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职官考课探究

唐代职官考课探究
唐代职官考课探究

唐代职官考课探究

唐代职官考课探究

概述

中国历代王朝都是依靠它的官吏来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对国家统治。毫无疑问,官吏素质的优劣、吏治的清廉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为。为了保证国家政令的贯彻实施,有效发挥各级政府机构的管理职能,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需要一支德才兼备、清正廉洁的官吏队伍。而考核制度是提高人才质量、防止腐败的重耍手段之一。因此,历代统治者对官吏的考核都十分重视。中国历史上官吏考课制度可以追溯到周代,周制三年一小考,九年一大考,“黜(黜面,罢免)无职而赏有功也”[①]g秦汉起,随着国家集权政权的形成,官吏考课制度得到很大发展,至唐代考课制度趋于成熟。

据《唐会要》记载,高祖称帝之初即亲阅群臣考绩,以李纲、孙伏伽为上第,适时武德令尚未颁行,考课当是沿用隋朝旧制。唐代完备的宫吏考课制度确立于贞观时期。贞观六年唐太宗与魏征议论为宫择人的道理时,魏征曾说:“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阶,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

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入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②]上述议论,不仅道明了对官吏进行考核是加强吏治的重要手段,同时指出了太平之世不同干乱世,考察任用官吏必须实行“才行”井重的

原则。唐代官吏考课制度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整套组织及程序周密的考核办法,其完备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唐代职官考课制度的特点

唐代职官考课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凡个方面。

第一、组织周密、程序完备

唐代政府负责职官考核的机关是吏部考功司。据《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另有员外郎、主事、令史、书令史、掌固等五十多位官员,分工负责考核事宜,每当考该开始,均有校京官、监官和判官分别负责京官和外官的校、监、判。《唐六典》同卷记载:“每年别敕定京官位望高者二人,其一人校京官考,一人校外官考。又定给事中、中书舍人各一人,其一人监京官考,一人监外官考。郎中判京官考,员外郎判外官考,其检覆同者皆以功过上使。京官则集应考之人对读注定,外官对朝集使注定讫,各以奏闻。其亲王及中书门下与京官三品已上,外官五大都督,并以功过状奏听栽。”

考核程序方面,唐朝规定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考核按照官吏的品级分等进行。亲王、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京官、外官五大都督等高级官员的“功过状”直接报送门下省,经门下省给事中、侍中审核后,由皇帝亲?主考;三品以下官吏的考核属尚书省吏部考功司。“凡应考之官家,具录当年功过行能,本司及本州长官时众读,议其优劣,定为九等考第,各于所由司准额核定,然后送省”[③]备案,考核通过并定等之后,吏部发给“考碟”,作为凭证。

虽然唐代在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世族门阀势力的封建等级制社会,但无论什么人,一经入仕,不论身分尊卑、地位高低,都须参加考课。法律的制约作用在考核工作起来主耍的作用。贞观六年,监察御史马周上疏:“臣窃见流内九品

以上,令有等第,而自比年,入多者不过中上,未有得上下以上考者。……

纵朝廷实无好人,犹应于见在之内,比校其尤善者,以为上第。岂客皇朝之士, 遂无堪上下之考者。……”[④]马周的这番话说的是唐朝初年考核过于严格,

在九等考核等第中,经考核的官员一般都不超过中上等,上下等第连一个也没有的情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考官们严于遵法守法,秉公执法,考核严而不滥的事实。正因为如此。高宗时,隆王元婴为金州刺史,因“颇纵骄逸,动作

无度”,被考定为下下等,使高宗也感到十分为难,颁诏说:“朕从王骨肉至亲,不能致王于理,今书王下下考,以愧王心。”[⑤]对皇亲国戚的严考不怠,自然会在整个官僚队伍中产生震动,从而收到积极的社会效应。唐代在一段时问内吏治较为清明,与考核制度的严密,考核工作的从严从实是分不开的。

第二、才行并重的考绩标准与奖惩

唐朝考核官吏的标准主要有“四善”和“二十七最”。所渭“四善”,是政府对各级官员提出的四条共同要求,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格勤非懈。“四善”,着眼于官德的考核。所谓“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各部门职掌之不同,分别提出的二十七条具体要求。如铨衡人物、擢尽贤才,为吏部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吏部考核之最;决断不滞、轻重合理,为刑部审判之最;访察精审、弹举必当,为监察之最;礼义兴行,肃清所部,为政教之最;赏罚严明,攻战必胜,为将帅之最;检察有方,行旅无壅,为关津之最; 边境清肃,防区宁静,为镇防之最.等等。[⑥]“二十七最”着眼于官员职能的考核。

