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使用样线法估计种群密度

关于使用样线法估计种群密度
关于使用样线法估计种群密度

动物学报 48(6):812~818,2002A cta Zoologica S i nica

关于使用样线法估计种群密度

Richard B.HARRIS ① Kenneth P.BU RN HAM ②

(①Wildlife Biology Program University of Montana ,Missoula ,M T 59812,USA )

(②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Fort Collins ,CO 80523,USA )

摘 要 样线法是在大范围内估计野生动物种群密度的优良方法之一。我们在本文中说明了使用以平均垂直距离作为有效样带宽度来计算种群密度的简单数学公式一般不会得到可靠的结果。即使野外实施方式正确,使用该数学计算式估计出的密度结果也往往过于偏高。因此,我们建议最好使用计算机软件DISTANCE 调查野生动物种群密度,并能熟悉样线距离取样法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种群密度计 探测函数 傅立叶级数 负指数函数 计算机软件DISTANCE

 2001207219收稿,2001209214修回

 3Robert M.Lee 基金会和刘国烈基金会资助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 Richard B.Harris ,48,博士,Research Associate.研究领域:种群数量调查,野生动物持续利用的风险和利益评

估。E 2mail :rharris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019989.html,

众所周知,要准确地估计野生动物种群丰富

度是非常困难的。盛和林等(1992)指出,样线法是在大范围内估计中、大型野生动物种群的优良方法之一。因而,该方法在中国得到越来越普遍的使用(刘务林等,1993;高行宜等,1997)。但是如果应用此方法进行调查时不能满足使用该方法的前提条件,或使用的数学分析不当,其结果将会有很大误差。使用样线法的基本前提(Anderson et al.,1979;Burnham et al .,1980;Buckland et al .,1993)如下:

(1)位于中线上的观测目标其可观测率为110(即中线上所有部分都有观测到的目标);

(2)样线是随机、或至少是客观选定的;

(3)在观察者测出观察目标距离中线的距离之

前,目标(动物或动物群)不会有远离或靠近中线的移动;

(4)观测目标与中线的垂直距离测量准确;(5)样线的各段均为直线;

(6)观测目标被观察到的概率不受其大小(如果是群体,则为群体大小)的影响,否则必须使用因目标大小而导致引起误差的校正方法);

(7)遭遇观察目标是独立事件(即观测某一特定目标并不影响观测到其它目标的概率)。另外,为了得出探测函数及其方差的可靠估计值,样本量(被观测的目标数)必须足够大,Burnham et al.(1980)建议每一个估计值的样本量至少为40)。如果样本太小,其结果在理论上正

确,但实际上不可靠。在野外条件下,要想做到符

合以上每一个前提并且得到合理的样本量是比较困难的(Southwell ,1994;Harris ,1996)。

在依照合适的方法取得野外数据后,接下来是寻找探测函数模型,然后以此估计种群密度。有关文献中曾提及很多可供选择的模型,常识、试验数据和计算机模拟都支持使用在中线附近有一个“肩膀”的探测函数,例如傅立叶级数(Fourier series ,Burnham et al.,1980)及半正态函数(half 2nor 2mal Buckland et al.,1993)。具有“肩膀”的探测函数比其它形状的函数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因为,一般来讲在中线附近目标的能见度与位于中线上目标的能见度差别微小,而离中线超过某一特定距离后能见度则急剧下降。同样重要的是,现代理论强调因动物种类、生境条件、观测条件以及其它因素都会影响探测函数。因此,诸如DISTANCE (Thomas et al.,1998)此类的计算机程序可以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探测函数模型并侧度和比较各个模型的适合度,使用者可以根据理论或实验数据选择最合适的函数(Burnham et al.,1998)。

一个能见度随距离增加而递减的简单探测函数是一个负指数曲线(Eberhardt ,1968;G ates et al.,1968;公式1):

g (x )=e

(-ax )

(公式1)其中

g (x )=与中线距离(垂距)为x 的动物或动物群被发现的概率。

a=符合数据的参数

x=垂距

不过,此负指数曲线是无“肩”的。事实上,这一探测函数的最陡坡是在离中线的最近处。一种更为简便的处理距离数据的措施是用所纪录的平均垂直距离作为所取样线的有效宽度,然后再使用样带法来计算(盛和林等,1992;公式2)。

D=ns/2L W(公式2)式中:D=动物(或动物群)的估计密度

n=观测到的动物(或动物群)数

s=群的平均大小

L=样线长度

W=平均垂直距离

然而,由公式2得出的密度点估计值只有在其所依据的(即真实的)探测函数是一负指数曲线时才会是准确的。另外,公式2缺乏理论基础并且没有估计方差的方法。

本文的目的是考证使用公式2(以及与其在概念上类似的公式1)由距离数据来估计种群密度结果,并且建议野生动物科学家们使用更合适的方法。

1 使用公式2的问题

111 公式2灵活,易产生正偏差

假如能见度随着距离而降低符合负指数分布,那么使用公式1或公式2都可基本上正确地估计点密度。但是,如果数据更符合其它探测函数时,则两者均不能得出可靠结果。Buckland et al.(1993)建议使用一个修正的半正态参数探测函数。如果半正态函数符合实际情况,使用“平均距离”法时(公式2)得出的密度结果正偏差将可达到57%。

在实际探测函数已知的情况下,Burnham et al.(1980)为评估其它探测函数的可靠性而做过模拟。表1所列为其部分结果,其中就负指数分布与更为灵活的傅立叶级数做了比较。很明显,在实际能见度依负指数递减时,负指数模型的性能是不错的。在此情形下,傅立叶级数产生的负偏差大约为12%~16%。不过,在模拟其它类型的能见率时,负指数曲线的正偏差很高,低者亦为10%,高者则几乎达到66%。但傅立叶级数得到的结果则相对偏差很小。因此,Burnham et al.(1980)建议使用傅立叶级数,因其对各种实际探测函数的适用性都较好。

