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任务

第二部分: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课程能力分析

第三部分:课程目标

第四部分:课程内容

第五部分:课程实施方案

第六部分:课程评价与鉴定

第七部分:教材与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分析化学》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盐化工、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应用等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一门知识性、技能型和实践性要求很强的课程。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成为食品检测、化工、生物技术岗位岁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分析化学》课程立足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相关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牢固掌握相关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的专业知识,重点掌握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健全体魄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按照职业岗位标准和工作内容的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等工种中、高级工的应知理论、应会技能和必备的职业素养。成为满足相关企业分析检验岗位对所需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1、知识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

(2)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的应用能力。

(3)使学生具有分析检验常用仪器、设备的规范操作能力。

(4)使学生具有基本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力。

(5)使学生具有物性检测的基本能力和典型分析样的制备、分析能力。

2、能力培养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一些典型的属于知识传授性质的内容和简单重复的内容通过课程实践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教学过程的渗透和专题技能培训,使学生具有“国家标准”规定的化学分析相关工种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3、素质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奋好学的学风。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科学的工作作风。

(3)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4)树立“绿色”现代实验理念。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6)注重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本课程是培养化学、化工、食品生物等相应专业实用型人才整体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主要支撑作用。同时

也是其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它前承《无机化学》,后继《仪器分析》、《食品分析》\《理论检测.》、《工业分析》等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课程能力分析

一: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

本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化学检验(中、高)工、食品检验(中、高)工。

二:课程能力分析

根据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化学检验(中、高)、食品检验(中、高)工的岗位标准,建立本课程的课程能力分析如下:

本课程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课程采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形式,课堂设在多媒体教室、实验实训室、实训实习基地,

一:课程总体目标

根据广泛调研和多次专家论证,确定《分析化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 能力目标:掌握化工、食品、生物系统的安全规程和国家政策、规定;具有能熟练掌握分析检验仪器的操作、维护、检修;掌握数据记录、处理、科学报告分析结果的能力。具有分析、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毕业后成为分析检验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2 基本能力:具有化学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能力;具有试验设计能力;具有创造试验条件的能力;具有归纳、整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具有分析、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

3 基本知识:具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电工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试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网络技术查阅资料的能力。

4 情感态度目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具有较高的社交能力;具有团结同志、协调工作的能力;具有自学、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的精神;具有一定的演讲能力,

5 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学习、吸收、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

第四步分:课程内容

《分析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仅要通过理论课学习,而且要结合实验,巩固和深化、扩大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或技能解释试验现场,解决某些生产实际问题。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重事实、贵精确、求真象、尚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力求成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所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创新型高技术应用性人才。

《分析化学》实与理论课程密不可分的,因此,它必须起到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通过实验掌握和深入理解分析化学中的重要理论和实验方法;它又是一门独特的课程,有着理论课程无法替代的特点和作用,因此,它要起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设计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分析化学》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一:内容组织、时间安排

通过对分析化学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掌握,为食品、生物、化工等专业基础课例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化技术、食品分析与检验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评价与考核

本课程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理论教学占40%,实验实训占50%,综合素质占10%。(一)考核方式

(1)理论教学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考试占70%,平时占30%(含考勤、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堂提问、小测验等)

(2)实验、实训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考试占40%,平时占30%,实习考核占30%;不但使学生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意学习的过程。

(3)期末测试多采用学生抽题考试方式进行。学生抽到题目后,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老师现场打分。

(4)平时实验不仅有老师打分,还加入学生打分。

(二)评分标准

1.知识部分考核主要评价和考核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价。理论教学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含考勤、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堂提问、小测验等)。该部分占总成绩的40%。

2技能部分考核主要评价和考核学生对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力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该部分占总成绩的50%。

3.综合素质部分主要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互助、职业道德、平时表现等。给部分占总成绩的10%。

4.评价标准按照课堂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

第六部分课程评价与鉴赏

《分析化学》课程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完善探索,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探索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校内外专家、同行和校内

督导组及学生的好评。但科目组成员仍坚持不懈积极进行课程建设,通过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及考核等多种方式,从知识模块、技能模块是否与课程建设目标一致,对课程评价以便修正、补充、完善。

第七部分教材与参考资料

一:使用教材

目前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实验实训指导书》(自编)

二:参考书目

1、《分析化学》刘建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分析化学》(第四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分析化学》于世林,苗凤琴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4、《分析化学》陶增宁,白桂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

5、《21世纪的分析化学》,汪尔康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 .

6、《分析化学前沿》,高鸿主编,科学出版社,1991.

7、《仪器分析》,赵藻藩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8、《仪器分析》,邓勃、宁永成、刘密新,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三:参考网站

中国检测资源共享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756601.html,

中国检测仪器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756601.html,

中国化学试剂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756601.html,

中国化学仪器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756601.html,

中国化工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756601.html,

目录

第一部分:预案

一.实践任务目

二.项目实践基地

三.项目目标

四.任务需求原理

五.项目目的

六.任务分配

七.任务注意事项

第二部分:实施

一.采样环节

二.所需溶液的配置

三.NAOH标准滴定溶液的标定

四.测定食醋中冰乙酸

五.结果数据处理

六.参考资料

第三部分:总结

一:组员总结

二:组内评分(包括自评和互评)