根据四善二十七最的标准,考核分为九等。即上三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三等(中上、中中、中下);下三等(下上、下中、下下)。具体划分标准是:一最以上有四善为上上;一最以上有三善或无最而有四善为上中;一最以上有二善或无最而有三善为上下;一最以上有一善或无最而有二善为中上;一最以上或无最而有一善为中中;职事粗理,善最不闻为中下,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为上下;背公向私,职分废厥为下中;居官谄诈,贪浊有状为下下。[⑦] 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到官吏的俸禄,并成为晋升或降职的主要依据。考第每进退一等都有相应的奖惩,以“中中守本禄”,[⑧]“诸食禄之官,考在中上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下已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若私罪下中已下,公罪下下,并解见任,夺当年禄,追告身,周年听依本品叙。”[⑨]如四年皆考中中,可以进一阶,提高散官品阶,如有中上以上考,可累加进阶,如“计当迸而参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上下覆中下,上中以上,虽有下考从上第,有下下者,解任”[⑩]四考中,考第可以高低相抵,但有下下考者,必须罢官停职。至干进阶到“五品以上非恩制所加,更无进之令。”[?]唐高宗以后,文武官累加进阶当至五品者日多,开始予以越柬越严格的限制。至玄宗开元时“应入三品者皆须先在四品已上官,仍限三十考已上,本阶正四品上无痕累者奏听进止;应入五品者皆须先在六品已上官及左右补厥,殿中侍御史、太常博士、詹事司直京兆河南太原府判司,皆限十六考已上,本品正六品上” [?]可见要术条件相当严格。

唐代流外官吏的考课标准、等第不同于职事官,对流外官则依其行能功过分

四等考核,即“清谨勤公,勘当明审为上;居官不怠,执事无私为中;不勤其职,数有愆犯力下;背公向私,贪浊有状为下下。每年对定,具簿上省,其考下下者解所任。职事官中的亲、勋、翎三卫及诸卫主帅、诸监司、校尉、直长也另有标准、考第,“略有三等,”[?]其考第评定都体现了“才行具兼”的原则。唐代官吏考课不仅涉及每年奖惩,与叙阶相联系,还是铨叙(古代政府审查官员的资历,确定级别、职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对官吏参加考课的任期有明确规定,“凡流内流外官,考前务不满二百日者,不考” [?]第三、考课制度中的考满停替与迁除唐朝对应考官员在职时问作了一定的限制,制定了官员的任职期限,并将考课制度与铨(选拔)选联系起来。职事官不仅每年要考核治绩,而且不能无限期任职。官员任期以四考为限,考满停职由他人替任,如无人替任,则待替,经五考后必须停职另任他职,六品以下官耍重新经过吏部铨选,试身、言、书、判,“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其六品以降,计资量劳而拟其宫。五品以上不试,列名上中书门下听制敕处分。[?]六品以下官铨选耍一定程度依据官资和劳考。

考满停替迁除,在封建国家官制中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官员定期更换,有利于防止官员形成个人势力,可以防止官员利用职权或长期共问工作之便结成朋党形成共同利益集团,以致各据一方出现独立的地方势力。官员要定期更换停替,必然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可以用以替换的后备官员,这样不仅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力量,同时给在职官员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有利干促迸和提高他们丄作的积极性,各级官员从自己的仕官前途出发,自然更加注重自己的治绩,尽职尽责。考课迁除之法确实促成了“百司具举,庶绩咸理”的局而。考课制度虽有考满的规定,但内外宫也常有因需要未侍考满而改任他官的情况。这时“其年考以后任申饺。” [?]

第四、对地方州县官考课的重视

唐太宗认为:“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好刺史。此辈实理乱所系,尤须得人。”[?]地方的安定是中央政权稳固的基础,而皇帝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基于这种认识,唐代国家对地方州县官的选任考课非常重视和关注,唐官制中对地方宫的职责有详尽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州县官考课除了适用“四善二十七最”外,还有如下要求,《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考绩》:

“诸州县官人,抚育有方;户口增益者,各准见户为十分论。每加一分,刺史、县令各晋考一等。其州户口不满五千,县户不满五百者,各准五千五百户法为分,若抚养乖方,户口减报者,各准增户法,亦每减一分降一等。其劝课农田,能使丰殖者,亦准见地为十分论,每加二分各进考一等。其有不加劝课,以致

减损音,每损一分降考一等。若数处有功.并应进考者,并听累加。” [?]

农业社会的人口增减不仅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封建国家的赋役的保障,所以户口增减,农田损益就成为考课地方官的重要标准。

州县官如不觉管内人口脱漏增减十口以上、田畴荒芜一分以上,还要以刑律论处!”[?]有例为证,太宗即位之初,贞观元年二月就“诏刺史县令已下官人, 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反之“准户口减少以附殿失。”[?]此后,有关州县官的考课评定及选任的敕文及材料相当多,如高宗开耀元年十一月敕,对县令有声望、治绩可称道者“先宜进考。员外郎、

侍御史、京兆河南判司及自余清望官,先干县令内简择”。[21]玄宗开元四年

十一月敕,如县令于任内使“户口增益,界内丰捻(rem丰稔,指庄稼成熟) 清勤著称,赋役均平者,先与上考,不在当州考额之根” [22]当时考课仍颇严

9

1

格,县令多不得上考,故类似敕制不止一次,以示奖励和表彰。

地方洽理的好坏是整个国家统治巩固与否的基础。唐朝政府力图通过考课制度 加强地方吏制,鼓励官吏有所进取,烙勤尽职,惩处官吏的不职、不法行为, 并通过地方官吏维护社会安定,积极发展生产,保障国家赋役,维护封建统治 的稳固,因此对地方考课始终较为重视。

