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前言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出现各种新的教育思潮,并逐步形成一场范围广泛的教育革新运动,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构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欧洲新教育运动

(一)兴起阶段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C.Reddie,1858一1932)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Abbotsholme)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在雷迪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出现了一批新学校。

巴德利在英国南部苏塞克斯郡建立了比代尔(Bedales)学校。

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法国的狄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斯学校。

上述新创立的乡村寄宿学校注重学校设在自然环境中,使儿童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得到体力和智力的发展。(二)建立国际性组织阶段

一战后,新教育运动继续发展。1922年,新教育联合会提出了“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这七项原则成为战后新教育运动的国际性宣言。

新教育联合会建立以后,多次召开教育大会,通过对儿童与教育不同问题的研究,推动了新教育运动的发展。

(三)后期发展阶段

新教育思想形成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整个20年代,新教育联合会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1929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给各国经济和政治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教育联合会也修改了自己的目标。

1932年的法国尼斯会议强调要关心“我们时代的复杂性”。

1942年,新教育联合会通过《儿童宪章》。1966年,新教育联合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合会”(World EducationFellowship,简称WEF),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二、欧洲新教育运动中的新学校实验

(一)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创建于1889年的英国阿博茨霍尔姆城,是欧洲第一所“新学校”。“我们的目的是造就人类一切能力的圆满发展”

雷迪的新学校建设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学生就是学校的建设者。

(二)狄摩林的罗斯新学校

继雷迪以后,法国社会学家狄摩林也于1898年创办了一所罗斯新学校。

这所学校“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空气,工场的作业也不少”。狄摩林指出新学校必须重视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得到发展。

(三)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1907年,比利时的教育家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市郊创办了“生活学校”。

在学校教育环境的安排上,德可乐利认为新学校应为学生智力的、体力的、社会的和审美的生活服务。

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是以“兴趣中心”为其主要特征。

德可乐利主张新学校应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进行教育与教学。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成就与评价

总之,这一时期在欧洲出现的新教育运动和新学校实验,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主张,促使人们对西方教

育传统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重新认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新教育家们改革的重点主要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并且始终未能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

第二节美国进步教育运动

前言

美国“进步教育”(ProgressiveEducation)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亦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其性质虽然与欧洲新教育运动相似,但由于产生于不同的地域,其发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存在诸多差异。

一、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兴起阶段(19世纪末至1918年)、建立组织阶段(1919~1929年)、后期发展阶段(1930~1957年)。

(一)兴起阶段(19世纪末至1918年)

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帕克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在美国进步教育形成的过程中,赖斯在揭露美国学校教育的弊端,引起人们关心教育变革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896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创办了一所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

(二)建立组织阶段(1919~1929年)

1919年,美国一些进步主义教育家有85人在华盛顿成立了美国进步教育协会(PEA)。1920年,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改进初等教育的七大目标)。

1924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创办了《进步教育》杂志,向读者介绍欧洲的教育革新和美国的进步教育实验。在这个时期,进步教育运动本身日益专业化。

(三)后期发展阶段(1930~1957年)

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

1944年,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进入其衰落阶段。1955年,进步教育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二、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教育实验

(一)帕克的昆西教学法

帕克的教育革新措施以“昆西教学法”或“昆西制度”著称。其主要特征是:(1)强调“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2)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3)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儿童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二)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

约翰逊是美国教育家,进步教育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03年,她在亚拉巴马州的费尔霍普镇创办了费尔霍普学校,该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闻名。

“有机教育学校”是约翰逊借用了亨德森(C.H.Henderson)在教育研究中所使用的一个术语。

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的整个课程计划以活动为主。

约翰逊还重视儿童社会意识的培养。

(三)沃特的葛雷制学校

沃特是美国教育家,葛雷制学校的创始人。“葛雷制”计划亦称“双校制”、“二部制”。实际上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体现。