表1 在依据的探测函数是负指数、半正态、和修正

B eta的条件下,应用模拟数据时的负指数函数

(公式1)和更为变通的傅立叶级数的平均

百分相对偏差

T able1 Mean percent relative bias of the negative

exponential function(Eq.1)and the more flexible Fourier series,when applied to simulated d ata

using underlying negative exponential,half2

normal,and modif ied beta detection functions

真实依据的探测函数

Underlying detection

function

计算用的模型

Model used in calculation

负指数曲线

(Negative exponential)

傅立叶级数

(Fourier series)负指数曲线

(Negative exponential)

多截项-013-1317

(Severely truncated)

中截项-118-1215

(Moderately truncated)

无截项+119-1615

(Untruncated)

半正态

(Half2normal)

多截项+1014+011

(Severely truncated)

中截项+2615+111

(Moderately truncated)

无截项+5917+215

(Untrunctated)

修正Beta

(Modified beta)

有“肩”的+6519-513

(Shoulder)

线性的+4717-711

(Linear)

锯齿型的+3218-513

(Spiked)

每组数值是25个重复模拟试验的平均值(Values in each case are means from25simulations);每组模拟的样本大小为100个垂直距离(The sample size of distances in each simulation was100);取自Burn2 ham et al.(1980:158)[Data taken from Burnham et al.(1980: 158)]

判断各种探测函数可靠性的一个明显方法,就是选择一个真实密度已知的种群。在出现严密的样线法之前,Robinette et al.(1974)证实了公式2产生的平均正偏差是从19%到89%,平均为48%。与此相似,Parmenter et al.(1989)则证实

318

6期Richard B.HARRIS等:关于使用样线法估计种群密度

图1 垂直距离数据例子的直方图及其适合探测函数

Fig.1 Histograms and f itted detection functions for an exam ple of distance d ata

A.傅立叶级数探测函数,以此产生的密度估计为4215木桩/hm2(A.The Fourier series detection function,which yielded an esti2 mate of4215stakes/hm2)

B.负指数探测函数,此为公式2的前提假设,以此得出的密度估计为6719木桩/hm2,而实际木桩密度是3715/hm2(B.The negative exponential detection function,which is assumed when using Eq.2,which yielded an estimate of6719stakes/hm2.The true density of stakes as3715hm2)

数据取自在地面按已知密度布放的木桩(Burnham et al.,1980:62)[Data are from wooden stakes placed in the ground at a known density(Burnham et al.,1980:62)]

了用负指数曲线总是产生正偏差。

Laake(1978)做了一个观察者记录离小木桩垂直距离的实验,其中小木桩的已知固定密度为3715个/hm2。即使在此严格控制的实验中,观察者时常忽视纪录位于中线上的木桩,从而违背了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假设。在此,我们做了一个纠正,即g(0)=0182[而不是g(0)=110]。图1A 所示为其中一组实验的探测函数例子。在该例中,

418动 物 学 报48卷

使用计算机程序DISTANCE得出的傅立叶级数密度估计值为4215个/hm2,偏离实际值大约13%。假如使用公式2(参见图1B),计算出的密度估计值则为6719个/hm2(正偏差81%),并且将无法估算结果的不确定性。这样的例子并非独一无二。在美国西南最近一次陆龟的实验中,Anderson et al1(2001)在假(人工的)龟实际数量已知条件下,用12个调查队的数据估算其丰富度,得到了12个估计值,其变化范围从负偏差7%到正偏差13%(平均偏差为负4%,见表2)。假如使用公式2,偏差变化范围则为62%~93%,平均偏差为70%(表2)。

表2 用公式2和傅立叶级数(Burnham et al.1980)

计算由12个考察队所做的假龟

调查的丰富度估计

T able2 Abund ance estimates of artif icial tortoises

using Eq.2and the Fourier series method(Burnham et al.1980)from12different survey teams

考察队Team 垂距数

N

公式2

Eq.2

百分偏差

Percent Bias

傅立叶级

Fourier

百分偏差

Percent Bias

147124+63%74-3%

249128+68%78+3%

352126+66%75-1%

455129+70%79+4%

557123+62%73-4%

657129+70%71-7%

764147+93%86+13%

852132+74%79+4%

952127+67%75-1%

1060130+71%79+4%

1159144+89%85+12% 1255125+64%72-5%平均(Mean)129+70%73-4%

数据取自Anderson et al.(已投稿),所有12个调查的实际龟丰富度为76只[Data are taken from Anderson et al.(submitted).The true abundance of tortoises in all12cases was76]

112 公式2在计算前并不要求考证数据

有关样线法的中文文献,

多数没有给出其原始数据,因而无法与其它数学方法比较。不过,高行宜等(1997)提供了他们使用样线法在新疆进行盘羊(Ovis am mon)调查的原始数据。根据每个样带各有4、1、1、3、3、2、2、2和3个盘羊群的样本大小,他们计算了其密度。即将每一研究区内的样线相加起来(更为合适的步骤),两个研究区的样本数各为9和14,这比所建议的最少量为40要少许多(Burnham et al.,1980)。

如果看一下两个研究地区的直方图(图2),可以看出能见度并未随距离增大而降低。因此,这自然没有满足使用任何探测函数的基本前提。惟一与这些数据相一致的函数是就至少在所见最远盘羊群的垂直距离之内其能见度大致维持不变。因此,估计哈密研究区(图2A)“有效”取样宽度不应是平均垂直距离327m,而应为最宽垂直距离380m。如果以此计算,其密度估计值就会从0153头/km2盘羊减为0141头/km2。与此类似,木垒研究区(图2B)0182头/km2盘羊的密度估计值,其更为合适的估计值应为0154头/km2。然而使用公式2,高行宜等(1997)就没有必要查证其数据的直方图,也无需考虑假定为负指数函数的相应含义。

