农民群众受教育的年限平均低于8年,这就说明了广大农村地区人才资源严重短缺,这使得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严重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日益引起从事房地产业、建筑业、装饰业及设计界人士及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这里,围绕这一课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及有关人士。 一、古代建筑风水学的基本思想 众多考古资料证明,重视人的居住环境,这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其表现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3)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4)如在山坡时,一般处向阳坡。如半坡遗址即为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环抱的典型的上吉风水格局。颇具启发意思的是,这些村落多被现代村落或城镇所迭压,如河南洪水沿岸某一段范围内,在15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11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甘肃渭河沿岸70公里的范围内,就发现了69处遗址。可见,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聚落选址因素的考虑很是讲究,这个古老的传统根深蒂固地遗留在后人的脑海中,并具体显现在许多现代城市、村镇的选址与建设中。从上古文化遗址情况中还可判断,人们聚居的地区,已出现了较为明确的功能分区。如半坡遗址中,墓地被安排在居民区之外,居民区与墓

葬区的有意识分离,成为后来区分阴宅、阳宅的前兆。新石器时代原始居住形式的不断改进,反映了人们随环境而变化的适应能力,对原始聚落的位置选择,也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有了较高的认识水平。总之,人们在观察环境的同时,开始了能动地选择环境。 从殷商之际的宫室遗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河流与居住环境之关系的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今河南安阳西北两公里的小屯村,是殷商王朝的首都。这里洹水自西北折而向南,又转而向东流去。就在这条河流的两岸,其南岸河湾处的小屯村一带,是商朝宫室的所在地;宫室的西、南、东南以及洹河以东的大片地段,则是平民及中小贵族的居住地、作坊和墓地等;其北岸的侯家村、武官村一带则为商王和贵族的陵墓区。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宫室区、民居区还是生产区、陵墓区,它们都是位于河水曲折怀抱之处,这充分证明了后世风水学中追求“曲则贵吉”理念源远流长。正如《博山篇·论水》中所说:“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弯环曲折,水格之贵。”蒋平阶《水龙经》亦曰:“自然水法君须记,无非屈曲有情意,来不欲冲去不直,横须绕抱及弯环。”“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绕。”总之,对水流的要求是要“弯环绕抱”,讲究“曲则有情”,因为“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阳宅撮要》) 再则,风水学中以河曲之内为吉地,河曲外侧为凶地。《堪舆泄秘》曰:“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水龙经》亦认为,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

内容提要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既是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对策

目录 内容提要 (2) 序言 (3)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 (4)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4) (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 (4)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 (一)农民思想的依赖性和局限性 (4) 1、部分村依赖思想严重 (4) 2、缺乏科学的规划 (5) (二)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民意识的淡泊 (5) 1、产业发展滞后 (5) 2、农民参与少 (5) (三)三农”问题始终贯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个过程 (5) 1、农民问题 (5) 2、农业问题 (6) 3、农村社会问题 (6) 三、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困难的解决措施 (6) (一)农民思想的依赖性和局限性的对策 (6) (二)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民意识的淡泊的对策 (7) (三)、三农”问题的对策 (7) 1、瞄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开展优质服务 (7) 2、推行公权用于政策私财投入建设的观念和制度 (7) 3、树立品牌意识,建设“绿色流通渠道 (8) 四、结论 (8) 参考文献 (9)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关键词: 建筑材料;生态环保;以人为本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追求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建筑设计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只有掌握新型建筑设计的特点,人们才能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建筑业是一个贴近民生的行业,现代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要求各级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必须以强化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监管、落实节能环保标准为重点,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现代建筑产品。建筑工程质量是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此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方面要突出“三抓”,即抓基础管理、抓精品工程、抓重点企业,逐步将监管的重点向使用功能、质量通病治理等方面延伸。住宅作为重要的个人物产,其工程质量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建管部门要着力抓好住宅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认真落实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把住宅质量的考核单位从小区、整栋楼分解细化到每个住户,维护广大住户的合法权益。公共建筑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大型公共建筑,建筑工程主管部门要制定专项质量监督方案,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公共安全。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要求建筑业注重人性化施工,尽力减轻现代建筑施工对周边造成的不利影响。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形象的提升,离不开群众支持和社会认同。施工现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展示现代建筑企业综合实力和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建筑工地的安全文明施工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工程的质量,更关系到行业的公众形象、地方的投资环境。我们要加大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大力推进文明施工,创建文明工地。同时要针对目前建筑业容纳的农民工就业量,在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超过五分之一的实际,要求现代建筑业企业切实关爱农民工,注重对农民工的教育和管理,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统筹做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依法查处拖欠工资等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实施绿色建筑战略,着力打造生态环保人居环境。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贯穿于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智能、绿色环保建筑,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从而推动现代建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近来日趋关心的焦点,尤其是自进入2005年以来,今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就是,“营造世界城市,呵护地球家园”,而有 关绿色的、和谐的人居节、人居环境的论坛也在今年扎堆儿召开。于10月3日世界人居日前夕、9月底在深圳举行的“2005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由于联合国安南秘书长特别顾问、联合国副秘书长、全球环境界的泰斗莫瑞斯·斯特朗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的出席而格外引人 关注,一些全新的观点、理念从论坛上频频传出。