唐朝职官考课的意义

唐代的官吏考考ii 制度,严密而细致,使得唐代的考核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 依。政府各级部门的官员都必须依据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勤于政务,尽心尽责。 由于考核与官员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小考赏之以禄,罚则夺禄:大考 赏以晋升,罚则降职、免官,直至追究刑罚处置。唐代官员一般都要凭考核进 阶升级,因而,每个官员都想在考核评定中争取到较好的等第,为官在任便比 较注意自我约束。这对于改善吏治,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缀和社会矛盾,巩固 封建王朝的统治意义重大。

唐朝考核制度注重德与绩的综合检验,既有思想道德标准,即封建主义所 倡导的人伦品格耍求,又更重视官员任职期问实际政绩的考核,根据不同官职 和不同职掌,提出不同的耍求。职责分明,实体内容多,操作性强,在一定程 度上避兔了凭个人的感情意识判断官员优劣的弊端.考核官员秉公行事,使褒 贬升黜相对公平得当,促迸了官吏质量的提高。[23]

唐代的官吏考考课制度,不仅体现了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又为唐代 社会多方面的发展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唐代考课制度对后世考课制度影响

深远,尤其唐中期以后考课制度中诸多发展变化都为宋代所沿袭。

《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考绩》 《贞观政要》 《旧唐书?职官志》 《唐会要?考上》 《唐会要?考上》 《旧唐书?职官志》 《通典?选举》

《新唐书?百官》

《大唐六典》

《新唐书?百官》

旧唐书?职官志》

大唐六典》

大唐六典?卷二》

大唐六典?卷二》

通典?选举》

大唐六典?卷二》

贞观政要?择宫》

通典?选举》

唐律疏义?户婚》

册府元龟?铨选部考课》

[21] 《唐会要》

[22] 〈〈唐会要?县令》

[23] 黄i云《唐代职宫的考核与监察》,载于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二期。

唐朝官职表

唐朝官职表

说明:唐代对三品以上官,用“册授”;五品以上官,用“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唐代文官官阶分为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四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二十九阶。武官官阶亦分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三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三十一阶。虽然唐朝的文官与武官不设正一品,并不是真正的没有,详见天策上将。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太师: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太傅: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太保: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 太尉:西汉称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太尉往往在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时才任命,事毕则改官。西汉军制,平时朝廷军队分隶卫将军和诸校尉,战时任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或材官将军等诸将军指挥,太尉是皇帝在军事上的最高顾问,多半不直接领兵。 司徒: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 司空: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天策上将:复杂,再议。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禁军统领、禁军护将军、天子随护将领。 太子太师:东宫三师,或称太子三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从一品官。辅导皇太子的官员,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亦有专任者。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也合称东宫三少,为东宫三师的辅官。东宫三师与东宫三少后世渐为荣誉职,单纯成为高级虚衔,并不负责教导太子的业务。 骠骑大将军:汉武帝元狩二年起开始设置骠骑将军,职位与俸禄与大将军等同;东汉及以后各代都有设立。 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

唐朝试题)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一中“吾”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吾”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 【和同一家】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 【制度创新】 (3) 根据图回答材料二中松赞干布的求亲使者来到了长安,唐朝政府具体应由六部中哪个部门负责接待? 材料三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衡卿》 (4) 材料三中晁衡是遣唐使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唐代新政中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 【开放交流】 材料四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均选自人教自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5) 试举两例唐朝时主动对外交往的事例。你从他们的身上感悟最深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中国古代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唐朝为最,唐朝前期 ①出现了治世、盛世的局面,经济发展,②对外交往活跃,③国内民族融合,④文化辉煌。 ⑴“用事实说话”,请你分别列举史实证明材料中序号代表的观点。 ① (请例举2例)

唐朝军队官职

兵马大元帅 兵马副元帅 以上为临时军衔只在战争时期授予,无品级,一般是出征军队主帅,征程结束立即收回恢复原军衔 唐代中央在君相对军国大政进行决策的前提下,尚书省兵部负责政令的制定与推行。中央和地方的军队统帅机构则是实施军事行动的指挥组织。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唐代的军事领导体制的基本内容。唐代军队的统领和指挥机关前后变化最大。从最初的行台、天策上将府,到藩镇节度使、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唐代中央和地方的军队统帅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终唐之世,唐朝都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军队领导组织和指挥机构。 服紫色,金玉带,(金夸)十三。 骠骑大将军从一品 辅国大将军正二品 镇军大将军从二品 冠军大将军正三品上 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上 怀化将军正三品下 云麾将军从三品上 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上 归德将军从三品下 服绯色,金带,(金夸)十一。 忠武将军正四品上 壮武将军正四品下 怀化中朗将正四品下 宣威将军从四品上 明威将军从四品下 归德中朗将从四品下 服浅绯色,金带,(金夸)十。 定远将军正五品上 宁远将军正五品下

怀化朗将正五品下 游骑将军从五品上 游击将军从五品下 归德朗将从五品下 服深绿色,银带,(金夸)九。 昭武校尉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正六品下 怀化司阶正六品下 振威副尉从六品上 归德司阶从六品下 服浅绿色,银带,(金夸)九。 致果校尉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正七品下 怀化中侯正七品下 翊麾校尉从七品上 翊麾副尉从七品下 归德中侯从七品下 服深青色,(金俞)石带,(金夸)八。宣节校尉正八品上 宣节副尉正八品下 怀化司戈正八品下 御侮校尉从八品上