图2 高行宜等(1997)使用样线法调察盘羊

的垂直距离直方图

Fig.2 Histograms of perpendicular distances of argali(Ovis ammon)observed during line transect

surveys conducted by G ao Xing2Yi et al.(1997)

A.在哈密地区的考察[表1取自高行宜等(1997)],使用负指

数函数[A.Surveys in Hami(T able1from X.Y.G ao et al., 1997,fitted with the negative exponential function)] B.在木垒地

区的考察[表2取自高行宜等(1997)],使用负指数函数。请与

图1的直方图形状做比较[B.Surveys in Mulei(T able2from X. Y.G ao et al.,1997),fitted with the negative exponential distribu2 tion.C ompare the shape of histograms from those in Fig.1]

518

6期Richard B.HARRIS等:关于使用样线法估计种群密度

图3 青海省藏原羚考察应用傅立叶级数探测函数的垂直距离直方图Fig.3 Fourier series detection functions su perimposed on histograms of perpendicular distances from a survey of Tibetan gazelles in Q inghai Province

使用DISTANCE程序(Using program DISTANCE)n=64

 

2 中国的野外工作实例

在中国进行野外工作特别困难,而且也没有在西方进行样线法调查时的许多技术设施(如飞机)。但是,即使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中国的野生动物学家们也可以获得足够多的样本数量。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DISTANCE而非公式2来计算其探测函数。例如,Harris(1996)、Harris et al.(1995,1996)在青海省随机布置样线,通过步行来估计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2 ta)的密度,所获得的样本量(n=64群)允许用傅立叶级数来计算其探测函数(图3)。即便在此一例子中,中线附近的距离也现显了一定的“堆积”现象,最好应尽量避免。

3 建 议

公式2因为简便易用而容易被使用。不过,本文简单列举了西方国家中所积累的经验,表明依照公式2从距离数据来估计密度,其基础不可靠。为使用更可靠的计算方法,已经开发出了具有良好用户界面的计算机软件(Thomas et al.,1998)和说明资料(Burnham et al.,1980;Buckland et al., 1993)。计算机软件(DISTANCE程序)及其使用说明书(Buckland et al.,1993)都可以通过网络(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019989.html,/distance)免费下载。当今中国的计算机和上网渠道变得越来越普遍,我们建议尽可能地利用DISTANCE程序所提供的各种方法。当然程序DISTANCE并不是一种“万灵药”,用户还可以选择不同方式处理数据,从而得出彼此稍有不同的密度估计结果。另外,最适用和准确的推算法常常会稍稍低估实际密度,这是因为真实数据罕有能与理想模式完全符合的情形。不过,最近的研究工作指出,如果了解重要的基本概念,调查者们使用程序DISTANCE会得出非常相似的结果,而彼此之间的差异不超过10%(An2 derson et al.,1995)。因此,即使小的负偏差不可避免,但不同调查的结果会相当一致。

但是,在样本数量很少的情况下,任何探测函数都不可靠。例如,高行宜等(1997)样线法的密度估计报告中只发现了一群动物(即n=1)。当然,用公式2做这种估计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是,调查者不应当误认为在一个地区只观测到一组动物也可用于模拟能见度并以此来推知动物的密度,而应该把重复调查或同一研究区各部分的样本结合起来计算,以便获得足够大的样本量来估计其探测函数(除非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理由而不能这样做时例外)。不过,如果样本数量在加合相似的样线后依然很少(例如10~20个观察目标),就最好

618动 物 学 报48卷

不要用距离法计算动物密度。更为明智的做法是直接地报道所观察到的动物的数量和类型,以及详细记录所用的方法,然后把结果当作一种丰富度指数,该指数虽不能用来确定绝对密度或丰富度,但如果重复进行依然可以用来大致了解种群变化趋势。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通过DISTANCE 程序得出的估计结果,其无效性取决于野外调查违背样线法各项基本假设的程度。如果实际取样无法减少违背诸类假设的情形,就应当直截了当地报道原始数

据及所用的方法,而不要试图以此计算并无理论模型可支持的密度。

最后,我们再一次强调严格尊守客观取样方式的重要性。只有当取样的路线条带能够没有偏倚地代表相关地区中所有可能路线条带时,对密度的估计才会有效。

致 谢 S.T.Buckland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019989.html,ake 对原稿提供了改进的建议,刘永生提供了中文帮助,特此致谢。

参 考 文 献(R eferences)

Anderson ,D.R.,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019989.html,ake ,B.R.Crain and K.P.Burnham 1979 Guidelines for line transect sampling of biological populations.Journal

of Wil dlif e M anagement 43:70~78.

Anderson ,D.R.and C.Southwell 1995 Estimates of macropod density from line transect surveys relative to analyst expertise.Journal of

Wil dlif e M anagement 59:852~857.

Anderson ,D.R.,K.P.Burnham ,B.C.Lubow ,L.Thomas ,P.S.Corn ,P.A.Medica and R.W.Marlow 2001 Field trials of line transect

methods applied to estimation of desert tortoise abundance.Journal of Wil dlif e M anagement 65:583~597.

Buckland ,S.T.,D.R.Anderson ,K.P.Burnham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019989.html,ake 1993 Distance Sampling :Estimating Abundance of Biological Populations.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446.Available from http ://ruwpa.st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019989.html,/distance.

Burnham ,K.P.and D.R.Anderson 1998 Model Selection and Inference :A Practical Information 2theoretical Approach.New Y ork :Springer 2

Verlag.