第四部分:拓展

质量指标介绍:酱油食醋主要技术指标

《分析化学》考研大纲和参考书目

《分析化学》考研大纲和参考书目 分析化学试题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化学分析, 占60% 参考书:《分析化学》(上册),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五版 第二部分, 仪器分析, 占40% 参考书: 《仪器分析》,刘志广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第一部分, 化学分析 第1章定量分析化学概述 主要内容: 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及分析方法分类 滴定分析法概述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要求: 理解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初步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基准物质的条件 了解种试样的采集、制备及分解方法 第2章误差与数据处理 主要内容: 误差及其来源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显著性检验及可疑值取舍 回归分析法 要求: 掌握误差的表示方法、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点 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运算规则及数字修约规则 初步掌握数据取舍方法,显著性检验的含义和方法 了解随机误差的分布特征,正态分布与t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初步掌握回归分析法 第3章酸碱滴定法 主要内容: 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换算;离子强度、活度系数和离子活度的计算 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物料等衡式、电荷等衡式和质子等衡式;分布系数的计算及其应用 强酸(碱)、一元(多元)强酸(碱)、强酸和弱酸的混合酸及两性物质的PH计算 缓冲溶液的PH计算;缓冲容量、缓冲范围;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和理论变色点;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滴定曲线、滴定突跃、指示剂的选择;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强碱滴定一元弱碱;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 滴定强酸及弱酸的终点误差计算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要求:

分析化学(第7版)习题参考解答复习过程

分析化学(第7版)习题参考解答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指出下列各种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请区别方法误 差、仪器和试剂误差或操作误差,并给出它们的减免方法。 答:①砝码受腐蚀: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更换砝码。 ②天平的两臂不等长: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③容量瓶与移液管未经校准: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④在重量分析中,试样的非被测组分被共沉淀: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修正方法,严格沉淀条件。 ⑤试剂含被测组分: 系统误差(试剂误差);做空白实验。 ⑥试样在称量过程中吸潮: 系统误差(操作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⑦化学计量点不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另选指示剂。 ⑧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 偶然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增加测定次数。 ⑨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波长指示器所示波长与实际波长不符: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⑩在HPLC测定中,待测组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部分重叠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改进分析方法 6、两人测定同一标准试样,各得一组数据的偏差如下: ②为什么两组数据计算出的平均偏差相等,而标准偏差不等; ③哪组数据的精密度高?

解:①n d d d d d 321n ++++= Λ 0.241=d 0.242=d 1 2 i -∑= n d s 0.281=s 0.312=s ②标准偏差能突出大偏差。 ③第一组数据精密度高。 7、测定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所得数据:12.0080、12.0095、12.0099、12.0101、12.0102、12.0106、12.0111、12.0113、12.0118及12.0120。求算:①平均值;②标准偏差;③平均值的标准偏差;④平均值在99%置信水平的置信限。 解:①12.0104i =∑= n x x ②0.00121)(2 i =--∑=n x x s ③0.00038== n s s ④0.0012 0.000383.25 25.3t 92-2 0.01±=?±==±±==时,,查表置信限=f n s t n s t x u 8、在用氯丁二烯氯化生产二氯丁二烯时,产品中总有少量的三氯丁二烯杂质存在。分析表明,杂质的平均含量为1.60%。改变反应条件进行试生产,取样测定,共取6次,测定杂质含量分别为:1.46%、1.62%、1.37%、1.71%、1.52%及1.40%。问改变反应条件后,产品中杂质百分含量与改变前相比,有明显差别吗?(α=0.05时) 解: %.n S S .S x x 05306/%13.0/%130 1.51% ===== 1.7% 053.0% 60.1%51.1=-= -= x S x t μ计 查表2-2,t 5,0.05=2.571,t 计算 < t 临界值 。 所以,改变反应条件后,杂志含量与改变前无明显差别。

分析化学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分析化学期末试题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15分,每小题1分) 1、在以EDTA 为滴定剂的络合滴定中,都能降低主反应能力的一组副反应系数为( A )。 A 、αY(H), αY(N),αM(L); B 、αY(H), αY(N),αMY ; C 、α Y(N), αM(L),αMY ; D 、αY(H),αM(L),αMY 。 2、在EDTA 络合滴定中,使滴定突跃增大的一组因素是( B )。 A 、C M 大,αY(H)小,αM(L)大,K MY 小; B 、C M 大,αM(L)小,K MY 大,αY(H) 小; C 、C M 大,αY(H)大, K MY 小,αM(L)小; D 、α Y(H)小,αM(L)大,K MY 大,C M 小; 3、以EDTA 为滴定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 、在酸度较高的溶液中,可形成MHY 络合物。 B 、在碱性较高的溶液中,可形成MOHY 络合物。 C 、不论形成MHY 或MOHY ,滴定反应进行的程度都将增大。 D 、不论溶液pH 值的大小,只形成MY 一种形式络合物。 4、在络合滴定中,有时出现指示剂的“封闭”现象,其原因为( D )。 (M :待测离子;N :干扰离子;In :指示剂) A 、''NY MY K K >; B 、' 'NY MY K K <; C 、''MY MIn K K >; D 、''MY NIn K K >。 5、在用EDTA 测定Ca 2+、Mg 2+的含量时,消除少量Fe 3+、Al 3+干扰的下述方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 C )。 A 、于pH=10的氨性缓冲溶液中直接加入三乙醇胺;