御辱副尉从八品下 归德司戈从八品下 服浅青色,(金俞)石带,(金夸)八。仁勇校尉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正九品下 怀化执戟长上正九品下 陪戎校尉从九品上: 陪戎副尉从九品下 归德执戟长上从九品下

唐代官制列表(极品简易版)

唐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

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

中国历史-唐朝时期战争年表

中国历史:唐朝时期战争年表 唐武德元年(618年)五月至七年(624年)三月唐统一的战争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李渊太原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李渊之女李氏等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西河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张纶攻离石等郡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至九月河东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九月刘文静击降屈突通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世民击灭薛举父子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仁杲击唐弼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击薛仁杲扶风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姜謩、窦轨与薛举长道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举击刘世让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王师仁击稽胡富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窦轨击稽胡宜君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唐击薛举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轨击灭突厥阙可汗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薛仁杲攻唐宁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至十一月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刘感与薛仁杲泾州、细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常达击薛仁杲宜禄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二月马元规攻取安陆、荆州、襄州之战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李建成、李世民进逼东都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唐击朱粲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蔺兴粲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唐攻尧君素河东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罗艺击窦建德幽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庞玉击旁企地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王世充围谷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盛彦师伏歼李密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高开道击李景北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末宇文化及攻魏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正月李神通击宇文化及魏县、聊城之战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窦建德击宇文化及聊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张孝珉袭汜水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至三月王世充攻谷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窦建德攻邢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李厚德兄弟击王世充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杨则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邓暠击高开道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五月王世充攻义州之战

唐朝内宫官职详解

唐朝宫官职详解 官宫官侍省 官 惠妃一人丽妃一人华妃一人淑仪一人德仪一人贤仪一人顺仪一人婉仪一人芳仪一人美人四人才人七人 宫官 尚宫二人 司记二人黄记二人掌记二人女史六人司言二人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四人 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司闱六人典闱六人掌闱六人女史四人 尚仪二人 司籍二人典籍二人掌籍二人女史十人司乐四人典乐四人掌乐四人女史二人司宾二人典宾二人掌宾二人女史二人司赞二人典赞二人掌赞二人女史二人彤史二人 尚服二人 司宝二人典宝二人掌宝二人女史四人司衣二人典衣二人掌衣二人女史四人司饰二人典饰二人掌饰二人女史二人司仗二人典仗二人掌仗二人女史二人 尚食二人 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司酝二人典酝二人掌酝二人女史二人司药二人典药二人掌药二人女史四人司饣喜二人典嬉二人掌饣喜二人女史四人 尚寝二人 司设二人典设二人掌设二人女史四人司舆二人典舆二人掌舆二人女史二人司苑二人典苑二人掌苑二人女史二人司灯二人典灯二人掌灯二人女史二人 尚功二人 司制二人典制二人掌制二人女史四人司珍二人典珍二人掌珍二人女史六人司彩二人典彩二人掌彩二人女史六人司计二人典计二人掌计二人女史四人宫正一人司正二人典正四人女史四人侍省 侍四人常侍六人给事八人主事二人令史八人书令史十六人 谒者 监六人谒者十二人典引十八人寺伯二人寺人六人亭长六人 掌固八人 掖庭局 令二人丞三人书令史四人书吏八人计史二人宫教博士二人监作四人典事十人掌固四人 宫闱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阍人二十人掌扇十六人给