沃特以杜威的基本思想为依据,把学校分为四个部分。课程也分成四个方面。

葛雷学校也是以解决教育“浪费”而闻名的。

沃特的葛雷制曾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教育思想的最成功的例子。

(四)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

帕克赫斯特是美国教育家,道尔顿制的创始人。

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帕克赫斯特批评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个别差异

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她提出以下3点主张。

(五)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

华虚朋是美国教育家,帕克的学生。

华虚朋的教育实验以“文纳特卡计划”著称。华虚朋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结合起来,个性发展与社会意识的培养相联系。

(六)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哲学的继承者。他的主要贡献在教学研究方面,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父”。他将“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因素。

第三节欧美教育科学化运动

前言

把教育作为一种科学并进行研究是20世纪初期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借用自然科学的手段和工具来研究教育问题,以使其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这主要是通过儿童研究运动,学校调查运动以及教育科学研究运动来进行的。

一、儿童研究运动

儿童研究运动是19世纪80年代在欧美出现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的运动。

其主要标志有三本著作。

(一)产生原因

1、受工业化生产迅速发展的影响。

2、受当时生物学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3、当时儿童的培养教育环境还有许多不尽人意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儿童研究的主要问题

1、关心儿童的健康和身体的发展。

2、对儿童情感、态度和兴趣的关注。

3、关注儿童的智力问题。

(三)儿童研究的方法

(四)儿童研究运动的成果

1、产生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论著。

2、大多数国家创办了儿童研究杂志。

3、为了促进和推动研究发展,大多数国家都创建了儿童研究协会。

4、形成了“儿童学”的理论。

(五)儿童研究运动的意义

儿童研究运动尽管有各种不足,但它对当代的教育和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之,这一阶段的儿童研究工作主要与儿童发展阶段的不同观点相联系,同时也与寻找新的教育模式相联系。

二、学校调查运动

(一)产生原因

1、19世纪后期出现的社会福利运动。

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3、工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

4、从教育的角度看。

(二)美国的学校调查

美国学校调查运动是在1901年爱达荷州出现的。

通过调查研究,研究者发现5点现象。

学校调查中使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三、教育科学研究运动

(一)科学研究方法与教育科学研究。

对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有较大影响的是英国的数学家和生物学家卡尔?毕尔生(1857-1936)。

(二)教育科学研究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1、桑代克和克拉帕海德的教育科学研究

桑代克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育心理学家,他重视对教育进行科学研究。

桑代克在科学方法上的重要贡献有几点。

克拉帕海德是瑞士心理学家。在研究教育科学的过程中,他提出了“适应个体学校”和“适应个体教育”的思想。

2、梅伊曼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1)梅伊曼

梅伊曼是德国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

从实验教育思想出发,梅伊曼批评了传统教育学,主张应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并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来发现和陈述事实。

(三)教育研究运动的基本问题

在教育科学研究运动中所涉及的基本问题主要有:有效教学、智力测验、学习迁移和道德教育。

1、有效教学问题。

(四)教育科学研究运动的成就和评价

总之,这一时期的教育科学研究运动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就的。首先,它为分类、迁移和教学方法的推广提供了有用的经验性的答案;它推动了新教育的发展;它还推动了教育研究定量化、科学化的发展。