中科院分析化学考研真题

分析化学 一选择题(每题2 分,共40 分) 1 使用分析天平进行称量过程中,加、减砝码或取、放物体时,应把天平梁托起,这是为了 A 称量快速 B 减少玛瑙刀口的磨损 C 防止天平盘的摆动 D 防止指针的跳动 2 若试样的分析结果精密度很好,但准确度不好,可能原因是 A 试样不均匀 B 使用试剂含有影响测定的杂质 C 有过失操作 D 使用的容量仪器经过了校正 3 有一组平行测定所得的分析数据,要判断其中是否有异常值,应该用 A F 检验法加t 检验法 B F 检验法 C t 检验法 D Q 检验法 4 共轭酸碱对的K a 和K b 的关系是 A K a=K b B K a K b=1 C K a K b= K W D K a/K b= K W 5 若测定污水中痕量三价铬与六价铬应选用下列哪种方法 A 原子发射光谱法 B 原子吸收光谱法 C 荧光光度法 D 化学发光法 6 金属离子M 与L 生成逐级配位化合物ML、ML2···MLn,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 [MLn]=[M][L]n B [MLn]=Kn[M][L] C [MLn]=βn[M]n[L] D [MLn]=βn[M] [L] n 7 指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结论 A 酸效应使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B 水解效应使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C 配位效应使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D 各种副反应均使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8 下列四种萃取剂中对金属离子萃取效率最好的是 ANOH B CH3CH2OH C CH3CH2OCH2CH3 D CH3(CH2)3OH 9 循环伏安法主要用于 A 微量无机分析 B 定量分析 C 定性和定量分析 D 电极过程研究 10 在制备纳米粒子时,通常要加入表面活性剂进行保护,这主要是为了防止 A 颗粒聚集长大 B 均相成核作用 C 表面吸附杂质 D 生成晶体形态 11 在EDTA 配位滴定中,下列有关掩蔽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配位掩蔽剂必须可溶且无色 B 沉淀掩蔽剂生成的沉淀,其溶解度要很小 C 氧化还原掩蔽剂必须能改变干扰离子的氧化态 D 掩蔽剂的用量越多越好 12 气液色谱中,保留值实际上反映的是下列哪两者间的相互作用 A 组分和载气 B 载气和载体 C 组分和固定液 D 组分和载体 13 下列化合物中,不能发生麦氏重排的是 A B C D 14 下列化合物中,所有质子是磁等价,在NMR 光谱中只有一个吸收峰的结构是 A CH3CH2CH2Br B C CH2=CHCl D CH3OH 15 下列化合物中,同时有n→π*,π→π*,σ→σ*跃迁的化合物是 A 一氯甲烷 B 丙酮 C 1,3-丁二烯 D 甲醇 16 下列化合物中,νC=O 最大的是 A COR Cl B COR R' C COR OR' D COR 科目名称:分析化学第3 页共5 页 17 关于荧光效率,下面错误的叙述是 A 具有长共轭的π→π*跃迁的物质具有较大的荧光效率 B 分子的刚性和共平面性越大,荧光效率越大 C 顺式异构体的荧光效率大于反式异构体

分析化学上册总答案

分析化学上册总答案

第2章 2、为了了解磷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若果从某稻田中取一小铲泥样进行测定,试问由此试样所得分析结果有无意义?为什么? 答:无意义,这样的分析结果没有代表性。了解磷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因素需要对土壤进行分析,土壤的分析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成分分析,肥力分析和污染物分析等。土壤的组成具有不均匀性,且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为了采得具有代表性的试样,必须多方面考虑。比如:采样点的布设,采样时间,采样深度,采样量等。 5、已知铝锌矿的K=0.1,a=2。 (1)采取的原始试样最大颗粒直径为30mm,问最少应采取多少千克试样才具有代表性?(2)将原始试样破碎并通过直径为3.36mm的筛孔,再用四分法进行缩分,最多应缩分几次?(3)如果要求最后所得分析试样不超过100克,问试样通过筛孔的直径应为多少毫米? 解:(1)K=0.1 a=2 m =Kd a=0.1×(30)2=0.1×900=90kg (2) K=0.1 a=2 m= Kd a=0.1×(3.36)2=1.13kg (90/2n)<1.13 n=6.33 故最少缩分6次。 (3) Kd2≧0.1 d=1mm 第4章 2.指出下列情况下,各会引起哪种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减免? (1)电子天平未经校准;(2)容量瓶何以业管部配套; (3)试剂中含有微量的被测组分;(4)天平的零点有微小波动; (5)滴定时从锥形瓶中溅出一滴溶液; 。 (6)标定HCl溶液用的NaOH标准溶液中吸收了CO 2 答:(1)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减免的方法:校准仪器或更换仪器。 (2)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减免的方法:校准仪器或更换仪器。 (3)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减免的方法:做空白实验。 (4)随机误差。(5)过失误差。 (6)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减免的方法:做空白实验。 8.下列数据中包括极为有效数字? =4.74 (6)pH=10.00 (1)0.0083 (2)27.160 (3)700.0 (4)7.80 (5) pK a 答:(1)2 (2)5 (3)4 (4)3 (5)2 (6)2 10两位分析者同时测定某一合金中铬的质量分数,每次称取试样均为2.00g,分别报告结果如下:甲:1.02%,1.03%;乙:1.018%,1.024%。问哪一份报告是和合理的,为什么?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 第一部分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Accuracy:准确度。测最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表示)。 Precision:精密度:测定条件相同时,一组平行测定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用偏差来表示)。 偏差: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 Absolute error: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方法误差:用于不适当的实验设计或所选方法不恰当所引起的误差。 仪器或试剂误差:由于仪器未经过校准或试剂不合规格所引起的误差。 操作误差:由于分析者操作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误差。 Relative error: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以实值的比值。 Systematic error:系统误差。由某种确定原因引起的误差,一般具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恒定误差:在多次测定中绝对值保持不变,但相对值随被测组分的含量增大而减少,这种系统误差叫恒定误差。 比例误差:在多次测定中,绝对值随样品量的增大而成比例的增大,但相对值保持不变,这样的系统误差叫做比例误差。 Accidental error:偶然误差。也叫随机误差,是由于偶然的原因引起的误差。 Significant figure有效数字: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保留1位欠准数字)。 置信区间:在一定置信水平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 相关系数:描述两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参数。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第二部分容量分析法 Titer滴定度:指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的待测组分的质量。 酸碱: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 酸的浓度: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含某种酸溶质的量称为酸的浓度。 碱的浓度: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含某种碱溶质的量称为碱的浓度。 酸度: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严格讲是氢离子的活度,用pH表示。 碱度: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严格讲是氢氧根离子的活度,用pOH表示。 电荷平衡: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正离子带电荷总和与负离子带电荷总和相同,即溶液是电中性的。material balance质量平衡:也称为物料平衡,是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存在型体的平均浓度之和。 电荷平衡式:是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正离子带电荷总和与负离子带电荷总和的数学表达式。 质量平衡式:是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存在型体的平均浓度之和的数学表达式。 Autoprolysis reaction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在溶剂分子间发生的质子转移反应。 酸碱滴定曲线:在酸碱滴定中,以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对滴定剂消耗的体积(或滴定体积百分数)作图即酸碱滴定曲线。 缓冲溶液:由弱酸及其共轭碱或由弱碱及其共轭酸组成的具有一定PH范围缓冲能力的溶液。 分布系数:溶液中某种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占其总浓度的分数。 副反应系数:每种物质存在型体浓度占各种物质存在型体浓度总和比值的倒数,称为副反应系数。Proton balance equation质子条件式: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等于碱得到的质子数。Acid-base indicator酸碱指示剂;是一些有机弱酸和弱碱及其共轭酸与其共轭碱具有不同的结构,显现不同的颜色。 Colour change interval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指酸碱指示剂发生颜色突变的pH 范围。 酸碱滴定突跃和突跃范围:在酸碱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PH范围为突跃范围。 反滴定法:又称剩余滴定法或回滴定法,当反应速度较慢或者反应物是固体的情形,滴定剂加入样品后反应无法在瞬间定量完成,此时可先加入一定量的过量标准溶液,待反应定量完成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作为滴定剂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称为反滴定法。 置换滴定法:对于不按照确定化学计量关系反应的物质(如有副反应),有时可通过其他化学反应间接进行滴定,即加入适当试剂与待测物质反应,使其被定量的置换出另外一种可直接滴定的物质,用标准溶液滴定此生成物,称为置换滴定法。 Stoichiometric point化学计量点:当化学反应按计量关系完全反应,即滴入标准溶液物质的量与待测组分物质的量恰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称反应达到了化学计量点.。 滴定终点:滴定分析中,借助指示剂变色来确定化学计量点到达,故指示剂的变色点称为滴定终点.。标定:用配置溶液滴定基准物质来计算其准确浓度的方法称为标定。 对标:用另外一种标准溶液滴定一定量的配制溶液或用该溶液滴定另外一种标准溶液来确定其浓度的方法。 Titration error滴定误差:由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合引起的相对误差。 Nonaqueous titrations:非水滴定法。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滴定分析法称为非水滴定法。 Protonic solvent:质子溶剂。能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溶液称为质子溶剂。 Aprotic solvent:非质子溶剂。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的溶剂称为非质子溶剂。