使无常员掌固四人 奚官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典事四人掌固四人 仆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驾士一百四十人典事八人掌固八人 府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典事六人掌固四人 官:(《春秋左氏传》曰:“不腆先君之嫡,以备官。”又曰:“官不及同姓。”杜预曰:“谓嫔御也。”《周官》有夫人、嫔、世妇、女御之位,听天下之治。汉、晋已来,虽有位号,多不尽备。隋氏法《周官》而悉置焉,则列夫人、嫔、姥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等,充百二十位。宫中复有六尚,以备众职,谓之宫官。皇朝因之。今上天溥施,犹防女宠,故省官,将以垂,而六尚仍旧焉。)妃三人,正一品。(《周官》三夫人之位也。古者,帝誉立四妃,盖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后也。至舜,不立正妃,盖但三妃而已,谓之三夫人。自夏、殷已降,复有立者,视三公位;虽云古制,数颇繁焉。其余沿革,事不经见。隋氏依《周官》,立三夫人。皇朝上法古制,而立四妃,其位:贵妃也,淑妃也,德妃也,贤妃也。今上以为后妃四星,其一后也,既有后位,复立四妃,则失其所法象之意焉。因省嫔妇、女御之数,改定三妃、六仪、美人、才人四等,共二十人,以备官。其位:惠妃也,丽妃也,华妃也。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可以坐而论礼者则进,无则阙焉。)夫人佐后,坐而论妇礼者也。其于则无所不统,故不以一务名焉。 六仪六人,正二品。(《周官》九嫔之位也。夏后氏因三夫人增以三三而九,列九嫔之位。汉初无闻。至武帝,始制婕妤、侄娥、容华、充衣,数不至九,其位在嫔。后魏孝文改定官。隋氏依《周官》,尽立其名秩。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六仪之位,以备其职焉。)六仪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属以赞导后之礼仪。(一、淑仪,二、德仪,三、贤仪,四、顺仪,五、婉仪,六、芳仪。)美人四人,正三品。(周官二十七世妇之位也。殷人因九嫔增以三九二十七,列二十七世妇之位。其制增损,累代不恒。前汉十四等。后汉贵人、才人虽列位号,不依世妇之职。隋氏依《周官》,制婕妤等二十七人。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美人之位,以备其职焉。)美人掌率女官修祭祀、宾客之事。 才人七人,正四品。(《周官》八十一女御之位也。周人因二十七世妇增以三二十七,列八十一女御之位。旧制沿革,略同于上注。隋氏依《周官》,制宝林、御女、采女等。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才人之位,以备其职焉。)才人掌序燕寝,理丝臬,以献岁功焉。 宫官:(《周礼宗伯》:“世妇,每宫卿二人、下大夫四人、中士八人女府二人、女史二。”玄云:“世妇,后宫官也。王后六宫女府、女史、女奴之有才智者。”《魏略》:“魏明帝游宴在,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为女尚书,省奏事。”《晋令》有崇德毁大监、尚衣?尚食大监,并银章、艾绶,二千石;崇华殿大监、元华食监、都监、上监,铜印、墨绶,千石;女史、贤人、恭人、中使、大使,碧纶绶。宋明帝留心后房,拟外百官,备置其职。两齐、梁、不见。后魏、后周亦拟外官置职。隋文帝置六尚、六司、六典以掌宫官之职,六尚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炀帝改置六尚局,职掌略同,皆加其品秩。一、尚官局,管司言,掌宣传启奏;司簿,主名录计度;司正,主格式推罚;司闱,主门合管钥。二、

唐朝时期的成语大全

唐朝时期的成语大全 词目:英声欺人 发音:yīng shēng qīrén 释义: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出处:明·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示例:总观他的历史题材的剧本,都是针对当时政治形势,有的放矢,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随意发挥,虽云自我作古,却非~。 ★茅盾《化悲痛为力量》 地貌千奇百怪,想了解一下关于地貌的成语吗?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词目:矫世厉俗 发音:jiǎo shìlìsú 释义: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同“矫世励俗”。 出处:明·唐顺之《莆田林氏先墓表》:“矫世厉俗、捐私奉公、崭崖狷洁之行,可以无谴诃憎疾于鬼神,然或不免谴诃憎疾于人。” 词目:画荻和丸 发音:huàdíhuòwán 释义: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同“画荻丸熊”。 出处:宋·欧阳修幼时,母郑氏以荻画地教子读书。唐·柳仲郢幼嗜学,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脑。郭沫若《虎符》附录《写作缘起》:“但要写母爱,在儿女小的时候容易表现,如推干就湿、画荻和丸之类,都是儿女小时的事。” 词目:风驰草靡 发音:fēng chícǎo mǐ 释义:比喻强大的势力能制服一切。同“风行草靡”。 出处: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敦煌公至T,所过诸县及诸贼界,莫不风驰草靡,裹粮卷甲,唯命是从。”

词目:裁心镂舌 发音:cái xīn lòu shé 释义:形容用尽心思,费尽口舌。 出处:唐·沈亚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如使恢宏博大之士,裁心镂舌,比辞而道,安可见乎?” 词目:英声欺人 发音:yīng shēng qīrén 成语的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以下是一篇关于时间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释义: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出处:明·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示例:总观他的历史题材的剧本,都是针对当时政治形势,有的放矢,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随意发挥,虽云自我作古,却非~。 ★茅盾《化悲痛为力量》 词目:英声欺人 发音:yīng shēng qīrén 释义: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出处:明·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示例:总观他的历史题材的剧本,都是针对当时政治形势,有的放矢,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随意发挥,虽云自我作古,却非~。 ★茅盾《化悲痛为力量》 词目:英声欺人 发音:yīng shēng qīrén 释义: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唐朝官员品级

唐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唐代官位一览表

唐代官位一览表 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爵:王。从一品: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 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职官:黃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別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 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別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別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唐朝时期的物价

唐朝时期的物价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开元之治是唐朝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治国初期,以开元作为年号,那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开元之治。 1.任用贤能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改革吏治 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3.发展经济 玄宗于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他并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廉宜。天宝元年(742年),大唐帝国的人口约4891万人。杜佑的《通典?食货典?历代盛衰户

口》记载当时盛况:“米斗至十三文,青(治所在今山东青州)、齐(治所在今山东历城)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治所在今河南商丘)、汴(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治所在今陜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治所在今湖北江陵)、襄(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北至太原(今属山西)、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4.提倡文教 玄宗为了撰拔人才,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而且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鼎峰。 5.对外军事 玄宗采纳张说之提议,实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渐废弛的府兵制。在公元722年,他亲自挑选府兵及壮丁共12万人作为京师的宿卫,并称为“彍骑”。而他亦于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作为统治异族与巩固边防的措施。 6.与贞观之治之比较 贞观之治时,唐朝百废待兴,虽有所治绩,但距“辉煌”还颇远。但当时唐朝正值方兴未艾之际,因此虽历经政变,仍然应付自如。而到了开元之治时,唐朝经过了百年的发展与积累,已臻于鼎盛,进入了黄金时代。但已处于盛极而衰的边缘,因此已开始出现腐朽的现像,在遇到变乱时,即无力回天,结果走向灭亡。