人居环境

浅谈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活水准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可以协调农村居住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之间的关系,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推进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关键字: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环境体系 一、概念: 吴良镛先生将其定义为:“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他认为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群1。 农村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农村人口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农村人口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是农村人口赖以生存的基地,是农村人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农村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以满足“农村人口居住”需要为目的,是有充分的阳光、绿色、空气和水的健康安全居所;能有效避免噪音、大气和水质污染的居所;能在满足当前发展及将来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有利于农村人口身心健康的居所。而大多数人认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就是盖新房、建新楼,结果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并且,出于攀比的心态,农民们重视的往往只是自家所盖的住宅从外观上看与邻居相比是否更加气派,而不重视基础设施和农村整体居住环境的规划建设,出现“关门现代化、出门脏乱差”。 农村人居环境是由农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组成的,农村的环境是由农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组成的,是对农村的生态、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是城乡人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其规划对于指导农村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措施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措施 内容摘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笔者认为,一是找问题——找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查“病因”——为何存在这些问题;最后才是“开药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规划。 [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有益的借鉴。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当前,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有益的借鉴。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但是,在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由希腊oikos(住所)加上logos(学科)组成okologie 衍生而来,意即研究环境中的生物。现代生态学概括为:研究决定生物分布及其量度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居环境简言之是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环境总和。其与生态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在参与编写《乌鲁木齐市北郊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及《乌鲁木齐市南郊绿色长廊生态建设项目》中,将林业生态规划理念运用到人居环境中去,得到较好的评价。因此,特撰写此文,望能给从事林业咨询人员借鉴。 标签:人居环境、生态学 前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森林是自然生态的主体,是人与环境和谐的重要因子。认真研究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予以应用,是林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人居环境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所有人类聚居形式的环境为研究对象,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1 林业工作者关注“人居环境”的必要性 人居环境是20世纪中叶开始逐渐被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广泛关注起来。它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从而使人类能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是:建设规模大,动用资金多,发展速度快,城市建设涉及的专业领域与部门广。城市人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以及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等等,都已成为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而在生态建设项目中,往往涉及此领域,因此,这就要求林业工作者要在实践中迅速掌握人居环境的理论,在生态建设项目中,提高将生态理念与人居环境良好结合的能力。特别是人居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建设项目中,更应该将二者和谐统一。 2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 人居环境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良好聚居环境为目的的。而生态学则是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为目的的一门基础性科学,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也就是在一切的生产、生活活动中,要有生态的意识,要尊重自然,要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现在以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为例,说明生态学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如下:

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pdf

1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以来,人居环境随即成为建筑、规划、地理、环境等学科所关注的热点。人居环境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类居住的环境,但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研究价值。上世纪80年代初,吴良镛先生开始致力于“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Thescienceofhumansettlements)的基础框架。这一框架并不只是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而是考虑了各种尺度、各种层次的人类聚居环境,涵盖了乡村到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1]。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学科,它是由人类居住、环境科学两大学科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建筑学的综合[2]。 2兰州市人居环境概况 兰州地处黄土高原西部,属于北温带干旱大陆性弱季风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燥,黄土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春秋两季易受沙尘暴和浮尘天气的影响,自然扬尘严重。兰州市区南北两山对峙,城区常年以东风为主,而且静风率高。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极不利于城市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的输出、稀释和扩散,同时也是国内少有的受地质自然灾害困扰的省会城市。由于城区主要坐落于河谷地狭长地带内,城市用地基本分布于长 45km,宽2-8km的盆地内,南北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可供城市开发的建设用地明显不足,而人口和产业的迅速集聚又进一步加剧了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导致城市土地价格昂贵,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较小,老城区人口承载力已经超出极限,公共绿地比例偏少,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降低,加之经济发展长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自然生态环境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质量。兰州市这种典型的区域条件的不利因素,决定了进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长期性和必要性,必须重视构建生态环境空间扩充目标,实现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3兰州市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兰州市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人文建设良性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兰州市未来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应该是以实施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和人文建设的协调发展。 3.1保护、尊重、美化自然环境 河谷形态特征为兰州南北两山提供了丰富的绿化空间,部分山顶修筑了塔阁,具有天然的城市轮廓线。然而随着城市用地扩建,城区部分地段建筑已延伸到山前,风景区山麓地带的大量的高楼大厦,遮挡了山岭景观和公园的正面景致,尤其中山铁桥南桥头破坏景观的连片建筑,导致整个城市的立体画卷遭受到严重的视觉破坏。黄河流经城区构筑了秀丽的风景线,滨河道路、沿河带状公园已具备一定规模,这一得天独厚的主题尚需加强。黄河风景线应努力拓宽绿带,风景线上应在位置较好的地段开辟一系列主题公园,让滨河风景线越来越生动感人。要不断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及时公布环境质量信息,构建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 3.2结合交通道路建设,突出和强化轴线作用 随着兰州经济社会的逐年发展,城市空间、资源、生态、产业面临着中心城区山大沟深盆地小,交通拥堵出入难的发展矛盾。根据兰州滨河地区空间开发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空间发展应尽量采用以点轴开发模式为主的“节点——发展轴”的综合开发模式[3]。结合交通道路建设,强优城区整体轴线系统是保证城区景观建设,完善城市道路骨架的重要途径。兰州城区东西轴线可以分为六条:两条南北两山的山脉线,一条黄河绿色轴线(含南北滨河路),此三条基于自然的轴线,要通过绿优美化加以强调,另一条是皋兰山前过境交通轴线(南山路),和一条东起东岗东路、经庆阳路、中山路、西津路直通西固路,以及新建成的北环路。南北轴线在城关中心区内较分明,主要有天水路、皋兰路、酒泉路、静宁路、中山路西段等[4]。但因黄河上桥梁有限等因素,而其它各区的南北向道路不太明晰,要通过旧道拓宽、新路建设、桥梁修建和兰州西客站的修建进一步完善,并且各段轴线应通过邻街建筑立面、绿化、色彩等要素的强化突出地域特色。 4构建、扩充生态空间,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1兰州城区整体景观方向,注重湿地建设 兰州市的生态建设主要集中在南北两山和沿河两岸,河谷城市绿化必然是以山为重点,沿河绿化为骨干,通过市内干道、广场、洪沟边缘的绿化带与周边绿化相联组成"山水城一体"的生态环境网络。兰州城区整体景观建设要立足强化两山绿化保护管理,严格控制山体轮廓线,精心设计和布置各个制高点的风景建筑和纪念建筑。各区景观建设要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考虑塑造兰州城区整体形象,突出区域的个性、职能与文化特色。同时,湿地是城市之肾,湿地可有效改善对水资源的净化,对植物、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兰州要注重恢复湿地的原生态,实现湿地生物的多样性,进而提升整个市区的生态环境,对市民而言,则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 4.2构建城市生态水系,切实打造“山水新城” 兰州作为滨水特征明显的省会城市,因受水资源指标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全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742立方米,是国家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兰州干旱形态的河谷黄河文化形成的山水特征和市域的自然环境,肯定会涉及到城市色彩