分析化学(上册)-课外习题

1.下列数据中有效数字不是四位的是( ) (A)0.2500 (B)0.0025 (C) 2.005 (D)20.50 2. 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0.2g 试样,正确的记录应是( ) (A)0.2g (B)0.20g (C) 0.200g (D)0.2000g 3. 欲配制pH=5的缓冲溶液,下列物质的共轭酸碱对中最好选择( ) A. 一氯乙酸(K a = 1.4×10-3) B. 甲酸(K a = 1.8×10-4) C. 乙酸(K a = 1.8×10-5) D. 氨水(K b = 1.8×10-5) 4. 在pH= 5.0的醋酸缓冲液中用0.02 mol·L -1的 EDTA 滴定同浓度的Pb 2+。已知:lg K PbY =18.0,lg Y(H) =6.6,lg Pb(Ac) =2.0,化学计量点时溶液中pPb’应为( ) A. 10. B. 9.0 C. 6.7 D. 5.7 5. 某HCl 溶液中c Fe(III)=c Fe(Ⅱ)=1mol ?L -1,则此溶液中铁电对的条件电位'θ?为( ) A. ' θFe /Fe 23+ + ?= θFe /Fe 23++? B. ' θFe /Fe 23++?= θFe /Fe 23++?) () (II Fe III Fe lg 059.0αα+ C. ' θFe /Fe 23++?= θFe /Fe 23++?) () (II Fe Fe III Fe Fe 32lg 059.0αγαγ+ + + D. ' θFe /Fe 23++?= θFe /Fe 23++?) () (III Fe Fe II Fe Fe 23lg 059.0αγαγ+ + + 6.反应 2A ++ 3B 4+ → 2A 4++3B 2+到达化学计量点时电位是( ) A. 2 θB θA ??+ B. 5 6 )2(θ B θA ?+?? C. 5 32θ B θA ??+ D. 523θB θA ??+ 7. 在下列各组酸碱组分中,不属于共轭酸碱对的是( ) A. HOAc-NaOAc B. H 3PO 4-H 2PO 4- C. +NH 3CH 2COOH-NH 2CH 2COO - D. H 2CO 3-HCO 3- 8. 莫尔法测定Cl -含量时,要求介质的pH6.5~10.0范围内,若pH 过高,则