唐朝内宫官职详解

唐朝内宫官职详解 内官宫官内侍省 内官 惠妃一人丽妃一人华妃一人淑仪一人德仪一人贤仪一人顺仪一人婉仪一人芳仪一人美人四人才人七人 宫官 尚宫二人 司记二人黄记二人掌记二人女史六人司言二人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四人 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司闱六人典闱六人掌闱六人女史四人 尚仪二人 司籍二人典籍二人掌籍二人女史十人司乐四人典乐四人掌乐四人女史二人司宾二人典宾二人掌宾二人女史二人司赞二人典赞二人掌赞二人女史二人彤史二人 尚服二人 司宝二人典宝二人掌宝二人女史四人司衣二人典衣二人掌衣二人女史四人司饰二人典饰二人掌饰二人女史二人司仗二人典仗二人掌仗二人女史二人 尚食二人 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司酝二人典酝二人掌酝二人女史二人司药二人典药二人掌药二人女史四人司饣喜二人典嬉二人掌饣喜二人女史四人 尚寝二人 司设二人典设二人掌设二人女史四人司舆二人典舆二人掌舆二人女史二人司苑二人典苑二人掌苑二人女史二人司灯二人典灯二人掌灯二人女史二人 尚功二人 司制二人典制二人掌制二人女史四人司珍二人典珍二人掌珍二人女史六人司彩二人典彩二人掌彩二人女史六人司计二人典计二人掌计二人女史四人宫正一人司正二人典正四人女史四人内侍省 内侍四人内常侍六人内给事八人主事二人令史八人书令史十六人 内谒者 监六人内谒者十二人内典引十八人内寺伯二人寺人六人亭长六人 掌固八人 掖庭局 令二人丞三人书令史四人书吏八人计史二人宫教博士二人监作四人典事十人掌固四人

宫闱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内阍人二十人内掌扇十六人内给使无常员掌固四人 奚官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典事四人掌固四人 内仆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驾士一百四十人典事八人掌固八人 内府局 令二人丞二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典事六人掌固四人 内官:(《春秋左氏传》曰:“不腆先君之嫡,以备内官。”又曰:“内官不及同姓。”杜预曰:“谓嫔御也。”《周官》有夫人、嫔、世妇、女御之位,听天下之内治。汉、晋已来,虽有位号,多不尽备。隋氏法《周官》而悉置焉,则列夫人、嫔、姥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等,充百二十位。宫中复有六尚,以备众职,谓之宫官。皇朝因之。今上天溥施,犹防女宠,故省内官,将以垂范,而六尚仍旧焉。)妃三人,正一品。(《周官》三夫人之位也。古者,帝誉立四妃,盖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后也。至舜,不立正妃,盖但三妃而已,谓之三夫人。自夏、殷已降,复有立者,视三公位;虽云古制,数颇繁焉。其余沿革,事不经见。隋氏依《周官》,立三夫人。皇朝上法古制,而立四妃,其位:贵妃也,淑妃也,德妃也,贤妃也。今上以为后妃四星,其一后也,既有后位,复立四妃,则失其所法象之意焉。因省嫔妇、女御之数,改定三妃、六仪、美人、才人四等,共二十人,以备内官。其位:惠妃也,丽妃也,华妃也。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可以坐而论礼者则进,无则阙焉。)夫人佐后,坐而论妇礼者也。其于内则无所不统,故不以一务名焉。 六仪六人,正二品。(《周官》九嫔之位也。夏后氏因三夫人增以三三而九,列九嫔之位。汉初无闻。至武帝,始制婕妤、侄娥、容华、充衣,数不至九,其位在嫔。后魏孝文改定内官。隋氏依《周官》,尽立其名秩。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六仪之位,以备其职焉。)六仪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属以赞导后之礼仪。(一、淑仪,二、德仪,三、贤仪,四、顺仪,五、婉仪,六、芳仪。)美人四人,正三品。(周官二十七世妇之位也。殷人因九嫔增以三九二十七,列二十七世妇之位。其制增损,累代不恒。前汉十四等。后汉贵人、才人虽列位号,不依世妇之职。隋氏依《周官》,制婕妤等二十七人。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美人之位,以备其职焉。)美人掌率女官修祭祀、宾客之事。 才人七人,正四品。(《周官》八十一女御之位也。周人因二十七世妇增以三二十七,列八十一女御之位。旧制沿革,略同于上注。隋氏依《周官》,制宝林、御女、采女等。皇朝初因之。今上改制才人之位,以备其职焉。)才人掌序燕寝,理丝臬,以献岁功焉。 宫官:(《周礼宗伯》:“世妇,每宫卿二人、下大夫四人、中士八人女府二人、女史二。”郑玄云:“世妇,后宫官也。王后六宫女府、女史、女奴之有才智者。”《魏略》:“魏明帝游宴在内,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为女尚书,省奏事。”《晋令》有崇德毁大监、尚衣?尚食大监,并银章、艾绶,二千石;崇华殿大监、元华食监、都监、上监,铜印、墨绶,千石;女史、贤人、恭人、中使、大使,碧纶绶。宋明帝留心后房,拟外百官,备置其职。两齐、梁、陈不见。后魏、后周亦拟外官置内职。隋文帝置六尚、六司、六典以掌宫官之职,六尚视从九品,六司视勋