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

浅议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 摘要:从人居环境概念入手,综述了人居环境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引出生态城市的概念,概述其内涵及特征,最后为创造适合人们生活的良好居住环境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生态城市;建议 亚里士多德在2000 多年前说过,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可见,人的生存和发展 是人类城市发展的一个永恒的追求。然而,这种追求的内涵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时代的更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追求就是以人为本,满足人不断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求。在新的世纪,一个不适宜现代人生存的城市自然会被淘汰,一个窒息人的发展的城市必将衰落。因此,许多城市都在为改善各自的人居环境、创造适合现代人居住和创业的城市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1人居环境的概念与内涵 人居环境科源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人类聚居学,他不拘泥于单纯的建筑与城市的概念,强调从整体上来考察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问题。道氏将其划分为自然环境、人、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交通与通信网络 5个基本构成要素,提出了研究人类 生产与城乡建设活动的规律,寻求实现理想、美好的人居环境的途径[1] 。 在我国,明确提出“人居环境”一词只有 10余年的时间,而后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运用。我国学者吴良镛在道氏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基础上,认为“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他认为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群,提出要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为核心来建构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框架,拟定其研究领域有:①居住系统; ②支持系统;③人类系统;④社会系统;⑤自然系统;⑥跨系统研究[2] 。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聚居环境状况引起了广泛重视, 相关的理论成果也大量涌现。邹德慈认为应从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审视城乡规划问题 [3] 。吴良镛、毛其智提出用数字信息技术,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人居环境的 发展[4]。刘平等对城市住区人居环境进行了生态设计方法的研究探讨[5] 。李长坡等建立数学 模型,探讨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竞争力的定量关系[6] 。熊鹰等进行了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 展的协调性定量评价的研究[7] 。这些文献都是从不同学科领域探讨城市人居环境的相关问

关于居住区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

关于居住区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7-01-11T10:55:50.127Z 来源:《北方建筑》2016年11月第33期作者:徐海峰[导读] 现代化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要确保住户的日常生活便利,对此要求结合区内的绿化带与道路分布情况。 广东省轻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当前,城市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此现代居住小区建筑设计需由环境、空间、文化、效益等四大方面入手,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资源协调分配、人居环境良好改善。文章根据实例分析居住区建筑设计的等内容的要点。 关键词:居住区;建筑设计;立面设计 1.居住小区建筑设计要点1.1 居住小区总体布局设计1.1.1 做好建筑布局规划现代化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要确保住户的日常生活便利,对此要求结合区内的绿化带与道路分布情况,合理设置楼群朝向,营造良好的空间层次感,确保小区的整体布局科学、舒适,使住户在忙碌工作后能享受休息的温馨。 1.1.2 营造公共娱乐空间居住小区设计应合理用地、节约资源,充分结合区内的景观需要,构建各种休闲娱乐场所。此外,居住小区需合理布设安全设施,做好防盗、防火,避免电力事故发生,确保居民的人身安全。 1.1.3 合理规划区内交通系统在进行居住小区规划时,需确保道路畅通,充分利用当前道路,采取环行式道路系统模式组织交通。车行道设置于小区外围,与城市道路结合,令整个小区车流畅通。居住小区西南、东北方向设置主出入口,西北、东北角设置2个车辆入口,车辆由外围小区道路经车辆入口直接进入地下车库,避免车、人流的相互干扰,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居住小区的前路、园路设置在区内,与外围道路紧密结合,在小区内构成宽度4m 的环状道路,以满足消防的要求。 1.1.4 重视区内自然环境设计住宅小区建筑设计:①要贯彻“回归自然”思想,重视环境绿化工作,栽种绿色植物,维持生态平衡;②需加强小区艺术生活环境渲染,营造一个温馨柔和(或是富丽堂皇)的多层次视觉空间,例如:安装多样化照明灯具,使用视觉轻快的墙体色彩等。 1.2 单体建筑设计要点1. 2.1 建筑平面设计(1)各个分区功能需做到有机结合,住宅建筑应由北往南逐步减少,保证太阳光照射,建筑布局需要朝着两侧逐步扩散,做好空间连接,平面设计应尽可能避免倾斜布局,合理开展各类用地布局,最终创建一个安全、舒适、高效、优雅的生活环境。(2)小区户型设计要求布局合理、空间明确、内部舒适、易于装饰,从40~120m2 不等的空间,无论是两室一厅、三室一厅、三室两厅,其平面组合需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令每个房间均有自然采光与通风,同时做好细节处理,例如:各电器位置需合理,洗衣机、晾衣架设置在阳台,餐厅和客厅连接,通过科学规划,使得相对有限的居室空间更加灵活丰富、环境整洁。 1.2.2 建筑立面设计居住小区建筑规划设计以现代风格为主,通过建筑的简明组合,获得鲜明的时代感。对于建筑立面设计,主要通过横、竖向线条配合颜色变化,获得极具韵律与视觉冲击的效果。出于建筑所处特殊地位的考虑,利用现代线条造型手法,增强其标志性风格。例如:各栋建筑通过有机组合达到一个完美的整体效果,高低、竖横,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优美的整体形象。 2.工程实例 2.1 工程概况 某商住楼项目共有20 栋多层住宅、5 栋小高层住宅及12 栋高层住宅,高层底部商业裙房、一栋独立商业体、一栋12 班幼儿园、两栋吊层配套设施用房。 2.2 总平面布局(1)项目主要户型为7 层多层住宅、高层与小高层住宅,沿马路一侧布置11 层的小高层住宅,内部为多层区域;沿用地东北、北侧、东南侧则沿周边布置28~32 层的高层住宅,沿马路11 层小高层采取单元式住宅形式,两个单元拼接,作为小区环境的边界天际线,并用山墙适当阻挡交通噪音,减少对小区内的干扰。(2)内部多层住宅充分考虑日照通风的设计要求,尽量拉大建筑间距,获得较为舒适的环境空间,同时在户型设计上则以两个单元拼接为主,使建筑宽度控制在合适的比例尺度上。高层区域采取沿用地周边布置的方式,从而减少楼栋之间的对视情况,同时沿用地长边布置,还可尽可能的获得好的景观视野。(3)小区主要出入口设置在沿马路的中部,为人行与车行的主要出入口,在沿西北侧城市主干道设置一处人行主要出入口,相邻近的商业区紧密联系,同时在其他路口设有一个人车出入口及一个下地下车库出入口,便于从周边城市道路进入小区。(4)主入口沿用地南北轴向主景观通廊进入小区,与沿东西向轴线景观带互相交叉,获得内部开敞的公共景观区,主景观通廊设置逐渐跌落的景观水体、恬静典雅的净水池等,以水迎宾,通过南北走向的景观带把用地分成两大区域,形成层级分明的规划结构。在东西方向的小高层、高层建筑与多层区域之间,形成带状的公共景观环境,使每个楼栋都能享受开阔的景观视野,这些景观轴线与景观带形成了小区的公共交通流线及活动区域;多层建筑每两排形成一个景观院落,另外,每栋多层建筑首层户型均设有前庭后院,绿化系统分支明确。 2.3 单体建筑设计