分析化学第7章课后知识题目解析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 1.条件电位和标准电位有什么不同?影响电位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答:标准电极电位E′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通常为25℃)半反应中各物质都处于标准状态,即离子、分子的浓度(严格讲应该是活度)都是1mol/l(或其比值为1)(如反应中有气体物质,则其分压等于1.013×105Pa,固体物质的活度为1)时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位。 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E0f)是当半反应中氧化型和还原型的浓度都为1或浓度比为,并且溶液中其它组分的浓度都已确知时,该电对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电位(且校正了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后的实际电极电位,它在条件不变时为一常数)。由上可知,显然条件电位是考虑了外界的各种影响,进行了校正。而标准电极电位则没有校正外界的各种外界的各种因素。 影响条件电位的外界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 (1)配位效应; (2)沉淀效应; (3)酸浓度。 2.是否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就能应用于氧化还原中?为什么? 答:一般讲,两电对的标准电位大于0.4V(K>106),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于滴定分析。 实际上,当外界条件(例如介质浓度变化、酸度等)改变时,电对的标准电位是要改变的,因此,只要能创造一个适当的外界条件,使两电对的电极电位超过0.4V ,那么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也能应用于滴定分析。但是并不是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中。因为有的反应K虽然很大,但反应速度太慢,亦不符合滴定分析的要求。 3.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应物的浓度;2)温度;3)催

化反应和诱导反应。 4.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有哪几类?这些方法的基本反应是什么? 答:1)高锰酸钾法.2MnO4+5H2O2+6H+==2Mn2++5O2↑+8H2O. MnO2+H2C2O4+2H+==Mn2++2CO2+2H2O 2) 重铬酸甲法. Cr2O72-+14H++Fe2+===2Cr3++Fe3++7H2O CH3OH+Cr2O72-+8H+===CO2↑+2Cr3++6H2O 3)碘量法3I2+6HO-===IO3-+3H2O, 2S2O32-+I2===2I-+2H2O Cr2O72-+6I-+14H+===3I2+3Cr3++7H2O 5.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主要条件: (1)反应平衡常数必须大于106,即△E>0.4V。 (2)反应迅速,且没有副反应发生,反应要完全,且有一定的计量关系。 (3)参加反应的物质必须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或能与还原剂或氧化剂生成沉淀的物质。 (4)应有适当的指示剂确定终点。 6.化学计量点在滴定曲线上的位置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电子转移数有什么关系? 答: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中突跃范围的长短和氧化剂与还原剂两电对的条件电位(或标准电位)相差的大小有关。电位差△E较大,突跃较长,一般讲,两个电对的条件电位或标准电位之差大于0.20V时,突跃范围才明显,才有可能进行滴定,△E值大于0.40V时,可选用氧化还原指示剂(当然也可以用电位法)指示滴定终点。 当氧化剂和还原剂两个半电池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相等,即n1=n2时,则化学计量点的位置恰好在滴定突跃的中(间)点。如果n1≠n2,则化学计量点的位置偏向电子转移数较多(即n

分析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2008 –2009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分析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定量分析结果的标准偏差代表的是-----------------------------(C )。 A.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B.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C.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D. 平均值的绝对误差 2.下列哪种情况应采用返滴定法-------------------------------------(C )。 A. 用AgNO3标准溶液测定NaCl试样含量 B. 用HCl标准溶液测定Na2CO3试样含量 C. 用EDTA标准溶液测定Al3+试样含量 D. 用Na2S2O3标准溶液测定K2Cr2O7试样含量 3.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是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要求的是----------(D )。 A. 反应必须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 B. 反应必须完全 C. 反应速度要快 D. 反应物的摩尔质量要大 4. 下列四个数据中为四位有效数字的-------------------------------- ( C ) (1)0.0056 (2)0.5600 (3)0.5006 (4)0.0506 A. 1, 2 B. 3, 4 C. 2, 3 D. 1, 4 5. 以下有关随机误差的论述正确的是------------------------------( C ) A. 正误差出现概率大于负误差 B. 负误差出现概率大于正误差 C. 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D. 大小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6. 在用K2Cr2O7法测定Fe 时, 加入H3PO4的主要目的是--( B ) A. 提高酸度, 使滴定反应趋于完全 B. 降低化学计量点前Fe3+/Fe2+电对的电位,使二苯胺磺酸钠在突跃范围内变 色 C. 提高化学计量点前Fe3+/Fe2+电对的电位, 使二苯胺磺酸钠不致提前变色 D. 有利于形成Hg2Cl2白色丝状沉淀 7. 用Fe3+滴定Sn2+在化学计量点的电位是--------------------------( D ) [ ?' (Sn4+/Sn2+)=0.14V] ?' (Fe3+/Fe2+)=0.68V, A. 0.75V B. 0.68V C. 0.41V D. 0.32V 8. 测定试样中CaO 的质量分数, 称取试样0.9080 g,滴定耗去EDTA 标准溶液20.50 mL, 以下结果表示正确的是---------------( C ) A. 10% B. 10.1% C. 10.08% D. 10.077% 9. 下列滴定分析操作中会产生系统误差的是-----------------------( C ) A. 指示剂选择不当 B. 试样溶解不完全 C. 所用蒸馏水质量不高 D. 称样时天平平衡点有±0.1mg的波动 10. 某溶液含Ca2+、Mg2+及少量Al3+、Fe3+,今加入三乙醇胺, 调至pH=10, 以铬 黑T为指示剂, 用EDTA滴定, 此时测定的是---------( A )