Burnham ,K.P.,D.R.Anderson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019989.html,ake 1980 Estimation of density from line transect sampling of biological populations.Wil dlif e

Monographs 72:1~202.

Eberhardt ,L.L. 1968 A preliminary appraisal of line transects.Journal of Wil dlif e M anagement 32:82~88.

G ao ,X.Y.and J.Y ao.1997.Argali of the eastern Tianshan ,Xinjiang.Chi nese Wil dlif e 18(4):38~40.[高行宜,姚 军 1997 新疆天山

东部的盘羊.野生动物18(4):38~40]

G ates ,C. E.,W.H.Marshall and D.P.Olson 1968 Line transect method of estimating grouse population densities.Biomet rics 24(1):135~

145.

Harris ,R.B.,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019989.html,ler ,Cai G.Q.and D.H.Pletscher 1996 Wildlife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in Y eniugou ,Qinghai.Acta Theriologica

Si nica 16:113~118.[Harris ,R.B.,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019989.html,ler ,蔡桂全,D.H.Pletscher 1996 青海省野牛沟地区主要兽类的数量与保护.兽类

学报16:113~118.]

Harris ,R.B. 1996 Wild ungulate surveys in grassland habitats :satisfying methodological assumptions.Chi nese Journal of Zoology 31(2):16~

21.[Harris ,R.B. 1996 如何满足草原野生有蹄类调查方法的假设前提条件.动物学杂志31(2):16~21.]

Harris ,R.B.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019989.html,ler 1995 Overlap in summer habitats and diets of Tibetan plateau ungulates.M am malia 59:197~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019989.html,ake ,J.L. 1978 Line Transect Estimators Robust to Animal Movement.M.S.Thesis.Logan :Utah State University ,55.

Liu ,W.L.and B.G.Y i 1993 Wildlife Protection in Tibet.Beijing :China Forestry Press ,219.[刘务林,伊秉高 1993 西藏珍惜野生动

物与保护.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19.]

Parmenter ,R.R.,J. A.MacMahon and D.R.Anderson 1989 Animal density estimation using a trapping web design :field validation experi 2

ments.Ecology 70:169~179.

Robinette ,W.L.,C.M.Loveless and D. A.Jones , 1974 Field tests of strip census methods.Journal of Wil dlif e M anagement 38:81~

96.

Sheng ,H.L.and H. F.Xu 1992 Field Research Methods for Mammals.Beijing :China Forestry Press ,379.[盛和林,徐宏发 1992 哺乳

动物野外研究方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379.]

Southwell ,C. 1994 Evaluation of walked line transect counts for estimating macropod density.Journal of Wil dlif e M anagement 58:348~356.Thomas ,L.,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019989.html,ake ,J. F.Durry ,S.T.Buckland ,D.L.Borchers ,D.R.Anderson ,K.P.Burnham ,S.Stringberg ,S.L.Hedley ,M.

L.Burt ,F.Marques ,J.H.Pollard and R.M.Fewster 1998 Program DISTANCE 315.Research Unit for Wildlife Population Assessment.University of St.Andrews ,U.K.Available from http ://ruwpa.st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019989.html,/distance.

7

186期Richard B.HARRIS 等:关于使用样线法估计种群密度

 3Work in China was funded by the Robert M.Lee Foundation and the Liu Guo Lit Charitable Trust.33Corresponding author.rharris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019989.html,

外 文 摘 要(Abstract)

ON ESTIMATING WILDL IFE DENSITIES FROM L INE TRANSECT DATA 3

Richard B.HARRIS 33 Kenneth P.BU RN HAM

(U niversity of Montana ,Missoula ,M T 59812,USA )(Colorado S tate U niversity ,Fort Colli ns ,CO 80523,USA )

Line transects are one of the best ways to estimate density of wildlife populations over large areas.Howev 2er ,density estimates will be unreliable if using mathematical procedures that ,although simple and easy to use ,do not correspond with reality.We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using a simple “mean dis 2tances ”approach (e.g.,Sheng et al.,1992;G ao et al.,1997)in which the mean of observed perpendicular

distances is equated with the effective strip width (i.e.,D =ns/2L W ,in which D =estimated density of ani 2mals ,n =number of animals seen ,s =mean group size ,L =length of transect line ,and W =mean perpendicu 2lar distance of animals seen )is unlikely to yield reliable results.This “mean distances ”approach will be approxi 2mately true only when the true (underlying )detection probability follows a negative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and even then ,does not allow calculation of variance ).However ,if the half 2normal detection function is true ,this “mean distances ”approach can be expected to be positively biased by 57%.In empirical tests of line transect estimators ,the “mean distances ”approach overestimated true density by 41%to 81%.Alternative mathemati 2cal formulations to this “mean distances ”approach ,incorporated into program DISTANCE ,are much less likely to be seriously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019989.html,ing these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lso forces investigators to consider seriously issues of sample size (whereas the “mean distances ”approach will produce an estimate even when n =1,in which case the researcher really has no data on how detection varies with distance ).We urge researchers to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the line 2transect theory (Buckland et al.,1993),and to use program DISTANCE.Equally importantly ,we urge researchers to minimize assumption violations of distance sampling ,and to follow rigorous random sampling protocols.