官职对照表

清朝官制(总表)文京内官武京内官武京外官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唐代官员章服制度表

唐代官员章服制度表 品级服色冠式带鱼袋笏附注 一品紫三梁冠金玉带十三銙金饰鱼袋象笏 二品紫三梁冠金玉带十三銙金饰鱼袋象笏 三品紫三梁冠金玉带十三銙金饰鱼袋象笏 四品深绯二梁冠金带十一銙银饰鱼袋象笏 五品浅绯二梁冠金带十銙银饰鱼袋象笏 六品深绿一梁冠银带九銙无竹木笏 七品浅绿一梁冠银带九銙无竹木笏 八品深青一梁冠鍮石带九銙无竹木笏睿宗文明元年后 九品浅青一梁冠鍮石带九銙无竹木笏八品以下为“碧” 庶民白黄铜铁带七銙无无 注: 1、“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始,赐五品以 上官员鱼袋,饰以金银,内装鱼符,出入宫庭时须经检查,以防止作伪。武则天时,曾改佩 鱼为佩龟。宋代不再用鱼符,而直接于袋上用金银饰为鱼形。 2、“带”:指皮革制的腰带。“金带”、“玉带”、“银带”是指装饰革带用的金、银、玉制品, 称为“带銙”。皮革制的腰带上面套有锦缎带套,带銙就缀在带套上。带銙的数量多少取决于 官员的级别地位。有的记载说:一、二品官员用金带,三、四、五、六品用犀带,七、八、 九品用银带。 3、武后延载元年(694)规定: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着绣袍,上面所绣图案为:诸王为盘龙、 鹿;宰相为凤池;尚书为对雁;十六卫将军各卫分别是:麒麟、虎、鹰、牛、鹘、狮子、豸 等,并绣文字于其上。 4、服色以散官为依据,并不根据现任职务。 资料来源:刘昫《旧唐书·舆服志》,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车服志》,王溥《唐会要》31 卷、32卷 宋代官员章服制度表 品级服色冠式带鱼袋笏一品紫七梁冠玉带金鱼袋象笏二品紫六梁冠玉带金鱼袋象笏三品紫五梁冠玉带金鱼袋象笏四品紫五梁冠金带金鱼袋象笏五品绯五梁冠金涂银银鱼袋象笏六品绯四梁冠金涂银银鱼袋象笏七品绿三梁冠黒银及犀角无木笏八品绿三梁冠黒银及犀角无木笏九品绿二梁冠黒银及犀角无木笏庶民白铁角带 注:

唐代唐代在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

唐代-唐代在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 唐朝文化。在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 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缓慢变化。藩镇割据势力的壮大与周边诸民族国家的形成。对此后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历史年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 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李渊就是唐高祖。李世民即位后改元贞观。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得唐朝走入鼎盛。史称“贞观之治”。后经历高宗时期。武则天逐渐掌权。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唐”为“周”。称圣神皇帝。武后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自称皇帝的女人。前后掌权50余年。武则天死后政局一度混乱。后唐玄宗即位。而此时政治比较清明。 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唐玄宗后期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后安禄山趁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

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唐朝后期有发生了牛李党争和宦官干政的局面。 朝政更加黑暗。终于被藩镇所灭。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使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有40%是唐代的作品。 类别划分。唐代前期思想继承魏晋南北朝的儒学。 例如孔颖达编著的《五经正义》。五经正义中的思想大多由汉晋大儒完成。尤其是郑玄的功劳最大。唐初与明初比较类似。国家在做的是执行前哲的思想。唐朝中期以后。思想上的重大改进发生。韩愈。柳宗元。李翱。刘禹锡等人的思想创见。承前启后。还有。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思想价值同样不能被忽略。他

唐代官职对照表

唐代官职对照表: 天策上将军:李渊为李世民专设的职位,位在王公及百官之上,相当于天下兵马大元帅,可不经过朝廷直接调动全国军队。 太尉、司徒、司空:唐代三公,正一品,虚衔,并无实际权力,多为元老重臣的加衔尚书令:尚书省的首长,正二品,宰相,相当于今天的政府总理,政府最高行政官员尚书左、右仆射:尚书省的副首长,正二品,宰相,相当于今天的政府副总理 尚书左、右丞:地位略高于尚书,低于尚书仆射,地位类似于今天的国务委员或政府秘书长 尚书:正三品,相当于今天的部长 侍郎:从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 中书令:中书省的首长,正三品,宰相,主要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书,类似于皇帝的秘书长。 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首长,从三品, 中书舍人:中书省直接负责书写敕书的官员,正五品,相当于皇帝身边负责起草文件的秘书。 侍中:门下省的首长,正三品,宰相,主要负责审核封驳中书省起草的诏书并对重大事务发表意见,并在诏书上副署,唐代没有侍中签字盖印的诏书不能生效,其职权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议会议长 黄门侍郎:门下省的副首长,从三品, 散骑长侍:门下省的官员,有对重大事务提出建议的权力,职能类似于现在的议会议员 谏议大夫:门下省的官员,有对重大事务提出建议的权力,职能类似于现在的议会议员 给事中:门下省官员,有对相关事务的诏书进行审核修改封驳的权力