分析化学考研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原子吸收 4.空心阴极灯中对发射线宽度影响最大的因素:(C) (A)阴极材料 (B)填充气体 (C)灯电流 (D)阳极材料 2.下列有关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要判断某元素是否存在,至少应有2-3条灵敏线出现 (B)光谱线的自吸现象对发射光谱定量分析影响很大 (C)分析线中必须包含着最后线 (D)谱线的灵敏度标记数字越大,说明谱线越灵敏 3.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当溶液的提升速度较低时,一般在溶液中混入表面张力小、密度小的有机溶剂,其目的是:(B) (A)使火焰容易燃烧 (B)提高雾化效率 (C)增加溶液黏度 (D)增加溶液提升量 分离与富集 1.在约6mol/LHCl介质中,用乙醚萃取10.0mgFe3+,已知分配比为99,经二次等体积萃取后,分出有机相,又用等体积6mol/LHCl洗一次,Fe3+将损失(D) A.0.001mg B0.01mg C.0.09mg D0.1mg 配位滴定法 1.已知EDTA的pKa1~pKa6分别为0.9 , 1.6 , 2.0, 2.67 , 6.16, 10.26 .在pH=13.0时,含有c mol/LEDTA溶液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B) A.[HY]=[Y] B. c(Y) =[Y] C.[H2Y]=[Y] D.[H2Y]=[HY] 2.已知EDTA的各级离解常数分别为10-0.9,10-1.6, 10-2.0, 10-2.67, 10-6.16, 10-10.26,在pH=2.67-6.16的溶液中,EDTA最主要的存在形式是(B) A.H3Y- B.H2Y2- C.HY3- D Y4- 3.用指示剂(In),以EDTA(Y)滴定金属离子M时常加入掩蔽剂(X)消除某干扰离子(N)的影响,不符合掩蔽剂加入条件的是(A) A.K NX < K NY B.K NX >> K NY C.K MX << K MY D.K MIn> K MX 4.对于EDTA(Y)配位滴定中的金属指示剂(In),要求它与被测金属离子(M)形成的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B) A.> K`MY B. < K`MY C.≈ K`MY D. ≥ 108.0 5.用EDTA滴定含NH3的Cu2+溶液,则下列有关pCu突跃范围大小的叙述,错误的是(BD) A.Cu2+的浓度越大,pCu突跃范围越大。 B.NH3的浓度越大,pCu突跃范围越大。 C.适当地增大酸度,则pCu突跃范围变大。 D.酸度越大,[NH3]愈小,则pCu突跃范围变大。

武大版分析化学上册答案

第一章概论 1—3 分析全过程: 取样、处理与分解;试样的分离与富集;分析方法的选择;结果的计算与评价. 1-4 标定碱标准溶液时,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 M=204。23g.mol—1)和二水合草酸(H2C2O4. 2H2O, M=126。07g.mol—1)都可以作为基准物质,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更好?为什么? 答:选择邻苯二甲酸氢钾更好。因为邻苯二甲酸氢钾的摩尔质量较大,称量误差较小。 1—5.基准物Na2CO3和Na2B4O7·10H2O都可用于标定HCl溶液的浓度.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更好为什么答:选择Na2B4O7·10H2O更好.因为Na2B4O7·10H2O的摩尔质量较大,称量误差较小 1—6 用基准Na2CO3标定HCl溶液时,下列情况会对HCl的的浓度产生何种影响(偏高、偏低或没有影响)? a。滴定时速度太快,附在滴定管壁的HCl来不及流下来就读取滴定体积 b. 称取Na2CO3时,实际质量为0.0834g,记录时误记为0。1824g c. 在将HCl标准溶液倒入滴定管之前,没有用HCl溶液荡洗滴定管 d。锥瓶中的Na2CO3用蒸馏水溶解时,多加了50mL蒸馏水 e。滴定开始之前,忘记调节零点,HCl溶液的液面高于零点 f。滴定管活塞漏出HCl溶液 g. 称取Na2CO3时,撇在天平盘上 h. 配制HCl溶液时没有混匀 答:使用Na2CO3标定HCl的浓度时,HCl的浓度计算公式为:c HCl=2m Na2CO3/(M Na2CO3V HCl)。 a。由于V HCl偏高,c HCl偏低; b. 由于m Na2CO3偏低,c HCl偏低; c. 由于V HCl偏高,c HCl偏低; d. 无影响; e。因为V HCl偏低,c HCl偏高; f. 因为V HCl偏高,c HCl偏低; g. 由于Na2CO3易吸湿,应用减量法称量。称取Na2CO3时,在天平盘上,Na2CO3会吸湿,使m Na2CO3偏低,最终导致c HCl偏低; h. 溶液没有混匀时,很可能的情况是上层较稀,因此c HCl偏低的可能性较大. 1—7. 若将H2C2O4·2H2O基准物质不密封,长期置于放有干燥剂的干燥器中,用它标定NaOH溶液的浓度时,结果是偏高,偏低,还是无影响 答:若将未密封H2C2O4·2H2O基准物质长期置于放有干燥剂的干燥器中,会使其失去结晶水。用它标定NaOH溶液的浓度时,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偏高。根据,最终使结果偏低。 1—8. 假设用HCl标准溶液滴定不纯的Na2CO3试样,若出现7题中所述的情况,将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何