K ey w ords Density estimation ,Detection function ,Fourier series ,Line transect ,Negative exponential distri 2

bution ,Program DISTANCE

818动 物 学 报48卷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比较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黑光 灯诱 捕法显微计数法取样器取 样法 适用对象及实例活动能力弱,活动 范围小 植物,虫卵、蚜虫、 跳蝻 活动能力强,活动 范围大 动物 趋光性 的昆虫 微生物 活动能力强, 身体微小。 土壤中小动物 丰富度的调查 要点提示影响因素:(1)样 方的位置(随机取 样) (2)样方数目和 大小(草本1m2、 灌木16m2、乔木 100m2) (3)取样方法(五 点取样法和等距 取样法) (4)计数(样方 内的数量+两边及 夹角的数量) (1)计算公式: 种群的个体数 捕获的个体数 =标记的个体数 重捕中的标记数 (2)注意事项 1)估算情景:捕获 机会相等;无出生无 死亡;无迁入无迁 出。 2)标志物要求: 不可过于醒目; 不影响正常生活;不 易脱落 3)估算值比实际值 偏大:标记后不易捕 获 略(1)方法:抽 样检测法 (2)步骤注意: 吸取培养液滴 于盖玻片边缘 自行渗入; 试管振荡目的: 使酵母菌分布 均匀; 对照原则:前后 自身对照 多次测数取平 均值; 稀释计数倍数 问题 (3)结果:数 量变化原因:营 养物质缺乏、有 害代谢产物积 累、PH变化 (1)统计方 法:记名计算 法和目测估计 法 (2)两个装置 比较: 诱虫器原理: 利用动物趋 暗、趋湿、避 高温特性 吸虫器适于体 型较小的动物 (3)存放方 法:70%酒精中 (脱水固定防 腐杀菌)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右图是其 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 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 部进行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3)细菌——显微记数法。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 体中培养4 h后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则细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小时。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一、实验目标 1、初步学会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 2、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3、通过亲身调查周边植物,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保护 环境的情操。 二、实验原理 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形状的调查地段选择相应的取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一下几种:五点取样法,样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的、长方形的、条带状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地段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地段按纵向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样方之间的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长条形的总体为100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五点取样法。当调查地段为方形时,可以按梅花形取五个样方:先做该地段的两条对角线,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在每条对角线上距边角1/4对角线长处,各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共五个样方。样方面积一般为1m2,如果该种群的密度较小,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三、材料用具 卷尺、尼龙绳、木楔、钢笔、记录本、植物分类图鉴 四、实验准备 1、调查前教师先进行实地考察,找出比较典型的地块。 2、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识别而且分布比较均匀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 象,这样有利于数据的分析、比较。像一年蓬这类单株生长特征明显的双子叶植物,就是很理想的调查对象。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介绍.doc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介绍 样方法 (1 )取样调查中的两个概念 ①样方: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叫做样方。 ②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 (或叫做简单随机取样 )。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否则,就难以避免调查人员想获得调查属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调查结果偏大。 ③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2)常用取 样①点状取样 法

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图A,当调查的 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 5 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 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如图B,

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 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100 m 长,如果要等距抽取 10 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 ,抽样距离为10 m ,然后 可再按需要在每 10 m 的前 1 m 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样方法的两种边角统计方式如下图(红色为需统计边线) 样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必须选择一个该种群分布较均匀的地块, 使其具良好的代表性;③计数:计数每个样 方内该种群数量; 样方法的两种边角统计方式 ④计算:取各样方平均数。 标志重捕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 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 1.动物——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计算公式是: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总数= 开始标志的个体总数/重捕个体中所含标志的个体总数。 例题1 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经过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大约为。 研析:常用标志重捕法对某个动物种群的个体进行计数,其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总数= 开始标志的个体总数/重捕个体中所含标志的个体总数,故该种群中个体数为x∶160= 200∶10,求得x=3200。答案:3200尾。 2.植物——样方法 样方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活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一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常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样方形状可以多样,但样方的选取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例题2 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图3-1-1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个。研析:样方法计数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 条边上的个体。答案:8。 3.细菌——显微记数法 将待测样品与等量的已知含量的红细胞混匀后,涂布在载玻片上,经固定染色后,在显微镜下随机选取若干个视野进行计数,得出细菌与红细胞的比例,再根据红细胞的含量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细菌数目。 例题3 为了测定培养液中细菌的数目,将500个红细胞与5mL该培养液混匀,然后制片观察,并进行随机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该5mL培养液共含有细菌个。 研析:测定细菌的数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测细菌数目,一种是测细菌重量,两种方法均是取平均值。故80/4∶400/4=500∶x,求得x=2500。答案:2500 4.昆虫——去除取样法 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数量应当越来越少,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注: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 例题4 假如在某田块(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

10有关种群密度的计算

十.有关种群密度的计算 【知识回顾】 1.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进行重捕,据重捕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计算公式 【精选练习】 1.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000m 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点,每个样点4m 2,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株。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 A .15000 B .16250 C .17500 D .70000 2.“标志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 )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 )占总捕获数(n )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 。(1hm 2=10000m 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 )的计算公式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 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 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 为 。 m n M N 重捕的标志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初次捕获标志数个体总数

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报告

_____种群密度调查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野外调查时对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的一个实测数据。 二.用品与材料 1.测量仪器:地质罗盘(指南针),GPS(经纬仪),海拔表(气压高度表),测绳,计步器,测高仪,望远镜,照相机,大比例地图。 2.调查测量设备:钢卷尺,剪刀,标本夹,采集杖,各种表格,记录本,标签。 3.文具用品:彩笔、铅笔、橡皮、小刀、米尺、绘图薄、资料袋等。 4.采集工具:铁铲、枝剪、土壤袋、标本夹、标本纸、放大镜、昆虫采集箱。 三、内容与方法 (一)取样方法的设计 在植被研究中取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这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有关。常用的几种主要方法为:代表性样地法、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法、系统取样法。本实验采用代表性样地法。 1、代表性样地法 这是一种根据主观判断有意识地选出某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调查,因此是主观选择取样。用这种方法取得的资料不能用于统计分析,但是却适用于像排序等某些多变量分析技术。 (二)取样技术 (1)标准样方法 (1)样方法:在一块样地单位上选定样点,将仪器放在样点的中心,水平向正北0°,东北45°,正东90°引方向线,量取相应的长度。则四点可构成所需大小的样方。 样方类型: 记名样方、面积样方、质量样方、永久样方。 1. 取样数目 如果群落内部植物分布和结构都比较均一,则采用少数样地;如果群落结构复杂且变化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则应提高取样数目。总面积的5%~10%或1%。 2、样方形状 样方形状为方形、长方形或圆形。 3、样方面积