外国教育史备考研知识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外国教育史备考研知识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一)新教育运动 1.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其后,德国的利茨推动了“乡村之家运动”,法国的德莫林开办了“运动学校”。各国新学校的国际交流促成了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1921年在法国加来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杂志《新时期的教育》。1922年提出“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1942年,通过《儿童宪章》,强调教育机会均等,以符合世界性普及教育的要求。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1)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新型的英国各种阶层人士为目的。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象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学校作息时间分成三个部分:上午主要学习功课,下午从事体育锻炼和户外实践,晚上则是娱乐和艺术活动。 (2)1893年,英国教师巴德利建立了贝达尔斯学校,实行男女合校,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创造者;更关心教学过程;学校管理亦更加民主,因此受到更广泛的欢迎。 (3)1898年德国教育家利茨在哈尔茨山区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招收12-16岁的学生,并推动了德国的“乡村之家运动”。 (4)1899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绪论第一、二点要点概括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绪论一、二要点概括 (汉语言文学本科)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绪论的一、二点讲述了20世纪欧美受到战争及革命的影响从而产生第三文学世界,以及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坏和人之异象,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带来的这个时期,形形色色的哲学思潮。 在20世纪上半期这个充满危机、革命和战争的时期,经济萧条、无数人失业,人们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普遍高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超级大国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产生了“第三世界”。随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东方各民族国家日益强盛,20世纪文学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传统的资本主义文学继续存在外,还有新兴的社会主义文学和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学,即“第三世界”文学。 在20世纪,人与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对立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破坏,这种情况下不得不使人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焦虑和重新思考,于是这个时期的西方世界极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涌来。以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为代表,还有博格森的生

命哲学,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殖民主义等。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绪论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详细解说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传统以理性为基石的西方哲学;博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费罗伊德则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 总结而言,20世纪的欧美文学与以上哲学思想的联系非常紧密,各种非理想主义哲学影响着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抢眼的文学现象——现代主义文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学对此时期的文学总体走向具有引导和理论支撑的作用,让此时期的欧美文学普遍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由19世界现实主义着重描写客观世界,转变为关注和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深层次意识。

外国文学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思想、艺术表现) 思想上:(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3)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 艺术上:()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表现内心生活和心里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2)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化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3)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4)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现代主义文学五大流派?基本特点,代表作家及作品。 (1)后期象征主义:法.瓦莱里(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大的诗人)《海滨墓园》、奥地利.里尔党《豹》、爱尔兰.叶芝《驶向拜占庭》(2)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奥尼尔《毛猿》 (3)未来主义:马雅可夫斯基 (4)超现实主义:布勒东 (5)意识流小说:法.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爱尔兰.乔伊斯《尤利西斯》;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英.伍尔夫《达罗威夫人》 诗歌创作方面,后期象征主义成就最高的是英.艾略特《荒原》(现代派诗歌里程碑) 什么叫“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及作品 是20世纪20-30年代在欧美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他们主张突破人的外在行为而表现内心世界,突破表象而表现内在实质,突破暂时偶然现象,而表现永恒的品质与真理,他们往往把人物和客观事物变形为荒诞的形象,用以表现和象征某种思想。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代表作有卡夫卡·奥涅金《变形记》、奥尼尔《毛猿》。 什么叫“卡夫卡式”? 20世纪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创造的艺术世界称为“卡夫卡式”,包括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在思想上卡夫卡接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概括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概括 学生:陈向荣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讲述了20世纪欧美文学受到战争及革命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第三文学世界,以及欧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坏和人之异象,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带来的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哲学思潮。 在20世纪上半期这个充满危机、战争和革命的时期,经济萧条、无数人失业、人们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在此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普通高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超级大国和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之外,产生了“第三世界”。随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东方各民族国家日益强盛,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学继续存在外,还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和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学,即“第三世界”文学。 在20世纪,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与人对立的状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使人对现实和未来产生焦虑和重新思考,于是这个时期的西方思想界极其活跃,形形色色的社会哲学思潮涌来。以马克思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为代表,还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