分析化学,第七版,李发美主编,仪器分析部分习题答案

- 242O C 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 1.在25℃,将pH 玻璃电极与饱和甘汞电极浸入pH=6.87的标准缓冲溶液中,测得电动势为0.386V ;测定另一未知试液时,测得电动势为0.508V 。计算未知试液的pH 。 94.8059 .0386 .0508.06.87 059.0=-+=-+=S X S X E E pH pH 2. 若K H+,Na+=1×10-15,这意味着提供相同电位时,溶液中允许Na +浓度是H +浓度的多少倍?若Na +浓度为1.0 molL 时,pH=1 3.00的溶液所引起的相对误差是多少? (1)K H+,Na+=1×10-15时,意味着干扰离子Na +的活度比被测离子H +的活度高1×1015倍时,两者才产生相同的电位。 (2)%0.110 .10016.0101%100%13 15=??=??=?--x n n Y Y X a a K C C Y X , 3.某钙离子选择电极的选择系数K Ca2+,Na+=0.0016,测定溶液中Ca 2+离子的浓度,测得浓度值为 2.8×10-4molL ,若溶液中存在有0.15molL 的NaCI ,计算:①由于NaCl 的存在,产生的相对误差是多少?②若要使相对误差减少到2%以下,NaCl 的浓度不能大于多少? ()%89.12%100108.215.00016.0%100%4 1 /2=???= ??=?-x n Y Y X a a K C C Y X , 若要使相对误差减少到2%以下,则 ()%100108.20016.0%100%24 1 /2???= ??>-x x n n Y Y X C a a K Y X , 解得NaCl 的浓度不能大于0.059molL 4.用下列电池按直接电位法测定草酸根离子浓度。 Ag │AgCl (固)│KCl (饱和┊┊ (未知浓度)│Ag 2C 2O 4(固)│Ag (1)推导出pC 2O 4与电池电动势之间的关系式(Ag 2C 2O 4的溶度积K sp =2.95×10- 11) (2)若将一未知浓度的草酸钠溶液置入此电解池,在25℃测得电池电动势为0.402V ,Ag-AgCl 电极为负极。计算未知溶液的pC 2O 4值。 (已知A g C l /A g ?= + 0.1990V ,Ag /Ag +?=+0.7995V ) 4 24211////2059 .04889.02059 .0)1095.2lg(2059.07995.0lg 2059.0lg 2059.0lg 059.0lg 059.024 224 24 22O pC O pC K K O C sp Ag Ag O C sp Ag Ag Ag Ag Ag Ag O C Ag +=+?+=-+=+=+=--+- +++α?α?α??θθ θθ 4 242////2 059 .02899.01990.02059.04889.0lg 059.0422O pC O pC E Ag Ag Ag Ag Ag Ag Ag Ag O C Ag +=-+=-+=-=++++?α???θ 80 .32 059 .02899.0402.04242=+=O pC O pC

分析化学第5版期末试题汇总

判断题 1. 对随机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是无法彻底消除的。 2. 对分析结果的精密度高低,表示多次平行实验数据的重现程度。 3. 错若某物质溶液的浓度为c=1.00×10-4mol·L-1,则其有效数字的位数是2位。 4. 错系统误差可以通过对照实验进行校正。 5.对系统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是恒定的。 6. 错分析结果精密度越高,说明其准确度就越好。 7.对在合格的去离子水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应显无色。 8. 错随机误差可以通过空白试验进行扣除。 9. 对多次平行试验的进行可有效降低随机误差的影响。 10. 对随机误差大小会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11. 对系统误差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12. 错由于KMnO4的分子量较大,所以可用直接配制法配制其标准溶液。 13. 错滴定度表示每毫升待测物溶液所对应的基准物的毫克数。 14. 对HCl标准溶液常用间接法配制,而K2Cr2O7则用直接法配制。 15. 对系统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是恒定的,可通过空白实验进行校正。 16.对在合格的去离子水中,滴加几滴甲基橙,溶液应显橙色。 17. 错由于种种原因,系统误差的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一般是不能确定的。 18. 对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好,并不能说明其准确性就一定高。 19. 错某同学根据置信度为95%对其分析数据的表征结果(25.25±0.1348%)是合理的。 20. 错化学分析法对高含量组分的结构分析比仪器分析更准确。 1. 对不同指示剂变色围的不同,是因为它们各自的K HIn不一样。 2. 错用HCl标准溶液滴定浓度相同的NaOH和NH3·H2O时,它们化学计量点的pH均为7。 3. 错甲醛法测定铵盐中的氮时,通常用NaOH滴定甲醛与铵盐定量反应所生成的酸(H+)来间接测定,其物质的量的关系为n(NaOH):n(N)=1:3。 4. 错只要溶液的H+浓度发生变化,指示剂就会发生明显的颜色变化。 5. 错用HCl标准溶液滴定混合碱时(“酚酞-甲基橙”双指示剂法),若V1

关于分析化学考研填空题及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原子吸收 1.空心阴极灯是一种(锐性)光源,它的发射光谱具有(谱线窄、强度大)特点。当灯电流升高时,由于(自吸变宽、热变宽)的影响,导致谱线轮廓(变宽),测量灵敏度(下降),工作曲线(线性关系变差),灯寿命(变短)。 2.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干扰效应大致上有(光谱干扰),(化学干扰),(电离干扰),(物理干扰),(背景吸收干扰)。 3.试样在原子化过程中,除离解反应外,可能还伴随着其他一系列反应,在这些反应中较为重要的是(电离),(化合),(还原)反应。 4.在原子吸收光谱中,当吸收为1%时,其吸光度(A)为(0.0044)。 5.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中,目前在定量方面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方法有(标准曲线法 ),(标准加入法)。 6.原子吸收法测定NaCl中微量K时,用纯KCl配置标准系列制作工作曲线,经过多次测量结果(偏高)。其原因是(电离干扰),改正办法是(排除电离干扰,加入NaCl使标样与试样组成一致)。 分离与富集 1.用CCl4从含有KI的水溶液中萃取I2,其分配比D可表示为。(设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为K D,I2可形成I3-,其形成常数为K I3-,)在条件下,D=K D。2.已知I2在CS2和水中的分配比为420,今有100mLI2溶液,欲使萃取率达99.5%,每次用5mLCS2萃取,则萃取率的计算公式为,需萃取2次。3.某溶液含Fe3+ 10mg,用等体积的有机溶剂萃取一次后,该溶液中剩余0.1mg, 则Fe3+在水、油两相中的分配比= 99 。 4.用氯仿萃取某50ml水溶液中的OsO4,欲使其回收率达99.8%,试问(1)每次用5ml氯仿萃取,需萃取6 次?(2)每次用10ml萃取,需萃取4 次?已知:分配比D=19.1. 5.用苯萃取等体积的乙酰丙酮的水溶液,萃取率为84%,则乙酰丙酮在苯与水两相中的分配比是 5.25 ?若使乙酰丙酮的萃取率达97%以上,至少用等体积的苯萃取 2 次?6.含CaCl2和HCl的水溶液,移取20.00ml,用0.1000mol/L的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用去15.60ml,另移取10.00ml试液稀释至50.00ml,通过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流出液用0.1000mol/L的HCl滴至终点,用去22.50ml。则试液中HCl的浓度为0.7800 mol/L ,CaCl2的浓度为0.1125 mol/ L. 7.痕量Au3+的溶液在盐酸介质中能被阴离子交换树脂交换而得到富集,这时Au3+是以AuCl4- 形式被交换到树脂上去的。 8.将Fe3+和Al3+的HCl溶液通过阴离子交换树脂,其中Fe3+ 以FeCl 4-形式被保留在柱上,可在流出液中测定 A l3+ 。 配位滴定法 1.EDTA在水溶液中有七种存在形式,其中Y 4-能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 2.用EDTA配位滴定法测定珍珠粉中的钙含量时,宜采用的滴定方式是直接滴定。3.在氨性缓冲溶液中,用EDTA滴定易与NH3配位的Ni2+、Zn2+等金属离子时,其滴定曲线受金属离子的浓度和氨的辅助配位效应的影响。 4.为了测定Zn2+与EDTA混合溶液中Zn的含量(已知EDTA过量),移取等体积试液两份,其中一份调节pH为大于4.0 ,以Zn标准溶液为滴定剂,以EBT为指示剂,滴定其中游离的EDTA量;另一份试液调节pH 为 1 ,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Bi 3+ 标准溶液滴定其中的EDTA总量。 5.某含EDTA、Cd2+和Ca2+的NH3-NH4Cl缓冲溶液中,lgαY(H)=0.45, lgαY(Ca)=4.40, lgαCd(NH3)=3.40,