①样方的范围(最小面积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面积统计植物种类数目,并逐步向外围扩大,同时登记新发现的植物种类,直到基本不再增加新种类为止。 ④植物群落调查所用的最适样方大小:乔木层惯用样方大小为10×10~40×50m2,灌木层为4×4~10×10m2,草本层为1×1~3×3.3m2。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结果与计算 2结果分析

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相关计算

J型曲线和S型曲线增长率和增长速度的辨析 ___________教学疑难问题简析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这两个概念在习题中经常把增长率看作增长速率,这种模糊处理没有科学性。包括很多教辅资料都没有很好区分,这对学生甚至教师来说非常困惑。增长率是个百分率,没有“单位”,而增长速率有“单位”,“个(株)/年”。 例如:“一个种群有1000个个体,一年后增加到1100”,则该种群的增长率为[(1100- 1000)/1000]*100%=10%。而增长速率为 (1100-1000)/1年=100个/年。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没有大小上的相关性。因此,区分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这两个概念,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进行有效的教学具有中的意义。 一、概念 增长率: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单位数量)。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 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不论是“J”型曲线还是“S”型曲线上的斜率总是变化着的。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 1/2K”。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是逐渐减小。在“S”曲线到达K值时,增长速率就为0. 二、分析过程 (一)对J型曲线的分析 1.模型假设的条件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其数学模型为:N t=N﹠t 2.对模型假设的分析

【推荐】2017年11月6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参考答案】C 种群密度调查的注意事项 (1)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①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 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②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 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2)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因为动物被捕获并标记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

实际密度偏大。 1.某同学调査正方形样地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用五点取样法取样,下表为各样方的植株数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该同学需要改进的是 A.适当增大样方面积 B.适当减少样方数目 C.改用等距取样法取样 D.改变计数方法 2.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B.根据调査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D.计数时差异较大的数据要舍弃 3.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种因素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A.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 B.两次捕获间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 C.标志物脱落 D.两次捕获时间间隔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 4.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调查种群密度方法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布置、指导兴趣小组估算学校10平方米草坪中某种杂草的数量 小组讨论方法、实地估 算,拍摄照片和录像,准备 汇报 锻炼学生的实 践能力。同时为新 课做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1.[回忆]初中时学习过的物种分类的 最小单位是甚么,并举一些例子。 2.[提问]在一定环境中,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是如何存在的?由此引出种群的概念,并讨论种和种群之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3.学生分析种群概念,注意以下问题: i.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 ii.种群中个体有年龄的差异; iii.指出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 回忆,讨论。 举例,比较种和种群, 明确各种生物都以一定的 数量存在于环境中。 分析种群概念的内涵。 通过比较、辨 别,理解种群概念。 问题探讨,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1.提问一片稻田中,杂草500株,蝗 虫350只,虎纹蛙10只。如何描述这些情况? 再问:能否用一个概念来描述?2.提问:对农田害虫采取防治措施的依据是甚么?根据什么估算鱼塘中草鱼的数量? 3.提问有什莫办法可以知道上述动物的种群密度? 讨论,提出种群的个体 数量不同,可用种群密度描 述。 给种群密度下定义。 讨论分析,指出防治措 施或估算产量的依据是这 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锻炼学生从具 体事务中归纳出概 念的能力。 明确调查种群 密度的意义。 引入方法研究

模拟体验统计方法 [课前准备]100颗黄豆和200颗绿豆 (不告诉学生各种豆子的数量只说总 数),放进一个大容器中混合。 要求:发挥各自能力,找出办法来估算黄豆和绿豆的数量。 讨论、发给每组学生相同的材料。 学生估算并公布结果后,教师再说正确答案 引导学生交流估测方法并思考为啥有的组结果较接近。 [注意]只取一次样可能不是很准确,要重复几次求平均值。 分组讨论估测方法。 分组统计估测并汇报 结果。 小组介绍估测方法。 全班交流哪种方法可 行,要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模拟训练 让学生对统计方法 有一个初步的感性 认识,肯定这一方 法的可靠性和实用 性,激发学生兴趣。 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小组汇报]估算学生运动场一定面 积草坪中某种杂草数量的方法和结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方法。 [引导]学生提出质疑 [提出样方法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取样才能科学简单。 引导学生举出用样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 兴趣小组汇报,其他同 学听、观察。 思考讨论。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第 61页探究,讨论交流。 举例。 分享测量方法 和结果、感受和乐 趣,激发探究欲望。 联系实际进一 步了解样方法的应 用。 标志重捕法 [引导]如果现在要调查草原上某动 物的密度还能用样方法吗? 讲述: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 大的动物,用另外一种方法---标志重捕法来调查。 简述具体方法。 针对练习:调查某种鼠,范围是一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带标记的15只,请估算这种鼠的种群密度单位为只公顷。思考。 回答。 用刚学过方法进行估算。 让学生了解、 掌握标志重捕法。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布置、指导兴趣小组估算学校10平方米草坪中某种杂草的数量 小组讨论方法、实地估算,拍摄照片和录像,准备汇报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为新课做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1. [回忆]初中时学习过的物种分类的 最小单位是甚么,并举一些例子。 2. [提问]在一定环境中,这些不同种 类的生物是如何存在的?由此引出种群 的概念,并讨论种和种群之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3. 学生分析种群概念,注意以下问题: i.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 ii.种群中个体有年龄的差异; iii.指出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 回忆,讨论。 举例,比较种和种群, 明确各种生物都以一定的 数量存在于环境中。 分析种群概念的内涵。 通过比较、辨 别,理解种群概念。 问题探讨,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 1. 提问一片稻田中,杂草500株,蝗虫350只,虎纹蛙10只。如何描述这些情况? 再问:能否用一个概念来描述? 2. 提问:对农田害虫采取防治措施的依据是甚么?根据什么估算鱼塘中草鱼的数量? 3. 提问有什莫办法可以知道上述动物的种群密度? 讨论,提出种群的个体 数量不同,可用种群密度描 述。 给种群密度下定义。 讨论分析,指出防治措 施或估算产量的依据是这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锻炼学生从具 体事务中归纳出概 念的能力。 明确调查种群 密度的意义。 引入方法研究