秘书监:秘书省的首长,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室主任 秘书少监:秘书省的副首长 秘书郎:秘书省官员,相当于皇帝身边负责纪录和统计的机要秘书大理寺卿:又称廷尉,最高司法官员,类似现代的最高法院院长左右十二卫大将军:正二品,职权类似于今天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左右金吾卫大将军:从三品,职权类似于今天的卫戍区司令 左右千牛卫大将军:统领侍卫,负责皇帝、太子、亲王的警卫工作左右监门卫大将军:负责宫廷出入人员审查,把守皇宫各门 行台尚书令、仆射:品轶不定,职权类似于今天的省长 行军总管、都督:品轶不定,职权类似于今天的军区司令

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中国是东方最先进的国家,日本先后派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人数多时达五六百人。这些日本遣唐使回国以后,积极传播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公元907年,唐朝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此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同一时期,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10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到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五代十国 的分裂局面结束。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佛教盛行。 宋朝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发动兵变,手下将士们把黄袍加到他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取国号为“宋”,定都在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为了巩固统治,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他设酒宴,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宋朝时宋太祖下令雕版刻印《大藏 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印刷佛经。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后实行变法,整理财政和军政,称为“王安石变法”。后来由于司马光等人的强烈反对,变法维持不到十年就结束了。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沈括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对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数学等都很精通。他在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 记载了自己丰富的研究成果。 两宋时期的制瓷业非常发达。宋瓷品种繁多,花纹秀丽,并大量出口海外,江西的景德镇已成为中国著名 的瓷都。 宋朝时期,市场上流通货币以铜钱、铁钱、金银等金属货币为主。为了携带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使用为商业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 宋代的针灸学和法医学成就突出,《洗冤集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西方同类专著早了300 多年。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他用了19年的时间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编年体通史,叙述了从战 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宋朝时期,中国境内还有一些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如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1127年,金朝的军队攻破开封,俘虏了北宋的皇帝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徽宗的另一个儿子赵构称帝,逃到南方,在杭州建立政权,历史上成为南宋。 岳飞是南宋的抗金名将,他率军北上以收复被金军占领的宋朝领土,却被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葬在杭州西湖边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墓前放了用生铁浇铸的秦桧等人的跪像,表示对奸臣的 强烈憎恨。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大举进攻南宋,南宋著名的将领文天祥组织军民抵抗,失败后被俘虏。元朝统治者采用各种方式劝他投降,他宁死不屈,写下了《正气歌》和《过零丁洋》等诗篇,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成为千古名言。 元朝(公元1206~1368年)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12世纪末,铁木真经过十多年战争统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意思是“坚强的君主”。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71年他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1368年),称为元世祖。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都要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的首都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大都就是中国现在的北京。 元朝中后期,棉花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棉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的主要衣料,这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元朝的黄道婆,推广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元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写下《马可波罗游记》一书,生动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

唐朝时期的外国人是做什么的 最常见的有哪几种人

唐朝时期的外国人是做什么的最常见的有哪几种人 本文导读:我们都知道,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当时的唐朝,国泰民安,物资丰富,百姓的生活富足,文化也达到鼎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唐朝鼎盛时期,有非常多的外国人都是纷纷怀着各自的目的来到唐朝,或是代表个人,或是代表国家,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唐朝寻求机会!这些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人,也是唐朝最常见的三种人! 使者 在盛唐时期,万国来朝,这种说法虽然有夸大的嫌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盛唐时期,确确实实威名远扬,当时周边的很多小国都是非常仰慕盛唐风采,纷纷派遣使者来到唐朝,他们或是觐见和唐朝搞好关系,或者是为了寻求唐朝的恩惠,其中派遣来唐的使者中,最多的就是日本!关于日本的遣唐使,史料记载一共有十九次之多,每一次的遣唐使,少则一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他们就相当于留学生,来到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等,然后回国用于当时日本的改革!可以说,日本是受唐朝影响最深的国家,至今还有唐朝的很多影子!

僧侣 在唐朝最兴盛的时期,有非常多的外国僧侣来到唐朝进行传教,由于唐朝的社会风气非常开放,国家对这些来传教的僧侣都没有过多的限制,他们有的来自于印度的苦行僧,来到唐朝宣传佛教。还有一些波斯僧侣,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带到了唐朝,所以在唐朝,各种各样的教派兴起,当然,从玄奘取经这个典故中来说,佛教的影响力在当时达到了最大!

商人 由于盛唐时期,整个国家稳定而繁荣,上到国库,下到百姓,人人都生活富足,再加上唐朝在当时拥有着非常多的特产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所以唐朝时期,有很多的外国商人涌入长安,他们带来自己国家的东西,来到唐朝出售,然后再从唐朝购买一些精美的瓷器,茶叶之类的,回到自己国家赚取丰厚的回报!可以说盛唐时期,造就了很多胡商的暴富神话,也给唐朝带来了很多自己没有的东西,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