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一、出示画面,积累语句师:走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我看到了平时从未发现的美丽景色。大家快来看啊!画面一(出现潮湿的地面):你会想起我们上节课积累的哪些词语或句子?

画面二(出现梧桐树掉叶子的画面):你又会想起我们上节课积累的哪些词语或句子?画面三(出现一条铺满梧桐树叶的小路):你会怎样描述这条路?

画面四(出现一双穿着雨靴的脚在落叶路上的画面):这双小脚会怎样走在这条路上?二、入情入境,理解感悟

师:同学们,小作者仔细观察秋天的水泥路就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他还想象自己的雨靴就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多美啊,带着这样的想象,美美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理清脉络

师:同学们,课文我们又读了一遍。你们发现课文的写作特点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1.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

(若学生找不到,教师可直接指导。)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句尾用上省略号,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 3.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句子更生动、形象。)

4.一个亮晶晶的水洼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量词的运用,让句子优美、清新。) 四、学习字词,认真书写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读一读。

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2.为生字找词语朋友。(指名口头组词)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全班交流,特别注意几个字的书写,如“铺”字右边的点;“印”的第一笔是短撇;“规”左边的点不能写成捺。

5.学生书写生字。

五、丰富文本,完成练笔

1.出示学校周围的图片,引导学生想一想上学或放学路上自己看到了什么?2.小组内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的发现。3.师:同学们,你能像作者一样把自己看到的景色写下来吗?4.学生练笔。

5.作品展示,全班交流。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本课教学,我以落叶导入课文,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启了这一课。课堂中生字的教学我分两课时完成,识字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写字部分紧密结合文中的词语,学字学词。课文的教学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理解、欣赏、交流的能力,还引导学生随文学习了一些修辞知识,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练笔。

6 秋天的雨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时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勾画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三年级的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个丰收的季节。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秋天的特点,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不仅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而且能体会秋天的美好。

读懂这篇课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生活中对秋天的切身感受。因此课前可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有条件的可到田

野、到果园参加秋收活动,还可以搜集秋天的图画,增加对秋天的感性认识。教师可准备一些与秋天有关的课件。也可以用投影把学生的搜集与大家共享,还可以配乐朗诵,运用画面和配乐朗诵,让学生体验秋天的美好,从而缩短学生与书本的距离。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并和同学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规则乱棕迟泥晶紧院印排能通过朗读品味课文,感受文字之美。通过想象,写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2.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画一画自己眼中的秋天,预习课文。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3.感受秋天的美好和秋天给人们带来的乐趣。4.仿照课文的内容写句子。

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难点

仿写句子。

一、欣赏秋色,激情导入

教师引述: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幅图画,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看看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课件,请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色。) 师:同学们都喜欢秋天,那么是谁把美好的秋天带到了我们的眼前?有一位朋友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

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那就快去《秋天的雨》中一探究竟吧!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说说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每个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

4.同桌互相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不容易读通顺的地方相互帮助,多读几遍。5.检查识字情况。

师:我想考考同学们,看看这几个加点字你们是怎么读的。(“开火车”读) 板书:钥匙缤纷一枚....喇叭厚厚一曲....争着勾住..

丰收.

6.学生交流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感知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受秋雨的神奇1.品读第1自然段。

(1)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1自然段。

(2)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悟情感:你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在何处?(3)交流并读出神奇之处。

(4)激发情趣: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2.品读第2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被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并回答。

(3)品读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特别有趣?

(4)联系生活,丰富想象: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仿写句子:它把__________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背诵第2自然段。

秋天的雨

钥匙..喇叭..

缤纷一枚争着勾住....

厚厚一曲丰收...

??钥匙——打开大门秋天的雨?

?颜料——五彩缤纷?

第二课时

1.会写13个生字及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3.品味文中的语言,积累、运用语言。

重点

会写13个生字及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2.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引述: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下面请再读读课文第2、3两个自然段,看看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2.学生自读。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丰富想象。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

(1)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2)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3)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是怎么被香味勾住的呢?