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另外,心理学、语言学和美学的新进展,也对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绪论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详细解说了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传统的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西方哲学;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弗洛伊德则把人的心理结构氛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总结而言,20世界的欧美文学与以上社会哲学思想的联系非常密切,各种非理想主义哲学影响着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抢眼的文学现象——现代主义文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哲学对此时期的文学总体走向具有引导和理论支撑的作用,让此时期的欧美文学普通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由19世纪现实主义着重描写客观世界,转变为关注和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深层意识。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将资本主义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工业的大发展和垄断组织的出现迅速改变着社会阶级结构,使各垄断组织、非垄断的企业界、中小资产者、工人、农民等日益成为利益与愿望不同的各类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互相依存又彼此矛盾,便出现了工人运动,并成为一种经常性起作用的社会因素。在工业、科技、竞争意识、社会变迁迅速动荡的环境里,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三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矛盾尖锐、工人运动的作用) 在此我们主要分析其中对20世纪福利国家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㈠、思想渊源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法国浦鲁东的无政府主义 德国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的自由、民主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㈡、形成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逐渐分成了两个派别。 一派认为是仍然坚持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后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著称。 另一派则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中存在着一些错误,与社会经济的新的发展变化也有不相符合之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必要的修正。 1896—189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最主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伯恩斯坦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把各种修正主义思想融合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系统的修正,由此也产生了所谓的修正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的社会民主党人越来越多地接受了修正主义的思想观点,形成了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在内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㈢、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及其基本观点 1、人道主义思想 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社会民主主义者信仰个人价值的优先性,坚持文艺复兴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提出的不能把人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的“绝对命令”。 2、民主主义精神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试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共同特征及其意义。 答:(1)欧美教育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总的来说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 首先,欧美教育思潮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末欧美国家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广泛使用,促使整个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人们以乐观主义态度寄希望于教育,试图通过教育的改进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重建。 其次,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而重视研究儿童的特性。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为教育革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基础。人们热心地开展各种教育研究与实验,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 再次,卢梭及其追随者们的教育主张成为教育革新运动的主要思想渊源。他们抨击旧教育的不切实际,主张一种与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新教育。 (2)欧美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 欧美教育思潮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共同特征是: ①重视儿童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儿童先天具有善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而不再把儿童视为强制行为的对象; ②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并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思辨与经验结合,以及

比较和测量等新方法,力图使教育研究科学化; ③重视儿童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合作活动和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④在儿童研究中有着严重的生物化倾向; ⑤极端的个人主义性质,过高地估计了儿童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意义; ⑥片面强调实用、适应,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忽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智力的发展,降低了教育质量。 (3)欧美教育思潮的意义 欧美教育思潮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注重对儿童的调查研究,重视儿童活动在其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最初形态,并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片面性、局限性或不成熟性,留下了许多尚未解决的矛盾,如儿童研究中存在生物化倾向、夸大儿童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意义,片面强调实用等,因而引起了传统派思想的回潮。 2.应如何分析和评价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答:(1)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①公民教育理论 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 a.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b.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指“国家的好公民”。 c.“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第一,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第二,具