模拟体验统计方法[课前准备]100颗黄豆和200颗绿豆 (不告诉学生各种豆子的数量只说总数),放进一个大容器中混合。 要求:发挥各自能力,找出办法来估算黄豆和绿豆的数量。 讨论、发给每组学生相同的材料。 学生估算并公布结果后,教师再说正确答案 引导学生交流估测方法并思考为啥有的组结果较接近。 [注意]只取一次样可能不是很准确,要重复几次求平均值。 分组讨论估测方法。 分组统计估测并汇报 结果。 小组介绍估测方法。 全班交流哪种方法可 行,要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模拟训练 让学生对统计方法 有一个初步的感性 认识,肯定这一方 法的可靠性和实用 性,激发学生兴趣。 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 [小组汇报]估算学生运动场一定面积草坪中某种杂草数量的方法和结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方法。 [引导]学生提出质疑 [提出样方法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取样才能科学简单。 引导学生举出用样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 兴趣小组汇报,其他同 学听、观察。 思考讨论。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第 61页探究,讨论交流。 举例。 分享测量方法 和结果、感受和乐 趣,激发探究欲望。 联系实际进一 步了解样方法的应 用。 标志重捕法 [引导]如果现在要调查草原上某动 物的密度还能用样方法吗? 讲述: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用另外一种方法---标志重捕法来调查。 简述具体方法。 针对练习:调查某种鼠,范围是一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带标记的15只,请估算这种鼠的种群密度单位为只公顷。思考。 回答。 用刚学过方法进行估算。 让学生了解、 掌握标志重捕法。

关于种群密度的计算

关于种群密度的计算 孙德 研究种群动态首先要统计种群的数量,数量统计中最常用的指标是种群密度。估计种群密度的方法与其在自然栖息地个体数目的计数难度有关。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不同。 一、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采用样方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样方也叫样本,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为了保证取样调查的科学性,必须进行随机取样。 例1(2004天津理综,30)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1)略 (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 ,则将 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解析](2)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确定调查对象,如实验中的“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 ②选取样方,应在B草原中随机抽取5个样方,样方为长和宽各为1m的正方形;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的数量; ④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这个数值就可以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参考答案](2)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 ②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二、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对于不断移动的动物,直接计数往往比较困难,其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以称捉放法)。在调查样地中,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调查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即:N:M=n:m,N=M×n/m(式中:M,标记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样中标记个体数;N,样地中个体的总数)。 例2(2001上海,36)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头。 A. 30 B. 32 C. 64 D. 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________。 A. 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 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4)(5)略 [解析](1)根据计算公式:N=M×n/m,可得出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96头。(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和死亡及没有较多的个

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报告

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报告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野外调查时对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的一个实测数据。 二.用品与材料 1.测量仪器:地质罗盘(指南针),GPS(经纬仪),海拔表(气压高度表),测绳,计步器,测高仪,望远镜,照相机,大比例地图。 2.调查测量设备:钢卷尺,剪刀,标本夹,采集杖,各种表格,记录本,标签。 3.文具用品:彩笔、铅笔、橡皮、小刀、米尺、绘图薄、资料袋等。 4.采集工具:铁铲、枝剪、土壤袋、标本夹、标本纸、放大镜、昆虫采集箱。 三、内容与方法 (一)取样方法的设计 在植被研究中取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这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有关。常用的几种主要方法为:代表性样地法、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法、系统取样法。本实验采用代表性样地法。 1、代表性样地法 这是一种根据主观判断有意识地选出某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调查,因此是主观选择取样。用这种方法取得的资料不能用于统计分析,但是却适用于像排序等某些多变量分析技术。 (二)取样技术 (1)标准样方法

(1)样方法:在一块样地单位上选定样点,将仪器放在样点的中心,水平向正北0°,东北45°,正东90°引方向线,量取相应的长度。则四点可构成所需大小的样方。 样方类型: 记名样方、面积样方、质量样方、永久样方。 1. 取样数目 如果群落内部植物分布和结构都比较均一,则采用少数样地;如果群落结构复杂且变化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则应提高取样数目。总面积的5%~10%或1%。 2、样方形状 样方形状为方形、长方形或圆形。 3、样方面积 ①样方的范围(最小面积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面积统计植物种类数目,并逐步向外围扩大,同时登记新发现的植物种类,直到基本不再增加新种类为止。 ④植物群落调查所用的最适样方大小:乔木层惯用样方大小为10×10~40×50m2,灌木层为4×4~10×10m2,草本层为1×1~3×3.3m2。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结果与计算 2结果分析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杨扬(绍兴县鉴湖中学 312033)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农业生产和渔业捕捞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这就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那些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但是,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常见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 (1)使用范围:大多数植物,某些身体微小,不易标记,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例如蚯蚓等土壤动物。 (2)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例如:选取1m 2草地,计算蒲公英为20棵,则该样方的蒲公英密度为20/1=20(棵/m 2)。 (3)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如图1) 图1 图2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 (如图2) (3)注意事项:①不能随意更换位置和面积。②选取总面积大的相应样方也应多取些。③计数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条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④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的面积也应不同。⑤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多组邻近的平均值。 例1、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举一例: 。 (2)某班同学对公园附近的一块林地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该地面积为长500m ,宽30m ,计15000m 2,随机选取10个样方,由每一小组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样方取样方法为 ,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 解析:(1)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生产、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害虫防治;(2)由题中数据得该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1. 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 出生率、死亡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3. 迁入率、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4. 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要点探究 1. 探究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2.探究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 比较 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 对象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 程序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易错警示 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种群密度的调查及误差分析