(4)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5)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1)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

(2)指名读,生评、师评。

(3)小组内合作交流: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会对一

些好朋友说些什么?(4)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准备过冬的。

(5)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小喜鹊________,小松鼠______,小青蛙______。松柏_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先让学生说说其他动植物是怎样准备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我们想要补充的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3.合作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用以评促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好这段话。(2)联系全文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3)引导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指导学生在课余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做好铺垫。)

四、总结课文,理清脉络

师: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整体学习了一遍。你们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教案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秋天”为主题,依次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三首》中的三首诗都与秋天有关。《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张秋生写的一篇优美散文,主要写一个孩子在一场秋风秋雨后背书包上学时见到的水泥道上的美景。《秋天的雨》把秋雨作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勾画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一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本单元习作的主题是“写日记”,意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语文园地》共设有四个板块。

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部分课文段落,默写古诗《山行》。3.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4.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积累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5.学习使用钢笔,注意写钢笔字时要“横平竖直”。

6.在朗读、理解、背诵中,积累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7.学习写日记。

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部分课文段落,默写古诗《山行》。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难点学习写日记。

《古诗三首》3课时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2课时《秋天的雨》2课时

《听听,秋的声音》1课时《习作:写日记》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

4 古诗三首

本课中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寒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突出了秋天景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概,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夜书所见》先是写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有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时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

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三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三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而这三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和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积累。

1.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教学本课,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诗的意境,从理解到感悟,到情感的升华,再到背诵。

2.理解诗歌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诗的侧面提供了一些词语的注释,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提醒学生在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从而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过程与方法】以读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

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难点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从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师:准备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这三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3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背诵、默写古诗《山行》。

3.理解诗歌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的思想感情。4.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重点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背诵、默写古诗《山行》。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整体读——感知美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乍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面对相同的景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指名说)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山行》一诗中,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

3.师配乐读。4.揭题解题。

板书:山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读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指名说)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唱。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朗朗上口为止。

二、理解读——领略美1.“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的手段突破“远上”“寒山”“斜”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寒山:用“借助注释”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的顺序。(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2.“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____的地方。用补充句子的方式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

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3.“放手”合作学习第三、四句。

在学习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4.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师纠正补充)

三、反复读——品味美1.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却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说说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采用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朗读古诗。2.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不得志的时候,笔下的景物就显得萧瑟灰暗了。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地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吗?用心读读。(4)想象诗歌的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5)同桌之间尝试背诵、默写古诗。四、指导写——生字教学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范写,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径”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上部略扁,盖住“相”。

4.学生练习书写。

5.小组内展示书写情况,欣赏评价。

山行

第二课时

1.会认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

径斜霜1.会认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

秋天的赞美之情。难点

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一、默写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山行》,现在让我们拿出听写本,默写这首诗。2.学生默写后同桌互相检查。3.《山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对,秋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赠刘景文》这首诗,去寻找秋天的另一番景象。

4.出示诗人、题目,明确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学习生字:赠、刘。5.介绍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2.同桌互读,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4.自学古诗。借助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插图,让学生由图理解“尽、擎雨盖”的意思。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那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些景物呢?指导朗读: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现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 (2)菊残。

看图,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们想对它说些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全班交流)

出示“橙黄橘绿”的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__________的季节!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些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们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们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们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们有哪些好的背诵方法?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赠、刘、盖、菊、残、君、橙。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4.重点指导“菊”与“残”的写法。

5.老师范写。(指导学生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的地方)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赠刘景文

荷尽

??

菊残?爱秋天第三课时橙黄橘绿??

1.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

1.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出示文中插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都很精彩!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夜书所见》。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进而解题。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4.老师正音,师生共同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画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了什么?(板书:动客情) 3.课件出示前两句诗,教师解释诗意后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这两句诗。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读、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 个生字 ; 会写“鸳、鸯”等12 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 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 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 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 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 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 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 ”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 桃花/ 三两枝,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3、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引入,介绍资料。 1、播放音乐(或视频)《爱我中华》片段:“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2、引导交流: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小朋友说说你找到的有关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3、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4、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去看一看。 5、请大家读题。谁来说说课题该怎么读?我们再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什么特色呢?让咱们一起走进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去认识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去感受这所小学的魅力。 1、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最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 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 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2020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学设计)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

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 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最新】

教育部审定2020年春季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全册精品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绝句 惠崇春江晚景 三衢道中 2.燕子 3.荷花 4.昆虫备忘录 口语交际:春天去哪儿玩 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 5.守株待兔 6.陶罐和铁罐 7.狮子和鹿 8.池子与河流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习作:看图画,写作文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元日 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纸的发明 11.赵州桥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语文园地 第四单元 13.花钟 14.蜜蜂 15.小虾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语文天地 第五单元 16.小真的长头发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习作例文 一支铅笔的梦想 尾巴它有一只猫 习作:奇妙的想象 第六单元 18.童年的水墨画 19.剃头大师 20.肥皂泡 21.我不能失信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语文园地 第七单元 22.我们奇妙的世界 23.海底世界 24.火烧云 口语交际:劝说 习作:国宝大熊猫 语文园地 第八单元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6.方帽子店 27.漏 28.枣核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 语文园地