20世纪外国文学各大流派之著名作家作品列表

20世纪外国文学各大流派之著名作家作品列表(转载) jhmpmj 收 藏 于 2011-10-07 阅读 数:1 被 转 藏: 95 公 众 公 开 原 文 来 源 修改如何标记批注? 表现主义: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长篇小说《审判》(1925 )、《城堡》(1926 )、《美国》(1927 )、中短篇小说集《观察》(1939 )、《变形记》(1915 )、《在流放地》(1919 )、《乡村医生》(1920 )、《饥饿艺术家》(1924 )。 意识流: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1887 )。 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威廉·福克纳,同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 )、《我弥留之际》(1930 )获得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 )、《尤利西斯》(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1939 )。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1925 )、《副灯塔去》(1927 )、《浪》(1931 )。 存在主义: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1939 )、获得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1938 )、剧本《苍蝇》(1942 )、《间隔》(1945 )、《死无葬身之地》(1946 )、《肮脏的手》(1948 )、《魔鬼与上帝》(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7 )、自传《词语》(1955-1964 )。 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1942 )、《随落》(1956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1957 )、散文集《反与正》(1937 )、《婚礼》(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1942 )、《反抗者》(1951 )。 新小说派:娜塔丽·萨洛特:法国小说家。《向性》(1932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1947 )、《天象馆》(1959 )、《金果》(1963 )、论文集《怀疑的时代》(1956 )、自传《童年》(1985 )、米歇尔·布托尔:法国小说家《米兰弄堂》(1954 )、《时间的运用》(1956 ,又译成时间表)、《变》(1957 )、《变》(1960 )、克洛德、西蒙,法国小说家1958 年获诺贝文学奖,《草》(1958 )、《弗兰德公路》(1981 )、《风》(1957 )。 罗伯·格里耶,法国小说家。小说《橡皮》(1953 )、《窥视者》(1955 )、《嫉妒》(1957 )、《在迷宫中》(1959 )、《快照》(1962 )、《反复》(2001 )等,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 )、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1985 )。 魔幻现实主义: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成年礼:在史前部落中出现。一种通过仪式是“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 2、青年之家:与成年礼活动相关,在史前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公共教育机构。 3、智者:公元5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以此谋生的古希腊职业教师。 4、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讲学中形成的一种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是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追寻知识和意义的教育方法 5、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先提出并使用,指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新航路开辟的时间。 6、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要求骑士彪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7、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称为导生制。 8、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体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9、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产生于美国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实验包括帕克的昆西方法、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约翰逊的有机教育、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拉格的社会课程。P356 10、双轨制:欧洲各国从19世纪开始,面向全体公民尤其是下层民众的初等教育和为上层阶级服务的高级中学、大学是分离并且不衔接的,这样就形成了学制中的双轨制,一轨是中下层阶级子弟的普及教育体系,一轨是从家庭教育开始,为有产阶级子弟而设的学校体系。 11、综合中学运动:20世纪以来,在民主社会的背景下和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中,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欧美各国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制度和机构的运动。基本精神是反对造成教育不平等的双轨制,强调中等教育的民主化。 12、统一学校:1919年法国出现。一种面对所有人开放的共同学校,要求平等、义务、免费的基础教育。初等学校与中等学校相衔接,而高等学校的大门也向所有中学毕业生开放。 13、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伦敦、剑桥、牛津等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形式将大学推广到非全日制学校。 14、新大学运动: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19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许多民办的城市学院,如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 15、英国11岁考试:在儿童11岁、六年级结束时举行的标准水平测试。水平测试共有三次,分别在二年级结束、六年级结束和九年级结束时举行。该系列考试旨在测试儿童在同龄人中的发展程度。 16、习明纳:起源于德国、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模式。具体含义是:在教授指导下,学生组成研究讨论小组,定期集中,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教学活动。 17、儿童研究运动: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强调以儿童为对象进行身体健康、智力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各方面的系列研究,从而科学地解释儿童的心理及教育等问题,揭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18、德国的实科中学: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直到二十世纪初它的学生才有权报考大学。 20、哈勒大学:1694年在德国创办,坚持大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把自然科学引入到大学研究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世纪末世纪初期地社会福利思想 一、历史背景 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将资本主义推向了新地发展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地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发生了全方位地改变.世纪末世纪初地经济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b5E2R。 工业地大发展和垄断组织地出现迅速改变着社会阶级结构,使各垄断组织、非垄断地企业界、中小资产者、工人、农民等日益成为利益与愿望不同地各类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互相依存又彼此矛盾,便出现了工人运动,并成为一种经常性起作用地社会因素.在工业、科技、竞争意识、社会变迁迅速动荡地环境里,人们地观念也在发生变化.p1Ean。 (三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结构地变化、社会矛盾尖锐、工人运动地作用) 在此我们主要分析其中对世纪福利国家发展有重要影响地社会福利思想. 二、欧洲地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㈠、思想渊源 世纪初期地空想社会主义 法国浦鲁东地无政府主义 德国拉萨尔地国家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地自由、民主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地修正 ㈡、形成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资本主义国家地社会主义者逐渐分成了两个派别. 一派认为是仍然坚持正统地马克思主义,后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著称. 另一派则认为马克思地理论中存在着一些错误,与社会经济地新地发展变化也有不相符合之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必要地修正.DXDiT。 —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最主要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伯恩斯坦发表了一系列地文章,把各种修正主义思想融合成了一个比较完备地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系统地修正,由此也产生了所谓地修正主义.RTCrp。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地提高,各国地社会民主党人越来越多地接受了修正主义地思想观点,形成了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在内地社会民主主义思潮.5PCzV。 ㈢、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及其基本观点 、人道主义思想 是社会民主主义地思想核心.社会民主主义者信仰个人价值地优先性,坚持文艺复兴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提出地不能把人作为实现其他目标地工具地“绝对命令”.jLBHr。 、民主主义精神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第十五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出现各种新的教育思潮,并逐步形成一场范围广泛的教育革新运动,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构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新教育运动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一)兴起阶段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C.Reddie,1858一1932)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Abbotsholme)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在雷迪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出现了一批新学校。 巴德利在英国南部苏塞克斯郡建立了比代尔(Bedales)学校。 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法国的狄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斯学校。 上述新创立的乡村寄宿学校注重学校设在自然环境中,使儿童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得到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二)建立国际性组织阶段 一战后,新教育运动继续发展。1922年,新教育联合会提出了“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这七项原则成为战后新教育运动的国际性宣言。 新教育联合会建立以后,多次召开教育大会,通过对儿童与教育不同问题的研究,推动了新教育运动的发展。 (三)后期发展阶段 新教育思想形成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整个20年代,新教育联合会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1929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给各国经济和政治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教育联合会也修改了自己的目标。 1932年的法国尼斯会议强调要关心“我们时代的复杂性”。 1942年,新教育联合会通过《儿童宪章》。1966年,新教育联合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合会”(World EducationFellowship,简称WEF),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二、西欧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教育实验 (一)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创建于1889年的英国阿博茨霍尔姆城,是欧洲第一所“新学校”。“我们的目的是造就人类一切能力的圆满发展” 雷迪的新学校建设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学生就是学校的建设者。 (二)狄摩林的罗斯新学校 继雷迪以后,法国社会学家狄摩林也于1898年创办了一所罗斯新学校。 这所学校“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空气,工场的作业也不少”。狄摩林指出新学校必须重视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得到发展。 (三)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1907年,比利时的教育家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市郊创办了“生活学校”。 在学校教育环境的安排上,德可乐利认为新学校应为学生智力的、体力的、社会的和审美的生活服务。 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是以“兴趣中心”为其主要特征。 德可乐利主张新学校应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进行教育与教学。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成就与评价

