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使用体会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使用体会王书荣淄博市周村区实验学校

我只是一名工作四年的普通青年教师,新的教材需要我要有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跟时代合拍的新的教案方法,下面与各位同行,就人教版的初中数学新教材的体系结构谈一些个人的看法、想法。一、归纳,成为数学教案的主线势在必行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很好,演绎推理能力较强,但归纳能力薄弱。演绎推理的主要功能在于验证结论,而不在于发现结论。而归纳能力主要是根据情况预测结果的能力,根据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归纳是创新的能力,没有演绎,就没有知识体系;没有归纳,就没有创新的源泉。归纳,成为是数学教案的主线势在必行!等栏目,栏目中以问题、留白、或填归纳””“探究”“思考教材几乎每一节都有“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改”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一章中,归纳思想贯穿全章,整章的归纳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此章节中的整式的乘法中的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中一开始给出探究内容,通过探究,归纳出各种乘法公式。二、中小学教材衔接更加紧凑教材对小学和初中的要求很多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怎样处理,怎样衔接,应是一门很好的艺术。

小学阶段:学生“被老师逼着学习”,而初中阶段主要是学生“自学、思考、归纳”等。由于初中阶段存在“升学”压力,教师在教案中注重落实,而兴趣不足,尤其学生在兴趣的持久方面,表现太不尽如人意。小学以语言激励、表扬为住,而初中主要依靠中考的评价,往往对学生的过程评价不够。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偏多,而中考的内容从课本考到课外,人为的将学校学科内容加大、加难,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厌学。尤其逻辑推理知识的学习等,都是部分学生难以度过的难点。

在人教版新教材中的设计中,更加重视了这些不同,更加巧妙地处理了这些不同。放低起点、循序渐进,例如几何教案对于推理论证的训练逐章提出不同的要求;注意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要求,提出并解决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展开“过程”,包括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注意适当重复、循环或前后呼应,例如重复小学学过的某些知识,努力把数、式、函数的知识1 / 5

紧密联系起来并使其前后呼应等;注意每章都让学生进行小结、复习和自测,以巩固并初步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注意习题的层面、程度、类型和便于使用,还要求学生自己经过调查编制习题等。

三、证明一、证明二、证明三联系更加紧凑,密切

老教材证明一编排在八年级上册,证明二、证明三编排在九年级上册,在证明一中主要学习相交线,平行线,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会说理,不要求非常严格的证明,而在证明二中主要学习三角形的证明,证明三中主要考察四边形的证明,在证明二和证明三中,对学生的证明过程、书写过程有了较高要求。

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与处理,在证明一中就对学生的证明过程有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且与三角形建立模型,为以后的证明二做好铺垫,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证明二、证明三中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中结合学生在证明一中所打下的基础,

学生理解更快,掌握更牢固!并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上升空间。

四、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反比例函数联系更紧密

老教材一次函数的编排分为:函数、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次函数图像的应用四部分,单纯的在介绍一次函数,而与方程、不等式、反比例函数的联系涉及较少。而人教版新教材打破单纯介绍一次函数的常规,与方程(组)、不等式、反比例函数联系更加密切。

新教材的编排为:变量与函数、一次函数、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课题学习——选择方案四部分。

在介绍函数图像时,例题与习题中设计一次函数图像的同时已经设计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图像,为以后学习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埋下很好的伏笔,而在第三节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把一次函数和方程(组)、不等式的联系很好的联系了起来,且在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上,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无论是在深度还是高度上都提升了很多。

如:新教材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例2:

例2:用画函数图像的方法解不等式5x+4<2x+10

解法1:原不等式化为3x-6<0,画出直线y=3x-6(图1),可以看出,当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的下方,即这时y=3x-6<0,所以不等

式的解集为x<2.

解法2:将原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两个一次函数,画出直线与直线4?5x?y(图2),可以看出,它们交点的横坐标为2,当x<2时,10?2y?x对于同一个x,直

线上的点在直线上相应点的下方,这时1024x?y5?y?x?2 / 5

5x+4<2x+1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y

y

O2

x

Ox

2

2

图1

两种解法都把解不等式转化为比较直线上点的位置的高低,处理方式相当漂亮!

五、课题学习设计更加合理,与生活更加密切

老教材的课题学习部分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可学可不学,总感觉有一些有些多余的地方,而人教版新教材的课题学习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与整个初中教案联系密切。

谈到人教版的课题学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七年级上册重的《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和八年级上册《选择方案》。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整个流程的设计从开始的实物认识长方体到

最后的巩固提高,一环扣一环,其中有动手的程序,亦有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此节的设计令人感觉与知识的相连非常密切,而且重视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

《选择方案》在老教材中是放在九年级下册进行学习,而人教版新教材是放在了一次函数的章节,与一次函数联系,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给人一种非常系统,学则能用的感觉。

六、例题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感,课后习题更具代表性

人教版选择例题与习题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克服了“学科中心”的倾向,避免了“偏”的弊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学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价值的数学。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中设计了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对它进行探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图3,一只蚂蚁要从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沿着表面爬行到顶点B,怎样爬行路线最短?如果要爬行到顶点C呢?说出你的理由。

3 / 5

HBB

A A G

D E1 CC

F DD 2 3)(图4)(图

,B,因此,蚂蚁要从顶点A爬行到顶点解读:由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AB爬行即可(如图4只需沿线段,可C同样,如果要爬行到顶点,有三种情况:若蚂蚁爬行时经过面AGDF交于D,与棱DF将这个正方体展开,在展开图上连接AC,与棱GD交于1DD→→),此时路线最短(如图C(或,蚂蚁爬行的路线是线段DADADC22211,也分别有两条最短C);类似地,蚂蚁经过面2AGBH或面AFEH爬行到顶点路线。 E C

B C B H H A B G B H D

G A

C C E

D F

E D F

E C D C 5 图 6

图 C

E C B H

B C

H H A B D

G

A

H D G D

C F E D

E F

E C 8 图E

C 7 图

等(相同的字母8、图67、图正方体展开时,形式多种多样,如图5、图,只可能与棱AC表示正方体还原后此顶点重合),但无论怎样展开,连接,DF,BG,BH,GDEF,EH有交点,因此,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共有6条。

4 / 5

七、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一元一次方程》引言问题的教案。

先引导学生详细地分析题意后,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看到列出多少个方程,并把所列方程的依据说出来。学生们经过认真讨论分析后,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竟列出十二种方程。经过讨论,学生们创新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大家争相发言,还说出了其他种种列方程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将有关“行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融会贯通了。

“一次函数”内容的教案。

学生提出当k=0时,又有什么结果?我在想当k=0时,函数式0)k?by?kx?(变成,它还是函数吗?如果是函数,那么它是什么函数?它的图象是什么by?样?如果不是函数,那么它又是什么样的。

八、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首先,明确教师不能再象原来一节课从头讲到尾,或老师作为主讲,学生只是负责听,被动的学习状态,而是把学生组织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进入到数学活动中,每一节课都是一个数学活动。数学活动的模式,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或一个有趣的问题或一个数学故事,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想学习的目的让学生感到将要学习的必要性,在活动中,通过探究,以及联想、猜想,从特殊猜想到一般,得出结论,允许结论的千差万别。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习方式被动转化为主动的状态。

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每一册课本的各章,教某一章时,上这一章以前,这一章以后是什么。学生现在已有什么知识,再来分析这一段教材深浅的问题,这一段教材学完后要达到什么要求,深浅的把握非常关键。

我的这点肤浅的想法只是对同行们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许多的观点、想法还有待于在教案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总结。

5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