第一单元教案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感受多彩春天”编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三篇精读课文及《昆虫备忘录》一篇课文略读课。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古诗,有名家散文,有科学小品文,它们有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事物向学生展示了多彩的春天。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古诗三首》以分别是杜甫的《绝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曾几的《三衢道中》,这三首诗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眼中的春天。郑振铎的《燕子》描写了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叶圣陶的《荷花》描写了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汪曾祺的《昆虫备忘录》选取了三种昆虫进行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春天里昆虫界的生动画面。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把一种事物写具体是本单元的另外一个教学重点。在《燕子》及《荷花》中,注意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根据这些语句的特点,能将一种事物具体描写出来。

部编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挨挨挤挤、清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荷花,增强对荷花的感情认识。 2.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记忆基础知识,表达自己对荷花的看法和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美丽的荷花时,体会自然的神奇美妙。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上两节课,我们领略了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这节课我们将走进夏天。同学们想一想,夏天有什么美好的事物呢?(学生交流)你们见过荷花吗?它是什么样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题为《荷花》的课文,更深入地了解美丽的荷花。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蓬、胀”,平舌音“姿、随”,翘舌音“势”和多音字“挨”的读音。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瓣、蓬、胀、裂、姿、势、仿、佛、随、蹈”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止”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

形近字歌示例: 胀:小店新开张,诚信卖蚊帐。这天肚子胀,出货忘记账。仿:小芳把纱纺,作坊受采访。勤劳人效仿,志坚不彷徨。佛:开水要煮沸,贝雕费用贵。潮急心怫然,仿佛大风吹。瓣:言语来争辩,有点细分辨。种瓜花瓣香,丝线扎小辫。随:小隋进部队,父母紧跟随。一去二三年,抢险伤骨髓。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蓬”的“艹”要盖住“逢”。 “胀”左窄右宽,“长”的撇捺相呼应。 “裂”上下要写得紧凑。 “资”上下均分,下面是个“贝”。 “仿”左窄右宽,右边“方”要写得自然舒展。 “佛”的“弓”要写得稍扁一些。 “蹈”左上“口”小而方正,右部首笔是平撇。 “止”长竖在竖中线上,底横长,托住上面。 易错提示: “蓬”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列:裂(裂开)-烈(热烈)-冽(凛冽) 次:姿(姿态)-瓷(陶瓷)-咨(咨询)-资(投资)

2018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8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认字250个,写字250个。 2、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则。 3、继续培养阅读的兴趣,培养经常阅读的习惯。在“自检”中,学生要自查、互查,交流阅读体会 4、、通过“语文天地”中设计的活动,创设写话的情境,使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 三、教材分简析: 新人教版编部本于2018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语文园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 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懂,插图精美,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

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四、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套完整教案【推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 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 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 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 .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 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 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新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新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单元教学计划 编写说明 一、教案编写思路: 1.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本册教科书通过寓言故事、古典诗词、童话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勤劳勇敢等正能量。 2.注重夯实基础。 重视识字写字,重视阅读,重视习作,重视口语交际,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享受学语文的过程而不是学课文的过程。 3.注意以生为本。 中年级学段的语文学习呈现一种过渡性,本册教科书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的乐趣。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5.关注大量阅读。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设计了资料袋供学生参考,还专门设计了“快乐读书吧”作为读书专题活动,学生既能将习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又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知识。 6.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自动获取。 二、教案主要内容: 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按照专题编排内容,安排了八个学习主

题,分别是“感受多彩春天”、“品味经典寓言”、“体会传统文化”、“关注精彩发现”、“发挥无限想象”、“追忆幸福童年”、“探索自然奥秘”、“遨游童话王国”。一共选编了28篇课文,其中22篇为精读课文,6篇为略读课文。课文语言规范,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体裁多种多样,内容生动,趣味性强,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弘扬了中华优良传统,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口语交际,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中的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语文园地,围绕本单元进行整理复习,每个语文园地包括以下版块:交流平台——回顾本单元知识,加以强化。词句段运用——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书写提示——重视汉字书写,强调写好汉字。日积月累——安排经典名句,集中学习传统文化。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后还有快乐读书吧,这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连接的重要枢纽,以这个活动为平台,将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享受阅读,体现了大语文观。 第三单元第12课之后有一次综合性学习,主题为“中华传统节日”,这与第三单元的学习主题相契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第五单元为作文单元,集中学写想象作文。 教案集根据上述所有文章、栏目精心编写了教案。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认识常用汉字250个,会写250个。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