外国文学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20世纪欧美文学史 期末考试复习

20世纪欧美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后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2)后期象征主义一是更注重诗歌的复杂性、暗示性、神秘性和音乐,强调通过象征,实现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实现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对话;二是创作变得愈来愈隐秘与个人化,诗人仿佛神庙中祈祷的神甫,试图在喃喃自语是创造某种奥秘的迷;三是更加强调形式的“纯粹”,试图创造一种“纯诗”。(3)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作家有:瓦雷里、里尔克、庞德、叶芝和艾略特。 2、意识流小说:二十世纪初期兴起的文学流派。20年代出现于英国,代表作家为乔伊斯和弗吉尼亚?沃尔夫。在法国和美国以普鲁斯特和福克纳为代表。其理论基础包括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的“心理时间”和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意识流”一词首先在此书中提出)意识流小说主要包括内心独白,内部分析,感观印象三种基本形式,它使文学描写领域从社会表层进入意识深层,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发生的先后来安排情节的直线结构方法,使故事情节随着人的意识而展开,不受时间,空间,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靠自由联想把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在时间上产生大幅度跳跃和倒错,产生逻辑上模糊,混乱的感觉。 3、荒诞派戏剧: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居法国巴黎的一群剧作家开创的一种戏剧流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该戏剧流派得名于英国批评家马丁?艾思林。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尤奈斯库《秃头歌女》、贝克特《等待戈多》等。 4、境遇剧:境遇剧又称情境剧、自由剧,是萨特对自己戏剧的称谓,是萨特为宣扬存在主