人居环境相关指标

人居环境满意度调查 一、调查目的 为深入了解北京市东城区居民居住生活的现状以及居民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上探求居民在社区公共生活中的服务需求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寄望。 二、调查方法 (1)街头走访 (2)社区座谈 (3)人居环境宣教活动 (4)问卷调查 三、调查对象 (1)调查对象地域分布(东城区各大街道) (2)调查对象基本属性 1)职业构成(农业、工业、服务业、行政人员、学生、退休、无业) 2)年龄构成(20岁以下,20~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 3)户籍所在(北京户口、异地户口) 4)婚姻状况(已婚、未婚)

5)家庭人口(两人以下、三人、四人以上) 6)文化程度(本科以上、专科、高中、初中以下) 四、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其中,居民生活满意度评价基本涵盖了人居环境建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主要方面,通过调查可反映出当地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居民生活实态与生活意识调查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居民综合改进意愿调查和自由意见是民意的真实体现,对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居民生活满意度评价 (1)居住环境评价 ①住宅②社区服务③社区绿化④物业管理⑤空气质量⑥社区噪声⑦社区供暖⑧配套设施1⑨社区治安⑩交往活动空间 (2)生活便利性评价 ①日常购物②交通出行③休闲娱乐④医疗保健⑤便民设施⑥无障碍设施⑦健身场所 (3)城市景观评价 ①广场绿化②城市风貌③建筑风格④建筑色彩⑤道路景观⑥雕塑小品⑦标识设计 1配套设施主要包含有以下内容: (1)文体设施(图书室、展览室、文化活动中心/站、居民运动场馆、健身设施) (2)教育设施(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 (3)医疗设施(医院、门诊所、卫生站) (4)商业设施(便民店、餐饮、药店、书店、百货店、菜市场) (5)金融邮电设施(银行、储蓄所、电信支局、移动联通营业厅、邮电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