分析化学第四版 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 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光、电、热、磁等)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类方法一般需要特殊的仪器,又称为仪器分析法;、 化学分析是以物质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标准曲线是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 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被测物质浓度(或含量)的范围称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 3、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 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称为方法的灵敏度; 精密度是指使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 试样含量的测定值与试样含量的真实值(或标准值)相符合的程度称为准确度; 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称为这种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第三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1、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由原子的外层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光谱; 由分子的各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光谱。 2、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 当原子受到外界能量(如热能、电能等)的作用时,激发到较高能级上处于激发态。但激发态的原子很不稳定,一般约在10-8 s内返回到基态或较低能态而发射出的特征谱线形成的光谱称为原子发射光谱; 当基态原子蒸气选择性地吸收一定频率的光辐射后跃迁到较高能态,这种选择性地吸收产生的原子特征的光谱称为原子吸收光谱。 3、线光谱和带光谱: 4、光谱项和光谱支项; 用n、L、S、J四个量子数来表示的能量状态称为光谱项,符号为n 2S + 1 L; 把J值不同的光谱项称为光谱支项,表示为n 2S + 1 L J。 5、统计权重和简并度; 由能级简并引起的概率权重称为统计权重; 在磁场作用下,同一光谱支项会分裂成2J+1个不同的支能级,2J+1称为能级的简并度。 6、禁戒跃迁和亚稳态; 不符合光谱选择定则的跃迁叫禁戒跃迁; 若两光谱项之间为禁戒跃迁,处于较高能级的原子具有较长的寿命,原子的这种状态称为亚稳态。 7、 8、 9、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 荧光和磷光都是光致发光,是物质的基态分子吸收一定波长范围的光辐射激发至单重激发态,再由激发态回到基态而产生的二次辐射。 荧光是由单重激发态向基态跃迁产生的光辐射, 磷光是单重激发态先过渡到三重激发态,再由三重激发态向基态跃迁而产生的光辐射。 化学发光是化学反应物或反应产物受反应释放的化学能激发而产生的光辐射。 10、拉曼光谱。 拉曼光谱是入射光子与溶液中试样分子间的非弹性碰撞引起能量交换而产生的与入射光频率不同的散射光形成的光谱。 第四章原子发射光谱法

分析化学(第7版)课后习题参考解答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指出下列各种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系 统误差,请区别方法误差、仪器和试剂误差或操作误差,并给出它们的减免方法。 答:①砝码受腐蚀: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更换砝码。 ②天平的两臂不等长: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③容量瓶与移液管未经校准: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④在重量分析中,试样的非被测组分被共沉淀:系统误差 (方法误差);修正方法,严格沉淀条件。⑤试剂含被测组分: 系统误差(试剂误差);做空白实验。⑥试样在称量过程中吸潮: 系统误差(操作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⑦化学计量点不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系统误差(方法误差);另选指示剂。⑧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偶然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增加测定次数。⑨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波长指示器所示波长与实际波长不符: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⑩在HPLC 测定中,待测组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部分重叠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改进分析方法

6、两人测定同一标准试样,各得一组数据的偏差如下: (1) 0.3 -0.2 -0.4 0.2 0.1 0.4 0.0 -0.3 0.2 -0.3 (2) 0.1 0.1 -0.6 0.2 -0.1 -0.2 0.5 -0.2 0.3 0.1 ① 求两组数据的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 ② 为什么两组数据计算出的平均偏差相等,而标准偏差不等; ③ 哪组数据的精密度高? ②标准偏差能突出大偏差。 ③ 第一组数据精密度高 7、测定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所得数据: 12.0080、12.0095、 12.0099、 12.0101、12.0102、12.0106、12.0111、12.0113、12.0118 及 12.0120。 求算:①平均值;②标准偏差;③平均值的标准偏差;④平均值在 99%置信水平的置信限。 解:① x x i 12.0104 n 2 ② s (x i x) 0.0012 n1 解: d 1 d 2 d 3 d n d 1 0.24 d 2 0.24 s 1 0.28 s 2 0.31 d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