最新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汇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国际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 第二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列强之间的矛盾尖锐,国际关系出现新的演变。演变的趋势大体表现为:在欧洲大陆,德法矛盾特别尖锐,成为左右欧洲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在近东,包括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地区,俄奥、英俄、俄德矛盾明显加剧。在世界范围,英德两国逐渐成为争霸的主要对手,而原来在殖民地问题上激烈争夺的英俄、英法矛盾有所缓和。围绕这几对矛盾,欧洲大国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过19世纪最后30年的演变过程,20世纪初最终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 一、普法战争后的欧洲与三皇同盟的建立 普法战争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法国在战争中惨败,割地赔款,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欧陆优势;另一方面,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战败的法国复仇意识极为强烈,1872年实施普遍兵役制,现役军人达67.5万,几乎与德国相等。1873年提前偿清50亿法郎的赔款,使德国军队撤离法国领土。法国还重新拟定外交方针,积极寻找盟友,摆脱孤立。法国的复仇心理使德国十分不安。德国俾斯麦时期外交的基本路线是孤立法国,阻止法国与其他大国结盟,把法国可能和潜在的盟友都拉到自己一边。德国的这一政策直接促使三皇同盟的建立。 德国推行孤立法国的政策时,原本把注意力放在英、俄、奥身上,但英国要保持行动自由,和平时期不与他国结盟,德国转而着重拉俄奥。对德国来说,俄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拉住俄国可以避免德国与法国冲突时的两面作战。此时由于俄国与英国在近东和中亚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需要取得西部边界的安全,也想与德国友好并以此对付英国。俄奥虽然在巴尔干有矛盾,但俄国为防止德奥合作,也表示愿意与奥友好。在这个基础上,1872年德、俄、奥三国皇帝在柏林会晤,并于1873年在维也纳郊区兴勃隆签约,三皇同盟正式形成。同盟条约规定:当缔约一方受到他国进攻时,三国应“立即进行商谈,以便拟定所应采取的共同方针”。由于三国之间固有的矛盾和分歧,条约内容比较含糊。但三皇同盟的建立,打破了欧洲传统的均势外交,首开欧洲同盟政治的先河。

外国教育史

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与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注重对古典科目的学习和研究、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反对经院哲学,强调个性解放、重视古典语言,后期出现了形式主义) 2、在人类教育发展的最初阶段,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是基本的学习方式。 3、不属于古代东方国家世俗学校的教学方法特点的是(盛行体罚)。 4、从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初等教育开始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星期日学校的广泛开设、慈善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5、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是19世纪20—30年代出现于英国的教育思潮,其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有(强调在教育中尊重人性)。 7、属于罗马帝国时期“百科全书”运动中较有代表性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书籍的是(《教育九卷》《自然史》《袖珍文法手册》)8、17世纪的近代科学革命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促使近代科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有(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9、人文主义教育首先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展开,15世纪后逐渐扩大到北欧,强调公共教育和劳动教育,提出终身教育的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是(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0、实在论教育学说强调关注真实的事物,关注现实的生活,遵循科学规律运行,属于实在论教育学说的表现形式是( 人文实在论、社会实在论、感觉实在论)。