种群密度的调查及误差分析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朱俊(213131) 摘要:本文通过对样方法与血球计板抽样检测法的比较、标志重捕法与抽样检测法的比较、稀释涂布平板法和血球计数板(抽样检测)计数法比较以及误差分析,理解并掌握种群密度调查的实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种群密度调查最常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在调查对象多不可能全部调查的情况,都是调查一部分对象,用以估计整体的情况,这就是抽样调查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常用于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用血球计数板抽样检测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都属于抽样调查法。 一、样方法与血球计数板抽样检测法的比较 1.样方法 样方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活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一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1)适合对象:植物和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卵的密度、植株上蚜虫的密度等)。(2)样方形状可以多样,但取样的关键要保证随机性和代表性,常见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A)和等距离取样法(B)。2.血球计数板(抽样检测)计数法 (1)适合对象:指针对细胞悬液中细胞数量的计数,常用于个体较大的细胞或菌体(如人体血细胞、酵母菌等),不适合于普通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和病毒。 (2)种类:它的规格有两种,一种叫希利格式(16×25型)(如图D),另一种叫汤麦式(25×16型)(如图E)所示。 (3)计算公式: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为: ) 所数的小方格数( 稀释倍数 所数小方格中细胞总数 酵母细胞个数 a b ml ) ( 10 400 / 4? ? ? = 3.两种方法的比较图汤麦式(如图E)这种计数方法的实质就是五点取样法。 【例1】:蓝澡是湖泊中常见的藻类,在调查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时,需要每天定时对藻类进行取样计数。 (1)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 。 (3)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图见右图,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个/mL。

生态学种群调查方法

第三章生态学调查方法 第一节基本问题 一、调查目的 通常的目的是估测某种群在一定面积中的个体数,或整个种群的大小。一种做法是调查研究区域内的所有个体数,但不现实。因此必须取样。 1、种群大小估计 1)随机取样通常是最佳选择,因为没有偏差(人的主观通常是有明显偏差的) ●划定一个长方形区域 ●将其划分成一个网络 ●对每一个网格编号,并用随机数确定要调查的小区 2)随机数产生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 ●计算机的随机数发生器 ●电话簿上的最后一位数 ●随机地从手表上某一时刻开始读100秒后的数 ●随便出一个4位数,各位数相加的和 3)如果研究地段生境有明显的分异,则可分层取样;先把研究地分成不同的生境,然后再在个类型中随机取样。 4)种类调查时的技巧:每天作一个得到物种总数的统计,绘制一条曲线,可以指示进一步调查的效率。 2、种群变化监测 1)最好不要改变调查方法,尽管改进后的方法效果可能更好 2)如果改变方法,必须使两种方法的应用有一个重叠期,以便不同方法调查结果的比较3)同时监测环境因素的变化 4)详细而确切地描述调查方法 5)最好对调查区域或物种个体进行定位 3、确定种群的生境需求 比较物种分布点与随机样点的情况: ●该种的多度 ●捕食种或天敌种的多度 ●巢穴多度与生境或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注意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只调查该种分布的最佳生境而不调查缺如的生境 4、寻找物种减少的原因 ●确定种群需要的生境条件,然后分析这些因子是否发生变化; ●比较该种仍存在和该种已消失的生境 ●在分析种群变化时,对繁殖和更新成活的限制因素的调查研究通常非常重要 例:英国白垩土半自然草地的特有物种银斑跃蝶(Hesperia comma)日渐稀少,人们发现雌蝶喜欢在羊茅(Festuca ovina)叶上产卵,就设立保护区;种群确更少。比较发现该蝶喜欢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2.出生率、死亡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3.迁入率、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4.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要点探究 1.探究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2.探究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 易错警示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 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 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习题巩固 1.现有A、B、C、D四个种群,其年龄组成分别如图所示,其中最可能灭绝的种群是(D ) A.B. C. D.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实验专练:(8)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实验专练:(8)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菌体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 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3、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 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4、图示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兔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志的有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400只 B.450只 C.500只 D.600只 5、下列有关调查动物或植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地中蚜虫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査 B.对于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査 C.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使用标志重捕方法时,由于方法不当造成被标记的个体部分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 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7、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教案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教案 【实验目标】 (1)初步学会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亲身调查周边植物,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操。 【实验原理】 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形状的调查地段选择相应的取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一下几种:五点取样法,样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的、长方形的、条带状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地段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地段按纵向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样方之间的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长条形的总体为100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五点取样法:当调查地段为方形时,可以按梅花形取五个样方:先做该地段的两条对角线,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在每条对角线上距边角1/4对角线长处,各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共五个样方。样方面积一般为1m2,如果该种群的密度较小,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材料用具】 卷尺、尼龙绳、木楔、钢笔、记录本、植物分类图鉴 【实验准备】 调查前教师先进行实地考察,找出比较典型的地块。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识别而且分布比较均匀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这样有利于数据的分析、比较。像一年蓬这类单株生长特征明显的双子叶植物,就是很理想的调查对象。教师事先对该地块进行种群密度取样调查,并可采集好有关植物并制作成标本,使学生掌握好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如果遇上样方边界的压线个体,按左上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