11、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实在论教育学说的流行和启蒙运动的展开,近代西方学校教育实践也开始发生静悄悄的革命,美国中等教育的革新后出现了文实中学,其特征是(强调外语课程的学习) 13、1872年,德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成为了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和实现义务教育的国家。 15、(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践活动。 16、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于德国的教育思潮,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学习古典语言、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强调在教育中尊重人性) 17、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西欧形成了(理性主义、自然主义、国家主义)三大教育思潮。 18、17世纪的近代科学革命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天文学领域主要发展有(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天文探究、第谷与开普勒的天文探究) 19、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呈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重视学习人文科学,不断拓宽教育内容、重视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20、(新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word版本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纳入了资本主义的范畴。其形成经历了自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各大洲开始打破彼此隔绝的状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建立的400余年的历史演变。 一、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与15世纪末的一批欧洲人的运航,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则大大推动了世界整体化进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期,整体世界初步形成。这时电力被广泛应用,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勃然兴起,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电子技术、航空技术正在兴起。所有这些,都使生产和技术面貌日新月异,促使世界经济出现新的高涨,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到“电力时代”。可以说,第二次技术革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首先,第二次技术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经济条件。19 世纪70 年代以前,在除英国之外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农业仍然在经济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在整个世界工业中,轻工业还占主导地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重工业迅速取代了轻工业的主导地位,美、德、英等国相继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这一转变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更加强烈的经济渗透,提供了更加现实的可能性。其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改进了人类社会已有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19世纪70年代以前,用于人类社会中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还相当落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大规模交往没有可能进行。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为全人类提供了火车、铁路、汽车、汽船、飞机、电报、电话、邮政等先进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所有这些都大大缩短了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距离,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使人类进行大规模交往成为可能。再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的过渡并在全世界建立了极少数“先进”国家对大多数居民进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这一体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第二次技术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高涨。这种高涨使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对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保护和争夺。这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德、俄、日、美等国家中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同时把手伸向了世界各个角落。他们用武力的或经济的手段打开了东方国家紧闭的大门,把全世界变成一个宏大的国际市场,亚、非、拉广大地区都被汇合到这一市场中来了。极少数“先进”国家在全世界建立了对大多数居民进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二、形成的基本途径:海外殖民扩张 由于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舞台。如果它不掠夺世界其他国家就无法发展。资本主义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各地的廉价原料,这势必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在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后, 它不但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而且还要求把过剩物质输往海外,因而推动了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政治上都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在经济上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于是, 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新教育运动的比较

〔论文关键词〕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 〔论文摘要〕本文以具体事实为基础,比较分析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新教育运动的不同之处,揭示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全面的、激进的教育变革,而欧洲新教育运动则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改革与创新。 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欧美的教育革新运动主要包括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欧洲的新教育运动。二者皆以反对传统教育为己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课程的改革,主张以科学和生活代替古典知识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重视儿童的自由、兴趣、主动性、经验及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倡个别化的教学方式等。两者之间虽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及对改革的着眼点不同,又使其表现出诸多的不同之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试图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全面清算,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工业社会要求的教育制度,它对传统的批判是彻底的,在教育改革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激进的批判和全面的指责,力图通过对西方教育传统的深刻反思,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以新的理论为指导,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新的教育秩序。而新教育运动对西方教育传统的“反叛”远没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那么激烈,他们试图在总结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如果说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激进的、全面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新教育运动则是较为温和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改良。他们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统一的理论基础.试图对教育进行全面变革;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对教育的革新也是局部的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等教育著作以及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大量论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在这些著作中,杜威对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儿童观、教学论和课程论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回顾,分析和批判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各种重要的教育理论,阐明了他的“教育即生活”、“学

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

1.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同时也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20世纪一种很有影响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和存在主义等。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20世纪上半期动荡不安的欧美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欧美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于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尤其是科学作为生产力,大大的推动了西方现代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与现代经济相结合后,形成了强大的经济联合体。在新的经济结构中,人的自由度反而降低,异化程度则加深,西方人在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剧。而20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稳定性,也加速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文化的毁灭,俄国的十月革命既给被压迫的劳动者带来了希望,又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危机感。总之,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动摇了现代西方人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对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与焦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一时间在社会中普遍流行。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的产物。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说、伯格森的直觉主义、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理论和学说,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 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意志,世界由盲目的意志统治着,人生永远受意志的驱使,追逐无法满足的欲望,因而人生注定充满了痛苦与挣扎,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类历史也是人与人直径一场无止境的互相残杀。德国哲学家尼采在19世纪末提出了“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重估”的口号,为现代主义文学怀疑一切和反传统这一总的创作倾向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权力意志论”认为,权利是意志的集中体现,权力意志是无目的的,超人是权力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